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_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五章_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五章_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五章_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第三册[人教版]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知识结构概述】

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区域进行的。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互相依赖程度空前紧密。本章以我国的西气东输为例,阐述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东亚地区为例,阐述了产业转移。每一节的知识结构,都是由现象入手,溯“因”释“果”。

本章共分两节,他们是相互独立的两部分内容,但都紧紧围绕资源和产业的空间移动这一中心问题展开。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首先从资源区域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一般不具有流动性及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两个方面,说明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然后以我国的西气东输为典型案例,从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和油气开发的战略转移等方面剖析西气东输的原因。之后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阐述了西气东输的积极影响和注意问题。第二节“产业转移”,结合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大量具体资料,逐一分析了影响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及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分工与合作、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和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结构简明清晰。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都是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也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重大工程,是地理学习的重点也是热点。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产业转移将日益广泛和活跃。因此,该部分知识是我们高考备考的热点之一。

学习该部分内容,还要结合身边的典型事例,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

②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③了解产业转移的因素

④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西气东输,学会分析我国的其他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如南水北调、西电

东送等

②通过学习东亚地区的产业转移,学会实地分析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现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在授课的过程中适当让学生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由此产生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教学难点】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

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

讲解讲授相结合、比较法、图示分析法、讨论法、图示法等

【学情分析】

这一部分内容特别是产业转移学生不是很好理解,不能够从现象入手,因此教学过程会有一些难度。建议多找些图片,让学生加深印象。

【学法指导】在学习西气东输的影响的时候可以采取学生自主讨论的方式

【课时安排】第一节 2课时

第二节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5.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依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⑵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2.我国在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大型工程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例——西气东输工程 (2002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2004年实现全线贯通) 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

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

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全长4200千米。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主干管道输气规模设计为年输商品气120亿立方米。

三、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如图5.2所示)

——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天然气开发建设

主干管道建设

东部用户管网建设

发展。

⑴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拥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能源消费量很大。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却是能源资源极度贫乏的地区,一次能源基本上全靠区外供给。

⑵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新疆的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仅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资源量就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的22%。然而,新疆及其周边省区对能源的需求量都很小。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改变过分依赖煤炭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具有清洁能源优势的天然气比重。

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

⑵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的问题:

①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②造成我国酸雨影响范围大、危害严重(∵燃煤排入大气的大量二氧化硫)

③煤炭的堆放、燃烧的废渣都会造成环境污染

④长期以来北煤南运还给我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1.从世界范围看,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晚于煤炭和石油,原因何在?

2.发达国家在大规模开发天然气之后,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稳步提高,主要原因是什么?

高、比较价格低等方面思考。

3.2002年,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世界平均为23%,而我国只有2.7%。由此怎样看待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前景?

构中的比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这是由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所决定的。

⑴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

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四大气区。

⑵开发利用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北、华北地区一直是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主要基地。目前,这些地区的大部分主力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陆续进入了产量全面递减阶段,增产难度大,导致东部地区油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西部地区则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

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并实施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使西部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1.西部地区天然气主要分布区的自然条件。

候干旱,人口较少,交通不便,给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

3.西部地区的技术力量。

4.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需求。

经济落后,对能源的需求较少,形不成促使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市场动力。四、四、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从国家层面的意义

①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②为沿途各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激活沿途省区钢铁、建筑、建材、运输、商业、水泥、土建安装和机械电子等产业的发展潜力。

2.从具体意义分析

⑴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在西部地区,气田勘探开发投资的全部、管道投资的3/4都在中西部地区。西气东输工程的大量投资,将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西气东输工程可以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⑵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通过管道输送的天然气,稳定可靠,从而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

②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虽具有资源优势,但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与东部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西气东输则将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对于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1.通过西气东输,我国政府是如何协调东西部发展的?

获得资源的销售收入,而且资源在东部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为国家提供更高的税收;国家就可以用更多的税收;国家就可以用更多的资金用于对西部的投资和补贴。

2.通过西气东输输送到上海的天然气,价格只相当于进口天然气的3/4、同等热值煤气的2/3。你认为是否应该提高天然气的价格,以促进西部的发展。

⑷对环境的影响

①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据监测显示,在同等热值的情况下,与煤炭相比,利用天然气作燃料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物质,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大为减少。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长期高度依赖煤炭,例如,上海市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从西部地区输送来的天然气,可以部分替代煤炭。

②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西气东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严格环境保护的要求。

③在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从而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通过该材料的阅读,需要掌握以下知识

1.西电东送工程指开发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地区的电力资源,并输送电力到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京津唐等电力紧缺地区。

2.西电东送工程将形成三大通道。

⑴南部通道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站的电能,开发并送往广东。

⑵中部通道将三峡和金沙江千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

⑶北部通道将黄河上中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站的电能送往京津唐地区。

【课堂练习】完成同步练习第五章第一节

【教后笔记】让学生自己分析西气东输的影响,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反应较好,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实践。

【板书设计】5.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2.我国在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大型工程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例——西气东输工程

1.基础:

2.目标市场:

3.主干管道:

三、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四、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从国家层面的意义

2.从具体意义分析

⑴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⑵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⑷对环境的影响

第三、四课时

5.2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

教学过程:

5.7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

1.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a 例是典型的两头在外;

b 例的原料地在国外、产品市场在国内;

c 例的产品市场在国外、原料地在国内

2

.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

例是典型的两头在外,主要是为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b 例主要是受我国庞大的市场吸引;c 例既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又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3

.三家工厂的区位选择各有什么优点?

a 厂家选择在我国离日本(原料地和市场)比较近的青岛,

b 厂家选择在对我国汽车市场有很大辐射作用的中心城市——北京(且北京自身市场潜力较大);

c 厂家选择在有优惠条件的且交通方便的特区城市——深圳。

一、产业转移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分类: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1.劳动力因素

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的成本差异较大。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在当今世界的产业转移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尤其在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初期。因此,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全世界的产业转移比较典型。

5.8给出了这类产业随时间推移而在东亚转移的轨迹。

1.图

5.8所示的东亚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之初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试解释其原因。

2.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解释图

5.8所示的产业转移规律。

3.为什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对象国或地区转变成转移国或地区?

