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5

人教版高中语文5

人教版高中语文5
人教版高中语文5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免费版教案全集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免费版教案全集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赏析课文中“风雪”的描写。

2.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学习在矛盾斗争过程中刻画人物。培养学生通过情节、环境、言行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3.了解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

4.注意分析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人物的性格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的促成因素。其中后天因素和人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孟母三迁”的故事可以作为一个例证,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所在的《水浒传》更是充分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二、介绍《水浒》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前因。

指定同学读课文[预习提示],要求全班同学标出:“《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然后补充介绍如下:

《水浒》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长篇古典小说。这部章回体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家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浒》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水浒》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也可以说《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水浒》中英雄人物斗争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有的至今还展现在舞台上,如“三打祝家庄”、“武松打虎”、“李逵下山”、“林冲发配”等等。林冲是《水浒》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受人敬重,生活富裕,有个美满的小家庭。他对封建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本无造反之心。然而奸臣高俅(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蓄意霸占林冲的妻子,虽多次调戏都遭到抗拒但仍不死心,于是高俅利用权势指使他的狗腿子陆谦(陆虞候)、富安等人设下毒计,诬陷林冲手执利刃故入军机重地白虎节堂,图谋行刺,把他送交开封府发落。开封府尹明知林冲冤屈,但迫于高太尉威势仍判定脊杖二十刺配沧州。高俅又令陆谦买通押差,要在赴沧州途中的野猪林害死林冲,幸被鲁智深救了。林冲和鲁智深分手后路过柴进庄院,受到殷勤接待;柴进又写信给沧州官府托请照顾林冲。林冲到了沧州牢营,由于送了银子给差拨、管营,又有柴进荐书,不仅免了一百杀威棒,还被派去看管天王堂。此后(课文节选的内容由此开始),陆谦、富安奉高俅之命追踪来到沧州,与差拨、管营合谋,必欲置林冲于死地。林冲被残酷的现实步步紧逼,虽忍辱求全而不可得,终于杀死仇敌,投奔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成为宋江起义军中著名的首领之

一。

林冲被“逼上梁山”具有典型意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第十回,是最精彩的回目之一。它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在封建统治者一逼、再逼、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林冲终于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杀仇敌,走向反抗的道路。那么课文是怎样刻画林冲性格的转变的?

三、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 引子,第1节):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包括插叙和林、李对话。作用:交代主要人物、事情起因。点明林冲与高俅的尖锐矛盾,说明林、李亲密关系,留下李小二感恩图报的伏笔。

第二部分( 开端,2-5 节)::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陆虞候密谋策划,李小二疑虑警惕,林教头识破阴谋,怒林冲买刀寻敌。

矛盾的展开:林冲刺配沧州后,高俅派陆谦追踪而来,密谋策划,新的冲突酝酿。没有平铺直叙,设置悬念,没有交代来酒店的是什么人,而是通过李小二夫妻的观察,写出来人的鬼鬼祟祟,说话偷偷摸摸,手段卑鄙阴险。再写林冲根据李小二提供有关来人的身材、相貌、年龄等分析断定是陆谦,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林冲买刀寻敌,矛盾进一步激化。

第三部分( 发展,6-9 节):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接管草料场──交割──沽酒。

本段是由陆谦的谋害到林冲杀人报仇的过渡,表面看,紧张形势缓和下来,实际上,事态正按照陆谦的预谋发展。表面上的平静掩盖着一场生死搏斗,预示着矛盾即将进入高潮,为后文埋下伏笔。

第四部分( 高潮和结局,10-12自然段):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三个自然段::破庙借宿──偶听真情──报仇雪恨。

林冲性格变化的转折点,与前文照应,让陆谦等人通过对话把阴谋的主使者、原因、内容、执行经过,不打自招作了全盘交代,促使林冲性格发生根本转变。

故事情节以林冲的主要性格特征为线索,表现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有力突出“官逼民反”这个主题。

四、分析林冲的性格

①课文开头一段“闲话”对表现林冲的思想变化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一段有两个内容,一是插叙了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二是林冲、李小二相遇后的一段对话。插叙的一段内容,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反映了林冲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从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里,又看到他忍受屈辱、不思反抗斗争软弱动摇的性格特点。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

②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到沧州,远离了京城,高俅一伙,陆谦、富安又追到沧州,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谋陷害林冲。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的什么性格?

明确: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识破了仇人的阴谋,激起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这说明,当迫害逼到眼前时,林冲也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但是,“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时,“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对仇人有所怀疑,却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刚刚点燃起来的复仇怒火又慢慢熄灭了。这说明林冲的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③陆虞候等人对林冲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他的什么性格?

明确: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他曾对李小二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作了长久打算。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已经临头了,他却想安稳过冬。这说明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后来,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这充分说明他还有随遇而安的思想。

④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明确:草料场火起,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一条死路。这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幻想彻底破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⑤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在于一个“逼”字,“官逼民反”、“逼上梁山”。从林冲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加害于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卑劣、阴险、狠毒。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虽然安分守己,忍辱求全,也被逼得走投无路,愤然而起;至于广大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群众,他们所遭受的迫害,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只有奋起反抗进行斗争才是唯一出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体现作品中心思想——“官逼民反”。

板书

林冲性格发展示意图。

逼上梁山

杀死陆谦

听说陆谦到沧州(奋起反抗)

(复仇怒火燃烧)

心下慢了

沧州遇旧接管草料场

(善良安份)(随遇而安,得过且过)

第二教时

一、复习巩固

指名复述故事情节及林冲性格变化过程。

二.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师介绍关于细节描写的知识: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对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具体描写一种描写手法。细致描写是作品刻画人物性格、叙述事件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1、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1)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2)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3)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4)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

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5)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关于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沧州城东15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总之,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1、提问: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的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

(1)直接描写风雪。课文有三处对风雪进行直接描写。

①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纷纷扬扬”,写雪花之大;“卷”,写朔风之烈;“一天”,写范围之广。

②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选题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③沽酒返回时,又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这两处的两个“紧”字,就把一场越下越大的雪,描写得非常清楚。

(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

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林冲看住处草屋时,只见:“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到草料场,“那两问草厅已被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②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是用人物感觉暗写风雪。写林冲则神庙里,“先取下毡签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身”。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二字。

