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年11月04日2315191519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正文]_学生

2012年11月04日2315191519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正文]_学生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指导老师:许长青

学生姓名:钟莉

学号:36181112240001

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教育管理

写作批次:第一稿

I

原创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

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

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_____钟莉_____________

日期: 2012 年 10 月 30 日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致谢.................................................................................III 引言 (1)

1.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 (1)

1.1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 (1)

1.2农村留守儿童分类 (1)

2.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调查 (2)

2.1样本与资料 (2)

2.2研究结果 (3)

2.2.1性格差异分析 (3)

2.2.2社会交往 (3)

2.2.3生活目标 (4)

2.2.4心理健康状况 (5)

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6)

3.1监护人的缺位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6)

3.1.1亲子教育有欠缺 (6)

3.1.2生活上缺少照顾 (6)

3.1.3心理健康问题被忽视 (6)

3.1.4单亲监护人力不从心 (6)

3.1.5长辈监护人难以胜任 (7)

3.2学校教师监管引导不力助长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7)

3.3政府对留守儿童的不重视放任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7)

4.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对策分析 (7)

4.1政府重视 (7)

4.1.1政府应在成立的专门机构中涵盖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

题 (7)

4.1.2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7)

4.1.3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建立寄宿制学校 (8)

4.1.4建立代管人员培训中心,对代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

训 (8)

4.1.5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净化农村文化市场和校园周边环

境 (8)

4.2学校关心 (8)

4.3父母主动 (8)

结论 (8)

摘要

根据2008年全国妇联统计,农村留守儿童已经约有58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趋势。有资料显示,因其特殊的成长生活和教育环境,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医疗和心理健康存等方面在诸多问题。论文选取了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罗江乡五所村小400名学生为样本进行研究,通过总体问卷调查、随机抽样走访的方法对400名学生中留守和非留守两类儿童在性格特征、社会交往、生活目标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根据结果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上的成因主要有家庭、学校和当地政府等三个原因,因此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上的主要措施也依赖于学校教师的心理疏导、监护人的及时补位和当地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实际关爱措施。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家庭学校政府

I

Abstract

致谢

深切感谢导师(许常青)对我的论文进行的指导!

感谢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罗江乡乡政府在我的论文调查研究阶段给予的支持!感谢同事陈金梅在我写作的过程中给我的大力帮助!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人口原有的固化状态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来养家糊口。这些进城务工的农民因体制的问题而无法解决户口,也无法在城市中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同时,自身先天条件不足,文化素质不高,且缺乏一技之长,相对于城镇居民,这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薪资水平普遍低下。以上的原因使得农民工无力将孩子呆在身边,只能把孩子留在农村的家,这样就催生了一个新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1.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

1.1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

留守儿童的概念首次于1994年被学者上官子木提出。【1】严格意义上来说,界定为留守儿童的孩子应满足三个要素,一是孩子的父母双方或者单方外出务工,二孩子的年龄,三为父母外出时间的长短。从现有的有关“留守儿童”的文献来看,基本上所有的定义都把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而留在老家的年幼、需要他人照顾、看管的未成年子女看做“留守儿童”。在字面表达上,以往的研究和报道中曾出现过“留守子女”、“留守孩子”、“留守学生”、“农村留守子女”等称呼。学术界对留守儿童的定义也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比如,丁杰、吴霓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2】范先佐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孩子。【3】江荣华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4】这些概念对留守儿童的基本定义有一定共识,但缺乏对该概念作出较为完善和被普遍接受的操作性定义,这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规模统计,问题研究的效度,同时阻碍对这一领域进一步研究的深化和拓展。全国妇联2008年联合有关专家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根据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此次研究将“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喝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这种界定是比较科学的,而且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本论文依据此概念选取了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罗江乡五所村小中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喝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

段成荣,周福林等学者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推算,全国留守儿童已经达到2290万人。(段成荣,周福林,2005)而据全国妇联2008年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4000多玩,和2000年相比,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增长十分迅速。

1.2农村留守儿童分类

在常理和法规中,父母都是儿童的第一监护人,父母承担对儿童的抚养、教育等义务。可是在实际中,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务工,所遗留在老家的儿童的实际监护人通常都不是自己的父母。根据实际监护人的不同分类可将农村留守儿童分为:单亲监护型、长辈监护型和自我监护型三类农村留守儿童。

单亲监护型

父母中的一方外出务工,另一个承担儿童的全部监护责任类型的农村留守儿童称为单亲监护型农村留守儿童。

长辈监护型

父母中双方外出务工,实际承担儿童全部监护责任的监护人为孩童的隔代祖辈或父母的亲戚

- 1 -

朋友,此类型的农村留守儿童称为长辈监护型农村留守儿童。

自我监护型

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实际承担儿童全部监护责任的监护人既不是孩童的隔代祖辈也不是父母的亲戚朋友,而是村委、学校等公立机构而不是自然人,因法律在此种情况下的模糊和地方乡俗原因,此类型的农村留守儿童实际监护人就是自我监护。此类型的农村留守儿童称为自我监护型农村留守儿童。

2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调查

2.1样本与资料

本论文研究总体取自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罗江乡五所村小的学生、监护人和学校。罗江乡下辖五所村级小学:鹅坑村小、高滩村小、红旗村小、乌坑村小和小满村小,都编有学前班和小学一至四年级。为摸清罗江乡留守儿童的分布以及心理健康现状,论文采取总体问卷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问卷、监护人问卷以及村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情况的调查问卷。因6岁及以下儿童不能配合完成相关的调查问卷和心理研究,故此不将学前班的学童纳入抽样调查的样本总体之中。在罗江乡各村小进行学生问卷总体调查前,将学生进行集中,在讲清楚调查的目的、意义和填答注意事项之后,由学生自己填写问卷。学生填答问卷的过程中,有任何疑问,都可以举手示意,得到现查的解答。学生填答非常认真仔细,保证了调查的质量。论文的问卷调查阶段时逢于都县教育局正开展教学评估,对县辖各乡镇学校教学资源进行统计和整理。论文的问卷调查得到了罗江乡政府的支持。

