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属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金属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金属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金属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金属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耿海局1,罗焕敏1,2*

(暨南大学 1.医学院, 2.脑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为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导致成年人痴呆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人们对于该病的研究虽历时数百余年,其中Aβ学说、tau学说在AD中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可,但是有关AD 的具体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可以明确的是,AD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疾病,除了遗传、衰老和生活习惯外,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一些金属元素,如铜、铝、锌和铁等都可能与AD密切相关。本文就这些金属元素与AD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概述。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铜;铝;锌;铁

中图分类号:R9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3-4870(2014)10-1372-05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metals correlated to Alzheimer’s disease

GENG Gelite1,LUO Huan-min1,2*

(1.School of Medicine,2.Institution for Brain Science,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510632,China)

Abstract:Alzheimer’s disease(AD)is a kind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dementia.Although AD has been studied more than100years and the Aβand tau theory are most widely accepted among the theories achieved,yet it is not really clear what the mechanism related to AD works up to now.However,it is certain that AD is a kind of diseases resulting from multi-causes.Except for causes correlated with heredity,aging and life habits,environmental role is worth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as well. Some metals,such as copper,aluminum,zinc and iron et al,can also hav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AD.Now,we make an overview on the correlative researches in the field.

Key words:Alzheimer’s disease;copper;aluminum;zinc;iron

AD是一种与年龄密切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在美国,6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约为13%,而8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近33%,每年的医护费用近$1000亿。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AD患者的数量将会急剧增加[1]。2010年,全世界有3560万AD 患者,预计每20年翻1倍,到2030年将有6570万,到2050年将达到1.154亿[2]。AD患者常伴随记忆缺失和认知障碍,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

收稿日期:2014-05-04;修回日期:2014-06-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173037);国家973项目(2011CB707500);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2B050300018). *通讯作者Tel/Fax:86-20-85228869,E-mail:tlhm@https://www.doczj.com/doc/2915452136.html, 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在临床上,AD目前很难治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正处于探索积累阶段。

现有研究表明[3],体内微量元素动态平衡的改变可能与痴呆,特别是AD的形成和病理改变有关。AD 患者大脑神经元外出现大量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Aβ)堆积形成的老年斑,并与高浓度的金属离子共存,主要包括铜、铝、锌、铁等,这些离子与可溶性Aβ和Aβ寡聚体的相互作用与AD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4?6]。AD的其他病理特征,包括神经元纤维缠结、神经元丢失等也与这些金属离子有关。金属离子的不平衡已被视为AD发病机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1铜与阿尔茨海默病

铜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包括铜管输送的饮用水、营养补剂、红肉、贝壳类动物、坚果、某些水果及蔬菜等。铜在神经传导、骨生长、结缔组织形成和激素分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适量的铜对人体有重要意义[7],但是,如果摄入铜过多而没有及时排出,就可导致机体功能紊乱和疾病的发生,AD就是其中之一[8?10]。因此,必须在器官、细胞和蛋白质等多个水平严格控制铜的含量及其代谢。

铜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到脑血管中,过量的铜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尤其是在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上,而这些细胞是大脑防御系统的关键成分,调控分子进出脑组织。在生理状态下,毛细血管会阻止铜进入大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铜累积的增多,毛细血管出现功能障碍,血脑屏障受到破坏,导致细胞活动副产物Aβ堆积,产生毒性[11]。Cu2+能促进Aβ1?40的聚集,且能改变Aβ1?40聚集体的形态和大小,Cu2+诱导Aβ1?40聚集产生纤维状和无定形聚集体[12]。Singh 等[13]利用小鼠和人类脑细胞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证实铜参与并加速了AD的发生发展。在生理状态下,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1,LRP1)负责清除脑内的Aβ,而铜可以通过氧化作用破坏LRP1的功能,进而抑制大脑中Aβ的清除。Acevedo等[14]研究表明,铜不仅可以增加β-淀粉样蛋白前体(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在细胞表面的水平,而且可以促进APP在体外培养的极化上皮细胞和神经细胞中的转运。在SH-SY5Y细胞和原代皮质神经元中,铜可以促进APP从细胞核周围分布到更广泛的部位,甚至可以分布到突起中,铜还可以通过增加胞外分泌和减少内吞作用而增加细胞表面的APP。综合以上研究表明,高浓度的铜可以抑制Aβ的清除,还能促使APP分布到更广泛的部位,进而产生毒性作用,加剧神经元的损伤。有趣的是,尽管胞外淀粉样斑块中铜的浓度比较高,而胞内铜却与细胞总铜量呈负相关,这似乎有点自相矛盾, Hung等[15]研究给出了解释:APP形成Aβ的过程发生在膜微区丰富的胆固醇脂筏,铜通过胆固醇丰富的脂筏调节flotillin-2基团,通过铜介导的APP内吞的抑制作用而减弱了Aβ的合成。因此,细胞内铜的缺乏更有利于Aβ-Cu2+配合物的生成。

2铝与阿尔茨海默病

虽然在生活中铝广泛用于炊具,但是它与铜不同,并非人体必需。人们很早就发现铝与AD的发生和发展之间存在联系,早在1973年,Crapper等[16]发现铝在AD患者大脑内某些区域聚集,并能诱导高等动物神经纤维的退化,进一步证实铝与AD的发生密切相关。1980年,Perl和Brody[17]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荧光光谱的方法,分别检测了AD患者和正常老年人尸体海马神经元中铝的含量。结果表明,无论是AD患者还是正常老年人,铝灶在神经元纤维缠结比例较高的神经元中均显著增多,而相邻正常神经元中几乎没有铝沉积。Yumoto等[18]利用能量衍射型X射线光谱技术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combined with energy X-ray diffraction spectroscopy,TEM-EDX)技术探究铝在AD患者脑中的作用。结果显示,铝参与了Aβ聚集形成神经元毒性纤维的过程,并可能诱导Aβ形成β-折叠结构。综上,铝影响了神经元纤维的结构,并且与AD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

铝对神经元的损伤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得到验证。Bonda等[19]研究发现,过量的铝能够引起神经毒性作用、触发β-折叠、促进神经原纤维缠结形成、干扰神经传导和诱导细胞的氧化损伤等。铝的神经损伤作用还可能与其对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有关:铝、铜、铁和钙等离子可以非竞争性地抑制乙酰胆碱酯酶,但抑制作用弱于非竞争性抑制药物[20];而本实验室[21]在D-半乳糖制作亚急性衰老模型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三氯化铝,成功制备了AD动物模型,模型鼠表现出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脑内乙酰胆碱水平降低、乙酰胆碱转移酶和胆碱脂酶活性下降,并出现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等病理改变。Ribes等[22]研究了低剂量铝对AD转基因模型小鼠和野生小鼠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剂量铝对野生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损伤的同时也促进海马齿状回的细胞增殖,这说明大脑对铝损害表现出一种代偿性反应。但是,铝并不影响对过表达人类Aβ的成年Tg2576小鼠的认知记忆能力和淀粉样斑块的形成与发展[23]。这可能因为Tg2576小鼠已经过表达Aβ,铝的影响就不显著了;此外,这也提示了可能并不是通过直接作用而加速AD的发展。Gonzalez-Domínguez等[24]对AD发病过程中金属动态平衡的研究表明,铝介导的神经毒性主要作用于小分子物质,而且,血液中铝的浓度异常也会影响其他金属元素的分布,扰乱血清中金属的动态平衡。此外,铝还可能促进铁介导的氧化反应,对脑组织造成严重损伤。

综合以上的研究结果,说明铝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产生神经损伤作用:一方面,铝不仅能够非竞争性抑制乙酰胆碱酯酶、产生神经毒性作用,触发β-折

