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产品投入共享、交易成本节约与城市起源

公共产品投入共享、交易成本节约与城市起源

公共产品投入共享、交易成本节约与城市起源
公共产品投入共享、交易成本节约与城市起源

第46卷第5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9月Vo l.46 No.5Journal o f Huazho ng N or mal U niver sity (H umanities and So cial Sciences)Sept. 2007

[收稿日期] 2007 02 01

[基金项目] 南开大学 985工程 区域经济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1052122004700007);教育部留学回国

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江曼琦(1963 ),女,湖南临澧人,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有关这一学说具体分析请参见:(美)奥沙利文著:?城市经济学(英文版)#,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19 21页。

公共产品投入共享、交易成本节约与城市起源

江曼琦

(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

[摘要] 本文在评述有关城市起源经济学说的基础上,认为城市起源从总体上说是受聚集经济利益驱动而采取的一种有别于分散的空间发展方式。这种聚集经济利益在城市起源时,可能来源于公共产品投入共享和交易成本的节约。现代城市发展中,需要加强经济活动空间的集中发展,对一些公共服务设施实行跨镇、跨市联合开发与利用,防止城市过度膨胀的根本措施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努力降低契约成本及其监督执行的成本。

[关键词] 城市起源;聚集效应;公共产品投入共享;交易成本节约

[中图分类号] F2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2456(2007)05 0043 06

城市起源是城市发展的起点。这不仅是历史学家所关注的问题,更是城市科学研究者想要解释清楚的问题。而惟有分析和解释清楚这两个问题,才能够真正认识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城市起源经济学说的评述

关于城市起源的原因,由于不同的城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承担的功能不同,各种说法各执一词,难以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目前得到大家较多认可的解释有三种:宗教学说、政治?军事学说、经济学说。

宗教学说考察了宗教对城市起源形成的影响。惠特利认为: 宗教在留给核心的城市制度的几个领域中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尽管城市的生活方式已经全部变化,但宗教作为必不可少的物质痕迹被或多或少地延续下来。

[1]769

著名的城市研究专家刘

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也反复强调城市形成中, 占据支配地位并起主导作用的则是宗教。

[2]25

政治?军事学说把最早的城市看成堡垒和政治中心。芒福德同时也指出: 在城市的集中聚合过程中,国王占据中心位置,他是城市磁体的磁极,

把一切新兴力量统统吸引到城市文明的心腹地区来,并置诸宫廷和庙宇的控制之下。 [2]27

应该看到,城市作为一种 经济景观 ,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尽管自然条件、历史条件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的形成与防御(军事)、宗教、政治等方面的需要密切相关。但从根本上看,它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结果。经济力量对经济效率的追求始终是决定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有不少经济学家分析城市产生的经济机制。经济学说中比较经典的解释有三种说法,可以分别将其称为:比较利益学说、规模经济?聚集经济学说、分工与专业化利益学说。

(一)比较利益学说

比较利益学说认为,比较优势会导致地区之间的贸易,但比较优势的获得只有在交换的条件下才能够实现,比较利益的存在为市场交换提供了可能。然而这种贸易也只有在交通成本节约大于比较优势的利益时才是有利可图的。如果在交通运输中有规模经济存在,大宗运输就会更加便宜。贸易者利用这种规模经济,在有利于收集和分发商品的地点聚集起来,形成集市,最终导致了早期市集

城市的诞生。

!

43

比较利益学说实际上是从生产的销售方来解释城市产生的经济动因。但是,在一定区域内,比较利益的程度是有限的,这样,不存在比较利益的均质地区是否就不存在城市。显然这与现实不符。奥古斯特%勒施说过: 即使地球是一平坦而均等的球体,城市也会为了种种利益而产生出来。[3]88同时,尽管这一学说注意到了运输成本的限制,并试图用运输企业的规模经济来降低交易费用。但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下,规模经济的作用有限,专门从事贸易的企业是否先于城市产生也有待商榷。

(二)规模经济?聚集经济学说

规模经济学说认为城市形成的核心利益是大规模经济活动所特有的经济利益,即规模经济(scale econom ies)。关于由规模经济导致形成城市的具体过程和机制,埃德温%密尔斯和布鲁斯%汉密尔顿在其?城市经济学#著作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密尔斯?汉密尔顿的分析认为:具有规模经济活动特点的生产主体,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就会聚集在某地,进行大规模生产;在这些经济主体中的雇员,为了避免增加通勤成本也会在生产地附近居住,从而引起人口的集中。进而一些没有规模经济的产业,如果销售他们的产品给这些厂商和在这些厂商中工作的人员,靠近他们就能获得比远离他们更多的利益。同理,聚集在一起的人口和经济活动所产生的聚集效应,又吸引一些相关甚至于与最初经济活动无关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集聚,导致了城市的形成!。

笔者以为城市的产生早于具有规模经济的企业的经济活动之前。而密尔斯?汉密尔顿模型实际上是从生产的角度来谈城市产生的经济原因,只能说明工业化时期工业城市诞生的经济原因。城市发展的历史证明: 城市世界是上个世纪百年间的一个发展,它更多的是同交通费用戏剧性地下降、农产品生产率的提高以及经济活动集中产生的聚集效益相联系的,而不是同工业城市相联系。[4]此外,密尔斯?汉密尔顿的模型回答了工业城市 为什么会产生,但并没有回答 城市为什么会产生于某地的某个时刻,而不是其他的地方和其他的时间。在区域经济学的许多文献中,我们都可以读到 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的说法,但在模型中,城市与区域的关系是附加在模型外部的,城市区位选择似乎与区域的经济状况无关,城乡的发展是独立的两个系统。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对这一学说的解释力产生怀疑。

(三)分工与专业化利益学说

早在工业革命以前,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色诺芬就认识到分工同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5]41。1994年杨小凯和赖斯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提出一个系统的新兴古典城市化模型,分析城市出现、交易效率提升与分工内生的演进关系[6]。

模型分析了四种分工状态所带来的空间发展方式:在交易效率很低时,人们会选择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此时没有市场,不会出现城市。交易效率略有提高后,分工结构从自给自足进入只在一种工业品和一种农业品之间的局部分工结构。在这个结构中,生产工业品的人之间还没有出现进一步的分工,所以每个生产工业品的人为了节省交易费用,会选择散居在与他交易的农家附近。这样,虽有局部分工,也不会出现城市。当生产工业品的劳动者之间也有了分工,如果他们聚集在一起,交易效率比分散居住要高得多。因此,他们会选择聚集,以节省工业品生产中分工发展产生的交易费用。城市来自于劳动分工。

杨小凯和赖斯的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分工过程中由于交易效率下降所引起的集市型城市产生的大致轮廓。对城市经济学超边际分析论文的评审人在1990年代初对杨小凯和赖斯的模型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在某些方面,这篇论文同克鲁格曼近期关于城市如何形成的论文相似,但却有别于后者。他们都关心如何解释城市的出现;而且,规模经济、交通成本和外生不可改变的农村部门在其中都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但是,这两种方法在规模经济的设定上却各不相同。在克鲁格曼的论文中,规模经济是在企业内部实现的,而在杨和赖斯的论文中,规模经济却来自分工。&但是1990年代末,有关城市经济学超边际分析论文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其影响根本无法与藤田和克鲁格曼相比。我想,究其原因是它对于多样化的城市形成的现实解释力度不够,以及与城市空间经济特征的脱节。

众所周知,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中

44

!

&

详细分析参见M ills E.& B.W.Hamilton1989. Ur ban Economics(F ourth Edit ion).L ondo n:Scot t,Fo res man and Co mpany.pp.8 15.

