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政治背诵笔记(完整版)

考研政治背诵笔记(完整版)

考研政治背诵笔记(完整版)
考研政治背诵笔记(完整版)

2013考研政治系列电子教材(一)

考研政治核心考点

背诵笔记

陈闫编写

成功在于坚持,优秀是种习惯

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性。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阶级性、实践性。

6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10哲学重大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自然界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1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

第二,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12一元论: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和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

13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原,但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关于各种派别的言论,此处不列出,请参见我编写的《哲学派别言论汇总》,博客上有)

1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金木水火土元气)中寻找世界的本原。

15近代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在解释世界物质本原时,以自然科学为依据,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及其某种属性作为世界的本原。近代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1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17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比如牛顿)。

1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看不到实践的重要性。

19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把主观精神(人的)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20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上帝、理、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等)视为独立自成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21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22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导致形而上学或者唯心主义。

2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一是指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2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第一,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局部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第二,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不显著的变化,是运动过程中的某种稳定状态。

第三,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第四,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5时空的特性:时间具有一维性,空间具有三维性;时空都是客观的;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时空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26反对绝对论时空观,坚持相对论时空观:绝对论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的存在及物质的运动状态是没有联系的,时间和空间也是互不相关的。而相对论时空观指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与物质的运动状态有关,与物质本身的分布也有关,并且时间和空间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的。

27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动物或者机器人没有实践能力(人故意咬狗)。

28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即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即目的性、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

29实践的物质性的表现:①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的;②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③实践的水平与发展都受到客观手段和规律的支配。

30实践最首要的特点:直接现实性。

31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32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

33实践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34实践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限定和超越的关系。

35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区别: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的客观存在(原始森林);人类世界和人的活动不可分离。

36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点)

(1)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2)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3)人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

37社会的实践本质,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关系产生的根源;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8意识的本质:不是人脑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39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即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反作用。

40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点)

(1)原理内容:

区别: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联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可以变成意识,意识可以变成物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2)方法论意义:

坚持物质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但要懂得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1主张意识就是物质的观点是庸俗唯物主义。

42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43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4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分析点)

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要把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5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性的观点是指整体和部分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新功能;部分依赖整体,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整体和部分可以相互渗透、互相转化。

47联系的观点(分析点)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和系统性等特点。

(3)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能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这是形而上学。

48发展的观点(分析点)

(1)发展只是运动中一种前进、上升的变化,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事物都是发展的,而且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3)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这属于形而上学。同时还要坚持发展的过程性,不能一蹴而就,这也是形而上学。

49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50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分析点)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贯通。

(1)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

①区别:

第一,同一性是相对的,是指同一性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为矛盾的对立双方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如果相互依存的条件改变了或不存在了,那么双方的依存关系就会破裂,旧的同一性就会转化为新的同一性。如果同一性是无条件的、永恒的,那么事物就不可能有变化发展,永远地处于静止状态。

第二,斗争性是绝对的,是指斗争性的存在是无条件的、不间断的、永恒的。因为运动和发展是绝对的,而运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来自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斗争性,这说明,矛盾的斗争性虽然也受条件限制,但是它能打破这种限制,把发展的趋势贯彻到底。

②联系:

第一,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具体的同一。

第二,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因为斗争存在于相互依存和联结中。

(2)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把斗争性和同一性相割裂的形而上学观点。

51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52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点)

(1)内外因的含义。

内因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部原因,即事物自身的矛盾。

外因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外部原因,是指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外部矛盾。

(2)内外因辩证关系。

第一,任何具体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第二,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是规定事物发展方向的第一位的根本原因。

第三,外因可以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

第四,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3)方法论意义。

坚持内外因相统一的观点,坚持内因论,反对外因论,也要反对忽视外因的片面观点。实践上坚持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统一。

5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分析点)

(1)矛盾的普遍性。

含义: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也就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意义:坚持矛盾普遍性观点,要求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

含义:矛盾之间或矛盾各个方面之间相互区别的特点和特殊本质。

表现:第一,矛盾性质的特殊性;第二,矛盾地位与作用的特殊性;第三,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一方克服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融合为一个新事物)。

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第一,二者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第二,二者相互联系: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共性。

第三,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

第一,在理论上,反对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上学观点,反对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第二,在认识上,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程序。

第三,在政治上,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哲学基础。

54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反映: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5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分析点)

事物存在的矛盾以及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分,这称之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

(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多种矛盾所构成的体系中对事物发展起着领导、决定作用的矛盾,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非主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和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这一原理要求在认识和实践上,坚持分清主次,学会抓中心和抓重点、抓关键并兼顾其他。是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一系列“两手抓”的重要哲学依据。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是指处于从属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这一原理要求在认识和实践上,坚持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是分析改革开放中的成绩与失误,科学发展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伟人的功与过的理论依据。

(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的意义。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56质、量与事物:质与事物具有直接同一性,量和事物不具有直接同一性。

57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点)

(1)含义。

量变是指事物量的变化,即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动,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事物的连续性。量变的基本形式包括单纯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的结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与超越,是事物连续和渐进的中断。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2)原理内容。

质变和量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二者相互转化。首先,由量变到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其次,由质变到量变,质变可以巩固量变的成果并进一步引起新的量变。

第二,二者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3)方法论。

第一,要注意量的积累,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二,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第三,不能因恶小而为之,注意防微杜渐。

第四,凡事要把握一个度,所谓过犹不及。

第五,当量的积累超过了一定度以后,要让事物发生质变,不能拉历史车轮倒转。总之,要把量变和质变统一来看,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反对急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形而上学观点。

58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及方法论意义(分析点)

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这才是辩证的否定观。如果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则是形而上学否定观。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的前进过程。

这一规律表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总趋势是前进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的形而上学观点,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要坚定信心,准备走曲折的路,但前途光明。

59五对范畴:现象和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

60劳动对认识产生的决定作用的表现:

第一,劳动实践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二,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脑的发展,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

第三,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

传方式。

61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62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第一,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把认识只看作消极地、被动地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和作用;第二,不了解认识过程的辩证法,不懂得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因此就不了解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6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①引入实践;②引入辩证法。

64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即唯物主义反映论;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即唯心主义先验论。