叠、促进神经原纤维缠结形成、干扰神经传导和诱导细胞的氧化损伤而发挥直接的毒性作用;另一方面,还能够作用于小分子物质,调节血清的金属动态平衡,促进铁介导的氧化反应而间接发挥毒性作用。因此,减少铝的摄入,不仅可以降低AD的患病风险,而且对于体内其他金属的动态平衡也具有重要意义。3锌与阿尔茨海默病

锌是人体的必需元素之一,是人体中部分蛋白质结构或功能的成分,在人体的生长发育、免疫力和伤口愈合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但是,在老年人体内,血清锌含量以0.4%的速度逐年下降[25]。锌在大脑中有重要的作用:降低铜的毒性或直接营养神经元,或两者兼而有之[26];锌缺乏可导致神经元死亡。

在生理状态下,突触释放的Zn2+与各种神经细胞的离子通道、受体和转运体相互作用,调节突触传递和可塑性[27,28]。释放的Zn2+大部分由突触前神经元重新摄取并由锌转运体3(zinc transporter,ZnT-3)进一步螯合到突触囊泡中[29],以维持Zn2+的动态平衡。在AD患者的海马、皮质和杏仁核中,Zn2+显著增高[30], ZnT-3显著下调,其他锌转运蛋白如ZnT-1、ZnT-4和ZnT-6的表达也有所改变[31?33],锌的动态平衡受损。

过量的Zn2+能加剧AD的两个特异性病理特征——Aβ和过磷酸化tau的形成。一方面,突触释放的锌可以通过抑制突触蛋白磷酸酶2A(protein phosphatase2A,PP2A)促进tau蛋白磷酸化[34,35],其具体机制:锌激活sarcoma(Src)而介导PP2A在Tyrosine307位点的磷酸化,PP2A失活,tau蛋白过度磷酸化;而Src家族激酶抑制剂PP2,可以抑制锌诱导的PP2A磷酸化。此外,在高表达人类tau蛋白的转基因小鼠中,锌螯合剂抑制Src的激活,进而降低PP2A的磷酸化和不溶性tau蛋白的水平。另一方面, Zn2+可以降低Aβ的溶解度而加剧神经元损伤。

在生理状态下,脑脊液中游离的锌浓度很低,并不足以促进Aβ聚合,但在突触快速活动时,锌的局部释放瞬时增高,游离的锌立即与Aβ1?40配位并促进其聚合[36]。在Zn2+-Aβ1?42的寡聚物中,Zn2+可以同时在细胞内和细胞外与Aβ1?42进行配位,桥接两个肽,锌的配位显著降低了Zn2+-Aβ1?42寡聚体的溶解度,提高其聚合趋势[37]。王春艳等[38]也发现,APP/PS1转基因小鼠长期使用高锌含量的饮用水会导致大脑APP表达增加、裂解和Aβ沉积。

锌在分子水平也参与AD的发生和发展,张新等[39]利用锌指核酸酶技术成功制备了用于AD药物筛选的APP过表达的转基因小鼠模型。

综上研究结果表明,在生理状态下,突触释放的Zn2+能够调节突触传递和可塑性,但是过量的Zn2+能加剧Aβ和过磷酸化tau的形成,进而产生神经毒性作用。

4铁与阿尔茨海默病

铁和锌相似,也是人体必需的金属元素之一,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就是铁的螯合物,人体缺铁会引起贫血症。如果妇女产后铁摄入不足,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脑缺铁就可能发生,这将会导致短期和长期的神经及行为缺陷。即使后天进行补充,早期缺铁对海马发育的影响仍然存在。早期铁缺乏会使包括Fn1、Cst3、Apbb1、Clu、App和Htatip在内的一系列发育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而这些基因的失调与AD的病因学有关。动物实验结果[40]表明,大鼠幼崽在其海马分化时,如果发生缺铁性贫血,体内有关AD和介导Aβ产生的基因组表达上调。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灰质区的铁积累可能导致AD等疾病。朱文珍等[41]利用定量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AD患者大脑双侧的顶叶皮层、尾状核和齿状回中铁含量和海马内铁蛋白累积量明显高于正常人。Brar等[42]研究表明,AD能够增加铁的积累,而铁的累积反过来又会加剧AD的发病过程。Cho等[43]研究发现,SH-SY5Y细胞内增加的铁可以通过调控铁应答分子(iron-responsive element,IRE) RNA5'-端非编码区增加APP的表达量,而铁螯合物可以促进铁调节蛋白-1(iron regulatory protein-1, IRP-1),选择性抑制Aβ前体蛋白转录产物的翻译和APP/IRE的结合,降低细胞内APP的表达。铁不仅影响APP的产生,对Aβ的聚集也有影响。铁可以延缓Aβ从非结构化构象转变为Aβ特征性的、有序的β交联纤维,阻碍Aβ正常的聚集,进而增加其毒性[44]。铁能够促进APP的产生和Aβ的聚集而增加Aβ的毒性,而Aβ对铁的累积也有影响,Wan等[45]已经证实Aβ可以增加线虫和人体细胞的铁含量:在过表达APP突变体的SH-SY5Y细胞和表达Aβ的秀丽隐杆线虫株CL2006中,铁含量水平有所增加。

氧化应激反应是AD的致病因素之一,在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阶段,氧化应激已有所增加,铁的累积也在MCI期增加最多。AD 发病过程中,可以检测到神经胶质细胞和小脑中氧化还原活性铁的累积,且随着发病进程逐渐增加[46]。在AD患者的大脑内,铁通过催化自由基的产生而加重了氧化应激反应,Suttkus等[47]在此基础上,证实神经元外周细胞丛(perineuronal nets,PNs)可以通过

拮抗铁的作用而保护神经细胞。因此,过量的铁能够加剧Aβ的毒性作用、氧化应激反应而损伤神经元。5展望

近年来,人们在AD病因、病理及机制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其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非生物因素在AD中的作用。阐明和梳理了金属离子与AD 的关系,对于科学研究或药物开发,甚至日常生活中AD的预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除此之外,研究工作者还通过测定体内金属离子的含量无创性地预测AD的患病风险和诊断AD,再根据研究的成果开发针对性的药物。尽管目前金属离子在AD致病过程中的作用还没有最后定论,甚至尚有争议,但是,金属离子和AD密切相关是毋庸置疑的,这为预防AD、研究其发病机制和研发治疗药物等提供了新方向。尽管金属离子与AD的关系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这些金属的专一性和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References

[1]Tsai LH,Madabhushi R.Alzheimer’s disease:a protective

factor for the ageing brain[J].Nature,2014,507:439?440. [2]Prince M,Bryce R,Albanese E,et al.The global prevalence

of dementia: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Alzheimers Dement,2013,9:63?75.

[3]Nuttall JR,Oteiza PI.Zinc and the aging brain[J].Genes

Nutr,2014,9:379.

[4]Faller P,Hureau C.Bioinorganic chemistry of copper and

zinc ions coordinated to amyloid-beta peptide[J].Dalton

Trans,2009,(7):1080?1094.

[5]Hung YH,Bush AI,Cherny RA.Copper in the brain and

Alzheimer’s disease[J].J Biol Inorg Chem,2010,15:61?76.

[6]Himes RA,Park GY,Siluvai GS,et al.Structural studies of

copper(I)complexes of amyloid-beta peptide fragments:

formation of two-coordinate bis(histidine)complexes[J].

Angew Chem Int Ed Engl,2008,47:9084?9087.

[7]Lutsenko S,Bhattacharjee A,Hubbard AL.Copper handling

machinery of the brain[J].Metallomics,2010,2:596?608. [8]Faller P.Copper in Alzheimer disease:too much,too little,or

misplaced?[J].Free Radic Biol Med,2012,52:747?748. [9]Rose F,Hodak M,Bernholc J.Mechanism of copper(II)-

induced misfolding of Parkinson’s disease protein[J].Sci

Rep,2011,doi:10.1038/srep00011.

