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学实验指导

土壤学实验指导

土壤学实验指导
土壤学实验指导

《土壤学》实验指导

(适用专业:农学、园艺、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植物科技学院资环系

目录

实验一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1)

实验二土壤吸湿水含量的测定——室内烘干法 (5)

实验三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丘林法 (7)

实验四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的测定 (10)

实验五土壤多种理化性状的分析 (11)

实验一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样品的采集,是决定分析工作是否可靠的重要环节。由于耕地土壤、肥料(尤其是有机肥料)、作物的不均一性,很容易造成采样误差,而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大若干倍,即使室内分析结果再准确,也难以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因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是土壤农化分析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

土壤是不均匀体,同一地块上这一点和那一点土壤有差异,垂直剖面不同土层之间也有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气候、地形、母质、土壤中的生物活动、人们的生产活动等等。对于农业土壤来说,各种农业技术措施(不同的施肥方式和耕作制度等)造成土壤的局部差异尤为显著。因此耕地土壤的不均匀性远比未耕种土壤大。要使分析结果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所采集的土壤样品就必须有代表性、均匀性和典型性。

1、划分采样区

为使土壤样品真正具有代表性,采样前首先需要了解全区土壤类型、地形部位、作物布局、耕作施肥、历年产量等情况,然后根据土壤的差异划分若干采样区,每一个采样区的土壤尽可能均匀一致。每一个采样区内取一个混合土样。采样区的面积,视研究目的和要求的精确度而定,生产田一个采样区面积可为10hm2。试验区采样,每一个试验小区为一个采样区。

2、采样

土壤农化分析一般只采耕层(0~20cm)土样。传统农业采样时,通常采取蛇形线或对角线等距离布置样点,精准农业通常采用网格法采样。采样点应避开特殊的地点,如粪底盘、地边、沟边等。采样点数根据采样区的面积而定,一般为15~20个。

采样方法随采样工具而不同。常用的采样工具有小土铲和土钻。用土铲取土时是在采样点上根据采土深度斜向采取上下一致的薄片。用土钻取土则是将土钻钻入土中,在一定土层深度处,取出一均匀土柱。各样点样品集中混匀,一个混合样品量为0.5~1kg。若土量太多,可将土样放在塑料布上,用手捏碎混匀,用四分法取出一部分,装入样品袋,内外附上标签,注明采样地点、深度、前茬或施肥情况、采样人和

日期等。带回室内风干、处理。

在地表淹水情况下或采集水田土样时应注意地面要平,只有地面平整才能做到取土深度一致。一般用带有刻度的管形土钻取土,取出土钻时,上层水即流走,湿土装入塑料袋中。其余同旱地采样。

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有很大的变化,尤其是表土,受温度、水分的影响比底土大,无疑采土时间对表土有效养分含量的影响较大,只有同一时间内取的土样才有可比性。分析土壤养分供应状况时,一般在秋季或春天采样。

(二)土壤样品的制备

取回的土壤样品,都要经过一个制备过程:登记编号、风干、磨细、过筛、混匀、装瓶,以备各项测定之用。

1. 风干

潮湿的土样容易受微生物作用而使原土样中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应把采回的土样摊放在木盘或塑料布上,置于室内通风阴干。在土样半干时,须将大土块捏碎,以免干后结成硬块,难以磨细,风干时要防止日照、酸、碱气体及灰尘侵入。

测定土壤水分、亚铁、铵态氮、硝态氮等项目时,需用新鲜土样。

2. 粉碎和过筛

样品风干后,拣去动植物残体、石砾、虫体等,如果石子过多,应当将拣出的石子称重,记下所占的百分数,然后将土样摊开,用木棒研细,使之全部通过1mm孔径的筛子,充分混匀之后,即可供一般项目分析之用,若用粉碎机磨样,同样在拣去杂物之后,将土样全部过筛。全量分析的样品(测定有机质、全氮、铁、铝等),需

要磨得更细,即分出土样约20g,用研钵研细,使之全部通过0.25mm筛孔。

3. 保存

将过筛混匀后的土样装入磨口广口瓶中保存,也可在分析结束后转入纸袋保存。瓶上或袋上标签须注明采样地点、土类名称、区号、深度、采样日期和孔径等。如果样品要长期保存。标签外要用石腊涂封,放在干燥和避光的地方。

二、肥料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一)无机肥料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化学肥料都标有养分含量,一般不需分析,但有时因标签失落或混杂,或肥料在贮存中退化变质,就必须对肥料进行鉴别并测定养分含量。另外,有些化肥厂受条件

所限,产品养分含量变动较大;或有些直接开采作肥料的矿藏,因产地不一,肥料的成分和含量也有很大差异,对合理施肥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化肥的成分和含量进行分析。

化肥养分含量比较均一,采样也较方便。小批量生产的化肥可在每袋中心取少量样品,混合之后按四分法取0.25~0.5kg平均样品,装入磨口广口瓶中,贴上标签,注明产品名称、生产厂名称、等级、批号、采集人、采集日期。大批量生产的化肥,可在全部件数总量中取若干件(但不应少于10件),按以上方法取样、处理。散装的化肥,应从不同的部位采样,样点不少于10个,处理和保存同上。

氮肥(不包括石灰氮)和钾肥均为水溶性肥料,不必处理,可以直接称样分析。磷肥(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应缩分至20g左右,磨细,全部通过0.25mm 筛孔,贮存,做全磷、有效磷分析样品。

(二)有机肥料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有机肥料包括各种厩肥、堆肥、草塘泥、土粪、土杂肥等,成分复杂,又很不均匀,必须在肥料堆的上、中、下部位和堆的内外层多点采样。点的多少视肥料堆大小而异,一般一个肥料堆取20~30个点。一个混合样品取2.5~5kg,置于塑料布上,捣碎大的肥料块,充分混均,用四分法取0.5~1kg。采样的同时,需测定肥料的含水量。

样品带回室内进行风干,用四分法缩减成约250g,磨细,全部通过1mm筛,混合均匀,装入磨口的广口瓶中,保存备用。

有机肥料中的全氮和速效氮的测定,应在采样后尽快进行,否则会因水分的蒸发和微生物的活动引起全氮和有效氮组分的改变或挥发损失。若不能立即分析,应在肥料中加入草酸、柠檬酸等,使之成酸性以固定氮,然后风干或者烘干(60℃),磨细,过1mm筛,于密封磨口瓶中保存,有机肥料中全磷、全钾的测定,可以用风干样品。

三、植物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采集植物样品时,应首先对全区的植物生长情况进行仔细观察,从植株的高度、叶色、叶片数、生长势、密度等性状观察,挑选有代表性的植株,可沿对角线或“S”形线等距离采样,边行、地头通常不采样。植物生长前期每试验小区可取30~50株,生长中后期取20~30株,大田取样要相应增多。

植物体内各种物质如硝态氮、氨基态氮、还原糖等,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各生育期的含量有很大差别,在一日之内也有明显的变化。在分期采样时,采样时间应固定

不变,一般在上午8~10时进行,因为此时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与地上部光合作用强度接近动态平衡,植物体内养料的贮量最能反映根系吸收养分与植物同化需要的相对关系。另外,此时采样也便于当天工作的安排。

若对不同器官(茎、叶片、叶柄、果实等)进行测定时,须立即将植株剪开,以免养分运转。测定易起变化的成分(无机磷、硝态氮、氨基态氮等)需用新鲜样品,测定不易起变化的成分则常用干燥样品。

采回的新鲜样品,应及时进行杀青处理。即把样品放入105℃烘箱中烘20~30min,然后摊开风干,或在60℃温度下继续烘4~8h,使其快速干燥。加速干燥能防止发霉,并减少植株体内由于酶的催化作用而引起有机质的损失。干燥时应防止烟雾和灰尘污染。风干(或烘干)的植株样品用植物粉碎机磨碎,通过0.3~0.5mm或1mm孔径的筛子。进行微量元素分析时,用瓷研钵或玛瑙研钵进行研磨,以避免污染。样品过筛后要充分混匀,保存于磨口的广口瓶中,内外各贴一标签。

籽粒样品多用于品质分析。在田间采样时可按照植株样品的采法,选定样株后脱粒,也可将全区脱粒种子用四分法缩分,取250~500g样品。从大堆粮食上取样时应上、中、下多点采样,缩分至500g。样品风干后去杂,磨碎,过筛,贴上标签保存。

实验二土壤吸湿水含量的测定——室内烘干法

一、测定意义

进行土壤理化分析时,以烘干样品重为相对统一的计算基础,目的可使整个分析结果有一合理的相对数值。所以分析测定用的风干土样,必须测定其吸湿水含量。

二、测定原理

在105℃~110℃的温度下,土壤中的吸湿水以水汽形式烘出,使土样成为无水干土,而土壤有机质还不致分解。

三、仪器药品

分析天平、小铝盒、烘箱、干燥器等。

四、测定方法和步骤

取编有号码的小铝盒,烘干后,冷却,在分析天平上称其恒重(W1),取风干土样5g左右,放入已知重量的铝盒(W1)中,在分析天平上准确称重(W2),去盖放在烘箱中(105℃~110℃)烘8h。直至恒重。烘干后打开烘箱,取出,加盖后放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后,称重(W3),再放入烘箱中烘3-5h,冷却后称重,以验证是否恒重。

五、结果计算

六、注意事项

1. 使用分析天平称量前,可在台称上称大约重量,这样可提高工作效率。

2. 放入烘箱时,要先放上面,后放下面,以免弄洒时,污染其他土样。

七、思考题

烘干时,其温度低于105℃或高于110℃,实验结果会怎样?为什么?

