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乘法结合律与乘法交换律>>教案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9—2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学生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4.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学生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老师出示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繁忙的情景,并介绍济南长途汽车总站。

目前已连续多年创下了国内公路客运站售票收入、旅客发送量、发车班次三项全国第一,荣获了“全国百家用户满意服务”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并顺利通过ZS09001.2000版国际质量认证,被社会各界誉为“中华第一站”。

2.提问:听了刚才的介绍及画面,你对济南长途汽车总站有什么印象?

3.提出问题:在这繁忙的济南长途汽车总站中,我们发现许多数学知识,(出示课本统计表)利用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师生共同整理、罗列问题。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一)探究乘法结合律

1.出示问题:中巴车周一至周五共运送旅客多少人?

⑴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⑵班级内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解题方法:

960×20×5和960×(20×5)

⑶小组内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

①我先计算每天运送乘客的人数,再算……

960×20×5

=19200×5

=96000(人)

②我先计算每辆车五天运送乘客的人数,再算……

960×(20×5)

=960×100

=96000(人)

2.全班交流:

⑴重点观察比较960×20×5和960×(20×5)这两个算法及结果,问:你有什么发现?

⑵猜想:像这样的三个数连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再与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再与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结果都相等吗?这会不会是乘法中的一个规律?小组内讨论、交流。

⑶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

7×8×5=7×(8×5)

90×50×6=90×(50×6)

……

通过计算大巴车的客运量来验证一下……

⑷从这些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小组交流后,每个小组选出一名成员进行汇报,然后全班交流。

引导观察上面的式子,问:左右两边都有几个因数相乘?左右两边的因数都一样吗?位置呢?有什么不同?结果呢?

引导学生概括: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3.教师小结: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这个规律叫做乘法结合律。(板书:乘法结合律)

4. 如果用字母a、b、c 分别表示这三个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板书:(a·b)·c=a·(b·c)

5.试一试:

a×65×87=□×(65×87)

24×(□×b)=( □×18)×□

(二)探究乘法交换律

1. 猜想:加法中有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乘法运算中除了乘法结合律还有其他的规律吗?

2. 全班猜测举例验证:是不是两个因数相乘,交换它们的位置,结果都相等呢?

3×2=2×3

6×8=8×6

25×40=40×25

... ...

3. 小组内进行汇报交流。

4. 学生总结:用一句话表述乘法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板书:乘法交换律:a·b=b·a)

5.试一试:

25×□= a×25

43×□= b×□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总结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这个规律叫做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2.总结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

3.问题质疑: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也能使运算简便吗?

观察下面算式125×7×8,想一想:怎样算比较简便?

⑴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指3名学生板演:

125×7×8 125×7×8 125×7×8

=875×8 =125×8×7 =7×(125×8)

=7000 =1000×7 =7×1000

=7000 =7000 =7000

⑵小组交流,对比感悟:

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对比评价一下与别人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一样?谁的更简便?

⑶全班交流。

着重让学生体会:125×8×7和7×(125×8)是运用了哪种运算律得来的?为什么要把125和8结合乘起来?

⑷汇报小结:显然第2和第3种方法比较简便。不管哪一种都是利用125和8相乘得整千,再和7相乘就可以直接口算了。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我们学过了加法的哪两个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我们来看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先把前两数相加、相乘,或者先把后两数相加、相乘,和或积不变;交换律是两数相加或相乘,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网络链接(课后自主练习第2题)。

应用乘法交换律应用乘法结合律

xy=yx 58×8×125 a﹢b=b﹢a 21×24=24×21 =58×(8×125)

a﹢b﹢c 25×4=4×25 77×(88×a) 9×25×8

=a﹢(b﹢c) =(77×88)×a =9×(25×8)先让学生独立连线,通过交流订正,对每道题目进行辨析。

注意:其中a+b=b+a 、 a+b+c=a+(b+c)是运用了加法的运算律。

2.提高练习。

不用计算比较每组两个算式结果的大小。

(132×8)×125○132×(8×125)

125×(8×40)○125×8×40

4×150×25○4×25×150

3.你能很快算出每面旗帜上三个数的积吗?

