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漫说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方法

漫说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方法

漫说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方法
漫说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方法

时间:2003年2月3日作者:来新夏(南开大学教授) 来源:光明网

近二十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确有着某些显著变化。于是有人认为,这与海外史学理论及方法越来越受到中国研究者的重视并被广泛应用有关,甚至有积极作用。我不完全同意这种以偏概全的看法。我没有读过几本海外史学理论的书,可以说不懂海外的史学理论,因此,我只就所读过的为数不多的海外中国近代史的著作和论文而理解到的一些研究方法,简略地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任何事物没有绝对的纯,既有积极作用,也必然带有负面影响。有些当时看好,但过段时间也许发现其不足与弱点;有些一时似乎难以理解和接受,但逐渐感到有足堪回味的内涵,例如对海外的中国近代史方面的著作,八十年代国门初开时,对一切新鲜的东西,包括没有看到过的海外中国近代史著作都以羡慕仰望的态度来接受,而忽略了选择;但是到了九十年代就不同了,有了批判精神,对海外的东西不是一味接受,而是懂得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道理,善于取长补短,这就是一种进步。我对待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方法的态度和出发点,就是如此。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学术交往日多,比较容易接触到海外学者和资料,看到过去不可能看到或很少看到的港台地区以及美、日、加和欧洲等国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和论文,遂使中国近代史学者打开眼界。这是能够了解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方法的必然前提,从而才有可能让我们从他们的研究成果中了解其方法,并逐渐能选择对我们有所启示和值得吸取的地方。因为这个论题比较大,难以进行全面完整地论述,我只想举几个例证来说明我的粗浅看法。

史源是研究历史者必须随时注意发掘和开拓的重要方面,中国的史学传统是重视史源的。清代乾嘉史家在利用官书、正史之外,还用六经、诗文集、金石碑版和谱牒等作为新史源;近代的史学家梁启超、陈垣等都很注重新史源的探求与开发,梁启超在其名著《中国历史研究法》正续编中,都很看重扩大史源的问题。陈垣先生甚至明确标举“史源学”这一学科专称,并以之教授学生,使学生能得到研究历史的“金针”。但是,近几十年,这一优良传统被破坏,由于屡屡地批判“唯史料论”,随意乱贴正确理论的标签,好做放言高论,“出思想”成为某些人不亲自动手做学问的时髦流行语汇。于是奉行者照方抓药,随意抓几条现成的史料,填充成文,几已成为习惯性动作,致使史学研究领域飘荡着一股空疏学风,史源开拓很少有人问津。而海外若干学术机构却建立了有关中国学术的这样那样的研究中心、研究所和协会等等来搜集资料,开辟新史源。90年代前后,我在国外看到这一现象,颇多感触,如斯坦福大学的胡佛研究所所搜集、收藏的“红卫兵”小报,比较丰富完备,应当说这是研究“文革”历史的重要史源库;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口述资料库,我曾去查阅过北洋人物的口述资料,虽然有些需要甄选考订,但终不失为研究近现代人物的重要史源,《顾维钧回忆录》就是根据其所藏顾氏口述资料翻译而来的,唐德刚教授撰写李宗仁、胡适的传记也曾以此为重要史源之一。纽约州有个规模不大的大学图书馆集中全力收藏了越战资料,成为研究越战的一大史源。有些海外学者为了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某一专题,不惜远涉重洋,到中国来寻求史源,美国宾州大学讲座教授林蔚为了研究北洋军阀时期的直奉战争,几次来中国访求口碑与文字资料,与中国研究北洋军阀史的学者交谈商榷。另有一位一时想不起名字的美国学者,为了研

究罗隆基的一生,辗转托人向中国政协机构、民盟组织和有关人士挖掘史源,也要求我为他提供史源线索。日本有位年轻的近代地方史学者贵志俊彦专门研究近代天津史。他曾多次来津查档案,经常泡档案馆搜求史源,并与有关人士接触,尽量扩大史源线索,天津有许多近代史学者接待过他。海外学术机构和学者的这种研究方法对中国近代史学者曾产生一种无形的影响。我在美国曾遇到著名中国近代史学者章开沅教授,他当时仆仆于普林斯顿、耶鲁、哈佛等大学之间,积极搜求他所研究的“在华教会学校”课题的史源。海外学者的这种重视史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虽有所影响,但不能不说中国确实有过这样一种传统,只不过中断或淡化了一段时间,所以这种影响正如民间所说是一种“出口转内销”而已。

海外的中国近代史学者很注重前人的研究成果。他们在启动某一研究课题的时候,首先要搜集有关此课题的大量资料以了解当时该课题已达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潜研于档案馆之类的原始史料,集中地以一二年的时间广泛搜集与考订,加以诠释而采用入文,将这一课题向更高层次推进,有所新发现,提出新论点。有一位加拿大学者陈志让在研究军阀的定义时,曾经征引了薛立顿、费正清、陶希圣、王造时、梁漱溟、戴季陶、蒋介石、胡汉民、林伯克、和章有义等中外军人、政客和学者的说法。另有一本《剑桥中华民国史》,全书1033页,其中引用书目达154页,占全书总页数的约15%,又如《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全书707页,引用书目达110页,也占了15%强。这样,研究者自然掌握了该课题的既有水平,而对史料的运用也就游刃有余了。其实,过去中国的学者也都采用这一方法。我们读过乾嘉史学家的一些著作中往往也概括前人的成果。甚至某些著名的札记、小录对极细微的问题也追本溯源;在本世纪的五十年代,许多论文在起首处也常有《问题的提出》或《缘起》之类的题目,介绍前人的成果,以引发下文。六十年代以后,这种著述方式才逐渐消失,于是,一些作者并不认真查阅文献,便昌言无稽,即使重复了前人的论点,也可以用“暗合”之词自解而泰然处之。随手从他人水桶中倒水而敷衍成文,颇有伤于良好的学风,因此,海外学者那种重视前人成果和深入搜集资料的研究方法是应当加以重新吸取的。最近中国史学界似乎对此有所醒悟,它表现在中国七种史学方面的代表性刊物的编辑部正式发出《关于遵守学术规范的联合声明》三条,开宗明义第一条作了如下的规定:“学术研究必须尊重前人研究成果,凡专题研究论文,应就主要的研究内容,概略说明或介绍前人研究的主要成果或研究状况;此种说明或介绍,可以列入正文,亦可采用注释的方式;完全没有此种说明或介绍的来稿,我们七刊将不予受理。”

