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背景下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_杨扬

区域经济背景下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_杨扬

区域经济背景下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_杨扬
区域经济背景下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_杨扬

第33卷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33 2014年第1期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No.1,2014文章编号:1006-2920(2014)01-0045-05

区域经济背景下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

杨扬

摘要:高等教育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保障,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后备军。立足于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与经济发达省份的差距,考虑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应为:确立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目标相匹配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大教育投入,使河南省高校成为中原经济区高等教育的核心,以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保障。

关键词:区域经济;中原经济区;河南省高等教育;现状;内涵

作者简介:杨扬,河南教育学院教育系讲师(郑州450046)。

基金项目:2012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河南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策略研究”(2012B231)。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是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确定中原经济区是由豫、鲁、皖、冀、晋等5省30市3县(区)组成的经济区域,其中以河南省作为其发展的主体省份、核心力量。高等教育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持和技术支持,同时区域经济也对本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省份,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自然也要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求,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反思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更好地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

决定高等教育发展内涵的因素有两个:第一,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现状决定了发展的起点。与其他区域经济主体省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比较,更能看出这一区域经济主体省份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势和不足。第二,高等教育发展的任务。在区域经济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一切必须从实际出发,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是确立高等教育发展内涵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本文在重点分析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以及与其他经济区主体省份的差距的基础上,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省高等教育的要求,探析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应有内涵。

一、现状与差距: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内涵的基本依据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以及河南省委、省政府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的影响下,河南省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远远不及教育强省的水平。通过对河南省与其他五个经济区主体省份①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建设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河南省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依然偏低。

(一)人才培养能力不足

从河南省与全国及其他五个经济区主体省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比较可以看出,河南省的毛入学率仅高于陕西省,位于第五名,并且尚未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见表1)河南高等教育在高层次人才

·

54

·

①目前全国主要有六大经济区,分别是中原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成渝经济

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其主体省份分别为河南省、江苏省、广东省、福建省、四川省、陕西省。

DOI:10.13892/https://www.doczj.com/doc/2d14281109.html,41-1093/i.2014.01.025

的培养能力上与其他经济区的主体省份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研究生培养是衡量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2011年,河南省研究生的在校人数为3.09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为1200人,研究生在校人数

占所有在校大学生人数的2%。河南省研究生在校

人数只有江苏省的五分之一,不到排在第五位的陕

西省研究生在校人数的二分之一。

①(见表2)由此可见,

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能力较弱。表1

2011年全国及六个经济区主体省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较省份河南广东四川福建陕西江苏全国毛入学率24.6%28.0%25.1%30.0%22.0%45.0%26.9%

排名5

3

4

2

6

1

表2

2011年六个经济区主体省份研究生培养状况

比较(单位:万人)

研究生总数

毕业人数

(其中博士)

招生人数(其中博士)在校人数(其中博士)河南0.89(0.02)1.09(0.03)3.09(0.12)广东2.01(0.24)2.64(0.32)7.60(1.23)四川2.06(0.22)

2.65(0.28)

8.29(0.13)

福建0.821.163.39江苏3.344.4213.44陕西

2.06

2.62

7.42

(二)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不合理,高校教师科研成果偏少

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从

教师总数看,河南省专任教师的人数较多,教师队伍充实,

在六个省份中排名第三。然而人数多并不代表师资队伍质量好、结构合理,河南正高职称人数在六个省份中仅排在第五位,这与庞大的教职工总数不相称。河南高校低职称人数较多,初级职称、无职称、中级职称人数在六个省份中分别排在第一位、第二位和第三位。河南省82037名专任教师中,有正高职称的人数比例为7.9%,有中级职称及中级以下职称的人数比例为66.1%。而教育强省江苏省的比例分别为10.9%和59.5%,高级职称的人数比例远远高于河南省。(见表3)上述数据说明河南省高校教师虽然人数众多,但教师队伍职称结构不合理。

表3

六个经济区主体省份专任教师职称结构比较(单位:人)

省份教工总数专任教师正高副高中级初级无职称河南117117(3)82037(3)6478(5)21300(3)32540(3)17620(1)4099(2)广东125388(2)82916(2)9798(2)21610(2)33193(2)10386(4)7929(1)四川103433(4)67448(4)6711(4)17433(4)27660(4)11949(3)3695(3)福建61042(6)39747(6)4186(6)10608(6)14799(6)8161(6)1993(6)江苏161062(1)103939(1)11347(1)30741(1)44919(1)14097(2)2835(4)陕西

99010(5)

59171(5)

7129(3)

15775(5)

23826(5)

10161(5)

2280(5)

(注:括号内是纵向排名。

)科研项目是高校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同时科研项目也是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河南省高校国家级项目相对较少,

2011年高校国家级项目验收23项,排在六个省份的最后,排在第一位的是陕西省,为246项;江苏省和四川省并列,均为209项。(见表4)

高校的研究与发展成果反映了一所高校的科研能力,一个区域高校研究与发展的机构越多、成果越丰富,表明这个区域高校的科研能力越强;研究与发

展的成果应用与科技服务项目的数量则反映高校科

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情况。2011年,河南省高校研究与发展机构数105个,江苏365个,四川233个,广东262个,陕西181个,福建153个。河南高校的研究与发展机构最少。河南研究与发展机构总项目数在六个省份中也是最少的。项目数最多的为广东,共有19690项,而河南为5988项,不到广东的三分之一。在研究与发展成果的应用方面,河南有787项,排在第四位。(见表5)

·

64·①如无特别注明,

文中数据及表格数据均为笔者根据2012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福建统计年鉴》《四川统计年鉴》《陕西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表4六个经济区主体省份国家级项目比较①

