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受众认知体验与国家形象传播_以世博会德国馆的体验设计为例

受众认知体验与国家形象传播_以世博会德国馆的体验设计为例

受众认知体验与国家形象传播_以世博会德国馆的体验设计为例
受众认知体验与国家形象传播_以世博会德国馆的体验设计为例

郑 欢 丁 汀

【摘 要】基于品牌认知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本文以世博会德国国家馆为对象进行受众体验设计与国家形象传播的综合研究。通过对其场馆设计和传播模式的分析,得出通过场馆设计进行国家形象的植入性传播结论,对建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受众认知 德国馆 传播学 国家形象传播

【作者简介】郑欢(1961-),女,上海师范大学广告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专业负责人;丁汀(1987-),女,上海师范大学广告系09级研究生

为期184天的上海2010世博会已然落下大幕,世博园区里满目的摩肩接踵、异域的万千风情仍充溢眼前。本次世博会无论于历史还是于上海都创造了太多的奇迹,从场馆的外形设计、理念传播到国家形象展示,无不体现出独具的匠心:有摸准国人心理,以外国场馆中总价第一自居的“月亮宝船”、有以创意外形博人眼球的“种子圣殿”、有以浪漫感性闻名于世的“水上白色宫殿”等等。作为超级的创意汇集区,世博会把国家形象营销传播做到了极致。如何在与受众的沟通互动中获得口碑与品牌的广泛认同?如何利用场馆的视觉认知延伸至其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世博会从品牌的差异化定位到互动体验设计再到国家形象的整合性立体传播,给我们上了绝佳的一课。

品牌的认知发生

在西方的文明长河中,对人类认知的研究兴趣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在他们关于知识的性质和由来论说中,曾经推究到记忆和思想,而直至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建立了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人们才开始从视觉认知角度,研究视觉再认与视觉表象的规律,建构起视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系统,并通过考察人的视觉信息处理过程,探究知觉、注意、记忆、学习、表象、思维、概念形成、问题求解、语言、情绪、个性差异等心理成分与认知的相关,形成如下认知发生模型。

受众认知体验与国家形象传播

——以世博会德国馆的体验设计为例

依据以上模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视觉认知与品牌记忆之间的关系。

人脑对某一品牌的记忆表现为一系列中枢神经元之间的“存储突触”的链接。[2]存储突触是由五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在接受各种品牌信息中,将有关品牌的历史经验激活,将对品牌新的现实体验大量积累,通过中枢神经元而逐步建立起的椎体细胞集合,心理学称之为突触群。当人们以不同的感知点接触到品牌的诸多符号元素刺激,并在每一次新的品牌体验中自

觉或不自觉地调整并重构以往的品牌经验,在日积月累的触点重复后,一切关于品牌的经验和回忆,逐步形成了存放于大脑某个部位的品牌记忆触点,这些记忆触点包括:感官知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以及听觉)、抽象意义(目的、意义、含义等)、物质构造(如何对各种感觉进行编码)、认知态度(从中可以获得怎样的经验或认识)、行为倾向(可能导致不同的行为产生)。 依据目前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分析品牌受众的认知发生,我们发现:品牌认知的建立实际上是人脑相互触发的

神经元构成了相互连接的信息通路所致。人脑中的品牌记忆只不过是互相连接,并且以不同方式一并触发的神经元网络,它不具有实物形态,只是存在于不同个体头脑中的一种复杂的联系模式。人脑中的五种不同的感官触点构成了“品牌联系储藏库”的不同区间,形成了五种不同的品牌印象,各种品牌印象经过多次重复的刺激,品牌信号传入人脑的海马区,致使存储突触群变粗,回忆速度加快,对品牌的深刻记忆逐步形成,认知态度和行为倾向也由此而生。

据此,我们发现理解品牌认知发生的几个有价值的心理学启示:1. 事物之间的联接重复发生越频繁,神经元间的树状链接可能会变得越牢固。当品牌符号以特定的模式响应某种刺激信号的可能性增加时,人的心理就会发生变化;反之,当这种可能性减少时,人的心理对品牌的信任度和依赖度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2. 记忆的改变取决于刺激信号的性质以及刺激的具体内容,从大脑中重新获取信息的记忆则取决于给定的方法,例如,“识别”方法在大脑中重获信息要比“回忆”有效得多。文字、图像、符号、概念以及行为等都是检索人脑中品牌记忆的不同要素。品牌记忆的动态特征已经为品牌研究和营销的方法及原则提供了重要思路,也就是说若能在激发受众既有印象的同时加以强化的意义远甚于单纯性回忆或覆盖式记忆。

3. 相互触发的神经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互相影响。品牌关系不断被重复可得到加强,不被重复则逐渐减弱,若能够调动复合式感官,其记忆突触就会成倍增强。在实际生活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会以不同的方式对一些品牌的印象产生淡漠感,这是因为存储在大脑中的刺激信号在品牌关系网络中逐渐被消解或代替所致。

德国馆的品牌认知设计

认知心理学对品牌认知发生的理论启迪,使我们猜想:有效的品牌认知发生一定是基于符合受众认知规律的感官体验设计。我们的这一猜想被上海世博会的大量案例所证实。在世博会上,大量的超宽屏、球幕、3D、4D等不同种类和规格的电影短片,运用高新科技展演创造着受众的视听体验;远大馆设计的地震全模拟实景装置,全面真实再现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强度,甚至于震动方向和震动时间,带给受众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和心灵震撼;此外,许多场馆的触摸屏互动设计也将品牌认知的感官体验延伸到触觉;而最为令受众痴迷的“世博护照敲章”,则是受众参与体验设计的最大成功……

走过世博,回味世博,我们发现在世博展馆的传播内容设计中,德国馆在调动受众全感官体验,传承并创新受众对国家形象的认知方面的体验设计不仅是独具匠心的,更具有系统性与科学性:它依循人的认知发生规律,不仅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官接触点上做出循序渐进的体验设计,最终将体验推进到全感官参与,并且在体验内容的设计中,也将个体生活、城市、国家形象等抽象概念做出符合人类思维逻辑的链接。它既关注到受众对德国国家形象的既有认知,又通过一系列综合陈列展演,展示来自工业、经济、科研和文化的旨在使城市更适宜居住的创新性解决方案;它既传承德国的传统文化,又挑战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德国印象。一路走来,德国国家馆在多个感知触点上对受众展开反复、多重的体验式传播,使得受众在观览过程中获得多层次复合角度的“存储突

触”,在主动记忆和被动记忆中,重构了属于德国国家形象的崭新记忆符号。

1. 花园

全场景模拟式的花园给人身临其境般的享受,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体验使得参观者如若置身其中。作为全社会成员日常生活必须的组成部分,花园的设置既是感性需要更是理性诉求。如何能够让德国馆的花园在传播效果上产生区别点呢?古语有云“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刚转入花园展区,鸽群飞腾的声音首先引起受众注意,以静态实景油画配以实体鸽笼图片并辅以鸽群的动态影片,产生以假乱真的花园场景感,在展示德国纯朴生活场景的同时紧紧契合了德国馆的主题。德国一向以严谨的生活态度闻名,此番以“安宁浪漫”的乡居生活形象符号进行德国生活的再定义,是对原本刻板印象的颠覆与补充。