罗江乡五所村小一至四年级共有学生400人,教师22人,发放调查问卷422份,实际有效回收问卷420份,有效回收率99.4%。400人学生中,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共有263人,占学生总人数65.8%,非留守儿童137人,占学生总人数34.2%。

表1:江西省于都县罗江乡村小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统计表

学生数统计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情况(个)教师数(个)

名称数量

单亲

监护型

长辈

监护型

自我

监护型

小计

占总学生

数百分比

(%)

数量备注

鹅坑

村小

43 10 18 0 28 65.12 4

高滩村小87 19 38 0 57 65.52 5

其中1名代

课教师

红旗村小105 26 44 0 70 66.67 5

其中1名代

课教师

乌坑

村小

105 21 49 0 70 66.67 4 小满

村小

60 11 27 0 38 63.33 4 合计400 87 176 0 263 65.75 22

图1:罗江乡农村留守儿童情况分布图

2.2研究结果

2.2.1两类儿童的性格差异分析

性格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儿童人格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大程度上,性格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联系,决定其态度和心理行为方式,并通过日常生活表现出来。对两类儿童的性格分析,对把握其心理健康状态有重要意义。

以年级为对比进行横向比较,其统计结果表明(见表2):1.在总体上村小的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性格都比较正常。其中较为严重的性格缺陷在于粗心、胆小、任性和懒惰等方面。

2.两类儿童性格特种的相似性多于相异性。在总体11项的比较中,有4项两类儿童存在显著的差异。

3.相异性主要表现在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更为胆小、任性、不开朗和不合群。这说明留守儿童的性格社会化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不及非留守儿童。

4.分年级来看,一二年级儿童年龄多为较小,其中父母双亲都不在身边的比例低,但是在三四年级,农村就学儿童普遍过了10、11岁以后,当中属于长辈监护型的留守儿童比例就有明显上升,两类儿童在不开朗和不合群上的差异性就表现出来了。

表2:两类儿童性格特征交互统计及检验(%)

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呆板8.8 8.9 9.3 10.1 6.2 7.0 7.7 8.5

不合群11.2 12.4 14.0 14.4 10.9 9.8 8.6 7.6 胆小49.2 47.4 47.1 43.9 46.5 44.3 42.2 37.6 任性39.7 38.2 37.7 36.7 40.1 38.8 37.9 35.0 娇气19.2 18.9 17.4 16.3 21.3 20.4 19.5 18.0

不能干23.2 21.0 18.3 17.9 24.2 23.1 22.5 20.8 懒惰29.5 23.1 20.4 17.6 34.2 30.5 27.7 22.6 粗心57.1 52.4 47.6 41.3 53.2 49.7 41.6 37.2

没礼貌14.2 12.7 10.6 10.0 11.5 10.6 8.4 7.9

无主见18.4 17.6 17.9 16.2 17.7 15.2 14.8 13.0

不开朗16.3 17.2 17.0 17.7 13.2 12.0 10.9 9.7

2.2.2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之间发生的各种各样的联系和接触。社会交往活动是人

类社会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每个正常的人都有进行社会交往的需要。社会交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能够影响其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社会交往能力是早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心理健康状况改变的重要体现。儿童阶段是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的关键时期。本次调查发现:1.总体上看,两类少年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表现出了非常大的差异。论文设计的6项测量社会交往的指标中,两类儿童存在显著性差异。2.相异性主要表现在非留守儿童同学关系满意度、师生关系满意度都要高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相对而言人际适应要困难些、孤独感要强一些、参加集体活动要少一些、好朋友的数目也要少一些,所有这一切都一致表明,非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状况要好于留守儿童。3.分年纪来看,无论是小学一年级还是小学四年级,非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状况都要好于留守儿童。

表3:两类儿童社会规范的交互统计及检验(%)

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平均值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平均值同学关系满意80.3 81.2 83.2 84.0 82.2 84.3 85.1 85.8 86.0 85.3 师生关系满意77.6 79.1 81.0 81.7 79.9 79.0 79.9 82.1 82.9 81.0 无人际适应困难44.7 44.9 46.2 47.8 45.9 51.2 53.3 54.0 59.6 54.5 无孤独感70.4 70.0 74.2 75.7 72.6 72.9 73.3 74.5 75.7 74.1

经常参加集体活

44.2 40.7 37.5 30.4 38.2 61.4 56.7 51.2 44.8 53.5

好朋友数目(均

5.60

6.20 6.40 6.44 6.2 6.5 6.8

7.1 7.2 6.9

值)

2.2.3生活目标

生活目标是个体在社会中形成的人生意义、理想志愿、生活格局的指向性复合体。从广义上讲,生活目标是个体人生观的具体体现。从狭义上讲,生活目标就是对自己当前或者以后一段时间人生发展和职业谋生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期望。从社会化的意义上来讲,它是社会个体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一个质的飞跃。从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来讲,它是个体积极的心理状况的具体体现。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就是个人逐渐明确未来生活的目标。本次调查表明:

在教育期望上,两类儿童对自己的教育期望都比较高,大多数希望自己能读到大学及以上。但两类儿童在教育期望方面也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非留守儿童期望自己读到大学及以上的要高于留守儿童,从小学一年级至小学四年级,这种差异还在扩大。如在二年级阶段,非留守儿童期望读到大学及以上的高出留守儿童7.0个百分点,而到了四年级阶段,则扩大到了16.7个百分点。

