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开启当代诗坛个人化写作——柏桦诗歌的多维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开启当代诗坛个人化写作——柏桦诗歌的多维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开启当代诗坛个人化写作——柏桦诗歌的多维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开启当代诗坛个人化写作——柏桦诗歌的多维反思

开启当代诗坛个人化写作——柏桦诗歌的多维反思

摘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诗坛的集体喧嚣中,柏桦为代表的一批特立独行的诗人,坚持诗的独立写作,事实上开辟了之后“个人化写作”的热潮。本文试图从历史现 场和文本细读中,重新反思这一文学史过程,从多维度的反思中发掘以柏桦为代表的诗人在当代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柏桦、个人化写作、抒情与叙事、沉潜或沉默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当代诗歌的写作迅速走出了“集体书写”,“美丽的混乱”终于失控了。钟情于肉体乌托邦、追求现场感的“下半身写作”、女性主义诗 歌和70后诗人粉墨登场。诗歌迅速边缘化,诗人地位也急速下滑。韩东、朱文、虹影等人,选择了新的领域谋求发展,而柏桦却依然在诗坛上坚守。置身在这一个 “个人唯有认同现实才是保住当下存在的暂时确定性的唯一方式”的后现代语境中,保持独立算得上举步维艰。诗人们迅速向后现代主义顺风而动,大肆采用荒诞、 解构、黑色幽默,在媚俗中狂欢,在身体或情色中畅饮。而诗人柏桦却选择逃离,一头扎进风景美丽幽静的南京,开始在回忆中逃避的“往事期”。而此时的诗坛已 经在鼓噪着“及物”写作。

柏桦的“无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个性独立和反叛。在朦胧诗炙手可热时,他凭借童年的痛苦所赋予的反抗,借《表达》质疑朦胧诗。而当后朦胧诗人以集体方式 亮相文坛,终于冲出历史地表时,他又像一只离群索居的独狼在诗坛上默默逡巡。在集体书写的“美丽的混乱”中,“第三代”诗歌运动开始了蓄谋已久的叛乱。仅 1986年“中国诗坛1986年现代诗群大展”中就推出“非非主义”、“整体主义”、“莽汉诗人”、三脚猫、撒娇派等几十个诗歌团体。顿时,狼烟四起,门 派林立,主义如织,层次错落,令人目不暇接。这场叛乱中,柏桦这个曾公然反抗朦胧诗的诗人却选择了逃离。他没有加入任何流派,而是退回心灵,默默耕耘着 “一亩三分地儿”。同为“第三代”诗人,海子选择了“对浪漫主义诗歌的守望,挽留住浪漫主义在20世纪的最后一抹余晖”,而柏桦却毅然选择了在生命与回忆 中穿梭,在痛苦与古典中撕扯,在对现代主义诗歌的浪漫的回眸中,谱写出心灵的尊严与纯正。然而,海子荒诞而悲壮的“祭奠行为”,使他名声鹊起;而柏桦则继 续默默无闻,仿佛冥冥之中印证了他对爱德蒙·哈罗古尔的比附:“事实是哈罗古尔的诗歌作品是属于最不为人知的那一类,只有一句神秘地逸出,印在人们的记忆 中”。这倒真命中了《表达》中孤独的谶语:“我知道鲜血的流淌是无声的/虽然悲壮/也无法融化这铺满钢铁的大地”。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柏桦是一个不懂追求时尚、紧随潮流的诗人,几乎在当代诗歌发展的每个关键期,他都选择沉默或逃避。这种“不合时宜”,一方面让 他坚持了自己的诗歌追求,进一步提升了诗艺,但另一方面也注定了他被诗坛放逐。在这个时代,诗人地位降低,而借诗抒情更被蔑视为“过时行为”。在一个“非 诗”的时代,诗人的无名并不是一个难以理解的问题。但是,柏桦诗歌创作的杰出成绩是难以埋没的,当代诗史必定会留下他的声名。一个事实是,任何一个研究后 朦胧诗的学者都无法绕开海子、柏桦为代表的这一批特立独行的“散兵游勇”。虽然,他们不能以一己之力反抗时代和集体的潮流,但是他们的坚持和努力,却也为 当代诗歌的多元化、诗意化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一、个人化写作的先声

20世纪80年代后的当代诗坛是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先是朦胧诗人在争议和质疑声中崛起,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贵族。紧接着,在“美丽的混乱”中后朦胧诗又 以新的原创实验,开始了当代新诗的革命。“他们”、“非非”开始提倡“消解崇高”、“还原语言”、“前文化实验”,瓦解了朦胧诗,实现着新探索。但重新回 顾历史,我们发现朦胧诗、后朦胧诗,实质上都致力于集体书写,试图以先锋姿态,发出某种群体呼声。朦胧诗的感人力量,来自于思想的新锐;后朦胧诗的独立之 处,则是他们对于新诗的“后”的追求。朦胧诗构筑了一个时代的心灵史,恢复了中国新诗情感哲学的生命,“一代人”式的表达更容易引起普遍共鸣。而后朦胧诗 的艺术探索趋于复杂:“非非”的语言还原、前文化探险,“他们”的返回文本和语感实验都是追求形而上的智慧或玄机;而“莽汉”的重金属摇滚和肉体实验等则 是在形而下的身体层面,探寻新的艺术增长点。

通过细读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朦胧诗陷入“个人与时代”的框架,抒情难免类型化,个体生命意识在宏大主题中显得稀薄;而后朦胧诗的所谓哲学阐释或肉体也 远未触及人类生命和心灵的节奏,情感缺乏鲜活,更缺乏一种感人的力量,结果让人难免隔膜。甚至细心者不难发现,后朦胧诗人的悖论即他们以反抗的姿态对抗朦 胧诗的宏大叙事和英雄情结的时候,依然采用朦胧诗人的方式,即集体写作甚至论战。如果要给朦胧诗和后朦胧诗寻找共同点的话,对于集体的依赖性写作可能最为 突出。

陆耀东先生曾指出:“在诗的历史长途中,任何一种诗都只是一个‘驿站’,不能百年不变,千年不变,万年不变。‘创新’是诗的生命线”。后朦胧诗占据朦胧诗 最大的原因便是这一诗歌发展历史规律。既然朦胧诗和后朦胧诗都有问题,那么九十年代诗歌对他们的替代也便成为应有之义。而九十年代诗歌对朦胧诗和后朦胧诗 背叛和超越就是通过对“个人化写作”得以推进的。但一个事实我们不能忽略:真正开启这一潮流的正是柏桦、海子、于坚等为代表的这一批在诗坛上特立独行的后 朦胧诗人。

朦胧诗的反叛历史,无比巧合地又在后朦胧诗群中上演了。柏桦是这场个人化写作探索中最早出场和最先离开的诗人。早在1981年,他的处女作《表达》就已展 露了个人化写作的端倪,而在1991年的《衰老经》已经暗示了个人化写作探索的终结。

诗坛上也有人质疑:个人化写作不过是“自我表现”的变形而已。不过,细读柏桦的诗歌,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忧虑可能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武断之辞。罗振亚在分析两 者差异时,曾有深刻的剖析:自我表现中的“自我”是一般普通意义上一个人,它只是人性和个性的张扬,缺乏理性和直觉,往往从抽象的人性价值或自我模式出 发,伴有自伤、自恋、自傲甚至自淫;个人化写作中的“个人”指涉形而上意义的个人,它指向书写者的独立精神立场、艺术操守和自觉运作的手段,饱含诗与现实 的深度思索,常呼应具体的历史情境和人类生活的普泛焦虑,是对私人化模式的颠覆。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不难发现柏桦从一开始便显示出个人化写作倾向。这与他 独特的“下午激情”、“夏天精神”密不可分。