实验三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丘林法

一、实验目的

土壤有机质既是植物矿质营养和有机营养的源泉,又是土壤中异养微生物的能量来源,同时也是形成土壤结构的重要条件。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保肥性、保墒性、缓冲性、耕性、通气状况和土壤温度等。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测定原理

在强酸溶液中,土壤与过量的重铬酸钾共同加热,氧化土壤中的有机质,以邻啡罗啉为指示剂,用标准硫酸亚铁滴定剩余的重铬酸钾,根据重铬酸钾的消耗量计算有机碳的含量,进而计算土壤有机质含量。

2Cr 2O 72- + 16H + + 3C → 4Cr 3+ + 3CO 2↑ + 8H 2O Cr 2O 72- + 6Fe 2+ + 14H + → 2Cr 3+ + 6Fe 3+ + 7H 2O 三、仪器设备

分析天平、硬质试管(18×180mm )、试管夹、300℃温度计、烧杯(1000mL )、可调电炉、三角瓶(250mL )、酸式滴定管(50mL )、洗瓶、滴定管、移液管、注射器。 四、试剂

1. 重铬酸钾标准溶液[c (

6

1K 2Cr 2O 7)=0.8000mo1/L ]:39.2245g 重铬酸钾

(K 2Cr 2O 7,分析纯)加400mL 水,加热溶解,冷却后用水定容至1L 。

2. 硫酸亚铁溶液[c (FeSO 4)=0.2mo1/L ]:56.0g 硫酸亚铁(FeSO 4·7H 2O ,化学纯),溶于水,加15mL H 2SO 4,用水定容至lL 。

3. 邻啡罗啉指示剂:1.485g 邻啡罗啉(C 12H 8N 2·H 2O )及0.695g 硫酸亚铁(FeSO 4·7H 2O )溶于l00mL 水中,贮于棕色瓶中。

4. 硫酸(H 2SO 4,ρ=1.84 g/cm 3,化学纯)。

5. 植物油或浓磷酸。 五、实验步骤

准确称取0.25mm 风干土样0.1~0.5g (精确到0.0001g ),放入清洁干燥的硬质试管中,准确加入0.8000mo1/L K 2Cr 2O 7标准溶液5mL ,再用注射器注入5mL 浓硫酸,

摇匀,将清洁干燥小漏斗置于试管上端以冷凝水蒸气。

预先将油浴锅温度升到185~190℃,将试管放在油浴锅中加热,温度控制在170~180℃。从试管内溶液沸腾时计算时间,加热5min 。取出试管,擦净外壁,冷却,将试管内容物洗入250mL 三角瓶中,使瓶内总体积在60~80mL 之间,然后加入邻啡罗啉指示剂3~5滴,用0.2mo1/L FeSO 4溶液滴定,溶液由黄色经过绿色突变到棕红色即为终点。

另外,同时做两个空白试验,取其平均值。 六、结果计算

()10001

.1724.1003.05

8000.0)(g/kg 00

????-??=

m

V V V 有机质

式中:V ——滴定土样用去硫酸亚铁溶液体积,mL ; V 0 ——滴定空白试验用去硫酸亚铁溶液体积,mL ; 0.003 ——每mo1

4

1C 的质量;

1.724 ——由土壤有机碳换算成有机质的系数(按土壤有机质平均含碳量58%计);

1.1 ——校正系数; 1000 ——换算成千分数。 m ——风干土样质量,g 。 七、注意事项

1. 此法必须根据有机质含量多少来决定称样重量,若有机质<2%,则称0.5g 以上,2~4%的称0.2~0.5g ,4~7%的称0.1~0.2g ,7~15%的称0.1~0.05g ,含量为15%者,此法不适用,宜改用干烧法。

2. 消煮好的溶液颜色,应是黄色或黄中稍带绿色,若以绿色为主,则说明重铬酸钾的量不够,称样过多。

3. 此法测有机质是用氧化剂氧化有机质中的碳素,以有机碳占有机质的58%推算有机质含量,故乘以1.724。此法测得的有机碳只为实际量的90%,故须乘以校正系数1.1。

八、思考题

1. 若滴定时,所耗FeSO4的量小于空白三分之一时,误差来源于哪步操作?

2. 用丘林法测有机质含量时,计算时为什么乘以1.724。

实验四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的测定

一、分析目的

土壤团粒结构状况是鉴定土壤肥力的指标之一。有良好团粒结构的土壤,不仅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持水性,而且有良好的透水性,水分可以沿着大孔隙毫无阻碍地渗入土壤,从而减少地表径流,减低土壤受侵蚀的程度。

二、分析原理

观察放在水中的同一粒级(例如2~3mm)的团粒,团粒遭受水的破坏而散碎,记载所需要的时间,比较不同土壤团粒的水稳度。

三、仪器设备

培养皿、滤纸、铁纱网、滴管、小镊子、烧杯50mL、土壤筛(一套)。

四、操作步骤

取一张滤纸,用铅笔划上适度大小的方格50格,放在用铁纱网上,然后放于培养皿中,另划同样方格纸一张作记录用。

取直径2~3mm的团粒50粒,取两份,依次放在已装置好的滤纸上的每一方格中。用滴管加水,将滤纸边缘浸湿,使滤纸和铁纱网紧贴在一起。然后用滴管沿培养皿壁慢慢加水使团粒在3min内为水所饱和,直到水将团粒浸没。

团粒一经浸没就开始记下时间,以后每隔1min记录一次被破坏的团粒数目,一直进行到第11min停止观察。计算经过一定时间(11min)以后,仍未散开的团粒数目,即为团粒的水稳度。同样的测定重复一次。

五、结果计算

团粒结构水稳度(%)=

供试团粒总数数

后仍保持团粒状态的粒

min

11

×100

实验五土壤多种理化性状的分析

本实验综合测定某一土壤的田间持水量、土壤自然含水量、容重、总盐量、pH 值等指标,并计算土壤总孔度、三相比,进行多种土壤理化性状分析技能的综合训练。学生在每个实验中自己组合实验内容,合理安排实验程序。

实验内容摘要:

1.使用环刀取土壤样品放入大铝盒内,测定土壤容重、自然含水量。

2.使用环刀取样,连同环刀一起带回实验室,测定土壤田间持水量。

3.取20g土壤样品做总盐量、pH值的测定

4.根据土壤容重、密度计算总孔度、三相比。

一、土壤容重、自然含水量的测定(环刀法)

(一)测定目的

1.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烘干重称为土壤容重,单位为g/cm3或t/m3。它是衡量土壤松紧状况的指标。土壤容重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土壤质地、腐殖质、结构和松紧状况。测定容重能反映土壤或土层之间物理性状的差异,还可以计算土壤含水量、三相比和总孔隙度等。

2.土壤自然含水量:指土壤自然状态下的田间土壤水分含量。在农业生产中,需要经常了解田间土壤含水量,以便适时灌溉或排水,保证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要,并利用耕作等措施进行调控,达到高产丰收目的。

(二)测定原理

将一定容积的采土器(环刀)插入土壤中采取土样,经烘干后求出干土重,由采土器的容积算出单位容积的干土重量。

(三)仪器设备

台称(秤量200g和500g)、环刀(100cm3)、环刀柄、大铝盒、切土刀、铁锹、锤子、烘箱。

(四)操作方法

(1)在室内称用台秤称干净的铝盒重(W1)。

(2)如果测剖面土壤容重,首先要在田间选择挖掘土壤剖面的位置,按要求挖

掘土壤剖面。如果只测定耕层土壤容重,则不必挖土壤剖面。

(3)测定表层土壤容重,用土刀去除土表杂物,将环刀向下垂直压入土中,直至环刀筒中充满土样为止。

(4)用土刀(或铁锹)切开环刀周围的土样,取出已充满土的环刀,细心削平环刀两端多余的土,也擦净环刀外围的土。

(5)将环刀内的土壤无损失地移入已知重量(W1)的铝盒内,记下处理位置、铝盒号,带入室内称铝盒和湿土重(W2),放入烘箱内,在105℃烘干至恒重。

(6)称铝盒和干土重(W3)。

(五)结果计算

二、土壤田间持水量测定(实验室法)

