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博物馆志·广东分卷·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篇

中国博物馆志·广东分卷·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篇

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

Aquatic Organisms Museum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概述

类型自然科学类自然性质博物馆

隶属关系隶属于广东海洋大学

正式开放时间1991年7月

所在位置位于广东省湛江市湖光岩东,广东海洋大学主校区西侧

面积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多平方米

布局新建的馆舍为五层结构的独立楼房,造型壮观、宽敞亮丽。设有主楼展示厅、水族厅和露天水池等。

主楼的二层展示厅设有鲸类陈列室、鱼类陈列室、多媒体室和“朱元鼎教授纪念厅”。三层展示厅设有贝类陈列室、虾蟹类陈列室和“张玺教授纪念厅”。四层展示厅设有海藻陈列室、红树陈列室、龟鳖类和两栖类陈列室以及腔肠、环节、棘皮动物陈列室,并有“曾呈奎院士纪念厅”及海洋生物图文室。主楼的顶层和底层,分别用作分类实验室和标本制作室、储藏室。在各层的主厅,布置以大型、美观、珍稀的品种为主;侧边的陈列室,标本则按各门类的分类系统顺序而陈列。尽量使陈品做到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建筑特点博物馆建筑整体紧密体现以“海洋”为主题的思路,利用必要的雕塑创立标志性建筑。建筑细部的处理和在内庭院中开辟一片水石,处

处透露出鱼海洋为主题的浓重气氛。平面布局紧凑、集中,功能分区明确,参观流线通畅。房间布置合理,功能齐全,如考虑了为水族馆服务的水处理房间以及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通道等。对于建筑空间的处理很成功,在参观人流线及室内外空间穿插流动,高潮迭起,变化丰富引人入胜。

历史沿革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是文物标本收藏、研究、展览的机构,以其展示的直观性、形象性而肩负着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职能,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荟萃之地。高校拥有博物馆就拥有了一笔重要的财富,广东海洋大学作为海洋类高等学府,如何反映水产生物的特色,让师生们能多接触千姿百态的水族呢?建立水生生物博物馆,就能“融万里海疆于一室,聚千种水族于一馆”,既包揽有海洋生物,亦容纳了淡水生物,在教学、科研和科普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样,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诞生了。

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于1991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原湛江水产学院党委书记陆锦伦为开馆揭幕题词:“努力办好水生生物博物馆是发展水产事业的重大贡献”。1991年9月13日,湛江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本馆正式开馆的消息。

1997年7月,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为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兼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我国海洋湖沼学家、贝类学奠基人张玺教授建立了“张玺教授纪念厅”。

1998年6月,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名誉所长、广东海洋大学学校名誉教授、我国海藻学奠基人曾呈奎院士建立了“曾呈奎院士业绩厅”(2005年9月更改为纪念厅)。

1999年12月,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为原上海水产学院院长、水产教育家、我国鱼类分类学主要奠基人朱元鼎教授建立了“朱元鼎教授纪念厅”。

2001年6至8月,在上级领导的重视下,决定建设新的博物馆大楼。

2004年11月,一座5000多平方米的崭新馆舍终于建成,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亦从霞山校区搬迁到湖光岩主校区。

2005年11月,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水族厅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历任馆长蔡耀国(1991.7-2004.6任馆长);杨文(2004.7-今任馆长)。

业务活动

基本陈列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现设有:鲸类、鱼类、贝类、虾蟹类、棘皮动物、腔肠动物、海藻类、红树类以及其它水生生物等12间陈列室,共陈列水生生物标本将近3000种。这些标本来自世界各地,按分类系统陈列,整齐美观,千姿百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既有科学性和学术性,又富知识性和趣味性,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和观赏价值,也是进行科学普及教育的形象教材。此外,还设有观赏鱼类饲养池以及“张玺教授纪念厅”、“曾呈奎院士业绩厅”和“朱元鼎教授纪念厅”。

《鱼类标本》: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拥有的900多种鱼类标本,系采自全国沿海和内陆水域,其中包括鲜明艳丽的珊瑚礁鱼类,如蝴蝶鱼、鲱鲤、裸胸鳝、天竺鲷、笛鲷等。有能发电的深海底栖鱼类电鳐。燕鳐会跃出水面,伸展胸鳍在空中滑翔,弹涂鱼善于跳跃。年产量居海水鱼类之冠的

