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何克抗 教1

何克抗 教1

何克抗 教1
何克抗 教1

何克抗教授

学者简介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应用;

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含“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理论与方法”、

“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科教学论”等)。

【科研课题、项目】

1、“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

(2003-2006国家级课题,已于2006-6-16由教育科学规划办组织专家

评审、验收,验收结论认为是“一项具有创新的优秀成果”;近年来跨

越式试验成果正在全国范围、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大范围应用与推广)。

2、“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教育

部基础教育一司委托重点研究课题(2009年7月至今)。

3、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2003年1月至今,教

育部重点课题;含“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制定”、“全国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初级和中级培训”、“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

技术能力的考核与认证”等)。

【学术成果】

1、2000年以来写成个人专著5部:

(1)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2000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2004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3)儿童语言发展新论(2007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4)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2008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5)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建构与发展(已送交出版社,将于2011年底出版)。

2、2000年以来与别人合写教材6套:

(1)教育技术学,何克抗、李文光编著(2002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林君芬等编著(2006年5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吴娟编著(2007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初级),何克抗、刘涌潜编著(2005年1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5)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中级),何克抗、刘涌潜编著(2007年10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6)教育技术水平考试辅导教程(教学人员.初级),何克抗、马宁编著(2007年4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社会兼职】

(1)2001.6~2006.5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2)1997年至今是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GCICE)第一副主席;(3)2002年至今是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

(4)2003年至今是国际著名刊物JCAL(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计算机辅助学习)的编委。

【教育背景】

【工作经历】

【教学情况】

(1)1963.9-1966.7(文革前),讲授本科生的“无线电基础”及“脉冲电路”等课程;

(2)1973.1-1978.7(文革中被借调到北京市工人业余大学),讲授“模拟与数字电路”、

“工业用电子计算机”、“可控硅与数控机床”等课程;

(3)1977.9-1993.7(文革后),回到北京师范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1984年后在该系内建立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先后担任“计算机技术基础”、“BASIC程序设计”、“PASCAL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计

算机教育应用”、“认知心理学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人工智能与ICAI(智能辅助教学)”等课程的讲授(后两门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

(4)1994.9-至今(北师大于1993年12月建立国内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点后),主要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生、博士生讲授“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教学设计理论新发展”、“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等课程。

【成果获奖】

(1)何克抗主持的《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6年);

(2)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名师;

(3)2007年获“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

(4)1998年获教育部教改试验研究优秀成果奖;

(5)1988年获北京国际发明展览金奖;

(6)1986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7)198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8)1984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9)1981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个人寄语】

希望教育技术领域的后来人(年青的博士、硕士们),未来都能成为“顶天立地”的学者——顶天,有敢于向国际权威挑战的自主创新勇气;立地,能深深扎根于教学实践与科研实践的土壤。

【何克抗教授简介】

何克抗教授简介

何克抗,男,1937年生,广东省大埔县人,1963年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为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终身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1993年12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我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自1978年以来,先后六次获国家教委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四次,三等奖两次,一次获北京国际发明展览金奖。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名师,2007年被评为全国宝钢优秀教师。2001年6月至2006年5月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目前是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GCICE)第一副主席,国际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ICCE)执行委员,国际著名刊物JCAL(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计算机辅助学习)编委。

近年来,何克抗教授及其领导的团队主要在“教育信息化工程”、“中小学的教学改革试验”和“教育创新理论”等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与探索。不仅研发出一大批国内领先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和教育软件产品,而且率先倡导并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并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始终引领国内的方向与潮流。在担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期间,负责主持制定了全国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与此同时,何克抗教授在长期深入进行中小学教改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网络时代的创新教育理论,通过对国内外教育名家思想、理论的批判继承,并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在创造性思维理论、信息技术与

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等方面逐步创立了自成一家的全新教育理论。

【何克抗教授主要学术成就及社会影响】

何克抗教授的主要学术成就及社会影响

(一)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技术,也是中国当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支点和基础。当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就是教育逐步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历程。在近20年波澜壮阔的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中,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适应数字时代教育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创新教育理论,以及创新的数字化学习支持环境开发是两条发展的主旋律。在这两条发展的主线中,何克抗教授的学术思想及其研究实践起了里程性界碑作用,引领了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方向。

1.理论研究成果

在20年的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何克抗教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提出了不同的学术思想,不断引领着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研究的方向。

阶段一:教育技术深化认识阶段

在20世纪90年代初,数字技术开始在教育领域渗透,电化教育的实践基础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迁移。在这种迁移过程中,特别需要正确的方向引领,何教授敏锐地觉察到了当时教育技术发展和转型的方向,发表了《当代教育技术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一文,在对教育技术94定义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还从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网络化、教学模式应用多样化、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等领域,分别介绍了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

何教授这篇文章是AECT’94定义在我国的最早译介传播者之一,对当时电化教育事业发展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对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专业进行了重新定位,指引了电化教育实践工作的转型,丰富和完善了电化教育的内涵,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技术发展的全新内涵与发展方向由此鼎定,关注和研究教学过程,致力于在创新教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也成为何教授后续十几年研究工作的主旋律。

阶段二:建构主义理论的引进与发展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并广泛的进入校园,教学工作者与学习者拥有了功能强大的认知工具,这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成为可能。何教授是国内最早介绍和引进建构主义的学者之一,在96年发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系统介绍了建构主义及其学习环境的基本内涵和特征。随后几年,何克抗教授持续关注和研究建构主义,逐步从引进、介绍走到了调整、发展和应用。他对建构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的发展,在反思中对理论进行了创造和创新,为建构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赋予了新的内涵。

阶段三:“中国式”的信息化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何教授对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的突出贡献不仅仅在于介绍了国外教育技术94定义和建构主义,更是在大量、广泛、深入的信息化教学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体现中国教学特色,可概括成“中国经验”的信息化教学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核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教学结构理论;二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

阶段四:信息时代教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学术的发展充满了辩证法,对学习/教学理论的认识也是在否定之否定式的螺旋上升发展,每历经一次否定,学术就要推前一步,我们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也会更深一步。何克抗教授在长期深入进行中小学教改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网络时代的创新教育理论,通过对国内外教育名家思想、理论的批判继承,并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在创新思维培养、儿童思维发展、儿童第二语言形成的原理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三种独树一帜的理论观点,分别是:创造性思维理论(专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专著);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专著)。

目前这些理论观点正在全国开展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项目中,进行实践验证,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何教授的勇敢探索,标志着教育技术理论体系深化发展的方向,也就是技术与认知过程的新结合,这种结合,是当代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的前沿和制高点。

(上述五种理论的具体内容及有评价在下面的(二)、(三)部分将会涉及,此处从略。)

2.实践研究成果

何教授是个注重实践的研究者,工作勤奋、投入和务实,强调理论工作要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要应用于实践。正是在这种信念下,他和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在近二十年的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上,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具有创新意义的开创性实践工作,实践研究是何教授理论创新的源泉和灵魂。这些工作以三条主线贯穿:(1)创新的教育技术系统研发成果

何克抗教授积极参与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研发出一大批国内领先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和教育软件产品。