4×25×22 5×39×2 16×8×125

六、课后总结:

评价一下自己在学习及其他方面的收获。

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简便运算(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

简便运算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55+260+140+245 1022-478-422 987-(287+135)478-256-144 672-36+64 36+64-36+64 1814-378-422 568-(68+178)561-19+58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3×15×2 125×7×8 250×56×4 25×12 125×32 69×25×4 24×25 125×25×32 69×10×125×8 125×72 乘法分配律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40+8)×25 125×(8+80)36×(100+50)

24×(2+10)86×(1000-2)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 69×102 56×101 125×81 25×41 76×101 62×102 105×8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36×99 58×9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练习: 38×62+38×38 75×14-70×14 101×38 12×98 55×99+55 55×99 12×29+12 58×199+58 42×79+42 52×89 69×101—69 55×21—55 125×(80+8)125×(80×8)125×32×25 99×99+99 38×7+31×14 25×46+50×27

(完整版)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 2.能够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 2.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类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根据图意提出了两个数学问题,并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这节课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出示例二)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小黑板出示例2 1、指名读题 2、出示自学提纲 a、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b、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c、找出各种解答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指导。 4.自学交流 师:同学们解答的怎么样了,请把你的解答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互动交流,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描述方法,小组内互相补充,初步形成小组意见) 5.组织全班交流 (1)教师组织小组代表汇报,重点是自己的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同时学生板书。 方法一:先求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一共浇多少桶水。 (25×5)×2= 125×2 = 250(桶) 方法二:先求一个小组浇多少桶水,再求25个小组共浇多少桶水。 25×(5×2)= 25×10 = 250(桶) (2)比较上面两个算式,想一想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可以看出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25×5)×2=25×(5×2)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个算式的关系?(可多指出几名学生回答,初步感知乘法结合律。) 4.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师:从上面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看出,三个数相乘,总是先算前面的两个,所得的积再与第三个数相乘,现在我们先算后两个数相乘,所得积再与第一个数相乘,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发现的这个问题是不是乘法中的一个规律呢?咱们来共同验证一下好吗?看一看这个规律对其他的算式是不是也适用呢?请同学们列举一些这样的算式,看看它们的结果是不是相等。 ① 学生独立列式验证。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练习题73349

个人收集整理-ZQ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练习题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是四年级数学学习内容中地一个难点,把分配律和结合律地难点罗列出来,以便家长在家中指导.分配律地模型:(a+b)×c=a×c+b×c 一、分配律地典型题例 ①由(a±b)×c推出a×c±b×c地典型题例有三种:●(125+40)×8 因为题中125×8和40×8在计算时都非常简便,用口算地方式即可得出结果,因此这道题在计算时可直接套用公式进行计算. 即(125+40)×8 =125×8+40×8 =1000+320 =1320 ●103×12 此题中有一个接近整百地数(这种类型地题目还有接近整十或整千地),可以把103拆分成整百数加一个较小数,即:100+3,则题目变成:(100+3)×12,可套用公式变成: 103×12 =(100+3)×12 =100×12+3×12 =1200+36 =1236

×,可以把拆成整百数减一个较小地数.即:,则题目变成:×(),可以套用公式变成: × ×() ×× ●(18+4)×25 这道题虽然已经是分配律(a+b)×c地形式,但是实际计算过程中18×25并不简单,因此不能直接拆分成18×25+4×25地样子,而是先把18+4算出来等于22,然后对22进行重组,拆分成上题地整十数加较小数地样子:20+2,因此题目地解法是: (18+4)×25 =22×25 =(20+2)×25 =20×25+2×25 =500+50 =550 ②由a×c+b×c推出(a+b)×c地典型题例有两种:●24×31+76×31 这题因为24+76正好等于100,因此可直接套用公式变为:

乘法运算定律(乘法结合律)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本第34页例2: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学生的对比、观察、猜测、验证等学习活动掌握乘法结合律 的概念及字母公式,能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感受数学的严谨美。 教学重点:乘法结合律的验证 教学难点:乘法结合律的验证及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口算题卡 一、复习:(5分钟) 1.师:老师这准备了4道答题卡,请同学们口算。 准备:15×2= 25×4= 125×4= 125×8= 师:同学们口算能力真棒! 2.师: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并说说理由: 出示(1)100+19+81= 师:谁来说说,你想怎样计算? 生:省略。 师:题目里的运算顺序是先算100+19,而你是先算19+81,你想的真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省略。 出示(2)35+(65+114)= 师:说说你是怎样巧算的?

