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命与信仰_中古时期求子之道的社会文化意蕴_陈艳玲[1]

生命与信仰_中古时期求子之道的社会文化意蕴_陈艳玲[1]

生命与信仰_中古时期求子之道的社会文化意蕴_陈艳玲[1]
生命与信仰_中古时期求子之道的社会文化意蕴_陈艳玲[1]

生命与信仰:

中古时期求子之道的社会文化意蕴

■陈艳玲

在宗法制度下的中国传统社会里,子嗣的延续与否无论对家庭、宗族还是国家,都影响重大且深远。尤其

是在注重血统阀阅的中古时期,无子或寡续乏后成为一个令人困扰的重要问题。在医疗技术落后的情况下,

佛道二教趁势而入,通过求神拜佛、燃灯诵经、修斋布施等为无子夫妇开启了另一条方便之门。深受宗教影响

的求子之道既反映了佛教与道教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与渗透,也折射出中古社会在儒家伦理、血缘亲情、成

文法律等方面对时人的要求和期待。

[关键词]佛教;道教;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求子之道

[中图分类号]K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7-0110-06

陈艳玲(1975—),女,许昌学院魏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河南许昌461000)

古人对生命传承有着近乎宗教般的虔诚。在他们的意识中,传承生命的最根本方式就是藉子嗣而绵延接续,“男女相接,阴阳施化,血体相传”的自然本性因而被赋予了社会属性。然而,由于医疗技术的限制,生育能力或对性别偏好的选择非人力所能主宰,尤其是在注重血统阀阅的中古时期,无子也就意味着整个家族的延续就此中断。为此,诸种求子之道应运而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迅速发展并日臻兴盛的佛道二教,为无子夫妇开启了另一条方便之门。

一、佛道二教与中古时期的求子之道

汉代之前,古人已有多种求子方式,如向高瞂①等神灵求子、医方治疗②、求助于巫③等。这些方式或是对人类起源的神话崇信,或罗列诸草药示人以生子宜忌,以提醒人们择需而用。尽管这些求子方式不断发展演变,继续影响着后世,但其意义已不限于求子。汉代以后,随着佛道二教的传入和兴起,求子方式渐染宗教色彩。中古人们借二教求子的方式如下。

(一)日常礼忏

在中古时期,史籍中记载最通行、最多的求子方式即日常的行香诵经、燃灯礼佛等礼忏活动。礼忏,即礼拜和忏悔之略称。隋高僧智瞃《金光明经文句》卷3曰:“忏悔二字,乃双举二音,梵语忏摩,华言悔过。”他所述的另一部经文《摩诃止观》卷7曰:“忏名陈露先恶,悔名改往修来。”由此可知,忏是忏悔罪过的意思,指为减轻或消除罪业而于诸佛、菩萨前忏悔所造诸恶业,主要借由礼佛、诵读经文,以为忏悔之意。随着佛教传播的日益广泛和深入,由僧侣渐至世俗信众利用礼忏来祛病禳灾。《太平广记》中记载了晋代王珉妻[1](P751)、刘宋孙道德妻[1](P757)和卞悦之妻妾[1](760)最初都是无子,后因祈祷观世音或礼诵《观音经》而有孕产子。唐代宗宝应年间越州皇甫政妻陆氏无子息,听闻州里宝林寺魔母堂求男女者必有

110

应,皇甫政趁休沐日率妻孥入寺祈子,后妻孕生男。[1](P259)唐代墓志碑刻中记载,唐懿宗咸通年间太原王夫人为求嫡续,虔诚拜佛,后如愿生男。[2](1041)《续高僧传》中还记载一些高僧其母因祈佛诚而生之,为报答佛祖,令子皈依佛门;或由此佛缘,产子生就慧根,心向佛国,如高僧信行[3](P559)、真观[3](P701)、静之[3](P601)、慈藏[3](P639)严敬[4](P79)等。

从上举数例我们可以发现,日常的礼忏求子活动在民众中广泛流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种方式简便易行,不需繁文缛节,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既可居家亦可至寺院,可在节俗亦可在朝夕;更不必投入很多财力,无论贫富贵贱都极易接受。在教徒信众看来,只要发至诚心,勤礼三宝,就有应验得子的可能。

(二)修德积庆

中古时期人们往往将子嗣的有无与祖先和自己的德行厚薄联系在一起。所谓“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5](P1505),由此认为,做善事、积阴德的现实修行,必为己身及后世修得善果和福报,即善因生善果,恶因结恶果,“有后是奖,无后则是惩,这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回报,而且是对祖先行为的回报。先祖的劣迹会斩断后代繁衍的血脉”[6](P13)。这种业报观念已深入中古时人的深层意识之中。至明清时,人们已赋予美德与繁衍子孙之间必然的联系,元末人陶宗仪更是将男子娶妇而无子嗣者称为“天阉”,即无子被认为是德行丧尽的结果。明人万全在其《万氏家传广嗣纪要》中也说:“人之乏嗣者,或气数将穷,脉络当绝,或娇奢已极,福泽少减;或残忍太甚,罪孽难逃。苟非省躬悔过,积功崇德,则不能转祸为福也。”接着他又列举一焦公,三世无嫡嗣,求教于游方僧,僧曰:“无嗣者有三:一宗祖无德,自己无行;二夫妇年命,恐犯禁忌;三精神不守舍,妻妾血寒,(贫僧)有何法术?”焦再拜求教,僧曰:先修德,后修身。[7](P1)这个观念应当是根据魏晋隋唐以来向佛求子的历史事实演变而来。一个反面史例更加证实这一求子之风在时人观念中的根深蒂固和普及情况,据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卢全操墓志载:“君讳全操……以开元廿三年五月七日遘疾,终于官舍,春秋五十有四。夫人弘农杨氏。无子继绝,呜呼哀哉!……今跃马之年,不登耳顺;瞏服之养,未展膝下。庙食血祀,无子孙之凭,华屋委而莫游,佳城闭而永绝,此识者所以留恸也。……爵在通列,贵为专城,珍玩不御,嫔妾不序,闺门之间,未尝忤意,亦可谓厚德矣。而寿止于此,终以无胤,岂皇天所谓报应乎?”[8](P1447)志文中特别指出,志主卢全操宽厚仁德、珍玩不御、闺门有序。在时人的观念中,他应该是福临门,子满堂,寿终寝。然而这种修德寡欲并未修得子嗣,他仍然“庙食血祀,无子孙之凭”。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非正常情况,因而撰者不仅处处流露出对志主膝下无子的无尽哀叹和惋惜,在文末还发出了对“岂皇天所谓报应乎”,“子之有无,在乎阴德”的强烈质疑、反驳和痛斥,这反而更加印证了时人对修身积德以期得子的认可和践行。