在职业期望上,两类儿童对自己的职业期望都很高,专业技术人员和干部是这两类儿童共同向往的职业,而工人、农民是两类儿童都不愿意从事的职业。两类少年儿童的职业期望也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非留守儿童中,期望当干部的比留守儿童多,而留守儿童中期望成为专业技术人员和商业服务业人员的比非留守儿童多。

表4:两类儿童生活目标的交互统计及检验 (%)

2.2.4心理健康状况

最后论文对罗江乡5所村小的263名留守儿童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在被调查的263名农村留守儿童中,存在自卑心理者25人,占9.5%;性格孤僻者33人,占12.5%;有交流障碍者37人,占14.1%;嫉妒心理强者44人,占16.7%;心理评价过低者16人,占6.1%;叫悲观者40人,占15.2%;对未来比较忧虑的有42人,占16.0%。

表5: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统计表

存在问题

人数(个) 发生率(%) 交流障碍

37 14.1 焦虑感

42 16 嫉妒心强

44 16.7 性格孤僻

33 12.5 自我评价过低

16 6.1 心理自卑

25 9.5 悲观失望 40 15.2

留守儿童 非留守儿童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平均值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平均值 教育期望

初中以下

3.0 3.3 3.4 3.6 3.3 2.1 2.0 2.4 2.5 2.3 高中或中专

14.2 15.4 15.7 16.8 15.5 12.0 13.4 14.7 15.2 13.8 大学及以上

40.2 39.8 39.6 39.2 81.2 42.4 42 41.8 41.7 83.9

职业期望

专业技术人

40.2 39.8 39.6 39.2 39.7 42.4 42.0 41.8 41.7 42.0 干部

30.3 33.2 35.0 35.7 33.6 32.8 34.9 36.0 38.8 35.6 工人

0 0 1.0 1.3 0.6 0 0 0 0 0.0 商业服务业

人员

5.2 5.5 5.6 5.7 5.5 5.3 5.1 5.4 5.8 5.4 农民

0 0 0 1.7 0.4 0 0 0 0 0.0 其他人员 24.3 21.5 18.8 16.4 20.3 19.5 18 16.8 13.7 17.0

图2: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占比显示图

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是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工程,任何一方缺失或出现问题,都会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从而诱发心理健康问题。

3.1监护人的缺位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3.1.1亲子教育有欠缺

进城务工的父母对待子女教育时,因自身文化程度水平和现实的生活压力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早期教育缺位。根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中在学者占全部留守儿童的90.7%,一直未入学者占6.85%,失学者占2.45%。”调查结果还表明,在留守儿童中,达到上学年龄却不能适龄入学的问题表现十分突出。在农村,55%的0-5岁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亲情呵护与亲子交流,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都会受到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对于他们而言,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很少,在家庭教育上的不足得不到正规学前教育的补偿,早期发展受到局限。二是亲子教育有间断性。一部分进城务工的父母常常一年甚至几年都不回一次家,是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内部亲子间交往具有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非面对面性以及互动频率极低的特点,致使亲子之间的交往几乎成为了一种正式的次级群体交往模式,留守儿童父母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事实上的旁观者。【5】

3.1.2生活上缺少照顾

父母外出务工后,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事吃的花样单一,只求填饱肚子,不讲营养搭配。二是部分留守儿童更加省吃俭用、节衣缩食。【6】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于肩部能力不足导致监护质量下降,往往严少“惯”多,管少哄多,“理”少钱多,管吃管住不管教,是孩子放任自流,难以养成良好的习惯。

3.1.3心理健康问题被忽视

外出务工的父母基本上都是为了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和从物质上保证孩子在现在和将来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将来能考上大学,因此在他们的关心留下来上学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孩子交流时过问较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情况,很少沟通思想和感情,几乎不会涉及因留守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其次,在客观条件上,因进城务工父母和留守儿童之间的亲子交流具有间断性,留守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也就没有机会去注意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3.1.4单亲监护型力不从心

只有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中,现有农村中的空心化又导致留守在家的父亲或母亲要承担大部分农活和家务,这部分农活不能完全依靠家里的祖辈,而且常常为了贴补家用,即使留守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也通常会兼任一种或几种临时工作以贴补家用,由此造成了留守在家的父亲或母亲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变化,致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往往被忽视。【7】

3.1.5长辈监护人难以胜任

外出务工的父母讲留守的孩子托付给孩子的祖辈或自己的亲戚朋友照顾,但此类长辈监护类型的临时监护人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一事长辈或亲戚朋友年老体弱,没有能力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的教育和管理,仅能保证他们吃饱穿暖;二是存在“隔代亲”即孩子的祖辈对孩子过分溺爱,不加管束,听之任之,即使在孩子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时,也只当“小孩子闹脾气”,偏袒或者无视;三是务工父母将孩子托付给照管的亲戚朋友通常只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在儿童其他管理上往往因为亲疏有别和种种顾及,也因为在心理健康问题上的意识不够,往往也将一些有明显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归类为“小孩子闹脾气”;【8】四是长辈监护型的监护人和留守儿童在观念上有较大差距,不能进行很好的沟通交流和疏导;五是也有少部分祖辈对孩子一味求严,在管理方式上甚至动用暴力,导致留守儿童产生敌视态度或报复心理。现实表明,长辈监护型监护人弊端很多,难以使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不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

在儿童的早期成长中,一方面,父母双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没有为留守儿童双亲留下的空档补位的意识,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长期感受不到父母双亲的亲情。长期的亲情缺失诱发了农村留守儿童健康问题。

