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就”的语法化

“就”的语法化

“就”的语法化
“就”的语法化

“就”字的语法化

汉语162刘旭 164465

语法化现象至少应包括以下三种情况:实词虚化、句法化现象、词汇化现象。“就”的语法化属于实词虚化。

就的语法化经历了从动词到副词,介词,再到连词的演变,而且副词就的演变也经历了由虚到更虚的变化。

就字在古代汉语中已有虚词的用法,但他的这个用法并不是造字之初就有,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语法化过程。上古时期就的主要用法是做动词,,而到现代就虽然保留了动词的词性,但它的主要用法是做副词,其意义表示时间,范围,数量,语气等,。现代汉语中“就”除了有动词,副词的词性外,还具有介词,连词等词性通知还可以做成语素。

“就”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如下:

【寅集上】【尢字部】就·康熙笔画:12 ·部外笔画:9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疾僦切。

又《增韵》从也。《礼·檀弓》先王之制,礼也,过之者俯而就之;

又帀也。《礼·礼器》大路繁缨一就。《注》五采一帀曰就;

又终也。《郭璞曰》凡事物成就亦终也;

又姓。《後汉书》菟赖氏,改为就氏;

汉典考证:《齐语》先王之处士也,使就燕闲。

谨照原文先王改圣王。燕闲改闲燕。〔《礼·檀弓》先王之制,礼也。过者,使俯而就之。〕

谨照原文改过之者俯而就之。〔《左传·哀十一年》淸之战。〕谨照原文改郊之战。

“就”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如下:

此复举字之未删者。高也。广韵曰。就,成也。迎也。卽也。皆其引伸之义也。从京尤。尤,异於凡也。说从尤之意。京者,高也。高则异於凡。疾僦切。三部。

总之,“就”作为实词,词性为动词,具体意义有:

(1)会意。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2)靠近,趋向。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3)归于,归顺。处工就官府,处商就井市。——《国语》

(4)完成。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战国策·齐策》

(5)迁就。刑罚不审则有辟就。——《管子》

(6)登上,开始。于是荆轲就车而去。——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7)担任。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

而“就”作为介词则见于清朝周容所作的《芋老人传》:就其不忘一芋。

由此可见,“就”开始兼有虚词意义应该出现在清朝。这种转变可能是满族汉化过程中文化交融的结果。

副词是指在句子中表示行为或状态特征的词,用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全句,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念。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与“就”字的这两种词性相符的词语集中出现在近现代,如,“就要……”,“就让……”。

结语就表示时间与事件,事物与数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表示事件对时间规律或标准,事物对数量规律的偏离,是表示特例的语法标记,就的语法化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首先是从动词虚化为副词然后副词的意义进一步虚化。

乔姆斯基与转换生成理论

乔姆斯基与转换生成理论 20世纪50年代后半叶,美国语言学界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转换生成语法,它猛烈地冲击了当时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该理论的创始人就是A·N·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所研究的不是语言现象,也不是人们的语言运用,而是人们的语言能力,这种做法是对当时美国占统治地位的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否定。转换生成语法的创立,被认为是语言学中的一场革命,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很快成为现代语言学最有影响、最有活力的理论。 1.乔姆斯基的简介 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基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他的父亲威廉·乔姆斯基(William Chomsky)是希伯来学者,来自一个后来被纳粹灭绝了的乌克兰小镇。她的母亲艾尔西·乔姆斯基·西蒙诺夫斯基(Elsie Chomsky Simonofsky)是白俄罗斯人,但跟她的丈夫不同的是,她生长在美国,说“普通的纽约英语”。他们两人的第一语言都是意第绪语,虽然乔姆斯基本人说父母在家禁止讲这种语言。他说,他们住在分裂为“意第绪区”和“希伯来区”的犹太人聚居地,他的家庭认同后者,并用“纯粹的希伯来文化和文学”教导他。 乔姆斯基记得他的第一篇文章写于10岁那年,文章是论在巴塞罗那陷落之后,纳粹主义蔓延的威胁。从12或13岁开始,乔姆斯基更加彻底地认同无政府主义。 毕业于费城中央高中,1945年起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师从哲学家C·维斯特·切奇曼(C. West Churchman)、尼尔森·古德曼(Nelson Goodman)和语言学家泽里格·哈里斯(Zellig Harris)学习哲学和语言学。哈里斯对他讲授了自己在语言结构线性算子方面的发现。乔姆斯基后来把这些解释为对来自标记系统的上下文无关文法产物的操作。哈里斯的政治观点对乔姆斯基政治立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1949年,与语言学家卡罗尔·沙茨结婚(Carol Schatz)。婚后育有两女:阿维瓦(Aviva,1957年)和戴安(Diane,1960年)。还有一子哈里(Harry,1967年)。

