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与小剂量氯胺酮预防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后痛觉过敏的效果比较

_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与小剂量氯胺酮预防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后痛觉过敏的效果比较

_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与小剂量氯胺酮预防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后痛觉过敏的效果比较
_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与小剂量氯胺酮预防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后痛觉过敏的效果比较

·临床研究·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与小剂量氯胺酮预防瑞芬太尼

复合麻醉后痛觉过敏的效果比较

张卫 周立君 阚全程 张洁 李治松 王中玉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与小剂量氯胺酮预防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鼻内镜下鼻窦手术的女性患者100例,ASA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瑞芬太尼+0.4μg/kg右美托咪定组(RD1组)、瑞芬太尼+0.6μg/kg右美托咪定组(RD2组)、瑞芬太尼+0.8μg/kg右美托咪定组(RD3)、瑞芬太尼组+氯胺酮组(RK组),每组20例。RD1、RD2和RD3组诱导后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0.4、0.6和0.8μg

/kg,RK组诱导后给予氯胺酮0.8mg/kg,五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输注速率均为0.3μg·kg-1·m

in-1

,复合丙泊酚维持麻醉。记录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即刻进行OAA/S评分,术后15、30min、1、2、4、8、24hVAS评分,观察并记录拔管后2、24h芬太尼用量以及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与R组比较,其他四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明显下降(P<0.05)。与RD1组比较,术后各时点RD2组、RD3组、RK组VAS评分明显下降(P<0.05)。与RD3组比较,R组、RD1组、RD2组、RK组拔管即刻OAA/S评分1级例数明显增加、2级例数明显减少(P<0.05)。R组拔管后2h及24h内芬太尼用量分别为(50±10)μg和(65±13)μg,其他四组均未使用芬太尼(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R组为7例,RK组为6例,明显高于RD1组1例、RD2组1例和RD3组0例(P<0.05)。结论 0.6μg/kg右美托咪定可预防瑞芬太尼诱发的术后急性痛觉过敏,且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氯胺酮;瑞芬太尼;痛觉过敏Comparison of preventive effects of different dose of dexmdetomidine and low-dose keta mine on remifentanil-induced acute postoperative hyperalgesia ZHANG Wei,ZHOU Li-jun,KAN Quan-cheng,

ZHANG Jie,LIZhi-song,WANG Zhong-yu.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ZhengzhouUniversity,The Key Laboratory of Medical collages of 

Henan,Zhengzhou 450052,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HAN Quan-cheng,Email:kanquancheng2008@163.com 作者单位:

450052 河南省高等学校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通信作者:阚全程,Email:kanquancheng

2008@163.com【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preventive effects of different dose of dexmdetomidineand low-dose keta mine on remifentanil-induced acute postoperative hyperalg

esia.Methods Onehundred patients(ASAⅠorⅡ,women,aged 18-59)scheduled for endoscopic sinussurgery were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randomly(n=20):remi-fentanil group(group 

R),remifentanil+0.4μg/kgdexmedetomidine(group RD1),remifentanil+0.6μg/kg dexmedetomidine group(group 

RD2),remifentanil+0.8μg/kg dexmedetomidine group(group 

RD3),remifentanil+keta mine(groupRK).After induction of anesthesia,0.4,0.6and 0.8μg/kg 

dexmedetomidine were ad ministeredintravenously in group RD1,RD2,RD3respectively,but 0.8mg/kg keta mine in group RK.Anesthesia was mained with remifentanil 0.3μg·kg-1·m

in-1

 in combination with propofol.Surgeryduration,extubation time,OAA/S scores after extubation,VAS scores at 

15,30min,1,2,6,12and 24hafter op

eration,incidence of adverse effects were recorded.Results VAS scores afteroper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group RD2,RD3,RK than in group 

RD1(P<0.05),there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AS scores after operation in group 

RD2,RD3,RK.OAA/S grade2proportion of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other 4groups than in group 

RD1.Theconsumption of fentanil at 2h(50±10)μg and 24h(65±13)μ

g after extubation were significantlylower in group RD1,RD2,RD3,RK than in group 

R(P<0.05).The incidences of adverse effects ingroup RD1,RD2and RD3were significant lower than in group R and RK(P<0.05).Conclusion There is no sig

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reventive effects of some dose ofdexmedetomidine and low-dose keta mine on remifentanil-induced acute postoperative hyperaig

esia,butdexmedetomidine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s of adverse 

effects.·

534·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年5月第29卷第5期 J Clin Anesthesiol,May 2013,Vol.29,No.5

【Key words】 Dexmedetomidine;Ketamine;Remifentanil;Hyperalgesia

瑞芬太尼是一种超短效阿片类受体激动药,具有起效快,不经肝肾代谢,连续输注无蓄积等优点,因而目前广泛用于临床维持麻醉,但有研究证明瑞芬太尼可剂量依赖性的引起患者术后痛觉过敏[1,2]。有研究报道,右美托咪定与小剂量氯胺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瑞芬太尼诱发的术后急性痛觉过敏[2~4],但两者在同等条件下的预防效果比较报道尚少。本研究拟比较预先给予右美托咪定与推荐剂量的氯胺酮预防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2012年择期行鼻内镜下鼻窦手术女性患者100例,ASAⅠ或Ⅱ级,年龄18~59岁,20kg/m2≤BMI≤30kg/m2。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不全、酗酒或药物成瘾史、精神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病史。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瑞芬太尼+0.4μg/kg右美托咪定组(RD1组)、瑞芬太尼+0.6μg/kg右美托咪定组(RD2组)、瑞芬太尼+0.8μg/kg右美托咪定组(RD3组)、瑞芬太尼组+氯胺酮组(RK组)。

方法 入室后常规监测ECG、SpO2、BP和BIS,静注丙泊酚1.5mg/kg、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瑞芬太尼1μg/kg(批号:6120601)诱导后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RD1、RD2和RD3组诱导后分别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批号:12052134)0.4、0.6和0.8μg/kg;RK组诱导后给予氯胺酮0.8mg/kg(批号:111208),10min输注完毕。麻醉维持:五组静注瑞芬太尼0.3μg·kg-1·min-1复合丙泊酚4~12mg·kg-1·h-1,术中调整丙泊酚速率维持血压波动在基础值的20%,BIS值维持在40~50,调整呼吸机参数使PETCO2维持在35~45mm Hg。手术结束时立即停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给予新斯的明l mg、阿托品0.5mg拮抗。当患者清醒,根据指令睁眼、抬头5s,恢复自主呼吸状态并维持PETCO2在正常范围内,SpO2>95%,拔除气管导管,送至PACU观察2h。

观察指标 (1)记录手术时间、拔管时间;(2)拔管即刻进行OAA/S评分(1级,完全清醒,对正常呼名的应答反应正常;2级,对正常呼名的应答反应迟钝;3级,对正常呼名无应答反应,对反复大声呼名有应答反应;4级,对反复大声呼名无应答反应,对轻拍身体有应答反应;5级,对轻拍身体无反应,对伤害性刺激有反应);(3)观察术后15、30min、1、2、4、8和24h VAS评分(0分无痛,10分疼痛难以忍受),若VAS评分>6分追加芬太尼1μg/kg;(4)记录拔管后2、24h内芬太尼使用量,观察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幻觉、恶梦等不良反应;(5)若手术时间<1.5h,>2h或OAA/S评分>2级的患者剔除本研究。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珚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 果

五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1)。

表1 五组患者一般情况及手术时间、拔管时间(珔x±s)

组别例数

年龄

(岁)

体重

(kg)

手术时间

(h)

拔管时间

(min)

R组20 31±9 57±7 1.7±0.4 7.1±1.8RD1组20 33±8 56±9 1.8±0.3 5.9±2.9RD2组20 33±11 59±8 2.2±0.2 6.1±4.5RD3组20 32±10 56±10 1.9±0.2 7.2±1.9RK组20 33±10 58±8 2.0±0.1 6.6±3.3与R组比较,其他四组术后不同时点VAS评分明显下降(P<0.05)。与RD1组比较,术后不同时点RD2组、RD3组、RK组VAS评分明显下降(P<0.05);而RD2组、RD3组和RK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2)。

与RD3组比较,R组、RD1组、RD2组和RK组拔管即刻OAA/S评分1级例数明显增加、2级例数明显减少(P<0.05)。R组、RD1组、RD2组、RK组OAA/S评分1、2级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3)。

R组拔管后2h及24h内芬太尼用量分别为(50±10)μg和(65±13)μg,其他四组均未使用芬太尼(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R组为7例,RK组为6例,明显高于RD1组1例、RD2组1例、RD3组0例(P<0.05)。

