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专练1

2016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专练1

2016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专练1
2016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专练1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专练1

模拟演练

(2014·湖南长沙调研)读图,完成1~2题。

1.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

( ) A.a、b、c B.d、e、f C.a、c、e D.b、d、f

2.下列各联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 )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

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

D.f——江淮平原把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土壤盐碱化现象

解析第1题,要求找出人类与地理环境各要素(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的关系,d、e、f反映了地理环境要素与人类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第2题,江淮平原是我国的湿润地区,可将旱地改造成水田,不会产生盐碱化现象。盐碱化现象主要存在于干旱、半干旱区以及半湿润区。

答案 1.B 2.D

(2015·四川成都模拟)读南美洲部分地区图,完成第3题。

3.图中能体现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 ) A.纬度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水量大

B.纬度低→地形类型多样→植被类型多样

C.山地海拔高→水热充足→自然带类型多

D.东部为平原→河水流速慢→含沙量大

解析由图可知,该区域地处赤道附近,纬度低,形成常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大,河流含沙量小,水量大,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A

(2015·湖南怀化一模)我国的祁连山地长有“阴阳脸”(如图),即一侧山坡林木葱郁(“阴脸”),另一侧山坡草地青翠(“阳脸”)。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造成山地“阴阳脸”的主要原因是

( ) A.“阳脸”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丰富

B.“阴脸”为阳坡,光照强,热量充沛

C.“阳脸”为陡坡,土层薄,土壤肥力低

D.“阴脸”为阴坡,光照少,蒸发较弱,水分条件较好

5.该山地牧场牛羊成群的季节里]

( ) A.龙井茶农采茶正忙B.洛杉矶火险等级最高

C.瑞典的极光绚丽多彩D.钱塘江正处在枯水期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3.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 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引入新课】 1.从复习提问入手。先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接着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直接原因;再复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空间尺度划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 1 -

2020最新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区域地理 课时提升作业四 第4讲 世界的气候

课时提升作业四世界的气候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下图为某一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图中P处因受地形影响气温出现异常。回答1、2题。 1.图中P处的气温可能为( ) A.20℃或16℃ B.23℃或14℃ C.17℃或18℃ D.19℃或15℃ 2.该图所示可能是( ) A北半球的3月 B.北半球的7月 C.南半球的2月D南半球的8月 【解析】1选B,2选C。第1题,等值线之间的闭合等值线内的值,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规律,因此P处气温为20n,t1、t2、t3、t4为等温线,t1>t2>t3>t4)。

3.(2016·福建联考)下图表示我国某地在某一天气温和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则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 A.高山高原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解析】选D。据图中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北京时间14:00时为一天中太阳最高点时刻,即当地地方时12:00,可以算出该地的经度为90°E。题干中提到该地为我国某地,90°E在我国主要穿过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区,季风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故B、C项排除;据气温曲线可知该地该日最高气温高于 30℃,最低气温大于10℃,故不可能是海拔高的青藏高原地区,而应为我国西北地区,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故D项正确。 下图为欧洲南部沿北纬42°纬线部分地区剖面示意图和①、②两地降水量统计图。读图,回答4、5题。