3.2学校教师监管引导不力助长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制约,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教育措施不到位或缺乏针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一般学校除了智育教师之外其他诸如德育、美育教师比较缺乏。【9】教师大多身兼数职,专职行政人员比较少,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生活指导教师,所以只能实行大众化教育,不能给留守儿童特别的关怀。二是很多学校没有开设适合儿童发展需要的心理教育课程,缺乏有计划、有组织地针对留守儿童进行针对性教育。三是农村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家务负担都很繁重,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关照留守学生,特别是近几年留守儿童队伍日益庞大,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比重也在增加,他们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农村学校经费紧张,落后的办学条件也只能优先保障有指标考核责任的应试教育。五是应试教育的理念依然是开展素质教育的瓶颈。在农村,学生成绩好坏是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评价的唯一标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好”学生而忽视或放弃对“差”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而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学校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成绩较差,很容易被老师和同学忽视,从而助长了其心理健康问题。

3.3政府对留守儿童的不重视放任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我国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和行动还只是停留在媒体和地方性规章制度等浅层次、小范围的程度。各级地方政府都重视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有组织的对外进行劳务输出。但是,对农民外出后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重视不够,尚未把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促进农村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去抓,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没有措施、没有资金、没有机构、没有人员,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留守儿童的不重视使得在政府层面上还未有人注意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4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对策分析

4.1政府重视

4.1.1政府应在成立的专门机构中涵盖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各级地方政府要把留守儿童教育作为促进本地方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造就合格人才的重要工程来抓,要成立专门机构具体研究和负责留守儿童工作,经常深入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家庭和外出务工人员当中进行调研,全面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找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并制定包括涵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问题的对策。教育、文化、劳动、农业、公安、民政等政府部门以及妇联、共青团等社会组织要积极配合和参与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共同承担起关心和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

4.1.2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加强对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运用现代化的教学仪器、教学手段等提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加强农村教师待遇,一方面留住人才,另一方面是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和教育留守儿童。

4.1.3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建立寄宿制学校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学校尤其是小学的在校生人数逐渐减少。因此在教育资金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应该整合教育资源,根据实际学校合并一些人数少的学校或者距离较近的学校,建立寄宿制学校,由教师兼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弥补亲子教育的缺失。【10】

4.1.4建立代管人员培训中心,对代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

现实表明,作为代管人员的祖父母和亲戚朋友的文化知识、教育理念、管理方法、心理素质等不能适应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需要,必须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生理卫生知识、安全生活常识等培训,向他们讲授与儿童沟通的技巧,以利于他们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各种困难,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帮助留守儿童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利用培训中心组织代管人员交流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经验,增强代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1.5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净化农村文化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

政法部门要加强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尤其要严厉打击针对留守儿童的犯罪行为。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管理,严厉打击传播色情、凶杀等音像制品的行为,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4.2学校关心

学校教育应该努力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学校教育应该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11】。农村教师应增加对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关心照顾;对农村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培训,在学校设立心理疏导室,使得教师能够在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后能够对有心里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沟通,坚持家访制度;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填充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利用互助互学的同窗友谊来填补留守儿童家庭亲情的缺失;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纪律教育、理想教育和守法守纪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3父母主动

外出务工的父母要加强与留守子女和学校的沟通与交流。务工父母要经常与学校和老师联系,全面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和需求,共同寻找对孩子有效成长的方法。与留守子女交流时,不能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进行心灵和感情的沟通;要以孩子为主,不能一味地让孩子被动地接受父母说教。另外,除非迫不得已父母双方不要同时外出打工,最好有一方留在家里与孩子共同生活。

5.结论

留守儿童实际是户籍制度的缺陷的产物,但现有的条件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就需要政府、学校、家庭三者协力,政府重视、学校关心、父母主动,三方努力地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留守儿童的心理保持一个健康的状态。

参考文献

【1】上官子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J],神州学人,1994年第6期;

【2】丁杰,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297(10):15-18;

【3】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78-84;【4】江荣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2):71-72;【5】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J],上海教育研究,2002(9):25-28;

【6】叶敬忠,莫瑞: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叶敬忠,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J],人口学刊,2006(3):55-59;

【8】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J],上海教育研究,2002(9):25-28;

【9】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R],甘肃省妇联,https://www.doczj.com/doc/2d15813546.html,/2008-12/22/content_2642181.htm,2007;

【10】张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探讨[J],教育导刊,2010(2):29-31;【11】刘志春:生命教育:学校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170-172。

I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主讲人:许德斌时间:2011年4月3日 同学们: 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21世纪的小学生,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你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你们准备的各种补习。你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你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你们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下,你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一、常见的心理问题: (1)学习和升学竞争导致的过度焦虑。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经成了一些家长的愿望。一些孩子刚刚入学,其家长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是不是能考“双百”上。一旦成绩不

理想,就连吓带逼、连骂带损,给你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致使学生视学习如畏途。 (2)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现在的小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容他人等不良倾向。而且孤僻、不合群的情况也很严重,这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面临很大的问题。小学生因为人际关系冲突苦恼的比例相当大,由于同学关系紧张和冲突而患病,比如学校恐惧症,或出走、自杀的情况也屡有发生。 (3)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与父母、师长难以沟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也是造成你们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冲突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使你们普遍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躁。一方面你们特别希望父母、老师理解你们的想法和做法;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经常遇到因与家长和教师难以沟通而苦恼的学生前来寻求帮助,一些学生甚至痛哭流涕,足见其心理上压力之大。我们现在许多学生在情绪情感方面主要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焦虑、易怒、羞怯、嫉妒、恐惧等心理问题。在行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般是:过失行为、说谎行为、偷窃行为、攻击行为、破坏行为、逃学行为等等。 看这样的一个案例:洛虹是独生女,12岁,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视其为掌上明珠,爱护备至,期望极高。洛虹生性活泼,聪明伶俐,上学后成绩一直十分优秀,不仅父母,老师同学也都非常欣赏她,对她很是推崇,洛虹本人也意识到自己的出色,很自负。然而,正当大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试验场学校杨冬梅734000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目前,全国有2290.45万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亲情缺失造成的心理障碍。亲情缺乏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多数农民工每年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为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受教育情况。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使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留守儿童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导致亲子分居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