区域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其中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

4.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完全基于劳动力价格因素吗?

;其二,处于政策要求,如纺织工业。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⑴概念: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还需要与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企业的这些投入,统称为内部交易成本。

⑵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及措施

①总原则:企业家总希望在内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区位投资建厂。

②发达国家社会内部交易成本很高

吸引发达国

家的投资

⑶吸引产业转移的典型地区——东亚的出口加工区

1.出口加工区一般都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或良好的工业基础。这样的区位对于降低企业生产内部交易成本有什么作用?

2.从出口加工区的建设来看,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要吸引国际产业转移,除发挥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外,还应做哪些工作?

3.市场因素

企业发展的初期一般都在当地生产,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和实力,当地市场满足不了企业再发展的需求,于是就以投资、建厂等形式向具有市场优势的地区或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例如,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的产业转移方向也会随之而变化。

1.目前,汽车的全球化生产已经形成,为什么跨国公司要把汽车组装厂设置在市场广阔的区位?

民族汽车工业,对进口汽车设置关税壁垒。所以跨国公司要把汽车组装厂设置在市场广阔的区位。

2.我国鼓励汽车进入家庭对吸引国际产业转移有何作用?

车公司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4.其他因素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都会促使企业进行产业的国际转移。

通过本材料的阅读需要理解以下观点:

产业转移一般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能吸引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甚至研发中心或区域总部,说明该地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日本近一段时期产业向国外转移的原因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日本出现了传统产业向国外转移的热潮,并持续至今。在日本国内,由于传统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使国内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现象。日本这一阶段的产业转移,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

1.自1955~1969年,日本用了15年的时间建立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重化工工业对原料、燃料的消耗量大。20世纪70年代,国际能源市场出现了两次“石油危机”,导致石油价格上涨。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日本产品的竞争力有什么影响?

导致依赖于国际石油而建立起来的日本重化工业的制造成本提高,产品价格相应提高,从而削弱了日本重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1985年,日元对美元大幅度升值(升值了1倍多)。日元大幅度升值对日本产业向海外转移有什么推动作用?

果原来在国际市场上卖1美元,日元升值1倍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就达2美元。所以,以国际市场为依托的日本传统产业只好纷纷向海外转移。

3.至80年代,日本传统工业品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国际市场面临着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竞争。这种市场形势对日本企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国际市场上亚洲发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同类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所以,日本企业在其国内发展的空间很小。

4.日本劳动力一方面价格很高,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推进,劳动力的数量下降。日本劳动力特点对国内企业生产有何影响?

而劳动力数量又满足不了企业进一步扩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所以,日本从事传统产业的国内企业生产受劳动力价格和数量的双重制约。

5.日本工业高度密集于太干洋沿岸地带。这一地带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这种状况对日

本企业生产的区位选择有什么影响?

6.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提出“技术立国”的基本国策,工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换。这种政策对日本传统工业企业在国内生产有什么影响?

需要大量的投资),要么转向海外。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原因: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创新和新产业往往在一个或少数国家最先发生;在一个国家内部,经济增长往往率先从某个区域发生。产业转移则使某产业从创新地逐渐扩散到其他地区,成为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典例:

由日本向其他国家或地区逐级、分阶段的产业转移,推动东亚地区保持了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

3.影响:

⑴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①对发达国家或地区

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而原主导产业顺利实现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经历了两次工业结构调整,现在正在进行第三次工业结构调整(图5.12)。每次工业结构调整,导致主导产业和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的转换,同时伴随着原来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向国外转移。

②对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例如,韩国从1973年开始重点发展重化工业,至80年代初,已基本形成了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比发达国家同样工业化过程所用的时间大大缩短。

⑵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①无论是产业的发展阶段还是产品的生产环节,产业转移都促进了区域或国际间的分工与合作。

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了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一个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周期:有些产业处于开发和增长期,如信息产业;有些产业处于成熟或衰退期,如纺织工业。产业转移促使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重点生产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图5.13),形成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产

业转移还通过企业把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图5.14)。

②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是处于哪些发展阶段的产业和产品的哪些生产环节。

1.按照图5.13所示规律,如果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分成第一级至第四级,从国际分工角度看,处于不同级别的国家应重点发展哪一发展阶段的产业?联系东亚,你会得出怎样的结论?

期的产业。从东亚来看,按此规律,依次是日本—韩国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我国大陆、朝鲜、蒙古。2.按照图5.14,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是产品的一般加工环节,为什么?

3.按照图5.13和图5.14所示的规律,发展中国家将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1985年韩国提出“技术立国”的政策,对此你作何评价?