义正词严,话说得很硬,但很好。不如此,不足以振聋发聩。也许他们是针砭时弊,也许他们受海外研究方法的启示,我看他们的大声疾呼是在唤醒我们的史学研究要好好地继承传统的实证态度和马列主义要求详细占有材料的信条。

近年来,海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颇受青睐,近代史方面的著作有相当数量被翻译介绍进来,他们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方面多喜由近及远,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研究成果比中华民国多,中华民国史的研究比研究晚清史热。这种详今略古的研究趋势正在越来越强。最近,著名学者戴逸教授在应《中华读书报》记者就“文史哲:…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一题采访时说了四点意见,其中第三条说得很好,他说:“新中国历史学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就是新中国史上。”戴逸教授的预测决非只是单一的由于海外的影响,因为他在四点意见的第一条就申明,他认为新世纪的历史学“必须吸收中国传统和外国史学中间的优良

部分,作为营养,作为借鉴”。他所说的应是努力的方向。

海外中国史的研究比较喜欢做个案研究,往往以小题目做大文章,偏重于专题性论著。八十年代风行一时的陈志让所著《军绅政权》一书,分析了1912——1918年间“军绅政权”的性质以及这一政权对当时中国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但它却是一本有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的论纲性著作。他如齐锡生的《1916——1918年中国的军阀政治》,在两年的时空范围内讨论了北洋军阀的实质、南北对峙局面的出现和各派军阀的作风等问题。日本学者渡边淳的《袁世凯政权的经济基础》、水野明的《东北军阀政权史的研究》,研究了阶段和地区的情况。有些学者以单一人物作为研究对象来辐射全面,如薛立敦的《中国军阀——冯玉祥的一生事业》。有些学者常常先着眼于一个具体问题,并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工作。华盛顿大学的郝瑞教授为研究中国近代人口的迁徙、流量、生息等问题,就选择浙江萧山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于是集中力量读了150余种萧山的宗谱,然后带着助手,并邀我这个萧山人参加,亲自到萧山实地考察,并就地扩大资料量。这种深入实际,解剖麻雀的小题大做的研究方法,所得到的成果,一定是接近真实的,也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是我们不做,不会做和不懂,只不过是我们没有这样充足的研究经费而已!

关于如何正确对待海外史学研究方法,问题的牵涉面较为广泛,我只就史源学、接受前人成果、由近及远的着眼点以及个案研究等几个例证来证实我如下的观点:既对中国传统史学的研究方法要有选择的继承,也对海外史学的研究方法能吸收融合,进而创建中国新史学的研究方法。至于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显著变化,不能认为只是由于海外史学理论及研究方法受到重视并被广泛应用的结果。

美国在世界的驻军分布图

美国在世界的驻军分布图 2013-10-23 11:29:27|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 本文转载自红杏《美国在世界的驻军分布图》 目前,美国在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数百处军事基地,海外驻军总数约为37万人,美国在欧洲拥有190多个军事基地,分布于德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希腊、英国、冰岛、中欧、东欧若干国家,...亚太和印度洋地区共有7个基地群分布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美国在中东和北非地区的军事基地主要分布于伊拉克、土耳其、科威特、巴林、阿曼、卡塔尔、埃及、阿富汗等国。

美国在欧洲的驻军分布图如下:在德国驻军约为:64600人; 在意大利驻军约为:11800人;在英国驻军约为:11400人; 在前南地区驻军约为:8800人;在比利时驻军约为:1700人;在希腊驻军约为:500人; 在荷兰驻军约为:700人; 在葡萄牙驻军约为:3100人;在西班牙军约为:2500人; 在匈牙利驻军约为:1300人;

在地中海驻军约为:12700人; 美国在亚洲的驻军分布图如下: 在土耳其驻军约为:2040人; 在日本驻军约为:35688人; 在韩国驻军约为:29086人; 在澳大利亚驻军约为:2500人; 在菲律宾驻军约为:117人; 在关岛驻军约为:2982人; 在新加坡驻军约为:122人; 在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岛驻军约为:1500人;在巴林驻军约为:725人; 在科威特驻军约为:4690人;