九十年代是当代新诗发展的特殊时期,一方面诗歌创作失控,各种非诗因素进一步降低了新诗的地位,新诗迅速边缘化、恶俗化,而另一方面诗人们却还在大肆进行 着无休止的“文字战”、“口水战”,甚至乐此不疲。文革的批斗风气又一次弥漫文坛。在这旷日持久的论战中,“个人写作”、“中年写作”、“知识分子写 作”、“民间写作”、“下半身写作”等概念纷飞远甚于八十年代。这种“炒作大于创作”、“话语权力争夺”的

诗坛氛围无疑带来了诗意流失,进而加速了当代新 诗边缘化过程。柏桦在历次的论战中都是沉默的,这种沉默让他远离了纷争,逃避了俗世,获得了相对沉潜的机会。柏桦沉潜到心灵世界中,凭借着与生俱来的特 质,创作出了一篇篇反抗的文本。纵观当代新诗史,柏桦对个人化写作的贡献大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柏桦的个人化写作有其独特的建构,以“下午”和“夏天”的原创诗思直击童年的灵魂深处,切入人生和命运的深层。他对个人潜意识的开掘,以回忆和生命 的双重交响,以现实和历史的回望,展示出自我灵魂的坦诚和自省。他的诗歌文本更以其痛的速度和怀旧的温婉,唤醒了人们对于童年痛苦和朴素情感的重新认识, 进而走进自己的心灵深处,感悟来自生命和心灵的旋律。习惯开拓创新的柏桦,在诗坛上以“下午”和“夏天”的惊雷炸开了个人化写作的裂缝。这个歌唱“下 午”、“夏天”的诗歌之子,在不断重提的生命与回忆里,完成了不可再临的原创诗思。

其次,柏桦的个人化写作注重思想意味的锻造,却又不依附于任何哲学或理论,他是用个人的声音进行着个体生命的诗歌表达。他那种对于诗歌神性的追求,实际上 挽留住了世纪末的浪漫情调。而他于诗意近乎苛刻的锻造,那种下午、夏天诗思的原创性,对于诗歌语言的私有化,试图抵达生命和潜意识的深处。因此,他的诗有 很多并不是在清醒中构思出来的,而是在潜意识中自动流出的。他的写作异常艰难,常常“两句三年得”,甚至“一吟泪双流”。对柏桦而言,诗歌创作是有治病功 效的。他在不停地书写童年的同时,也把他童年的痛苦一扫而尽。之后,在逃避中继续回忆的柏桦,寻找到了往事的秘密,而少了几分青春的激情与速度,增添了一 些中年人的沉思和厚重。但他一直都没有放弃对于个体生命的表达,他始终坚持着“个人即时代”的诗学命题。如果说海子的“新乡土诗”,充满了“麦子”和 “水”引起了诗坛上不负责任的抢收现象;而柏桦的“下午”、“夏天”是从来都难以抄袭的。因此,他没有像海子那样作为“个人化写作”实践者又回到了“共同 写作”的泥潭里。他更像是一个勇敢的拓荒者,追随其后的诗人却无法逾越他的意象,只能在他的启示下或凿开的一丝光亮中开始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三,柏桦的个人化写作早已超越了自我表现,以沉潜的艺术心态关注写作本身。他始终以个人立场在说话,注重抒情短诗的诗学建设,将技艺视为对一个人真诚的 考验,从而也树立了当代诗人判别诗歌水平的新尺度。他与海子、西川、于坚、韩东、王家新、欧阳江河、伊沙等诗人一起,构筑了当代新诗中多元的抒情格局,而 且他还以“下午”、“夏天”不可模仿的个人化诗意创造,试图超越意识形态的局限,使诗歌向虔诚、抒情的艺术门类回归。他的个人化写作的努力,连同其他致力 于个人化写作的诗人一起,保证了后朦胧诗向九十年代诗歌的顺利转移,标志着新诗向更加时代化的方向迈进。甚至,当大部分后朦胧诗人致力于反叛和破坏的时 候,柏桦早以个人化写作的努力进行着超前的建设。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不难发现柏桦诗歌创作对八十年代新诗的破坏时代向九十年代新诗的建设时期具有某种过 渡意义。他极端厌恶集体,虽偏执却也保证了他的个人化写作超越了集体,为个人化写作的沉潜探索了出路。这也就是使得他的个人化写作,根本上淡化了思潮运动 的集体意味,预示了多源并生的文学时代。

第四,柏桦的个人化写作,极力尝试各种差异性,从而探索出多种写作的可能。诗人的独立思考,以及形成的反抗文本,也造就出了新诗写作无限自由的空间。柏桦 的个人化写作不仅关注于“现场”,更关注于生命与回忆中的“此在”,为日益消失的诗意化的世界投入了一丝温情。他天生的伤感和怀旧,他潜意识中的反叛和逃 离,以及闲适浪漫的风致,都为一个时代提供了难得诗歌资源。在追求语言转向、哲学阐释、艺术探险甚至

是“下半身写作”的今天,对于抒情的挽留显得悲伤而又 无奈。他的固执和坚持,让我们相信了诗歌毕竟还是主情的文体,从而逐渐走到抒情的纯正上来。

由于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尚未拉开,我们还难以对柏桦做出全面中肯的判断。但是,对于柏桦的全面清理,不可不警惕他所操持的这柄“个人化写作”的双刃剑。九十 年代后,“个人化写作”讨论让这一命题声誉日隆,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于柏桦的“个人化写作”局限的清醒认识。

首先,柏桦的个人化写作并没有像海子那样,产生争相效仿的巨大效应。这一方面保持了柏桦诗歌的抒情个人化的纯正,但另一方面也使得他对九十年代个人化写作 的影响并不深远。这与柏桦个人气质有关,也与他并不高产的诗歌创作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当现在我们逐渐认识到柏桦的个人化写作的历史价值时,诗歌的时代 却早已悄然而逝。

其次,柏桦的个人写作有时过于晦涩。他的《悬崖》就曾遭受到攻击和责难,被有人指摘太过晦涩。这其实已经暴露出他的个人化写作最大问题,包含了太多的密码 化语言和过于私语化的表达。《谁》中“你穿着的衣服也不认识你/就像衣柜不认得忧伤的气候”这一类的诗句比比皆是。诗人与读者很难产生共鸣,也就失去了读 者关注的持续热情。我们再也不能高呼:“告诉你世界,我不相信!”

第三,也是最让人无奈是,柏桦的个人化写作实际上也可能助长了差异性的高扬,甚至出现将其作为逃避社会良知和人类情感世界的借口的危险。柏桦个人化写作可 能导致对自我情感经验和心灵的无限膨胀,流于自恋甚至自淫,使诗歌写作即兴化、私密化、平面化,从而拒绝抒情和精神的提升。这也就使得柏桦抒情的厚重、反 抗的决绝变成了剥离生活和意义的一次性写作,仗着自由和语言的幌子,大肆从事快感的书写。这绝不是新诗的积累而是无谓的消耗!柏桦的《山水手记》就暴露出 这种危险:“(二)毛泽东说:不要鹅蛋看不起鸡蛋。/枕草子说:水中的鸭蛋是优雅的。”;“(八)好听的地名是南京、汉城、名古屋。”;“被焦虑损坏的脸 是叶利钦的脸。”;“(二十)最柔软的女人是贵州女人”……如此列举下去,我们会发现柏桦的《山水手记》已有点“梨花体”的味道——“我做的馅饼是天下最 好吃的馅饼”!这是不是真正的“大块抒情,坦荡吟诗”?不过,过轻的诗魂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足够的警惕!

