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米脂隧道设计说明

米脂隧道设计说明

米脂隧道设计说明
米脂隧道设计说明

1、概况

米脂一号隧道为双洞分离式,分左线和右线两座隧道。左线隧道起点桩号ZK91+603,终点桩号ZK93+225,设计长1622m,按长度划分为长隧道;右线隧道起点桩号YK91+613,终点桩号YK93+270,设计长1657m,按长度划分为长隧道。隧道最大埋深约122m。地貌属黄土梁峁沟壑区,地势总体南低北高,垂直隧道轴向两侧低,中部高且起伏较大。隧址区高程889~1016m,相对高差约127m,隧道进口处左线边坡坡度约19 o,右线边坡坡度约77 o,出口处左线边坡坡度约17 o,右线边坡坡度约40 o。

2、工程地质条件

1)地层岩性

4-13粉土(Q42al+pl):浅黄色,土质均匀,手捻稍有砂感,岩芯呈散体状,中密,稍湿。层厚约1.5m。

4-13粉土(Q42pl):褐黄色,土质均匀,手捻稍有砂感,岩芯呈散体状,中密,稍湿。层厚约1.2m。

5-13粉土(Q41al+pl):褐黄色,土质不匀,手捻稍有砂感,岩芯呈散体状,中密,稍湿。层厚约1.4m。

6-13黄土(Q3eol):褐黄色,土质均匀,结构松散,手捻稍有砂感,具大孔隙,针孔、虫孔发育。岩芯呈散体状,硬塑,稍湿。层厚约2.0~7.0m。

8-13黄土(Q2eol):黄褐色,土质均匀,结构致密,手捻稍有砂感,见少量钙质结核。岩芯呈散体状~柱状,硬塑,稍湿。层厚约36.5~

92.6m。为隧道洞室进口段主要围岩。

14-22强风化砂岩(T3h):浅黄色,细粒结构,层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以长石、石英为主,节理、裂隙很发育,岩芯呈碎片及碎块状,锤击声闷,易碎,层厚5.5~8.0m,为隧道洞室主要围岩。

14-23弱风化砂岩(T3h):灰绿色,细粒结构,层状构造,局部夹薄层泥岩,矿物成分主要以长石、石英为主,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呈短柱状~柱状,锤击声脆,未揭穿。为隧道洞室主要围岩。

2)地质构造

隧址区整体上位于鄂尔多斯断块伊陕斜坡区,中、新生代以来,地壳一直处于相对稳定和振荡性升降的状态,区内褶皱、断层不发育,地震活动轻微,地壳属于相对稳定的构造区。岩层产状总体较平缓,岩层倾角2°~5°左右。主要发育两组节理,分别为205°∠50°,线密度2条/m,206°∠43°,线密度1条/m。

3)不良地质现象及特殊岩土

本隧道未发现有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本区广泛分布有马兰黄土,具湿陷性,其强度较低,但多位于隧道顶部,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轻微。

4)水文地质条件

隧址区未见地表水及地下水。隧道洞室位于地下水位以上,在一般情况下可按无水考虑,但在雨季,特别是连续降水时段,地表水入渗导致洞室形成面状水流,土石界面甚至出现涌水,按大气降水入渗估算该段涌水量。

米脂一号隧道预测涌水量左线为475.3m3/d,右线为399.5m3/d,

涌水量较小。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和涌水量的预测,地下水对隧道

洞室的稳定影响较小,施工时有滴水或渗水现象。

3、围岩类别划分及稳定性评价

1)围岩类别划分及稳定性评价

依据围岩工程地质特征,将本隧道围岩划分为Ⅴ级和Ⅳ级两个

级别。隧道左线围岩Ⅴ级长972m,占59.9%,主要出现在洞口黄土、

强风化砂岩段;Ⅳ级长650m,占40.1%,出现在洞身弱风化砂岩段。

右线围岩Ⅴ级长817m,占49.3%,主要出现在洞口黄土、强风化砂

岩段;Ⅳ级长840m,占50.7%,出现在洞身弱风化砂岩段。(详见工

程地质纵断面图及围岩级别评价表)。

米脂一号隧道围岩级别统计表

2

2)洞口稳定性评价

隧道左线进口边坡坡度约19o,地形较缓,洞室埋深较浅,施工

不当易坍至地表。建议以明洞通过。右线进口处边坡坡度约77o ,地

形陡峻,自然斜坡较稳定,洞口边坡主要由黄土组成,结构松散。开

挖隧道时,坡体易产生工后失稳,强降雨时对洞口的危害更大,建议

施工时对洞口处边坡进行加固护坡处理。

隧道左线出口边坡坡度约17o,地形较缓,洞室埋深较浅,施工不当易坍至地表。建议以明洞通过。右线出口处边坡坡度约40o,地形较陡,自然斜坡较稳定,洞口边坡主要由强风化砂岩组成。节理、裂隙很发育,开挖容易沿节理面崩塌,建议对出口处的强风化岩层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洞口处松散堆积物应予以清除。

米脂二号隧道详细工程地质勘察说明

1、概况

米脂二号隧道为双洞分离式,分左线和右线两座隧道。左线隧道起点桩号ZK93+435,终点桩号ZK95+328,设计长1893m,按长度划分为长隧道;右线隧道起点桩号YK93+455,终点桩号YK95+343,设计长1888m,按长度划分为长隧道。隧道最大埋深约130m。地貌属黄土梁峁沟壑区,地势总体南高北低,垂直隧道轴向两侧低,中部高且起伏较大。隧址区高程879~1016m,相对高差约137m,隧道进口处边坡坡度约32~53o,出口处边坡坡度42~45o。

2、工程地质条件

1)地层岩性

4-13粉土(Q42pl):浅黄色,土质均匀,手捻稍有砂感,岩芯呈散体状,中密,稍湿。层厚约0.8~6.5m。

6-13黄土(Q3eol):褐黄色,土质均匀,结构松散,手捻稍有砂感,具大孔隙,针孔、虫孔发育。岩芯呈散体状,硬塑,稍湿。层厚约3.8~8.0m。

8-13黄土(Q2eol):黄褐色,土质均匀,结构致密,手捻稍有砂感,见少量钙质结核。岩芯呈散体状~柱状,硬塑,稍湿。层厚约3.5~83.2 m。

14-22强风化砂岩(T3h):浅黄色,细粒结构,层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以长石、石英为主,节理、裂隙很发育,岩芯呈碎片及碎块状,锤击声闷,易碎,层厚3.5~5.4m,为隧道进出口段主要围岩。

14-23弱风化砂岩(T3h):灰绿色,细粒结构,层状构造,局部夹薄层泥岩,矿物成分主要以长石、石英为主,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呈短柱状~柱状,锤击声脆,未揭穿。为隧道洞室主要围岩。

2)地质构造

隧址区整体上位于鄂尔多斯断块伊陕斜坡区,中、新生代以来,地壳一直处于相对稳定和振荡性升降的状态,区内褶皱、断层不发育,地震活动轻微,地壳属于相对稳定的构造区。岩层产状总体较平缓,岩层倾角2°~5°左右。

3)不良地质现象及特殊岩土

本隧道未发现有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本区广泛分布有马兰黄土,具湿陷性,其强度较低,但多位于隧道顶部,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轻微。

4)水文地质条件

隧址区未见地表水。隧址区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中。大气降水是其唯一补给源,以地下径流排向附近沟谷。据附近相邻工点所取地下水样的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

HCO3—Ca—Mg—Na型,地下水对混凝土不具腐蚀性。

隧道洞室涌水量预测:采用大气降水入渗估算法、达西定律计算法、水平廊道集水计算法三种方法计算。按以上三种方法对隧道涌水量进行估算,进、出口段隧道洞室位于地下水位以上,在一般情况下可按无水考虑,但在雨季,特别是连续降水时段,地表水入渗导致洞室形成面状水流,甚至涌水,按大气降水入渗估算该段涌水量;洞身段位于地下水以下。

米脂二号隧道预测涌水量左线为658.0m3/d,右线为648.8m3/d。涌水量较小。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和涌水量的预测,地下水对隧道洞室的稳定影响较小,施工时有滴水或渗水现象。建议采取适宜的排水防护措施。