项目来源省份合计

973

计划

科技攻关

计划

863

计划

自然基金

项目

江苏209191710132

福建2821174

河南2341214

广东65883213

四川20910305167

陕西24671411915

(三)缺乏国家级重点院校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高校的绝对数量在六个省份中排列第三,但河南省缺乏国家级重点院校,与其他六个省份相比,河南省国家级重点院校的数量是最少的。迄今为止,河南没有一所“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也只有郑州大学一所。河南在校生人数众多,师资队伍数量庞大,河南省高校的数量也并不少,但是河南缺少强校、名校,缺少在全国范围内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校。强校的缺乏会成为培养人才的短板。在六个省份中陕西省与河南省形成鲜明的对比,虽然陕西省的经济实力在六个省份中偏弱,但是拥有的国家级重点院校的数量却在六个省份中名列第二。(见表6)

表5六个经济主体省份高等学校研究与发展成果、科技服务项目、知识产权与专利比较②省份

研究与发展

研究与发展成果(项)

研究与发展

成果应用(项)

科技服务

项目(项)

知识产权与专利

专利申请

数(项)

专利授权

数(项)

专利出售数

合计合计合同数(项)总金额(千元)

河南59887876196553681417769江苏19069247120577781324617772310广东19690135714092580126515362028四川1639447525114086694916944福建677965430967335946296378陕西13072871165830691243436620

表6六个经济区主体省份国家级重点高校数量比较[1]重点类型河南广东四川福建陕西江苏“985”工程院校022132“211”工程院校1452711总计16731013

排名643521

强校的缺乏,使得河南省高校在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上远远落后于其他省份。我国共有国家重点学科1780个,其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7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74个。江苏是六个省份中拥有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最多的省份。河南省的国家重点学科有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0个。河南在六个省份中处于落后地位,远远落后于六个省份的平均水平。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河南高校科研能力的落后。河南需加大力度建设更有影响力、更有权威的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见表7)

表7六个经济区主体省份国家重点学科和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比较[2]

河南广东四川福建陕西江苏国家重点学科数量5511074264148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量181451625重点实验室数量07122913总数6661334989186

河南省高等教育在近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近年发展迅速。但是河南省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偏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能力偏弱;专任教师中高职称的教师人数较少;高校科研成果较少,尤其是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不足;缺乏国家重点院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数量偏

·

74

·

①②数据来源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2》表20-43高等学校科技活动情况,合计数为所有国家级项目数。数据来源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2》表34、表36、表46、表50。

少;教育经费投入偏低。与其他经济区主体省份的高等教育相比,整体水平偏低。

2011年,在全国的六大主要经济区中,中原经济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仅次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位居第三位。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和速度远远落后于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在未来中原经济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河南省高等教育必须加快发展步伐。同时,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只有与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方向相一致,才能成为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保障力量。

二、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

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以及与其他经济区主体省份的差距,是确立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内涵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呼应中原经济区建设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反思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应为:建设与中原经济区高速发展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体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人才后备军作用,提升人口文化素质,努力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建设成为全国人力资源蓄水池;培育河南省高等教育在整个中原经济区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以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保障。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目标相匹配

《中原经济区规划》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定位: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化农业基地、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3]河南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只有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目标相匹配,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后备军。

1.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率

河南省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六大经济区主体省份中排第五,尚未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这表明河南省人口的高等教育素质偏低。中原经济区建设要实现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的目标,首先就必须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率,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会有大批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些劳动力如果只是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上,就很难参与到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生产中。这些劳动力会因为文化素质不高而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最终成为剩余劳动力。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率,提高人口素质可以将人口包袱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2.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能力

中原经济区要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建设先进的制造业,必然要求引进和开发先进的生产技术,而高层次的人才正是先进技术的掌握者和创新者。目前河南省高等教育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研究生在校人数,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量远远不能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引进人才当然是可行的道路,但中原经济区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引进人才,而是要培养和留住一批本土的社会精英、技术骨干,使经济发展后劲有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不仅指培养能从事高层次的经济理论研究和教学的人才,还包括培养能够胜任发展战略、发展计划、发展政策的研究、制订和咨询的高级人才。只有加大这两类人才的培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和谐中原的建设。

3.重视发展职业教育

实现职业教育品牌化、规模化的发展,努力建成国家职业教育的改革试验区。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努力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院校,尤其是农业职业院校,努力建设一批农业重点学科,尤其是在增加粮食生产方面,以农业院校的先进知识带动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真正使中原地区成为中国的粮仓。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积极吸引重点企业和国家大型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形成集团化办学模式,促进高校和企业之间成果转化、资源共享。总之要推进人力资源的整体合理开发,把河南从人口大省转变为教育发达省份。

(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1.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要提高河南省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水平,首先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河南省教职工总数和专任教师的数量在六大经济区主体省份中位居第三,仅次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主体省份江苏和珠江三角洲的主体省份广东。然而,专任教师中拥有正高职称的教师人数明显偏低,拥有中级职称、初级职称和无职称的人数在六个省份中却均排在前三位,中级职称及以下教师占全部专任教师总数的66.1%。这说明河南省专任教师队伍虽然庞大,但高职称的专家级教师数量太少。高校一定要有高水平的教师尤其是大师级的专家,才能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带动青年教师队伍快速发展。河南省国家级人才缺乏,2012年8月包括河南大学万师强教授在内的两名特聘教授获得“长江学者”的称号,终于实现了河南高校长江学者零的突破。在河南工作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达到18人,但是和江苏、广东相比,

·

84

·

仍有较大的差距。河南要成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带动力量,高科技人才是关键,河南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引进一批大师级专家,实现人才强校。

