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心理学讲义(彭聃龄本)

普通心理学讲义(彭聃龄本)

普通心理学讲义(彭聃龄本)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现代心理学概貌 主讲:迟毓凯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引言:科学心理学与民俗心理学

●民俗心理学

算命?

相面?

占星术?

琢磨人?

分析梦?

●科学心理学

心理学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

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应的一门学科。 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学与民俗的区别

科学心理学有学科继承性(哲学和生理学)

科学心理学有一定的研究范式

理论主张(研究对象的模型或抽象图象)

公认的比喻(将研究客体比作已知的客体)

公认的方法

科学心理学讲究科学方法

系统或科学性

数据

实验数据

一、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心理现象

【人眼……;人耳……;鼻,口,脑】

科学研究

【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与其它学科区别开来】

●心理现象的分类

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二、个体心理

●认知(cognition)

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信息加工)的过程

包括:感觉(个别属性)、知觉(整体属性)、记忆、想象、思维、言语

●情绪和动机

伴随信息加工的主观体验

【亲人的欢聚和离别】

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人的行为选择的不同,为自己,为别人】

●能力和人格

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

【男女认识差别;温柔与粗暴】

三、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行为(behavior)

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由动作和活动构成

产生:内外因交互作用。(刺激)

●心理与行为关系

刺激→心理→行为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得到表现

四、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consciousness)

能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动物的区别)

具有目的,预先计划方法和手段

对客体和自我的认识

【幼儿玩弄自己的身体】

注意:意识对事物和活动的指向和集中

【人类最后一个难解之迷】

●无意识(unconsciousness)

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控的心理现象

梦、内隐记忆

五、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个体心理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社会心理

是在团体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是该团体内个体心理特性的典型表现。

●关系

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主要参考教材:彭聃龄新版《普通心理学》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一、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心理过程(process)

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

【信息加工的流程】

●心理结构(structure)

揭示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关系

【记忆效果与材料理解的关系】

●心理的脑机制(mechanism )

探讨心理现象与脑的关系

●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

●心理与环境

【儿童的成长与环境;昔孟母,择邻处】

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理论研究

普通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应用研究

教育心理学

咨询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学校心理学

工程心理学

心理测量学

管理心理学

三、普通心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p12.

四、心理学的研究意义与科学地位

●意义

理论意义

【20世纪人类难解之谜20个中6个与人有关:①生命起源之谜;②智力起源之谜;③大脑之谜;④人类进化之谜;⑤人工智能之谜;⑥人类驾驭气候能力之谜】

【18个优先发展学科之一】

现实意义

【人生要处理三大问题(梁漱溟):①处理与自然的矛盾;②处理与他人的矛盾;③处理自身的矛盾】

●科学地位

中间学科

【自然科学:脑机制等;社会科学:人人交往】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因果研究(cause and effect)

揭示心理现象的因果联系

●相关研究(correlation)

事物间的另一种关系

●个案研究(case)

从个别案例中发现有价值的结果

二、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

与思辨相对,实事求是

●发展性原则

与静止相对

●系统性原则

与单一相对,动态多层面

三、心理研究的主要方法

●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

自然条件下对行为进行系统观察分析而得出规律

适用条件:

①对研究对象无法控制;②控制条件影响行为出现;③社会道德要求不能控制

优点:保持自然性和客观性

缺点:

①难以重复验证;②难以精确分析;③研究现象没有出现;④观察容易各取所需

●测验法(measurement method)

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基本要求:

信度:测验的可靠程度

效度:测验的有效性

优点:

①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分析;②同时分析多个变量的相关

缺点:难以推出因果性的结论

●实验法(experimenta ●method)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种类:

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

自然实验:在正常的生活情境中进行

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优点:

①设计严密,具有可重复性;②研究有主动性,可得出因果结论

●个案法(case method)

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优点:收集资料深入详尽

缺点:适合个别情况,难以推广运用

●其它

调查法

临床法

作品分析法

第四节:现代心理学研究简史

一、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哲学背景(理论基础)

理性主义(rationalism)

笛卡儿

天赋观念;我思故我在

经验主义

洛克

人类心灵如"白板";一切观念从经验中所得。

●生理学背景(方法基础)

神经生理;感官生理

【青蛙的神经传导速度;布洛卡区的发现】

二、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心理学:

哲学是父亲,生理学是母亲,生物学是媒人。

●冯特(1832-1920):心理学之父

《生理心理学原理》(1874):心理学独立宣言

莱比锡心理学实验室(1879):心理学诞生标志

三、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

●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人物:冯特(1879,莱比锡);铁钦纳

观点: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

●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人物:詹姆斯;杜威

观点:意识是连续变化的,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行为主义(behaviorism)