⑴1999年8月,何克抗团队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主持制定我国第一个“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该规范已于2000年5月由高教司正式发文在全国高校使用。

⑵1998年底,何克抗在国内率先提出“城域教育网”概念。随后在广东佛山市政府支持下,于1999年3月~2000年7月期间,由何克抗团队自主设计并独立承担全部软硬件工程,高质量地建成我国第一个“城域教育网”。

⑶2000年6月,何克抗团队承担教育部委托研制项目“现代远程教学支撑平台”——为68所高校的网络学院和教育部资助的300多门“新世纪网络课程’提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统一教学支撑平台,教育部相关领导和专家多次参观了该系统的演示,获得了一致的好评。该平台是我国最早研究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2000年通过由教育部组织、以倪光南院士为专家组组长的技术鉴定,鉴定结论是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该系统在业内得到广泛的应用,4A网络教学平台的Asp版本作为国家项目成果,向全国各高校开源使用,在全国各地有180多所高校都得到了良好的运用,部分高校在此系统源程序的基础上,进行了定制开发,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网络教学系统,其研究成果直接促进了国内网络教学平台市场的启动和成熟。目前该系统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立体化教学网上使用,学习卡用户超过一亿。

⑷2001年10月28日,何克抗团队独立研制完成并开通了国内第一个省级大型“分布式教育资源网络系统”——广东省基础教育分布式资源网络系统。该系统可实现省级范围教育资源的四级分布式存储与检索。

⑸2002年6月,何克抗团队在与IBM、Cisco、Oracle等众多国外大公司的强大竞争中,首次在平安保险公司的超大型企业网络培训平台的招标项目中中标,突破了所有超大型企业的网络培训平台项目均被国外大公司垄断的局面。随后在2003年7月,在“银河证券公司”的超大型企业网络培训平台的招标中再次中标,从而不仅奠定了何克抗团队

在高等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和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领先地位,而且也奠定了在企业E-Learning(网络培训)中的领先地位。

⑹1999年6月,何克抗团队与深圳教育局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展“技能性非客观题计算机自动测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院士为首的权威专家组鉴定,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2)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研究成果

何克抗教授全身心地投入到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改革试验中,率先倡导并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甚础教育在质量方面的跨越式发展。

何教授从1994年就开始在中小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试验。94开始与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开展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2000年,在“四结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他又携同他的弟子余胜泉等人开展“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先后在700多所试验学校开展了广泛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课题一:“四结合”研究

1994年,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立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领导,由何克抗教授、李克东教授等牵头组织了“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课题。2000年8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正式发文将该项目扩展到其他学科并要求,课题名称则相应地改为“中小学各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截至到1999年,该课题试验校由最初的13所发展到600多所,分布在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试验学段由幼儿园、小学到初中和高中(包括十多所中等师范学校);试验学科由语文扩展到中小学所有学科。

课题二: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探索试验研究

《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探索试验研究》是在我国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以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进行的,旨在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改革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该课题属于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的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也是北京师范大学“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的重点课题。近年来,该课题已经在北京、广东、福建、河北、辽宁等十几个试验区建立了二百二十多所中小学试验校。

这两个研究项目,在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历史上,具有示范性的标杆作用。“四结合”是我国最早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项目,起了先锋探索的引领作用,它向世人普及了信息化教学的理念、技术、模式和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四结合”也是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上,第一个在数字环境下大规模开展研究实践的课题,其研究模式、研究方法起了开创性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技术实践研究的发展。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则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入结合,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革新,而不是局部改良。实证创新性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该项目无论是研究的深度,产生的效果以及组织实施的严谨性,都是教育技术研究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峰。

(3)教育技术标准的制订与研究

从2002年4月开始,何克抗被教育部聘为“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在接受这一任务后,何克抗就向教育部建议制定“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此建议很快被教育部领导采纳,并随即委任何克抗负责主持这一标准的制定工作。两年后该标准制定完成,并于2004年底由教育部正式颁布。这是我国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专家们普遍认为,这一标准的颁布与推行对于我国上千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对于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贯彻与实施,

特别是对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持续、深入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并起重大的推进作用。

(二)对所属学科建设的贡献及所属学科在国内外的地位自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成立以来,何克抗教授一直在该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乃至全国的教育技术学发展做出了大量贡献。此外,何克抗教授还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其弟子分布在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深圳大学、中央电教馆等学术研究机构,在不同的岗位上繁荣着我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

1.建构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体系,促进本学科、本专业快速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学科于1985年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1986年成为全国第一批教育技术学硕士点;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点;2001年入选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居领先地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是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教育技术学科的建设单位,也是北京师范大学“国家985二期工程”教育信息与技术科技创新平台的主要建设依托单位。

在十五期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挂靠单位(2001年6月至2006年5月期间,何克抗教授被教育部聘为该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任,黄荣怀教授为秘书长),教指委联合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在教育技术学科逻辑起点研究、学科理论体系建构、专业建设规范制定、主干教材建设和远程教育支撑环境研发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直引领着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这点得到了教育部高教司的充分肯定),从而确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1)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研究

何克抗教授在2005年发表《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长篇论文,依据逻辑起点五个方面的质的规定性(即本质特征),对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作了严格的论证,明确地指出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应是“借助技术的教育”。

在正确理解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基础上,许多有关本专业领域争论的重大问题就都有了明确的答案。

(2)关于教育技术学的定义及理论体系的建构

在对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进行严格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对AECT05定义和94定义的比较分析,何克抗提出了能较客观地反映目前阶段国内外教育技术学研究与应用状况的教育技术学定义:“教育技术学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来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然后我们又依据这一新定义阐述了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框架和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框架应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对“教育技术学”意义与作用的认识(即关于这一学科的基本价值观与哲学立场),其内容应属于“教育技术哲学”的范畴;二是“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它涉及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由上述新定义可知,它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三是“教育技术学”的应用科学。

(3)关于教育技术学科专业规范与主干课程的制定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规范经过前期调研、三次教指委工作会议、两次全国范围教育技术学专业系主任研讨会,目前已经取得下列阶段性成

果。

①确定了本专业的五个培养方向

②构建了由五个模块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

③确定了八门主干课程知识领域的定义与教材的编写

(4)关于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研究

受教育部委托,何克抗教授还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该规范已由教育部正式发文在全国高校使用。这是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内最早制定的标准,对于其他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制定起了原创性推动和启发作用。

2.培养了一大批专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促进本专业在全国的蓬勃发展

多年来,何克抗教授严谨治学、认真执教,到2011年8月已培养了四十名博士和近百名硕士研究生。这些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繁荣着我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很多人成为本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何教授培养的一大批弟子已经成为国内教育技术领域内的骨干力量。

3.创建“中国式”信息化教学理论体系,引领中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何克抗在广泛、深入的信息化教学试验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体现中国教学特色,可概括成“中国经验”的信息化教学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教学结构理论,二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

(1)教学结构理论及其实践意义

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现代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构成,按系统论观点,这四个要素并非简单地、孤立地堆砌在一起,而是组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教学结构就是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根据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的不同作用关系可以形成“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主导—主体相结合”等不同类型的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概念以及不同类型教学结构的提出,有助于大家更清晰地认识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的弊病;在推动我国当前占统治地位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向多种教学结构并存,并引起教育工作者对学习者主体地位的关注,引导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等诸多方面,教学结构理论均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

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十多年的实践探索,何克抗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逐渐形成一套比较系统完整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方法。这一理论力图全面地、科学地回答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个基本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什么——即为什么要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是什么——即什么是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途径)是什么——即如何进行整

合?

