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十年国内《红与黑》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红与黑》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红与黑》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红与黑》研究综述

【标题】近十年国内《红与黑》研究综述【作者】傅国铟【关键词】司汤达《红与黑》研究综述【指导老师】丁世忠【专业】小学教育【正文】司汤达1783—1842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之一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各

国的作家评论家如歌德、列夫托尔斯泰、萨特等大作家对它表示由衷的赞赏。泰纳勃兰兑斯、卢那察尔斯基等著名批评家都曾对其给予高度评价。卢那察尔斯基在《论文学》中说“用笔名司汤达写作的亨利.贝尔是欧洲文学中最出色的作家之一是在全世界得到无条件的公认的天才”1。高尔基说司汤达对自己的影响很大。2司汤达以《司法公报》上刊登的一个家庭教师杀害女主人的社会新闻为基础进行了大量

的艺术加工和开拓创作了一部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时代

色彩的长篇小说《红与黑》。《红与黑》起初的标题为《于连》1830年定名为《红与黑》并有副标题“1830年纪事”。司汤达的《红与黑》标志着以当代社会生活为题材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虽然他活着的时候并未引起广泛的注意

他曾宣称到1880年才会有人读他的作品到1935年才会被人理解。如今司汤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公认他对现代小说艺术发展的贡献已被载入史册。《红与黑》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有“灵魂的哲学诗”、“19世纪卓越的政治小说”、“现代小说之父的经典著作”、“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之称。小说主人公于连也被称为19

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自《红与黑》的中译本问世以后一直是文艺评论界尤其是外国文学领域注意的焦点。在5060年代的中国由于当时政治的关系《红与黑》被视为毒草70年代末柳鸣九在《〈红与黑〉和两种价值标准》《读书》 1980年第12期中对此进行发拨。辛未艾在《简论〈红与黑〉》《读书》1979年第5期中对《红与黑》的社会意义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随着西方多种批评理论的兴起近十年来国内研究者采用这些新的批评方法对《红与黑》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本文将对近十年国内《红与黑》研究情况作一个简单的总结为研究者采用西方批评理论研究作品提供借鉴。近十年国内研究者采用传统文学批评方法对《红与黑》的研究比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于连形象“人物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也是它的灵魂。”“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从多方面决定了小说的思想深度美学价值艺术灵魂乃至语言结构。”3“文学的任务是反映和描绘劳动生活的图画把真理化为形象——人物的性格和典型”。4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如此重要因此近十年国内研究者相当重视《红与黑》中主要人物于连。柳鸣九在《〈红与黑〉和两种价值标准》《读书》 1980年第12期中认为于连的所作所为都是因为时代造成的近十年国内研究者大多持此种态度但对于连的分析更为细致。对于连形象的认识有以下观点一于连是一名英雄王妮娜在

《是骗子还是英雄——再论于连索黑尔》中认为于连的世界观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环境对他的有利与否直接影响着他对社会的服从与反抗。他凭借着对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单枪匹马与封建等级制不懈斗争的壮举

对历史的发展有积极意义。她把于连的死看成是一种英雄壮举称于连为“我们的英雄”5。孟凡星在《悲剧英雄于连——于连形象新解》中认为于连的一生是资产阶级思想击败腐朽封建思想的过程他是启蒙思想的传播者通过对他在狱中

的一段独白的分析认为于连信奉的人生真谛是真正的幸福

是平等的只有平等了才会有自由才会有真诚才会有真爱。然而时代使他成为一名悲剧英雄6。赵香凌在《是野心家还是悲剧英雄——〈红与黑〉中于连形象分析》中从作品所展现的时代背景、主题、艺术构思和于连性格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分析说明于连不是野心家而是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

代表是“悲剧英雄”7。陈墩颖在《残缺的英雄》一文中认为于连是一个在理想与现实中挣扎的矛盾人物他不过是一

个顺应了“人往高处走”的生活逻辑的典型。他是一个真正的波拿巴灵魂的皈依者。他对爱情至死不渝有野心能意识到自己的过失是一位“残缺的英雄”。徐久春在《西方个人主义萌生和发展时期的英雄主义探析——从〈荷马史诗〉和〈红与黑〉中塑造的英雄形象谈起》中将于连与《荷马史诗》中的阿基琉斯进行比较认为于连的英雄主义是西方个人发

展时期的英雄主义。于连的唯一信念是肯定自己的价值维护自己的尊严摆脱社会的压迫。进而指出个人主义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追求个人幸福、平等、自尊的表现。他称于连为“个人主义英雄”8。二于连是一个以失败告终的叛逆者盛红梅在《〈红与黑〉中于连形象再认识》一文中指出于连性格的多元复合性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雄心与野心、虚伪与正直并存。他的反抗是在一个不能实现自我理想的社会和时代里力图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这种价值观中的主要追求是渴望凭籍个人才华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他在“狼的社会”里在重压之下反抗的种子畸形成长他是一个“叛逆的平民的悲惨角色”9。鲁新轩在《走出灵魂祭坛的孤独者——〈红与黑〉中于连形象新议》中认为于连的不自由是被自我深处强烈的自卑情结和人与人不平等的复辟时代驾驭的孤

独者。在那样的时代中他的真情之我被毁灭在理想与现实的较量中他的精神世界被撞得扭曲变形伤痕累累以悲剧作结

最终他的忏悔说明他真情之我又复活了。称于连是“悲剧性孤独者时代的牺牲品”10。于晓辉在《世界名著〈红与黑〉于连形象的塑造浅析》中指出于连的思想性格具有矛盾性他有着极强的平民阶级意识对上流社会的丑恶观察得极为透

彻怀着强烈愤懑然而他建立在个人基础上的反抗必然以失

败告终。认为于连是“反动统治阶级的批判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反叛者”11。任颖在《勇敢而孤独的反抗者——于连反

抗性小议》中围绕于连一生的反抗行为轨迹把他的反抗分为“激情式反抗”、“虚伪式反抗”、“沉静式反抗”、“超然式反抗”。认为于连是一个勇敢而孤独的反抗者指出于连的悲剧不在于他没有反抗而在于他反抗的盲目性12。三于连是一位内心忠实者罗家财在《我看于连》中认为于连的本性是温和善良的他的天性是敏感而真诚的他并不善于伪

装他即便是对玛蒂尔德的私情也包含有真感情的成分他选

择死是以死来捍卫个人的尊严他的个人奋斗是追求个人平

等尊严与幸福的奋斗。曲景美和刘伯香在《〈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再思考》中认为尽管于连在上升过程中采取了一些“虚伪”的手段但他的本性是“真”与“纯”他选择虚伪是他那个社会与时代的罪过当真我与时代发生矛盾时他选

择的是自我灭亡以保全自己的“真”与“纯”13。二、小说写作技巧司汤达擅长心理分析善于对人物灵魂深处进行探索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是他塑造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

一个重要手段。他的心理描绘既细腻深入又不失之烦琐。《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

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一首“灵魂的哲学诗”。因此研究者对他在《红与黑》中所使用的心理描写及各种艺术表达技巧和小说的叙事

结构都有一定的研究。一心理描写手法研究者主要认为司汤达的心理描写具有强烈的内倾性方法多样。贾捷在《试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心理描写》中认为司汤达的审美机制具有内倾性司汤达对于连的外貌描写体现出于连“仇恨”的心理特征。他身上强烈的自卑与自尊及奴性的自卑与激起的强烈自尊和反抗构成他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特征通过他对爱情的强烈反抗表现出来。于连死前的心理描写是他反抗的顶点心理描写贯穿于整部小说小说展示了三个典型环境深刻揭示了反封建复辟的主题其艺术描写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14。孙健、李成军在《复杂矛盾中的心理描写——浅析〈红与黑〉中的心理描写》中指出司汤达心理描写语言简洁其心理描写与社会性互为内容具体通过行动揭示人物心理描写爱情中两人的心理斗争、穿插书信、运用独白手法等展示人物心灵。其心理描写多采用心理分析的文字15。谌华在《从〈红与黑〉看司汤达的心理分析》中指出司汤达注重人物心理历程的描绘创作焦点放在探索人物的深层心理上以行动反映人物心理同时还注意表现影响人物心理的社会基础16。康路在《〈红与黑〉心理描写探析》中认为司汤达通过细致生动的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在行动中的心理动因揭示人物行为的思想依据广泛运用独白和自由联想挖掘主人公的深层意识活动他的心理描写具有开创性17。苏晖、黎蒙在《〈红与黑〉心理分析特色论》中运用叙事学心理学理

