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备考重点名校精品课件—— 两宋同辽、西夏、金的关系

高考历史备考重点名校精品课件—— 两宋同辽、西夏、金的关系

高考历史备考重点名校精品课件——  两宋同辽、西夏、金的关系
高考历史备考重点名校精品课件——  两宋同辽、西夏、金的关系

考点16 两宋同辽、西夏、金的关系

本卷满分6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命题报告:宋元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时期。本考点近两年高考多有涉及。掌握辽、西夏、金的兴起及同两宋的关系,民族融合加强的主要原因及表现。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7分)

1、唐朝末年,一些汉族人来到契丹境内的主要原因是

A、契丹势力强大

B、中原地区藩镇割据混战

C、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

D、契丹向汉族学习先进技术

2、宋太祖曾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此话反映出北宋军事政策的特点是

A、守外虚内

B、内外兼顾

C、守内虚外

D、内外皆虚

3、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不包括

A、辽

B、金

C、西夏

D、蒙古汗国

4、下列各项中,与契丹族状况不相符合的是

A、唐中期居住在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

B、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C、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D、仿照汉字偏旁创制契丹文字

5、下列有关辽朝中央南面官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根据“蕃汉分治”原则而设置

B、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

C、统治汉人和渤海人

D、权力与北面官平等

6、辽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主要是因为

A、契丹内部阶级矛盾尖锐

B、其境内社会发展不平衡

C、汉族与契丹官僚矛盾突出

D、中原地区制度更加先进

7、宋太宗两次征辽失败,对宋朝最主要的影响是

A、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B、宋军由进攻转为防御

C、军事力量减弱

D、人民反抗加剧

8、宋辽边境“生育藩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

A、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B、促进了北方畜牧业的发展

C、辽的统治趋向腐朽

D、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9、少数民族的首领中,接受封建文化,大力推行科举制的是

A、耶律阿保机

B、耶律德光

C、元昊

D、完颜阿骨打

10、西夏中央机构中,分掌行政、军事大权的分别是

A、中书省、枢密院

B、尚书省、兵部

C、中书省、都督府

D、尚书省、枢密院

11、耶律阿保机与元昊的共同之处有

①建立与北宋对峙政权②统一各部③采用汉制④创制文字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2、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宋、辽之间,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

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C、导致双方对峙局面的形成

D、辽、夏对宋称臣

13、唐朝和北宋民族问呈现不同现象和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强化与否

B、封建国家的强弱

C、民族政策的正确与否

D、文化的差异

14、1114年,阿骨打举兵反辽,其目的是

A、解除民族压迫

B、掠夺土地、人口

C、与辽争夺对中原的统治权

D、要统一女真各部

15、下列关于猛安谋克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原是契丹族的氏族部落组织

B、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C、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D、该制度促进了本民族的封建化16、下列各项中,与女真族状况不相符合的是

A、祖先是黑水靺鞨

B、北宋中后期强盛起来

C、曾经受辽的控制

D、11世纪已经创制了女真文字

17、北宋时期,在东京组织抗辽的将领是

A、寇准

B、李纲

C、岳飞

D、文天祥

18、岳飞在《满江红》中唱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词中的“靖康耻”指

A、宋辽议和

B、宋金议和

C、北宋灭亡

D、南宋灭亡

19、南宋初期林升的一首诗《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作者创作该诗的主要目的是

A、称颂南宋都城杭州的繁华

B、揭露统治者腐朽和苟且偷安

C、描绘西湖景色的秀丽迷人

D、反映人民收复失地的愿望

20、1140年,岳飞大败金兀术的军队是在

A、郾城

B、东京

C、北京

D、太行山

21、宋金议和之后,金迁都燕京,改名中都。这主要是为了

A、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B、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

C、镇压人民的抗金斗争

D、南下灭掉南宋,进而统一全国

22、宋金和议局面形成后,与南宋疆界相连的少数民族政权有①蒙古②西夏③大理④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3、下列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①澶渊之盟②绍兴和议③宋夏和议④靖康之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④②

D、③①②④

24、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党项族的元昊、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等少数民族首领对我国历史发展最大的贡献是

A、建立民族政权,扩大了中国的疆域

B、使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

C、使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

D、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5、史学界认为、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虽然经常发生冲突,但合作交流、和平交往仍是主流。这说明

A、两宋时期我国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减少

B、两宋时期民族融合的高潮贯穿于历史的始终

C、两宋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水平差异已基本消失

D、两宋时期少数民族对汉族先进文化的要求和程度提高

26、下列历史事件或历史名词与帝王年号有关的是

①长庆会盟②绍兴和议③靖康之变④建安文学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

27、两宋时期与少数民族作战的结果,不是“不败而败”,就是“战无不败”,其原因是

A、两宋的兵力不如对方

B、两宋的经济实力不如对方

C、两宋作战战术运用不当

D、两宋统治集团内部妥协,投降派当道

二、材料解析题(共16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8、阅读下列材料(8分)