何的理论对于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实现“大投入下的大产出,高投资下的高效益”,培养既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又有高度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该理论已成为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指导思想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之一,正引领着国内“整合”的方向与潮流。

(3)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大幅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理论基础根据“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可以形成小学语文学科的创新教学理论(包括全新的语文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策略。

(4)语觉论——大幅提升英语教学质量的理论基础

根据“语觉论”可以形成英语学科的创新教学理论(包括全新的英语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策略。(5)创造性思维理论——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理论基础创新人材包含三方面的素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其中最关键的是创新思维,即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赖于学科教学,尤其是中小学的各学科教学。我们提出的创造性思维理论正是要为广大教师特别是中小学老师在这方面提供有效的指导——不仅为他们阐明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创造性思维的结构及组成要素,还为他们提出了一套有很强可操作性的、适合不同学科教师采用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方法。

(三)主要社会影响

1.论文引用

何克抗教授的学术论文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何克抗教授的学术论文引用情况均名列前茅:(1)在“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属于教育学领域的37个学术期刊按第一作者分类汇总引用数据,何克抗教授文章被引数量排名第一,详见《附件一:CSSCI教育学领域期刊引文数据统计分析》;

(2)统计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教育学领域的37个学术期刊的引用数据,何克抗教授文章被引数据中:“总被引频次”、“H指数”和“W指数”,排名第一,三项指标综合数据表排名也是第一;详见《附件二:CNKI教育学领域期刊引文数据统计分析》;

(3)在维普资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通过引文分析的形式,对教育研究领域的学者引用情况做了排名,维普资讯提供了2004~2006三年引文数据的分析,其中何克抗教授文章被引次数2005、2006两个年度排名第一,2004年度排名第三,详见《附件三:维普资讯期刊数据库引用统计分析》;

2.项目影响

何克抗教授主持并实施了多年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的研究成果(这项研究成果集中反映了何教授多年来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所做的创新探索)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反响。

(1)国家教育科学规划办组织专家对跨越式试验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后作出的结论

2006年6月18日,国家教育科学规划办曾对“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项目召开鉴定会。鉴定专家组由我国教育学界、心理学界最高层次的知名学者叶澜教授和林崇德教授等人组成,鉴定结论认为:

《该项目以“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语觉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和“创造性思维理论”等富有创意的理论为指导,经过将近6年各种不同类型学校的教改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能从质量方面有效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创新教学理论、模式、与方法,大幅度提

高了试验学校的语文与英语教学质量。……为我国教

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提升和实现“大投入有大产出、

高投资有高效益”的目标,提供了富有独创性的经验;

它对于实现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公平具有现实意义。》

(2)中央电教馆组织专家组对跨越式试验研究成果进行审定后作出的结论

主管全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中央电教馆为了探讨跨越式试验研究成果在农村远教工程中应用的可能性,于2006年底组织专家对跨越式试验成果进行审定。审定的结论是:

《①该项目以“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语觉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和“创造性思维理论”等具有自主创新意义的理论为指导,通过多年的中小学教改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能从效率和质量等方面有效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创新教学理论、模式与方法。经过多年在各种不同类型学校(包括薄弱校和农村校)的几百个试验班、上万名学生中进行的教学试验证明:利用这套理论、模式与方法可以在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使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识字、阅读与作文能力达到五、六年级的水平;四年级小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可达到初中的水平。

②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创建了有利于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两种教学模式:网络模式与非网络模式。实践证明,这两种新型教学模式对于推进我国不同地区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实现公平教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审定专家组认为该课题研究目标明确,方法科学有效,工作扎实、深入,成果丰富,效果明显,是对我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

(3)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先生的评价

2007年1月在为何克抗教授新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所写的“序”中,陶西平先生坦言:“应当说,我对跨越式发展的提法,总是心有余悸的。我觉得教育教学是一项长期积累,稳步推进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来不得半点浮夸,语文教学尤其是如此。我们在历史上已经吃尽这种盲目追求速度和跃进的苦头。带着这种疑虑,我在深圳和广州先后参观了何先生的试验学校,观摩了实验班的课堂教学,看了学生的作业,并且和相关人员进行了座谈。结果,由感动到惊诧,由惊诧到赞叹。我终于相信这的确是一项成功的试验。”

(4)陈小娅副部长的评价

2008年11月10日上午在教育部八小会议室,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

率基础教育司李天顺副司长、基础教育司装备处蔡耘处长一同听取了我

校教育技术学院何克抗教授的项目汇报。陈小娅同志指出何克抗教授的

课题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探索的基础。这个实验的意义就在于它符合中国

的国情。重点关注信息化投入怎么样用得好,这对于提高教育发展的质

量、推进教育发展的速度和促进有价值教育成果的推广有重要意义,该

课题围绕中小学语文、数学和英语这些核心课程开展研究,抓住了中小

学教学改革的最主要因素。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农村中小学校和老师提高

教学质量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她认为这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重

大研究,做好中国特色的事情,就是世界一流,课题具有的存在和引导

的价值与作用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陈小娅同志希望何教授的课题继续深

入进行。

(5)美国LOGO语言创始人佩柏特教授等人的评价

美国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的Ritchie教授和留美的王敏娟博士以及麻省理工学院(MIT)的LOGO语言创始人佩柏特教授等人,2005年3月在参观了北京市昌平区的跨越式试验校后对跨越式课题给予了赞扬和较高的评价(“试验效果很好,想不到中国在小学有这样深入的试验研究”)。

(6)香港著名实业家、慈善家梁洁华博士为推广跨越式试验研究成果专门捐资成立“大中华跨越式教学基金会”

(7)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等海外学术机构曾多次邀请课题负责人何克抗教授前去讲学和学术交流

3.著作影响

何克抗教授的三部代表性论著(“创造性思维理论”、“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语觉论”)在海内外赢得较高的评价。

(1)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主席、台湾资讯科技教育首席专家、台湾中央大学教授陈德怀先生对本人代表性论著“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所做出的评价(2006年7月):

“何克抗教授在2000年所著述的《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一书,是我多年来在信息教育领域所接触到的华人学者当中,最具原创性和前瞻性的一本学术著作。……这本论著,不只见解丰富,而且处处提出洞见,更重要的是,它从脑的发展的角度去研究创造性思维,建立了一个里程碑。

今年美国教育年会(AERA)特别把脑与教育(Brain and Education)作为新兴研究主题,大力推动。大部分研究报告,都以范围窄小的议题,作实证性研究。与何克抗六年前就已经提出脑与学习的整合性理论,力道相差甚远。可见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当超前,同时亦显示何做研究的勇气和创新精神,堪为后辈华人学者之典范。”