论考察《红与黑》中的心理分析方法。认为小说中的心理分析特点有三一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小说的视角模式从而将外部描写心灵化以景衬情景中有情通过人物外部描写折射人物心灵二运用独白手法展现人物剧烈的内心冲突其独白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自白和间接的内心独白并用三揭示了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层动因恋母情节平等观念。18 二写实手法王骁勇在《论〈红与黑〉写实技法的主观性特征》中认为司汤达的写实技巧是倾向于主观的其写实技法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主要体现在主人公的“人格化”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主观化赋予其笔下的客观现实一种主观色彩。作者认为于连是司汤达心目中理想化人物的塑造在环境描写上司汤达通过主人公于连的眼光来描写场景打上主人公心情的烙印对人物的描写对维立叶尔市长皮拉尔神父德.瑞那夫人。木尔小姐的容貌神态的描写都是通过于连的眼睛来看的都是于连对这些人的印象。19 三象征手法王艳在《论〈红与黑〉的隐喻与象征》中认为于连这一形象就是王政复辟时期有着野心的青年的象征。小说场面于连去做家庭教师之前到教堂去做祈祷祈祷中血一样红的环境小凳上的路易.索海尔的审判书圣水钵旁的圣水都是于连以后悲剧性结局的象征。于连担任木尔侯爵的秘书初期于连见餐厅中玛特尔小姐穿的黑衣服黑衣服也具有象征意义。作品中的“高墙”和“梯子”具有象征意义。高墙象征平民阶层与上流阶层之间有一

堵无法逾越的高墙平民难以进入上流社会“梯子”是平民得以进入上流社会的工具。于连三次使用梯子梯子是于连攻入高墙征服德.瑞那夫人和玛特尔小姐的进身之梯。狱中于连关于蚂蚁的内心独白是作者对自由、真诚、虚伪、宇宙的自然法则和人生价值的寓言式总结。20 四小说的叙事结构

文本构成张德明在《〈红与黑〉欲望主体与叙事结构》中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红与黑》中欲望主体和叙事结构的关系进行剖析认为欲望主体徘徊在“想像界”和“象征界”之间认为小说中主动的他恋欲望与被动的自恋欲望合为一体共同塑造了小说主人公的性格完成了小说的叙事结构。整部小说是一个欲望主体形成、发展、成长直至寂灭的过程。21贺园在《‘力’的魅力》中认为于连是“心理力学”的典型于连内心存在雄心和野心两种力量的冲突。在事业上野心促使他不择手段往上爬而雄心最终将他的精神升华为

英雄情感上雄心和野心吸引了两位杰出的女性。社会对于连的压制是一种作用力于连的反抗是一种反作用力。整部小说充斥着“力”。于连是各种力量连接的中心。在死亡面前于连的雄心和野心不复存在于连力量也随之消解。作者在《红与黑》中采取在主线上展开故事的单轨纵向形式以于连的生平传略构成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作品的基本框架以此来结构

小说。22姚公涛在《试论〈红与黑〉的文本构成》中从文本叙述行动层的组合叙事因子的构成和叙述基本图式出发分

析《红与黑》的文本构成。认为文本中最激烈的冲突在于行动主体复杂的内在世界中具体表现在主体对现存秩序的态度上。23何永棠澳门在《论〈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心理塑造》一文中从于连的欲望追求角度来分析小说以欲望的满足和自我实现来概括《红与黑》的剧情发展脉络。作者主要从“于连自我实现的展现”、“欲望的演进”、“于连性格的内涵”三方面着手认为于连的三个活动场地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欲求在德来那家追求的主要是爱情在贝藏松神学院追求的是众人的尊敬在德.拉木尔侯爵府追求的是勋章与军官制服。三种经历是他追求终极欲望的一个手段他在三个场景中的追求有层递关系于连的性格表明人类欲望的层递于连的行为是一个天性纯良又具有激情的青年的生存意志的表现。以此说明是于连的欲望追求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三、作品的价值柳鸣九认为《红与黑》之所以成为了一部对当时代的人来说具有某种典型意义、对后来时代的人来说也保持着强烈的吸引力、往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文学作品原因还在于写出了于连这一个典型人物并通过他的遭遇和命运提出了在一定历史阶段都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制度、社会环境的关系。总之活下去的需要求个人发展的需要使他不得不藏起他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近十年国内的研究者对《红与黑》的价值进行了探讨从社会学批评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红与黑》反映了那个时代是对

自由意识的唤醒耿文忠在《对同一时代的不同解释——关于〈红与黑〉与〈高老头〉的一种比较》中通过对《红与黑》与《高老头》的比较认为《红与黑》是对当时王政复辟时期的解释和展示指出《红与黑》是作家对王政复辟时期政治上反动统治的认识对贵族的逆历史潮流的种种倒行逆施的揭

露和批判对启蒙理想对大革命时代的怀念向往。24龙怀珠在《也谈于连和杜洛阿——兼论〈红与黑〉与〈俊友〉的鲜明政治色彩》通过对于连和《俊友》中杜洛阿的对比认为《红与黑》有着极强的政治色彩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说明《红与黑》揭示了复辟时期法国上流社会的重重黑幕维立叶尔城“唯利是图”巴黎到处存在钩心斗角结党营私卖官鬻爵行私舞弊的现象官场人员贪污腐化.25李莹在《论司汤达与〈红与黑〉》中指出在《红与黑》中作者展现的是一幅贵族阶级苟延残喘垂死挣扎的画面突出地概括了在法国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

中教会举足轻重的作用说明那个时代政教合一的黑暗世道

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用文学反映现实这一武器鞭挞了腐朽

反动的社会还塑造了具有时代性的悲剧人物于连。于连的思想中心是个人反抗他的性格表现是维护自我追求人格的尊

严于连的追求反抗以及他的悲剧结局唤起了人们对扼杀他

的罪恶社会的仇恨同时也唤起了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26胡明蓉在《〈红与黑〉爱请描写特点探讨》中通过对作品主人公于连与两个女人间爱情描写的探讨指出作品通过于连爱

情的描写歌颂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思想肯定了平等自主夫人恋爱和婚姻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人的价值肯定了个人谋求发展的合理性给予毁灭人性的封建门阀制度以无情的鞭挞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27 二是一部记载人类迷失与觉醒的寓言王静在《〈红与黑〉迷失与觉醒的寓言——解读作品主人公于连的欲望浮沉》中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点解读《红与黑》认为于连不懈奋斗获得的“成功”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反而是他的失败促使他走上幸福之路。主人公于连为了补偿由原始缺失造成的自卑心理不惜自我异化汲汲于权力欲望的追求但最终反抗欲望胁迫他做出新的选择于连只是一个作者表达思想的符号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关注和思考。三是一种人类命运的象征郭成芳在《自我实现与悲剧人生——析〈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社会隐喻意义中从文化学社会学的视角审视于连的艺术形象。认为于连形象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观、人生观与文艺观认为于连是一个可歌可泣的自我实现者作品借于连形象的真实而生动的刻画隐喻了波旁王朝时代青年一代的宿命。作品的成功在于使于连这个人物成为时代精神的高度概括深刻地反映着法国新旧交替时期的观念更新同时也借之呼唤着千万个于连的到来并预示着那个压抑摧残人性的黑暗时代行将灭亡必然会退出历史舞台28。李江山在《与经典对话——关于〈红与黑〉文本解读中的象征寓意》一文中用现代阅