65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相互作用关系。

66认识主体与客体的首要的基本关系:实践关系。

67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分析点)

(1)实践决定认识。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第一,先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够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促进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第二,落后的、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甚至破坏的作用,阻碍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68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1)两者是“源”和“流”的关系;

(2)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来自于实践;

(4)要对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重视,但人不可能穷尽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5)实践出真知,但读书学习也很有必要。

6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两者的统一:第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第二,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两者是互相渗透的,感性认识包含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含有感性认识;第四,两者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70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71真理的根本属性:客观性。

72真理客观性的表现: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73唯心主义真理观:真理是思想形式、有用就是真理、圣人之言就是真理、权力就是真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74真理的绝对性:一是任何真理都有其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即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二是指人类的认识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即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因此,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75真理的相对性:一是从认识广度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近似的正确认识,有待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76真理的具体性:真理是具体的,即真理是一元的,也就是说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不因人而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77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分析点)

(1)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两者有着原则的界限,前者是正确认识,后者是错误认识,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两者不能相互包含。

(2)真理与谬误又是统一的: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一个规律;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向谬误的转化: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只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

个条件和范围就会变为谬误;真理是一个过程,否认这个过程就变为谬误;真理是全面的,片面地对待真理就变为谬误。谬误向真理的转化:恢复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能够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在批判谬误中发现和发展真理。

7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与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有关。

79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分析点)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的结果。

(2)真理是价值的前提,价值是真理的归宿。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和相互促进的。

相互制约表现在: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

相互引导表现在:一方面,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追求引导着人们去探索相关真理,所以认识活动的指向是受价值追求的指向规定的;另一方面,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求,人们在哪一个领域中获得的真理越多,人们就会在哪一个领域中提出更多的价值目标,因此真理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价值发展的方向和程度。

相互促进表现在: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说,真理的发展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其生活条件和发展方向,从而使人们的价值追求更合理,更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人们对价值的追求越自觉、越合理、越深入,也就表明人们对真理的把握越全面、越深刻,同时也就越能够激发起人们探索真理的热情。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80恩格斯指出,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是:唯物史观。

81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

82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8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第二,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第三,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的某些形式具有阶级性。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第一,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第二,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

8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2)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4)意识形态的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性。

(5)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

85生产力的要素: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86生产力的主导因素,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

87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资料中的劳动工具。

88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

89生产关系的基础和决定性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90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9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形成两者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由适合到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的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92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93上层建筑:包括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

94上层建筑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政治上层建筑。

95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国家政权。

96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分析点)

(1)辩证关系。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①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从服务的方向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对自己的对立物;从服务的方式上看,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调控的手段有法律、经济、思想等手段;从服务的效果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它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2)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的二者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形成两者的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是由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从适合到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的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97社会形态的含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98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99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100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101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革命。

102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两重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103唯物史观和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

104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05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106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最后,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作用,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107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以及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08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的途径: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109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110商品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

111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1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13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114商品价值量的计量尺度:商品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115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含义是: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长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116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17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18货币的主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119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的原因:是因为货币自身也具有价值,因而能以自身价值作为尺度来衡量其他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

120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观念上的货币。

121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商品的价值、货币的价值和供求关系。

122商品的价值与价格:商品的价格不仅可以在量的方面与价值背离,而且可以在质的方面完全背离,即价格可以不是价值的表现,没有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价格。

123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导致纸币贬值和物价普遍上涨,这一经济现象叫通货膨胀。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不足而导致的市场需求低迷、纸币升值和价格水平稳定下降的经济现象叫通货紧缩。

124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125商品价值量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的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

126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27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决定所有权。

128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12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的内容:第一,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二,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单选)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的原因:因为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130在价值增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131资本的本质: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13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根据资本家预付资本的不同部分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预付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同时,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33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绝对剩余价值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为前提;相对剩余价值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超额剩余价值以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

134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雇佣工人的劳动。

135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36利润:把剩余价值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

137平均利润率形成的前提:生产价格的形成。

138资本积累的源泉:剩余价值。

139资本积累的本质: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140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的大小。

141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这种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机器数:人数);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购机费:雇人费);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表示。

142单个资本增大的途径:资本积聚、资本集中。

143相对人口过剩的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伏的过剩人口和停滞的过剩人口。.

144社会的再生产的实质: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45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一是资本周转时间,二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比重成反比,与流动资本所占比重成正比。

146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标准: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价值周转的方式不同。

147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14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的相对过剩。

14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150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是剥削阶级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

15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

15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153垄断的本质:通过联合来操纵和控制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最终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

154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的特点:

(1)竞争目的: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的主要目的是要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和巩固、扩大已有的垄断地位。

(2)竞争手段: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有经济手段和非经济手段等。

(3)竞争范围:在竞争范围上,竞争的规模扩大,范围遍及各个领域和部门,并由国内扩展到国外。

(4)竞争后果: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坏性。’L 155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生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j

(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

(4)瓜分世界的资本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单选)垄断资本主义最首要的特征: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i ,‘

15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为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私人垄断资本借助于国家政权的力量来调节社会再生产,维护垄断资本的统治,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因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维护和代表的是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15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社会主义社会

158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1)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2)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3)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4)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159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单选)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60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暴力与和平。

(单选)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基本的形式:暴力。

161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62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

163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164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

165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166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具有前进性和曲折性,即在曲折中前进(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分析点)

(1)艰巨性和长期性。

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2)多样性、前进性和曲折性。

①多样性。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②曲折中前进。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

共产主义社会

167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第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168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以及“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分析点)

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1)必然性。’

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形态发展和交替的过程。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2)长期性。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1)含义。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关系。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

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毛中特部分

1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是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

2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5科学发展观(分析点)

(1)提出的时间: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并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2)提出的背景: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第二,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第三,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

第一,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第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坚持各个方面都发展,并且使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第四,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6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是在:《改造我们的学习》。

7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是在:党的七大。

8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解放思想。

9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

毛泽东思想

11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是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2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

13完整地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内容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是在: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4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祸的总根源:帝国主义。15中国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羁绊:封建主义。,

16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原因: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官僚资本主义代表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严重地束缚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不仅剥削和压榨工人、农民,而且也压迫城市小资产阶级,损害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对象。

1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动力:工人、农民。

18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含义:不是说农民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而是说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