(2)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我国儿童思维发展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林崇德教授对何克抗代表性论著“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所做出的评价(2000年5月):……

“我的面前放着一部颇有分量的书稿,这就是何克抗教授的《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著者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何先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模型,并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而是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他不仅设专章介绍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而且也用其硕、博士生论文的实验部分,用中小学的实际成绩的提高,证明了其理论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3)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先生对本人代表性论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所做出的评价(2007年1月):

“何先生将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的精华展现在《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一书之中,它凝聚着一位老教育家的赤诚、胆识和智慧,它凝聚着何先生所带领的团队持之以恒的创新实践,也凝聚着实验学校领导和教师辛勤的探索。这本书不仅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认识儿童,发展儿童思维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做出了一个扎扎实实以科学态度寻求中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榜样。”

(4)林崇德教授对何克抗另一代表性论著“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所做出的评价(2004年6月):

“语觉是什么?何教授提出:‘语觉是人类第六种感知觉’的崭新

命题,并对此做了详尽、完整和科学的论证。……何克抗教授的‘语觉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理论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实际的作用。……他携其弟子,深入教育实际,运用其‘语觉论’对小学语文和外语两科教学进行了改革实验,使实验点的小学生在语文和外语学习上,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运用该理论和其他相关理论指引下所形成的全新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可以使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识字、阅读和作文能力普遍达到传统教学的四至五年级的水平;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则可普遍达到初中的水平(相当于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四至五级)。所有这一切,不仅表现出何克抗教授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而且也证明其‘语觉论’的正确与科学。

16秋华师《教学系统设计》在线作业

奥鹏17春16秋华师《教学系统设计》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 1. ()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A. 总结性评价 B. 定性评价 C. 诊断性评价 D. 形成性评价 正确答案: 2. ()是指当前所学的内容(新观念)具有较广泛的包容性与概括性,因而能把一系列原有观念总结于其中(也就是使一系列的原有观念类属其下)。在此情况下,新观念处于上位,而原有观念则处于下位。 A. 类属关系 B. 总括关系 C. 并列组合关系 D. 教学策略关系 正确答案: 3. ()是指当前所学的内容(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不存在类属关系,也不存在总括关系,但却具有某种共同或相关属性的情况。 A. 类属关系 B. 总括关系 C. 并列组合关系 D. 上下位关系 正确答案: 4. 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这两个概念来源于()对知觉的研究。 A. 加涅 B. 格雷戈克 C. 瑞格卢斯 D. 威特金 正确答案: 5. 第二代教学设计的代表性模式是()。 A. “肯普模式” B. “史密斯-雷根式模式” C. “九五矩阵” D. “细化模式” 正确答案: 6. ()的细化理论为教学内容的组织提供了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宏策略。

A. 加涅 B. 梅瑞尔 C. 瑞格卢斯 D. 奥苏贝尔 正确答案: 7. ()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采用电视图象和声音表达教学内容的一种形声教材。 A. 电视教材 B. 教学实况录象片 C. 多媒体教学软件 D. 网络课程 正确答案: 8.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建立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他的教学设计思想比较丰富,其核心思想是“为学习设计教学”的主张。 A. 加涅 B. 梅瑞尔 C. 瑞格卢斯 D. 奥苏贝尔 正确答案: 9. ()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它可以用来存贮、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的教学媒体。 A. 电视教材 B. 教学实况录象片 C. 多媒体教学软件 D. 网络课程 正确答案: 10. ()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提出了很多富有创见的观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就是“教学科学”;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是规定性的教学理论。 A. 加涅 B. 梅瑞尔 C. 瑞格卢斯 D. 奥苏贝尔 正确答案: 11. ()也称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 A. 总结性评价 B. 事后评价 C. 诊断性评价 D. 形成性评价 正确答案: 12. ()就是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务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A. 教学方法 B. 哲学方法 C. 逻辑方法

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网络版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理论转化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2.系统方法:系统方法就是运用系统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3.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研究是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程序化的步骤,其实质说明做什么,怎样去做,是教学系统设计学科研究的主要容,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野提出了不同的模式。 填空: 1.教学系统设计的特征; (1)教学系统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 (2)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 (3)教学系统的目的是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基础理论的原理和方法转换成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案。 2.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经历了思想萌芽、理论形成、学科建立等阶段。 (1)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期的程序教学、行为目标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孕育了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思想 (2)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教学系统方法的形成及其在各层次教学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使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得以建立; (3)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系统科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等成果被吸引到教学系统设计中,使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进而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学系统设计的特点: (1)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系 (2)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性与创造性 (3)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计划性与灵活性 (4)教学系统设计的具体性 4.教学系统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能够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增长 (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4)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5.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 (1)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 教学系统设计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不仅关心如何教,更关心学生如何学,因此在系统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把人类对教与学及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和我理论综合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2)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教学系统设计的根本任务是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案,因此,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不是教学系统的性质,而是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寻求解决方法的方法。

何克抗主编的《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复习过程

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 第一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一、名词解释: 1、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新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教学系统:按照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我们把为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功能的各种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看成教育系统或教学系统。 3、教学系统的基本层次:机构层次的系统、管理层次的系统、教学层次的系统、学习层次的系统。 4、系统方法: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它侧重于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去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系统分析技术、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选择技术、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以及评价调控技术等子技术构成了系统方法的体系和结构。 5、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6、细化理论: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七条策略。 7、成分显示理论: 8、ITT: 9、教学处方理论:六个基本概念、一个理论框架、三条基本原理、两个关于教学设计的知识库。 10、肯普模式: 11、史密斯—雷根模式: 二、思考题: 1、有人认为“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二者研究对象相同,是性质上的低层次重复和名词概念间的混同与歧义”,你对此观点有何看法。 答: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新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在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学科层次上都有所区别: 研究对象: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的本质与教学的一般规律;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用系统方法对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 学科性质:教学论是研究教学本质与规律的理论性学科(较高理论层次的学科);教学设计是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设计与计划的应用性学科(在学科层次上较低一级)。 理论基础:教学论通过对教学本质与规律的认识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教学条件与方法,即以教学理论作为理论基本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条件与方法;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两者对教学理论的强调也不同,教学论只是依据理论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教学条件与方法,而教学设计不仅强调教学理论还强调学习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与计划,更具体化,更具可操作性。 总之,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一般规律的理论性学科,是描述性的还不是规定性的理论;而教学设计本身并不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的一般规律,只是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与计划,是规定性的而不是描述性的理论。 2、回顾我国教学设计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方向。