总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

5.13和图5.14的阅读及思考,应使学生明确产业转移所形成的产业国际分工和合作,在促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的同时,对发展中国家往往是不利的。发达国家总是把处于成熟期、衰退期和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向外转移,而把技术含量高、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和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留在国内,以保持自己的技术优势并获取高额利润。发展中国家在接受产业转移时就要注意这一点,最好能引进处于研发期、增长期的产业以及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

⑶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①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

例如,产业转移使东亚的出口加工区由原来的乡村地区变成高度工业化地区。

②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例如,重化工业生产在大量消耗资源的同时,还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严重污染环境。自20世纪50年代,日本发生了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并且危害长久。这些环境污染事件是重化工业环境污染严重爆发的结果。日本将重化工业向国外转移,也就是把环境污染向国外转移。在日本国内,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为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理想的环境条件。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发达国家重化工业转移的同时,应充分估计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强对废弃物排放的控制和综合治理。

⑷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伴随产业转移,就业机会也由转移国或地区转移到转移对象国或地区。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图5.15)。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1.阅读图5.16,说明产业向国外转移对日本经济的不利影响。

5.16直观的显示了产业转移对日本经济的不利影响:形成“产业转移出去的多,转移进来的少→国内生产投资不足,生产困难→市场萎缩→产业向外转移,外资不愿进入”的恶性循环。

2.尽管重化工业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但是却能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成为发达工业的象征。日本、韩国的经济发展都经历了由轻工业(劳动密集型)到重化工业(资源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到高科技工业(技术密集型)的阶段。

(1)为什么日本、韩国在重点发展重化工业之前,要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另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有利于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的优势,积累资金和造就产业工人。所以,劳动力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往往从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开始。

(2)目前,有人提出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北地区以及浙江省要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对此,提出你的看法。

有发展资金密集型的重化工业的经济基础,而东北地区则有发展重化工业的工业基础。但是,重化工业的发展需要有严格的环境评价,避免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本问题鼓励学生展开讨论,不必强求答案一致。

小结:略

【课堂练习】完成同步练习第五章第二节

【教后笔记】选择学生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来分析产业转移比东亚地区更具有典型性,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效果较好。

【板书设计】5.2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

一、产业转移

1.概念:

2.分类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因素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⑴概念

⑵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及措施

⑶吸引产业转移的典型地区——东亚的出口加工区

3.市场因素

4.其他因素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①对发达国家或地区

②对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①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

②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推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推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在全省致力于“两个高水平”建设的今天,浙江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助推衢州、丽水两市更快发展,实现全省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在全国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 一、推进衢州、丽水加快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衢州、丽水两市加快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 1、发展制约因素明显,聚集高端要素能力不足。 据统计,衢州、丽水两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连续四年排名全省后三位,与沿海地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呈现拉大的趋势。根本原因在于衢州、丽水两市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力不足。当前国内一二线城市凭借区位、城市能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才政策的优势,争夺国内乃至全球的高端人才落户,吸引国内乃至全球一流的高校合作办学,引进国内乃至全球知名科研院所设立科研分支机构。与这些城市比较,衢州、丽水两市高端要素集聚能力明显不足。 2、产业创新力不足,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存在路径依赖。 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是一场伟大的探索,需要打破路径依赖,不断实现产业创新。从衢州、丽水两市现有的资源要素集聚能力看,产业创新力明显不足,难以在发展美丽经济幸福产业

上有大突破,难以在对接全省八大万亿产业上有大作为。如,xx 年衢州、丽水两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 8、9%和2 9、8%,与浙江省5 4、5%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3、供给缺乏特色,难以对接市场对幸福产业的新需求。 消费升级时代,发展幸福产业确实迎来了大机遇,然而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医养产业为例,上海每3个人中就有1个60岁以上的人口,杭州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了2 1、55%,区域老龄化程度高,收入水平高,医养消费需求迎来井喷期。但是,省内外医养小镇林立,仅浙江境内沿沪昆线的健康小镇就有乌镇雅园、良渚国际生命科技小镇、临安颐养小镇、桐庐健康小镇等。衢州、丽水两市虽然有着优良的生态底色,但缺少亮点特色,市场竞争力不足,制约幸福产业的井喷式扩张。 4、先天内生乏力,区域政策扶持力度还需加强。 与沿海地区享有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保税区等等政策比较,衢州、丽水总体上处于政策边缘地,区域政策力度明显不足。 二、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的建议 1、聚焦创新领域合作,补齐高端要素集聚力不足短板。