带鱼,它白天下降到深层,夜间上升近表层。鮣鱼在头背部有吸盘,能吸于大型鲨鱼、海兽或船底,遨游世界各海洋。海龙体型细长如龙,海马吻长似马。鲽与鳎的两只眼长在头的右侧,鲆与舌鳎一对眼睛却生在左侧。更有披甲的箱鲀和带刺的刺鲀,雄赳赳的像个勇士。有国家1级保护的鱼类,如中华鲟、达氏鲟等。淡水产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鲮鱼是我国传统的饲养鱼类。鲈鱼、石斑鱼、鲷类是近年来发展养殖的海水鱼。

《虾蟹类标本》:虾和蟹同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少数栖息在淡水和陆地,它们是重要的渔业养殖和捕捞对象。在陈列室400余种虾蟹中,有对虾、新对虾、鹰爪虾、仿对虾、毛虾、长臂虾、青虾、米虾、扇虾、扁虾、螯虾、喇蛄、蝼蛄、梭子蟹、青蟹、鲟、蜘蛛蟹、馒头蟹、关公蟹、黎明蟹以及与虾蟹近似的甲壳类如虾蛄等。引人注目的锦绣龙虾,体长达60厘米,重达4公斤多,堪称虾蟹类的“巨人”。而小型的鼓虾,体长还不到10毫米。虾蟹类有共栖现象,如水母虾成群隐藏在水母伞下口腕之间,豆蟹经常与水母、海葵、海绵牡蛎等共栖。在虾蟹的身上都有新鲜的色彩,这是由于它们甲壳下面的真皮层中,散布着红、黄、蓝、绿、棕、白、黑等各种色素细胞的缘故,不同的色素颗粒在色素细胞中扩散与集中,就能使它们身体呈现不同的色彩

《贝类标本》:在贝类陈列室,陈列了近千种形态奇特、色彩艳丽的宝贝、芋螺、玉螺、榧螺、凤螺、竖琴螺、骨螺、扇贝、日月贝、珍珠贝、海菊蛤、锉蛤、鹦鹉螺和船蛸等。有采自西沙、南沙群岛的大砗磲,砗豪、唐冠螺、水字螺、蜘蛛螺,有黄、渤海产的紫石房蛤、沙海螂、大沽海笋、皱纹盘鲍

和香螺,有云南滇池的螺蛳,洞庭湖的蚌类,这些贝类都惹人喜爱,使参观者流连忘返。许多贝类是人们所喜欢的食品,如田螺、泥蚶、贻贝、牡蛎、蛤仔、墨鱼、鱿鱼等,在海味中,鲍鱼、江珧、西施舌等都是名贵的珍品。不少贝类可做医药材料,例如鲍壳在中药里称石决明,乌贼的内壳称海螵蛸,用珍珠贝壳制成的珍珠粉,从蛤、牡蛎、乌贼中可提取抗病毒和抑制肿瘤的药物。有许多贝类可做农肥和饲料,或用来烧壳灰供建筑上用。但是也有少数贝类对人类有害,如淡水的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海洋中的船蛆,海笋能穿凿木船、木桩,对航海交通危害很大。

《海藻类标本》:藻类为低等植物,因为它进行孢子繁殖,一般称它孢子植物,在海洋底栖的大型海类又通称底栖海藻,多姿多彩的海藻中,有像扇子的团扇藻,有似牡丹花的蛎菜,有形似喇叭的喇叭藻,有分枝成金字塔形的羽毛藻等,不胜枚举。海藻有鲜艳美丽的色彩,如呈紫红色的蜈蚣藻、红毛藻、紫菜、粉枝藻、海萝。有褐色的马尾藻、海带、网地藻铁钉藻。有翠绿的礁膜,石莼、浒苔。海藻可净化水质,充作海洋动物的食料。有些海藻如紫菜、海带、裙带菜、麒麟菜、浒苔等。也是人们喜爱的食品。海带含有丰富的碘,可防治甲状腺肿大,鹧鸪菜为驱除蛔虫的良药,马尾藻可用于消瘿散肿、利尿。某些红藻及褐藻所提炼的多醣类,如琼脂、卡拉胶、褐藻胶等,可作食品、医药、化妆品、纺织、油漆、酿酒等工业原料。

专题陈列2005年广东海洋大学70周年校庆之际,林炳麟水族厅在该校博物馆成立并对外正式开放。当你走进水族厅的时候,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五颜六色的活珊瑚、嬉戏游乐的海葵小丑、优雅飘逸的淡水神仙、憨态可掬