生:省略。 师:题目里的运算顺序是先算65+114,而他是先算35+65,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同意)为什么这样计算呢? 生:这样计算更简便。 师:的确。三个数相加,可以先加前两个数,或者先加后两个数,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运用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3、出示16×25×4师:你能口算吗?生:省略。 师:难道乘法也可以运用结合律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每个同学都能口算,你们有信心吗? 二、新授。 1、教学例题2: 师:首先,请同学们跟老师走进植树的情境图。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师:从图中你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师:你真会动脑筋。(齐读应用题)你会列式吗?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开始。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后请2种不同做法的学生来汇报,师板书:(25×5)×2 25×(5×2) (25×5)×2 师:你是先算25×5,请你告诉同学们,你是先求的什么?

(完整版)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原州九小胡琴霞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24—25页内容。 教材分析: 教材以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的情境为主题图,由图引出例5、例6为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提供具体的事例。这样编排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描述规律并熟练掌握。做一做”和练习七的习题基本上是针对两条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巩固和应用设计的。 学情分析: 前面已经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学生对学习数学都有很大的兴趣,特别是男生,更是有很多不同于其他同学的思路。针对这一点,老师在提问时的问法一定要严谨、明确,否则很容易让学生发散思维而回归不到正常的教学环节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借助观察、比较、概括、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发现并概括出乘法运算定律。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难点: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课后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前面我们学习的加法运算定律有哪些?用字母如何来表示呢?学生回答,乘法有这样的运算定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乘法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探索乘法交换律。 1、出示主题图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已经是春天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是植树造林的好时机。3月12日——植树节这天,光明学校也组织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植树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它不仅能防风固沙还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同学们都积极地响应学校的号召。看,他们正干的热火朝天呢!(课件出示课本情景图)他们在植树时还搜集了一些数学信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会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2、解决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多少人?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让两名学生上台板演。 (3)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算式:4×25=100(人) 25×4=100(人) (4)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的异同。4×25 ○25×4 启发思考: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4)

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如何区分

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如何区分 同学们,我们近期一直在学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在练习的过程中,乘法分配率与乘法结合律在一起运用时,同学们就出现了混淆,概念还不是很清楚,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一起探讨一下。 我们知道:乘法结合律是(a b)×c=a×(b×c),可见应用乘法结合律要在连乘的情况下,并且相乘的数据可以变成如1、 10、100、1000等,这样就可以使计算简便了。所以,运用乘法结合律简便计算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连乘,二是相乘时可变成容易口算的数据。 例1:125x25x8 例2:5x183x5x4 分析:连乘,125乘8可变成1000,可以简便。分析:连乘,5x5x4=100,可以简便。 125x25x8 5x183x5x4 =(125x8)x25 =(5x5x4)x1.83 =1000x25 =100x183 =25000 =18300 例3:125x25x32 例4:125x88 分析:连乘,但直接不能简便,可以把32看成4x8 分析:不是连乘,可 把88写成8x11,便 可简便了。 125x25x32 125x88 =125x25x4x8 =125x8x11 =(125x8)x(25x4) =(125x8)x11 =1000x100 =1000x11 =100000 =11000 而乘法分配律是(a+b)c=a×c+b×c,可见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乘加乘(乘减乘)的情况下,并且有相同因数,二是相乘时的结果容易口算(或者,相加的结果容易口算,如72+28=100)。 例1:(125+25)×8 例2:35×65+35×35 分析:是加乘,有相同因数8,分析:是乘加乘,有相同因数35, 并且35+65=100,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练习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练习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乘号宝宝”想知道大家学得怎样,请看大屏幕,它给我们带来的问题: ⑴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 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 ⑵你能用自己的话表达乘法的两个运算律吗?指名回答。 ⑶抢答: 136×947=947×□358×1002=1002×□ (15×4)×10=15×(□×□)(125×8)×5=□×(□×□)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下面算式125×7×8,想一想:怎样算比较简易?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指3名学生板演 125×7×8 125×7×8 125×7×8 =875×8 =125×8×7 =7×125×8 =7000 =1000×7 =7×1000 =7000 =7000 (2)小组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对比评价一下与别人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3)全班交流。留意让学生体会:125×8×7和7×(125×8)是运用了哪种运算律得来的?为什么要把125和8乘起来?

