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农业形势与农村政策(上、下)

当前农业形势与农村政策(上、下)

当前农业形势与农村政策(上、下)
当前农业形势与农村政策(上、下)

当前农业形势与农村政策(上)

陈锡文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大家晚上好,今天非常高兴能有机会跟大家交流一下当前农村形势与农村政策。农业问题和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备受关注的重大问题。

从这几年情况来看总的来说从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十六大以后农业农村形势总体上发展是好的。党的农村政策也根据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这么总体的要求正在形成一个新的体系。当然,面临的问题也是很突出的。今天我想讲的一个主题是非常大,当前的农业形势与农村政策,可以讲很多很多方面,我想限于时间,也限于我自己掌握的情况有限,我想突出得讲四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讲四个字。

一、“粮”——当前的粮食形势

第一个字是粮食的“粮”,讲一下当前的粮食形势。第二件事是讲一下“钱”,农民的收入问题。第三个想讲一下“人”,就是农民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何去何从。第四个讲一下“地”,就是农业农村农民乃至政治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土地问题。想讲这四个方面的情况,做一点简单的介绍供大家学习参考。

先讲粮食问题,粮食问题在我们国家是历史上就所被重视,历来讲民以食为天,所以任何党的政策不管怎么样掌握了政权,首先是要解决粮食和老百姓温饱的问题,对于我们现在政权来讲更是这样,所以粮食问题始终备受关注。

我刚才讲到,最近七八年时间应该说中国粮食生产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增长的幅度比较大,而且是连续地在稳定在增长。

应该说,我们国家的粮食总产量从2004年开始到去年2009年,连续7年每一年都在增长,而且其中4年总产量都超过了1万亿斤,这都是历史上最高水平,去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0916亿斤,比7年前的2003年的粮食总产量是8614亿斤,也就是说在7年的时间中,中国的粮食总产量从年度来看增加了2302亿斤,这个量是非常惊人的,折成公式的话是一亿一千五百多吨,差不多是相当于全球每年粮食贸易总量的一半,就是我们新增加的年度产量,所以从这几年的情况看大家一个总的感觉粮食形势是不错的。

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实事求是看到,粮食对中国来说还是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前景。

第一,从总量来看,尽管我国实现了连续七年增产,而且在2010年达到最高水平,但

是总需求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缺口。应该说这几年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农产品的消费量急剧地增加以后,粮食产量尽管每年都在增长,但是实际上离我们的需求还是有距离的。那么从去年的情况看,我们进口的粮食或者包括植物油在内,数量也是非常惊人。

有一个概念要跟大家说一下,就是中国的粮食统计口径和国际上是有区别的,国际上包括世界粮农署、粮食署等等,他们用的概念中没有“粮食”这个概念,谷物就是三样东西:小麦、大米和玉米,还有一部分叫粗粮,比如说高粱、大麦、燕麦做饲料用的粗粮,第三类就是豆类,大豆,还有其他的各种豆。第四类就是薯类。在我们国家都把这些概括在一起就都把它合在一起称作粮食,所以这个概念跟国际上是有所不同的。

如果按照中国的口径来算我们的粮食包括五大类:小麦、玉米、大米、大豆和薯类。五斤署类折合一斤粮食,去年10916亿斤就是这五个东西的加总。

正是由于还存在着缺口,所以国内的进口量这几年是持续增长。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大豆。大豆去年的进口量达到了5480万吨,5480万吨接近去年全球大豆出口量的60%。我们自己能生产大豆多少呢?去年大概是1500万吨,所以我们能看出大豆自给率是1/4左右,3/4以上大都是要靠国际进口。

进口这么多大豆干什么?首先是榨油,因为我们植物油不够,大豆不是油料作物,但相对而言油脂含量还是比较高的,国产大豆的油脂含量一般在18%左右,国际上的一些进口的大豆油脂含量高、蛋白质比较低,油脂接近20%。所以进口5千多万吨大豆可以榨1000万吨油,剩下的4千多万吨就饼钵和豆饼,豆饼是饲料工业种最重要的蛋白质添加剂。

所以这几年大家能够感觉到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中国市场上的植物油价格起伏波动比较大。畜禽、蛋奶类产品价格波动也比较大。这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大的问题,由于我们自己大豆产量满足需求的比重明显降低,所以大豆的价格基本上受国际市场控制,我们自己能对它调控的余地非常有限,由此国内和大豆相关的其他产品的价格实际上也被国际市场所控制。

所以国际市场大豆市场涨,国内大豆价格也要涨,大豆价格涨了,豆油价格就涨了,豆饼价格涨,豆饼价格涨了,饲料价格涨,饲料价格涨了肉禽蛋奶都要涨,能调控的余地非常有限,因为你的自给率不到1/4,这个是很突出的大问题。

第二方面是我们的植物油也不够,我们现在自己生产的植物油大约能接近1千万吨,但是我们需要消费的植物油现在超过2500万吨,从目前情况来看,全国居民人均,当然不能完全你自己家里炒菜,包括同志们吃食堂、吃饭馆,食品中都含有植物油的,人均消费植物

油大约38斤,这个水平已经比韩国、日本都高了,这和我们饮食习惯有关系。所以需要2500万吨以上植物油,自己只能生产不足1千万吨,那就要进口,进口的部分,刚才讲的大豆部分可以补充一部分,将近一千万吨,大概还差六七百万吨的植物油。所以植物油我们现在的自给率不足40%,因此油价也是很难控制得住。

从这几个大品种的产量来说,我刚才说到我们去年进口大豆5480万吨,进口了其他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去年进口了720万吨,再加上进口了200多万吨的植物油,如果把进口的植物油都折成大豆、菜籽,再加上我们实际进口的大豆和其他粮食作物。

有关部门折算的结果,去年我们实际进口粮食和油料作物7172万吨,就是要1400多亿斤,一算就很清楚,现在全国人民平均每个人进口粮食和油类作物110斤,那么从这个角度去看应该说我们进口粮食的比重比较超过了国内自身消费的10%。

我们历来强调我们要保障粮食基本自给,基本自给大的概念就是1996年中国在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当时李鹏总理宣布了,基本自给的含义是保持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

那么现在的状况是这样,就是口粮部分或者说谷物部分——大米、小麦、玉米,我们满足自己基本上没有问题,小麦每年自给有余,大米粳米紧张一点,但是早籼稻、中晚籼稻基本上都可以满足供应,但跟品种相关,玉米满足正常的需求没有问题。

但现在面临的一个突出的大问题由于石油价格的高涨,所以粮食作物也正被一些企业家们看作是能源作物,大量的粮食开始不仅人吃、喂猪,而且开始喂汽车了。比如说去年美国生产的燃料酒精就消耗掉了1亿3千万吨的玉米。我们国家现在燃料酒精的生产能力也已经达到了三千八百多万吨,当然生产没有生产这么多,去年实际产能一千八百多万吨。那么从国际上的价格比较来,看基本上运用现在的燃料酒精加工基础大概3斤多玉米可以换1斤燃料酒精,那么当国际的石油价格超过60美元,实际上用玉米加工燃料酒精就开始有利可图。那么现在大家知道国际上油价已经又突破110美元,所以在这个局面下可能会有更多的玉米去用来生产酒精。从我国刚才的情况来看,玉米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人的消费以及饲料,本来是可以够的,但是如果大量的被用来生产燃料酒精那后果就不大好估量。所以从谷物情况看基本上是这样。

但问题突出的是我刚才讲的大豆和植物油。国际上变化情况大概是这样,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利用玉米生产燃料酒精的国家,2010年用了1亿3千万吨,如果今年国际石油价格进一步上涨,美国会把更多的玉米投入到生产酒精中去。如果用更多的玉米投入生产酒精的话,相对别的作物就会减少,根据以往经验,减少最明显的是大豆。大豆供应下降,国际上大豆价格就会上涨,中国是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必然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所以从整个局面看,

应该说粮食对中国来说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能说我们现在已经很好解决了自己粮食问题,面临的挑战还是非常严峻的,人口还会增加,耕地还会减少,粮食的供求关系始终出在一个比较紧的平衡状态,而且要比较多得利用国际生产。所以无论是从粮食的总量看还是从粮食的品种结构看,我们都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尤其是人口进一步增加,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问题还会凸显出来。

那么有些专家就提出来既然大豆和植物油这么紧张为什么不调整结构,多生产大豆和植物油。这个问题问得是对的,但问题是资源只有这么多。

我们现在的耕地按照09年的统计数据,实有的耕地是18.26亿,有些地方一年种两季、种三季,农业叫复种指数,计算上复种指数我们现在大概可以一年播种农作物23.5亿亩,现在怎么利用的呢?为了生产一万亿斤以上的粮食,那么粮食的总量不能低于16.5亿亩。去年大概基本上是这个水平16.5亿亩,你还剩下7亿亩可以种其他作物,在剩下7亿亩中,2.7亿亩用来生产蔬菜,2亿亩用来生产植物油,8千万亩用来生产棉花,3千万亩用来生产糖料。另外还有其他很多的小品种,比如说烟叶、麻料、中草药和瓜果、鲜花、药材等。所以某种程度上,按照现有的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看,几乎没有在土地上做大的结构调整余地。

而我们现在进口的这些产品如果拿到国内来生产需要占多少地呢?进口的5480多万吨大豆按照我们现在的生产水平每亩240斤大豆产量,大么大约需要5亿亩播种面积,进口六七百万吨植物油按照我们的生产水平,如果把它都折成用菜籽油来算的话,我们现在一亩地的菜籽平均水平可以生产84斤毛菜油,就是说如果不进口这么多菜油你自己生产的话大概需要2亿多亩,还有我们没有大概进口二三百万吨的棉花,大概也需要三千万亩地左右,所以这笔帐算过来你就可以看出来。我们现在大概至少相当于在境外利用人家6亿-7亿亩的土地,才保证我们现在农产品的消费水平。所以我刚才讲到的是如果讲自给率,如果仅仅讲谷物我可以说基本上100%可以满足,但是如果讲粮食把大豆算进来了,我们的自给率不到90%,但是如果讲土地,我们23.5亿亩的播种面积,在境外用了如果6到7亿亩的话那可以算,我们土地方面产能的自给率大约就是80%,就是这么一个局面。

