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大研究报告01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

北大研究报告01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

北大研究报告01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
北大研究报告01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

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

潘维

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

No.2006-01 日期:2006年10月15日

内容提要

本文从几个侧面考察了农村的实际情况,解释了农村贫穷、乡村衰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均耕地面积少;分散的小农经济在国内外市场经济冲击下风雨飘摇;小农缺乏合作精神;农村社会精神萎靡。作者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方向是:改善和依赖乡村基层政权,重建社区合作,组织农民自助劳动,用社区的自助劳动对接政府的转移支付政策;大力推动乡村社区文化体育建设,培养自主、合作、勤劳、积极向上的精神;减少农业人口,扩大非农就业比例,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在城乡结合部进行城乡协调,成立“国家城乡协调发展委”,统筹安排和实施长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

W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X

一、“新农村”政策公布后的疑问

在传统社会里,我国实行的家庭耕作延续了两千四百年。从1956到1981年,我国农民的集体耕作持续了25年。从1981到2006年,我国农民退回家庭耕作也已持续了25年。在这50年中,我国整体政治、经济、社会环境迅速变迁,综合实力飞速壮大,为城市援助农村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在新的条件下,中央政府决定:自2006年元月1日起,取消已有两千六百年历史的农业税。在此之前,政府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取消了乡统筹和村提留两项收费,还明令禁止以“乱收费”知名的农村社区事业“摊派”。2005年冬,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准备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2006年春,全国人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定为国家大政方针,并进行了具体的财政规划部署。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为标志,我国农村又来到了一个大变迁的十字路口。

我国各界相当一致地拥护这一战略决策。但同时,大家对农村困境的由来、解决办法、发展前景存在诸多不同看法。农村贫困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学界和政界的解答五花八门,比如,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村缺少“基础设施”,国家投入不足,基层官员太多而且腐败,国家政权的“下沉”,农民“权利”被剥夺,农民税费负担过重,城市

的剥削等。国家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资金应当投向哪里?计有社区环境、扶危救困、水电通讯、硬化乡村道路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这笔钱会变成浪费、贪污、或者“形象工程”的新动力。换言之,大家不明白,为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到底“新”在哪里?目标是什么?怎样建设?

二、在某“国家级”贫困县见到的事

2005年暑假,笔者率北大一些学生去华北西端某国家级贫困县做社会调查。下面是我们亲眼所见的三个故事,对新农村建设非常有启示性。

1.三十户农家买不起的变压器。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平地村,村党支部书记和村长向县委副书记汇报了下面的困境:在庄稼灌浆期最需要水的时候,某村民小组三十户人提取地下水的变压器坏了,水浇地没法抽水灌溉。靠汲取地下水灌溉的地是水浇地,比旱地的产出几乎高一倍。地下水不要钱,可提井水要付电钱。变压器由一家农户承包管理。这家农户代收电费,并用电费支付管理维修费。承包户愿意支付变压器维修费,县供电局却不肯维修。供电局称:依国家技术规定,这台变压器早已超期服役,不能再修,必须报废。然而,新变压器要六千元,承包户不肯出这笔钱。承包合同规定,承包户负维修责任,没有折旧更新的责任。农时不待人,这三十个农户因变压器而面临生计危险。

为什么这三十户不能每户出二百元,集资购买新的变压器呢?村支书严肃回答地说,三十户共同所有,就成“集体资产”了,没人干这种傻事。那让承包户购买呢?村长的回答是,承包户买不起。即使买得起,村民也不肯支付比现在更高的电价,因为种粮不赚钱,只供自己的口粮。所以,谁买变压器谁吃亏。而旧变压器是“原先的集体资产”。据村长说,村民们认为:“国家”收电费,应当由“国家”来付新变压器的钱。

然而,谁是“国家”呢?乡里已经没有“财政”了,管理两万多人的乡政府每年只有两万元办公费,自己连台办公电脑都买不起,遑论给每30户买新变压器。县政府状况也差不多,县府每年的收入仅及开支的10%,其余90%的开支靠中央政府每年一亿多元的“转移支付”。换句话说,“国家”已经“承包”了整个县的党政文教。再“承包”每30户农民一台变压器,还不如“承包”他们的口粮。如果管理世界1/5人口的我国中央政府,强大到能为每30户人家提供一个变压器,这个政府就成恐龙了。事实上,全县农民每年的口粮也就值一亿元的1/3。我问到:若“国家”认为没责任负担这台变压器怎么办?村长回答说,要是这30户打不上粮食,“国家”就得负担他们的生活。

这个故事的结尾是个悲喜剧。县委副书记当即用手机给供电局长打电话,命他立即派人来村维修这台变压器。供电局长只能服从。我问副书记为什么要这样做?回答是,“我是这个村的人,村书记和我是最要好的小学同学,一起光屁股长大的。”再问,那实在维修不了

怎么办,其他村民怎么办,其他村怎么办?全县农村大多数变压器都进入了报废期,又怎么办?他笑着说,“没办法,等着‘国家转移支付’吧。”我从这个故事中领悟到,仅靠“国家”的社会主义,却没有社区的社会主义去对接,那就只有旧农村,不会有“新农村”。

2.“转移支付”修的“渠”。一个山区贫困村的支书向县委副书记提出一个“宏伟规划”。村里全是旱地,但山里有股泉水。要能把泉水引到村里,全村旱地都“可能”变成水浇地。他希望县里帮他申请30万元“国家转移支付”,引水进村。县委副书记答应了。

光秃秃的黄土丘陵上,哪来的能持续多年浇灌上千亩山坡地的“泉水”?实在令人难以置信。若是早年间就有,恐怕“人民公社”那会儿就修了。若是新来的泉水,等修好了渠,泉水可能又突然消失了。无独有偶,这个县刚申请到了五亿元“国家专项转移支付”,是在县境内某条“河”上修个水坝。但那“河”实际上是条山里泄洪的通道,已经干涸很多年。虽然如此,因为该县是某部委承包的“扶贫”基地,该部还是帮助这黄土山上的“国家扶贫水利工程”立了项。 即使村支书说的“泉”是真的,修渠到底要花多少钱?就目前的情况,“转移支付”的1/3能落实到村就已经很好了。由此,为那30万工程款,他大概得申请100万元。然而,100万元与该村可能增产的粮食相比,还不如国家白送农民这些粮食。况且,这个村正在变成“空心村”,半数青壮年都离开了。我问老支书,如果给你十万元,多余的钱归你,你能组织村里人把水渠修起来吗?他回答,可能。又问,如果退回25年以上,在人民公社时期,修这个引水渠要多少钱?他

回答说,“不需要什么钱就能修,冬天没事干就修渠。”

通往这个小山村的山路没有“硬化”。我猜想,坐汽车来的客人们还会想到让国家来硬化这条道路。但村里没有机动车,只有驴和骡马,当然还有人力。

如果国家成了慈善家,甚至“散财童子”,我们不会得到“新农村”。

3.高效的“转移支付”。我们访问了县城里的三所中学,都是近两年重建的,也都是全县最壮观、最大型的建筑。正是在这三所中学,我们看到了农村人仅存的体育和文艺活动,看到了积极向上的现代合作精神。