引自杨小凯2001年7月在 电子商务与网络决策国际会议上的发言, 超边际经济学近期文献综述,ht tp://communit y.buseco.mo https://www.doczj.com/doc/2d14201184.html,.au/infr amarg inal/sc index.htm。

国的王城还是西方的城堡, 城与 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大量的地区是先有 城而后有 市,随后城墙拆除,城市合二为一。只有部分地区是先有 市,而后设立管理机构,由此形成 城市。这样,杨小凯和赖斯的模型与密尔斯?汉密尔顿的模型一样,都只是解释了城市起源中的一种类型。同样无法说明类似于中国大庆、金山卫等工业城市的兴起。

二、城市起源的经济动因

城市与农村的根本区别在于在有限的区域里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本。城市经济是空间集聚的经济。没有聚集经济,社会经济活动就没有必要采用空间集中的形式,城市也就没有必要产生和发展。因此,城市起源从总体上说,是受聚集经济利益驱动而采取的一种有别于分散发展的空间发展方式。但聚集经济形成的原因复杂,不同时期聚集经济来源和力量的大小也有所差别。

关于聚集经济形成的原因,经济学家已经作了不少的研究。经典的论述是阿尔夫雷德%马歇尔对外部性来源所总结的三个方面:中间产品的投入共享、劳动力市场池和知识溢出[7]。然而,外部性只是聚集经济利益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同时,外部性内涵复杂。因此,对聚集经济来源的其他解释也就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深入,不断地被人们所提出。作者在另一论文中把聚集经济来源分为微观基础和效应两个层次,并对其作用的机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8]。所谓微观基础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和起点,就聚集经济的微观基础来看,企业和个人聚集寻其根源是为了获得外部性利益、规模经济或分工与专业化利益。这三方面的利益相互包含,互相影响。其中外部性对于聚集经济的具体利益重点体现在交易成本的节约上,分工程度的加深与专业化利益的获得也依赖于交易效率的提高,而在城市起源时,企业的规模经济利益弱小或不存在,共享中间产品的规模经济利益的可能性不大,人们聚集在一起所能够获取的规模经济利益最有可能来源于对公共产品共享。因此,公共产品投入共享和交易成本的节约可能是城市产生的两大经济动因。

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 城市原则上可用两种方式来阐明,即a)一个封建领主的住处、首先是一个王公的住处作为中心点,为满足这个住处经济的或者政治的需要,行业进行生产专门化,并购进货物;b)在居民点地方存在一种不仅是偶尔的而且是经常的货物交换作为居住者的收益和需求满足的基本组成部分:存在着市场[9]568。这实际上也就是早期城市的两种类型。因此,下面的分析分这两种类型来求证上面的推断。

(一) 城的形成

历史学家的研究表明:城市的产生是私有制的产物。随着劳动分工的加深,出现了农业产品剩余,对于剩余产品的处理,或者储存起来,以便于在农业生产歉收时消费,或者用剩余产品换取其他的产品。无论怎样,他必须将剩余的农产品储存一段时间。同时,因为谁占有每年剩余产品,谁就有操纵其他人的生死大权,为了更多地获取剩余产品,引发相互间出现掠夺人口和财富的战争,于是剩余产品的储藏和安全需要寻找一种有效保护制度和方式。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种制度和方式应该最经济、风险最低。

早期 城的主要形式在西方是封建领主的 城堡。城市历史专家研究证实, 城堡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储备。芒福德认为, 在城市发展的大部分历史阶段中,它作为容器的功能较其作为磁体的功能更重要;城市主要地还是一种储藏库,一个保管者和积攒者[2]74。 只要是城堡的功能还局限于这种准军事性(或假军事性)的用途,原始的城堡便只是一种贮存性据点;酋长首领的私产,主要是粮食,可能还有女人,就安全地存放在这里[2]27。

应该说,城堡形式共享了公共产品的投入,客观上降低了保护财产安全的成本和风险。我们可以比较分散开敞和集中城墙保护这两种空间发展方式对于财产安全的防护成本和风险大小。对于分散的开敞式发展,分散的、每个剩余产品所有者各自建设储藏设施,增加了粮仓的建设成本。同时,这需要建立一支保护其财产的保安人员,无论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都需要长期支付其住所、装备、培训、生活等费用。而集中建设中心储藏设施,显然可以获得粮食储藏设施建设的规模经济效应。城墙将所保护的财产在空间上围起来,初期的投资成本虽然较大,但需要的保安人员大为减少。而且,坚固城墙所具有的防卫功能显然要高于开敞的纯粹利用保安人员的守卫。历史证明,直至火药发明之前,最有效的防卫手段就是一堵坚固的城墙。于是,城墙、护城河、城门、远望角楼、烽火塔、吊桥、护城的武装人员等等,一整套加强防卫功能的城池制度便被创造出来。因此,当战争手段发生变化,城墙这种保护财产方式不再起作用时,单纯 城发展方式也就消失。

45

东西方 城中另一方面的重要设施是祭坛、庙宇等为宗教活动服务的设施。芒福德认为:第一批城市的发展过程与大规模宗教活动有关。城市出现之前,人们所崇拜的是 本地熟悉的神衹(大部与居民家中的灶火密切相关)[2]22。宗教活动或者在家中、或者在本村。大约在第一批城市出现时,天神取代了当地的神灵。 这些新兴的神灵大多是较家神为远的一些天神地衹,分别代表太阳、月亮、生命泉水、风暴雷电、荒野沙漠等等。[2]22天神显然需要更大规模的膜拜。集中的大规模的圣殿建设比分散的圣殿建设维护成本更节约。位于中心地区的大圣殿取代了家庭和村庄中的小祠堂,圣殿中雇请的牧师和神职人员促成了地区人口集中。

马克思%韦伯认为: 中国城市的兴起,主要并不是靠城市居民在经济与政治上的冒险精神,而是有赖于皇室统辖的功能,特别是治河的行政管理。[10]23中国 城的建设是随着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建设而发展的。历史上曾出现两次建城高潮。西周分封的诸侯国的统治中心???首邑城市,实际上是以城为中心连同周围田地居邑所构成的管理中心。作为管理中心,需要一系列的管理机构,这些管理机构间日常的工作联系频繁,如果分散布局,其职能间的分工协调成本加大。统治者采取 城的方式是一种比分散更能降低协调费用,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空间发展方式。同时, 城墙???这种 政治城堡,与西方的 城堡一样,更能集中力量建设为统治者服务的各种设施,并为统治者提供安全保护,降低财产和人身安全的风险。

既然是因为防卫、宗教活动和管理周围地区的需要产生的 城, 城的选址上,或雄踞于陡峭山岩上,或是军事要地,或是所管辖地区的中心,以节约建设或防守、管理成本。这种城镇在城乡之间形成一道明确的分界,在城市发展成商业中心之前不让商人滞留,城堡内的需求通过极少数人乘小船或结成商队进入城市来满足,以保证降低防护成本。 城的规模,也由其安全防护和协调能力所限定。 柏拉图曾将其理想的城市人口规模限定为一个演说者的声音所能波及的市民总数;还有一种更普遍的限定标准,即每逢季节性礼仪活动中都聚集到同一个圣界来参拜的人口数量。如果城市发展快要突破其全体市民彼此能保持联络的规模,他们仍然可能被长久限定在这种规模,即能对城市指挥中心的召唤迅速做出反应。[2]26

当然,在有 城的地方,会聚集手工业者,以满足统治者本人和家庭的需要,这使得手工业者因聚集而获得市场需求,又可以享用酋长或者皇家提供、或者是私人建设的先进的服务设施,也有利于统治阶级集中力量建设公共产品,提高居民的消费效用。总之, 城这种新的空间方式,使得 社区的各种不同构成因素,以前只是分散在广大的河谷平原,偶尔也传及更远的地区,现在却在压力之下被动员起来并束集在一起,统统进入了城市的高大围墙的封闭之中[2]26。

(二) 市的形成

由于人的需求的多样性,分工需要交换来满足多样化的生活需求,也需要交换机制来实现分工的利益。如果分工后的产品不能进行交换,则分工的利益是一句空话。为了实现交换,获得分工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人们会选择交易成本最小的地方、方式来发展。在城市形成的早期,谈判、订立交易合约、监督和保障交易合约的费用与交通运输和搜寻交易对象所消耗的成本相比甚小,所以这里的交易成本可简化为搜寻成本和交通成本。为了降低搜寻成本和交通成本,人们利用城市这种新的空间组织方式,并从交换的地点、规模等多个方面来加以保障。