所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想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央政府反复强调保护18亩耕地这条红线,不让突破。为什么反复要强调进一步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就是说实际上我们人口和农业的资源条件相比,我们在全球是非常紧的一个国家。

我国现在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一亩三分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资源(每年)大约是两千立方米,相当于全球的百分之二十六七。目前全球每年可以出口的粮食总量是两亿五千万吨。所以有些专家曾经讲过,没有必要非要死守18亩耕地,有那么多

外汇,为什么不可以去拿点来买点粮食。这个话不是没有道理,光算经济帐是可以算过来的。但是问题在于什么呢?你有钱,你即使把全国出口的所有粮食5千亿斤买回来,不够中国人种半年。所以从这个现实角度,农业问题不能放松,耕地保护问题不能放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不能停止,是有道理的。

所以“十二五”规划明确地提出了,第一,要建设现代农业,而建设现代农业又要把确保粮食安全放在首位,这个是从中国的国际实情出发的。那么要想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就要坚持保护好耕地,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所以今年大家都看到今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就是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和发展。第三就是加快推进农业的科技进步,完了提高农民进入市场华的组织化程度等等。所以我想对我们这个国家来说一方面要有信心,如果这些事情都做好,那我们产能提高的水平还是很大的。因为从单位面积的产量来看,坦率地说,都是种地,亩产水平差一半这个现象是很普遍的,所以真正如果能够把中国的种地产田改造好,那么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基本上做到自给率到95%或者是90%,这个是可以持续下去的,但是只要松一松地没有,地流失得快了,地流失得多了,再想护就来不及了。

有两个数据大家可能了解,中国进行农业普查之前,耕地面积是按照历史上形成的缴纳农业税的土地面积来算的,所以到95年的时候我们统计的面积是14.2亿亩。但我们知道不只这么多地,很多地方人叫黑地。

1996年,完成了第一次农地普查之后这个数字公布出来之后19亿5千1百万亩。

到了98年、99年,这个数字就降到了18亿2千6百万,也就是说过去12年时间中,中国减少了1250万亩耕地,一年差不多要减一千万亩耕地。

如果这个势头不能得到有效遏制,那么我说粮食问题是出问题的。那么现实的问题就是工业化、城镇化不用地是不可能的,因此这几年每年再怎么严守耕地也是在减少,在正常年景下,过去一年大概经国务院批准的建设用地一年大概在500万亩左右,其中一半是占用农地,这几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逐步在提高建设用地的总规模,今年是640万,其中一本是占用300多万使用耕地,所以完全不减是不可能的。我刚才讲到,有些专家提出你不必死守18亿亩,因为作为经济学它的眼光更宽,你粮食供应满足了房子怎么办?房价这么高怎么办?严守耕地是不是把房价变高了,也有这种议论。

但是我在想,我们有960万平方米公里的土地,折合成亩就是144亩,但被统计为耕地在里面就18亿亩多一点,占整个国土面积大约就是1/8,还有7/8不是耕地,所以我在讲,我说有一条是大家尝试能认识的,能种粮的地它一定可以种房子。但是种房子的地不必都是需要可以种粮食的地。所以能不能有一种思路的调整,通过规划、通过基础设施的延伸,尽

量避开工地来推进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关系到子孙后代长远发展的大事。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

二、“钱”——农民的收入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钱”——农民的收入。农民的收入也应该说是在这几年来总体上是增长比较好的一个阶段。比如“十一五”期间,过去5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在“十五”期末,就是“十一五”开始之前人均收入是3255元,那么去年的农民纯收入是5919元,增幅很明显,扣除物价指数之后,在过去5年农民纯收入每年平均增长8.3%,也是历史上比较快的一个年份这根本自己跟自己比。

但是有一个问题也是要讲清楚,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平均数,不代表大多数。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中,人均纯收入按省计算达到或超过平均数的有12个省市,还有19个省市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而最低的只有3千多块钱。

第二个要和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是一个很敏感的社会问题,应该说这个差距困扰着很多人,尤其是困扰着政策的制定者,困扰着决策者,怎么千方百计让农民收入增加更快一点,让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能够逐步缩小,应该说一直到现在,这个临界点还没有到。

同样的数字我刚才讲到,05年农民人均收入3255,那一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493,所以那一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1:3.224,就是一个城镇居民的收入相当于3.224个农民的收入,那是05年的水平。

去年2010年农民纯收入5919,去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109,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1:3.228。我为什么把这个数字算到小数点后头三位呢?因为你四舍五入你看出来全都是1:3.22,后面是1:3.23。我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在“十一五”期末、“十二五”开局的时候,其实历史给了我一个机会,就是你通过十一五,这五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去看,从5年前的1:3.224到5年后的1:3.228。

可以有这么一个结论,在过去的5年中同算下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基本没有扩大。从3.224到3.228就有略微的变化,就在千分位上大了这么一点,这个迹象是不是能代表一个趋势,我觉得需要去判断,但我觉得出现这个迹象是非常良好的迹象。因为实际上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从1986年开始一直到十一五期末2005年一直在扩大。改革开放初期那一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缩小的。

改革之前,1978年,农民的纯收入是134元,城镇居民的人居可支配收入是343元,所以改革起点的时候,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1:2.57,比现在收入差距小。

由于农村改革率先突破,率先取得成功,所以农民是先得益的,因此到85年的时候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度曾经缩小到1:1.86,但是从06年开始这个差距就不断扩大,不断扩大,到02年第一次城乡收入差距突破1:3,到了05年是到了1:3.224,这个趋势是很清楚的。但是在过去5年中,5年统算下来基本没有扩大,我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迹象,也就是说明,在“十一五”中多种因素构成了农民收入的增长状态相对比较好,至少没有使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其中到底是什么原因,到底有什么经验需要认真总结,如果把握好,那么有可能“十二五”就会成为一个城乡居民差距变化的拐点,当然把握不好,稍纵即逝很有机会和条件,又会陷入一种继续扩大的这种状态。

所以我觉得认真分析下“十一五”期间出台了很多重大的政策。这一政策对农民增加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想最主要的政策大概是这四个大方面。

一个大的部分是中央政府痛下决心,彻底免除了农业税。因为农业税内容很多,实际上要讲起来至少要涉及到这么十几项,国家的税收并不太多,当初99年的时候农民的全部负担,就是农业税费河在一起是一千三百五十亿,这里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屠宰税这四项税。本来应该有公共财政支付的钱,因为财政力量不足,所以乡镇不得不向农民收5项统筹款,什么统筹呢?乡村的教育、计划生育、民兵训练、军列所优抚对象的补助以及农村架桥修路的钱,在这税费改革之前都是农民负担所以村里头也要收,村里面收三项,公积金、公益金、共同管理费,共十二项。另外,农民还有劳役,就出两工——劳动积累工、农村义务工,这些钱加在一起一年1350亿元,99年的时候。

经过5年的税费改革,中央下决心在06年开始把它全部取消,这样农民受益了1350亿元,不用交了。

第二,从04年开始推出了一个大的政策对农民进行生产性的直接补贴,叫种粮补贴、良种补贴、购买农器具补贴以及后来由于石油价格暴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涨,所以推出了一个叫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这四项补贴去年是1260亿元,差不多农民从这两项当中就得益了2600亿元。

第三项大的政策就是,公共财政开始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开始向农村覆盖。比如首先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免费制度,而且和城市相比,农村义务教育的孩子还可以享受免费的教课书,那么在农村中建立了基本上全覆盖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那么在农村中建立了基本上也是全覆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去年开始又在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现在大概覆盖了40%。这一块东西实际上也大大地减轻了农村负担,当然这个标准比城里低,但是制度建了慢慢可以提高。

第四项就是对农民进城务工,特别是从05年开始中央建立了保障农民工权益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那么多少改善了农民工在城里的境遇,这四个大方面的政策应该说在十六大以后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这个理念逐步逐步建立起来,当然这个基础也是建立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国家财力不断增加的基础上。不是说以前不重视,现在才开始重视,实际上我一比较,比如2000年我们GDP总量不到10万亿,九万九千多亿,但是我们去年GDP总量39800千亿,10年时间如果不算物价指数翻了两番以上,2000年我们政策总收入一万三千四百亿,去年我们财政总收入8310亿元,那增长速度非常快,正是整个经济的向好,使得国力得增强,才使得国家可以去做那些过去想做做不了的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增加农民收入应该说起了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当然也有财力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一个理念的问题。过去确实很多同学大概都了解农村,一直到现在到一些比较偏僻的地方我还能看到那么的标语,刷着标语就是:农村道路农民修,那时候学校墙上刷着农村学校农民建。什么意思呢?本来应当由政府承担的公共事业,社会服务当初国家没有条件所以都是农民自己来,现在慢慢转过来,国家开始到农村考虑到公共财政、公共服务问题。

那么在2003年的时候,大概中央财政对“三农”的开支大概是2400多亿,今年的预算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当中讲了,今年中央财政不是整个国家,中央财政03年的时候是2400百多亿,对“三农”。今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9884.5亿元,实际上这次预算刚做完,抗旱中央就增加了129亿,实际上今年最终的决算我估计中央财政对农业的开始可以突破1万亿,你没有这样的实力,是做不到。但是有了钱,往哪里花,这涉及到一个理念问题,所以我想应当认真地总结“十一五”乃至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农村政策到底有哪些成功的地方,正是因为这个政策保持了“十一五”期间农民收入能够有较快增长,“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没有能够继续扩大,所以总结好了,对农民的征收在“十二五”、“十三五”会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现在在农民的收入当中的结构。5919元,这个平均下来的这些结构大概是什么呢?就是农民自己的家庭经营就是种养业以及手工业这些收入大概占它的全部收入的50%。

那么它的工资性收入就是外出打工,在当地乡镇企业打工大概占40%。

第三块就是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其中转移性收入最重要的一块就是政府对农民各种各样的补贴,我刚才讲的四项补贴是1260,其实还有其他方面的补贴,所以最近发改委算下来,2010年平均每个农民享受到的政府补贴大概是214块钱。再加上亲戚朋友之间的转移支付,转移支付这一块它的转移性收入大概占到全收入6.5%。

还有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比如房子出租、农器具出租等等,大约占到3.5%。所以从总