陕西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

陕西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 单福东 (安康师范专科学校政史系,陕西安康725000) 摘要:陕西的三大经济区域,即关中经济区、陕北经济区和陕南经济区,由于自然条件、开发程度等不同,有着明显的经济资源、结构和经济发展的特点。总结建国以来陕西在三大经济区域布局上存在的问题与经验,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实施陕西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三大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构建陕西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实现陕西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由于地形、地貌和气候带及经济布局的差异性,陕西分为三大经济区域:关中经济区、陕北经济区和陕南经济区。又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等原因,三大经济区的发展极不平衡。关中经济区,面积仅占全省27%,而人口占全省60%,工农业生产、商贸、科技、高等教育等经济技术总占全省70%以上。但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战略性资源却又集中在陕北或陕南。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的80%以上在陕北,水、森林、生物等资源的70%以上又分布在陕南。这种经济的空间结构与资源的空间布局的严重失衡,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原因。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Economic Areas in Shaanxi SHAN Fudong(Politics - History Department,Ankang Teachers’College,Ankang,725000,Shaanxi,China)Abstract:The three economic areas in Shaanxi refer to Shaanxi central plain,north of Shaanxi and south of Shaanxi. Due tothe differences in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there exist distinct characters in their economic resources,structureand development respectively. To achiev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striding - forward way in Shaanxi,it is fundamental to review the problems and the experience we ha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economic areas after the liberationof China. Of course,we should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范恒山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演讲 范恒山 ? 2012-06-13 16:37:22 来源:解放日报2012年6月3日 人物小传:范恒山,经济学博士,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参与许多重大文件的起草,主持了大量重要发展改革、区域发展规划和专项方案的制定,以及一些重大理论与政策课题的研究,多项研究成果获奖。兼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教授。著、编、译作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十一五”以来,随着国家区域政策的不断细化、实化和差别化,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十二五”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区域发展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国家将着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阶段特点 中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差距较大,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区域政策进一步细化、实化、差别化,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各个地方的发展问题。 自觉地、系统地研究制定区域政策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举措。大体说,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是国家通过调整工业布局来推进沿海与内地均衡发展的时期。为了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基础薄弱、沿海与内地布局畸轻畸重的格局,同时,基于当时特殊的国际政治环境,国家提出了调整沿海内地工业布局的战略举措,并通过这一布局调整来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代表性的论断是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两个必须”: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根据这一战略思想,国家投资明显向内地倾斜。这个转变有力地推进了内地的工业化进程,使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布局极不平衡的格局得到初步改观,直到现在,内地的发展仍在倚赖这个基础。理论界一般称这一阶段为生产力均衡布局或区域均衡发展阶段。 从改革开放初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沿海地区率先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考虑到当时沿海的综合条件较好,在区域发展方面采取了让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的战略举措。在这方面,代表性的论述是邓小平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和“两个大局”观。经过努力,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起来,而沿海地区的发展又从整体上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理论界通常把这一阶段称为梯度推进或不均衡发展战略阶段。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阶段。在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出现了地区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为此,从“九五”时期开始,中央把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放到了党和国家工作的突出位置,并陆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1999年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2006年又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至此,中央关于区域协调发展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战略体系。这个体系的具体内容非常丰富,简单说就是“四句话”,即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来、后来我们所概括的“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一般称为“四大板块”战略。在这一总体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区域发展的状况逐渐发生积极变化。特别是东中西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开始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逐渐增强。理论界把这一阶段叫做促进协调或趋向协调发展阶段。 但是,对于地域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我国来说,四大板块的划分从地理空间尺度来看仍然偏大,有必要根据实际情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拓展“十三五”区域发展空间(下) 测试答案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拓展“十三五”区域发展空间(下) 68分 一、单选 ( 共 5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本讲,以下不属于长江经济带范围九省二市的是()。 C A.云南 B.四川 C.河南 D.湖南 2. 根据本讲,协同发展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D A.基础设施相联相通 B.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C.生态环境联防联控 D.资源要素互补互促 3. 以下不属于日本东海道城市群包括的都市圈的是()。 C A.京滨都市圈 B.名古屋都市圈 C.琉球都市圈 D.阪神都市圈 4. 以下不属于泛珠三角城市群的是()。 A A.安徽皖江城市带 B.珠三角 C.海峡西岸 D.珠三角西部城市 5. 美国波士华城市群不包括的城市是()。 B A.费城 B.芝加哥 C.波士顿 D.华盛顿 二、多选 ( 共 3 小题,总分: 20 分) 1. 本讲提到,京津冀的总体定位是()。 BCD A.经济优先发展示范区 B.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C.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

D.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 2. 根据本讲,以下属于治理“大城市病”中功能疏解时的原则的有()。 ACD A.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B.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提高人口素质 C.集中疏解与分散疏解相结合 D.严控增量与疏解存量相结合 3. 根据本讲,我国城市群中未来有望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有()。 AC A.京津冀鲁城市群 B.海峡西岸城市群 C.泛珠三角城市群 D.长江中游城市群 三、判断 ( 共 5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本讲,形成城市群的条件包括城市之间要有联系。正确 正确 错误 2. “大城市病”的治理,重点是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正确 正确 错误 3. 天津市的定位是科技创新中心。错误 正确 错误 4.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到,要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高起点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正确 正确 错误 5.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正确 正确 错误

陕西经济发展战略

作业题思考题答案要点 1.如何认识陕西“十二五”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二五”是陕西由经济欠发达向中等发达省份迈进的转折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挑战: 国际环境:金融危机冲击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复苏依然艰难;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也出现新变化,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继续提升。…… 国内:陕西仍是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有不断扩大趋势, 发展不够、结构不优、群众不富的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增加,外部不确定风险增多,群众利益诉求越发多样等等。 机遇: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 有国家宏观调控的重大政策机遇(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等),也有加大投资改善民生的难得机遇,既有扩大消费、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宝贵机遇,也有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良好机遇,既有“三农”发展的现实机遇,还有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机遇等等 2、“十二五”时期陕西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什么?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着力破解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三

大难题,着力构建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四大产业体系,着力实施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科技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深化改革开放五大任务,全面推进富民强省十大工程,建设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的西部强省,建设绿色、现代、开放、和谐、奋进的新陕西,为实现全面小康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总体目标:全面实现西部强省,实现“三个上台阶”,即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三个大幅提升”,即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两个明显改善”,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明显改善,社会和谐程度和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改善;“一个大跨越”,即从经济欠发达省份跨进中等发达省份行列。 4、自然资源条件对陕西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课本第一章第一节:五、资源条件对陕西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中的(二)(三)(四)(五)点。 5、陕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上是传统小农经济(农业基础薄弱,人地矛盾突出;农村劳动生产率极低);存在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农业发展受资源瓶颈的约束较大; 与现代大农业矛盾突出. 7、如何加快推进陕西农业产业化进程? 以果业、畜牧业为重点推动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9、试述陕西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思路、重点内容和分类布局。 总体思路:以“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批示精神为指导,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战略思路,以植树种草、水土保持为中心,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以山青、水秀、人富为目标,经过长期奋斗,把陕西建成中国西部的生态省。 重点内容: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坡造林种草;天然林保护;骨干拦泥坝、窖塘等工程建设;移民建镇