首先,从交换的方式上,如果交换的地点是随机的,人们要寻找交易的伙伴就变得非常困难。尤其在需要交易多种商品时,交易地点分散,无疑就会增加交易信息搜索成本和交易中的交通成本。而固定交易的地点,与一家交易不成时,可就近与另一家协商谈判,寻找信息的时间和费用大大减少;卖者之间充分竞争,销售费用也会下降;产品向一个地点集中运输,并集中建设仓储,也节省了运输费用和仓储费用。相对集中的交易带来人口的集中,又会引发其他与交换有关的收购、运输、仓储、加工、批发、零售等经济活动的发展。各种产品的店铺林立,旅馆、酒店、专门的仓库等都随之形成,带来进一步的分工。因此,将交易活动采取集中的方式,即交易的区域集中化,是节约交易成本的最佳选择。由交易活动集中引发的不受土地束缚的生产者的集中,诞生了集市中心型的城市。

其次,从交换的地点来看,产品的差异性越大,交换的需求越大,而最初的产品差异性主要是建立在自然界的资源要素禀赋上的。因此,自然资源变化交接的地方(山地与平原、草原与平原)成为城市选址的首选地之一。如意大利北部伦巴第平原西北的米兰(M ilan)、美国中西部落基山东麓的丹佛(Denver)。由于产品交换的利益受到交换量的大小和每次交换成本的限制,而每次交换的成本主要包括搜寻成本和产品的交通运输成本。假定搜寻

46

成本相同,则交易的交通成本越小,交易的利益越大,交易量也越大。在匀质的平原上,地理中心是交通成本最小点。而在非匀质的土地上,交通沿线和交通的枢纽点,无疑是交通成本的最小点。因此,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城市或位于沿江、沿河,或位于江、河的交汇处。如1764年美国新奥尔良(New Orleans)的毛皮商们就在密苏里河和密西西比河的交汇处建立了圣路易斯城(St.Louis),使之成为毛皮交易的分中心。

第三,从交易的规模来说,交易量的大小决定以集市为主要功能的城市规模的大小。而交易量是供求双方平衡的结果。从供给方来说,农业社会所提供的交易产品由农业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剩余产品的数量和种类,以及手工业的发展程度所决定。当一家作坊不能满足供给需要时会产生新的作坊。供给方在市场上销售产品的价格由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和利润构成。从需求方来说,他所能购买的商品由其购买力和消费偏好所决定。当消费者的购买力有限,而扩大市场又受到交通成本增加的影响时,最终需求方使得城市的规模受到限制。当这种购买力无法满足经营者的门槛需求时,则以交错的集期开市,用巡回交易的商贩来满足购销商品、调剂余缺的需求,形成集镇的雏形。同时,将特定的需求与其他形式捆绑来满足需求。如:中国农村早期的庙会以农具类生产资料交易为突出,此类商品需求量较小,难以形成专门的行市,故多于庙会时交易。

第四,从获取交易的信息来说,为了降低搜寻成本,集市内除了交换的场所外,还会提供一些交流交易信息的渠道和场所。如:江南市镇上的茶馆交易。单强认为,茶会可以说是信息市场的雏形。江南茶馆业的兴盛是其他任何行业无法比拟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茶馆在相互攀谈中不自觉地完成了信息交换。茶馆传递的价格信息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许多精明的商人干脆借茶馆于无声无息中做成大笔买卖。[11]

第五,城镇数量由交易效率来决定。例如:20世纪初,江南地区共有市镇1383个,平均每36平方公里一座市镇,市镇间距约为6公里,农家靠手摇小船可以当天返回交易。[11]

第六,从保证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来看,分工主要依靠市场,即市场交换的机制来实现。但当参与交易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时,对交易活动的监督、搜寻成本加大,仅仅依靠交易者的自我约束将难以保证分工活动的正常秩序,必须通过制定章程、规范,并通过监督执行来维持正常的交易活动,这就需要建立各种行政管理机构,乃至于建立军队和警察等暴力机器,加强组织内部的治安管理和抵御外来侵略为分工提供安全服务。而这些管理机构之间相互联系,具有不可分性和明显的规模经济的特性,使他们在空间位置上趋于集中。由于行政管理是替代市场交换机制,对分工和交易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的,从节省监督成本的角度,行政管理往往会与集市中心互相靠拢,而且行政中心的空间集中也会带来大量的商品需求,促进交易活动的繁荣。就像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所描述的那样: 聚集在宫廷的那些富人,需要特别高级品质的那些货物,这就吸引了熟练的工人从远道而来,而且培养了当地的工人。当东方的君主迁都的时候??旧都往往要依靠起源于宫廷的存在的专门工业的发展。[12]282这也就使得 市与行政管理中心逐渐合并。然而,由于国防管理的特殊性,防卫中心却很难与集市中心接近。

三、启示

城与 市的发展过程,代表了政府与市场两种作用机制分别所选择的空间发展方式,现代城市的发展早已突破简单的 城与 市的合并,获得聚集利益的来源也更加多样化,不同的来源在不同的时期起作用的大小有所不同。但从城市起源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启示:

1.人口与经济采取空间集中的发展方式可以共享公共产品带来的利益。目前我国城乡的差距,不仅仅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更大的差距是公共服务的差距。要缩小城乡差距首先要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实质在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点也在于大力提高对于农村的公共服务的水平。但是,中国有8亿农民,在分散的农村,撒芝麻似的投资支持,可能对农村教育、卫生、公共设施等多种需要都是杯水车薪,难以见到实际的成效;不用说提高到大城市的公共设施水平,即使达到中小城市的公共设施和公用事业的水平,我国目前财力上也根本不可能。在为农民提供同样的公共设施水平下,分散在农村的投资成本显然大大高于集中在某些重点城镇。以基础教育为例,城市里万人一所小学,而在农村因为学生生源的问题,一些小学常常是混合班级上课,不仅成本高,质量也难以保障。因此,新农村的建设中,应注意逐步消除自然村落,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公共产品的规模效应增大,要利用这种效应,就需要加强城市间的合作,对一些公共服务设

47

施实行跨镇、跨市联合开发与利用。

2.不断降低交易成本可以控制城市过度膨胀。交易成本一般包括:找寻成本、签订契约成本及其监督执行的成本、运输成本。当交易成本高时,相关的厂商和机构会尽可能地聚集一地发展,这样,随着劳动分工的加深,企业中间产品生产增多和服务链延长,城市聚集的企业越来越多,城市规模不断增大。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交易成本中运输成本所占的比例大大降低,要控制城市的无序发展,防止城市过度膨胀的根本措施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减少信息的搜寻成本,努力降低契约成本及其监督执行的成本。

3.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城市起源时, 城和 市的产生都与农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农业生产的水平直接决定着农业剩余产品的数量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多少,也就决定了可以保证从事非农业生产人口的衣食。因此,保罗%贝洛克说: 已有证据越来越清楚地表明,不是先有城市后有农业,而是先有农业后有城市,农业的兴起几乎不可避免地唤起了城市化过程??实际上,在每一个拥有农业的地方,几千年之后都出现了城市。在农业出现之后的2000年中,城市没有得到发展的地方几乎没有。[13]66城市发展的位置和规模也都受到区域农业发展的约束。交通运输的发展,现代区域经济的开放性,尽管一个区域内城市人口所需要的农业产品可以不再只依赖于当地解决,但是缺少农业基础,特别是作为国家整体农业的发展,城市就像空中楼阁一样,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城市化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R.J.约翰斯顿.人文地理学词典[M].柴彦威,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倪文彦,宋峻岭,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3] 奥古斯特%勒施.经济空间秩序???经济财货与地

理间的关系[M].王守礼,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5.

[4] N OR T H, D.T he Indust rial Revo lutio n Reconsider ed

[M]//N o rth, D.ed.St ruct ur e and Chang e in Eco

nomic H istor y.N ew Y or k:N ort on,1981.

[5] G ORD ON, B.Economic A naly sis befor e A dam Smith

[M].L ondo n:M acmillan,1975.

[6] Y A N G,X.and R.RI CE.A n Equilibr ium M o del En

dogenizing the Emer gence o f a Dual Str ucture Be

tw een the U r ban and Rural Sector s[J].Journal of

U r ban Economics,1994,25(3).