在卡塔尔驻军约为:37人; 在沙特阿拉伯驻军约为:5110人; 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驻军约为:390人;在伊拉克驻军约为:4万人; 在阿富汗驻军约为:4万人; 美国在非洲的驻军分布图如下: 在非洲驻军约为:1400人; 在印度洋、波斯湾、红海约有12700人。美国在美洲的驻军分布图如下: 在巴拿马驻军约为:5500人; 在古巴约有1600人; 其它越有1200人。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在几代学者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是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考察为出发点的,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的学科体系。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简单地以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史范式,未必是正确的思考方向。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努力的。 中国近代史研究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受到国外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他种种资产阶级史学观的重大影响。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经历了萌生(20世纪初—30年代)、兴起(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发展(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停滞(文化大革命期间)、繁荣(改革开放—2000年)几个阶段。在兴起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出现并挑战那时占主导地位的近代史研究。在发展时期,国家建立涉及近代史研究的专门研究机构,各大学历史系设置近现代史教研室,近代史学界结合研究中国近代史学习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中国近代史成为主流,中国近代史学科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显学。在繁荣阶段,近代史学界拨乱反正,纠正了学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出现了用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张和实践,研究领域大大拓宽,研究专题大大加深;同时又出现了淡化意识形态、轻视唯物史观、轻视阶级分析方法的倾向。所有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总结,并针对各个时期的学术潮流进行分析,提出看法和建议。中国近代史研究不能脱离政治,又不等同于政治,如何把握其中分寸,是总结以往的研究,提出今后研究方向的关键。 研究百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学科体系建设问题。这里讨论的不是各个历史时期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具体问题的进展,这种进展是非常巨大的,正是这种进展推动了我们对中国近代历史认识的深化,推动了我们对近代中国国情全面深入的了解,推动了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巨大进步;这里讨论的是建设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方面的演化和趋势,一门学问的学科体系是什么面貌,关系到我们对这门学科基本面貌、总体面貌的认识,关系到这门学科的学术性、科学性问题。通过这种研究与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是如何在建设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看到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演化,以及它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今后还可能发展到哪里去。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主要是指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所涵括的时间范围,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建立这样的学科体系所必须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工作中所秉持的基本的指导思想,等等。我们依据这里所提示的线索,来分析20世纪里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学者们探索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情况。 结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主要考察近代以来发生的历史巨变,把1840至1949年所经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中国的近代史,是符合中国历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的。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开始了独立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国历史越出了近代,进入了自己的现代时期。 另一个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问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自己面临的革命任务的时候所确立的基本理论纲领,也是自己的革命实践纲领。提出这个革命理论的基本事实根据,是中国的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度里进行的。这个革命的任务,对外是争取民族独立,对内是推翻封建统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要展望一个世纪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恐怕是做不到的,展望几十年都很难,这里只能就目前研究中感到的几个问题谈点想法。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 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

美帝全球军事基地分布

美帝全球军事基地分布 2007美军基地分布二战后,美国的军事存在几乎遍及全球,它在世界各地建立的事基地曾达5000多个(其中近半数在海外)。冷战结束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以及驻在国人民的反对,美军事基地的数量大大减少。目前美海外军事基地374个,分布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驻军30万人;本土基地871个,其中海军基地242个,空军基地384个。 美建立军事基地需考虑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设施条件和政治条件等几个方面,选址颇为精心。目前美军事基地布局的主要特点是;以本土基地为核心,以海外基地为前沿,点线结合。既重视前沿基地,又重视战略运输线上的中间基地以及后方基地。“前沿少量存在,本土重兵机动”。控制战略要点,扼守海上咽喉。 美军目前控制的海上咽喉包括:阿拉斯加湾、朝鲜海峡、印尼望加锡海峡、巽他海峡、马六甲海峡、红海南端曼德海峡、北端苏伊士运河、地中海与大西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古巴以北的佛罗里达海峡、从非洲南端到北美的航道、格陵兰——冰岛——英国航道。 从战略的角度看,美国海外军事基地的分布可划分为3个战略区、14个基地群。三个战略区域即欧洲、中东和北非区;亚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区;南北美洲区。 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 共有5个基地群,呈两线梯次配置。第一线由中欧基地群(由设在德国、比利时、荷兰的基地与设施组成)、南欧基地群(由设在意大利和希腊的基地与设施组成)和中东、北非基地群组成,以中欧基地群为主体,负责扼守欧洲的心脏地带;第二线由英国、冰岛基地群和伊比利亚半岛基地群组成,负责增援中、北欧地区作战和实施战略核攻击。其中最为主要的是斯图加特陆军基地(Patch Barracks,Stuttgart)(美驻欧空军司令部及北约中欧盟军司令部驻地)和设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军基地(美第6舰队司令部联络官和北约南欧司令部驻地,U.S. 6th Fleet,个体位于加埃塔,Gaeta离那不勒斯80公里)。 1、中欧基地群 该区为欧洲心脏地带,冷战期间是对抗苏联的前沿。冷战结束后,中欧地区美军的主要任务是对地区冲突做出快速反应,同时也有防范俄罗斯的战略意图。该区美军事基地分布于德国、比利时与荷兰三国。 陆军基地:德国斯图加特(欧洲美军总部驻地)、海德堡(名为坎贝尔军营,Campbell Barracks,美国驻欧洲陆军司令部)、维尔茨堡(美陆军第1机械化步兵师驻地)、巴特克罗伊茨纳赫(美陆军第1装甲师驻地)。 空军基地:德国拉姆施泰因(美国驻欧洲空军司令部驻地)、施潘达勒姆、森巴赫、莱茵—美茵等;荷兰苏斯特堡;比利时希埃夫雷斯。 2、南欧基地群 该区把黑海出口,可控制东地中海,为欧洲南翼屏障。美军基地分布于意大利和希腊。 陆军基地:意大利的维琴察(美陆军南欧特遣部队司令部驻地)、里窝那(陆军后勤供应港)。 海军基地:意大利那不勒斯(美驻欧洲海军司令部驻地)、加埃塔(美第6舰队司令部驻地)、马达莱纳(核潜艇支援基地)、锡戈内拉(反潜作战及后勤支援基地);希腊的苏扎湾。 空军基地:意大利的阿维亚诺(Aviano Air Base,美空军第16航空队司令部驻地);希腊的伊拉克利翁。 3、中东、西亚和北非基地群 该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东压波斯湾,南扼苏伊士运河及红海,西控东地中海,北封黑海海峡。陆