2018届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教学设计-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教学设计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海南华侨中学 康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⑶掌握垂直自然带及雪线高低的判读; ⑷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⑸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及模式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垂直自然带及雪线高低的判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先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再复习整体性的两个表现。) [师]上节课咱们复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所谓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有两种表现: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承转】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严格地说,全球没有两个地域的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即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 【板书】地域差异性 [师] 陆地环境差异性(也叫地域分异)主要是通过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体现出来的。 【板书】一、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 [师] 自然带名称的命名规律是“热量带名称+植被名 称 地带性 规 律 地 域差异性 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 整体性(已在上一课时复习) 地带性规律的表 现 1.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山地垂直 自然带的 判读 雪线的 高 低 1.判读垂直自然带的分布顺序 2.判读基带或山体所处的热量带 3.判读南北半球 4.判读自然带数量的多少 1.雪线的概念 2.雪线高度的影响因素: 3.雪线高低的判读: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课题: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2课时课型:新课 高一地理 主备人:李海初审人:先中乾复审人:龙学军执行时间:2016 年12 月1 日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标准解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条“标 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关于地理环 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 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 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 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 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 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 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 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 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 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 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全国100所】2016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试题:第十五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二节) (教师用卷)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地理卷(十五)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二节) (90分钟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荒漠化的四种景观图,回答1~2题。 1.上述荒漠化景观图中,其成因与流水作用有关的是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都是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所以二者的成因与流水作用有关。 答案:B 2.图片①中现象进一步发展,会导致当地 A.旱地减少,湿地增加 B.草地减少,耕地面积增加 C.干旱加剧,生态脆弱 D.土层变厚,生产能力增加 解析:草原退化现象进一步发展,将使区域环境恶化,干旱加剧,沙漠化面积增加,生态环境变得脆弱。 答案:C 荒漠化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荒漠化”一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荒漠化的最终结果大多是沙漠化。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荒漠化土地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分布在干旱地区 B.仅分布在内陆地区 C.赤道地区也有分布 D.多分布于高纬地区 解析:从材料中介绍的荒漠化的形成来看,荒漠化土地在干旱地区、内陆地区、湿润地区、高低纬地区都有分布。 答案:C 4.下列哪些变化能够说明人类治理荒漠化取得了一定成效 A.地表反射率逐年增大 B.土壤紧实度逐年增加 C.沙尘暴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D.单位面积生物量越来越多 解析:地表反射率增大、沙尘暴频率增大、土壤紧实度增加等说明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单位面积生物量增多,说明地表植被增多,生态环境转好。 答案:D 下图为我国某县80年代红色荒漠化土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题: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含答案)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题: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含答案) 一、选择题 (一)草皮屋,是北欧地区流传千年的建筑方式,留存于挪威、丹麦和冰岛等国家。下图为挪威南部某地草皮屋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题。 1.人们最初在屋顶上种植草皮的主要目的是 A. 美化居住环境 B. 减轻屋顶压力 C. 加强御寒保暖 D. 削弱太阳辐射 2.该草皮屋所处的自然带是 A.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 温带草原带 ' C. 亚寒带针叶林带 D.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答案】1---2、C A 【解析】 1、本题考查区域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草皮屋,是在北欧地区,纬度高寒冷期长,在屋顶种植草皮可加强御寒保暖,纬度高,太阳辐射弱,不可能是为了削弱太阳辐射,C正确,D错误;美化居住环境不是主要目的,A错误;屋顶上种植草皮会增加屋顶压力,B错误。故选C。 2、本题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草皮屋,是在北欧地区挪威、丹麦和冰岛等国家,该地区地处欧洲西部沿海,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所处的自然带是温带