体上来看,实际上最重要的就是前两块收入,前一块收入民农民的种养型收入,说句实在话,量的增长毕竟是有限的,当时粮食大数,不到1100斤,今年还能增长多少?我心目是打突突的,所以有些同志夸奖,你们这几年农业工作做不得不错,粮食连续7年丰收,一听这句话心里就紧张,你别盼着八九年就老这么丰收下去,所以我有时候开玩笑,丰收的时间越长,就意味着临近减产的拐点越近,由于市场变化、气侯变化不确定因素太多。如果在量的增长有限情况下要增加收入,就要靠另外一个,价格。

现在的农价对农民来说是不公平的。利非常低,往往就是一亩地,如果种粮食的话,我们叫纯收入有三四百元钱就不错了,纯收入是什么概念呢?纯收入包括它的工资和利润都在里头。种一亩地纯收入三四百块钱,再起码你连旱作的稻子、小麦,一亩地大概也得花十二三个工人,连工钱算下来一个工就是30来块钱,种地自己花,30来块钱一天的工资,那他何不出去打工呢?你打工70到90元总是有的,所以我有时候开玩笑,我们现在农产品的价格在相当程度上是造成了一个局面叫“万般无奈的农民才种粮”,但凡有点别的东西,他都不种粮。因为比粮食作物价值高的作物都有,但是它要有技术、有资金、有市场,这一般农民不掌握所以不得不去种粮,我们粮食安全要是系在这么细的一条绳上是不是很危险。所以两会的时候,我曾经跟记者朋友们讲,你们对农产品价格上涨应当宽容一些,应当对农产品价格上涨应当有理解。

我昨天刚看了一个资料,有关部门统计的,我们三种粮食就是大米、小麦、玉米,三种粮食的亩成本去年是663块钱,和前年相比是提高了10.5%;和05年相比提高了56%。那农民的劳动日更不对了,现在基本上是大忙季节你到农村去雇工看着跟城里是一样的,城里打工是80到100,农村大忙季节请他,没这个价格是请不来的,所以成本推动内在的需要农产品价格有所上涨。这里我觉得有两个问题,就是消费者对这个问题要有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看法。

另外一个就是宏观调控的政府层面,政府CPI看得很重,要控制,那农产品价格不可能太高,所以我想在这个角度去想政府加大力度是必要的,但是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让农产品有个合理的价格,才能保证农民有积极性去生产,这个大概也是非常重要。

所以今年大概也看到,现在我们的粮食价格,今年政府人代会公布的,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我们最低粮食收购价格,今年公布的是水稻价格已经没有低于一块钱了,早籼稻和去年相比提了3分钱,从去年九毛三提到今年一块零二;中晚籼稻从一块零五提了一毛钱,一块一毛五;粳稻去年一块零五,今年提了二毛三,提到一块两毛八,一般来说稻谷,普通的大米出米率大概是70%,好一点65%-60%,可以折算,这个粮食卖出来再加流通,减下费用

卖多少钱,大家才觉得这件事可以做。

所以正是从这个角度应当从我们实际国情出发,一方面要避免像粮食这样重要产品暴涨暴跌,但另一方面要必须承认要想调动农民积极性不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不让农产品价格徐徐上升乃至到达一个合理水平,这不仅是一个农民收入难以增长,最终连农民积极性都没有了,那大家就别吃了。所以我有时候开玩笑跟人说,三年自然灾害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没粮饿肚子的是农民,因为它必须交,但现在可不一样,饿的是咱们,他自己种的他不会没得吃,所以这个农产品合理的价格水平不仅关系到农民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整个农产品的供给,这是一大块。

另外一块是农村的工资性收入。从这几年的实际情况看,支撑农民收入增长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大概连续四五年情况来看,基本上每年家庭经营性经济收入每年降一个百分点,而农民大概涨一个百分点,现在到了4:5,在总收入中,但是他对每年农民收入的增长在增长的贡献中,工资性收入要占到六成的贡献率,所以要特别看中农民外出务工乃至他的自身创业他的工资水平。

所以这一二年全国各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应该说对农民工资性的收入增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国家统计局去年的统计,就去年全国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平均月工资达到1690块钱,跟以前相比确实是提高了很多,但总体来说,他的福利很少,他的社会保障很少,所以相对来说水平还是不够的,所以才会出现所谓“民工荒”的事。

所以从我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政府的补贴固然是必要的,但是这么多的农民,现在大概居民在农村年半以上的农民有7亿1千多万,你完全靠财政去补,在我们这个阶段很难做得到,所以更多的还是要发展生产,发展生产就是保证农产品价格有合理水平,保证外出务工的农民权益能够得到充分保障,才能进一步促进农民的收入增长。但是总体来讲我觉得增加农民收入在中国不仅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人太多,而要使城乡居民的收入要能越过,继续扩大的拐点转向城乡居民收入逐步缩小乃至接近,那可能是一个更长的历史过程,但是坚定不移往这个方向努力,我想这是必要的,这是我想讲的第二个问题。

当前农业形势与农村政策(下)

陈锡文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三、“人”——农民的工业化、城镇化问题

第三个问题我刚才讲到“人”,“人”实际上是指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地位、农民的去留、农民的出路。这个必须承认,这几年农业农村的发展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得益于工业化、城镇化,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现在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接近二亿五千万人,其中有一亿五千多万人是外出就业,有将近一亿人是在当地的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中就业的。试想如果在二亿五千万人转不出来,那农业是个什么状况,收入是个什么状况,所以工业化、城镇化给农业农村农民带来的变化起到的积极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但现在的问题需要考虑的是什么呢?城镇化“十二五”提出了很明确的目标,我们去年年底的城镇化率是47.5%。这个“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十二五期末的城镇化目标是51.1%,也就是说在今后五年要求城镇化率每年提高0.8个百分点。

那进行数量比较的话会发现这个数值不高,因为我们去年10年间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3个百分点,这个2000年的时候我们城镇化率是36.2%,那么去年是47.5%,所以提高了11.3个百分点,十年之间每年提高1.3个百分点。2000年的时候,被统计为城镇居民的人口是多少呢?是4亿6,去年大概是接近6亿3,也就是增加了将近一亿三千万的城镇居民。所以你从这个角度去讲,似乎“十二五”这个目标要完成不难。但问题是,我想有两个方面要看到。

第一个我们这个城镇化率,专家们已经有很多讨论,最尖锐的说法他说是个伪城市化,就是你统计为城镇居民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没有享受到当地市民的待遇,这是一个基本事实,就是进了城的大概一亿五千万农民,被统计为城镇居民,但他没有城镇居民的这种权利和待遇,这是一个基本事实。

但是这个统计我觉得没有质疑的,因为全世界都是这个统计法,按居住地统计,你在这个地方住够半年那么你就是这个地方的人,尽管你的户口在农村,但是在离开你的家乡半年以上不在家里统计,全世界都一样,但我们问题的复杂性,人家制定世界通行统计标准的时候,别人还没有考虑到中国有这么负责的事,还有进了城,没有城市居民待遇,没有想到,我们这里冒出了这么一档事。

所以按我的看法,其实我们这个城镇化率大约要降低12个百分点左右,就是一亿五千万被统计为城市居民的人,你如果要去让它真正城市,不把他选为城镇居民,那我们这个城镇化是35%、36%。也就是说我们在十二五开始,我们面临一个非常巨大的问题,以前我们让这么多人进来了,你现在要想办法向他们享有当地的同等待遇,否则这个问题会越来越突

出。这件事会不会影响城镇化的速度?现在还没有实证,还得进一步去研究。

因为进城农民要让他成为真正的市民,至少三件事要给他办好,稳定的就业、稳定的住房、纳入当地社会保障。这都需要当地政府有相当的财政支撑才能做得到,这是一头的问题。

第二头问题我就想,城镇化在过去的10年之所以能有这么快的速度,10年时间每年提高11.3个百分点,每年提高1.13个百分点,这在古今中外都是一个罕见的速度。什么原因?这里说当然有很多积极的因素,改革开放、体制创新等等,但是它一定有一些特殊的原因,我认为不一定对,过去我们快速城镇化和我们低成本的推进是有直接关系的。低成本低在哪里呢?低的地价、低的工资以及在发展城市和工业经济过程中,大量排放污染的低成本的支付。

我们再三强调,“十二五”最重要的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我个人来看,无论从中央的要求还是中国的现实,它不允许你再维持这种低成本的城镇化推进,它就会使得这种经济问题演变为社会问题。

过去从农民手里征过来的地,一拿一二万二三万就拿过来,现在我估计就难了,越来越难了,你一拿就引出群体事件,引出社会不安定。那么好,城市获得土地价格提高,显然,城镇化进程就会有影响,农民工工价我刚才已经讲了,也是一路在提高,你如果看从80年代中期到世纪之交这10几年,可以说因为这个过程中农民外出的打工完成了两代人的代替交替,第一代二三十岁人出去打工80年代中期到世纪之交时候,大部分是40来岁他就回去了,他的子女再出来打工,我到广东到深圳再去调查发现了很多这种现象,年轻人在那里打工,你一问你问他为什么到这里来,因为当年我爹在这里打工,问他收入怎么样,他跟爹一样,那会儿是七八百块钱,过了十几年还是七八百块钱,但现在这件事不行了,我刚才说1690元还招不到工所以你这个代价要上去。

第三,老百姓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污染随便排放不治理,这个当然做不到。所以我们回顾一下,我们过去城镇化之所以这么快实际上是花了很大的代价而且这种因素也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我想“十二五”时期的城镇化面临一些新的挑战,新的约束,过去的有利因素可能正在转变为新的约束性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会处于这种什么状态,我觉得是非常需要研究的。

比如说现在“十二五”规划提出来的,这个未来5年我们要解决4500万的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就是每年解决900万,还要解决4000万的外出农民工的就业,每年解决800万,这两个数字和“十一五”提的是完全是一样的,但是完成的情况当然是超了,“十一五”期间实际上每年解决城镇居民就业1100多万,整个五年解决城镇化居民新增就业将近5700

万人,而农民实际上解决就业4500多万人,是超过的,那么“十二五”提的这个指标和“十一五”是一样的,有没有条件实现,实际上决定城镇化,也决定农民的状态,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想不能说是我们已经走过的路是成功的,现在我们在反思怎么去转变发展方式,所以有很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地去考虑。

