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城人融合的探索——以京南槐房儿童产业园规划为例

产城人融合的探索——以京南槐房儿童产业园规划为例

产城人融合的探索——以京南槐房儿童产业园规划为例
产城人融合的探索——以京南槐房儿童产业园规划为例

产城人融合的探索——京南(槐房)儿童文化产业园规划设想

Exploration of The INDUSTRY-CITY-HUMAN integration—— an Image of City

Planning for Children's (Huai Fang) Cultural Industry Park in South Beijing

项目负责人

李海波1

Project Leader

Li Haibo

主要参编人员

倪江涛2、刘皓婧3、叶峰4

The key members of the project

Ni Jiangtao Liu Haojing Ye Feng

摘要:槐房村是北京市“绿隔”地区和城乡结合部的典型代表,在承担城市“绿肺”功能的同时,大面积的绿化又造成农民失地失业、严重挤压产业用地面积、高额的绿地养护费和管理费等矛盾,区域内民生、产业和生态等三方面的发展相互制约,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在不牺牲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如何探索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模式实现区域全面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槐房村近万农民和北京城南行动计划面前的一个难题。本文以《京南(槐房)儿童文化产业园总体规划》案例,深入分析槐房实施产业选择、空间整合和理念创新的规划建设过程,从小城镇产业策划和规划的角度,探索性地回答了小城镇如何根据原有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实现产、城、人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关键词:儿童产业;绿隔地区;产城融合;规划设计

Abstract: A typical example of Beijing’s greenbelt and rural-urban continuum, Huaifang Village, while acting as the city’s green lung and re-foresting of large areas, leads to land and job losses, greatly limits

1李海波,北京中域绿色智能城市系统研究院,总经理,硕士。

2倪江涛,北京中域绿色智能城市系统研究院,主创规划师,硕士。

3刘皓婧,北京恒聚天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创规划师,学士。

4叶峰,北京恒聚天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硕士。

the industrial land and results in high green land maintenance fees and administrative fees, which greatly hinders the regional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The challenge is how to achieve benefits without ecological destruction? How to efficiently utilize collectively-owned land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By referring to the case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South Beijing Children's 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in Huaifang Village, Fengtai, Beijing, the thesis elaborates the process of how it choose targeted industry, how to integratedly use land and space, and what innovation is given in this case. In terms of commercial plan and city planning of small towns, the case gives answers to how to develop sustainably with industry, city and people getting along with each other on the condition of nature endowment and environment.

Keywords:Child industry;Greenbelt area;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一、项目背景

槐房村是北京绿隔地区以及城乡结合部的重点区域之一,也是丰台区的重点发展板块,作为南苑乡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村,槐房村当前发展正经历着三大矛盾,这也正是北京城乡结合部当前发展遇到的三大难题。

(1)薄弱基础和高端发展的矛盾

对于槐房村而言,受历史原因、绿隔政策等多方面限制,其现有产业发展逐渐衰落,几乎是“一穷二白”,无法为百姓提供就业和城市化提供足够动力;另

一方面丰台区要求发展高端、高附加值产业,推动产业的升级转型。这些都要求槐房村在未来发展思路选择上,必须本着高端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图表1槐房村产业发展现状

(2)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绿隔地区是北京市从全市环境角度系统布置的重大绿化工程。槐房村大部分

用地位于绿化隔离带,发展中可开发利用的建设用地非常有限。作为基层政府,局部利益服从总体利益,一方面槐房村必须顺应上位要求,把积极维护全北京的生态安全放在首位,同时要用好、用足北京绿隔政策,探索新形势下绿隔区域发展的新思路。

图表2槐房村绿地分布图

图表3土地利用现状图

(3)城市化进程与“人”的矛盾

当前槐房村“产城分离”状况明显。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村民到市民身份的转变,而槐房农民自身的“增能”意识、观念、行动力等存在缺失,一旦

处理不好“人”和“城”的关系,将可能产生大量失业人员。因此,要推动城市化进程,就要以人为本,把推进农村人口融入城市作为落脚点,激发农民创新活力,引导其积极参与城镇发展规划编制、公共事务决策、集体土地开发利用等。

二、产业选择

产业是区域发展内在的动力系统,缺乏产业,城市便缺乏生机和活力,成为空城。而过度发展产业,又会对城市资源产生不可恢复的破坏。对于槐房而言,当前薄弱的产业基础,显然无法承担城市化和村民就业需求。因此,要破解槐房村发展的主要矛盾,就是要选择合适的产业,开启村域发展的动力引擎。

1.多重约束下的产业选择

槐房村产业选择,也是基于多种约束和限制下选择的结果。本项目基于“产城融合,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产、城、人三个维度,通过推导、筛选聚焦出槐房村的未来产业定位。

(1)“城”:顺应上位要求,以战略性为先导

从空间上看,受北京北部地区发展成熟水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人口承载能力等因素制约,未来城南、城东地区是北京重点和优先发展的区域。

规划区正位于北京城之南,是北京城南计划的重点区域。同时又紧邻南四环路,区位条件得天独厚,注定本项目一定是选择高端、高附加值产业。

本项目的特殊性在于,其不仅位于丰台区“一轴两带四区”中“都市产业带”的规划范围之内,而且属于北京市绿隔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地区。综合这三方面规图表 4 交通区位图

划要求与产业定位,规划区适宜发展研发创新、综合商业、现代商务、文化创意、健康休闲、文化娱乐等生态环保型产业。

(2)“产”:考虑周边竞合,以差异化为突破

从周边发展环境看,正北华联大型商业项目正在发展培育期,东北有大红门京城传统服装批发市场面临升级改造,西边是规划建设的丽泽高端商务区和发展成熟的丰台科技园总部基地。大型商业和现代商务当前不能成为区域主导产业。

从规划区自身看,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压力大。所以本项目优选产业必定要求能快速聚集人气,且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

筛选下来,文化创意、健康休闲、文化娱乐似乎是上佳选择。产业定位成功的检验标准是市场,接下来要从市场和客户角度验证选定的产业是否适合发展,并从自身资源角度考察是否有能力支持产业发展。

(3)“人”:围绕客户需求,以专业化为目标

如何给槐房村一个精准的客户定位和发展方向,在项目发展初期避开竞争者的锋芒,为自己的成长强大争取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是必须直面的问题。