2015年陕西省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分析

2015年陕西省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分析 2015年,全省三大区域均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基本呈现缓中趋稳、逐步回升态势,全年主要指标增速普遍好于2015年上半年。关中经济增长继续保持相对稳定,陕北经济增长年内略有回升,陕南经济呈较快增长。 一、关中和陕南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上升,陕南经济增长持续向好、领先优势明显,陕北经济增速较上年回落幅度较大 2015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8171.86亿元。关中完成生产总值11652.4亿元,占全省比重为65%,较2014年高2.4个百分点。陕北完成生产总值3819.92亿元,占全省比重为21.3%,较2014年低3.4个百分点。陕南完成生产总值2459.12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3.7%,较2014年高1个百分点。 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较2014年回落1.7个百分点。关中生产总值增速较2014年回落1.6个百分点。陕北生产总值增速回落程度最大,较2014年下降4.6个百分点。陕南生产总值增速回落幅度最小,较2014年降低0.6个百分点。 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8.9:54.8:36.3调整为2015年的8.8:51.5:39.7,表现为一产和二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关中三次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8.4:50.2:41.4调整为2015年的8.2:47.6:44.2,表现为一产和二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陕北三次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5.9:68.8:25.3调整为2015年的6.7:62.3:31,表现为二产比重下降,一产和三产比重上升。陕南三次产业

结构由2014年的16.3:50.4:33.3调整为2015年的15.4:49.6:35,表现为一产和二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 综上所述,三大区域的特点是:陕北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持续回落,关中和陕南所占比重相应提高。其中延安市生产总值从上半年的负增长逐季回升至前三季度和全年的0.3%和1.7%。从产业结构来看,三大区域的第二产业的增速和比重皆下降,是各区域生产总值增速低落的决定性因素。 二、关中和陕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上升,陕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年内在低位徘徊 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7083.57亿元。关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00.36亿元,占全省比重为55.4%,较2014年高4.5个百分点。陕北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67.29亿元,占全省比重为33%,较2014年低6.5个百分点。陕南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95.73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1.6%,较2014年高2个百分点。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较2014年低4.3个百分点。关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下降3.7个百分点。陕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幅度最大,降了5.8个百分点。陕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下落幅度与关中接近,降低3.6个百分点。 三大区域工业发展特征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普遍回落,关中和陕南多数市区主导产业是计算机通信、装备制造、食品工业、医药制造、纺织服装等,规

2020届高考全国通用版地理大专题复习达标:第三部分 热点4 区域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学生用书专题强化练(二十二)P155] (时间:40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5·3原创预测卷四)下表示意地处长江下游的合肥市2018年1月2日至8日由强冷空气影响而引起的天气变化统计,完成1~2题。 A.冷气流在此处加强 B.冷气流在此处减速 C.冷气流在此处遇地形阻挡 D.冷气流在此处遇建筑物阻挡 解析:B[冷锋天气,冷气流主动且势力强,若冷气流在此处加强,则天气变化剧烈,但持续时间较短,A错;合肥及周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或建筑物对冷气流的影响不大,C、D错。] 2.在该时段内,同样受该天气系统影响的太原市降水量明显偏低,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

因素是() A.暖气团的势力B.冷气团的势力 C.暖气团的湿度D.冷气团的湿度 解析:C[太原市位于北方地区,合肥市位于南方地区,暖气团湿度的差异是造成两地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太原附近,冷气团势力更为强大,暖气团势力相对较弱;降水量的大小与气团势力强弱关系不大。] 一般情况下,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是向上输送的,表现为蒸发过程。而在特定情况下,水汽可能会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这就是逆湿现象。荒漠中的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绿洲周边存在绿洲风。完成3~5题。 3.下列地区,最容易出现逆湿现象的是() A.绿洲边缘的荒漠B.荒漠边缘的绿洲 C.绿洲中心D.荒漠中心 解析:A[夏季绿洲是冷源和水汽源,则近地面风和水汽由绿洲向周边荒漠运动,使绿洲边缘的荒漠大气有一定水汽;荒漠地区近地面水汽若遇到降温,就易使水汽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从而形成逆湿现象。] 4.夜晚逆湿出现概率大,原因是夜晚() A.绿洲风最弱,水汽不容易消散 B.地表温度低,蒸发弱,易凝结 C.绿洲风最强,由绿洲输送的水汽多 D.地表温度低,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多 解析:B[荒漠地区夜晚降温快而气温低,蒸发弱,水汽更易凝结。] 5.我国西北地区的逆湿现象可能() A.导致沙漠扩大B.改善土壤条件 C.导致降水增多D.加剧风力侵蚀 解析:B[西北干旱区土壤缺水严重,而逆湿现象可以增加土壤或近地面水分,从而改善了土壤条件,利于植被恢复,从而减轻风力侵蚀、限制沙漠扩大;逆湿现象使蒸发量减少,降水可能减少。] (2019·广东广州一模)湾区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靠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湾区。目前,

2020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二单元 2.1 第二课时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课时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域发展差距。 (1) 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2) 造, (3) (4) 1 A.①② C.①④ 【解析】解答表格题要求既从横向上看,又从纵向上看。本题从横向上看,城乡居 【答案】 C 2.珠江三角洲与广东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经济差距,已经成为制约广东经济社会协

调发展的“瓶颈”,在省政府扶持和促动下,珠三角企业纷纷到广东东西两翼、粤北山区投资,力求最终实现共赢。对此做法认识正确的是( ) ①可以促进各地同时、同步富裕②有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③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④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此题以地方时政热点材料为载体设题,考查学生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认识与理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在我国,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不是同时、同步富裕。四个选项中,“①可以促进各地同时、同步富裕”的表述是与“共同富裕”的含义不相符的,很明显是错误的;其他三个选项分别点明了实施经济帮扶的意义,是正确的。据此分析符合题意的选项是B。 【答案】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2.在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形成以工业促进农业、以城市带动乡村、工业与农业互惠、城市与乡村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各地区协调互补,各展所长,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一、单项选择题