我们无意为柏桦歌功颂德,却也不愿以浮躁的心态做一次全面审判。“任何一个杰出的诗人,绝不会对前人顶礼膜拜,即使挂钩,也不奉为效仿的神圣经典;总是在 不断突破旧的范式;新的范式形成之日,往往又是它解构之时。”陆耀东先生的这段话写得相当精辟和中肯。柏桦在经历了个人化写作的高峰之后,实际上也到了终 极,因此接下来的“解构之时”也就在所难免。不论我们对柏桦的评价如何,他对于个人化写作的探索应该是值得肯定的。柏桦、海子所代表的这一批后朦胧诗人, 以自己的并不强壮的肩膀,担负起一种新的诗学创造。他们为新诗多向度、多层面的展开做出了不朽的功勋。柏桦为代表的诗坛独行者,以沉潜独立的个人化写作, 告别了大一统的集体言说,为诗人寻找到了更宽广的精神漫游领地,从而预示了一个更为多姿也许并不灿烂的新时代。

二、抒情与叙事的水乳交融

在异彩纷呈的当代诗坛上,柏桦很难引起广泛注意。最大的局限恰恰又是他的成功动力,即固守个人的反抗和独立,近乎苛刻的写作导致诗歌产量极低。而且柏桦写 作趋向复杂,一方面无法摆脱“下午的激情”、“夏天的精神”,一直从事着造反的事业,而另一方面他又有怀旧情调,试图在回忆与生命的交响中治疗童年的宿 疾。一边是水,一边是火焰,这两种的极端在他这里时而平和有序,时而又激烈冲决。制衡两者的,就是他的主情倾向。他一直坚持着个人的抒情方向,无论书写生 命激情,还是回忆中的温婉忧思,决不游离。柏桦坚持抒情的同时,他还极力创造一个个故事——“就我而言,我每一首诗都是由感受出发,而这感受又必须落到一 个实处,这实处就是每一具体地诗都有一个具体的事件……而诗歌中的事件之于我往往是在记忆中形成的……从中找出自己成长的轨迹。生命的必然。”本节之所以 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分析,原因就在于此:即抒情是柏桦的主要方向,而诗歌叙事则是他抒情的最大手段,两者相得益彰。这是柏桦诗歌的又一大创举,也是当代诗歌 的一个宝贵经验。

柏桦诗歌绝大多数(甚至全部)是抒情短诗,他写作的全部动力来自于生命的激情和体验。关于柏桦的抒情问题,前文论述已经颇为详细,不再赘言。柏桦在抒情诗 的写作中,尝试了各种手段,从潜意识意象到叙事,但统领全诗的依然是抒情。不过,柏桦本人更为看重的却是叙事,甚至他一再强调:“毋庸置疑,我所有的诗都 是从此出发的。”即“这些经年历月在内心深处培养出来的一个一个的故事……通过诗歌讲述给读者听,也讲述给自己的听。为此,它们试图解释了生活,解释了某 种人格类型,也解释了时光流逝的特定意义。”

柏桦早期的诗歌如《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已经尝试着诗歌叙事,但还没有着力的经营,因此显得散漫而随意。到了《浪子》中环形结构的出现,已经表明诗人 在有意识地采用诗歌技巧开始短诗叙事的实验。1986年的《望气的人》叙事为了抒情服务,绝不用叙事掩盖抒情的特色。之后的《李后主》、《在清朝》、《琼 斯敦》等则表明他已经开始拓展了诗歌叙事的范畴,不再局限于自我经历,而却从心灵世界直达他所认识的生命真相。

柏桦将《往事》比附司汤达《红与黑》,写出了青年人与老年人的热恋。“经历太少”的青年人与“饱经沧桑”的老年人的对话,结构了整首诗。少年以纯洁和狡猾 用天真的表演赢得了她的爱情。以一首短诗来表达一个动人的故事和永恒的人性主题,这种努力本身就是一个创举。《饮酒人》是柏桦在南京纵情声色和诗酒的写 照,与《望气的人》一样写出人生经历和生命体味。柏桦的《童年遗事》更是不可多得佳作,《一个有病的男孩》与之相较:前者生疏、杂乱,遍是激情、苦痛,但 艺术的不成熟也导致了诗不可读;而后者短诗叙事达到巅峰,以“皇后”和“我”的双重叙述,展示了作者一生的命运和追求,厚重沉实中却又不乏抒情小诗的轻盈 和婉约。诗中充满了柏桦半世孤独和青春躁动,而皇后又是柏桦另一个我,形成了神经质的怪癖:“加速的文艺令她心碎,还有回忆的重量令她折腰”,他始终在高 唱“清洁的女儿之歌”、“仲夏之歌”、“铁窗之歌”,因为他坚信:“我的歌声不老!不会老!”。

当重新回顾当代诗史,不难发现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新诗发展初步显现三大症结:第一,集体炒作大于创作。从“第三代诗人”到近年来“第四代诗人”的命名,朦 胧诗后总体呈现山头林立的局面。新诗阵营里不乏一些诗歌的投机分子,即使所谓“诗群”、“诗派”也只是匆匆一现随即风流云散了。第二,集体话语权力的争夺 大于创作。最典型的即是“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骂战”。冷清的诗坛一下子热闹起来,

但新诗却沦为媒体的牺牲品了。第三,也是最让人痛心的症 结,当代新诗几乎集体性诗意流失。从非非主张“能指所指的分离”开始,后朦胧诗的离经叛道,逐渐流于粗俗。“没有快感的人才去抒情”、“快感就是两腿之间 的那个东西”,此类诗论让诗沦为纯粹欲望的写作。读诗倒不如看“黄色小说”来得更酣畅淋漓的了。

在这样的诗坛症结中,柏桦保持了他的清醒和独立。柏桦对诗歌乌托邦的追寻,在抒情与短诗叙事融汇中得以实现。可能只有放在诗坛背景下,海子、柏桦们的意义 才得以明晰。他们以孤绝的追求,蔑视一切践踏诗歌尊严的炒作和骂战,专注于回到内心的世界,进行形而上的心灵追问。然而,在巨大的时代压力下,在物质的贫 乏和生存的困苦面前,海子选择了以死来祭奠心目中的“大诗”,而柏桦则又一次选择了逃离。

柏桦生命密码中,还有一种闲适和豁达,这使他从未有过写不出来的恐惧。他像其他的诗人一样,在新诗的危机中迅速转入了写书和教书的“正途”,克服了生命中 的“夏天”和“下午”。但总体看柏桦诗歌抒情的本色至始至终,这也使他保持了个人立场和独立写作,远离了诗坛炒作和论战,坚持了个人化写作的纯正品质。但 柏桦抒情的私密化、密码化,也让他的文本难以卒读。不过,柏桦成功探索出的抒情与短诗叙事的交融,也为当代诗歌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九十年代诗歌对于“叙 事”、“宣叙调”的追捧正是这一影响的发展。他的这一探索为当代诗歌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丰富资源和可贵经验。如果说海子的“大诗”,只提供了一个诗歌梦 想而没有提出梦想的方法和途径的话,那么柏桦的抒情短诗却在短诗叙事的个人化写作上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方式。

90年代先锋诗歌的“叙事诗学”一度忽视情感,推崇所谓“情感零度”,使新诗丧失了叙事深度和情感的综合性,同时又有重新陷入集体化的危险,相当程度上背 离了诗的本位。柏桦的成功经验是否可以成为21世纪新诗的可贵资源呢?不论可能与否,首先我们都不能忽视柏桦并不算多的诗歌作品。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柏桦 的抒情与诗歌叙事的融合,实际上也为我们摆脱当代叙事诗结构枝蔓、臃肿枯燥和手法雷同的弊病,提供了一些新的经验和启示。

三、沉潜或沉默——柏桦诗歌写作的反思

海德格尔曾说过,在整个世界都陷于贫困的危机时,只有真正的诗人还在思考生存的本质和意义。柏桦也许不是一个存在型的诗人,因此他没有因为心灵困境和生活 窘迫而选择殉诗,像海子、戈麦一样“用高贵的生命去证明和烛照生存的虚空”,成为“生命价值的最大限度的实现和确证”。在困顿中,柏桦选择了逃离,正像他 在重庆、南京、成都等地不断地转换一样,当他的写作无法继续的时候,他选择的究竟是沉潜还是沉默?