读理念审视《红与黑》认为“红”与“黑”是司汤达对那个时代、社会、人生、对立、矛盾等方面的内容的抽象性总结题目不是一个具体的所指而是于连所面临的各种各样复杂境遇的象征和对各种境遇的感受。“红”与“黑”的象征寓意正是对那个人人自危的现实社会的艺术图解这是作品的“意味”所在。作品中于连面对三个不同环境无论作出何种努力都无法融入其间。于连与存在主义作家笔下西绪福斯式的“英雄”相似。于连一生的行为过程是一种人类命运的象征象征着人生是痛苦的人生是荒诞的人无论作出怎样的努力最终都无法逃避可怕的命运。29 四、“红”与“黑”的含义关于“红”与“黑”具体含义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意大利文艺理论家本尼蒂托认为“红”与“黑”是某种精神和性格的象征。“‘红’象征于连的精神?6?7?6?7他幻想成为无愧于拿破仑的子弟而‘黑’则象征身陷囹圄和处于绝望中的于连幻想的破灭。”前苏联雅哈托娃等人编著的《法国文学史纲》认为“‘黑’是作者对卑鄙、可耻的复辟时代的蔑视‘红’则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英雄时代。”中国学者程代熙从另一个角度对此做出了解释“‘红’也罢‘黑’也罢都是不幸的象征。当然他们之间也有一点区别‘红’是不幸的先兆‘黑’是不幸的结果。”近十年国内的研究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杨艺在《逆流中的犹斗——对斯丹达尔〈红与黑〉书名的理解》中从历史和心理两个

角度对《红与黑》书名的意义进行诠释。认为“红”代表主人公于连充满了美好心愿的英雄式的理想不甘于平凡渴望

通过个人奋斗达到理想目标的心愿“黑”代表主人公为追求成功不择手段泯灭内心的纯真堕入了虚伪狡诈的深泽恶渊。30徐小平在《试论〈红与黑〉中的‘红’与‘黑’》中从四个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时代角度“红”指拿破仑统治时期意味着希望与成功“黑”指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意味着颓废与失败对于连来说“红”意味着获得成功“黑”意味着个人的失败对复辟贵族来说“红”就是在利用国内外反动势力镇压人民革命上获得成功“黑”是在维护自己的统治上遭到失败对司汤达本人来说红与黑包含着孤注一掷的心理因素即要

么这本书将使他一举成名要么他将继续文名寂寞。31黄联伟在《〈红与黑〉中的‘红’与‘黑’》中认为“红”与“黑”象征着主人公于连的两种奋斗目标当将军或教士。从于连自身的思想和性格来讲“红”代表他的无神论思想和自由平等观点“黑”代表虚伪和欺骗的手段从于连的命运角度来讲“红”是充满希望的奋斗“黑”是他奋斗的失败。对于连的爱情来讲“红”代表着他对德.瑞那夫人的爱“黑”代表着他对玛特尔小姐的爱。32张德明在《〈红与黑〉欲望主体与叙事结构》中从拉康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解释书名《红与黑》的意义。“红”是想像界是母、血、子宫、快乐原则生命律动之源是欲望本身的形象“黑”是象征界、是文学、法律、

制度、现实原则、阉割、修道院、宗教的权威。33陈全黎在《试论〈红与黑〉的心理动力学建构》中用新弗洛伊德主义解读《红与黑》揭示“红”与“黑”的心理寓意“红”象征力与激情的生命力释放“黑”寓意对“阴影”的压抑“红”与“黑”则指一系列心理冲突及其提供的心理动力。34 五、作者与作品的关系高尔基在《本刊的宗旨论现实》中说“文学家是阶级的耳目和喉舌他永远都必然是阶级的器官。他感受体现并描写本阶级、本集团的心情、愿望、不安、希望、热情、利益、缺点和优点。”35“作家的人生经验心理特征和创作个性等主观因素对文学创作具有直接的影响而作家

置身与其中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语境以及.

粤西雷歌研究综述及评价

粤西雷歌研究综述及评价 作者:音乐学院 13级音本一班潘开运 [摘要]本文从戏曲出发,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总结,从雷歌形成、思想内容、发展前景三个方面,对雷歌研究的现状进行了一个总结。并指出现实中的不足,以便相关学者今后进行改进探索。 [关键词]雷歌;文献综述;评价 一、关于粤西雷歌的形成的研究 相传在很久以前,雷州本土人民就有用雷州歌互相唱和﹑逗趣答辩的风习。明末清初,雷州歌对唱盛行,每逢喜庆之期,歌手汇聚,即兴而唱,随问随答,比赛歌才,都是用本土 的雷州话歌唱的。其歌词通俗易懂,还非常注重每句落尾字的押韵,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孙建华在长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 年第 2 期发表的《漫谈粤西雷剧音乐》中提到了雷歌的起源与发展。他根据研究,指出雷州市白沙镇麻扶桥就是当地最早的对歌台,在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 年),此地兴建“歌馆”,专供歌手住宿。直到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 年)端午节,由于雷州南渡河一年一度的赛龙舟这年发生了沉船死人事件,到了第二年,雷州市白沙镇麻扶村的村民把赛龙舟活动改为“赛歌台”,每年进行一次赛歌活动,从此,雷州歌正式登上舞台(乡里人称为“踏楼板”)。在陈湘发表的《雷剧音乐》中,我们也了解到了后来雷歌随着发

展逐渐形成雷歌班,又因有女子参加,称为“姑娘歌”。对歌唱词是口头文学、天文地理、风土民情无所不唱,随问随答,比赛歌才。姑娘歌对答如流,接近生活,乡土气息浓郁,有的姑娘歌还有歌文,内容大致是《劝世戒烟》、《劝人忠义》等劝世歌。甚至有的姑娘歌还有人物和故事情节,深受群众欢迎。如最古老的雷州歌《断机教子》就是清代干隆年间进士海康人陈昌齐写的。不久,姑娘歌的劝世歌进一步发展成为班本唱(歌班仔)。但班本唱仍没有固定的板腔,唱歌之时偃锣息鼓,十分单调。后来,借鉴了广东粤剧的艺术形式,将班本唱进行改革,模仿粤剧锣鼓、脸谱、服装、道具及表演形式,甚至连剧本也移植过来,发展成为雷歌班。清嘉庆末年,第一个雷歌班——北和雷歌班成立。 由以上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或从时间角度对雷歌的的发展做了很详细的介绍,或单从某一时间段出发,对本时期内的雷歌发展做了分析,可以说研究是比较到位的,我们也因此得知在清末时期,雷歌班便开始活跃在雷州半岛的大小戏台了。但是这些研究成果缺乏具体的实地考究,大多都是根据前人研究所得的成果进行分析,因此缺乏自己的观点性与主观性。 所以要深入实地考究,进行采风收集当地资料,以便更好地预测雷歌的发展的趋势。 二、关于粤西雷歌的思想内容的研究 《中国歌谣集成》主编贾芝先生指出:“民歌,简直就成为那

米仓道研究述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c13984048.html, 米仓道研究述评 作者:周明清 来源:《文理导航》2017年第16期 【摘要】米仓道乃川陕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川东与汉中的交通要道,在我国古代交通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逐渐受到史学界、考古学界、地理学界的重视。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之下,米仓道在开通时间、历史地位等方面研究成果突出,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关键词】米仓道;开通时间;历史地位 米仓道乃川陕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川东与汉中的交通要道,在我国古代交通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陆游诗云:“孤云两角不可行,望云九井不可渡。”将米仓道与金牛道并举,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正因为其重要性,逐渐受到各学界专家学者的青睐,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笔者拟对米仓道开通时间、历史地位等方面的成果做一梳理和综述,以期对米仓道的研究有所裨益。 就笔者所能查找到的资料而言,研究米仓道的专著可谓寥寥。大多分散于各种论著之中,将其作为一个部分。历史地理学家黄盛璋先生是研究米仓道的先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黄先生撰写《川陕交通的历史发展》一文,已涉及米仓道的有关问题,但尚非其讨论的重点。嗣后,台湾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穷三十年之精力著有《唐代交通图考》一书,第四卷《山剑滇黔区》尽收唐宋涉及米仓道之史料,对米仓道的路线、里程、驿馆都做了详尽的考证,可谓开启了米仓道专题研究之新时代。继之,蓝勇先生通过实地踏勘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著有《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一书,书中对米仓道(唐宋时称大竹路或巴岭路)的路线、历代取用情况以及史籍所载的截贤岭、孤云山、两角山的位置做了周详的考证,并指出严耕望先生所认为的鹄鸣驿、恩阳驿在唐宋时米仓道之上为不察地势之误。随后,余忠平先生著有《龙岗流韵——南郑文化遗产研究》一书,在第四章“米仓道历史遗迹”中,对米仓道上驿站、古城遗址、典故、墓志铭、文人交游等情况作了详细地论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内地著名高校以及巴中市文物局联合组织了米仓道考古探险调查活动,著有《险行米仓道》一书,图文并茂,全面、系统地展示了米仓道现状以及考察成果。 一、米仓道首通时间及其释名 米仓道是连接汉中与川东的交通要道,在唐宋时又称大竹路、巴岭路、大巴路、小巴路。对于米仓道的开通时间,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黄盛璋先生根据《三国志·张鲁传》中“鲁乃从汉,奔南山,入巴中”以及《华阳国志》中“(建安)二十年(215),魏武帝西征张鲁,鲁走巴山”的文献记载,便认为米仓道首通时间应在东汉末年。此说一出,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几成定论。严耕望先生亦认为“(米仓道)至迟汉代末年已相当开通矣”。直至二