材料一中国本土混乱,使沿边一带汉人大批流入安定的辽帝国国境……带给契丹人农业、手工业高级生产技术和更高级的国家管理技术。契丹人所以能超越突厥、回纥,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帝国,全靠汉人的贡献,所以辽帝国把汉人当作智慧之源,……它的政府组织,完全为迁就汉人而设。

——柏杨《中国人史纲》材料二后来兀术到中国,掠得中国士大夫,教之立制度,定分陛。昔金人草居野处,今者城廓宫室,政教号令,一切不异于中国。

——《宋史·陈亮传》

材料三金帝国汉化太深的现象之一是,政府中繁文缛节,一切以失败在自己手下的宋帝国为蓝图,国家阶层唯一的工作是比赛谁更能敷衍。遇有事情,都希望由对方决定,以便失败时自己不负责任。……中国历代王朝将亡的各种亡征,一一具备。

——柏杨《中国人史纲》回答:

①材料一中,汉人的迁入给契丹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②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两个民族的汉化政策都有什么相同之处?两则材料表明两宋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呈现什么趋势?有什么意义?

③材料三表明了怎样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你的理由。

29、阅读下列材料:(8分)

材料一“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飞墓和秦桧跪像承载着一段妇孺皆知的历史公案,而近日,上海一位艺术家却让秦桧夫妇“站”了起来。

材料二昨天,晨报报道了上海艺术家金锋塑造的秦桧夫妇的雕塑站像,并给作品起名为《跪了492年,我们想站起来歇歇了》。带着对秦桧话题的共同兴趣,昨日200多位南京市民积极参与了讨论,就该不该为秦检塑造站像一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

正方:

在昨日参与讨论的200多人中,有130多人认为金锋为秦桧塑站像是有积极意义的。

手机号为130575****2的市民刘先生是南京大学法律系的学生,他说,……在杭州西湖等7个地方塑造了秦桧夫妇的跪像,让百姓唾骂所谓的奸臣,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现代社会,这无疑是侮辱秦桧人格以及侵犯其人权的举动,因此要理性地对待秦桧和他造成的历史事件,功过是非自有评说。

反方:

也有100多人认为“奸臣秦桧就应该遗臭万年”,金锋为秦桧塑站像一是为自己哗众取宠,二是刻意为奸臣秦桧说话。

手机号为132365****0的读者认为,中国历史上卖国求荣、坑害国家的奸臣非常多,都应该遗臭万年,秦桧是他们中的代表人物,给他塑跪像是非常正确的事。千百年来国人对秦桧跪像的唾骂,给每朝每代的当官者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让他们不敢做奸巨。

——摘自2005年10月22日《南京晨报》材料三下列材料录自网友的帖子:

网友一:19,跪了492年秦桧起立惹争议〔转帖〕

主和是稳妥的做法。高宗任命秦桧主持与金国议和,经过艰苦的谈判,在秦桧努力下终于和金朝达成和平协议。史称“绍兴和议”。至此,金、宋之间十多年的战争宣告结束,开始了和平相处的新时期。此后,大约二十年间,宋、金之间,没有再发生大的战争。

网友二:20回复19:跪了492年秦桧起立惹争议转帖〕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岳飞的军队在对金战争中一直处于优势,如果继续向北进兵,收复北宋的故土是不成问题的,而且金兵在郾城兵败后,统帅完颜兀术一度考虑放弃黄河流域退守燕京,在这样大好局面下,高宗的南宋政府不顾国家利益而谋求和解,这不是汉奸行径又是什么?

问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岳飞墓和秦桧跪像所承载的“历史公案”是什么?杭州岳飞墓前最早的跪像应塑造于哪个朝代?

(2)根据材料二,概括在该不该塑站像一事的讨论中,正方和反方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回答,网友一为秦桧辩护的依据是什么?网友二认为秦桧是汉奸的依据是什么?