[10]Bush AI,Tanzi RE.Therapeutic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based on the metal hypothesis[J].Neurotherapeutics,2008,5: 421?432.[11]Madsen E,Gitlin JD.Copper and iron disorders of the brain

[J].Annu Rev Neurosci,2007,30:317?337.

[12]Zhang Y,Zhu JM,Liu CL.Cu2+and Zn2+-induced aggregation

of amyloid-βpeptide[J].Acta Pharm Sin(药学学报),2012, 47:399?404.

[13]Singh I,Sagare AP,Coma M,et al.Low levels of copper

disrupt brain amyloid-beta homeostasis by altering its production and clearance[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13,110: 14771?14776.

[14]Acevedo KM,Hung YH,Dalziel AH,et al.Copper promotes

the trafficking of the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J].J Biol Chem,2011,286:8252?8262.

[15]Hung YH,Robb EL,V olitakis I,et al.Paradoxical condensation

of copper with elevated beta-amyloid in lipid rafts under cellular copper deficiency conditions:implications for Alzheimer disease[J].J Biol Chem,2009,284:21899?21907.

[16]Crapper DR,Krishnan SS,Dalton AJ.Brain aluminum

distribu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 and experimental neurofi brillary degeneration[J].Science,1973,180: 511?513.

[17]Perl DP,Brody AR.Alzheimer’s disease:X-ray spectrometric

evidence of aluminum accumulation in neurofibrillary tangle-bearing neurons[J].Science,1980,208:297?299.

[18]Yumoto S,Kakimi S,Ohsaki A,et al.Demonstration of

aluminum in amyloid fibers in the cores of senile plaques in the brains of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J].J Inorg Biochem,2009,103:1579?1584.

[19]Bonda DJ,Lee HG,Blair JA,et al.Role of metal

dyshomeostasis in Alzheimer’s disease[J].Metallomics, 2011,3:267?270.

[20]Pohanka M.Copper,aluminum,iron and calcium inhibit

human acetylcholinesterase in vitro[J].Environ Toxicol Pharmacol,2014,37:455?459.

[21]Xiao F,Li XG,Zhang XY,et https://www.doczj.com/doc/2915452136.html,bined administration of

D-galactose and aluminium induces Alzheimer like lesions in brain[J].Neurosci Bull,2011,27:143?155.

[22]Ribes D,Colomina MT,Vicens P,et al.Effects of oral

aluminum exposure on behavior and neurogenesis in a transgenic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J].Exp Neurol,2008,214:293?300.

[23]Ribes D,Torrente M,Vicens P,et al.Recognition memory

and beta-amyloid plaques in adult Tg2576mice are not modified after oral exposure to aluminum[J].Alzheimer Dis Assoc Disord,2012,26:179?185.

[24]González-Domínguez R,García-Barrera T,Gómez-Ariza JL.

Homeostasis of metals in the progress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J].Biometals,2014,27:539?549.

[25]Rembach A,Hare DJ,Doecke JD,et al.Decreased

serum zinc is an effect of ageing and not Alzheimer’s disease [J].Metallomics,2014,6:1216?1219.

[26]Brewer GJ.Copper excess,zinc deficiency,and cognition

loss in Alzheimer’s disease[J].Biofactors,2012,38:107?113.

[27]Karakas E,Simorowski N,Furukawa H.Structure of the

zinc-bound amino-terminal domain of the NMDA receptor NR2B subunit[J].EMBO J,2009,28:3910?3920.

[28]Takeda A,Iwaki H,Ando M,et al.Zinc differentially

acts on components of long-term potentiation at hippocampal CA1synapses[J].Brain Res,2010,1323:59?64.

[29]Wenzel HJ,Cole TB,Born DE,et al.Ultrastructural

localization of zinc transporter-3(ZnT-3)to synaptic vesicle membranes within mossy fiber boutons in the hippocampus of mouse and monkey[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7, 94:12676?12681.

[30]Religa D,Strozyk D,Cherny RA,et al.Elevated cortical

zinc in Alzheimer disease[J].Neurology,2006,67:69?75. [31]Lovell MA,Smith JL,Xiong SL,et al.Alterations in zinc

transporter protein-1(ZnT-1)in the brain of subject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early,and late-stage Alzheimer’s disease [J].Neurotox Res,2005,7:265?271.

[32]Smith JL,Xiong S,Markesbery WR,et al.Altered expression

of zinc transporters-4and-6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early and late Alzheimer’s disease brain[J].Neuroscience, 2006,140:879?888.

[33]Adlard PA,Parncutt JM,Finkelstein DI,et al.Cognitive

loss in zinc transporter-3knock-out mice:a phenocopy for the synaptic and memory deficits of Alzheimer’s disease?[J].

J Neurosci,2010,30:1631?1636.

[34]Sun XY,Wei YP,Xiong Y,et al.Synaptic released zinc

promotes tau hyperphosphorylation by inhibition of protein phosphatase2A(PP2A)[J].J Biol Chem,2012,287:11174?11182.

[35]Xiong Y,Jing XP,Zhou XW,et al.Zinc induces protein

phosphatase2A inactivation and tau hyperphosphorylation through Src dependent PP2A(tyrosine307)phosphorylation [J].Neurobiol Aging,2013,34:745?756.

[36]Noy D,Solomonov I,Sinkevich O,et al.Zinc-amyloid-beta

interactions on a millisecond time-scale stabilize non-fibrillar Alzheimer-related species[J].J Am Chem Soc,2008,130: 1376?1383.

[37]Miller Y,Ma B,Nussinov R.Zinc ions promote Alzheimer

Abeta aggregation via population shift of polymorphic states [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10,107:9490?9495. [38]Wang CY,Wang T,Zheng W,et al.Zinc overload enhances

APP cleavage and Abeta deposition in the Alzheimer mouse brain[J].PLoS One,2010,5:e15349.

[39]Zhang X,Li H,Mao Y,et al.An over expression APP model

for anti-Alzheimer disease drug screening created by zinc finger nuclease technology[J].PLoS One,2013,8:e75493.

[40]Carlson ES,Magid R,Petryk A,et al.Iron deficiency

alters expression of genes implicated in Alzheimer disease pathogenesis[J].Brain Res,2008,1237:75?83.

[41]Zhu WZ,Zhong WD,Wang W,et al.Quantitative MR

phase-corrected imaging to investigate increased brain iron deposition of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disease[J].Radiology, 2009,253:497?504.

[42]Brar S,Henderson D,Schenck J,et al.Iron accumulation

in the substantia nigra of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disease and parkinsonism[J].Arch Neurol,2009,66:371?374.

[43]Cho HH,Cahill CM,Vanderburg CR,et al.Selective

translational control of the Alzheimer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transcript by iron regulatory protein-1[J].J Biol Chem,2010,285:31217?31232.

[44]Liu B,Moloney A,Meehan S,et al.Iron promotes the

toxicity of amyloid beta peptide by impeding its ordered aggregation[J].J Biol Chem,2011,286:4248?4256. [45]Wan L,Nie G,Zhang J,et al.beta-Amyloid peptide increases

levels of iron content and oxidative stress in human cell and caenorhabditis elegans models of Alzheimer disease[J].Free Radic Biol Med,2011,50:122?129.

[46]Smith MA,Zhu XW,Tabaton M,et al.Increased iron and

free radical generation in preclinical Alzheimer disease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J Alzheimers Dis,2010,19: 363?372.

[47]Suttkus A,Rohn S,J?ger C,et al.Neuroprotection against

iron-induced cell death by perineuronal nets—an in vivo analysis of oxidative stress[J].Am J Neurodegener Dis, 2012,1:122?129.