美国全球军事基地分布地图

美国全球军事基地分布地图 二战后,美国的军事存在几乎遍及全球,它在世界各地建立的事基地曾达5000多个(其中近半数在海外)。冷战结束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以及驻在国人民的反对,美军事基地的数量大大减少。目前美海外军事基地374个,分布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驻军30多万人;本土基地871个,其中海军基地242个,空军基地384个。 美军目前控制的海上咽喉包括:阿拉斯加湾、朝鲜海峡、印尼望加锡海峡、巽他海峡、马六甲海峡、红海南端曼德海峡、北端苏伊士运河、地中海与大西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古巴以北的佛罗里达海峡、从非洲南端到北美的航道、格陵兰——冰岛——英国航道。 美国在全球的军事基地可分为3个区域:即欧洲、中东和北非区;亚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区;南北美洲区。美国长期部署在全球基地的军队超过23万,其中主要集中在德国(7.5万)、日本(4.5万)和韩国(3.75万)。另外还有部署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14.5万人。

一、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 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历来是美国军事战略的重点,也是美驻军人数较多、军事设施最集中的地区,该区基地数量占美军海外基地总数的53%,并呈两线配置:中欧基地群、南欧基地群以及中东、西亚、北非基地群构成第一线的前沿基地;英国、冰岛和伊比利亚半岛的西欧基地群构成第二线的中间基地。一共驻有约11.7万美军。在驻欧美军的总数中有75603人驻在德国。驻在德国基地的第一步兵师正在伊拉克服役。美国还在德国驻有第一装甲师,并设有拉姆施泰因空军基地————美国空军在欧洲的总部和重要的后勤中心。美国的作战飞机从德国的施庞达勒姆空军基地起飞。 美国在意大利驻有1.33万部队。美海军第六舰队总部设在那不勒斯附近。阿维亚诺空军基地是美国空军的作战基地,第173空降旅驻在维琴察。大约有1.2万美军驻在英国,其中大部分是空军人员。美国第三航空队的总部设在英国的米尔登霍尔。在西班牙驻有约2000名美军。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海岸的罗塔建有一个海军站。驻在土耳其基地的美军约有1800人,大多数是驻在因吉尔利克空军基地的空军人员。另有1500名美军驻在冰岛,那里建有F—15战机的基地。 1、中欧基地群:该区为欧洲心脏地带,冷战期间是对抗苏联的前沿。冷战结束后,中欧地区美军的主要任务是对地区冲突做出快速反应,同时也有防范俄罗斯的战略意图。该区美军事基地分布于德国、比利时与荷兰三国。 陆军基地:德国斯图加特(欧洲美军总部驻地)、海德堡(美国驻欧洲陆军司令部)、维尔茨堡(美陆军第1机械化步兵师驻地)、巴特克罗伊茨纳赫(美陆军第1装甲师驻地)。 空军基地:德国拉姆施泰因(美国驻欧洲空军司令部驻地)、施潘达勒姆、森巴赫、莱茵—美茵等;荷兰苏斯特堡;比利时希埃夫雷斯。 2、南欧基地群:该区把黑海出口,可控制东地中海,为欧洲南翼屏障。美军基地分布于意大利和希腊。陆军基地:意大利的维琴察(美陆军南欧特遣部队司令部驻地)、里窝那(陆军后勤供应港)。 海军基地:意大利那不勒斯(美驻欧洲海军司令部驻地)、加埃塔(美第6舰队司令部驻地)、马达莱纳(核潜艇支援基地)、锡戈内拉(反潜作战及后勤支援基地);希腊的苏扎湾。

范文—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 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 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 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 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 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 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

中国近代史发展概况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 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 “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 “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 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2.居住状况: ?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 ?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 ?洞口背寒风?a?a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 ?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 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B.C 21世纪——B.C 476年) 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一、夏(前21世纪?a?a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历史背景 ?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 胤甲……商在东方强盛 ?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 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 ?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 ?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 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茅茨土阶 ?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 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1. 历史文化背景: ?世代重农—废除公田制,改收田祖—走向封建制 ?重礼。宗法秩序:分封诸侯——等级制 2.建筑状况: ?<1>城市——“镐京” ?<2>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3.建筑技术: ?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 ?斗的形象出现 ?瓦、排水管道的出现 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复原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美国在全球的军事基地大全