县一中是高中,而且是地级市的重点中学,升学率高达80%,许多大城里的孩子付费来这里念高中。这所学校教学、体育、卫生、用餐设施完备,学生宿舍八人一间房。教员是本地区收入最高的“公家人”,工资与学生升学情况挂钩。

县二中是初中,最有趣。县里挪用财政,仅用了400万元就重建了这所壮观、漂亮的中学,还有个400米跑道的大运动场。一个私人企业家投资并管理学校的主餐厅,可供五六百人井然有序地同时就餐。两栋漂亮的大宿舍楼每间住十个学生,每层配两个大卫生间。与一中一样,每个班学生有80人左右。在舍监督促下,学生定时起床、洗漱、晨练、就餐、上课、上晚自习、再洗漱熄灯就寝。宿舍干净整齐。这所上千学生的公立学校不靠国家拨款,完成基建之后就自我运营了。学校每年支出三四百万元,其中部分由大城里来的借读生用学

费支付,部分靠国家给教师的人头费和收取学生的宿舍费和杂费。

县三中与县二中情况相同,只是学校有个不是市“重点”的高中。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见到一所“职业高中”,也就是过去说的“技校”。

这个县有一半的农家孩子读不起中学,或者不能完成初中教育。

在前面提到的那个小山村,老支书自豪地告诉我们,经过他的努力,在县里的帮助下,村里几年前重修了小学。我们去看了这所村“小学”。学校总共两个教员,教全村五个年级共二十多个孩子。学校极为简陋,却是村里两栋砖瓦房之一。村里不住窑洞的仅一户人家,户主30多岁,是个返乡的高中毕业生。学校是一排30多米长的简易平房,包括两间教室,两间教师宿舍,一个办公室。教室的黑板是用水泥抹的,刷上了黑漆,但漆已剥落了。户外有个席子围合起来的露天厕所,里面“养着”密密麻麻的蛆和扑头盖脸的苍蝇,当然还有令人立即想呕吐的气味。在那厕所旁边,“校长”为我们十几个师生和官员烧了午饭。

那个五亿元的水坝,那笔国家每年支出上亿元的“转移支付”,还有那小山村计划申请的30万或者100万元水渠项目,能够建造多少所400万元一个的初级中学或职业高中?如果主食、宿舍、校服、书本免费,农民们会送自己孩子到县城读中学的。“国家转移支付”加城里人对农村人的救助,可以轻易做到这些。减少农耕人口,扩大农村人均耕地面积,正是“新农村”的希望所在。

人力资本是我国拥有的最大资本。如果孩子们读完了中学,习惯了有组织、有纪律、有书报的生活,习惯了干净的被褥和卫生设施,

习惯了洗漱,习惯了文艺和体育活动,他们会不愿回到那肮脏黑暗的窑洞里去,不再能容忍肮脏的饮水和“厕所”,不再能容忍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不管将来毕业做什么,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将留在城里工作,不再是自生自灭的个体农民。与此同时,乡下的人均耕地面积会成倍扩大,他们留在乡下的父母及父母的父母就能改善生活。一个劳动力耕作五亩地与耕作三十亩地,收入有质的不同,而且不用在黄土秃岭上去修水渠、水坝。即便因劳力短缺而退耕还林,甚至弃耕那黄土秃山,也比增产那一点粮食合算。一家一户种自家口粮,那是一种古老中国的“小康”,而今意味着贫困。要古老的“乡村中国”,还是少年的“城市中国”?答案存在于孩子们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在初中和职业高中成为最大的“扶贫”投资项目。如果有更多的钱,我们还可以让四十岁以下的农民自愿接受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我国农村贫困的原因

有了对农村贫困根源的知识,我们才能发现和尊重农村事务的规律。了解了这种规律,才可能制定恰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才能处理好国家援助与村民“自助”的关系,村民物质需要与文化需要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村眼下的迫切需求与历史发展方向之间的关系。

我国农民贫穷,从根本上讲,不是因为国家政权的“下沉”,不是因为基层政权的腐败,不是因为“权利”被剥夺,不是因为农民税

费负担过重,不是因为城市的剥削,更不是因为农村缺少“基础设施”。

从根本上讲,我国农民贫穷有五大根本原因。

1.制造的产品已取代养殖和种植的产品,成为人类财富的主要来源。在发达国家,农业已成为“产业”。占人口10%以下的农户,用机器耕作辽阔的耕地,方能获得城市普通人家的收入。我国迄今最高的粮食年产量是5000亿公斤。按每公斤一元算,总价才5000亿元(而国家对农村一年的投入要三千多亿元)。我国GDP近19万亿元,粮食只占我国财富总量的5%。大陆与台湾2005年的贸易额是7300亿元。2006年4月,吴仪副总理访美,一次团购即达1300亿元。

2.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农村人均耕地少,构成“自种自食”的自然经济。多一半农产品不进入市场,而是供农民自己消费。我国农民人均耕作一两亩地,而在农业发达国家,人均耕作上千亩地。自种自食的自然经济是我们时代最落后的一种生产方式。在工业时代,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拒绝自种自食,养牛的也得买牛奶喝,对鲜奶进行卫生消毒和包装的是专业工厂。因为引进了土豆、玉米、白薯,清朝的农村人从一亿上升到四亿,自由小农经济的成功达到了顶峰。自1840年起,这种生活方式进入了不可逆的衰亡期。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我国在册的农村人口高达九亿,其中包括将近五亿农村劳动力。农业技术在飞速进步,耕地总量却固定。因此,农业劳动积极性空前下降。

3.组织社区合作非常艰难。人们独立自由、不肯合作,习惯出工不出力,以“搭便车”来抵制合作组织。我国农民家庭的经济独

立和人身自由有两千多年历史,自足、独立、自私、散漫、无组织无纪律的生活方式构成了“乡村中国”的“基因”,与工业时代严密的组织化生产格格不入。无拘无束、潇洒闲逸、独立自由的耕织生活只用了一代人时间就征服了满族,使这个习惯合作的游牧民族忘掉了关于战争的艺术。但在工业化时代,所有产品都是合作劳动的结果,包括教育领域淘汰了只有一个老师的私塾。在工业化以前的农业和畜牧时代,西方的劳动者为“主人”工作,民间积累的财富不如为自己工作的中国农民。但在工业时代,有组织的西方社会迅速超越了中国。

4.市场机制摧毁不肯合作的小农。小规模家庭农业无力应付市场上变动不居的成本和销售价格,无力适应市场机制对规模效益的要求,更无力联合起来建立非农的产业。所以,农村整体沦落到破产的边缘。一部分农民陷入绝对贫困,大多数农民陷入相对贫困,即农村与城市急剧扩大的鸿沟。市场经济是事实,是农村衰落的原因,而不是挽救农村的手段。不组织起来合作,农民就无力适应市场的残酷竞争,就只能沦落为21世纪里自种自食的“自耕农”。