19小资产阶级的组成: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

20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

21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原因:

第一,中国还是一个封建经济占明显优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现阶段的革命是为了终结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第二,中国革命的敌人主要的还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革命的任务是为了推翻这两个主要敌人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第三,这个革命还有资产阶级参加,它还曾领导过这个革命;第四,这个革命的经济政策不是一般地废除私有财产,而是一般地保护私有财产,具体地说就是要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保护之。所以,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就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是指:由无产阶级领导,而不是资产阶级领导。

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23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

24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进行系统而又完整的概括是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

25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必要性:首先,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其次,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最后,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可能性: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第二,国民革命影响的存在。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第五,共产党的领导和正确的政策。

26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土地革命。

27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28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两头”是指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中间”是指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

2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0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是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含特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联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联盟: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

31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而不是工人罢工、政治改良等其他方式,这是由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决定的。32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称之为“伟大的工程”是在:《(共产党人>发刊词》

33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

34党的组织建设中,必须在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这一原则的核心:全党服从中央。

35 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报告中第一次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36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37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互助合作。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 ~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循序渐进。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由低级到高级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第二阶段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第三阶段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38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合作化。

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办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业供销小组;第二步,办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第三步,建立具有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办法:耐心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

毛泽东规定了手工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针:为农业生产服务,为服从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

39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和平赎买。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第二步是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第三步是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关于企业利润的分配:全行业公私合营之前,实行“四马分肥”,全行业公私合营之后,实行定股定息。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制度的改造,即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另一方面是人的改造,即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40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难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防止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保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和永不变质的思想等等。41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

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42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提出的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党际关系不应影响国家关系、“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永远不称霸的思想。

43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实现共同富裕。

44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

45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总的目标:改造落后生产力,提升传统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最终整体达到发达生产力的水平。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46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是在: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

历史问题的决议》。

47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4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落后的社会生产。

落后的社会生产是指:生产力水平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

49我党在新时期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定。

50“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既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51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的最低纲领:民主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的纲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完成三大改造的纲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

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中。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

5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分析点)

(1)提出的时间: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十七大在这一基础上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提出的原因:

第一,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便是往共同富裕迈进的一步。第二,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建设小康社会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3)内容及措施:

第一,经济上,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政治上,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首先要真正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进行政治体制改茧;其次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第三,文化上,,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首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其次,要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四,社会上,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体系;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五,生态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实现。

(三)改革开放理论

53改革开放的性质: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4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改革。

55改革的全面性:是由傲革的任务决定的。

56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

57“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58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中国的最高利益:稳定。、

59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分析点)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第一,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

第二,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第三,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持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因此,处理三者关系应该做到: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60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结合哲学中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分析点)

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持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1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6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第一,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

第二,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计划和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63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而具有的制度性特征: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64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一个是公有制为主体,一个是共同富裕。

65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之中,原因:是因为它们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因此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而不是因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6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析点)

(1)提出的时间:

1997年党的十五大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提出的原因: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也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内容及范围: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4)实现形式及措施:

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措施:一方面要放宽市场准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要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引导它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保障职工合法权益。要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和监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67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年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68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体现: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69生产要素的内容:劳动力、土地、资本、信息、管理等。

70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类型: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中的“劳动”:主要是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

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包括: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人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等。

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包括: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

7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分析点)

(1)邓小平根据中国的实践,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El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这是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允许收人差距的出现,但并不是差距越大越好。因此,近年来,关于公平正义问题日益引起重视。

(2)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因:首先,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共同富裕是根本目的。其次,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的过程,出现了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一形势要求重视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3)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措施:第一,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第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第三,统筹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第四,在教育、就业等方面加强调控,使之更加公平。

7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分析点)

(1)社会保障的含义: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2)社会保障的目标:

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

(3)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4)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

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这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地确定保障方式和标准,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73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下边的六个内容皆可单独来出分析题,要具体掌握)(分析点)

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之所以提出这一点,一是因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所以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二是我国在过去的发展中,存在盲目追求发展而不顾其他的现象,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也带了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强调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①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做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第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途径。

第一,核心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

跨越式发展。

第二,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七大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①“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两个坚持”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②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

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枝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井级。 0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3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

第一,要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主要措施有: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第二,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4)统筹区域发展::

①意义。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②总体战略。

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是指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要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小的区域发展格局。

③具体措施。

第一,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第二,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

第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第四,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穷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齐全、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含义。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

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②要求。

第一,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第二,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

第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第四,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③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文明既包括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和探索的认识成果,又包括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生态观念的增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7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分析点)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人民民主专政。这是我国的国体。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首先要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还必须充分履行国家政权的专政职能;必须对各种不利于国家的现象依法坚决予以防范和打击,用人民民主专政来维护人民的政权,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的政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7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措施:第.,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第二,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第三,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优化组成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这就为巩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明了方向。 + 。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但这种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与各民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I. 题型:选择题&辨析题(辨析考的机率很少)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含义及其特点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理论性质而言) b: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关系定义)c: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功能作用) d: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意识属性) e: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研究对象) 哲学的特点是: 一般性,最高的抽象性,普遍性,指导作用,阶级性(一般不强调)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㈠:区别 I:定义不同 a:哲学的含义是(同上) b:具体科学的含义是各门内容不同的,独立的学科(一般不考) II:特点不同 a:研究对象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b:原理的适用范围 哲学原理适用于一切领域;具体科学则适用于某些特殊领域。 III: 相互关系 a: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b: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以及指导。 【2-B】世界观与方法论 I.定义不同 ⑴世界观;(又叫宇宙观)人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⑵方法论: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II:相互关系 ⑴世界观与方法论缺一都不能存在。 ⑵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2-C】哲学与世界观 I:定义不同 a:哲学的含义是(同上) b:世界观的含义是(同上) II: 特点不同 a: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理性认识) b: 世界观是非理论化、系统化的意识形式是感性认识。 III:联系