三、问答题(17分)

30、试对比唐宋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采取的方式有何不同?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其影响又有哪些相同之处?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9分)

31、清朝史学家赵翼说:“是宋之为国,始终以和议而存,不和议而亡。盖其兵力本弱,而所值辽、金、元三朝正当勃兴之运,天下所兴,固非人力可争,以和保邦,尤不失图全之善策。”结合对两宋与辽、金和战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此观点。(8分)

高考连线

1、(2005江苏历史)下列政治制度中属于辽代的是

A、猛安谋克制

B、“蕃汉分治”

C、察举制度

D、行省制度

2、(2005广东历史)下列各项中造成国家财政负担的是

A、市易法

B、岁币

C、两税法

D、一条鞭法

3、(2005上海历史)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

A、国力虚弱

B、豪强争权

C、藩镇割据

D、分封诸侯

4、(2006年北京文综)宋辽通过澶渊之盟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这次议和的背景是

A、辽国财政无力支持战争

B、辽军的进攻受到遏制

C、北宋在财政上非常充足

D、北宋军事占绝对优势

5、(2006年全国文综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乃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

皆习汉风。——《金史〃世宗纪》

材料三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元)许衡《鲁斋遗书》(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

(4)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考点16答案

一、选择题

1、B 提示唐末一些汉人为躲避战乱北迁

2、C 提示抓住材料中所述“外患不过边事”“内患深可惧”

3、D 提示蒙古建国时,北宋早已灭亡

4、A 提示契丹族最早居住在辽河上游

5、D 提示南面官的权力不及北面官

6、B 提示至所以实行蕃汉分治是因为汉人生产方式及文

化的先进,而其契丹人则落后。

7、B 提示识记内容

8、D 提示从材料分析得出双方边境和平友好

9、C 提示识记内容

10、A 提示识记内容

11、D 提示西夏的统一不是元昊完成的。

12、D 提示宋辽议和时双方约为兄弟之国

13、B 提示北宋由于积贫积弱,无法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4、A 提示阿骨打起兵反辽是为反对其民族压迫

15、A 提示猛安谋克制是女真族实行的制度

16、D 提示女真文字是12世纪创造的。

17、B 提示识记内容

18、C 提示靖康年间,北宋灭亡

19、B 提示此诗是讽刺南宋王朝不思进取

20、A 提示识记内容

21、A 提示识记内容

22、C 提示结合图分析

23、C 提示澶渊之盟是北宋初期,绍兴和议是南宋初,宋夏

议程是在宋辽议和后。靖康之变标志北宋灭亡

24、C 提示 C、D都是其贡献,而最大的贡献当属C

25、B 提示从题干取即可得出B正确

26、A 提示长庆唐穆宗的年号,绍兴是宋高宗的年号,靖康

是宋钦宗的年号,建安也是年号。

27、D 提示分析战无不败和不败而败的史实分析其原因

二、材料分析题

28、①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政治制度,促进了契丹社会的发展,壮大了契丹的势力。②任用汉人,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接受了先进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密切,民族融合加快。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③金朝汉化太深导致金的灭亡。不完全正确。金实行汉化政策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但金盲目仿效汉族士大夫官场中的不良习气,也助长了金统治阶级的腐败,造成了金的灭亡。

29、(1)南宋抗金将领岳飞取得郾城大捷,宋高宗和宰相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却合谋向金求和,命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杀害。明朝

(2)正方:跪像侮辱人格、侵犯人权,为秦桧塑站像有积极意义;反方:秦桧是奸臣,应该遗臭万年,给他塑跪像非常正确。

(3)网友一的依据:秦桧主持与金达成“绍兴和议”,使宋金开始和平相处。网友二的依据:南宋是岳飞军队在战争中处于优势的情况下议和的;不顾国家利益。

三、问答题

30、方式:唐朝:打败少数民族的进攻,如打败东突厥。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机构进行有效管辖,如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和黑水、渤海都督府等。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如册封怀仁可汗、云南王、渤海郡王等。同少数民族和亲,如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等。宋朝:在与少数民族政权交战中始终处于劣势;以议和和送“岁币”苟安;两宋被少数民族政权灭亡。

原因:唐朝政治清明,国力强盛,民族政策较为开明。宋朝政治腐败,国力弱小,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积贫积弱局面的出现及其“守内虚外”政策。

相同之处:尽管方式不同,但都使中原先进文化传入边地,都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结合:中央政权的强大有利于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各民族之间应和睦相处,平等往来,共同发展;不管是战争还是和平,我国各民族交流发展、融合始终没有中断。

31、参考答案:这种说法不对。(1)北宋和南宋议和的根本原因是皇帝苟且偷安、无心抵抗,所以即使军事上处于有利形势,也会求和送“岁币”,因此最后导致其灭亡是必然的。此观点夸大了和议的作用。掩盖了其腐败的本质。(2)宋兵力并不弱,如澶渊之盟前,宋军曾打退了辽军,南宋岳飞抗金的战果也说明,只要中央政府坚决抵抗人民支持抗战,宋军能够取得抗击金军的胜利。(3)“辽、金、元三朝正当勃兴之运”是唯心主义观点,只看到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强大,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只能归于天命。另外也是替统治阶级辩护。(4)“以和保邦,尤不失图全之善策”,认为议和也是保全安邦的一种好策略。为议和辩护,为统治阶级辩护。错误在于把屈辱议和看成公平议和。另外,结果上议和虽对维护暂时和平、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一定的作用,却没能起到保国安邦的作用,反而使人民负担加重,少数民族经常南下劫掠,最后灭亡了北宋和南宋政权。