2、提问: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课文中描写风雪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精彩,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都起了很好的作用。当林冲怀着“不知何意”的惶惑取路投草料场来,情节逐步向高潮发展时,风雪也随之而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朔风卷着鹅毛似的大雪,低垂的浓云压在头顶上,天地茫茫,前途难卜。林冲来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难以安生。为了御寒,出门沽酒,“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踽踽独行,“那雪正下得紧”,正是雪借风势,风助雪威,天地昏暗,原野寂寥。待沽酒回来,“仍旧迎着朔风”,“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因为风大雪紧,回到草料场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没奈何只得去古庙栖身。他在风雪中奔来奔去,天地之大竟无他容身之处。林冲进入山神庙,为了抵挡风雪,掩上庙门后又将旁边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由于雪大天寒,使林冲外出沽酒,未因草厅被雪压倒而被压死;大雪压倒草厅,使林冲只能到山神庙住宿,未被陆谦等烧死;雪大风劲,使林冲用大石头靠住庙门,陆谦等人放火烧草料场之后也来到山神庙避风雪看火势,因推不开门便立在庙门外谈话,造成冤家路窄,狭路相逢,隔门相对,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风雪的描写,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条件,推动了情节发展。当陆谦等看着草料场的大火踌躇满志,林冲心中的怒火也像草料场的烈焰升腾,翻卷,终于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手刃仇敌。朔风呼啸,大雪铺地,火光冲天,天地间站立着一位英雄好汉。我们可以说风雪把情节推向高潮,风雪渲染了苍茫、雄浑的气氛,风雪映衬着人物形象。

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风雪”的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渲染了浓重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作者笔下的风雪似乎一直伴随着林冲由惶惑走向反抗,完成性格上质的变化,而我们也好像和林冲一块儿置身于风狂雪紧冰冷的天地之中,为他着急,为他担忧,为他庆贺。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大雪纷飞》中曾说:“《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

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描写的确具有“神韵”,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中景物描写的艺术特色,亦如我国传统的写意画,寥寥数笔,仿佛是信手点染,却意境深远,景中有情,并且留下大片天地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联想,去补充,去发挥。这是我们在阅读中应该认真体会、反复咀嚼的地方。

二、布置作业

课外选读《水浒传》的精彩章节,或阅读全书。

板书设计

正面描写渲染浓重气氛

风雪推动情节发展

侧面衬托烘托人物形象

【补充资料】

一、施耐庵与《水浒传》

施耐庵的生平事迹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20世纪20年代以来,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一些有关材料,如《施耐庵墓志》《施耐庵传》等。《墓志》说他生于1296年,死于1370年,曾中进士,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做过两年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乡,从事著述。由于材料相互矛盾之处不少,这些材料的真伪问题学术界一直未有定论。

《水浒传》有多种版本,现存有明代100回本和120回本,还有清代金圣叹评点的70回本。

二、《水浒传》的结构和语言(茅盾)

这些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在结构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大概而言,第一,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第二,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避免平铺直叙。如杨志的故事。杨志的故事一共只有三回书,一万五六千字,首尾三大段落:卖刀,得官,失陷生辰纲。在结构上,杨志的故事和林冲的故事是不同的。林冲故事先提出全篇主眼,然后一步紧一步向顶点发展;杨志故事却是用失意、得志、幻灭这三部曲概括了杨志的求官之梦,从结构上看,高潮在中段。在权贵高俅那里,杨志触了霉头,但在另一权贵梁中书那里,杨志却一开始就受到提拔,似乎可以一帆风顺了,但在权贵门下做奴才也并不容易。奴才中间有派别,经常互相倾轧。梁中书用人不专,注定了杨志的幻灭,同时也就注定了黄泥冈上杨志一定要失败。故事发展的逻辑是这样的,但小说结构发展的逻辑却从一连串的一正一反螺旋式地到达顶点。杨志一行人还没出发,吴用他们已经布好了圈套,这在书中是明写的;与之对照的,便是杨志的精明的对策。读者此时急于要知道的,是吴用等对于此十万贯金珠究竟是“软取”呢或是“硬取”?如果“软取”,又怎样瞒过杨志那精明的眼光?这谜底,直到故事终了时揭晓,结构上的纵横开合,便是这样造成的。

……自然,《水浒传》也还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例如人物的对白中常用当时民间的口头语,因而使得我们如闻其声;又如动作的描写,只用很少几个字,就做到了形象鲜明,活跃在纸上……

(节选自《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鉴赏】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七十一回本《水浒传》第十回。《水浒传》是施耐庵的作品,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生活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非常激烈,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年代。传说他和元末的农民起义军有一定的联系,甚至参加过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军。明王朝建立后,他在史实、民间传说、话本、剧本的基础上,编写创作出这部文学巨著。

《林》,写的是林冲终于被逼走上梁山的故事。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超群。其父做过提辖,岳父也是教头,家有贤妻,生活美满。这样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使他安于现状,软弱妥协。妻子遭人调戏,他正要怒打歹徒,一看是高衙内,提起的拳头又自行放下,慑于权势,忍辱息事;对头布下陷阱,赚他误入白虎节堂,刺配沧州,他仍逆来顺受,不想反抗。两个解差在途中百般折磨,他甘受凌辱,“野猪林内几乎丧命,他反劝鲁智深勿杀解差,仍然幻想能够“挣扎着回来”;他一直委曲求全,但总是得到对头更加凶恶狠毒的迫害。节选部分着重表现林冲由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飞跃。

①《水浒》,在统治集团腐朽凶残、官吏土豪无法无天、广大人民苦难深重的典型环境中,描写各个英雄人物走

上梁山的不同道路,塑造出各种类型的典型性格。《林》这个节选部分,则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由陆谦奉高俅之命追到沧州狠毒谋害林冲,又具体地揭示出统治阶级凶残永无止境、善良人民委曲不能求全的社会环境,揭示了促使林冲思想性格产生飞跃的典型环境。

②本篇开头写出林冲发配到沧州以后遇到李小二的情景,表明了林冲当年救过李小二,小二不忘相救之恩,常常往来。这不但增强了作品的生活实感,而且为后文描写陆谦、富安在小二的酒店出现,小二夫妇窃听谈话,告知林冲,作好了捕垫。叙写这些,看似脱离故事主干,实为表现人物性格、发展故事情节的必要的情节安排。

③本篇从李小二的视点,描写陆谦、富安在酒店出现的情景,写出二人在沧州的出现。通过描写二人鬼鬼祟祟地让小二去邀请管营、差拨,他们之间交头接耳地诡秘交谈中泄露出“高太尉”这个名字,差拨还表示“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他性命”,似明又暗地表明了二人奉高俅之命,追到沧州来谋害林冲。这样写出二人在沧州出现,不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而且自然地引出林冲听小二述说情况后,断定二人来害自己,突出了尖锐激烈的矛盾,过渡到描写林冲对二人追来谋害的反应。这样安排情节,既揭露了高俅及其爪牙的阴险恶毒,又给具体描写林冲的反应提供了条件。