2. 储藏室

作为唯一展示日常生活用品的展厅,在储藏室所陈列的展品中,不仅有设计创新的展品,也有引入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机制的生态环保技术创新的展品。即使在整个德国馆中展示了许多技术解决方案和工艺,但是只有在储藏室能够看到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用品。作为一种德国品牌的符号性构成,储藏室在设计上内存有大量的互动体验装置:无论是需要调动嗅觉、触觉、视觉的蛋糕香味装置还是设置成滚轮的材料滚筒,都大大增强了其受众体验的到达率。人们走进储藏室,不由自主地就调动起自身所有的日常生活经验,受众的每一根情感神经元都被刺激着、感触着,对德国的国家形象有了更为具化和深刻的想象。 德国馆对于储藏室的设计,将知觉或感觉作为一种更加深刻的基本情感体现方式,充分调动情感作为合理决策的整合因素,促成人们做出“选择性认知”。 3. 公园

在这个“有故事的地方”,观众只有钻进特别设计灯罩中才能明白这是什么故事,通过LED媒体技术所创造出的既定环境,通过对视觉的吸引以及公园里不同场景所透露出的不同故事,观众完全沉浸在体验设计的整合传播效应之中。这种状态之下积极的信息处理过程与仅仅是被动接受的肤浅信息处理过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罗伯特海斯指出,人脑对于大多数品牌和广告信息的处理过程属于肤浅的信息处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低卷入处理模型”在起作用,在低关注水平上重复处理元素和概念,从而逐步建立起人脑对品牌所谓的联系。而人类与品牌的互动,则建立起人对品牌信息的主动、积极的处理,它形成人脑中持续稳定的品牌记忆,因此,在互动的过程中,德国国家形象中“轻松风趣”、怡然自得的符号元素就在受众的存储突触上打下了深刻烙印。

4. 动力之源

作为一种常规型场馆传播手段,声光电技术的运用本无可圈可点之处,然而德国馆的声光电技术的运用——动力之源,却为其赚足了口碑。一个个微型城市的缩影如若置身城市中,在共性中不失差异化表现,这一份全新的感官体验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参与乐趣。“动力之源”,展区的压轴表演千呼万唤使出来,通过一只表面布满和谐都市图像的金属声光互动大球,在主持人的情节引导下,观众们在视觉、听觉等感知属性上都切身体验到了德国馆“和谐都市”的传播意义。为了能够达到和谐都市的影响意义,金属大球需要依靠观众们的集体互动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切实领悟到“人心齐,泰山移”的内涵。“将繁复归简”的德国馆,通过“动力之源”金属球的参与体验环节设计,向所有观众植入了德国国家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特质——集体意识。

5. 建筑外墙

远观德国馆的银色外壁,看似钢盔,实为一种特殊薄膜。其功用为,在白天隔离紫外线照射而在夜晚可以为整个展馆提供照明;从德国馆的建筑空间来看,一整座空间雕塑被四个大型展馆主题所分割,在各自区域所辐射的范围内交相辉映,形象地体现了负荷力、承载力、撑托力、支承力在设计中的巧妙运用。各自似都失之于衡,但正是通过各自相辅相成的力量纽带才共同形成一种内在稳定的平衡之感。

建筑,是对城市生活的整体思考。处于均衡状态的城市理念不仅仅体现在德国馆内部的体验展示内容设计,并且还体现在馆体支承结构的设计上,它凝聚着这样的思考:每个主体自身都是不稳定的,只有它们之间咬合在一起并形成一个整体的时候才能形成一个稳固的状态。德国馆的建筑设计,

2. 创意与传播沟通

体验就是创造难忘的回忆。体验设计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受众感知接触点的疏密有间。在泛媒体时代,受众注意被纷繁的信息所肢解,印象与记忆更呈现出支离破碎状态。如何保证受众能感知到品牌的完整信息?体验的全方位创意设计,无疑是品牌信息传递的有效工具。体验不仅要创造愉悦,更要创造产品、形象和受众想象的一致,于是,创意在服务品牌理念,建构传受双方的互动沟通有效性等方面享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

如图6,德国馆“和谐都市”的创意,尽管发散出13

个受众感官接触点,但每一个感官接触点都构成对德国可记忆的形象体验原点。认知体验的创意,完全是基于受众的内心渴望,在个人的心境与情景互动中创造出一种愉悦性的参与,传达出“和谐都市”的理念内涵和德国形象的符号认知。

让受众更深刻的体验了德国哲学的深邃。

纵观以上德国馆对展示内容的体验设计,我们不难看出其与受众认知发生的逻辑一致性。德国馆所创造给受众的认知体验依循“听闻”和谐主题、“感知”平衡精巧的建筑结构、对其传播手段的“差异化”理解、“关注”和谐生活的本质属性、“偏爱”德国生活的平衡感、“信任”源自德国制造的坚实可靠感,最终落实到“尊崇”德国国家形象,推进受众对德国印象的全面晋级。

体验性认知与品牌形象传播

就传播学意义而言,体验性认知发生的心理基础是传播沟通。它是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的一种互动交流模式。在理想的交流模式中,体验是一种传受双方的合作,体验历史时代主导技术主导感官

体验特征

部落时代 面对面听觉 以面对面直接交流为主的、以耳朵为中心的体验文化。人们通过口头言辞——以讲故事的

口语传统来揭示他们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耳朵成为感觉器官的“部落酋长”,耳听为实(韦斯特、特纳,2007年,第475-476页)。 书写时代 字母表/

书写文字

视觉以书写交流为主的、以眼睛成为主要感觉器官

的体验文化。拼音文字和书写内容导致人们用

视觉的方式来看待他们的空间和环境。

印刷时代印刷术视觉以大规模的书籍为主、以眼睛为主要感觉器官的体验文化。书籍是第一部教育机器活字印刷

术带给人类的最大礼物是分离(冷漠)与旁

观——一种不需要反馈就能行动的力量(麦克卢汉,1964)。

电子时代电子计算机视觉听觉

触觉等

以电子媒介为主的、以听觉、视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共同体验的文化时代。电子技术使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电话是没有围墙的演

讲;留声机是没有围墙的音乐厅;照片是没

有围墙的博物馆;电灯是没有围墙的空间;电影、收音机和电视是没有围墙的教室(麦克卢汉,1964)。

表1 媒介历史与媒介体验特征[3]