高考连线

1、B 提示识记内容

2、B 提示从岁币的用途去分析

3、A 提示 B、C、D都不是北宋时的现象。

4、B提示宋辽议和是在北宋取得澶州之战胜利的情况下进行的。

5、(3)契丹族和女真族社会文化落后于中原,统治中原,必须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政治中心南移,采用中原王朝政治制度;采用中原的生产方式;接受汉族的文化习俗。

(4)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继续发展仍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或中华文明要发展应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广泛吸收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卷二新人教版

(综合卷二) 1、《贏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贏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 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3、负责起草《独立宣言》的杰斐逊曾在一封信中宣称.他起草的文件只经过富兰克林等人轻微的修改就通过了。后经历史学家研究发现.《独立宣言》其实被改动之处达86处,约占全文四分之一的篇幅.在内容中还删除了反对奴隶制的重要段落。 由此可知( ) A.需要对史料的背景调查考证并进行史料批判 B.回忆录与书信属于一手史料且可信度非常高

C.只要对史料敢于作新解释就可以得出新结论 D.回忆录与书信等史料具有主观性,没有可信性 4、1951年12月,毛泽东说,“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 这表明( ) A.政协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B.多党合作得以实现 C.社会主义制度正式建立 D.政协职能发生转变 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6、“500年前,非洲人拿着象牙,欧洲人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拿着象牙,非洲人拿着《圣经》。” 这句话突出反映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一、整合教材,按照历史发展科学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由于高中课改教材编写采用了专题式的体例,分成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相对独立的专题。割裂了历史的内在联系。学生就难以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知识结构。如何来构建知识体系,这应该是教师在第二轮复习的主要工作,让学生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对某一段历史,某一个历史事件有全方位的认识,也就是从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的角度去理解.从这个层次来说,就是新课程回归老教材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教师首先学会整合.形成一种复习的思路,才能引导学生进行复习,这里的思路借鉴了兄弟省的经验.大致思路如下 一、按照考纲的历史顺序,结合教材编排顺序,重新制作学案,为学生建立宏观的历史知识体系,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思维能力。 中国史和世界史两部分,依次为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二战前)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二战后)中国现代史。每一时期又根据政治、经济、文化顺序复习编排。具体如下: 中国古代史:1古代政治制度史、2、古代经济、3、古代思想、4古代文艺与古代科技 5、春秋战国社会巨变、 6、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世界古代史:古希腊和古罗马历史、 世界近现代史:1、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3、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政体建立4、两次工业革命5、近代工人运动6、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7、俄国和苏联历史 8、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9、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10、世界近现代科技 中国近代史:1、19世纪中期列强侵华与中国抗争2、19世纪末20世纪初侵略与抗争3、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4、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现代史:1、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曲折发展2、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4、中国近现代科技和文化 二、关注热点和地方史(湖南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 高考历来不回避热点,备考无疑不关注热点。根据08—09年来重大时政要闻,找出历史学科与地理、政治学科有可能进行综合的结合点。从历史学科角度进行深入挖掘和探讨,为学生解答综合题,备好料、选好材,找准角度。圈定以下几方面精心准备,仅供参考。 1、一是中国的08奥运盛会、和谐社会与儒家思想公平正义与启蒙思想 知识连接:孔孟思想及评价、西方启蒙思想自由平等观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方法.doc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方法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方法: 在掌握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在第二轮复习期间进行关于历史知识的整合、迁移和运用的训练,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 (1)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2)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货币发展。 (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位置关系,交通路线,友好交往的史实,相互间科技文化的影响。 (5)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文学艺术发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将教材上的知识依据一些专题重新组织起来,最好不要做成流水账的样子,高考不会出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到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 也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将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分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国际关系、国际共产主义史等专题。 2.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来,这些阶段性呈现给我们一个一个重要的历史横断面,这些横断面既是我们