美国的军事存在几乎遍及全球,它在世界各地建立的事基地曾达5000多个(其中近半数在海外)。冷战结束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以及驻在国人民的反对,美军事基地的数量大大减少。目前美海外军事基地374个,分布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驻军30万人;本土基地871个,其中海军基地242个,空军基地384个。 美建立军事基地需考虑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设施条件和政治条件等几个方面,选址颇为精心。目前美军事基地布局的主要特点是;以本土基地为核心,以海外基地为前沿,点线结合。既重视前沿基地,又重视战略运输线上的中间基地以及后方基地。“前沿少量存在,本土重兵机动”。控制战略要点,扼守海上咽喉。 美军目前控制的海上咽喉包括:阿拉斯加湾、朝鲜海峡、印尼望加锡海峡、巽他海峡、马六甲海峡、红海南端曼德海峡、北端苏伊士运河、地中海与大西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古巴以北的佛罗里达海峡、从非洲南端到北美的航道、格陵兰——冰岛——英国航道。 美国在全球的军事基地可分为3个区域:即欧洲、中东和北非区;亚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区;南北美洲区。 一、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 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历来是美国军事战略的重点,也是美驻军人数较多、军事设施最集中的地区,该区基地数量占美军海外基地总数的53%,并呈两线配置:中欧基地群、南欧基地群以及中东、西亚、北非基地群构成第一线的前沿基地;英国、冰岛和伊比利亚半岛的西欧基地群构成第二线的中间基地。 1、中欧基地群:该区为欧洲心脏地带,冷战期间是对抗苏联的前沿。冷战结束后,中欧地区美军的主要任务是对地区冲突做出快速反应,同时也有防范俄罗斯的战略意图。该区美军事基地分布于德国、比利时与荷兰三国。 陆军基地:德国斯图加特(欧洲美军总部驻地)、海德堡(美国驻欧洲陆军司令部)、维尔茨堡(美陆军第1机械化步兵师驻地)、巴特克罗伊茨纳赫(美陆军第1装甲师驻地)。 空军基地:德国拉姆施泰因(美国驻欧洲空军司令部驻地)、施潘达勒姆、森巴赫、莱茵—美茵等;荷兰苏斯特堡;比利时希埃夫雷斯。 2、南欧基地群:该区把黑海出口,可控制东地中海,为欧洲南翼屏障。美军基地分布于意大利和希腊。 陆军基地:意大利的维琴察(美陆军南欧特遣部队司令部驻地)、里窝那(陆军后勤供应港)。海军基地:意大利那不勒斯(美驻欧洲海军司令部驻地)、加埃塔(美第6舰队司令部驻地)、马达莱纳(核潜艇支援基地)、锡戈内拉(反潜作战及后勤支援基地);希腊的苏扎湾。 空军基地:意大利的阿维亚诺(美空军第16航空队司令部驻地);希腊的伊拉克利翁。 3、中东、西亚和北非基地群:该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东压波斯湾,南扼苏伊士运河及红海,西控东地中海,北封黑海海峡。陆上可控制中东及北非,海上可东入地中海,西出印度洋。该区的美军基地和设施分布于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巴林、阿曼、埃及、肯尼亚。海军基地:沙特阿拉伯朱拜勒;巴林麦纳麦(美驻中东海军司令部驻地、美第5舰队驻地);埃及的巴纳斯角;肯尼亚蒙巴萨。 空军基地:土耳其的因切尔利克、安卡拉、伊兹密尔;沙特阿拉伯的宰赫兰。 此外,美军在阿曼的马希拉岛建有机场,供海、空军共同使用。 4、西欧基地群:该区扼守由大西洋通向北海和地中海的航道,可紧急增援中欧、地中海和中东的地区性冲突,充当中欧、地中海、中东以及北非各基地与美国本土基地之间的中间基地。该区美军基地分布于英国、冰岛、西班牙、葡萄牙和葡属亚速尔群岛。 海军基地:西班牙罗塔(美海军第6舰队主要基地);冰岛凯夫拉维克(海、空军合用);空军基地;英国米尔登霍尔(美空军第3航空队司令部驻地)、拉肯希斯、阿尔康伯里;西

中国近代史研究热点

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提出了诸多新的见解。其中有些涉及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原则问题,已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和讨论。现将有关况介绍如下: 一、关于中国近代的社会质 早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思想理论界就曾围绕中国的社会质问题展开了一场持续近十年的大论战。参加讨论的人在政治理念、学术主张、所用依据方面虽不尽相同,但是,凡是否认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质的人,同时也就不赞成中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反之,则大都会肯定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必要。这说明单从学术层面上看,近代中国的社会质也不是一个孤立的、无关大局的问题,它同时关系到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改良和革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事实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工作者正是通过这场论战,不仅判定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质,而且重新研究、勾画了中国社会从古至今的发展进程和未来趋向,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作出了许多新的阐释,从而初步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科学的史学体系。中国■■也在对近代社会质这一基本国认识基础上,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观点,为史学界所普遍接受,而中国■■所领导的革命实践,则被公认为是对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明。但是,近年来,有些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有的学术刊物还曾专门开辟了专栏,邀请学者对此发表意见。有人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系统全面冲突的产物,对此很难以形态区分标准来分析,所谓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半封建半殖民地等等概念,都带有认识上的偏差。有人则提出,半封建半殖民地并不是个统一的整体,半殖民地与半独立相对应,是对国家地位的描述;半封建的另一半则是半资本主义。中国近代的总趋向是封建主义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毛泽东“两半论”的失误,就在于忽视了资本主义在中国发生和发展的巨大进步意义。以往我们对于外国资本主义仅仅着眼于它的掠夺和奴役,而讳言它对中国社会经济的推动和促进。有的文章认为,帝国主义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但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中国的社会质,所以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国仍是封建社会,此后则是半封建或半资本主义社会(也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 总的来看,一些学者虽已明确对“两半论”提出了质疑或否定,但对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尚缺乏进一步的阐述和论证尽管如此,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它们大都是在讨论中国近代史研究如何取得突破、发展这样一个大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的。有的学者明确表示,否定毛泽东的“两半论”,重新检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提法,就是要为设计新的近代史构架寻找理论基点。 对此持相反意见的学者认为,近代史研究应该努力论证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质,全面总结■■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的历史经验。这样,我们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才是深刻的。如果重写近代史突破了这个基本思路,就会使我们的史学研究倒退到旧中国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的史学著作的老路上去。有的文章强调,中国近代史研究,应当以为实践充分检验的科学“两半论”为其基点之一,这个根本的科学论断有待丰富与发展,但决不能轻率地否定。 二、关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 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给近代中国造成的深重灾难,肯定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这方面我们的史学工作者曾做了许多的工作。近年,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一)殖民化与近代化的关系 一种观点认为,殖民化促进了近代化。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打破了封建主义的禁锢,带来了近代文明,迫使中国走向近代化。对此,不能再仅仅从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被压迫、奴役与被奴役的立场出发去审视,否则会对这段历史作出消极的、片面的、绪化的彻底否定。只有从价值论角度去重新评价“世界走向中国”这一历史问题,才有可能对中国近代史有一