2.创建国内一流大学

综合比较其他经济区的高等教育,每个经济区都有一所或者几所国家级强校、名校。比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有南京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一批“985”工程院校,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拥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一批“985”工程院校。这些名校、强校为当地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1年江苏省高校申请知识产权与专利的项目数为7781项,专利授权项目数为3246项,出售项目数为117项,总金额达7231万元。河南高校2011年申请专利的项目数仅为655项,专利授权仅为368项,出售专利14项,总金额1776.9万元。河南省高校所发挥的社会效应远远低于江苏省高校。江苏省高校研究与发展机构2011年有365个,位居全国之冠,广东省有262个。河南省高校的研究与发展机构只有105个,在六大经济区主体省份中排名最后。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载体,已经越来越多地走出象牙塔,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融合,甚至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中原经济区要想缩短与其他经济区的差距,也应该重视高校的力量。河南要建设若干所国家级重点院校,整合高等教育的布局和专业结构,优化高等教育层次。加强不同层次高校之间的衔接,形成一批有特色、有层次、高水平的学科群。在高校建设方面,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教育资源,争取进一步吸引国内和国外一流高校来河南设立分校,扩大与国内、国外知名高校的合作办学,从而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一流高校园区。在科研方面,应推进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学科基地和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的建设,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转化率,使河南省高等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三)加大教育投入,使河南省高校成为中原经济区高等教育的核心

区域经济打破了原有的行政区划分,转而以某一区域的经济合作发展为前提。区域内部不同行政地区之间的合作比区域之外合作更加密切。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内产业结构应互为补充,互为支持。区域内的产业结构、教育等都应与该区域的发展目标相一致,带动本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核心,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领导者,因此,河南省高等教育也应该成为中原经济区内高等教育的领导者,应建立以河南省高校为中心,中原经济区其他高校相互配合的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以带动中原经济区高校的共同发展。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巨额财政投入的支持,虽然河南省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但由于历史欠账等诸多原因,河南省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远低于其他经济区主体省份。河南省高等教育起点低、层次低,只有持续地保持高投入才能使河南省成为教育强省,成为中原经济区高等教育的领导者。

参考文献:

[1]全国高校分布211高校名单985高校名单_全国高校排名[EB/OL].http://www.so.com/s?q=全国重点高校分布&pn

=2&j=0&ls=0&src=srp_paging&fr=hao_360so.

[2]2013年中国高校国家重点学科排行[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68d5b389e53a580216fcfed4.html.

[3]2012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68d618292af90242a895e5d8.html.

[4]中原经济区规划[EB/OL].http://news.dahe.cn/2012/12-03/101800581.html.

(责任编辑孟俊红)

·

94

·

心得体会: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思考(最新)

心得体会: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思考(最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主题词,我们不仅需要思考“实现什么样的内涵式发展”这一问题,更要探索“怎样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办法。 满足高校实践之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和高校在选择高等教育发展方式上进行了艰难的探路摸索,呈现出移植借鉴、数量增长、重点提升、质量发展等四大阶段性特征,可称之为以学习借鉴欧美高等教育经验为主要特征的“模仿式发展”、以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以“211”“985”工程为主要特征的“非均衡”发展、以“双一流”建设为主要特征的高质量内涵发展。 从历史溯源上来看,“内涵式发展”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意境的“本土”政策语汇,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双重发展历程而出现的一个概念。25年来,尽管“内涵式发展”的议程时有时无、目标时重时轻、含义时大时小,但政府和高校对内涵式发展的追求“一直在路上”,对高等教育根本属性及功能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既是高校实践之需要,也是教育规律之诉求。 适应高校需求之变 服从和服务于政治、经济与社会的需要,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逻辑起点,高校要走出“象牙塔”,主动步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迎接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发展重心转移、发展动能转换形成历史性交汇,必将引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重塑民族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领导力,颠覆传统产业的形态、分工和组织方式,也将重构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模式。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是我国高等教育确定发展方向、制定教育政策、深化综合改革的根本依据。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是一个开放、复杂、非线性的社会子系统,与区域经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美国的“硅谷”,法国的索非亚科技园,日本的“筑波”和我国北京的“中关村”、武汉的“光谷”、台湾的“新竹”等,都是高等教育为全球产

教育科研的内涵与意义

教育科研的内涵与意义 一、教育科研的内涵 1、什么是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教育事物的真相 和性质,摸索和总结其教育规律,并取得科学结论的研究活动过程。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现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言之,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未知的规律,以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为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服务。 2、什么是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领域的对象、现象及其规律的一种创造性认识活动。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地认识教育现象及其规律性、进一步探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获取最佳的教育效益。 二、教育科研的特点 认识和把握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是开展教育科研的基础,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全面正确地认识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教育科研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教育性 教育科研的教育性,是由学校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所决定的。教育科研总是服务于一定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的,以一定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为导向。它是根据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特点,研究和探索更科学、更合理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身心主动地、生动地、活泼地发展。教育科研必须 把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把教育性贯穿于教育科研的全过 程,体现在教育科研的各个环节中。 2、科学性 教育科研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教育科研从本性上说,是按着教育科研方法的规定进行的,而这些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有效的,是教育科研规律的反映。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决定了研究过程的科学性,从而使教育科研成为一种理论的科学探索。第二,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教育科研的本质在于探求教育事物的真相、性质和规律,以便更深刻地认识教育事物,运用教育规律,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从而获 得科学的认识,形成科学的理论或观点,是教育科研的首要目的。 3、探索性 教育科研是在已知的基础之上,探索未知的认识过程。其具体表现在:第一,教育科研需要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和教育实践经验。原有的教育理论基础、教育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越高,就越容易取得高水平的成果。为此,教师搞教育科研最好是选择那些自己非常熟悉并有一定研究基础的问题作为科研课题。第二,教育科研的计划需要不断完善,不断修改。搞教育科研都要制定研究计划,但这种计划是凭着过去的经验制定的,在教育科研过程中,要坚持主观计划服从于客观实 际的原则,发现问题要及时地对计划进行补充与修改。 4、创新性 教育科研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路,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研究,复述前人已经解决的问题,而是在接受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要进入前人没有进入或者没有完全征服的领域,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者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教育科研的创新性主要体现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建议 江苏科技大学王彬 非常感谢省教育厅给予我们广大师生这个机会,让我们能为《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言献策,畅所欲言。我的建议就是希望《规划纲要》能够更加注重我省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是相对于其外延建设而言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内涵和外延,都有其质和量的规定性。所谓内涵,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是事物本身包含的主要内容,是决定事物品质的规定性。所谓外延,就是事物所属的范围、规模、类别等数量方面的规定性。就高等学校而言,其外延建设就是指教育的各种硬件设施的改善以及招生规模的扩大等等,而其内涵建设则是指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及科研成果数量的增加等等。 之所以建议要加强省内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理由: 第一,内涵建设能够推进高等学校的科学定位,帮助高校发展出自己的特色。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升格”就一直是许多高校为之努力的目标和相当一段时期工作的中心任务,学校之间不分类型、不分层次,互相攀比,都向综合型大学发展,千篇一律。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醒各高校减少盲目的扩张行为,转而