柏桦是一个抒情的诗人,他思考的存在就是心灵中的汹涌不羁的情感。他曾激情高唱“下午”、“夏天”,或在闲适中思索人生与人类的命运,或在回忆中发掘命运 的谶语,偶尔又借此反讽甚至调侃。在诗歌热闹非凡的八十年代,他只在个人的小圈子里默默写诗,在诗歌论争和骂战盛行的九十年代他依然哑默。他没有参与集体 宣言,即使曾与人合作短命的民刊《日日新》,也只是发表一篇自己的诗观和几首小诗。他一直固执地厌烦集体,又怎么会在集体中遭受限制?因此个人尤其是个人 的心灵世界成为他退守的最后据点。

在九十年代以后,诗歌日益边缘化后,他选择写书、教书,创作停滞。即使偶有《选择》、《广陵散》、《棉花之歌》、《六月的生活》、《山水手记》等诗也完全 不同于以往的创作,甚至有媚俗和调侃的嫌疑,甚至抒情也流于反讽了。然而,这一时期他的《水绘仙侣》,却再一次显示出了抒情的影子,即从阅读和历史中寻找 诗歌叙事的素材,加以个人化的情感演绎。这是否显示了柏桦宝刀未老?虽然这一问题不好回答,但至少证明了柏桦的诗歌写作又有困境的希望。不过,生性豁达的 柏桦对写诗早已相当坦然:“我从来没有写来的恐惧……就这么空着吧,这是值得高兴的事,何来恐惧?”

柏桦一再宣称他是“一个被命运注定的诗人”,因为童年痛苦纠缠了他半生,让他神经紧张多疑,时常会有成群的意象在脑海里翻飞,以至于只有抒情的短歌才能快 速地表达这种情绪和速度。早期诗歌中,他一直强调速度,便是激情使然。当诗坛“美丽的混乱”如火如荼时,柏桦逃到了幽静而美丽的南京在纵情诗酒的日子里, 对“往事”开始了浅酌低唱。而此时,20世纪最大规模的“殉诗”正悄悄来临。先是1989年3月26日海子卧轨,接着便是1991年9月戈麦投 湖,1993年10月8日,顾城自戕……在此前后,方向、蝌蚪等二十多位名青年诗人竞相自杀。可以说,在九十年代初当诗人们开始骂战内耗前,集体自戕已经 开始。死亡阴影笼罩在当代诗坛上,一时间难以挥去,预示着后朦胧诗从内部开始的分裂和灭亡。柏桦虽偏安南京老巷,但依然会收到一个个不幸的消息。这些消息 日益折磨着他脆弱而敏感的心。也就在这一时期,他写下了《纪念朱湘》、《麦子:麦子纪念海子》等诗篇怀念诗人,思考当代诗歌的命运。同时,敏感多疑的柏桦 也在思考自己的命运,他写出了《童年遗事》、《诗人病例》、《演春与种梨》以及《未来》等诗篇思考自己的写作的缘起和归路,但是也流露出他已不能再抒情的 担心和恐惧。终于,柏桦在《衰老经》里预言了自己的结局,但也留下了一点点希望:“疲倦还疲倦的不够/人在过冬”。柏桦能否迎来他新的“夏天”?但我们相 信:“冬天并非替代了短暂的夏日”。

柏桦经历了早期的“表达”,来到沉迷的“往事”,以他一贯的沉潜态度完成了他最杰出的诗歌作品,可是在诗坛整体崩裂的时代,他最终没能挽留住自己诗意的流 失和衰落。我们究竟如何看待他的这一历程呢?过多的分析都显得苍白无力。柏桦诗歌似乎已经经历了太久的尘封,以至于目前很多人对于这个无可争议的后朦胧诗 的代表诗人总显得一脸无辜、毫无所知。因为他沉潜的创作和惯于沉默,因为他绝不追随潮流,因为他从不炒作?这位虔诚的诗人实际上正是因为我们对媒体的过于 看重和文学史研究的定势而逐渐边缘化的。当我们重新发掘和整理后朦胧诗,写一部关于第三代诗人的断代史时,我们可能又会日益发现这位沉默诗人的重要性。

新诗的迷津时代里,我们企图超越与发掘,企图从过去的历史中寻找今天要走的足迹,让新诗重新回到文学的巅峰。柏桦诗歌为我们的新诗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 验和教训。

第一,当代新诗要发展必须坚持诗歌的抒情性。陆机《文赋》早已提到诗主情的观点:“诗缘情而绮靡”。“诗缘情”一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毛诗·大序》中的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但从那时候开始“诗言志”、“诗缘情”成为中国诗歌的不变法则。但是先天不足的中国新诗,在西方诗歌和中国传统诗歌的双重势力的挤 压下左右摇摆。中国新诗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在西方文学的“主义”里挣扎生存:学习浪漫主义的自我表现,浸淫在现实主义的大潮里,坚持现代主义的智性写 作……中国新诗的反叛往往侧重于破,而对中国诗歌的建设忽视较多。柏桦对于中国传统诗歌抒情性的坚持倒成了现代汉诗的一个还原和努力。

第二,甘于寂寞、沉潜的创作态度。真正的诗歌应该来自于心灵和顿悟,无论是“妙手偶得”还是“两句三年”,只有那种具有神性的诗才会成为永恒的经典。然而 无论哪一种写作都必须具有甘于寂寞和相对沉潜创作的态度,这是一个诗人所应该拥有的基本素质。但是心态焦躁的当代诗人们,已经习惯于诗坛炒作、话语争夺的 种种恶习,而柏桦的沉潜心态和最后的沉默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第三,理想诗歌的追求和浪漫主义的挽留。柏桦有他自己的诗歌理想,他想以个人独立的写作,创造一种可能的抒情小诗。这种抒情小诗,每一首都必须有一个背后 的故事,而故事即是一首诗的形式。这可以理解为柏桦试图以短小的抒情诗来达到当代诗歌对于叙事的尝试。而且柏桦通过潜意识意象和环形结构等技巧,从往事和 回忆中汲取营养,事实上已经有了一批成功的作品。这种理想诗歌的追求本身就带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激情。通过以上对于柏桦作为诗人的成长经历和诗歌创作历程以 及具体文本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诗歌创作与海子有着精神上的相同:海子以“大诗”的追求,对浪漫主义呕心沥血的末世挽留;而柏桦则是以“抒情小诗”的 坚持,发出了个人化写作的先声,让“抒情短诗叙事”成为可能。柏桦在此意义上也算是浪漫主义诗人群落中的一员。

第四,主题意象和原创诗思的创造与发掘。这是柏桦留给当代诗歌最珍贵的资源。下午、夏天的原创诗思成为了柏桦的独特标志。而其背后的故事和启示,成为了当 代诗歌史不能被遗忘的反思。尤其是这些主题意象的潜意识表达,使得柏桦诗歌成为一首首生命与回忆的交响曲。这些交响曲背后的私人经验和密码化语言,有着人 生甚至人类的普遍意味。

由此,我们逐渐认识到柏桦诗歌写作并不是一个集体书写的时代中个人化写作的标本,也不仅仅是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浮躁时代中沉潜或沉默的隐喻。柏桦的诗歌创作 不但向我们昭示了新诗个人化写作的可能及如何可能,更以成熟的文本向我们证明了诗歌抒情的永恒魅力。在诗的时代,个人化写作在集体炒作、话语争夺的喧嚣中 淹没,而在新诗边缘化的时代,个人化写作依然会遭受到来自习惯势力的忽视。虽然我们不能说,柏桦诗歌是20世纪难得的精品,也不能说柏桦是“20世纪少有 的大师”,但我们至少不能忽视柏桦,作为个人化写作先声的意义,不能忽视他所创造的“下午”、“夏天”的原创诗思。

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后朦胧诗风流云散流入史册,我们对于柏桦的认识是否能够得以推进?我们能否发现柏桦身上属于一代诗人的命运?他那种对于诗歌抒情性的 坚守,能否成新世纪诗歌发展的启示?还是继续成为被我们所漠视的个人写作行为?这些问题,我们目前还未可知。但我们相信,随着当代新诗研究的深入,所有问 题终将有一个并不遥远的答案。只有一点或许可以成为我们的共识:柏桦,无法遗忘的表达。

注释:

陈晓明.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198页.