④本篇多次描写朔风大雪,虽然着墨不多,很好地起到了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林冲得知陆谦买通管营、差拨谋差他性命后,反被“抬举”去看管大军草料场。他带着“不知何意”的惶惑,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寒的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满天低压的乌云,凛冽呼啸的寒风,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渲染出天地茫茫的环境气氛,烘托着林冲前途未卜的心情。

林冲来到草料场,那“四下里崩坏了”的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寒冷难耐,只得出门沽酒,“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沽酒后,“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肆虐的狂风,飞扬的大雪,茫茫的原野,渲染出险恶凄凉的气氛,烘托着林冲踽踽独行的凄惨心情。

朔风大雪,林冲才难耐寒冷,只得出门沽酒;大雪压倒了朔风摇振得动的草屋,林冲才只得到古庙栖身,并且为免风雪侵袭,掩上庙门后,又用大石头“靠了门”;因而得以免被陆谦等人放的那把火烧死,并且隔门听到陆谦等人自己说出恶毒用心、凶狠行径。这样一门之隔,仇人相遇,故事情节达到了高潮,矛盾斗争达到了顶点。

⑤本篇细致描写出了林冲由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飞跃过程。

林冲被屈衔冤,饱受折磨,被发配到沧州以后,本来安心作囚,希望能够再回东京。但高俅并不因林冲遭际悲惨、逆来顺受、安心作囚而放松对他的迫害。陆谦、富安又奉高俅之命,追到沧州,必致林冲于死地。听到李小二述说陆谦等人鬼祟情景后,林冲为对头追踪而至、继续迫害而既惊且怒,脱口说出“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并且“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他心中燃起了反抗的怒火,带上了武器,急欲报仇了。但“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反抗怒火已经不像前几天那样猛烈。他对派他去看管大军草料场,起过疑心,还是“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去了,而且准备修理草屋,好度严冬;虽然未忘携带武器,却也又想安心作囚。寒冷逼得林冲到市井沽酒,风狂雪骤,天地茫茫,英雄困厄,可悲可叹。雪压厅倒,林冲只得到古庙栖身。草料场起火,他“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一门之隔,仇人相遇,陆谦等人不打自招,和盘托出了恶毒用心、凶狠行径。烧了大军草料场又是个死罪。仇人逼得林冲想安心作囚也不可得,统治阶级的恶毒凶残打掉了林冲对他们的幻想。林冲奋起反抗了。他一扫以前的委曲求全之态,思想性格发生了质的飞跃。他大喝“泼贼那里去”,石破天惊,鬼蜮丧胆,陆谦等想跑却迈不开步;他略施武艺,如虎搏狗,手刃仇人,陆谦等都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这才显出了他那英雄的本色。从此,林冲坚定地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成为梁山一员叱咤风云的大将,以他那超群的武艺歼丑除恶了。

作品细致地描写出林冲思想性格飞跃的过程,反映了当时“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这也正是林冲这个典型性格深刻社会意义所在。

.....................................施耐庵

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教学目的】

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重点】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难点】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及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点评、研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

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三、解题和介绍创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四、结构分析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一)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二)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段至倒数第3段)。

(三)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

五、解析第一部分。

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讨论归纳:

提问1: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

明确: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提问2: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提问3: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六、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并找出描写别里科夫动作,神态和语言的代表性语句。

2.完成"思考和练习"三,体会讽刺手法的特点与效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重点】

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难点】

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及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点评、研讨。

【教学过程】

一、讲析第二部分。

思考: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

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提问1: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讨论归纳: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提问2: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提问3: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讨论归纳: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二、讲析最后两段。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提问1: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提问2: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归纳: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三、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归纳: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

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

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除了讽刺以外,作者还用了一些传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生活中的一个人物,或选一幅较幽默的漫画让同学们写一段话,练习幽默讽刺的手法。

.......................................契诃夫

3、*边城·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归纳人物形象特点。

2、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3、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情美。

【教学重点】

理解翠翠身上集中表现出来的“爱”和“美”的人性特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沈从文先生(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有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在文学态度上,沈从文先生一直坚持自由主义立场,坚持文学要超越政治和商业的影响。

1948年沈从文先生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猛烈批判,郭沫若斥责沈从文先生:“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下半生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于1980年应邀赴美国讲学,并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

二、《边城》解题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三、赏析课文

阅读课文,分析小说节选部分的人物形象和环境美。

1、投影资料

“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汪曾祺

布置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归纳小说语言的特点。

提示:自然流畅,明白如话。写景优美舒展,

写人亲切真挚,叙事更是如歌如诵,

和如诗如画的景物配合的非常和谐

2、小说哪些地方体现了人情美

学生筛选有关信息,同桌讨论交流,汇报

提示:《边城》以大量篇幅展开着民性淳朴的风俗画,待人以诚,乐于助人,受人之惠必以物回赠,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就连吊脚楼的妓女,升年个千毫年个也浸润着边民的淳厚等等。这些乡村社会淳朴的民性,是小说社会环境的构成因素。

小说中的人性美和环境美是相得益彰的。表现出中国的一种传统文明。当然传统文明上一一种封闭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中有很多美德需要我们去继承,但农业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优美、勤劳、淳朴可爱的人们,由于不善表达,不善争取,因此也不免打上孤寂的色彩,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3、分别用一个词概括翠翠、傩送和祖父的形象特征,并说出理由。

《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纯粹的美”和“清洁的灵魂”是这篇小说的人物特征:

翠翠的形象是清纯。十五岁的纯美少女她纯真聪慧、像一只小鹿那样活泼健美。恬静、温柔、纯净、灵动、忠贞,如水滴般明澈清透,又充满青春活力,从外表到内心都姣好无比。这样美的人性的悲剧就更令人伤感和哀婉。她对爱情的追寻却总是在梦境状态,如同期待那每夜都会入梦而来的傩送的歌声。

傩送的形象是勇敢。他是一个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是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著地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祖父的形象是淳朴。他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古朴、带点狡猾的老人,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对孙女爱怜备至,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

(解说理由时必须结合文本,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角度加以阐述。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即可。)

四、学生总结

要求学生结合课堂讨论的内容,对这篇小说作总体的概括

明确:小说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残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满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作者笔下的小镇,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没有等级功利之争,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外公对孙女的爱怜,翠翠对傩送的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兄弟之间诚挚的手足之情,都代表了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在自然的明净之中,更有人情心灵的明净。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隐含了对现实生活古老美德和价值观失落的痛心,是对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希望。

...............................................沈从文

4、*哦,香雪·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小说折射的时代信息

2、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

3、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目的之2 ,难点:目的之3。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简介并导入:

这篇小说是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的小说。作者铁凝,1957年生,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发表中短篇小说60余篇,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路》,中短篇小说集《没

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小说集》。她以一个女作家的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真挚美好的情致,对生活素材独到的发掘和精巧提取,语言清朗睿智,作品蕴涵深挚,质朴优美。

这篇小说写的是一群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开进深山的火车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小说主要通过哪几个故事情节表现的呢?