落叶阔叶林带。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二)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2、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解析:第1题,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水热条件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森林分布范围广,所以选D。第2题,森林分布主要受水分影响,地势较高区域,气温低,蒸发弱,水分条件好,河谷和平地有冻土发育不利于树木生长,所以选C。 答案: (三)如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读图完成1--3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纲解读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清单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①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②光合作用:植物:提供______;大气:提供______和______;土壤、水圈、岩石圈:提供________及________。 (2)平衡功能 含义: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________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如水土流失。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是自然地理环境________的重要表现形式。 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________状态的改变,如植被的破坏。 (2)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及由此引起的________变化。 参考答案 1.大气 土壤 水循环 生物循环 物质 能量 相互联系 合成与分解 叶绿素 有机物动植物的有机残体 无机物 能量物质 化学元素 有机界 无机界 光合作用 生物 2.叶绿素 CO 2 热量 水分 无机盐 3.统一 整体性 4.地理环境 环境 要点精析 要点一:水循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循环比较 组成要素:________、水、岩石、生物、________、地形 物质能量交换过程:________、________、岩石圈物质循环 整体性含义:各地理要素间进行着________迁移和________交换,形成了 一个________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整体性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利用光能,把CO 2和水及无机盐 合成为________,并且释放氧(O 2)。 分解作用:________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________的形式归还到环境中。 过程 概念:有机质的________过程 意义:使________和________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联系 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_和________ 生 物循环 早期大气成分:CO 2、CO 、CH 4、NH 3 氧的来源:植物的________ 氮的来源:部分来自________的作用 改造大气圈 改造水圈: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从水体吸收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改造岩石圈:生物参与岩石风化与土壤的形成。 结论:地球上生物的出现,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 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生物在地理 环境形成与 演化中的作用 地 理 要素 间进行着物质与 能量的 交换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考纲】 1.识记自然带的概念、名称与分布规律。 2.理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 因。 3.学会分析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相关性。 【知识点】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表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2.成因: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 3.自然带的形成(带状)。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地域分异 1.水平地域分异 (1)由赤道到两极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 形成基础:热量 分布规律: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 北方向更替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方向延伸

影响因素:降水 形成基础:水分 分布规律: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 更替 2.垂直地域分异 规律: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纬 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成因:主要是山地随海拔的增加,水分条件、热量 状况及其, 组合的垂直变化)) 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问题思考】 1.在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能否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不同区域物质、能量分布及其组 合状况是不同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 在的。 2.想一想:是不是任何一个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什么? 答案:并不是所有的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只有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以 引起自然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急剧变化以后,才有可能

出现。因此山地自然带的发育往往与该山地所处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 3.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会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答案: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

地理环境整体性差异性专题复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专题复习2017.5.23 本专题容包括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其表现;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从考查容和形式上看,多以区域图、知识关联图、地理环境模式图为背景图,综合考查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关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结合某区域生态问题的产生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区域图或自然带分布图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特别是特殊地区自然带的形成等。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从考查能力看,注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 考点细化高考命题预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举例说明某自然 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 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 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运用地图分析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 律 1.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厄尔尼 诺、青藏高原隆起等背景材料切入,考查地理环境 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2.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 素。 3.以区域图、模式图切入,考查自然带、自然景 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 4.利用区域气候、区域地形图考查自然带的类 型、分布及成因。 【重点剖析】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环境整体性概念的理解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及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如下图所示:

【强调】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能产生新功能,即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并不是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如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再如平衡功能,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能清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变化与其组成要素密切相关,利用整体性原理可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 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 程 地理要素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涵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 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 素的演化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某一要 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 环境状态的改变 举例 说明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 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 调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 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2.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二、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2)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3)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

2017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一) 1.海水主要运动形式:波浪、潮汐、洋流。 技巧1:风浪 风浪的大小:和风力及吹程成正相关 副热带无风带和赤道无风带:风向不定,风力小,海浪一般较小。 西风带:风力大,风浪大,且一般冬季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冬季风力大于夏季风力,冬季风浪大于夏季风浪。 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 (1)引起海岸线变迁和泥沙物质的迁移和沉积,对海岸、海港、海岸工程的破坏。 (2)影响船只航行、渔业生产、油气开采、海上救援、污染物的净化和扩散。 (3)波浪能的利用 (4)促进冲浪等体育运动和旅游活动的开展 技巧2:海啸 产生因素:地震、火山爆发、台风(飓风)、海底地滑、海底塌陷、沿岸山崩、小行星撞击 发生条件:(1)有利的地质、地形条件 (2)6级以上的地震 (3)地震区海水深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 防御措施: (1)预测、观察,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还不能控制它们的发生。 (2)加入国际海啸预警系统,争取有足够的时间疏散,海啸发生前有深海鱼类浮上海滩等异常征兆。 (3)一般船只如要逃避海啸,往深海里跑。 2.潮汐 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一天中有两次涨潮两次落潮。白天海水的涨落叫潮;夜晚海水的涨落叫汐。 运动特点:新月(初一)、满月(十五)为大潮,上弦月(初七、初八)、下弦月(初二十二、二十三)为小潮 影响:(1)潮水淹没潮间带,使海底泥沙发生迁移。航海和海岸工程建设等需要掌握潮汐和潮流的特性。 (2)利用潮汐发电,其能源清洁,可再生,前景广阔。 技巧3:钱塘潮壮观原因 (1)地形上: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大内小,海潮由外海进入湾中,潮位堆高。潮差可达10米。 (2)气候上: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加剧了潮势。 (3)天文:“八月十八观大潮”,农历八月十八,日、月、地大致呈一条直线。 3.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又叫海流 技巧4:洋流分类 (1)从成因上分: 风海流: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