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相应的也就会成为考查我们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现象认识的重要切入点。与考查历史发展的线索相比,考查一个历史横断面在命题上自由度更大,也就是说命题者在这种命题思路下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同时,多数这类题目的难度也要高于依据历史线索形成的题目。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要求我们正确划分历史阶段,然后根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应该从哪几个领域分析其特征。 中国古代史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个方面。中国近代现代史的近代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可以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救国和革命斗争三个方面来分析;建国以后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主要是三条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而其中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涵盖了世界近现代史的大部分内容,在每一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涉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技文化几个方面。 3.把握热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 一方面要联系时政热点,以史鉴今,古为今用,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另一方面应针对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可以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有关历史复习方法推荐: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每一个专题前的导语和每一节前面的课前提示。这两部分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材所涉及的历史阶段特征和主要内容。比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16世纪前后的西方世界等,考生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进行概括归纳其历史特征。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训练

2013年《山东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含解析):中国 古代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5题)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2.浙江某地农民每逢二、五、八日都到中心集镇赶集,这种交易的风俗是由古代的“草市”发展而来,古代的“草市”可以追溯到() A.商代 B.六朝 C.宋代 D.明代3.(2011年3月蚌埠市质检1题)某知名学者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____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这段引文空格处应该填() A.夏禹B.商汤C.周武D.秦皇 4.(2011年1月北京东城区高三期末统考6题)自秦以后,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古代中枢权力机构也不断发生变化,其中为分割宰相兵权而设立的机构是() A.枢密院B.中书省C.三司D.内阁 5.(2012年辽宁沈阳四校阶段测试)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铁牛具、牛耕的推广B.水利工程的兴修 C.社会秩序的稳定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6.(2012年3月泉州市质检14题)“春秋出孔子,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座落在武夷山的“朱熹纪念馆”殿前大门两侧有“接伊洛之渊源,开闽海之邹鲁”的草书楹联。对以上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朱熹开创了儒学发展的新局面B.福建是朱熹宣传理学的重心 C.朱熹继承与创新了儒学思想D.朱熹思想的影响力超过孔子 7.图1—49是中国境内出土的早期人工冶炼铁器,其冶铸时间是()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超强)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试题(精选课件)

2020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7分,共70分,每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2011年大连模拟)设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速度为v、位移为x.现有四个不同物体的运动图象如图所示,假设物体在t=0时的速度均为零,则其中表示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的图象是( ) 解析:选项A、B、D中物体均做往复运动,只有选项C

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 答案:C 2.(思维拓展)如图所示,一个圆筒形容器内 部盛有两种液体,它们的密度不同但又互不相溶, 因而分成上下两层.有一铝制小球,从容器的上 部液面由静止开始下落.不计液体对铝球的摩擦阻力,则铝球向下运动的速度v随时间t变化关系图线可能是(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解析:两种液体分成上下两层,密度小的在上,密度大的在下.铝球进入上层液体之后,重力大于浮力,向下加速运动,进入下层液体之后,浮力变大,若浮力仍小于重力,则做加速运动,但加速度比上一阶段小,若浮力大于重力,则做减速运动,故C、D正确.[来源:学*科*网Z*X *X*K]...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答案:CD 3。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由甲地出发, 沿平直公路开往乙地,汽车先做匀加速运动, 接着做匀减速运动,开到乙地刚好停止,其 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那么在0~t0和t0~3t0这两段时

间内的(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A.加速度大小之比为3∶1 B.加速度大小之比为2∶1 C.位移大小之比为2∶1 D.位移大小之比为1∶3 解析:加速度是速度—时间图象的斜率,错误!=错误!=— 错误!,B正确,A不正确;位移是v-t图线与t轴所围的面积,错误!=错误!=错误!,C、D不正确....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答案:B 4.如图所示,物块A正从斜面体B上沿斜面下滑,而 斜面体在水平面上始终保持静止,物块A沿斜面下滑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A.物块A在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受到两个力的作用 B.物块A在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受到三个力的作用 C。地面对斜面体B有水平向左的摩擦力作用 D.斜面体B相对于地面没有水平向左或向右的运动趋 势 解析:物块A在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受到三个力的作 用,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由于物块A沿斜面匀速下滑,