3、围岩类别1)围岩类别划分及稳定性评价

依据围岩工程地质特征,将本隧道围岩划分为Ⅴ级和Ⅳ级两个级别。隧道左线围岩Ⅴ级长538m,占28.4%,主要出现在洞口黄土、强风化砂岩段;Ⅳ级长1355m,占71.6%,出现在洞身弱风化砂岩段。右线围岩Ⅴ级长443m,占23.5%,主要出现在洞口黄土、强风化砂岩段;Ⅳ级长1446m,占76.5%,出现在洞身弱风化砂岩段。(详见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及围岩级别评价表)

米脂二号隧道围岩级别统计表

2)洞口稳定性评价

隧道进口处边坡坡度约32~53o ,出口处边坡坡度42~45o。地形较陡,自然斜坡较稳定,洞口边坡主要由黄土组成,结构松散。开挖隧道时,坡体易产生工后失稳,强降雨时对洞口的危害更大,建议施工时对洞口处边坡进行加固护坡处理。

米脂三号隧道详细工程地质勘察说明

1、概况

米脂三号隧道为双洞分离式,分左线和右线两座隧道。左线隧道起点桩号ZK95+442,终点桩号ZK96+078,设计长636m,按长度划分为中隧道;右线隧道起点桩号YK95+446,终点桩号YK96+147,设计长701m,按长度划分为中隧道。隧道最大埋深约96m。地貌属黄土梁峁沟壑区,地势总体南高北低,垂直隧道轴向两侧低,中部高且起伏较大。隧址区高程857~973m,相对高差约116m,隧道进口处边坡坡度约55~72o,出口处边坡坡度45~57o。

2、工程地质条件

1)地层岩性

4-13粉土(Q42pl):浅黄色,土质均匀,手捻稍有砂感,岩芯呈散体状,中密,稍湿。层厚约3.0m。

6-13黄土(Q3eol):褐黄色,土质均匀,结构松散,手捻稍有砂感,具大孔隙,针孔、虫孔发育。岩芯呈散体状,硬塑,稍湿。层厚约4.0~

8.0m。

8-13黄土(Q2eol):黄褐色,土质均匀,结构致密,手捻稍有砂感,见少量钙质结核。岩芯呈散体状~柱状,硬塑,稍湿。层厚约1.0~44.5m。

14-22强风化砂岩(T3h):浅黄色,细粒结构,层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以长石、石英为主,节理、裂隙很发育,岩芯呈碎片及碎块状,锤击声闷,易碎,层厚约2.3~6.5m,为隧道进出口段主要围岩。

14-23弱风化砂岩(T3h):灰绿色,细粒结构,层状构造,局部夹薄层泥岩,矿物成分主要以长石、石英为主,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呈短柱状~柱状,锤击声脆,未揭穿。为隧道洞室主要围岩。

2)地质构造

隧址区整体上位于鄂尔多斯断块伊陕斜坡区,中、新生代以来,地壳一直处于相对稳定和振荡性升降的状态,区内褶皱、断层不发育,地震活动轻微,地壳属于相对稳定的构造区。岩层产状总体较平缓,岩层倾角2°~5°左右。主要发育两组节理,分别为176°∠67°,线密度1条/m,20°∠57°,线密度1条/m。

划分及稳定性评价3)不良地质现象及特殊岩土

隧址区未发现有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本区广泛分布有马兰黄土,具湿陷性,其强度较低,但多位于隧道顶部,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轻微。

4)水文地质条件

隧址区未见地表水。隧址区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

于基岩裂隙中。大气降水是其唯一补给源,以地下径流排向附近沟谷。据附近相邻工点所取地下水样的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Na型,地下水对混凝土不具腐蚀性。

米脂三号隧道预测涌水量左线为223.3m3/d,右线为226.0m3/d。涌水量较小。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和涌水量的预测,地下水对隧道洞室的稳定影响较小,施工时有滴水或渗水现象。建议采取适宜的排水防护措施。

3、围岩类别划分及稳定性评价

1)围岩类别划分及稳定性评价

依据围岩工程地质特征,将本隧道围岩划分为Ⅴ级和Ⅳ级两个级别。隧道左线围岩Ⅴ级长216m,占34.0%,主要出现在洞口强风化砂岩段;Ⅳ级长420m,占

米脂三号隧道围岩级别统计表

66.0%,出现在洞身弱风化砂岩段。右线围岩Ⅴ级长229m,占32.7%,主要出现在洞口强风化砂岩段;Ⅳ级长472m,占67.3%,出现在洞身弱风化砂岩段。(详见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及围岩级别评价表)。

2)洞口稳定性评价

隧道进口处边坡坡度约55~72o,地形较陡,自然斜坡较稳定,洞口边坡主要由强风化砂岩组成。节理、裂隙很发育,开挖容易沿节

理面崩塌,建议对出口处的强风化岩层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洞口处松散堆积物应予以清除。

隧道出口处边坡坡度45~57o。地形较陡,洞口边坡主要由黄土组成,结构松散。开挖隧道时,坡体易产生工后失稳,强降雨时对洞口的危害更大,建议施工时对洞口处边坡进行加固护坡处理,洞口处松散堆积物应予以清除。

袁家砭隧道详细工程地质勘察说明

1、概况

袁家砭隧道为双洞分离式,分左线和右线两座隧道。左线隧道起点桩号ZK109+463,终点桩号ZK112+120,设计长2657m,按长度划分为长隧道;右线隧道起点桩号YK109+455,终点桩号YK112+100,设计长2645m,按长度划分为长隧道。隧道最大埋深约144m。地貌属黄土梁峁沟壑区,地势总体南高北低,垂直隧道轴向两侧低,中部高且起伏较大。隧址区高程838~1000m,相对高差约162m,隧道进口处边坡坡度62~69o,出口处边坡坡度37~49o。

2、工程地质条件

1)地层岩性

2-13粉土(Q4c+del):褐黄色,土质不匀,岩芯呈散状及柱状,中密,稍湿。层厚约3.0m。

4-13粉土(Q42pl):褐黄色,土质均匀,手可搓成3mm的泥条,岩芯呈散状及柱状,中密,稍湿。层厚约0.8~2.0m。

6-13黄土(Q3eol):褐黄色,土质均匀,结构松散,手捻稍有砂感,具大孔隙,针孔、虫孔发育。岩芯呈散体状,硬塑,稍湿。层厚约2.0~10.0m。

7-13粉土(Q3al+pl):褐黄色,土质均匀,手可搓成3mm的泥条,岩芯呈散状及柱状,中密,稍湿。层厚约1.7m。

8-13黄土(Q2eol):黄褐色,土质均匀,结构致密,手捻稍有砂感,见少量钙质结核。岩芯呈散体状~柱状,硬塑,稍湿。层厚约10.0~72.0m。为隧道洞室主要围岩。

14-22强风化砂岩(T3h):浅黄色,细粒结构,层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以长石、石英为主,节理、裂隙很发育,岩芯呈碎片及碎块状,锤击声闷,易碎,层厚约3.1~6.9m,为隧道洞室主要围岩。

14-23弱风化砂岩(T3h):灰绿色,细粒结构,层状构造,局部夹薄层泥岩,矿物成分主要以长石、石英为主,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呈短柱状~柱状,锤击声脆,未揭穿。

2)地质构造

隧址区整体上位于鄂尔多斯断块伊陕斜坡区,中、新生代以来,地壳一直处于相对稳定和振荡性升降的状态,区内褶皱、断层不发育,地震活动轻微,地壳属于相对稳定的构造区。岩层产状总体较平缓,岩层倾角2°~5°左右。

3)不良地质现象及特殊岩土

隧址区出口YK112+031~YK112+066发育一黄土滑塌体,长35m,宽52m,厚度2~3m,主滑方向180°,滑体后壁陡立,滑体坡度较陡,滑

体上有大量杂草。本滑坡为一牵引式滑坡,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该滑坡距洞室法向距离较近,对出口段围岩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应对洞室围岩采取一定的加固、支护措施。

本区广泛分布有马兰黄土,具湿陷性,其强度较低,但多位于隧道顶部,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轻微。

4)水文地质条件

本隧道地下水相对贫乏,根据钻探资料,勘察期间在勘探深度范围内未见地下水位,根据野外地质调绘资料,隧道址内未见有泉水出露,推测隧道围岩土石界面处分布有少量松散层潜水,对隧道施工较为不利。

计算结果:左线预测涌水量26.3 m3/d,右线预测涌水量29.0 m3/d。涌水量较小。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和涌水量的预测,地下水对隧道洞室的稳定影响较小,施工时有滴水或渗水现象。隧道洞室位于土石界面,可能局部涌水量较大。建议采取适宜的排水防护措施。