二、阅读分析并说明过渡语

小说主要写了四个情节:

1、姑娘们对“北京话”的议论;

2、姑娘们与旅客做生意,过渡语是: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3、香雪渴望有一个铅笔盒,过渡语是:“也难怪,咱们香雪是学生呀。”也有人替香雪分辨。

4、香雪夜走三十里路得到心爱的铅笔盒,过渡语是:可是,那诱人的哒哒声老是在耳边响个没完。

三、感知课文,讨论把握几个问题

1、火车开进深山以前,台儿沟是个什么样子?

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也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象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这里的人们质朴纯洁,一天只吃两顿饭,生活贫穷落后,被大山挡着,封闭保守,就象世外桃源一样,与世隔绝,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是个什么样?

2、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台儿沟以往的宁静被搅乱了。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了服饰和容貌后,就朝村口火车经过的地方跑,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凤娇是第二。起初是观望议论,后来就做生意换一些发卡、纱巾之类的装饰品,再后来想换一个铅笔盒,最后为换一个铅笔盒香雪还登上火车走出了三十里路。发生了有过程的变化。

3、香雪与其他姑娘们的表现有什么异同?

香雪与其他姑娘们一样,表现了她们对山外世界装扮的关注,对美的十分热烈地向往和追求。所不同的是,香雪在她们的追求中,更注重的是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因为香雪是她们全村唯一的初中生,文化知识和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的问题和物品需求都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的姑娘。文化知识和文化追求使她与别人不同,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显得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知识就是力量”,这正是小说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之所在。

第二课时

一、读赏人物形象: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着力刻画了香雪这样一个迈向现代文明的农村姑娘的形象,她文静、清纯、朴实,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又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作者展示人物这种个性特点,不仅注重人物语言的描写,更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小说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呢?

1、角色读第一次与“北京话”对话和回家路上姑娘们的对话,品味讨论她们各是什么性格?从哪些话语里表现出来的?

明确:不同的人物话语不同,潜台词非常丰富。凤娇说话大胆直率:“哟,我们小,你就老了吗?”缩小年龄距离,暗示下文凤娇对“北京话”的非同一般的感情。香雪少言寡语,性格文静腼腆,内心世界极其丰富。“那个姑娘”虽没名字,打趣凤娇的言谈,泼辣性格分明不在凤娇之下。

2、分段朗读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的情节,分析讨论课文都写了香雪的哪些心理活动?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

明确:其中写了香雪丰富的心理活动。利用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一路的机会,写到了她害怕的心理,写到了得到朝思暮想的铅笔盒而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还想到了台儿沟贫穷落后,展望它将来,还想到了爹和娘……表达了她对山里人命运的思考,表现了她对现代文明的向往,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之所以写得特别详细,是因为小说主要是为了刻画香雪这个人物形象,表现她为了获取一个铅笔盒而表现出来的巨大勇气,而这一情节正好可以充分地说明问题,前面的情节主要起铺垫作用。

3、怎样认识香雪和她追求的铅笔盒?

明确:小说用两个情节写香雪想得到铅笔盒,并为此走出了三十里夜路,可见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它也是一种象征,跟火车一样,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对香雪来说,就象黑夜中一盏闪亮的灯,照着她在追求知识、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前进。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对文明的追求,能够主动追求文明和进步,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觉醒。从她身上,可以显示强烈的时代意义。

二、品味小说的语言,完成练习题

作者凭着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优美的文笔写作,表现独特,语言清新淡雅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读者心里,两岸风景美不胜收,无论是叙述语言,诸如对火车拟人化的描绘,还是对人物如香雪做生意的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对话,写得都很美。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

1、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五彩缤纷”表明姑娘们对这一分钟的期盼,这里有她们的“喜怒哀乐”,表明她们对这一分钟内发生的故事,心情是复杂的,既高兴,又伤心,高兴可以每天接触大山以外的现代文明,伤心是不能走出大山,融入现代文明的世界中去。

2、她和他做买卖故意磨磨蹭蹭,车快开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要是他先把鸡蛋拿走,下次见面时再付钱,那就更够意思了。

“故意磨磨蹭蹭”是因为喜欢,想多待一会,特别是开她玩笑后更有那一点意思了;“更够意思”是说“北京话”对她更好。这里她对“北京话”好,实质上表明她爱“北京话”所代表的现代都市文明。“北京话”可以理解为一种象征。

3、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生起一种美好的感情。

“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着意刻画香雪的清纯;“美好的感情”是一种非常健康非常纯洁的感情,不会有其他杂质,说明香雪的纯净的美,可以感化别人,使别人的心灵也变得更美好。这是对人物的侧面描写,效果非常好。

4、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被感动得颤栗”它拟人又双关,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含义丰富。

...........................................铁凝

第二单元

5.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

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学生复听一次录音,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结合二、三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不少于500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突破难点,理解述志中渗透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轮流背诵或滚动式背诵。

二、难点突破

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讨论。

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三、小结: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四、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学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之

词性例句释义

代词纵江东父老伶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他们,代江东父老

君将哀而生之乎我

之子于归这、此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样的人,这类人

结构助词悦亲戚之情话定语中心词之间,的

感吾生之行休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何陋之有宾语提前标志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有得,以其求思之深中心词与补语间,得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标志

音节助词怅恨久之无实义

②以

词性例句释义

介词既自以心为形役让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用

王语暴以好乐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余船以次俱进按照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带着

连词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同“而”,表修饰

木欣欣以向荣同“而”,表并列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表目的,来

中丞匿溷潘以免才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因为

③兮

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④而

词性例句释义

代词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通“尔”,你的

连词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表假设,如果

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析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

⑤来

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 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 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明确: 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4.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 寓形宇内复几时?