阿尔茨海默症

阿尔茨海默症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老年痴呆病,于1906年被德国医生Alois Alzheimer首次发现。它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发于60岁以上老年人,早期多表现为记忆障碍,以近期记忆力受损为主,随着病情的进展,病人可出现失语、失写、焦虑、淡漠、攻击行为以及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等表现,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给病人造成深重的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临床表现: 该病起病缓慢或隐匿。多见于70岁以上(男性平均73岁,女性为75岁)老人,少数病人在躯体疾病、骨折或精神受到刺激后症状迅速明朗化。女性较男性多(女∶男为3∶1)。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渐下降。根据认知能力和身体机能的恶化程度分成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1~3年) 为轻痴呆期。表现为记忆减退,对近事遗忘突出;判断能力下降,病人不能对事件进行分析、思考、判断,难以处理复杂的问题;工作或家务劳动漫不经心,不能独立进行购物、经济事务等,社交困难;尽管仍能做些已熟悉的日常工作,但对新的事物却表现出茫然难解,情感淡漠,偶尔激惹,常有多疑;出现时间定向障碍,对所处的场所和人物能做出定向,对所处地理位置定向困难,复杂结构的视空间能力差;言语词汇少,命名困难。 第二阶段(2~10年) 为中度痴呆期。表现为远近记忆严重受损,简单结构的视空间能力下降,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在处理问题、辨别事物的相似点和差异点方面有严重损害;不能独立进行室外活动,在穿衣、个人卫生以及保持个人仪表方面需要帮助;计算不能;出现各种精神症状,可见失语、失用和失认;情感由淡漠变为急躁不安,常走动不停,可见尿失禁。 第三阶段(8~12年) 为重度痴呆期。患者已经完全依赖照护者,严重记忆力丧失,仅存片段的记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呈现缄默、肢体僵直,查体可见锥体束征阳性,有强握、摸索和吸吮等原始反射。最终昏迷,一般死于感染等并发症。 AD的发病机制: 2.1 β淀粉样蛋白学说即“Aβ假说”,目前该假说广为大家所接受。β淀粉样蛋白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及内皮细胞等所表达的蛋白质的蛋白样淀粉前体。AD所具有的一个最典型的组织病理特征便是β淀粉样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组成的斑块,即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沉积[2]。该假说认为,细胞外异常聚集的β淀粉样蛋白通过炎症反应、自由基反应等多种细胞级联反应,可通过不同途径作用于胶质细胞和神经元,最终致使神经元功能出现异常甚至死亡,进而引起认知障碍[3]。β淀粉样蛋白异常聚集多由环境及遗传因素作用引起,如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嗜酒、高脂高盐饮食、接触放射性、化学毒性物质等),从而导致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代谢[4]。尽管Aβ假说仍备受到争议,但目前他在AD研究领域的地位仍无可替代。 2.2 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学说AD的另一个标志性的病理特征是神经细胞内高度磷酸化tau蛋白异常聚集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5](neurofbrillary tangles,NFT)。Tau蛋白作为一种胞质蛋白,与微管蛋白有较高的亲和力,进而使神经元微管的结构保持稳定,并保证神经

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概况

论文题目: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概况 作者姓名:魏巍 指导老师:朱道立教授 专业班级:生物技术081 所在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概况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渐进性大脑退行性病变,是德国著名神经解剖学家和病理学家Alzheimer 于1907年首先描述,后人以其姓氏命名的。它是最常见的成年痴呆症,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急剧增高。在欧美国家,其发病率在65岁的人群中为5%左右,而在85岁老年人中,其发病率则高达50%。由于AD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记忆缺失、认知障碍,生活不能自理,不但严重影响患者本身的生活质量,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AD是当今公认的医学和社会学难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和许多研究人员的广泛重视。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疾病病理,影响因素,治疗策略 【Abstract】 Alzheimer's disease (Alzheimer disease, AD) is a progressive degenerative brain disease, is a German anatomist and pathologist nerve Alzheimer first described in 1907, later generations named after its name.It is the most common adult dementia, the incidence rate increased sharply with age.In western countries, its incidence among people aged 65 and 5% of the elderly in 85 years, the incidence is as high as 50%.As the AD patients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memory loss, cognitive impairment, life can not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not only affected their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returned to the family and society, a heavy burden.So AD is today recognized medical and social problems, has attracted many researchers governments and extensive attention. 【Key word】Alzheimer disease , Disease pathology , Factors , Treatment strategies 【正文】

阿尔茨海默症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65岁以前发病者,称早老性痴呆;65岁以后发病者称老年性痴呆。 一.发病机理:该病可能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在多种因素(包括生物和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下才发病。从目前研究来看,该病的可能因素和假说多达30余种,如家族史、女性、头部外伤、低教育水平、甲状腺病、母育龄过高或过低、病毒感染等。下列因素与该病发病有关: 1.家族史 绝大部分的流行病学研究都提示,家族史是该病的危险因素。某些患者的家属成员中患同样疾病者高于一般人群,此外还发现先天愚型患病危险性增加。进一步的遗传学研究证实,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基因所致。最近通过基因定位研究,发现脑内淀粉样蛋白的病理基因位于第21对染色体。可见痴呆与遗传有关是比较肯定的。 先天愚型(DS)有该病类似病理改变,DS如活到成人发生该病几率约为100%,已知DS致病基因位于21号染色体,乃引起对该病遗传学研究极大兴趣。但该病遗传学研究难度大,多数研究者发现患者家庭成员患该病危险率比一般人群约高3~4倍。 St.George-Hyslop等(1989)复习了该病家系研究资料,发现家庭成员患该病的危险,父母为14.4%;同胞为3.8%~13.9%。用寿命统计分析,FAD一级亲属患该病的危险率高达50%,而对照组仅10%,这些资料支持部分发病早的FAD,是一组与年龄相关的显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文献有一篇仅女性患病家系,因甚罕见可排除X-连锁遗传,而多数散发病例可能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与AD有关的遗传学位点,目前已知的至少有以下4个:早发型AD基因座分别位于2l、14、1号染色体。相应的可能致病基因为APP、S182和STM-2基因。迟发型AD基因座位于19号染色体,可能致病基因为载脂蛋白E(APOE)基因。 2.一些躯体疾病 如甲状腺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癫痫等,曾被作为该病的危险因素研究。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史者,患该病的相对危险度高。该病发病前有癫痫发作史较多。偏头痛或严重头痛史与该病无关。不少研究发现抑郁症史,特别是老年期抑郁症史是该病的危险因素。最近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认为,除抑郁症外,其他功能性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病也有关。曾经作为该病危险因素研究的化学物质有重金属盐、有机溶剂、杀虫剂、药品等。铝的作用一直令人关注,因为动物实验显示铝盐对学习和记忆有影响;流行病学研究提示痴呆的患病率与饮水中铝的含量有关。可能由于铝或硅等神经毒素在体内的蓄积,加速了衰老过程。 3.头部外伤