5.衰落的农村导致农民萎靡的精神。在市场条件下农村经济的衰败,以及我国一些农村政治政策方向上的失误,导致了农村基层原有社区组织的溃败。农村基层社区组织的溃败,导致了农村文化的衰败甚至倒退。在繁荣的城市面前,农村人的精神和自尊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在精神和文化上更加衰落,甚至堕落到求助传统迷信。文化垮了,就更加一无所有,就使农村人更难组织起来,更难应付时代的挑战。中国农民处于无组织状态,中国工人也处于事实上的无组织状

态。其他普通中国人正在走向无组织状态。因为组织上的瓦解,中国人在精神上的凝聚力也瓦解了。然而,在迄今仍存活的少数集体经济社区里,我们能看到强大的非农经济,蓬勃向上的精神,以及比较丰富的文化生活。

概括起来,我国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是:(1)制造的产品取代种养的产品成为人类财富的主要源泉;(2)我国农民太多,因此人均耕地面积太少,农业不成为产业,甚至倒退回自然经济;(3)我国农民自由独立,不善合作,难以组织起来闯入非农领域,甚至无力组织起社区劳动来改善自身的社区生活环境;(4)不合作的家庭小农正在被国内和国际的规模农业市场无情地淘汰和摧毁。(5)破败的农村在精神和文化上更加衰落,更难组织起来从事改善生活的劳动。

在上述条件下,我国农村向中央政府发出了求救信号,也向城市发出了警号。对流动民工犯罪的恐惧已经把居民区变成了城市监狱,变成了铁窗铁门和保安警卫的天下。在市场机制下,城乡逐渐呈现的对立,正在取代作为共和国基石的“工农联盟”,威胁我国的社会统一,威胁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有了这样的认识,建设“新农村”的途径也就清楚了。危机中孕育着机会,也预示了光明的前途。答案在于减少农民,把农村人口降低到总人口的10%以下,降低到一亿人以下。若保持以往每年减少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半个世纪后,农村人口将降到总人口的10%以下,我国将逐渐呈现一个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一个古老的、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乡村中国”,将会变成一个年轻的“城市中国”。

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农村人组织起来,找到非农业的生存方式,促进“城市中国”尽快诞生。这个大方向是农村发展规律决定的。

四、三大关系与新农村的长期规划

了解了农村事务的规律,新农村建设就要尊重和利用规律,进行战略筹划,集中财力去处理三大关系。一是国家投入与村民自助的关系;二是村民的物质需求与文化需求的关系;三是乡村眼下的具体需求与乡村未来发展方向的关系。

1.国家投入与村民自治的关系。税费负担没有了,农民与政府的矛盾减少了,基层政权也不做事了,但农村会依旧贫穷,依旧走向衰败。在我国辽阔的乡村,国家四处散财的“转移支付”只是杯水车薪,不可能解决农民贫困问题,也解决不了社区衰落破败问题。

许多学者对国家在农村投入巨额资金产生幻想。他们激烈地争辩投入的具体领域,乃至投入的方式,却忘记了“村民自助”,忘记了农民才是“主力军”的道理。2005年我国财政收入高达三万亿元。但即使全部赠送给全国三亿农户,也只是每年每户一万元,每人每月不到300元。把共和国搞到彻底破产的“转移支付”,也不过如此。事实上,国家准备每年投入3000亿元,其中的两千亿是原有的,增加部分是1000亿,相当于农村人口每人每月才几块钱。

有学者认为,国家投入主要应当集中在“农村基础设施”上,特

别是建设和硬化通往各村的道路。理由是,“基础设施”属于“公共”范畴,理应由“国家”来投入。这种看法是非常错误的。

第一、“公共”分成社区集体和全民的“公共”。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还划分了“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农村都是集体所有制。由国家把大大小小的“公共”都包起来,哪怕回到计划经济时代也做不到。通往三百万个自然村或五十万个行政村的道路有如毛细血管,比国家交通的大动脉还长得多,更不用说连年持续不断的养护费用了。富裕强大如美国,联邦政府也负担不起“毛细血管”公路的建设。乡村简易公路很容易损坏,养护费用高于建设费用。只建不养,几年后那条路就会成为人民政治笑话的对象。

第二、“自然经济”无力支撑“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应城市经济需求而产生的,密集的人口和频繁的交易是建设昂贵“基础设施”的动因。

当今农村正处在劳力向外流动的大潮之中,出现了许多“空心化”村庄。硬化了路面,却只走人力和畜力交通运输工具,当然不经济。办小学,二十几个学生一所学校,很不经济。办有线通讯和电视,也不经济。强行投入不经济的事,就必须考虑国家的财力。“国家”本身并没有收入,羊毛出在羊身上。国家包办所有的农村社区经济,就要获取农村社区所有的收入,至少是城市经济的全部收入。

“新农村”的建设者不是“国家”,只能是我国农村人民,是农民的“自助”。国家不是散财童子,而是“新农村”的推动者,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主力军。新农村建设的资源投入主要不是

国家财政,而是农民的劳动。“劳动创造财富”。人均一两亩地,每年在地里从事三四个月的简单劳动,八个月失业在家赌博,当然贫穷。我国向有“救急不救穷”之说。每月人均十块钱的慈善扭转不了农村的衰败、贫穷。

农民只有组织起来,组织起来劳动,才可能“自助”,才能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才能修缮社区的水利、道路、桥梁、电力、文化设施,才能普及科学和卫生知识,才能维护本地社会秩序和改善社会风气。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投入天然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但没有社区的社会主义合作精神,就不可能有“新农村”,就不可能体现“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但农民自己却无力组织起来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就是政府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全部起点。

谁来组织农民社区自助?当然要依靠植根于乡村的我国基层党政组织。我国的农民不是没有组织的农民,党和政府已经渗入到了乡村的基层社区,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伟大成就,是共产党的一个伟大成就。我们有些学者认为这种“渗入”使农民不堪其负。事实是,“渗入”是人民公社时期乃至人民公社以前就发生了的,“不堪其负”却是回归家庭耕作之后才发生的,是党政基层组织涣散乃至瘫痪之后发生的,是乡镇企业“转制”之后发生的。

要使分散的个体农民“自我组织起来”,是空想。若中国农民能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就不会有1900年仅仅两万个八国联军士兵就

从4亿5000万中国农民手中抢走4亿5000万两白银的事,不会有半个多世纪前日本占领半个中国的事。一句话,如果小农能自己组织起来实现现代化,我国根本就不会出现共产党。

靠大学教授或者一小批有激情的大学生去组织农民,也是空想。民国时,晏阳初和梁漱溟先生都带着学生搞过“乡建”。虽其唐·吉诃德式的精神令人感佩,他们能做到的,较之党和政府,乃是九牛一毛。农大的何慧丽老师之所以能在河南兰考县组织起农民合作社和农民文体活动,不是因为她是农大老师,而因为她挂职任该县副县长。组织农民,靠的不是比农民更丰富的书本知识,而是靠实际操作能力,靠生于兹,长于兹,熟悉当地民风民情的基层党政干部。