注重发展自己原有的基础与特色; 第二,内涵建设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对高等优质教育的需求。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就一直居于全国前列,省内居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人们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凸显,择校的社会心态剧增。面对这种情况,我省高校应作出内涵发展的应对,追求有品质的教育,发挥出我省先进的高校文化与特色; 第三,内涵建设有助于建设和谐校园,培养出各高等院校自己的校园文化和主体精神。大学作为教育领域中层次最高的教育机构,不仅要使学生在知识层次、智慧层次上有一个质的飞跃,还要使学生的道德思想、社会责任等方面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而内涵发展主要依靠的是高校教育思想新、道德面貌好、主体精神强等校园文化内功的积淀,这就意味着高校内涵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各高校主体精神的过程。 对于如何加强省内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我觉得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办法和措施: 首先,就是在《纲要》中引导各高校在现有基础上,制定出学校自己的发展规划,努力发展自己的专业特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校发展的方向、目标、项目、策略、措施等都是各高校首先要明确的,绝不能不从实际出发,而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运用科学方法,制定出科学性、实践性、先进性都比较强的学校发展规划,并与全校的师生员工进行论证,形成上下一致的共同愿望,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发展力。同时《纲要》还要从省内全局的角度出发,结合各高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附件1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立项管理办法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和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做好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建设(以下简称“省级教改立项”)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建设意义 通过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建设,引导高等学校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深入研究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的新课题、新情况、新要求,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发挥示范与引领作用,以科学研究指导改革实践,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立项条件 省级教改项目在学校教改立项基础上择优立项建设。省级教改立项分为二类:省级重点研究项目和省级研究项目。 (一)省级研究项目基本条件: 1.符合新时期高等教育理念,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有创新。

2.具有扎实的教育教学改革基础。 3.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思路清晰,有整体的研究设计方案,有明确的预期成果。 4.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 5.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较强的研究力量,在经费和条件保障等方面有保证。 6.支持和鼓励整合多所院校研究力量,联合申报研究项目,促进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高校吸收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教改项目。联合申请的项目需明确主持学校及项目负责人。 7.项目申报主持人应具有高级职称,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和组织能力,承担过校级以上教改项目。项目主要成员必须是直接参加项目的方案设计、论证、研究和实施者。项目申报主持人限主持1项教改项目,项目主要成员不得同时申请2项以上教改项目。项目主要成员限7人,跨单位合作项目限10人。 (二)省级重点研究项目基本条件: 除满足省级研究项目的基本条件外,还需符合以下三个方面要求: 1.前瞻性:对我国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有明确的认识,结合河南高等教育实际,着力研究当前及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2.先进性:项目研究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理论指

河南省高校教育资源整合问题对策研究

河南省高校教育资源整合问题对策研究 依据规模与效益的经济学原理,通过调查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高等教育资源利用和配置的现状,分析了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提出“完善制度、创新机制”、“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激活机制、开源节流”、“立足区域、形成特色”的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策略。 标签:河南;高校教育;资源整合;对策;研究 整合教育资源是指将教育系统中诸要素重新组合,形成更为合理、完善、稳定的比例关系。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河南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高等教育为河南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质量,关系到中原地区高等教育结构的整体效能。谢万华早在1994年就撰文《论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着分配不均、结构不合理、产权单一、管理僵化、运作粗放、增值低等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情况有了一定的改善,现有的教育资源正在发挥着作用。但是,通过对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的现状进行考察,笔者发现上述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问题仍很突出,亟待研究和解决。 一、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2010年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的统计通报》表明:全省研究生培养机构23处;普通高等学校107所,其中,本科院校45所,高职院校62所;成人高等学校15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7.83万人,比上年增加2.09万人,增长4.57%。 由此可见,政府近年加快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加大了对河南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希冀通过高等教育实现强省富民。从统计数据来看,河南省高校数量并不少,但是由于地缘性和历史等诸多因素,高质量、高水平的本科高校数量有限,高端优质高校的分布极不平衡,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也不平衡。教育资源不均衡是河南省民众目前极为关注的,也是民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怎样合理利用教育资源,适应社会需求,怎样重新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其资源利用效率,是本文要讨论的核心问题。 二、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现实问题 (一)高等教育资源短缺,资源配置不合理 河南省目前教育供给与人民群众需求存在矛盾。高中阶段的毛入学(89.08%),远远大于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23.66%)。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教育供求矛盾就更加突出。况且,如今河南的优秀学生众多,而优质高校却如凤毛麟角,民众对高等教育需求不再停留在“有学上”的阶段。“上好学”取代了“有学上”,成了民众关注的焦点。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家长们争相抢夺的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记忆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培养的基本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用其它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来记忆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解读历史现象的本质原因,达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比较归纳、概括四大经济区域的特点及成因。②多角度审视中原人民外迁。 引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通过对一些地方史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家乡区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对乡土历史的兴趣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古代中国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其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 2、教学难点: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从古代“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的角度,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进行叙述和分析。内容包括三目,第一目“四大经济区域的形成”分析了我过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第二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介绍了古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南迁的原因和影响。第三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分析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影响,贯穿于本课的线索是“经济重心” 【创设情境】江南地区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但历史上的江南曾经落后于黄河流域。"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这是司马迁笔下汉代的江南,而同样的江南到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笔下,却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那么江南是怎样由原来的落后荒凉之地变成风景如画,富庶繁荣的鱼米之乡的呢? 通过今天的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学习,同学们就会找到问题的答案了。