的血鹦鹉、华丽优雅的锦鲤、古老的海象、雀鳝以及观赏鱼中的极品龙鱼等等专题陈列。

为了更好地利用博物馆进行辅助教学和宣传科普知识,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建有多媒体室和专题海洋生物图文展室。多媒体室拥有现代化的电脑、音响和投影设备,可以进行博物馆生物种类信息查询以及进行海洋生物视频播放。图文展室定期承办海洋生物专题展,如“海洋有毒生物及其应用”、“海洋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等等。

《海洋有毒生物及其应用专题展》:“海洋有毒生物及其应用”专题利用图文的形式,生动有趣又不失科学根据地、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常见的有毒海洋动物及其毒素的应用。据了解,全世界每年约有两万人由于食用了有毒鱼类和贝类而死亡,被水母蛰伤、毒鱼刺伤和被海蛇咬伤咬死的人也不计其数,让大众了解一些在餐桌上能吃到、在海滨游玩时能看到或游泳时能接触到的各种有毒海洋生物,避免因误食误摸这些有毒动物而受伤或致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这些有毒生物会危害人类的健康,但善加利用也会造福于人类,它们所含的毒素与药物是“孪生兄弟”,过量为“毒”,适量为“药”,这些高活性的化学物质对探索生命运动过程和发展新药均有重要价值。展览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收到各界人士好评。

藏品管理

[藏品来源] 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在扩建过程中,除了学校各任课教师不畏艰辛,冒严寒、顶酷暑,辗转南北,同时结合学生的实习,采集到一批全国沿海和内陆水域的水生物标本外,本馆还通过各种课题调研努力争取外界支援,得到国外友人、兄弟单位、社会人士、校友和全校师生的

大力支持。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南京地质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西藏地质研究所、上海水产大学、大连自然博物馆、台湾省立自然博物馆、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南海水产研究所、武夷山自然博物馆、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等单位,提供了鲸类、两栖类、鱼类、贝类、海藻类的标本和有关文献资料。日本友人须山三千三、加拿大籍教师凯瑟.巴巴拉女士;吴宝铃、楼子康、和振武、伍汉霖、赖景阳、邹仁林、陈清潮、聂宗庆、王素平、陈木、黄宗国、邱衍衡、骆其君、刘德经、刘思俭、李伟新、刘新田诸位教授;北海市、琼海市全体校友和校友钟葵、陈孝源、何美昌、林诗德、梁晓敏、王康英、符泽雄、林继辉、黎祖福、陆建伟、李德权、朱龙、王洪铸、黄卓华、曾伟兵等同志,赠送了世界各地的水生生物标本,或为本馆建设赞助资金。

[藏品类别与统计]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本馆的规模由小到大,陈品从简至繁,截止2007年底,馆藏文物总数量已有近3000种。其中鱼类标本约1000种;贝类标本约1000种;虾蟹标本约400种;藻类标本约400种;其他水生生物约200种。

[重要藏品] 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水生生物博物馆之一,拥有众多的精品生物标本。简要列举如下:

中华鲟:中华鲟,又称鳇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长江流域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也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中华鲟属于软骨硬鳞鱼类,身体长梭形,吻部犁状,基部宽厚,吻端尖,略向上翘。口下位,成一横列,口的前方长有短须。眼细小,眼后头部两侧,各有一个新月形喷水孔,全身披有棱

形骨板五行。尾鳍歪形,上叶特别发达。中华鲟属世界27种鲟鱼之冠,它个体硕大,形态威武,长可达4米多,远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华鲟称为王鲔鱼,是货真价实的“活化石”。

鹦鹉螺:鹦鹉螺是现存最古老、最低等的头足类动物,有“活化石”的美誉,是研究动物进化和古生态学、古气候学的重要材料。我国将鹦鹉螺列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鹦鹉螺的脐孔或开或闭。壳内从壳中心到壳口,由一道道的弧形隔膜分隔成很多个壳室,其数目随鹦鹉螺的生长而增加。最后的一个壳室体积最大,它的躯体居于其中,所以叫做“住室”,其他空着的壳室共有30多个,体积较小,可贮存空气,叫做“气室”。每个隔膜中央有小孔,由串管将各壳室联系在一起。气室中空气的调节,能使它在海中漂浮,其作用同乌贼的“海螵蛸”极为相似。最新的研究则认为鹦鹉螺是通过串管的局部渗透作用,缓慢地排出壳室中的液体,使身体的重量减轻而上浮,随后,周围的压力又将海水压回壳室,使身体的重量增加而下沉,就像一个小型的潜水艇。鹦鹉螺的分布范围较窄,仅生活在热带海洋中,主要分布于东起萨摩亚群岛,西至加里曼丹岛,北从菲律宾群岛的仁牙因湾,南达澳大利亚的悉尼之间的西南太平洋之中。鹦鹉螺是一种底栖性的动物,从水深5米到400米都有栖息,处于大陆架外缘区和大陆坡上区,以400米左右水深处数量最多,所以也被称为“亚深海动物”。