中医综合考研中药学笔记精华

解表药1、??? 辛温解表药: 麻黄:草质茎。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干燥嫩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茎叶。辛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脾胃气滞) 生姜:根茎。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胃寒呕 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荆芥:干燥地上。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根。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药之润剂,治风 之通药” 羌活:根茎及根。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根。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细辛:全草。辛温,有毒。归肺肾心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少阴头痛)(汤1-3,散0.5 -1)藁本:根茎及根。辛温;归膀胱经。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颠顶疼痛) 苍耳子:果实。辛苦温。有毒。归肺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 夷: 辛温。归肺胃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包煎) 葱 白: 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通乳,乳房胀痛)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地上,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后下)牛蒡子:成熟果实。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惊风,破伤 风) 桑 叶: 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 花:花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成熟果实。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根,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 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退热截疟) 升麻:根茎。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葛根: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淡豆豉:辛苦凉,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辛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考研政治高效背诵记忆技巧

考研政治高效背诵记忆技巧 考研政治高效背诵记忆技巧 一、记忆和理解相结合 1、掌握基本原理和概念。对于政治来说,人物,实质,原因这 几个就是掌握一个原理的关键所在。同学们可以简化记忆来加深印象。 2、根据时间,结合史纲 史纲可以说是贯穿其他所有科目的基础,而且它又是这几科目中最简单的一门,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在复习毛中特等内容时,将知识 点放入时间的纵轴中去理解记忆,与史纲结合起来,既容易理解也 能方便记忆。 3、根据内容,分析整合 在政治记忆中,有很多理论和知识点非常相似,容易记混,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内容,把同类的整理出来,拓展各自的背景及意义, 对比记忆。比如以会议为线索,以理论为线索,以著作为线索等等。这些整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记忆,而且经过整理,知识结构已经 很清晰地展现了出来,记忆也不容易弄混。 4、关键词记忆法 有时候,我们对于一些知识点比较难懂,记忆也比较吃力,这时候可以采取关键词记忆法,从中提取关键词来记忆,也方便自己的 理解。 二、加强重要知识点的记忆 在暑期阶段复习中,同学们有每个人自己的复习计划和安排,在政治复习上的时间不会很多,但是只要分配好自己的时间,让自己

在最有效的时间里复习记忆政治考点,效果不会差。对于政治重要 知识点的记忆,同学们要多加重视,多记忆几次,让其在脑海里能 够有更深刻的印象。 三、形成知识网络,全方位记忆 很多同学们记了很多东西,但是实际运用的时候却发现无从下手,这种情况往往是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还没有完全的吃透知识点,只是单纯的记忆,没有理论框架的支持,各个知识点没有结合 在一起,也是不够的。 在复习的.时候,多试着将政治知识点串联在一起,有自己的一 个框架,这样才是真正的融会贯通。 四、结合真题巩固 政治也不是单纯的记忆就可以的,还需要同学们配合真题来巩固。历年真题是同学们复习的必备材料,不仅可以巩固知识点,对知识 点也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对于相应的题型也会了解,在根据真题 对自己进行查漏补缺,起到辅助记忆的作用。做完真题最好能够在 结合做题情况做好笔记,另外自己再花时间做好总结。

考研中医综合必背笔记

中医方剂学 一、解表药主入肺、膀胱经,注意:表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日久,淋证,失血虽有表证,也要慎用(一)发散风寒药 1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麻、桂相配治疗风寒表证】 2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性味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桂枝单用解肌发表,配伍芍药,调和营卫;类似:柴胡单用疏肝解郁,配黄芩和解少阳。 eg:桂枝汤中调和营卫的配伍有:桂枝和白芍,生姜和大枣 3 紫苏(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不宜久煎,主治: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4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半夏南星及鱼蟹毒)—呕家之圣药 5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炭) 止血(肺胃等多种出血证)治外感表证,无论寒热皆可。荆芥穗祛风作用强于荆芥 6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药风中润剂,既能祛外风,也能熄内风,祛风湿 7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驱上半身风寒湿痹见长(独活为下半身) 8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夏月麻黄 9 藁本:散寒除湿,祛风止痛—太阳引经药 10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经引经药 11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温肺化饮—少阴经引经药,细辛辛燥伤阴,“辛不过钱” 12苍耳子: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通鼻窍—治鼻渊要药 13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包煎,有毛易刺激喉咙 14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通经下乳 (二)发散风热药 1薄荷: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清利头目、疏肝行气 注:薄荷能发汗,表虚自汗者不宜用 2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宣肺祛痰、解毒消肿、润肠通便 3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退翳明目、熄风止痉、镇静安神(3-6g) 4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5桑叶: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6菊花:疏风清热(黄)、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白)、清热解毒(野) 7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8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透疹、降压 9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10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截疟–疏肝要药与黄芩配伍和解少阳 11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12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麻黄、桂枝—发汗解表—麻黄汤 桂枝配芍药,生姜配大枣—调和营卫—桂枝汤 生姜配半夏—胃寒呕吐—小半夏汤 荆芥配防风—风寒证—荆防败毒散 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升麻配葛根—外感风寒所致头痛,麻疹初期—升麻葛根汤

2017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含标准答案(完整)

2017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含标准答案(完整) A型题(1-81题) 1.《素问·疏五过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其影响因素是B A.体质因素 B.社会环境因素 C.地理差异因素 D.季节因素 2.与“阳胜则阴病”,病理变化相关的是B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互藏 D.相互转化 3.心火亢盛引动肝火而致心肝火旺,根据五行理论应选择的治则是C A.抑强 B.扶弱 C.泻子 D.补母 答案:C泻子。心为肝之子,子病导致母病,病因在子,因而泻其子。 4.根据《素问》,女子“面始焦,发始堕,面始白”与哪条经脉有关C 5.A.太阴脉衰 B.少阴脉衰 C. 阳明脉衰 D.少阳脉衰 6.“治痰先治气”的理论依据是C A.气能生津 B.气能载津 C.气能行津 D. 气能摄津 7.在奇经八脉中,与精冷不育证最密切相关的是B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带脉 8.依据《素问·刺志论》,能够导致气虚身热的原因是D 9.A.伤风