“一老一小,商业宜居”是槐房村提出的发展思路,于是我们试着从养老和儿童两个消费市场加以考虑。养老问题是近年来热门话题,养老产业经过几年试探性发展,目前还处于混沌状态,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市场探索和培育期,不符合本项目聚拢人气和经济效益的战略判断;而儿童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有其不可比拟的五大优势。

其一,属于朝阳产业,市场前景广阔。目前中国0-14岁儿童超过两亿,按照人均5000元/年计算,市场规模就有1万亿,加上三中全会单独二胎政策的开放,未来5-10年必将形成新一轮婴儿潮;其二,经济效益高。“4+2+1”是目前中国主流的家庭结构,家长对儿童产品品质要求日益提高,据统计,儿童的总消

费支出已占到家庭总支出的60%以上;其三,市场缺,项目可抢占先机。虽说儿童是家庭和社会的核心,但不管是娱乐、商业,还是健康、研发都没有对儿童给予足够重视,尚无任何一家综合型园区为儿童企业与产业聚集提供平台;其四,生态环保性佳。鉴于儿童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从食品、服装、药品、用品、以至游乐环境,都比任何其他消费群体更注重绿色生态性能,与规划区的产业要求非常契合;其五,有助快速聚集人气。一方面儿童自身喜欢热闹、扎堆游玩的特质,另一方面,每个儿童每次游乐平均有1-2个家长陪同游玩,这无疑是迅速聚拢人气的有效方式。

综上,鉴于战略环境、现状约束、资源条件,以产、城、人为思考路径,本项目初步定位为以儿童为主题、集文化创意、文化娱乐、健康休闲于一体的产业园区。

2.产业定位思路

儿童产业有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要有所取舍,更重要的是要和空间、土地、就业、文化等因素相结合。

(1)儿童产业概念

一般来说,儿童产业是为0-15岁儿童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各种行业、部门的通称。儿童产业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而是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产业群,是一个以儿童消费(儿童商品和服务)为主体的市场体系。中国儿童产业研究中心依据儿童需求,将儿童产业划分为12大行业、50余个子行业,见下图5。

图表5儿童消费需求及产业对照图1

(2)以需求推产业

如何在众多的儿童产业和行业类别中选取最适合本项目发展的内容?归根结底,要从需求入手。通过对儿童消费市场的研究和儿童消费特征的考察,我们认为,儿童消费需求按照层次可分为基本需求、一般需求、高级需求三类。

高级需求是儿童最核心的需求——娱乐,以及由娱乐延伸出的体验、交流、创意、文艺等。对本项目而言,大量林地是天然适合打造适于儿童游玩和嬉戏的纯自然空间。

一般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教育和健康,应该说,这是家长为儿童的基本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教育与健康类需求不再局限于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也扩展到才艺培训、语言培训、留学咨询、健康保健、心理辅导等对自身全方面的提升性需求。

基本需求是全人类的刚性需求,市场基础大。基本需求涵盖生活需求、生产需求、商务服务等,种类太多,全面发展并不现实。因此基本需求中将重点选取现代商务、高端商业、餐饮服务、生活服务等为主要发展方向。

1中国儿童产业投资价值简析报告,中国儿童产业研究中心,2011.9

鉴于此,本项目确定娱乐、教育、健康为本项目重点产业,配套发展现代商务、高端商业、生活服务、餐饮服务等满足生活需求的产业。

3.产业体系构思

根据儿童需求层次,构建以文化游乐业为核心,科教服务业、健康服务业为主导,

图表6儿童产业体系

儿童现代商务服务业、商业服务业、儿童生活服务业、儿童餐饮业等为配套的“1+2+4”产业体系。

(1)先导产业

以儿童为对象的文化娱乐、文化创意、健康休闲由于其符合儿童天性、资源条件充分、利于聚集人气等特点,宜优先发展,因此文化娱乐产业仍然是项目的龙头和先导产业。规划多建设户外娱乐休闲设施,让儿童在大自然中体验乐趣。

(2)重点产业

健康是儿童成长最基本的诉求,也是成人对儿童最重要的关注点。目前儿童医疗资源的供应严重不足,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疾病防治与健康保健日益受到重视。在健康产业选择上医疗、保健并举,全面呵护儿童健康,保障儿童快乐成长。

教育引导儿童探索世界,也是促进人类自我能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儿童天生具有创造力,给儿童以自由、关爱、轻松的环境,才能把儿童的创造力释放出来。这方面,国内传统的教育理念一直广受质疑。引进创新教育理念,以适应儿童天性的方式,引导儿童发掘自身潜力。

(3)配套产业

现代商务服务业主要为园区企业产业服务,以及作为区域城市功能配套,保证园区运营发展;商业服务业以高端、国际化、体验式儿童购物为发展重点,为园区注入活力,打造一个集娱乐、教育、健康、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满足儿童全方位需求;生活服务业、餐饮服务业则是园区功能的完善,满足儿童、游客、园区工作人员、槐房居民的生活需求。

三、总体构思与规划设计

空间和土地是产业落地的承载。一个好的规划,必须要处理好产业、空间、就业等方面的融合和衔接,做到“无缝对接、有效整合”,使规划真正落实在产业、文化、空间、土地和就业上来。

1.规划方法

(1)空间缝合——东西串联,融合衔接

园区不仅是北京城南的大门户,更是呼应北京纵深轴线发展的南部区域重要节点。规划应充分利用其承上启下的开放性结构,加强与北部丽泽商圈以及东部大红门产业集聚提升区等功能组团的联系,构建一脉相承的城市发展框架,强化建立京南地区综合型服务体系。同时,有序扩展其内部各种功能组团,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协调发展。

(2)功能完善——多元复合,互补完善

规划地块西北侧为世界花卉大观园、海子公园、南海子公园、旺兴湖公园等。地块应协同近边功能,同时形成差异化选择,发展成为以儿童游乐为主的城南中央公园,融入城市格局,整合形成城市强有力的南部功能区。

(3)产业提升——完善体系,打造产业链

按照文化游乐为核心、科教健康产业为配套、商业服务为支撑,按照产业集聚、用地集约、高端发展的要求,构建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相衔接的产业功能区。(4)文化传承——文脉延续,南北呼应