大鲵: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它的叫声很像幼儿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在两栖动物中要数它体形最大,全长可达1米至1.5米,体重最重的可超百斤,而外形有点类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壮扁平。最近

科学家研究:大鲵小时候用的是鳃呼吸,长大后用肺呼吸。大鲵栖息于山区的溪流之中,在水质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大鲵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指、趾前四后五,具微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大鲵的体色可随不同的环境而变化,但一般多呈灰褐色。体表光滑无鳞,但有各种斑纹,布满粘液。身体腹面颜色浅淡。原产地自然分布主要集中在我国的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省区。

鲎:亦称马蹄蟹,共4种,见于亚洲和北美东海岸。虽又称马蹄蟹,但不是蟹,而与蝎、蜘蛛以及已绝灭的三叶虫有亲缘关系。鲎(horseshoe crab)是一类与三叶虫 (现在只有化石)一样古老的动物。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鲎从 4 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

[藏品保护] 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特别注重藏品的保护工作,在延缓自然老化、防止损伤、物理生物因素的破坏等方面进行不懈努力。因为当前生物标本都是通过福尔马林固定浸泡保存,所以在标本瓶密封、标本退色等方面本馆专家想尽了办法。每年本馆都要更新一次固定液,还要不定期去采集新鲜标本进行退色标本更换,尽量以海洋生物原始面貌展示给世人。不仅如此,为了便于标本管理,还对所有标本进行统计编号,并收集了每种生物标本的生物学资料,编制了博物馆馆藏数据库查询系统。另外,整个博

物馆标本展示模式都是采用玻璃装置,所以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为此,该馆制定了详细的参观守则。水族厅拥有龙鱼、海象、珊瑚等目前国内外最为名贵的观赏动植物,本馆还引进了水产动物生物学及繁养殖工程硕士进行专业化管理。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使博物馆馆藏能够更好地保存下来并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社会价值。

宣传教育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自对外开放以来,中国科学院、湛江日报、企业市场报、中国水产、香港文汇报、高校农业教育信息、台湾养鱼世界、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通讯录等报刊和本校校刊,陆续对水生生物博物馆作了报道;湛江、广东和中央电视台,也先后播放了本馆的消息,引起社会的关注,迎来国内外大批参观者和宾客。早在1994年1月,《企业市场报》对本馆就作了这样的报道:“到湛江,如果不去看一看湛江水产学院水生生物博物馆,就像没去东海岛的飞龙滩、湖光岩风景区一样,没有看到湛江最有特色的东西。如果说,飞龙滩和湖光岩展现给人们的是美丽的大海和湖光山色,那么,水生生物博物馆展现给人们的则是大自然的奉献,大自然奇妙无穷的创造物”,赞扬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是令人流连忘返的神奇世界。

2002年11月水生生物博物馆被湛江市定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2003年7月10日,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旅游局、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联合命名为“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成为广东省首批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之一。

为了普及海洋与水产科学知识,适应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出版了科普丛书《神奇的海贝》,发表了《由雌变雄的黄鳝》、《漫谈赤潮》等科普短文多篇,建立了科普性的海洋生物图文室。

配合国际博物馆日活动。每年国际博物馆日,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都会免费对社会进行开放,并且还邀请湛江市博物馆、湖光岩玛尔湖国家地质公园等一起进行博物馆日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另外,每年博物馆日,博物馆都会自出经费派车邀请市聋哑学校的学生免费前来参观学习,积极为社会做贡献。

2006年10月,博物馆又建立了多媒体室、博物馆标本数据库查询系统,并搜集和拍摄了大量海洋生物知识短片,对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具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学校水产相关专业师生教学实习的重要基地。