《红与黑》赏析

【思想内容】 它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被称为“政治小说”。通过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揭露了王政复辟时期封建贵族、天主教会和资产阶级各种势力的反动本质,再现了当时法国的社会风貌。第一,《红与黑》暴露了上层社会贵族统治阶级的贪婪、狡诈与庸俗无能。 第二,讽刺了资产阶级金钱万能、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本质。 第三,《红与黑》揭露了教会的虚伪贪婪与势利,暴露了天主教会的黑暗和欺骗性。 作为一部政治小说,它具有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对上层阶级的揭露与批判是深刻而无情的。【人物形象】 《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1 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他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2在于连身上,同时存在着反抗性与妥协性这两种看来对立的性格,构成性格的复杂性。当环境对他有利,他就妥协;环境对他不利,他就反抗。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3 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4人物形象的局限性。 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艺术特色】 《红与黑》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批判现实主义杰作,表现出鲜明特色: 第一,从现实生活中抓取典型材料,通过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 小说中作者主要描写了3个典型的环境:充满唯利是图气氛的维立叶尔城、阴森的贝尚松神学院、腐败与阴谋的权力中心巴黎。这里,无论是世俗社会,还是宗教领地,到处都是阴谋、伪善,到处都是统治阶级的飞扬跋扈,都是对平民阶级的仇恨与蔑视。对于连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上述环境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表现出高超的心理分析技巧。 小说中对于连、德瑞那夫人、玛蒂尔德小姐的恋爱心理的描写,特别是写于连对不同环境的感受、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决定性时刻的内心冲突和斗争、瞬息间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写他的爱慕与憎恨、幻想与颓丧、勇敢与怯懦、骄傲与自卑、狂热与郁闷、欢乐与痛苦等种种两重性心理,都非常真实具体,引人入胜。 第三,情节集中紧凑,结构明晰完整。 作家以于连的生活史为线索,以他两次恋爱的成败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选择外省小城、省会神学院和巴黎侯爵府三个典型场景,概括当时法国社会全貌。场景的转换具有内在联系,各种人物的出现都和于连有关,多数人物在于连生命的最后阶段重新出现,不少动人的生活场景首尾呼应。这些,都使人物、情节和环境交织而成有机的整体。

4.杜甫陆游比较文献综述

杜甫陆游比较谈文献综述 摘要:本课题的意义在于对杜甫与陆游在爱国主义诗歌内容及诗歌艺术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得出有价值性的结论。在杜甫与陆游比较的研究中,有很多的相关研究,有爱国主义诗歌方面的比较,有对其在诗学方面的比较。著作有《陆游传》、《陆游评》、《杜甫诗集》、《宋诗选注》等,搜查文献资料的资料库是“中国知网”,以关键字“杜甫”“陆游”“比较”的方式进行搜查的。参考的文献有十余篇,对本论文具有直接参考价值的有五篇。 正文:文献有三类:对论文有直接性参考价值即对杜甫陆游进行比较的;关于杜甫的诗选及相关研究;关于陆游的诗选及相关研究。笔者从文献对本论文的观点贡献角度分为两方面加以介绍,即爱国主义诗歌和诗歌艺术两个方面。 一、爱国主义诗歌的比较 1.李向娟. 杜甫,陆游爱国主义诗歌之比较[J].现代语文,2008.08 2. 杨小丽. 对杜甫和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对比研究[J].语文建设,201 3.01 3. 邱鸣皋. 陆游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 4. 李利民. 安史之乱与三大诗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05 5. 朱东润. 陆游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01 6.云梯客. 杜甫与陆游诗中忧患意识的比较 [EB/OL].https://www.doczj.com/doc/2c13984048.html,/u/2726765677 7. 黎远方. 论屈原,杜甫,陆游爱国诗的异同[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12 8. 钱钟书. 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9. 黄永年. 杜甫诗选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05 李向娟的《杜甫、陆游爱国主义诗歌之比较》较为系统地从杜甫陆游的爱国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了比较,对我的启示很大。其在二者爱国主义诗歌的共同点上提到了三点,分别是忠君报国的理想志向上、揭示统治阶级的压迫以及关心民生上、渴望国家太平上。这对于我探索二者爱国主义诗歌的相同点有很大启示,特别是其“人民性”这一点对我的启示。该论文以两位诗人都是来自宦官家族为引子,点出两位诗人能够脱离其阶级局限性而贴近百姓的客观和主观原因,笔者再结合《安史之乱与三大诗人研究》、《陆游评传》和《陆游传》中对杜甫陆游生平经历的介绍,使笔者对两位诗人能够脱离其官宦阶级意识而投身对统治阶级的揭露和对人民的同情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作者为证实其观点,列举出的诗句都具有典型性。例如作者证实杜甫诗歌的“人民性”中,特别列举了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所作的“三吏”“三别”,而典型诗句的列举更有说服力地把这种人民性展示出来,对于我在本论文的撰写中借鉴意义很大。在对比杜甫与陆游在

中国民间美术研究之跳岭头论文

中国民间美术研究论文 题目:跳岭头之傩舞文化 姓名:王淼文 班级:09级(1)班 指导老师:蓝学会 学号:20094106139

中国民间美术跳岭头之傩舞文化 论文摘要:“跳岭头”又叫“岭头节”、“看岭头”、“傩舞”、“颂鼓”、“岭头调”、“跳鬼僮”,是钦州最古老的一种祭祀形式的带面具舞蹈,是一种驱瘟逐疫,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为目的的祭祀仪式。 关键词:跳岭头、傩戏、岭头节。 历史介绍 柯琳在《傩文化刍论》中介绍,傩可能产生在夏代中期,到商(殷)代已有定形。西周文献记载亦已有“天子傩”的说法,可见孔子时,国有“天子傩”(即国傩),百姓有“乡傩”(即乡人傩),“傩”已有一定的体制。 据民国三年《灵山县志》卷二十二《风俗志》记载:“八、九月各村多延巫师鬼童于社前,跳跃以编,始入室驱邪疫瘴,亦乃乡傩之遗意也。”这说明灵山县的“跳岭头”与古代的乡傩有血亲关系。这种带有古傩特征的“跳岭头”习俗,其最早文献见于明嘉靖《钦州志·风俗》载:“八月中秋,假名祭报,装扮鬼像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清嘉庆《灵山县志》载:“八、九月各乡村多延师巫鬼童于社坛前赛社,谓之还年例,又谓之跳岭头”。男女聚观,唱歌互答,因而淫乐,遂假夫妇,父母兄弟恬不为怪。”据灵山县秦屋山村老艺人黄业高、秦宾缘介绍,该村自秦允函、黄志能立庙、立社起,就开始在村场跳岭头了。据秦家族谱,秦允函距今已有十七代,如按每代二十年推算,秦屋山村的“跳岭头”至少有三百四十年。 风俗简介 在广西南部地区的钦州、灵山、浦北一带,每年的农历八、九月份,大部分村庄以氏族为单位,陆续过“岭头节”。“岭头节”,部分地区又称“吃庙”,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岭头节”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跳岭头”,是一种为村屯辟邪收妖除瘟、祈求庄稼丰收、人畜平安、保护村屯清吉所进行的一种宗教活动,因其多在村边缓坡岭头上举行,故称为“跳岭头”。祭祀过程中一人击象鼓指挥全局,二人敲锣配合鼓声,老道公跟随音乐节奏,有次序地完成每一个程序。它的特点是歌时不舞,舞时不歌。各村每年都在农历八至十月这段时间内举行一次,历次遵循,已成惯例,故又称“还年例”。 主要内容 2006年,“跳岭头”被确定为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跳岭头”又叫“岭头节”、“看岭头”、“傩舞”、“颂鼓”、“跳鬼僮”,它是钦州最古老的一种祭祀带面具舞蹈。民众用之祈求风调雨顺,年景丰收。其装演则如黄金四目,执戈扬盾之制,先于社前跳跃以遍,始入室驱邪疫瘴疠,亦乡傩之遗意也。”这种傩戏沿袭了商代傩舞的基本特征,成为桂西南地区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从现在还跳的几个舞蹈的特征动作---击掌转身装山字头等舞姿看来,它与