(发展战略)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第十个五年计划即将结束,五年来,陕西省宏观经济一直保持着平稳快速运行,并继续向着宏观调控的预定目标发展,宏观经济基本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调整阶段。主要特点是:全省经济增幅高于国家的平均增长水平,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其中一产比重呈波动性下降,二产仍占主导地位,三产比重逐年有所下降;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直接带动了我省消费支出的增长;全省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还有待减小。 一、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一)全省总体经济增长水平快速稳定,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十五”期间,全省经济增长幅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到3.4个百分点。我省国内生产总值指数2001年至2005年分别为109.1、109.7、110.9、112.9和112.6(预计);对比同期全国分别为107.5、108.3、109.5、109.5和109.8(预计)。

“十五”期间,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增幅逐年加快。2001年为5024元,比上年增长8.5%,高于国家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2002年为5701元,比上年增长9.3%,高于国家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2003年为6480元,比上年增加10.4%,高于国家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2004年为7757元,比上年增加12.4%,高于国家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2005年预计为9005元,比上年增加16.1%。 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占国家人均GDP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65.7%逐年上升到2004年的73.4%,提前实现了“十五”计划提高到70%的目标。 图1: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图 (二)产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 第一产业比重波动性下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省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呈波动性下降趋势,2001年2004年分别为15.6%、13.7%、13.3%、和13.7%,预计2005年为12.5%。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第一个观点是,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而实现了各个地区均衡,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第二种观点认为,区域协调发展要建立在不同地区自身要素end赋的特征基础上,确定不同要素约束条件下的发展方式,形成合理的分工,并保持区域间人与人之间的发展条件。控制政府。生活水平差距在合理范围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状态得以维持。第三种观点是,区域协调发展意味着区域之间相互开放,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区域分工趋于合理,这不仅保持了区域经济的整体有效增长,而且将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控制在合理和适当的水平。它在范围内逐渐趋同,达到区域间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和良性互动的状态和过程。第四种观点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意味着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既要保持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和适度增长,又要促进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以合理和合理的方式得到稳定。在适度的范围内,实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每个区域的优势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尽管以上定义描述了区域关系的相互关系,区域发展的相互促进,区域差距的逐步缩小以及区域利益的共同增强,但总体而言,其定义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差距和联系上。我们认为,区域协调应是:在满足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前提下,空间布局合理,整体经济和社会效益最佳,人民享有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服务主要是指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就业促进,减贫,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等)。也就是说,在居民享有基本平

等的公共服务的基础上,这将导致整体经济利益的提高,而不是刻意追求缩小各个地区的经济差距。

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政策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决策。是对区域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以及实现总目标、总任务的关键性决策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方向性的谋划。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区域发展战略属国家和地区最高层次的规划和高层次的宏观决策。区域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长期性(l0年以上)、系统性(六大要素)、稳定性、政策性(指导性和约束性)、层次性(多个层次,整体战略和子战略)的特征。 区域发展战略的特征:全局性、客观性、长远性、系统性(区域是一个巨系统、区域发展战略包括六大战略要素,也是一个系统)、稳定性(不能随意变动)、政策性(带有一定的指导性和约束性)、层次性(区域的层次性,对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应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整体战略和分地区、分行业、分部门的子战略,各个子战略服从于整体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容:包括总体发展战略、部门发展战略和地区发展战略。总体发展战略是指区域整体的发展战略,包括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布局和战略措施六大战略要素。部门发展战略是指区域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部门的发展战略。地区发展战略是指区域的次一级区域的发展战略,既要考虑地区本身发展的要求,又要考虑与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衔接。 总体发展战略要注意处理好与上一级区域发展战略的关系,与平行区域、本区域内发展战略的关系。部门发展战略具有专业性、从属性、交叉性、同步性。地区发展战略既要考虑地区本身发展的要求,又要考虑与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衔接。 区域发展战略的分类:可分为经济发展战略和空间开发战略两大部分。经济发展战略包括经济总体发展战略和部门、行业发展战略等内容。经济总体发展战略通常把发展指导思想、远景目标和分阶段的目标、产业结构、主导产业、人口控制目标、各产业的比例和发展方向作为谋划重点。部门发展战略主要是明确各部门的发展方向、远景目标、重点建设项目和实施政策。空间开发战略是对区域发展经济战略目标和重点在具体区域的空间安排,以构建合理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空间开发战略的重点内容是确定开发方式,明确重点开发区域,确定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提出区域开发的策略和措施,制定区域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的地区安排。 区域发展战略的组成要素(六大战略要素):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布局、战略措施。、 ①战略方针(又称为战略思想,区域发展战略的总纲):是确定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的依据,是实现战略目标总的策略、总的原则,是规定区域发展的行动指南,是对战略的高度理论概括。 ②战略目标(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区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预期达到的全局性的奋斗目标,也是一定时期的总任务和总方向。按时限可分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区域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包括经济效益目标(经济总量. 经济效率. 经济结构指标)、社会效益目标(人口. 科技进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指标)、生态效益目标(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指标)、建设目标(空间结构.空间规模.环境质量指标) ③战略重点:对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而又有发展优势或需要特别加强的部门、环节、要素或区域。战略重点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战略重点的选择是竞争中的优势领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农业、交通、能源、教育)、区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关键部门、关键产业。 ④战略步骤:是区域发展战略分步实施的日程安排,是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分解,是分阶段实