(一)测定目的

土壤田间持水量,在地势高、水位深的地方是毛管悬着水最大含量。但在地下水位高的低洼地区,它则接近毛管持水量。它的数值反映土壤保水能力的大小。常作为灌水定额的最高指标,对指导生产有很重要意义。

(二)测定原理

在自然状态下,用一定容积的环刀(一般为100cm3)取土,在实验室内加水至毛管全部充满水。取一定量湿土放入105℃~110℃烘箱中,烘至恒重。水分占干土重的百分数即为土壤田间持水量。

(三)仪器药品

取土器(环刀)、滤纸、纱布、橡皮筋、玻璃皿、台秤、剖面刀、铁锹、小锤子、烘箱、烧杯、胶头滴管。

(四)方法步骤

(1)在田间选择挖掘的土壤位置,用土刀修正土壤表面,按要求深度将环刀向下垂直压入土中,直至环刀筒中充满土样为止,然后用土刀切开环刀周围的土样,取出已充满土的环刀,细心削平环刀两端多余的土,并擦净环刀外围的土,将环刀及筒内的土壤无损地带回实验室内。

(2)在环刀底端放大小合适的2张滤纸,用纱布将环刀和土样包好,用橡皮筋扎好。放在培养皿中,培养皿中事先放2~3层滤纸,将装土环刀放在滤纸上,用胶头滴管不断地滴水于滤纸上,使滤纸经常保持湿润状态,至水分沿毛管上升而环刀内土柱全部充满水,达到恒重为止。

(3)取出装土环刀,去掉纱布和滤纸,取出一部分土壤放入已知重量的铝盒内称重,并放入105℃~110℃烘箱中,烘至恒重,再取出称重。

(五)结果计算

(六)思考题

在环刀取土时,如果压实土壤,实验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三、土壤总盐量的测定(电导法)

(一)测定目的

农田盐分过高,作物受盐分毒害生长受到抑制,严重者死亡。因此,测定土壤盐分含量,可以了解土壤的盐渍程度和季节性盐分动态,并且可以据此拟订改良、利用盐碱土的措施。

(二)测定原理

土壤中可溶性盐是强电解质,所以土壤溶液具有导电能力,用电导率(mΩ-1/cm)表示。当溶液中可溶性盐组成一定时,其电导率和溶液浓度呈正相关的,也就是溶液浓度越大,导电能力越强,电导率越大。

绘制某一地区电导率与可溶性盐的相关直线,可以取这一土区的盐结皮或地下水,先用重量法测定出可溶性盐总量,稀释成不同浓度,测定其电导率,从而绘制出相关曲线,或求出相关方程。

苏达盐土:y=0.015+3.404x

式中:y——电导率(mΩ-1/cm),x——土壤总盐量(%)。

溶液导电能力受温度影响,一般每升高1℃,电导率增加2%,通常把溶液电导率换算成25℃时的电导率,在测定样品的同时要测定溶液温度,进行温度校正,公式为:y=Y+Y×(25-T)×0.02

式中:Y——电导率仪读数(μΩ-1/cm),y——校正后数值(mΩ-1/cm),T——待测液温度,0.02——为温度系数。

(三)仪器药品

电导仪、台秤、50ml的烧杯、25ml的量筒、玻璃棒、温度计。

(四)测定步骤

(1)称取新鲜土壤样品5g于50ml小烧杯中,加入无CO2蒸馏水25ml;

(2)搅拌30分钟后,测定电导率(Y),同时测定温度(T)。

(五)注意事项

1.待测液最好保持清液状态。因为悬浊液增加溶液的电阻,使电导值减小。因而在测定悬浊液应先使其澄清,并在测定时不再搅动,以免损害铂电极。

2.测定时待测液的温度应保持一定,因溶液改变1℃,就会使电导产生2%左右

的误差。

(六)结果计算

ⅠⅡ

新鲜土样重(g)

待测液温度(℃)

电导率仪读数(mΩ-1/cm)

校正后读数(mΩ-1/cm)

全盐含量(%)

四、土壤pH值的测定(电位测定法)

(一)测定意义

土壤的pH值是土壤的重要化学性质,它对土壤中养分存在的状态和有效性、对土壤中微生物活动以及作物的发育和产量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测定土壤pH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方法原理

用电位测定土壤悬液的pH值时,以pH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参比电极有甘汞电极和银——氯化银电极,将两电极插入土壤悬液中时,构成—电池反应,两者之间产生电位差。由于参比电极的电位是固定的,该电位差的大小决定于试液中的氢离子活度。氢离子活度的负对数即为pH。因此,可以用电位测定仪测定其电动势,再换算成pH,一般酸度计均可直接读出pH值。

(三)仪器

酸度计、玻璃电极、甘汞电极(或复合电极)、台秤、50m1烧杯、玻璃棒、25mL 量筒。

(四)试剂

(1)pH 4.01标准缓冲液:称10.21g在105℃烘过的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分析纯),用水溶解后定容1L。

(2)pH 6.87标准缓冲液:称3.39g在50℃烘过的磷酸二氢钾(KH2PO4,分析纯)和3.53g无水磷酸氢二钠(Na2HPO4,分析纯),溶于水后定容至1L。

(3)pH 9.18标准缓冲液:称3.80g硼砂(NaB4O7·10H2O,分析纯)溶于无CO2

的冷水中,定容至1L 。此溶液的pH 易于变化,应注意保存。 (五)操作步骤

(1)待测液的制备:称取自然土样5g ,放入50m1烧杯中,用量筒加无CO 2蒸馏水25m1;用玻璃棒剧烈搅拌30min ,或用磁力搅拌器搅拌1-2min ,放置30min 后,用pH 计测定。

(2)仪器校正:把电极插入与土壤浸提液pH 接近的缓冲液中,使标准溶液的pH 值与仪器标度上的pH 值一致。然后移出电极,用水冲洗、滤纸吸干后插入另一标准缓冲溶液中,检查仪器的读数。最后移出电极,用水冲洗、滤纸吸干后待用。 (3)测定:把电极小心插入待测液中,并轻轻摇动,使溶液与电极密切接触,待读数稳定后,记录待测液的pH 值。每个样品测完后,立即用水冲洗电极,并用滤纸将水吸干再测定下一个样品。每测定5~6个样品后用pH 缓冲溶液重新校正仪器。 (六)结果计算

(七)注意事项

(1)测定土样严禁受室内氨气或其他酸类气体的影响。

(2)玻璃电极在使用前要用蒸馏水浸泡24小时。玻璃电极的电极球体极薄易碎,使用务必当心,电极不用时,可放在0.1M KCl 溶液中保存,长期不用可放在纸盒中保存。

(3)pH 计的使用参照仪器说明书。 五、土壤总孔隙度的测定(计算法)

土壤孔隙度也称孔度,指单位容积土壤孔隙容积所占的分数或百分数,土壤孔隙度可根据土壤的容重和密度计算出来:

100)1((%)?-=密度

容重总孔隙度

土壤孔隙的大小,决定于土壤质地和土壤结构,结构性愈好,则孔隙度愈高,一

般耕作层的孔隙度在50%左右,心土降到40%左右,而在紧密的底土,则可能低到35%。

六、三相比的测定(计算法)

土壤中固、液、气三相的容积比,可粗略地反映土壤持水、透水和通气的情况。三相组成与容重、孔隙度等土壤参数一起,可评价农业土壤的松紧程度和宜耕状况。

1.固相率

实测的土壤密度和土壤容重计算之:

固相率=容重/密度

2.液相率(容积含水率)

由烘箱法或其他方法测定土壤质量含水量,再通过实测的土壤容重值,换算之: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水质量/干土质量