尽管我们的答案是依靠基层政权,我们的一些知识分子,包括一部分高级官员,却对党领导的农村基层政权高度不信任,经常把他们看成是农民贫困的原因。

然而,不靠基层党和政府又能靠谁呢?总不能靠宗法组织、黑社会、反政府组织、甚至外国宗教势力来推进我国社会进步吧!固然,基层党政机构存在大量问题,特别是腐败。然而,那是改善基层政权的理由,不是所谓“国退民进”或者“小政府、大社会”的理由,不是取消基层政权的理由,更不是信奉“无政府主义”的理由。

正因为有共产党领导的基层政府和基层政权,自回归家庭耕作到90年代中期的15年里,我国农村没有出现基层的权力真空,以自由小农家庭为主体的农村经受住了市场化浪潮的冲击,农村社会基本保持了稳定,甚至还取得了三大成就。第一,在极为困难的财政条件下,

基层政权组织起数亿农民家庭去维持九年义务教育体系。我国新一代农村人继续成为能写会算的劳动者,积累了我国的“人力资本”。第二,在极为困难的经济条件下,基层政权自发组织了农村工业建设。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90年代前半期构成我国工业、出口和税收“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好局面,并使我国农村人熟悉了非农产业的工作。第三,在极为困难的社会条件下,基层政权维持了乡村社会秩序。他们在维护水利设施,环境、森林、水土、卫生、公共设施、征兵复员等方面尽了力,他们为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为国家的税收政策,为落实国家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政策尽了力。没有他们在困境中的努力,我国政权就是空中楼阁,政府就没了腿和脚。

然而,正是这些基层干部们,十年来被舆论大肆妖魔化。成功是“专制”,不成功是“无能”,而贿选出来却被说成“有合法性”。这也是我国农村走向破败和混乱的十年。

当基层政权被剥夺了财权,被舆论抹黑,并且自上而下地堕落,社会主义的社区自治组织就瓦解了,农村人民又成了一盘散沙,回到了自然经济时代。各种农村社区事业,包括水利、教育、医疗、卫生、社团都在衰败甚至垮掉了。在农业方面的衰落更明显。机耕被废除了,因为机器翻不过密密麻麻的田埂,也没有谁家愿贡献机耕路占用的田地。牛耕被放弃了,因为一户仅两三亩地,养牛耕地不合算。于是个体农户倒退到了靠人力耕地。再有,双季稻产区只种一季稻,因为人力成本高,自己吃一季就够了,种双季不合算。这不是“新农村”,而是旧农村。这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资本主义,而是传统农耕社会

的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在1840年敲响了传统农耕社会的丧钟,形成了李鸿章说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于是有了共产党的胜利及合作精神的推广。在今天繁荣的城市经济面前,在强大的市场力量面前,传统农耕社会的衰败破落是必然的,是不可能“复兴”的,更不可能靠义和团式的(维权)“起义”来复兴。

慈善事业救不了我国农村。改善基层政权,依靠基层政权,支持基层政权,让基层政权组织农民进行改善生活的劳动,才可能“对接”政府的社会主义援助和乡村社区的社会主义自助,才可能有“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城市自由派的认识相反,今天的我国农民并不缺少“自由”,社会主义才是我国农村光明的出路。

因此,国家援助农村的有限资金,不论投入到哪个具体领域,都应当成比例地起到吸引农民进行社区集体自助的作用,起到帮助基层政权组织农民的作用,用于吸引农民组织起来,通过劳动去改善生活的道路。组织起来了的农民社区,以及社区之间的激烈竞争,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不组织起来,我国农民就是分散的“虫”;组织起来了,我国的农民社区就是无数条“龙”,如志愿军一般,为中华民族赢得尊严与安全;如华西村一般,人均产值超越瑞士,使我们的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在这方面,江西省赣州地区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那里,只要基层政权组织起改善生活的社区劳动,比如修路、改水、改厕、清除垃圾,美化社区环境,政府就给一定比例的拨款或材料援助。

2.村民的物质需求与文化需求之间的关系。建设新农村,组织起来从事改善生活的社区劳动是根本的出路。组织分散的个体农民极为困难。但无数农村社区集体的成功实践证明,从精神生活入手组织农民,建立社区意识和社区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乡村文体活动的短缺绝非仅仅是钱的问题,在贫困时期,我国基层政权曾用各种“土办法”点燃了农民的激情。农村缺少文化活动的主因是回归家庭耕作以及基层政权懒惰涣散。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东风,我提出改善农村文化生活的六条建议。

第一、新农村要求恢复乡村的文化体育生活。政府应依托基层的小学、中学、党支部、共青团、妇女联合会,由各级政府补贴,恢复乡村的文化和体育生活。其中最重要的是恢复乡村电影放映队、乡镇图书馆、行政村书报室、每年春秋两季的乡村(学校)运动会、乡村的歌咏、舞蹈、诗歌、绘画比赛,等等。

第二、新农村要求发掘和改良乡村原有的文化资源。政府应依托乡村艺人、乡村知识分子、乡土演艺团体,去积极发掘和改良乡村原有的文艺资源,比如资助面向集市的定期民间演出。同时,建立层层竞争选拔的机制,使健康的、体现新时代精神的乡土文化能够在本地区、本省甚至全国脱颖而出,为本地人民争光,成为本地人民的骄傲。过去催生了赵本山和姜昆的机制,是个好机制。

第三、新农村要求培养本土的文化活动带头人。各级党政机构,应当重视开展乡村文化体育活动,重视提拔能够在乡村组织起文化体育活动的干部。能够在乡村基层成功地组织文化体育活动的干部,经

常是组织能力最强的乡村青年干部,是能够改善本地农民精神面貌的干部,是党和政府乡村干部的最重要来源。政策方针决定了,干部就是决定一切的因素。

第四、新农村要求普及乡村卫生知识。政府应依托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乃至乡村各医疗保险机构,由各级政府拨款,大力普及乡村卫生知识。卫生知识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是非常短缺的,也是农村地区人均寿命比城市短的主因。生育、饮水、采光、通风、灶厨、房屋、坟地、牲畜圈、传染病,等等卫生知识固然不能直接改善卫生条件,但能吸引农民通过自愿的劳动去改善卫生条件。其实,改善生活为的是更长久的寿命。能帮助人民活得更久的制度就是好制度。

第五、新农村要求大力普及科学常识。政府应依托各级基层党政组织和当地科教机构,在农民中大力普及科学常识。科普绝不仅是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更重要的是普及科学常识,用科学知识解释农民生活环境里的山川河流、自然环境、人类进化、社会历史。当农民们把自己实际生活环境与在中小学学到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就会自愿地破除迷信、移风易俗。科学知识的贫乏是软弱无力的根源。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知识就是力量,是农民们产生进步愿望的动力。

第六、新农村要求建立起城市与乡村文化的桥梁。农村文化和体育生活的贫乏是农民精神面貌落后的原因之一。一方面是城里的书报和文化活动“过剩”,另一方面是农村孩子连课本都买不起。架起这两者之间的桥梁,是政府工作的任务。应当由城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学校,认领全国各地的行政村和贫困乡镇,帮助他们获得书