(三)延请僧道施法术

由于道教以济世度人的各种法术在民间社会获得广泛的崇信,故这种求子方式多为道教徒所用,有的左道僧人也偶施法术。

东晋简文帝为会稽王时,三请道士卜筮施术求子[9](P981),可见其求子之迫切。另据《新唐书·后妃传上》载,唐玄宗王皇后“久无子,而武妃稍有宠,后不平,显诋之。然抚下素有恩,终无肯谮短者。帝密欲废后”[10](P3490)。王皇后兄王守一恐因有废立之患而为之焦虑,为求厌胜,特请左道僧人明悟为祭南北斗,以刻有天地字及玄宗名讳之霹雳木佩戴于王皇后身上,扬言以此必有子,且皇后将与则天皇后相比。[11](P2177)事泄,王皇后未因此有子,却被玄宗以“华而不实,有无将之心,不可以承宗庙、母仪天下”[10](P3490)之罪名废为庶人。可相互参照的另一记载则是:玄宗令“善符禁小术”的道士叶静能奏章上玉京天帝,问皇后有子否。批云:无子,迹甚分明。[1](P2385)僧人为皇后占算必有子,道士为帝算卦必无子。截然相反的两种结果表明,教徒也被用来满足政治上的某种需要。王皇后最终被废,固然有很多政治及其他方面因素,但无子则成为用以废后的口实。此两事例似乎表明,帝后皇室向佛道求子,是缘于僧道身怀异技,能够预言未萌之事。不可否认,一些高僧硕德通晓阴阳数术、天文图谶、医方咒术,故言事常验,投药必济。但也有些僧道徒利用报应之说,依傍术数,以迎合和满足统治者的现实政治需要,王皇后无子被废即为显例。

《云笈七签》节录了晚唐著名道士杜光庭的道教小说《道教灵验记》之《杜鹏举父母修南斗延生醮验》:唐相国杜鸿渐之兄杜鹏举,初其父年长无子,历祷神羒,乃生鹏举。后太白山道士称其年寿不过十八。父母请禳护之法。道士曰:我有司命延生之术,但勤而行之,三年之外,不独保此一儿,更当有兴门族、居大位者。父母拜而请之,因授以醮南斗延生之诀,使五月五日,依法祈醮,然后每日所食,别设一分,若待宾客,虽常馔亦可设之,如

111

是一年,当有嘉应。父母勤奉无阙,明年果有此子。[12](P2680)众所周知,杜鸿渐为唐代宗时宰相。据《旧唐书》本传载,杜鹏举为其父,而非兄长。[11](P3282)通过文学之虚与历史之实的对照我们发现,史料的主题是假的,但歧出主题背后的某种文化及社会现实则可能是真的。这则史料即通过太白山道士授以杜父延生之术,使其不仅保子,还能延子寿命、再生贵子,从而达到其宣扬本教、赢得信徒的意图。撰者以有子、子寿、子贵为取材对象,恰恰反映了时人对香火继承及子嗣前景的关注和期待。

(四)处节俗礼拜

在民间,尤其是节庆时流行着汉代以前向诸神求子的习俗,不过已有增删和演变。如高瞂神,汉代以前仲春祭之祈子,到中古时期时间固定为三月三日,虽仍有求子之意,但已演变成主要用以娱乐的群众活动。[13]此外,中古时期还增加了新的宗教性神羒。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四月八日“长沙寺阁下有九子母神。是日,市肆之人无子者,供薄饼以乞子,往往有验者”[14](P102)。这是南朝荆楚地区在佛诞日四月八日到佛寺求子的习俗。“九子母”是北魏昙曜所译《杂宝藏经》中“鬼子母”的一音之转,唯《荆楚岁时记》始称“九子母神”。据学者考证,中国古代神话早已有九子母者,由于魏晋以后佛法大兴,印度神话流行中国,鹊巢鸠占,殊源而合流,进而变为九子且主求嗣之神。[15](P85)另据元人释圆至笺注宋周弼《唐贤绝句三体诗法》时引唐《岁时纪事》:“七夕,俗以蜡作婴儿形,浮水中为戏,为妇人宜子之祥,谓之化生。”

[16](P293)化生指佛教中三界六道有情产生的四生之一,谓“本无而忽生之意。即无所依托,借业力而出现者”。对于存在生育问题的妇女而言,化生正迎合她们“无中生有”的心理,因而被认为具有宜子延嗣的功能。④这些求子与送子过程,正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民间求子习俗中的反映。

此外,在民间还流行着对送子观音的信仰崇拜。据南朝齐陆杲《系观世音应验记》载:“有一人姓台,无儿息,甚自伤悼。于是就观世音乞子。在众僧前誓曰:‘若以余日生儿,更非瑞应;唯以四月八日生者,则是威神之力。’果以四月八日产一男,即字为‘观世音’。”[17](P53)南朝时期的《宣验记》、《冥祥记》中也都有向观音求子的故事。六朝之后,送子观音信仰开始广泛流传。到唐代,民间已把送子作为观音最主要的功能之一,他们或节俗祈祷观世音或日诵《观音经》以求子。

二、求子之道的内在诉求及相关社会文化问题

中古时期求子现象的盛行,正说明了当时无子夫妇双方或一方大多存在生理性或病理性疾患。而翻检中古医籍,我们发现其中论述无子病因及疗法繁复密集,且通古未曾间断,这更加反证了人们对于子嗣的强烈渴望。既然有如此周密详备的医方和疗法,中古时人为何仍孜孜以求于佛道二教?佛道二教与求子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这些宗教信仰或宗教行为果能应验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众所周知,中古社会是以“家”为本位的传统社会。家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基础上,按照父系血统纽带组成的社会基本单位。随着个体小家庭的日益增多,原先由某一始祖开创的家庭便逐渐扩展为更大的血缘共同体——

—宗族。要维持该宗族的生存与繁衍,就要使个体小家庭的父母子女之血缘绵延不绝,将个体短生命融入家族长命运之中,因此传宗接代便成为每个家庭的神圣使命。传宗接代,就是所谓传“香火”,意即不断有人祀奉祖先。古人有着浓厚的祖先崇拜传统,他们相信在现世之外,还有灵魂存在。已逝的祖先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中,他们的灵魂仍继续影响着子孙后代的生活。但是,祖先必须由在世的子孙祭祀供养,如果绝了子孙,断了祭奠供养,祖先的灵魂就会为“厉”作祟,也无法继续保佑子孙。但是,“鬼有所归,乃不为厉”,使厉鬼“有所归”、不再作祟的办法就是使它们享有后人的祭祀,即重新认可其与宗族、家族的血缘关系。因此,为了确保祖先和自己在死后有人供养,更为了能继续得到祖先的禳灾降福,最根本的办法就是不能绝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正是对这种意识观念的表述。晚清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立嗣》高度概括了古人畏惧无后的心理:“我国重宗法,以无后为不孝之一。凡年至四五十而尚未有子者,辄引以为大忧,惧他日为若敖之鬼也,他人亦为之瞐瞐,视灭国之痛尤过之,盖狭义灭种之惧也。于是有立嗣之事。”[18](P2191)