我一直有个想法,就是需要对我们的城镇化有一种客观的、理性的分析,中国怎么看待自己的城镇化。因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城镇化对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来讲,已经是一种改变生活状态,改善生活状况的一个基本状况,住房在改善、环境在改善,但是对农民来说以往的城镇化未免见得就是这样,土地被拿走了,房子被拆掉了,进城了还没有应有的权益等等,所以对“十二五”乃至更长时间的城镇化,我觉得我们需要一个客观的、理性的分析来更好地认识我们今后到底怎么走这条路。

我有一个很深的印象,在中央的文件或者是国家的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要推出城镇化是2000年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那个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对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那个文件我也是参加起草了的,给所有人印象很深的就在那个文件中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

尽管它争议很大,但是留下来了两件事:一件事人们普遍认识到城镇化这件事情中国是不可能不遵循这个规律,而且应当抓住这个机遇。巨量的农村人口在城市化过程中他一定会给整个国家经济带来一种持有不竭的动力,这是一条。因为起草那个文件坦率地说那个部分内容我是主要的持笔者,所以我记得很清楚,在十五届五中全会这个建议中,第七部分的标题叫“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尽管有很多争议,但这个标题独立地保留下来,就是作为“十五”要做的一件大事留下来了。

第二,尽管有很多争议,但是对中央来说看准了,就是中国的城镇化是什么?要走出一条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城镇化的道路。这件事我想经济学界有很大争议,而且我知道,更多的主流经济学家,从事宏观经济的经济学家不赞成这个提法,都认为大城市才是解决中国城市化问题的出路,这个问题争议还在继续。

这不去管它,但是“十五”提出来了,到现在已经有10年过去了,城镇化在向前推进,但很多方面并没有像我们当初所想象得这么美妙:第一,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没有实现,主要还是大中城市在发展;第二就是大量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民能不能顺利转变为市民,没有。到底什么原因?我觉得是要分析,我自己经历了这个过程,我体会很深,因为世纪之交2000年的时候,中国人又经历了很多以前闻所未闻的事:城里下岗人这么多,要再就业;住房不够,要开始推进房地产业;社会保障制度要重新开始建立。在这么一个复杂的

问题面前,我觉得摆在决策者面前一个很现实的事情就是已经是城市居民的人已经在这方面的欠帐不得了,就业、住房、社保,窟窿要去补,在这个时候大踏步推进城镇化,让农民城,有没有这个能力。于是实际上,这句话在十年前我自己认为它被“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看农民自己努力吧,结果这个农民还能努力的,到现在努力出了11.3个百分点,把城镇化率提高了这么多,但是很多问题并没有解决,就刚才讲到进了城镇,农民稳定的就业、稳定的住所、纳入当地社保等这些问题都没有解。所以为什么中国城镇化这么艰难,简单归结为哪个地方的政府领导思想不解放、对农民歧视,大概事情不那么简单,有很多问题还是经济决定它的观念。

当然这里面并不是说所谓的观念都是正确,确实我们有很多余地可以去想办法,至少城里的哪些政绩工程、花价值工程不搞可能就解决不少人住房、不少人就业、不少人的社保。但是总的来说本质上就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到了什么程度它能解决多少问题。

城镇化的本质是转移农村人口,而转移农村人口的必要条件是城市能给农民转移提供多少岗位,这一些都是必须考虑到。

如果再回过头再往前思考一下的话,我们新中国建立到现在就是60多年的时间,但是我们的城镇化已经有过好几次波折了。很清楚这一条,你比如说国民经济恢复之后是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在苏联老大哥支持下156项大工程开始建设,那是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开始了,大量农民那个时候进城了,但是好景不长撑不下去,到60年代初我们的三年困难时期城镇化步伐就停下来了,不仅停下来而且逆转了,至少二千万人城镇居民被迫回到乡下去。那么这个局面到了64年、65年国民经济恢复过来慢慢好了,转过来了又开始进入正常往前推进了。

过了不久又文化大革命了,像我这个年龄的人都没逃过这一劫,基本上都得下乡去,上山下乡那时候弄不明白,毛主席说了咱就去了,但现在回过头去想明白了,这是城里养不活你,没粮给你吃,没就业机会给你上班,所以你怎么办,你得自己养活自己,城里没有机会就到农村去。我是68年9月份下乡的,到68年12月份毛主席伟大指示发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于是大家就开始都去了,愿意不愿意都得去。我们很虔诚,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贫下中农不见得这么看,我有什么好教育你,很现实的,贫下中农跟我们开玩笑,什么接受教育,无非是你们到农村是抢公分、抢口粮来了。因为你那没有就业、没有收入、没有饭吃,那农民什么东西也没多,地还是这点地增加他的负担要养活我们,那个过程大概1400万人,时间有长短,城里人跑到乡下去也是逆城市化的。

第三次波折在眼前不远,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以来我们很多产品出口订单拿不到了,

沿海大量企业停产半停产,于是那一年大约至少有2000万农民工是因为失去了工作不得不返回农村,08年底09年初。

就这么短短的60年时间中,我们就经历了这么三次城镇化中的大的波折,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当然每一次都慢慢缓过来,缓过来就需要有代价,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中国的城镇化不会一帆风顺,哪怕是我们自己的。

因为现在在推进城市化中,从我的看法有很多观念是不正确的,更多着眼于城市的漂亮,吸引人家的眼球,没有更多地考虑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这些观念如果能得到纠正,里头还有大的余地,但既使是这样,城市化有自己的规律,而这个规律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完全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增长,出口、就业岗位,它基本上是跟全球联在一起。

所以对待今后的城镇化,我们要吸取过去的教训,总结过去的经验,更加自觉、更加理性的去推进。尤其是对中国,大概是搞农业的人大概就容易有点悲观,老担心养不活、老担心吃不饱,所以人家老说你们饿怕了,大概是有点这个关系。但我觉得很有问题对中国来说没有那么容易解决过去。

比如对城镇化我一直有这么一个想法,中国的城镇化一定是世界上最艰难、最漫长的城镇化国家之一。

为什么这么说?我有时自己在想,看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专家们各种各样的意见。比如说大家都承认,可能中国的人口高峰在2030年,那么一般专家估计那时候人峰值在15亿左右,那么最乐观的专家们分析判断我看到过,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可以推进到70%,我说他是最乐观其实我不赞成,我觉得是达不到的,除非还是现在半真半假的城市化,农民都进城,但没有市民待遇。如果真的确确实实完全是市民就是市民,我觉得到2030年70%还是很难达到。

但是退一步讲既使是达到了,15亿人70%城镇化,就是10亿5千万人在城里,那么回过头去花又4亿5千万人在农村,4亿5千万这个事不得了,如果4亿5千万如果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的话那说句实在话世界第三位,除了中国、印度就是它了,它还在农村。而且有时候我想想就觉得这件事情压力之大是什么呢?因为到了2030年如果实现70%的城镇化率,那你还有4亿5千万的农村人口,但是那时候离新中国成立已经80年了,我回过头看了一下历史资料,80年前中国农民就是4亿5千万,我们建国将近6亿人,结果你费了半天劲,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总量增长闹了半天还是跟80年前一样还有4亿5千万在农村。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可见中国城镇化我想绝不能操之过急,绝不能认为短期内就能见到

大成效。但是要坚定不移向前推,很多事就是不怕慢,就怕站。我们过去的城镇化就60年站了3回,以后能不能顺当一点,这里有大量问题需要考虑,这些事情当然和整个国家城市居民利益息息相关,当然更多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利益,你有好的城镇化,农民哪怕慢点他也会逐步逐步减少,进城就是市民。如果你是个坏的城镇化,把农民的权益都拿走了,人人都在那里,那是要出问题的,所以我想城镇化一定是今后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长期的演进,一种不竭的动力,几十年靠它没有问题。同时,城镇化也是改善农业农村农民状况的一个巨大的杠杆,但是问题是要用好,不能折腾、不能出偏差,这么大的国家是出不得偏差的,这是我想讲的第三个问题。

四、“地”——农村土地问题

第四个问题来讲讲土地。土地问题从农村来讲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当然极其重要,对整个国家来说也是决定今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那么中国土地历来是不宽裕,虽然有960万平方公里,合144亿亩,但是真正能适合耕种地就如此之少了,大概占12.5%,1/8,所以怎么看待土地的问题上,我前面讲粮食问题已经讲到了。

那么现在的实际情况实际上讲主要是两个:一方面是土地制度,包括土地所有权和土地的管理制度,确实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深化改革。但怎么改,往那么改,我想有很多问题是需要深入地去思考的。

土地的第二个问题怎么利用的问题,我不是讲整个国土,只讲农地。怎么利用土地就是农业的经营体制问题怎么选择。

这两件事我觉得我自己有一个感受,本来2008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了纪念3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以当时中央决定,30年之后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命题仍然是农业。很多同志仍然记得,我们一直讲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的序幕是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的,现在回过头去看一下当时的文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当然是一种里程碑式的重要会议,它对文化大革命实行拨乱反正,端正了党的思想路线,重新提倡实事求是,并且为酝酿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奠定了思想基础,所以这个会对中华民族来说至关重要,但是不管怎么讲,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在北京开的,这个会最后形成的成果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

所以我说了一个农村改革的序幕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的,所以过了30年,到了十七届三中全会这个会的主题是什么?中央也经过了反复认真研究决定,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最好的纪念还是把30年后三中全会这个主题定在农村问题上,所以08年召开的十七届三中

全会通过的决定叫《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这个决定中,对农村土地问题、农业经营体制问题都作了非常深入的论述,对这两个方面的改革和完善也做了大量的部署。

有这么两句话,讲农村土地问题用了这样一句话: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也就是说,土地是个财产,所以土地是个经济体,但是全会决定了它是农村的基础制度,这就说明我们农村很多其他的构造,比如农村的组织构造、农村的社会构造、农村的乡村治理构造,其实都是建立在这个土地制度之上的。

所以在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决不是单纯的经济制度,它同时也是农村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乃至社会管理制度支撑它的基石,所以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不能不考虑到这一点。之所以这么讲,我想讲的就是必须看到一些在土地问题上怎么去看,必须看到国与国之间的差别,现在在改革开放后大量专家学者在国外学了回来后,一起讨论说我觉得有几个问题是要清晰下来。