南中轴是北京市的传统中轴线,凝聚了北京的传统文化,地块距其仅2公里,应延续历史文脉,实现北有奥园,南有槐园的城市格局。

(5)区域协同——区域共融,整合提升

规划注重与周边地区的协调与协作。槐房北侧为北京的功能核心区,其应承接主城,文脉延续;西侧为丰台区国际企业总部聚集地、金融产业和高端商务商

贸拓展区、生态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槐房本身处于丰台区内,其应产业协同,创新提升;东侧和南侧紧邻大兴区的北部都市产业区,重点建设大兴新城综合功能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周边商务中心区,槐房应功能延续,发挥其优势。

图表7规划构思图

2.规划目标

(1)儿童健康之城

即打造儿童创意领航,健康休闲体验的魅力新区。引入儿童文化相关资源,打造集合文化体验、健康管理、科教创新的综合型儿童创意文化产业示范园。(2)文化交流之城

推动文化和产业融合,打造特色文化提升、促进区域合作的开放新地。以龙王庙深厚的历史底蕴为载体,整合文化竞争力,引入全新的体验式文化资源,形成自然与历史相融合的特色区域。

(3)产业集聚之城

推动产城融合,打造现代服务集群、功能多元复合的活力新都。在现有功能的组织和建构上,融入多种产业业态,强调多元功能的复合集聚,创造体验式的休闲空间和富有文化特色的活力新都。

(4)生态宜居之城

推动产业、生态融合,打造水绿交融共生,人文和谐宜居的幸福新城。依托水绿交融的生态网络体系,创造环境优良、人文荟萃、宜居宜业的高品质幸福新城。

3.空间结构规划

空间规划与产业、土地、生态和文化的衔接,是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关键。在空间结构上,形成“一心两轴、一廊四区”的总体布局。其中,一心:城市综合配套服务中心;

两轴:以槐房西路与南公路环为依托形成城市功能生长轴;

一廊:小龙河与城市绿隔空间形成蓝绿交织的城市生态廊道;

四区:综合配套区、游乐体验区、健康文化区、科教创新区。

图表8空间结构规划图

图表9城市设计图

四、总结

本项目研究中,得到了柯焕章、侯汉坡、宋忠良、张键和李元等专家的指导,在这里一并感谢。作为综合型规划,以儿童产业为特色,实现产业、空间的有效

衔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不挤压绿地指标、保障首都绿隔功能的前提下,实现“人、产、城”三者融合发展,实现了区域内服务配套能力、空间集聚能力、持续创新能力、产城融合能力和经济发展能力的同步提升,推进区域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图表10园区鸟瞰图

[参考文献]

[1]刘春成,侯汉坡,城市的崛起——城市系统学与中国城市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

[2]王海蒙.北京绿隔地区控规实施中的问题和思考[J].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

[3]梅瑶炯;MEMORY·童年·印象——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儿童公园概念性方案[J];中国园林,2006(04):39-41

[4]城市儿童生活形态(2012-2013)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北京)儿童文化产业论坛,2013:7-25.

本文作者单位:北京恒聚天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38号创景大厦A座4层

Email:skyideas@https://www.doczj.com/doc/2315915682.html,

本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315915682.html,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刘怀生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16期 摘要:本文基于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理论研究,通过分析北京市丰台河西地区基本特征和突出优势,提出台河西产城融合示范区总体空间布局和建设构想。 关键词:产城融合;丰台河西;空间布局;建设构想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城市发展相对落后,“城市病”日益突出。尤其是特大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亟需尽快解决。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标志着新一轮城镇化拉开序幕。“产城融合”作为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对疏解中心城市人口、缓解交通拥堵、合理配置资源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路径。 一、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理论研究 (一)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新型城镇化绝不仅是城镇范围扩大、“只见物,不见人”的城镇化,其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让居民生活的更加舒适、便捷,可以享有现代城市特征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重点是居住、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居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现代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新型城镇为载体,通过产业聚集人,产业服务人,提升土地、农民等要素生产率,保证农民在不丧失土地的前提下持续分享产业化收益,实现人的全面城镇化。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它将居民的居住、工作、生活聚集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减少奔波过程中的时间消耗,对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结合部发展、解决大城市病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是的将城市建设成人们居住、工作、生活的载体,培育现代产业体系,解决居民就业问题,为农民生活、居住市民化提供支撑;完善现代城镇功能,重点是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生活保障体系,实现居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城镇化。其核心内容是实现三个“三位一体”:

产城融合解读

关于“产城融合”的解读(上) 产城融合是在开发区升级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城市化与城市产城一体化的双向发展导致的共同需求,是产业园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本文将对产城融合的背景、内涵以及构成要素进行解读,以达到对产城融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一、背景解读 (一)在国外,“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20 世纪40 年代,英国开始建设卫星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在特大城市周围培育生活和工作平衡的独立新兴城市,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雏形,如日本筑波科学城和法国索非亚·安蒂波里斯科学城等从产业园区开始培育功能完善的产业新城,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市的人口、交通压力,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日本筑波科学城是世界范围内产业新城的典型案例之一,坐落在离日本东京东北约60公里的筑波山麓,距东京成田国际机场约40公里,总面积284.0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20万,区域包括两个部分:研究学院地区和周边开发地区,研究学院地区包括国家研究与教育机构区、都市商务区、住宅区、公园等功能区。周边开发区主要用于设立私人研究机构。)

(二)在国内,产业园“孤岛经济“催生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规划 2005年后,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带动了新城、新区和大学城等多种新型城市空间的出现,逐步在地区发展中承担起经济推动器的作用。然而,产业园区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形成“孤岛经济”,制约了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及其与周边城市的融合。 随着全球产业升级及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传统以制造业为主、强调对外出口、以外资为导向的产业园区发展策略逐渐被以产业集群为单位、规模化发展、高新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的发展理念所取代;与产业园区密切相关的城区面临区域化发展的趋势,城乡地域空间结构开始向一体化协调发展,“大都市区”概念逐步形成,对产业园区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2014 年3 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