大教授的小学试验小学语文跨越式教学

大教授的小学试验:小学语文跨越式教学 在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XX西海固地区,何克抗要做的事,“就像要让西海固被青山绿水环绕一样不可思议”。 他的计划是,用两年的时间,让XX回族自治区海原县上完小学二年级的农村学生,能认读超过2500个常用汉字,能阅读青少年通俗读物,比如简写版的《三国演义》,能手写出150字以上结构完整、通顺流畅的文章——总之,其识字量、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要达到甚至超越城区最好学校同年级学生的水平,同时还要确保不增加任何课业负担。 10月末的一天,何克抗第4次来到海原。一年前,他给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带来了这项被称为“跨越式”的教育课题。 车在山道上颠簸,远处的山峦寸草不生,目之所及都是刺眼的黄色。“这样的地貌,走遍中国也不多见吧?”73岁的老教授摇下车窗,向窗外望去。 实际上,当地薄弱的教育硬件设施和师资生源,并不比这里的自然环境强多少。 帮帮这些可怜的娃娃

在海原的基层教育工作者眼中,远道而来的何教授是位“大人物”——他是中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X》。 这样一位在教育技术领域内公认的顶级专家,如今却是“大学请不动,小学不请自来”。据他的一位弟子估算,“老先生每年超过1/4的工作时间都泡在小学课堂里”。 何克抗最初启动这项“跨越式”课题的时候,他并没有明确地想要把课题引向农村。 10年前首批试点这一课题的,几乎都是国内一流的小学。前不久,一些美国教育人士去XX的一所试验校参观,那里每个小学生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上课全是网络化教学,“这样的教学环境美国也比不了”。 然而,锦上添花并不是何克抗的最终目标。从2003年开始,他尝试把课题放到农村学校。2004年,课题开始在国家级贫困县XX 丰宁全面推广。 2008年年底,时任海原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的马兴旺在XX 听到何克抗介绍跨越式课题。对于其中的理念,他一时间没有全弄明白,但是课题提出的目标让人着迷。

国内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过程

国内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引入理论(1987——1994) 中国的教学系统设计研究可以从1987年在《外语电化教育》杂志发表的第一篇有关教学系统设计的文章算起。从此之后,国内的研究人员一方面翻译一些国外教学系统设计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开设了教学系统设计的课程,出版了一些研究专著,发表了许多优秀论文,为实际工作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我国还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和开发工作,推动了教学系统设计实践的深入发展。如:获得1993年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奖的华南师范大学的"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项目;由中央电教馆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项目等。 我们从调研中发现,我国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大部分教学系统设计著作中没有"教学系统设计理论"这个命题。 2、对国内教学实践中大量教学系统设计经验和成果的总结未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3、大量的研究集中在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方面。 第二阶段:发展遭遇低谷(1994——1997) 目前我国关于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研究出现了低谷,这可能与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学科性质很有关系,研究者更多地转向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和实践研究。但是,我认为理论探索和实际应用对于学科的发展都是必须的,不能放弃任何一方。 第三阶段:学科发展(1997——) 如今国内最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通过掌握到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来设计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的方法。随着科学发展,教学系统设计必然改变。我们预测未来的教学系统设计将有一下几种特征: 1、更重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 2、更注重于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协作过程以及理论 3、更注重学习过程的交互作用

_教学结构_和_教学模式_辨析_与何克抗教授商榷

电化教育研究 2002年第9期(总第113期)问题讨论[文章编号] 1003-1553(2002)09-0010-04 “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辨析 ——与何克抗教授商榷 邱崇光 (广东省南海市广播电视大学,广东南海 528200) [摘要]何克抗教授认为在e2learn ing的研究中,由于教学系统的要素由三个增加到四个,所以再也不应当用“教学模式”术语,而应该改用“教学结构”一词。本文从教育理论和横断科学“三论”的角度,严格按照确定译名 和术语的科学方法,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讨,认为还是使用“教学模式”术语为好。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结构;要素;数字化学习;e2learn ing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际上e2lib rary、e2bu siness、e2govern2 m en t、e2learn ing等新概念流行起来。在2001教育技术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做了题为“e2 learn 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1]的大会主题报告,率先对e2learn ing进行了研究,并就中国高校的教学改革和如何实现e2learn ing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引起国内外教育技术界的广泛重视。 由于涉及国际新概念的引入,该论文中有两处对译文和术语的使用进行了界定。例如,对于e2learn ing 一词一般有三种译法:网络化学习、电子化学习和数字化学习。他认为“数字化学习”比较确切,值得推荐。该文中引用了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三年度(2000)报告中的观点,认为将“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实现e2learn ing的具体途径和关键步骤,并指出:国内采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的说法比较流行和常用,因而建议采用后者。我们认为这些建议都是比较恰当的。由以上两例可见,作者十分重视科学名词的准确翻译和术语的使用。 在同一论文中,何克抗教授在分析我国高校当前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时,他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忽视了教学结构的改革,并明确指出,教学结构一词的定义是:“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笔者对这一定义不敢苟同,去掉以上定义中的一些限定性的定语和说明成分之后,此定义就成了“所谓教学结构,是指……稳定结构形式”。这种用自身定义自身的“递归式”的定义方法是不科学的。为什么该文会产生这种不科学的“结构就是某某结构”的定义说法呢,关键的原因可能就是不愿意用“模式”一词。因为该篇论文的核心观点之一是:“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学内容)三个要素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即e2 learn ing中)还要多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教学媒体。”并指出:“所谓教学结构正是这四个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简言之,何克抗教授的观点就是:由于教学系统的要素由三个增加到四个,所以再也不应当用“教学模式”术语,而应该改用“教学结构”一词,相应地,学术界也应该由对三个要素组成的教学模式的研究,转移到对四个要素组成的教学结构的研究上来。 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就向教育学术界提出来了:首先“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在教育学科中应用时究竟有什么差别?纵然两者有明显的差别,是否长期广泛使用的“模式”一词就不能承担新的表达任务了呢?非换不可吗?其三,用“结构”替代“模式”就真正更为科学合理吗? 二、正确的科学术语使用观 “术语”一词由《辞海》可知,它是指“各门学科中的专门用语,每一术语都有严格规定的意义”。它是科

在线教育教学系统毕业设计开题分析报告

在线教育教学系统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作者:————————————————————————————————日期: 2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所在学院: 专业: 设计(论文)题目:在线教育教学系统指导网络教学: 年月日

一、课题来源及类型 本课题来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被广泛的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技术动力。而在计算机应用中,网络技术的作用十分突出,网络已经发展成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主导着信息产品的开发和信息技术市场的进一步的开拓。网络产业已成为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战略性产业。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中,网络软件的开发技术尤其是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开发技术成了重中之重。不断开发适应用户需求、市场需要的新型软件产品,提高工作效率成为网络软件发展的潮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延伸和发展,网络技术已经逐步拓展到了学生领域,并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当然,近年来,学生在人们学习和工作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也逐渐成为人们平日学习、工作的研究对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研究学生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为做出决策提供依据、还可以解决时间、减少资源的浪费,所以对学生越来越重视。 为了进一步推动学生在网络上的运用,更好地为学习学生的朋友特别是学生老师服务,特用AsP制作学生在线教学系统,以更好地为广大计算机学生服务。 本课题的类型是管理信息系统。