的质量与效果取决于传受双方的文化认同。 1. 命名与传播沟通

众所周知,本届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本着这样的出发点和目标,世博会呈现给受众的是以未来绿色环保的生活状态为主的城市面貌。如何诠释本届世博会主题?德国馆巧妙的以“和谐”为展馆命名。“和谐”、“都市”,也许对国外访客仅只是一个名词,但对国内受众来说,却已然是中国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概念。德国馆以“和谐都市”传达“和谐、平衡、共生”的理念,更融入中国“和”文化的本质追求,其立意已暗和了中国受众的文化价值取向,也奠定了德国馆被中国受众理解、接纳的基础。

素”的表达已经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及认可。通过对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符号表征如书法、京剧、方言等的呈现,“中国”这一表征系统已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等一系列国际传播舞台上大展拳脚。

然而,国家形象终究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仅只是传统的符号往往无法体现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价值秩序位移与重构现状;因而,作为国家形象传播符号设计,应关注到文化表征的完整性,构建符号表征的多触点整合性系统。 此外,品牌创造力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文化创新活力的迸发程度,从德国馆的设计创造及传播模式中,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发现“德国制造”的文化渗透及品牌辐射力,这些品牌也就是德国国家形象深入的原动力;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当然也无能忽略“中国制造”这一品牌认知符号的传播力。

2. 体验认知的全感官渗透

感官是体验认知的媒介。人类的眼、耳、脑以及感官和官能之间的协同运动链接在一起,塑造了整体性的感知体系,将世界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感觉”层面,媒介融合消解了人类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的感官隔膜,创造了“新的感性体验”,扩大了认知的范围;而在“思维”层面,体验性认知在启发智力,解决问题的参与性活动中为国家形象传播创造了更为丰富的想象空间。在“行动”层面,体验性传播在影响受众的身心及生活方式中,通过新媒体技术平台和生活经验的调动,构筑起跨时空、跨文化的理解沟通。

3. 打造新旧媒体整合的虚拟体验传播平台 媒介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中介手段,将体验与品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媒介是讯息、是环境、也是感官的触点。而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传播平台的能量得到更为多元的释放,虚拟体验在跨越时空、文化、价值观等等异质存在中完成受众的认知升华。媒介不仅承载着传播,更承载着体验;不仅建构着传统,更建构着现代;媒介深刻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塑造人们的思想境界,在潜移默化中推进着价值秩序的位移,并最终规定了文化的走向与文化的认同。

于此,国家形象传播应建立在充分认识媒体、理解媒体、调动媒体功能基础上,整合新旧媒体,在打造媒体体验的虚拟平台中,发出国家形象传播的强音。

3. 媒介与传播沟通

马歇尔·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人类通过媒介,建构起更庞大的感知体系,媒介扩大了人类体验认知的范围,尤其是电子媒介的发展,更丰富了人类的感官体验,使得单一感官认知向综合感官认知递进。 打破平面展览和影片轮放的单一性传播模式,本届世博会上,德国馆整合人类不同媒介发展时代的信息载体功能,并结合能够代表德国品牌的荣誉产品,在激发受众相关生活经验中,延伸受众感官,构建整合性感官体验系统,达成强化德国国家形象认知与记忆的传播。

认知体验与国家形象传播

国家形象是国内外公众对一国的综合实力、政治制度、民族精神、发展成果的总体认知和评价,以及对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诸方面在公众头脑中反映后形成的总体看法和态度。其一方面是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则体现为受众的主观感受。

反观世博会德国馆的国家形象传播,我们发现,受众对一国形象的认知既是符号的,又是体验的,更是文化的;国家形象的传播必须以受众认知发生规律为基础,通过创设丰富而统一的感官体验接触点,推动受众对特有国家形象的解构与建构,并通过重复性传播,达成受众对特定国家形象的文化认同。 1. 认知符号的整合性接触

作为中国文化形象的最有力代表,近年来“中国元

图7 以认知体验为基础的国家形象建构

【注释】

[1] 章明,《视觉认知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7-8页

[2] [英] 玛丽·巴斯金、马克·伊尔斯等,王兴元译,《修炼品牌》,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第94-96页

[3] 巴胜超,《媒介与体验:媒介理论中的“体验”阐释》,《中国传媒报告》,2009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 章明,《视觉认知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7、8页

2 [英] 玛丽·巴斯金、马克·伊尔斯等,王兴元译,《神经心理学对品牌研究的启示》,《修炼品牌》,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第94、96页

3 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德国馆官方网,www.expo2010-deutschland.de/zh/startseite/

4 巴胜超,《媒介与体验:媒介理论中的“体验”阐释》,《中国传媒报告》,2009年第4期

Audience recognition and national image dissemination

Zheng Huan Ding Ting

【Abstract】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basis of brand recognition, this essay made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f audience experience design and nation image dissemination focus on Germany Pavilion on Expo site. Through its design and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 patterns, w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of national image implant through pavilion design, which build a certain refere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image dissemination.

【Key words】Audience recognition Germany pavilion Communication National image dissemination