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影响和对策 作者:转载添 加时间: 2009-11-26 访 问量:122 经济全球化步 伐的加快,知识经 济的蓬勃发展,特 别是信息高速公路 的建设,高等教育 被WTO纳人服务贸 易总协定GATS,跨 国办学和大规模留 学潮以及国际间高 等教育的合作与交 流日益扩大,这一 切使高等教育国际 化的趋势不可阻 挡。研究高等教育 国际化的内涵和它 对发展中国家的双 重影响,因势利导 地制订符合本国高 等教育水平的正确 策略具有重要的理 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等教育国际 化的丰富内涵 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UNESCO)所 属的国际大学联合 会(IAU)对高等教 育国际化给予了以 下定义:“高等教 育国际化是把跨国 界和跨文化的观点 和氛围与大学的教 学、科研和社会服 务等主要功能相结 合的过程,这是一 个包罗万象的变化 过程,既有学校内

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强调各国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使之能被国际社会承认和接受;它同时强调空间上的开放性,要求各国都能开放国内教育市场,既能在国外办学又能容纳外国在本国办学;它强调国际教育资源的共享性,要求各国能广泛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它还强调各国的高等教育要不断改革,在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上主动调整并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正如UNESCO于2001年9月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教育大会的主题所宣示的:各国要在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学会共存”。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同样具有双重性,它既为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又使其面临冲击和挑战。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

京津冀区域经济的现状与功能定位.doc

摘要 : 环渤海地区是“十一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地区 , 其中 , 京津冀又是环渤海地区的重心所在?本文从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功能定位问题出发, 指出由于发展方向问题带来的重复建设 ?资源浪费 ?人才浪费 ?周边地区贫困化等问题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提出京津冀地区功能定位的发展思路 ? 关键词 : 京津冀地区 ; 功能定位 ; 发展理论 按照大经济圈理论 , 地区发展总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 , 先在沿海地区发展 , 进而通过内需拉动与投资拉动 , 向内地扩大 , 形成一个经济腹地 , 内地的产品通过沿海地区走向世界 , 外面的产品又通过沿海地区进入腹地 ?按照这个理论 , 地区的发展应该是以沿海港口为点 , 以向内的交通路线为线 , 以交通覆盖的区域为面 , 形成以点带线 , 以线带面的发展过程 ?但是 , 京津冀地区至今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式结构 , 也没有形成具有超强辐射能力的中心城市 , 几个孤立的亮点分布在华北平原上 ( 即强大的北京和较为强大的天津 , 以及石家庄 ?唐山等少数城市 ), 而整体上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经济覆盖面 , 不能带动其周边地区的发展 , 反而会造成周边地区机会丧失 , 更加缺乏竞争力 , 更加的落后 , 最终导致了“环京津贫困带”的形成 ?本文将主要针对京津冀地区发展中突出的问题 , 做一些阐述和说明 ? 一?功能定位不科学 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十分必要?一个协调的定位是各个地 区 ?各个部门 ?各个机构能够通力协作 ?共同发展 , 发挥出每个单元最大潜能的保 证 ?否则 , 各地区都建立相似度极高的经济体系 , 生产同类的产品 , 提供同类的服 务 , 极易形成区域内的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 , 导致资源的浪费 , 限制经济的发展 ? 目前京津冀地区的定位不明确 ?不协调是制约该地区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 根据经济学规律 , 如果自由发展的话 , 京津冀地区可以自然而然地发展到一个 较为理想的状态 ?但是 , 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 , 京津冀地区的发展违背了经济规律 , 造成了区域经济的畸形发展 , 天津在北方原有的经济中心地位 ?河北省一些地方的工业基地的地位 , 都受到了来自北京的巨大冲击 ? 而北京作为非沿海 ? 非沿主要 河道的首都很难发展成为区域的经济中心 , 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可以找到实例的 ?如果北京和天津同时把自己定位成经济中心的话 , 就造成功能定位不 协调 , 重复建设 ?恶性竞争 ?抢夺人才等问题 , 最终必然制约京津冀地区的长期可 持续发展 ? 因此 , 我认为在功能定位上 , 一方面 , 要有层次 , 要有区别 ?不能再说建设成为高科技产业中心 ?重要的区域中心 ?现代化等空泛的话 , 要确确实实的提出与众不同的又与自己相适应的定位来 ?各地应该突出自己的优势 , 弥补自己的劣势 , 扬长避短 , 这样才能达到高的绩效 ?按照这个原则 , 来审视京津冀 , 研究发现各自的比较优势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 是我国政治和文化中心 , 教育发达 , 人才汇聚 , 科技水平高 , 旅 游资源丰富 , 这些优势应该在定位中得以体现 ?天津是首都的东大门 , 是我国的重要港口城市 , 港口条件优良 , 同时又是环渤海地区的中心 , 教育和科技也较为发达 , 是华北地区对外交流的窗口 , 所以定位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河北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之一 , 资源丰富 , 劳动力密集 , 人才丰富 , 拥有如石家庄 ?唐山 ?保 定 ?邯郸 ?廊坊等条件优良的城市 , 可以与京津形成城市群 , 为京津的工业提供产业链上层的供给 , 这些城市在定位上一定不能盲目模仿京津 , 重复建设 , 而要深度挖掘自身的优势 , 在优势上下功夫 , 达到互惠互利 ?