有子才能承宗接续,这种观念在中古人的意识里根深蒂固,因而无子被认为是不正常的情况,会受到世人的侧目和非议,但在有生育能力的条件下还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关照。三国时期河内太守李敏,恶公孙度所为,携家属入于海。其子至孝,二十余年不娶妻,州里人徐邈以“不孝莫大于无后”相督责。[19](P253)北朝李象,“从容风素,有名于时”,但因丧妻无子、又不续娶而受到时人的非议。[20](P1676)柳宗元被贬谪柳州十余年,友人吴武陵向宰相裴度举荐柳,希望对其重新拔拭,其中一个说辞就是“独子厚与猿鸟

112

为伍,诚恐雾露所婴,则柳氏无后矣”[10](P5792)。自汉代以来,就有仁恕的司法长吏实行“重囚无子者许妻入狱”的做法,如东汉吴祐[21](P2101)、晋代乔智明[9](P2337)、北周裴政[20](P2611)等。法外行仁虽未有定制,但反映了时人对无子情况的重视和关照。从依俗顺情的层面说,对于无子夫妇而言,其精神上的压力和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要后继有人,就要娶妻,娶妻就会生子,在古人看来这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合乎人情、顺乎天理。然而,由于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素质等的差异,生育并非都能如人所愿,有些夫妇双方或一方存在生理性或病理性的不孕不育疾患。在无法实现生育的情况下,立嗣、纳妾、出妻等法律上的补救措施相衍而生。如果男方有生理上的缺陷,“脉浮弱而涩”、“精气清冷”,或者有“天、犍、漏、怯、变”五不男的“生禀之殊,非人工所能改移者”[22](P150),可以用立嗣的方式弥补。立嗣就是通过人为的努力拟制血统继承人,嗣子与所嗣父母之间产生拟制的血亲关系。收继子为嗣,可以使祖先祭祀相沿不灭;宗族的血脉得以承续;继受财产,防止流失;承担赡养所嗣父母的职责等。但继作人后有制度上的严格要求,就是“同宗”,这几乎成为古代长期之传统。如果乞养异姓为嗣,这将扰乱宗族,不仅会受到时人的谴责和非议,严重的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唐律疏议》卷4“会赦应改正征收”条规定:“自无子者,听养同宗于昭穆合者。”[23](P156)同书卷20“无子舍去养子及收养异姓男”条又规定:“即养异姓男者,徒一年;与者,笞五十。”[23](P402)唐昭宗时,司空图无子,“以甥为嗣,尝为御史所弹,昭宗不之责”[11](P5084)。此外,立嗣在现实中极易引发民事纠纷,情节严重的可导致人财两空。故而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才予以考虑立嗣。

如果缺陷在女方,则有纳妾制度的保障。对于帝王皇室而言,继嗣续之脉、巩固帝位长存至关重要,因而后宫嫔妃无数,博取广求,以确保子嗣繁茂。如果皇后无子,必有后宫接续,由于涉及宫廷政治权力、利益和斗争,这种情况对皇后极为危险和不利。汉武帝陈皇后骄妒,“擅宠而无子,与医钱凡九千万,欲以求子,然卒无之。后宠浸衰”[24](P559),最终被废。《三国志·潘夫人传》裴注《吴录》曰:袁夫人者,袁术女也,有节行而无子。权数以诸姬子与养之,辄不育。及步夫人薨,权欲立之。夫人自以无子,固辞不受。[19](P1199)唐高宗欲立武昭仪为皇后,就先以“莫大之罪,无过绝嗣”的罪名废掉了王皇后。[25](P180)唐玄宗王皇后无子,最终被玄宗以“皇后天命不祐,

华而不实。……见无将之心,有可讳之恶。焉得敬承宗庙,母仪天下”[11](P2177)而废为庶人。唐武宗王才人宠冠后庭,上欲立以为后,因李德裕“才人寒族,且无子,恐不厌天下之望”[24](P8020)的劝诫而中止。诸上史实可见,皇后如不能生子,极易发生宠爱浸衰、皇后地位被废,甚至株连家室的情况。受宠爱的嫔妃,即使皇帝有立后之意,也自感底气不足、难孚众望而不敢接受皇后之位,或者被权臣以无子之名横加干涉阻挠而罢。对于皇室之外的官宦、士庶之家,纳妾习俗的本意正是为了弥补正妻生育上的缺陷。如果正妻宽恕慈忍,视庶出为己出,已无可论。但自古“母以子贵”的遗训很难令无子的正妻泰然淡定,司马光《涑水记闻》记载了宋代有一病狂老妪,本为人嫡妻,无子,其妾有子,夫死为妾所逐,家赀为妾尽据之。妪屡诉于官,不得直,因愤恚发狂。[26](P402)杞梁妻言:“夫妇人必有所倚者也。父在则倚父,夫在则倚夫,子在则倚子。”老妪夫、父、子俱无所依,必被逼疯。此类事件在魏晋隋唐时期也不会没有,这定会影响纳妾制度的实行。《北史·元孝友传》载临淮王元孝友向东魏静帝上疏,申述当时社会妻妾礼废,“举朝略是无妾,天下殆皆一妻”,奸淫兆兴、妒忌成风,致使许多官家“其妻无子而不娶妾”,寡续乏后,难以血食先祖。对于这种社会恶俗,他主张王公士庶应充实媵妾数额,对“斯则自绝”者,他恳请皇帝“科不孝之罪,离遣其妻”[20](P610)。这份奏疏正是北朝上层社会妾制不得实行的反映。

出妻续娶也是弥补无子的法律措施。休妻“七出”中的“无子”一条,在东汉何休注《春秋公羊传》时,将其置于诸条之首。这说明,至迟在东汉时无子已被作为考量妻子留休的重要条件。到唐代,无子出妻被唐律正式列为七出之首,但它也是有条件的。按照律疏的解释,它一方面要受年龄的限制,《唐律疏义·妻无七出而出之》中,问曰:“妻无子者,听出。未知几年无子,即合出之?”答曰:“律云:‘妻年五十以上无子,听立庶以长’即是四十九以下无子,未合出之。”[23](P454)按照这样的解释,必须妻年满五十以上无子,才可适用无子出妻。即妻不到绝育年龄,夫不能以无子为理由出妻。另一方面,按唐律的规定,无子出妻还要受到“三不去”的限制,即“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因此,无子出妻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仍有诸多限制。由此可见,中古时人对待婚姻的慎重态度,因为一项婚姻的解除,在古代社会是一件大事。由于婚姻的意义对内是传宗接代,对外是两个家族的和好,因此,离婚并非仅仅是解除夫妻个人关

113

系,同时也是解除家族间姻亲关系的行为,其成立和解除向为礼、律所重视。在实质要件之外,礼、律还规定有相应的程序和仪式。依唐令规定,出妻不必经官府判决,但必须采用书面形式,不仅夫及双方父母、伯姨署名,而且须有邻人作证并一同署名,才有法律效力。白居易曾判有一例民事诉讼案,某人娶妻三年无子,父母将出之,辞曰:“归无所从。”判云:“虽配无生育,诚合比于断弦;而归靡适从,度可用于束缊。”[27](P736)白的判文说明了妻与夫比肩,其地位很难动摇,这也是当时普通民众婚姻状况的真实反映。