B.伤寒 C.伤湿 D.伤暑 10.下列选项中,属于三焦功能失司的病理变化是C A.水谷精微输布障碍 B.水谷受纳腐熟障碍 C.全身水液代谢障碍 D.糟粕传化排泄障碍 11.温热病过程中,邪热里结,阴液大伤,应选用的治则是D 12.A.治本 B.治标 C.先治标后治本 D.标本兼治 13.症见壮热、神昏,呼吸气粗,喉中痰鸣者属于B A.神乱 B.失神 C.假神 D.少神 14.动脉与紧脉均可见于B A.寒证 B.痛证 C.惊恐 D.宿食 15.促、结、代脉的共同特征是A A.脉来时止 B.脉来迟缓 C.脉来数急 D.脉来无力 13、呼吸微弱,手撒身软,汗出不止,二便失禁,舌淡白,脉微欲绝,所属的证候是D A气陷 B亡阳 C气逆 D气脱 14.症见咳嗽痰黄,发热,微恶风寒,苔薄黄,脉浮数者,宜诊断为D A.风寒犯表证 B.痰热壅肺证 C.风热犯表证

超详细考研政治复习经验贴

超详细考研政治复习经验贴 我认为政治不需要报班,政治学习过程中有两个拦路虎,第一个是哲学,第二个是政 治经济学,这两个解决了,后面是一马平川啊,可以尽情的驰骋。哲学可以找去年的哲学 讲解视频看看理解,政治经济学也可以看看理解,主要还需要把里面的套路摸清楚就学好了。辅导班的基础班是给你规划下政治怎么学以及时间规划,强化班是在7天的时间里面 带你刷完课本,然后带你哈牛逼,推销书等等。冲刺班就是讲一些大纲新变化,预测等等。这些我们都可以用一套政治资料就可以搞定的。真正好的东西在后面,大家是可以报的。 我认为政治学习需要抓这句话“易中,不易早,更不易迟”。中是集中和适中的意思,不能太早,千万不能太迟。大家对学习政治的能力,你们自己心中有把标尺,理科生还有 那些认为政治比脱单还难的同学要早点开始,可以在8月就开始。文科生,觉得政治拿捏 的住的可以在9月份开始,大神,二战的,学法律的同学大纲出来时候开始吧。有的人规 划说6月份,7月份开始,我觉得太早了有几个弊端,开始的早,肯定一天在政治花一个 小时时间,这样学的效率不是很高啊,看到前面的后面就模糊了,看到后面的前面记不得了,因为每天投入少,战线容易忘记。所以我认为政治需要适中的时间,结合自己能力定 时间,然后集中投入时间,进行轰炸,缩短战线。 政治老师有肖秀荣老师,石磊老湿,任汝芬老师,文都里面有几位老师想不起来名字了。每次考完有些老师就开始发布消息了,说我压中多少题,多少分,截图,给证据。我 要是当政治老师,在考研一年中,不断的出资料,试卷,讲课,预测题。我特么么也能压中。关键是要在后期我们一个星期背诵的时候压中才算真正的压中,你以前压的谁看呀。 所以,我推荐肖秀荣老师啊,基本上90%都用他的,而且有些老师预测会抄他的,另外传 说中他的预测中有些利益关系,基本会压中2道半题目。跟着老肖走就可以了。 资料,彩色笔颜色要多一点,另外如果你们学校有一些专门卖考研,考公资料的,里 面会卖政治资料,因为盗版很便宜的。学生也没钱,大家还是支持正版哈。 我是8月份买了肖秀荣老师的精讲精练和1000题,8月底上辅导班的课,一个星期带我过完政治,白天上课,晚上我就把白天上的内容往精讲精练上画出来,画到第二天,我 把辅导班资料扔了,画你妹啊,上你妹的课,都是在精讲精练上面的内容。浪费我的时间。然后辅导班课不去上了,后期的冲刺班我都没有去上。然后中间1000题还被偷了。我就 耽搁到9月1日开始。我就看精简精炼,然后看一章,做一章一千题,这样会大大加深对 书本的印象。9月中旬大纲出来了,很多人问,要不要买大纲把精简精炼不。我认为不需 要买大纲的,肖秀荣精讲精练编写的时候就对大纲预测了,而且大纲出来后,他的微博会 补充大纲新增知识和对应练习题。我们重新买的话,还需要重新适应好麻烦。而且题目也 别贪多哈,就1000题就行了,其他的质量不一。然后就这样过了第一遍大概10月份吧。 第一遍过后,脑袋里面都是屎,乱七八糟的,好乱啊。特别是哲学难理解,政治经济学选 择题全错。然后我就想办法解决啊,在一个经验贴看一个学长说,有个画龙点睛的资料挺 不错,特别是哲学一遍就懂。然后我就买了笔记和题目这里绝对不是推销资料。买回来后 看笔记哲学是编写的很不错,一遍下来我就懂得差不多了,政治经济学它也帮助推理,解

西方哲学史考研笔记-,自己整理好的打印版

xx 西方哲学史笔记 应对该课程的对象、大概内容范围、学习和研究的方法、目的和意义等问题有所认识。 一、应以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 在“西方哲学史”的冠名下,有许多内容不同、甚至差异很大的论著。显然存在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xx“西方”、“哲学”、“发展的过程划分”等,而其中的关键是对“哲学”的理解,造成不同的“哲学史”。 (思考:通过对西方哲学史上不同阶段的哲学家对“哲学”的含义表述的分析,从中能得到一些什么启示和结论) 尽管存在差异,但是各异的哲学史表现出来的共性又是明显的和主要的: 1、哲学问题的终极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 2、哲学问题的综合性; 3、哲学问题的超越性; 4、具体是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这样的基本问题。 因此我们看到各种哲学史收录的史料大同小异,当然在编排和分析利用上会有很大的差异。 二、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 概括三点: 1、通过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2、通过学习,可以大大增长和深化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 3、学习哲学史是培养和锻炼我们理论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观点:“学习哲学最好学习哲学史”。它应该集中地体现了学习哲学史的重要性和意义,除了体现了以上第3点的意义外,强调了哲学的历史性和探索真理的过程性,更符合哲学本身的性质。 三、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 1、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线,同时也要划清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正确与错误之间的界线。 当然这里有一个如何去划线的问题。 2、坚持阶级分析、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 要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 3、坚持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的原则。 4、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尝试与哲学特性一致的方法:辩证法(论辩的方法、对话的方法) 思考题 1、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2、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3、西方哲学史中的哲学家的“哲学”xx(概念)分析。 第一章 xx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一、xx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用xx哲学史家梯利的观点来讲: 1、xx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xx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xxxx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考研政治背诵笔记(完整版)