B. 将有事于西畴.

C. 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A省略句, “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还出去干什么呢?”

5.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有4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行

例句出处释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行走

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列传》走、离开、前往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出师表》实行,做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故何如哉《五人墓碑记》行为,品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将要

琵琶行古诗一种体裁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háng)行列

②引

例句出处释义

引而不发成语开弓、拉弓

引壶殇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端起

乃引匕首提秦王《荆轲刺秦王》举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赤壁之战》率领、导引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游黄山记》吸引

乃设九宾于廷,引赵使者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召引、召请

令查出引入上谕中《谭嗣同》引用、援引

李凭箜篌引诗题乐府诗体名

3 乘

例句出处释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驾、乘车

乘虚而入成语利用、凭借

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顺着

乘鄂渚而反顾兮,秋科之绪风《涉江》登上、升

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冒着、顶着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信陵君窃符救赵》(shang)辆,量词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左传》(shang)数词,四

4 策

例句出处释义

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竹制的马鞭

策扶老以游憩《归去来兮辞》拄着

退而论书策《权书》写字用的竹简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计策、策略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读本》P266第93课《世说新语》五则,并思考这五则作者的认识是否全部可取,哪一则的意义比较深远.

[板书设计]

归心似箭(一)

归去来兮辞天伦之乐(二)

自得其乐田园之乐(三)

综述情志(四)

[延伸阅读]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回答“序”后的问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逐见用于小邑。于是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

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已岁十一月也。

注释: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为到各处去。

②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的话,表怀乡之情。

③骏奔,《诗经·周颂》“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

1.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D.非矫后所得(勉强去做)

2. 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②诸亿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答案:1.C

2.B(①用来②把③因④用来)

3.D 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4.A

...................................陶渊明

6、滕王阁序·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二.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三.时人对王勃的评价: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

四.关于骈体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五.朗读与预习:

1.下列词语的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是:(引导学生逐段批注)

A宇文新洲之懿范懿:yi 美好

B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崇阿:a 高大的丘陵

C 云销雨霁霁:ji 天气晴朗

D 逸兴遄飞遄:chuan 迅速

2.断句品韵:

A四四对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二二式”。

B 六字句的断句:

(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三三式”;

(2.临/帝子之长州;穷/待遇之萦回“一五式”;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二二二式”;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二四式”;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一二三式”。

C.七字句的读法(按意义划分):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三四式”;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二一四式”;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三二式”;

(4).都督/阎公/之雅望“二二三式”

D.四六对四六:渔舟/唱晚,响穿/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E 六四对六四:屈贾宜/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泓/于海曲,岂乏/明时?

F 主谓结构相对: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G 动宾结构相对: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H 偏正结构相对:……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

六.讲读课文第一段:

(一)第一段中有几个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

1.豫章故郡(见注释)。

2.龙光射牛斗之墟(见注释)。

3.控蛮荆(见注释)。

(二)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故:旧

2.地接衡庐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5.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千里逢迎千里: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7.高朋满座高:尊贵

(三)简析第一段:

1.首句由名称的沿革,道出历史的久远。

2.二三句写界域的广大、辖境的辽阔与地理位置。

3.四五句,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

4.六句,写州城形胜,宾主才美(为下文的“才美”过渡)

5.七八九句,赞美宾主,点面结合。

6.十句,自己“闯入”,委婉含蓄,不卑不亢。

问题: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7.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

8.背诵本段。

七.讲读第二三段:

(一)典故理解:

1.钟鸣鼎食之家

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二)补充注释:

1.青雀黄龙之轴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2.彩彻区明彻:普照

3.雁阵惊寒惊:被……惊扰

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序:时间。属:是。

5.潦水尽而寒潭清而:因而。尽:干涸。寒:寒冷。清:澄清

6.烟光凝而暮山紫烟光:山岚。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现紫色。

7.即冈峦之体势即:依附。体势:态势,形势。

(三)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段意思: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

(1.第一句:交代时令(三秋时节)。

(2.第二句:写秋水即秋色的特征。

(3.第三句: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

(4.第四句: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

(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

2.第三段意思: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

(1.第一句:两个三字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虚实结合。

(2.第二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

(3.第三句:两个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色。

(4.第四句:两个七字句,是千古绝唱之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6.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

问题: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②远近错落之美;③上下浑成之美;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课后,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 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八.背诵2~3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复习1~3段中的典故,分析4~6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典故(略)。

二.分析第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四美具具:具有,都有。

2.而难并并:会聚一起。

3.穷睇眄于中天穷:望尽。中:最高处。

4.极娱游于暇日极:尽情。娱游:欢乐。

5.兴尽悲来兴:兴致。

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悲:悲怜。失路:迷路,不得志。

7.屈贾宜于长沙屈:被……贬谪。

8.所赖君子见机赖:依赖。

9.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

10.穷且益坚:且:反而。

11.不坠青云之志坠:抛弃。

(二)典故理解:(此两段十五个典故,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意义)

(三)分析第四段内容:

1.第一句:过渡,由登览之乐到宴会之乐。

2.第二句: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3.第三句:四六句对四六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用典故暗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

4.第四句:两个三字句,由喜悦渐生悲慨。

5.第五句:把视野扩展到宴会外——为下面抒情张本。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必背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必背课文 ★卫风·氓(背诵全文)《诗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涉江采芙蓉(背诵全文)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秋兴八首(其一)(背诵全文)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咏怀古迹(其三)(背诵全文)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棘,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登高(背诵全文)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锦瑟(背诵全文)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马嵬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蜀道难(背诵全文)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二基础知识总结 沁园春·长沙 1、给加点字注音: 分泌( )沁园春( )百舸( ) 坎坷( )拜谒( )遏制( )竭力( ) 挥斥( )干坼( )遒劲( )酋长( )谩骂( )散漫( )花蔓( )惆怅( )稠密( )绸缪( )寥廓( )峥嵘( ) 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2、文学常识: 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最初的词都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词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 词牌:古人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与作品内容无太大关系同一词牌的词结构格式相同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雨巷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寂寥( )彷徨( )彳亍( )颓圮( )舷梯( )娴熟( )悬崖勒马( )弦外之音( )按捺( )刚毅木讷( )方凿圆枘( )静谧( )猕猴( )所向披靡( )奢靡( )矫揉造作( )繁衍( )挑衅( ) 2、成语 悬崖勒马:比喻临到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 再别康桥

