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路径

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路径

CIRCULAR ECONOMYSCAN

循环经济

科技投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

基本路径

文/北京现代循环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孟赤兵

从基本国情出发,认真总结经验,坚定不移地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和发展循环经济,包括推广可再生能源,引导低碳经济的发展,是现实而又可行的选择,也是发展低炭经济的基本路径。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且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促使了能耗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最近,又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什么是低碳经济?它与循环经济是什么关系?很需要搞清楚。否则,就有可能顾此失彼,跟着感觉走,又赶紧去抓低碳经济,丢了循环经济,导致循环经济发展半途而废。

低碳经济的提出与目前现状

什么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为特征的新的发展模式,其核心内容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低碳技术涉及到电力、交通、建设、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勘探与开发利用,二氧化碳捕获买存,有效利用温湿气体排放的技术等。“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

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大变革的结果,可能为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

67

科技投资

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为呼应这一主题,中国环境保护部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7年9月8日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4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他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一共说了4次“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他还提出:“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 2008年1月,首届中国和谐城市论坛在北京举行,以“低碳城市”作为研讨会主题,这是国内最早研讨“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有影响力的全国性会议。同月,国家发改委和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选定了上海和保定作为低碳城市发展项目试点,由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科技部、环保部、商务部等专家组成的项目技术顾问组也正式亮相。珠海、吉林两市率先申建低碳经济示范区,杭州表示要在全国率先建设低碳城市,并着手规划建设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4月,在相关机构、领导的关心下,由国内外一批专家、学者及热心环保公益事业的企业家在北京发起成立了第一个低碳互联网平台(Ditan360),平台成立后,已在宣传低碳经济、共建低碳社会的公益内容上做了积极的工作。6月,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将重点围绕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源安全、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城镇化模式以及全球及区域环境保护等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展跨学科研究。

发展低碳经济面临严重挑战

发展低碳经济,进行能源结构和产业

结构大转型、大调整,节能减排,以应对气候变化,无疑是正确的,应当大力推进。然而中国国情,却并不如此简单,低碳经济面临着严重挑战,需要有相当的演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首先,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势必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压力越来越大。

其次,以“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大制约。相关资料表明,每生产一度电要释放7克硫,每生产一吨铝锭要释放21.8吨二氧化碳,一升汽油完全燃烧释放2.2公斤二氧化碳。显然,目前能源的粗放利用和过度消耗,会带来无法挽回的环境问题。然而,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时期,又不可能绕过发展“重化工业”这个资源、能源投入巨大,原材料工业增长速度快的“坎”。而且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资源能源开发力度也将持续加大。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火电、钢铁、水泥和化工等重化工业高耗能工业行业,目前每年耗煤量占原煤量的90%。2006

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24.6亿吨标准煤。2007年中国生产原油18665.7万吨,同比增长1.6%;净进口原油15928万吨,同比增长14.7%。同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7亿千瓦,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发电量达到32559亿千瓦时,连续7年平均增长超过13.2%。2008年,全国原煤产量26.22亿吨,同比增长12.85%;全国发电量340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5%;全国原油产量18973万吨,同比增长,2.3%,进口原油17888万吨,同比增长9.6%,天燃气产量761亿吨,同比增长12.3%。中国这样由人均GDP由2000美元至4000美元的工业化中期的爬坡阶段,至少还要持续20~30年,也就是说以“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还要延续一个阶段。

再次,“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水能经济”、“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当然要充分利用中国水能、阳光能、风能、生物质能的丰富而又可再生能源,发展新能源,尽快加大低碳经济发展。然而,目前中国仍是高碳结构,化石能源占中国整体能源结构92.7%,其中高碳排放的煤炭占了68.7%,石油占21.2%。1993~2005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为69.4%。

CIRCULAR ECONOMYSCAN

循环经济

科技投2006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为69.4%。2007年中国原油表观消费量约为3.46亿吨,同比增长7.3%,达到历史高位。目前电源结构也严重不合理,2007年在中国的电力装机中,火电装机5.54亿千瓦,占77.7%,仍高居榜首,“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低碳类电力装机,水电装机1.48亿千瓦,占20.4%;核电装机906.8万千瓦,占1.3%;风电及其他新能源600多万千瓦,仅占0.8%。同时,目前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一些地区风能发电价格高于煤电水电;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与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相比,商业化的目标还较远;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乙醇类生物燃料(秸秆和森林废弃物除外)开发,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价格的上涨,威胁13亿人口和16亿亩耕地的安全,而且投入巨大。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尚不富裕的中国的沉重负担。因此说,中国经济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仍然靠高碳能源所驱动,低碳经济之路任重道远。要改变中国目前对高碳的石化能源—石油、煤过度依赖的现状需要相当时日。

从上述基本国情出发,在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炭经济最现实、最基本的路径。

循环经济和低炭经济的根本宗旨一致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以及科学技术进步,推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整个社会经济模式朝向低投入、低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模式转型,实现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众所周知,中国循环经济从初始就强调从源头控制,突出“减量化”,从资源开采、生产领域入手,减少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同时,大力推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和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全面贯彻循环经济“三R”原则。我国的循环经济是生产、流通、消费领域减量化、生态化与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即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有机统一、协调发展。因此说,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根本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名异而实同。

同时,我们还应该充分认识到,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循环经济已经逐步展开,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是,一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探索实践“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全民广泛参与”的体制机制。二是制定和组织实施规划。2006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通过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专门篇章规划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行业协会,研究制定国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循环经济推进计划。研究制定、发布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各地区、各行业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依据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准则;完善相关统计制度,加强基础工作。同时,全国各省市(区)也都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在编制其他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时,也都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大力组织循环经济试点、示范,2005年11月1日,经国务院同意,展开了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2007年

11月正式启动第二批试点。除了国家进行循环经济示范以外,全国各省 (直辖市、自治区)也都在不同层次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还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生态省建设。四是从价格、税收、投资、进出口贸易等方面,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各类标准;启动绿色GDP试点,在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中加入环保因素,即由过去的单纯的经济指标,扩大到环境指标、人文指标,以利于树立理性的、科学的发展观。从2004年全国首次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以来,效果逐步开始显现。万元GDP能耗从2005年1.22万吨标准煤,降到2006降到1.17吨标准煤,2007年又降到了1.06吨标准煤。2008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59%,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4.42%和5.95%。近3年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0.0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6.61%和8.95%。这当中,循环经济发展起到了相当作用。

总之,从基本国情出发,认真总结经验,坚定不移地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和发展循环经济,包括推广可再生能源,引导低碳经济的发展,是现实而又可行的选择,也是发展低炭经济的基本路径。如果把两者对立起来,甚至把循环经济发展半途而废,转手只抓低炭经济,笔者认为那也是盲目的瞎折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