[7] M ARSH A LL, A.P rinciples o f Eco no mics[M].

L ondon:M acmillan,1890.

[8] 江曼琦.从聚集经济利益谈我国城乡经济发展问题

[J].学习与探索,2006(6).

[9]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康乐,等译.南京:江

苏人民出版社,1997.

[10]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洪天富,译.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11] 单强.近代江南乡镇市场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8

(6).

[12]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朱志

泰,陈良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3] 保罗%贝洛克.城市与经济发展[M].肖勤福,等译.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Sharing Public Goods Su pply,Saving Transaction C ost and the Origin of Cities

JIANG M an qi

(Inst itute of U r ban and Reg ional Eco no mics,N ankai U niversit y,T ianjin300071,China)

Abstract:Basing on the co mments on different theor ies concerning the origin of cities,this paper holds the point of v iew that in g eneral the cities orig inated in a spatial developmental pattern drov e by profit o f ag glo meration econo my w hich w as different from scattering development.U nder the social and econo mic backg round w hen cities originated,shar ing public g oods supply and saving transactio n cost pr obably w ere tw o chief econom ic m otivations of the o rig ination of cities and markets.From the orig in of cities, w e know that dev elo ping tow ns and countries as a w hole must be the fo undation for China(s rapid and reasonable urbanizatio n,and reducing contract cost and m onitoring cost are the essential measures o f preventing cities from ov erspr eading.

Key words:the origin of cities;agg lomeration effect;sharing public go ods supply;saving tr ansactio n cost

[责任编辑 张静] 48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应该归结为一部非常优秀的史书,的确如其名字一样。 我想它是非常的优秀的史书,不过因为是一部大部头,现在我只能够挑选我感兴趣的章节细读,其他的大都跳过了。 芒福德是一个反大都市者。 其实首先,即使是根据芒福德自己对于从村庄到城市的跃进的论述来看,我都有这样的一点猜想:我们根本就不应该用“大城市”这么仅仅是在古老的名词“城市”之前加了一个简单的形容词“大”的这样一种概念来称呼我们现在的如北京、上海、纽约这种东西,如果“城市”这个词已经被我们早早的用来称呼过那种小型的城市的话,那么“大城市”其实是完全另外的一种新生的品种,不是一种小城市的扩大化,就像城市不是乡村的扩大化。我们应该用一个全新的字眼,就像“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别那样不容易引起歧义。 当我们在谈论“城市”的时候,其实我想我们的所有的分歧点往往都其实是针对“大都市”的,大家都喜欢并且欣赏小城市而且一般都认可小城市是成功的当然其实几乎没有什么人真正的去研究小城市的建设,不过不论如何,大家其实可以根据对于大都市的态度来分作两派:认可大都市或者反对大都市。 我是前者。 芒福德对于城市起源和历史的发展的东西比较的有意思。 比如他认为:城市最初首先是作为一个磁体而不是一个(居住的)容器存在。村落的存在基础是食物和性,而城市则应该是能够“追求一种比生存更高的目的”。 而城市或者说人类聚落的最初雏形期,其实往往不是源于居住而是源于祭祀活动,而这种活动地点作为一种“磁体”,就已经“能把一些非居住者吸引到此来进行情感交流和寻求精神刺激”。总之,城市从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应该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从这一点上开始区别于“较为固定的、内向的和敌视外来者的村庄形式完全相反。” 在其论述中,认为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狩猎为主的、具备强烈攻击性的社会结构,而新石器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各种工具、产业开始务于精细和稳定,这个时代真正的定居的村落和农业开始产生。而真正的城市起源于这两种文化的联姻,我理解为:起源于以能够提供足够的生活资料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文化为基础,同时开始强调具备攻击性、具备开放性的男性社会特征的文化,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更为完备、开放和鼓励进取和发展的文化。 显然,在芒福德看来,城市是阳性的,是开放的、是进取的、是具有攻击性和发展能力的一种东西。而村庄文化则过分保守,“村庄只包含有限的功能,只包含一些严格的母性的、与生俱来的重要事业。”总之,城市从最开始就是具有了一种“杂交和媾和”的品质,并且因此而获得了“极大的潜力和功能”。 城市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村庄的新形态 芒福德根据生物学的理论,同样认为了城市是一种完全的新生的形态。 根据生物学的观点,芒福德认为城市不是村庄的简单加和,城市是一种“全面的变革”,是性质上的彻底改变。 城市中更加强调年轻的因素而打破了村庄中的长老制、城市更加的强调活力、外来因素在这里被认为是一种保证了城市的不断的更生和发展的积极因素而不是一种威胁,城市更加的强调进取而不是保守和固步自封(因此其实古老的中国文化谈不上任何的地方特色因为其实压根就是一种村庄文化,其所谓的“中国特色”都是源于一种前城市的落后)。 而什么才是城市化?什么是从乡村到城市的这种发展的过程的本质? 芒福德认为是一种对于不断的出现的但是散落各处的社会因素的内向性的整合、聚合的过程。一种形成秩序的过程,一种整理,大概就像我们的电脑的那个整理内存的命令一样的过程。“城市便是促成这种聚合过程的巨大容器,这种容器通过自身那种封闭形式将各种新兴力量聚拢在一起,强化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总的成就提高到新的水平。” 而在最初的城市化过程中,王权的形成和加强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总之:

电工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及发展

电工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 及发展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电工指研究电磁领域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技术,以及电力生产和电工制造两大工业生产体系。电工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的有力杠杆。早在1883年电能开发的萌芽时期,恩格斯就曾经评价了它的意义:“……这实际上是一次巨大的革命。蒸汽机教我们把热变成机械运动,而电的利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使一切形式的能──热、机械运动、电、磁、光──互相转化,并在工业中加以利用。循环完成了。德普勒的最新发现,在于能够把高压电流在能量损失较小的情况下通过普通电线输送到迄今连想也不敢想的远距离,并在那一端加以利用──这件事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如果在最初它只是对城市有利,那末到最后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一个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这一预见的正确性。 电磁是自然界物质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物理属性。因此,研究电磁规律及其应用的电工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能源、信息、材料等现代社会的支柱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电能作为一种,它便于与各种进行转换,从多种途径获得来源(如、、、太阳能发电等);同时又便于转换为其他能量形式以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种种需要(如电动力、电热、电化学能、等)。与其他能源相比,电能在生产、传送、使用中更易于调控。这一系列优点,使电能成为最理想的二次能源,格外受到人们关注。电能的开发及其广泛应用成为继蒸汽机的发明之后,近代史上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20世纪

“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在我国的兴起及其发展趋势

以“共享”理念驱动产业创新和经济转型 ——“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在我国的兴起及其发展趋势 作者:洪志生薛澜周源《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11日10版) 很多人接触共享经济是从网络约车开始的。资料图片

日前山地城市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模式在重庆正式启动。新华社记者陈诚摄 共享经济将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资料图片 一、国内共享经济模式产生的基础和发展状况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推动包括共享经济等在内的“新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社交网络生态的日益成熟,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又称分享经济)这一全新的商业潮流已初露端倪,众多的共享网站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已广泛渗入了从消费到生产的各类产业,有力地推进了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发展,为共享模式创新与应用提供了更多

可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充分应用共享模式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将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1.互联网+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是共享发育的基础 我国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将包括移动互联网和社会网络服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高端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新兴软件等产业方向。“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信息网络技术在新兴产业发展中持续保持突出地位。互联网+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需要考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为其带来的特殊商业环境的变化。总体上来说,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需要立足“三个端口两个转换”——即两信息端口(人和物)、两信息转换平台(价值和信息)和一个分布式价值创造端口。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讯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人们通过使用无线智能终端(手机、PDA、平板电脑、车载GPS、智能手表等),可以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获取并处理信息需求,这是人的信息输入的重要端口。物联网是指通过智能感知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融合技术,按约定的协议,将某一单位(区域内或行业内)的物品进行信息编码并输入全域互联网系统,从而实现各相关物品的信息链接和融通,是物的信息的重要输入端口,与云计算平台相互链接。3D打印是通过SAT和制造技术的融合,将设计好的物体转化为三维设计图,采用分层加工、叠加成形的方式逐层增加材料来打印真实物体,也称为增材制造。3D打印的推广使得分布式小规模生产成为可能,3D打印设备成为分布式价值创造的重要端口。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IT服务模式,指利用分布式计算和虚拟资源管理等技术,通过网络将分散的资源(包括计算与存储、应用运行平台、软件等)集中起来形成共享的资源池,并以动态按需和可度量的方式向