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支撑,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在这方面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 二是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行为偏差。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由于体力、素质等原因,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自律能力较弱。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沾染上不良习气,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有的留守孩子受父母在外打工的影响,把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也定位为打工挣钱,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老师们反映,班上的“双差生”多数是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向是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西部向东部及沿海地区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4800多万人,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按照全国3亿6千万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 恩平市沙湖镇,在农村留守儿童方面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因此我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着以下心理健康问题: 情绪消极。不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不稳定,且时常处于消极状态。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情绪,从而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性格孤僻。父母双方外出后,留守儿童普遍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他们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抑郁。再则,即使有隔代监护或上辈监护,但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也藏在心里,只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从而形成了精神或人格的障碍。调查显示: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关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有些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甚至有的人产生过自杀念头。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内心失衡,价值观受影响。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亲情,不能像其他的同龄儿童那样,享受到应有的家庭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就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而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视。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以致于做出一些逆反的事情。 认知水平较差。这里所说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指儿童的道德学习、思想认识等方面的认知。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辅导方法

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策略研究 ------浅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辅导方法 妥安乡岭岗小学李福明 留守儿童,顾名思义,就是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孩子。缺乏亲情,缺乏疏导,缺乏监管,导致心理不健康,有的留守儿童心态不正成绩低劣,有的厌学逃学荒芜学业,有的遇到困惑自杀,有的经不住诱惑走上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现代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问题,这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严重影响了民族的振兴,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兴旺发达。如何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是一个需要大家共同破解的一个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实践探索有效的心理辅导策略,将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接班人。我们学校为了让留守儿童能“沐浴阳光的温暖”,“祖国之花”更加娇艳,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策略研究》。现在对其中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辅导谈几点看法。 一、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我们长期对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 的观察,发现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情绪明显消极,逆反心理强 经过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不少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情绪,从而影响他

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研究显示,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分值均高于全国常规指标,而抑郁、敌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这部分学生由于长期缺乏安全感,对老师,监护人的教育产生误解,就会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 2.性格比较孤僻、内心发展失衡 父母双方外出后,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普遍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他们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抑郁。再则,即使有隔代监护或其他上辈监护,但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也藏在心里,只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从而形成了精神或人格的障碍。 有调查显示,在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中,缺乏足够的亲情,不能像其他的同龄儿童那样,享受到应有的家庭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就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而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视。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以致于做出一些逆反的事情。 3.认知水平较差 这里所说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指儿童的道德学习、思想认识等方面的认知。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人进行正面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教案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教案 课题:了解并学会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2.为何会出现心理问题. 3.学会解决留守儿童心里问题. 教学重点: 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心里问题 教学过程: 一、玩游戏观察学生心态; 二、了解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大量的调查研究数据显 示“留守儿童”比较 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敌对 “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 犯罪的道路。 2、人际关系敏感 3、悲痛、厌恶、焦虑、忧郁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

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根据笔者 的调查统计显示,81.1%的“留守儿童”非常的想念父母,一旦谈及 其父母,表现的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而18.9%的表示 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 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这 些“留守儿童”当中,在提到父母的时候,大多表现得很默然,有 的避而不答,有的则是闷不吭声。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85%的 “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 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可见,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问题。 4、学习心态 根据调查统计,89.2%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 外婆监护,5.4%由亲朋好友监护,还有5.4%由老师或兄弟姐妹之间 互相照顾。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64.9%的“留守儿童”表 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 觉性差,纪律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 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调查结果表明,8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 是行不通的;而5.4%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还有5.4%的是由老师看 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 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 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015年4月1日一6月1日,我校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开展了本次调查。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宁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促进这一群体孩子心理健康发展,让他们健康成长,和谐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问卷调查 1、问卷的设置及意图 本问卷共设计有8类问题:留守儿童的吃、住、用;与父母联系频率;双休日安排;父母不在家的困难;学习情况;老师的关心程度;今后的希望;16个小题。题型为封闭选择和开放问答两类。目的在于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现状。 2、调查的过程与方法 我校三、四年级共12个班,每个年级按成绩分为两层。调查中随机抽了两个年级、两个层次的8个班级的60名学生。分别以不记名的形式独立作答。并另卷调查了全校“留守儿童”等情况。 三、现状分析 1、数据的汇总 回收答卷60份,60份答卷均有效。为了便于统计,只随机统计 50份。统计具体结果见附表。 2 、现状的分析 (1)留守儿童面大。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单亲和孤儿:%