关于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关于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陕西省供销合作总社刘孝奇 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后,陕西区域经济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出现了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并存的局面。说均衡发展,是指关中、陕北、陕南三地区纵向相比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但发展速度又有不同,以2003年为例,西安、宝鸡、咸阳的GDP增长速度都在11%以上,而同处关中地区的渭南却仅为8.2%。地处陕北地区的榆林、延安的增长速度在14%左右,而陕南地区的汉中、安康平均为8.5%。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速度的差异必将导致经济总量及经济实力上的差距。而且差距将越拉越大。若不采取非均衡发展的措施,发展速度较慢的市区势必将会拖全省经济发展的后腿。 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各种不同差异的存在自有其客观必然的一面,但若任其无节制地扩大,必然加剧地区间不平衡从而导致贫富悬殊,地区不安定等消极现象产生。同时,差异又意味着区域个性,其中蕴含着潜在的发展优势。善于发现优势,并把潜在优势转化为优势特色产业,使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是区域间由失衡走向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陕西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为了更准确地研究陕西区域经济问题,笔者曾用聚类分析的方法以及借用有关研究成果,将陕西传统的三大经济区域重新划分为关中、陕北、陕东和陕南四大经济板块。关中地区包括西安、宝鸡、咸阳三市和杨陵区;陕北地区包括榆林和延安市;陕东地区包括铜川、渭南和商洛三市;陕南地区包括汉中和安康市。这四个板块发展的实践也印证了他们具有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次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明显特征。 对上述新划分的四大经济区,我们选取2003年四个地区各“占全省总人口比重(%)”、“占各市GDP总和比重(%)”、“GDP 平均增长速度(%)”、“人均GDP水平(元/人)”等项指标进行比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键入公司名称]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小组作业 641pet computer [选取日期] 目录 一区域协调发展内容 二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一节推进西部大开发 第二节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第三节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第四节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第五节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近年对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新的要求和部署 五.区域政策的明显效果 \

一、区域协调发展内容 具体内容为: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一节推进西部大开发 1、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新的提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是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必然要求。实践表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推进,地区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得到了遏制 。 2、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格局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的四大战略要件,即调整和完善西部国民经济和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进一步明确西部各省各自的战略功能定位、调整和完善西部各省经济社会的战略发展政策、健全西部与东中部地区区际间协调发展的机制,以逐步形成西部国民经济和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科学、清晰,主体战略功能定位科学、准确,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科学、完善,与东、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联动,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西部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格局 4.帮助西部地区实现经济转型 第一,加快形成西部地区的主体功能区。统筹考虑未来西部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城镇化格局,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提高区域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促进西部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第二,营造西部优化开发区的环境。环境能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外部条件,营造和优化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一是营造优化开发区的投资环境,为进入优化开发区的企业创造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二是营造优化开发区的政策环境;三是营造优化开发区的体制环境;四是营造优化开发区的机制环境。五是提升优化开发区的区域核心竞争力。 第三,大力建设重点开发区。在有方便交通、通讯设施相连、开发强度低,有充裕的可供新建项目摆布的土地和环境容量,适于承载新产业、新项目或有利于从优化开发区迁 出企业的地区建设重点开发区。 第四,优先保护开发区。在环境生态底子较差,承载力弱,过度或不合理开发已造成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性演变,关系较大区域范围的生态安全者(如大江大河上游和河流水源涵养补给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生态脆弱区,环境敏感区等),要限制开发区,坚持保护优先。要限制有碍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各种经济活动,适当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产业 第五加大禁止开发区的保护力度。在依法设立的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重点风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e15608470.html,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 作者:刘珺珺李慎中 来源:《求学·文科版》2018年第06期 【热点解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的顶层设计为:制定西部大开发新的指导意见,落实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举措,继续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改革发展的支持;等等。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国情,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处理好倾斜与均衡、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陆地与海洋之间的发展关系是当今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区域协调发展是2018年地理高考的热点之一。 【必备知识】 1.我国区域发展新格局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为引领,形成以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 2.内陆特区(经济区)的区位因素分析 我国陆地边境线总长2.28万公里,同14个国家接壤,辐射区域大,开放空间广阔。广西是东盟合作平台;云南、西藏是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新疆、甘肃是西部的开放基地;东北三省和内蒙古是东北部开放的重要枢纽。内陆特区(经济区)区位因素分析如下图所示。 【关键能力】 1.区域位置描述及评价 根据区域位置确定气候类型及其特征:纬度位置——热量带、气压带、风带位置、气候类型;经度位置——大陆东岸、西岸、内陆、气候类型;海陆位置——降水多少、海洋性及大陆性气候;相对位置——下垫面环境的特殊性。 根据区域位置判断交通区位优势:海陆位置——沿海地区背陆面海,水陆交通便利,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有的内陆地区交通不便,制约经济发展,但国境线附近往往具有发展边境贸易的优势。