2010上海世博会_德国馆展馆方案

展馆前的小广场? Milla & Partner / Schmidhuber + Kaindl 《和谐都市》方案 主题思想 在上海的德国馆内,联邦德国将以一个多面的、富有创意的民族形象,以追求创新、面向未来的国家风貌出现,同时它也非常珍视保护文化根基和维护传统文化。未来城市的特色应当既和谐且又各具千秋,避免千篇一律是至关重要的。正因为德国城市是多姿多彩与各具特色的汇聚,才构成了它独有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力。因此,一定要保持城市发展的多样化,同时也不可放弃技术的发展与革新。联邦德国要实现德国城市风貌的这种独特性与个性化,而且要持久地、令人信服地保持它。响应2010年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德国带给世博会的主题是: 和谐都市—一座在更新与保留、创新与传统、城市化与自然化、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工作与休闲、全球化与民族化之间争取平衡、求得和谐的城市。这一主题思想在德国馆里随处可见。“和谐”与“都市”这两个词的组合,恰好紧扣着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德国馆的建筑设计 城区生活领域自然景区 和谐都市 和谐都市的主题构思也在其建筑设计中得到了体现。一座理想城市的标志是多样化与密集化均衡的融合。一座城市又是各个不同时代的历史积淀,它蕴含着许许多多的不同生活区间,每个社区都对其周围环境以及生存于其间的人有着一定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它们各自特有的氛围。 工业变革后,经济发展的趋向从生产转向了服务。这使得很多城市中的大片工业领地回归于公众的手中,它们被改建为美丽的公园或者居民住宅区。这使得自然空间和自然景园得以重新进驻城区。历史上曾使得城区与田园风景区两极分化的发展,在现代欧洲城市建筑中重又被市民所关注,两者并举,而且渐渐地交融为市容的一体。 要追寻持久地和有效地利用能源的生活方案。这种意识的觉醒,引发了注重使自然的空间合流于城区建设,并在建筑设计方案中已得到了体现。德国馆的建筑被设计得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有机体,一座可漫步其间的、三维空间体的雕塑。它将德国城市生活或者田园风景的多姿多彩再现其间。 设计方案草图? Milla & Partner / Schmidhuber + Kaindl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抄袭与否始末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始末:寻找“中国红” 2010-04-20 15:44:00来源: 北京日报 有人说,它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借喻国之重器、鼎盛中华;有人说,它像古时论两称斤的斗,取意天下粮仓、富庶百姓;还有人说,它像古人头上的冠帽,故此得名“东方之冠”。而且,既有评论说它雄浑威仪,体现了国家气度,也有观点认为,它太过庄严,有损亲和。 但不管人们如何议论,这座层叠出挑的红色倒锥形建筑已然耸立在上海浦江东岸,古朴大气,静静地期待着绽放的一刻。 在设计者看来,它不仅仅是上海世博园里的中国馆,也不仅仅是一座能引来世人关注的建筑。它更像一个在国家重大建筑上发言、亮相的机会,是中国建筑界的一次集体展示。在西方建筑师独领风骚的今天,这样的机会尤为难得、尤为可贵。 中国建筑师的机会 站在上海浦东世博集团大楼(现为世博局办公楼)楼顶,朝黄浦江方向望去,何镜堂心里很不平静。 天气晴好,视野极佳,何镜堂能够清楚地看到浦江两岸、卢浦大桥和南浦大桥之间有两块空地,一大一小,隔江相望。根据国家已经批复的建设规划,那里将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地。作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何镜堂对纵揽两岸的园区规划赞赏不已,他深信,这片总面积达到5.28平方公里的广阔空间足以让建筑设计师们大展拳脚。 不过,兴奋之余,何镜堂也有一丝忧虑。规划区内,平整土地才刚开始,大片的老厂房、居民楼尚未拆除,十几辆推土机在高低不平的荒头滩地上往来奔忙。当时已是2007年4月,距上海世博会召开仅剩下三年多的时间,规划面积如此之大,能否如期完工?跟建筑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何镜堂,确实有点犯嘀咕。而眼下,最要紧的是赶紧拿出中国馆的设计方案。年近七旬的何镜堂就是为此从广州赶到了上海,与近百位国内同行一起,参加由建设部、世博集团和中国建设学会三方举办的中国馆设计招标会。 时任世博集团世博项目部副总经理的施建培对那段忙忙碌碌的岁月记忆犹新。“我们花了两年时间进行前期规划,初步确定了一轴(世博轴)四馆(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世博文化中心)作为永久性建筑。到2006年底,中国馆的各项规划指标

2010世博会中国馆介绍中英文对照

2010世博会中国馆介绍中英文对照 The China Pavilion represents the Chinese presence in Expo 2010. China Pavilion is located at the projecting area near the main entrance of Pudong Site, within Zone B of the Enclosed Area. It comprises the Chinese National Pavilion, Chinese Provinces Pavilion and Pavilion of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中国馆是代表中国参展上海世博会的展览场馆,位于浦东世博园区主入口的突出位置,世博会规划园区中围栏区的B片区,由中国国家馆、中国地区馆、港澳台馆三部分组成。 The contour design of China Pavilion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Oriental Crown”, to express the spirit and disposition of Chinese culture. Rising from the Chinese National Pavilion is supported by traditional Dougong brackets fixed layer upon layer, concentrating Chinese elements and embodying Chinese spirit. The Chinese Provinces (Joint) Pavilion extends in flat under the Chinese National Pavilion, serving as a reliable platform, to build an open, mild, compatible and rich layered city square. The Chinese National Pavilion and Chinese Provinces Pavilion will create a spectacular urban space series, with well-defined functions up and down, delicately fitted major and subordinate architectural formation、and the spatial layout focused on the main axis in a north-south direction. Pavilion of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will be self-build pavilion.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想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中国港澳台馆为三地自建馆。 我要成为世博志愿者 The World Expo is a large-scale, global, non-commercial Expo. The hosting of the World Expo must be applied for by a country and approved by the international World Expo committee. Expo aims to promote the exchange of idea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conomy, 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allow exhibitors to publicise and display their achievements and improv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 Accordingly, the World Expo with its 150-year history is regarded as the Olympic Games of the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will host the 2010 World Expo. The World Expo has a long history but it has never been held in Asia. So the 2010 World Expo is an honor for all of the Asians. Our government has promised that it will be the best one. And Shanghai, as a host city, will have more chances to develop quickly. As a student in Shanghai, I should learn English well so that I can be a volunteer in the Expo to help foreigners know more In my opinion, the Expo is a huge and grand ceremony. I can imagine, in Shanghai, no boundarie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people are talking about the changes here, not

密斯_凡德罗与巴塞罗那德国馆

在世博会的舞台上,总是活跃着这样一群建筑师,他们的创作思想与世博会主题紧密相连,他们的设计作品体现出前卫的科技之美。虽然其中一些建筑未被永久的保存下来,但他们设计的建筑和他们的名字却被人们牢牢记住。这些伟大的建筑师们用他们的灵感与专注,创造出世博会上一个又一个震撼与奇迹,而世博会也成为这些建筑师事业的辉煌标记,将他们思想与作品永远铭记在建筑的史册之中。 在众多在世博会上大放异彩的建筑师中,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1929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了国际博览会,密斯设计的德国馆,以其 密斯·凡德罗与巴塞罗那德国馆 文?李政?李贺楠 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成为这届博览会中最有影响力的建筑作品。虽然,巴塞罗那德国馆建成后只有3个月就随着展览的闭幕而被拆除,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巴塞罗那德国馆 巴塞罗那德国馆建立在一个约4英尺高的石砌平台之上,由一个主厅和二开间附属用房组成。主厅的承重结构为8根十字形断面的钢柱,屋顶是薄薄的一片向四周悬挑的屋顶。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又连通,既封闭又开敞的 “一个博览会的效益取决于它探讨的基本问题,伟大的博览会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博览会探讨生活问题才会取得成功……经济、技术和文化条件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技术与工业两方面都完全面临着新问题,寻求好的方案,对于我们的文化与我们的社会以及技术工业都非常重要。” ——密斯塞罗那博览 10