3、围岩类别划分及稳定性评价

1)围岩类别划分及稳定性评价

依据围岩工程地质特征,将本隧道围岩划分为Ⅴ级。隧道左线围岩Ⅴ级长2657m,右线围岩Ⅴ级长2645m,主要位于土石界面。(详见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及围岩级别评价表)。

袁家砭隧道围岩级别统计表

2)洞口稳定性评价

隧道进口处边坡坡度62~69o,地形陡峻,自然斜坡较稳定,洞口边坡主要由由强风化砂岩组成。节理、裂隙很发育,开挖容易沿节理面崩塌,建议对出口处的强风化岩层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

隧道出口处边坡坡度37~49o。地形较陡,自然斜坡较稳定,洞口边坡主要由黄土组成,结构松散。开挖隧道时,坡体易产生工后失稳,强降雨时对洞口的危害更大,建议施工时对洞口处边坡进行加固护坡处理。其中右线出口发育一黄土滑塌体,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对隧道运营有一定影响,应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三十里寨铺隧道详细工程地质勘察说明

1、概况

三十里寨铺隧道为双洞分离式,分左线和右线两座隧道。左线隧道起点桩号ZK112+199,终点桩号ZK113+399,设计长1200m,按长度划分为长隧道;右线隧道起点桩号YK112+182,终点桩号YK113+355,设计长1173m,按长度划分为长隧道。隧道最大埋深约112m。地貌属黄土梁峁沟壑区,地势总体南高北低,垂直隧道轴向两侧低,中部高且起伏较大。隧址区高程860~983m,相对高差约123m,隧道进口处边坡坡度34~35o,出口处边坡坡度35~36o。

2、工程地质条件

1)地层岩性

4-13粉土(Q4pl):褐黄色,土质均匀,手可搓成3mm的泥条,岩芯呈散状及柱状,中密,稍湿。层厚约2.0~5.0m。

6-13黄土(Q3eol):褐黄色,土质均匀,结构松散,手捻稍有砂感,具大孔隙,针孔、虫孔发育。岩芯呈散体状,硬塑,稍湿。层厚约2.0~5.6m。

8-13黄土(Q2eol):黄褐色,土质均匀,结构致密,手捻稍有砂感,见少量钙质结核。岩芯呈散体状~柱状,硬塑,稍湿。层厚约6.0~61.0m。为隧道洞室主要围岩。

14-22强风化砂岩(T3h):浅黄色,细粒结构,层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以长石、石英为主,节理、裂隙很发育,岩芯呈碎片及碎块状,锤击声闷,易碎,层厚约6.2~7.3m,为隧道洞室主要围岩。

14-23弱风化砂岩(T3h):灰绿色,细粒结构,层状构造,局部夹薄层泥岩,矿物成分主要以长石、石英为主,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呈短柱状~柱状,锤击声脆,未揭穿。

2)地质构造

隧址区整体上位于鄂尔多斯断块伊陕斜坡区,中、新生代以来,地壳一直处于相对稳定和振荡性升降的状态,区内褶皱、断层不发育,地震活动轻微,地壳属于相对稳定的构造区。岩层产状总体较平缓,岩层倾角2°~5°左右。

3)不良地质现象及特殊岩土

隧址区未发现有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本区广泛分布有马兰黄土,具湿陷性,其强度较低,但多位于隧道顶部,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轻微。

4)水文地质条件

本隧道地下水相对贫乏,根据钻探资料,勘察期间在勘探深度范围内未见地下水位,根据野外地质调绘资料,隧道址内未见有泉水出露,推测隧道围岩土石界面处分布有少量松散层潜水,对隧道施工较为不利。

隧道左线预测涌水量49.8 m3/d,右线预测涌水量48.6 m3/d。涌水量较小。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和涌水量的预测,地下水对隧道洞室的稳定影响较小,施工时有滴水或渗水现象。隧道洞室位于土石界面路段,可能局部涌水量较大。建议采取适宜的排水防护措施。

3、围岩类别划分及稳定性评价

1)围岩类别划分及稳定性评价

依据围岩工程地质特征,将本隧道围岩划分为Ⅴ级。隧道左线围岩Ⅴ级长1205m,右线围岩Ⅴ级长1175m,主要位于强风化基岩及土石界面上。(详见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及围岩级别评价表)。

三十里寨铺隧道围岩级别统计表

2)洞口稳定性评价

隧道进口处边坡坡度34~35,出口处边坡坡度35~36o。地形较陡,自然斜坡较稳定,洞口边坡主要由黄土组成,结构松散。开挖隧道时,坡体易产生工后失稳,强降雨时对洞口的危害更大,建议施工时对洞口处边坡进行加固护坡处理。

南沟隧道详细工程地质勘察说明

1、概况

南沟隧道为双洞分离式,分左线和右线两座隧道。左线隧道起点桩号ZK113+817,终点桩号ZK115+770,设计长1953m,按长度划分为长隧道;右线隧道起点桩号YK113+748,终点桩号YK115+705,设计长1957m,按长度划分为长隧道。隧道最大埋深约198m。地貌属黄土梁峁沟壑区,地势总体南低北高,垂直隧道轴向两侧低,中部高且起伏较大。隧址区高程878~1078m,相对高差约200m,隧道进口处边坡坡度38~43o,出口处边坡坡度26~38o。

2、工程地质条件

1)地层岩性

4-13粉土(Q42al+pl):褐黄色,土质均匀,手可搓成3mm的泥条,岩芯呈散状及柱状,中密,稍湿。层厚约8.5m。

6-13黄土(Q3eol):褐黄色,土质均匀,结构松散,手捻稍有砂感,具大孔隙,针孔、虫孔发育。岩芯呈散体状,硬塑,稍湿。层厚约2.0~6.0m。

8-13黄土(Q2eol):黄褐色,土质均匀,结构致密,手捻稍有砂感,

见少量钙质结核。岩芯呈散体状~柱状,硬塑,稍湿。层厚约20.0~150.0 m。为隧道洞室主要围岩。

10-21砂砾岩(N2j):棕红色,细粒结构,层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以长石、石英为主,含约20%砾石,粒径约2~4cm,半固结、半成岩,锤击易碎,层厚4.5~11.1m m,为隧道洞室主要围岩。

14-22强风化砂岩(T3h):浅黄色,细粒结构,层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以长石、石英为主,节理、裂隙很发育,岩芯呈碎片及碎块状,锤击声闷,易碎,层厚5.0~9.1m,为隧道洞室主要围岩。

14-23弱风化砂岩(T3h):灰绿色,细粒结构,层状构造,局部夹薄层泥岩,矿物成分主要以长石、石英为主,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呈短柱状~柱状,锤击声脆,未揭穿。

2)地质构造

隧址区整体上位于鄂尔多斯断块伊陕斜坡区,中、新生代以来,地壳一直处于相对稳定和振荡性升降的状态,区内褶皱、断层不发育,地震活动轻微,地壳属于相对稳定的构造区。岩层产状总体较平缓,岩层倾角2°~5°左右。

3)不良地质现象及特殊岩土

隧址区未发现有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本区广泛分布有马兰黄土,具湿陷性,其强度较低,但多位于隧道顶部,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轻微。

4)水文地质条件

本隧道地下水相对贫乏,根据钻探资料,勘察期间在勘探深度范

围内未见地下水位,根据野外地质调绘资料,隧道址内未见有泉水出露,推测隧道围岩土石界面处分布有少量松散层潜水,对隧道施工较为不利。

左线预测涌水量81.2 m3/d,右线预测涌水量79.7 m3/d。涌水量较小。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和涌水量的预测,地下水对隧道洞室的稳定影响较小,施工时有滴水或渗水现象。隧道洞室位于土石界面的路段,可能局部涌水量较大。建议采取适宜的排水防护措施。

3、围岩类别划分及稳定性评价

1)围岩类别划分及稳定性评价

依据围岩工程地质特征,将本隧道围岩划分为Ⅴ级。隧道左线围岩Ⅴ级长1965m,右线围岩Ⅴ级长1928m,主要由黄土、第三系砂砾岩,三叠系强风化砂岩组成。(详见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及围岩级别评价表)。

南沟隧道围岩级别统计表

2)洞口稳定性评价

隧道进口处边坡坡度38~43o,出口处边坡坡度26~38o。地形较陡,自然斜坡较稳定,洞口边坡主要由黄土组成,结构松散。开挖隧道时,坡体易产生工后失稳,强降雨时对洞口的危害更大,建议施工