产城融合的概念知识讲解

产城融合的概念

产城融合相关资料 一、产城融合的提出及背景 “产城融合”的提出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及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密切相关。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推进, 全球资本流人中国, 我国开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的经济发展,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窗口和空间载体,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开发区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步人成熟阶段, 在地区发展中承担着经济推动器的作用,但同时开发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功能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与区域发展脱节、就业人群与消费结构不相匹配等,开发区一方面为地方发展做出了经济上的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区发展的初衷而形成的孤岛经济, 已经越来越制约开发区的发展, 以及开发区与周围城镇之间的相互融合。 在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全球化的深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空间不断生长, 开发区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 成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在2012年 6月5日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开发区要走产城融合的路子。 二、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而且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对于产城融合内涵的理解主要着眼于以下3个方面: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 1、人本导向: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从功能主义导向人本主义导向的一种回归。从开发区发展历程的梳理及每个时期的发展重点来看,产城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反映到空间上的一种表征,是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寻求新的空间生产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进入第三重循环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必然要求。开发区的发展历程看,大致可以总结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成型期,这个阶段是开发区开始设立的时期, 秉承三为主的发展宗旨,即资金以外资为主、产业以新技术为主、市场以出口为主,形成我国发展新经济的基地和载体。从空间上看,面积多为几平方公里,主要是在城市外围地区, 与周边城市的关系较为松散,从就业人群看, 主要以工人为主, 其生活主要依靠工厂宿舍来解决,此

产城融合案例

(一)产城融合 1.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没有活力。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且产城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 因此,“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以产业为保障,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健康、可持续、有活力的发展模式。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和产业共生、共利。具体意义体现在: 1、有利于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扩大产业空间加速产业聚集; 2、有利于增加就业人口,规避盲目城市化带来的空城现象; 3、有利于构建城市产业生态体系,增强产业自我更新能力; 4、有利于城镇化有序推进,促进城市一体化建设。 2.产城融合的方式 有产城融合发展需求的区域可归纳为两大类: (1)有产无“城” 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例如较为成熟的产业园、开发区等原以生产

为主导的区域,这类区域受制于土地成本和交通需求,一般处于交通较为便利的城市边缘。因前期多以通过链家的土地和劳动成本吸引企业入驻,土地利用方式粗放,规划缺少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功能相对单一。但由于多年的发展也具备一定的人口基数。在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居住生活品质的情况下,单一的居住功能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导致职住严重失衡,潮汐交通压力大,交通拥堵也在无形中增加了通勤的时间距离,并将导致更多的环境污染。 这类区域发展的迫切需求为:在产业、居住功能的基础上,完善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难点在于人口基数有限,规模效益难以实现,使得配套设施的健康运行面临挑战。 图:潮汐交通 (2)有城无“产” 城市在过去依托某种大型产业已发展成熟,但过去的产业(例如炼钢厂、纺织厂、废弃铁路站场等)模式已被产业链淘汰或者面临严

智慧园区产城融合的先行者

智慧园区:产城融合的先行者 园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连接了产业发展与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目前,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引领了我国园区的智慧化建设浪潮,已经初步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 据统计,当前我国至少有34个国家级高新区正在有序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占国家级高新区总数约32%;同时有29个国家级经开区正在规划、实施智慧园区工程,占比约16%。不难推测,智慧园区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头羊,是智慧产业的孵化器,如何立足智慧园区建设推进智慧产业发展、满足城市管理需求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智慧化要素的集聚区 园区经济是加快区域建设、带动城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的战略平台。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园区为区域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为推进“四化同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实操平台。其次,园区作为生产各要素的集大成者,有效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单兵作战”发展方式,强调实现区域产业耦合发展。第三,通过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建设打破传统的“小而全”、“大而全”的常规发展格局,依托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市场需求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的经济发展布局。第四,园区聚集了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领域的专业人才、高端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其在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园区智慧产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非常明显的引领作用。 二、智慧园区建设逐步转变“单向作业”方式,推行“以建设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建设”的建设模式

传统智慧园区建设以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电子政务系统等建设为重点,关注公共领域管理与服务。随着园区入驻个体对信息化需求的提升,智慧园区建设逐步将政府需求、入驻企业需求以及公众需求结合起来。智慧园区建设也一改单向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开始关注智慧园区建设与园区智慧产业共同发展的互动模式。 智慧园区建设与园区智慧产业互动发展模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首先,在智慧园区规划阶段,智慧园区顶层设计既要包含信息化内容也要包含相应的信息化产业内容。其次,在智慧园区实施阶段,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智慧园区建设的基本内容。这一阶段智慧园区建设将不再是单纯的外部资源采购,而是充分利用园区内已有企业信息化资源配备能力的同时适时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将外部信息化资源引入园区“扎根成长”。第三,当智慧园区初步建成后,其考虑的重点将不仅仅是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善,更多的目光将会转移到智慧园区建设与园区智慧产业互动发展。引入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智慧产业,逐步形成“智慧制造”到“智慧服务”一条龙园区产业格局,最终除了可以满足园区自身智慧化建设需求还可以实现智慧产品和服务的外部输送。 三、智慧园区为城市管理、智慧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产业、管理模式等孵化平台 智慧园区的建设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信息化手段装备过程,它是智慧技术、产业、管理模式的孵化过程。智慧园区已经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一)智慧园区的建设过程是新技术探索与应用的过程 智慧园区的建设不是单一技术的叠加,它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内高、精、尖技术的聚集。各大园区在建设智慧园区时大多依据其园区发展实际,适时推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智慧云数据中心、智慧城市(园区)运营

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的报告

朝阳柳城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 情况的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 2015年初,按照朝阳市委、市政府“五个一工程”建设的战略部署,朝阳县依托二十家子镇和有色金属产业园区成立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提出了开发区与新市镇同步发展、融合发展的规划设想,编制了《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4月,开发区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更名为朝阳柳城经济开发区。下面将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 一是科学编制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委托辽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5--2030)》,开发区按照区域协调、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构建“三支柱、双培育”的产业发展“3+2”模式,产业发展将经历以下两个阶段,全面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的产城融合新局面。第一阶段(2015--2020年)开发区逐渐投入到更大面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完善过程中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及消费性服务业的内在需求,也会促进产业升级和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就业人群构成逐渐丰富,各类服务设施逐渐完善,建设职业学校、人才公寓、酒店、产