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06:139页.

柏桦.走了,就死了一点点.今天的激情:柏桦十年文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03:109页.

陆耀东.序一.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06:2页.

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06:169页.

陆耀东.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序一[M].(罗振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06:3页.

柏桦.谈诗歌中的事件.今天的激情:柏桦十年文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03:99页.

柏桦.谈诗歌中的事件.今天的激情:柏桦十年文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03:99页.

吴晓东、谢凌岚.诗人之死.文学评论,1990,01.

柏桦.对现代汉诗的回顾:困惑与展望.今天的激情:柏桦十年文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03:269页.

高中语文之长篇古诗的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之长篇古诗的教学方法 发表时间:2020-03-13T18:58:19.62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0期作者:谢冬如 [导读] 高中教材中是古诗词篇目众多,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在篇幅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摘要:高中教材中是古诗词篇目众多,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在篇幅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高一到高三年级,学生都要接触一定数目的长篇古诗古诗。这些作品篇幅上、内容丰富,能够带给学生多样的艺术感受。但同时大量的生僻字词以及复杂的情感变化也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很多教师鉴于学习的难度会直接讲解重点知识,而使学生错过了自主感受的机会。因此,立足于长篇古诗自身的特点,引导学生采用全新的方法结合广泛的课外知识进行探究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长篇古诗词教学方法、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古诗词都是篇幅比较短小的,而进入高中后,长篇古诗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给学生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另外,很多的长篇古诗都是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品,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这些作品,不紧要掌握其中的基础知识,还要放在文学史中,引导学生从历史、社会与现实的角度深刻挖掘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丰富自我的人文素养。下面,笔者就谈一谈高中长篇古诗的教学方法。 一、深入文学史,辨析体裁特点 古诗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时代性,不同时期的长篇古诗在体裁和写法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在学习时学生容易一概而论,不能抓住作品体裁独有的特点,进行有重点有技巧的赏析,而造成学习上的难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文学史的观念,从作品体裁本身出发,根据体裁特点寻找学习的重心。 例如,在学习《离骚》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楚辞》的写作特点进行针对性理解。在阅读中学生普遍会对作品长短不齐的句式和文中反复出现的“兮”字以及“蕙纕”、“揽茝”、“芰荷”、“芙蓉”等大量的植物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引入《楚辞》的整体特征,让学生认识到《楚辞》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使用“兮”字而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作者生活在风景优美的楚地,当地有着丰富多样的植物,作者有着以香草美人来自喻清高气节的意识,因而会在作品中出现很多陌生的植物名称。理解了这些学生就只需要对这些植物的名称做到认识即可,而不需要过深探究,而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学习的重点。 二、略读加精读,清晰分结构 长篇古诗不像绝句和律诗一样有着明显的起承转合,学生在阅读时经常会由于篇幅过程而难以理清头绪。因而实行略读加精读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先理清作品结构,然后针对具体部分展开细致探究。为了有效进行精读,教师可以对文中的生僻字以知识清单的形式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扫除理解障碍。 例如,在学习《琵琶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实行略读加精读的方式对作品进行清晰理解。在略读中学生可以抓住“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句子发现作品可以分为江岸送别遇琵琶女,琵琶女深情表演,诉说身世,作者生发感慨等几部分。从而可以知道作品的主要部分应当在琵琶女表演和诉说身世这两部分。在精读中,教师可以制定生僻字学习的板块,在黑板中写出“钿头银篦”、“呕哑嘲哳”等词语的读音和意义,帮助学生顺畅阅读。之后学生可以阅读每一部分的具体段落,探究作者如何展开具体的描写,达到对作品的全面理解。 三、多角度思考,赏析艺术手法 长篇古诗体现了诗人高超的创作才能,在目前的学习中,教师倾向于对作品中的名句进行讲解,而对于其他句子存在忽视的现象,这样难以让学习对作品的艺术性形成深刻全面的认识。对比,教师要深度解析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将各个句子联系起来,通过归纳与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各个句子艺术手法的独道之处。 例如,在学习《蜀道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第一段进行综合的艺术赏析。其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通过对比的修辞将蜀道和青天进行了高度的比较。突出了蜀道的高,同时又使句子具有了夸张的成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运用用典的修辞以蚕丛和鱼凫两位帝王的年代久远突出了蜀道历史的长远。“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是在蜀道“难于上青天”的基础上对于蜀道的高进行了具体的表现。而“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两句又是作者发挥想象,以天上的星辰之高衬托出蜀道的高度。整个段落以“高”位核心,站在仰视的角度突出了蜀道的雄壮气势。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能够树立整体认识的意识,注意到诗歌内在的关联性,提高对作品的理解深度。 综上所述。长篇古诗是古诗词中的重要类型,着重体现了古代文学辉煌灿烂的特点。在学习中,教师要立足于作品长篇的特点,引导学生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全面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文学史的观念,从作品体裁本身出发,根据体裁特点寻找学习的重心;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略读加精读的方式对作品进行有主有次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句子之间的关联性,全面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对作品的艺术性形成深度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叙事诗教法初探[J],何娟,课外语文(下),2015(10):66. [2]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群文选择例谈,罗蓓蕾,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9-08-22.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一:高中语文 >教学反思 1.抓住关键,从教师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 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 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东风破》,《菊花台》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 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 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 极。 2.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 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 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 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 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 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3. 培养学生的几个小习惯。 其一,记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 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 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以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其二,爱读书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 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 人格,而且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与 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从应试来说,也有其现实意义。 其三,动手的习惯:就是写的习惯。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 绵绵的江水,可是写得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那么平常就写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 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 是都写出来的。 其四,向别人学习的习惯:善于向别人学,甚至要会“偷”学啊,三人行,必有我 师。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也要有的,现今的竞争,让我们不再有“铁饭碗”了,而从实际来 说也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学案例 南漳高级中学徐红菊 20XX/11/6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总体思路: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旨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诗词与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在教案的总体设计上坚持在课堂上实践“自问自探这种教学模式”,来完成本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及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散文小品,是“序”的体裁。文字表现形式为文言文。学生要必修二的教材曾接触过一篇“序”(《兰亭集序》),所以对于文体有一定的了解,而作者李白,也是耳熟能闻。因此,重点应放在文言字、词、句的学习与整理上,放在对文本内容记叙的情境的描绘与欣赏上,放在对李白洋溢在文中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等的人生观与精神气质的赏析上。 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于文言文这一版块的内容,通过一年的系统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区域与学生本人知识能力的限制,依需老师的引导与校正,才能较好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感受古代散文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3、比较阅读《兰亭集序》,理解魏晋人与唐人生命观与精神气质的异同,体会李白的性格与才气。 教学重点:感受古代散文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同类文章,领悟李白独特的文情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解题 1.导入 师:李白在《将进酒》中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饮宴赋诗,自古以来是文人们的一大乐事,何况是在月光也能醉人的“春夜”,何况又是在桃花盛开的园子里,更何况是与自已聪敏多才的“从弟”,这是一场怎样的视觉与精神的盛宴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2.解题 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和诸位堂弟)、事件(聚宴)。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某个春夜我李白和各位堂弟在桃花园宴游,并为之作序。 二.细读:整理文言字词句并翻译全文 通假字“序”同“叙” 重点字词逆良坐花醉月 古今异义大块文章 词类活用歌惭幽咏诗 特殊句式 1.会于桃花之芳园 2.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略谈