空间序列。 巴塞罗那馆入口前面的平台上是一个大水池,大厅后院有一个小水池,以水作为纽带,将室内外空间互相穿插贯通,形成奇妙的流动空间。巴塞罗那馆整个建筑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巴塞罗那馆对20世纪现代建筑的艺术风格产生了广泛影响,也使密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巴塞罗那馆以其纯净的形式,灵动的空间,钢与玻璃材质完美的运用,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之作,也成为密斯建筑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密斯的创作道路 1886年,密斯出生于德国亚堔的一个石匠家庭,绝少有人知道一位现代建筑的先行者正是从这里走出了他人生的第一步。密斯没有受过正式的建筑学教育,他对建筑最初的认识与理解始于父亲的石匠作坊和那些精美的古建筑。可以说,他的建筑思想是从实践与体验中产生的。与一些建筑大师关注艺术形式不同,密斯的一生都专注于建筑材料的研究,研究材料的施工工艺,研究材料的美学特征。这些建筑思想的形成或许与密斯成长经历有着内在的联系。 1905年,密斯在19岁时来到柏林, 在一个擅长木结构设计的布鲁诺?保罗建筑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来又到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彼得?贝伦斯事务所工作。在19世纪初,古典主义建筑依然是当时德国流行的建筑形式,但也有少数建筑师倡导要用新工艺和新材料创造出时代的新建筑。彼得?贝伦斯是建筑新思潮代表人物,他的事务所逐渐成为培养现代建筑大师的摇篮。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这些二十世纪现代建筑大师都曾在彼得?贝伦斯事务所工作过。 从事经过事务所工作的经历,使密斯获得了丰富的实际经验,1913年,密斯在柏林开设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1919年,密斯大胆的推出了一个全玻璃帷幕大楼的建筑案,让他赢得了世界的注目,随后他设计出了许多精简风格的建筑,并在1929年设计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时,达到事业高峰。1930年,在格罗皮乌斯的推荐下,密斯被任命为包豪斯学校的校长。因为当时德国纳粹党专政,1933年,包豪斯学校被迫关闭。密斯毅然决定前往美国继续开拓自己的建筑事业。 在美国,密斯的命运逐渐发生了变化,美国自由的思想氛围,为他的建筑设计提供了宽松的创造空间;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他新技术和新材料实践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作为战后新兴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本土的文化观和价值观,而密斯的建筑作品则以其反传统的先锋性和新技术的时代性成为美国文化的精神载体,向全世界建筑界发出了呐喊和宣言。 钢和玻璃建筑之王 密斯在建筑史上最大的成就在于建立了钢建筑的新语言,虽然同一时代的建筑师也有对钢建筑的研究,但却没有人能够深入到建立起钢建筑体系的深度。从19世纪20年代初开始,密斯就认识到玻璃墙面与钢构架的结合将成为新时代建筑的标志。密斯仔细研究钢建筑的材料特质和力学特点,使钢建筑不再是曲高和寡的实验性建筑,而是 走入现实社会,成为服务于社 会大众的建筑形式; 密斯还 World Culture People 11

上海世博会各国场馆简介

上海世博会加拿大国家馆 2008年1月22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加拿大馆设计方案正式揭晓。 主题:“充满生机的宜居住城市:包容性、可持续发展与创造性” 造型亮点:枫叶印象展馆位置:世博园区C片区 加拿大场馆效果图 占地6000平米的加拿大国家馆位于世博园区C片区,半包围的外型,在展馆中央圈起一片开放的公共区域,各种精彩的文艺表演将在这里上演。蜚声世界的太阳马戏团将成为这座展馆的主角,为加拿大展馆量身定做一套创造性的内部设计方案。 先进的展览技术、引人入胜的展示内容和富有创造性的节目编排,都将成为加拿大馆的亮点,此外,一群年轻、热情、博学的接待人员也将为加拿大馆增色。 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资源让加拿大人对“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视,因此在建筑上处处都体现了可回收利用的技术。展馆外部的墙体上将覆盖一种特殊的温室绿叶植物;雨水将使用排水系统进行回收并重新利用;展馆内将没有大型的展品或物件,以确保展示区域内的空气流通;同时展馆内还将营造一个无障碍和

无烟的环境。 加拿大是第一个同上海世博会组织者进行参展合同谈判的国家,同样,加拿大也是历届世博会的热情支持者。加拿大馆不仅浓缩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同时也是增进两国友谊的平台和契机。 上海世博会英国国家馆 2007年9月21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设计方案正式揭晓。 主题:“让自然走进城市” 设计团队:“Heatherwick” 造型亮点:“会发光的盒子” 展馆位置:世博园区C片区 英国国家馆效果图 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由托马斯?赫斯维克 (Thomas Heatherwick) 担纲设计,外型简洁,并创意无限,这就是英国国家馆所演绎的展馆。整个建筑最大的亮点,就是向各个方向伸展的大量触须,展馆主体为六层建筑,由约 6 万只纤细的透明亚克力“触须”组成,向外伸展,随风摇曳。白天的时候,每根长达 7.5 米的触须会像光纤那样传导光线来提供内部照明,从而营造出敞亮肃穆的空间感。到了晚上,“触须”内含的光源会使整个展馆散发出璀璨迷人的光影。 “种子圣殿”将不仅因为这个独特的设计而惊艳于众,它所带来的体验更加意义深远。参观者在进

参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观后感及心得体会

参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观后感 王淑华 那骄傲的一片中国红 还没有走近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我就已经看到了一抹醒目的中国红,她既亮丽、活泼,又宏伟、庄严……那由深至浅的红色,铸成了中国馆独特的外形和气质,她让每一颗心在燃烧!她让每一个人感到震撼!她让所有的华夏儿女感到骄傲! 那一片中国红,从历史深处走来 走进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我怀着新奇而又敬畏的心情首先观看了被誉为“镇馆之宝”的秦俑馆铜车马。 引人注目的铜车马虽然在地下被尘封了两千年,然而它的面纱被揭开之后,却赫然展示出它的神奇来,在我们的面前大放异彩。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馆内展出的“一号铜车马”为双轮、单辕、驷马系驾,总重约1040公斤。细细端详它,它的主体为青铜所铸,通体饰有精美彩绘,配有一千多件金银饰品,整体制作真是精美绝伦。停下脚步观赏它,我由衷地觉得,我国古代的铸造工艺多么先进巧妙啊!精确的写实主义造型是那么的形象逼真。细细品味它,觉得它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具有的成就。

来到在中国国家馆最核心处,也就是最高的49米层展区北面,抬头仰望,让我惊叹的是那100多米长的整面墙都被放大了数百倍的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覆盖着,画面宏大,气势磅礴,使人仿佛置身于我国名都——汴京的繁华之中。画面的每一处景色都被描摹地纤细入微,画面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地栩栩如生。绘画的线条、轮廓十分清晰,整幅画布局非常合理,真不愧为国之瑰宝! 铜车马与《清明上河图》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它们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多少风起云涌,在今天,却仍然能展现自己独特的魅力,折射出无与伦比的光芒。 我知道了——那片中国红,从历史深处走来,象征着中国人永恒不变的信仰,象征着中国瑰丽的文化。 那一片中国红,从国内向世界走去 从现代、到古代、再到未来,中国馆将上下五千年的精彩浓缩呈现,整个参观过程大概需要45分钟。 置身于巨大的环幕影院,欣赏着一段8分钟的电影,我和每一个参观者在经历视觉与听觉的强烈冲击以后,深深感悟中国城市发展的智慧。回溯历史,从中国最早的模块状城市发展规划遗迹开始,最终到充满未来感的舒展空间,这里给出了未来城市发展的中国式答案。