2013考研政治系列电子教材(一) 考研政治核心考点 背诵笔记 陈闫编写 成功在于坚持,优秀是种习惯

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性。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阶级性、实践性。 6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10哲学重大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自然界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1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 第二,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12一元论: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和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 13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原,但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关于各种派别的言论,此处不列出,请参见我编写的《哲学派别言论汇总》,博客上有) 1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金木水火土元气)中寻找世界的本原。 15近代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在解释世界物质本原时,以自然科学为依据,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及其某种属性作为世界的本原。近代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1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17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比如牛顿)。 1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看不到实践的重要性。 19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把主观精神(人的)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20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上帝、理、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等)视为独立自成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21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22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导致形而上学或者唯心主义。 2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一是指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2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第一,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局部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第二,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不显著的变化,是运动过程中的某种稳定状态。 第三,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第四,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5时空的特性:时间具有一维性,空间具有三维性;时空都是客观的;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时空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26反对绝对论时空观,坚持相对论时空观:绝对论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的存在及物质的运动状态是没有联系的,时间和空间也是互不相关的。而相对论时空观指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与物质的运动状态有关,与物质本身的分布也有关,并且时间和空间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的。 27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动物或者机器人没有实践能力(人故意咬狗)。 28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即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即目的性、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 29实践的物质性的表现:①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的;②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③实践的水平与发展都受到客观手段和规律的支配。 30实践最首要的特点:直接现实性。

中医综合考研备考的经验和方法

中医综合考研备考的经验和方法 (一)明确复习目标 明确的目标是做好应考复习的重要前提,只有复习的目标明确,复习过程中才能积极地调动大脑的潜力,提高记忆的效率和准确度,使时间的浪费减到最少。在复习开始之前应当先冷静下来进行思考,结合个人的实际和相关的条件,明确此次复习备考的目标。 1全面把握考试大纲的要求 考试大纲是复习备考的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熟悉和掌握大纲的基本要求是明确复习内容的基本步骤。考试大纲详细规定了各科目考查的内容、重点和要求,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重点与实际教学和学习中的内容和重点是有差异的。由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不同、内容详略不同,或者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平时在学习过程中所学习的内容,常常和中医综合考试大纲有出入。平时任课教师不讲、一般考试不考的内容,大纲却常常作为考点或重点内容要求。因此,无论你是应届生、往届生或在职拟攻读研究生的人员,在开始复习之前,都有必要仔细地阅读考试大纲的内容和要求,了解考试大纲对专业内容的要求和明确复习范围。在实际复习过程中,有不少同学没有做好这项工作,复习到一定阶段常常出现越复习越不知道复习什么,也不知道复习了有用没用的情况,有的同学甚至因此丧失了参加考试的信心。 2认真分析复习的重点 了解和把握大纲要求是开始复习工作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考生还应当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每个学生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对各门课程知识的掌握都有一定的基础,同时,也存在着对某些内容总是有的方面记得清楚,而另一些方面则较为模糊的情况。通过对大纲的学习,对照自己对各门课程的掌握情况,仔细分析自己的强项和弱项,细致地将自己掌握的不牢固的课程、章节、知识点等总结出来,这些内容就是复习的重点内容。 还有一个方法可以发现复习重点,那就是模拟题训练。在做题过程中常常出错的地方一般就是自己的弱点,在复习时就应当作为重点来对待。但是使用这种方法发现的重点往往比较分散,可以作为对前一种方法的补充,在复习进行到一定程度,对复习效果进行自我检查时使用。 3适应考试的方式和环境 虽然大多数考生都已“身经百战”,应考经验较为丰富。但中医综合考试不同于一般的结业考试和期末考试,考试时间长达三个小时,题量多达180个,涉及的课程有六门之多,考查的知识点多达数百个。考试时间长、题量大、考查内容知识点多,考试的方式和题型全部为客观性的选择题。这样长时间、大强度的考试对于一般考生来说都是没有经历过的,它不仅是对考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考生心理和意志力的考验。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一定要自觉地进行心理调整,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好心理准备,树立坚持到底的信心和决心,使自己的身心较好地适应严酷的考试环境。 (二)借鉴往年考生复习备考经验 今年中医综合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虽然有了较大调整,但是除增加针灸学和设立分专业试题外,大部分考试内容、考试的方式、题型等没有变化,因此,借鉴往年考生的复习备考经验还是很有帮助的。往届考生经过了考研全过程的锻炼,对复习备考的过程往往有比较成熟

考研政治哲学笔记大全

一)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皆 有,普通人们的世界观通常是自发的,而哲学则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 的问题。 2.哲学是自然知 识、社会知识、思维知 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和具体科学存 在着区别。具体科学的研 究对象是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发 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又存在着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又 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我们既要反对用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又要反对取消 哲学指导作用的“取消论”。

3.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方法论是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二)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含义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其二,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构成的对立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主张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主张思维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物质。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可知论主张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3.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关系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第一方面是主要的。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由 ①物质和意识作为哲学范畴,是对世界上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最高概括。研究这两类现象之间的关系,乃是世界观最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 ②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史上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③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决定着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 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基本矛盾。人类的一切活动无非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基本方面,这两个方面实质上都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因此,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就成为人们一切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 5.哲学的党性 在哲学史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哲学流派,但任何一种哲学流派要么属于唯物主义,要么属于唯心主义,不可能超越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之外。坚持哲学史上只有两大基本派别,否认“第三种路线”的存在,这就是哲学的党性原则。 在阶级社会中,哲学的党性表现为阶级性。一般地说,进步的革命的阶级坚持唯物主义;而反动的没落的阶级坚持唯心主义。