二、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情况、本课题特点 意义:现阶段,在市场上也有一些网络教学管理软件,但通过调查我发现有以下几个缺点。一是有的没有老师登录功能,老师不能在网上直接与同学交流。二是有的没有提供上传作业功能,不能把学生作用直接交给老师。三是没有专门为学生学习教育专门制作学生网络教学管理软件。这也是学生网上学习最重要的方面。四是有的系统制作质量粗糙,界面不美观,影响老师同学的使用热情。因为制作一款功能齐全、界面清晰美现、使用方面的学生在线教学系统。 国内外研究情况:国外由于计算机技术起步较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的也早。本课题在国外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善。虽然我国起步较晚,但经过10余年的努力,其发展速度还是很迅猛的,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管理信息系统。 特点:系统采用的是Brower/Server结构,它可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成本效益、支持跨平台访问。基于B/S结构的Web技术使用户能够控制信息,可以授权他们在需要的时候或地方直接访问数据。 本系统是在大学网站在线教育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用户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各种信息的提供、保存、更新和查询,实现这些功能主要是对数据的操作,这就要求数据库结构能充分满足各种信息的输出和输入。

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和定义

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 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简称ISD),通常也称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这门学科的发展综合了多种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成果,参与教学系统设计研究与实践的人员由于其背景的不同,他们往往会从不同的视野来界定和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因此人们在教学设计的定义上尚未取得完全的统一。下面是国内外比较有影响的教学设计定义: 加涅认为:“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加涅,1992) 肯普提出:“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肯普,1994) 史密斯等的观点:“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史密斯、雷根,1999) 梅瑞尔在其新近发表的《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将教学设计界定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science-based technology)。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 (梅瑞尔,1996) 帕顿在《什么是教学设计》一文中提出:“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帕顿,1989) 乌美娜等认为:“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1994) 何克抗等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何克抗,2001) 上述几种定义反映了人们对教学系统设计内涵理解的不同角度以及各自的侧重点,有的突出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特征,如加涅、肯普、乌美娜、何克抗等,有的侧重于学习经验与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开发,如梅瑞尔,有的则从设计科学的角度出发突出了教学系统设计的设计本质,如帕顿等。 通过对这些定义的分析比较,我们认为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此它具有如下特征:(1)教学系统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它们的关系,使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如果不考虑影响解决方案实施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那么设计出来的解决方案就无法达到其预期的目标。 (2)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这一系统中包括了促进

跨越式教学心得体会(精选3篇)

跨越式教学心得体会(精选3篇) 跨越式教学心得体会(精选3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跨越式教学心得体会(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跨越式教学心得体会1 对于跨越式教学,我很陌生,直到华山老师来我校授课,我才略知一二,细细想想,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已经运用了,但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受: 一、网络中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在网络环境下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上网查阅资料,既可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还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说我在教《孙权劝学》一课时,布置学生回家从网上查找作家、作品的相关资料、他们总结了很多很多丰富的资料,通过课前的热身运动都迫不及待的表现出来。很多孩子还能记住其中的美丽的名言、诗句,这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养成了课下预习的习惯,可谓一举多得。学习的积极性特别的高。这比起传统的老师一味的传教学生机械的记忆甚至根本就不学在效率上是不能比拟的。 二、帮助理解课文。 有些文章的内容背景性很强,通过上网查阅有关的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土地的誓言》中,这就得了解端木蕻良巴金写这篇文章的思想和时代背景。学生通过上网,查到了许多有关的资料,如“九一八”事变,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黄河颂等,他们明白了,作者把家国之恨融入了文章。这样,学生既进行了课外阅读,又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增加知识储备。 语文学习的核心人物之一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大量语感积累获得的。我不仅立足于教材,更是千方百计利用教材提供的契机,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如在学习《行道树》之前,我布置学生上网查阅有关的资料。学生了解到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一个良好的环境将会给人类带来多大的益处,反之人类在不久的将来将会面临着怎样的灾难。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主编)读书笔记

《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主编)读书笔记 教学设计,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学科,各教育家对教学设计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指出“教学系统设计是对教学系统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乌美娜主编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提到“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 而何克抗教授则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不管采用哪一种定义,均对教学设计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划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都是通过采用某种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来指导具体的教学设计工作。何克抗教授将国内外众多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归纳为三大类:(1)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2)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3)“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在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中何克抗教授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进行了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而在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中从以下内容中做了分析:建构主义与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原则、方法与步骤、自主学习策略与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研究性学习、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评价。而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更适合教师和学生,何克抗教授就这种教学模式在理论基础及方法上给予我们很多指导,可以帮助我们在教学中更好的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

我对“基础教育跨越式教学”的几点体会

我对“基础教育跨越式教学”的几点体会 摘要:在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模式和理念下,要求培育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以便更好地适应时代对公民个体成熟和创新发展的思维要求,这就迫切要求老师积极探索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在完成课标要求和培育学生主体意识上拓展出新的空间。“基础教育跨越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不仅把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和教学实践融为一体,而且开创了拓展、应用空间,为实现高效课堂走出了一条新路。 关键词:新理念;多手段;高效;拓展运用 跨越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需要与可能,超越知识积累的某些固定的程序,跳过某些知识序列,打破某些知识的顺序,大跨步式地引导学生学习那些对于学生来说较重要和较新的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跨越式教学比较适合语文学科。教师先用二分之一的时间完成基础知识教学,再用四分之一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最后用四分之一时间进行写话训练,就是通常说的“211”教学模式。“跨越式教学”能在20分钟内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上和节奏上的的松散,完成原来40分钟才能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且高效兼容各种传统教学手段,把课程标准当做“保底标

准”,是“基础教育跨越式教学”模式的创新之一。 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操作理念把识字、阅读、写作独立要求,分割指导,不仅产生教师疲于事务,学生厌倦而疲于应付的心理“负效应”,而且产生课堂松散,节奏拖沓、效果低劣的客观现象。“跨越式教学”课堂在20分钟完成课标后运用相关的拓展阅读与说话写话,把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学生个体经验和运用语言的表达欲念紧密结合,培养了阅读运用习惯,激发了运用所学表达自我的愿望,既巩固了知识和技能,又激励了自主意识和语言运用,把学习和运用融于一堂之内,是“跨越式教学”的创新之二。 不同地区的学生由于所处的地域环境发展不均衡,不能在相同的起点上学习,造成用相同的教材、相同的学时不能达到基本相同的学习效果的现象。“跨越式教学”模式把网络资源用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使不同地域的学生享受到相同的优质资源,弥补了客观环境造成的差异和缺陷,一扫枯燥干瘪的抽象说教,力求在不增加学生负担、不增加教学课时的情况下提高教学效率。是“跨越式教学”模式的创新之三。 教师告别了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本教案、全堂灌输的工作流程,提高了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熟练运用网络资源设计PPT,下载教学辅助材料,学习掌握最新教学手段,享受到最新最优质的视听资料,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是