比如说农村社会和城市社会不一样,总体来讲,农村社会是一个熟识人的社会,一个村庄里头几代人一代一代传下来,一个村庄几十年、几百年才形成,所以这里头的人都是熟人。但是到了城市,大学毕业分配在城市工作,住了多少年可能对门住哪户人家叫什么他在哪儿工作你肯定搞不清楚,也没有必要搞清楚,所以城市是个陌生人社会。从这个角度去讲,维持社会稳定的基本的核心它就不一样了,在农村,我认为村子里这个人能信,那个人不能信,什么原因?我们大家都清楚,血缘、地缘起的作用。但在城市都不认识,怎么信呢?于是就一定要有契约,这是个两种社会构造。所以你比照城市社会改造农村社会,一定是弄不成的。

但是回过头来,农村社会它又是全世界不完全一样,我学农业经济的,农业经济把全球的农业分成两大类,一类我们叫传统国家的农业。本质上讲,传统国家农业者农业开发至少5000年以上的历史,亚洲、西欧都是这样的,包括中东,从这个角度去看,由于农业开发史长,所以人类繁衍的历史长,所以最终的结果是人多地少的地方都是这样一类国家,农业有着非常长的文明史,但是越来越走向人多地少,这是一类国家。而这类国家在农村体现出来一个基本特征人是集聚的,它是有村庄的。

但是很多我们大家都很清楚,到南美北洲、澳洲是不一样的,我们把那一类国家新大陆国家的农业,因为它的开发时间很短,三五百年的历史所以至今人少地多,于是它在农村体现出来的特征没有村庄,就是家庭农场,而我这个农场和你这个农场可以隔这10里、20里、30里路,所以邻居是谁其实并不重要,所以你那个农场随便卖给谁,别的邻居不会管你的,但是有村庄的地方就大不一样,比如我想进城打工去了,想把我的房子卖掉,卖给一陌生人,

那你得看看这个村子里人答应不答应,这个构造是很不一样的。

那么再加上中国农村有一个更加特殊的问题,就是除了刚才那些区别之外,中国农村世界上也是非常独特的,它是土地公有的的,有个集体经济构造在里面,所以这几个复杂因素放在一起,你会发现很多别人的经验对我们来说不是那么好用。

那么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之中,这些复杂因素都必须考虑进去的,如果你不考虑要么路都不通,要么我刚才说的基础性制度,基础性制度颠覆出来的结果可能别的制度都完蛋了,都全部重新构造,有没有这个可能性,所以像这些问题需要想好,也就是说,农村的土地对中国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要素,它是要素不假,但是这个要素还是农村的政治、社会、管理这一系列其他制度的载体,或者它的承载体,进行土地制度改革这些要考虑好。

那么还有的,比如在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同志,有的时候一些讨论者没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因为从经济学的角度,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是自由经济,但是不管在多么彻底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对土地任何国家都实行用途管制的管理。我经常能看到有些论文、有些报告、有些人的讲话出现了比较似是而非的东西,就是第一他把土地单纯地看作是个要素,那我觉得他太简单,把农村社会结构没有考虑进去。

第二,是要素就可以自由流动,于是有了很多概念,比如说土地资本化、土地市场化。我有时候觉得很奇怪,土地资本化是什么意思呢?资本就是投资,简单来说就是投入。农民很简单,地我在种,难道土地不是我的资本吗?它有产出,有扩大再生产,那土地不是我的资本吗?现在我们《物权法》承认是农村的用益物权,它当然是我的资本财产了,我的财产投入生产了,难道不是资本吗?那还要资本化什么呢?想了半天终于弄明白他说的资本化是把农地改为非农地,改作农业的用途才叫资本化,否则它为什么还要说土地资本化。

第二,土地市场化。土地市场化地价弄得那么高怎么不是市场化,农民土地流转过程中地主他们自己去谈判,怎么不是市场化?最终你还发现什么呢?其实这个土地市场化里头有一个非常大的误解就是认为这个土地你是随便可以使用的,其实在全世界都没有这样的惯例,包括最充分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土地都有用途管制。用途管制是什么呢?就是土地的使用必须服从于规划,规划确定了这个土地是什么土地?只能做这个用途,和市场不矛盾,可以自由买卖,但是如果规划中确定这块土地是农地,那你进市场卖一千遍、卖一万遍,规划不改它只能仍然作为农地使用。不能卖了半天变成建设用地了,这样的道理房地产商都是明白的。因为他去拍地的时候,工业用地你拿到手了价格很便宜,但你绝对不允许拿他来开发房地产。否则你就违规、违法了,你拍了是什么地就是什么地,这个地在分类市场中可以不断自由买卖,但是你不能错边,你不能用这个地跳到那个市场里去卖了。所以像土地改革中

我觉得在农地制度改革中,就很多复杂的问题,它是在经济学上要增加很多新的思考,既要增加农村社会的特殊性,尤其是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还要考虑土地要素在全世界它的流通、它的流动都是受限制的,限制就是用途管制。如果没有用途管制,那我说句实话,办什么大学,大学拆光盖公寓房,不知道人家能够赚多少浅,有什么公园,老早人家都比你盖上楼了,正是因为有用途管制,所以这些看起来好像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地方才能在好的地段占上土地,否则怎么可能呢?所以在土地制度改革中,单纯地把农村土地看作是个要素这件事太简单、太容易出偏差,引出的后果不仅是土地的大量流失,而且会引出社会的、政治的问题。当然我自己的看法不一定对,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就是关于农村土地在农村怎么用,主要是讲耕地。耕地怎么使用?我们大家都知道通过改革,实行了一个叫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的体制,而且这个制度是上了宪法的。

最近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明确说,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一直是这么讲的。

但是,我也接触到很多,包括学界的、实际工作部门的一些领导干部也要讲,家庭还行吗?家庭承包经营还行吗?家庭能现代化吗?这个家庭承包经营的历史作用是不是已经发挥完了?这样的疑问不断会提出来。

我有时候就想我跟这些同志也讲了,其实在开放的背景下,各级官员出国的机会多得很,你们到各地都去看过,看过就应该明白。全世界只要是农业实现了现代化国家,哪个国家不是家庭经营的?美国是家庭经营、澳大利亚是家庭经营,这是规模大的。规模小的,日本是家庭经营、韩国是家庭经营、中国的台湾也是家庭经营,所以家庭经营和农业现代化不矛盾,这个不是理论问题,是事实证明的事。相反,不搞家庭经营的中国的农业没有一个成功的。这也是事实。

那么于是倒过头来就是规模大规模小,规模大小是国情决定的,不是政策和法律决定的。中国只有18亿亩地,但你有7、8亿农民,这个规模就大不了,要想大就得转移农村人口,但是再转移也大不过美国这样的规模,这个是国情,不是靠修改法律、修改政策就可以实现的。我很羡慕到美国去,一看人家的大农场,我到美国西部粮食产区,二三万亩地一个家庭在那种着。我跟他们开玩笑,真是让我眼红得不行。为什么呢?你一家人种了我们半个乡的地,老外不知道半个乡是什么意思?于是我跟他说一个乡在我们那里大体上正常的乡大概4、5万人口、4、5万亩地,那你一户人家种了二三万亩,不是种了我们乡吗?!轮到他很

吃惊了,那你这个农民种的地才多点大呀?我说是呀,一点点。他说跟我家门口花坛草坪差不多,是呀,到美国独栋房买得前院后院的草坪花园加在一起是好多,是4到5英亩地,在我们这里可以有两三户农民可以养活了,在这里是种点花、种点草而已,所以这个国情没有办法改变,你很多事只能是这么做。

那么这个问题所以我觉得,但是回过头来也不能说,规模小就不能现代化。你不能说日本不现代化、韩国农业不现代化、我们的台湾农业不现代化,它都现代化。所以规模大小和是否家庭跟现代化没有必然联系,你要客观、理性地去联系。这种题目是杜撰出来的,家庭能现代化吗?小规模能现代化,这事实早说明可以。于是现在又出现了很多,就觉得这个东西没有生命力,又重新开始考虑,重新开始考虑什么呢?互换一种新的经营形势就是公司企业经营农业。大规模租赁农民的土地,我看到有一个地方,这个命题就是“让农民变成现代农业工人”,什么意思呢?现代农业工人不就是雇工吗?或者是在农村就叫雇农吗?那是现代化吗?其实你到全世界去看一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实行了土地制度改革以后,没有一个将会选择“资本主导的雇工农场”没有一个人用的。为什么?因为农业这个产业太特别了,鉴于时间限制我不展开讲了。

因为最重要的农业产业有三个特点是别的产业没有的。就是它自身的特点,就是三中全会讲了这个制度适合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

第一,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别的产业中不大看得到或者是差别很大,农业最重要的要素是土地。土地这个要素对于农业来讲没有移动性,就不可以搬迁。任何一个投资者到哪里,资金是要素,我请的技术人员技术是要素,我请劳动力,劳动力是要素,只要条件不合适我就可以走,上别的地方投资,所以技术、资金、劳动力都是可以流动的,但是具体的土地不能移动,不能移动就决定什么呢?你要想让这个地有更多产出,你只能就地对它进行投入,改良土壤、修建水利、提高它的价值。如果土地要能移动,那这个事太好了,我把大沙漠把长江口一搬,这个地就全解决了,它移动不了,所以为什么有卡尔井?为什么要红旗渠?所以这个是自然条件决定了土地的自然属性是这样。那么你愿意对他投入说明你爱它,说明你珍惜它,于是就很重要一点是让人民热爱土地他它会增加对它的投入,延伸出这么一对。