现代城市公园的起源和历史(DOC)

现代城市公园的起源和历史 专题提纲 现代城市公园的起源和历史 (1) 一、城市公园简介 (1) 二、城市公园的起源 (1) 三、城市公园的历史演变 (2) 四、西方城市公园历史 (2) 五、国内城市公园的历史 (4) 六、城市公园发展历史区域案例——杭州 (7) 一、城市公园简介 1.城市公园的概念 城市公园是指向公众提供浏览、休憩、娱乐的城市公共绿地,为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包括综合性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儿童乐园、居住区游园等,城市公园的景观面貌标志着一座城市的整体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水平高低。 公园的设计理念不是简单的“园和林的混合物”,而是以植物造景为主体、体现以人为本、充满文化艺术气息的境地。公园造景的设计,无论在命名、楹联、摆设等都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公园景观的内容。同时设计还需要空间和内容上的相互照应、调整,并使之协调互补发展,提高庭园总体的造园艺术,也使庭园更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 2.城市公园的景观特征和设计趋势 1)城市公园的景观特征 以树木、草地、花卉为主,兼以人工构筑物的景观。由动物、植物、水体、园路等组成,偏重人与自然的交流。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户外(绿化)活动空间。 2)城市公园的设计趋势 从静态走向动态 从平面水平走向空间立体功能日趋综合风格更趋多样性 案例: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二、城市公园的起源 从古埃及园林出现至今,世界造园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但以城市公园的形式出现,却只是近一二百年的事情。17世纪中叶,首先在英国、继而在法国和全欧洲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武装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起土地贵族与大资产阶级联盟的君主立宪政权,宣告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诞生。在“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下,新兴的资产阶级没收了封建领主及皇室的财产,把大大小小的宫苑和私园向公众开放,统称为“公园”。这些园林具备城市公园的雏形,为19世纪欧洲各大城市公园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互联网起源发展历程历史.

国际互联网,始于 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 是大众传媒的一种。互联网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 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组成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包括小规模的局域网(LAN 、城市规模的区域网(MAN 以及大规模的广域网(WAN 等等。这些网络通过普通电话线、高速率专用线路、卫星、微波和光缆等线路把不同国家的大学、公司、科研部门以及军事和政府等组织的网络连接起来。 各行各业的人需要运用互联网来工作、生活、娱乐、消费,互联网本身是一个产业,同时它也带动了其他所有的产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仅仅是传输信息的媒介, 是一个狭义的硬件网。而互联网是个广义的网, 它的精华则是它能够为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令人满意的服务。互联网也是一个面向公众的社会性组织。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互联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性的图书馆和第一个全球性论坛。它为用户提供了高效工作环境, 入网的电脑终端可以调阅各种信息资料。人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娱乐与消费,听歌、看视频、购物。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上网终端已经不限于台式电脑和移动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甚至谷歌开发出来的眼镜、手表都可以上网。网络无处不在,网络无所不能。 一、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最初的 ARPANET 到如今的万维网。 1、互联网的起源。这一时期推动互联网发展的推动力是美国的冷战思维。 作为对前苏联 1957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Sputnik 的直接反应,以及由苏联的卫星技术潜在的军事用途所导致的恐惧, 美国国防部组建了高级研究项目局(ARPA 。当时, 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 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 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 正常工作, 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 1969 美国国防部委托开发 ARPANET ,进行联网的研究。同

城市产生与发展.

城市产生与发展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产生与社会分工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分工,即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们脱离了土地的束缚,寻求一些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利于交换的地点集中定居,以其手工产品与农牧民进行交换,从而在地域上出现了一种以产品交换为目的的新型居民点。 世界各地的城市由于其产生的历史时代不同,区位地点各异,因而具有不同的起因。我国古代的“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是指四周筑有围墙,用以防卫的军事据点;“市”则指交易市场,是商业和手工业的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城”是人口渐多,也出现了商品生产和交换,“市”便在“城”或“城”郊出现,“城”与“市”逐渐结合为一个统一的聚合体——城市。 在西方,城市作为一个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于旧石器至新石器时代的社区中,原始城市是圣祠、泉水、村落、集市、堡垒等基本因素的复合体,这些复合体几乎都是由密闭的城墙严格封围着。王权制度的出现使分散的村落经济向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四周以城墙圈围的城堡便在村庄中出现。城墙的最初用途或许是军事上下班的防御,或许是宗教上的标明范围。但不管怎样,出现这样的城堡是以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品的剩余为前提的。 纵观世界各地城市的历史起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产品有了剩余;二是农业劳动力剩余。也就是说,当农业生产力创造的农产品,除了第一产业从难从严业者及其实用性所需的份额以外还有剩余时,城市的兴起才有可能;仅有农产品的剩余尚不足以导致城市的产生,还必须要有剩余的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因此,早期的城市大多起源于农业发达的地区,如两河流域、尼罗河下游、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等。这一过程,可用下列简单的框图表示: 现代城市,无论其职能、成分抑或形态,都已大大复杂化、多样化,城市拥有更丰富的内涵,因而城市的定义也多种多样。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城市,都存在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即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活动的空间集中地。 城市自产生至今已经历了5000多年漫长历程。根据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功能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常将城市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古代、近代及现代三个时期。 (一)古代城市发展 自城市产生至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着统治地位,农业和手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很小。古代城市发展经历的时间最长,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直到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3%左右。这一时期城市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1、城市的功能主要是军事据点、政治和宗教中心,经济功能极其薄弱,主要是手工业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是美国着名的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所着,着重从人文科学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发展,并展望了远景。内容包括:史前的城市,城市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诞生,古埃及城市,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地理、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领域,从多角度综合地研究了城市发展史,并对今后城市发展提出了战略性意见。对学城市规划的我们,无论在理论学习上还是思想都上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城市的演变过程——起源、发展、蔓延 一、城市的起源 “为了让我们对当今世界的迫切任务有足够的认识,我们专门回溯了城市的起源。我们需要构想一种新的秩序,这种秩序能包括有机界和人,乃至包括人类的全部功能和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城市发展找到一种新的出路”。这正是芒福德编写此书的目的。 “远在活人形成城市之前,死人就先有城市了“。这源于古人类对死去同类的敬重心里,他们需要寻求比实际生活需要更有力的促使古人要寻找一个固定的聚会地点,并最终促使他们形成连续的聚落。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或抚慰他们的灵魂。所以为什么在去一个大城市的时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排陵墓是就可以理解了。而促使城市形成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岩洞,被认为是最早的空间,不仅是居住地也是艺术和礼俗活动发生的地方。而这两种因素的共同协同作用便促使了最初城市的形成。 芒德福说“城市首先是具备磁体功能,而后才具备容器功能的”。村落的基础是食物和性,而城市则该是能够:追求一种比生存更高的目的”城市或者说人类聚落的最初雏形期,往往不是源于居住而是源于祭祀活动,而这种活动地点作为一种磁体,就已经把一些非居住着引导此地。如罗马,耶路撒冷等古城仍然是并且继续追求这写原始目的的。总之城市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而不像乡村那种较为固定,内向,并敌对的对待外来事物。 在其论述中认为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以狩猎为主的具有强攻击型的社会结构,而新时期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并开始从事农业生产。而真正的城市起源源于这两种文化的联姻,而城市作为一种包容的有磁性的容器,使城市中生发各种活动,使城市开始慢慢发展起来。 二、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但在其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总要受控于一些具体因素的影响,比如王权、商业、文化等,它们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物质要素及其结合方式。 王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所谓城市,是指一种新型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世界,它不仅带表了当地的人们,还代表了城市的守护神,以及整个井然有序的空间”。而统治阶级利用宗教称王把自己神化使自己统治公共并赢得其信赖成为可能。”从分散的村落经济向高度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参与因素是国王,或者说是王权制度”。