正因为传统宗法制度下的承宗嗣续观念,法律意义上的立嗣、纳妾、出妻等补救措施又受到诸种礼法的约束,才会有代代绵延的种种求子之道。中古时期佛道二教又呈炽盛之势,无子夫妇求神拜佛、燃灯诵经以祈子自是顺理成章之事。我们不仅要问,这些宗教信仰或宗教行为真能应验吗?事实上,求子夫妇的心里也会有此困惑,如前所举卢全操即反映了时人对此的质疑。但不可否认,在现实中,一些“持精灵报应之说,行斋戒祠祀之方,依傍方术之势”的僧道徒善于运用医术和法术为人行医治病。病患家或崇信而求神,或因求神灵验而崇信。当灵验得子后,口耳相传,吸引周围众人皈依信仰,求子之风应运而生。据《南史·萧昂传》载:“时有女子年二十许,散发黄衣,在武窟山石室中,无所修行,唯不甚食。或出人间,时饮少酒,鹅卵一两枚,人呼为圣姑。就求子往往有效,造者充满山谷。”[28](P1264)还有一种情况多见于明清小说中,就是求子的妇女在庙会等节日习俗中以游玩的名义与寺庙和尚交合有孕而生子。但这种民间又私密的情事在中古时期虽尚未见载,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断然否认其存在的可能。东晋废帝司马奕,“少同阉人之疾”,为得子以续嗣承宗,“使宫人与左右淫通生子”[29](P949)。宫廷如此,下层民众很难说没有。

中古时期确实有一些身怀医术的僧道徒为民众解除了病痛疾苦,但那只是极少数,大多数教徒是借医来弘教,尤其是在笔记小说、僧传中记载的念经有子或祷神有孕,那只不过是教徒们自神其教罢了,不足凭信。但是,佛教为了弘教之需,也为了适应中土文化,在翻译经卷甚至自撰疑伪经中掺入了得子的修行方法。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19:但由三事现前方有子息,云何为三?一者父母有染心;二者其母腹净应合有娠;三者应受生者中有现前。具此三缘方有男女。《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30](P57)这些经中之言对于重视子孙繁茂的中土民众来说极具吸引力,这不仅给予他们莫大的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柱,还促使他们发心向善,修福积德以期得子。

三、余论

就医学而论,正常情况下,成胎生子是人类繁衍生息、“天地合万物生”的一个自然过程,“夫胎者,两精相抟,翕合而成者也。媾合之际,阳精至而阴经不至,阴精至而阳精不至,皆不能成。皆至矣,时有先后,则先至者气散不摄,亦不能成。不先不后,两精并至,阳先冲而阴包之,则阳居中为主而成男;阴先冲而阳包之,则阴居中为主而成女。此化生自然之妙,非人力所能为”[31](P507)。古人已有此卓识,即如果是病理性疾病影响生育,医家进行调理医治可能会解决问题。至于生理性不育,医方无法治疗的情形下,求神拜佛也是无济于事。神医仓公生五女而不生男,其师公乘阳庆亦年七十余无子[32](P2794),可见,医家确无种子之术,更遑论求神拜佛。但这并未阻碍古人对子嗣的孜孜以求。绵延千年的求子之风背后,浓缩了中古社会围绕子嗣后代产生的系列问题。

如诸上剖析,在中国传统的宗法社会里,承宗接续被认为是婚姻的最高价值,娶妻的目的就是生育出承祖传家的男性继承人。如果没有子嗣,不但香火不能传承,祖先不能祀奉,在现实中还会受到时人的非议。尽管寡续乏后者,法律为之提供了立嗣、纳妾、出妻续娶等补救措施,但在实践中存在诸多的利害关系及礼与法的限制和约束。这一时期发展炽盛的佛道二教为求子夫妇增加了新的方便法门,一方面,教徒们在修行中更为了弘传教法而为时人问疾治病,解决现实之需,这是吸引人们向佛道二教求子的关键;另一方面,佛教为迎合和适应中土文化,在佛典或注疏中宣扬修身立德与“随欲应求”、“求子得子”之间果报关系的修行方法。世俗社会中的传宗接代观念与宗教中教人向善、修身积德观念的契合,也强化了中古时人向宗教求子的意向。

诸种求神拜佛的求子之道,反映了无子夫妇对后代的强烈祈盼。强烈的求子欲望正折射了中古社会在儒家伦理、血缘亲情、成文法律等方面对时人的要求和期待,这也是中国传统宗族社会所赖以维系的根本纽带。

114

注释:

①高瞂,求子所祭之神。《礼记·月令》: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大牢祠于高瞂,天子亲往。后妃帅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瞓,授以弓矢,于高瞂之前”(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363页)。到汉武帝时,因二十九岁得皇子,特命为瞂神立祠,以太牢之礼祭祀。(《汉书》卷51,中华书局,1962年,2366页)

②详参李贞德《汉唐之间求子医方试探——

—兼论妇科滥觞与性别论述》,《“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秦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③详参林富士《汉代的巫者》,台北:稻乡出版社,1999年。

④关于“莲花化生”形象与中土祈子关系演变,详参姚潇鸫《试论中古时期“莲花化生”形象及观念的演变——

—兼论民间摩瞔罗形象之起源》,《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2卷,2011年。

[参考文献]

[1](宋)李 .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唐)道宣.续高僧传[A].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0册)[M〗.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1990.

[4](唐)僧详.法华传记[A].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M〗.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1990.

[5]春秋谷梁传[A].四书五经[C].长沙:岳麓书社,2003.

[6](美)安·沃特纳.烟火接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7](明)万全.万世氏家传广嗣纪要[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86.

[8]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9](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后晋)刘繤.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宋)张君房.云笈七签[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3]毛忠贤.高瞂崇拜与《诗经》男女聚会及其渊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4).

[14](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M].宋金龙,校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15]黄腞.花随人圣庵摭忆[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6](元)释圆至.笺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

[17](南朝齐)陆杲.系观世音应验记[A].观世音应验记三种[C].孙昌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

[18](清)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9](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0](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1](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2](清)喻昌.寓意草评注[M].钟新渊,评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23]钱大群.唐律疏义新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5](唐)刘肃.大唐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6](宋)司马光.涑水记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7](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8](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9](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笺疏[M].余嘉锡,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

[30](后秦)鸠摩罗什.妙法莲华经[A].大正新修大藏经(第9册)[M].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1990.