业服务平台等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设施。第二阶段(2020--2030年)开发区由产业功能主导区逐渐转变为新型工业示范基地和产城融合发展新城区,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通过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同步进行,工业新区和二十家子镇区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就业人群和居住人群结构匹配、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联系紧密的产城融合新局面。工业与贸易的双轮驱动,二十家子新市镇社会经济达到全县一流水平,成功打造为朝阳县副中心。 二是明确产业定位,产业发展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开发区紧紧抓住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这一核心命脉,依托“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三基地一园区”,具体为:利用温甬台地区汽车零部件企业转移契机,依托标准化厂房和张世新能源汽车这个龙头,打造北方汽车零部件产业配套基地;利用县域内丰富的钒钛资源,依托中科院过程所辽西钒钛湿法冶炼新工艺,打造钒钛产业基地;利用化工产业园优势,依托南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先进技术,打造辽西地区精细化工科研成果转化承接地;利用开发区距离锦州港仅有65公里的区位优势,依托国电投锦赤货运专线东大屯车站,打造国电投朝阳(保税)物流产业园区。 截至5月中旬,现已在开发区注册的企业有64家。其中,装备制造企业21家,包括张世新能源汽车、辽宁精锐、

丁兰智慧小镇:打造“美丽杭州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丁兰智慧小镇:打造“美丽杭州·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谈起丁兰,老底子杭州人记忆中浮现出遍布印染、机械加工等传统工业,然而,如今这里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身丁兰智慧小镇。本期,我们对话江干区副区长、丁兰智慧小镇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赵欣浩,带领大家来领略丁兰魅力。1.问:丁兰智慧小镇作为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唯一的街镇级试点,丁兰也有自己的目标,要形成“小镇大产业、小镇大景区、小镇大服务”的发展新局面。对于这样的定位,丁兰有什么样的优势呢?答:丁兰智慧小镇是浙江省首批37家省级特色小镇之一,也是江干区唯一一家。小镇内有国家级4A皋亭山景区,环境优美、“孝”文化历史人文底蕴丰富。交通条件完善:亚洲最大的高铁枢纽杭州火车东站、杭州北高速口、秋石高架比邻,贯穿小镇的地铁3号线明年开建。同时,优质教育资源丰富,截至目前,丁兰街道规划的教育机构有39所,涉及中学、小学及幼儿园等:生活配套逐渐成熟。丁兰弘通广场、新城广场等商业综合体项目,容纳超市、影院、宾馆、餐饮、娱乐等设施;基础设施不断优化:杭州中医院丁桥分院(三甲)、城北文体中心等近两年建成。充足的土地资源:主城区少有的土地存量,有利于整体项目规划和建设。2.问:丁兰智慧小镇走的是一条充满智慧的创新之路——坚持产业、社区、文化、

旅游“四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在智慧园区、智慧景区、智慧社区上,小镇又是如何打造的呢?答:根据规划,丁兰智慧小镇位于杭州江干北部,核心约3.2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约2682亩,规划建筑体量达100万平方米。小镇将围绕江干区产业发展导向,重点引进和扶持信息服务业、金融产业、文创产业、休闲旅游业,提出“一带三园三联动”的发展规划。“一带”:即一条临丁路沿线的配套服务产业带。“三园”:智慧园区。即一条临丁路沿线的配套服务产业带,坚持“三核(杭锅智慧产业园、智慧企业总部园及长睦产业园)+多点”智慧经济空间布局。智慧景区。以智慧景区管理、智慧旅游产品、智慧旅游营销为支撑的“北游模式”基本形成。智慧社区。包括智慧家庭、智慧楼道、智慧社工管理和智慧小区。“三联动”:三块联动区域(城北商业区、皋亭山景区、智慧居住区),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文创产业、大健康产业,推动生产、生活及生态“三生融合”发展。 3.问:小镇筑巢引凤,让智慧产业聚集,目前小镇有腾讯、华数、西子联合、东部软件园等龙头企业,到底是什么让企业愿意在丁兰落地生根?答:江干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小镇的发展,举全区之力加快推进。截至目前,丁兰小镇已经吸引700家企业集聚并在不断增加。小镇出台系列企业、楼宇、人才创新等优惠政策,吸引鼓励地区企业和人才的创新发展。同时小镇不断推进科技创业创新平台的建设,优化服

中国产城融合的现实背景与问题分析_罗守贵

2014年第4期 第22卷(总98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JTU(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No.4,2014Vol.22Jul ,No.98收稿日期:2014 05 0 9作者简介:罗守贵,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中国产城融合的现实背景与问题分析 罗守贵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 252) 摘 要:产城融合这一命题是本轮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因产业发展与城市空 间扩张脱节,产生了大量所谓鬼城的背景下提出的。无论是从全国范围、都市圈范围 还是从单体城市范围看,城市空间与产业发展的不协调问题都普遍存在,并且三个区域层面的问题表现各不相同。建议在新一轮城市规划中,先进行产业规划,再进行城 市空间规划。通过这种规划,严格限制那些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扩张冲动。与此同 时,对那些产业发展良好的小城镇,则可以解决他们的城市身份,在全国建成一大批生 机勃勃、各具特色的小城市。 关键词:产城融合;城市规划;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 29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7095(2014)04 017 0 5一、产城融合的内在机理 产城融合更多的是在中国大规模新城新区建设背景下提出来的,其内在的机理实际上是城市的本质、功能在区域经济动态发展中的体现。原因在于,在中国这一轮大规模新城新区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事实上,产城融合这个问题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因为没有产业,就没有城市;没有城市也就没有产业。图1 产城导入与城市形成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DOI:10.13806/https://www.doczj.com/doc/2315915682.html,ki.issn1008-7095.2014.04.004

产城融合解读(下)

关于“产城融合”的解读(下)上期我们对产城融合的背景、内涵和构成要素进行了解读,本期将会就产城融合的产业导入、空间布局、服务设施、生态景观、道路交通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对产城融合有更为完整的了解。 导言 现有的产业园区规划一般分为产业规划、园区总体规划、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园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四个层次,四个规划层次围绕产业规划依次承接,核心目标是将产业落地,缺乏对城市功能培育的考虑;工业园区规划和母城规划分别独立编制,空间形态和主要功能各不相同,二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导致园区的建设先天不足。 随着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发展转型,现有的层层衔接的规划逻辑已经难以指导产业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应当针对产业园区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介入相关城市功能,在产业发展规划和新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产城融合规划。城市化与技术革命是园区转型和升级的两大推手,城市涉及工作、居住、交通和游憩四大类功能空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三大类产业园区在不同发展阶段亦有不同的空间需求。 本文围绕产业与城市对空间功能的升级需求,构建网络化的空间引导单元,分四个阶段进行详细说明。 一、产业升级——以研发创新为导向 产城融合的前提是产业等级提升引发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产业的集聚发展实现人口集中,为城镇化提供基础支持;城镇的服务功能为