土壤容积含水率(%)=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容重

3.气相率

由土壤孔隙度减去容积含水率得到,而前者则由土壤容重和密度的实测值计算:孔隙度=1-固相率=1-容重/密度

气相率=孔隙度-容积含水率

土壤三相比=固相率:容积含水率:气相率

《环境化学实验》指导书(环科+环工)16学时

实验一不同水域水碱度的分析 实验项目性质:设计性实验 所属课程名称:环境化学及实验 实验计划学时: 4学时 水的碱度是指水中所含能与强酸定量作用的物质总量。 水中碱度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地表水的碱度,基本上是碳酸盐、重碳酸盐及氢氧化物含量的函数,所以总碱度被当作这些成分浓度的总和。当水中含有硼酸盐、磷酸盐或硅酸盐等时,则总碱度的测定值也包含它们所起的作用。废水及其他复杂体系的水体中,还含有有机碱类、金属水解性盐类等,均为碱度组成成分。在这些情况下,碱度就成为一种水的综合性特征指标,代表能被强酸滴定的物质的总和。 碱度的测定值因使用的终点pH值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只有当试样中的化学成分已知时,才能解释为具体的物质。对于天然水和未污染的地表水,可直接用酸滴定至pH为8.3时消耗的量,为酚酞碱度。以酸滴定至pH为4.4-4.5时消耗的量,为甲基橙碱度。通过计算,可以求出相应的碳酸盐、重碳酸盐和氢氧根离子的含量;对于废水、污水,则由于组分复杂,这种计算无实际意义,往往需要根据水中物质的组分确定其与酸作用达到终点时的pH值。然后,用酸滴定以便获得分析者感兴趣的参数,并做出解释。 1.方法的选择 用标准酸滴定水中碱度是各种方法的基础。有两种常用的方法,即酸碱指示剂滴定法和电位滴定法。电位滴定法根据电位滴定曲线在终点时的突跃,确定特定pH值下的碱度,他不受水样浊度、色度的影响,适用范围较广。用指示剂判断滴定终点的方法简便快速、适用于控制性试验及例行分析。二法均可根据需要和条件选用。 2.样品保存 样品采集后应在4℃保存,分析前不应打开瓶塞,不能过滤、稀释或浓缩。样品应用于采集后的当天进行分析,特别是当样品中含有可水解盐类或含有可氧化态阳离子时,应及时分析。 实验目的: 1.了解不同水域水碱度的意义

环境土壤学实习

烟台土壤学实习报告 姓名:冉艳 班级:山师大人资环环科0801 学号:0144

目录 一、烟台概况 (3) (一)地理位置 (3) (二)自然地理 1.植被概况 (3) 2.土壤概况 (4) 3.气候状况 (4) 4.地形概况 (4) 5.地质概况 (4) 6.海域地貌 (5) 二、具体实习内容....................................(一)马山、门楼水库 (5) (二)夹河口 (6) (三)蓬莱火山地貌(迎口山) (6) (四)牙山森林公园 (9) (五)芝罘岛(陆连岛) (12) 三、实习感受与总结 (14) 烟台概况 (一)地理位置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位于东经119°34′~121°57′,北纬36°16′~38°23′。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与青岛毗邻,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并

与大连隔海相望,共同形成拱卫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最大横距214公里,最大纵距130公里,全市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平方公里,全市海岸线曲长公里,海岛曲长公里。总人口641万,其中市区人口154万。2000年,烟台市有可识别民族38个,常住人口约5498人,占总人口的%。其中,满族1889人,朝鲜族1327人,回族579人,佤族429人,蒙古族377人,壮族200人,苗族141人,拉祜族113人,剩余的少数民族人口均不满百人。 烟台自然资源丰富。这里是全国渔业基地之一,盛产海参、对虾、鲍鱼、扇贝等70多种海珍品;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果产地,烟台苹果、莱阳梨、大樱桃等享誉海内外;是中国重要的黄金产地,黄金储量位居全国第一,产量占全国的1/4以上,其他可开采的矿藏30多种。 烟台拥有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烟台港已同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通航。烟台机场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现已开通至香港、汉城、澳门的国际航线及至北京、深圳、上海、乌鲁木齐等24条国内航线。境内蓝烟铁路横贯东西。火车直达北京、上海、西安、佳木斯等地。 烟台城乡已实现通讯程控化,移动通讯网络遍布城乡各地。1994年烟台成为"全国投资环境40优城市"之一。目前,烟台已成为外商投资与贸易的热点地区。1997年烟台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届APEC国际贸易博览会,1998年在此举办第二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又取得了巨大成功,烟台已成为新兴的亚太经贸城。 烟台是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环黄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北方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烟台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1991年即跨入"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行列。目前,已形成以轻纺、机械、建材、电子、冶金、医药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全市乡以上工业企业2700多家,主要产品2000多种。张裕葡萄酒、三环锁是烟台的传统产品。近年来新兴工业发展较快,锦纶、白卡纸、电子网目板等技术水平较高的项目相继投产。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25亿元。 烟台旅游资源丰富。这里依山傍海,自然资源独特,有多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及国家级候鸟自然保护区等。这里历史悠久,人文历史资源丰富,有近代开埠最早的烟台山领事馆基地遗址、人间仙境--蓬莱阁、海上仙山长岛、莱州云峰山魏碑刻石等名胜古迹。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每年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1998年烟台成为首批54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 (二)自然地理 1植物 烟台植被属暧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的胶东丘陵栽培植被赤松麻栎林分区。自然植被分为森林、灌丛、草灌丛、滨海草甸和砂生、盐生、沼生和水生植物7个类型。森林植被包括赤松林、黑松林、麻栎林、日本落叶松林、籽椴林、刺槐林、枫杨赤杨林、杨树林和竹林9个种类。灌丛植被包括栎类、胡枝子、杜鹃灌丛,鹅儿枥灌丛,坚桦白檀灌丛,杜鹃灌丛,牛奶子灌丛,胡枝子灌丛,绣菊灌丛,紫穗槐灌丛,柽柳灌丛9个类型。草灌丛植被包括山槐、荆条线、黄背草群落,胡枝子、金茅、羊胡草群落,酸枣、百里香、黄背草群落3个类型。滨海草甸植被在莱州湾胶莱河口东岸盐滩和南部海湾滩分布有盐生草甸,包括獐茅草甸、杂草草甸和白茅草甸3个类型。盐生植被包括盐地碱蓬群落和盐角草群落2个类型。砂生植被包括砂钻苔草群落、单叶蔓荆群落和北沙参群落3个类型。水生和沼生

耕作学实验指导

耕作学实验指导书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2005年8月修订

目录 实验一作物种类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1) 实验二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原理与基本方法 (5) 实验三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二—最优化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10) 实验四轮作制度设计 (12) 实验五土地耕作制设计 (15) 实验六土壤施肥制的设计 (17) 附录1 选修实验目录 (32)

实验一种植制度的农业资源分析 ——作物类型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一、目的意义: 农业的稳产高产是以作物与其环境的高度统一与适应为基础的。依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及生产经济条件确定所种植的作物种类及复种方式,是安排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在我们还不能大面积控制作物环境的条件下,因地制宜,适地适作是农业费省效宏的有效手段。本实验旨在掌握各作物生态适应性及所规划地区生态条件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生态学与耕作学知识,学会分析种植制度与资源关系的方法,为耕作制度设计奠定基础。 二、原则: 1.以作物与其环境的统一为总原则。不同地区在地理、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及生产条件诸方面存在差异,而各种作物又要求不同的生活环境,只有使作物与环境相互统一,组成—个协调的生态系统,作物才能稳产高产。 2.从大农业观出发,农林草综合发展,在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同时,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以同时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既要考虑因地制宜,适地适作,又要注意满足人民群众及社会的多种需要,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经济作物、果品蔬菜及饲料绿肥作物的生产。 三、依据: 1.作物对热量的要求: 热量是决定作物种类与复种方式的首要条件。多种作物在其系统发育中形成了对热量要求的不同类型。因此,可将作物分为耐寒作物、低温作物、中温作物及喜温作物,它们对温度的要求如附表1。 某作物在此地能否种植,首先取决于当地生长季内的积温状况。当一个生长季内的积温除能满足—茬作物需要(考虑一定的保证率,—般80%以上)尚有剩余时,就可考虑复种。复种形式可根据热量及其它条件采取一年两熟、二年三熟等熟制类型。根据条件可采取套作复种或平作复种。以冬小麦为前茬的平作复种作需≥0℃积温,如附表2。 2.作物对水分的要求:

土壤学实验--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教学文稿

实验一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3课时) 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选择土壤剖面点 选择原则: 1、要有比较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即具备有利于该土壤主要特征发育的环境,通常要求小地形平坦和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剖面具有代表性。 2、不宜在路旁、住宅四周、沟附近、粪坑附近等受人为扰动很大而没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二、土壤剖面的挖掘