上海世博会 关于德国馆的设计分析

上海世博会考察报告 ——德国馆与意大利馆的展示主题与视觉表现2010年6月6日我们抵达到了上海开始了我为期四天的世博会考察。非常 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宝贵的考察机会,短短的四天时间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开阔了眼界,也对我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四天的时间我参观了30多个展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德国馆与意大利馆,两个展馆里细腻的设计语言深深震撼了我。下面我将详细陈述我在这两个展馆里的体验过程。 “和谐都市”德国馆 6月8日早上9:30,我到达了德国馆门前,面积达到6000平方米的上海世博会德国馆,位于世博园区C片区,它坐落在卢浦大桥附近的黄浦江南岸,与瑞士、法国和波兰馆相邻。展馆建筑的多角体造型是负荷力、承载力、托靠力以及支承力巧妙互用的象征。各部分建筑体间的共同作用构成了和谐都市展馆整体稳固的平衡状态。德国馆外形美妙之处在于,4个主体建筑每个单独来看都不是四平八稳,似乎不太和谐,但镶嵌在一起就显得非常和谐。名为‘和谐都市’的德国馆,为21世纪都市生活的创新与传统、共性与个性、工作与休闲,以及全球化与民族性提出了一个新的时代命题,而这又与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丝丝入扣。” 很多人慕名而来参观,所以在馆外排队时间较长,大约三个小时后我才到达了展馆入口。站在展馆外侧发现德国馆由两大部分组成,包括底层的自然景区和上层的展馆主体。本次世博会德国馆的中心主题是:在创新与传统、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全球化与民族化之间寻求平衡。这一主题也表现在展馆建筑的内在设计上,与通常的建筑物不同,德国馆的内部结构是一个有着三维空间、可穿行其间和观赏的大型雕塑体。它没有内部与外部空间的定义,更确切地说,德国馆前的广场以及紧接展馆的外景区流畅地融入了展馆建筑本身。4个主题展区分布在4个主体建筑内,而展区之间由长廊过渡,参观者或步行、或乘滚动电梯及自动 人行道,一路 穿行众多不同 的展厅。细腻 的布局,使人 很流畅地行走 在各个展区之 间,衔接的巧 妙也凸显出德 国人严谨的设 计理念。在各 个展区里虽然 展示的东西大 不一样,但是 却让人觉得整 体很和谐,每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分析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分析 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中国馆座落于世博会规划核心区,它将成为世博会园区的点睛之笔。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中国馆区由国家馆、各省区市联合馆等组成,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 中国馆将呈现中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作出的努力、取得的成就、未来所面对的挑战,它不仅是国家精神和中国理念的集中体现之地,也是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的主要展示区和重要载体。 中国国家馆将展示主题设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并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4个分项来演绎中国城市发展实践的独特内涵,馆内丰富的展示手段,将全面、立体地展示全国各地、各民族多彩多姿的文化、各具特色的文明和最新的发展成就,从而让世界人民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 中国馆是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场馆之一,是上海世博会园区的核心建筑与点睛之笔。中国馆项目位于上海世博规划围栏区B片区世博轴东侧,东接云台路,南邻南环路,北靠北环路,西依上南路。项目地块为一不规则的四边形,总用地面积6.52公顷,轨道交通8号线在基地西南角地下穿过。 中国馆区由国家馆、地区馆、港澳台馆等三个部分组成。国家馆高约63米,架空层高33米,架空平台高9米,上部最大边长为138×138米,下部四个立柱外边距离70.2米,建筑面积约27000平方米;地区馆高13米,建筑面积约45000平方米;港澳台馆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 中国馆“东方之冠”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它融合了多种中国元素,并用现代手法加以整合、提炼和构成,国家馆的造型还借鉴了夏商周时期鼎器文化的概念。鼎有四足,起支撑作用。作为国家盛典中的标志性建筑,光有斗拱的造型还不够,还要传达出力量感和权威感,这就需要用四组巨柱,像巨型的四脚鼎将中国馆架空升起,呈现出挺拔奔放的气势,同时又使这个庞大建筑摆脱了压抑感。这四组巨柱都是18.6米×18.6米,将上部展厅托起,形成21米净高的巨构空间,给人一种“振奋”的视觉效果,而挑出前倾的斗拱又能传达出一种“力量”的感觉。 通过巨柱与斗拱的巧妙结合,将力合理分布,使整座建筑稳妥、大气、壮观,极富中国气派。同时向前倾斜的倒梯形结构,是现代建筑向力学的又一挑战。将传统建筑构件科学地运用,是中国人的又一创造,它向世界传达了一个大国崛起的概念,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中国馆的造型具有标志性、地域性和唯一性的特征,它的外表是什么颜色,这又是人们关注的问题。那么,什么颜色最能代表中国特色呢?设计者自然想到了“中国红”,一种代表喜悦和鼓舞的颜色,一种大气、稳重、经典的颜色。可是红色在大型建筑中非常难用,由于 红色的波长强、刺眼而跳跃,搞不好会有飘起来的感觉,从而影响整体形象。其实,中

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景观设计

2010 EXPO CHINA PAVILION 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景观设计 WORLD EXP O 2010 SHA NGHAI CHINA PAVILI ON LA NDSCAPE DESI GN, AS N OW THE WORL D'S LAR GEST ROOF GAR DEN, IN THE DESI GN A ND IDEAS ON A CHALLEN GE FOR US. IN THE DESIGN CONCEPT, WE ARE MAI NLY "FREEHAN D CHINA" AS ITS THEME AND METHODS OF TRADITI ONAL C HINESE CALLI GRAPHY TO REFLECT. SPACE DESIGN, AND MORE SPACE TO NON-LI NEAR DIVISI ON OF SPACE FA CILITIES, REFLECT THE SPIRIT OF PLACE. TAKIN G INTO A CC OUNT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 OSOPHY OF YIN AND YAN G, THE C HINESE THEME PAVILI ON FOR THE FOUN DER'S STRU GGLE CORONARY, SY MBOLIZES "THE TALL AND STRAIGHT, STRAIGHTFORWARD, UP" THE SPIRIT OF THE QUALITY OF THE "YA NG." IN THE LAN DSCAPE DESIGN IS INTEGRATED WITH THE CURVE, THE LINE SIDE IS A CU RVE FOR "YIN." SECOND, THE C OL OR OF THE CH INA PAVILION FEATURES THE RED FOR THE CHINESE, IT IS USED IN LANDSCAPE DESIGN RELATIVELY SIMPLE C OL ORS. SU CH AS "BLA CK ASH", TO HI GHLI GHT THE THEME OF THE CHI NA PAVILION OF THE RED BUILDIN G. YIN AND YANG IS ALS O A C O-OR DINATION. ME CHANIS M OF BLACK AND WHITE VENUES WHILE THREE-C OLOR GRAY RED WITH EACH OTHER AGAINST THE BACKGR OUN D OF CHI NA PAVILION, LIKE CHINESE PAINTIN G CALLI GRAPHY I NK STAMP WITH INTEGRATION, EVEN MORE MOOD. PARK, A TOTAL OF FOU R FREEHAND THE ME PARK, EACH A "MERLI N BA MBOO CH RYSANTHE MU M" FOUR THE ME PARKS. TO USE MODERN TECHNI QUES TO EXPRESS THE SPIRIT OF CLASSICAL GA RDENS, EXPLAINED, "C HINESE INK TASTE" OF THE C HINESE CLASSICAL C ON CEPTION.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分析讲解学习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分 析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分析 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中国馆座落于世博会规划核心区,它将成为世博会园区的点睛之笔。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中国馆区由国家馆、各省区市联合馆等组成,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 中国馆将呈现中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作出的努力、取得的成就、未来所面对的挑战,它不仅是国家精神和中国理念的集中体现之地,也是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的主要展示区和重要载体。 中国国家馆将展示主题设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并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4个分项来演绎中国城市发展实践的独特内涵,馆内丰富的展示手段,将全面、立体地展示全国各地、各民族多彩多姿的文化、各具特色的文明和最新的发展成就,从而让世界人民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 中国馆是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场馆之一,是上海世博会园区的核心建筑与点睛之笔。中国馆项目位于上海世博规划围栏区B片区世博轴东侧,东接云台