由实到虚_起来_的语法化过程

语 言应用研究 odern chinese M 45 XIANDAI YUWEN 2009.11 一、引言 复合趋向动词“起来”是现代汉语中用的很频繁的一个词,使用非常广泛,用法也比较复杂。“起来”的语法化研究又是汉语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以前的学者只从共时平面对其进行了研究,对它的历时语法化过程还缺乏必要的研究。随着共时平面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发现“起来”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语法意义,不同意义之间还存在着各种内在联系,并且一部分已经与原始意义相去甚远。 共时平面的顺序是历时平面的投射,从共时平面推测出“起来”的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包括它在句法功能上的虚化,都需要放到历时平面上,利用历时的语料来证实。如果仅仅从共时平面来研究,就有很多困难。词语语法化是一个历时过程,共时平面仅仅是一种推测。尽管语法化的方向是从空间范畴向时间范畴,但是在句法上是怎样一步步虚化,以及词语语法化过程是不是真像共时平面描述的那样,这些都需要用历时的语料来证明,离开历时语料,这些假设只能是一种推测。另外就研究方法来看,研究趋向动词的语法化问题,本身就涉及到历时的东西。沈家煊(1998)指出,不少人相信,语言共时平面的变化是语言历时演变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反映,实词虚化的过程因此能为共时语法现象提供一种重要的解释。所以,研究“起来”的语法化过程,就必须把共时和历时平面结合起来。 关于“起来”的语法化,张国宪(1999)认为,“起来”位于形容词之后,表示某种状态的开始,有继续的意味,因而称为起始体。“起来”由于还没有完全语法化,所以把它分析为“体”的非典型形态,也就是说“起来”的来源是由作谓语的动词虚化而来的。王敏(2003)指出,从历时的角度来看,“起来”的句法功能已经发生了分化,她分析了“起来”一词的句法和语义特点,描写了“起来”从实词到虚词的逐渐变化过程。余足云(2004)概括出“起来”的三种语法意义——趋向意义、结果意义、始续意义。并分析了各种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指出“起来”存在一个从实词到虚词的演变过程。 二、“起来”来源探究 要研究“起来”的语法化过程,就要对“起来”的来源进行探究。只有弄清来源,才能看清它的语法化过程。我们首先对组成“起来”的元件“起”和“来”在上古的意义作简要了解。 (一)“起”在上古的基本概况 “起”,从造字角度来说,属于形声字。《说文》解释为:“能立也。从走,已声。”“起”的本义为“由躺而坐,由坐而立”,表示的是空间位移,是一个典型的趋向动词。后来引申为“竖立,耸立”“起床”“升起”等,引申意义表示的仍是空间位移,仍是一个趋向动词。进一步引申为“引动,兴起”之意,如《周易》“包无鱼,起凶。”句中表示的意义已经不是空间位移意义,而是表示事物或者事件的兴起发生等,表示的是时间范畴的意义。进一步引申为“开始”之意,这与表示空间位移的意义相去甚远。到引申为放在时间或处所词的前面, 由 实 到 虚 ——“起来”的语法化过程 □卢业林 覃明明 摘 要:趋向动词“起来”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语法化过程,从一个实词逐渐虚化为现代汉语中表示动词或形容词时体的重要标记。“起来”的语法化既是实词虚化的过程,也是“起来”与其它语言单位组合不断变化的过程。 关键词:起来 语法化 趋向动词

“便是(了)”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便是(了)”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兼论语气词“就是(了)”的形成 刘顺 (南京审计学院文学院) [摘要]“便是(了)”形成于元末明初,它是在谓语位置上通过语用推理、吸收语境义、不断词汇化和语法化而产生的。在明朝中前期,语气词“就是(了)”开始替换准语气词“便是(了)”,明朝晚期以后,“便是(了)”很少使用,现代汉语时期完全被“就是(了)”替换。 [关键词] 语气词;便是(了);就是(了);词汇化;语法化;词汇替换 一、引言 “便是”是元末明初形成的准语气词,表示“无需顾虑,不要怀疑”的判断语气。其后在“便是”后附着“了”,出现“便是了”的形式,它们是同一种语气意义的两种自由变体。本文记作“便是(了)”①。例如: (1)这段子价钱谁不识?索甚么索价钱?若索呵索六定,老实价钱五定,捡钞来便是。(《原本老乞大》) (2)我怎麽不识银子,为甚麽教别人去看,拿去换钱,不折本就罢。你自另换五分银子与我便是了。(《老乞大新释》) 到了明朝中前期,副词“就”开始替换“便是(了)”中的“便”,于是出现了新的表达形式“就是”和“就是了”,本文记作“就是(了)”。例如: (3)八戒道:“老儿滴答甚么,谁和你发课,说甚么五爻六爻!有饭只管添将来就是。”(《西游记》第二十回) (4)月娘道:“左右是个内官家,又没什么,随他摆弄一回子就是了。”(《金瓶梅》第三十二回) 例(3)用“就是”,例(4)用“就是了”,二者语气意义相同,可以自由互换,本文记作“就是(了)”。 清末以后,“就是(了)”完全取代“便是(了)”,成为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的一个语气词。例如: (5)遮阳帽说:“这两张加上你那张,三张票放在一堆免得各人弄丢了,横竖一路走就是。”(张勤《旅途匆匆》) (6)回头你,或者派人把你们需要盖章的合同拿到我们编辑部去,我给盖就是了。(王朔《编辑部的故事》) 关于“就是(了)”语气意义,一些权威辞书已经做了解说。如《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1]734、吕叔湘主编(2001)《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2]320-321、张斌(2006)主编《现代汉语虚词词典》[3]306-307、齐沪扬主编(2011)《现代汉语语气成分用法词典》[4]240-241等。但是上述辞书列出的义项数量不同,解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我们认为表示“无需顾虑,不要怀疑”的判断语气是它的核心语气意义。这种语气意义是继承“便是(了)”语气意义的结果。 关于“便是(了)”和“就是(了)的词汇化及语气意义的形成,学界已经有了一些研究。孙锡信(1999)认为“早先用于句末的‘便了’,后来多半被‘就是’‘就是了’代替。” ①下文讨论的语气词“就是(了)”是“就”替换“便是(了)”中的“便”的结果,一个语言单位的组成成分能为其他成分替换就说明该单位还没能完全凝固为词,但该单位能单独承载语气意义,本文称为准语气词。