讨 论

本研究采用的瑞芬太尼的维持剂量为0.3μg·kg-1·min-1,此剂量高于临床常用剂量,且在瑞芬

·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年5月第29卷第5期 J Clin Anesthesiol,May 2013,Vol.29,No.5

表2 五组患者术后不同时点VAS评分(分,珔x±s)

组别例数15min 30min 1h2h6h12h24h

R组20 6.25±0.23 4.41±0.18 6.74±0.57 4.55±0.19 3.56±0.69 2.24±0.35 1.97±0.36RD1组20 4.05±0.48a4.16±0.31a3.84±0.22a2.67±0.20a1.83±1.05a1.02±0.24a0.75±0.58aRD2组20 2.56±0.30ab 2.28±0.65ab 2.14±1.01ab 2.04±0.34ab 1.15±0.77ab 0.57±0.38ab 0.33±0.21abRD3组20 2.08±0.65ab 2.12±1.02ab 2.26±0.93ab 1.52±0.88ab 1.21±0.65ab 0.84±0.35ab 0.40±0.25abRK组20 2,63±0.41ab 2.09±0.99ab 2.53±0.68ab 1.99±0.75ab 1.28±0.70ab 0.59±0.43ab 0.37±0.24ab 注:与R组比较,aP<0.05;与RD1组比较,b P<0.05

表3 五组患者拔管即刻OAA/S评分分级(例)

组别例数1级2级

R组20 20a0a

RD1组20 19a1a

RD2组20 18a2a

RD3组20 7 13

RK组20 19a1a

注:与RD3组比较,aP<0.05

太尼的安全窗范围内。而R组术后VAS评分处于高分值,这与鼻内镜下鼻窦手术引起的轻微创伤不相符,说明瑞芬太尼引发了患者术后急性痛觉过敏。瑞芬太尼诱发术后痛敏的机制还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主要与NMDA受体的功能相关,瑞芬太尼通过激活阿片受体增强NMDA受体激活后的跨膜电流,使NMDA受体的亚基组合发生改变,NR2B亚基所占比例增加[5,6]。

小剂量氯胺酮(单次静注剂量小于1mg/kg)目前被广泛用于预防术后痛觉过敏,它是NMDA受体的拮抗药,可与NMDA受体结合,阻断NMDA受体与谷氨酸结合,从而发挥镇痛作用[7]。大量研究证明它可有效预防瑞芬太尼诱发的术后痛觉过敏,效果确切,术前给予氯胺酮0.6mg/kg可以达到满意的预防瑞芬太尼术后痛觉过敏的效果[2,8]。本研究采用氯胺酮0.8mg/kg与右美托咪定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与R组比较,拔管后RK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这说明小剂量氯胺酮起到了良好的抗瑞芬太尼诱发的痛敏作用,与Joly等[2]的报道相一致。

本研究显示右美托咪定组术后VAS评分明显小于R组,说明了右美托咪定具有抗瑞芬太尼诱发术后急性痛觉敏感的作用,抑制脊髓NMDA受体NR2B亚基比例的增加[9],而且这种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0.4~0.6μg/kg)随剂量增加而增强,其中RD2组与RD3组术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右美托咪定对瑞芬太尼诱发的术后痛觉过敏具有封顶效应。与RD3组比较,其他四组拔管即刻OAA/S评分为2级的患者所占比率明显降低,而R组、RD1组、RD2组、RK组拔管即刻OAA/S评分2级的患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术前给予0.8μg/kg的右美托咪定会影响术后患者的苏醒。

术后不同时点RD2组、RD3组与RK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右美托咪定在预防瑞芬太尼诱发的术后急性痛觉敏感方面起到与小剂量氯胺酮相同的作用。与PK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可以明显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因为氯胺酮禁用于严重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肺心病、肺动脉高压、颅压或眼压过高者,慎用于癫痫、精神病、甲亢及肾上腺嗜咯细胞瘤患者,所以在上述患者右美托咪定可作为氯胺酮的替代用药,用于预防瑞芬太尼诱发的急性术后痛觉过敏。

综上所述,一定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具有与小剂量氯胺酮相同的预防瑞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的效果,基于本研究,推荐剂量为术前静脉给予0.6μg/kg右美托咪定,输注时间超过10min,预防效果良好,不影响苏醒,并能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Martin S,Angst MD,J David Clark,et al.Opioid-inducedhyperalgesia:aqualitative systematic review.Anesthesiology,2006,104(3):570-587.

[2] Joly V,Richebe P,Guignard B,et al.Remifentanil-inducedpostoperative hyperalgesia and its prevention with small-dose

keta mine.Anesthesiology,2005,103(1):147-155.

[3] Guo W,Wei F,Zou S,et al.Intraoperative infusion of dexme-detomidine reduces perioperative analgesic requirements.Can

J Anaesth,53(2006)646-652.

[4] Belgrade M,Hall S.Dexmedetomidine infusion for the man-agement of opioid induced hyperalgesia.Pain Med,2010,11

·

·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年5月第29卷第5期 J Clin Anesthesiol,May 2013,Vol.29,No.5

(12):1819-1826.

[5] Guntz E,Dumont H,Roussel C,et al.Effects of remifentanil on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an electrophysiologic study inrat spinal cord.Anesthesiology,2005,102(6):1235-1241.[6] Guo W,Zou S,Guan Y,et al.Tyrosine phosp-horylation of theNR2Bsubunit of the NMDA receptor in the spinal cord duringth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inflammatory hyperalge-sia.J Neurosci,2002,22(14):6208-6217.

[7] 刘国凯,黄宇光,罗爱伦.小剂量氯胺酮用于术后镇痛的研究

及其临床价值.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23(3):23-25.

[8] 杭黎华,邵东华,王洪,等.小剂量氯胺酮减轻瑞芬太尼致术后痛觉过敏的临床研究,重庆医学,2011,40(9):40-49.

[9] Zhenga Y,Cuib S,Liu Y.Dexmedetomidine prevents remifen-tanil-induced postoperative hyperalgesia and decreases spinaltyrosine phoepho-orylation of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2Bsubunit.Brain Research Bulletin,2012,87(4-5):427-431.

(收稿日期:2012 09 03)

作者单位:210008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医院麻醉科通信作者:杨云,Email:yy2005318@yahoo.com.cn·病例报道·

多发性骨髓瘤行全椎板切除术中发生循环衰竭一例

冯丹丹 杨云

患者,男,74岁,70kg。因“多发性骨髓瘤4年,双下肢不完全瘫痪1月余”入院,术前ECG、血常规、生化检查及凝血功能均为正常,心脏彩超示左心房4.1cm,EF 59%。拟在全身麻醉下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入室后面罩吸氧,建立外周静脉通路。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2mg、依托咪酯10mg、芬太尼0.2mg、维库溴铵8mg、地塞米松10mg,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并予桡动脉穿刺及颈内静脉穿刺测压。麻醉维持:静脉输注丙泊酚6mg·kg-1·h-1、阿曲库铵0.35mg·kg-1·h-1、瑞芬太尼0.2μg·kg-1·min-1。手术方式为双切口,骨水泥椎体成形术。BP115/65mm Hg,HR 78次/分,SpO2100%,CVP 8cm H2O,气道峰压16cm H2O,PETCO230mm Hg。手术结束前患者HR 56次/分、BP 93/56mm Hg,静注麻黄碱10mg,增加至30mg;多巴胺2mg增至10mg,HR 53次/分,BP 70/40mm Hg,暂停手术,压力袋加压输血、输液,推注多巴胺10mg、麻黄碱15mg、阿托品0.5mg,泵注多巴胺10μg·kg-1·min-1,停用麻醉药。BP降至44/30mm Hg,HR40~45次/分,气道峰压17cm H2O,PETCO230mm Hg,CVP 7cm H2O,遂予肾上腺素0.5mg后,又追加0.5mg。BP升至90/52mm Hg,HR 130次/分,伴ST段明显下移,偶尔出现室早,SpO2100%,CVP 7cm H2O,气道峰压17cm H2O,瞳孔对光反射正常。给予麻醉维持用药,间断静注去氧肾上腺素100~200μg,5%碳酸氢钠150ml纠正酸中毒,泵入葡萄糖酸钙1g补钙,予氢化可的松100mg抑制免疫反应、抗休克,静滴乌司他丁400kU,患者HR 100次/分以下,ST段下移幅度明显减小,BP 110/58mm Hg,SpO2100%,CVP 13cm H2O,限制液体速度至手术结束。出血量5 000ml,尿量800ml,总输入量8 200ml。患者送至ICU,次日晨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予拔除气管导管,第3天患者从ICU转回普通病房。