(4)教师小结:显然第2和第3种方法比较简易。不管哪一种都是利用125和8相乘整千,再和7相乘就可以直接口算了。 2、观察25×16怎样进行简易计算? (1)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引导 (2)全班交流:重点提出为什么要把16分解成4×4的形式? 3讨论:观察以上两道题,小组讨论:在乘法运算中怎样进行简易计算?⑵全班交流后教师总结⑶在乘法算式中应根据因数的特点来选择简易算法,有5去找2,有25去找4,有125去找8,从而使两个数在相乘后积成为整十、整百、整千数。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3题怎样简易就怎样计算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简易算法的应用。 2、自主练习第4题解决实际问题 3、自主练习第5题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评价一下自己在学习及其他方面的收获。 课后反思: 乘法结合律练习 一、谈话导入: 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乘法运算律,研究了如何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易计算。这样一来,“乘号宝宝”可骄慢啦!“除号宝宝”不高兴了。你瞧,他那难过的样子,咱们一起来安慰安慰他吧! 二、合作探究寻找规律 (一)探索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40+8)×25 125×(8+80)36×(100+50)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75×41 76×101 62×102 105×8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 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36×99 58×9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1 38×62+38×38 75×14—70×14 101×38 12×98 55×99+55 55×99 12×29+12 58×199+58 42×79+42 52×89 69×101—69 55×21—55 125×(80+8)125×(80×8)125×32×25 99×99+99 38×7+31×14 25×46+50×27 79×25+22×25—25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2 一、选择。下面4组式子中,哪道式子计算较简便?把算式前面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①(36+64)×13与②36×13+64×13 () 2、①135×15+65×15与②(135+65)×15 () 3、①101×45与②100×45+1×45 () 4、①125×842与②125×800+125×40+125×2 () 二、判断下面的5组等式,应用乘法分配律用对的打“√”,应用错的打“×” 1、(7+8+9)×10=7×10+8×10+9 () 2、12×9+3×9 = 12+3×9 () 3、(25+50)×200 = 25×200+50 () 4、101×63=100×63+63 () 5、98 ×15= 100 × 15 + 2 × 15 () 三、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80+8)×25 32×(200+3) 38×39+38 35 × 28 + 70 四、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57+140)×4= 57+140×4 () 2、42×(28+19)=42×28 +19×42 () 3、(25×4)×8=25 × 8 + 4 × 8 () 五、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a+b)×c=a×c+b×c () A. 乘法交换律 B. 乘法结合律 C. 乘法分配律 2、(32+25)×2= () A.32+25×2 B. 32×25×2 C. 32×2+25×2 3、a×c+b×c= ( ) A.(a+b)×c B. a+b×c C. a×b×c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3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61——64页 教学目的:1、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简便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抽象的语言表述。 教学设想:本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类比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 本节设计中,在新课引入阶段,创设了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发现算式的联系。 在新课展开阶段,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出题验证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探求规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发展是一个充满着观察、试验、归纳的探索过程,同时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能力。在整个知识探索的过程阶段,重视学生的体验,通过各种方法的比较、体会和欣赏,感受到运用运算定律的好处,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优化意识。