初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略谈 摘要:文学是语言的的艺术,诗歌是艺术中的艺术。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殿堂里的一朵瑰丽的奇葩。语文教学该如何尽显古典诗歌的魅力,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思想和灵魂接受美的浸润和洗礼呢?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古典诗歌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古典诗歌节奏韵律意境 古典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有三:抒情性、形象性与音乐性,此外还有凝练、含蓄等特点。一般来说,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形象性和音乐性是诗歌的表现形式。我认为学习古典诗歌,可以通过对节奏和形象的感悟及体验来达到愉悦精神、陶冶情操的作用。 先谈一下诗歌节奏和韵律方面的。在古代,诗词是用来吟唱的,虽然如今大部分曲调已佚失,可是作为歌词,其节奏韵律还有所保留。因此,教学时可以通过诵读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情感美。此处说的诵读不是随意而为的读,也不是限于读准字音的机械重复,而是要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进而达到体悟感情。 一、读准节奏 读准节奏前提是教学生划分节奏,通过语速快慢来感知诗情诗意。节奏快慢的划分,一般视作者情感的表达强弱而定,表现喜悦、高昂、欢快或愤怒、紧张、惊惧的情绪时,朗读的节奏较快;表现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绪时,朗读的节奏就比较慢;而一般的叙述、描写、交代,朗读时保持中等的速度。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诗段,我做了如是处理: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分析如下:“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文学教育以本原面目——中学文学教育本体阐释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台湾高中国文现行教科书研究 个体社会化心理积淀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 职专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试论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构建的前瞻性思考 浅论协商对话式的阅读教学 农村中学生口语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学口语教学现状与改革 中学生语文听力素质的培养及测量研究 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 中学语文合作学习初探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现状调查与反思 试论研究性阅读 审美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 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结构 职业中专语文教师素质研究 不同阅读能力中学生语篇阅读中的推理加工(博士) 学生作为研究者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论导引中学生叙述性作文构思与语言表达 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应当重视中学阶段鲁迅小说人道主义思想的教学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探讨 谈古诗词与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 中学作文教学规律初探——论中学生作文由模仿到创新的渐变

中国古典诗文的情志因素与青少年人格教育 论语文教学价值的生成与创新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模式·个性·文学性 论散文与中学语文教育 论语言美与语文教育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 论语文教育与生命意识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 语境与非预设性语文阅读教学 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美国(麻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纲要》的比较 对话理论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话题作文的主体性研究 生成秩序—当今阅读教学新范式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优化阅读,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 初中语文教材体系研究 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探索 论作文教学中写作主体意识的开发 基于网络的语文阅读辅助导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运用解读学原理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论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性 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当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教师职业化诉求的现实意义探析 中学语文教学矫正问题研究 运用情境教学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新课标形势下高中阅读教学新模式系统的构建 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比较研究初探 论“超文本”阅读教学 试论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 中国与新加坡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实施之比较分析 论诗歌的“超文本”教学 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探讨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写作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走入意境: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路径 试析《漱玉词》的艺术风貌 论宋词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多元解读探索 人文精神:诗歌的价值体认与诗歌教学的价值取向

高中语文 古诗鉴赏教学设计

《会考复习:古诗鉴赏答题方法及技巧》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古典诗歌鉴赏题型 2、理解并应用诗歌鉴赏答题方法及技巧 明确高考考纲要求: 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方法(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等。 (二)表现手法:起兴、比兴、衬托、烘托、渲染、对照、用典、点化(化用)、想象、联想、曲笔、逆笔、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 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 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 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运用典故、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三)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用典、叠词、互文等。 (四)诗歌结构形式:常见的术语有首尾照应、首句标目、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浑然天成、卒章显志、曲笔入题、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 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浑然天成等。 纵观历届高考诗歌鉴赏题,大体上可以归纳出六种问答模式: 1、分析意境型 2、分析技巧型 3、分析语言特色型 4、炼字型 5、“一词领全诗”型 6、观点不同型 二、前置作业 一、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方法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方法 [摘要]纵观往年的高考大纲,对于学生诗歌的考察一直以来都占据较大的考察比例。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诗歌的练习,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对于提升学生的素质素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歌信息 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建立在对语言理解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反馈信息表明学生对诗歌理解的障碍较大,综合分析之后得出三点原因:①对诗歌特点认识不足,因而把握不准;②思路不清晰;③综合分析能力不够。就学期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如下几方面的措施: 1掌握诗歌特点,挖掘潜在信息 丰富的思想内涵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对于诗歌而言,在这样短短的几句话中要想呈现出大量的形象和情感要素是需要一定的创作功底的,这就要求诗歌创作者能够巧妙地将外显的信息化作潜在的内涵信息,换句话说,一篇好的诗歌从其潜在信息的含量就可以分辨出来。一般情况下,诗歌内在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两种:一是,形象信息;二是,情感信息。诗歌所描述的东西与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也都

是以人、物、景等对象,但有所不同的是诗歌在对事物描述的过程中,其语言十分简练,内容较为紧凑,因此,诗歌的显性描述中包含了大量的潜在涵义。 潜在形象信息主要包括景物特征和抒情主体(人物)。进行诗歌鉴赏时,景物是我们的必然着眼点,诗人所写的景物作为外在的显信息是我们捕捉潜信息的关键。在鉴赏“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时,我让学生比起眼睛来大胆得想象,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出了想象中有初升的明月、呜叫的山鸟,我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外在的显信息,但透过这些,我们可以捕捉到春山涧溪中倾泻而下的皎洁的月光,想象到在声声鸟鸣中愈发显得寂寥和静穆的山林景象,至此,诗人内心闲静的情感和诗中反衬的艺术手法也就不言而喻了。通过我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接着我有举出了名句“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请学生自主分析。平时大大咧咧的孙同学说:“我从诗歌中独坐一个人在斋中的表层信息,联想到周边优美的景象与主人翁孤独的心态。”伴随着班级学生的一片赞扬,我对孙同学的发言进行简评,并强调这是抒情主体形象。人们常说:“任何景语都是为了表达情语。”在诗歌中国外在的信息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在信息,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在写景物时,必须要形象地描述出景象的外在特征,当然,在描述其特征的同时也必须要渗透出抒情的主体形象,因此,潜在信息的挖掘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参考题目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参考题目 1.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2.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3.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4.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5.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6.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7.还中学文学教育以本原面目——中学文学教育本体阐释 8.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9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10.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11.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12.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3.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14.个体社会化心理积淀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 15.试论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培养 16.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7.论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18.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构建的前瞻性思考 19.浅论协商对话式的阅读教学 20.农村中学生口语现状及对策分析 21.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 22.中学语文合作学习初探 23.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24.审美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 25.学生作为研究者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26.论导引中学生叙述性作文构思与语言表达 27.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 28.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29.应当重视中学阶段鲁迅小说人道主义思想的教学 30.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探讨 31.谈古词与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 32.中学作文教学规律初探——论中学生作文由模仿到创新的渐变 33.中国古典诗文的情志因素与青少年人格教育 34.论语文教学价值的生成与创新 35.模式·个性·文学性 36.论散文与中学语文教育 37.论语言美与语文教育 38.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39.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 40.论语文教育与生命意识的培养 41.中学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 42.语境与非预设性语文阅读教学 43.对话理论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44.话题作文的主体性研究 45.生成秩序—当今阅读教学新范式 46.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47.优化阅读,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 48.基于网络的语文阅读辅助导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49.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50.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论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性 51.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52.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53.当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教师职业化诉求的现实意义探析 54.中学语文教学矫正问题研究 55.运用情境教学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56.新课标形势下高中阅读教学新模式系统的构建 57.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比较研究初探