产业发展及人口集中创造了条件,产业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城市功能配套的需求。 (一)产业序列升级:前向、后向、侧向关联产业依序增长 根据园区发展的四个阶段,主导产业的发展必然经过单一产业要素集聚—前后向关联产业集聚—侧向关联产业集聚—创新突破的过程。其中,前向关联产业是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后向关联产业是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侧向关联产业则是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他服务的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和前后关联、旁侧关联大的企业引导了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的产业综合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协调发展,为整个企业运营链“护航”,生活性服务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化平台建设:满足R&D 产业化的空间需求 根据筑波科学城、硅谷和班加罗尔等国外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域的发展经验,在产城融合的最终阶段,产业发展的理想化状态是以科研技术为核心竞争力,产业平台的构建最终是围绕R&D( 科研与开发) 产业化的平台建设来进行。因此,在要素集聚阶段,要围绕主导产业和园区的核心能力构建产业平台,这就要求在规划之初着重分析和判定产业平台构建的空间需求,自主创新、科技研发、高端服务、生态宜居和休闲旅游等职能应成为产城融合功能空间拓展的方向。

产城综合体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产城综合体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一、产城综合体的内涵及意义 1、产城综合体的内涵 “产城综合体”是指通过产业区与城镇区在空间、结构和功能上的协同支撑和有机融合,以实现城市核心功能提升、空间结构优化、城乡一体化、社会人文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在城市核心中心较远地区,以产业结合城市的模式打造区域产业集群。产城综合体的具体表现形态可以用新型厂房+科研办公+企业会所+生活公寓+生活商务五大业态+五星级的物业管理服务来表示。新型厂房、科研办公楼,可以满足企业生产和办公的需要,公寓和住宅可以解决企业员工的住宿问题,提高员工稳定性;而园区配备的食堂、超市、宾馆等组成生活商业街,满足员工日常需求;企业会所,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最前沿信息、资源、技术交流及共享平台,五星级的物业管理服务和优惠政策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后顾之忧,为入驻企业提供一个安心的家。 2、建设产城综合体的意义 产城综合体是集工作、生活、购物、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将城市服务功能渗入产业区内,以产业链相连系的厂房综合体使得生产区与生活区融合、生产区与公共游憩区融合、生产区与配套服务区融合。园区内的产业工人忙碌了一天,下班后只需要走几分钟就到家,周边超市、购物街区、公园等就在家的附近,购物、娱乐近在咫尺。从而有效地打破过去工业区功能

单一的状态,避免其一到晚上就毫无生气的状况。因此,产城综合体一方面带给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建立起产业平台和产业要素。实践证明,建设“产城综合体”是实现产业升级和加快形成产业集群的有效途径,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等具有极大的放大效应。章贡区应充分利用良好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按照“3+2”模式,打造产城综合体,在赣州市率先建成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3+2”是在现有的沙河工业园和水西工业基地两个园区的基础上,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应用产业、生物制药3个产业分别打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产城综合体”。 二、传统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的缺陷 1、对园区内就业者生活空间的忽视 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工业园区的空间形式主要以生产要素和经济要素为主,而生活空间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状态,其严重滞后于产业空间的发展,土地利用仍然着眼于“工业区建设”的思路,造成了城市化功能不足的诸多问题。如大多数工业园区生活性公共设施建设的严重不足、环境条件的恶化使大量人口仍然愿意居住于市区,“职住分离”情况严重,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职住交通压力;同时,园区内生产性服务设施(如科研机构、商务洽谈等)的缺乏,造成园区内建设基础支撑不足,产业结构升级困难。园区内职工作为城市经济的建设者,他们在为国家建设奉献的同时,其生活空间不能被忽视,生活空间的重视对园区未来的发展及城市相关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

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邵武市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为支持邵武市加快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探索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省城镇化事业,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园区升级行动、城区融合行动和旅游区建设行动等“三区行动”为抓手,促进产业园区向城区聚拢、产业活动向园区集中、城市功能向园区拓展,构建要素匹配、功能齐备、服务完善的“产业-城市”空间复合体,形成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人口集聚协调统一、互促共进的积极态势。推动规划建设、人口管理、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关键领域改革,建成“生态美、百姓富”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二)发展目标 推动邵武市加快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 1 —

--到2015年,“三区行动”进展顺利,产城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协调,林产加工、纺织服装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生物、食品和旅游等新兴产业培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城四翼”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得到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30万人,市区人口达到1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6:48:36。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初显成效。 --到2020年,“三区行动”阶段性完成,产城融合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高度一致,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工业壮大做强,旅游业成为重要增长极,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基本完备,“一城四翼”城区格局基本成型,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显著提高。市域总人口达到35万人,市区人口达到2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0:50:40。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三区”发展,增强城镇化发展带动力 1. 实施“园区升级行动” — 2 —

产城融合的概念

产城融合相关资料 一、产城融合的提出及背景 “产城融合”的提出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及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密切相关。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推进, 全球资本流人中国, 我国开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的经济发展,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窗口和空间载体,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开发区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步人成熟阶段, 在地区发展中承担着经济推动器的作用,但同时开发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功能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与区域发展脱节、就业人群与消费结构不相匹配等,开发区一方面为地方发展做出了经济上的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区发展的初衷而形成的孤岛经济, 已经越来越制约开发区的发展, 以及开发区与周围城镇之间的相互融合。 在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全球化的深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空间不断生长, 开发区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 成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在2012年6月5日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开发区要走产城融合的路子。 二、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

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而且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对于产城融合内涵的理解主要着眼于以下3个方面: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 1、人本导向: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从功能主义导向人本主义导向的一种回归。从开发区发展历程的梳理及每个时期的发展重点来看,产城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反映到空间上的一种表征,是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寻求新的空间生产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进入第三重循环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必然要求。开发区的发展历程看,大致可以总结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成型期,这个阶段是开发区开始设立的时期, 秉承三为主的发展宗旨,即资金以外资为主、产业以新技术为主、市场以出口为主,形成我国发展新经济的基地和载体。从空间上看,面积多为几平方公里,主要是在城市外围地区, 与周边城市的关系较为松散,从就业人群看, 主要以工人为主, 其生活主要依靠工厂宿舍来解决,此时城市规划中大多将开发区作为城市边缘地区或郊区的飞地,功能单一。第二阶段成长期:这个阶段是开发区从单纯的工业区向综合功能区转变的发展阶段,开发区完成初期的资本积累过程, 逐渐投人到更大面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开始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开发区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完善过程中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及消费性服务业的内在需求, 也促进了自身产业升级和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从空间上看, 这个时期开发区规模扩展到十几个平方公里, 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日益密切,并且产生辐射扩散效应;从就业人群上来看, 高技术产业人