时对洞口处边坡进行加固护坡处理。

四、隧道工程设计

(一)、净空横断面设计

隧道净空横断面设计除符合建筑限界要求外,考虑到洞内排水、照明、消防、监控等运营附属设施所需空间,并考虑到围岩收敛变形以及施工等必要的预留量。隧道内任何设备不得侵入建筑限界。

1、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1.25米(0.75m检修道+0.5m左侧侧向宽度+2×3.75m行车道+1.5m右侧侧向宽度+1.0m检修道),净空限界高度5.2米。内轮廓考虑结构受力有利及便于施工,衬砌断面内轮廓采用三心圆方案。

2、紧急停车带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3.25米(0.75m检修道+0.5m左侧侧向宽度+2×3.75m行车道+3.5m紧急停车带+1.0m检修道),净空限界高度5.2米。衬砌断面内轮廓采用三心圆,紧急停车带长度为40m。

3、车行、人行横洞

为了确保隧道的巡查、维修、救援的安全,设置人行横洞、车行横洞。横洞间距为250~350米左右。车行横洞采用净宽4.5m,净高5.0m的直墙式断面,车行横洞与行车方向夹角为60°,其底面与主洞路面平齐;人行横洞采用净宽2.0m,净高2.5m的直墙式断面,人行横洞与行车方向夹角为90°,其底面与检修道盖板顶面平齐。(二)、洞口及明洞设计

结合隧道进出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并考虑到施工开挖边仰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少开挖”的原则,确定隧道进出口位置、明洞型式,洞门型式的选择力求结构简单,并与洞

口地形、地貌协调一致;明洞采用全断面整体式钢筋混凝土衬砌。考虑到边仰坡的稳定及环境保护的要求,洞口地段边仰坡采用喷锚支护、植草皮等防护措施。洞门墙或明洞衬砌内缘,设置滴水线。

(三)、衬砌结构设计

隧道衬砌结构设计采用“新奥法”理论,隧道衬砌结构型式均采用复合式衬砌。复合式衬砌的支护参数首先根据围岩分级、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地形及埋置深度、结构跨度及施工方法等因素辅以工程类比法拟定,然后应用3D-σ有限元综合程序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定性地掌握围岩及结构的应力发展与变形破坏过程,进一步修正并确定支护参数。鉴于地下工程的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在施工过程中,可根据监控量测的信息适当调整支护参数。

1)初期支护:

洞口段围岩超前支护采用超前管棚周壁预注浆支护,初期支护采用径向系统锚杆、钢拱支撑配合喷射混凝土形成整体;Ⅴ级围岩采用超前小导管周壁预注浆、径向系统锚杆、钢拱支撑配合喷射混凝土形成整体;Ⅳ级围岩初期支护采用超前锚杆、径向系统锚杆、钢拱或钢格栅支撑配合喷射混凝土形成整体。

2)二次衬砌:

洞口段加强段围岩、V级浅埋段围岩、紧急停车带V、Ⅳ级围岩段、车行横洞交叉加强段V、Ⅳ级围岩段二衬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其余均采用素混凝土二次衬砌。考虑到隧址区受地震的影响,对于与隧道相对应地震烈度的隧道,设计中已经考虑了在隧道明洞及洞口段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措施。

支护参数统计表

表8

隧道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施工组织设计 第1章概述 1.1 编制范围 本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范围为《野鸡山隧道渗漏水处理工程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中所有施工内容。 1.2 编制依据 1.2.1《野鸡山隧道渗漏水处理工程方案设计》; 1.2.2 公司拥有的施工设备、管理水平、技术力量和以往隧道工程建设的施工经验; 1.2.3 国家、交通部现行的技术标准、施工规范和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

《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2003年版);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GBJ10-89)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1.2.4 国家、交通部、河北省政府有关安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法律、规程、规则、条例; 1.2.5 现场调查、勘测资料。 1.3 编制原则 1.3.1 安全第一的原则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始终按照技术可靠、措施得力、确保安全的原则确定施工方法。在安全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万无一失的前提下组织施工。 1.3.2 优质高效的原则 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优质高效。根据我们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的质量目标,贯彻执行ISO9002质量体系,积极推广、使用“四新”技术,确保创优规划和质量目标的实现。施工中加强标准化管理,控制成本,降低工程造价。 1.3.3 方案优化的原则 科学组织,合理安排,优化施工方案是工程施工管理的行动指南,在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中,对隧道破除、防排水、防护、衬砌等关键工序进行多种施工方案的综合比选,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择优选用最佳方案。 1.3.4 确保工期的原则

三河隧道设计规划介绍

,. 三河隧道设计说明一、概况 (一)设计依据及总体设计原则 1、设计依据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公路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J D40-2002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 018-97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 F60-2009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086-2001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108-2001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02年) 《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2007年) 《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 026.1-1999 2、技术标准 公路等级:高速公路隧道设计速度:100km/h 设计交通量:48604辆/日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0.75m=0.75+0.5+2×3.75+1.0+1.0,净高5.0m 隧道防水等级:一级,二次衬砌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小于S8 3、隧道总体设计原则 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以及初步设计审查意见进行设计,并遵循了以下原则: (1)充分考虑了隧道自身的结构特征以及施工方案,综合分析了隧址区地形、地貌、地物、地质、水文、气象、环境等因素。 (2)遵循“早进晚出”的原则,注重环境保护与洞口景观设计,坚持环保优先,使洞门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3)隧道设计遵循“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将动态跟踪设计引入本项目隧道工程设计中。(4)隧道按“安全、经济、合理、环保、美观”的原则,按新奥法原理,结合隧道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并考虑隧道的营运管理,力求总体安全、经济。 (二)对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 1、施工图设计时,应根据《初步设计评审意见》的要求,进一步结合隧道详勘资料,做好隧道结构设计,避免因地质勘察深度不足而造成工程设计变更、安全事故和工程浪费等。根据沿线地形、地质、路线走向、通风照明等情况优化隧道平纵面线形,合理确定洞口位置和隧道轴线,优化洞门设计。施工时应建立超前监测、完善预报及应急方案,以保证隧道施工、营运的安全。

隧道工程课程设计报告(铁路单洞双线)

隧道工程课程设计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 (1) 1.1 隧道概况 (1) 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1) 1.2.1工程地质 (1) 1.2.2 水文地质 (1) 第二章隧道深浅埋判定及围岩压力的计算 (2) 2.1 深浅埋隧道的判定原则 (2) 2.2 围岩压力的计算方法 (2) 2.3 Ⅳ级围岩计算 (3) 2.3.1 Ⅳ级围岩深浅埋的判定 (3) 2.3.2 Ⅳ级围岩压力的计算 (4) 2.4 Ⅴ级围岩的计算 (4) 2.4.1 Ⅴ级围岩深浅埋判定 (4) 2.4.2 Ⅴ级围岩压力的计算 (4) 第三章衬砌内力计算与检算 (5) 3.1 Ansys的加载求解过程 (5) 3.2 衬砌结构强度检算原理 (5) 3.3 IV级围岩衬砌内力计算与强度检算 (6) 3.4 V级围岩衬砌内力计算与强度检算 (9) 第四章衬砌截面配筋计算 (19) 4.1 截面配筋原理 (19) 4.2 IV级围岩配筋计算 (19) 4.3 V级围岩配筋计算 (20) 4.3.1 断面1的配筋计算 (20) 4.3.2 断面2的配筋计算 (21)

第一章 工程概况 1.1 隧道概况 太中银铁路为客货共线的双线铁路。线路上一共建有22座隧道,其中王家庄2号隧道位于王家庄东侧,隧道进口地势较陡,此处岩石裸露,进口前方为一冲沟,冲沟内有水,地势狭窄。出口坡度陡,为黄土覆盖,并有大量植被,出口前方为一冲沟,沟内地势平缓,沟内经过开采,原有地形已改变。隧道进口里程DK194+082,出口里程DK194+450,全长368m 。隧道位于半径为5000m 曲线上,隧道内坡度为7.5‰的下坡,最大埋深61.08m 。隧道进出线间距4.49m ,DK194+340至出口线间距为4.40m 。 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1.2.1工程地质 (1) 隧道洞身通过的地层为第四系中更新统洪积层老黄土,奥陶系下统灰白色石灰岩。 地层描述如下: 老黄土:稍湿、坚硬状态,具垂直节理; 奥陶系下统灰白色石灰岩:强风化~弱风化,节理发育,岩层产状195°∠15°。 (3) 土壤最大冻结深度:1.04m 。 (4)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 ,地震基本烈度VI 度。 1.2.2 水文地质 隧道洞体内土石界面有地下水。