鲁教版地理必修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地理环境不同的结构和特征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具体体现。本节讲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二是空间差异上存在规律性。所谓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本教材把这种规律描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教材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就要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不同区域环境图片、胶片、空白世界地图。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问:地理环境存在的差异性有规律吗? 问:地域分异规律有哪些?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全国100所名校】2016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配套试题:第十九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卷(教师用卷)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地理卷(十九)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卷 (90分钟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读2007年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分类图,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方高于北方 B.第二阶梯高于第三阶梯 C.东部低于中部 D.安徽高于湖南 解析:读图可知,南方大部分省区属于低碳区和相对低碳区,而北方大部分省区属于相对高碳区。因此,南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北方。 答案:A 2.乙省成为低碳区的主要原因是 A.产业结构轻型化 B.能源需求量少 C.森林覆盖率较高 D.环境承载力高 解析:乙省为广东省,该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重化工业所占的比重较低,所以该省成为低碳区。 答案:A 3.下列促进甲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措施中,合理的是 A.加大油气的开采量,调整能源结构 B.集中发展高技术产业,改变产业结构 C.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D.延长煤炭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 解析:甲省为山西省,油气储量少,对能源结构的调整影响较小;与东部沿海省份相比,该省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优势并不明显;煤炭产业链的延伸虽然有助于提高附加值,但也有可能加重环境污染;随着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可减少能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 答案:C

右图为某种灾害性天气系统控制下形成的卫星云图照片。读图,完成4~5题。 4.获取该云图所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A.GIS B.GPS C.RS D.WPS 解析:获取该云图主要是卫星遥感,为RS技术。 答案:C 5.GIS技术在该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救灾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列选项能够借助GIS技术实现的是 ①预测该天气系统精确的发生次数②预报该天气系统的移动方向③预测该天气系统的影响范围④预估该天气系统造成的损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该灾害性天气系统为台风,台风发生的次数受多种因素影响,GIS技术目前很难做到精确预测发生的次数。 答案:D 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研究小组沿图Ⅰ所示甲、乙、丙、丁四地进行生态调查,图Ⅱ是他们调查某地后所作的一水井周边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图Ⅱ所示生态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图Ⅰ所示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解析:根据图Ⅱ水井周边的景观可以看出,离水井越近,植被越少,说明离水井越近,植被破坏越严重,这是由过度放牧所致;根据四地的经纬度可判断,四地依次位于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横断山区、青藏高原,因而图Ⅱ所示的生态现象出现在乙地。 答案:B 7.治理图Ⅱ所示地区环境问题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A.大面积植树造林 B.退牧还草,建设人工草场 C.禁止放牧 D.退耕还林、还草 解析:图Ⅱ所示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主要是由过度放牧导致的。因此,退牧还草,建设人工草场是合理的措施。该地区自然植被为草原,不适合大面积植树造林;禁止放牧不符合该地区实际情况,应为合理放牧。