[简析]实际上没有父母直接监护的占%加上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总共就占总数的%这些儿童要么缺乏父爱,要么缺乏母爱,当然就极有可能性格发展缺失。尤其在对其管理、生活安排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由此,他们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变异滋生蔓延,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影响学校影响社会。 (2)监护不能落实。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占56%;无人监护占26%; 其他亲戚监护占18% [简析]隔代监护,一是心理代沟太深,祖孙难于沟通,二是祖辈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三是没有教育理念;亲戚监护,日子一长,孩子或多或少有过失,只要亲戚批评责备,()他们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隔阂,严重的甚至闹矛盾;没有人监护,不仅这些孩子心理没有安全感,而且很多事情就有可能因拿不准主意而失误。 (3)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32%勺留守儿童双休日的生活水平与在学校寄宿差不多;人均每周包括乘车的零花钱元; [简析]吃穿住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从上述数据看出,很多留守儿童基本生活都无法得到满足需求。 (4)父母亲情淡薄。36%勺留守儿童与父母不是经常联系;与父母双方经常打电话的占18%父母经常给我打电话只占46% [简析]父母亲情是儿童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元素。这种东西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代替的。然而,现在的父母,由于没有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有的因为生活所迫,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甚至连电话就不与孩子联系。这样孩子就感到没有根基没有依靠,没有自主没有目的,如空中的落叶,时常无所适从。 (5)家务劳动繁重。80%勺留守儿童在双休日要做家务劳动;52% 的留守儿童要在双休日做饭。90%勺留守儿童自己洗衣服。 [简析]本来让孩子们劳动可以培养劳动观念,但这些孩子做家务劳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结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结题报告 清新县三坑镇枫坑小学课题组 2010年4月 我校的县级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从2006年10月开始实施研究到现在有3多年时间了,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刻苦钻研以及全校教师的积极配合、支持帮助下,课题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加强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同时参与研究的教师的业务水平、科研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为我校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大批农民工入城务工,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也不断增多。我校有学生300多人,其中留守儿童有60多人,占全校学生的16.7%。这些儿童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父母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知之甚少,无力管教。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自信,进取性、自觉性不够强,生活习惯不良,不讲卫生、不勤换衣服等。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留守儿童”这一系列问题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压力,也给老师带来了新的课题研究。对此,我校结合实际,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成立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品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2、监管人的现状与留守儿童个性品质形成的关系。 3、探索留守儿童教育新模式、新方法。

4、建立符合留守儿童身心特点的良好品质的培养方案形成一套有效的成功经验及理论。 5、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 6、通过活动体会父母的艰辛,感恩父母自己的巨大付出,从而增强家庭责任感到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学习自觉性。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2、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教育工作服务于社会。 3、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与留守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4、以留守儿童特定群体为单位,组织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寻求有效教育途径。 四、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有效的对策,改变留守儿童的状态。 2、开发留守儿童的情商,激励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孝敬父母,提升亲情。 3、通过补偿亲情活动,使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得以回归。 4、通过研究解决如何使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使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在爱的蓝天下快乐地学习成长。 5、提高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及能力。 6、增强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合力。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全体和个别相结合的原则: 一切辅导活动的计划、实施、组织都要顾及全体留守儿童,协助学生健康地成长与发展。同时承认并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具体方法上对学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之研究》结题报告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之研究》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 现状的呼唤——根据2007年5月、2008年10月、2009年12月三次调查数据显示,每年在我校就读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占了总人数的31.5%。有的是父母全部外出打工,依靠爷爷奶奶抚养的隔代抚养留守;有的是父母全部外出,亲戚抚养留守;有的是父母全部外出,有的是父母一方在家的半留守。另还有外来民工子弟140余人。这些孩子们在学业、行为、心理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学业方面,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作业质量不高;社会实践、阅读等需要家长参与引导的作业完成很难;学习困难不能及时得到家长帮助;作业无人监管,成绩滑坡;学习自觉性低,学习习惯较差等。行为方面,课堂纪律松懈;卫生习惯较差;放学后不按时回家,在外玩耍到很晚;迷恋游戏;长时间看电视;和同学冲突,说脏话;不懂尊重他人,行为散漫等。心理方面,逆反心理较强;退缩冷漠;孤僻内向,不善于交流;脾气暴躁,冲动易怒;任性,过分淘气等。当前的现状迫使我们必须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教师的心声——随着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大潮的到来,留守学生成了农村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些留守儿童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学习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据调查,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存在诸多严重的问题,其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比其他学生低18%。受此影响,留守儿童的成绩情况堪忧(好:13%;一般:57%;差:22%;很差:8%)。在这些学生中,有的对学习持消极、被动、厌恶情绪,缺乏学习热情,形成了惧学心理,体现在行为上就是经常拖拉作业,书写马虎,对学习敷衍了事,有的甚至逃学。有的学生积极要求进步,学习有主动性,但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不注意规范,不遵守基本的学习规律,导致学习上的事倍功半。这些小时候的弊病长大后往往就成了一个人的能力问题,影响着人的一生。因此,广大教师应积极投身于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之中。 专家的引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不可回避的一 个重大问题,本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比较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本课题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为各级政府乃至全国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参考。也可以为我们当前的均衡和谐教育研究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有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教育实践方面,为有效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出贡献。在教育理论方面,打开基础教育研究一个新的突破口,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等问

2013__2017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寸塘口小学2013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根据《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实施意见》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案》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切实为留守儿童的成长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 二、工作对象 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本校学生 三、工作定位 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和组成 部分,是在我校“留守儿童教育领导组”领导下开展工作,依托心理咨询室采取个体心理咨询、团体活动、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面向全体留守儿童,普及学习人际交往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健康常识。以预防为主,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建立必要时求助的意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自我完善和健康发展。 四、工作目标 1、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培养健康心理品质;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增强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