土壤剖面一般是在野外选择典型地段挖掘,剖面大小自然土壤要求长2米、宽1米、深2米(或达到地下水层),土层薄的土壤要求挖到基岩,一般耕种土壤长1.5米,宽0.8米,深1米。 挖掘剖面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1)剖面的观察面要垂直并向阳,便于观察。 (2)挖掘的表土和底土应分别堆在土坑的两侧,不允许混乱,以便看完土壤以后分层填回,不致打乱土层影响肥力,特别是农田更要注意。 (3)观察面的上方不应堆土或走动,以免破坏表层结构,影响剖面的研究。 (4)在垄作田要使剖面垂直垄作方向,使剖面能同时看到垄背和垄沟部位表层的变化。 (5)春耕季节在稻田挖填土坑一定要把土坑下层土踏实,以免拖拉机下陷和折断牛脚。 三、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 土壤剖面由不同的发生学土层组成,称土体构型,土体构型的排列入其厚度是鉴别土壤类型的重要依据,划分土层时首先用剖面刀挑出自然结构面,然后根据土壤颜色、湿度、质地、结构、松紧度、新生体、侵入体、植物根系等形态特征划分层次,并用尺量出每个土层的厚度,分别连续记载各层的形态特征。一般土壤类型根据发育程度,可分为A、B、C三个基本发生学层次,有时还可见母岩层(D),当剖面挖好以后,首先根据形态特征,分出A、B、C层,然后在各层中分别进一步细分和描述。 土层细分时,要根据土层的过渡情况确定和命名过渡层: (1)根据土层过渡的明显程度,可分为明显过度和逐渐过度。 (2)过渡层的命名,A层B层的逐渐过程可根据主次划分为A B或B A层。 (3)土层颜色不匀,呈舌状过渡,看不出主次,可用AB表示。 (4)反映淀积物质,如腐殖质淀积B h,粘粒淀积B t,铁质淀积B ir等。 四、土壤剖面描述

土壤学实验土壤质地的测定步骤

实验二土壤质地的测定/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一、实验时间: 二、实验地点: 三、小组成员: 四、实验目的: 土壤质地是土壤的重要特性,是影响土壤肥力高低、耕性好坏、生产性能优劣的基本因素之一。测定质地的方法有简易手测鉴定法、比重计法和吸管法。本实验介绍比重计法,要求掌握比重计法测定土壤质地的原理,技能和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并确定土壤质地类别的方法。 五、试验方法:比重计速测法 1.方法原理: 将经化学物理处理而充分分散成单粒状的土粒在悬液中自由沉降,经过不同时间, 用甲种比重计<即鲍氏比重计)测定悬液的比重变化,比重计上的读数直接指示出悬浮在比重计所处深度的悬液中土粒含量(从比重计刻度上直接读出每升悬液中所含土粒的重量)。而这部分土粒的半径(或直径)可以根据司笃克斯定律计算,从已知的读数时间(即 沉降时间t)与比重计浮在悬液中所处的有效沉降深度(L)值(土粒实际沉降距离)计算出来,然后绘制颗粒分配曲线,确定土壤质地,而比重计速测法,可按不同温度下土粒沉降时间直接测出所需粒径的土粒含量,方法简便快速,对于一般地了解质地来说,结果还是可靠的。 六、试剂与仪器 试剂: l. 0.5N氧氧化钠(化学纯)溶液,0.5N草酸钠(化学纯)溶液,0.5N六偏磷酸钠(化学纯)溶液,这三种溶液因土壤pH值不同而选一种。 2.2%碳酸钠(化学纯)溶液。 3. 软水,其制备是将200毫升碳酸钠钠加入1500毫升自来水中,待静置一夜,沉清后,上部清液即为软水,2%碳酸钠的用量随自来水硬化度的加大而增加。 仪器: l.甲种比重计(即鲍氏比重计);刻度范围0-60,最小刻度单位1.0克/升,使用前应进行校正。

最新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 16~18世纪,现代土壤学随着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而开始孕育、萌芽。在西欧,许多学者为论证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假说。17世纪中叶,海耳蒙特根据他长达五年的柳枝土培试验结果,认为土壤除了供给植物水分以外,仅仅起着支撑物的作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1) 一、实习目的意义 实习目的: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了解土壤类型分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掌握土壤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和计算分析。 实习意义:实习是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实习,巩固和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二、实习任务和计划 (1)熟悉土壤调查野外工作的方法、步骤,掌握野外调查的技能。 (2)学会使用几种野外工作需要的仪器、调查观测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属性。 (3)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 (4)简单了解岩溶地貌形成原因,以及有关沂源溶洞的简介。 (5)掌握土壤剖面挖掘观测技术。 三、实习内容 3.1实习概况:

实习时间:20__年11月9日—10日 指导老师:资源与环境学院陈宝成 实习工具:背包、地质锤、大小铁锹、剖面刀、软尺、盐酸瓶、比样标准盒、比色卡、PH混合指示剂、点滴板、滴管、记载表等我们的行程为两天,路线是: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资环实验基地—沂源“九天洞”—鲁山风景区。 对两处都要用挖剖土的方法: A.剖面点的选择土壤剖面:应根据植被、小气候、小地形、岩石和母质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一般不要以路边的断面做观察剖面,也不要在人为影响较大的地方(如肥堆、沟边、陷井边、路旁等)设置观察剖面或采集土样、水田不能设置在田角和田基旁。 B.剖面挖掘与修整:当剖面地点选定以后,即进行挖掘土壤剖面,为了便于观察,必须挖掘形状基本为长方形的剖面,其规格是:长2米,宽1米,深1.5米。首先将表层3-5CM土壤及杂草、碎石去除,要求观察面要面向太阳。一端应成垂直壁,另一端应成阶梯形,便于人下去观察记载。用米尺测定深度,根据你所采集的深度分布做好标记,然后从下向上取。利用自然剖面时要铲去垂直面上被风化的表土,露出新土。注意挖掘起来的土块应将表层土和底层土分开放在剖面的两旁,以便观察完毕后填土,先放底土后放表土。 C.剖面观察与土层划分:观察土壤剖面形态是研究土壤性质、区分土壤类型得重要方法之一。土壤的形态观察主要包括土壤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pH和石灰反应等。根据土壤形态及性质,对土壤

土壤侵蚀原理实习实验指导书

The Principle of Soil Erosion 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目录 目录 (1) 前言 (3) 一、室内实验部分 (4) 实验一不同粒径沙粒休止角测定 (4) 1实验目的 (4) 2实验原理 (4) 3实验样品制备 (5) 4实验用具 (6) 5实验步骤 (6) 6数据整理与分析 (8) 7实验报告编写 (8) 实验二人工模拟降雨侵蚀实验 (9) 1实验目的 (9) 2实验原理 (9) 3人工模拟降雨机的主要性能 (9) 4实验物品准备 (10) 5实验设计 (10) 6实验步骤 (10) 7数据整理与分析 (19) 8实验报告的编写 (20) 实验三不同粒径泥沙起动流速 (21) 1实验目的 (21) 2实验材料准备及沙粒粒径组的粒径值计算 (21) 3实验仪器及用品 (21) 4实验原理 (24) 5地面坡度设计和沙粒起动的判别标准 (24) 6实验步骤 (24)

7实验数据整理 (28) 8实验报告的编写 (29) 二、野外实习部分 (30) 实习一山洪泥石流调查与分析 (30) 1实习地点 (30) 2实习内容方法 (30) 3实习报告编写 (30) 实习二黄土地区常见土壤侵蚀形式调查与分析 (30) 1实习地点 (30) 2实习内容方法 (31) 3实习报告编写 (31) 实习三水土保持综合措施的规划与设计 (31) 1实习地点 (31) 2实习内容及方法 (31) 3实习报告编写 (31)