人物:华生;斯金纳

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人物:韦特海默;柯勒

观点: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

人物:弗洛伊德

观点: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

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观点: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重点:对信息加工历程的研究

●神经心理学(neuropsychology)

重点:研究大脑神经生理功能与个体行为及心理过程的关系

四、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古代:思想丰富

近代:引进传播

当代:曲折发展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

主讲:迟毓凯

第一节:脑的进化

一、神经系统的发生

●心理的产生历程

地球形成→生命出现→动物出现→神经系统产生→脑形成→心理现象出现

●原生动物

变形虫:单细胞→一胞多用

●腔肠动物

水螅:多细胞→神经细胞→神经系统

二、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蚯蚓:链状神经系统;头部神经节

●昆虫:头、胸、腹三大神经节

三、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管状神经系统出现

●神经管前端膨大成脑

四、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动物发展:哺乳动物→灵长类动物→人类

●脑的发展:

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

【猫的脑重与体重平均比值是1.0(脑指数EQ)。人脑的EQ是猩猩的2.54倍;是鼠脑的15倍。】

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

【皮层指数(CQ):人脑是猩猩的3倍】

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

【脑区的发展】

第二节:神经元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neuron)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其基本功能是接收和传递信息

构成:

胞体:

树突:传入神经冲动

轴突:传出神经冲动

●神经元结构图(点击可见)

●胶质细胞

位于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

作用:

①促进神经元之间的沟通,起到支架作用

②形成绝缘层,使神经冲动快速传导

③给神经元输送营养

二、神经冲动的传递

●神经冲动(nerve impulse)

概念: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

●神经冲动的电传导

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高大的人动作慢?】

●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

突触:神经元之间彼此接触的部位

三、神经回路(nerve circuitry)

●概念: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建立的联系,就构成了信息传递与加工的神经回路。

●反射弧

最简单的神经回路

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神经元的连接方式

一对一;发散式;聚合式;环式

第三节:神经系统

一、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

由脊髓发出,运动兼感觉

●脑神经

由脑发出,主要是内外感觉

●植物性神经

交感神经:应付紧急情况

副交感神经:平衡抑制兴奋的作用

二、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spina●cord)

是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

【桑兰的受伤?】

可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

【膝盖反射,肘反射】

●脑干(brain stem)

延脑:与基本的生命活动有关,"生命中枢"

【支配呼吸、排泄、吞咽;】

中脑:视听反射中枢;随意运动

脑干:控制意识状态,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凤凰卫视刘海若?】

●间脑

丘脑:接受视听神经的信息并传入皮层,"中继站"

下丘脑: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皮下中枢,控制内分泌;对情绪有影响

●小脑

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

【小脑发达,大脑简单】

●边缘系统

与本能活动有关

与记忆有关

●神经系统关系图(点击可见)

三、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大脑的结构

脑回、中央沟、外侧裂、顶枕裂

【大脑平滑】

●大脑的结构示意图(点击可见)

●大脑的分区与功能

初级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分别接受来自眼、耳以及皮肤和表面内脏的各种刺激。

初级运动区:布鲁德曼第四区,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言语区:位于大脑左半球,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

联合区:和各种高级心理机能有密切的关系。

●大脑分区图(点击可见)

●大脑半球的一侧优势

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

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位于右半球。

●大脑半球的一侧优势图(点击可见)

●割裂脑实验

【让病人戴上眼罩,将一件最熟悉的物体(如一支铅笔)置于他的手中,并要他说出是什么东西。如果将物体放在右手中,病人则很容易回答那是铅笔。如果将物体放在左手中,病人就不能回答提出的问题。原因在于语言区只在左半球,未分割之前两半球合作,仍可表现语言反应。分割之后,右半球功能孤立,缺少左半球语言区的合作,故而在行为上失去了统合作用。】

【实验时,被试坐于实验桌前,下颚固定在一个支架上,两眼注视正前方银幕上的一点(固定视野范围)。然后在左视野出现一个钉锤图形,在右视野出现一个玫瑰花图形。由钉锤刺激所引起的视觉,经两眼的右半边,传送至大脑右半球的视觉区;由玫瑰所引起的视觉,经两眼的左半球,传送至大脑左半球的视觉区。实验结果发现,被试只能回答看见玫瑰,而看不见钉锤。原因也是语言区只在左半球的缘故。】

●割裂脑实验示意图(点击可见)