在线教育系统设计方案

在线教育系统解决方案

目录 1解决方案概述 (5) 1.1在线教育的现状与基本特征 (5) 1.2在线学习的优势及原动力 (6) 1.3采用E-LEARNING 的效益 (6) 1.3.1节约培训成本 (7) 1.3.2增长培训效果 (7) 2系统总体设计 (8) 2.1系统设计原则 (8) 2.1.1开放性原则 (8) 2.1.2安全性原则 (8) 2.1.3稳定可靠性原则 (8) 2.1.4兼容性原则 (9) 2.1.5先进性原则 (9) 2.1.6标准性和规性原则 (9) 2.1.7可管理性 (9) 2.1.8经济性原则 (9) 2.2主要技术路线 (9) 2.2.1基于J2EE技术架构 (9) 2.2.2中间件技术 (10) 2.3系统总体架构 (11) 2.3.1实现多层分级管理 (12) 2.3.2灵活、精细、强大的权限管理 (13) 2.3.3与课程体系相结合 (13) 2.3.4多层次的课程资源管理 (13) 2.4信息安全体系设计 (13) 2.5运行保障体系设计 (14) 2.6数据标准化设计 (14)

2.7二次开发能力保障 (15) 3系统部署结构设计 (16) 3.1系统部署 (16) 3.2逻辑结构 (17) 3.3技术指标 (17) 3.3.1系统运行环境 (17) 3.3.2数据库环境 (17) 3.3.3客户端配置 (18) 4系统安全设计 (19) 4.1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19) 4.2安全基础设施设计 (19) 4.3应用系统安全设计 (20) 4.4安全管理保障体系设计 (20) 5系统特点介绍 (22) 5.1完善的学习管理 (22) 5.2高效的管理能力 (22) 5.3可定制的学习容 (23) 6系统功能介绍 (24) 6.1学生端 (24) 6.1.1学生端界面 (24) 6.1.2个人空间 (24) 6.1.3课件库 (25) 6.1.4在线考试 (27) 6.1.5资源库 (28) 6.1.6通知通告 (29) 6.1.7教培咨讯 (29) 6.1.8学习档案 (30) 6.1.9评估调查 (31) 6.1.10交流园地 (32)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课后习题(教学系统设计)【圣才出品】

第5章教学系统设计 1.试谈谈你对教学系统设计含义的理解。 答:目前教学系统设计的定义,主要还是强调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是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教学系统设计是设计活动的一个子集合,是一种在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后理性认识活动,是理论的应用活动。它与一般设计不同之处在于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的丰富的个体差异性。应用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 关于教学系统设计含义的几种不同观点: (1)“计划”说——把教学系统设计界定为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研究解决问题途径、评价教学结果的系统规划或计划的过程。这种论点的代表当推美国学者肯普。 (2)“技术”说——“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用以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这些经验和环境应该促进学生获得特定的知识和技能”。 (3)“方法”说——把教学系统设计看做是一种“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 (4)“过程”说——主要有: ①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②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③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2.查阅近几年我国有关教学系统设计的文章和书籍,分析我国教学系统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试提出解决该问题的设想。 答:教学设计作为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应用性学科,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展起来。它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很重要的实践领域,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作为知识形态要素的核心成分在教育技术学科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1)我国教学系统设计的现状 在我国,由于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协同发展,理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结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近二十年来,我国的教学设计总体上处于引介的状态。 (2)我国教学系统设计存在的问题 ①从教学设计者的角度看,程序化的操作性模式只提供了教学设计流程,但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却缺乏更具体的教学策略。 ②站在教学设计者的立场上,教学设计构筑的理论框架,简化了目标、方法和条件之间的关系,不利于教学设计者创造性的发挥设计,讲究创造。 ③教学设计过程要求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设计活动又包含很多繁杂的、复杂性的工作,这对于普通教师个人是很难完成的。有些研究者通过对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进行反思,认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完成许多任务。 ④从受教育者——学生的角度出发,目前我国的教学设计大多基于教学系统本身的改进,很少将教学系统与外部环境相联系,没有真正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教

在线教育教学系统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所在学院: 专业: 设计(论文)题目:在线教育教学系统 ; 指导网络教学: 【 年月日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 主要内容在大学网站在线教育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目前Internet上较为实用的在线系统。它要实现的功能很多,最重要的功能是在线教育是需要实现的功能,除此以外,系统还需要提教师与学生互动功能,做到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 老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首先,要实现在线教育,就必须把老师制作的课件和教学内容传到网上,让学生随时看到。 其次,要让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一个互动的过程,做到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师也可以即时学生的学习情况。 再次,为保证数据库的安全,以及教育的顺利进行,最基本的就是用户需要进行注册登录,能够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 " 最后,系统提供对整个数据库管理的功能,允许系统管理员对系统数据库进行操作,包括添加,删除,修改记录等。 在大学网站在线教育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功能如下: 通过教学公告向学生发布信息。制定教学计划、宣布考试日程安排、发布临时通知等。 在网上发布教案。 在网上发布作业,包括作业题目上载、公布作业完成时间、内容等。 批阅作业,给出学生成绩。 对上课学生名单的管理。 通过讨论组的形式回答学生的问题。 》 通过聊天室与学生进行实时讨论。 通过留言簿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1 . 学生部分的功能如下: 阅读公告。

在网上完成课程学习。 在网上完成作业,包括作业下载、上传作业内容和作业成绩查询等。 通过讨论组的形式回答学生的问题。 通过聊天室与教师进行实时讨论。 # 通过留言簿向教师提出疑问。 重点,难点:模块设计 1.教案功能 教师发布教案,这些内容是在线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教案可能有各种形式,如htm、doc、ppt、avi等,但在通常情况下,这些教学内容都是静态内容,因此按类别及内容分类在网站上发布即可.另外,系统应对教学内容提供查询功能。2.公告功能 教师可以通过公告功能发布各项通知,例如以下内容。 | 招生公告(招生简章、招生专业介绍、招生站点联系方式、课程介绍等)。 规章制度,包括各类管理文件等。 课程安排,包括课程教学方式、课程播放表、考试日程安排等。 临时通知和教材。 3.作业功能 对于作业,学生需要将作业通过上传的方式上交。教师要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每份作业打分。因此,系统需要提供以下功能: 上传:将作业上载到指定地点,并按某种方式进行标识。 批阅:教师可对作业进行批阅判分。 】 4.答疑功能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第2版)(教学系统设计)【圣才出品】

第5章教学系统设计 一、单选题 1.在教学技术中解决问题的表现形式是依靠开发、使用学习资源与学习者相互作用来提高人的()。 A.素质 B.学习质量 C.接受能力 D.理解水平 【答案】B 【解析】在教学技术中解决问题的表现形式是依靠开发、使用学习资源与学习者相互作用来提高人的学习质量。学习资源包括信息、人员、材料(教学媒体软件)、设备(硬件)、技巧和环境。但要使它们在学习中发挥作用,就必须进行系统的开发和使用。 2.设计教学活动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A.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 B.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论 C.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D.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答案】B 【解析】设计教学活动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论。加涅在揭示学习内部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与各内部过程相应的、对内部过程起促进作用的外部条件,即教学活动,