在巩固练习阶段,教师没有给出统一的要求,而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诶学生以“创造”的空间,并通过比较,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在练习的设计上,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发现特征 1、①用鸡蛋盘放鸡蛋,(如图)一盘可以放多少个鸡蛋? ②阳光小区有楼房8幢,每幢12层,每层6户,共有多少户?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题) 2、汇报所写的算式,并说出你的想法?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教案(定稿) 执教:麻港小学陈长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1、能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导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旧知复习: 我们刚刚学习了两条加法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2、你能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 125+78+375= 25+38+75+62= 2、引入新课:你很快就说出了结果,是怎样想的既然运算定律能帮助我们提高计算速度,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运算定律 3、教师谈话引出情景:为保护环境,光明小学开展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这就是植树活动的现场,我们来看看。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言,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3个问题: 4、(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说明: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看第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依据。教师板书:4×5和25×4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乘法交换律: (1)探究、发现问题: 教师提问:4×25和25×4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4) (2)举例验证: 教师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指名举例,教师板书:如,35×2=2×35 60×30=30×60) (3)概括规律: a、总结定律: 教师提问:从以上几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 提醒学生由加法交换律的总结思路想,总结好后说给同桌听。汇报得出结论,板书定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b、定律命名: 教师提问:这个规律叫什么名字呢 学生可能马上说出:乘法交换律,再让学生说是怎么想到的。 c、用字母表示定律: 教师谈话: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看谁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字母表示:a×b=b×a,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板书公式:a×b=b×a 让学生判断:这里的a 与b可以是哪些数(任意数) (4)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师提问:以前我们什么时候用过乘法交换律引导学生回忆:做乘法验算时。 完成“做一做”前两道,指名板演,订正。教师谈话:用这个定律时该注意什么(数不能变化,运算符号不能错)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青岛版教案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青 岛版教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 2.在具体运算中,让学生了解感受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3.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猜想、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教学重点: 探索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主题图)同学们知道图里是哪里的场景吗你对这里了解多少?(出示信息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板书课题) 学生提问,师有选择地进行板书。 二、合作探索 1.乘法结合律 师:我们这节课重点研究“大巴车每周运送旅客多少人”这个问题好吗? 你能列式计算出来吗?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师板书不同算法。 师:同学们观察这两种算法,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观察发言,归纳得出:两个算式中的三个数都相同,计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等。

师:这有没有可能是一个规律(学生猜想)我们能不能想办法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 学生小组合作,举例验证猜想。全班交流。 师: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了: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这个规律跟以前我们所学的哪条定律相似你能给这条新定律起个名字吗? 学生发言。师总结板书:乘法结合律。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吗? 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让交流的学生说说式子表示的含义。 2.乘法交换律。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不能大胆地猜测一下,乘法中还可能有什么规律?学生发言:可能乘法也有交换律。 师:让我们小组合作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学生合作验证,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学生思考用字母表示出这个定律。集体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在订正时,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2.自主练习第二题。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连线的原因。引导学生发现,有些式子中不仅应用了乘法交换律也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3.自主练习第六题。先让学生根据表中的例子,把表格填完整,交流后启发学生再举些例子加强体验。在学生改写用字母表示的除法式子时,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因数,被除数等于商乘除数,除数等于被除数除以商”的关系。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四、评价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在小组里跟其他同学说一说。 板书设计:济南长途汽车站 36×640×7 36×(640×7) =23040×7 =36×4480

四年级数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四年级数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西河小学王玉栋 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可能对于在使用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又运用乘法交换律有冲突,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对运算定律的认识由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合理构建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欲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 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设计思路: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引出问题。 (1)要求学生上台排队:5人一组,组成4组。(提问:共有多少人?有几种列式?) (2)(教师口头表达)学校买来15箱课外书,每箱有25本,每本4元,用了多少钱?看谁算得最快。 (这样创设情境,提出启发性问题,既体现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导入学习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做好铺垫。) 观察插图,说说从中知道哪些信息,要求“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加强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感性上掌握乘法交换律的特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乘法交换律 1、出示例题插图,弄清题意。 2、合作、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 2、请同学们做几道口算题。(知道结果的可以马上起立说) 2×58×125 50×2125×80 25×440×25 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算出了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是谁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5和2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整十;25和4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整百;125和8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整千。 教师板书:5×2,25×4,125×8 请同学们要记牢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他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提问例2的问题 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学生摘出有用的信息:一共有25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提问:这道题应该先求什么,在求什么?会做吗? 全班同学做在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学生做完后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 一种思路是先求一共有多少棵树,再求一共用多少桶水。另一种思路是先求每组用多少桶水,再求25组用多少桶水。(师板书) 25×5×225×(5×2) =125×2 =25×10 =250(桶) =250(桶) 答:一共要浇250桶水。