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

第36卷2012年第1期 黑龙江医学 HEI LONG JIANG MEDICAL JOURNAL Vol.36,No.1 Jan.2012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 廖珏,廖新品 (泸州医学院病原生物中心,四川泸州646000) 关键词:综述;阿尔茨海默;病因;研究现状 doi:10.3969/j.issn.1004-5775.2012.01.006 学科分类代码:320.54中图分类号:R747.89文献标识码:A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原发性老年痴呆症,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以记忆、感觉能、判断、思维能力、运动能和情感反应能力等降低为主。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1]。本文将就近年来国内外AD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等方向的研究,作一综述。 1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 1.1遗传因素 AD具有家庭聚集性,患者有阳性家族史。AD 患者的一级亲属有极大的患病危险性,是一般人的4.3倍,呈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多基因遗传。目前,至少已发现4种基因的突变或多型性与AD有关,即:淀粉样蛋白前体(APP)基因、早老素1基因(PS-1)、早老素2基因(PS-2)和载脂蛋白(apoE)基因[2]。 1.2炎症作用 在AD患者脑中,Aβ肽可引起炎症反应而致神经元丧失和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证实,Aβ可激活胶质细胞而引起炎症反应。体外研究发现,激活的胶质细胞可通过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1(IL-1)、化学因子及神经毒物质,而引起的神经毒作用[3]。 1.3铝中毒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饮水铝含量与痴呆死亡率显著正相关。形态学研究发现:AD患者脑组织中铝水平较高,并发现铝可致脑组织神经纤维缠结(NF-T)和老年斑(SP)的形成[4]。 1.4雌激素水平 新近研究发现,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减低与AD发病密切相关[5]。雌激素水平减低可能影响了机体对糖皮质激素的反应性,从而导致了AD的发病。 2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2.1β淀粉样蛋白级联学说 1984年,首次从AD病人脑膜血管壁中纯化并测得了Ag氨基酸顺序,其基本结构中都含40或42个氨基酸多肽,统称为β淀粉样蛋白[6]。之后,与AD相关的一些基因变化被陆续报道。该学说认为,AD患者可能是由于APP和早老素(presenilin,PS)基因的突变改变了p和蛋白酶对APP酶切过程或酶活性,从而产生过多的AB或高积聚能力的Aβ1-42。因此,β淀粉样蛋白级联学说认为,Aβ异常分泌和产生过多会导致出现AD的其他病理变化,是AD发病的核心环节,减少AI3的形成、抑制AI3沉积,是预防和治疗AD的根本途径[7]。 2.2免疫功能突变 已在AD的神经病变中发现抗原提呈,人类组化相容性抗原(HLA)-DR阴性和其他免疫调节细胞,补体成分,炎性细胞因子(CK)和急性反应物,并且在AD患者的脑内存在抗胆碱能神经元等多种抗体。推测自身抗胆碱能神经元抗体可能是引起胆碱能神经元损伤的一个原因,与AD的病理学特征的形成存在一定关系,淀粉样变性作为“非自身”抗原,可激活补体系统并加速合成补体及各种抑制因子,造成广泛的神经原损伤和丧失[8]。 2.3细胞骨架的改变 微管是神经细胞中参与胞体与轴突营养输送的通道,是细胞骨架的重要成分,它由微管蛋白和微管相关蛋白(MAP)组成,tau蛋白是MAP的主要成分。在AD脑内,异常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含量显著升高并聚集成双螺旋丝形式,丧失了促进微管组装的生物活性导致细胞骨架的结构异常和神经细胞的死亡[9]。 2.4Tau蛋白学说 该学说认为,Tau蛋白的异常积聚是AD发病的主要环节,细胞外Ag积聚只是AD病理过程中一个必然病理表现,并非是痴呆发病的根本原因[10]。如临床认知能力的下降虽与NPI's的严重程度有很高的相关性,而与SPs数目多少并无太大关系;在带有3个外源性基因APP、PS和Tau基因的转基因小鼠中,发现神经元突触的丢失出现在Ag斑块沉积形成之前;在某些AD病人脑内并无成熟的SPs,而仅发现有弥散斑[11]。 3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 AD临床表现以缓慢出现和逐渐进展的记忆障 6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研究进展

前言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由巴伐利亚的神经病理学家阿尔茨海默(Alois Alzheimer) 于1907年首先发现, 并以其名字而命名, 它是发生于老年人群的一种原发性退行性脑病发生老年痴呆症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28]。它是引起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它是一种脑退行性疾患;患者的智力、记忆、感觉、定向濉理和判断能力都产生不可逆性的退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老年时期生活质量,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影响[9 、19 、34]。Alzheimer氏病(AD)是一种发生于老年人群的原发性退行性脑病,其特征性病变为细胞内神经纤维缠绕(NFT)及细胞外老年斑(SP)。构成SP的主要成分β淀粉样多肽(βA)为一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剪切而来的分子质量约为4ku的多肽,其神经毒性可能由其氧化作用和在脂质双层中形成的Ca2+通道所致。 AD通常起病隐匿,为特点性、进行性病程,无缓解,由发病至死亡平行病程约8 -10年,但也有些患者病程可持续15年或以上。AD的临床症状分为两方面,即认知功能减退症状和非认知性精神症状[29]。认知功能障碍可参考痴呆部分。常伴有高级皮层功能受损,如失语、失认或失用和非认知性精神症状。认知功能障碍可参与痴呆部分。根据疾病的发展和认知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8]。 最为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是肌张力增高,肌体屈曲[27]。病程呈进行性,一般经历8-10年左右,罕见自发缓解或自愈,最后发展为严重痴呆,常因褥疮、骨折、肺炎、营养不良等继发躯体疾病或衰竭而死亡。 该病的病理学改变主要有广泛的神经元的减少或丢失(尤其在皮层及海马)、细胞内神经纤维缠绕(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细胞外老年斑(senile plaque,SP)及嗜刚果红的淀粉样脑血管病变(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主要累及软脑膜和皮层血管).此外, 还有下列病理特征: 氧化应激增强、小胶质细胞增生、脑组织中胆固醇含量升高、血脑屏障损伤和一些蛋白(包括apoE, cathepthinD 和SOD ) 免疫反应性提高。1984年β淀粉样蛋白首次在AD病患者和个别的唐氏综合征患者脑膜血管里被发现[17 、41 、49]。1985年β淀粉样蛋白被认为是AD病患者脑组织内老年斑的最主要的组成成分。这一发现标志着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的新纪元的开始[5]。 目前,随着社会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该病越来越成为影响老年人精神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