[3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2](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责任编辑:王立霞】

115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讲述君士坦丁堡的故事,探讨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 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教学难点: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 板书设计: 导入新课:学生简单叙述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今天我们来了解欧洲的封建社会,导入新课。 一、自学展示: 1、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学生齐读教材,对本课重点的时间、人物、内容、进行标记。 2、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考查学生。 (1)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推行土地分封制度的改革,史称“”从而西欧形成

制度。 (2)西欧城市兴起的时间___________,最早出现城市的国家有 .等,斗争的方式, 典型代表。 (3)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东罗马帝国又叫。首都在,灭亡时间,被所灭。 二、合作学习: 1、本课知识点较多,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师先讲述,理清脉络,便于学生掌握,学生认真做好笔记,把板书记在书上。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以下问题,由学生合作完成。 (1)如何理解西欧封建社会流行的一条常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2)合作完成练习册第9页第6题。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册第二板块。 三、质疑导学:拜占庭帝国衰败的原因及给后人留下的启示?

四、学习检测: 1、探索题: "当任何人……和国王的最高领主发生附庸关系时,他或她必须跪在领主之前说:'大人,现在为了某某采邑……我成为你的亲近附庸……拥护您,保卫您,反对一切人……" "下面是附庸对其主应履行的义务……依领主的召唤,必须去服军役……必须去勘测土地……必须做在法院成员地位上应该做的一切其他事务。" (1)以上材料是哪一地区封建社会的写照? (2)该地区封建制度确立于何时?此时中国正处于什么朝代? 2、指导学生完成创新练、必刷练。第18题教师简单提示。 五、教学反思: -----如有帮助请下载使用,万分感谢。

第5课中古欧洲

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学习目标:1.了解西欧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的特点以及基督教在西欧社会的影响 2. 归纳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的意义 3. 分析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 4. 从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认识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社 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学习重点: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学习难点: 如何理解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解决下面的问题。 1.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后来在它的基础上建立了德意志、、意大利等国。2.8世纪前期,法兰克国家经过改革后,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 3.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等劳动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4.西欧封建社会时期,与教会观点相悖的思想都被称为“”;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 5.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的制度结束,也衰落了。6.东罗马帝国定都,此地原称。 7. _________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13世纪末,国家在西亚兴起,15世纪中期,他们攻陷,灭亡了东罗马帝国。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2、我们的问题(学习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提出来向全班同学推荐) 3、老师的问题 ①查理.马特改革的时间、内容、后果。 ②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③市民阶级的形成及意义 ④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合作探究:课文动脑筋。要结合中国历史展开广泛的讨论。 (与东方城市相比,西欧城市的特点就是其从产生起,即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 并取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拥有独立的行政、司法、财政等职能.中国城市一般 首先是政治统治中心,城市与专制统治同心,而西欧城市对封建制度起离心作用.)(四)系统总结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专题概述:在世界历史上,5—14 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由东罗马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逐渐崛起。在亚洲,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家;日本大化改新后初步形成律令制国家,后来幕府掌握了实权。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古国先后兴起。在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发明了农业,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立了美洲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并成功维持了数百年的统治。 本课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专题《中古时期的世界》的第一课,上承《古代世界的大帝国》中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分裂史实,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也正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中古时期;下启中古时期的亚非美洲的文明与发展,拜占庭帝国也正为西亚奥斯曼帝国的兴起而消失于历史长河。既有贯穿欧洲上古、中古时代文明发展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古时代欧、亚、非、美各区域文明交流的横向联系。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观点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等原理 【时空观念】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和时空定位,使学生了解在空间上涉及中古的西欧和中古的东欧,进一步认识城市兴起对中古西欧产生了的重大影响,进而理解城市的兴起架起走向近代的桥梁。在史料研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时空的定位发展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结合史料,用自己的话说出城市居民构成、自治方式、城市自治的影响,感受材料体现的中世纪基督教的显赫经济与精神力量,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把握城市与宗教对于王权强化的重要影响,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历史解释】小组讨论,就“基辅罗斯”到“俄罗斯帝国”的历史进程制作年表,并科学评价伊凡四世政治举措(特别是特辖领地制)在其中的作用,增强自身自主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状况,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进一步理解欧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进而感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内涵,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

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

《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 【一、课程标准及分析】 (一)课标内容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二)课标分析 在世界历史上,5-14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 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由东罗马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崛起。这一系列的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相比之前显示出了新的时代特色,而非一句“黑暗的中世纪”即可概括。 【二、教材分析】 (一)本课在该教材中的地位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专题《中古时期的世界》的第一课,上承《古代世界的大帝国》中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分裂史实,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也正标志着 世界历史进入中古时期;下启中古时期的亚非美洲的文明与发展,拜占庭帝国也正为西亚奥斯曼帝国的兴起而消失于历史长河。既有贯穿欧洲上古、中古时代文明发展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古时代欧、亚、非、美各区域文明交流的横向联 系。 (二)本课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西欧封建庄园”、“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拜占庭与俄罗斯”。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以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为核 心特征的欧洲封建社会。封君与封臣的相互关系实质体现了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 等级制度,而以庄园作为基本农业经济组织则是欧洲社会的封建经济基础。这也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第二目意在说明教会的强大精神与经济

力量、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对推进王权加强的历史性意义,这一时期法兰西基本统 一、英国甚至开始逐渐发展出相对规律的“议会”、西班牙与葡萄牙国家在稍晚 些也最终形成;最后一目意在表现中古时期欧洲两大主要帝国的成长:“拜占庭帝国的法律成就”与“俄罗斯沙皇制的逐渐成熟”,封建制度几经波折、在动荡中发展。以唯物史观、全球史观作为认识中古欧洲的立意,以文明史观的画卷作为解读历史的视角,以合作探究式为灵魂,对三目内容进行整合,是本课的高度所在。(教材内容框架见下图) 封君与封臣制度(政治表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欧封建庄园” 03 中古时期的欧洲 庄园与农奴制度(经济基础) 城市自治、大学兴办 推动 王权强化、国家统一“王权、教会与城市” 基督教会经济、精神力量 拜占庭帝国与《查士丁尼法典》 “拜占庭与俄罗斯” 俄罗斯帝国与伊凡四世改革

第5课 中古欧洲社会 教案

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主备人: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讲述君士坦丁堡的故事,探讨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难点: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 三、课前教学准备: 地图册本课相关的地图(或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具:地图册、制作多媒体课件、图片 四、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日本大化改新的时间、改革者、内容、意义? 2、伊斯兰教创立的时间、创立者、作用? 3、伊斯兰教教历元年是哪一年?伊斯兰教的圣地? 4、统一的阿拉伯国家何时建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希腊、罗马历史的主要内容,向学生说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是西欧奴隶社会结束的标志,之后,西欧的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被欧洲史学界称为中世纪或中古世纪。这一时期,欧洲出现了一些早期封建国家,孕育了欧洲国家的雏形。今天的英、法、德、意等国是西欧主要的国家,它们是在什么时候怎样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呢?,就是这一节课我们要来学习的? 自学指导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1、谁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时间?其中最强大的是? 2、经过查理马特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什么制度?谁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思考题: ①西欧的土地制度建立起以什么为纽带的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 ②西欧的封建社会等级贵族制有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关系? ③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 3、罗马教廷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特点? 先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引导) 后教(引导、讨论、更正) 1、日耳曼人;5世纪;法兰克王国 2、严格的等级制度;农奴(农民) 思考题:①土地②没有 ③A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B建立起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主附庸的关系。C教会占有大量的土地。 3、罗马教廷的特点:(1)政治上: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使教权凌驾于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优秀教案