从而较完整地论述了产生学习的内因和外因。 3.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分析,重视激发、促进、辅助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进行,从而使()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A.自学能力 B.学习技巧 C.有效学习 D.创新意识 【答案】C 【解析】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分析,重视激发、促进、辅助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进行,从而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因为教学设计是以帮助每个学生的学习为目的的。无论何种教学形式,学习最终是通过学生自己完成的。 二、多选题 1.()是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要素。 A.传播者 B.信息 C.媒体 D.接受者 E.效果 【答案】ABCDE 【解析】不论哪种模式的传播过程,通常可包括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信息、媒体、

接受者和效果。 2.静态视觉图像构成的基本要素是()。 A.线条 B.形状 C.大小 D.质感 E.色彩 【答案】ABDE 【解析】静态视觉图像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线条、形状、质感和色彩。这些基本要素都可以单独存在,但是在视觉图像中往往形成一定的组合,使其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和影响他们的感受。 三、填空题 教学系统是为了实现特定的______而由多个组成要素通过互相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具有一定______的整体。[河北大学2011年研] 【答案】教学目的;教学功能 四、名词解释 1.系统科学[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研] 答:系统科学(系统理论)是以系统为研究和应用对象的一门科学。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科学是以系统为研究

在线教学平台技术方案

在线教学平台解决方案(参考) 一、设计目标 本系统设计的目标为通过互联网直播技术以及IM技术构建一套在线互动教学以及辅导平台,重点解决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机构实现在线教学,改变学校与学校、地区和地区的师资不均衡状态、同时改善教育主管部门对于课外机构的管理和疏导的问题,也让学生在课后、假期能够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课外辅导。 系统要求直播性能在软编码解码条件下直播时延小于500毫秒,在硬件编解码条件下时延低于100毫秒,在硬件保证下系统保证单课堂无容量限制。系统要求教师端支持多视频源切换功能,系统要求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够进行音视频互动交流,并且分发给同一个课堂的所有学生,系统要求直播的同时完成录播的功能。 作业辅导功能,系统要求有自动排队系统,要求能够按照学科,年级等条件自动匹配辅导老师。 以下为系统应用场景结构图: 系统分为三个应用场景:

1、双师课堂场景:可以实现多学校,多班级同时上课,解决之前优秀老师只能在一个学校上课的问题。 2、课外辅导场景:解决地区的性的辅导班混乱的问题,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老师开设网络课堂,解决学生对知识的缺漏补习以及假期辅导的需求。 3、教研管理场景:解决教育主管部门过往教研远程教研对课堂教学管理薄弱的问题。 二、总体结构 备注:(P-server成员服务器G-server组服务器P-MGW成员媒体网关G-MGW组媒体网关ClassManager课堂管理Record 录播服务器) 2.1 课堂管理 (1)功能说明 完成以授课群组(班级组)为单位的课堂维护,负责为会话控制提供业数据支撑,主要包括授课群组建立,授课群组注册、开通、授权功能; 2.2会话控制 实现视频课堂会话的建立及维护,主要由会话参与端P-Server和会话仲裁端G-Server组成,其中:

何克抗与跨越式教学

何克抗与跨越式教学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投了110个亿,效果也很难说有多好,我们这个项目,只要几亿就可以在全国开展下去,而且效果很好,为什么就没人看到呢?” 74岁的何克抗教授说不下去了,在宁夏永宁县的一所小学里,面对着现场的上百位听众,他流下了眼泪。 此前一天,何克抗还在宁夏海原县的山区里穿行。这是他第三次去海原。 在从银川通往海原的路上,汽车减缓了速度。10月里早至的白雪掩盖了海原缺少植被的山岭。也只能依靠覆雪,海原的光秃山头才能分出冬夏两季。“海原就是靠天吃饭。”海原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梁文深说。而大多数时候,天,在海原是靠不住的。“今年雨水还算好了,前几年太旱了,都没有什么收成,农民吃的粮食都得花钱买。” 梁文深和他的同事们做过简单的统计,海原县城里有两万多学生,而整个海原县城的人口总数不到6万。县城里租房子的大都是陪孩子来县城读书的家长。家长的希望是孩子能离开这个被联合国官员称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在海原,能出去一个学生就是给家庭减轻了困难,教育移民是一条重要的出路。” 在银川,有些中学是面向海原招生的,“大多数成绩好的孩子都到银川的学校上学去了。”没能去往银川的孩子,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又少了一些。 31岁的田虹来自海原县关桥乡,高中毕业之后考上了师范学校。在她们村里,能在高中毕业后继续升学的人屈指可数,村里人大都是文盲。 和田虹同样31岁的许海英是海原县西安镇中心小学的老师。多年前,她在银川读幼儿师范的时候,有一次去当地最好的一所幼儿园学习,她根本没办法听进去老师在讲些什么。“那次的经历让我印象太深了,那里的孩子才3岁,英语说得那么好,画也画得好,我们海原的孩子根本没办法跟他们比。” 当时她脑子里反复出现两个画面。一个画面来自海原农村:3岁的孩子们正在太阳下刨土坑呢。另一个画面来自她最喜欢的小说《平凡的世界》:田晓霞到矿井去看孙少平到底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看到的是流动的黑暗。“不是我看不起那样的工作,而是觉得人和人的境遇反差太大了,我们的孩子长大后也许就像孙少平那样下矿井去了。”

在线教学系统需求分析说明书

目录 1引言 (2) 1.1编写目的 (2) 1.2背景 (2) 1.3定义 (2) 1.4参考资料 (2) 2任务概述 (3) 2.1目标 (3) 2.2用户的特点 (3) 2.3假定和约束 (3) 3对需求的规定 (4) 3.1对功能的规定 (4) 3.1.2系统功能详细列表 (7) 3.1.3数据流图: (8) 3.2对性能的规定 (10) 3.2.1精度 (10) 3.2.2时间特性要求 (10) 3.2.3灵活性 (10) 3.3数据管理能力要求 (11) 3.4故障处理要求 (11) 3.5对功能的需求 (11) 4运行环境规定 (12) 4.1设备 (12) 4.2支持软件 (12) 4.3接口 (12)

在线教学系统需求说明书 1引言 1.1编写目的 本软件需求说明书以用户需求为基础,展示在线教学系统的开发要求,主要面向用户与系统开发人员;对于用户,重点在于清楚的表达用户提出的需求,经用户确认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在客户与系统分析人员间形成互动;对于开发人员,主要让程序开发人员了解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对象,系统对象的属性,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 1.2背景 说明: a.软件学院在线教学系统 b.本项目由软件学院依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技术基金》提出,并由05级本科生开发完成,该系统依赖于校园局域网,主要面向软件学院全体师生以及校内公选课选我院所开课程的同学使用。 c.拟该系统与软件学院在线考试系统相互链接,共同组合为软件学院教学综合管理系统。 1.3定义 本文件中用到的专门术语的定义: a.SQL server2000:微软数据库产品; https://www.doczj.com/doc/2c13042120.html,:微软公司软件开发语言; c.Microsoft https://www.doczj.com/doc/2c13042120.html, 2003:微软公司软件集成开发环境。 1.4参考资料 本文件的参考资料: a.本文件以国家标准(GB8567——88)为软件开发标准。 b.本文件引用到的文件为《08-软件需求说明书(GB856T——88).doc》。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