构式语法 陆俭明

一种新的语法研究方法论—— 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理论 构式语法的思想最早是由格语法的创始者Fillmore(1990)提出来的,后经Adele E. Goldberg(1995)和Paul Kay(1995)等学者的研究而越见深入,其中以Goldberg 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意,她是一位年轻的女性学者,也是认知语言学的泰斗LAKOFF 的高徒,现为普林斯顿大学的语言学教授。她的博士论文是《A Construction: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后经整理在美国出版,现在成为构式语法理论的代表性著作。本书今年三月已由北大出版社出版,译者吴海波,书的中文译名是《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 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是:假设C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当且仅当 C 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对应体,而无论是形式或意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构式推知。Goldberg所说的构式范围比较广,不仅包括一般所说的句式,也包括成语、复合词、语素等。从句式这个平面说,按Goldberg 的构式语法理论,句式有独立的语义,因此一个句子的意义,并不能只根据组成句子的词语的意义、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句式所能推知,句式本身也表示独立的意义,并将影响句子的意思。 举例说明。现汉中有一类表示存在义的句式(存现句):NP1+V+着+NP2,如(A)台上坐着主席团,(B)墙上挂着一幅画。这种句式有三个特点:1、主语和宾语的置位。2、B类句式的施事者的隐藏。3、按说句法成分的语义角色不同,所造成的语法意义有差异,但A类句式的宾语角色是施事,而B类句式的宾语角色是受事,但是两种句式的语法意义一致,怎么解释这种现象?针对这三个问题,生成语法学有三种理论解释:一是“句式变异说”,二是“动词变异说”,即由一元变为二元,三是“轻动词说”。其中以第三种理论的解释力最广,简单地说,就是假设该句式中存在一个轻动词,台上v主席团坐着,墙上v一幅画挂着,其中的轻动词v表示“存在”,但在表层结构中缺省,因此造成了后置动词的前移,最终形成了该类句式。轻动词理论确实可以解释上述三个问题,但是该理论最致命的缺陷在于,由假设所造成的理论循环论证:如果问,存现句是怎样形成的,可以回答,是因为句中有个轻动词;试再问,句中为什么有个轻动词,又会回答,因为它是存现句。很明显,这种假设在科学论证中是很危险的,实际上它并不能解决问题的实质。

“几多”的语法化历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e14574432.html, “几多”的语法化历程 作者:马冬晴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3期 摘要:语法化在词语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探讨“几多”由疑问代词到程度副词的语法化历程以及隐喻、语用等级和句法语义变化对“几多”语法化的影响。 关键词:几多;语法化;隐喻;语用等级;句法语义 作者简介:马冬晴(1988-),男,湖南省常德市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3--01 “几多”最初是一个疑问代词,大约兴起于隋唐之际,在唐诗中已广泛使用(张振羽(2009)对《全唐诗》进行穷尽性调查,发现“几多”有125用例)。[1]在宋代,“几多”逐步由疑问代词转化为了程度副词。现在,“几多”一词大多存在于南方方言中,口语化程度高。我们对“几多”进行语法化分析,以展示其演变的历程。 一、隐喻对“几多”语法化的影响 隐喻就是从一个认识域到另一个认识域的投射,是一种用一个具体概念来理解一个抽象概念的认识方式。[2]“前”在现代汉语中有两个基本义项,一个义项是处所名词,人或物正面所朝的方向;前面。如,“教室前”,表示教室的前面。另一个义项是时间名词,表示时间在先或在前。如,“三点前”,表示三点以前。“前”由一个处所名词演变为一个时间名词,就是在隐喻的作用下,把空间域投射到时间域的结果。隐喻在“几多”语法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几多”在《汉典》中有两个义项,一个是询问数量的疑问代词,意思是“几许”、“多少”。如,“日日进前程,前程几多路?”。(唐·白居易《送春》)。另一个是程度副词,意思是“多么”、“何等”,表程度和感叹。如,“罗绶分香,翠绡对泪,几多幽怨。”(宋·陈亮《春恨》)。可见“几多”在隐喻的作用下由数量域投射到了程度域。数量域具有[+量]征,程度域也具有[+量]征,语义上具有相容性。所以,[+量]征是“几多”由疑问代词转变为程度副词的语义基础。 二、语用等级对“几多”语法化的影响 邢福义先生在《汉语语法学》中也指出,采用包含表任指的疑问代词,可以表示周遍性意义。[3]