中医综合考研中药学笔记(精华)汇总

解表药 1、辛温解表药: 麻黄:草质茎。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外感风 寒表实证) 桂枝:干燥嫩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茎叶。辛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脾胃气滞) 生姜:根茎。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胃寒呕 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荆芥:干燥地上。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根。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药” 羌活:根茎及根。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根。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细辛:全草。辛温,有毒。归肺肾心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少阴头痛)(汤1-3,散0.5-1) 藁本:根茎及根。辛温;归膀胱经。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颠顶疼痛) 苍耳子:果实。辛苦温。有毒。归肺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包煎) 葱白: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通乳,乳房胀痛)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地上,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后下) 牛蒡子:成熟果实。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惊风,破伤风) 桑叶: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菊花:花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成熟果实。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根,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退热截疟) 升麻:根茎。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葛根: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淡豆豉:辛苦凉,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辛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含水硫酸钙。辛,甘、大寒,归肺胃经。生: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敛疮生肌, 收湿,止血。(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生,汤15-60克) 知母:根茎。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芦根:鲜、干根茎。甘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栝楼根,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成熟果实,苦寒,归心肺肝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焦:凉血止血(肝胆湿热、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哲学导论笔记(哲学研究生专用)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 审美观 第一篇: “美学”一词源于希腊语:aesthetic,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通在《关于诗的哲学沉想录》一书中提出。他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第十一章:审美意识的在世结构:人与世界的融合 按主客关系来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则无审美意识可言,审美意识不属于主客关系,属于人与世界的融合,即天人合一。 一、审美意识:人与世界融合的产物 1、审美意识在于“天人合一”与“情景合一” 审美意识是人与世界的叫人,人与世界万物交融不同于主客观的统一,它不是两个独立实体间的认识论上的关系,而是从存在论上来说,双方一向是合而为一的关系。审美意识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心境”、“情境”。 2、“无我”——“有我”——“忘我” 中国传统哲学重视天人合一,西方传统哲学重视主客关系。 “无我之境”:无主客之分,没有自我意识,原始天人合一; “有我之境”:有主客之分,有自我意识; “忘我之境”:超越主客关系达到更高级的天人合一 审美意识的核心在于“超越” 二、审美意识的特点:超越性 1、审美意识的直觉性:指审美主体面对客体的一种不假思索,无需推理就能立即把握与领悟的能力; 2、审美意识的创造性: 3、审美意识的愉悦性; 4、审美意识的超功利性 5、审美意识的诸种特性都在于超越主客关系和认识 三、审美意识给人以自由 自由本是超越的、彼岸性的、无法直观的,但在审美中自由却有了经验的,成为可以直观的。 审美是人之自由,人之为人的体现,是人存在的表征。 审美意识超越并高于道德意识,但它并不是不道德,更不是否定道德,只是它不用道德标准来衡量。 第二篇 第十二章:审美意识的灵魂:惊异 一、传统哲学与惊异的对立 1、柏拉图:开哲学与惊异对立之先河 惊异就是对无知的意识,或说是求知欲的兴起,柏拉图把世界分为可理解的世界和可感觉的世界,哲学的展开和目的不是惊异于感性世界的感性表象,而是在于可理解的世界中关于对立面的梳理。 2、黑格尔:哲学超出惊异 黑格尔把惊异理解为只是激起精神的东西的开端,而不是对人真正有价值的,值得追求的目的即精神的东西本身,惊异意味着刚刚从无自我意识中惊醒,至于真

2017 中医综合考研真题

一、A 型题( A.体质因素 B.社会环境因素 C.地理差异因素 D.季节因素 2.与“阳胜则阴病”,病理变化相关的是 B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互藏 D.相互转化 3.心火亢盛引动肝火而致心肝火旺,根据五行理论应选择的治则是 C A.抑强 B.扶弱 C.泻子 D.补母 答案:C 泻子。心为肝之子,子病导致母病,病因在子,因而泻其子。 4.根据《素问》,女子“面始焦,发始堕,面始白”与哪条经脉有关 C A.太阴脉衰 B.少阴脉衰 C.阳明脉衰 D.少阳脉衰 5.“治痰先治气”的理论依据是 C A.气能生津 B.气能载津 C.气能行津 D.气能摄津 6.在奇经八脉中,与精冷不育证最密切相关的是 B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带脉 7.依据《素问·刺志论》,能够导致气虚身热的原因是 D A.伤风 B.伤寒 C.伤湿 D.伤暑 8.下列选项中,属于三焦功能失司的病理变化是 C A.水谷精微输布障碍 B.水谷受纳腐熟障碍 C.全身水液代谢障碍 D.糟粕传化排泄障碍

9.温热病过程中,邪热里结,阴液大伤,应选用的治则是 D A.治本 B.治标 C.先治标后治本 D.标本兼治 10.症见壮热、神昏,呼吸气粗,喉中痰鸣者属于 B A.神乱 B.失神 C.假神 D.少神 11.动脉与紧脉均可见于 B A.寒证 B.痛证 C.惊恐 D.宿食 12.促、结、代脉的共同特征是 A A.脉来时止 B.脉来迟缓 C.脉来数急 D.脉来无力 13、呼吸微弱,手撒身软,汗出不止,二便失禁,舌淡白,脉微欲绝,所属的证候是 D A 气陷 B 亡阳 C 气逆 D 气脱 14.症见咳嗽痰黄,发热,微恶风寒,苔薄黄,脉浮数者,宜诊断为 D A.风寒犯表证 B.痰热壅肺证 C.风热犯表证 D.风热犯肺证 15.症见纳呆,脘腹坠胀,大便溏稀,神疲乏力,证属 C A 胃气虚 B 脾气虚 C 脾虚气陷 D 脾阳虚 16.症见神疲乏力,肌衄,舌淡,证属 D A 气滞血瘀 B 气虚血瘀 C 气血两虚 D 气不摄血 17.下列选项中,属太阴病证辨证依据的是 D A 四肢厥冷

2018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背诵笔记(二)_哲学、文学等

2018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背诵笔记--哲学、文学等 掌握中国哲学、文学、戏剧戏曲、中医中药、书画艺术和历史文化常识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的流变大体是周代子学、西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清代朴学。 1、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自然哲学,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起点。 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互相影响,形成“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八卦就是八个卦相。传说八卦是由伏羲画的。八卦: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xun)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gen)、代表山,兑代表泽。 传说后来周文王又把八卦互相搭配变成六十四卦,演绎成《易经》(《周易》)。 2、诸子百家 中国哲学比较早熟,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儒、道、墨、法、阴阳、纵横、兵、杂家等思想流派,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成为中国后世学术之母。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言行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 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著有《老子》。道家以辩证思维,主张清净无为、淡泊名利、寄情山水而著称。战国时期的庄子,著有《庄子》。 春秋时期的墨翟(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始人,其言行思想集中反映在《墨子》中。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尚同”等。 春秋时期的孙武(孙子)是兵家的著名代表,著有《孙子兵法》;战国时期的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战国时期的韩非(韩非子)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其他法家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等。法家思想主要是政治哲学,早已被历代当权者融入其统治权术中。 3、儒学 儒家学说是中国2000 多年以来处于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主张德政,“礼”与“仁”是儒学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 孟子提出“性善论”,注重个人修养;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本思想,并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是尊崇儒术,兼容百家,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奠定了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考研政治成绩是90分的我感觉这样的成绩还是具有一定说服力