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究进展

- 45 - 第2期2019年4月No.2 April,2019 1 抗老年痴呆药物的现状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 ,AD )又称老年痴呆,是一种神经退行性认知功能障碍,早期最显著的症状为健忘,随着病情的加重,病人的认知能力会逐步衰退。目前,全球约有数千万例老年痴呆症患者,我国是世界上AD 患者最多且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虽然距AD 发现已逾百年,也在其病理发展机理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人们对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进程及各种影响因素至今仍无确切定论,所以临床治疗一直是一个难题。阿斯利康、默克、罗氏、诺华等制药巨头先后在研发抗老年痴呆药的领域投入巨资,虽然在研药物众多,但失败率高达99%。目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仅批准5种AD 治疗药物均属于对症治疗药物,并不能完全治愈[1]。 目前A D 的发病机制尚未得到阐明,该病的假说多达30余种。普遍认为,AD 患者在病理方面的3大显著特征[2]:一是β淀粉样蛋白(A β)聚集形成的老年斑(Senile Plaque ,SP );二是脑区细胞内过度磷酸化的Tau 蛋白异常聚集形成的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 ,NFT );三是胆碱能神经元变性和神经元死亡为主的神经元丢失和特定区域的脑萎缩。迄今为止,AD 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只是提出了多种病因假说,其中包括早期的胆碱能神经 元假说、β淀粉样蛋白沉积假说、Tau 蛋白假说、自由基损伤 假说以及研究较少的基因突变假说、炎症假说及氧化不平衡假说等,此外,雌激素水平下降,高胆固醇血症,慢性脑缺血,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等因素也被认为是致病因素。2 现阶段针对AD发病机制的上市及在研药物2.1 针对胆碱功能假说 迄今为止,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 )是临床用途最广泛的抗老年痴呆药物。该类药物通过抑制胆碱酯酶,增加乙酰胆碱的含量来减轻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症状。目前,FDA 批准用于治疗AD 的5种药物中除了盐酸美金刚属于NMDA 受体拮抗剂,他克林(Tacrine )、多奈哌 齐(Donepezil )、加兰他敏(Galanthamine )和利凡斯的明 (Rivastigmine )均属于AChEI 抑制剂。2.2 针对β淀粉样蛋白毒性假说的药物 A β毒性假说认为:“阿尔茨海默症是由于A β漏出细胞膜,导致周围的神经细胞膜和线粒体膜的损伤,神经纤维缠结。”这会引起周围的神经细胞突触小体中乙酰胆碱合成和释放量减少,使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速率变慢,从而使AD 病患者出现大量记忆性神经元数目减少的现象,患者会表现出记忆功能障碍。然而,近年来针对Aβ毒性假说设计的几种药物如:罗氏的Gantenerumab ,辉瑞的Bapineuzumab ,百健的Aducanumab ,礼来的Solanezumab ,默沙东的verubecestat 等在研的明星药物都在二期甚至三期临床实验中出现重大挫折,面临失败。2.3 针对Tau 蛋白的药物 同样作为抗老年痴呆药的研究靶点,由于针对A β假说的药物研发陷入僵局,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将目光聚焦在针对Tau 蛋白的药物,现在已有多种对应策略:(1)抑制Tau 蛋白聚集;(2)加速Tau 蛋白解聚;(3)抑制Tau 蛋白异常磷酸化;(3)促进Tau 蛋白脱磷酸化,目前正在研发中的主要是(1)和(3)两种抑制剂。 亚甲基蓝和芳香杂环化合物常被用作染色剂、化学指示剂,药物使用,易通过血脑屏障。经实验证明,亚甲基蓝具有抑制Tau 蛋白聚积、抗氧化的作用。其构效关系表明,不带电荷的吩噻嗪平面共轭结构对于抑制Tau 蛋白来说非常重要。吩噻嗪亚甲基蓝的一期、二期临床试验都有效证明了其可以减缓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病情,改良版亚甲基蓝(LMTX )也已经进入三期临床试验。 除Tau 蛋白聚集外,Tau 蛋白的异常磷酸化也是致病的重要原因,所以Tau 磷酸化相关酶也被认为是潜在治疗药物,包括MAPK1,MARK1,GSK-3β以及CDK5酶。Tideglusib 是小分子的非ATP 竞争性GSK-3β抑制剂,可降低Tau 蛋白异常磷酸化,且有良好耐受性,截至2017年,已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SCX1814) 作者简介:孙紫彤(1998— ),女,江苏连云港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制药工程。 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究进展 孙紫彤,马 盼,陈华飞,诸许慧,傅志贤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江苏 南京 210088) 摘 要: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记忆力、判断力、抽象思维能力的丧失,并逐步导致身体机能 丧失,最终引发死亡。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普遍认为存在多种假说,诸如胆碱能神经元假说、 β淀粉样蛋白假说、Tau 蛋白缠结假说等。概述了抗老年痴呆药的发展现状,阿尔茨海默病可能的病理机制,详细介绍了有关天然产物在预防及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进展。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天然产物现代盐化工 Modern Salt and Chemical Industry

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护理

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护理 一、A1 1、阿尔茨海默病属于 A、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B、精神分裂症 C、神经症 D、人格障碍 E、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2、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的记忆障碍表现为 A、错构或虚构 B、远事遗忘 C、近事遗忘 D、顺行性遗忘 E、逆行性遗忘 二、A2 1、患者男,71岁,诊断为阿尔兹海默症,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治疗药物是 A、抗焦虑药物 B、抗抑郁药物 C、抗精神病药物 D、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E、促脑代谢药物 2、患者,女性,72岁。因记忆力进行性下降、失语、经常外出后迷路不归,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该疾病目前最常用的药物是 A、氯米帕明 B、阿米替林 C、氟西汀 D、多奈哌齐 E、丁螺环酮 3、患者男,70岁,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对其患者进行护理时,错误的做法是 A、鼓励患者多料理自己的生活 B、反复强化训练病人大脑 C、多鼓励病人回忆往事 D、病人外出时无需陪伴 E、保证夜间休息 4、患者男,65岁。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5年,病情进展,不会穿衣服,把衣服当裤子套在身上,患者的问题属于 A、定向力障碍 B、记忆障碍 C、判断障碍 D、失用症 E、失认症

5、患者张某,男,55岁。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2年,近期家属发现张某出现新的症状,经常叫不上物品的名字,如要手机,就说“那个输入数字,按一下可以跟别人讲话的”。此症状属于 A、失用症 B、失认症 C、认知障碍 D、判断障碍 E、语言障碍 6、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四处徘徊,无目的走动时,应高度关注,因为患者此时最可能发生 A、走失 B、情绪高涨 C、攻击他人 D、摔伤 E、失忆 三、A3/A4 1、患者女,69岁。近3年来逐渐出现特别好忘事,做事经常丢三落四,检查未发现有器质性疾病,近1 年不会自己穿衣服,有时把裤子当上衣穿,有时对着镜子中的自己问“你是谁”,2周前一个人跑出家门,找不到回家的路,说不清地址,说不出自己的名字,幸被邻居碰上才未发生意外。 <1> 、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血管性痴呆 B、精神发育迟滞 C、遗忘障碍 D、阿尔茨海默病 E、记忆障碍 <2> 、对患者的精神行为进行干预时,护士应 A、给予及时制止,必要时保护约束 B、让患者认识到其行为的异常 C、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后耐心解释和疏导,帮助患者使情绪平稳 D、不去理睬患者的行为 E、对家属进行药物相关知识指导 <3> 、该患者的护理目标为 A、患者能按时服药 B、重新建立患者的定向感和现实感 C、能够有效地进行语言交流 D、生活能够完全自理 E、能够进行有效沟通

阿尔茨海默病最新研究进展报告

[AAIC2014]阿尔茨海默病最新研究进展报告 美通社2014-07-27发表评论分享 2014年阿兹海默症协会国际会议(Alzheimer'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14,简称 AAIC2014)在哥本哈根举行,会议报告的最新研究范围涵盖了阿兹海默症及痴呆研究。数据包括早期检测和诊断新进展、识别风险因素和可能的风险减小策略,以及有关对老年人生活方式多方面改变的前所未有的长期临床试验。 在 AAIC 2014 上发布的还有阿兹海默症基本脑科学最新信息、痴呆新病例的趋势和该疾病患者的总人数、白内障手术对于阿兹海默症患者的多方面益处、以及有关阿兹海默症预防试验所用药物的更多数据。 AAIC 是首屈一指的年度论坛,旨在发布和讨论最新的阿兹海默症和痴呆研究。AAIC 2014 汇聚了来自全球75个国家的大约4,000名领先专家和研究人员,有1,700多项科学报告,让世界向着痴呆科学最新突破又迈近了一步。 阿兹海默症早期检测的气味和眼睛测试潜力 AAIC 2014 上报告的最新研究范围涵盖了阿兹海默症及痴呆研究。数据包括早期检测和诊断新进展、识别风险因素和可能的风险减小策略,以及有关对老年人生活方式多方面改变的前所未有的长期临床试验。 来自 AAIC 2014 的两项研究提供了更多证据显示,不能正确识别气味可能预示着认知障碍和阿兹海默症的发展。基于气味识别测试、认知测试和脑部大小,一项包含215名老年人的研究中的研究人员发现脑细胞功能的丧失和记忆力恶化与气味识别能力相关。第二项代表多个种族的757人研究发现,气味识别缺陷与从轻度认知障碍向阿兹海默症转变风险的增加有关 -- 轻度认知障碍是一种轻微但可察觉和可衡量的记忆和思考能力的下降。研究对象在气味识别测试中的分数每下降一个点,其阿兹海默症风险就增加大约10%。 另外两项研究针对用眼睛测试来检测阿兹海默症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其中一项研究的初步结果基于200名研究对象中的40人的研究结果,结果显示大脑中 beta-淀粉样蛋白