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年龄由60~65岁升至70~74岁。预防或改善神经功能异常以及缓解疼痛是多发性骨髓瘤手术治疗的主要适应症。本例患者术中发生难以纠正的低血压考虑低血容量性休克为其主要原因。患者由于术前化疗造成食欲减退,且长期卧床,全身血管的交感神经张力下降,存在血管内容量的相对不足;且老年人心脏组织对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性及对儿茶酚胺刺激的反应性减弱,其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急性失血性休克或低血容量可导致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供血不足,使窦房结的自律性和冲动传导功能发生急性严重障碍,HR减慢而不是代偿性增快,术前放疗使血小板生成减少,照射野内组织的纤维性粘连和血管脆性增加,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增加。虽然手术中积极输血补液,但在术中短时间内急性大量失血,引起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所致的血压降低和微循环障碍。本例患者不考虑为骨水泥反应,因为患者发生低血压的时间距离骨水泥置入完成时间已逾40min,且全手术过程中SpO2、PETCO2及PO2及PCO2均无明显变化。

经验教训:(1)为了保证输血补液的有效及快速,除了麻醉前建立两路外周静脉,行双腔深静脉置管、有创动静脉监测以外,还应使用准备好加压输血袋,各种血管活性药物。(2)在保证器官灌注和循环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控制性降压管理。(3)密切监测,快速准确的做出反应并予以正确干预,尽量缩短低血压的持续时间,并注意全身脏器的保护。(4)在休克纠正的同时,应着眼于其带来的并发症,包括低钙低钾、类过敏反应,以及由于低灌注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

(收稿日期:2012 05 06)

·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年5月第29卷第5期 J Clin Anesthesiol,May 2013,Vol.29,No.5

实验报告-大鼠

姓名:薛桂凤学号:132015200300 实验报告(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大鼠的抓取和固定。 2.掌握大鼠的编号与标记方法。 3.掌握大鼠的常用实验方法。 4.掌握大鼠的常用麻醉方法。 5.掌握大鼠的安死术。 6.掌握大鼠的釆血方法。 7.了解小鼠的采尿、粪的方法。 8.了解小鼠各种脏器标本的采集方法。 二、实验器材:SD大鼠、电子称、手套、实验托盘、固定板、烧杯、注射器(3支)、 剪刀、镊子、灌胃针头、毛细管、酒精棉球、5%水合氯醛、生理盐水 三、实验内容 1.抓取: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右手食指和中指夹住大鼠颈部,使其头部固定,右 手拇指及无名指分别在大鼠前爪下抓住大鼠身体。第二种方法类似单手抓取小鼠的 方法,用右手拇指及其余四指并捏住大鼠颈部背部皮肤。 2.称重:小鼠放在烧杯中称重(去除烧杯重量),记录小鼠体重210g。 3.鉴别大鼠性别:观察生殖器雄性大鼠的阴囊非常明显。 4.编号:染色法:逆毛方向涂上有色斑点,顺序由左到右,由上向下,用两种颜色 可标记99只动物。 5.给药: (1)皮下注射小于1ml/100g(俯卧固定,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皮肤提起,右手持针沿纵轴方向刺入皮肤,阻力消失后回抽无血注入药物,拔针)(2)皮内注射小于0.1ml (麻醉后进行,先备皮)(俯卧固定,与皮肤平行刺入捏起的皮肤,阻力大,注射药物局部有皮丘后停留片刻后拔针)(3)腹腔注射0.01-0.02ml/g(仰面固定,在腹正中线两侧腹股沟平行的位置30-45°进针,挑起皮肤和肌肉,回抽无血,注药) (4)灌胃1-2ml/100g (大鼠固定身体呈一条直线,灌胃针头顺着上颚插入咽部,先少量注药证明未入气管后继续给药) 6.釆血:尾尖釆血法、眼眶静脉丛釆血法、心脏釆血法(麻醉后) 。 7.大鼠的采尿、粪的方法 (1)少量采集:在抓取固定时受到刺激排出少量尿液和粪便 (2)长期大量采集:使用代谢笼 8.麻醉:根据大鼠体重计算麻醉药物用量5%水合氯醛按300mg/kg,给药,计算药 量为 1.26ml,ip 麻醉小鼠,观察小鼠麻醉期。 (1)全身麻醉的第一期(随意兴奋期):出现运动和运动失调;35秒 (2)全身麻醉的第二期(不随意兴奋期):是由意识完全丧失至深而规则的自动 呼吸开始时止;2分30秒 (3)全身麻醉的第三期:角膜反射由迟钝渐趋消失,翻正反射消失,疼痛反射 消失; 9.安死术:颈椎脱臼法:用左手按住动物的头部于实验台上,右手抓住尾根部,快速、 不间断地向后、略向上使劲拉,以致脊椎脱臼,脊髓与脑干断离而死亡。 10.解剖:观察大鼠的脏器解剖结构

围术期过敏反应诊治的专家共识(全文)

围术期过敏反应诊治的专家共识(全文) 过敏反应指某种物质触发的威胁生命的全身反应,过敏反应多为突发和偶发,难于预测。需要我们能够及时诊断、迅速和正确地处理,才能够使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脱离生命危险,转危为安。有报道指出即使及时有效的救治,严重过敏反应的死亡率仍为3%~6%。围术期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在我国并没有确切的数据,国外报告发生率为两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一,也有报道称发生率可高达1/3500。引起围术期过敏反应的主要药物或物质为肌松药(首先是琥珀胆碱和罗库溴铵,其次为泮库溴铵、维库溴铵、米库氯铵、阿曲库铵和顺阿曲库铵)、乳胶、抗菌素、明胶、脂类局麻药、血液制品和鱼精蛋白等;女性发生率为男性的2~2.5 倍。 一、临床症状 麻醉过程中发生的过敏反应大部分均有心血管系统表现、支气管痉挛和皮肤、粘膜症状,也有部分患者仅有其中1~2 种表现。根据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其临床表现分为4 级。 I 级,仅表现为皮肤潮红、出现斑丘疹和寻麻疹; II 级,除表现皮肤症状外,出现低血压、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和胃肠道症状; III 级,出现皮肤症状;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和心律紊乱;支气管痉挛以及胃肠功能紊乱; IV 级,心脏停搏。 过敏反应的严重性与致敏物质的种类,致敏物质进入体内的途径、速

度和剂量密切相关,还与患者原有疾病,特别是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状态紧密相关;正在接受-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椎管内阻滞的患者,发生过敏反应都较为严重,且复苏极为困难。 过敏反应的患者可因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冠状血管痉挛、心肌缺血、心肌收缩力受损,出现心力衰竭。还可因血管性水肿、支气管痉挛、分泌物增加、气道阻塞,引起窒息,导致缺氧。 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临床症状出现的早晚和涉及器官的数量,如果症状出现非常快,皮肤症状缺失和心动过缓,则病情严重,此时如果处理不及时,预后极差。 过敏反应是抗原抗体反应,立即引起组胺、类胰蛋白酶、白介素、缓激肽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炎性介质的释放;类过敏反应不涉及免疫球蛋白的介入,无肥大细胞激活,仅激活嗜碱粒细胞,释放组胺,症状较轻,其约占围术期过敏反应的40%。 二、诊断 出现可疑临床症状时,应除外全脊麻、全麻过深、肺栓塞、气胸、心包填塞、气道高敏感(支气管哮喘)和失血性休克等情况。 麻醉中接触某种药物或物质后出现上述典型症状,取血测定类胰蛋白酶、组胺水平和特异性抗体,6 周后完成所接受的药物或物质的皮肤试验如为阳性,即可确定为过敏反应。 1、组胺 过敏反应时血清组胺浓度显著增高(>9nM),其阳性诊断率为75%。