浅论柳永的都市情结

浅论柳永的都市情结 王宏飞 摘要:创作主体思想情感的倾注的角度必然影响到创作载体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貌的走向,也反映创作内心本质情感的内在集合方向。本文试图从柳永创作中深入分析其都市情结产生的特殊原因、与其创作的特殊关系,并揭示柳永都市情结所产生的时代影响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柳永都市情结 柳永是北宋词坛上一位杰出的词作家,他的词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造性的建树,特别是慢词的创作,对宋词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柳永在创作当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大量创作反映市民阶层生活思想的俗词,也因此历代文人对柳永和其词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柳永却深受广大市民阶层的喜爱。“俚不伤雅,雅而能俗”,收到了“雅俗共赏”之功。在当时获得“凡有井水出,皆能歌柳词”的社会效果。柳永及其词在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对此我们有必要对其作深入的研究,真正挖掘其特殊背后的本质性认知。 创作主体的生平历程必然影响到创作载体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貌的走向。问下,从其本质而言,实则也是人学,艺术本体与人的生命是同结构的,文艺风貌的形成和艺术主体活动尽管不能画上等号,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人的生命活动中寻得解释。1 文学作为人的心灵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和心理状态,体现创作者的心路历程。对柳永生平的准确把握,方能更好地理解柳永及其词,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的特质。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嗜卿,排行第七,又有“柳七”之称。一生立志入世,但仕途极为不顺,受挫之后又消极混迹于娼馆酒肆的下层社会当中。也正由于他能融入市民阶层当中,从心理情感上接受下层生活,也为他的词作内容革新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真正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情感,取得极大的成就。 柳永生于一个典型的“奉儒守官”的书香门第。家乡崇安文风鼎盛,“诸儒继出,蔚为文献名邦”。柳永的祖父柳崇以“义行可风,尝以待孝为由,终身‘御衣称处士’” 2 ,以儒道修身齐家。柳永的父亲柳宜,为政耿直,得君之重,“任

关于研究陆游的论文

关于研究陆游的论文 姓名:陈曼华学号:2011101143 一书法类 1.历年陆游书法研究述评 [J] 赵培峰《书法赏评》 2011年04期 2.简述陆游的书法观(一[J])向彬;郭志鸿;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09年11期 3简论陆游的书法观(二) [J ] 向彬;郭志鸿;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09年12期 4. 从《自书诗卷》看陆游的书法风格[J] 沈一萍书法赏评;2008年05期 5. 名岂文章著——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法艺术[J] 石寒 [青少年书法;2004年19期 6. 陆游的书法[J] 刘石中国书画;2006年03期 7. 陆游五帖[J] 肖燕翼;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01期 8. 曹春华;;陆游、范成大书法之比较[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9. 许国平;陆游中晚年书法四件考析[J];收藏家;2004年04期 10. 褚又君;;心空万象提寸毫老蔓缠松饱霜雪——陆游的书学思想探析[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二.词

1. 农辽林;;陆游词研究综述[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苏爱风;;陆游词中的“梦”“鬓”“泪”[J];文教资料;2007年07期 3. 才学娟;;试述陆游对词的认知态度及创作实践[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黄连平;放翁原具自家真——浅谈陆游词的内容特色[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陈晨,张明华;“英雄”的狂想与悲歌[J];语文学刊;2004年03期 6. 付桥生,刘瑞凤;陆游词的语言风格浅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7. 梁桂芳;陆游词的心态——兼论陆词风格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宋艳;亘古放翁梦断沈园[J];职教论坛;2004年29期 9. 杜研;人日梅花分外妖娆——第十二届(癸未)人日活动在杜甫草堂举行[J];杜甫研究学刊;2003年01期 10. 文伯伦;陆游和一个四川姑娘的哀怨之歌[J];文史杂志;2002年02期 11. 陈淼;陆游词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2. 张莉姗. 陆游词心初探[D]. 贵州大学 2008 13. 王平. 放翁词综论[D].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14. 韦少娟. 论陆游词的艺术特色[J]. 韶关学院学报. 2007(02)

近十年汉画像石中的汉代乐舞研究综述

近十年汉画像石中的汉代乐舞研究综述 文学院 10级1班宁夏学号:2010013666 摘要:汉代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汉代歌舞是中国古代歌舞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画像石上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乐舞图像将二者完美的结合,不仅再现了雄浑广博的大汉风韵,更体现了当时文化繁荣、气势恢弘的时代精神。近十年,随着汉代画像石的不断挖掘,对汉代画像石上的汉代乐舞研究也日益繁盛。本文将从汉代乐舞画像石的地区分布及特征、乐舞类型、审美以及影响四个方面对近十年来关于汉画像石上的乐舞研究进行整理。 关键字:汉乐舞画像石分布地区乐舞类型审美影响 一、汉代乐舞画像石分布地区及特征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汉画像石的分布十分广布,卫雪怡在《汉画像石的乐舞研究》中对汉乐舞画像石的区域分布及特征进行了阐述。她将汉乐舞画像石分布地区分为四个大区域,分别是:画像石数量最多、分布区域最广的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河南省中部的广大区域;以南阳为中心,包括湖北省北部地区在内的区域;以成都、重庆为轴心的川渝地区和陕北、晋西地区。以山东为首的第一个分布区域受儒家文化和道家升仙思想影响颇深;以南阳为代表的第二个区域受楚文化影响最大,长袖细腰、轻盈飘逸的楚舞风格、小型乐队的表演艺术等形式是此区域汉乐舞画像石的主要艺术特征;以成都、重庆为轴心的第三个区域深受巴渝文化影响,浓郁的西域文化风貌,手持鼗鼓和排箫的伏羲、女娲图以及独特的巴人民间舞蹈是本区乐舞汉画像石最为显著的艺术特征;陕北、晋西地区的乐舞画像石以剪影似的科化手法、鼓员敲击建鼓是动作缺乏舞蹈性、长袖舞伎人衣长袍、挥广袖舒缓而舞为主要艺术特征。除了以上四大汉乐舞画像石区域,卫雪怡还阐明散见于各省的画像石也不少,但数量有限、画面表现内容相对单一,不具有代表性和区域性特征[1]。关于汉乐舞画像石地域分布,吴金宝对于分布区域划分和特征描述与卫雪怡大致相同但稍有差异,他从深沉厚重的苏鲁豫皖边界区的艺术风格、迤逦灵动、迷离浪漫的南阳区乐舞艺术风格和博采众长、独具特色的四川去乐舞艺术风格对目前各地出土的汉代乐舞画像石的内容、形式、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描述总结[2],对于相关方面的研究有一定价值。关于汉代乐舞画像石地区分布的研究梁宇在《从汉画像砖石上寻访汉代舞蹈》[3]中也有简单阐述,但是分类不如前两位清晰、描述也没有前两位详细。 除了对汉代乐舞画像石整体分布及特征的研究以外,对各代表区域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其中对南阳地区的汉代乐舞画像石研究最为突出:王松阳从图像学角度,以汉代画像入手,探讨了百戏中舞蹈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女乐歌舞表演的技术和韵味,“四夷”之乐与汉乐舞的融合与繁荣,以及汉代贵族间自娱性的即兴舞蹈和礼仪性舞蹈“以舞相属”风俗等方面对南阳汉代乐舞画像石进行了研究[4];黄茜文以南阳汉代画像石中的乐舞图像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通过乐舞图像中的舞姿形态、表演形式以及对汉代社会文化娱乐生活的折射等方面来追溯汉代艺术的嬗变轨迹[5];田平以南阳汉乐舞画像石为标准从六个方面欣赏汉画像乐舞艺术的审美内涵:飘逸轻盈奔放的舞技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用生动形象演绎出震人心弦的旋律美;舞蹈者妩媚动人的形象给人一种自然美的愉悦;夸张变形,出奇制胜;寓巧于拙,稚拙朴实之美;“形神兼备”——汉画乐舞具有传情达意的美学意蕴 [6];王蕊研究的是南阳汉画像石刻与汉乐舞融合所产生的双向审美效应的表现和内在成因与机制[7];王孟秋则是对南阳汉画像石中常见的几种乐舞形式——建鼓舞、长袖舞、盘鼓舞进行了探讨,讲述它们各自的舞蹈艺术特点,分析了汉代乐舞繁荣的原因。通过研究汉画像石