《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免考管理办法》

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有关直管县(市)招生考试机构,各主考学校: 根据省政府“放管服”要求,为更好地服务自学考试考生,优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现将修订的《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免考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一、从2020年起,自学考试考生免考申请全部实行网上办理,无需再去现场申请。 自学考试免考申请办理时间为自学考试报名期间,一年两次。 二、考生在网上申请免考时,请认真仔细阅读免考规定,了解和确定本人符合免考要求时再进行申请,务必做到有效申请。对恶意申请、扰乱工作秩序者将做延期毕业处理,对伪造、涂改、上传虚假材料骗取免考资格者按照《国家 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以考试作弊处罚,并计入个人征信。 三、考生上传的免考材料必须是扫描图片格式。图片信息清晰可辨认,文件类型为JPG。文件大小以申请网页提示为准。 四、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直管县(市)招生考试机构在规定时间内,按我省免考规定进行初审。初审后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河南省自考信息管理系统将免考数据提交给省招办,并上交“河南省XXXX年X半年自考免考申请审核表”。自考免考申请审核表需要签字和盖章,由省招办审核后留存。 五、省招办审批免考工作完成后,考生可在规定时间登陆“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服务平台”查询免考结果。免考未通过的考生可在规定时间内去当地招生考试机构提出复核申请,须现场重新提交免考材料。省招办和省辖市、济源示范区、直管县(市)招生考试机构对申请免考复核的考生进行再次审核后,考生可登陆“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服务平台”查询复核结果。 六、免考课程成绩随自考当次考试成绩归入考籍库。 七、河南省2003年下半年以后毕业(含2003下半年的)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继续报考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专科专业者,使用原准考证号报考的,课程名称和课程代码相同的课程不需要网上申请办理免考手续。 八、报考的新考生和无照片信息的考生不能申请免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长期困扰高校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特别是用人机制的瓶颈性因素进一步凸显。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快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步伐。深入推进新一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也不可避免地被提上教育综合改革的日程。 从今日起,我们将陆续转发教育部人事司司长管培俊发表在《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10期的署名文章《新一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走向与推进策略》,让我们共同学习、把握大势,为学校改革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渐进式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走过了20多年风雨历程。梳理改革的脉络和进程,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前期。这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政府简政放权,高校自主管理,健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打破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体现按劳分配原则。改革的策略和路径是自下而上,发展到政府部门与高校共同推进;由点到面,从少数学校、个别领域的探索发展到全方位改革,形成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第一次高潮。这一阶段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推进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教育部陆续向学校下放多项人事管理权限,从具体事务的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直属高校内部积极探索校院系权责清晰、运转有效的管理模式,实行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扩大校内薪酬分配自主权;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部属高校和北京市所属高校率先推进以人事分配改革为重点的高校内部管理改革。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成效是开始落

实高校人事分配自主权,推动从政府直接管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向政府间接管理、学校自主管理的转变。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的10年左右时间。这一阶段改革重点是高校用人机制改革,全面推进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改革,逐步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深刻转变。这个阶段国家层面具有标志意义的举措:一是1998年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这一革命性的改革举措,不仅在高校人才引进领域具有开创性,而且在“象牙塔”内再次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带动了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二是教育部及时召开全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座谈会,并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两个关于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有力地促进改革在更大的广度深度上展开。之后,随着“985”工程、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高校大力推进编制管理、岗位管理、人员聘用、薪酬分配改革,教育部在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五所高校部署职员改革试点。高校改革以其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引起社会强烈关注。 第三阶段:自2006年开始至今。这一阶段改革强调完善机制制度,强调高校岗位管理与聘用制改革结合,与转换用人机制结合,与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结合。高校进一步实行岗位分类管理,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和聘用制,加强合同管理,探索多种分配激励方式,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改革校内管理体制,推进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这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一是浙江大学等高校率先探索教师分类管理,根据不同岗位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办法;二是高层次人才计划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面向全球延揽人才,带动了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年薪制探索、协议用工和合同管理等一系列用人机制改革举措。高校普遍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和办学特色,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持与培养体系。

什么是高校内涵

什么是高校内涵? 高校怎样做才是内涵发展?对这些问题感到困惑并不奇怪,因为相关的政策文件大多只是提出了内涵发展的要求,但没有阐明什么是内涵,也没有指出内涵发展应当做什么。在相关的理论研究中,研究者大多只是总结了自“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在规模扩张、学科专业数量增长、校园扩大、基本建设扩建、师资队伍数量增加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高校应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发展之路,但如何才能实现内涵发展却语焉不详。内涵发展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需要理论研究做出明确的回答,更需要改革实践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高校发展内涵与内涵发展 内涵是逻辑学的一个概念,主要用于解释概念。概念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个维度进行理解和阐释,内涵是内在的,外延是外在的,它们共同构成事物的性征和形态。就内涵而言,主要包括两层含意:第一,指事物的本质;第二,指事物的内容。就事物的概念而言,内涵既涉及事物的本质,又包含事物的内容。人们在概念解释的时候,有时分别从两方面去解释内涵,有时又将两方面结合起来解释事物内涵。具体选取什么方式,可根据要解释的概念及相关条件进行取舍。 高校发展有外延和内涵之别。实际上,在讨论高校发展时,除了外延发展、内涵发展两个概念外,经常使用的还有特色发展、高水平发展、转型发展等。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纵横交织,弄清楚这些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高校发展内涵与内涵发展的含义。 (一)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 高校内涵发展在我国的提出有一定的背景。它是从高校办学实践提出来的,从与内涵相关的外延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是一种新的发展要求,主要针对高校发展的数量与质量要求的差异而言。简单地讲,外延发展主要指高校在数量上的增长,表现在招生规模、学科专业数量、校园面积、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教职工人数等的增长上。数量的增长会不会带来内涵发展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应该说,在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数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内涵发展,因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非常短缺,规模越扩大,不管是学校数量增加还是办学规模扩大,都会稀释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资源不增加的情况下,办学规模扩大将稀释高校的办学资源。由于学科专业的容量是有限的,扩大规模必须相应地增加学科专业数量。而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是需要积累的,新开办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往往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因此,新的学科专业数量越多,高校的办学资源,尤其是优质办学资源就越稀薄。所以,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不一定成正比,从这个角度讲,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具有一定的矛盾性。1999年“大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主要采取了外延发展的方式,增加高校数量,扩大办学规模,新建学科专业,扩大校园面积,扩建基础设施,引进新的教职员工,带来了高等教育井喷式的快速扩张,满足了数以千万计的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在规模扩张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高校发展必须发生转变。所以,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打造中国新区域经济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快,区域性经济组织和区域金融体系在推进贸易自由化方面可以起到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区域已经形成了以香港-深圳-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以江浙沪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三大经济圈,圈际间和圈内各城市间的竞争与协作并存的态势日趋显现,竞争的态势要求各个经济区域尽快确立金融中心城市、完成新形势下的金融体系的创新过程,以更好地促进和协调经济的发展。 一、区域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关系说明 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与区域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制下,金融体系依附于经济结构,当金融发展水平日益提高,金融体系对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发展就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决定作用,尤其在社会经济的转型期,高效率的金融体系可以通过融资效率的提升促使经济结构合理化。 金融体系是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一个地区动员储蓄、吸纳并配置资本的能力和效率提升。金融体系作为资金的融通体系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环境因素,决定着一个城市动员储蓄、吸纳并配置资本的能力与效率。随着金融开放步伐和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体系竞争力在城市或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更加突出。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看法是,金融体系本身可能是一个“整盒”。但实际上,金融体系是由一个个功能模块组成的,当采用拆解金融体系的方法来审视区域金融体系效率的时候,通常会注意到的问题是关于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协调问题。在金融行业中,国际间的大型金融机构已经在考虑把多方面发展的金融机构逐步整合,形成一个金融控股体系,由一个统一的管理集团来划分职能部门、协调利益冲突。对国家和地区而言,这样的思路也是有效的,事实表明,国际上各个先进国家宏观金融体系的各个模块正在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通过模块间的资金流动成为体系内流动的方式来提升融资效率。 二、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模式 金融中心是指金融机构集中、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信息灵敏、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的中心城市,是资金集散地和金融交易清算地,其金融影响遍及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全球。金融中心按照功能分类可分为:功能性金融中心和名义金融中心,本文所研究的金融中心专指功能性金融中心。