浅析阿尔茨海默症的护理_与照料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毕业论文 (2015届) 题目浅论阿尔茨海默症的护理与照料 系部社区服务系 专业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 (家政方向) 班级社区管理与服务2班 学号 2012042037 学生潘赫 指导教师黄冠 完成日期 2015年6月1日

社区服务系毕业论文答辩与评审表

中文摘要 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按照年龄患病区分,65岁前称早老性痴呆,65随后称为老年性痴呆。本文主要讨论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护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目前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也毋庸置疑的因为社会发展而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正是因为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增长,我们更需要老年护理方面的人才。常见老年疾病很多,而阿尔茨海默症就属于常见的老年疾病之一,对于各个阶段阿尔茨海默症的病情护理都有差异,每个阶段都要对应不同的护理与照料方法以及正确的心理疏导。护理人员需要知道老人的需求是什么,才能准确的进行正确的关怀、护理与照料。最终使得每位羅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都能够得到正确的心理疏导以及人文关怀,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老人需求;护理与照料

目录 引言 (1)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常见疾病 (2) (一)世界老龄化趋势 (2) (二)中国老龄化趋势 (2) (三)老年人的常见疾病概述 (2) 二、阿尔茨海默症的临床表现 (3) (一)第一阶段的临床表现 (3) (二)第二阶段的临床表现 (3) (三)第三阶段的临床表现 (3) 三、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关怀与照料 (3) (一)第一阶段患者的心理关怀与疏导 (3) (二)第二阶段患者的护理与照料 (4) (三)第三阶段患者的护理与照料 (4) 总结 (5)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症(AD)即老年痴呆症,是以老年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针对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AD 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阿尔茨海默症;诊断方式;治疗手段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多发生在老年期的、多病因的大脑皮质经系统变性病变[1],其病理特征主要为大面积大脑皮质萎缩,大脑及海马区出现β淀粉样蛋白(Aβ),并在细胞外积累形成老年斑(SP),脑神经细胞内tau蛋白异常聚集,出现由成对螺旋丝(PHF)组成的神经纤维缠结(NTF)、脑皮质神经细胞减少等[2]。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记忆障碍、运动障碍、认知障碍等。阿尔茨海默症的病因、发病机理至今不明,给临床的预防及治疗带来了很多困难。笔者从其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病因及各种发病学说 1.1 基因学说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为AD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较好的试验基础。研究表明,有4种基因与AD有关,涵盖了大约50%AD患者的病因[3]。(1)APP基因与早发性家族性AD:APP蛋白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存在于全身组织细胞膜上,APP降解生成Aβ,Aβ自聚形成极难溶解的沉淀,不断沉积导致老年斑及tau样蛋白,诱导慢性炎性反应,最终导致神经元功能减退,出现阿尔茨海默症。(2)载脂蛋白E(ApoE)基因与迟发AD及散发AD。(3)早老素-1(PS-)和早老素-2(PS-2)基因与AD的关系。 1.2 碱能学说 近事记忆障碍是早期AD的主要临床症状,而大脑内乙酰胆碱(Ach)浓度被认为与近事记忆相关[4]。胆碱能神经元能合成大量Ach,经投射纤维输送至大脑皮质和海马。研究表明,在AD患者的脑脊液和脑组织中,胆碱能神经元部位的严重缺失、变性以及功能缺陷,损坏了乙酰胆碱能神经,导致学习记忆减退和认知障碍,产生阿尔茨海默症症状。 1.3 钙代谢紊乱学说 血清钙低还能影响到细胞通透性、细胞间相互作用,干扰细胞的生长发育,同时低钙可使氧自由基生成增加,使神经细胞发生变性,促进AD的发生发展。另外,钙缺乏或钙吸收障碍能够导致血清钙降低,细胞外钙的增加导致钙沉积,而细胞内钙的减少影响了细胞的正常代谢,导致APP的异常裂解和神经纤维缠

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

2012年5月1日第5期No.51May2012 中医学报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第27卷总第168期 Vol.27Serial No.168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Alzheimer's disease(Alzheimer's disease,AD) 肖苗苗Xiao Miaomiao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河南郑州450015 The Sixth People's Hospital of Zhengzhou City,Zhengzhou,Henan,China450015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分析近年治疗AD的文献,分析该病的治疗方法。结果:中医药治疗AD形成了多种理论,制定了多种治疗策略。结论:中医药疗法可以有效用于治疗AD。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etho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AD).Methods:To analysis treatment of AD through literature of the treatment of AD reported in recent years.Result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AD has formed many theories and developed a variety of treatment strategies.Conclus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can be used to treat AD effectively.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黄帝内经;本草备注;丹溪心法;中医药治疗;中医病机;文献综述 Key words:Alzheimer's disease;olds dementia;huangdineijing;bencaobeizhu;danxixinfa;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pathogenesis;re-view 中图分类号CLC number:R277.791.6文献标识码Document code:A文章编号Article ID:1674-8999(2012)05-0631-02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病因不明的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智力、记忆力、感官定向力、判断力、语言思维能力等不可逆地进行性退化,常伴性格改变,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深重的负担和痛苦。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AD越来越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家庭问题。近年来,中医药对AD的治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AD属于中医老年性痴呆范畴,古代医家认为人的精神、思维、记忆及言听视动无不与脑有关。《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腑”。清代汪昂在《本草备注》中指出“人之记性,皆在脑中”。清代王清任直言“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故凡记忆思维等智能障碍皆为脑病所致,即本病病位在脑。对本病的辨证论治多见于健忘、善忘、呆病、呆证、郁证、癫狂等病证中。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着不同的认识。《丹溪心法》认为“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认为呆病是痰气所致。明·张景岳对其病因病机和症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痴呆症,凡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惑,或以惊恐而渐至痴呆。”认为情志抑郁、思虑狐疑、所求不遂或受惊恐等,日久可逐渐引起痴呆。《本草备要》指出:“人之记性,皆在于脑,小儿善忘,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言:“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认为肾虚脑髓空虚为智能低下或智力下降的原因,是痴呆发病的重要因素。《血证论》说:“心有瘀血,亦令健忘。亦有痰沉于心包,沃塞心窍,以致精神恍惚,凡事多不记忆者。”明确指出心有瘀、痰可致“健忘”“凡事多不记忆”,均认为瘀血是导致痴呆发生的重要原因。故本病的发生因肾虚、痰浊、瘀血、情志及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多脏气血虚衰、气滞血瘀、痰阻清窍、气血逆乱、七情不畅、营血不上荣于脑。其中肾精亏虚,脑髓不足始终贯穿该病的全过程。 2治疗方法 2.1多药综合应用 鉴于以上中医对AD发病机理的认识,不同医家将此病分为多种不同的证型。胡金成等用益肾补脑片(鳖甲、石菖蒲、当归、远志、红花、核桃仁、女贞子各15g;枸杞子、人参、熟地黄各20g;益智仁30g,每片含生药0.5g,每次4片,每天3次)治疗AD患者46例,总有效率为86.96%,与石杉碱甲片无明显区别。指出补肾益脑片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其能清除自由基、维护脑组织,改善和延缓脑的老化等相关[1]。杨柏灿等[2]据脏腑及气血阴阳定性对139例AD型痴呆分为6个证型后发现,涉及肾虚的病例达91.73%。马宫明等[3]指出老年性痴呆的本虚主要在于肾精不足、髓海亏虚、清阳不升、五神失明,以肾虚为主的五脏虚衰是脑衰老、老年痴呆发生的内在机制,肾虚是AD的主要病机和关键。《老年呆病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4]分虚实两类六型。虚,髓海不足,肝肾亏虚,脾肾两虚;实,心肝火盛,痰浊阻窍,气滞血瘀,也有其他分型。中医专家们发现创制了许多有效治疗AD的专方专药,如归脾汤、当归芍药散、加减地黄饮子。陈凯等[5]用益智胶囊(西洋参、枸杞子、郁金、川芎、天麻、石菖蒲等)治疗老年性痴呆61例,每日3次,每次4粒,口服。对照组29例用喜得镇口服,均1个月为1疗程,连用2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显著增高不同智力量表成绩,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和生活能力,对改善平衡能力、脑动脉血流速度异常降低、脑电图均有一定作用,降低血粘度比,对红细胞变形和聚集指数异常者均有显著改善作用,治疗组疗效 · 136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护理(教案)