报杂志,资助他们少先队、共青团、妇女组织、文化馆、图书馆,帮助他们举办文体活动,比如乡村运动会。复兴农村文化,举办农村的文体活动,是全体城市人的义务,是全国人民的事情,要全国人民一道参与。

总之,新农村要求新的精神面貌,新的精神面貌在于积极促进乡村的文化和体育活动。

3.农村的短期需求与未来农村发展方向的关系。新农村的未来在于逐渐减少农村人口,扩大人均耕地面积。换句话说,新农村的希望在城市,在城市包围农村的宏观政策。“新农村”取决于城乡互动,取决于城市发展的需要与乡村发展相互协调。什么是城乡协调建设“新农村”?这里我提出六条措施。

第一、为了新农村,城市要尽力巩固、留住现有的流动人口,使他们不必再回流农村。我国农村总人口号称九亿,但在其家乡附近的企业里(原来的乡镇企业),十年前就容纳了1亿2000多万劳动力;流入城市打零工的还有1亿2000多万。两者合计2亿5000万壮年劳动者。由他们直接或间接供养的老人、孩子和亲戚至少有1亿5000万。这就是四亿农村人了,基本与我国当前城市户口总人数持平。建设新农村要求巩固流出人口,就意味着我国政府要调整现行的城乡分离政策,在户籍、就学、福利、住房等方面对流动民工予以帮助。这是最有效的新农村建设,而且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帮助流入的农村人“愿把他乡做故乡”就是建设新农村。这涉及跨市甚至跨省的协调,需要各省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协作。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 调查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前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而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其目标和要求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此我对海南省万宁市东兴村做了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一:政策效果 (一)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以前村里的路都是土路,凹凸不平。 总之是怎么走都不舒服,骑车就更不要提了。那时侯村里养鸡的特别多,每条巷都堆着满巷的鸡粪,一到夏天更是苍蝇漫天,臭气熏天。还有随意堆放的垃圾堆。每天都呼吸着混杂着各种味道的空气。还有墙上那各式各样小孩们的“涂鸦作品”。 而如今,在全国范围建设新农村的总动员下,经过环境整治,当前各村主干道路基本上达到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河道的净化、路灯的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彻底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卫生保洁制度的健全,使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二)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经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

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现在垃圾不随处乱扔,家禽的粪便也不随处乱倒,都有了统一的安排和处理。现在到哪都是干干净净的水泥地,让人的心情也十分的舒畅。 (三) 物质生活得到新突破。以前农村人就只会守着那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吃穿用都很简单随便,只要不饿着肚子,不冻着就很满足了。而如今在中国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农民也意识到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物质水平,开始不断寻求致富的道路。现在我们村里不但发展了养殖业,还有很多小型的铁厂,煤厂等厂矿,同时给一大批的妇女门提供了就业岗位,现在每家都是两个人在赚钱,手里的钱多了,物质生活便有了提高,每天来村里卖东西的多的犹如赶集似的。什么饺子,鱼,鸡之类以前只能在过年吃上的东西现在随时都能够吃了。穿衣服也开始追求起名牌来。用的就更不用说了,什么电热锅,微波炉之类都上了农民的锅台。 (四) 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新发展。物质生活上去了,精神生活也随着提高了,以前一到秋收后,不论大人小孩,都是在赌博。 现在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夏天晚上在大队部跳舞,冬天则是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城 关 镇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调 研 报 告 材料1004班 1014054105 张伟

一、调查目的 1、按照学校教育计划要求,配合完成教学任务。 2、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3、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分析研究,提出建议。 二、调查地点 陕西省宝鸡陇县城关镇北关村 三、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年龄段主要在20—70岁之间,大多数人为初中,高中的文化程度,少数为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的北关村一组到五组人民。 四、调查方式 本次我们主要是以走访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的。 五、调查结果及建议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好“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推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新农村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创造了条件。 (一)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使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新修公路30公里,实现了村村道路畅通;农村工作稳步推进;生态保护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等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先后出台了《城关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

挑战杯心得体会

挑战杯心得体会 参加“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是我一次难忘的经历,它不仅是我的一次学术之旅,更是一个让我学会如何表达学术观点、如何与导师交流、如何规范学术论文的人生大课堂。我庆幸自己在大学的尾巴上拥有了这样一次机会,我也热切地希望周围的同学们都能够加入到这样一次能让你在学术上迅速成长的科研之行中去。在此,我把我参加“挑战杯”的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也算是对自己的这次参赛作总结: 首先,选题很重要。“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申报作品分为三大类: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其中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的内容涉及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等方面。在参赛的过程中,我发现入选的或者获奖的论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与时代热点的结合性和社会实用性都特别强。比如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特等奖的论文,它们的选题都与社会热点有很大的关联,所以我总结出可能这样的选题更适合参加挑战杯: 一、要有创新性,二要有社会实用性。我们要学会将自己所学的理论与社会热点有效结合,站在自己学科的角度对当下社会现象作独特的研究,那么你就领先别人一步,你的研究才会有当下意义。比如我前一届外汉语专业的学姐,她就从语言语境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差异,找到了语言学与社会现象一个新的交汇点,对现今大学生价值观发生重大变化的现象作了深入地研究,获得了“挑战杯”浙江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专业优势,并多关注社会现象,不断提高敏感度,那么我们就会有更多新鲜的思想火花。 其次,做研究要有宽阔的视野。专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的角度,但我们绝对不能把自己的视野就囿于本专业。因为很多情况下,我们的专业不一定与社会现象有直接的联系,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可能平时此专业的同学多从事的是关于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研究,那么如何找到专业与现实社会热点的交叉点,就需要同学们宽阔的视野。我大学里选修的《社会调查方法》课就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无论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还是最后的数据分析都使我在课题研究中找到了一个捷径。所以在抓住本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我们还是要多关注

关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实践主题:调查分析(王马社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任务及目的:一、了解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三、发表自己对新农村建设的反思。 ◆四、提高调查能力和沟通能力。 ●调查时间:2013年8月1日~8月5日 ●调查地点:华宁县王马社区 ●调查方式:群众访谈、网上查阅