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一、诗歌教学的现状 余秋雨先生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经典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历数中国历史中的伟大诗人,从屈原、李白、杜甫、苏轼到戴望舒、余光中等等,他们犹如中国文化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星,发出熠熠的光芒。他们的诗歌曾给多少人以精神的慰藉,为多少人构筑了一座宁静的精神家园。 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学曾走入一种误区。和考试有关的内容理所当然要作为教学重点,与考试关系不大的或者是无关的内容日渐被忽略,所以诗歌教学曾被边缘化。教师在讲授时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学生只要会背就可以了。久而久之,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提不起一丝兴趣,更不用说对学生想象力和诗意的语言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很难得到提高,中国几千年积淀的文化也很难传承下去。诗歌学习同样也受到了现实社会的影响。社会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人心的日益浮躁,使人们很少有闲心有兴致静下心来去研读文学作品,去品味诗歌,去创作诗歌。读

诗的人少得可怜,写诗歌的人更少,一些诗歌类报刊的生存状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诗歌正在日益远离人们的生活,人们的视野。是否真的有一天诗歌这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会彻底消失在人类的历史中?人们的精神家园应该如何拯救?语文的诗歌教学应如何进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对于诗歌教学的现状应认真反思,并作出理性思考和积极实践。 二、对于诗歌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依据这些要求,语文教材收录了古往今来的很多优秀诗歌作品。既适合学生诵读,又给学生带来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如杜甫的《咏怀古迹》,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在教授的时候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诗歌,喜欢诗歌。 三、关于诗歌教学的几种方法 (一)反复诵读,思考品味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中江实验中学:代卓东 一、“在快乐中学习”——培养兴趣是语文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统计数据显示,中学语文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对高中语文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于“活化”语文教材,在一开始就能让语文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故外,还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语文,把死气沉沉的语文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实践证明,在一开始就语文科给学生带来愉悦,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进步”。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把学科知识拔高,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会使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 二、“学为人师,行为规范”——以身作则是有效开展教学的保证 “学为人师,行为规范”,这是北师大的校训,它告诉教育工作者,学识丰富是教书育人的基础,而品行端正、为人师表则是赢得学生尊敬、有效开展教学的有力保证。很多事情教师喊破嗓子,却不如自己先做出样子。事实证明,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既少不了言传,更少不了身教。 教师也有自己不懂甚至错误的地方,但如何对待自己的失误则关系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质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好几次出现了自己讲错、说错的地方,它们或者被细心的学生发现并质疑,或者事后被自己察觉,但我都没有加以掩饰,更没有将错就错,而是及时承认、及时纠正。这样并没有使自己的威信在学生面前受到损害,学生反而更愿意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提出来,这更有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一个会影响人的职业。据统计表明,教师对在成长中可塑性强的学生的影响仅次于孩子的父母。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课堂,更在课外;不仅在言传,更在身教。实践证明,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欣赏一个教师,才会对其所担任的学科发生更大的兴趣,才会有更深入学习的动力。试想,一个经常迟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个满口粗言秽语、行为为学生所不耻的教师,他在讲台上的话还有多少份量,他的课还有几分吸引力呢?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只有自己品行端正,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树立威信,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三、“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探索创新是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的形成不应该是对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诵,它应该是学生对语文进行分析与理解,进而学会用多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是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一堂语文课的成败,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否体现,最终的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这种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动和深刻。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教无定法,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选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作为一个刚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就更有必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四、“教,然后而知困”——问题与不足的思考 1、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何其难。“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很多年了,传统教学模式并没有彻底地从我们身边走开,甚至在某些地方还占据着主导地位。试想,一个习惯于接受“填鸭式”教育的学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呢?并非全部的课程都应该使用多媒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愿与诸位共勉。

奖项教学论文学科高中语文获奖总数40(篇)_2

奖项:教学论文学科:高中语文获奖总数:40(篇) 一等奖(8篇) 如何让高中语文作业更有效绍兴市稽山中学何学港 惊回首感慨百年话古文——论中学古文教学的现状与应对策略绍兴市稽山中学石国江 教育心理学在高三语文专题复习中的应用绍兴市高级中学张海英 浙江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教材体例指瑕新昌中学梁天霖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对策诸暨学勉中学周琼 投入真情重组关系重构文本让课堂焕发光彩新昌鼓山中学蔡永斌 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优越感”绍兴市高级中学严英 “听听”那语文——语文听力能力培养,一个不能遗忘的角落上虞春晖中学杜娟娣 二等奖(12篇) 发掘平常事物的闪光点诸暨牌头中学郭伟宝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浅谈两堂外国小说欣赏课中意外事件带来的惊喜新昌澄潭中学王琼莹 新课程标准下的古典诗词教学探索 上虞中学叶建萍——《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程诗歌教学心得 用细节拨动高考作文的真情之弦嵊州三界中学吴正飞 六“管”齐下攻探究——高考语文探究性试题备考策略研究嵊州黄泽中学吴大丹 确立主体地位立足现实生活——高中作文教学的实践和探究诸暨学勉中学石晓琼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新课程背景下的早读辅导新昌鼓山中学何永连 《论语》中的自主探究学习——浅议《论语》学习中的“自主发现问题, 绍兴市一中分校杨懿 解决问题的阅读教学模式” 唯美的谢幕——以高一苏教版为例浅议艺术化语文课堂结尾之有效性绍兴县鉴湖中学陈继青 锤炼多彩和谐的教学语言风格新昌鼓山中学俞金霞 与孔子多视角、近距离的亲密接触——《<论语>选读》课堂教学方法初探新昌澄潭中学丁新姝 “实”之无味走偏峰,“意”之无穷巧激波——关于高中生古典诗词鉴赏 绍兴市稽山中学俞鸽女 的误区及策略 三等奖(20篇) 唯有“发现自我”才能“情动而辞发”——论高中作文教学困境中教师 上虞城南中学陆益青 引导学生发现自我的有效措施 “龟速”作文——高一第一学期作文训练述评绍兴县鉴湖中学吴亚娟 批注式阅读: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嵊州长乐中学邢晶 高考诗歌解题应遵循“主题辐射法”新昌中学张君兰 我的阅读我做主嵊州三界中学吴小广 请用好的方式告诉孩子一个真实的故事——《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绍兴市稽山中学蔡朝阳 返璞才能归真——浅谈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绍兴县柯桥中学梁珍 《登泰山记》:姚鼐的独到绍兴县豫才中学任阳海 让“思考”之花在课堂中盛放诸暨中学陈柳钧 诗歌的鉴赏和复习观照新昌知新中学潘英英 文学因子与生命元的联系点管窥上虞东关中学叶国强 对新课程文本解读的思考诸暨学勉中学金建永 新课程背景下普高语文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嵊州崇仁中学卢三亚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新昌中学熊秀英 让激趣渗透在文言文教学中上虞中学章妙菁 《外国小说欣赏》之教学探索诸暨学勉中学郭君贤 领路不到家——浅谈阅读课堂教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绍兴县越崎中学徐剑秋 语文教师魅力积累嵊州长乐中学俞益曼 用我自由之笔,抒我自然之情——也谈个性化写作教学上虞中学钟首君 浅析语言与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缺失与回归绍兴市一中分校孙正旦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语文古代诗歌形象优秀公开课教案 一颦一笑总关情 ---------- 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明确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答题模式与规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悟作者情思,培养鉴赏能力,提高解题技能。 二、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答。 四、教学方法: 1、引导法、自主探究法、讨论分析法等。 五、教学手段: 1、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处理,以期提高课堂效率。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闰土少年时童真,善良,简朴. 中年封建,穷,悲观,保守是封建伦理制度下的牺牲品闰土是生活在重压下的纯朴善良的贫苦人民的代表, 别里科夫是个死板的教条主义者,是沙俄时期一个没落的知识分子代表。他盲目地维护着腐朽沙俄政府制定的种种落后体制、规定,却不知自身已被套上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套子”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以语言为手段而创造的艺术形象,也称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诗歌形象根据鉴赏的不同要求,大致可以划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物之形象三种类型。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1、人物形象(“人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而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它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在抒情诗中,诗人是通过直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绪,来完成对自我形象的塑造。 (偏重抒情的诗歌)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3篇)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3篇) 【第1篇】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古典诗歌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教学对于陶冶性情、加强美育、继承传统,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考模式下的诗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在诗歌教学中,知识、技巧训练大于思想的领悟、价值的追求、审美的熏陶。这有待于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有效的反思。 在高考指挥棒效应明显的大环境下,设想如果不考诗歌,又有多少学生真正主动的搜集诗歌、背诵名句、感悟意境?因为“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1]当代高中生浸泡在媒体文化、网络文化、大众文化的情境中,很多学生拒绝传统,崇尚个性,已经失去学习诗歌的动机。如果诗歌教学与现实脱节,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就会更加厌恶诗歌学习,这与诗歌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周易》中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因此,高中诗歌教学求新求变迫在眉睫。在新课程背景下,变的是思想、方法,不变的是道德感悟、审美追求。道德的崇高与审美的品位是学生对诗歌的自觉式追求。现从心理学视角,从动机、美感(艺术鉴赏)、能力三个维度,以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三专题: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谈高中诗歌教学改革,并作一定的反思。