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材分析】 本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属于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下中古时期的世界中欧洲部分的内容,高中历史必修课程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对全体高中学生历史最基本基础知识的普及,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课程,设《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个模块。它是采取通史方式,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以学习专题的形式呈现历史的进程,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均在历史时序的框架下,有若干学习专题构成。通过中外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本课属于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的内容,属于世界史中的中古时期的欧洲(封建社会)部分,它是世界史中欧洲的历史由古代史向近代史过渡的桥梁,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环节,在世界史部分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要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完整基本脉络,以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拓展国际视野,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必须对本课设计主题进行有效的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正处于初中学段向高中学段的转折期,属于青年期初期阶段,处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充满着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学习目的性强,思维的独立性强、自觉性高,但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还不丰富,已有的只是大多是零散的、感性的、具体的,还没有形成可以认识更复杂事物的知识体系,还很难形成抽象的理论认识,同时这一阶段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竞争的日益激烈,自身思维意识的发展,比较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因特别注重考虑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发挥其主动作用,引导他们朝着积极、向上、健康的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十分关键。为此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师生一道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梳理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阶段,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改变以往知识中心、单纯记忆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第5课 中古欧洲社会

课题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课型新授课课时 1 教学目标知识要点: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凡尔登条约;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基督教的产生、传播、分裂;拜占廷帝国及其文化;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和扩张。 能力培养: 1.通过分析查理大帝在历史上的作用,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拜占廷帝国保存了大量古代希腊、罗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继阿拉伯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它是经过长期的对外扩张形成的。它的统治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思想品德教育: 1.从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认识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2.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因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奴比奴隶的处境有所改善,在生产中表现出一定的主动性。 3.通过对基督教会在西欧中世纪所起作用的讨论、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和西欧封建社会。重点:基督教。难点:基督教性质的变化。难点:西欧封建社会。 教学 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新课】 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奴隶社会在西欧的崩溃,之后,西欧的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被欧洲史学界称为中世纪或中古世纪。这一时期,欧洲出现了一些早期封建国家,孕育了欧洲国家的雏形。今天的英、法、德、意等国是西欧主要的国家,它们是怎样建立和发展的,让我们踏着历史的足迹去寻找英、法、德、意等国家的根基。 【讲授新课】 (一) 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1.法兰克王国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它的领土上建立了几个国家,其中影响最大,存在时间最长的是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达到全盛时期的君主是查理。为什么说查理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君主?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2.查理曼帝国 从8世纪后期到9世纪前期查理在位四十多年,发动了五十多次战争,几乎和西欧 尽管查理是一国之主,他还渴望得到帝王的尊号。800年,机会终于来了。从此法兰克王国成了查理曼帝国,查理则成了“查理大帝”。这样,查理具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在欧洲,教权与王权结成了联盟。查理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下令全国人民信仰基督教,违者一律杀死,从而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查理不仅武功显赫,而且也注意恢复和发展西欧的文化教育。他为培养传播基督教和管理国家的人才,积极提倡文化教育,并且带头学文化。查理的文化教育政策对提高日耳曼人文化和恢复古典文化是有积极作用的。 3.西欧封建社会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封建制度逐渐形成,9世纪开始确立。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历经数百年,而在9世纪,我国却处在封建社会的高峰——繁荣的隋唐时期。 西欧封建制度确立后,土地是主要财富,国王把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把土地分封给小封建主。封主与封臣这种主从关系只存在于直接建立分封、受封关系的领主和附庸之间。国王是最大的封建主,权力也只限于自己的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

第3 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与目标 【教学理念】 本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中古时期欧洲社会的特点,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理清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教学目标】 知道西欧封建庄园、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拜占庭与俄罗斯等基本史实,理解中古时期欧洲社会的特点。 通过文献、图片资料、地图等的解读,基于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从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的视角了解中古时期西欧、拜占庭、俄罗斯等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理解这一时期欧洲各区域文明呈现多元面貌的原因。 感悟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中第3 课 的内容,由“西欧封建庄园”、“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拜占庭与俄罗斯”三目组成。主要讲述了中古时期欧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不同风貌,聚焦于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随着城市的复兴,西欧封建社会出现的新变化;拜占庭与俄罗斯帝国的文明特征。 【教学资源】本课教材中“学思之窗”的材料,“一个庄园的图解”,中古西欧的“三种人”,“ 6-7 世纪的拜占庭帝国”、“俄国在欧洲和亚洲的领土扩张(至18 世纪)”、“问题与探究”部分的材料以及课外搜集的资料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运用。 【内容主旨】 中古时期的欧洲,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文明: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成为西欧中古时代的基本景观。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由东罗马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逐渐崛起。

《中古时代的欧洲》教案

《中古时代的欧洲》教案 【基本知识】 采邑改革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丕平献土琅城起义 罗马天主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的复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重点知识】 1、归纳西欧封建社会和罗马天主教廷的特点 2、理解宗教神权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3、理解中古欧洲基督教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主流 【课堂记录】 一、西欧封建社会 西欧奴隶制结束: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1、西欧封建等级制 (1)由来:采邑改革、分封土地 西罗马灭亡后,日尔曼人在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些小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兰克王国。8世纪初,法兰克王国面临内忧外患,于是当时的宫相查理·马特实行采邑改革。(此处说明此时的国王已经没有实权,实权掌握在宫相手中,为后面的“丕平献土”铺垫。) (2)采邑改革核心:有条件的分封→无条件的赏赐 何谓“有条件”,主要指:第一,受封的封臣必须对上级封主在政治上宣布效忠,在军事上服从,如不履行,封主有权收回采邑;第二,采邑只供封臣终身享用,但不可世袭。(结合西周的分封制,分析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欧的分封制的异同点。) (3)封建等级制特点 分封基础:采邑分封,权利对应义务 从属关系:层层分封,依次互为主从 以土地为纽带,组成自上而下的封建等级体系,封主通过授予封地,取得对下属封臣的统辖权;封臣得到采邑,则有接受封主号令的义务。各封建主通过分封,建立起各级之间互为主从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只存在于上下互邻的贵族等级之间,不能越级从属。(课本34页图示及小字部分) (4)封建等级制的影响 这种制度在当时对法兰克王国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调节了封建主的内部关系,增强了王国的政治军事力量(结合“分封基础”);但是这种制度直接导致整个西欧社会权力趋于分散化,形成政治上分裂割据局面(结合“从属关系”)。 (5)知识拓展 试分析西欧封建等级制同印度种姓制度、中国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的异同点? 【思路】本题重点在不同点,相同点只要学生知道同样是维持自身统治就可以了。 【不同点】 西欧:封建主范围内;地方分权,王权衰微 印度:涉及全体社会成员 中国:权归中央,君主专制 、罗马天主教廷 1、教皇国由来 (1)基督教产生与发展:罗马帝国镇压→定为国教 (2)教皇国建立 有利条件:地方分权,教会扩张