隧道工程设计规定

第五篇隧道工程 第一章隧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文件编制深度 说明:对于非独立立项的隧道,总体或道路工程已论证的内容可以略去。 1概述 简要介绍工程建设项目的背景、项目编制依据、项目研究的范围及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的过程;简述建设的必要性、实施的可行性,项目建议书或预可行性研究批复意见及执行情况,主要研究结论。 1.1 建设背景 1.2 编制依据 1.2.1 工程建设主管部门批准的项目建议书(预可行性研究)及有关文件。 1.2.2 工程项目的委托合同书。 1.2.3 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的专业系统(如城市路网、轨道线网、航道、风景区、重要管线等)规划文件。 1.2.4 相关专题的研究(对大型和特大型隧道应作补充)。 1.3 研究范围和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过程 1.5 项目建议书(预可行性研究)批复意见及执行情况 1.6 主要研究结论(项目在技术、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的总体评价及推荐方案概况) 2 现状评价、规划及建设必要性分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3 研究区域交通现状评价与发展规划 2.4 沿线用地和其他重大设施规划(包括路网、轨道交通、水运、重大市政管线等基础设施) 2.5 交通量预测分析 2.6 项目建设必要性 3 工程建设条件 3.1 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周围景观环境,气象和水文等) 3.2 建设条件 3.2.1 工程沿线环境(沿线建、构筑物情况,管线及地下障碍物,江河湖海和文物保护等)。 3.2.2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3.2.3 地震。 3.2.4 河段水文和河势演变。

3.2.5 航道、航运、水工和岸线建筑。 3.2.6 防洪现状及规划。 3.2.7 其他(与工程相关的路网、轨道交通等其他设施)。 3.2.8 建筑材料及运输条件。 3.3 工程各专题的研究结论(如环境影响评价,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产资源评估等专题) 4 建设规模和主要技术标准 4.1 项目功能定位 4.2 建设规模 4.3 主要技术标准(包括道路等级,设计车速,隧道线形指标、隧道建筑限界,荷载,建筑防火、防水和抗震设防等)。 5 工程总体方案 5.1 线位方案比选 5.2 隧道实施方案比选(结合工程建设条件,对隧道实施的工法作必要的分析比较) 5.3 路线交叉和疏解(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的需要) 5.4 交通组织和评价 6 隧道工程 6.1 隧道线路 6.2 隧道建筑与景观 6.3 隧道结构设计及施工方法 6.4 工程建设风险管理 6.5 结构防水与耐久性 6.6 隧道通风 6.7 隧道给排水、消防 6.8 隧道供配电和照明 6.9 隧道监控 7 接线道路工程 主要包括隧道两端的接线道路和地面道路工程所涉及的道路、桥梁和管线等工程内容。 8 附属工程 主要包括隧道的养护与管理设施,隧道交通安全与管理设施等。 9 防灾救援 9.1 防灾救援标准及组织体系。 9.2 火灾工况下防灾措施与救援方案。 9.3 水灾工况下防灾措施与救援方案。

隧道设计说明.doc

高整公路工程两阶段施工图设计(№A合同段)第五篇隧道 SⅤ-1 A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1 说明1 设计依据以及总体原则 1.1 设计依据和技术标准 1.1.1 设计依据: 1)勘察设计合同及相关批复文件 《高整公路公路工程勘察设计合同文件》(第三合同); A省交通厅桂交基建函[2010]564号文《关于高整公路公路初步设计的批复》的要求; A省环境保护文件《关于高整公路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桂环管字(2009)268号。 1.1.2 执行的交通部颁布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等: ⑴《公路工程技术指标》(JTG B01—2003); ⑵《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⑶《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⑷《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 (JTG/T D71-2004); ⑸《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 026.1—1999); ⑹《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086—2001); ⑺《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 ⑻《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⑼《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 F60—2009); ⑽《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218—94); ⑾《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 ⑿《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 ⒀《爆破安全规程》(GB 6722-2003); ⒁《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⒂《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2-2004); ⒃《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D63—2007); ⒄《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TJG D50-2006; ⒅《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 ⒆《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 (JTG/T B05-2004); ⒇《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JTG B03-2006)。1.1.3 技术标准 ⑴ 隧道设计行车速度10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6m; ⑵ 隧道设计为高速公路双洞单向交通行车两车道分离式隧道; ⑶ 隧道长度超过100米,设置照明;若L·N≥2×106设置机械通风,否则自然通风; ⑷ 隧道设计交通量:2033年交通量32562辆/日(小车); ⑸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0.75m 净高5m ⑹ CO设计浓度 正常行驶时δco=250ppm 交通堵塞时 δco=300ppm(20min) ⑺ 烟雾设计浓度正常行驶时K=0.0065m-1

中南大学隧道工程课程设计

铁路山岭隧道课程设计指示书 . 隧道教研室. (注:可供公路隧道设计者参考,基本方法一样。) 一、原始资料 (一) 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沙口坳隧道穿越地段岩层为石灰岩,地下水不发育。其地貌为一丘陵区,海拔约为150米。(详细地质资料示于隧道地质纵断面图中)。 (二) 线路条件 本隧道系Ⅰ级干线改造工程,单线电力(或非电力)牵引,远期最高行车速度为160公里/小时,外轨最大超高值为15厘米,线路上部构造为次重型,碎石道床,内轨顶面标高与路基面标高之间的高差为Δ=70厘米,线路坡度及平、纵面见附图,洞门外路堑底宽度约为11米,洞口附近内轨顶面标高: 进口:52.00米出口:50.00米 (三) 施工条件 具有一般常用的施工机具及设备, 交通方便, 原材料供应正常, 工期不受控制。附:(1) 1:500的洞口附近地形平面图二张; (2) 隧道地质纵断面图(附有纵断面总布置图)一张。 二、设计任务及要求 (一) 确定隧道进、出口洞门位置,定出隧道长度; (二) 在1:500的地形平面图上绘制隧道进口、出口边坡及仰坡开挖线; (三) 确定洞身支护结构类型及相应长度,并绘制Ⅳ类围岩地段复合式衬砌横断面图一张(比例1:50); (四) 布置避车洞位置; (五) 按所给定的地质资料及技术条件选择适当的施工方法,并绘制施工方案横断面

分块图及纵断面工序展开图; (六) 将设计选定的有关数据分别填入隧道纵断面总布置图的相应栏中,并写出设计说明书一份。 三、应完成的设计文件 所有的图纸均应按工程制图要求绘制,应有图框和图标。最后交出设计文件及图纸如下: (一) 标明了洞门位置及边、仰坡开挖线的1:500洞口附近地形平面图两张,图名为“沙口坳隧道进口洞门位置布置图”和“沙口坳隧道出口洞门位置布置图”; (二) 参照标准图绘制的1:50衬砌横断面图一张,图名为“Ⅳ类围岩衬砌结构图”; (三) 隧道纵断面总布置图一张,图名为“沙口坳隧道纵断面布置图”; (四) 设计说明书一份,主要内容有: 1.原始资料 ①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②线路条件; ③施工条件等。 2.设计任务及要求 3.设计步骤 ①确定洞口位置及绘制边仰坡开挖线的过程 应列出有关参数如b、c、d等值的计算,详细表述清楚各开挖面的开挖过程; ②洞门及洞身支护结构的选择,标明各分段里程、不同加宽的里程; ③大小避车洞的布置; ④施工方案比选: 包括施工方法的横断面分块图及纵断面工序展开图。 四、设计步骤 (一) 隧道洞门位置的确定 洞门位置的确定与洞门结构形式、边仰坡开挖方式、洞口附近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有关。通常采用先在1:500的洞口地形平面图上用作图法初步确定洞门位置, 然后在实地加以核对和修正。 为了保证施工及运营的安全, 《隧规》提出了“在一般情况下,隧道宜早进洞,