土地另外一个特征也是别的部门里头很少见的,土地作为生产资料你只要利用得好,它永远不会磨损,可以永续利用,在别的部门见不到,厂房时间久了要塌、机器时间久了磨损了,但人老了都得退休,但是土地你用到现在我们最好的土地七八千年时间还在用。但是你得爱土地,你不爱土地,良田会变成荒漠。农地的这些特点它决这个产业跟其他产业有很大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练习题(一)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光关乎农民的身体健康,也是农民能否摆脱贫苦,实现小康的重要一环,政府重视农村实施医疗合作是(D)。 A.履行经济职能 B.履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职能 C.履行文化职能 D.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2.村委会的设立、撤销和范围调整,均需报请(B)批准。 A.乡、镇人民政府 B.县级人民政府 C.省级人民政府 D.国务院 3.下列关于“现阶段农民素质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哪一种说法不正确?() A.工业化提升、城市化提速,农民不能很好地适应劳动就业和城市生活的要求 B.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企业为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加快技术进步,农民不能很好地适应转移就业的要求 C.农民学习能力差,素质提高缓慢 D.越来越多的年龄较轻、素质较好的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劳动者群体素质下降、年龄老化问题日趋突出,现代农业发展缺乏优质人力资源支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4.要实现农民“精神文化”的脱贫奔小康,国家必须()。 ①提高农民的物质消费水平 ②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③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移风易俗活动 ④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5.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指出,在解释农业产量的增长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是最不重要的,物质资本的质量差别是相当重要的,农民的能力差别是最重要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舒尔茨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不再需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②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③要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与科学素质 ④要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多项选择题 6.下列属于农业的是( )。 A.观赏花卉种植 B.家禽养殖 C.花蛤养殖 D.农家院观光 7.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下列哪些说法正确?( ) A.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应当将承包的耕地交回发包方 B.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人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应当将承包的耕地交回发包 C.承包期内,承包方交回承包地或者发包方依法收回承包地时,承包方对其在承包地上投人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有权获得相应的补偿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

中国农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业、高原夏菜、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20世纪末,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形势一直保持旺盛势头[1]。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自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非农产业发展迅速。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现代农业发展与展望

***乡现代化农业发展与展望 *** 摘要: 30年来的改革与发展,农业经济无论从政府层面、村级层面还是农民本身都已发生根本转变,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我乡农村改革还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组织性不强,标准化不高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行供给侧改革和科技兴农等战略,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科技兴农产业融合可持续 农业进过30年来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取得一定成效,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谈谈农村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与展望。 一、农村改革 30 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效 深化农村改革,是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门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一根本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农村各项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加大农村经营体制和服务体制改革 1、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一是进一步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二是全面完成了粮食企业改革。三是全面落实了粮食补贴政策。根据上级要求,制定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的实施办法,按每亩 109.5 元的标准发放到户,到位率达100%。 2、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近年来,我村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要求,认真落实了土地延包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上合理流转,以经营大户为龙头带动流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深化农村服务体系改革,农技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我们把搞好农村服务

体系改革、完善农村服务体系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的一件大事。一是改革涉农服务模式。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采取县直涉农部门及各基层农技站所及其技术人员与农户签订有偿技术服务合同等形式,调动农技人员服务农业的积极性,增强责任心,变农技人员的“被动应付式服务”为“主动热情服务”。 (二)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 1、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为了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我们把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作为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从 2003 年开始启动,通过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强化了政府的指导、服务职能。二是理顺了管理体制。三是对乡镇实行“职能分设、机构独立、定编定岗不定人”的人事管理制度。四是逐步对从事经营性的基层站所完全脱离行政管理体制,使其按市场经济规则独立运行。 2、农村工作“村为主”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将农村工作重心下移到村组,强化村干部在农村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是我门工作改革的一项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改革总的原则是对村级工作实行“县指导、乡领导、村为主”。其目的是通过实施“村为主”进一步加强农业,稳定农村,推动农村工作的健康发展,密切党群干部关系。 二、当前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门在农村改革上虽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深化农村改革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 (一)智力因素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智力因素。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据调查,我乡的农村劳动力总数有 8000 多人,在农村劳动力中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 6.5%,低于全国 9.1%的平均水平。在 2007 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 8.3%,低于全国 18.6%的平均水平。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不仅影响了先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而且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形势政策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承璜第二学校形势政策教育活动 实施方案 一、活动内容 1、宣讲内容:深化青年理论武装。紧密结合青年思想实际和成长发展需求,深入宣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2011年全国、全省“两会”精神,大力推动大学生业余团校和理论学习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学院自身的参与作用,推动青年理论武装工作不断深入。通过举办理论骨干学习培训班、专题报告会、讲座、座谈会、研讨会等活动,组织青年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团、教育青年,帮助青年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构筑青年的精神支柱。以深化大学生成才为重点,教育引导青年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紧密结党政重大决策和青年关注的热点问题,广泛开展针对性、实效性强的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帮助青年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察结论。结合各学院的实际情况,通过举办形势政策报告会、讲坛、论坛等,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杰出青年典型和社会各界著名

人士面向青年宣讲国情、省情和形势政策。大力宣传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二五时期国家针对新形势所作出的新的举措和重大方针政策,以事实教育启迪青年。要开展国际形势教育,教育引导青年客观认识我国发展阶段和国际地位。 3、丰富实践教育载体。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围绕我校中心工作,立足实际,开拓进取,广泛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使团员青年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积极发展校园文化,开展家乡文化主题活动,培养青少年爱家乡、爱祖国的朴素情感。 4、树立大学生青年时代榜样。深入班级、深入青年,发现、树立和宣传本院系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青年学生和青年群体典型。广泛宣传先进青年的典型事迹,集中展现当代我校团员青年与祖国共奋进的精神风貌,激励广大团员青年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

形势与政策_当前农业我国农村发展形势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一科学定位,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国情、农情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三农”问题作了许多重要阐述,对“三农”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举措,进一步发展了我们党关于“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政策理念。 党的十八大专题部署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推进“四化同步”等重大任务,这些要求和部署是在“三农”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农业农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六大以来这10年,是农业发展最快、持续向好的10年,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各项权利扩大落实的10年,是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统筹城乡发展迈出实质步伐的10年。大家普遍认为,“三农”发展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中华民族农业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实现大幅增产——粮食实现“”九连增。粮食生产成功打破丰歉波动的传统周期,2012年达到11791亿斤、比2003年增产3177亿斤,连续9年增产、连续6年超万亿斤,时间之长、幅度之大历史罕见;农业生产成功打破“粮经消长”的传统格局,棉油糖、果菜茶和肉蛋奶、水产品等全面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有了大幅提升。二是农民收入增长创造历史纪录。——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预计2012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00元、比2003年增加5178元,年均增加575元,增幅之大前所未有;年均增长8.6%,增速之快历史少见。尤其可喜的是,农民收入增速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中西部地区增速普遍超过东部地区,多年期盼的城乡和区域收入差距缩小的态势初步呈现。农村贫困人口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10年来全国新建改建290万公里农村公路,解决3.96亿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沼气用户3180万户。1020万农户从首次开展的农村危房改造中受益。农村用电条件大为改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状况整体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学生开始接受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农民看病就医有了基本保障,农民养老方式正在经历重大转变,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几千年来广大农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五是工农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公共资源更多向农村配置,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基本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速度加快,城镇化率超过50%,工业对农业的拉动作用、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日益

中国未来农业发展趋势

论文题目:中国未来的农业发展趋势——多 样化的农业模式

中国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多样化的农业模式 摘要:现代化农业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与高效,但它遗留下的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也让人们不断反思现代化农业的弊端。“绿色”“健康”“有机”等词迅速在人们的生活中传播开来并被人们熟知。可以预见在未来中国农业发展趋势是要健康的、安全的、环保的农业。中国地大物博地形各异,单一的农业模式显然无法满足未来农业的发展,于是多样化的农业模式是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多样化农业模式未来农业 在未来,世界人口不断增加,环境压力加大,土地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不断减少。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来讲需要承担更多的压力以保证社会持续发展与稳定。未来的农业模式一定是多样化的,就像生态系统一样。农业模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提供足够的食物以及在各种农业模式中取长补短,加快发展。 1当代农业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生产力也必须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从而让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所以在传统农业对现代化发展中不能满足其强大的后勤保障时,人们便开始使用以大量的化肥、农药、薄膜、灌溉、机械、设施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保证粮食的供应。石油农业便应运而生。高投入、高效益、高产出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的提出,生活环境的日趋恶化,生态系统的破坏等高污染的弊端也开始凸显出来。现代化农业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在健康、安全和环保这方面的要求。于

是生态农业模式和循环农业模式的理念被大家所接受并大量应用于实践生产中。而且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先锋,让更多的人知道和运用到生活生产里。 2多样化的未来农业模式 2.1精准农业 未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给农业发展带来巨大的优势,精准农业就是这样高科技的产物。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其基本涵义是根据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查清田块内部的土壤性状与生产力空间变异,另一方面确定农作物的生产目标,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土壤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精准农业由十个系统组成,即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1] 精准农业无疑在技术上有着独特的优势,有着其他农业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但是显然它的优点也变成了缺点。技术的高要求以及前期的高投入就令许多人望而却步。所以,精准农业一般在平原地区或者大规模机械化地区比较实用,它将覆盖中国所有的粮食主要产区。在面临人多地少的情况下,精准农业是未来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农业农村发展工作思路

农业农村发展工作思路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秋播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更是奠定来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基础的重要环节,为做好今年秋播及2014年农业农村发展工作,现就今年秋播及2014年农业农村发展工作思路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抓住国家沿海开发战略机遇,紧紧围绕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用产业化的思路发展农业,用标准化的技术规范农业,用市场化的办法推进农业,用外向化的要求带动农业,用科技化的手段支撑农业,创新组织形式,加大农业投入,强势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全面提升我镇农业农村发展水平。 二、目标任务2014年全镇力争实现农业

总产值6.5亿元,农业增加值2.65亿元,同比增长10%和15%,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9800元,同比增长10%,力争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同比增长13%。三、工作思路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秋播及2014年农业农村发展工作思路是: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万、千、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抓手,坚持“少种麦多种菜,少纯作多套种,少露地多设施”,突出效益,做强特色,放大规模,建成一批有品牌、有特色、有规模、竞争力强的高效农业规模生产基地,做大培强一批特色村,作物布局调整的基本思路是“两减五扩”,即:减少夏粮面积,减少棉花面积,扩大设施栽培面积,扩大立体间套面积,扩大油菜面积,扩大甜菊面积,扩大蔬菜特经面积。夏粮面积30000亩,比上年减10000亩,棉花25000亩,比上年减10000亩,设施栽培面积12000亩,比上年增3000亩,立体间套面积35000亩,比上年增加5000亩,油菜面积50000