陕西三大区域竞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陕西三大区域竞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今天(1月17日)开幕,陕西省代省长赵正永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陕西三大区域竞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赵正永说,关中率先发展、陕南突破发展、陕北跨越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西咸新区建设正式启动,陕西航空、航天经济开发区和渭南高新区分别升格为国家级,陕南开始步入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子,陕北探索出依托资源深度开发实现快速增长的新模式。 三大区域成了陕西经济的三驾马车 “十一五”开局之时,陕西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的战略目标。 5年过去了,陕西已经不再是关中一极的发展。关中依托国家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继续保持着老大哥的引领发展态势;陕南通过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连续两年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陕北成为陕西经济的又一强劲增长极,特别是县域经济突飞猛进,有11个县跻身西部百强县,3个县跨入了全国百强县。 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成了陕西经济的三驾马车,互为依存、竞相发展,全省经济呈现出全面、均衡、协调、互补、快速、科学发展的新格局。 关中带活全省经济发展一盘大棋 关中一直以来都是陕西的“金腰带”,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居重要位置,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工商业基础较强,经济总量占全省70%,聚集了全省80%的科技实力。“十一五”以来,关中地区抢抓机遇,依托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产业的优势条件,充分发挥“一线两带”辐射带动作用,调整优化区域结构,经济保持了率先发展的好势头。 在2009年6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后,“大关中”已经远远地突破了它原有的地理范畴,而被更多地赋予了带动辐射并带动陕南陕北甚至整个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使命。 在5年的发展中,西安已经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关中其他市区,也分别拥有了各自的定位。宝鸡市主抓机床制造、重型汽车制造、有色金属加工制造和商贸旅游;铜川的能源、建材、农副产品等方面持续发展;渭南的机械电子、生物医药占领了一定的市场;杨凌区在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行业逐步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 一个各具优势而又相互补缺的关中经济发展带,在十一五期间,创造了丰硕的成果。2010

【调研报告】促进XX区域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促进XX区域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强调,要找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还不完善等方面的短板,看到短板背后蕴藏的难得机遇和巨大潜力,认真采取措施补齐短板弱项,释放发展潜力,将短板转变为新的发展优势。当前我省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最根本的是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内生发展动力不强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在落后地区创造条件发展先进生产力,破除“低端锁定”。 各区域协调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就是大力推进产业共建,即在政府推动和市场驱动共同作用下,同一先进生产产业、同一先进企业在珠三角和粤东西北跨区域布局发展,打造跨区域产业链,形成同等水平、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格局。目标是使粤东西北地区站在一个高起点上,进入高水平跨越式发展轨道,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在省委党校XX教授、XX教授指导下,我们对各地产业共建情况进行了梳理,并赴清远市广清产业园、肇庆高新区实地调研,探讨当前产业共建中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我省推进产业共建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XX于2002年提出“珠江三角洲产业向山区转移”,2005年推进“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园”,2008年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2013年开展产业园区“扩能增效”,2016年部署推进产业共建,初步实现了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共赢发展。对照构建区域一体化的产业链这个核心要求,我省产业共建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既有产业支撑层面的,也有体制机制层面的: 一是省市统筹规划不够精准。全省统筹力度还需加强,珠三角地市政府共建责任需进一步压实,差异化产业布局规划不够精准,没有形成同等水平、优势互补的跨区域一体化分工合作格局。 二是共赢发展制度设计不足。受行政、财税等体制因素制约,尚未形成合理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缺乏支持探索共建共赢机制的细化政策,帮扶干部发展和出路也不明确,难以形成有效激励。 三是产业平台集群效应不强。共建园区等产业平台发展水平总体偏低、龙头企业较少,重大项目支持政策力度不够,项目布点散乱,难以形成集群效应,尚未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四是产城人融合水平不高。产业平台基础设施、产业功能配套及教育、医疗、住宅等生活配套不完善、不充分,开发建设资金缺口大,对管理、技术等高端人才吸引力不强,“引技难”“引智难”问题突出。 五是用地、环保等硬约束加大。用地规模、指标普遍不足,部分园区平台用地集约度不高,建设用地结构性矛盾突出。粤东西北地区环保准入与珠三角形成“倒挂”,节能减排压力增大。

2020年(发展战略)陕西经济发展规划年

(发展战略)陕西经济发展 规划年

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 省发展改革委 二○○九年十二月

目录 前言 (5) 第一章发展基础 (5) 第一节发展现状 (5) 第二节发展优势 (7) 第三节面临挑战 (9) 第二章总体要求 (10) 第一节总体思路 (10) 第二节基本原则 (11) 第三节发展目标 (12) 第三章产业发展 (14) 第一节主导产业 (14) 第二节产业链条 (17) 第三节空间布局 (18) 第四章产业循环 (21) 第一节项目选择 (21) 第二节园区建设 (23) 第三节技术创新 (24) 第五章环境保护 (26) 第一节生态建设 (26) 第二节矿区治理 (27) 第三节清洁生产 (28) 第六章支撑体系 (28) 第一节基础设施 (29)

第二节勘探开发 (29) 第三节协作整合 (30) 第四节改革开放 (30) 第五节制度保障 (31) 第七章政策措施 (31) 第一节财税政策 (31) 第二节金融政策 (31) 第三节投资政策 (32) 第四节价格政策 (32) 第五节资源政策 (32) 第八章规划实施 (33) 第一节分工合作 (33) 第二节责任主体 (34) 前言 今后十年,是陕西建设西部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陕南突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陕南突破发展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陕南丰富的生物、矿产和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和壮大陕南循环

经济产业,促进全省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市,面积7.0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4.12%;2008年末总人口854.2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22.8%。规划期为2009—2020年。 本规划是指导陕南加快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安排区域生产力布局、重点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是制定支持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政策的基本平台。 第一章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陕南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也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发展现状 (一)经济增长步伐加快。“十一五”以来,陕南三市经济增长逐年加快,2006年GDP增长10.4%,2007年增长12.6%,2008年增长13.9%,达到760.3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6.64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8年增长23.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4.3%,比全省平均增长水平分别高3.9和5.8个百分点。 (二)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08年,陕南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64.96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3.59%。装备制造、有色冶金成为突破发展的重要支柱,有4户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10户达到10亿元以上。现代中药、绿色食品初具规模,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增加值284.4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7.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5个百分点。同时,陕南是我省水稻和油菜的主产区,农业基础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