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

实验动物麻醉方法 麻醉(anesthesia)的基本任务是消除实验过程屮所至的疼痛和不适感觉,保障实验动物的安全,使动物在实验屮服从操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一、常用的麻醉药 (一)常用局部麻醉剂:普鲁卡因,此药毒性小,见效快,常用于局部浸润麻醉,用时配成0.5 % 1%;利多卡因,此药见效快,组织穿透性好,常用 1 %?2%溶液作为大动物神经干阻滞麻醉, 也可用0. 25 %-0. 5 %溶液作局部浸润麻醉。 (二)常用全身麻醉剂: 1. 乙醯乙瞇吸入法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各种动物都可应用。其麻醉量和致死量相差大,所以其安全度大。但由于乙瞇局部刺激作用大,可刺激上呼吸道粘液分泌增加;通过神经反射还可扰乱呼吸、血压和心脏的活动,并且容易引起窒息,在麻醉过程屮要注意。但总起来说乙醛麻醉的优点 多,如麻醉深度易于掌握,比较安全,而且麻醉后恢复比较快。其缺点是需要专人负责管理麻醉,在麻醉初期岀现强烈的兴奋现象,对呼吸道又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因此,需在麻醉前给予一定量的吗啡和阿托品(基础麻醉),通常在麻醉前20- 30分钟,皮下注射盐酸或硫酸吗啡(每公斤体重5-10mg)及阿托品(每公斤体重0. lmg)。盐酸吗啡可降低屮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痛阈,还可节省乙醯用量及避免乙醸麻醉过程中的兴奋期。阿托品可对抗乙醸刺激呼吸道分泌粘液的作用,可避免麻醉过程中发生呼吸道堵塞,或手术后发生吸入性肺炎。 进行手术或使用过程中,需要继续给予吸入乙醯,以维持麻醉状态。慢性实验预备手术的过程屮, 仍用麻醉口罩给药,而在一般急性使用,麻醉后可以先进行气管切开术,通过气管套管连接麻醉瓶继续给药。在继续给药过程屮,要时常检查角膜反射和观察瞳孔大小(如发现角膜反射消失,瞳孔 突然放大,应立即停止麻醉。万一呼吸停止,必须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待恢复自动呼吸后再进行操作。 2. 苯巴比妥钠此药作用持久,应用方便,在普通麻醉用量情况下对于动物呼吸、血压和其它功能 无多大影响。通常在实验前半至一小时用药。使用剂量及方法为:狗腹腔注射80-100mg/kg体重,静脉注射70-120mg/kg体重(一般每公斤体重给70-80mg即可麻醉,但有的动物要100-120mg才能麻醉,具体用量可根据各个动物的敏感性而定)。兔腹腔注射150-200mg/kg体重。 3. 戊巴比妥钠此药麻醉时间不很长,一次给药的有效时间可延续3-5小时,所以十分适合一般使 用要求。给药后对动物循环和呼吸系统无显著抑制作用,药品价格也很便宜。用时配成1-3% 生理盐水溶液,必要时可加温溶解,配好的药液在常温下放置1~2月不失药效。静脉或腹腔注 射后很快就进入麻醉期,使用剂量及方法为:狗、猫、兔静脉注射30-35mg/kg体重,腹腔注射 40 ^45mg/kg 体重。 4. 硫喷妥钠为黄色粉末,有硫臭,易吸水。其水溶液不稳定,故必须现用现配,常用浓度为 5%o此药作静脉注射时,由于药液迅速进入脑组织,故诱导快,动物很快被麻醉。但苏醒也很快, 一次给药的麻醉时效仅维持半至一小时。在时间较长的实验过程中,可重复注射,以维持一定的麻醉深度。

实验报告-大鼠

姓名:薛桂凤学号: 实验报告(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大鼠的抓取和固定。 2.掌握大鼠的编号与标记方法。 3.掌握大鼠的常用实验方法。 4.掌握大鼠的常用麻醉方法。 5.掌握大鼠的安死术。 6.掌握大鼠的釆血方法。 7.了解小鼠的采尿、粪的方法。 8.了解小鼠各种脏器标本的采集方法。 二、实验器材:SD大鼠、电子称、手套、实验托盘、固定板、烧杯、注射器(3支)、 剪刀、镊子、灌胃针头、毛细管、酒精棉球、5%水合氯醛、生理盐水 三、实验内容 1.抓取: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右手食指和中指夹住大鼠颈部,使其头部固定,右 手拇指及无名指分别在大鼠前爪下抓住大鼠身体。第二种方法类似单手抓取小鼠的 方法,用右手拇指及其余四指并捏住大鼠颈部背部皮肤。 2.称重:小鼠放在烧杯中称重(去除烧杯重量),记录小鼠体重210g。 3.鉴别大鼠性别:观察生殖器雄性大鼠的阴囊非常明显。 4.编号:染色法:逆毛方向涂上有色斑点,顺序由左到右,由上向下,用两种颜色 可标记99只动物。 5.给药: (1)皮下注射小于1ml/100g(俯卧固定,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皮肤提起,右手持针沿纵轴方向刺入皮肤,阻力消失后回抽无血注入药物,拔针)(2)皮内注射小于(麻醉后进行,先备皮)(俯卧固定,与皮肤平行刺入捏起的皮肤,阻力大,注射药物局部有皮丘后停留片刻后拔针) (3)腹腔注射(仰面固定,在腹正中线两侧腹股沟平行的位置30-45°进针,挑起皮肤和肌肉,回抽无血,注药) (4)灌胃1-2ml/100g (大鼠固定身体呈一条直线,灌胃针头顺着上颚插入咽部,先少量注药证明未入气管后继续给药) 6.釆血:尾尖釆血法、眼眶静脉丛釆血法、心脏釆血法(麻醉后) 。 7.大鼠的采尿、粪的方法 (1)少量采集:在抓取固定时受到刺激排出少量尿液和粪便 (2)长期大量采集:使用代谢笼 8.麻醉:根据大鼠体重计算麻醉药物用量5%水合氯醛按300mg/kg,给药,计算药 量为,ip 麻醉小鼠,观察小鼠麻醉期。 (1)全身麻醉的第一期(随意兴奋期):出现运动和运动失调;35秒 (2)全身麻醉的第二期(不随意兴奋期):是由意识完全丧失至深而规则的自动 呼吸开始时止;2分30秒 (3)全身麻醉的第三期:角膜反射由迟钝渐趋消失,翻正反射消失,疼痛反射 消失; 9.安死术:颈椎脱臼法:用左手按住动物的头部于实验台上,右手抓住尾根部,快速、 不间断地向后、略向上使劲拉,以致脊椎脱臼,脊髓与脑干断离而死亡。 10.解剖:观察大鼠的脏器解剖结构

痛觉过敏探究

痛觉过敏的研究 【关键词】过敏;疼痛 外周组织炎症或神经损伤常常引起持续性自发痛(spontaneous pain)、痛觉过敏(hyperalgesia)和痛觉超敏(allodynia)等病理性疼痛。持续性自发痛是指在不受任何外来刺激下持续发生的疼痛,痛觉超敏是指非伤害性刺激即可引起的疼痛,痛觉过敏指伤害性刺激下在受损部位及周围组织或远处可产生各种敏感性增强的疼痛或痛觉过敏区域,引起的更加强烈的疼痛。这些病理性疼痛是外周和中枢敏感化的结果,其中脊髓敏感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痛觉过敏时机体对疼痛的感觉阈值降低,轻微刺激即可引起疼痛感觉的现象。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 amino acids,EAAs)的释放及受体的激活所引起的细胞内信使,特别是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等生成是此种外周损伤或伤害性刺激所引发的痛觉过敏现象的原因。 1痛觉过敏及疼痛模型 1.1敏化和痛觉过敏 组织损伤可以导致伤害感受系统出现两种反应,即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外周敏化是初级传入纤维的变化引起的,表现为:对刺激反应阈值的下降、对阈上刺激反应增强、自主活动增强、感受野(刺激可诱发传入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区域)的扩大。伤害性刺激的输入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疼痛传递神经元的反应,称为中枢敏化。例如,损伤区域以外的刺激也可诱发脊髓背角疼痛反应增加。外周敏化导致初级痛觉过敏,表现为对来自损伤区域的刺激产生夸大的疼痛反应。中枢敏化导致次级痛觉过敏,表现为损伤区域外的刺激也能产生增加的疼痛反应。许多研究表明:机械刺激(不是温度刺激)产生的次级痛觉过敏(次级机械性痛觉过敏)发生在损伤后,它不是由未损伤区域的初级传入纤维的敏化引起的。 1.2痛觉过敏的类型 皮肤或周围组织损伤可引起各种感觉敏感性增强的疼痛称痛觉过敏。初级痛觉过敏产生于受损部位,二级痛觉过敏产生于邻近未受损部位的组织、皮肤或远距离及深部组织。通过进一步研究痛觉过敏的产生机理表明,初级痛觉过敏主要是由于外周受损部位神经末梢伤害性感受器不断受到刺激产生的,而二级痛觉过敏为神经中枢尤其脊髓神经元兴奋性发生改变所致。根据测试方法及组织对不同刺激的感受,痛觉过敏分为热痛觉过敏和机械性痛觉过敏。前者指皮肤损伤后产生持续性疼痛和痛觉过敏,原发性痛觉过敏发生在组织损伤部位,表现为热刺激的反应增强;后者指继发性痛觉过敏发生在损伤周围的正常组织,表现为对机械刺激的反应增强,如轻触刺激诱发疼痛。在实验室里对热刺激痛觉过敏观测,热板法是研究动物对伤害性刺激反应的常用方法,但不太适用于神经损伤后的动物。目前较常用的是Hargreaves发明的热辐射刺激的方法。采用一定功率之辐射热,从下向上照射动物之脚底,测试其回缩潜伏期(热刺激回缩潜伏期),或采用后脚浸泡方法测试一定温度下后脚回缩潜伏期。也有采用不同温度的热探头刺激以观测后脚回缩阈值。对机械性痛觉过敏的观测,一般可应用软毛刷或铅笔头轻触动物的皮毛以测试动物对轻触觉刺激的反应。目前较常用的方法是应用系列的Von Frey 针丝压迫皮肤以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几毫克至几百克)。