高考2020年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模拟卷解析版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模拟卷(六)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12.0分) 1.殷商贵族笃信“天命”主宰一切,并永远庇佑其统治,祭祀占卜居于政治意识的主 流。而西周宣扬“敬德保民”“明德慎刑”才能得到“天命”的眷顾。这一变化表明了 A. 神权思想体系的崩溃 B. 伦理政治的勃兴 C. 德主刑辅理念的成熟 D. 对“天命”的质疑 2.在我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 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材料意在强调( ) A. 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B.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D. 古代中国不可能实行民主政治 3.唐朝前期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 ,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当时所有以皇帝诏敕形式颁行的政府诏令,既须皇帝画敕,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由此可知 A. 朝议制度减少了君主的决策失误 B. 皇帝与宰相的权力都受到了限制 C. 政事堂会议形成了民主政治的雏形 D. 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机构已形成 4.中国古代刑法起初并无公开条文,只是由判决者临事决定惩罚标准,贵族阶层以此 拥有家长式的生杀予夺权力。但到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都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这反映了统治者( ) A. 出于形势所迫实行依法治国 B. 非常注重寻找权力合法的依据 C. 适应现实需要调整统治方式 D. 接受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 5.《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 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 这说明 A.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B. 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C. 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D. 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6.有学者认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大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属于资产阶级 ,他们革命的动力不是为资产阶级争取利益,而是从帝制统治和列强的窥视下拯救中国。因此,他们也代表了深受列强欺凌之苦的民族资本家的心声。材料表明革命派 A. 有民族民主革命的诉求 B. 代表了劳苦大众的利益 C. 进行革命的目标不明确 D. 已成为知识分子代言人 7.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废两改元”,规定全国所有公私款项收付与订立契 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规定自1935年1月4日起,停止使用银元,改用法币(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这在当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你一定要知道这些中国通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史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 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 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5、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6.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1. 如何巧记方法 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3. 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意义? (1)定义: 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试题20(精选课件)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试题20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7分,共70分,每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R=\f(U,I)可知,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 B.由I=错误!可知,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它的电阻成反比 C.导体的电阻率由导体本身的物理条件决定,与温度无关 D.欧姆定律I=错误!,不仅适用于纯电阻电路,对于非纯电阻电路也适用 解析:由电阻定律知,导体的电阻是由本身的物理条件

决定的,与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无关,通过导体的电流跟电压成正比,跟电阻成反比。所以A错,B对.导体的电阻率是由导体的材料决定的,与温度有关.温度发生变化,电阻率也会改变,所以C错.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不适用于非纯电阻电路,所以D 错....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答案:B[来源:学科网ZXXK] 2.(2011年海口模拟)关于电阻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阻率是表征材料导电性能好坏的物理量,电阻率越大,其导电性能越好 B.各种材料的电阻率大都与温度有关,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所谓超导体,是当其温度降低到接近绝对零度的某个临界温度时,它的电阻率突然变为无穷大 D.某些合金的电阻率几乎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通常都用它们制作标准电阻 解析:电阻率是表征材料导电性能好坏的物理量,电阻率越大,说明其导电性能越差,A错.各种材料的电阻率大都与温度有关,纯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超导体是当温度降低到某个临界温度时,电阻率突然变为零,B、C均错.某些合金的电阻率几乎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通常

2020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2020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高三历史教学突出学生对历史知识体系的掌握,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从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下面是有2017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计划,欢迎参阅。 一、指导思想 以考纲、课本为主要依据,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中心,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巩固第一轮复习成果,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历史基础、基本技能的掌握水平和多角度、多层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时间安排 3.15——3.20专题1、2 3.21——3.27专题3、4政治文明史模块 3.28—— 4.3专题5、6 4.4——4.10专题7、8 4.10——4.17专题9 4.18——4.24专题10经济文明史模块 4.25—— 5.1专题11、12 5.4——5.8专题13 5.9——5.15专题14 5.16——5.22专题15思想文明史模块 5.23——5.31专题16、17 依据具体操作情况作适当调整。

三、具体措施 1、深入研究考纲及近年高考题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做到复 习有的放矢,增强实效性。通过“四新”(新观念引入,新材料使用,新情景设置,新问题提出)考“三基”成为目前高考试题的趋势。第 一狠抓“三基”不放松(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牢固掌 握主干历史知识;第二讲解新的史学观,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近 代化史观。 2、备课组分工合作,集体备课,加强学习与交流。集全组之智慧,各位老师对照各自的任务,认真备课,上课前三天拿出教案和 试题,同时组内多听课,多交流。 3、提高课堂效率,杜绝满堂灌。进行专题知识梳理,不能由老 师包办,在老师布置下,课前或课堂完成。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规律性问题,得出结论,从而使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4、加强综合备课组活动,在热点专题探讨、文综考试组题、学 情分析、文综考试方法等方面加强与政治、地理备课组的合作。 5、强化针对训练,增强综合能力。一强化定时训练;二强化规范训练,规范就是分数,规范就是能力,着力强调试卷做到四化(段落化、序号化、规范化、整洁化)。答题要求面宽、点全、语短。 6、上好两种课型,提高复习效能。 第一是专题复习课。要借助专题教学案,包括考点解读,温故梳理,合作探究,达标检测,高考链接,使学生牢固掌握历史主干知识,对主干知识抓住点,连成线,铺成面,网络化,系统化,构建 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二是专题评讲课。包括考情分析,重点讲解,归类总结,反思整理,学生多思多问,老师少讲,答为主,着力点放在解疑答疑, 析因纠错,解题方法与技巧点拔上。 7、临近高考,加强心理辅导,多和学生沟通交流。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模拟练:(一)