物联网研究综述

物联网研究综述 摘要:从物联网基础出发,介绍物联网的基本架构,关键技术,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网、M2M技术,并举例说明物联网在城市建筑、交通、农业等生活领域中的应用。指出物联网产业在未来发展中的各种挑战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物联网;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网;M2M;智能 1引言 1995 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及物联网概念。1999 年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提出物联网概念。2005 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 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并对其含义进行了扩展。2010年3月我国召开的两会上,物联网被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伴随国家“十二五”规划出台,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大力扶持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行业之一。据权威机构预测,国家将在未来十年投入四万亿大力发展物联网,智能建筑、智能办公、智能家居、RFID等产业将是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作为物联网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融楼宇自控、电视监控、防盗报警、综合布线等众多系统于一体的建筑智能化领域,同样迎来了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由第三次信息化引发的“智慧”浪潮,正在打开我们对未来智能化生活和城市发展的广袤空间,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深刻改变世界。 2物联网的概念 一般国际通用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物联网的问世打破了传统思维,过去是将公共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在物联网时代,电缆、钢筋混凝土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同一的基础设施,意味着基础设施是一新的土地,所有物的运转都在其上运行,包括经营管理,生产运输,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 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到来,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主动进行数据交换。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已经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之间的连接发展成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分析

摘要:《红与黑》是19世纪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法国波旁王朝复辟为背景,以平民知识分子于连与贵族资产阶级上层社会顽强曲折的斗争为主线,着重描写他的个人奋斗历程和悲剧命运。在于连身上充满着矛盾,也正是这种矛盾让于连这个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更耐人寻味。于连讨厌不学无术、腐朽堕落的贵族社会,却又羡慕他们优越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并千方百计要挤进去。为了实现自己跻身上流社会的梦想,于连甚至牺牲自己圣洁的爱情。本文主要从于连言行上的矛盾以及处理“心坎里的爱情”和“头脑里的爱情”的矛盾和他的社会意义来探讨于连这个人物形象。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形象;爱情 引言 小说原取名《于连》,出版时改为更具象征意义的《红与黑》,这本身就是一组矛盾。一般认为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从整体构思上看,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作者旨在“细心的描绘”“19世纪最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头上的历届政府给法国人带来的社风气”①。可以说,“红”象征着拿破仑时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血,和丰功伟绩;“黑”意味着复辟时期的王朝和教会的黑暗统治。第二,从于连的生活道路来看。实际上于连一生走过了“之”字形的道路:作为一个有抱负、有才华的贫民青年,他曾想过通过“红”走上社会;但是正如法国作家阿拉贡所说,在复辟时期,贫民子弟三十而立功于战场,跃升将军的梦想已无法实现。而同时于连又目睹了圣职人员的荣耀,萌发了披上道袍跻身上层社会的念头,并身体力行地为之奋斗。但于连的本质是纯真、善良的,所以他没有一直堕落下去,而是在经过了风雨之后,悬崖勒马,回到了最初的“红”上来。如果说,于连最初“红”的理想还带有青年人的浪漫色彩的话,那么在他短暂人生的最后时刻对“红”的认识有了升华。第三,也可以从小说的“预言性”场景来看。于连到德·雷纳尔家当家庭教师前在教堂里看到了溅在地上圣水的颜色,以及后来在他之前坐过的地方枪杀夫人;小姐在每年4月30日披黑;于连在监狱里关于猎人的黑靴子踢翻蚂蚁窝是发出的“火光”思考等,都带有“红”与“黑”的描写,并富于寓意和哲理。① 一、于连的伪善性格 小说《红与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为什么在这风云变幻的200年中小说仍可以经久不衰?原因在于小说不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于连·索黑尔这个极富时代色彩,又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而且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广阔的时代画卷,触及到当时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小说主人公于连的经历和遭遇反应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普遍命运。在这样一个历史交替过程,出生农民的知识分子于连希望凭着个人的奋斗跻身社会上流位置。他没有封建阶级与生俱来的高贵地位,也没有大资产阶级的丰富财产,有的只是出生农民的低微身份,备受侮辱和歧视产生出的强烈自尊心。 作为一个社会典型,于连属于法国大革命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青年,在王政复辟时期,是被排斥在政权之外的中小资产阶级“才智之士”的代表。这类人大都受过资产阶级革命的熏陶,为拿破仑的丰功伟绩所鼓舞,早在心目中粉碎了封建等级的权威,而将个人才智视为分配社会权力的唯一合理依据。他们大都雄心勃勃,精力旺盛,在智力与毅力上大大优于在堕怠、虚荣的环境中长大的贵族青年,只是由于出身低微,便处在受人轻视的仆役地位。对自身地位的不满,激起这个阶层对社会的憎恨,对荣誉和财富的渴望,又引诱他们投入上流社会的角斗场。他们是矛盾的结合体,既有他们这个阶级同贵族的矛盾,也有他们不甘于现状,试图挤入这个让他们憎恨的上层社会的矛盾。而且上天赋予出生平民的于连过人的天资,他聪敏好学,记忆力超凡。在启蒙思想家自由平等的观念影响下,他幻想走入拿破仑那条红色的道路。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建功立业。可是复辟的现实使平民可以靠能力才干实现生命

李煜文献综述

李煜研究综述 李煜是我国晚唐五代影响较大的词作家。他的词作以南唐降宋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主要奢华的贵族生活,后期主要写亡国之思,现存其词作三十余首,其中后期词作占三分之一。对于李煜的创作,前人专论很少,为单篇论文的较多,但这并不代表否认他在词史上的地位。 关于李煜的词作,有人认为他的后期词作“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堪称“神秀”之作;也有人以为是“亡国之音哀以思也”,没有可取之处。就其肯定的方面来讲,对于李煜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的评价,一般来讲是从三种方面来讲: 一方面是分析“李煜词为什么能够穿越千年的历史”。其原因大概认为有以下几种。 第一,王国维说:“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李煜词的精神生动飞扬足以超过现实涵盖一切,他用白描手法通过梦境的叙述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 将词的意境美写到极致, 创造了一个清新自然, 坦率真切的审美艺术境界。【《以悲为美,以境为鉴——论王国维对李煜词的评价》赵青,《语文学刊》2008年04期】他善于深入到人的心灵最深处,而又能用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把那种抽象的、可感而不可说的感情,真实具体的描述出来,完成抒情诗人自我心理形象的塑造。【汤人民《王国维“境界”说试探》《南师学报》1962年第3期】这种不经意间营造的意境,给人以深切感受,让人难以忘怀。 “赤子之心”也是其作品能引起他人共鸣的重要原因。李煜词通常直言本事,一往情深。【唐圭璋《李后主评传》《读书顾问》创刊号,1934年3月】这位“生在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王国维《人间词话》第十六则),阅世甚浅的词人,始终保有较为纯真的性格,在词中一任真实情感倾泻。他的前期词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受,对自己的沉迷与陶醉不加掩饰;后期词写亡国之痛。血泪至情。无论是荒唐的生活或是亡国的无奈,本都是不可饶恕的事,但由李煜如此坦率的说出,又不禁让人为他惋惜而不忍责怪。 悲情作品承载了中国古代文人乃至整个汉民族的感伤世界。“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人客观世界中去。”无疑,李煜词创造了亡国之痛、亡国之思、离别之苦、孤寂之恨、故国之恋的尖锐冲突,他将自身的身世之慨,上升为人类普遍情感的高度,营造了无限的忧患和惶恐的悲愤情结气氛,冲破了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廖廓的空间意念,在读者心中聚变成词学张力,荡气回肠,感人殊深。【《简论李煜词穿越历史时空的词学张力》王惠民,《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文献综述