提问:(1)这两个算是都有道理,请你观察着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两个算式中的3个因数一样都是25、5、2,三个因数的排列顺序一样,运算符号都一样都是×,结果一样。 (2)那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么不同? 运算顺序不同,左边算式是先算前两个数的积,右边算式是先算后两数的积。 (3)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什么符号链接? 相等的关系,用等号连接。(板书=) 师概括并启发提问:这两个算是因数相同运算顺序不一样,但结果相同,这种现象是不是偶然的呢? 2、出示一组题找规律。 (3×6)×5= (7×4)×20= (8×25) ×4= 3×(6×5)= 7×(4×20)= 8×(25×4)= 每组算一道,订正得数后,得出每组两个算是之间是相等的。 启发提问:(1)三个等式中每组的因数一样吗?(一样) (2)它们的运算顺序一样吗?(不一样) (3)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因数一样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因数都不一样,但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 (4)三个等式右边的算式因数一样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因数都不一样,但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练习题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练习题 一、仔细想,认真填 1、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和不变,这叫做。用字母表示为。 2、三个数相加,先把相加,再与相加;或者先把相加,再与相 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用字母表示为。 3、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积不变,这叫做。用字母表示 为。 4、三个数相乘,先把相乘,再与相乘;或者先把相乘,再与相乘, 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用字母表示为。 5、73+99+27=99+(73+27) 是根据加法( )律和( )律; 9×125×8 =9×(125×8),这里运用了乘法( )律; (25×37)×4=37×(25×4)。这里运用了乘法( )律和( )律。 6、在○里填>、<或=符号。 125×24○125×8×3 27×4×25○27×(4×25) 67×8○68×7 7、在□内填上数,在○内填上运算符号,在横线上填上运用的运算定律。 29+37+171=37+(□○□)。 42×5×8=42×(□○□)。 47+□=28○□。 427+39+73=(427+□)○□。 35×21×2=21×(□○□)。 8、计算64×26后,可以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进行验算,是运用了()律。 9、25×(20×39)=(25×20)×39 这是运用了()律。 10、用简便方法计算76+98+24,要先算(),这是根据()律。 二、对号入座:(把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面一个零也不读的数是( )。 A.600030 B.603000 C.600300 2、与480×40的积一样的算式是( )。 A.48×40 B.480×400 C.48×400 3、用两个4和三个0可以组成( )个不同的五位数。 A.3 B.4 C.5 4、32+29+68+41=32+68+(29+41)这是根据( )。 A.加法交换律 B.加法结合律 C.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5、49×25×4=49×(25×4)这是根据(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分配律 C.乘法结合律 6、下面算式中( )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A、(47×5)×12=47×(5×12) B、a×b×a×c=a×(b×c) C、4×a×5=a×(4×5) 三、计算 1、口算我最棒。 50×70= 40×30= 25×40= 160×3= 24×2=60×40= 200×7= 12×30= 22×40= 25×2=25×20= 48×20= 300×50= 180×6= 80—15=12×3= 320×3= 25×4= 50×2=210÷7=90×0= 30÷5= 200÷4= 18×4=125×37×8=598+99= 396—28—22= 369+43+57= 27×16+73×16=2、笔算下面各题。列竖式计算。 128×46= 403×24= 130×35= 42×102=

四年级数学《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说课稿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3—35页,练习六的第1~4题。 2、教材分析 教材的编写意图 主题图以植树为背景,展示了植树过程中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境。 例1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解答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都在主题图中。例2仍然是利用主题提出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可以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 3、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引导学生概括出运算定律并进行简算。 (5)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运算定律。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回忆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目的是为例2中小精灵提出的问题做好铺垫。 2、课前谈话,复习在乘法中几对好朋友,5×2=10、25×4=100 、125×8=1000,主要是调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舒缓紧张环境。 3、课前游戏——师生比赛,计算25×89×4 主要是为了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简算中如何交换结合作渗透准备并由此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宁安市东京城镇小学齐玉霞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的主题图,第34—35页的例1(乘法交换律)和例2(乘法结合律)以及练习五中的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尝试法、观察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说一说怎样用字母表示。 2.口算:5×2 36×4 25×4 102×3 125×8 3.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吗? 5○10=10○5 (15○4)○3=15○(4○3) 二、探究新知。 1.主题图引入

(1)春天到了,山青了,水绿了,学校组织同学们在植树节这天到野外去植树。看,大家干得热火朝天。谁能说一说植树有什么好处?你打算如何做? (2)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3)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指定多名学生说一说,教师随机板书需要解决的问题) 2.学习例1。 (1)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主题图中哪些相关信息?指定学生回答,课件用红色突出: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3)指学生列式,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这样列式。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4×25=100(人) 25×4=100(人)(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有何异同。 启发思考: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即:4×25=25×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 (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6)观察上面几组等式,从中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吗?(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7)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学生齐读。) (8)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 a×b=b×a。让学生说一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 (9)拓展: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10)我们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 (11)反馈练习: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的第1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 乘法结合律 教案教学设计