xx 中医药大学教案首页

教案内文 教学题目: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护理 教学内容: 1、前期回顾:阿尔茨海默病的概念、典型临床表现及治疗。 2、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护理措施: (1)生理功能方面:加强饮食护理,促进患者营养,防止发生噎食。必要时给喂予食。 (2)安全方面:评估病人可能受伤的危险因素,减少或防止危险因素发生。 (3)生活方面:引导患者做简单的事情,加强生活功能锻炼。给予必要的生活帮助,如理发、穿衣、洗漱等 (4)心理功能方面:与其交谈时要态度和蔼、亲切,出现意外事情(如大小便失禁等)时,注意维护患者的自尊,降低激动。 (5)社会功能:①沟通技巧:谈话时最好由患者选择主题,或是由远期记忆的 事情开始谈起,并注意语速要慢、清楚、简单易懂,这样沟通会进行的比较顺利,病人常可由谈到过去的事情而获得愉悦。②定向力训练:应尽可能随时纠正或提醒其准确的人、时间、地点的概念,使病人恐慌与不安。注意保持患者能量,避免过度消耗患者能量。 (6)家庭的护理措施:①加强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及时反映患者病情。做好家属的心理准备。②在社区建立成人日间照顾中心或日间医院。严重者转入其他地方。

教案尾页 小结: 1、AD是慢性、进行性、不可逆的智力减退与人格衰退,在学习、生活中遇到诸多问题。 2、注意加强患者饮食、安全、个人生活、自尊以及社会功能方面的护理 3、家属作为AD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应得到良好的指导与支持。 思考: 1、AD患者主要的护理包括哪些方面? 2、如何保持AD患者的能量? 课后分析(学生反映、经验教训、改进措施) 1.学生反映:学生对本部分内容表现出极强的学习兴趣。 2.经验教训:在原来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情景剧教学。通过情景剧表演和视频展示,学生更加直观的参与教学组织、设计与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可尽可能恰当的开发此种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效果。 3.改进措施:学生对AD患者存在的视力、听力、行为笨拙、大小便失禁等问题不能够亲身体验。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一定方式让学生体验病人这种感受,如用眼罩蒙蔽学生眼睛、用耳塞塞住学生的耳朵让学生在设有障碍的地方行走。对学生同情心、同理心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阿尔茨海默病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阿尔茨海默病 一、概述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袭、呈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特征主要为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和社会生活功能减退。一般在 65 岁以前发病为早发型,65 岁以后发病为晚发型,有家族发病倾向被称为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无家族发病倾向被称为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球约有5000 万人患有痴呆症,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类型。阿尔茨海默病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增龄、女性、低教育水平、吸烟、中年高血压与肥胖、听力损害、脑外伤、缺乏锻炼、社交孤独、糖尿病及抑郁障碍等。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的病理改变呈弥漫性脑萎缩,镜下病理改变以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FT)和神经元减少为主要特征。SP 中心是β淀粉样蛋白 (β-amyloid p rotein,Aβ),NFT 的主要组分是高度磷酸化的微管相关蛋白,即tau 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中,遗传是主要的因素之一。目前确定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基因有4 种,分别为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 rotein,APP)基因、早老素1(presenilin 1, PSEN1)基因、早老素 2(presenilin 2,PSEN2)基因和载脂蛋白 E (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其中,前3 种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

与早发型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密切,ApoE 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密切。目前比较公认的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认为Aβ的生成和清除失衡是神经元变性和痴呆发生的始动因素,其可诱导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炎症反应、神经元死亡等一系列病理过程。同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存在广泛的神经递质异常,包括乙酰胆碱系统、单胺系统、氨基酸类及神经肽等。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 (一)临床特征 一般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症状分为“ABC”三大类。A (activity)是指生活功能改变:发病早期主要表现为近记忆 力下降,对患者的一般生活功能影响不大,但是从事高智力活动的患者会出现工作能力和效率下降。随着疾病的进展,工作能力的损害更加突出,同时个人生活能力受损的表现也越发明显。在疾病晚期,患者在包括个人卫生、吃饭、穿衣和洗漱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完全由他人照顾。 B(behavior)是指精神和行为症状:即使在疾病早期,患者也会出现精神和行为的改变,如患者变得主动性缺乏、活动减少、孤独、自私、对周围环境兴趣减少、对周围人较为冷淡,甚至对亲人也漠不关心,情绪不稳、易激惹。认知功能的进一步损害会使精神行为症状恶化,可出现片断的幻觉、妄想(多以被偷窃和嫉妒为主);无目的漫游或外走;睡眠节律紊乱,部分患者会出现昼夜颠倒情况;捡拾收藏废品;可表现为本能活动亢进,如性脱抑制、过度进食;有时可出现激越甚至攻击行为。 C(cognition)是指认知损害: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认知损害以遗忘为先导,随后会累及几乎所有的认知领域,包括计算、定向、视

阿尔茨海默病健康教育

阿尔茨海默病与老年期痴呆健康宣教 情景对话: 张大爷忘记买过菜-------有关老张退休生活的一个小故事。 全家人都回来了, 要做晚饭了,张大爷 决定出门买菜 老伴说: “刚才你不是去买过了吗?” 女儿说: “看,菜在那里呢!”----菜篮里装满了新鲜蔬菜,但是老张一点也想不起来了 当您或您的家人出现类似的情形时就需要警惕阿尔茨海默病了! 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人的脑部疾病,患者的脑细胞会急速退化,但并不是正常的衰老过程。脑部功能逐渐减退会导致智力减退,情感和性格变化,最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阿尔茨海默病约占老年期痴呆的59%,即通常所说的“老年性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一般发生在65岁以后,起病不易察觉,发展缓慢,最早期往往是以逐渐加重的健忘开始,有些老年人说:“哎!人老了,记性也变差了!”这可能就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先兆。 阿尔茨海默病十大危险信号是哪些? 一、记忆力日渐衰退,影响日常起居活动。如炒菜放两次盐,做完饭忘记关煤气 二、处理熟悉的事情出现困难。难以胜任日常家务:如不知道穿衣服的次序、做饭菜的步骤 三、语言表达出现困难。忘记简单的词语,说的话或写的句子让人无法理解 四、对时间、地点及人物日渐感到混淆。不记得今天几号、星期几,自己在哪个省份 五、判断力日渐减退。烈日下穿着棉袄,寒冬时却穿薄衣 六、理解力或合理安排事物的能力下降。跟不上他人交谈的思路,或不能按时支付各种账单 七、常把东西乱放在不适当的地方。将熨斗放进洗衣机 八、情绪表现不稳及行为较前显得异常。情绪快速涨落,变得喜怒无常 九、性格出现转变。可变得多疑、淡漠、焦虑或粗暴等 十、失去做事的主动性。终日消磨时日,对以前的爱好也没有兴趣 如何区别阿尔茨海默病与健忘?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记不起发生过的事,即使经过反复的提醒也回忆不起来 –丧失了识别周围环境的能力,不知身在何处 –会逐渐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