产城融合

产城融合,绿色发展 --浅析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模式下的环保理念 为了学习工业园区发展新理念,寻找在发展新形势下传统工业园区发展的新出路,XX主任率领考察团一行人赴苏州工业园考察,我有幸成为其中一位。作为开发区环保分局局长,如何保持我区环境与经济友好发展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通过这次考察我获益良多,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模式中的环保理念对我启示很大。现在就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收获。 一、苏州工业园区环保理念 苏州工业园区在加快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建立了以环境规划为龙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兼顾源头控制与全过程治理的环境保护体系,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具体有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规划先行,制定了科学的生态功能规划。苏州工业园融合新加坡与国际上先进的城市规划经验,合理布局了工业、商业、人口、交通、景观等各项城市功能,突出了科技发展,注重生活和环境质量,具有“体系完善、设计

超前、思路科学”的特点,并设定了依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不仅具有很强的执行性,同时也考虑到长远发展,留有余地。二是坚持适度超前,建立了一流的环保基础设施。例如:苏州园区规划要求污水100%截流,而当时“国家环保模范城”也只要求污水50%截流;规划要求商业区居于中心地带,其两侧向外依次是居住区和工业区。工业区运输量大,重型车辆多,就远离商业区而紧靠园区外围的交通干线,这样,去工业区和商业区的人流、车流自然分开,互不干扰;三是坚持环保优先,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苏州工业园区从建园开始始终坚持走集约节约发展之路,不仅树立了绿色招商理念,实行环保“提前介入”、“一票否决”,同时注重产业转型升级,重视科技创新,为产城融合提供有利产业条件,推动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四是坚持以人为本,营造优美生态环境。园区注重生态建设,高标准建设了环金鸡湖中央公园、湖滨大道、文化水廊、红枫林等一批城市景观和娱乐休闲设施,建成绿地面积2000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45%,区域环境保护指数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之首。五是坚持区镇联动,实现区域防治全覆盖。 二、我区工业园区环保现状及改善措施 (一)科学制定规划,加速优化产业结构 首先是制定科学合理且长远的城市规划。我区工业园区存在规划不够超前、功能定位不够清晰合理、区域功能较为

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产城融合发展改革 试点方案 1 2020年4月19日

邵武市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为支持邵武市加快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探索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省城镇化事业,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园区升级行动、城区融合行动和旅游区建设行动等“三区行动”为抓手,促进产业园区向城区聚拢、产业活动向园区集中、城市功能向园区拓展,构建要素匹配、功能齐备、服务完善的“产业-城市”空间复合体,形成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人口集聚协调统一、互促共进的积极态势。推动规划建设、人口管理、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关键领域改革,建成“生态美、百姓富”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二)发展目标 推动邵武市加快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2 2020年4月19日

--到,“三区行动”进展顺利,产城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协调,林产加工、纺织服装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生物、食品和旅游等新兴产业培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城四翼”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得到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30万人,市区人口达到1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6:48:36。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初显成效。 --到2020年,“三区行动”阶段性完成,产城融合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高度一致,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工业壮大做强,旅游业成为重要增长极,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基本完备,“一城四翼”城区格局基本成型,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显著提高。市域总人口达到35万人,市区人口达到2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0:50:40。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三区”发展,增强城镇化发展带动力 1. 实施“园区升级行动” 3 2020年4月19日

开发区如何实现产城融合题目与答案(终审稿)

开发区如何实现产城融合题目与答案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1.根据本讲,只具备居住功能而没有相应的产业导入,属于哪一种产城关系()。(3.0分) A.有产无 城 B.有城无 产 C.产城低 水平融合 D.产城高 水平融合 2.根据本讲,以下属于智能融城的典型代表是()。( 3.0分) A.乌镇 B.亚布力 C.海南 D.北京亦庄经 济开发区 3.根据本讲,我国正在走向产城融合的开发区比例为()。(3.0分) A.1 0% B.5 0% C.2 0% D.7 0% 4.根据本讲,广州开发区是如何实现产城融合的()。(3.0分) A.智造融

城 B.技术融 城 C.向综合 新城转型 D.远郊区 产城融合 5.根据本讲,特色小镇源于哪个省份()。(3.0分) A. 浙 江 B. 广 东 C. 山 东 D. 江 苏 6.“一带一路”战略是从哪个角度看待开发区产城融合的格局()。(3.0分) A.国家资 源 B.区域创 新平台 C.供给侧 改革 D.国际视 野

7.根据本讲,佛山新城通过与哪个国家的合作,打造出高端人才聚集区()。(3.0分) A. 美 国 B. 日 本 C. 德 国 D. 英 国 8.根据本讲,关于开发区产城融合之路,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3.0分) A.政府 引导 B.市场 主导 C.政府 主体 D.全社 会参与 9.本讲提到,目前我国有多少个产城融合示范区()。(3.0分) A.58 个 B.59 个 C.60

D.61 个 10.根据本讲,产城融合的价值链不包括以下哪一环()。(3.0分) A.产 业链 B.投 资链 C.消 费链 D.服 务链 1.根据本讲,开发区的内涵发展有哪些空间层次()。(4.0分)) A.土地环 境与生态 B.建设建 筑与楼宇 C.入驻机 构与人群 D.输出产 品与服务 E.客户与 用户消费 2.根据本讲,“五+”生态圈具体是指()。(4.0分)) A.科 技+ B.绿 色+ C.金