青荇( )长篙( )蒿里行( )枯槁( ) 浮藻( )缫丝( )漫溯( )晦朔( ) 斑斓( )阑干( )波澜( )笙箫( ) 萧瑟( ) 大堰河—我的保姆 1、字音 大堰河( ) 荆棘( ) 火钵( ) 忸怩( )冰屑( )凌侮( )叱骂( ) 团箕( )给予( )碾了三番( ) 2、字形 大堰河/偃旗息鼓凌侮/诲人不倦 叱骂/诧异红漆/膝盖豆浆/船桨 辗转/碾了三番 3、词语 童养媳:旧社会中领养人家的女孩做儿媳妇,等儿子长大后结婚,叫童养童养的儿媳妇叫童养媳 瓦菲: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 火钵:用来盛火取暖的瓦盆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小 团箕:一种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圆形器具,用来盛晒粮食等 典押:典和当 忸怩不安: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咒语:说希望人不顺利的话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背诵篇目

高中语文必修一背诵篇目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诗两首》 (1)、《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2)、《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4、《荆轲刺秦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5、《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人教版高中语文目录必修一到必修

人教版高中语文目录必修一到必修五 2019-08-20 09:26:15 文/尹乙晴 高中语文都学了些什么?下面小编汇总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目录,供大家参考。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目录 第一单元 沁园春长沙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二单元 烛之武退秦师 荆轲刺秦王 鸿门宴 第三单元 记念刘和珍君 小狗包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第四单元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包身工 飞向太空的航程 2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目录第一单元 荷塘月色 故都的秋 囚绿记 第二单元 《诗经》两首 氓 采薇 离骚 孔雀东南飞并序 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第三单元 兰亭集序 赤壁赋 游褒禅山记 第四单元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我有一个梦想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目录第一单元 林黛玉进贾府 祝福 老人与海 第二单元 蜀道难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 琵琶行并序 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马嵬(其二) 第三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过秦论

师说 第四单元 动物游戏之迷 宇宙的边疆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目录第一单元 窦娥冤 雷雨 哈姆莱特 第二单元 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铃(寒蝉凄切) 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 第三单元 拿来主义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短文三篇 热爱生命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信条 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目录第一单元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装在套子里的人 边城 第二单元 归去来兮辞并序 滕王阁序 逍遥游 陈情表 第三单元 咬文嚼字 说“木叶” 谈中国诗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课文成语积累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课文成语积累 教案 2014-05-13 18:47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课文成语积累 必修一 1、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2、风华正茂:正是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年轻有为 3、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4、百舸争流:形容群舟争相行驶。 5、天伦叙乐:老人和孩子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样子。 6、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即在眼前。 7、从谏如流:指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 8、洞若观火: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 9、以退为进: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或战术。 10、化险为夷:将危险转化为平安。放浪形骸:指行为放纵,不受约束。 11、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12、图穷匕首: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13、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14、切齿拊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15、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

16、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17、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18、秋毫不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19、劳苦功高:指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20、约法三章:比喻以语言或文字规定出几条共同遵守的条款。刘邦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21、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他人手中,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 22、长歌当哭: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当:当作。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23、目不忍视:眼睛不忍看视。形容景象极其悲惨。 24、耳不忍闻:耳朵不忍听知。形容消息极其悲惨。 25、百折不回:挫折。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也说百折不挠。 26、殒身不恤:殒:牺牲;恤:顾惜。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28、步履稳健:表面意思指步伐稳重,用在特定场合也可以指办事一步一个脚印,很稳健。 29、博闻强记: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30、屏息以待:抑止气息静静的等待。 31、世人瞩目:全世界都在关注某事或人 32、婆娑起舞:形容跳起舞来的姿态 33、引人注目:吸引人们注意。 34、发人深思: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

高中语文必修五

高中语文必修五★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2装在套子里的人 3* 边城 第二单元 4归去来兮辞并序 5滕王阁序 6* 逍遥游 7* 陈情表 第三单元 8咬文嚼字 9说“木叶” 10* 谈中国诗 第四单元 11中国建筑的特征 12作为生物的社会 13* 宇宙的未来 ★表达交流★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

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 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 访谈 ★梳理探究★ 文言词语和句式 古代文化常识 有趣的语言翻译 ★名著导读★ 《三国演义》 《堂吉诃德》 背诵篇目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wú)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jiàn),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yáng),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zhān)衡宇,载(zài)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shāng)以自酌,眄(miǎn)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qì),时矫(jiǎo)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xiù),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yì)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huán)。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lè)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chóu)。或命巾车,或(zhào)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xìng)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hé)不委心任去留?胡为(wèi)乎遑遑(huáng)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yún zǐ)。登东皋(gāo)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chéng)化以归尽,乐夫(fú)天命复奚疑! 译文: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必修五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教学目标:1、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 2、理解古典小说的特点,理清本文草蛇灰线的结构特点。 3、理解本文的社会意义,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 教学难点:林冲性格的转变。 教学重点:对小说的鉴赏和分析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一段英雄传奇故事。鲁智深是因为拳打了镇关西,杨志是因为失了生辰纲!那么林冲又是因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林冲这一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板书)。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作品及作者介绍 小说小说在萌芽之初是相当不受重视的,那些文人雅士都吟诗作词,视小说者为末流。《汉书? 艺文志诸子略》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可见小说当时的地位。即使是这样,它还是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不断的生长完善着。六朝的志怪小说,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拟话本,元明的讲史都是它发展演变的历程,而到了明清的时候,古典小说达到了最高峰。以前多为文言短篇小说,明清时候,长篇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都为章回体,每个故事前的回目都大致交代出本回的主要内容。 作者关于作者说法众多,有的说是罗贯中,有的说是施耐安,有的说是施本罗编,还有的说是 施作罗续。其中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就持最后那个说法,所以他才腰斩水浒。但现在大多数人认为还是施作的。对于施我们现有的资料很少。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约1296─1370),钱塘(杭州)人,曾中元朝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因与当道不合,弃官闲居在苏北故乡。代表作《水浒传》。 作品《水浒传》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 最高成就。《水浒传》不是作者独立创作的作品,而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它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在《宋史》中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中都曾提及。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元代出现了大批的水浒戏。这说明水浒故事是在不断发展中丰富和完善的。 《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在小说里有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他们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通过对农民起义者不同反抗道路的详尽描写,热情讴歌了他们的造反精神和优秀品质,描绘了农民革命的理想,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的成语及解释