转换生成语法

Avram Noam CHOMSKKY’THEORY ——转换生成语法 转换生成语法 一、代表人物 二、含义 三、语言结构的转换规则 四、语法研究的主要内容 五、意义与局限 Noam CHOMSKKY’THEORY ——诺姆.乔姆斯基 ?诺姆.乔姆斯基是当代最著名的语言学家,也是美国著名的政治评论家,曾被哲学界誉为历史上影响最为重大的5位思想家之一。如今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美国政治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通讯院士。 ?主要著作《句法结构》,之后一场声势浩大的…乔姆斯基?革命开始席卷整个美国语言学界 转换 1.“转换”本来是控制论的术语,指事物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生成语法学早期借用这个术语,指的是在句子的生成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具体的操作手段及相应规则的总称。 2.乔姆斯基的“转换”与Harris的“转换”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我们平时所讲是“变换”来自Harris,指的是一种表层的转换,关注的是句子与句子或结构与结构之间的“平行”关系。 3.乔姆斯基的“转换”不单是一种平行的变换,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深层形式到表层形式的生成过程。是把现代音位学的“位”观念引申到语句结构中的必然结果。 4.“转换”体现的是生成语法学“规则系统”阶段的特点,带有个别语法的性质。 生成 一、创造性 这时就语言本身的客观属性来说的。任何一种具体语言都有很高程度上的递归特点,即“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具体说,外在化的语言是个无限的句子集合,但内在性语言却表现为一套数量有限的规则,语言的创造性就表现为以有限的规则生成无限数量的合格的句子。 二、明确性 这是就语法理论而言的。指的是,一种有效的语法理论必须清晰的理论陈述明确地“预言”某种具体预言中所有“合法”的句子,同时保证不会产生“不合法”的句子。而“明确的陈述必须最终成为一种形式化的理论”。 语言结构的转换规则 ?乔姆斯基语言学的特点是更加注重语言的结构转换规则研究。他认为,短语规则是形成句子的一套规则,这一规则先有一套短语结构改写规则。即句子可以改写为名词短语+动词短语。 ?S 如:the tall man kicked the ball ?NP1 VP

_要不_的语法化_语用机制及相关的形式变化

收稿日期: 2005-07-13 作者简介:史金生(1965-),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汉语句法语义学及对外汉语教学。 /要不0的语法化 * )))语用机制及相关的形式变化 史金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外训系,河南洛阳471003) 摘 要:语法化既涉及语义的演变,也涉及形式的演变。一方面,形式的演变滞后于意义的演变,这是语法化的一条基本规律;另一方面,语义的变化往往带来形式的演变。考察形义匹配的历时变化,是追寻语法化历程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要不0语法化过程的考察,尤其通过对/要不0的语形如何适应语义而发生变化的具体分析,说明/省力原则0和/礼貌原则0以及语用推理等各种语用因素在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要不;语法化;省力原则;礼貌原则;语用推理中图分类号:H 1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722X (2005)06-0006-08 The G ra mmaticalizati on of yaobu )Prag m atic M echanis m and t he Changes of For m S H I Jin -sheng (D epart ment o f Chinese as F ore i gn Languag e ,PLA U n i ve rsity o f F oreign Languag es ,Luoy ang,H enan Prov .,471003,Chi na)Abstrac t :G ramm aticali zati on invo l ves changes o f both m ean i ng and form .A s a basic ru l e ,the change o f for m l ags beh i nd that of m ean i ng,and t he change o fm eani ng o ften results in the chang e of fo r m .T herefore ,it is a useful approach to g ramm atica li za ti on by exam ini ng the diachron ic develop ment of for m-meaning mapp i ng .T his paper exam ines the g ramm atica liza ti on process o f yaobu ,spec ifi ca lly ,ho w t he f o r m of yaobu is adapted to its change of m ean i ng .Its a i m i s to c larify t he ro l es of s uch prag m atic facto rs as the econom i c princ i p l e ,the po liteness pr i nciple and pragm atic i nference . K ey word s :yaobu ;g ramm atica li za ti on ;econo m ic pr i nc i ple ;po liteness princ i p l e ;prag m a tic i nference 1./要不0的形式和功能 现有的虚词词典对/要不0的解释基本相同,认为它与连词/不然0/要不然0基本相同,多用于口语,有两个义项:1)引进表示结果或结论的小句,相当于/否则0;2)引进与上文交替的情况,相当于/或者0。① 根据对大量口语材料的考察,我们发现/要不0除上面两个义项以外,还有表示醒悟和建议的用法。比如: (1)下雨中山公园就不好看了,也照不成相,去了也白去。方妈妈煽动群众:要不咱们去一近的地方,八一湖?也能划船。 (2)/行!0那五笑道,/装穷人装不像,做阔佬是咱的本色!0 /要不我头一眼就看着您不凡呢!0例(1)中的/要不0重点在于表示说话人的建议。例(2)中的/要不0表示/我0的醒悟,可以换成/怪不得0/难怪0。所以,在口语中, /要不0至少应该包含四种用法,列举如下: 形式 意义 例句 要不1连词/否则0你去吧,要不完不成任务了。要不2连词/或者0要不你去,要不我去。要不3副词 建议 他今天休息,你要不明天再来?要不4副词/难怪0 要不他没来呢,原来他生病了。 下面分别讨论这些不同用法的演变过程。本文的/要不0一般也包括/要不然0/不然0/要不然的话0等形式。需要说明的是, /要不0/要不 然0/不然0/要不然的话0这几个形式并不完全同义:/不然0/要不然0/要不然的话0不能表示 第28卷 第6期2005年11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 PLA U n i ve rsity o f F oreign L anguages V o.l 28 N o .6N ov 12005