隧道窑操作说明书

75米日用瓷轻型装配式环保节能气烧隧道窑 操 作 说 明 书

第一章窑炉设计说明 一、一般说明 ㈠用途 本系列新型节能隧道窑主要用于日用陶瓷行业的盘、蝶、杯、碗类制品的烧成。 ㈡工作原理 本系列隧道窑是连续性工作的陶瓷烧成热工设备,配备全套自动控制。 燃料、助燃空气和雾化空气(以液体燃料工作时),通过各自的管路系统,受调节阀门控制,以所需的压力、流量进入烧嘴内均匀混合燃烧,高速喷入窑道内并在那里进一步进行充分燃烧。窑道内高温燃烧产物与制品直接接触从而高效地加热制品,然后以与制品前进相反的方向自烧成带向窑头流动,并继续加热低温区的坯体,最终在窑头集中经由排烟管路系统排出窑外。坯体分层装载于窑车上,由液压顶车机推动窑道内的窑车运行,将坯体匀速、平稳地自窑头向窑尾输送。在坯体前进过程中经历自低温预热到高温烧成各个温度带,不断与燃烧产物直接进行热交换而受到加热升温,伴随着水份蒸发、结构水脱离、氧化物分解、新的晶相形成和玻璃相熔化等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烧制成为陶瓷制品进入急冷带、冷却带。然后受合理直接冷却、缓慢冷却一整套冷却工作系统,安全、有效地冷却产品出窑。 在配有自动、进出窑机衔接的情况下,上述整个过程完全脱离人工操作而自动完成。 ㈢燃料 本系列窑仅适用于洁净气体燃料和液体燃料。在为用户提供窑炉时,是以其中某种燃料为特定条件设计、制造的。当以后燃料供应条件发生变化时,需改换燃料供应管路、阀门及燃料系统,可供选择互换的燃料有:

㈣特点 本系列隧道窑经广泛吸收八十年代末国外先进的设计制造技术,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优化设计制造。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采用明焰裸烧工艺,燃烧产物与被烧制品直接接触,热交换效率高,制品受热均匀,可以实现低温快烧。 2、耐火保温材料全部采用高热阻、低蓄热的轻质隔热材料,因而,升温降温速度快,保温性能极好;窑外表面温度低,散热小。以上两大特点使得本系列隧道窑能耗接近了理论烧成能耗。 3、工作系统灵活,调整余地大,通过调节控制各温度点,可以灵活地改变烧成曲线,实现一条窑烧制不同产品之目的。 4、施工周期短,可在工厂内制造标准单元,运到现场快速装配而成,当客户需扩大产量时,增加一定数量的标准装配单元进行改造即可实现。 5、可通过改换燃料供应系统、烧嘴来适应燃料供应条件有可能发生变化的情况。 二、ZBRQS75-1.26装配式高温隧道窑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窑型轻型装配式环保节能气烧隧道窑 2、窑有效长75M 3、窑内宽预热带、冷却带1260mm 烧成带1340mm 其中有效内宽1110mm 4、窑内有效高820~840mm(普通杯装6层) 5、产品类型日用瓷(高温白瓷、镁质瓷、新骨质瓷等) 6、窑车规格1660×1350mm(长×宽) 7、推车速度13.3~21.2分钟/车 8、进车量67.9~108.2车/天

隧道工程设计书word版

1、工程概况: 安徽省铜汤高速公路要穿越黄山的焦家山,在该山建一隧道。隧道址区属构造剥蚀低山区,海拔105.2m —231.1m ,相对高差125.9m 。山脊走向35度左右,隧道轴线与山脊走向基本垂直。 2、地形地质等条件 工作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梅雨区4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为15.2—17.3度,最高日平均气温为42度,最低日平均气温为-20度。七、八月气温最高,一月气温最低。区内雨量充沛,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673.5mm ,最大为2525.7mm ,最小为627.9mm ,多锋面雨及地形雨,山区冬季风速较大,一般为4~5级。 地层岩性主要为志留系畈村组粉砂岩(fn S 2)和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成因碎石土(1 4 d e Q +)。 3、设计标准 设计等级:高速公路双向四车道; 地震设防烈度:7级 4、计算断面资料: 桩号:K151+900.00; 地面高程:205.76m ; 设计高程:138.673m ; 围岩类别:Ⅲ类; 复合式衬砌类型:Ⅲ类; 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该段隧道通过微风化粉砂岩地段,节理裂隙不发育,埋置较深,围岩稳定性较好。 5、设计计算内容 (1)确定隧道开挖方式及隧道断面布置图; (2)围岩压力计算; (3)隧道支护设计图; (4)隧道衬砌设计图。 6、设计依据 (1)《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2)《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3)《隧道工程》王毅才 主编 人民交通出版社; (4)《地下结构静力计算》 天津大学建筑工程系地下建筑工程教研室 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二、隧道断面布置 本公路设计等级为高速公路双向四车道,由《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4.3.2有: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隧道应设计为上、下行分离的独立双洞。对于Ⅲ类围岩,分离式独立双洞间的最小净距为2.0B ,B 为隧道开挖断面的宽度。 本隧道入口处桩号为:K151+818,出口处桩号为:K151+986,全长168米,为短隧道,不需设紧急停车带。 因围岩条件较好,选隧道断面形式为直墙式。 公路隧道建筑限界: 本高速公路位于皖南山区,取设计时速为h km V k /100=,则建筑限界高度H =

隧道通风课程设计

通风计算 1基本资料 1.公路等级:一级公路 2.车道数、交通条件:2车道、单向 =80km/h 3.设计行车速度:u r 4.隧道长度:1340m;隧道纵坡:1.5% 5.平均海拔高度:1240m;隧道气压:101.325-10×1.24=88.925 6.通风断面面积:62.982 m,周长为30.9m 7.洞内平均温度:12℃,285K 2通风方式 根据设计任务书中的交通量预测,近期(2013 年)年平均日交通量为7465辆/每日,远期(2030年)10963辆/每日,隧道为单洞单向交通,设计小时交通量按年平均日交通量的10%计算,故近期设计高峰小时交通量为747辆/h,远期为1096辆/h。 根据设计任务书所给的车辆组成和汽柴比,将其换算成实际交通量,小客车:20%,大客车:27.2%,小货车:7.8%,中货车:20.6%,大货车:20.1%,拖挂车:4.3%,汽柴比:小客车、小货车全为汽油车;中货 0.39:0.61;大客 0.37:0.63;大货、拖挂全为柴油车,结果如表6.1所示 表6.1车辆组成及汽柴比 可按下列方法初步判定是否设置机械通风。 由于本隧道为单向交通隧道,则可用公式(6.1) L*N≤2×105式(1) 式中:L——隧道长度(m);

N ——设计交通量(辆/h )。 其中L 、N 为设计资料给定,取值远期为N=1096辆/h ,L=1340m 由上式,得 1340×1096=1.46×106 >2×105 以上只是隧道是否需要机械通风的经验公式,只能作为初步判定,是否设置风机还应考虑公路等级、隧道断面、长度、纵坡、交通条件及自然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由初步设计可知知本设计需要机械通风。 3 需风量计算 CO 设计浓度可按《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查表按中插值法的再加上50ppm 。设计隧道长度为1340m ,查表知ppm =ppm δ()292。交通阻滞时取 =300ppm δ。烟雾设计应按规范查表,设计车速为80km/h ,k (m 2)=0.0070m -1 。同时,根据规范规定,在确定需风量时,应对计算行车速度以下各工况车速按20km/h 为一档分别进行计算,并考虑交通阻滞时的状态(平均车速为10 km/h ),鹊起较大者为设计需风量。 CO : n m m m-1f =?∑ (N )219×1.0+110×7+85×2.5+88×5+188+138+220+48=2235.5 烟雾:n m m m-1 f =?∑ (N )188×1.5+138×1.0+220×1.5+48×1.5=822 3.1 CO 排放量计算 CO 排放量应按式(6.2)计算 61 1()3.610n CO co a d h iv m m m Q q f f f f L N f ==????????∑ 式(2) 式中:CO Q ——隧道全长CO 排放量(m 3/s ); co q ——CO 基准排放量(m 3/辆·km ),可取为0.01 m 3/辆·km ; a f ——考虑CO 车况系数查表取1.0; d f ——车密度系数,查表取0.75; h f ——考虑CO 的海拔高度系数,海拔高度取1240m 查表取1.52; m f ——考虑CO 的车型系数,查表; iv f ——考虑CO 的纵坡—车速系数,查表取1.0; n ——车型类别数; m N ——相应车型的设计交通量(辆/h )查表。 稀释CO 的需风量应按式(6.3)计算