必修一 1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2风华正茂:正是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 年朝气蓬勃、年轻有为 3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4百舸争流:形容群舟争相行驶。 5天伦叙乐:老人和孩子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样子。 6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即在眼前。 7从谏如流:指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 8【洞若观火】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 常清楚。 9【以退为进】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 或战术。 10【化险为夷】将危险转化为平安。放浪形骸:指行为 放纵,不受约束。 11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12图穷匕首: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 出来。 13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 气氛。 14切齿拊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15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 16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 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17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18秋毫不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19劳苦功高:指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20约法三章:比喻以语言或文字规定出几条共同遵守的条款。刘邦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21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他人手中,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 22长歌当哭: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当:当作。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23目不忍视:眼睛不忍看视。形容景象极其悲惨。 24耳不忍闻:耳朵不忍听知。形容消息极其悲惨。 25百折不回:挫折。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也说百折不挠。 26殒身不恤:殒:牺牲;恤:顾惜。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28步履稳健:表面意思指步伐稳重,用在特定场合也可以指办事一步一个脚印,很稳健。 29博闻强记: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30屏息以待:抑止气息静静的等待。 31世人瞩目:全世界都在关注某事或人 32婆娑起舞:形容跳起舞来的姿态 33引人注目:吸引人们注意。 34发人深思: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 35耸入云天:形容,高山,或者参天巨树的高大,比云还要高。

人教版重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

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必背课文

必修1 沁园春·长沙(全文)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雨巷(全文)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再别康桥(全文)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记念刘和珍君(二、四节)鲁迅 二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四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古代文化常识整理(精)

必修一古代文化常识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 (1)文学常识填空 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_____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___(体裁)史书,相传为_________末年_____国史官____________所著,主要记载了__________(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并称为“春秋三传”。 A《左传》《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编年体春秋鲁左丘明春秋 B《公羊传》《谷梁传》 (2)《左传》亦称《左氏春秋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4)关于古代战争中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烛之武退秦师》:战争要有“理由”,即使兵临城下也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化解,“不仁”“不知”“不武”的来犯之师自觉理亏。 (5)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 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汉朝开始公之上设王爵;王爵只封给开国功臣。品级是官职的等级,与爵位是两码事。爵位是世袭的,品级不能世袭。 《荆轲刺秦王》 (1)《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我们学过其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荆轲刺秦王》。(3)荆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4)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用一千斤金(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购,重金征求。邑,封地。 (5)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践行和送别。 (6)为变徵之声:发出变徵的声音。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音律度量 1,音律 古代有五音和七音,这个“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音阶,五音就是宫古代有五音和七音,这个“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音阶,商角徵羽,再加上变宫、变徵,就构成了七音,商角徵羽,再加上变宫、变徵,就构成了七音,与今天的七音阶对比是: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即1234567。七音中,以其中任何一音为主即作为乐曲主旋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七音中,主音),就构成了一个调式,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和表达功效主音),因而也能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例如《荆轲刺秦王》叙述荆轲一因而也能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例如《荆轲刺秦王》行出发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行出发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变徵之声”就是变徵调式,这种调式旋律苍凉悲壮,适宜于悲歌。变徵之声”就是变徵调式,这种调式旋律苍凉悲壮,适宜于悲歌。下文又有“复为羽声慷慨”“羽声”就是羽调式,下文又有“复为羽声慷慨”,羽声”就是羽调式,羽调式这种调式高亢激越,所以听后“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所以听后“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古代有六律,只古乐的十二个调,它包括黄钟、古代有六律,只古乐的十二个调,它包括黄钟、无射等六个阳律以及大吕等六个阴律,大吕等六个阴律,十二律不但各有特定的名称,十二律不但各有特定的名称,而且还有固定的音高,而且还有固定的音高,调等。如黄钟相当于今天西乐的C 调,无射相当于A 调等。 古代还有八音,是对乐器的统称,包括金(钟等)、石磬等)、丝古代还有八音,是对乐器的统称,包括金(钟等)、石(磬等)、丝)、)、(琴瑟等)、竹(管、箫等)等八类,每类包括若干种乐器,如《石琴瑟等)、竹)、箫等)等八类,每类包括若干种乐器,钟山记》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钟山记》“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噌吰者,周景王噌吰者,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无射”就是无射钟,无射”就是无射钟,因为此钟合于无射律;歌钟就是编钟,它常用于歌唱伴奏,所以称为因为此钟合于无射律;歌钟就是编钟,常用于歌唱伴奏,“歌钟”。歌钟” 中国民族乐器是中国音乐必不可少的组成,经数千年发展形成了品种中国民族乐器是中国音乐必不可少的组成,众多,曲目丰繁的态势,大致可分为合奏与独奏两大类。众多,曲目丰繁的态势,大致可分为合奏与独奏两大类。合奏乐器多为锣鼓、锁呐、二胡、琵琶、扬琴、三弦、笛、笙、箫等等。独奏乐为锣鼓、锁呐、二胡、琵琶、扬琴、三弦、箫等等。器通常以古琴、琵琶、二胡、板胡、笛子、筝等为主。器通常以古琴、琵琶、二胡、板胡、笛子、筝等为主。 下面对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曲调进行简要说明。下面对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曲调进行简要说明。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琵琶起舞换新声,——乐府曲调总是关山旧别情。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梅花落——曲调名。“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梅花落——曲调名。:黄鹤楼上吹玉笛,——曲调名如江城五月落梅花。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天飘落的景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时的心境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长恨歌》)象。: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学反思(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后反思 首先谈谈这堂优质课做得较为成功的方面: 一、整个教学设计,简明精巧,删繁就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课堂的教与学,紧紧围绕“风雪”,抓住“风雪”在小说中的作用这个关键问题展开研讨,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本文的思想意义,了解了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体会到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进而提高欣赏古典小说的能力。由于教学设计比较合理,故本人在执教过程中能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经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感到解决长文短上的关键在于选好突破口,选好关键问题,不要面面俱到,只求突破一点,再由表及里,再由点到面,实现目标。这一点尤其适合我校大面积基础较为薄弱的高中生的学习情况。二、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也在过程中得以渗透。在理解“风雪”在文中主要作用过程中,结合人物及其在情节发展中的发展变化,让学生感受到了林冲这个人物在妥协中挣扎,在挣扎中最终走向反抗的飞跃,学生明白了“风雪”与“火”是对林冲人性的一次极大的考验,知道了封建社会黑暗现实,及人要在逆境中抗争才能有出路的道德情感方面的教育,真正让学生受到了“真、善、美”的熏陶。三、在这一堂课的教法上,我追求一个实字,即一定设法让学生有所得,或在知识方面,或在能力方面,或在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总要有所收获。应该说,我在这堂课里做到了,学生基本上都动手了,划出相关语句,并思考,且举手回答,体现出较高的积极性。有几个同学还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教无定法,各种教法本身无优劣之分,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关键要使用恰当,有效。不管采用什么方法,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常见的,还是新颖的,只要能有课堂效益,就是好方法。虽然是优质课,但我认为不能靠靠搞花架子,那样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而我没有去过分追求形式的新颖,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课本,理解课文,这是阅读教学中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环。脱离教材的研读而进行空泛的延伸与拓展讨论,实际上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看似热闹,似乎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实际上,常常是议无定论,议而不决,模糊了学生的认识,谈化了对课文的研读,反而助长了夸夸其谈的浮夸风气。而我只是设计了一些具有合理的逻辑顺序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把一个较难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解决。当然要做好这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在教学中坚持不懈的进行,一定会提高自己扎实的教学功底。 常听语文老师感慨“语文教师太难当,语文最难教”。在本次教学的的实践中,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一、本人在执教过程中,对于教学节奏的控制还欠佳,表现有三:一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风雪在文中的主要作用”这一活动未能充分展开,学生的理解较浅显,我担心学生不能说到位而又影响时间,有些问题教师说得过多;二是最后对本节课内容的拓展也没有时间完成,只能匆匆展示出题目来,把他临时作为课后作业来处理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堂的完整性;三是课件的使用与制作在细节方面没有把握好,出现了漏字的现象,幻灯片的展示时间也过快,学生跟不上速度,就是部分老师也没看到就一闪而过了。 二、这一堂课上,学生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问题主要在我的身上,由于自己的引导没做到深入浅出,学生要回答完整有一定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学生的热情,影响了教学效果。 以上是本人上了这一堂优质课后的一些反思,不一定正确,谨请各位老师和评委指正,以促进本人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高中语文必修一必背课文