麻醉科过敏反应应急预案

1. 目的 规范麻醉科过敏反应应急处置工作,使患者得到及时、规范、安全的医疗服务,降低医疗风险。 2. 范围 麻醉科。 3. 定义 3.1 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 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4. 职责 4.1麻醉医师积极参与抢救工作,并及时上报上级医师,服从麻醉科科主任和科副主任统一指挥。 5. 标准 5.1早期识别:全麻患者可能却反一些体征,有以下体征考虑过敏可能。 5.1.1血氧饱和度低,呼吸困难,呼吸急促 5.1.2皮疹/荨麻疹 5.1.3低血压(可能严重) 5.1.4心动过速 5.1.5支气管痉挛/哮喘 5.1.6吸气峰压(PIP)增加 5.1.7血管神经性水肿(潜在气道水肿) 5.2 紧急呼叫 5.2.1取抢救车/除颤仪,通知科主任和急救小组,准备肾上腺素,考虑停止手术。 5.2.2如果没有脉搏,按心脏骤停流程处理。 5.3 考虑和排除 5.3.1肺栓塞 5.3.2心梗 5.3.3麻药过量 5.3.4 气胸

5.3.5 出血 5.3.6 误吸 5.4 治疗 5.4.1停止使用潜在的过敏原(肌松剂,乳胶,抗生素,胶体,鱼精蛋白,血液制品,造影剂) 5.4.2停止使用挥发性麻醉药(如果低血压),考虑给予记忆遗忘药 5.4.3高流量纯氧通气 5.4.4静脉?量补液 5.4.5静注肾上腺素,不断增加剂量,每 2 分钟一次,起始剂量 10 -100微克静脉注射,并且每 2 分钟增加剂量,直到起效,最大剂量可能超过 1mg,考虑尽早使用肾上腺素静脉滴注 5.4.6如果病情没有改善,继续治疗,考虑其他原因,考虑鉴别诊断 5.4.7考虑血管加压素,2-4单位静脉注射 5.4.8给予沙丁胺醇,严重时用肾上腺素治疗支?管痉挛 5.4.9给予 H1 受体拮抗剂(例如苯海拉明 25-50mg iv)H2受体拮抗剂(例如雷尼替丁 50mg iv) 5.4.10考虑使用?质醇激素(例如甲强龙 80mg iv)减少双相过敏反应 5.4.11考虑在气道水水肿发生之前尽早插管保证气道通畅 5.4.12考虑建?多条静脉通路和计入循环检测(有创动脉?血压) 6. 流程 6.1《麻醉科过敏反应应急预案》(见附件一) 7. 表单 无 8.相关文件 无 审批人: 签发日期:2019年1月2日

大鼠水合氯醛麻醉心得[参考内容]

大鼠水合氯醛麻醉心得 本人所做的模型需要使用水合氯醛麻醉,所使用的是医院里配制的用于儿科灌肠的10%水合氯醛。在先前的实验中,剂量为0.3mL/100g(这个剂量来自于师姐使用的经验),麻醉完全清醒时间约4h(当初没有记录开始清醒的时间) 现在由于实验方案有所改动,希望麻醉的时间尽量缩短(1~1.5h),而麻醉深度保持不变,这样在侧脑室注射操作后,大鼠能够尽快的恢复清醒状态,便于后续的实验操作。因此,对水合氯醛麻醉的剂量与药效进行了摸索,我把它贴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动物:雄性SD大鼠4只,平均体重356g(这里就不算标准差了),水合氯醛浓度分为4%、7%、10%三个水平。 结果:如下表格所示: 水合氯醛浓度 4% 7% 7% 10% 10% 水合氯醛剂量 0.5mL/100g 0.3mL/100g 0.2mL/100g 0.2 mL/100g 0.3 mL/100g 诱导时间约7min 约4min 约7min 约4min 约4min 麻醉深度浅麻醉水平中度麻醉浅麻醉深度麻醉深度麻醉 麻醉开始清醒时间约90min 约100min 未观察约68min 114min 结论: 1、麻醉的诱导,似乎从4%到(7%、10%),随着浓度的增加,麻醉诱导的时间缩短。但在7%及10%这两个浓度,麻醉时间基本一致。 2、麻醉时间的长度与水合氯醛的总剂量可能成正相关。 3、麻醉的深度跟与水合氯醛的浓度可能成正相关 在之前甲醛《做动物实验前必须给予阿托品吗?》的这篇中,有战友提出“把水合氯醛配成4%的,而不是10%的,这样就拉开了麻醉剂量和致死剂量之间的差距,可安全了”,

我的经验是这样: (1)确实,4%的水合氯醛在实验中比较安全,我们一般用于追加麻醉的时候,4%水合氯醛每次1mL,追加一到两次,安全度颇高。 (2)而水合氯醛的致死剂量,我不是很了解,希望知道的战友能够告知一声。对于10%的水合氯醛,我们用到0.3mL/100g也很安全,应该距离致死剂量还有一段距离,麻醉深度与维持时间也很确切。 (3)据我认识的一位在伦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解剖学的教授介绍,英国人喜欢用7%的水合氯醛0.5mL/100g,我看过他的博士论文也是用的是这个剂量。 由于样本量太小以及存在动物本身的个体差异,以上结果与结论科学性以及说服力有很大的欠缺。但是,当成实验的心得体会交流,应该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欢迎大家分享关于水合氯醛使用的心得。 我们用5%的0.7ml/100g,感觉还不错。大概在腹腔注射5min之后就进入麻醉状态,麻醉状态可以维持3h左右。 lixiang0526站友所用的方法,使用5%的浓度的话,按照我用4%和7%的经验,麻醉时间是可以维持,但是,恐怕麻醉深度不够。 楼主的剂量偏小,一般水合氯醛的剂量是300~350mg/kg,楼主仅200mg/kg左右,最低140mg/kg。能否达到麻醉效果?值得考虑,当然水合氯醛的质量也有关系,楼主用的水合氯醛的质量、纯度可能很好;也可能是i.v,效果当然好。我们用5%,0.7ml;或3%,1~1.2ml/100g,效果很好,个人推荐3%,1ml/100g,浓度低,相对安全一些。 关于水合氯醛的浓度,3%,4%,5%,7%, 10%都有人用,如果总剂量相同的话,麻醉维持的时间是差不多的,差别就在于麻醉的深度的诱导和维持,我这两天做了3只大鼠水合氯醛麻醉后侧脑室注射,用的是腹腔注射的方法,并非i.v,使用10%,0.3ml/100g (这个剂量应该跟cma1954站友用的3% ,1ml/100g的总剂量相当)才可以保持麻醉的深度,侧脑室注射才可以顺利完成,但在切开皮肤的时候还是有明显的反应,我不知道怎么解释这个现象,真的是总剂量不够?不见得,因为跟cma1954站友推荐的“3%,