一、背景分析 传统的诗歌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形成符号化认识。如谈到杜甫,就想到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成“诗圣”,思想是“忧国忧民”。提到李白,就想到他被称为“诗仙”,将他与浪漫主义紧密联系,想到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洒脱”……这已形成当下标准化、范式的诗歌教学模式,在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思维定势”。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引导学生以知人论世为起点,多元化解读文本,找到传统与现实的平衡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与创新能力。而《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梦”属于想象的类型,教学中带领学生跟随李白的思维踏上多彩的追梦之旅,找到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衔接点,回归现实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 王国维说:“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结合体,鉴赏诗歌除了进入意境中外,还可以获得情感的愉悦、心灵的共鸣、审美的体验。而高中生鉴赏诗歌,有三大步骤:读懂诗歌、感悟意境、创新理解。其中激发学习动机是前提和基础,感悟意境是领悟与内化,创新理解是目的与结果。 以下是从心理学角度解决上述问题: 一、培养学习动机 “诗歌教学是重点更是难点,年代久远,时空跨度大,要想真正领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感,需要每个参与者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存,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多层次、多角度地品味诗歌。”[2]而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有效的途径是课前问题的设置。“课前预习能培养

高中语文诗歌说课稿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蜀道难》说课稿(人教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蜀道难》,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做解说。 一、教材分析 《蜀道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学习目标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本文是李白在长安时为了送友人入蜀而作,属于一篇古体诗。 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李白豪迈飘逸的诗歌特点,整体感知诗歌寓意。2. 反复诵读,鉴赏诗歌的意境美,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3. 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为:把握与体味诗歌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二、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只有反复的诵读学生才会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要适时的启发、点拨。 教是为了学,教师的教授只有在学生那里转化为学习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我所任教的班级属于音乐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并且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本课根据诗歌的特点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教学过程本课我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回忆李白的诗句导入,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想到“床前明月光”“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诗句,由此得出李白诗歌一个很大的特点,奇特的想象,夸张的表现手法。从而引出《蜀道难》。此环节意在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引发他们更大的学习新课的兴趣。 【环节二】、认识李白。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课前预习情况。 【环节三】、诵读感悟诗歌学习重在诵读,所以,此环节首先设计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来朗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师生共同欣赏flash配乐朗诵《蜀道难》,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再以配乐的形式让学生学生集体朗诵,加深理解。 【环节四】、讨论文本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地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的印象,本环节主要用讨论法、启发法 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技巧。新课标对古诗文的学习要求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师鼓励学生在合作探

高中语文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的新老师,在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很多,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以鞭策自己进行更好的教学工作。 高中语文学习主要是培养中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学习能力,高考,这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最直接的目的;第二,由于高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开始慢慢形成,对学生思想上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更深一层次的教育意义。 接近一个月的语文教学,我发现自身在教学上有较大的问题,对这段时间里出现的问题我总结如下: (一)、教学技能不够丰富,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 作为一个新教师,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技能和教学基本功的问题了。这在我的教学的刚开始阶段显现的非常明显,教学设计不够完善、课堂教学把握不足、课后辅导不够及时等。在教学基本功方面,板书设计和教学评价运用不够娴熟等。 针对这一个问题,我给自己树立了几个要求:一、认真备课。都说认可备课是上好每堂课的基础。真正站在讲台上,才知道备课的重要性。而且一定要认真,备得全面,备教材、备学生。要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这些都要在备课阶段准备好,这样才能保障课堂能顺利有序的完成;二、积极去听老教师的课,有问题思考之后去请教老教师。高一语文组有几位学校里的骨干教师,平时一定要多去听他们的课,而且我的课要比骨干教师晚一节课,这样听完老教师的课才能更好的调整自己的教案,完善自己的教学;三、学会反省,将自己上课的不足之处找出来,从三个角度“不足的表现、不足的原因、改正不足的措施”三个方面去反省纠正; (二)、经验不足,对教学大纲把握不够。 我刚踏上教学岗位,教学经验不如老教师那么丰富,尤其是开学初的时候,容易对教学内容一把抓,分不清哪些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对于教学重点的把握更多的事依靠全解或是学案。与高考的联系比较少,往往老师讲起来耗费精力,学生学起来也很吃力。针对这

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题《野望》讲评课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必修3

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高级中学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野望》讲评课 教学反思新人教版必修3 《考试大纲》针对诗歌鉴赏提出了两个要求:(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一般篇幅短小,意蕴深刻,叙事简练,情感内敛,它虽立足于现实,但是往往采取避实就虚的形式,或浓缩历史,或观照未来,或挖掘内心,又由于时代距离、文化底蕴、文言功底、鉴赏方法和经验等原因,古诗鉴赏对学生而言有着比鉴赏现代文更大的障碍和难度。学生面对诗歌鉴赏有畏惧心理,怕做这类题目。针对这种现象,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小角度切入,每节课选取诗歌鉴赏的一个小知识点,让学生当堂学习,当堂记忆,当堂练习,当堂巩固。力求每一节课,学生都能有收获。下面是笔者上课的一个实例,从这个实例来谈诗歌鉴赏课小角度切入的实际操作。 本节课我通过评讲诗歌《野望》的练习题,向学生介绍诗歌中常见的写景手法。 在备课过程中我首先根据学生做的练习明确学习目标:1. 明确诗歌中词语及意象的含义,正确理解把握诗歌。2. 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3. 推敲答案语言,规范答题模式,使形成的答案准确、流畅、雅致。带着这个目标,我认真琢磨教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诗歌感兴趣,那么就会像香菱学诗那样抱着极大的热情专注于诗歌,咬文嚼字,细细品味,这对于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有很大帮助。于是我用大屏幕展示几句学生熟知的写景诗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诗句中的景物在诗人笔下魅力无穷,让学生通过思考找出这些诗句中用的写景手法,由此导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评讲课前练习《野望》时,先读诗,理解诗歌大意;再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再筛选,确定答题内容;最后,形成规范答案。展示学生答案,让学生现场打分,找出不足之处,然后重整答案,对比参考答案,调整提高。接着展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常见术语和答题模式,让学生当堂理解,当堂记忆,并进行背诵比赛。 紧接着此环节,我让学生带着知识储备进行当堂练习,然后小组讨论,展示成果,师生共评,明确答案。最后让学生写出并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实践证明,通过练习,引出知识点,当堂记忆,再强化训练,学生有效的掌握了知识,有力的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 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中学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诗歌的特质决定了诗歌鉴赏是一种高度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因此,我们指导学生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很大的难度。以上谈到的只是我在古代诗歌鉴赏教学中的一般做法。当然,诗歌鉴赏是多方面的、综合的,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每个学生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结合诗歌教学的特征,立足诗歌本身,结合学生实际,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掌握技巧,日积月累,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会有更大的提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