中国近代史学术的研究新观点介绍

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的新观点介绍 关注学术研究动态,吸纳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知识,开拓视野,活跃史学思维,这是一个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 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形成了以“八大事件”“三次革命高潮”为基本内容的结构体系,这一体系突出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突出了阶级斗争和进步势力的作用。但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忽视了历史的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一些新的理论范畴,如现代化理论、国家与社会的理论等引入史学研究,导致研究视角和评价标准的变化;历史学与社会学、政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交叉,大大扩展了史学研究的内容,社会史、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经济史、军事史、城市史、人口史等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区域、社区、阶层、群体、基层组织、乡村社会、民众信仰等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出现。史学研究的深入,促使很多问题的认识发生新的变化。现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国近现代史》为对照,将有关问题介绍如下: 一、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现代化取向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转换研究视角、更新研究理论、开拓研究方法,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研究的学术园地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视角、理论和方法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大量涌现。 1、运用现代化的视角、理论和方法作为历史研究的范式或主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所接受。有学者指出:“‘现代化’并不排斥‘革命’,但‘革命’显然不能涵盖现代化的全过程。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在于:它拓宽了史学家的视野与史学研究领域,并且将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成果融入史学,进一步实现了历史学的社会科学化和跨学科的研究,有利于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过程、历史现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 有学者认为,用现代化史观考察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进程,不仅包纳了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而且涵盖了像戊戌变法这样的改革运动和其他众多的社会变迁,这就比革命史观广泛的多,也比较接近历史的真实。 更有学者分析到:“如果就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而言,反帝反封建的改革和革命应该包含在现代化进程之中。这是因为,反帝是为了正确国家独立、建立平等的国际关系,以便合理地利用国外资源;反封建是为了争取民主、建立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更好地进行现代化的社会动员。所以,反帝反封建的改革和革命既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重要动力,也为现代化建设解决制度、道路问题,并扫除障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分析改革和革命的现代化意义。” 从“范式”的角度看,“以现代化为中心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必须重新建立一个包括革命在内而不是排斥革命的新的综合分析框架,必须以现代生产力、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进步、国际性整合等综合标志对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国大变革给予新的客观定位。”“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自己的现代化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开始形成。理论的主要基点是:把以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转变为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现代化作为世界历史进程的中心内容是从前现代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或大过渡)。从这个新视角来看,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发生的极为错综复杂的变革都是围绕着从传统向现代过渡这个中心主题进行的,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大趋势。有了这个中心主题,纲举目张,就不难探索近百年中国巨变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复杂线索。”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海鹏先生指出:“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

中国近代史之长征精神研究报告

湘潭大学信息工程学院15级电子信息工程一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研究性学习成果

报 告 一、简表 研究主题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研究 项目名称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班级15 级电子信息工程 1 班小组成员谭英王曦苑张慧慧杜雨璐金文萱指导老师刘小莉

谭英:制作报告、 PPT 王曦苑:查询收集资料 小组分工张慧慧:研究报告撰写 杜雨璐:查询收集资料 金文萱:论文撰写 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 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 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 内容摘要 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 向强大精神力量。无论是微观个体还是宏观意义上的

集体、民族或国家,总是处于“长征”或“新长 征”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 困难,在战略上,最需要的是乐观、豁达、大无畏的思 维和态度,需要以超然、超现实的眼光看人生、看挫折, 看潮起潮落和云卷云舒。当然,这并不排斥把困难看得 大些,把征途看得艰险些,把问题看得复杂些。 长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其精神价值永远不会过时。 一、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的忠贞精神。 二、不怕艰难困苦和流血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英勇顽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革命大无畏 精神 二、研究背景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 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事业无比的忠诚,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吃 苦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 后续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 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九十年过去了,光阴荏苒,世事变迁,但长征精神获得了永恒的价值与意义。因此,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 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长征”的胜利。 二、研究综述