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

实验动物麻醉方法 麻醉(anesthesia)的基本任务是消除实验过程中所至的疼痛和不适感觉,保障实验动物的安全,使动物在实验中服从操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一、常用的麻醉药 (一)常用局部麻醉剂:普鲁卡因,此药毒性小,见效快,常用于局部浸润麻醉,用时配成0.5%~1%;利多卡因,此药见效快,组织穿透性好,常用1%~2%溶液作为大动物神经干阻滞麻醉,也可用0.25%~0.5%溶液作局部浸润麻醉。 (二)常用全身麻醉剂: 1. 乙醚乙醚吸入法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各种动物都可应用。其麻醉量和致死量相差大,所以其安全度大。但由于乙醚局部刺激作用大,可刺激上呼吸道粘液分泌增加;通过神经反射还可扰乱呼吸、血压和心脏的活动,并且容易引起窒息,在麻醉过程中要注意。但总起来说乙醚麻醉的优点多,如麻醉深度易于掌握,比较安全,而且麻醉后恢复比较快。其缺点是需要专人负责管理麻醉,在麻醉初期出现强烈的兴奋现象,对呼吸道又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因此,需在麻醉前给予一定量的吗啡和阿托品(基础麻醉),通常在麻醉前20-30分钟,皮下注射盐酸或硫酸吗啡(每公斤体重5~10mg)及阿托品(每公斤体重0.1mg)。盐酸吗啡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痛阈,还可节省乙醚用量及避免乙醚麻醉过程中的兴奋期。阿托品可对抗乙醚刺激呼吸道分泌粘液的作用,可避免麻醉过程中发生呼吸道堵塞,或手术后发生吸入性肺炎。 进行手术或使用过程中,需要继续给予吸入乙醚,以维持麻醉状态。慢性实验预备手术的过程中,仍用麻醉口罩给药,而在一般急性使用,麻醉后可以先进行气管切开术,通过气管套管连接麻醉瓶继续给药。在继续给药过程中,要时常检查角膜反射和观察瞳孔大小(如发现角膜反射消失,瞳孔突然放大,应立即停止麻醉。万一呼吸停止,必须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待恢复自动呼吸后再进行操作。 2. 苯巴比妥钠此药作用持久,应用方便,在普通麻醉用量情况下对于动物呼吸、血压和其它功能无多大影响。通常在实验前半至一小时用药。使用剂量及方法为:狗腹腔注射80~100mg/kg体重,静脉注射70~120mg/kg体重( 一般每公斤体重给70~80mg即可麻醉,但有的动物要100~120mg 才能麻醉,具体用量可根据各个动物的敏感性而定)。兔腹腔注射150~200mg/kg体重。 3. 戊巴比妥钠此药麻醉时间不很长,一次给药的有效时间可延续3-5小时,所以十分适合一般使用要求。给药后对动物循环和呼吸系统无显著抑制作用,药品价格也很便宜。用时配成1~3%生理盐水溶液,必要时可加温溶解,配好的药液在常温下放臵1~2月不失药效。静脉或腹腔注射后很快就进入麻醉期,使用剂量及方法为:狗、猫、兔静脉注射30~35mg/kg体重,腹腔注射40~45mg/kg体重。 4. 硫喷妥钠为黄色粉末,有硫臭,易吸水。其水溶液不稳定,故必须现用现配,常用浓度为1~5%。此药作静脉注射时,由于药液迅速进入脑组织,故诱导快,动物很快被麻醉。但苏醒也很快,一次给药的麻醉时效仅维持半至一小时。在时间较长的实验过程中,可重复注射,以维持一定的

大鼠的麻醉

大鼠的麻醉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大鼠的麻醉 点击次数:3690?发表于:2008-06-2522:38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来源:

可以作一个小金鱼缸(四方形)算出体积,钻个眼用橡皮塞塞住,老鼠装进去封住缸口,从橡皮塞插上注射器给液态吸入麻醉药(如1ml异氟烷可挥发成196ml的气体),算出需要的浓度就会算出需要的液态麻醉药量,一般一个MAC就够了,老鼠的异氟烷MAC大约是2%。 3、SD大鼠经口气管插管 腹腔麻醉,四肢仰面固定,上下切牙用丝线系住作牵引,操作者头戴额镜(五官科检查耳朵用的),对面放置好光源(一个射灯),牵出舌头和下切牙丝线一起由左手捏住,上切牙丝线由助手提着或用止血钳夹住用自己的前胸固定,拉动丝线使头部上提和口充分张开,右手持18G 或16G套管针(戴芯但不超过管口),看到声门(鱼口状)既可插管。 二、异氟醚大鼠麻醉 安全且具有麻醉科特色。 我们是用异氟醚(应该是国产的吧)麻醉的,用那种市面上常见的可以提的比较大的带盖塑料水杯自制一个封闭的小麻醉空间,水杯是那种直桶透明,盖子类似特百惠按盖,上有一个约2cm饮水孔的那种,用一个合适的注射器前端堵住饮水孔。使用时打开盖子,将杯子对着大鼠,大鼠顺势会自己进去,然后竖起杯子盖上盖,连抓大鼠都省了,超级安全!然后接麻醉机(临床淘汰的机型,不过作试验足够了),注意要事先准备好连接管道(临床上各种管子都是可以互相接口的),打开挥发

麻醉期间的药物过敏反应

麻醉期间的药物过敏反应 前 言  药物过敏反应在麻醉期间虽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反应过程有时十分危险,甚至危及生命,深受人们的关注。临床上虽屡有个案报道,由于临床环境复杂,往往同时使用几种药物,又因发病机制至今不明,也无确切的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因此,麻醉期间加强观察,早期发现,及早采取正确有效的治疗措施很重要。 现就名称定义、分类、发病率、机制研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分述如下: I、定义 一、药物不良反应(drug adverse reaction, drug side of effect) 指与用药相关的一切不良事件,但与病因无关。 二、药物过敏反应(drug anaphylaxtic and allergic reaction)分: (一)药物高敏反应(drug anaphylaxis, drug hypersensitivity)  指药物与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不良反应,往往突发,甚至威胁生命。(二)药物过敏反应(allergic reaction)  指药物限于由IgE介导而产生的特殊反应。 II、分类 一、免疫和非免疫药物不良反应(MarcA. etal 2003) (一)免疫性反应 I型(IgE介导):如β-lactam抗生素 II型(细胞毒素):如青霉素引起溶血性贫血 III型(免疫复合):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引起血清病 IV型(延时细胞介导):如表面抗组胺引起接触性皮炎特殊T细胞激活:如磺胺类药引起麻疹样皮疹。 Fas/Fas配合基:如中毒性表皮坏死 其他:如药物诱发狼疮、抗惊厥超敏综合征 (二)非免疫性反应

1、预知的 1)药理副作用:如抗组胺口渴。 2)继发性药理副作用:如抗生素引起鹅口疮。 3)药物毒性:如甲氨瞟呤导致肝中毒。 4)药物相互作用:如红霉素与茶碱同时服用引起癫痫样发作。 5)药物过量: 如利多卡因引起抽搐。 2、非预知的 1)假性过敏反应:如造影剂后过敏样反应 2)特异性:如首奎治疗后出现葡萄6-磷酸脱氢酶缺乏性贫血 3)非耐受性:如小剂量阿斯匹林引起耳鸣 二、Gell与Coombs分类 I型 (IgE介导) II型 (细胞毒素) III型 (免疫复合) IV型 (延时细胞介导) III、发病率 患者接受任何物质包括药物、血制剂或乳胶者都可发生过敏反应。 一、英国资料 (一)英药品控制中心(1995~2001例数) 反应 全部药物 麻醉药 休克 118(9) 31(4) 过敏 1108(32) 173(13) 类过敏 848(35) 157(19) 注:括号示致死性反应。 麻醉药过敏反应发病率55起/年。 麻醉药过敏致死率10%。 占全部药物的3.7%。