前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为加快新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寻求破解我区城镇建设与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和发展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我区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改善村容村貌,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树立文明风尚。狠抓各项惠农政策和工作措施落实,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但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环境、农民素质、农业科技落后等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耕地减少,淡水紧缺,部分农产品产需缺口正在扩大,农业发展正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 在新农村建设问题中,随着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及城市化建设,我区大量耕地被征用,农村耕地日益减少,失地农民日趋增多,后续产业基础薄弱,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任务艰巨。在2012年,我区因为扩宽公路,公路沿线大量水田被征用,农民虽然获得了赔偿,但是钱总会花完的,十分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2012年年末,又因建设需要,征用农民土地大约600平方米,所获赔偿较少。仅在我区,耕地减少的问题就如此突出,可见,在全国范围内因新农村建设而被征用的土地更不在少数,耕地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2、农业科技有待进步,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是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单一,这样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常常是增产不增收。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我区在在这一方面,常常体现在农民种田全凭经验,烤烟自己烤,没有系统的一个规划和管理,往往导致因操作失误而减少烤烟收入。农民素质有待提高,在很多事上只顾全自己的利益。在蔬菜收购一事上未能顾全全区人的利益,任凭收购商压低蔬菜价格,这非常不利于我区农业经济收入的增加。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解我国农村建设情况,及时总结已有的典型地区建设经验,认真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决策部门制定更加具体详细的政策建议,由我委农村经济发展司与产业发展研究所共同组成联合调研组,于xx年10月8日至10日,前往xx省xx市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xxxx市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一)xx市概况 xx市位于xx省南部,现辖18个县(市、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83个乡镇。总人口845万,其中农业人口677.56万人,占总人口的80%;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0.23万亩。3475个行政村,49139个村民小组。2004年,全市GDP达到398亿元,人均4710元,工业增加值97.7亿元,农业增加值114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8.35亿元,增长2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84亿元,增长16.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元。 (二)新农村建设行动的发起 加入WT0之后,我国农业面临着在国际市场上如何保持竞争力的挑战;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镇机构面临着职能转变的问题;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面临着劳动力转移的难题。为找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xx市委、市政府从2004年7月组织人员展开大规模调研,逐步理清了农村今后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整合农村工作的资源和力量,通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xx市于2004年9月提出并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内容是“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各地以建设新村镇为突破口,以“亲民、爱民、富民”活动为切入点,以村镇规划建设、“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 1、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开展新村镇建设。一是制定村镇建设整体规划。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所有村镇的规划设计工作,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建立了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村庄建设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全面开展“三清三改”工作。根据各个村不同的实际情况,按照“环境整洁、道路畅通”的要求,依靠村民理事会和村民代表会制定“三清”的标准,发动群众开展“三清”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持农村卫生环境的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建立村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2、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一是完成了产业建设规划。根据当地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按照每个县抓2-3个主导产业、每个乡镇抓好l-2个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基本完成四大支柱产业和六大区域特色产业的规划工作。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重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另一方面,切

关于挑战杯的详细报告

关于挑战杯的详细报告 “挑战杯”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挑战杯”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是学习的第二课堂,是展现自己实践创新的能力的舞台。“挑战杯”自1989年来已经走过了24年的发展历程,在这24年中逐步发展壮大。 一、“挑战杯”的简介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挑战杯”竞赛在中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挑战杯”系列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奥林匹克”盛会,是目前国内大学生最关注最热门的全国性竞赛,也是全国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示范性、导向性的大学生竞赛。宗旨是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目的是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二、“挑战杯”带来的功效

1.“挑战杯”竞赛有利于引导我们大学生从事学术科技活动“挑战杯”竞赛的导向性体现在竞赛的宗旨与目的上。根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竞赛的宗旨是“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竞赛的目的是“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挑战杯”的举办引导我们各个年级的大学生积极从事学术科技活动,从我们科大信息学院就可以看出“挑战杯”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它吸引了一大批同学进入实验室学习科技学术方面的知识,并且形成了以动手能力为主的学习氛围。 2.“挑战杯”竞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挑战杯”竞赛许多存在着许多实践性和前沿性的东西,大学生们参加竞赛便需要搜集、处理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实践就是要求我们结合书本上的知识自己去找一些课题和搜集一些前 沿性的东西,并且需要我们思考。这些就恰好弥补了我们在课堂上很难学到的知识。“挑战杯”竞赛的创造性和综合性使得大学生们需要深刻理解知识、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使得大学生不在脱离实际来对知识盲目理解,也使得学生和老师能够一起探索现实问题,它不仅有利于不仅有利于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课内所学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可以接触很多先进的技术,同时锻炼自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1000字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1000字 调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在xx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通过对新邵县新田铺镇严村的调研,我发现,自严村响应上级要求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实事求是的把严村的现有状况反映出来是这一次调研的最终目的。同时也希望能从中总结出一些意见,为更好的建设新农村服务。 调查时间:XX年7月——9月 调查对象:严村村民和村干部 调查方式:查阅资料,访问 关键词: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 中共xx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统筹城乡积极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指出了一个基本方向,就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十一五”时期(XX—2011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这也是自XX年以来中国连续第三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

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背景下,在新邵县出台的一系列的新农村建设激励政策下。严村村委会决定利用自村的优势资源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作为该村的一员,通过该次的调研,我深刻认识到了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具体的调研结果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依次介绍。 一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 a、基础设施方面: (一)、严村的基本情况:严村隶属新邵县新田铺镇,该村三面环山是一个典型的山村,该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全村共有人口1138人,辖9个小组,其中党员38人,村干部6人,全村面积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平方公里。 (二)、严村新农村建设的现实基础:严村地处偏僻,属于山区,交通很不发达,XX年人均年收入只有2325元,该村以生产粮食为主,由于缺水的缘故根本就搞不起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不过该村盛产桔子,全村村民几乎就靠种粮,养猪来维持生计。 (三)、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建设:在未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开展新农村建设之前,严村村前的那条马路简直就不能称其为马路。仅仅只有三米宽的马路每逢下雨便成为了水和泥的天下,行人根本就走不得。多次修补却依然破烂不堪,马路两边的村民对此深有感想。我从一位村民口中得知:马路在未修成水泥马路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本

城 关 镇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调 研 报 告 材料1004班 1014054105

张伟 一、调查目的 1、按照学校教育计划要求,配合完成教学任务。 2、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3、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分析研究,提出建议。 二、调查地点 陕西省宝鸡陇县城关镇北关村 三、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年龄段主要在20—70岁之间,大多数人为初中,高中的文化程度,少数为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的北关村一组到五组人民。 四、调查方式 本次我们主要是以走访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的。 五、调查结果及建议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好“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推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新农村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创造了条件。 (一)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使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新修公路30公里,实现了村村道路畅通;农村工作稳步推进;生态保护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农村

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等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先后出台了《城关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

“挑战杯”作品申报书样本

附件2 (作品申报书样本) 序号: 编码: “挑战杯”湖南省直高校创新创业创效大赛 作品申报书 作品名称: 学校全称: 申报者姓名 (集体名称): 类别: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科技发明制作A类 □科技发明制作B类 竞赛组委会制 年月

说明 1.申报者应在认真阅读此说明各项内容后按要求详细填写,表格各项内容不得为空。 2.申报者在填写申报作品情况时,需根据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情况填写A1或A2表,根据作品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分别填写B1、B2或B3表(作品类别必须细化到最末一级类别标题)。所有申报者可根据情况填写C表。 3.表内项目填写时一律用钢笔或打印,字迹要端正、清楚,此申报书可复制。 4.序号、编码由第十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办公室负责填写。 5.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及所附的有关材料必须是中文(若是外文,请附中文本),请以4号楷体打印在A4纸上,附于申报书后,学术论文及有关材料在8000字以内,社会调查报告在15000字以内(文章版面尺寸14.5×22cm)。 6.参赛作品(一式四份)须由各高校按要求于2015年4月15日前统一寄送至湖南省第十一届“挑战杯”竞赛组委会办公室(设湖南科技大学团委)。 7.其他参赛事宜请向本校竞赛组织协调机构咨询。