高考模拟练(一)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2、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C.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 3、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街巷狭小。宋真宗咸平五年,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然而诏令有如一纸空文,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这一现象说明( ) A.草市墟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 B.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 C.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 D.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 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5、1937年3月8日,苏联向中国政府提供相当于五千万墨西哥元的贷款,用于购买苏联飞机、坦克和其他军事技术装备。1939年6月16日,苏联政府又向中国政府提供1.5亿美元信用贷款。 苏联大规模援助中国,从其战略利益出发,主要意图在于( )

A.使日本陷于中国战场的泥潭之中 B.帮助国共双方改善对抗关系 C.与美国争夺对蒋介石政权的控制权 D.与日本争夺对远东地区的控制权 6、计量史学就是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历史事物的数量关系,实现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行规律的分析。 导致下图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日益加强 B.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 C.中央苏区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D.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 7、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方面来说, 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该讲话的发表( ) A.标志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 B.反映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 C.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D.体现了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 8、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如此评价毛泽东:“当他分析被外国侵略者切瓜一样分割的封建中国的种种症结时,他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当他领导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政权的斗争时,他就是中国的列宁。”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指毛泽东( ) A.对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认识深刻 B.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C.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领导革命斗争 D.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9、古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后,意大利人不能参与罗马政治活动和担任官职,没有资格分享公有地和战利品,但却要为罗马提供兵役,因此反抗斗争不断。这些斗争源于( ) A.公民与非公民的不平等B.贵族世袭特权不受限制 C.公民对贵族专权的不满D.公民利益缺乏法律保护 10、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其中第二条规定:规定今后王位一律由信奉新教者继承,坚持同罗马教会交往者,均无资格按前举法令宣誓加冕。凡可以继承王位者,若同罗马教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二十一: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 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每年的高考试卷都要涉及与人口有关的一些问题,如当你打开喷着油墨香的2001年广东文理大综合卷、全国文科综合卷、上海高考卷时,首先映入你眼帘的就是关于人口方面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力资源丰富,这固然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人口增长过快,又是我们一个沉重的负担,它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素质的提高。作为当代中国学生必须了解我国人口的历史和现状,增强人口意识,自觉宣传党的人口政策。 人口对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古代中国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人力是当时生产力的主体,是小农经济的支撑。古代人口的迁移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同时也丰富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 1、中国古代的人口总量的变化 (1)秦朝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 (2)西汉末年达到5059万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 (3)从秦代到清康熙元年,除两宋和明代中期,我国人口曾达到1亿左右外,一般都在6000万徘徊。东汉和帝时期5300万,隋唐4600万,北宋1亿, (4)从清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的178年中,我国人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人口总数连闯四关:1684年达到了1亿;1762年突破2亿;1790年越过3亿;1834年超过4亿。 这组人口数据说明, 第一,人口总量的增长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中最明显的特征; 第二,人口总量的变化为波浪型增长。可以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度增长,如两汉、隋唐、北宋、清前期等。反之,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人口总量就会减少,如秦末、楚汉战争时期、两汉之交、三国两晋南北朝、明末清初等。因此,中国人口波浪型变化呈现出谷连着峰,峰连着谷的轨迹。 第三,人口增长呈现加速增长态势。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人口达到1亿用了几千年,达到3.6亿用了几百年,达到5亿多只用一百多年。 2、中国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 远古以来相当长的时间里,黄河流域成为我国经济、政治的重心,人口分布呈现北重南轻的格局。 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北方政局动荡长期战乱,因此,中原人口多次大规模南迁,北重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逐渐被打破。特别是西晋八王之乱,持续时间长,破坏严重,加剧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导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流徙人口在耶90万以上。 唐朝安史之乱后,北人再次大举南迁。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混战不已,北人继续南迁。于是,南方逐渐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随之超过北方,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 3、影响中国人口历史变化的重要因素。 (1)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自然环境包括地理、气候、水文、土壤等。只要有可能,人们总是寻求气候良好、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生存。中国历史人口起源于两河中下游地区,东南人口密度高于西北人口密度,这充分说明了自然环境对人口变化的重要影响。 (2)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影响人口的变化。在农业生产力水平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农作物品种和提高亩产量,都是增加粮食的重要途径。我们虽然不能将人口变迁完全归因于粮食的多少和农业生产的兴衰,但农业发展和粮食丰收肯定有利于人口增殖。每个朝代前期社会安定,农业发展,粮食丰收,都伴随着人口的兴盛。北宋人口剧增,与南方农业发展,水稻品种