路,南邻南环路,北靠北环路,西依上南路。项目地块为一不规则的四边形,总用地面积6.52公顷,轨道交通8号线在基地西南角地下穿过。 中国馆区由国家馆、地区馆、港澳台馆等三个部分组成。国家馆高约63米,架空层高33米,架空平台高9米,上部最大边长为138×138米,下部四个立柱外边距离70.2米,建筑面积约27000平方米;地区馆高13米,建筑面积约45000平方米;港澳台馆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 中国馆“东方之冠”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它融合了多种中国元素,并用现代手法加以整合、提炼和构成,国家馆的造型还借鉴了夏商周时期鼎器文化的概念。鼎有四足,起支撑作用。作为国家盛典中的标志性建筑,光有斗拱的造型还不够,还要传达出力量感和权威感,这就需要用四组巨柱,像巨型的四脚鼎将中国馆架空升起,呈现出挺拔奔放的气势,同时又使这个庞大建筑摆脱了压抑感。这四组巨柱都是18.6米×18.6米,将上部展厅托起,形成21米净高的巨构空间,给人一种“振奋”的视觉效果,而挑出前倾的斗拱又能传达出一种“力量”的感觉。 通过巨柱与斗拱的巧妙结合,将力合理分布,使整座建筑稳妥、大气、壮观,极富中国气派。同时向前倾斜的倒梯形结构,是现代建筑向力学的又一挑战。将传统建筑构件科学地运用,是中国人的又一创造,它向世界传达了一个大国崛起的概念,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中国馆的造型具有标志性、地域性和唯一性的特征,它的外表是什么颜色,这又是人们关注的问题。那么,什么颜色最能代表中国特色呢?设计者自然想到了“中国红”,一种代表喜悦和鼓舞的颜色,一种大气、稳重、经典的颜色。可是红色在大型建筑中非常难用,由于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国家馆结构设计与研究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国家馆结构设计与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方小丹总工程师 方小丹:各位前辈、各位领导、同仁,以下我代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国家馆的设计团队来给大家汇报一下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国家馆结构设计的情况。 世博会中国馆在世博会园区浦东区域主入口的位置,由国家馆、地区馆和港澳台三部分组成。其中,国家馆被称为“东方之冠”,底部架空,展区部分层叠出挑,平面尺寸由底部的69.9米X69.9米,到了路面是134.4×134.4,整个中国馆现在已经超过了16万平方米。大致情况是这样的,这是地区馆部分,A区的是国家馆的部分。 分布是这样的,分成了国家馆是独立的。这是它的模型,从模型可以看到它的情况,地下是一层,顶上是两层,是四个大柱子,由筒体这里展出一些斜撑,这个斜撑是用来支撑整个层层出挑的木杆,整个斜撑总共有20根。结构是这样的,整个体系是钢筋混凝土筒体加上整个楼盖的结构体系。4个筒体18.6×18.6,四个落地筒除承担竖向荷载外,还承载了地震荷载。20根斜柱是800×1500,厚度是35个mm。 楼盖。楼盖采用密肋梁,钢筋桁架的模板,密肋梁和混凝土、楼板做成一个主的楼盖,楼板的厚度是130厚。到了这个楼盖,这个楼盖是60.3,板厚是1.4,贴面这一层往外的推力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我们做了一个预应力,昨天我在上面再检查一下楼盖的情况,整个楼盖是130多米见方的楼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什么裂缝,它的整个筒体非常大。 荷载。这个展区的荷载比较大。这是展厅的平面,在这个图上可以看到。中间是四个筒体,然后是20根斜撑,这是它的一个剖面情况。这个楼梯间里面还有很多隔板在核心筒中间,因为我们要算一些层间位移的东西,所以最后划分成7个楼层,实际上里面还有很多隔板。 基础。基础设计。它的基础是采用罐注桩基础,桩48,我们用了一个420吨的承载力,后来加的时候加到11级,到我们这个国家馆这里由于地铁方面的要求,非常靠近周家嘴站,这里用了一个350吨。所有这些桩的竖向承载力抗压实验都可以满足,都达到了设计的要求。 这个工程,我们在抗震方面还是作为比较重要的问题来考虑。设计基准期是50年,结构耐久性是1百年。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我们目标是这样的。结构处于弹性阶段,中震斜柱处于弹性。我们一般做设计的时候都是这么控制的,一般控制在0.2个SCK里面,如果是这样控制的话,你做弹性分析,或者是动力分析的时候绝对不会出现问题。 这是一些参数,大家从3个曲线中可以看到,上海规程地震作用是最大的,我们结构周期1.4秒左右,1.41,1.41秒左右,安评报告是最小的,然后国家规范,安评报告,按照国家规范安评报告是最小的,为什么小呢,在短周期的时候最大标准还是大的,但是衰减期比较快,做出来的衰减是比较大的,我们觉得或是做得不错的,实事求是把这个数字做出来,因为软骨这么厚,衰减肯定是大的。最后是考虑到它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结构,最后我们还是用一个上海规程来做设计,而不是用安评的结果,做出来的结果会偏于安全一些,底部的剪力也会比较大一些。 整个结构的基本数据是这样的,低振型是一个扭转振型。用好几个程序算出来都扭转振型,1.41、1.46,这个零点的位移角度是比较小的,集体的剪力,因