实验二人工模拟降雨侵蚀实验 1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了解人工模拟降雨机的工作原理,掌握降雨导致的土壤侵蚀作用、降雨侵蚀的发生过程、影响降雨侵蚀量的主要因素等。 2 实验原理 降雨导致的土壤侵蚀量大小,主要取决于降雨历时、降雨强度和降雨量等,同时还受到土壤种类(不同土壤的可蚀性不同)、地面坡度、地表覆盖物种类及其覆盖物数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实验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系统,采用特定土壤(限于教学时数只能选择一种土壤),通过改变有限的因素(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地面坡度)探讨土壤侵蚀量(土壤流失量)的大小,进而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到以上因素与土壤侵蚀量的相关关系。 3 人工模拟降雨机的主要性能 产品厂家:日本大器株式会社; 有效降雨面积:1.5m×1.5m; 雨滴发生器至地面垂直高度:2.0m; 降雨强度:10 mm/h ~ 200 mm/h 连续可调; 雨滴直径:1.7 mm ~3.0mm; 降雨历时:0~24 h 自动控制; 工作方式:手动、半自动、全自动三种方式任选。 4 实验物品准备 可变坡度土壤侵蚀槽1个(0.5m×1.5m); 供试土壤适量(1.0 m3以上)装入土壤侵蚀槽; 1000 ml 量筒10个;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一、目的意义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是土壤分析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可靠性。土壤是一个不均一体,受自然因素(包括地形高度、坡度、母质等)和人为因素(耕作、施肥等)影响,土壤养分分布不均匀。正确的采样方法是保证少量分析样品正确反映一定范围内土壤的真实情况的前提条件。 土壤样品的采集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和代表性的土壤,避免一切主观因素的干扰,根据采样目的及分析项目确定采样方法。土壤形成与土体发生研究,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土壤物理性质研究,需采原状土样品:农业土壤的理化性质、养分状况研究,则应选择代表性田块,在耕作层多点采取混合样品。 采集到的土样,应当场记好标签,带回室内后要逐袋进行登记,立即进行风干处理。处理样品的目的是:(1)使分析样品可较长期地保存,以防止微生物作用引起土壤生化性状发生变化;(2)挑去非去部分,使分析结果能代表土壤本身组成;(3)将样品适当磨细和充分混匀,使分析时所取的称样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减少称样的误差;(4)将样品磨细,增大土粒的表面积。使制备待试溶液时分解样品反应能够完全和匀致。 二、仪器设备 (1)土样采集使用工具 铁锹、小铁铲、小钢卷尺、剖面刀、样品袋(布袋、纸袋或塑料袋)、标签、铅笔。 (2)土样制备使用工具 牛皮纸、硬木板、木棒、台称、镊子、玛瑙研钵、广口瓶(或纸袋)、标签、土壤筛(孔径2mm、1mm 和0.25mm)等。 三、实验步骤 (一)土壤形成发育与土壤分类研究(土壤剖面样的采取) 1.采样点确定 在野外首先确定区域地形部位,及具体剖面位置,除在调查范围的草图上注明采集位置外,并在样

环境土壤学

环境土壤学 Environmental Soil Science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时:40(理论24,实验16) 学分:2.5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实验)。 中文简介: 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调控技术的一门学科,主要讲授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土壤的形成与分类,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环境意义,土壤圈元素循环与环境效应,土壤污染及污染源,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污染土壤的修复等内容。 环境土壤学是环境科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既是环境地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土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作为自然体、生产资料和环境条件的“环境土壤”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掌握化学物质在土壤环境系统中反应行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土壤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以及调节、控制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的优化途径、有效防治技术及治理方法,为学好环境科学类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能应用这些理论与方法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农业环境生态建设、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目的:学习环境土壤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利用环境土壤学知识指导生产实践的能力,为本专业的后续课程学习、毕业论文及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要求:掌握土壤的物质组成和土壤的基本形成过程,正确认识土壤的基本性质和环境功能,理解、掌握土壤圈元素循环及其环境效应,掌握土壤污染的来源及污染类型,理解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了解污染土壤修复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综合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学生讲授等,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讲授与提问、引导和自学、观察与实验相结合,使学生和教师之间能相互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实物、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视频手段等有机结合,将原来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用生动的图像、动画和视频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四、教学内容及目标

土壤学实验报告3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土壤学实验 指导老师: 谢晓梅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同组学生姓名: 金璐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七、讨论、心得 八、参考文献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土壤有机质测定对于农业生产的意义; 2、 掌握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1、实验内容:用稀释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2、实验原理: ①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以含碳有机物质,包括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它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巨大,它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对生态环境中有机污染及全球碳平衡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分析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包括部分分解很少的动植物残体、动植物残体的半分解产物及微生物代谢物和腐殖质类物质。并且不同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差异很大,低的不足0.5%,高的可达20-30%。其中,>20%称有机质土壤,<20%称矿质土壤。一般的,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5%。 ②稀释热法是利用浓重铬酸钾迅速混合所产生的热来氧化有机质,剩余重铬酸钾用硫酸亚铁滴定,从所消耗的重铬酸钾量,计算有机碳的含量。但由于热量较低,对有机质的氧化程度较低,只有77%。 氧化过程: K 2Cr 2O 7 + C + H 2SO 4→K 2SO 4 + Cr 2(SO 4)3 + CO 2 + H 2O 橙色 绿色 滴定过程: K 2Cr 2O 7 + FeSO 4 + H 2SO 4→K 2SO 4 + Cr 2(SO 4)3 + Fe 2(SO 4)3 + H 2O 橙色 浅绿色 绿色 浅黄色 实验使用邻啡啰啉试剂作为指示剂,显示氧化还原状态。邻啡啰啉试剂与不同价态的铁形成不同颜色的络合物。 [(C 2H 8N 2)3Fe]3+?[(C 2H 8N 2)3Fe]2+ 淡蓝色 红色 滴定开始时以重铬酸钾的橙色为主,滴定过程中渐现Cr 3+的绿色,快到终点时变为灰绿色,如果标准亚铁溶液过量半滴,即变成红色,说明终点已到。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教学文案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壤: 2.土壤特性:①具有生产力;②具有生命力;③具有净化力;④具有交换力。 3.土壤圈: 4.土壤圈的功能:①支持和调节生命过程;②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的平衡;③影响水的溶质组成及其在陆地、水体和大气的分配;④对岩石起到保护作用。 第二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 1.土壤母质(P6):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 2.土壤母质是形成土壤物质基础。 3.长石、石英和云母等是构成土壤的骨骼—土粒。 4.矿物是土壤矿物质主要来源。 5.主要的成土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6.风化过程是形成土壤的基础。 7.参与化学风化的因素主要是水、二氧化碳和氧气,作用方式包括溶解、水化、水解(最基本且最重要)和氧化。 8.五大成土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 9.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而形成的。 10.风化因子=风化天数×水解离度。 11.土壤湿度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 12.土壤剖面(P20):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垂直切面。(1~2米深)

13.淋溶作用:土壤中的下渗水,从土壤剖面上层淋溶带走土壤中某种成分的作用。 14.土壤的分层:①枯落物层(O层);②腐殖质层(A层);③淋溶层(E 层);④沉积层(B层);⑤母质层(C层);⑥基岩层(R层)。 15.土壤的重要形态特征:颜色、湿度、紧实度、结构、质地、PH、新生体、入侵体、孔隙和动物孔穴。 第三章土壤固体物质组成 1.土粒分类:矿质土粒(占绝对优势)和有机质土粒。 2.土壤质地: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 3.土壤质地三大类:砂土、壤土和黏土。 4.土壤质地改良:①溶土法;②深耕,深翻;③施有机肥。 5.壤质土兼具砂质土和黏质土的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土壤。 6.土壤有机质的来源(P39):①植物残体;②动物和微生物残体;③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排泄物及分泌物;④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物料。 7.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在0~5%左右,泥炭土可高达20%或30%以上。 8.矿质土壤: 9.决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①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数量;②土壤有机质的损失;③土壤有机碳的平衡。 10.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元素:碳、氧、氢、氮,其次是磷和硫。 11.土壤有机质的组成:①碳水化合物;②木质素;③含氮化合物;④树脂、蜡质、脂肪、单宁和成灰物质。 12.土壤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经腐殖化过程再由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分解的

《土壤学》实验指导

《土壤学》实验指导 (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植物科技学院资环系

目录 实验一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1) 实验二土壤吸湿水含量的测定——室内烘干法 (5) 实验三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丘林法 (7) 实验四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的测定 (10) 实验五土壤多种理化性状分析 (11)