2019年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按照省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安排,就加快推进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我于近期到分别位于关中、陕北、陕南三地区的眉县汤峪镇、靖边县东坑镇、商州区沙河子镇(以下简称三镇)进行了调研,多次与县、镇、村干部进行座谈,实地察看了解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进展情况,探索加快推进我省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路和做法。 一、三镇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基本情况 三镇是省政府确定的省级重点示范镇,XX年以来,他们按照建设农民幸福家园和城市社区的模式和标准,相继建成一大批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项目,城镇功能日益完善。同时,依托城镇建设各类产业园区,城镇产业健康发展,已基本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主导产业,汤峪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东坑镇以现代农业为支柱产业,沙河子镇以工业和物流业为支柱产业。 1、汤峪镇。汤峪镇位于眉县西南部,镇域面积264平方公里。镇域人口3.9万人,镇区人口0.86万人。2011至XX年计划建设项目30个,总投资6.57亿元。截至目前,开工建设项目30个,完成投资5.25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79.9%。新区太白山景观大道、污水处理厂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新区形象初步显现。 汤峪镇紧紧围绕太白山森林公园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业,打造世界一

流山水温泉度假胜地。规划旅游产业新区由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XX 谷森林公园和太白山旅游服务区三大板块构成。特别是太白山旅游服务区,规划面积达25平方公里,由“一河两岸”综合商业服务区、温泉主题公园、国际酒店会议区、运动休闲区、休闲度假区、关中民俗体验展示区、农夫山泉生产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功能区构成。其中农夫山泉基地已建成投产,形成年产7万吨果蔬汁饮料和61万吨饮用天然水,有职工500人,年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目前太白山国家级旅游产业新区本着“一年成势、三年成形、五年成城”的目标加紧推进各个功能区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实现产值1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万人。 2、东坑镇。东坑镇位于靖边县城西22公里,镇域面积52.25平方公里,镇域人口5.3万人,镇区人口1.9万人。重点示范镇建设以来,东坑镇先后编制完成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镇域居民区规划以及一镇一模块和典型农村社区设计方案,镇区2011-XX年建设目标任务项目共53个,总投资11.75亿元。截止XX年5月底,已竣33个,在建14个,累计完成投资7.79亿元,各项目建设顺利推进。镇区路网骨架基本形成,14.5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工,天然气公司、老年公寓、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已竣工,新区形象已初步显现。 东坑镇结合农业大镇的传统优势,将现代农业作为支柱产业。他们按照农业现代化和重点镇融合发展的思路,推动农业园区和重点镇新区一体化发展。结合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菜、畜、薯”三大主导产业优势,规划建设“一区两园”(重点示范镇新区、农业园区、工业园区),

开发区如何实现产城融合题目与答案优选稿

开发区如何实现产城融合题目与答案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1.根据本讲,只具备居住功能而没有相应的产业导入,属于哪一种产城关系()。(3.0分) A.有产无 城 B.有城无 产 C.产城低 水平融合 D.产城高 水平融合 2.根据本讲,以下属于智能融城的典型代表是()。( 3.0分) A.乌镇 B.亚布力 C.海南 D.北京亦庄经 济开发区 3.根据本讲,我国正在走向产城融合的开发区比例为()。(3.0分) A.1 0% B.5 0% C.2 0% D.7 0% 4.根据本讲,广州开发区是如何实现产城融合的()。(3.0分) A.智造融

B.技术融 城 C.向综合 新城转型 D.远郊区 产城融合 5.根据本讲,特色小镇源于哪个省份()。(3.0分) A. 浙 江 B. 广 东 C. 山 东 D. 江 苏 6.“一带一路”战略是从哪个角度看待开发区产城融合的格局()。(3.0分) A.国家资 源 B.区域创 新平台 C.供给侧 改革 D.国际视 野 7.根据本讲,佛山新城通过与哪个国家的合作,打造出高端人才聚集区()。(3.0分) A. 美

B. 日 本 C. 德 国 D. 英 国 8.根据本讲,关于开发区产城融合之路,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3.0分) A.政府 引导 B.市场 主导 C.政府 主体 D.全社 会参与 9.本讲提到,目前我国有多少个产城融合示范区()。(3.0分) A.58 个 B.59 个 C.60 个 D.61 个 10.根据本讲,产城融合的价值链不包括以下哪一环()。(3.0分) A.产

上海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上海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嘉定—上海产城融合的领先者 作为上海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三大新城之一,嘉定是上海产城融合的领先者。一座新城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就会变成空城,要想有活力,就必须要“产城结合”。 嘉定已制定了南、北、西、中“四大板块”发展战略。南部是以生活服务、现代物流、专业性市场为主的“三产”综合发展板块;北部是以汽车零配件、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的先进制造业板块;西部是上海国际汽车城板块,将建成国家级汽车产业高地和极具特色的现代化的安亭新镇;中部是嘉定新城板块,是集文化教育、科研培训、运动休闲、旅游度假、生活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城区。 奉贤南桥----上海最生态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奉贤区委书记张立平讲述未来的南桥新城时曾说:“它既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化新城,也是一个适宜居住的新城,提倡‘产城融合’,真正做到生态、低碳、智慧、宜居。它将成为上海南郊的综合性服务型核心新城、服务长三角南翼及大浦东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门户城市,也希望它能成为未来低碳建设的示范城区。” 青浦朱家角新城规划一城两翼推崇‘产城一体水城融合’

淀山湖新城将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内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以及具有“水乡文化”和“历史文化”内涵的生态宜居城市。至“十二五”期末,初步构筑“产城一体、水城融合”的淀山湖新城主体框架,形成六大发展片区。中片(西大盈港与同三国道之间部分),是青浦区区政府所在地,着力打造青浦城区行政、文化、商业等公共服务功能集聚区和居住区;东片(同三国道以东,油墩港以西部分),形成具有独特现代水乡风貌的、配套设施完善的居住区;西片(西大盈港与港周路之间地区),构建会议、会展、商贸、商务等高端服务功能集聚区,结合设置生态型和特色型的居住开发,积极营造“滨水城市”的特征,构建良好环境;滨湖(朱家角)片(港周路以西至淀山湖沿岸部分),建设旅游休闲和特色居住功能集聚区, 强调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保护,兼以旅游开发,营造传统水乡古镇风貌特色和滨湖景观特色;北片(上达河以北,外青松公路以西部分),推动工业产业转型,提升产业能级,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和创意产业功能集聚区;工业区片(上达河以北,油墩港以东部分),保留现状工业,着力进行环境改造和设施完善。同时,积极打造青浦老城商业中心、公园路公共服务中心、三分荡商务商业中心、朱家角旅游休闲中心和老西大盈港创意研发中心等五大功能中心,围绕大淀湖、三分荡、淀浦河构筑新的公共服务空间,推动“产城一体、水城融合”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