第四节: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一、定位说

●颅相说:心理功能与颅骨的形状相联系→相面

●失语症:布洛卡;威尔尼克

【布洛卡病人:右侧身体瘫痪,只能说"tan",而智力其它方面正常,死后尸体检验的结果是左侧的额叶受到损伤】

【威尔尼克病人:说话流畅,但所说的话没有意义;病人有听觉,但不理解别人的话语。脑损伤发生在颞叶。】

二、整体说

●佛罗伦斯:局部损毁法

【用鸡和鸽子做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切除动物脑的一部分,然后观察其行为表现。在切除小块皮层后,动物开始少运动,不吃不喝,但能逐渐恢复正常。→他认为,不存在皮层功能的定位,功能的丧失与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而与特定的部位无关。】

●拉什利: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

【采用脑损技术用白鼠进行了一系列走迷宫的实验。结果发现,在大脑损伤之后,动物习惯形成出现很大障碍,这种障碍与脑损伤的部位无关,而与损伤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均势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总体活动原理: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正比,而与受损伤的部位无关。】

三、机能系统学说

●鲁利亚

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

【实验表明,脑的一定部位的损伤,往往不是导致某一孤立的心理机能的丧失,而是引起某种综合症,即引起一系列过程的障碍。而且在某些部位损伤之后,借助机能改造的方法,可以使一些比较复杂的心理机能得到恢复。(如阅读障碍;书写障碍。)】

【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

包括:动力系统、信息加工系统和行为调节系统

第五节:内分泌系统

种类及功能

●甲状腺:促进新陈代谢,增进机体发育

●副甲状腺:保持血液和细胞内钙的浓度

【不足,会使人反应迟钝,肢体的运动不协调】

●肾上腺:维持钠离子及水分的正常含量

【主要作用是兴奋交感神经,促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瞳孔放大等,→应付突然的事变】

●脑垂体:激素很多种,有"主腺"之称

【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性腺:分泌不同性激素,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

第三章:感觉 主讲:迟毓凯

第一节:感觉概述

一、感觉概念

●内涵: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意义: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感觉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二、感觉编码

●内涵:刺激包含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的过程称为感觉编码。

●理论:神经特殊能量说(缪勒)

观点: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的能量,它们在性质上是相互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感觉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决定于感觉神经的性质。

评价:①承认感官的分化,承认人脑对神经自身状态的感受是正确的;②否定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否认人的感觉依赖于外物的性质,是错误的。

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出反应,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称之为感觉阈限和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vs.绝对感觉阈限

内涵: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两者关系:E=1/R(E为绝对感受性;R为绝对感觉阈限)

【理解:绝对感觉阈限并非绝对不变;人的绝对感受性受多种因素影响】

【人与狗在气味感觉阈限的差异】

【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

视觉:晴朗夜空30英里以外的烛光

听觉:安静房间20英尺以外手表的滴答声

味觉:两加仑水加入一茶匙糖后有甜感

嗅觉:一滴香水弥散三居室

触觉:一片蜜蜂翅膀从一公分外落在面颊

温冷觉:觉察出皮肤表面摄氏1度的差异】

●差别感受性vs.差别阈限

内涵: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两者关系:K=△I /I(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K是一个常数。)→韦伯定律

【理解: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程度。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韦伯定律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世界冠军破记录,举重加一斤则不行。】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对数定律:P=KlogI(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费希纳

【理解: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只按算术级数上升。】

【失恋一次痛不欲生;失恋多次轻轻松松】

乘方定律:P=KIn(P是感觉量;I是刺激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斯蒂文斯

【理解:对能量分布较大的感觉通道(如视觉、听觉),n较低,感觉量随着刺激量的增长而缓慢上升;而对能量分 布较小的感觉通道(如温度觉、压觉),乘方函数的指数较高,因而物理量变化的效果更明显。】

【光的强度加倍感觉变化不大,而温度增加一倍则感觉明显。】

第二节:视觉

一、视觉刺激

●可见光谱:400nm~700nm的电磁波

【nm是nanometer的缩写,毫微米】

●构成视觉的光

发光体发出的光(太阳、星星、蜡烛)

物体反射出的光(房屋、书本)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眼球之结构功能

眼球壁:角膜外界光线由此入眼,具有区光作用;虹膜:调节瞳孔大小(外层)。网膜有感光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具感光功能(内层)

眼球:晶体、房水和玻璃体,皆为屈光介质。

●眼球之结构图(点击可见)

●视觉的中枢机制

直接投射区:枕叶的纹状区(布鲁德曼第17区)