实验一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样品的采集,是决定分析工作是否可靠的重要环节。由于耕地土壤、肥料(尤其是有机肥料)、作物的不均一性,很容易造成采样误差,而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大若干倍,即使室内分析结果再准确,也难以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因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则是土壤农化分析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 土壤是一个不均匀体,同一地块上这一点和那一点土壤有差异,垂直剖面上不同土层之间也有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气候、地形、母质、土壤中的生物活动、人们的生产活动等等。对于农业土壤来说,各种农业技术措施(不同的施肥方式和耕作制度等)造成土壤的局部差异尤为显著。因此耕地土壤的不均匀性远比未耕种土壤大。要使分析结果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所采集的土壤样品就必须有代表性、均匀性和典型性。 1、划分采样区 为使土壤样品真正具有代表性,采样前首先需要了解全区土壤类型、地型部位、作物布局、耕作施肥、历年产量等情况,然后根据土壤的差异划分若干采样区,每一个采样区的土壤尽可能均匀一致。在每一个采样区内取一个混合土样。采样区的面积,视研究目的和要求的精确度而定。试验区采样,每一个试验小区为一个采样区。生产田一个采样区面积可为10ha。 2、采样 土壤农化分析一般只采耕层(0~20cm)土样。传统农业采样时,通常采取蛇形线或对角线等距离布置样点,精准农业通常采用网格法采样。采样点应避开特殊的地点,如粪底盘、地边、沟边等。采样点数根据采样区的面积而定,一般为15~20个。 采样方法随采样工具而不同。常用的采样工具有小土铲和土钻。用土铲取土时是在采样点上根据采土深度斜向采取上下一致的薄片。用土钻取土则是将土钻钻入土中,在一定土层深度处,取出一均匀土柱。各样点样品集中混匀,一个混合样品量为0.5~1kg。若土量太多,可将土样放在塑料布上,用手捏碎混匀,用四分法取出一部分,装入样品袋,内外附上标签,注明采样地点、深度、前茬或施肥情况、采样人和

土壤学实验报告(总共)

) 总共(土壤学实验报告 土壤学实验报告

2 1512040006 蒲家庆土壤学实验 学院:农业科学学院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年级:15级 班级:15级土管一班

学号:1512040006 姓名:蒲家庆 土壤学实验报告(实验一)填写日期:201604 教师评分教师签名 日期 实验课名称:土壤学实验 实验项目名称: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学生班级:15级土地资源管理一班学生姓名:蒲家庆学号:1512040006 一、实验目的 通过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全磷含量的分析测定,了解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中,实验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测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掌握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的一般流 3 1512040006 蒲家庆土壤学实验 程,领会控制测定精度的措施。 二、实验原理 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

一个重要环节,是关系到分析结果和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由于土壤特别是农业土壤的差异很大,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大若干倍,因此必须十分重视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此外,应根据分析目的和要求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处理方法。 三、仪器与药品 仪器:土钻、小土铲、米尺、布袋(盐碱土需用油布袋)、标签、铅笔、土筛、广口瓶、天平、胶塞(或圆木棍)、木板(或胶板)等。小土铲:任何情况下都可应用,但比较费工,多点混合采样,往往嫌它费工而不用它。管形土钻:下部系一圆形开口钢管,上部系柄架,根据工作需要可用不同管径的管形土钻。将土钻钻入土中,在一定土层深度处,取出一均匀土柱。管形土钻取土速度快,又少混杂,特别适用于大面积多点混合样品的采取。但它不太是用于沙性大的土壤,或干硬的粘重土壤。普通土钻:普通土钻使用起来也是比较方便的,但它一般只是用于湿润土壤,不适于很干的土壤,同样也不适用于砂土。另外普通土钻容易混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华中农业大学

目录

实验一土壤质地的测定 土壤质地是土壤的重要特性,是影响土壤肥力高低、耕性好坏、生产性能优劣的基本因素之一。测定质地的方法有简易手测鉴定法、比重计法和吸管法。本实验介绍比重计法,要求掌握比重计法测定土壤质地的原理,技能和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并确定土壤质地类别的方法。 一、司笃克斯定律在土壤颗粒分析中的应用 土壤颗粒分析的吸管法和比重计法是以司笃克斯定律为基础的,根据司笃克斯(Stokes,1845)定律,球体在介质中沉降的速度与球体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与介质的粘滞系数成反比,关系式为: V:半径为r的颗粒在介质中沉降的速度(厘米/秒); g:物体自由落体时的重力加速度,为981厘米/秒2; r:沉降颗粒的半径(厘米); dl:沉降颗粒的比重(克/厘米3); d2:介质的比重(克/厘米3); η:介质的粘滞系数(克/厘米.秒)。 这是由于小球在广大粘滞液体中作匀速的缓慢运动时,小球所受阻力(摩擦力): (π为圆周率),而球体在介质中作自由落体沉降运动时的重力(F)是由本身重量(P)与介质浮力即阿基米德力(FA)之差: Fˊ=P-FA= 333 1212 444 () 333 r gd r gd r g d d πππ -=- 当球体在介质中作匀速运动时,球体的重力(Fˊ)等于它所受到的介质粘滞阻 力(F),即 3 12 4 () 3 r g d d π- =6r v πη 又球体作匀速沉降时S=vt(S-距离,厘米;V-速度,厘米/秒;t一时间.秒)。由上式,可求出不同温度下,不同直径的土壤颗粒在水中沉降一定距离所需的时间。 二、方法原理: 将经化学物理处理而充分分散成单粒状的土粒在悬液中自由沉降,经过不同时间,用甲种比重计<即鲍氏比重计)测定悬液的比重变化,比重计上的读数直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篇1 土壤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涉及内容广泛,实践性强,它不仅具有完整的理论,而且有一整套实验的方法。土壤学实习是研究土壤科的基本方法,是搞好林业和实行科学种树的前提,也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一项基础工作。 土壤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又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生产资料。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锐减,资源耗竭,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迅速扩大,人们对土壤的认识才不断加深,土壤和水空气一样,既是生产食物、纤维及林产品不可代替或缺乏的自然资源,又是保持地球系统的生命活动,维护整个人类社会和生物圈共同繁荣的基础。 土壤是农林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基地,土壤的性质不仅影响农林产品的产量,还影响其品质。土壤是生命活动的产物,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低等生物的固氮作用使土壤具有了生长植物的肥力,而植物的生长促进了土壤的腐殖化过程和养分的富集过程,从而使土壤肥力进一步发展,在茂盛的植被下,强烈的生物风化推动着母质向土壤的演化。土壤又是生命的摇蓝。土壤不仅是生物的栖息地,而且是生物作用的对象,同时也是地球生命诞生与进化的温床。有证据表明,土壤巨大的表面及复杂的多孔多相体系,对于生命的产生与进化至关重要。

学习土壤学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认识和了解土壤,野外实习就是一种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土壤的方法。土壤学实习是为了探明土壤的发生发育和分布规律,查清土地资源及其生产条件,以便按不同需要利用和改良土壤。土壤学实习通过实际观察,了解成土因素的作用和土壤形态、性状上的特征,找出影响植物正常长的限制因素和障碍因素,解决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具体土壤问题。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中污染物迁移转化、富集循环的重要场所。因此土壤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特殊的意义。土壤又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因此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它。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篇2 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土壤学是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土壤学的教学实习是游憩等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其目的、任务及要求如下: 1.通过实习验证巩固该学科的理论知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熟悉本省地带性土壤及非地带性土壤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土壤性状、利用改良措施。 3.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土壤特点,为水保规划和森林植物更新等提供依据。 4.了解全国土壤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土壤类型。 5.熟悉我省土地资源退化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措施。 6.掌握土壤剖面挖掘方法,掌握剖面形态特征和自然条

烟草栽培学实验指导书

目录 实验一烟草形态与类型的观察与识别 (2) 实验二育苗技术观察 (5) 实验三烤烟烟苗素质考察 (10) 实验四主要栽培技术与烤烟生长分析 (11) 实验五打顶时期与留叶数对叶片生长的影响观察 (12) 实验六烤烟叶片经济性状考察 (13)