4.3.5 乘法结合律 课型新授使用人 主备人修改人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4页的例2,第35页“做一做”的第2题及练习六 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 2.能够应用乘法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3.通过乘法结合律公式推导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并会应用。 2.教学难点: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或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口算练习 2×5= 4×25= 8×125= 20×50= 40×25= 80×125= 指名学生口答。 师:通过刚才的口算题,你们很快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根据同学的回答总结出:5和2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整十;25和4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整百;125和8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整千。 教师板书:5×2 25×4 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2.填空练习 17×13=()×13 29×36=36×() 25×()=23×25 4×13×25=4×()×13 指名口答,并说出这样填的依据是什么。 3.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25×42×4 69×125×8 4×39×25 比赛结果有的同学算得快。 师:有的同学之所以算得快,是因为他们运用了乘法的一个定律,它可以使连乘的计算题变得非常简便、易算。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索这个新的运算定律:乘法结合律。(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2(出示主题图及例2) (1)自主探究 师:要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需要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共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师:请同学们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指导。) (2)互动交流 师:同学们解答的怎么样了,请把你的解答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互动交流,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描述方法,小组内互相补充,初步形成小组意见)(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 (3)全班交流 教师组织各小组推举代表汇报各组的表述方法,重点自己的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教师相机板书。 方法一:先求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一共浇多少桶水。 (25×5)×2 = 125×2 = 250(桶) 方法二:先求一个小组浇多少桶水,再求25个小组共浇多少桶水。 25×(5×2) = 25×10 = 250(桶) (4)比较上面两个算式,想一想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可以看出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25×5)×2=25×(5×2) (5)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个算式的关系? (可多指出几名学生回答,初步感知乘法结合律。) 2.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师:从上面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看出,三个数相乘,先算前面的两个,所得的积再与第三个数相乘,现在我们先算后两个数相乘,所得积再与第一个数相乘,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发现的这个问题是不是乘法中的一个规律呢?咱们来共同验证一下好吗?看一看这个规律对其他的算式是不是也适用呢?请同学们列举一些这样的算式,看看它们的结果是不是相等。 ①学生独立列式验证。 ②指几名学生展示自己的验证结果。(相机板书三个算式) ③小结:从刚才大家列举的算式来看,每一组的计算结果都是相同的。两个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在一起。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谁来说一说我们发现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规律呢?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它们的积不变。) (板书或卡片出示,齐读) 3.抽象概括 师: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数,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呢? (多指几名学生回答,形成结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结合律》54-5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数感。 教学重难点: 概括乘法结合律,并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学过的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a+b=b+a 乘法交换律 a×b=b×a 加法乘法 加法结合律(a+b)+c=a+(b+c) 2.引导学生思考: 加法有交换律,乘法也有交换律;加法有结合律,那乘法也有结合律吗? (板书:乘法结合律) (二)探索新知 1.引导学生根据加法结合律,对乘法结合律提出猜想: 三个数相加,先加前两个数,或者先加后两个数,和不变。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2.验证猜想 (1)学生举式子验证猜想,师指名回答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式子可以说得完吗?从而引出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a×b)×c=a×(b×c)

【补充板书:乘法结合律(a×b)×c=a×(b×c)】 3.小结 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a×b)×c=a×(b×c) 4.用生活的事例解释乘法结合律 课件呈现: (1) 问: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引导学生从前面、上面、侧面看,列出不同的算式) ①从上面看,每一层有3×5个,有4层,共有(3×5)×4个。 ②从前面看,每一层有5×4个,有3层,共有3×(5×4)个。 ③从侧面看,每一层有3×4个,有5层,共有(3×4)×5个。 引导学生通过(3×5)×4=3×(5×4),证明乘法结合律;反过来通过乘法结合律,证明(3×5)×4=3×(5×4)。 而算式(3×4)×5,同时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有两箱汽水,每箱有24瓶,每瓶6元,问两箱汽水共需要多少元? (简单解释课本(2×24)×6和2×(24×6)表示的含义) (三)运用新知 1.口算 25×4=125×8= 2.简便运算 ①三个因数相乘: 125×9×8= ②两个因数相乘: 24×2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