麻醉中的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

麻醉中的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 麻醉用药属于一种相对独特的用药方式,它通常需要在较短的手术过程中使用多种药物。然而,任何药物的使用都可能导致严重的过敏和类过敏反应。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该类反应的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已引起各发达国家的广泛重视,也使得过敏和类过敏反应成为目前国际麻醉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着重就麻醉中的这两种反应的反应机制、产生诱因、临床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初探。 1 反应机制 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变应原,因免疫应答过强而导致损伤的过程统称为超敏反应。1963 年Coombs 和Cell 根据反应的发生速度、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将超敏反应分为Ⅰ、Ⅱ、Ⅲ和Ⅳ型。Ⅰ-Ⅲ型由抗体介导,可经血清被动转移,反应发生较慢,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而我们临床麻醉过程中出现的主要是Ⅰ型超敏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再次接触抗原后迅速发生的、导致组织损伤的免疫反应。它在四种超敏反应中发生速度最快,几秒钟至几十分钟出现症状,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其发生反应的过程为:外源性或内源性变应原刺激机体单核吞噬系统(淋巴结、肝、脾等)而引起浆细胞反应,产生特异性反应素——IgE,IgE 分子附着于肥大细胞或嗜碱粒细胞的IgE 受体,由此可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机体再次接触同种变应原时,附着于肥大细胞的IgE 与特异性变应原桥联,激发相关细胞释放过敏介质,从而触发整个变态反应。 在过敏反应中,致敏和激发是两个不可缺少的阶段,释放过敏介质是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介质有组胺、缓激肽、慢反应物质、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其病理改变以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和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点。 类过敏反应是一种无免疫系统参与的,由化学性或药理性介导的,首次用药即表现出与过敏反应相似症状的临床反应。它系药物直接刺激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而释放大量组胺,由此产生过敏反应样症状。最近Mertes 提出:非免疫介导的类过敏反应中,仅有嗜碱粒细胞被激活。但此观点还有待证实。可诱发类过敏反应症状的药物包括阿片类药、肌松药、硫喷妥钠、丙泊酚等。其主要介导物质是组胺,症状表现与组胺浓度有关:组胺浓度小于或等于1ng/ml,无症状;1~2ng/ml,仅有皮肤反应;大于3ng/ml,出现全身反应;大于100ng/ml,出现严重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症状。 2 诱因 在目前有关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的研究中,国内尚无大样本的权威资料。由于过敏反应本身是一种临床综合症,可由免疫复合物或补体所介导,伴有各种不同的病理过程,其诱因各不相同。而因药物引起的,可被称为“医源性过敏”常见致敏触发物如下: 2.1 麻醉药 2.1.1 肌松剂 为术中此类反应的最常见诱因,主要是引起过敏反应,以琥珀胆碱、罗库溴铵和维库溴铵常见。 2.1.2 麻醉镇痛药 吗啡引起组胺释放可达100%,多见于类过敏反应。 2.1.3 局部麻醉药 酯类局麻药普鲁卡因较易引起过敏反应,其分解代谢产物——氨苯甲酸具有高度抗原性和复合性。酰胺类则少见。 2.1.4 静脉麻醉药 偶见过敏反应,主要由其赋形剂诱发。如丙泊酚乳剂和依托咪酯乳剂中的油酸钠、卵磷脂、大豆油及甘油。 2.2 术中治疗用药 2.2.1 鱼精蛋白 鱼精蛋白为肝素拮抗剂,从蛙鱼类精子中提取,直接诱发细胞释放组胺。糖尿病人长期服用含鱼精蛋白的胰岛素,过敏反应发生率增高。 2.2.2 骨粘和剂 人工关节骨粘又称丙烯酸类粘和剂,为一高分子聚合物,由于单体成分太多容易产生过敏反应,主要对心血管影响较大。 2.2.3 抗生素 青霉素和头孢类药物仍为主要原因。 2.3 扩容剂 2.3.1 全血 在血型无误,交叉配合试验阴性的输全血病例中,约有3%病人可能发生非溶血性变态反应,与病人的过敏体质有关。 2.3.2 血浆代用品 包括血浆蛋白、人工胶体液(右旋糖酐、明胶和羟乙基淀粉)均可能诱发类过敏反应,但血定安多发,且容易发生在慢性炎症、老年病人及过敏体质病人。 在国外相关报道中,Lawxenaire 发现在1997-1998 年产昌国发生的467 例过敏反应中,居前两位的是肌松剂(69.2%)和乳胶(12.1%);肌松剂中占前两位的是琥珀胆碱和罗库溴铵。Mertes 通过研究1999-2000 年期间发生在法国的518 例过敏或类过敏反应中,导致过敏反应最常见的诱因是肌松剂(58.2%),其次为乳胶(16.7%)和抗生素(15.1%),再次为胶体(4.0%),镇静催眠药(3.4%)和阿片类药物(1.3%)。在引起过敏反应的肌松剂中,罗库溴按(43.1%)和琥珀胆碱(22.6%)位列前两位,其次为阿曲库铵(19.0%)和维库溴铵(8.5%),随后为潘库溴铵(3.0%),美维松(2.6%)和顺式阿曲库铵(0.6%)。肌松剂因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式成为致敏原。所有肌松剂都是季铵化合物,无需与大的载体分子结合或半抗原化,直接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业细胞表面的IgE 分子发生交联,诱发过敏反应。而美维松化学结构属苄异喹啉类化合物,其起效时有三种结构(顺-顺、顺-反、反-反),不易与IgE 分子发生交联。先天性脊柱裂、长期留置导尿患者和医疗工作者中高发乳胶过敏。对存在异质性和对食物或对某些水果(鳄梨、水蜜桃、香蕉、无花果、栗子、榛子、西瓜、菠萝、番木瓜等)不耐受的患者,其发生乳胶过敏的概率大大高于肌松剂过敏的发生率。此外,无论是过敏还是类过敏反应中,女性发病率都在男性的一倍以上,这主要是因为女性大量接触化妆品所致。 总的来说,由于近年来对致敏性相对较少的天然药物的使用日见减少,而取代以可形成半抗原的合成药物的大量使用,同时随着用药方法的不规范,不同药物之间交叉过敏的增加,以及大量新药的引入,使得药物的过敏和类过敏反应发生率逐年上升。 3 临床症状 药物过敏反应或类过敏反应症状常在注药后1~5min 内出现,表现为急性的反应,80%以上来势凶猛,有的来不及抢救即已死亡。主要表现集中在心血管、皮肤和呼吸系统: 3.1 心血管系统 病人首先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燥不安,冷汗,心悸。接着胸闷,心律失常,脉率细速,血压迅速下降甚至神志不清,深度休克。这是由于组胺促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液体大量外渗所致。 3.2 皮肤系统 患者可出现皮肤潮红,瘙痒,风团样皮疹或一过性血管性水肿。这主要是患者血管内液体丧失严重,静脉回流受阻所致。 3.3 呼吸系统 开始感觉咽喉部发痒,咳嗽,喷嚏,声音嘶哑,检查时可见咽喉部水肿,迅速出现喘息,喉梗阻,顽固性支气管痉挛,呼吸急

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知识

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 麻醉(anesthesia)的基本任务是消除实验过程中所致的疼痛和不适感觉,保障实验动物的安全,使动物在实验中服从操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一、常用的麻醉药 (一)常用局部麻醉剂:普鲁卡因,此药毒性小,见效快,常用于局部浸润麻醉,用时配成 0.5%~1%;利多卡因,此药见效快,组织穿透性好,常用1%~2%溶液作为大动物 神经干阻滞麻醉,也可用0.25%~0.5%溶液作局部浸润麻醉。 (二)常用全身麻醉剂: 1. 乙醚乙醚吸入法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各种动物都可应用。其麻醉量和致死量相差大,所以其安全度大。但由于乙醚局部刺激作用大,可刺激上呼吸道粘液分泌增加;通过神经反射还可扰乱呼吸、血压和心脏的活动,并且容易引起窒息,在麻醉过程中要注意。但总起来说乙醚麻醉的优点多,如麻醉深度易于掌握,比较安全,而且麻醉后恢复比较快。其缺点是需要专人负责管理麻醉,在麻醉初期出现强烈的兴奋现象,对呼吸道又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因此,需在麻醉前给予一定量的吗啡和阿托品(基础麻醉),通常在麻醉前20-30分钟,皮下注射盐酸或硫酸吗啡(每公斤体重1~2mg)及阿托品(每公斤体重0.1mg)。 盐酸吗啡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痛阈,还可节省乙醚用量及避免乙醚麻醉过程中的兴奋期。阿托品可对抗乙醚刺激呼吸道分泌粘液的作用,可避免麻醉过程中发生呼吸道堵塞,或手术后发生吸入性肺炎。 进行手术或使用过程中,需要继续给予吸入乙醚,以维持麻醉状态。慢性实验预备手术的过程中,仍用麻醉口罩给药,而在一般急性使用,麻醉后可以先进行气管切开术,通过气管套管连接麻醉瓶继续给药。在继续给药过程中,要时常检查角膜反射和观察瞳孔大小(如发现角膜反射消失,瞳孔突然放大,应立即停止麻醉。并施行必要的人工呼吸。待恢复自动呼吸后再进行操作。 2. 苯巴比妥钠此药作用持久,应用方便,在普通麻醉用量情况下对于动物呼吸、血压和其它功能无多大影响。通常在实验前半至一小时用药。使用剂量及方法:大鼠腹腔注射40-50mg/kg体重。 3. 戊巴比妥钠此药麻醉时间不很长,一次给药的有效时间可延续2-4小时,所以十分适合一般使用要求。给药后对动物循环和呼吸系统无显著抑制作用,药品价格也很便宜。用时配成1~3%生理盐水溶液,必要时可加温溶解,配好的药液在常温下放置1~2月不失药效。静脉或腹腔注射后很快就进入麻醉期,使用剂量及方法为:狗、猫、兔静脉注射30~35mg/kg体重,腹腔注射40~45mg/kg体重,大鼠腹腔注射40-50mg/kg体重。但动物个体间差异颇大。用于兔、鼠死亡率较高;用于大等较大动物,亦需要辅助呼吸和其他复苏措施,且完全苏醒需要6~8小时。镇痛效果差,恢复时间长,尤其是为延长麻醉额外加量后更易发生。近来使用日趋减少。