A1.申报者情况(个人项目) 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按要求填写,申报者情况栏内必须填写个人作品的第一作者(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工作者);

A2.申报者情况(集体项目) 说明: 1.申报者代表必须是作者中学历最高者,其余作者按学历高低排列;2.本表中的学籍管理部门签章视为申报者情况的确认。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篇一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篇一: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某某单位职能作用,努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实地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市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基本情况: **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良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纳入日程,层层部署,层层落实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组成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33个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组织机构,下设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制定下发了《20xx年新农村建设目标及孝核方案》,明确了各部门、各乡镇的职责和任务。确定一名市级领导包扶一个乡镇、一个试点村,对所包乡镇新农村建设负总责。二是广泛开展了宣传动员。为了提高全市各级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性的认识,层层召开会议传达贯彻中央、省、市会议精神。使各级干部树立了正确的工作指导思想。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宣传栏、简报等形式,努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做到电视上有影,广播中有声,报纸上有字。通过广泛宣传积极引导,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明确了目标,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三是制定规划,实行整体推进。市委市政府坚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重点突出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合理规划村屯布局,充分体现民俗、文化、地域特色。为我市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四是加强对接,协力共建。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后,市委、市政府主动与**驻村工作队、省帮建单位进行了对接,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各驻村工作和省帮建单位也都积极主动地深入到试点村,帮助制定规划、谋划发展、协力共建。五是积极招商引资,加大项目投入。市委、市政府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新农村干部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大资金投入。今年以来己争取百万元以上项目11个,争取项目资金1、7亿元。己到位通村公路建设资金6800万元、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127万元、农村沼气建设资金336万元、植物保护工程建设资金270万元、扶贫资金210万元、农机作业合作社115万元,有利地推动了我市新农村建设。 通过市委、市政府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

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一) 随着依法治国历程的推进,全国上下广大乡村干部群众的司法认识、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护本身正当权益的认识和才能获得进一步的提高。但随着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措施的不时加速,新型农民司法认识的不时深化,乡村普法工作的近况很难顺应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必然水平上制约了乡村普法工作的深化发展。为扎实推进乡村普法工作,全力服务新乡村建立,笔者就乡村普法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谈几点浅显的观点: 近况剖析 一是对普法教育的主要性看法不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越来越注重物质好处和经济效益,并以此作为看问题、做事情的习用规范,对那些费时、辛苦而又难见经济效益的普法工作则持逃避、被动、冷酷的立场。很多基层干部、农民还存在适用主义思想,碰到问题才想起往来不断找司法,不克不及做到事前学习和知晓。有的乡、村一年不搞一次普法宣传活动,既没方式也没内容,为了迎接省市县综合管治检查审核,其普法活动材料、工作总结等普法台帐往往是暂时假造,凭空捏造,基本无真实、历史的陈迹。 二是对普法相关工作经费、人员投入不足。当前基层司法所人员编制过少,无专职普法步队,普法经费落实不到位,工作开展困难、技能配备掉队,不克不及顺应新情势下的普法工作需求。尤其是乡镇普法工作经费、人力严厉投入不足,乡镇司法员也仅仅是乡村纠纷的调停员和中间工作的服务员,在实践工作中很难真正开展普法宣传和教育,特殊是学校普法,法制副校长更是有其名无其实,必然水平上影响了普法工作的深化开展。 三是普法宣布道育方式保守。目前乡村普法工作首要是采取司法征询、普法口号、宣传栏、宣传材料等方式进行,传统方式多而创新认识和方式却少。不少乡镇设立了法制学校,也是有其名,而很少开展法制教育,往往达不到预期结果。 四是工作推进存在必然坚苦。首先是人员难集中。随着农民经济认识的不时加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按照县委组织部的安排,我于2009年5月11-15日,通过走访座谈,对城关镇马桥和刘竹园村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有关情况和本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思考,报告如下: 一、新农村建设基本的情况 调查中发现,近年来,城关镇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始终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富有成效地推进了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如何进一步推动镇域经济崛起,全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

管理的总体目标,仍然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基本情况 马桥村位于利辛县城西约4公里,阜蒙河北岸,西和马店镇接壤,地理条件优越。全村共有人口4460人,辖23个自然庄,耕地面积4800多亩,村两委班子成员7人,党员64人。刘竹园村位于利辛县城西,和马桥村相邻,全村现有人口2300人,耕地面积2748多亩,辖9个自然庄,村两委班子成员4人,党员35人。2008年两个村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群众生活相对宽裕。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态势 近年来,城关镇党委、政府对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视,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一是镇、村两级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制定了工作规划,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把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一起抓。二是深入开展了宣传发动工作。通过调查了解,各个村都组织召开了党员会、村民代表会以及群众大会,

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意义进行了宣讲。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三是城关镇党委政府积极组织经济条件较好的村两委班子到外地考察学习,为新农村的建设规划做准备。村两委首先重点是加强人居环境治理,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等方面的困难,搞好村庄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 基层干部群众思想动态 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十分拥护,热情高涨。问卷调查表明,当问及当前村里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还有哪些问题需要上级政府解决时,有80%以上的农民提到新农村的规划和村庄道路的建设,认为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要;农民很乐意参加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活动;95%以上的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表示满意。但也有少数基层干部群众,对建设新农村存在一些思想误区:一是认识简单片面。对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二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2d15460546.html,)/总结报告/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XX年3月23日——20XX年3月25日 调查地点:安徽省黄山市西递镇叶村 调查对象:叶村村民 调查方式:访谈、查阅资料、观察 调查内容:通过对西递镇叶村新农村建设的了解,切实感受叶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在经济、文化、社会方面表现出的新气象。把叶村村民自身的深切感受与西递镇政府资料结合起来,科学认识西递叶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从而总结出叶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西递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古村落是世界文物和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这使西递发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西递镇一方面积极开发古村落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在保护古村落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力图形成旅游带动经济、经济保护资源的良性发展模式。西递镇把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

求,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新动力。西递叶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代表。 一、西递叶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叶村是位于西递古村落不远处的一个村落,是新农村建设理念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新型农村。叶村依托西递古村落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现在现代商业经济,从而形成与西递古村落遥相呼应的现代新型新农村。叶村从80年代开始进行商品化发展,一开始就瞄准蚕桑的发展空间惊醒蚕茧生产。因此全村形成“家家有桑田、户户出蚕茧”的局面,共有XX多亩桑田,蚕桑收入约占叶村收入的80%左右。XX年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XX年正式实行新农村建设规划,围绕生产发展,以西递为中心,发展经济,同时发展蚕桑、茶叶和林业,20XX年叶村人均纯收入达5000多元。农村基础设施改善,道路四通八达,建成现代化叶村小学,可容纳学生200余人,同时配备电视、电脑等教学设备。基本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因此被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二、叶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 叶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新农村建设理念发挥作用的成功实例。叶村的成就与村镇的建设理念、基础项目建设、经济发展机制、重视教育、文化建设等