美国海外驻军情况

美国海外驻军情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推行其全球战略,在世界许多地区建立军事基地,致力于构建以本土军事基地为依托的全球“军事基地网”。冷战结束后,由于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以及驻在国人民的反对,美国多次压缩海外驻军。“9〃11”事件后,美国又加强了其海外军事力量,目前在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数百处军事基地。 美国国防部2009年发表的一份有关全球美军部署情况的报告称,截至2009年6月30日,美国在伊拉克的驻军总数为17.2万人,是美国海外驻军人数最多的地区;其次是驻阿富汗美军,人数为5.9万人。此外,美国在其他海外地区的驻军人数约为31.5万人。 在欧洲地区,美国驻军总数约为8万人。其中驻扎在德国的兵力最多,约为5.4万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美国驻军总数约为7.4万人,兵力主要驻扎在日本和韩国,人数分别为3.3万和2.9万。近东、北非及南亚地区除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国外,共有驻军约5600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中亚地区以及南美洲地区也有少量美国驻军,人数约为3700人。其余约15.2万人为未分配部队。2010年5月24日,美国第一批“爱国者”导弹运抵波兰,部署在距波兰与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州边界仅60公里的莫龙格基地。随导弹一起抵达的还有100多名美国军人,这是冷战后美国军队首次进驻波兰。

2012年7月25日,美国国防部宣布,美方将向波兰派驻一支空军分队,以向美国在波兰部署战机及运输机提供支持。2012年2月16日,美国国防部公布从欧洲撤军计划,至2017年,美军将从欧洲撤出约1万驻军。 奥巴马总统上台后,着手将反恐重点从伊拉克转移到阿富汗。他承诺,美国将在2010年8月31日前从伊拉克撤走大部分军队,仅维持3.5万至5万人的规模,并将于2011年年底前全部撤离。

概念史方法与中国近代史研究_黄兴涛

词称:“本书宗旨,以养成共和国民为主,尤致意于爱国、合群、进化、自立等事。所附图画,亦皆有关学识。”(傅运森《新历史》(一),共和国教科书高等小学校用,商务印书馆1912年版,封二)虽然,宗旨前后不一,但教科书里所包含的近代知识并没有因为改良与革命的分野、帝制与共和的交替而发生根本的变化,制度对知识的制约还有并非直接的另一层面。 概念、文本、制度是展开中国概念史研究的三个切入口,其他还有诸如“文体”、“图像”等路径可寻。在考察过德文《历史的基本概念》、《哲学历史词典》和法文《法国政治和社会基本概念工具书》后,里希特呼吁有必要编纂英文版概念史辞典,认为闻名世界的牛津英语辞典无论怎么增补,也无法取代概念史辞典的功能。在历经“语言学的转变”后的中国学界,既有的由不同学科条分缕析而建构的知识体系受到质疑,现代知识是如何按照时代需要和制约而被建构的?在其获致现代性霸权的同时有哪些固有的中国知识或泊自欧美和日本的知识从现代语境中脱落了,为此,实有必要编纂一部多卷本的中国概念史大辞典,可能的话,最好名为《东亚近代历史的基本概念》。在近代知识这一能动的世界里,单纯的概念并不存在。 收稿日期 2012—06—30 作者孙江,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高研院教授。江苏,南京,210093。 概念史方法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黄兴涛 一 “概念史”的内涵与特质 *所谓“概念史”(conceptual history),与其说是将概念作为特定研究领域的一门专史,或者说思想文化史的一个分支,不如说它是一种认知转型期整体历史的独特视角或方法。 “概念史”假定,每一个具有转型特点的历史时期,都存在着凝聚那个时期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和塑造那个时代社会历史特征的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概念。因此历史学家不仅需要对这些概念的内涵演变进行专门探讨,同时需要关注、甚至更为关注这些概念的历史运用,也即重视它们与当时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变迁之间深刻微妙的互动与关联。换言之,“概念史”着眼的是“概念”,关注和究心的却是“历史”,它试图通过对历史上某些特色或重要概念的研究,来丰富和增进对于特定时期整体历史的认知,因此,也有人将其视为一种历史研究的范式。 “概念史”最早是一个德国术语(begriffsge-schichte),黑格尔已曾使用。它在德国正式成为一种较为明确而自觉的历史研究方法,大体出现 于20世纪60~70年代,后来得到持续发展。其标志性成果,为两大德语巨著的持续编纂和出版,即8卷本《历史的基本概念———德国政治和社会语言历史词典》和15卷本《1680~1820年法国政治和社会基本概念手册》。这两部著作,代表着德国概念史研究的水准。其核心主编,分别为史学家柯史莱克(Reinhart Koselleck)及其弟子赖夏特(Rolf Reichardt)。柯、赖二人堪称德国最为杰出的概念史研究者,尤其是前者,更属于概念史研究的象征性人物[除了《历史的基本概念》之外,柯史莱克关于概念史的理论和实践的代表作还有他主编的《历史语义学和概念史》(Historische Semantik und Begriffsge-schichte,1979),以及他个人论集的英译本《概念史的实践》(The Practice of Conceptual Histo-r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等]。 在柯史莱克看来,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概念**本文最初是为2011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史学前沿” 讲座而写的提纲,题为《概念史研究与近代中国民族主 义认知》。此次应邀参加笔谈,略有修改。