关于陆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文学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高级文员) 080104028 余艳娟 指导教师于玉贤教授 一、前言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时期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诗歌作品存世量最多的诗人。他一生创作诗歌无数,今存有九千多首,诗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爱国是陆游诗歌的主导思想,主要表现在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这类题材诗歌风格雄浑豪放,沉郁悲壮,是最能反映南宋时期爱国热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 二、对陆游研究的现状 陆游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以其显著的成就而独树一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位。从他成名到后代,一直颇受关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陆游的认识和评论、研究侧重都不同。以下就所阅读、了解的材料予以整合综述,望能有一个统一性。 一、从南宋到清代 从图书馆收集资料,知道这一时期的资料基本上都收集在孔凡礼、齐治平编写的《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陆游资料汇编》中,资料中大多数片言只语、散论方式对陆游给出评价。 (一)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相关资料除了对陆游家世、生平经历的介绍,对陆游一些具体诗句的评述外,还涉及陆游的地位、陆游对前代诗歌的继承、陆游诗歌的特点等方面。 1.关于陆游的地位。陆游在南宋当时就有很大的名声,有“小李白”之称,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被视为“中兴之冠”。陈振孙认为他的诗“为中兴之冠”【1】,戴复古说“茶山衣钵放翁诗,南渡百年无此奇。”【1】周必大说他“高处不减曹思王、李太白,其下犹伯仲岑参、刘禹锡”【1】,林景熙将其与杜甫相比较:“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水。龟堂一老旗鼓雄,劲气往往摩其垒。”【1】2.关于陆游对前代诗人的继承。杨万里说他“重寻子美行程旧,尽拾灵均怨句新”【1】,周必大说他“得李、杜之文章,居严、徐之侍从”【1】,姜特立认为他“不蹑江西篱下迹,远追李杜与翱翔”【1】,指出陆游学习前辈诗人,融入自身,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 3.关于陆游诗歌的特点。姜特立在《应致远谒放翁》中说:“此翁笔力回万牛,淡中有昧枯中膏,有时奇险不可迫”【1】指出陆游诗的平淡和奇险。杨万里称其特点为“敷腴”【1】,姜夔称为“俊逸”【1】。戴复古在《读放翁先生剑南诗草》日:“人妙文章本平澹,等闲言语变瑰奇。”【1】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也可见陆游诗的意味醇厚而又自然的特点。 (二)元代 元代只有方同对陆游的评论最多也是最恰当。方回指出了陆游诗的渊源还有中晚唐。他说:“学唐人丁卯桥诗,逼真而又过之者:王半山、陆放翁。集中多有其作。”【1】“放翁诗出于曾茶山,而不专用江西格,间出一二耳。有晚唐,有中唐,亦有盛唐。”【1】在《瀛奎律髓》中,方回指出了陆游诗歌的特点。他反复用“熟”和“新”这两个词语来评价陆游诗。与“熟”相关的评语有“熟之又熟”、“烂熟”、“律熟”、“平熟”等,与“新”相关的词语有“生新”、“新美”、“新诡”、“新异”等。“熟”是随手拈来,自然妙成的;“新”是不落俗套,刚健清新。他还指出陆游诗歌善于描绘景物的特点,如“颇能道钱塘风物”、“此景未易得也”、“新冬野景,搜抉无遗”【1】等等。 (三)明清时期 明代评陆游的人相对较少,评者对陆游多持敬意。如祝允明《书新本渭南集后》日:“放翁文笔简健,有良史风,故为中兴大家。”【1】文彭《题放翁帖》日:“放翁以诗名天下,受知周益公、范文穆,为中兴大

宋四六研究综述

宋四六研究综述◎施懿超 发布时间:2008年1月28日 13时56分 施懿超 广义的宋文包括散体的古文,也包括骈体的四六文。从宋文研究史的角度来看,宋文的研究和诗、词等相比相对较弱。从民国初年到1949年的这一时期内,专门的宋文论著极少,有关宋文的论述多较为简略地见于文学史、分体文学史、文学批评史著作中,涉及骈文的部分亦如此,这一时期出现一批骈文专著。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的三十年中,对宋文的研究又往往集中于个别大家和少数名篇,范围过于狭窄,对骈文的研究几乎为零。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宋文研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真正展开,对骈文的重视也是此后的事了,台湾学者有关骈文的论著大致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始。本文对宋四六研究现状的分析大体分民国时期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两个时期展开。 一、民国时期研究状况 民国初年到1949年时期研究状况。民国时期的骈文研究相对兴盛,出现一批骈文专著,关于宋四六的研究自然是其重要部分;同时文学史等著作也对骈文给予一定程度的论述,其中对宋四六多有专章或专节论述。这一时期的宋四六文研究可说是初具规模,对宋四六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了初步的论述,宋四六研究格局初定,许多观点被七、八十年代以后骈文研究学者包括台湾学者所沿袭。 骈文著作方面有谢无量《骈文指南》、瞿兑之《中国骈文概论》、金秬香《骈文概论》、钱基博《骈文通义》、刘麟生《骈文学》和《中国骈文史》、蒋伯潜、蒋祖怡《骈文与散文》等若干种。此外还有如王仁溥《评注骈文笔法百篇》、王承治《骈体文作法》、张廷华《新体广注骈体文自修读本》(全二册)、金敏伦《(分类精选)骈体应用文》(上、下)、金茂之《四六作法骈文通》等一些以指导初学为主要目的的骈文选本。文学史、文学批评史著作方面有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柯敦伯《宋文学史》、钱基博《中国文学史》等多种,谢、钱同时有骈文著作问世,所以将两类著作放在一起论述。 骈文著作方面有谢无量《骈文指南》、瞿兑之《中国骈文概论》、金秬香《骈文概论》、钱基博《骈文通义》、刘麟生《骈文学》和《中国骈文史》、蒋伯潜、蒋祖怡《骈文与散文》等若干种。此外还有如王仁溥《评注骈文笔法百篇》、王

红与黑 于连形象分析

于连的悲剧人生 ——《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 《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奠基人司汤达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思想意义的作品。作者以细腻、深刻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于连这个形象,这个个人奋斗者是世界文学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他不仅反映着当时社会关系的两极对立、矛盾冲突,而且显示着真与假、美与丑的性格二重结构。于连究竟是个人主义野心家,还是一个反抗封建制度的资产阶级英雄,是人们一直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其实,于连的性格是多元多层次的,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既有突出的坚定性,又有复杂的矛盾性,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坚定的个人反抗精神 于连是一个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艺术形象,出生于家境贫穷、生活困苦的小锯木厂主家庭。他聪明、干练、敏感、倔强,具有火一般炽热的性格和强烈的自尊心。他极端不满自己现实的处境,热烈追求个人的自由、平等。他狂热地崇拜拿破仑,想凭自己的才干,成为拿破仑式的英雄。他充满激情地说:“一个富有热情的心灵,应该有所发明和建树。”他身上强烈地表现出平民的反抗意识和小资产阶级个人进取的野心。于连个性刚强,充满激情,富有毅力。他虽然表面长得文弱,但是“心里竟藏着宁可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的不可动摇的决心”。外表和内心的强烈反差,是于连形象的一大特点。他有毅力,敢于行动,这是其主导方面,犹豫不决是暂时的,最终要被他的决心所克服。于连的两次恋爱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它是对封建门阀制度的有力冲击,对平等自由的恋爱和婚姻的大胆肯定,是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热情讴歌。在于连的一系列性格冲突中始终贯穿着一根追求个人自由发展的性格坚定性的红线。强烈的自我意识是他性格中的核心成分,而自我意识在环境的作用下,产生出平等观念、反抗意识和个人野心。 二、双重的、矛盾的性格 于连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两重性元素主要有: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雄心与野心、虚伪与正直等。这种双重性构成了于连思想性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他的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德·雷纳尔市长家里;正直与虚伪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神学院中;雄心与野心、反抗与妥协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德·拉莫尔侯爵府中。于连的内心是自卑的,然而他又不能忍受这种自卑。不堪受辱的内心,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形成了于连自尊、怀疑、敏感和积极反抗的性格。在德·雷纳尔市长家,他最初对德·雷纳尔夫人示爱并非真心,而是为了维持自尊这一“职责”。“想到这个职责如果不履行,他就会成为笑柄,或者不如说,会产生自卑感”。用爱情来衡量自己价值的心理,使他本来就极强的自尊心变得更为敏感。在于连和德·雷