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

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 ——兼论语法语义动态性 北京大学陆俭明 一 Construction Grammar 大多译为“句式语法”,也有人译为“架构语法”、“框架语法”、“构块式语法”等。如果只根据Adele E.Goldberg(1995),用“句式语法”确实比较合适;但考虑到A.E.Goldberg(2003)新的论述——construction所指不限于跟基本论元结构式相关的那些句式,甚至可以推广到成语、复合词、语素,用“句式语法”有点不合适了,用“构式语法”↖↖似更合适些。但是,考虑到我们的兴趣还是在句法方面,所以我们还是用“句式语法”的说法。“句式语法”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C is a CONSTRUCTION iff def C is a form-meaning pair such that some aspect of F i or some aspect S i is not strictly predictable from C's component parts or from other previously established constructions. (Adele E.Goldberg 1995,P.4) (假如说C是一个独立的句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对应体,而无论是形式或意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句式推知。) 这种语法理论源于C.J.Fillmore(1982,1990)的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C.J.Fillmore 用“框架”这个词涵盖了诸如“图式”(schema)、“脚本”(script)、“情景”(scenario)、“观念框架”(ideational scaffolding)、“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民俗理论”(folk theory)等概念。Adele E.Goldberg(1995)和Paul Kay(1995)则对句式语法作更为深入的论述。显然,“句式语法”是以认知语法为理论背景的。 当年法国语言学家、从属语法的创始人特思尼耶尔(Lucien Tesnière)注意到,句子的构成成分不只是表面所看到的一个个词,更重要的是词与词之间的“关联”(connexion),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组合关系。现在A.E.Goldberg则进一步要我们看到,句式本身还有独立的形式和语义,因此一个句子的意义,并不能只根据组成句子的词语的意义、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所能推知,也不能从其他已有的结构所推知,句式本身也表示一定的意义,并将影响句子的意思。 A.E.Goldberg(1995)在书中只集中讨论了跟基本论元结构式相关的那些句式,因为这些句式“跟反映人类经验基本图景的语义结构的关系更为直接”。至于像分裂句式、疑问句式、话题句式和被动句式,她申明在书中暂不讨论。但我们不能以此认为A.E.Goldberg的 ↖本文根据在“中国第九届当代语言学研讨会”(2002年10月19日-21日,北京)大会上所作的发言修改而成。沈家煊、詹卫东二位和司富珍、吴云芳博士曾对本文提供宝贵意见,谨在此深表谢意。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重点项目“现代汉语句法语义研究”(96AYY005)、教育部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2000年重大项目“现代汉语语义知识的形式化模型及语义分类系统研究”和国务院科技部国家“973”重点基础科学研究项目子课题“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动词论旨结构系统和汉语词语语义分类层级系统研究”(项目编号:G1998030507-1)的经费资助。 ↖↖“构式”这一术语是北京语言大学司富珍博士建议用的。

生成语法理论

《生成语法理论》是一本比较基础的书,对生成语法感兴趣的任何人都可以读,该书从最基本的概念讲起,讲到1985年初的发展。读过这本书后,可以从中掌握生成语法理论,领会生成语法研究方法,了解生成语法的当前研究方向。 人们通常把1957年,乔姆斯基发表第一部专著《句法结构》之时看成转换-生成语法诞生之时。生成语法学是科学研究,而不是哲学研究,生成语法学家研究语法结构形成,不涉及交际功能也不涉及说话时的环境。乔姆斯基等多数生成语法学家认为语言学是经验科学。生成语法学家对大脑物质进行的一种研究。因此生成语法学属于经验科学中的自然科学。 乔姆斯基的研究方法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方法不同。第一,归纳法不可能完整地描写语言,生成语法规则系统是用演绎法建立的。第二,认为语言学应与其他科学一样,在分析某一层次上的结构时尽量利用其他层次上分析的结果,避免对共同性质作重复说明,以便使整个语法理论做到最大限度的精简。第三,语言学应该是提出理论假设,揭示现象背后的哪些观察不到的过程和机制。 从生成语法角度看,语言具有无限性,离散性和结构层次性的特点。生成语法学中语言概念的基础是集合论。每种语言都是句子的集合。句子具有离散性才有可能用字母记录,乔姆斯基说:语言是用有限的字母表构成的长度有限的句子的集合。语言是一个无限集合,不可能把所有的句子都例举出来,所以只好用描写法,语言学家使用语法规则来描写语言,规则构成规则系统,语法学家构拟生成语法规则