近代史研究注释规范

关于《近代史研究》若干技术处理的规定 一、数字的用法 (一)总的原则 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遇特殊情况可以灵活变通,但应保持相对统一。 (二)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况 1.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 例:公元前8世纪 20世纪30年代 1946年2月1日 9时30分36秒、道光年间(1821—1850) 1.1 年份不应简写:如:1940年不应简作“四○年”或“40年”,1930—1935年不应简作“1930—35年”。 1.2 中华民国纪年和日本年号纪年使用阿拉伯数字,如:民国38年(1949)、昭和16年(1941);1949年10月1日以后中国纪年统一使用公历。 2.物理量值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非物理量值一般情况下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同一篇文章应统一)。 例:876千米 600克 45万元 48岁 11个月 30名 2.1 百分数不能简写,如30%-60%不能写作30-60%。 2.2 4位和4位以上的数字不分节;5位以上的数字,尾数零多的(需表明精确度的除外),可改写为以万、亿作单位的数。一般情况下不得以十、百、千、十万、百万、千万、十亿、百亿、千亿作单位,如:345000000吨,可改写为3.45亿吨或34500万吨,不能写作3亿4500万吨或3亿4千5百万吨;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不应断开移行。 (三)应当使用汉字的情况 1.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必须用汉字。 例:八国联军二○九师第四方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五四运动十月十七日同盟相差十万八千里七届二中全会 2.中国干支纪年和夏历年月。 例:丙寅年十月十五日正月初五

美国全球军事基地分布地图

二战后,美国的军事存在几乎遍及全球,它在世界各地建立的事基地曾达5000多个(其中近半数在海外)。冷战结束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以及驻在国人民的反对,美军事基地的数量大大减少。目前美海外军事基地374个,分布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驻军30多万人;本土基地871个,其中海军基地242个,空军基地384个。 美军目前控制的海上咽喉包括:阿拉斯加湾、朝鲜海峡、印尼望加锡海峡、巽他海峡、马六甲海峡、红海南端曼德海峡、北端苏伊士运河、地中海与大西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古巴以北的佛罗里达海峡、从非洲南端到北美的航道、格陵兰——冰岛——英国航道。 美国在全球的军事基地可分为3个区域:即欧洲、中东和北非区;亚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区;南北美洲区。美国长期部署在全球基地的军队超过23万,其中主要集中在德国(7.5万)、日本(4.5万)和韩国(3.75万)。另外还有部署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14.5万人。 一、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 欧洲、中东和北非地区历来是美国军事战略的重点,也是美驻军人数较多、军事设施最集中的地区,该区基地数量占美军海外基地总数的53%,并呈两线配置:中欧基地群、南欧基地群以及中东、西亚、北非基地群构成第一线的前沿基地;英国、冰岛和伊比利亚半岛的西欧基地群构成第二线的中间基地。一共驻有约11.7万美军。在驻欧美军的总数中有75603人驻在德国。驻在德国基地的第一步兵师正在伊拉克服役。美国还在德国驻有第一装甲师,并设有拉姆施泰因空军基地————美国空军在欧洲的总部和重要的后勤中心。美国的作战飞机从德国的施庞达勒姆空军基地起飞。

美国在意大利驻有1.33万部队。美海军第六舰队总部设在那不勒斯附近。阿维亚诺空军基地是美国空军的作战基地,第173空降旅驻在维琴察。大约有1.2万美军驻在英国,其中大部分是空军人员。美国第三航空队的总部设在英国的米尔登霍尔。在西班牙驻有约2000名美军。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海岸的罗塔建有一个海军站。驻在土耳其基地的美军约有1800人,大多数是驻在因吉尔利克空军基地的空军人员。另有1500名美军驻在冰岛,那里建有F—15战机的基地。 1、中欧基地群:该区为欧洲心脏地带,冷战期间是对抗苏联的前沿。冷战结束后,中欧地区美军的主要任务是对地区冲突做出快速反应,同时也有防范俄罗斯的战略意图。该区美军事基地分布于德国、比利时与荷兰三国。 陆军基地:德国斯图加特(欧洲美军总部驻地)、海德堡(美国驻欧洲陆军司令部)、维尔茨堡(美陆军第1机械化步兵师驻地)、巴特克罗伊茨纳赫(美陆军第1装甲师驻地)。 空军基地:德国拉姆施泰因(美国驻欧洲空军司令部驻地)、施潘达勒姆、森巴赫、莱茵—美茵等;荷兰苏斯特堡;比利时希埃夫雷斯。 2、南欧基地群:该区把黑海出口,可控制东地中海,为欧洲南翼屏障。美军基地分布于意大利和希腊。陆军基地:意大利的维琴察(美陆军南欧特遣部队司令部驻地)、里窝那(陆军后勤供应港)。 海军基地:意大利那不勒斯(美驻欧洲海军司令部驻地)、加埃塔(美第6舰队司令部驻地)、马达莱纳(核潜艇支援基地)、锡戈内拉(反潜作战及后勤支援基地);希腊的苏扎湾。 空军基地:意大利的阿维亚诺(美空军第16航空队司令部驻地);希腊的伊拉克利翁。 3、中东、西亚和北非基地群:该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东压波斯湾,南扼苏伊士运河及红海,西控东地中海,北封黑海海峡。陆上可控制中东及北非,海上可东入地中海,西出印度洋。该区的美军基地和设施分布于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巴林、阿曼、埃及、肯尼亚。 海军基地:沙特阿拉伯朱拜勒;巴林麦纳麦(美驻中东海军司令部驻地、美第5舰队驻地);埃及的巴纳斯角;肯尼亚蒙巴萨。 空军基地:土耳其的因切尔利克、安卡拉、伊兹密尔;沙特阿拉伯的宰赫兰。 此外,美军在阿曼的马希拉岛建有机场,供海、空军共同使用。 4、西欧基地群:该区扼守由大西洋通向北海和地中海的航道,可紧急增援中欧、地中海和中东的地区性冲突,充当中欧、地中海、中东以及北非各基地与美国本土基地之间的中间基地。该区美军基地分布于英国、冰岛、西班牙、葡萄牙和葡属亚速尔群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