人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word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一、内容分析 1.设计思路 这段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 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侧重分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来达到强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贴图游戏来帮助学生树立地域差异的空间概念。 2.“活动1”和“活动2“的设计意图 这两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正确地利用地域分异规律。活动1的问题本身是比较开放的,结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研讨,使学生懂得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西北地区生态建设问题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研讨过程中,要注意教材给出的限定条件:西北地区。因此要考虑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并参考这里给出的小资料,然后再进行分析。活动2的问题是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看作一个虚拟的问题,因为实际中是很难做到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加深对垂直带谱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 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1.设计思路 这段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侧重分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来达到强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贴图游戏来帮助学生树立地域差异的空间概念。 2.“活动1”和“活动2“的设计意图 这两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正确地利用地域分异规律。活动1的问题本身是比较开放的,结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研讨,使学生懂得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西北地区生态建设问题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研讨过程中,要注意教材给出的限定条件:西北地区。因此要考虑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并参考这里给出的小资料,然后再进行分析。活动2的问题是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看作一个虚拟的问题,因为实际中是很难做到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加深对垂直带谱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课程目标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2016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试题:(十七)、区域可持续发展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地理卷(十七)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五、六节) (90分钟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旺陶乐盖煤矿(IT矿)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未开采煤矿,位于蒙古国。矿区煤炭储藏面积达400平方公里,煤层厚度190米,共16层。该煤矿属优质炼焦用煤,原煤出焦率60%以上,是世界上紧缺的煤种。初步探明的焦煤储量64亿吨,其中主焦煤18亿吨,动力煤46亿吨,价值高达3000多亿美元。读图,回答1~3题。 1.与德国鲁尔区相比,塔旺陶乐盖煤矿(IT矿)区较匮乏的自然资源是 A.铁矿石 B.水资源 C.草场资源 D.石油资源 解析:蒙古国位于内陆,远离海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水资源贫乏。而鲁尔区距离海洋较近,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水资源丰富。 答案:B 2.塔旺陶乐盖煤矿(IT矿)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有 ①储量丰富②分布范围广③煤炭质量好④本国市场需求量大⑤海运便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解析:蒙古经济水平低,对煤矿资源需求有限,本国市场狭小;距离海洋较远,海运不便利。 答案:A 3.塔旺陶乐盖煤矿开采后运输到包头和白云鄂博,将带动两地发展的工业分别是 A.钢铁工业、机械工业 B.化学工业、水产品加工业 C.钢铁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D.化学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解析:包头有丰富的铁矿,可以发展钢铁业;白云鄂博有丰富的稀土矿,可以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答案:C 读鲁尔区产业人数的变化图(甲)和鲁尔区大气污染物含量的变化图(乙),回答4~6题。

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摘要】地球表层的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界和土壤等组成的,在地环境中,这些要素是在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情况下,形成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或自然地 理系统。系统是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和属性。整个物质世界,都是由显示出可识别的相互联 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组成,具有层次结构和动态特征,同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自 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复杂的物质体系也不能例外。 【关键词】地理环境地理系统整体性整体结构连锁反应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的整体性的认识的经历阶段 1 从自然地理综合体学说的角度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称之为内在结构的整体,这种整体性只是单纯的强调结构。 2 从一般系统性的角度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称为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也就说自然地理综合体结构整体性与自然地理综合体功能的整体性相统一。 3 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角度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强调结构、功能与演化的整体性,称之为非平衡有序系统的整体性。 4 从发展趋势来看,以协同学这一理论来讨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不仅强调结构、功能、演化以及个因素之间是如何综合(协同)其作用的,称之为系统序参量的整体性。 二自然地理系统 地球环境之人类在其中生存与发展的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又称自然地理系统。地球环境是由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界和土壤等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在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中形成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或自然地理系统。各自然地理要素也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在发展变化。各自然地理要素在特定地理边界约束下,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交换和传输,形成具有一定有序结构,在空间分布上相互联系,可完成一定功能的多等级动态开放系统,即自然地理系统。如下图: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