隧道窑课程设计说明书最终版备课讲稿

隧道窑课程设计说明 书最终版

《无机非金属材料》 课程设计 学生姓名: 学号: 181000435 专业班级:材料10级(4)班 指导教师: 二○一三年九月四日

目录 一、前言..................................................... - 1 - 二、设计任务和原始数据........................................ - 2 - 2.1设计任务................................................ - 2 - 2.2课程设计原始数据........................................ - 2 - 三、窑体主要尺寸的确定........................................ - 3 - 3.1隧道窑容积的计算........................................ - 3 - 3.2隧道窑内高、内宽、长度及各带长度计算.................... - 3 - 四、工作系统的安排............................................ - 5 - 4.1预热带工作系统.......................................... - 5 - 4.2烧成带工作系统.......................................... - 5 - 4.3冷却带工作系统.......................................... - 6 - 五、窑体材料以及厚度的确定.................................... - 7 - 六、燃料燃烧计算.............................................. - 8 - 6.1燃烧所需空气量计算...................................... - 8 - 6.2燃烧产生烟气量计算...................................... - 8 - 6.3燃烧温度计算............................................ - 8 - 七、预热带和烧成带热平衡计算................................. - 10 - 7.1热平衡计算基准及范围................................... - 10 - 7.2预热、烧成带热收入项目:............................... - 10 - 7.3预热、烧成带热支出项目: ................................ - 13 - 7.4预热、烧成带平衡热计算................................. - 14 - 7.5预热、烧成带热平衡表................................... - 14 - 八、冷却带热平衡计算......................................... - 15 - 8.1冷却带热收入项目:..................................... - 15 - 8.2冷却带热支出项目:..................................... - 15 - 8.4冷却带热平衡表......................................... - 17 - 九、选用烧嘴及燃烧室计算..................................... - 17 - 十、排烟系统的计算及排烟机的选型 ............................. - 18 - 10.1排烟系统的设计........................................ - 18 - 10.2 阻力计算............................................. - 19 - 10.3 风机选型............................................. - 21 - 十一、结束语................................................. - 23 - 十二、参考文献............................................... - 23 -

隧道课 程 设 计 说 明 书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____隧道工程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严若明 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傅鹤林 _________ 学院____土木工程学院_____ 专业班级____土木0902班______ 2012年9月

一、原始资料 (1)设计标准:高速公路分离式隧道,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100km/h。 (2)地形条件:区域海拔高度50~160米,具体见地形图 (3)地质条件:隧址区主要分布页岩、大理岩、闪长岩及第四系地层,地下水发育水平一般,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具体见地质纵断面图。 (4)线形条件:本线路受工程总体控制,路线平、纵线形已经确定,具体见地质平面图和纵断面图。 二、设计任务及要求 (1)参考《公路隧道设计规范》,根据任务书给定的技术标准,确定隧道建筑限界,设计隧道内轮廓线。 (2)确定隧道四个洞口的位置,绘制在隧道地质平面图上,并进行其中一个隧道洞门的结构设计。 (3)确定隧道内各级支护衬砌结构类型和长度,并填入隧道纵断面图中,绘制隧道Ⅴ级或Ⅳ级围岩复合式衬砌横断面设计图。 (4)*采用ANSYS软件及给定命令流,计算衬砌结构内力,验算衬砌结构的安全系数。(选作) (5)根据需要在平面图中布设人行或车行横洞。 三、提交的成果 (1)设计说明书1份; (2)隧道地质平面图1张(修改完善); (3)隧道纵断面图1张(修改完善); (4)隧道建筑限界和内轮廓线设计图1张; (5)隧道复合式衬砌设计图1张。 (6)隧道衬砌结构计算书1套。 四、隧道洞门设计 (一)隧道建筑限界 隧道建筑限界采用《JTG B01-2003.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JTG 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S]》及《JTG-T D71-2004. 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S].》推荐的方法,采用高速公路分离式隧道,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100km/h一级公

隧道工程的课程设计

石家庄铁道大学20XX-20XX学年201X级《隧道工程课程设计》 专业:土木工程学院 方向:地下工程 班级: 姓名: 学号: 任课老师: 201X年12月30日

1工程概况 1.1 隧道概况 中苛隧道进口里程DK135+080,出口里程DK135+580,全长500m 。隧道位于R =7000的曲线上,隧道内坡度为4‰下坡 隧道所处地形为圆形沙丘,丘顶局部石灰岩裸露,大部被土覆盖,植被较发育,山丘山坡较平缓,四周较平坦,地表多辟为耕地。 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一)工程地质 表覆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洪积新黄土及第四系中更新统坡洪积,下伏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三段组,石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新黄土:黄褐色,硬塑~坚硬,含少量姜石,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厚5.0-20.0m 。 老黄土:棕红色、硬塑~坚硬,含大量姜石,厚大于40m 。 石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深灰色,灰色,薄层-厚层状,弱风化-微风化,节理发育,块状砌体结构,具弱溶蚀现象。 (二)水文地质条件: 隧道处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较发育,隧道内含少量地下水,雨季水量丰富,渗透系数K=1.6m/d 。 2 隧道深浅埋判定及围岩压力的计算 2.1 深浅埋隧道的判定原则 深、浅埋隧道分界深度至少应大于坍方的平均高度且有一定余量。根据经验,这个深度通常为2~2.5倍的坍方平均高度值,即: ()q p h H 5.2~2= 式中,p H —深浅埋隧道分界的深度; q h —等效荷载高度值 系数2~2.5在松软的围岩中取高限,在较坚硬围岩中取低限。 当隧道覆盖层厚度q h h ≤时为超浅埋,p q H h h <<时为浅埋,p H h ≥时为深埋。 2.2 围岩压力的计算方法 (1) 当隧道埋深h 小于或等于等效荷载高度h q (即q h h ≤)时,为超浅埋隧道,

(整理)隧道工程课程设计轮廓优化断面设计资料

(整理)隧道工程课程设计轮廓优化断面设 计

实例一 2.2 隧道横断面优化设计 2.2.1概述 公路隧道横断面设计,除满足隧道建筑限界的要求外,还应考虑洞内路面、排水、检修道、通风、照明,消防、内装、监控等设施所需要的空间,还要考虑仰拱曲率的影响,并根据施工方法确定出安全、经济、合理的断面形式和尺寸。 10多年来,我国公路隧道建设规模扩大,各地在设计隧道横断面时标准不统一,隧道轮廓有采用单心圆的,有三心圆的,既有尖拱又有坦拱,曲率不一。甚至,同一公路上出现几种内轮廓的断面,这既影响洞内设施的布置,又不利于施工时衬砌模版的制作。而在国外和我国的铁路隧道中,已推动了断面的标准化。 经过多年的工程实践和内力分析,我们认为,应该采用拱部为单心圆,侧墙为大半径圆弧,仰拱与侧墙间用小半径圆弧连接。对于同一隧道,应该采用相同的内轮廓形式。 根据隧道断面应具有适应应力流和变形的合理形状,同时要适应围岩条件、净空要求。本隧道的围岩级别为Ⅲ、Ⅳ和Ⅴ级,按规范要求,需要设置仰拱,同时要求设计为两车道,所以采用三心圆断面设计。 2.2.2 影响隧道衬砌结构内轮廓线的因素 这里所指的隧道横断面是隧道衬砌和基底围岩或仰拱所包围部分的大小和形状。公路隧道不仅要提供汽车行使的空间,还要满足舒适行使、交通安全、防灾等服务的空间。因此,隧道的断面不仅要满足要求的道路宽度及建筑限界,还要有设置通风、照明、内装、排水、标志等的设置空间,也要确保维修检查的监视员通道的设置空间。 所考虑的因素有[3]: 1. 须符合前述的隧道建筑限界要求,结构的任何部位都不应侵入限界以内,应考虑通风、照明、安全、监控等内部装修设施所必需的富余量; 2.施工方法,确定断面形式及尺寸有利于隧道的稳定;

隧道窑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一条年产卫生陶瓷万大件的隧道窑[25页].docx

本资料由皮匠网收录,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点击:https://https://www.doczj.com/doc/2b15499965.html, / 窑炉设计说明书 题目:设计一条年产卫生陶瓷12万大件的隧道窑