条码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条码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条码技术主要研究如何将信息用条码来表示,?以及如何将条码所表示的数据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据。条码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本节将详细介绍条码技术的概念﹑历史﹑特点及发展趋势。 1.条码技术的起源及国外发展现状 随着计算机、信息及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处理能力、储存能力、传输通讯能力日益强大。全面、有效的信息采集和输入几乎成为所有信息系统的关键。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它是在计算机、光电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是信息采集、输入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条码最早出现于上世纪40年代,但得到实际应用和迅速发展还是在近20年。欧美、日本等国家已普遍使用条码技术,而且正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普及,?其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扩大。 在40年代后期,美国乔·伍德兰德(Joe Wood Land)和贝尼·西尔佛(BenySilver)两位工程师就开始研究用代码表示食品项目以及相应的自动识别设备?,并于1949年获得了美国专利。这种代码图案如图2-2右上图所示。该图案很像微型射箭靶,称作“公牛眼”代码。靶的同心环由圆条和空白绘成。在原理上,?“公牛眼”代码与后来的条码符号很接近,遗憾的是当时的商品经济还不十分发达,而且工艺上也没有达到印制这种代码的水平。然而,20年后,?乔·伍德兰德作为IBM公司的工程师成为北美地区的统一代码——UPC条码的奠基人。?吉拉德·费伊塞尔(Girad Feissel)等人于1959年申请了一项专利,将数字0~9?中的每个数字用七段平行条表示。但是这种代码机器难以阅读,人读起来也不方便。不过,?这一构想促进了条码码制的产生与发展。不久,E·F·布林克尔(E·F·?Brinker)将条码标识应用在有轨电车上。60年代后期,西尔韦尼亚(Sylvania)发明了一种被北美铁路系统所采纳的条码系统。?这两项发明可以说是条码技术最早期的应用。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一、有关城市的起源及本质 在城市起源方面,芒福德的观点别有趣味。主要有两方面:(1)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狩猎为主的、具备强烈攻击性的社会结构,而新石器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各种工具、产业开始务于精细和稳定,这个时代真正的定居的村落和农业开始产生。而真正的城市起源于这两种文化的联姻。(2)“城市最初首先是作为一个磁体而不是一个(居住的)容器存在。村落的存在基础是食物和性,而城市则应该是能够“追求一种比生存更高的目的”。他认为,城市的最初雏形期,往往不是源于居住而是源于祭祀活动,而这种活动地点作为一种“磁体”,就已经“能把一些非居住者吸引到此来进行情感交流和寻求精神刺激”。城市从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应该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是“较为固定的、内向的和敌视外来者”的村庄在质上的飞跃。 总之,芒福德阐述的城市起源中有以下三个内涵:①城市的出现首先是一种人类“脱离了低级趣味”,即当人类组织有了高于生存本身(食和性)更高的要求的时候开始萌芽的一种东西,城市从最开始就不是为了满足简单需求的一种东西,城市从来就是为了复杂。②城市的真正出现和繁荣是一种应运而生:当新生的因素要求通过整合来联合发生作用从而优化的时候,当新生因素本身产生了建立链接的内在萌动的时候。城市是一种整合,是一种优化。③城市生下来就是产生于欲望并且为了欲望。因此城市才有活力,才足够开放,城市从来就不是保守的。城市是男性的,城市是进取的……等等,这一切都和乡村的性质形成了两极的对比互补。 二、有关大都市 在芒福德看来,村庄、城市、大城市是三个不同质的人口聚居地。他认为,城市和大城市是性质差异的,正如乡村和城市的差异一样,即“大城市”是完全另外的一种新生的品种,不是一种小城市的扩大化,就像城市不是乡村的扩大化。 芒福德认为人们之所以迷恋于大城市,来源于一种对于速度、数量、扩张的迷恋。并且来源于资本主义所希望的垄断经济。同时,官僚主义的发展—主要是工商企业内的官僚主义的发展和兴盛,正是对于大城市产生了需要。“垄断组织、信贷金融、金钱威望—这些都是大都市这个金字塔的三大因素……贪财、贪欲和骄傲自大是大都市制度的主要激发剂。” 而且,在他看来,大都市是一切罪恶之源,是贪婪的资本主义的一种通过互相之间的利益协作完成的一种没有某一个具体主谋者的通判阴谋,大城市将所有的资源吸纳其中而榨干了所有的其余地域的机会,将所有的其余地域归为凋零。大城市是一种强势的生命体,他拥有了竞争优势所以他掠夺了弱小的村镇的生存权。 可是,我不这么认为。首先,大都市和小城镇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竞争关系,他们不是同类,大都市不是扩大化的小城镇。其次,大都市的侵略性使其具备了极大的积极性和极强的活力,因此它能够对周边区域甚至更大的地区产生极大的辐射力。 芒福德不喜欢毫无秩序,对一种能够从中央进行总体控制的东西才会让他感到安心和欣慰,所以他不喜欢几乎无法控制的大城市。他还不喜欢过分的超过了

《共享经济》中的共享发展理念

《共享经济》中的共享发展理念 罗宾.蔡斯(robin chase)女士的《共享经济:重构未 来商业新模式》,为我们理解共享发展理念,带来许多前沿 性的启发。蔡斯女士被称为共享经济鼻祖,是Zipcar 等共享公司的创始人,参与大量政策咨询,是《时代周 刊》“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共享经济》是一本 介绍“人人共享模式”的书。蔡斯女士将自己创办共享经济企业的经历与自己多年来对于这种新经济形式的研究结合 在一起,写作了本书。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 炼出人人共享模式的三大基础:过剩产能,共享平台,人 人参与。各用一章介绍这三个方面,最后用一章概括了人 人共享模式的影响。第二部分,分别讨论了人人共享模式 相关的商业运作、政策规制和企业变革。第三部分,讨论 了人人共享模式的融资问题与环境问题。《共享经 济》在以下几个主题上的创新,对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具有 启发性:1、如何正确看待共享与公有、私有的关系:树立“使用而非拥有”的新理念共享是指“使用而非拥有”,这 是所有共享经济主张中共有的内核。这里的共享特指转移 使用权(access),但不转移支配权(ownership),拥有者 与使用者按一定合约共同分享剩余。Ownership被多数人习 惯地称为所有权。实际上,当所有权是指产权(property

right)时,Ownership仅仅是指所有权中的支配权,与之相 对还有使用权。例如蒲鲁东《什么是所有权》,就把所有权 区分为支配权与使用权。蔡斯女士将这种产权区分归结为 “拥有资产”与“租借资产”(租就是使用费)的区分。这里的共享,与公有私有不在一个层面之上。公有与私有, 指的都是ownership。无论公有还是私有,并不影响使用权 是否转移。例如,中国农村改革中,土地的支配权归国 家、集体,但使用权可以转移给农民。农民对土地就是“使 用而非拥有”。可见“使用而非拥有”非公非私,既可以公有私用,也可以私有公用。对互联网来说,它主要表现为平 台拥有,大众使用。这种模式非常适合大众创业、万众创 新。以互联网形式实行“使用而非拥有”,突出优势在于蔡斯女士说的“让分享变得更容易”,具体到Zipcar案例上,“使8个1小时租赁和一个8小时租赁所需的成本相同”。共享 模式在互联网实践中往往指产品免费(不售卖),而服务收 费(即按“使用”收费)。针对生活资料时,共享经济指协同 消费;针对生产资料时,共享经济指协同经济(即蔡斯所 称Collaborative Economy)。协同经济不按拥有分成,而按 使用分成。互联网特殊在,可以进一步按使用效果分成。 例如,苹果商城模式实行三七分成,APP使用苹果的生产 资料免费,APP向最终用户收费;只有APP使用有效果 时,苹果才与APP们分成,从而间接向最终用户收费。以