高中语文必修一必背课文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第一单元·教案、沁园春·长沙1【背景资料】一、写作背景年,当时革命运动的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1925这首词作于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湖南、这年深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统一战线已经确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据写下这首词。重游橘子洲,在长沙停留,动讲习所,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曾于湘潭衡山一带,“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载: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二、补充注释: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沁园春》《沁园春》双调,《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汉书》13字。上片114 句,五平韵。12句,四平韵;下片【示范教案】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长沙》的写作背景。.了解《沁园春1 .了解词的发展简史。2 .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3 二、能力培养目标.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1 .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2 三、德育渗透目标.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1 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珍惜今天的一切,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2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以乐

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1词人笔下的秋感伤的“悲秋”情调,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又是寒秋景物,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美好的。景是活泼、这里面也含有热爱当然,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感到革命的必要。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对比手法的运用。2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使描绘的形象鲜明,词中含有多种对比,“同“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对比;是暗(未在词中点明)“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含的对比。.极富表现力的语言。3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极富表现力,形象、本词用语精当、“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解决办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1 .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2 .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3 【学生活动设计】.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1 .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23 .观看多媒体。.自由讨论。4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课内美读成诵。1 .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2 背诵二、诵读 .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1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复习过程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二基础知识总结沁园春·长沙( )拜谒( )坎坷( ) 百舸( )园春泌( ) 分泌、给加点字注音:1( )干坼( )挥斥( ) 力竭( )制遏.........( )稠.密( )惆.怅( )花蔓.( )散漫( )骂谩( )长酋( )劲遒未( ) .峥嵘.( )寥.廓( )绸.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文学常识: 2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成为一种纯粹的盛行于宋。最初的词都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之际,字以上)91字)和长调(59-90、中调(字以内)58文学样式。词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古人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与作品内容无太大关系。同一词牌的词结构格式相同。不词牌: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雨巷娴.熟( )舷.梯( )颓圮.( ).彳亍.( ).彷徨.( )寂寥.、给加点的字注音:1悬.崖( )猴猕.( )静谧.( )方凿圆枘.( )刚毅木讷.( )按捺.( )外之音弦.( )马勒.( )所向披靡.( ) ( ) 挑衅.( )繁衍.( )矫.揉造作( )奢靡.、成语2 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悬崖勒马:比喻临到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再别康桥 ( ) 晦朔.( )漫溯.( )缫.丝( )浮藻.( ) 枯槁.( )蒿.里行( )长篙.( )青荇.( )斑斓.萧.( ) 笙箫.( )波澜.( )阑.干大堰河—我的保姆( ) 瑟字音、1( )团箕.( ) 骂叱.( )凌侮.(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全套》教案课件人教课标版(最新整理)

1.1 林教头风雪ft神庙(第一课时)教案(人教版必修5) 【教学目标】 1.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赏析课文中“风雪”的描写。 2.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学习在矛盾斗争 过程中刻画人物。培养学生通过情节、环境、言行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3.了解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 4.注意分析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课时安排】3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人物的性格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的促成 因素。其中后天因素和人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孟母三迁”的故事可以作为一 个例证,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林教头风雪ft神庙》所在的《水浒传》更是充分 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二、介绍《水浒》及“林教头风雪ft神庙”的故事前因。 指定同学读课文[预习提示],要求全班同学标出:“《水浒》是我国 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 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林教头风雪ft神庙》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然后补充介绍如下: 《水浒》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长篇古典小说。这部章回 体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整理 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 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 半枯焦。家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浒》第十六回)于是大 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水浒》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 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 的 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 英雄人物。也可以说《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 长篇小说。 《水浒》中英雄人物斗争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有的至今还展现在舞台上,如“三打祝家庄”、“武松打虎”、“李逵下ft”、“林冲发配”等等。林冲是《水浒》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受人敬重,生活富裕, 有个美满的小家庭。他对封建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本无造反之心。然而奸臣高俅(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蓄意霸占林冲的妻子,虽多次 调戏都遭到抗拒但仍不死心,于是高俅利用权势指使他的狗腿子陆谦(陆虞候)、富安等人设下毒计,诬陷林冲手执利刃故入军机重地白虎节堂,图谋行刺,把 他送交开封府发落。开封府尹明知林冲冤屈,但迫于高太尉威势仍判定脊杖二 十刺配沧州。高俅又令陆谦买通押差,要在赴沧州途中的野猪林害死林冲,幸 被鲁智深救了。林冲和鲁智深分手后路过柴进庄院,受到殷勤接待;柴进又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