本资料由皮匠网收录,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点击:https://https://www.doczj.com/doc/2b15499965.html, / 一、前言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陶瓷工业在人民生产、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陶瓷的发展与窑炉的改革密切相关,一定结构特点的窑炉烧出一定品质的陶瓷。因此正确选择烧成窑炉是获得性能良好制品的关键。 陶瓷窑炉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间歇式窑炉,比如梭式窑;另一种是连续式窑炉,比如隧道窑。隧道窑由于窑内温度场均匀,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也为快烧提供了条件;而隧道窑中空、裸烧的方式使窑内传热速率与传热效率大,又保证了快烧的实现;而快烧又保证了产量,降低了能耗。所以,隧道窑是当前陶瓷工业中优质、高产、低消耗的先进窑型,在我国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烧成在陶瓷生产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烧成过程严重影响着产品的质量,与此同时,烧成也由窑炉的窑型决定。 在烧成过程中,温度控制是最重要的关键。没有合理的烧成控制,产品质量和产量都会很低。要想得到稳定的产品质量和提高产量,首先要有符合产品的烧成制度。然后必须维持一定的窑内压力。 最后,必须要维持适当的气氛。

本资料由皮匠网收录,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点击:https://https://www.doczj.com/doc/2b15499965.html, / 二、设计任务与原始资料 1课程设计题目 设计一条年产卫生陶瓷12万大件的隧道窑 2课程设计原始资料 (1)、年产量:12万大件/年; (2)、产品规格:400*200*200mm,干制品平均质量10Kg/件; (3)、年工作日:340天/年; (4)、成品率:90%; (5)、燃料种类:天然气,热值Q D =36000KJ/Bm3; (6)、制品入窑水分:2.0%; (7)、烧成曲线: 20~~970℃, 9h; 970~~1280℃, 4h;

2016隧道设计开题报告范文

2016隧道设计开题报告范文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深入,隧道工程已经成为公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优化道路线形、缩短公路里程有重大影响,同时对促进周边地区环境保护、景观美化和当地经济发展及国防建设也具有深远影响。 本次毕业设计结合十白高速公路地形地质条件,进行相应隧道洞口位置、洞身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隧道施工组织方案的设计,使学生掌握一般公路隧道的设计流程和主要方法,熟悉隧道施工方案选择的基本依据和过程,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现状 建国后30年所修建的公路等级均较低,线形指标要求不高。五十年代,我国仅有公路隧道30多座,总长约2500m,且单洞长度都很短。六七十年代,我国干线公路上曾修建了一些百米以上的隧道,但标准也很低。进入八十年代,公路隧道的发展逐渐加快,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有深圳梧桐山隧道和珠海板樟山隧道,福建鼓山隧道和马尾隧道,甘肃七道梁隧道等。到1990年底,我国建成的千米以上隧道已有十余座。在大型公路隧道建设中,技术也随着不断提高,并学习和引进了很多国外先进技术。福建鼓山隧道,洞内设有照明、吸音、防潮、通讯、防火等装置和闭路电视监控及雷达测速系统,这是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公路隧道。为适应公路隧道建设的发展,八、九十年代,交通部组织编写了公路隧道的设计、施工、通风照明设计、养护技术等规范,对我国公路隧道建设起到了促进与推动作用。“八五”~“xx”期间是我国公路隧道建设迅速发展的时期。经过这十年的建设,公路隧道的勘察、设计、施工和营运等一系列技术日益成熟。“xx”期间新建隧道504座,27.8万延米。还建成了多座特长或宽体扁坦隧道,如中梁山隧道(3100m×2)、缙云

隧道工程课程设计

隧道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 Tunnel 作者姓名:黄浩刘彦强 专业、班级:道桥1002班道桥1003班 学号: 311007020711 311007020815 指导教师:陈峰宾 设计时间: 2014/1/9 河南理工大学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目录 目录 (2) 隧道工程课程设计 0 一.课程设计题目 0 二.隧道的建筑限界 0 三.隧道的衬砌断面 0 四.荷载确定 (1) 4.1围岩压力计算 (1) 4.2围岩水平压力 (2) 4.3浅埋隧道荷载计算 (2) (1)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垂直压力 (2) 五.结构设计计算 (3) 5.1计算基本假定 (3) 5.2内力计算结果 (4) 5.3 V级围岩配筋计算 (5) 5.4偏心受压对称配筋 (6) 5.5受弯构件配筋 (7) 5.6箍筋配筋计算 (7) 5.7强度验算 (7) 5.8最小配筋率验算: (9) 取 50 s a mm = ,有 ()() 942 0.02092% 100050050 s s A b h a ρ===> ?-?- 满足规范要求. (9) 六.辅助施工措施设计 (9) 6.1双侧壁导坑施工方法 (9) 6.2开挖方法 (9) 6.3施工工序 (10)

隧道工程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题目 某单车道时速350Km/h高速铁路隧道Ⅴ级围岩段结构及施工方法设计 二.隧道的建筑限界 根据《铁路隧道设计规范》有关条文规定,隧道的建筑限界高度H取6.55m,宽度取8.5m,如图所示。 三.隧道的衬砌断面 拟定隧道的衬砌,衬砌材料为C25混凝土,弹性模量Ec=2.95*107kPa,重度γh=23kN/m3,衬砌厚度取50cm,如图所示。

07《窑炉课程设计》指导书

热工、无非、硅工艺专业 《窑炉课程设计》 指导书 周露亮编 2010年5月

目录 课程设计要求与说明 (1) 第一章窑炉制图规格 (2) 第二章窑体图 (9) 第三章尺寸标注 (13) 第四章窑炉课程设计说明书撰写规范 (19) 第五章设计说明书的编写 (22) 图1 隧道窑窑体主图 (26) 图2 隧道窑预热带典型断面图 (30) 图3 辊道窑窑体主图 (31) 图4 辊道窑窑体断面图 (33)

课程设计要求与说明 一、课程设计目的 课程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实践延伸,目的是对学生学习《热工过程及设备》课程的最后总结,是教学重要的一环。要求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能综合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学会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解决实际中的工程技术问题。 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设计与绘图的基本技能,掌握窑炉设备的设计程序、过程与内容。学生根据老师给定的设计任务,在规定的时间里,应围绕自己的题目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认真查阅资料,体验工程设计的过程,同时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要求 通过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窑炉设备的基本结构;掌握窑炉设备的工作原理、工程制图方法和编制设计说明书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理解窑炉设备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学生对课程设计题目应视作真正的任务,要求学生认真负责地进行设计,每一个计算数据和结构设计应尽可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课程设计应作为学生的创造性成果,不能抄袭历届学生的设计,也不允许简单照搬现成的资料,要求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 三、课程设计题目、内容 1、设计题目:隧道窑设计 辊道窑设计 2、设计内容 (1)图纸:主体结构图及主要断面图。要求尺寸标注齐全,线条、文字、图例规范; (2)说明书:确定主要尺寸和工作系统,进行燃烧计算和热平衡计算,要求计算正确,编写完整,格式规范。

隧道工程课程设计(包含内力图和衬砌及内轮廓设计图)

目录 题目:隧道工程课程设计............................................................................................................. - 3 - 一、设计依据................................................................................................................................. - 3 - 二、设计资料................................................................................................................................. - 3 - 三、隧道方案比选说明................................................................................................................. - 3 - 1.平面位置的确定................................................................................................................... - 3 - 2.纵断面设计........................................................................................................................... - 4 - 3.横断面设计........................................................................................................................... - 4 - 四、二次衬砌结构计算................................................................................................................. - 4 - 1.基本参数............................................................................................................................... - 4 - 2.荷载确定............................................................................................................................... - 5 - 3.计算衬砌几何要素............................................................................................................... - 5 - 4.载位移—主动荷载在基本结构中引起的位移................................................................... - 7 - 5.外荷载在基本结构中产生的内力....................................................................................... - 8 - 6.主动荷载位移..................................................................................................................... - 10 - 7.载位移—单位弹性抗力及相应的摩擦力引起的位移..................................................... - 11 - 四、墙底(弹性地基梁上的刚性梁)位移............................................................................... - 14 - 五、解力法方程........................................................................................................................... - 15 - 六、计算主动荷载和被动荷载分别产生的衬砌内力............................................................... - 16 - 七、最大抗力值的求解............................................................................................................... - 17 - 八、计算衬砌总内力................................................................................................................... - 18 - 1.相对转角的校核................................................................................................................. - 19 - 2.相对水平位移的校核按下式计算..................................................................................... - 19 - 九、衬砌截面强度检算............................................................................................................... - 20 - 1.拱顶..................................................................................................................................... - 20 - 2.墙底偏心检查..................................................................................................................... - 20 - 十、内力图- 21 - (21) - 1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