【详细】河南2020年自考本科报考流程步骤

河南202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原定于4月11日-12日举行。参考往年考试经验,预计2020年4月河南自考本科报名时间将在3月3日开通。但是今年的考试已经推迟,具体报名时间请等候老师通知。 报名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学历、身体健康状况、居住地等限制,均可报考(可不考虑户口在异地报名)。 2、能遵纪守法、接受改造、积极学习的劳改、劳教人员,经有关部门批准后也可申请报考。 网上报名流程 1.考生登陆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服务平台进行报名。 2.新考生报名流程:网上注册并填报个人基本信息网上报考课程并缴费持第二代身份证原件在规定时间内到所选择的报名确认点进行现场照相。未经现场确认的报名无效。凡涉及持港澳台证件报考的新生,请按系统提示录入报名基本信息。 3.在籍考生只需网上报考、网上付费即完成报名。但在籍考生如没有采集照片,必须持第二代身份证原件到报名确认点进行照相,否则报名无效。 4.持有9位考号准考证的考生,按网上系统提示进行报名,付费成功后持第二代身份证原件到信息确认点进行照相,否则报名无效。 准备工作

1、确定自己所在省市的报名时间。 2、自考每年开设2次(各省市开考的次数由省级考办决定),考试时间分别为4月和10月。报考之初,首先要查看当年自己所在省市都在什么时间考哪些课程,来确定自己要报考的科目。 3、选择专业(各省市开设的专业不同,可参考各地自考中各省市的考试计划栏目,选择适合您的专业)。 4、选购教材由于自考教材变动较小,经常几年才更换教材,目前2012年公布的教材表为最新的。(另各省市会有部分教材科目微调,请密切关注自考平台门户网站的最新资讯)。 报考时间 根据每个地区的院校情况进行时间的查看。

高等教育学相关知识点汇总

高等教育学(浙大版顾建民) 高等教育内涵: 1.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 (从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它的基础应确定为中等教育)2.高等教育是由大学和其他各类高等院校提供的教育。 (从高等教育的组织方式来看,它应涵盖各种院校类型、授学形式和教育类型)3.高等教育史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 (高等教育的培养布标应确定为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 现代大学的许多特征主要来自中世纪的大学,当时大学的三个重要特征: 1.大学拥有自治权和学术自由。 2.大学具有宗教性和国际性。 3.大学兼具专业性和学术性。 柏林大学: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等教育发生了变化,其特点主要为: 1.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开始受到政府重视。 2.由精英高等教育过度到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3.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化特征更加显著。 4.高等教育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向强调质量提升。 高等教育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现象、问题和矛盾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高等教育根据目的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前者旨在扩展理论知识,后者着力解决实践问题。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法治化、终身化、民主化、国际化。 1901年,书院被统一改为学堂,延续千年左右的古代书院制度自此终结。 官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高等学堂,标志着近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近几年,浙江高等教育变化显著,成就明显: 1.顺利实现了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的跨越式发展。 2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3.高等教育体制创新成果较为显著。 4.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等教育的学科性质:高等教育是基础理论和教育原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特殊运用,具有应用性。区分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具有实际意义,因为它隐含着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和学术价值取向。定位在“基础学科”,要关注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追求理论化和学术性;定位在“应用学科”,则要关注现实问题,追求研究的应用价值。从学科发展上讲,基础与应用是可以转化的,理论与实践需要相互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任何社会科学研究都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高等研究的真谛在于解决高等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需要解决的各种理论