九年级历史:第5课 中古欧洲社会(教学实录)

初中历史标准教材 九年级历史: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教学实录) Histo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education, edification of sentiments, etc.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九年级历史: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教学 实录) 教学目的 1.知识要点: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凡尔登条约;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基督教的产生、传播、分裂;拜占廷帝国及其文化;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和扩张。 2.能力培养:(1)通过分析查理大帝在历史上的作用,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拜占廷帝国保存了大量古代希腊、罗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3)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继阿拉伯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它是经过长期的对外扩张形成

的。它的统治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3.思想品德教育:(1)从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认识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社会发展 的必然规律。(2)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因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奴比奴隶的处境有所改善,在生产中表现出一定的主动性。(3)通过对基督教会在西欧中世纪所起作用的讨论、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和西欧封建社会。重点:基督教。 难点:基督教性质的变化。难点:西欧封建社会。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新课】 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奴隶社会在西欧的崩溃,之后,西欧的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被欧洲史学界称为中世纪或中古世纪。这一时期,欧洲出现了一些

中古欧洲社会教学设计教案修订稿

中古欧洲社会教学设计 教案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温故知新): 1欧洲文明的起源与亚洲文明的起源有什么不同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兴起于海洋旁边,海上贸易和工商业特别发达;亚非文明古国兴起于大河流域,以农业经营为主。这说明了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经营方式和文明类型。) 2板书下列年代,请学生说出古代罗马历史线索: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是西欧奴隶社会历史结束的标志。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许多王国,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后来,在法兰克王国的基础上,建立了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等国。欧洲的封建制度不断发展起来。现在就让我们一块了解这个发展的进程。(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1教材以查理·马特改革为例,介绍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哪些特点(查理·马特的采邑制改革,是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领主有责任保护附庸,附庸也有义务效忠,随时去前线作战,这样大大提高了国家的战斗力。) 2教师演示课件,引导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国王、封建主和基督教会通过层层采邑分封建立起依次互为主从的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但是,附庸只效忠于直接的领主,对于其他领主包括更高级的领主,则不必承担什么义务。于是,中小封建主阶层的力量得到加强。中国古代所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则强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 臣”。两相比较,差异十分明显。

九上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 教案

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 那楼中学黄文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 2、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3、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三、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垦殖者成为这些新开发地区的 主人,这些新开发的地区成为具有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2.随着法律的规范,西欧越来越多的地区,劳役量被固定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 3.14世纪中叶以后,领主出租直领地达到一个高潮,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 4.13世纪,农村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后来,这种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 5.商人不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6.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知识点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7.13、14世纪,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中古时代的欧洲教学设计

第6课:中古时代的欧洲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讲述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故事,探讨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和西欧封建庄园形成的时间;记住11世纪前后西欧著名的工商业城市的名称;知道拜占庭帝国名称的由来和灭亡的时间;了解教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及影响;理解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分析查理大帝和查士丁尼大帝在历史上的作用,提高总结、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学生读图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比较5世纪前后西欧与中国的情况,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教会的作用,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西欧社会结构特点,让学生认识到封建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新的社会制度,比原西罗马奴隶制更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西欧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农奴的处境仍然很悲惨;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约1000年,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在当时都显示出先进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分析教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及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教会统治的黑暗;通过对比9世纪一14世纪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情况,认识东方文明的先进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一、重点: 封建等级制度;教会的统治。 二、难点: 西欧城市的兴起。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问题探究法 【学习方法】探究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教学设计教案

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温故知新): 1欧洲文明的起源与亚洲文明的起源有什么不同?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兴起于海洋旁边,海上贸易和工商业特别发达;亚非文明古国兴起于大河流域,以农业经营为主。这说明了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经营方式和文明类型。) 2板书下列年代,请学生说出古代罗马历史线索: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是西欧奴隶社会历史结束的标志。 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许多王国,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后来,在法兰克王国的基础上,建立了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等国。欧洲的封建制度不断发展起来。现在就让我们一块了解这个发展的进程。(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1教材以查理·马特改革为例,介绍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哪些特点?(查理·马特的采邑制改革,是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领主有责任保护附庸,附庸也有义务效忠,随时去前线作战,这样大大提高了国家的战斗力。)2教师演示课件,引导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国王、封建主和基督教会通过层层采邑分封建立起依次互为主从的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 但是,附庸只效忠于直接的领主,对于其他领主包括更高级的领主,则不必承担什么义务。于是,中小封建主阶层的力量得到加强。中国古代所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则强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两相比较,差异十分明显。 3请学生根据第29页注释、课文、插图谈一谈: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地位如何?产生了哪些影响?(在整个中古时期,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如:布鲁诺最后就是被烧死在火刑柱上。) 4教师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说明:在整个中古时期,教会对西欧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深远。以后西欧出现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等重大事件,无不与教会有关,也与城市的重新兴起有关。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清线索: 1西欧城市在什么时候重新兴起?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为什么?(11世纪西欧城市普遍兴起,发展最快的是意大利和法兰西南部。那里既有西罗马帝国的手工业和商业基础,又适于同拜占廷帝国以及东方维持政治、经济上的联系,城市容易发展。)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 【教学理念】 本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中古时期欧洲社会的特点,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理清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教学目标】 知道西欧封建庄园、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拜占庭与俄罗斯等基本史实,理解中古时期欧洲社会的特点。 通过文献、图片资料、地图等的解读,基于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从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的视角了解中古时期西欧、拜占庭、俄罗斯等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理解这一时期欧洲各区域文明呈现多元面貌的原因。 感悟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中第3课的内容,由“西欧封建庄园”、“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拜占庭与俄罗斯”三目组成。主要讲述了中古时期欧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不同风貌,聚焦于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随着城市的复兴,西欧封建社会出现的新变化;拜占庭与俄罗斯帝国的文明特征。 【教学资源】 本课教材中“学思之窗”的材料,“一个庄园的图解”,中古西欧的“三种人”,“6-7世纪的拜占庭帝国”、“俄国在欧洲和亚洲的领土扩张(至18世纪)”、“问题与探究”部分的材料以及课外搜集的资料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运用。 【内容主旨】 中古时期的欧洲,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文明: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成为西欧中古时代的基本景观。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由东罗马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逐渐崛起。 【重点难点】 重点:中古时期欧洲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