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和适当求助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2、在实践及活动层面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物质、环境、师资等相关方面形成长期运作、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的工作机制。 3、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心理咨询室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力度,为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工作原则 1、全体性与主体性相结合原则。面向全体留守儿童开展活动。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格和健全人格。尊重留守儿童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自立、自强。 2、实践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原则。亲身实践,以参与活动、体验学习为主要方式。通过个体心理咨询及开设团体心理辅导、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开展工作。活动要具有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3、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原则。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和心理咨询技术,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开展系统性的教育活动。 4、整合性与互补性相统一原则。将团委长期开展实践教育,体验教育的工作经验、理念和优势与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整合起来,开展工作。要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与学校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团委其它工作,与校内外、课堂内外,其它健康教育活动相互补充。共同完善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教育整体氛围的形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结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结题报告 清新县三坑镇枫坑小学课题组2010年4月 我校的县级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从 2006年10月开始实施研究到现在有3多年时间了,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刻苦钻研以及全校教师的积极配合、支持帮助下,课题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加强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同时参与研究的教师的业务水平、科研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为我校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大批农民工入城务工,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也不断增多。我校有学生300多人,其中留守儿童有60多人,占全校学生的16.7%。这些儿童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父母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知之甚少,无力管教。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自信,进取性、自觉性不够强,生活习惯不良,不讲卫生、不勤换衣服等。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留守儿童”这一系列问题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压力,也给老师带来了新的课题研究。对此,我校结合实际,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成立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品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2、监管人的现状与留守儿童个性品质形成的关系。 3、探索留守儿童教育新模式、新方法。

4、建立符合留守儿童身心特点的良好品质的培养方案形成一套有效的成功经验及理论。 5、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 6、通过活动体会父母的艰辛,感恩父母自己的巨大付出,从而增强家庭责任感到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学习自觉性。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2、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教育工作服务于社会。 3、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与留守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4、以留守儿童特定群体为单位,组织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寻求有效教育途径。 四、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有效的对策,改变留守儿童的状态。 2、开发留守儿童的情商,激励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孝敬父母,提升亲情。 3、通过补偿亲情活动,使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得以回归。 4、通过研究解决如何使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使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在爱的蓝天下快乐地学习成长。 5、提高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及能力。 6、增强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合力。

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本人从工作以来一直在农村中学教书,在这里许多学生家长外出打工,把孩子长期交由老人或亲戚代为照顾。由于孩子缺乏父母的直接监护,致使这些留守儿童很容易受到伤害,而且受到伤害,也往往不易被人发现。有些留守儿童还染上流氓习气,甚至与流氓团伙有染。这些学生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也是向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严峻的挑战。怎样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来谈谈我的几点想法: 1、要尽可能的保持和留守儿童的密切联系和沟通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作为老师要把学生看成朋友,主动接近他们,拿出更多的时间与他们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他们谈话沟通,对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把他们的困难放在心上,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甚至给予特别的照顾,让他们把你当作知心朋友,愿意跟你说心理话、说真话,将心中的苦恼、愤怒、悲伤向你倾诉;平时多创造一些愉快融洽的场合,如和他们一起唱歌、游戏、

劳动等,这也是与他们进行联系和沟通的最好时机,真正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2、尊重、理解、宽容与激励教育 孩子毕竟还是未成年人,他们需要别人的尊重、理解和宽容。留守儿童更是如此。孩子是被教育者,而老师是教育者,每个教师都要认识到:教育学生是国家赋予教师的职责,教育好学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1)教师只接受学生的优点和成绩,对孩子的缺点和不足难以接受,采取粗暴、压抑、禁锢的教育方式效果只能适得其反。缺少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认为,打骂、惩罚是为了让他有出息,旧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与尊重、理解、宽容学生是背道而驰,是绝对不可取的。尊重、理解、宽容学生不仅仅因为他们年纪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还在于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天真烂漫,活泼、好动,无论谁都无法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学生对自己的名誉很看重,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因而教师不宜宣扬学生的过错,若教师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会越淡薄。事实证明,受到教师良好的尊重、理解、宽容的学生大多非常合作,他们待人友善,懂礼貌,同教师谈话没有一点局促感,自我独立意识强。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中期报告 一、课题简介 课题由来:在我们农村小学,有很多孩子生活在没有父母关爱的“空巢”中,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都外出务工,很多孩子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家长也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所以在农村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 就我校的留守儿童来看,我们做了调查,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占57% ,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占29% ,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的占5% 目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存在诸多问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的抚养人没能力辅导孩子,所以孩子在校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良,在家看电视成瘾,迷恋上网,玩电子游戏等。作为一名教师,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留守儿童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有必要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和教育,并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题界定: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完整的亲情,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导致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心理、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生活中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成绩更是一落千丈。调查显示:我国有 1.2 亿农民常年在外地打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 万