2021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思路(精华版)

2021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思路(精华版) 整体思路:第二轮复习的关键词是基础知识的巩固与整合,在整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史实的记忆,加深史实的理解,提升史料解读能力,提高学习效益,追求好成绩。 具体实施: 1.史实记忆:整体而言,经过第一轮复习,史实的梳理、记忆与理解已经有了基础,但必须进一步强化;对部分学力较差、态度不太认真的同学来说,还存在史实记忆查漏补缺、过关达标的问题。因此,史实记忆与检查仍不能放松。具体方法: (1)考点过关——依据考点,逐个考点自主记忆并检测(每天不低于15分钟);教师在讲解习题过程中,提问检查重点知识; (2)教材精读——对教材中涉及重点史实的地方,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精读,避免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轻视教材、抛弃教材、对教材严重不熟悉的情况;学生自主结合考点看教材,把握教材每个专题的知识结构,知道每个考点在教材的什么地方; (3)习题巩固——做每个习题的时候,都要判断它考的是那一个考点,考的是哪一个角度,还可能考哪些角度;不要单纯将习题看成习题,要把习题中的材料当成学习、记忆、理解相关史实的材料,以补充教材的不足,不仅可加深对史实的记忆与理解,也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历史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和理解力。 2.史实联系:在第一轮复习中,学生对于史实的联系显然吃力,由于教材编写体例的关系,学生对相关联的史实分散在不同模块的情况

很不适应,而且严重缺乏时空观念。在涉及到史实联系的问题时,就很难找到思考问题的角度、方向和切口,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为此,必须结合教材编写体例存在的问题和近年高考习题的特征,对史实进行重新整合,以方便学生找到史实之间的联系。具体措施: (1)时序整合:打破教材模块编写模式,按通史形式,重新整合史实。方法就是——教师将五本历史教材(含选修)涉及到的历史知识,分成几个大的重要时间段,如中国古代史(可再分先秦、秦汉、唐宋、明清等)、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让学生根据教材或考点将这一阶段的基本史实摘录后按时间顺序排序,这个过程中,对史实联系的记忆与理解就会加深,最基本的因果关系就可以解决。 (2)比较整合:相关、相似、相同史实或重大历史事件的比较与迁移。方法就是——教师将一些可以比较的史实或重大史实找出来,提供角度,要求学生自己比较论证,同时教师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具备通过比较方式来整合史实或迁移知识的能力。 (3)主题整合:近年来,无论历史课堂教学还是高考题中的材料题,都注重“主题”的赋予,即按照一个“主题”来整合教学设计或基础知识,围绕主题来设计问题。这个主题既可以是一个历史线索,也可以是一个观点(小论文论证),更可以是一个社会热点,体现出历史高考对现实的联系(如“社会教化”主题与顾炎武的观点)。做好主题整合,可以有效地应付高考的材料解析题。具体方法是——教师在讲解正规试卷时,对一些质量较高的“主题整合”型试题精讲,将可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

(完整)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第一轮复习成果的巩固,又为第三轮复习作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为提高应试能力打基础。为进一步搞好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工作,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复习质量,努力提升学生的高考成绩,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轮复习中,注重基础,以课标考纲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托,注重基础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联系社会热点、焦点、及交叉学科知识,加强日常生活中知识的积累,以开阔的视野多角度观察和研究事物,注重通过多种途径和利用多种方法获取知识,扎实抓好专题教学,加强学法指导,坚持高效训练,力争我校在2019年高考中历史学科取得理想成绩。 二:复习目标 第二轮复习的主要目标是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应用能力。第二轮复习按考纲规定,进行通史加专题的复习方式,把必修内容按时序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两大部分,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同时把每一断代史内容再分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专题。通过适度补充阶段特征等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历史阶段变化,把握人类文明演进进程。本轮复习,既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体系,两者相互穿插、整合,从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起合理通达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 三、学生现状 高三(3)班共有39个学生,基础较差,与同类兄弟学校相比有很大差距,要想在高考中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我们任重而道远,学生基础需进一步加强,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四:复习措施 1、针对高考研学情 重视《考试说明》近年高考题的学习和研究,做到复习有的放矢,增强复习的实效。近年高考凸现对政、史、地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包括各学科内知识的联系与结合,以及三个学科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强调对各学科知识体系整体把握、认识和理解的能力;突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意蕴,强调考查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与中学材料知识的有机结合;热点、焦点问题。突出“科学”思想的自然体现、有机体现,倡导的是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标准,从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观察问题的标准。突出人文关怀,显现亲和力与鉴赏性。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重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在新情景、新材料下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夯实基础抓主干、重组知识构专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