乡镇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活动总结

---------------------------------------------------------------范文最新推荐------------------------------------------------------ 乡镇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活动总结  我镇形势政策宣教活动于3月中旬开始开展,我们牢牢把握“精心组织、注重实效”的原则,经过宣传、培训、活动几个环节,使我镇的广大干群充分认清了形势,提高了认识,为我镇后阶段开展保先活动奠定了基础;使我镇形成了科学、文明、民主的意识形态,为建设和谐团河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一、夯实宣教基础,作到“四个到位”。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镇党委将宣教活动作为统揽全镇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精心制定了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多次召开党政班子会议、机关党员干部大会、各村党支部及党员会议,通过学习上级文件精神,使全镇广大党员干部对宣教工作的重要性、现实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是组织领导到位。为加强对宣教工作的领导,镇党委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宣教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一名副书记和三名党委委员具体抓;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党委组织委员任主任;明确2名业务骨干专门负责工作。镇主要领导分包工作战线,班子成员分口包村,参与宣教工作的全过程,为活动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三是舆论宣传到位。镇党委在党委会、机关全体干部会议、各 1 / 10

部门会议和村两委干部会议等各种会议上宣传、安排布置宣教活动。对形势政策教育中的工作动态和典型事例及时进行宣传,镇大部分机关和各村均办起了学习活动,推动宣教工作总体上台阶。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发动,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  二、明确宣教宗旨,把握“两个结合”  一是把宣教工作与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加强镇村党组织建设,保证党在农村各项政策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另一方面,通过县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深入宣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贯彻党中央的惠农政策。在整个活动中,我们共发各种宣传资料3000余份,召开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座谈会50多次,办实事30余件,捐款、捐物达3万多元。在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上,镇村两级不打折扣地落实农业税减免政策;在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上,我们做到把政策宣传到户。通过各项政策的落实,树立了党组织在广大农民中的良好形象,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  二是把宣教工作与村委会换届工作相结合。今年四月,我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在深入调查研究、精心策划方案的基础上,规范程序,依法操作,稳步实施,快速推进,圆满完成了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在选举的筹备阶段,我们通过各种标语、横幅、墙报等形式,宣传党的路线、纲领;在各选举会场,都作一次简短而精辟的宣教,引导广大农民进一步感受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选举结束后,我们又组织村支两委干部集中培训,镇党委书记作了形势政策的专讲,镇宣传委员就十六大以来党的农村方针多了分析和辅

农业农村知识大全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给四个选项,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应试者应将正确的选项选择出来,并将所选项字母标号按要求填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错选、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15分,每小题1分) 1、“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一直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自1982年起至2009年2月1日共发布了11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最新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是()。 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民生事业的建设方面强调了五个重点,下面哪项不是重点方面()。 A.农村的电网建设 B.乡村道路建设

C.三农支持保护体系建设 D.农村沼气建设 3、《农业法》于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2003年3月1日新《农业法》正式实施,对原法做了较大调整、充实和完善,新增了()章 A.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 B.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C.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D.农民权益保护 4、国家在农村举办的普通中小学校教职工工资由()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发放,校舍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经费由()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安排。 A.市级县级 B.县级市级 C.县级县级 D.市级市级 5、《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一部关系九亿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村民组织制度的重大立法措施。该法规定有()以上的村民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 A.十分之一 B.五分之一 C.三分之一 D.二分之一 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林地的承包期为(C)。 年年年年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分析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及趋势分析 武汉市农业局种植业(蔬菜处)处长王火明 一、概述 建设现代农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党中央把“农业、农民、农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现代农业是当前国内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理清和挖掘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的概念和内涵,明晰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要求。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亟需思考的问题。 二、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当前,学术界关于现代农业的定义较多,有些从阶段论的角度来定义现代农业,认为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也另有观点认为现代农业是一种包含现代科技、管理等在内产业体系。笔者认为,阶段论和产业体系论分别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现代农业进行解释的。 现代农业解释之一: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体上起始于19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农业迅速发展。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商品率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农业发展成国民经济中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基础产业。 现代农业解释之二:卢良恕(原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认为我国现代农业一般可定义为,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重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和WTO规则.建立起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现代工业装备、推行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农业综合体系。 现代农业解释之三:所谓现代农业,实质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水平、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水平、现代管理技术及其管理水平、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及其加工水平、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其营销水平为基础的产供销相结合的、贸工农一体化的高效率高效益科技创新产业。它既包涵有水平的综合生产能力,诸如有现代科技、现代装备、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等特征;又包涵有现代制度,诸如有现代管理、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标准化等特征的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解释之四: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现代管理理论及其实践、现代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为基础的.产供销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相统一的新型农业。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从2004-2012年中共中央连续发了9个“一号文件”.这9个“一号文件”都有着自己的主题。 2004年的“一号文件”主题: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 2005年的“一号文件”主题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这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2006年的“一号文件”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一个根本性任务; 2007年“一号文件”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建设现代农业放在首位.这

中国农村农业六十年发展变化

中国农村农业六十年发展变化 前言: 中国是有着悠久农业历史的国家,农业文明一度走在世界的前列。当今,中国的农民也有8亿之众,由此可想而知,中国的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分量,笔者认为,中国要想真正的强大,农业的发展要要在首位考虑,农村潜在着巨大的市场,8亿农民要是都富裕起来,那真是民族之幸,中国的强大将无人阻挡。中央从2004年起连续出台的6个一号文件都以农业为主题就足以说明问题。 关键字:六十年,农业,发展 中国的农村发展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真实生动的体现。经过六十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实现了六个历史性跨越:一是农产品供给方面,我们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大家都知道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用占世界不足9%的耕地成功解决了世界近21%人口的吃饭问题.二是农业发展方式方面,实现了农业发展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性跨越.三是在农村经济结构方面,实现了农村经济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四是农民收入方面,大家的感受很深,我们实现了农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五是农村体制机制方面,实现了农村经济制度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跨越.六是城乡关系方面,这一直是我们发展全局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由二元结构向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历史性跨越.此外,农业的对外开放不断

深化,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格局. 但,我国的农村农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帆风顺的。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建国初到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21世纪初到当今。 建国初到改革开放时期 这段三十年里,我国的农业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有经验,也有教训。建国初期,我国完成了“土地革命”,把地主和富农的土地没收过来给农村无地的家庭。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农业也随之进入了公有制集体化时代。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也表明这段时间,我国农业是成功发展的。可之后,中国掀起“共产风”,开始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制度,这段时间,人民好像不是在忙于农业发展,而是在“放卫星”,相互吹牛,一个萝卜大到连驴都拉不动。而后,“文革”十年灾难也将我国农业前期的发展所得到的成绩受到了打击,农业停滞不前。 这一时期,粮食在“以粮为纲”的政策中稳定发展,农业在提供国民食物与工业原料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并没有为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转型和工业化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和动力。实际上,农业仅仅是为工业辅助的,换句话说,就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发展工业。而代价是什么?就是中国的粮食生产体系变得脆弱,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是造成了3000万人死于饥饿或未能出生,世界史上至今最为严重的饥荒的重要原因。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我国开始从国际市

2020年乡镇政府教育工作计划【精选】

为提高乡镇居民的知识能力,促使乡镇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制定好教育计划,以助各项工作的顺利有序地开展。下面是带来关于20 年乡镇政府教育工作计划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一、工作目标 按照省、市、县三级相关部门的要求切实做好各项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争取我镇健康教育工作符合《大邑县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的达标要求。 二、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镇长为组长,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由镇爱卫办、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牵头,各村(社区)和学校认真实施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精心组织实施各项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健康教育工作长效管理机制。 2、做好宣传工作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群众认识到学习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重要性,使群众懂得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技能缺乏及卫生意识没跟上才是产生疾病的主要原因。 3、切实加强对群众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教育,在春季和秋季等疾病多发季节,组织学习有关健康知识。 4、利用市民学校适时开展一些健康教育活动。 5、镇政府提供经费保障。 6、建立三个健康教育示范社区,能较好地履行业务指导的职责,并使医院、学校等健康络能够发挥作用。 7、中、小学开设健康教育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行为,做好学校健康教育迎检工作。 8、设立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三、加强检查考核工作,确保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 在宣传发动组织全体人员开展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学习的同时,要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健康知识考核检查工作,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纳入考核项目。 一、指导思想

把加快发展社区教育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重点,坚持以服务和服从于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实施教育富民工程,进一步扩大培训范围,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推动社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为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推进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二、工作目标 1、加强社区教育中心阵地建设,巩固“省基层红旗党校”创建成果,力争20 年高标准创建“省基层红旗党校”成功。 2、探索富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教育,构建社区教育新平台,力争年内通过省现代化示范社区的验收。 3、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农村致富骨干培训、企业职工培训等各项培训工作,各类社区教育培训达万人次,其中劳动力转移培训1000人以上,全年劳动力参培率达55%以上,全镇职工教育培训率达60%以上,全镇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指数达20 年以上。 4、继续办好家长学校,为普教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 5、开展农村应届初中毕业生创业教育,保证100%参训合格。 6、发挥村村建有远程教育站点的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社区教育络学校,实行共享。 7、内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形成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 8、创新工作方法,加强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努力提高办学效益。 三、主要工作 1、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大力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程,普及现代科技,发展社会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1)搞好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新技术的推广工作。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高效农业。(2)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与农技站联合建立技术服务络机构,发挥养殖专业户的示范基地作用,鼓励专业户进行规模养殖,集约化养殖,增加科技含量,降本增收。(3)加强村级社区教育服务站的组织建设。切实把农村社区文化技术学校办成社区人力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开发服务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确保我镇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络化、正常化。 2、继续开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面向劳动力就业市场,广泛开展对回乡学生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门或几门生产技术与管理服务技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主动发挥社区教育为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当地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作用。