参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观后感

参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观后感 style= align=>参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观后感 王淑华 那骄傲的一片中国红 还没有走近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我就已经看到了一抹醒目的中国红,她既亮丽、活泼,又宏伟、庄严……那由深至浅的红色,铸成了中国馆独特的外形和气质,她让每一颗心在燃烧!她让每一个人感到震撼!她让所有的华夏儿女感到骄傲! 那一片中国红,从历史深处走来 走进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我怀着新奇而又敬畏的心情首先观看了被誉为“镇馆之宝”的秦俑馆铜车马。 引人注目的铜车马虽然在地下被尘封了两千年,然而它的面纱被揭开之后,却赫然展示出它的神奇来,在我们的面前大放异彩。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馆内展出的“一号铜车马”为双轮、单辕、驷马系驾,总重约1040公斤。细细端详它,它的主体为青铜所铸,通体饰有精美彩绘,配有一千多件金银饰品,整体制作真是精美绝伦。停下脚步观赏它,我由衷地觉得,我国古代的铸造工艺多么先进巧妙啊!精确的写实主义造型是那么的形象逼真。细细品味它,觉得它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具有的成就。 (转载请注明来自:好范文网 https://www.doczj.com/doc/2b14400993.html,/) 来到在中国国家馆最核心处,也就是最高的49米层展区北面,抬头仰望,让我惊叹的是那100多米长的整面墙都被放大了数百倍的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覆盖着,画面宏大,气势磅礴,使人仿佛置身于我国名都——汴京的繁华之中。画面的每一处景色都被描摹地纤细入微,画面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地栩栩如生。绘画的线条、轮廓十分清晰,整幅画布局非常合理,真不愧为国之瑰宝! 铜车马与《清明上河图》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它们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多少风起云涌,在今天,却仍然能展现自己独特的魅力,折射出无与伦比的光芒。 我知道了——那片中国红,从历史深处走来,象征着中国人永恒不变的信仰,象征着中国瑰丽的文化。 那一片中国红,从国内向世界走去 从现代、到古代、再到未来,中国馆将上下五千年的精彩浓缩呈现,整个参观过程大概需要45分钟。 置身于巨大的环幕影院,欣赏着一段8分钟的电影,我和每一个参观者在

2010世博会主题馆中国馆介绍(英文)

2010世博会主题馆介绍 The theme for Expo 2010 covers five dimensions—"Urbanian","City Being","Ur ban Planet" "Footprint"and "Dream",which are accordingly represented by five theme pavilion.The Urbanian Pavilion,Pavilionof City Being and Pavilion of Urb an Planet are located in Pudong Site,using newly built pavilion. Pavilion of Urban Civilization and Pavilion of Future are situated in Puxi Site; they will be renovated from existing industrial building.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涉及城市人、城市生命、城市星球,以及足迹、梦想五个概念领域,所以相对应设立了五个主题馆。其中“城市人馆”、“城市生命馆”和“城市星球馆”三个主题馆位于浦东,使用新建展馆;“城市文明馆”和“城市未来馆”位于浦西使用工业遗产建筑改造成展馆。 The Pavilion of Urban Planet will talk about the influence of city life on the e arth. “城市星球馆”将展示城市生活对地球的影响。 The Pavilion of Urban Civilization will reveal the course of urban development achieved by worldwide cities in the form architectures,sculpture,and paintings. 城市文明馆”会借助建筑、雕塑和绘画艺术品来揭示世界城市发展的进进程。 中国馆介绍 The China Pavilion represents the Chinese presence in Expo 2010.China Pavili on is located at the projecting area near the main entrance of Pudong Site,within Zone B of the E nclosed Area.It comprises the Chinese National Pavilion,Chinese Provinces Pavilion,and Pavilio n pf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中国馆是代表中国参展上海世博会的展览场馆,位于浦东世博园区主入口的突出位置,世博会规划园区中围栏区的B片区,由中国国家馆、中国地区馆、港澳台馆三部分组成。 The contour design of China Pavilion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Oriental Cr own”,to express the spirit and disposition of Chinese culture.Rising from the Chinese National Pavil ion is supported by traditional Dougong brackets fixed layer upon layer,concentrating Chinese ele ments and embodyingChinese spirit.The Chinese Provinces (Joint) Pavilion extends in flat under the Chinese National Pavilion,serving as a reliable platform,to build an open ,mild ,compaible and r ich layered city square.The Chinese National Pavilion and Chinese Provinces Pavilon will creat a spectacular urben space serise,witn well-defined functions up and down,delicately fitted major and subordinate architectunal formation、and the spatial layout focused on the main axis in a north-south direction.Pavilion of Hong Kong,Macao and Taiwan will be self-build pavilion.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想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

有关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German Pavilion of Barcelona International Fair) L.密斯·范·德·罗设计,建于1929年,博览会结束后拆除。 德国馆占地长约50米,宽约25米,由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几道围墙组成。除少量桌椅外,没有其他展品。其目的是显示这座建筑物本身所体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空间效果和处理手法。 这一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最初成果之一。它突破了传统砖石承重结构必然造成的封闭的、孤立的室内空间形式,采取一种开放的、连绵不断的空间划分方式。主厅用 8根十字形断面的镀镍钢柱支承一片钢筋混凝土的平屋顶,墙壁因不承重而可以一片片地自由布置,形成一些既分隔又连通的空间,互相衔接、穿插,以引导人流,使人在行进中感受到丰富的空间变化。 德国馆在建筑形式处理上也突破了传统的砖石建筑的以手工业方式精雕细刻和以装饰效果为主的手法,而主要靠钢铁、玻璃等新建筑材料表现其光洁平直的精确的美、新颖的美,以及材料本身的纹理和质感的美。墙体和顶棚相接,玻璃墙也从地面一直到顶棚,而不像传统处理手法那样需要有过渡或连接部分,因此给人以简洁明快的印象。建筑物采用了不同色彩、不同质感的石灰石、缟玛瑙石、玻璃、地毯等,显出华贵的气派。 德国馆在建筑空间划分和建筑形式处理上创造了成功的新经验,充分体现了设计人密斯·范·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用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的德国馆是采用围中有透,透中有围,围透划分空间的处理手法,使人进人展览空间之后,沿隔断布置所形成的参观路线不断前进,在行进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几个层次的空间。设计师在该馆在空间处理上,采用灵巧的划分空间的手法,使有限的空间变成无限,无限的空间中包含着有限,以不断变化着的空间导向,使整个空间的展示形式流畅、有节奏,让人们在不断变换的视觉构图中欣赏到全方位的空间。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密斯·范·德·罗的代表作品,建成于1929年,博览会结束后该馆也随之拆除,其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着。密斯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密斯·范·德·罗在这里实现了他的技术与文化融合的理想。在密斯看来,建筑最佳的处理方法就是尽量以平淡如水的叙事口吻直接切入到建筑的本质:空间、构造、模数和形态。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有8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顶。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奇妙的流通空间。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展馆对20世纪建筑艺术风格产生了广泛影响,也使密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现代建筑师。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的德国馆之所以倍受瞩目,也由于其优雅而单纯的现代家具。巴塞罗那展览馆中的椅子,同样是密斯最精心设计的作品,靠背与座位交叉相反的曲线,不仅造型简洁漂亮,而且坐起来特别舒适。密斯对于工艺的重视,常常使他对每一件东西都要计算到最后一毫米。 半个世纪以后,西班牙政府于1983年重建这个对建筑界有深刻影响的展览馆,馆内的布置,除少量桌椅外,没有其他展品,其目的是显示这座建筑物本身所体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空间效果和处理手法。 无论从空中俯瞰还是在地面观赏,无论你站在原地凝神注视还是变换角度快速浏览,西班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