系统来模拟人们内在的生成语法知识。生成语法规则系统是人们内在的生成语法知识模式。 生成学派从六十年代起就十分重视对普遍语法的研究。乔姆斯基提出自然语言的共性表现在内容普遍性和形式普遍性两个方面。经过十几年的研究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具体的有关语言共性的理论。人的语法知识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全人类语言共有的,称为普遍语法,另一部分是各民族语言特有的,称为个别语法。 生成语法学家认为语言不仅包括已知的句子,而且包括一切可能的句子,认为语法不仅指已知语言的语法,而且指一切可能存在的语法。生成语法学不研究语言运用,只研究语言能力,研究理想的说话者-听话者的语感,并不研究所有具体的说话者-听话者的语感。 纵观语言学历史各个流派不仅研究的对象,范围有所不同,企图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生成语法学派试图解释语感,用普遍语法来解释语感,而普遍语法正是人头脑中的机制。

到的语法化

到的语法化 陶振伟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关键词:到的语法化;特定语境;虚化机制 摘要:考察到的三种语法化现象:(1)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周全义的形容词,(2)到 由行为动词演变为介词往;(3)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结果补语,并尝试探讨其语法化的特定语境 及虚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H 313文献标识码:A 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到的用法包括以下几 种: 1)达于某一点;到达;达到:~期;火车~站了。 2)周到:想得很~;有不~的地方请原谅。 3)往:~郊外去:~群众中去。 4)用作动词的补语,表示动作有结果:看~;想不~ 你来了。 以上四种义项分别记作到1、到2、到3、到 4。其中,到1是行为动词,常在句中作谓语中心语; 到2是形容词,能受很修饰,并且不能带宾语,意 义相当于周到,周全。到3可以看作介词,常用在 到+N+V格式中,到+N作其后动词的状语,意义 大致相当于往;到4常用在V+到(+N)格式 中,用作动词的补语,表示动作产生的结果。 到在共时平面上的不同用法之间往往具有历时上的 演变关系。下面我们来考察与到的用法有关的三种虚 化现象: 1)到1?到2;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形容词。 2)到1?到3: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介词; 3)到1?到4: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动词补语; 下文介绍到的上述用法在历时文献中的使用情况, 再尝试讨论触发这几种语法化(G rammaticalization)现象的 句法环境(context)及其虚化机制(mechanism)。 一历时考察 我们对到的用法作一大致考察,将其分为三个时 期:1)汉代以前,到1的用法已广泛存在,到2已 初露端倪,到3、到4、的用法还很少见;2)唐宋以 前,到1、到2的用法较为普遍,到3、到4初 露端倪;3)唐宋以后,到的各种用法都已广泛存在, 形成了与现代汉语较为近似的到1、到2、到3、 到4共存的局面。下面简要举例说明。 1汉代以前 我们考察了#诗经?、#国语?、#墨子?、#大学?%等 汉以前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中到1的用法较为广泛, 同时也出现了部分可以理解为到2的用例。如: 到1的用例: (1)蹶父孔武,靡国不到。(#诗经&大雅&韩奕?) (2)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国语?) (3)水器容四斗到六斗者百。(#墨子?) 可以理解为到2的用例: (4)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 无不明矣。(#大学?) 2唐宋以前 唐宋以前,到1、到2普遍存在,到3、到 4初露端倪。如: 到2: (5)今郡太守内省责己,自曝中庭,使辅谢罪,为民 祈福,精诚恳到,未有感彻。(#搜神记?) (6)仲业渊长,雅性清到。(北魏高允#徵士颂?) 到3: (7)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玄与门人到不其山避难。 (#三国志?) (8)奉由是失望,与韩暹等到定陵钞暴。(#三国志?) 到4 (9)稻主亦追到王所。(?世高译经&犍陀国王经() (10)遂进到山下安营,攻之,斩兰、成首,尽虏其 众。(#三国志?) 这一时期到3、到4的一些用例多数都可以作双 重分析(double-analysis),如: 收稿日期:2005 09 21 作者简介:陶振伟,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11)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史 记?) (12)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乃携老弱将轻侠少 年百余人,南到居巢就瑜。(#三国志?) (11)中的到既可以理解成到1,又可理解成 到4,(12)中的到既可以理解成到1,也可理 解成到3上述例句中的到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 状态。 3唐宋以后 唐宋以后,到1、到2、到3、到4都已广 泛使用,如: 到1: (13)五逆前后事,我死即到汝。(#王梵志诗&父母 生男女?) (14)即召其商人两人上船,向淮南镇,从水路而到半 途。(#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到2: (15)人治一家一国,尚且有照管不到处。(#朱子语类?) (16)长溪杨楫通老,忠实恳到,有志于学。(陆九渊 #送杨通老?) 到3: (17)八月一日早朝,大使到州衙见扬州府都督李相公(#人唐求法巡礼行记?)