2017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范文

2017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范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2017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范文篇1 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是作为一位知识青年的至关重要的人生历程。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号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绩。然儿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就对其进行全面的实践调查。因此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新农村建设对我家乡的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国家出台的“三农”政策让人民的生活变的更加舒适,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尽自己应尽的力量。 我是一名在农村长大的大学生,虽说我学的专业可能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不是很大,但我却不能不去关心新农村建设,因为那是抚育我长大的地方。当国人在沐浴着社会新风尚的阳光,那么建设怎么样的新农村、怎么样建设好新农村是我们大家必须思考的问题。十分高兴,我能够在寒假进行

相关的实践调查。然儿经过我的一番调查之后却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不禁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样一种已有的村庄发展模式是否正确?是否真是中国新农村未来建设的整体框架?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是否有走形式主义的危险? 我的有关新农村与我家乡的变化调查主要体现在下面的方面: 目前,农民增收困难伴随着一系列负面影响,尤其是医疗保障方面显得更加突出,一些地方又出现了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甚至因病而陷入绝境的现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改革方案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标准为每人每年55元,主要由农民个人自愿缴纳、地方财政补助、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三部分组成。 建国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卫生工作,农村逐步建立了三级(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卫生服务网络,基本解决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另外,从50年代中期开始,部分农村开展了合作医疗。合作医疗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共同筹资,为农村居民提供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一种社区型医疗保障制度。合作医疗和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相互配合,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问题。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迅速上升到1996年的71岁,①这一巨大成就的取得,为占总人口80%的农村居民提供健

最新202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202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近段时间,我们组织部分委员走访了县委县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及部分村(社区),就我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 从调研情况看,基层干部群众对建设新农村积极性高。各级对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精心部署。新农村建设启动平稳,推进有序,开局良好。主要体现在: 一是宣传深入,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中央1号文件下发后,全县各级采取举办培训班、层层召开会议、开展专题研讨等形式,组织干部深入学习1号文件;抽调县乡干部深入村(社区)、农户、院落,实施面对面的宣讲和指导;通过在报纸、电视、电台等宣传媒体开办专栏、专题节目和在农村办墙报、刷写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部分乡镇领导、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村干部等赴安吉等地参观学习,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通过深入宣传,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日益增强,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高涨,齐心协力抓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二是抓好调研,精心出台新农村建设系列文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玉环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精神,结合本县实际,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工作措施。还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村庄建设加大政策力度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的通知》、《关于成立单位工作职责的通知》、《玉环县通村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关于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意见》、《玉环县农村卫生改厕方案》、《关于印发玉环县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暂行规定通知》、《玉环县城乡困难居民分层分类救助实施办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办法》、《关于开展环境整治活动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的规定。 三是试点先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县各级陆续启动实施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重点村建设,实行了领导包抓和部门联建责任制,优先在农民群众积极性高、班子力量强、发展基础好的村推进新农村建设,防止一哄而起和盲目攀比。近年来,已建成13个示范村,其中3个示范村受到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108个村庄整治村。今年又确定建设5个示范村、35个整治村,抓好8个重点建设村。 四是领导重视,新农村建设已纳入各级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所调研的乡镇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制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重大问题的综合协调和指导。大多数乡镇还向试点村派驻了工作指导组,驻村抓规划、抓指导、抓落实。部分镇乡制定了新农村工作阶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本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本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一) 按照全县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和“创新业绩,树新形象”主题实践的部署,深入开展以“解民忧、访民情、促民风、谋民富”为主题的蹲点调研活动,以点带面,加快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乡党委、政府决定开展乡领导班子成员“办公日、住村周、调研月”活动。根据要求,我于20xx年6月24日至30日蹲点**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村的基本情况 **村与xx省的xx县接壤,总面积7.32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人口1102人,耕地713 亩。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3112元。 二、我乡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20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630万元,同比增长18%,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1700万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收入2454元,同比增长7%。积极发展粮食产业,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全乡油菜面积扩大到300亩;菜园蔬菜生产面积,发展到500亩;成立了全县首家早姜专业合作社—富源早姜合作社,带动80户农户发展早姜300亩;发展葛根药材基地110多亩。通过多种方式培训,加大农民知识化培训力度,全年劳务输出3400人。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

“挑战杯”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参考题目

附件2: “挑战杯”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参考题目(仅供参考,注意密切结合当前实际选题) 重点方向: 1、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三农”问题 4、基层选举 5、基层法律服务 6、环境保护与发展 7、教育消费与教育公平 8、社区医疗服务 9、食品安全 一、哲学类 1.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与伦理道德的新课题研究 2.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经验和做法的调查研究 3.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的调查分析 4、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 二、经济类 1、失地农民的现状调查 2、社会大众食品消费安全意识调查

3、中小股民的投资行为调查 4、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参与意识调查 5、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研究 6、农村税费改革调研 7、假日经济发展调查 8、城镇化的调查和分析 9、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10、金融风险防范与我国金融业改革研究 1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完善研究 12、城乡就业形势和扩大就业门路问题调查研究 三、法律类 1、中国公民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调查 2、司法改革研究 3、新婚姻法实施后问题研究 4、消费者利益的法律保护 5、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 6、律师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研究 7、中国反垄断法的理论与实践 四、社会学类 1、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2、农村生育观的变化趋向及原因分析 3、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 4、社会公益捐赠行为调查分析

5、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 6、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量研究 7、养老方式变化趋势及原因调查分析 8、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研究 9、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10、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11、城市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改变及其社会意义 五、教育类 1、推进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 2、从学生角度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3、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调查 4、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5、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 6、高校后勤社会化调查分析 7、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青少年教育 8、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调查 9、大学生的就业实践与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 10、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六、管理类 1、电子商务在某一行业的应用调查分析 2、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发展调查 3、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4、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模板

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模板Research Report Template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模板 前言:调研报告是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 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 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 价值的调研报告。本文档根据调研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 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 问题,根据福协办〔20xx〕33号文件—《政协××县委员会 关于我县社会主义拳农村建设情况研的函》要求,我乡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乡位于××县南部,距县城17公里。北靠××乡, 东临××县,南接子××乡,西与××毗邻。境内山高坡陡,平均坡度为30度以上。国土面积为274.3平方公里,边境线 长8.25公里。共有6个村委会、48个自然村、86个村民小组。20xx年全乡年末总户数为3221户,总人口为12607人(其中 农业户2842户11941人),共有耕地面积12246.6亩(其中 水田2135亩),人均耕地面积1.03亩。境内居住着傈僳族、怒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由于受地理环境、自然历史和群众思

想文化素质总体较低等诸多因素制约,我乡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是典型的集边疆、贫困、山区、民族、宗教为一体的特困乡。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三农” 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上半年,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93万元,同比增10%,其中出售产品收入128万元,占总收入的21 %,农民人均纯 收入449元,同比增7%。从农村经济收入比例情况看,第一 产业总收入485万元,占总收入的77 %,同比增8%。其中, 农业收入180万元,同比增13%;畜牧业收入280万元,同比 增6%;林业收入25万元,同比增25%。第二产业收入54万元,占总收入的9 %,同比增8%。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业等收入84万元,占总收入的14%,同比增10%。外出劳务收入70万元,同比增9%。上半年全乡粮豆播种面积18435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