《中古欧洲社会》教学反思

《中古欧洲社会》教学反思 各位老师好,我现将九年级上册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教学中的一些感想交流一下,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基督教在西欧社会的影响及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和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想到西欧社会与中国有着较大的差异,尤其学生对西欧了解的缺乏,并且教材将世界三大宗教的内容安排到了第8课才去学习,这给学生理解本课中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地位和影响的理解带来很大的难度。所以我将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整合,把西欧封建社会分成三个块来学习,分别是政治上的封建等级制度,宗教上的罗马教廷控制西欧和经济上的西欧城市的复兴。在学习第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西欧封建制特点联系中国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当学生将西欧的分封与中国的分封对比后,很快明白在中国“我的附庸的附庸也是我的附庸”,而在西欧“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不同的是西欧的中小封建主力量更强;在丕平献土、教皇加冕、布鲁诺被烧死等史实面前,学生对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地位有了更为直接的了解与理解,也更深刻认识到当时中国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在学习西欧经济时我将中国宋代与西欧的城市居民进行对比,利用学生已有的中国古代史知识,在对比中完成了西欧城市重新兴起这部分学习,最后在课堂习题练习反馈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掌握了本课的基本内容。学生对陌生遥远的世界古代史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节课教学我认识到:一,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是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关键。如何合理巧妙地利用历史学科本身丰富多彩的素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方面我还要努力。

二,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或许学生的偏见,认为历史就是背与记,或许基础的问题,忽视应有的思考,常常出现阅读完后,不知道教材讲的内容。历史学科本身具有过去性与综合性,科学性的特点,这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实现这一能力,就是要设置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学会阅读。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

第 4 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 Ⅰ、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亚洲文明的面貌;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通过提供地图、图像、历史典籍记载、当代历史研究成果,引导同学们进行史料研习,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的史料实证素养。Ⅱ、重点和难点:阿拉伯帝国和古代日本Ⅲ、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史料研习Ⅳ、课时:1 课时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呈现亚洲地图,同学们阅读地图对于西亚、南亚、东亚有一个大致了解。教师讲一个《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引导同学们进入阿拉伯世界的历史,并提出问题:大家还知道阿拉伯在文化上的其他成就吗? 二、合作探究,史料研习 (一)阿拉伯帝国【小组活动一】阿拉伯帝国的概况教师要求:全班同学按座位分成若干小组,方便起见,每一小组以四人为单位,结合教科书内容,探讨并总结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方面的概况,小组内部选举一名同学负责做记录,讨论时间为5 分钟,讨论结束后,举荐代表发言,分享本小组讨论结果。 活动用表 小组活动二】 结合图文材料. 合作探究: 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小组活动三】 学生分组研读:探究奥斯曼帝国如何深刻影响欧洲和亚洲历史?教师点拨: 1. 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2. 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它对东欧文化的影响更为巨大。 3. 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及伊斯兰文化,采纳地中海、黑海周边地区的传统、艺术及文化体系,并加入了新的元素,因而东西文明在其得以统合。 4. 对东西方商业活动的影响:控制了亚欧商路, 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课后活动:为什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游牧民族能够战胜具有千年历史的拜占庭帝国,并在16 世纪成为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三)南亚的国家引导同学们对于古代印度有初步的时空了解老师带领同学们阅读教科书和所提供的史料,帮助同学们了解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的基本情况。 【小组活动四】教师要求:全班同学按座位分成若干小组,方便起见,每一小组以四人为单位,结合交材内容以及印发的相关史料,探讨并总结德里苏丹国在政治、文化这两个方面所呈现的特征,小组内部选举一名同学负责做记录,讨论时间为3分钟,讨论结束后,举荐代表发言,分享本小组讨论结果。 活动用表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优质教案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云南省丽江市永北镇中学九年级历史上册 1.5中古欧洲社会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丽江市永北镇中学2012届九年级上学期历史1.5中古欧洲社会 一、课标要求 1、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2、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3、讲述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故事,探讨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 二、自学导读 1、西欧奴隶社会结束的标志是什么?日耳曼人建立的最强大的王国是哪一个? 2、你知道查理马特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吗? 3、你知道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吗? 4、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时间和著名城市是什么? 5、市民阶级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历史意义? 6、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有哪些?有何历史意义? 三、知识结构 西欧封建社会 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西欧奴隶社会结束的标志: 日耳曼人建立的国家:其中最强大的国家是: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逐步形成 时间和标志: 查理马特改革 罗马教廷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 内容: 特点: 影响: 地位: 表现: 重新兴起的时间: 著名城市: 城市功能: 阶级冲突市民阶级西欧城市形成的历史意义 斗争原因: 典型事件: 斗争方式: 形成过程: 历史影响: 经济: 政治: 文化: 帝国首都: 帝国灭亡原因: 何时被谁所灭: 启示: 中古欧洲社会 四、课堂练习 1、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是在 A 、公元前27年 B 、395年 C 、476年 D 、1453年 2、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条件的是 A 、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B 、西欧工商业的迅速发展 C 、市民阶级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 D 、富裕商人和银行家的出现 3、下列反映欧洲封建等级制度的是 A 、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B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C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第课中古欧洲社会教学设计教案

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温故知新):

1欧洲文明的起源与亚洲文明的起源有什么不同?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代罗马兴起于海洋旁边,海上贸易和工商业特别发达;亚非文明古国兴起于大河流域, 以农业经营为主。这说明了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经营方式和文明类型。 ) 2 板书下列年代,请学生说出古代罗马历史线索: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是西欧奴隶社会历史结束的标志。日耳曼 人在西罗马帝 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许多王国,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后来,在法兰 克王国的基础上,建立了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等国。欧洲的封建制度不断发展起来 现在就让我们一块了解这个发展的进程。 (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运用 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1 教材以查理?马特改革为例,介绍了西欧圭寸建等级制度哪些特点?(查理?马特的采邑 制改革,是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 领主有责任保护附庸,附庸也有 义务效忠,随时去前线作战,这样大大提高了国家的战斗力。 ) 2 教师演示课件,引导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国王、 封建主和基督教会 (古代希腊和古

通过层层采邑分封建立起依次互为主从的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 但是,附庸只效忠于直接的领主,对于其他领主包括更高级的领主,则不必承担什么义务。于是,中小封 建主阶层的力量得到加强。中国古代所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则强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两相比较,差异十分明显。 3请学生根据第29页注释、课文、插图谈一谈: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地位如何? 产生了哪些影响?(在整个中古时期,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如:布鲁诺最后就是被烧死在火刑柱上。) 4教师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说明:在整个中古时期,教会对西欧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深远。以后西欧出现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等重大事件,无不与教会有关,也与 城市的重新兴起有关。 1西欧城市在什么时候重新兴起?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为什么?(11世纪西欧城市普 遍兴起,发展最快的是意大利和法兰西南部。那里既有西罗马帝国的手工业和商业基础,又适于 同拜占廷帝国以及东方维持政治、经济上的联系,城市容易发展。) 2法国琅城的市民起义反映了什么?(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与封建主之间的阶级冲突日 益尖锐。) 3市民里主要有哪些人?从中逐渐产生了哪一种新的阶级?(手工业者、商人、银行家; 早期资产阶级) 4西欧城市重新兴起有什么意义?(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 A.经济方面,城市的商品经济从一幵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 B.政治方面,那些拥有自由和自治权利的城市,成为新的政治实体,它们与王权联合, 共同对付大贵族。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