李清照词研究文献综述1

李清照词研究文献综述1 《中国词史》对南宋数位女性词人都有关注,其中以李清照为重点。将李清照词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来研究。他认为,前期词表现闺中生活的词揭示了李清照的内心世界,表现她对幸福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对自然的热爱,也带有时代感伤的情怀。同时指出,这些词与封建礼教不无抵触,因而受到同时代封建卫道士的诋毁。后期词书写的愁恨包含深刻的社会内容,感伤国破家亡的不幸。在艺术成就上,他认为李清照“为自我写心,表达真实的感情和鲜明的个性”,“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并且“声律和谐,富有音乐美”。 陶尔夫和刘敬从李清照经历的时代巨变、生活坎坷和精神磨难出发,持“蚌病成珠”的观点,认为后期词中“广泛地展示了那整个时代的苦难在词人心中留下的印痕”,赋出生命与时代的悲哀。他们把李清照的词按内容分为感伤时世、悲今悼昔、咏物自伤三类,并认为词中坦荡率直的精神与《上邪》、“敦煌曲子词”的某些民歌极相似。另外,还分析李清照的词学观点,认为“易安体”的精妙在于词学观念、审美体验、女性意识和艺术手段四个方面,从《打马图经自序》看出其词包含的专精精神来之不易,是生命投入的结晶。 吴熊和也集中关注李清照后期词,认为她既保持了南唐抒情词的传统词风,又“创造了以时代悲剧为背景的、表现她个人的深沉感受和巨大不幸的艺术风格”,“词的时代性和李清照个人的艺术独创性完美地统一,使传统的词风得到了充实和改造”,因此在两宋词人中独树一帜,这也是李清照对宋词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与其他词人的比较,突出李清照词的意境之妙。如她的伤别之作与柳永的“词语尘下”的赋别作品迥异,具有高雅的林下风范。 葛晓音认为李清照的闺情词风格含蓄秀婉、深挚清隽。同时结合其人生轨迹,认为其所见的政治沧桑和世态炎凉对前期词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加上伤春伤别的情绪,使其多愁善感的才思情致早现。但其中《渔家傲》别标奇格,展现雄奇阔大的精神境界,以汉赋方式构思小令,在北宋词中极罕见。后期词风转为缠绵凄苦、深沉感伤,广含“黍离之悲和人我苦乐之别”。而《词论》更使李清照成为词学理论探索的先行者,关注这种文学样式区别于诗文的特质和艺术表现规范,与周邦彦的创作反映出同样的探索要求。 刘尊明另辟蹊径,从传播史论的角度对李清照词作定量分析,仔细考察和探讨其词史地位。他认为,在男性作家传统下,女性作家能有专集编辑与流行,足见其非凡的文学成就和地位。列述宋明清以来至现当代国内流传的各种李清照词集版本。同时按时期统计历代文献对易安词的著录和传播,分宋元、明清两个历史时期,分别统计历代词选、总集及其他重要文献所录李清照词的具体数量。之后再探讨现当代文献和海外主要典籍传播李清照词的状况。此外,还从学术史论的角度,统计出李清照的存词名次在宋代十大词人中排名第76,而当代研究名次数量排名第2,1可见她的特殊地位。这种方法有一定合理性,不失为角度独特的尝试,但其科学性值得商榷,。 1数据截止于1999年,统计认为李清照在十大词人中综合排名第9。排名依据包括:存词名次、版本名次、 历代品评名次、当代研究名次、历代词选名次和当代词选名次,依此6项求平均数,得出平均名次。李清 照的平均名次排在第9位。前八位分别是:辛弃疾、苏轼、周邦彦、姜、秦观、柳永、欧阳修、吴文英, 第10位是晏几道。

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塑造城市品牌已成为各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一些学者和实践者开始关注城市品牌问题,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对这些研究进行整理,初步归纳出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的内部品牌观、受众观、营销观、形象观、文化观等分支领域,以期对未来研究有所启发。 关键词:城市品牌;内部品牌;利益相关者;城市营销;城市形象;城市文化编辑。 一、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的内部品牌观 城市内部品牌是指该城市所拥有的产品品牌、服务品牌、个人品牌、组织品牌(企业品牌、政府品牌、非盈利性组织品牌,如大学品牌、国际性组织、领事馆等)、文化品牌、产业品牌(矿藏品牌、旅游品牌、工业品牌、商业品牌、教育品牌等)、地理环境品牌、典故事迹品牌等。城市内部品牌多数都可以成为“城市名片”。由于内部品牌对城市品牌塑造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能大幅提升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因此,内部品牌培育成为城市品牌塑造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有: 二、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的受众观 真正的城市品牌是存在于城市受众(或利益相关者)的内心和想法当中,即城市品牌的最终形成是由城市内部利益相关者(如政府、投资者、居住者、工作者、创业者和求学者等)的满意度和城市外部利益相关者(如旅游者、潜在的消费者、经济学家、城市品牌竞争者、上级政府部门和观者等)的积极感知所驱动[11]。主要研究有: 张鸿雁(2002)提出,城市品牌建设主要应强调城市存在的责任、城市存在的道德意义与历史使命,从更完整的意义上说,城市发展是一个社会整体满意的体系,即城市市民满意、城市游客满意、投资者满意、环境满意、管理者满意、社区满意,以及在城市品牌经营中的个体差异满意、城市理念满意、行为满意和视觉满意等[9]。余明阳等(2004)以美国城市管理为例,初步介绍了美国城市政府如何吸引城市利益相关者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经验[12]。聂清凯(2004)认为,企业家是城市的天然产物,企业家精神与城市品牌之间存在着内部的互动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13]。姜海等(2004)认为,城市品牌来源于城市本身,它的生成基于市民和观者的心理需要,城市品牌是城市的物质内容与市民和观者的心理内容相融合,在特定的传播机制中生成的[14]。黄江松(2004)认为,城市品牌是城市长期积淀起来的社会公众对它的稳定印象和整体评价的集中表现[15]。张锐等(2006)认为,城市品牌就是城市建设者(如城市政府、企业、市民等)分析、提炼、整合所属城市具有的独特的(地理、人造自然)要素禀赋、历史文化沉淀、产业优势等差异化品牌要素,向城市利益相关者提供持续的、值得信赖的、有关联的个性化承诺,以提高城市利益相关者对城市的认同效应和满意度,并增强城市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6]。方丽(2005)认为,城市品牌是蕴含城市独特个性及受众效用的城市名称和标志,是构成城市的各种因素之总和在城市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和实际评价,是城市性质、功能和文明的外在表现[16]。孙利昌(2005)认为,城市品牌就是通过城市自身(包括城市的决策者、建设者和居民)对城市资源的系统整合,能够让人们对该具象的物质城市与某种抽象的精神形象对应的一种符号[17]。张燚等(2006)从两个方面提出了城市品牌形成的利益相关者驱动机理。首先,内部利益相关者由于身居城市,其满意度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对城市软硬件环境的“亲身体验”而形成;其次,城市在外部利益相关者心目中的形象主要来自短暂的“体验”、其他人的介绍、城市内部品牌和城市宣传。为此,作者提出实施利益相关者体验与满意度工程的主要内容和塑造方法 [11]。gibson(2005)以美国华盛顿特区推销城市生活的实践为例,对城市领导者们如何通过塑造城市品牌从而吸引郊区目标市场群体到城市定居的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18]。 三、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的营销观 城市营销的活动可以追溯到14世纪的意大利,而城市营销理论真正形成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国。kotler(2003)提出了“地方营销”的概念,即将地方视为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