视觉感受野:是网膜上的一定区域,当它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

三、视觉的基本现象

●明度

明度与视亮度: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视亮度是指从白色表面到黑色表面的感觉连续体,其由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决定的。

【理解:明度由物体的照明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决定;视亮度,物体表面的反射率高,显得白,反射率低,显得黑。乌鸦怎么看上去都是黑的。】

明度的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

明度与波长

【人眼对不同波长光线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颜色

内涵: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广义的颜色包括非彩色(黑白灰),狭义的颜色仅指彩色。

特性:

色调: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

【反射光中长波占优势,物体呈红色或橘黄色;短波占优势,物体呈蓝色或绿色】

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

【酱紫色与粉红色都含有红色,但前者显得暗,后者显得亮】

饱和度: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纯的颜色高度饱和,如鲜红;混上其它颜色,则不饱和,如粉红】

颜色混合:

色光混合: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

【各种波长相加得白光】

颜料混合: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

【红加黄得橘红;各种颜色相加得黑色】

色觉缺陷:

色弱:对不同波长的感受性低于正常人。

【男多于女,男人占6%或8%;女人千分之四。】

色盲:全色盲(只能看到黑色和白色)和局部色盲(如,红绿色盲)

色盲测试图例(点击可见)

●色觉理论:

三色说:(托马斯.杨)人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红、绿、蓝)。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的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评价: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但不能解释红绿色盲的现象。

【红绿色盲患者将短波看成蓝色,长波看成黄色,因而没有红绿经验。由于三色论假定黄是由红绿混合产生的,因此,缺乏感红和感绿装置的人,不应该具有黄色经验】

【彩色电视的原理】

对立过程理论:(黑林,四色学说)视网膜存在中种不同功能的锥体细胞,分别感受黑-白亮度、红-绿两色和黄-蓝两色。每种锥体细胞感受的两种色光刺激,在光波长度上各不相同。因此当每种锥体细胞在感受色光刺激时,即产生两种颜色的互补作用。许多实验结果支持了该理论,并可解释红绿色盲。

【对红绿色盲的解释:缺少感受红绿二色的锥体细胞】

●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视觉对比: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成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 【灰色纸片放在白色背景比黑色背景上显得暗】

【灰色纸片放在蓝色背景上显黄;放在黄色背景上显蓝(可用黑林的四色学说解释)】 【视觉对比在美术、装饰等行业的具有价值】

【中国人的白皮肤与染金发】

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国画中的乌云托月】

视敏度:即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细节的能力。

●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视觉适应:

暗适应: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时间长,解放军夜间换岗】

明适应: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时间短,走出电影院】

【矿井工人脱险出井口】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像。

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

【注视太阳之后的眼前光亮】

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

【注视绿花,然后在白墙上看到红花→黑林四色学说;见教材彩页】

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电影的制作原理】

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现象称为~。

第三节:听觉

一、听觉刺激

●声波的物理特性

频率:发声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周/秒)

【男子频率低,女子频率高】

振幅:振动物体偏离起始位置的大小。

【振幅大,压力大,听到声音强】

波形:正弦波得到的声音是纯音;不同频率和振幅的正弦波叠加得到的音是复合音。

●听觉的基本特性

音调

音响

音色

二、听觉的生理机制

●耳的结构和功能

外耳:耳廓和外耳道,收集声音。

中耳:鼓膜-受声音压迫机械振动,带动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将声音传到卵圆窗。

【砧:zhen1】

内耳:耳蜗-是人的听觉器官。由鼓阶、中阶和前庭阶构成。鼓阶与中阶间的基底膜上包含大量支持细胞和毛细胞(听觉的感受器)

●耳的结构示意图(点击可见)

●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听神经:由毛细胞的轴突离开耳蜗组成,为第八对脑神经。

三、听觉的基本现象

●音调

主要由声音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

【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和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并不完全对应】

●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主要解决人耳如何分析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

频率理论:

人物:物理学家罗.费尔,1886

观点: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的次数较少,因而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少。反之镫骨和基底膜都发生较快的振动。

评价: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的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

【基底膜与镫骨的关系,类似于电话机和接收机的关系。当送话机说话时,它的膜片按话音的频率产生不同频率的振动,使线路内的电流出现变化。在另一端,收话机的薄膜因电流的变化而振动,并产生与送话端相同的语音。这种理论也称电话理论。】

共鸣理论:

人物:赫尔姆霍茨

观点: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象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 评价: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人耳能接受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最高频与最低频之比是10000:1,而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之比为10:1】

【共鸣理论也称位置理论】

行波理论:

【xing2bo1】

人物:冯.贝克西

观点: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

评价: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500Hz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500Hz 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