高等教育学:高校教师的内涵建设——兼论高校教师素养及其建设

高校教师的内涵建设 ——兼论高校教师素养及其建设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卢磊) 现代社会是一个日趋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社会,教育也应顺潮流实现教师人才队伍的专业化,这是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根本。教师发展的方向性体现在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上。教师不仅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成为研究者,对自己的工作具有反思态度和积极探索的能力。当代主流教师观是复合性的,这对高等教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既可以说是社会对教师的重新发现,也可以成为教师成长阶段的一种自醒和自我发现。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而高校教师内涵建设尤其是素养建设是核心中的核心,其中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就高等教师的素养建设进行简要论述。 一、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成功。 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的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热爱学生,为人师表,高校教师更应如此。教师应自觉加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民族团结、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教育;进行社会发展规律和观点的教育;进行科学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二、良好的知识与文化素质 1、高校教师应精通自己的学科,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对老师来说,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的学习,跟踪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的前沿,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有机结合在一起。 2、高校教师应具有教育科学理论修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懂心理学,这就如同一个心脏专业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教师不仅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怎样教和为什么选择这样教,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3、高校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教师的博学多才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教材的改革,相邻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文理相互渗透,因此,教师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形成“大教学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的知识越渊博,越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 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需要具备适应学科特点的教研能力。 1、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频率。”语言表达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主要能力。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实事不能再现,需要教师依靠语言表达,把丰富的知识通过口头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准确清晰,具有学科性;简明练达具有逻辑性;抑扬顿挫,具有和谐性。 2、较高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具有较高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是知识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要创新型的教师。创新型的教师就是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掌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立项申请书》填报事宜说明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申请书》是省级教改立项申请、评审、批准的主要依据,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如实、全面填写。 1.项目名称:应准确、简明地反映出项目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字数(含符号)不超过35个汉字。 2.申报类别:指项目推荐为省级重点研究项目和省级研究项目。 3.成果科类:指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 4、代码:组成形式为:abcdef,其中: ab:项目所属科类代码:哲学—01,经济学—02,法学—03,教育学—04,文学—05,历史学—06,理学—07,工学—08,农学—09,医学—10,军事学-11,管理学—11,艺术学—13。 c:项目人员为一个人填1,两个人填2,三个人填3,四个人填4,五个人填5,六个人填6,七个人填7,八个人填8,九个人填9,10人以上填0。

d:项目属普通教育填1,成人教育填2。 e:项目属高职教育填1,本科教育填2,研究生教育填3。 f:项目内容属综合研究填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填2,课程教学改革填3,实践教学改革填4,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填5,教育教学管理填6。 7.《申请书》等书写、打印格式: (1)《申请书》可用原件按1:1比例复印(去掉“附件”字样)。纸张一律用A4纸,竖装,两面印刷。文字及图表应限定在高245毫米、宽170毫米的规格内排印,左边为装订边,宽度不小于25毫米,正文内容所用字型应不小于5号字。 (2)《申请书》要求用中文和使用钢笔(或毛笔)填写,也可填好后复印或用计算机录入后一并打印,但不得以剪贴代填。需签字、盖章处打印或复印无效。表中各项目均不要另附纸。 (3)《申请书》指定附件备齐后应合装成册(用软皮平装),以便于评审时阅读。其规格大小应与推荐书一致,但不要和《申请书》正文表格装订在一起;首页应为附件目录,不要加其他封面。 上报材料要用厚牛皮纸袋装好。每袋限装一项成果的材料,并将《申请书》封面(复印件)和袋内材料明细表分别贴于袋的两面。 8.所有推荐材料一律不退,请自行留底。

教育的内涵.

教育的内涵 大连大学师范学院周成海 zhouchenghai@https://www.doczj.com/doc/2d14281109.html, 引言 一、校长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表率 二、校长不应忽略教育理论学习的价值 拒斥抽象理论,会减少心智思考和主动探索的空间,导致“心智简单性”,把教育教学现象背后的复杂原因进行简单化的理解,使教育实践诉诸经验、直觉和浅层次思考。 第一节有关教育内涵的若干命题 一、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教育就是促进人的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 ◆夸美纽斯的名言是:“自然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比如,一只鸟儿并不把它的卵放在火上,去让它们快些孵化,而让它们在更加自然的状态下慢慢地发展”。 ◆卢梭指出:“自然的真正进程是比较缓慢地逐渐前进的,血液一点一点地开始沸腾,心思一点一点地趋于细致,性情一点一点地慢慢形成。”;“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张文质、肖川等学者倡导“教育是慢的艺术”,创办《慢教育》杂志,认为教育需要“等待”,知识的获得通常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 ◆一位美国教育专家曾非常感慨地说:“中国的幼儿园教育使我感到可怕。”原因是他在参观中发现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在上课时从不让幼儿随便动,背着小手,比看谁坐得稳;二是内容小学化,甚至有的幼儿园在让孩子们学习小学二年级才该学的数学内容。 ◆“早熟者既没有真正的力量,也没有深厚的根基,他们不过是撒在地表面而早萌芽的种子,未到收获季节就变黄而结出干瘪的种子,就他们的年龄来说,他们的成就令人高兴,但他们的进步已到此为止,而我们的惊奇就随之减退。” 讨论问题一: 教育是有节奏的,这个节奏就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多年来,我国“减负”呼声高涨,而学生课业之重又令人心痛。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标准三十年前强于日本,而今近视率、身高、耐力、爆发力、柔韧性等等各项指标均落后于日本。虽然我们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能轻松做出美国初中生才会的数学题,虽然我们拿到了很多奥赛金牌,然而“赢在起点,输在终点”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学校管理者,请思考: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负担不太重的情况下还能学得很好?怎样才能尽可能地减少学生在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摧残”? 二、斯宾塞、凯兴斯坦纳:“教育即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教育是一种职业训练。” ◆斯宾塞批评以往的教育只具有“装饰功能”,是空疏无用的,他强调教育的实用功能,要求通过教育来训练人谋生的技能,将教育与技能、教育与就业、教育与财富紧密联系起来。 ◆在当代,谋生技能越来越专门化,“生存恐慌”日渐加剧,从“平民”的视角考虑,追求生存权,免于贫困的恐惧使人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立场出发理解教育,在接受教育时权衡收益,有其必然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这种民众心态的写照。 ◆仅仅关注实用的教育是短视的教育。教育更为重要的功能是心智的发展和人格的养成,普通知识(不是专业知识)赋予心灵以理智的形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据以思维、想象的概念仓库,一个缺乏普通知识训练的人,他的想象力必然贫乏,他的思考必然单维而肤浅,他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意义缺乏更深的解释力。有用技能的用途早已被规定;而无用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