留守儿童, 其中14 岁以下的占85.6% 。因此,我们应该去关注这个群体目前,留守儿童并没有一个严格而清晰的定义,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是指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或做生意,而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让孩子托付给祖辈或其他亲戚照看,经常不与父母见面的孩子。留守儿童一直被看作缺乏来自家庭的“爱”的象征,小学生正是心理发展、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另外,受心理因素的作用,他们的情绪会躁动不安,需要同学、老师、家长的理解、赏识与沟通。 研究目标: 1. 通过研究,了解我校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留守 儿童进行测查,比较,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2. 结合我校实际,我们要对个别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孩子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让孩子摆脱心理障碍,让其同非留守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3,通过研究,探索在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还积累个案,为个案研究提供素材。 研究内容: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曹中平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随之,在广大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近10年来,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焦点。关注这一特殊群体,关爱留守儿童也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数量巨大: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 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 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 区域分布:留守幼儿为同龄儿童的三分之一,集中于中西部 0-5周岁农村留守幼儿占全国农村同龄儿童的比例为30.46%,集中分布在中西部人口大省。 据调查,农村留守幼儿数量超过100万的省份有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 这7个人口流出大省学龄前留守儿童总和占全国学龄前留守儿童总数的65.97%。 教育问题:监护人重视不够,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 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健康问题:身心健康令人堪忧 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33%的父亲、25%的母亲外出5年以上,60-70%以上的父母在外省打工。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一、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研究历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 1.单向视角分析:留守儿童的产生源于人口流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流入沿海城市,造成未成年儿童滞留农村。人口学家首先觉察到这个问题。 2.多向视角分析:进入新世纪后,“三农”问题成为我国优先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受到全方位的关注。 3.多元整合分析:2007年以来,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流动儿童问题开始整合。随着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不断开放,流入城市的农村儿童日益增多,相应的留守儿童的绝对数在下降。同时,经过教育资源整合,农村寄宿制学校不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失控”状态基本上得到遏制。 (一)单向视角分析 2000年以前,社会学、人口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分别从各自学科的视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成与发展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案 四年级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由于经济、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原因,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不能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而被留在农村,与祖辈一起生活或寄养在叔辈朋友家或自我照顾,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有近1.5亿农民离家在外务工,导致“留守儿童”总数达2290多万,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显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的心理健康及成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最易出现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问题。分析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是目前这一群体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因素的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由父母长期外出远行所引起的孩子情感缺失和心态异常的问题,而是社会、学校、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自身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在: 1、社会因素。“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以致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2、学校因素。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的消极影响。但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不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目前,对于“留守儿童”较好的管护措施是实行寄宿制,但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一般条件都较差。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也很少对学生进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发展缺少正确的引导。部分老师忽视了与“留守儿童”沟通,据调查,75%的“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家访过,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 3、父母因素。“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其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被无意识地剥夺,同时,“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很少关注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和兴趣。父母由于普遍存在“补偿心理”,更多的是在物质上充分满足孩子,而较少给予孩子精神食粮(书籍及心理上的沟通等);父母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很多成为孩子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4、监护人因素。通过实践证明,无论是将“留守儿童”放在祖辈家里还是放在亲戚家里。由于他们相对缺乏管理经验或有所顾虑,均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分析了以上因素,接合实际情况,我觉得要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务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走访调查活动报告 一、调查背景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农民工问题的伴生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2000多万留守儿童,其中14 岁以下占86.5%,江西约有一万,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内容。留守儿童这一新的群体的出现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即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孤僻、失落、自卑、冷漠、多疑、脆弱、焦虑、极端、狭隘、冲动。这些字眼被用到他们身上。他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等诸多突出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调查地点及调查对象 本次的调查地点为江西省南昌市扬子洲镇。镇雄经济比较落后,以农村人口为主,村民大多以种地为生,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孩子与老人留在家中。又由于村民观念落后、信息闭塞、条件艰苦等原因,当地的教育水平也较落后。大多数学生完成初中学业就和家长一起外出打工,导致升学率较低。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和积极性,很多家长对教育不够重视,教育体制改革进行地不大乐观。我们此行调查的对象,年龄在7~18岁,这些孩子正处于儿童期或青春期发育阶段,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往往具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孤独、自闭、意志薄弱、人格扭曲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并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构成重大影响。 三、调查问卷内容 问卷共涉及六个方面的内容(后面数字为题号): 人际关系1,6,14,23,30(5) 心态2,4,7,19,22,28,29(7) 自我意识15,18,25,37,38(5) 控制力3,5,24,26,27,31,32(7) 身体状况16,17,20,21,34,35,36(7) 家庭关系8,9,10,11,12,13,33(7) 问卷共发放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7份。 (注:调查问卷附于后) 四、研究方法与调查样本选择 (一)研究方法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案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一、培训目的: 1. 为了弥补留守儿童家长长期不再造成的父爱母爱的缺失感,使孩子们能够在一直感受 到父爱母爱的环境下成长, 让留守儿童与班级甚至学校内不是留守儿童的孩子结成对子, 他们的家长作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照顾留守儿童。 2.为了给孩子们进行持续不断的照顾、 教育与鼓励, 使孩子们能够在正确的心理状态下 成长,并且弥补有的孩子因为内向等其他原因不愿意主动与外人交流而造成的等方面的问 题,建立“大手牵小手”的一对一甚至多对一的对子,通过与孩子们交流沟通,在每一天都 对他们进行照顾。 3. 通过对代理家长的培训,使代理家长在工作中能系统地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安全、 学习等方面的教育管理工作, 使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 自我保护、 自我生活, 健康成长。 4.通过上课讲解、图片、 视频等形式,让受训人员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方面面了解的更 多,更深刻。 . 培训方式:集体培训 培训对象:志愿参加“大手拉小手”活动,并愿与留守儿童结对的老师、其他家长等。 培训地点:庾岭初级中学会议室 培训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生父母外出打工, 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年迈的父母身边, 或托付给亲戚或雇佣“保姆”来照管孩子,这些人便成了“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这些 人中,老人本身都需要别人来照顾, 反过来, 还要关照小孩生活, 对孩子的学习更无法过问。 亲 戚、“保姆”都是本着 不同 的目 的来 看管孩子。能像自己的亲身父母吗这样一来“留守儿 童”日益成为社会, 然而导至性格孤僻, 就需要我们从社会, 童”的成长呢 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发展趋势。 诚然, 这样可 有一些学生因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变得越来 学校的难题,大部分“留守儿童”生活上缺乏照顾,主动上缺乏约束。 纪律散漫等问题。那么又有谁能担负起 家庭方面着手, 更需要我们 学校的教育, 二、活动准备 2、学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 三、活动过程: (一)认识留守儿童 1、“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凸现 父母外出把子女交给了年长的爷爷奶奶, 以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越懂事,自理能力不断增强,深深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他们勤奋拚搏,争 取走进高级学府的大门来改变其生活轨迹。 但不可否认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而造成 的很多教育缺陷更加重了学校尤其是班主任的责任。 “留守儿童” 的教育问题呢这 作为教师怎样来关爱 “留守儿 1、了解身边留守儿 童的实际困难。 爱的奉献》多媒体视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