2018最新农民增收及农业农村改革工作总结

2018最新农民增收及农业农村改革工作总 结 2018年春节很快就要到了,大家在这时候最忙的是什么?忙着写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应该算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吧,今年的工作总结你写好了吗,如果还没有,那就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农民增收及农业农村改革工作总结的范文,大家欣赏! 01 2017年,市供销社立足服务“三农”,重点在构建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农村商品流通,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等方面实现助农增收,全年实现流通营销人均助农增收约13元,在市委办下达我社的农民增收任务人均增收11元目标基础上增收2元,总结如下: 一、积极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一)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惠农工程”,以土地托管服务为重点,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开展以农资供应、代购代销、以销定产、测土配方、统防统治、农机作业、收储加工、产销对接等为主要内容,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市供销社社属企业**市兴达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实施并申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托管项目,土地托管面积6600亩:1、在魏家乡

建设托管服务中心建筑面积2370平方米。2、改建农资仓库2000平方米。3、购置硒李加工设备10台,购置土地托管农机设备61台套。4、建设基地灌溉设施。深度开展土地托管服务,有利于形成更紧密的“涉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营销模式,增强企业实力,带动农民增收。 (二)加强供销社组织体系建设 1、在大竹镇、花楼乡、曾家乡、八台乡等22个乡镇恢复重建新型供销合作社,提前实现全市乡镇所在地基层供销社全覆盖。 2、新培育社属龙头企业1个。 3、建设国家标杆基层社1个。 4、参与规范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培育新型农民经纪人35人。 二、全面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涉及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流通、村(社区)生活服务体系、农村资金互助合作金融、基层社建设、完善联合社治理机制、社有企业改革和转型、资产管理等二十几个方面,我社正按计划有序推进。现就其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市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专项小组2017年改革工作台账的资金互助合作金融、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进行重点总结。 (一)2017年**市委市政府下达供销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2017年,全社计划完成销售总额亿元,实际完

乡镇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

乡镇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 乡镇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 x镇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商埠重镇,素有“***”之称。1994年被确定为***省综合改革试点镇,1996年评为省“十强镇”,1999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与发展试点单位,今年3月份又被国家六部委评为全国重点镇。20年后,***镇不论是地域面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总量都得到了扩展和提高,包括全镇教育资源、学校数量和师生规模也同样得到了增加,目前,我镇拥有各类中小学校10所,在职教师327名,在校学生4352名。近年来,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和全镇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将近年来**镇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几年来,我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教育工作放在全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坚持以教育为根本,以育人为抓手,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是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尤其在两府合一后,党委、

政府首先考虑的头等大事就是教育,多次对各学校进行走访慰问,确保了教师这支重要队伍的整体稳定。在近几年教师节期间,我镇组织各校采取召开教育工作会议、表彰奖励、搞座谈、联欢等多种形式的联谊活动,镇领导亲自参加,从而鼓舞和激发了全镇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新形势下再创辉煌 的士气和斗志。今年的教师节前前夕,镇政府召集各学校所在村的村书记和学校校长,一起研究赞助教师节福利,在党委政府的协调下,六所小学所在的12个村累计赞助各校教师节福利近6000元。 二是想方设法为学校解决实际困难。两府合一后,党委、政府为加快全镇各学校的发展,在教育上的各项经费投入及节约的教育基金已超过11万元,在教师工资待遇、学校教学配套设施的添置、原定学校改造工程的实施等方面,镇领导都高度重视。必要时,镇主要领导召开相关领导参加的教育工作现场办公会,对教育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当场拍板解决,有力地推动了的全镇教育工作健康发展。20年,为了解决三小教师住房难的问题,镇常委委*书记和镇长***会同城建所、土地所、产权所亲自到三小教师住宅楼定位,并召开党委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三小教师住宅楼以每平方560的廉价出售教师,使教师住上了新楼,解决了住房难的问题。今年,我镇为了使一中师生改变过去交通行走不便利的现状,投入资金改造了东放北路,切实地方便了广大师生。可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农业农村经济受到的冲击不断加深。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首先是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非常困难,进而影响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最终影响我国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影响经济平稳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同时,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产生的影响是在一个全新背景下发生的,即全球化背景、市场化背景、统筹城乡背景和区域分工协作背景。这要求我们在全新的大背景下审视和思考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以稳价格为核心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国际金融危机给保障我国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带来新的挑战,那就是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近期国内农产品价格全面下滑,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非常不利。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农产品需求减少是农产品价格下行的重要原因,全球农产品供给增加也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下跌,能源价格暴跌加大了农产品价格下行的压力。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农产品价格剧烈震荡,增加了我国调控农产品供需平衡的难度。因此,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仍是农业重中之重的任务。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形势已经好转并基本稳定,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可以确保的,而近期农民增收在扩内需战略中的地位更加凸显,今年应该将保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并适度回升作为重要任务。这就需要加强和改善对农业生产的调控,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统筹处理好三个关系,即确保粮食安全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农产品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关系、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的关系。 二、以统筹发展为长期战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加深,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今年春节后,农民工外出就业数量很可能继多年快速增加之后转呈下降趋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稳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取向矛盾,其间有着深刻的体制和制度原因,如区域之间产业布局不合理,过于偏重外向型经济,偏向政府和大企业的投资取向,城镇化过程中相关制度改革滞后等。今后一个时期,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可能有三大问题值得关注:一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可能还没有到“刘易斯”拐点,不能简单地套用国外的经济理论来解释我国的经济现象;二是为有效地兑现“人口红利”,需要更快地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将我国劳动力的短期优势变为长期优势;三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候鸟式”流动问题,需要统筹发展,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偏重投资和出口向投资、出口、消费并重转变,经济由区域非均衡发展尽快向均衡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一元结构转变。 三、以政府行为调整为主要手段促进农民增收 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加上我国经济发展中原有深层次矛盾,目前我国经济运行困难急剧增加,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难度明显加大。农民增收困难,既有经济规律影响,又有体制因素制约。首先,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局面极可能再现;其次,农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小和收入弹性下降决定农业收入增长的难度上升;再

中国农业未来发展九大趋势

中国农业未来发展九大趋势 当前,中国农业已迈入新的发展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也已经到来。想做什么就去做,农业这个大市场包容性很强,但是误闯误撞的结果一定是失败。只有把握好了未来趋势,才有可能创业成功!日前,有关专家预测,中国农业未来 发展主要是以下九大趋势: ◎规模化农业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以小农经营为主,生产规模比较小,效率比较低, 成本却很高。未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规模化趋势也将加强。中 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张子雨表示: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就需要经营主体,生产方式从量变走向质变。而农村土地流转则给农业带来了新的活力。未来,农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将会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 ◎新型农业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相对于传统的小规模、自给半自给农户家庭经营提出的。通常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农人等。据相关 数据表明,截至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主体数量已经超 过270 万家。专家认为,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发展实践中承担的角色和作用各不相同,各主体间专业分工的深化,有助于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作为被国家大力扶持的对象和中国农业的中坚力量,未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必将增强。 ◎互联网 +农业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为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互联网 +农业”被提上发展日程。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农业生产、 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方式、销售方式的转变,以此来实现农产品 的生产和销售。未来,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将会显 得更加宽泛,互联网 +农业将取得显著成绩。 ◎高科技农业 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推动力量非常明显。未来,农业发展应是高度的自动化和 精确化。全环控植物工厂,自动空气循环系统、半自动采收系统、农业机器人、农 业无人机等都是高科技农业的产物。今后一、二十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 济的不断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会不断向农业科技领域渗 透和融合。最后分子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技术、节水农业技术、食品 加工技术、航天育种技术等农业高技术体系将会大肆兴起。 ◎农产品加工

农村特色农业发展调研

农村特色农业发展调研 一、存在问题 1.种植和经营中存在问题 目前,种植水八仙的农民大多都是承袭传统的自产自销,缺乏“领头羊”大规模种植水生蔬菜。调查发现,该地鲜有大规模种植水生蔬菜的基地,虽然也有部分农民田地被集体承包来集中种植,但通常种植传统水生蔬菜的本地农民只种三五亩小地,自产自销,补贴家用,而其生产还受自然环境因素制约,产量有限,收益低下。因此种植者越来越少,人们不断走向城镇寻取相对较高的收入,使农村的一部分劳动力流失,更加剧了这种状况。 2.技术问题 一方面,种植水生蔬菜采取的基本上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的模式,缺少种植技术性和抵御气象灾害、虫害的能力,其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比较有限;另一方面也缺少施用于水生蔬菜的机械,现在水生蔬菜在种植,采收和加工过程中是纯人工进行的,费时劳力,效率低下;另外,研究领域也缺少环境友好型农药的开发,例如上面提到过的含菊酯类农药造成养殖业鱼类死亡的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3.缺乏品牌优势 苏州的水八仙虽然有名,但是在整个销售市场链条上却缺乏品牌性,外人无法识别到底是否为当地所特有的品牌和品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效益的低下。另外,水生蔬菜大多是保健食品,尤其是在我国城市出现营养过剩的今天,食用水生蔬菜产品可以帮助消费者防治高血压、高血脂等“富贵病”,而经营销售者却没有以此来加大宣传产品并开拓市场的观念。 4.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现代工业以及农业的发展,水环境受到了很大的污染。在工业方面,大量的工业污水,废物被企业就近排放到附近的河流,湖泊中。 在畜牧养殖方面,畜禽粪便直接通过地表径流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使水体变黑发臭。农业方面,大量施用化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不合 理使用农药直接污染了河流,同时,大量的农膜残留物散落到水体中,使水体发黑散发恶臭。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水环境的恶化,进而影响 了水生蔬菜种植的环境条件。 另外,水生蔬菜在种植过程中本身就需要施用一定量的农药,这些农 药的毒性会直接杀死某些生物,破坏该水域的食物链,破坏生态平衡。为了维持生态平衡,农户会施用更多的药物,这进一步恶化了该水域 的生态环境,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二、应对举措 苏州不仅拥有种植水生蔬菜的天然优势,土地里还深埋着水生蔬菜的 文化底蕴。随着人们思想文化修养进一步提高,人们会越来越重视本 土文化特色的意义,以及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明确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性 特色农业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特色农业之“魂”是唯我独 存或唯我独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二是特色农业之“根”是天赋 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各地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就有所不同,所 以要充分联系环境因素。三是特色农业之“本”是传统,即我们通常 所讲的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适当创新使其 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该地农业又好又快的 持续发展,所以只有坚持并发展独具特色的水生蔬菜种植才是长远发 展之计。 (二)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和管理模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引进先 进措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才可以降低成本,才是特色农业的持续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