政治是一个枯燥的科目,难以形成逻辑体系,容易让人产生抵触情绪,但是又不得不考,并且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考科目之一,政治在初试中还占有很大的份量。 由于政治包含子科目较多,内容繁多复习起来自然是困难重重,加之政治要求背诵的东西很多,并且背诵的要求甚至有些苛刻——有些内容是需要逐字逐句地背诵。在答题的时候,背得好记得牢还不一定能拿到高分,因为政治大体考察的重点是考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分析能力。所以,政治对于大多数同学,特别是理科生来说更是一大难关。鉴于考研政治成绩是90分的我感觉这样的成绩还是具有一定说服力,下面就给大家谈一谈我的政治复习经验,当然经验是个人的,吸取合适自己的,对自己有帮助的,那么我的这篇经验之谈就达到了目的。 计划 对于考研复习,一个合理的计划是非常重要的。从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到短期计划,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安排。长期的可能比较粗略,中期和短期就需要细化、落实。我的计划具体是这样的: 建议暑期上一个政治辅导班,把辅导班的讲义跟着老师的进度看一遍,一个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对五个部分的内容初步形成印象和体系。看书的过程自己做详细的笔记,记住标题和知识点,便于以后复习参考。 进入九月份开始第二轮复习,结合大纲和辅导班资料,大概一个月的时间继续加深对各个部分的印象,总结归纳知识框架。 十月份的时候开始做练习题,重点是选择题。知识点的掌握主要通过选择题来巩固。做错的题目隔一段时间复习一下,查缺补漏。辨析、简答、论述题可以看看出题的题型是什么样的,自己会怎么答,再看答案,看答案的过程中注意两点:一是可以有意识地背一些常考的内容,如各个部分的经典话语;二是继续总结理解,形成体系。

中国哲学史考研笔记

一、孔子 正名 中国礼制思想中关于名实关系的一个原则,最早由孔子提出。在孔子瞧来,她所生活的春秋时代就是一个“礼崩乐坏”、“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大乱时代。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就就是正名。她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至于正名的具体内容,就就是她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就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所规定的含义相符合。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与义务。君、臣、父、子都就是这样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她们的责任与义务。孔子的“正名”思想还具有一定的认识论与逻辑学意义,她第一次提出了事物的名称、概念与实际事物应当相符的观点。 忠恕 春秋孔子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论语·里仁》载曾子语:“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南宋朱熹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论语集注》)孔子认为,“忠”、“恕”相通而有别。“忠”要求积极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要求推己及人。《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即“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孔子又称为“能近取譬”(《论语·雍也》)。由人同此心此心出发,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施于己而不欲”,推知人亦不欲,故“亦勿施于人”。同样,我之所欲,推知人亦所欲,故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恕就是实行“仁”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即“为仁之方”。为后儒继承,成为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庸 儒家倡导的一种宇宙观、方法论与道德境界。中,有中正、中与、不偏不倚等义;庸,有平常、常道、用等义。最初由孔子作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提出来,她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以“中庸”为最高的美德。要求“事举而中”,反对“过”与“不及”。子思作了发挥,不仅以“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释“中庸”,而且赋予“中庸”以“中与”新义,视之为天地万物的法则,并以此作为道德修养的要求,由此而提出“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主张。后儒释“中庸”多以此为据。北宋程颢、程颐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遗书》卷七)南宋朱熹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中庸章句》)这些解释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孔子中庸思想的特点。文质 中国哲学史的一对范畴。文指事物的形式表现;质指事物的内容、本质。《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谓朴实的内容乃就是“礼”的根本,华丽的形式则就是“礼”的表述。北宋程颐说:“质必有文,自然之理。必有对待,生生之本也,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有质则有文”(《二程集·粹言》),说明事物的内容(质)与形式(文)就是“必有对待”的关系。南宋朱熹也说:“凡物之理,必先有质而后有文,则质乃礼之本”(《四书章句集注》),强调内容决定形式。明末王夫之认为,“形者,言其规模仪象也,非谓质也”,“质日代而形如一”(《思问录·外篇》)。事物外部形体有时瞧不出明显的变化,而其质却不断变化。 为仁由己 春秋孔子主张的修养方法。《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何晏、邢昺疏:“言行善由己,岂由她人乎哉!言不在人也。”朱熹《论语集注》:“又言为仁由己而非她人所能预,又见其机之在我而无难也。”仁就是孔子的最高道德理想与标准,实行仁德修养全靠自己,此实强调自律。在承认有客观标准(如见贤思齐等)的同时,又强调主观自觉。孔子还提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程颐注解:“为仁由己,欲之则至,未有力不足者也。”(《论语解》) 克己复礼 儒家的道德原则与修养方法。由孔子首倡。《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笔记·临床症状汇总

一、解表剂 1.1辛温解表 1.麻黄汤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2.桂枝汤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浮弱。 3.小青龙汤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4.九味羌活汤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微黄,脉浮。 5.加味香苏散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恶风,无汗,舌苔薄白,脉浮。 1.2 辛凉解表 1.银翘散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有汗不畅,头痛口苦,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薄黄,脉浮数。 2.桑菊饮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3.麻杏甘石汤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无汗,舌苔薄白/黄,脉浮而数者。 4.升麻葛根汤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5.柴葛解肌汤恶寒减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1.3扶正解表 1.败毒散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2.参苏饮恶寒发热,无汗,头疼,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3.再造散感冒风寒,头痛身热恶寒,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4.麻黄细辛附子汤①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 ②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5.加减葳蕤汤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