科学研究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拥有一支科学态度严谨、朝气蓬勃的科研队伍。现在全馆职工共5人。由生物化学副教授、水生生物学博士、鱼类生物学与繁养殖工程硕士、海水养殖及水产养殖学士学位各1人组成的科技人员队伍,平均年龄为34岁。另外,广东海洋大学有众多的水生生物方面的专家、教授都会不定期来本馆进行科研和教学工作。

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不仅履行标本收藏和展示的职能,而且肩负科学研究的职责。由于馆藏标本丰富,且要不断更新充实,经常都要接触水域,这也为开展科研创造了有利条件。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结合教学与生产上的需求,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十几年来,水生生物博物馆出版的专业著作有《贝类学概论(修订本)》、《Catalogue of the Living Marine Bivalve Molluscs of China》和《广东的海贝》1

-6册等共9本;在海内外发表的学术论文共30余篇。

合作交流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非常重视国际、国内间的合作交流,与国内外院校、研究单位,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科研,共同发表有关论著。如1993年,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第一任馆长蔡英亚教授前往香港大学,同加拿大生物学家巴纳德F.R.Bernard以及莫顿B.Morton历时一年,共同完成了《中国海洋双壳类目录》一书的编写工作,极大的推动了贝类分类学的发展。2002年5月,应越南牙庄水产大学邀请,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前往进行越南贝类标本鉴定,并作了“中国的珍珠培育技术”和“海洋动物标本的处理和保藏”讲座。

另外,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注重加强对外学术交流,相关单位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西藏古生物研究所、上海水产大学、台湾省立博物馆等。

作为中国高校博物馆理事会成员,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于2005年11月参加了在中山大学举行的全国第八次高校博物馆会议,并提交了论文《发挥博物馆特色,促进教学发展》。

为了更好地进行标本收集和进行水产相关科研工作,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积极同广东海洋大学校水产学院进行学术合作,2006年至2007年,共同参与了广东省科技厅项目《广东淡水鱼类资源调查》以及《粤西河口区域鱼类多样性及其利用》,不仅提高了本馆学术团队的整体素质,而且为本馆收集到了一批新的鱼类标本。目前,在研的课题有:省科技厅的《海产贝类采集与利用的研究》和《科普资源数字化及科普知识的宣传优化》两个

项目。

与此同时,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还深入渔区,将科研成果推广到渔区,扶持渔民脱贫致富。先后为湛江硇洲养鲍场、海南临高美夏乡、广西涠洲岛渔民举办了鲍的养殖讲座,介绍养鲍的新技术;为汕尾市海洋经济发展公司、海南省水产研究所和福建省平潭县海洋与水产局等单位,举办的沉箱养鲍培训班授课,并到实地考察养殖环境,了解海况,帮助渔民选择养鲍的海区,为我国南方开展群众性养鲍作出奉献,深受当地政府和广大渔民的好评。

经营管理

[单位性质] 事业单位

[经费来源] 广东海洋大学财政拨款

[机构设置]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是国内高校首家水生生物类博物馆,由广东海洋大学主管,设立学院二级单位专门负责博物馆日常管理工作。

[人员编制、组成] 博物馆设馆长1人,科研管理人员4人,临时工4人,共同处理所有事务

[观众接待] 每年接待观众约1万人

参观指南

[地址] 广东省湛江市湖光岩东

[邮编] 524088

[电话] 0759-2396181

[电传] 0759-2396182

[电子邮箱] bwg@https://www.doczj.com/doc/2f12396491.html,

[网址] https://www.doczj.com/doc/2f12396491.html,/bwg/index.asp

[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五9:00-17:00(逢周六、日闭馆,法定节假日和特殊情况除外)

[票价] 每月15日以及5.18国际博物馆日免费;其他时间,成人6元/人,老人及学生3元/人

(撰文:初庆柱)

图1: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正面大门(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杨文摄)

图2: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正面(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杨文摄)

图3: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全景(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杨文、何如洲摄)

图4: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多媒体室(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杨文摄)

图5: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第一展室大厅鲸鱼骨架(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何如洲摄)图6: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鱼类展室(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杨文、何如洲摄)

图7: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贝类二室(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杨文摄)

图8: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朱元鼎教授纪念厅(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何如洲摄)

图9: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水族厅生态区(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杨文、何如洲摄)图10: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崇安髭蟾(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何如洲、杨文摄)

图11: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鹦鹉螺(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杨文摄)

图12: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中国鲎(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何如洲摄)

图13: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中华鲟(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杨文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