实验一烟草形态与类型的观察与识别 一、目的 通过观察烤烟根、茎、叶等器官构造与形态,建立对烟草初步的感性认识;观察掌握不同类型烟草的形态特征并能识别。 二、内容 观察烤烟植株形态及根、茎、叶等器官特征,观察烤烟、白肋烟、香料烟、晒烟、晾烟、黄花烟六种类型的外观特征,并能描述。 1、烤烟 烤烟亦称火管烤烟,源于美国的弗吉尼亚州,具有特殊的形态特征,因而也被称为弗吉尼亚型。烤烟的主要特征是植株高大,叶片分布较疏而均匀。一般株高120-150cm,单株着叶20-30片,叶片厚苤适中,中部的质量最佳。栽培上不宜施用过多的氮素肥料。叶片自下而上成熟,分次采收最初的调制方法也是晾晒。后来(1869)年改用火管烘烤。目前是在烤房内调制,烤后呈金黄色。其化学成分的特点是含糖量较高,蛋白质含量较低,烟碱含量中等。烤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大的烟草类型,是卷烟工业的主要原料,也被供作斗烟。世界上生产烤烟的国家主要有中国、美国、印度,其次是巴西、津巴布韦、泰国、加拿大、日本等。我国烤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重点产区有河南、山东、云南、贵州、黑龙江、湖南、湖北、陕西、安徽等省,四川、广东、福建、辽宁、江西、广西、吉林等省(区)也有较大面积的栽培。 2、晒烟 晒烟的烟叶利用阳光调制,主要有晒红烟与晒黄烟。一般晒黄烟外观特征和所含化学成分与烤烟相近,而晒红烟则同烤烟差别较大。晒红烟的叶片一般较少,叶肉较厚,分次采收或一次采收,晒制后多呈深褐色或褐色,以上部叶片质量最好。烟叶一般含糖量较低,蛋白质和烟碱含量较高,烟味浓,劲头大。晒烟主要用于斗烟、水烟和卷烟,也作为雪茄芯叶、束叶和鼻烟、嚼烟的原料。此外,有些晒烟还可以加工成杀虫剂。世界上生产晒烟的主要国家是中国和印度。我国各省都有晒烟种植,但分布零散,比较集中的有四川、广东、贵州、湖南、湖北、云南、吉林、山东、陕西等省。 3、晾烟 晾烟有浅色晾烟(白肋、马里兰)和深色晾烟之别,都是在阴凉通风场所晾制而成。而其中的白肋烟、马里兰烟和雪茄包叶烟因别具一格,均已自成一类。但在我国,除将白肋烟单独作为一个烟草类型外,其余所有的晾制烟草,包括雪茄包叶烟、马里兰烟和其他传统晾烟,均归属于晾烟类型。 4、白肋烟 白肋烟是马里兰深色晒烟品种的一个突变种。1864年美国俄亥俄州布朗县的一个农场在马里兰阔叶烟苗床里初次发现了奶黄色的突变烟株,后经专门种植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室守则 1、实验前要先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内容、原理和操作过程。 2、实验时必须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对实验的内容和安排不合理的地方可提出改进意见。对实验中出现的反常现象应进行讨论,并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到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考。 3、保持实验室整齐、清洁和安静,不得高声谈话。关闭手提电话机。 4、注意安全,实验室内严禁吸烟。易燃易爆物品要远离火源操作和放置。 5、节约用水,安全用电,不浪费药品,爱护所有仪器。凡损坏仪器者应如实向教师报告,并登记,补领。实验过程中废液、废物应倒入指定地方,不准随意乱倒。 6、实验室内的一切物品,未经本室负责教师批准,严禁携带出室外,借物必须办理登记手续。 7、实验完毕,要把仪器用具清洁,将各种仪器药品放回原处,清洁实验台面和地板。学生离开实验室前,必须请教师到座位检查,方可离开。

目录 实验一主要造岩矿物和成土岩石的观察鉴定 (3) 实验二土壤水分的测定 (9) 实验三土壤比重、容重和孔隙度的测定 (10) 实验四土壤有机质及腐殖质组成测定 (12) 实验五土壤速效养分N、P、K的测定 (14)

实验一主要造岩矿物和成土岩石的观察鉴定 土壤是由母质发育而成,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而矿物本身又有它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学习土壤学的人,必须先学习岩石和矿物,以了解土壤母质,为学习土壤学打下基础。 本实验是使用放大镜、条痕板、小刀、硬度计、小锤、稀盐酸等物品,对主要的造岩矿物和成土岩石进行肉眼观察鉴定。 一、主要造岩矿物的认识 (一)形态 矿物形态除表面为一定几何外形的单独体外,还常常聚集成各种形状的集合体,常见的有下列形态。 柱状——由许多细长晶体,组成平行排列者,如角闪石。 板状——形状似板,如透明石膏、斜长石。 片状——可以剥离成极薄的片体,如云母。 粒状——大小略等及具有一定规律的晶粒集合在一起,如橄揽石、黄铁矿。 块状——结晶或不结晶的矿物,成不定形的块体,如结晶的块状石英,非结晶的蛋白石。 土状——细小均匀的粉末状集合体,如高岭石。 纤维状——晶体细小,纤细平行排列,如石棉。 鲕状——似鱼卵状的园形小颗粒集合体,如赤铁矿。 豆状——集合体成园形或椭圆形大小似豆者。如赤铁矿。 (二)颜色 矿物首先引人注意的是它的颜色,矿物的颜色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一般地说,颜色是光的反射现象。如孔雀石为绿色,是因孔雀石吸收绿色以外的色光而独将绿色反射所致。矿物的颜色,根据其发生的物质基础不同,可以有自色、他色和假色。 自色——矿物本身所含的化学成分中,具有的色素表现出来的颜色,如石英的白色。 他色——矿物因为含有外来的带色素的杂质而产生的颜色,如无色透明的石英(水晶)因锰的混入而被染成紫色,即是他色。 假色——矿物内部裂缝、解理面及表面由于氧化膜的干涉效应而产生的颜色。 (三)条痕 矿物粉末的颜色。将矿物在无釉瓷板上擦划,(必须注意矿物硬度小于瓷扳)所留在瓷板上的颜色即为条痕。条痕对有色矿物有鉴定意义。 (四)光泽 矿物表面对入射光线的反射能力称光泽。按其表现可分为: 金属光泽——如黄铁矿 半金屑光泽——如赤铁矿 非金屑光泽——玻璃光泽:如石英晶面 油脂光泽:如石英断口面

环境土壤学实验

环境土壤学实验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一、实验目的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方法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因此,必须按科学的方法进行采样和制备。通过实验,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耕层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方法。 二、实验仪器 小铁铲、布袋(或塑料袋)、标签、铅笔、尺子、锤子、镊子、土壤筛(18目、60目)、广口瓶、研钵、盛土盘等。 三、实验步骤 (一)样品采集: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有不同的采样方法。 1.研究土壤肥土: (1)采取混合样品:采样时须按一定的采样路线进行。采样点的分布应做到“均匀”和“随机”;布点的形式以蛇形最好,在地块面积小,地势平坦,肥力均匀的情况下,可采用对角线或棋盘式采样路线,如图示1-1。采样点要避免地埂边、路旁、沟边、挖方、填方及堆肥等特殊地方;采样点的数目一般应根据采样区域大小和土壤肥力差异情况,酌情采集5~20个点。 (2). 采样方法采样点确定 图1-1土壤采样布点路线 1.对角线布点法 2.棋盘式布点法 3.蛇形布点法

后,刮去2~3mm的表土,用土钻或小铁铲垂直入土15~20cm左右。每点的取土深度、质量应尽量一致,将采集的土样集中在盛土盘中,初略选去石砾、虫壳、根系等物质,混合均匀,采用四分法,除去多余的土,直至所需要数量为止,一般每个混合土样的质量约1kg 左右。 (3). 采样时间如果土壤测定是为了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应随时采样;是为了摸清土壤养分变化和作物生长规律,即按作物生育期定期采样;为了制定施肥计划而进行土壤测定时,在作物收获前后或施基肥前进行采样;若要了解施肥效果,则在作物生长期间,施肥前后进行采样。 (4). 装袋与填写标签所采土样装入布袋中,填写标签两份,一份贴在布袋外,一份放入布袋内,标签应写明采样地点、深度、样品编号、日期、采样人、土样名称等。同时将此内容登记在专门的记载本上备查。 2.研究土壤形成发育:在野外先确定区域地形及具体剖面位置,在草图上注明采集位置,在样品袋内写明野外条件:如地形、位置、利用情况、研究目的等。 采样时应分层取样,不得混合,各层采样深度与每个层段深度不一致,采样只选择其中最典型的部分,一般取0-10厘米,不取过渡层,过渡层只作野外研究,不作化学分析。 采样由下到上,这样可避免采取上层土样时,土块落下干扰下层。每个样品(每层)需采一公斤。特别注意采样深度记载按实际采样深度记,如:土壤剖面的耕作层是0—30厘米,采样部位实际上是5—15厘米,记载以后者为准。 研究土壤发育剖面样品,不能在同一类型土壤与性质相近或相同的土壤上采取土样进行混合,只能每个剖面样品独立单独采取,独立分析,以免使土壤的差异在混合的过程中遇到掩盖。 3.研究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即作物营养诊断。每采一个植株样品,同时取该植株的根际土壤。为更好地反应土壤与作物的关系,应在采样后马上分析,不宜久置,大面积采样,应当由多点样品(约l公斤)混合,用四分法取得均匀样品约100g左右,小区取样,最后取50g左右。 4.研究土壤障碍因素的取样:大面积毒质危害应多点采样混合,应取根附近的土壤;局部毒质危害,可根据植株生长情况,按好、中、差分别进行土壤与植株样品同时采取。 (二)土壤样品的制备 1. 风干剔杂除速效养分、还原物质的测定需用新鲜样品外,其余均采用风干土样,以抑制微生物活动和化学变化,便于长期保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