痛觉过敏

1痛觉过敏在术后早期阶段加重疼痛经历,引起机体循环、呼吸、消化、内分泌、免疫、凝血等系统发生改变。剧烈的疼痛甚至会造成精神创伤,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失眠等。这些改变和反应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给预后带来不良的影响。同时,由于疼痛加重,镇痛药物的使用量增加,使镇痛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也相应增加。 2痛觉过敏的定义 痛觉过敏是指外周组织损伤或炎症导致的对伤害性刺激产生过强的伤害性反应,或对非伤害性刺激产生伤害性反应。可以表现为局部的有限区域或弥散的全身性症状。典型的局部痛觉过敏 与损伤相关,通常分为两个亚型,即原发性痛觉过敏和继发性痛觉过敏。原发性痛觉过敏表现为对来自损伤区域的刺激产生夸大的疼痛反应,是外周敏化引起的。继发性痛觉过敏表现为对损伤区域外的刺激也能产生加重的疼痛反应,是中枢敏化所致。 3术后痛觉过敏的原因及机制 术后痛觉过敏可以发生于外科伤害性刺激(伤害性刺激导致的痛觉过敏),也可以发生于麻醉性镇痛药的效应引起的神经系统的致敏作用(药物引起的痛觉过敏) 4阿片类药物诱导的痛觉过敏有3个主要的机制。 ①中枢谷氨酰肽系统的活化,主要通过与阿片肽能和脑啡肽能系统稳态配对的NMDA受体发挥作用,研究表明,NMDA受体的激活在痛觉过敏的产生和维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②通过脊髓释放一种可引发痛觉过敏的物质强啡肽。强啡肽最初被认

为是外源性K-阿片受体激动剂,而目前认为它在某些情况下具有内源性抗阿片作用。 ③通过位于延髓头端腹内侧的阿片敏感的“兴奋型”细胞调节脊髓下行易化。 5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痛觉过敏与药物诱导的痛觉过敏在术后早期阶段并存,产生对伤害性感受和疼痛的高敏感性。动物研究也显 示,阿片类药物和伤害性刺激诱导的痛觉过敏有协同作用。 6 瑞芬太尼 瑞芬太尼是新型超短效的炒阿片受体激动剂,1996年由美国FDA 批准用于临床。其起效快,消除半衰期短,具有独特的药理学特性,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在动物实验发现阿片类药物在治疗疼痛时也引起痛觉敏感性增加,增加先前的疼痛强度,即阿片药物引起的痛觉过敏(opioid.induce hyperalgesia,OIH)。随后的临床病例和实验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果。近年来随着瑞芬太尼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发现持续输注瑞芬太尼后可出现痛觉过敏。oIH的产生与阿片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关系密切,瑞芬太尼起效迅速,镇痛作用消退也快,其产生较强的术后痛觉过敏。 二、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证据 (一)人类志愿者研究 目前对瑞芬太尼引起痛觉过敏的研究多集中在人类研究中,志愿者可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在人类研究中广泛采用。持续输注瑞芬太尼

硬膜外阻滞对全麻术后痛觉过敏影响的临床研究

硬膜外阻滞对全麻术后痛觉过敏影响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4-08-05T16:19:14.21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2期供稿作者:林育南曾菲杨瑞敏[导读] 疼痛是一种伤害性刺激所导致的复杂的心理生理过程,是一种与组织创伤相关的不愉快的情感经历和躯体感觉。 林育南曾菲杨瑞敏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530021) 【摘要】目的: 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对全麻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行择期全麻下开腹手术患者共60例,将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C组,n=30)和硬膜外阻滞组(E组,n=30)。两组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E组患者在全麻前先行硬膜外穿刺并于手术切皮前20min经硬膜外导管注射0.2%罗哌卡因10ml,每小时追加一次0.2%罗哌卡因5ml,最后在手术结束前再次注射0.2%罗哌卡因 10ml。分别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麻醉时间、苏醒时间、芬太尼及瑞芬太尼的平均用量,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对两组患者术后30min、1h、4h、8h、24h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另外运用von Frey hair测痛仪测量患者术后12h和24h的触痛阈(静息痛觉过敏)和机械痛觉过敏范围(动态痛觉过敏)。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体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麻醉时间、苏醒时间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丙泊酚及瑞芬太尼平均用量比较,E组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疼痛程度的VAS评分比较,E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触痛阈及机械痛觉过敏范围的比较,C组患者三个测定点的触痛阈均高于E组,三条测定线上机械痛觉过敏范围均较F组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两组患者三个测定点的触痛阈在术后12h及24h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硬膜外注射低浓度罗哌卡因可有效减轻全麻术中患者的应激反应,减少术中阿片类镇痛药的用量,同时减轻全麻术后患者痛觉过敏的范围。【关键词】硬膜外罗哌卡因全身麻醉痛觉过敏 【中图分类号】R6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2-0044-02 疼痛是一种伤害性刺激所导致的复杂的心理生理过程,是一种与组织创伤相关的不愉快的情感经历和躯体感觉。临床上治疗中、重度疼痛的主要药物是阿片类药物,但是近年来有国内外相当多的研究均发现阿片类药物在发挥镇痛作用的同时,还能激活体内的促进伤害机制,最终导致痛觉敏感性物质的增加而引发痛觉过敏。全身麻醉中所使用的雷米芬太尼是一种新型超短效类阿片药物,其通过体内胆碱酯酶代谢,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持续输注无蓄积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临床麻醉中使用最为普遍的阿片类镇痛药。但是目前有研究发现,雷米芬太尼大剂量使用停药后经常出现痛觉过敏现象,导致术后患者疼痛加剧,影响循环、呼吸、消化、内分泌及免疫等系统,产生一系列的术后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本研究旨在探讨硬膜外阻滞对全麻腹部开腹手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1月到2012年11月期间,在全麻下开腹的择期手术患者60例,其中女性38例,男性22例,中位年龄42岁,中位体重57kg,ASAⅠ~Ⅱ级,既往无高血压及冠心病史、肝肾功能正常、无阿片药物滥用及过敏史、无手术及硬膜外穿刺禁忌症,无慢性疼痛史。将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组(E组)和对照组(C组)。 1.2方法 1.2.1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禁食8h,于入室前30min均肌注鲁米那1.0g、阿托品0.5mg。入室后予患者持续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及BIS监护,间断监测肌松情况。开放静脉通道后,C组患者运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血浆靶控诱导,丙泊酚初始浓度为2.0μg/ml,瑞芬太尼初始浓度为3ng/ml, 根据BIS值逐步调高丙泊酚浓度。待BIS值等于75时给予维库溴铵0.1mg/kg,当BIS值小于50、TOF值为0时行气管内插管。连接麻醉机,调节潮气量为8~10ml/kg、呼吸频率10~12次/min、新鲜气流量2L/min、氧浓度50%,维持PETCO235~45mmHg。麻醉维持为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维持BIS值50~60,同时根据肌松监测TOF值追加维库溴铵,每次1~2mg。术中根据BIS值及患者血压、心率变化适时运用血管活性药物。E组患者选择L1~2或L2~3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经硬膜外导管向硬膜外腔注射2%利多卡因3ml,3~5min后测试出现麻醉阻滞平面且无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后开始全麻诱导,方法同C组,于手术开始前20min向硬膜外腔分次注入0.2%罗哌卡因10ml,术中每小时追加0.2%罗哌卡因5ml,手术结束时向硬膜外腔分次注入0.2%罗哌卡因10ml。 1.2.2观测指标 ①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情况;②记录两组患者麻醉时间、苏醒时间、芬太尼及瑞芬太尼的平均用量;③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对两组患者术后30min、1h、4h、8h、24h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④运用von Frey hair测痛仪测量患者术后12h和24h 的触痛阈(静息痛觉过敏)和机械痛觉过敏范围(动态痛觉过敏)。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体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体重比较(-x±s) 组别例数年龄(岁) 体重(kg) 性别比(男/女) E组 30 53.62±8.72 55.14±11.56 12/18 C组 30 51.67±9.23 57.37±10.92 10/20 2.2两组患者麻醉时间、苏醒时间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丙泊酚及瑞芬太尼平均用量比较,E组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麻醉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及瑞芬太尼平均用量比较(-x±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