一部解释型的汉语史_对_汉语语法化的历程_的解读

第19卷第5期 安康学院学报 Vol 119№52007年10月 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 Oct 12007 一部解释型的汉语史 ———对《汉语语法化的历程》的解读 黄 珊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对《汉语语法化的历程》进行分析解读,归纳提炼出这部著作的语言学理论和具体的方法 论,并结合汉语研究的实际,探讨如何将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运用于汉语研究的实践。 关键词:《汉语语法化的历程》;语言学理论;方法论;运用 中图分类号:H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92(2007)05-0046-03①An Expl ana ti on of Ch i n ese Language H istory HUANG Shan (College of A rt,Shaanxi N or m al U niversity,X i πan 710062,Shaanxi,China ) Abstract:C a rrying on the ana lys is exp lana tion to “C h inese G ram m a tica liza tion C ou rse ”,the induc tion refines th is w o rk the lingu is tics theo ry and the conc re te m e thodo logy,and un ifies C h inese resea rch rea lity,and d iscusses how to u tilize the lingu is tics theo ry and the m e thodo logy in C h inese resea rch p rac tice 1 Key words:C h inese gram m a tica liza tion cou rse;sc ien tific theo ries of language;m e thodo logy;u tilizes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是石毓智、李讷合著的一部著作。石毓智,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是汉语语法、认知功能语言学、语法化理论等。李讷,美国加州伯克莱分校语言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功能语言学、语法化理论、汉语语法等。这部著作是著者五年研究成果的总结,是著者在汉语历史句法形态学领域工作的总结,系统地展示了汉语形态句法史的全貌。这部著作展示的是整个汉语系统及这个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并且对汉语的发展历程作了深刻的解释。这是与以前描写型的汉语史有着本质的不同的地方,是汉语史研究的巨大进步。 在将近四十万字的著作里,容纳了丰富的语言学理论、语言分析方法、汉语发展史、汉语史料和方言材料。 一、对多种语言理论的吸纳和综合 著作揉合了多种语言学观点和理论,显示了著者开阔的语言学视野。 11系统观 著作首先强调说明了语言的系统性。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语言是一个系统,并且用下棋来作比喻。他把语法比喻成棋法,如果把木头的棋子换成象牙的棋子,这种改变对于系统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如果减少或增加棋子的数目,那么,这种改变会深深影响到“棋法”。在《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中,著者在分析每一个语法现象的时候,总是要把这个问题放在汉语大系统中、放在句法环境中探讨现象出现的原因,最后还要继续探究这个语法现象的出现对于整个汉语系统或者其它语法现象的影响。正如书中所说的:“语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结构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反映在历史上就是,语法的发展是成系统的,它不是一个个孤立现象的产生和消失,而是每一种现象的出现都有其特有的历史动因。”著者一直把这个观点贯穿于全书。比如,对于判断动词“是”的产生,著者首先指出“是”语法化的具体语法环境:话题(t op ic ),回指的“是”(anaphor )+说明(comment )然后著者联系到汉语S VO 语序对这个结构的类推作用,使回指的“是”占据的抽象格式与普通动词一致,然后逐渐受到动词的类化作用,语法化为一个动词。紧接着,著者又挖掘出回指“是”的格式与判断句式之间语义联系,认为判断句中的主宾语通常具有等同、一致、类属等关系,而回指句中的话题和说明的部分也具有这样的语义关系,这使“是”在表达功能上具备了判断作用,成为一个判断动词。 6 4①收稿日期:2007-04-02 作者简介:黄珊(1983-),女,山东菏泽人,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研究。

汉语语法化理论及应用

汉语语法化理论及应用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本课程通过介绍国外语法化理论的基本要点和分析方法,以及国内汉语研究的成果,使硕士研究生了解当代语言研究中的方法论动向,掌握运用共时平面和历时平面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在硕士研究生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教学上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每次课后安排一定的时间答疑并进行课堂讨论。 二、基本教学内容 1、语法化研究综述(上) (1)语法化的概念 (2)语法化研究的背景 (3)两条主要的研究思路 (4)语法化的规律 2、语法化研究综述(下) (1)语法化的程度 (2)语法化和结构层次 (3)语法化的动因和条件 (4)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 3、实词虚化的机制及现象(上) (1)隐喻 (2)推理 (3)泛化 (4)和谐 (5)吸收 4、实词虚化的机制及现象(下) (1)更新 (2)强化 (3)叠加 5、疑问形式的类型学转变(上) (1)疑问和焦点 (2)先秦汉语语序的性质 6、疑问形式的类型学转变(下) (1)判断词“是”的出现对语序的影响 (2)焦点标记“是”对语序表示法的替代 7、动补结构的发展过程(上)

(1)动补结构的判别标准 (2)动补结构的语序类型 (3)VCO格式动补结构的发展 (4)VOC格式动补结构的发展 8、动补结构的发展过程(下) (1)动补结构语法化的机制 (2)动补结构的产生对动词构词法的影响 9、动补结构的产生对汉语形态的影响(上) (1)动词形态标记的变化 (2)使成曲折形式的消失 (3)动词的重叠式的产生 10、动补结构的产生对汉语形态的影响(下) (1)汉语体标记的诞生 (2)完成体否定形式的形成 (3)谓语结构的有界化 11、动补结构的产生对汉语句法的影响(上) (1)受事名词的语义特征和重新分布 (2)第一动词的语法化及其后果 (3)表述重点的移动与介词的衍生 12、动补结构的产生对汉语句法的影响(下) (1)比较句结构的嬗变 (2)动词拷贝结构的演化 (3)“有没有+V”产生的依据 13、副词产生的语法化机制(上) (1)结构形式 (2)语义变化 14、副词产生的语法化机制(下) (1)表达方式 (2)认知心理 15、双音化在汉语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上)(1)关于双音化问题的反思 (2)双音化的正向效应:融合 (3)双音化的逆向效应:分化 16、双音化在汉语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下)(1)“分化”及其汉语虚化轨迹 (2)汉语语法化的不对称现象 (3)“前松后紧”规律的普遍性