评《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城市的痕迹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读后感 摘要:“城市不止是建筑物的群集,它更是各种密切相关并经常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复合体——它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 关键词:城市刘易斯·芒福德城市的定义城市发展阶段划分 在大一上城市规划导引这门课程时,依稀记得老师提过刘易斯·芒福德,因为那时的专业知识还很少,不敢去读这样的大作,因为自己弄不明白。虽然现在也还是积累的知识不够多,但是上了中外城市建设史、中外建筑史之后,再读他的大作,已经有一些眉目了。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了解了一些刘易斯·芒福德的生平。刘易斯·芒福德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特别是他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他一生撰写了30多部专著,他被广泛地公认为世界上空前伟大的城市科学专家。他所涉及的学科有建筑学、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科技发展史、哲学、技术、英国文学、美国研究和城市科学,所涉猎的知识很广泛。他最优秀的著作《城市文化》和《城市发展史》,至今仍被公认为全世界城市科学研究的经典著作。 看完这本书之后,自己对世界城市的发展史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当然,最可惜的是刘易斯·芒福德没有将中国的城市发展史列入其中。对于这本书精华的部分实在太多,凭我小小的能力,我只能选取最感兴趣的小部分做一些自己浅陋的理解了。 芒福德先生在72年前基于西方城市发展进程的思考,对我们中国今天的城市发展也有非常特别的意义。他说:“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造型,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造。”在我国今天城市迅速发展、资源迅速枯竭、生态迅速破坏、环境迅速恶化的情形之下,我们更应该读一读芒福德对于非理性的工业文明的尖锐批判,对现今日益拥挤、丑陋而紧张

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起源和发展1

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起源和发展 摘编/周世咏 智慧城市研究院主任 深圳市贝尔信智能系统有限公司 引言: 在人们大谈特谈智慧城市的时候,有一群人仍在数字城市的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中耕耘,他们就是中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本文摘编自“创新理念,共谋发展,构建数字中国,探索智慧未来”为主题的论坛,根据演讲人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维森的报告摘编而成。在此分享给中国从事数字城市、数字中国、智慧城市和智慧中国建设的全体同仁。 正文: 一、启动智慧城市的试点首先要理清思路 从测绘来说,数字中国一直在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已初步完成。 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是我们国际共同的考虑,是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支撑平台。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是重要的国家战略,是抢占“数字地球”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地理空间框架的概念我们都讲了,这项工作在2006年我们和国务院信息办共同制定了关于加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服务的指导意见。共同确定了这个框架的五大体系,这五大体系中的核心也是我们的数据体系,几大体系是辅助支撑的。 我们的数据体系内容包括多尺度、多要素、多类型、多时相的数据。多尺度我们从400万到1:500,多类型过去我们一直强调的4D,我们也有一些新的产品逐渐要出现,DSM、三维模型,全景影像,立面街景,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发展要纳入到我们的标准体系来。政策法规和标准是来规范和支撑框架建设,所以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标准,同时我们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来指导,构建了全国系统的组织运行体系,同时向各个方面提供服务,服务体系在网络化时代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地理空间框架在五大体系支撑下,通过国家、省和市,国家、省、市都在按这个框架模式开展这项工作,我们建国家层面的框架,整体层面按照我们这个要求建设,市里也是这样。 二、地理空间框架的互联互通 现在国家层面的这个框架体系应该说已经营运,初步建成了,数字城市也在全国的近300个城市推动起来了,省级框架也是我们当前的一个重要工作,省级框架建设的层次有的

关于共享经济现状与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共享经济现状与发展的调查报告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关于共享经济现状与发展的调查报告 报告人:张治鑫 调查方式:网上问卷 调查对象:大学生群体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能力的提升,共享经济模式应运而生。目前国内外均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尽管仍有人对共享经济的未来发展提出质疑,但总体发展较好,是人类的进步。 关键词:共享经济、互联网+ 1.问题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种新的消费模式正在兴起。类似于众筹,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布自己的需求,跟其他消费者一同订购旅馆、汽车、飞机、船舶等,以较低的价格成本满足自己的需求。与此同时出租者可以利用闲置的产品赚取额外的费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共享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将世界各地的消费者联系起来,实现直接交换、资源共享。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看,共享经济都表现出了鲜活的生命力,但是有人却对共享经济的未来充满了质疑,共享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吗?

2.共享经济内涵及其争议 共享经济这个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Marcus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Joel.Spaeth)于1978年发表的论文 (Community?Structureand?Collaborative?Consumption:ARoutine?Activity?Approach )中提出。共享经济现象却是在最近几年流行的。据调查统计,当今时代几乎所有人都听说过共享单车,大概有一半的人听说过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闲鱼等共享产品,只有26.92%听说过Uber。共享经济主要特点是,包括一个由第三方创建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经济牵扯到三大主体,即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方、供给方和共享经济平台。共享经济平台作为连接供需双方的纽带,通过移动LBS应用、动态算法与定价、双方互评体系等一系列机制的建立,使得供给与需求方通过共享经济平台进行交易。在讨论共享经济的内涵与现状时,有必要对共享经济的广义与狭义概念进行一定程度的区分。 从狭义来看,共享经济是以获得一定报酬为目的,陌生人之间物品使用权暂时性转移的商业模式。随着共享经济内涵的不断扩展,广义的共享经济模式已经涉及在网络信息平台上对闲置的物品进行租赁、二手转让等经济模式,同时共享经济模式也包括对闲置资产、技能、服务进行共享的协同生活方式。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型租赁经济模式,往往被视为广义共享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共性经济的主要领域 共享经济的主要领域包括交通出行、房屋住宿、知识技能、生活服务、医疗服务、共享金融、二手交易等。具体来看,出行领域目前共享经济最引人关注,因为交通出行领域的共享经济对交通资源优化配置需求巨大,且资源配置效果较其他共享经济领域更为显着。自2014年网约车进入公众视野至今,网络预约专车用户规模为1.68亿,比2016年上半年增加4616万,增长率为37.9%。网约车作为共享经济的代表性服务,在盘活车辆资

关于共享经济推动绿色发展的思考

关于共享经济推动绿色发展的思考 摘要: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中央提出了指导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共享”作为经济手段,"绿色"发展是经济发展根本立足点,共享模式可以有效推动经济绿色发展。本文基于我国近两年共享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从消费和生产的角度,对共享经济这一新型商业模式如何推动经济的绿色发展进行思考。 关键词:共享经济;绿色发展;商业模式 一、引言 近几年,在交通出行、房屋住宿等领域,以共享闲置资源为核心理念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并逐步渗透和改变着社会大众既有的生产、生活方式。 “共享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尽管不长,但从uber、Airbnb到共享单车、共享衣橱,在短时间内这一概念早已家喻户晓。以共享单车为例,2017年全球X 围内共享单车领域企业共有149家,该领域目前在全球X围内已吸引众多资金,其中,我国本土企业ofo小黄车已完成E轮融资,总金额近80亿元人民币,摩拜单车也已完成E轮融资,总金额达48亿元人民币。 目前的共享经济业态主要通过基于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运营模式创新,努力减少社会资源配置过程的中间环节损耗,降低了寻找、发现、交易、使用社会闲置资源的成本,从而提高社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从理论上看,共享经济有利于改善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可以作为受资源约束较为严重的城市提高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方向。 绿色发展是中国在面临增长和环境双重制约下,所提出的具有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共同特征的新理念和新战略,本身所强调的是生活和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强调对自然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参考模式,而且是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新经济模式,共享经济本身就是绿色发展理念的一种现实呈现,其在消费、生产等方面对经济运行模式进行的改造和融合,对于经济结构的转型优化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刘易斯·芒福德和他的《城市发展史》

刘易斯·芒福德和他的《城市发展史》 https://www.doczj.com/doc/2d14201184.html,/cn/critique2005-7-29 12:48:15来源:中国房地产报作者:宋俊岭[美] 刘易斯·芒福德著 宋俊岭倪文彦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5年2月第一版 定价:98.00元 ISBN7-112-06973-4 目录 刘易斯·芒福德的主要作品 中文第一版序言 原序 中文第一版译者序言 中文第二版译者序言 第一章圣地,村庄,要塞 第二章城市的逐步形成 第三章先古的形式和典范 第四章古代城市的本质 第五章城邦的出现 第六章市民与理想城市 第七章希腊化时期的专制主义与都市 状况 第八章大城市变为死亡之城 第九章修道院与社区 第十章中世纪的城市状况与城市规划 第十一章中世纪的瓦解,对现代的期待 第十二章巴洛克的权力结构 第十三章宫廷,广场和首都 第十四章商业的扩张和城市的解体 第十五章19世纪工业技术的天堂:

焦炭城 第十六章郊区及其前途 第十七章特大城市的神话 第十八章回顾与展望 刘易斯·芒福德的巨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The City in History: its origins, its transformation and its prospects)久被奉为城市科学高级学者必修的经典论著,1989年翻译出版后立即销售一空。许多读者热切希望再版,今已再次校订完毕,即将由建工出版社出版。 刘易斯·芒福德是西方知识界一位久负盛誉的学者,1895年10月19日出生于纽约长岛的符拉兴镇,1990年元月29日在纽约州达琪郡的阿米尼亚村的家中平安去世,享年95岁。芒福德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极其关注人类命运和文明的未来质量。上世纪20年代末,美国刚度过灯红酒绿的20年代,许多迹象表明社会进程可能进入萧条。就在这个时刻,已入“而立”之年的芒福德,以积极干预现制度的誓言开始了自己人文科学理论的研究生涯。此后的60多年里,他撰写了近千篇论文,30多部专著,对城市、人工环境和历史文明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学者,两届美国总统都曾经为他颁发过大奖。他的研究领域远远超出了城市科学的狭窄界限,涉及社会哲学和文化、文学和技术史、艺术史和城市规划。也正因如此,他的道德文章写得出类拔萃,论述不落俗套,常常语出惊人,人品也堪称高风亮节。他是首批建议美国参加二战的谏言者之一,是美国入侵越南战争的尖锐批评者,又是核武器的坚定反对者。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是作者两部最富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其第二部《城市文化》也将由建工出版社出版),发表于1961年,作者时年66岁。该书可视为作者学术生涯中成熟季节里的代表作。作者试图在此书中系统回顾五千年的城市发展历史,遥望史前时代,追踪城市在旧石器文化中就已经萌动的胚盘……试图对城市孕育发展上万年历史的是非曲直、功过得失做一个历史性总结。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因为作者研究发现,城市和人类文明在发展进程中曾经屡陷危机,二战后全球仍然险象环生,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为了让我们对当今世界的迫切任务有足够的认识,我专门回溯了城市的起源。我们需要构想一种新的秩序,这种秩序须能包括有机界和个人,乃至包括人类的全部功能和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城市发展找到一种新的出路。” 以此为动机,作者在新发现的旧石器人类文化证据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城市的起源,从而提出了一个独到而意味深长的见解:城市的发生是旧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文化联姻的结果,从而在发育的基因层面上剖析城市本质上固有的对立的、矛盾的属性。在探索过城市远古的和生物的起源以后,作者接着记述并阐释了一连串的城市文明:从美索不达米亚的古巴比伦、

读城市发展史有感

城市——起源、发展、蔓延 -----读《城市发展史》有感读完《城市发展史》,从人文科学的角度我了解了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发展与各学科领域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而在城市的发展又受到王权、商业、文化等三方面影响。下面我就从城市的起源、发展、蔓延这三个方面来浅谈一下我对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的一些见解。 一、城市-----起源 “为了让我们对当今世界的迫切任务有足够的认识,我专门回溯了城市的起源。我们需要构想一种新的秩序,这种秩序须能包括有机界和个人,乃至包括人类的全部功能和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城市发展找到一种新的出路”。这是作者芒福德写书的目的。为了使我们对当今世界的城市有足够的认识,作者专门回溯了城市的起源。古代城市一般开始于一些神圣地点,散居的人群会定期回到这些地点进行祭祀仪典,因而古代城市首先是一些永久性的聚会地点,而当人们逐渐产生出更高级的合作能力时,信息流通和情感交流日趋频繁,城市便不再只为聚会而存在着,开始变化,顺着人类的目的。于是,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技术传统、不同的语言,不再受着区域的阻碍,随着当时社会的需要,都聚集到一起,并且相互融合,突破乡村的封闭与自给自足。总之,城市从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应该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从这一点上开始区别于“较为固定的、内向的和敌视外来者的村庄形式完全相反。”在其论述中,认为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狩猎为主的、具备强烈攻击性的社会结构,而新石器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各种工具、产业开始务于精细和稳定,这个时代真正的定居的村落和农业开始产生。而真正的城市起源于这两种文化的联姻,我理解为:起源于以能够提供足够的生活资料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文化为基础,而后产生的一种新的更为完备、开放和鼓励进取和发展的文化。 二、城市------发展 城市在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但在它发展的具体过程中,

共享经济的成因、发展及影响

MARKETING RESEARCH 摘要:共享经济通常是指将闲散的资源,利用协同化的平台来集聚复用与供需匹配,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双重性价值创新的新形态,本质则是将闲散的资源进行整合,使其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通常通过互联网作为媒介来实现。共享经济在互联网时代被视为是具有革命性影响的新经济趋势,其强调的两个核心内涵是“使用但是不占有”和“不使用即是浪费”。当下,共享经济正从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当今经济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端倪也暗藏其中。 关键词:共享经济;成因;影响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给许多产业提供了发展的温床,同时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共享经济,以势不可挡的态势冲进了大众的视野。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与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于2017年2月联合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我们可以得到,2017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总额达到34520亿元,比2015年增长103%,投身于这一领域的提供服务者大概占我国劳动人口总数的6.6%,参与到分享经济活动的总人数已经超过了6亿人,预计截至2020年分享经济规模占GDP 比重将达到10%以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的全新发展理念。共享已经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的理念之一。 一、共享经济的成因 共享经济其实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支撑共享经济的要素主要包括基础性质、支持性质以及经济性质等众多必要条件。细分来看,共享经济应运而生的背景性质主要有三方面:共享经济的基础性质细分成两点,首先,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共享经济提供了发展的温床,同时,互联网的移动终端设备的渗透率得到显著提升,根据Analysys 易观的数据,截至2016年中国市场的手机普及率达到了97%,其中智能手机普及率达到了72%,这为共享经济的供需双方提供了非常坚实的硬件基础。其次,是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方式的兴起,第三方支付是共享经济的供需双方所需的软件基础。共享经济的支持性质细分成两点:一是资源的过剩以及闲散。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全球经济增速跌落, 失业率上升,有效需求减少,迫使产能过剩,大量的闲散资源并不能有效利 用,因此,如何将闲散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成为公众思考的问题,因而,共享经济应运而生。二是科技的创新。诸如定位服务以及虚拟化云服务扩大了资源共享的范围,大数据对海量信息的快速分析和提取,有效提高了资源共享的实际可操作性,这为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有力支撑。共享经济的经济性质也细分成两点:①共享经济供需双方在共享中的利益诉求,需求者通过合理的价格购买了所需的资源,满足了需求,而供给者则从闲散资源中获得了额外的收益,并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同时在交易过程中双方均可获益,双赢才是共享经济不断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驱动力。②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分享经济在2016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鼓励分享经济发展的政策接连出台,为分享经济发展带来显著的政策红利,传统经济模式的商业困局为共享经济提供了发展契机,同时,我国一、二线城市的高密度人口也带来了更多共享经济的交易机会。 二、共享经济的发展 纵观共享经济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对共享经济的主要研究分为三个演进阶段:从起初的从案例来总结盈利模式,然后探究其暗藏的商业运作模式,再上升到对经济规律和发展方式的整体探索。 早期比较成功的主要案例有2008年成立的Airbnb 和次年成立的Uber 。Airbnb 的兴起完全源于私人闲散资源的再次利用。Airbnb 本身并不拥有房屋产权, 而只是将房东和房客汇聚在同一个在线共享平台上,并自行进行交易,并以此带来多方受益的效果。Uber 与它的先行者———Airbnb 类似,Uber 本身不购置车辆,而只是吸纳车主和乘客入驻共享平台,通过有效匹配并按实时情况定价,达成交易并使多方从中获利。 分析以上两个成功案例的盈利模式,可以从中大致发现 ◇汪雅琴 共享经济的成因、发展及影响 10.13999/https://www.doczj.com/doc/2d14201184.html,ki.scyj.2018.04.011 图1共享经济的背景 性质 问题研究 2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