构式语法理论

构式语法理论 1.“构式”的内涵及其产生的理论背景 内涵: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是20世纪90年代由Charles J. Fillmore,Paul Kay 和Adele E.Goldberg 等人提出的一种语法理论。它是在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构式”的本义是“建筑”“构筑”,即把两个或多个部件组构到一起成为一个更大的单位,后来有了“构造”的意思。目前,最为流行的是Goldberg的定义:“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pairing of form and meaning)或“形式与功能的结合体”(pairing of form and functions)。 理论背景:(1)上个世纪60 年代Fillmore 的格语法( Case Grammar,Fillmore 1968,Dirven and Radden 1987) 演变来的;(2)1970 年代后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George Lake (1977) 建立的生成语义学或格式塔语法( Gestalt Grammar)。 2.“构式”的核心思想、类型、主要支派及研究重点 核心思想:研究语言的形式离不开对意义和功能的审视,形式和意义是密不可分的结合体。构式意义既是语义信息,也包含焦点、话题、语体风格等语用意义,并且所有这些与构式的关系都是约定俗成的,是构式本身所具有的表达功能。构式是一种对语言的全息解释(图示2—1): 图2-1 类型:(1)实体构式(substantive constructions):语素、词、复合词及全固定的习语(2)图示构式(schematic constructions):及物、不及物、双及物、“把”字句、“被”字句等抽象句型。

词汇化与语法化的联系与区别

以下文章发表于《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二)》,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 词汇化与语法化的联系与区别:以汉语史中的一些词汇化为例 董秀芳 提要:词汇化这一术语在语言学文献中有不同的用法,本文对词汇化的各种定义和类型做了梳理。着重比较了从历时角度定义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异同,指出区分词汇化和语法化不能仅根据演变的结果,而应该主要根据演变过程的特点。具体分析了汉语中一些容易与语法化相混淆的词汇化现象,指出了词汇化的不少原型特征都可能缺失,从而变得与语法化接近,词汇化的最基本、最稳定的特征是两个成分间边界的失落或模糊。 关键词:词汇化语法化语言演变 一、词汇化的定义 词汇化(lexicalization)有多种含义,因此有时使人迷惑。 有一类词汇化的概念是从共时的角度提出的,这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中的具体使用又有细微的差别。最常见的一种是指在语言系统中将概念转化为词的过程,这与认知方式相关,不同的语言类型可能有不同的词汇化方式(Talmy 1985,2000)。在形式语法的框架中,词汇化有时可以用来指将功能范畴(functional category)用语音手段体现出来从而变为显性(visible)形式的过程。还有一种用法是从语言生成/合成的角度,将根据表达意图对合适的词的选择称为“词汇化”,等等。 另一类词汇化是从历时即语言演变的角度定义的,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在语言变化领域使用的词汇化,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用法。在与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对举时,词汇化有时专指从语法成分变为词汇成分的变化,但其实这种狭义的理解是有问题的(Himmelmann 2003),因为词汇

关于概念结构理论与构式语法说比较分析.

关于概念结构理论与构式语法说比较分析 作者:夏晓蓉时间:2010-1-19 11:19:00 论文关键词:概念结构理论构式语法论元结构体验哲学 论文摘要:本文在比较概念结构理论与构式语法说的基础上,指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两个理论体系,它们有着各自鲜明甚至对立的观点,但是认知的共性使得它们解释语言现象时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两大理论并非截然对立,存在着合作的可能性。 1.引言 Jackendoff(1990)的词汇概念结构理论与Goldberg(1995)的构式语法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体系,都运用了论元结构来说明语言中的一些特殊现象,动词和句式之间的关系是他们讨论和研究的中心。Jackendoff并没有明确提出“动词中心”的说法,但从他对句子的论元结构的描述不难看出,他的概念结构并没有摆脱生成语法的影子,句子的生成依然是论元插入动词的概念结构,再转化为句法结构的结果。与Jackendoff不同的是,Goldberg以构式(construction)的论元结构为研究中心,认为动词不能决定句子的生成,构式的意义才是构式生成的关键。 虽然他们研究的内容不同,一个是动词概念,一个是构式概念,但是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在一定程度上,动词可以选择它能够出现的构式,同样构式也可以选择满足它的动词。而且,表明句子中动词和名词关系的论元结构在概念结构理论和构式语法中的运用都颇有新意。因此,本文想通过比较Jackendoff和Goldberg的理论方法和哲学基础,讨论这两个分别代表概念语义学和构式研究的理论之间的关系。 2.理论方法 Jackendoff用形式化的语言描述内在概念的空间关系,在生成语法学派中对语义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概念结构相当于语义结构,与句法和音系结构并行。Jackendoff摈弃了由表层结构映射到音系和语义结构的句法中心说,认为这三个层次是自主的结构,都具有同等的创造性,不存在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派生,它们之间是对应关系而非派生关系,由对应规则(correspondence rules)联系起来。 构式是形式-意义的对应,不依赖动词,基本的句型都是构式的实例。每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