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英日常交际差异 (1)

浅谈中英日常交际差异 (1)

浅谈中英日常交际差异

安福钱山学校初中部刘连莹联系方式:136********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社会的向前发展,中外交流越来越为广泛,了解中英交际差异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从日常生活和历史背景两方面分析中英日常交际中存在的差异。在日常生活方面,从打招呼、称呼、到寒暄等一一论述:历史背景方面,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习俗、到思维等一一比较。学习语言与了解该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了解英语文化知识有助于交际畅通并有效地进行。

关键词:文化、中英交际、打招呼、称呼、寒暄、赞扬与祝贺、道别、英语教学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social development,as more and more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ino-British differences in communication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Sino-British daily communication differences in two sides. In everyday life,the greeting,chatting,etc.are included; In historical background ,environment,religion,customs,ideas,etc.are compared.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language is inseparable from cultural background that reflects the language. It contributes to the smooth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Keyword: culture,Sino-British,communication,greetings,chatting,congratulations,Farewell

引言

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所以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了解英语文化知识,有助于交际通畅并有效地进行。相反,缺乏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本文所谈的不是因为语法结构出错而导致的词不达意,而是指说话方式的不妥,或不符合表达的习惯,或说得不合时宜。说话人未能按照英美人的社会风俗习惯来交谈往往会造成失误,本文试图谈谈日常交际中出现的误区。

一、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尤指中国和英美国家)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汉语和英语,它们各有反映着本身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凝重的历史传统,因而在语言表达上也存在着许多差异。在此着重讨论,中西方语言交际中最常见的生活用语的差异。

1.1 打招呼

两国不同的招呼是文化背景差异带来的区别。英语中有个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说的是一个人的家是不可侵犯的,不经许可,不得入内。私人的事也是如此,不愿让人知道。与英美人谈话,不涉及对方的隐私是一种礼貌。在讲英语的国家,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宗教信仰、甚至衣服价钱等,都被认为是个人隐私。而对中国老百姓来说,他们同住一个村或一条巷子或一个大院,你家门对着我家的窗,张家大爷看着李家孩子长大,“小李,急急忙忙的,这是要上哪呀?”对这种关切的询问,小李即便不答,也会心存感激,报以微笑,再叫声“大爷”,这是中国人的礼教。

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 yet?).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ve you eaten 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以为你可能发出对他的邀请。又如“Where are you going?”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所以他对这一问话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 do you do ?(您好!)”“Nice to meet you.(见到你很高兴。)”“How are you doing?(你最近好吗?)”。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

1.2 称呼

语言交际首先从称呼对方开始,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时因称呼不当,会引起对方的反感,直接影响交际效果。

在称呼家庭成员和亲属方面:汉族人弟妹习惯上直呼兄姐之名,但这不能套用到英语上。诚然,英美人对长辈称之为Dad,Mum,Grandpa,Grandma,Aunt Marya或Uncle Jim,但现在也倾向于用名字做称呼,甚至对父母或祖父母也直呼其名。并且要避免使用,汉族人当做他称、尊称的称谓:叔叔、阿姨,如不能把警察叔叔称作“Uncle Policeman”,叫护士阿姨“Aunt Nurce”,这都是不妥的,会使英美国家人士感到莫名其妙。

在称呼非亲属关系方面:汉族人这方面的称呼系统比较复杂:老王、李奶奶、王先生、白师傅。而讲英语的人这类称呼则较简单:一般在姓氏之前加Mr,Mrs,Miss即可(无论对长辈、小辈均可)。英语很少以职务、职业用语称呼,只有少数例外:Doctor,Judge,Governor,Mayor 和Professor,对军官,则用姓加军衔,而不用姓加职务,如:Captain Joheson.

近年来许多讲英语的人常用名字称呼别人(如:Tom,Michael,Jane)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字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Joe,Helen等,甚至孩子对父母、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也是这样的。这当然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中

国孩子对父母、祖父母,学生对老师,若直呼其名,成年人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

1.3 寒暄

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没?”。在英语文化中,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猜测。如“It’s fine,isn’t it?”或“It’s rainning hard,isn’t it?”“Your dress is so nice!”等等。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人们不会为此生气。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因为这是不礼貌的。

另外,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学生习惯用汉语的语义结构来套用英语。如:打电话时,中国学生习惯说:“Hello,Who are you please?”而英美人的习惯是接到电话先报自己的号码或单位、公司的名称。如:

A:Hello.8403229.

B:Hello.This is Tom.Could you speak to Jim,please?打电话的套路,必须这样用。

1.4 赞扬与祝贺

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你英语说得很流利。)”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不,我的英语讲得不好。)”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又如: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 look beautiful today.(你今天很漂亮。)”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Where(哪里)、Where(哪里)。”幸亏这位美国人懂一点汉语习惯,非常巧妙地说了一句:“Every-where.(到处)。”根据英美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对于上面两位的赞扬、恭维话,英美人的回答是:“Thank you!””Thank you for saying so .”

1.5道别

英汉语言中告别的使用语言或方式也不大相同。中国人道别时,把客人送到门口或楼下大门口,甚至马路上,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这些话都不能直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 here,Go slowly,Walk slowly,Come again.听起来不顺耳,也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 (再见),See you later(回头见),So long.Take care.(再见,保重)”就可以了。

1.6比喻用语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日常生活中,常借用动物或颜色的特征来形容人之特性的词语,但这类比喻往往因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英语中dog(狗)的形象一般不差,常可泛指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可真是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在汉语里,用狗比喻人多带贬义,如“走狗”、“癞皮狗”、“狗东西”、“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另外,由于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不同,在表示相似的比喻或象征意义时,英语和汉语会使用完全不同的颜色词,例如:blue pictures(黄色电影)、the blue-eye boy(红人)、to be green-eyed(眼红、嫉妒)、green hand(没有经验的人)、in the black(不欠债)、grey mare(母老虎)、white harvest(晚秋时节的收获)等。

二、历史背景的文化差异

各民族文化有其产生的土壤,发展的历史和群体认同的现状。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背景决定了不同的文化现状。不同的文化现状意味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行为准则。在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存在着一道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屏障,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2.1 生存环境的差异

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等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何如将君比孟夏君胜明丽且温婉)。

2.2 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了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2.3 宗教信仰方面

中西方由于长期不同的宗教信仰,决定了两种语言中许多表达差异的不同。英美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督教传统,而中国人长期信佛教、儒家学说。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2.4 思维方式方面

在上述差异中最为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思维差异,也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最重要因素。英美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他们在遣词造句谋篇上遵循着从一般(general)到具体(specific),从概括(summarize)到举例(examplify),从整体(whole)到个体(respective)的原则,即所谓的“先果后因”。而在汉语中,我们习惯于先分后总,先说原因后说结果,即所谓的“前因后果”。如:He had to stay at home yesterday because he was ill.(因为他病了,昨天他不得不呆在家里。)Tragedies can be written in literature since there is tragedy in life.(生活中既然有悲剧,文学作品就可以写悲剧。)

三、熟悉差异,尊重差异,排除差异障碍的方法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和文化是紧密联系的,中西文化中存在很大的差异,且这些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作用与影响。要想在跨文化交际中排除文化差异障碍,获得交际的成功,必须注重学习,掌握对象国的背景文化知识。我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加强对英语国家背景文化知识的了解,以克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障碍。

3.1学好语言就必须了解文化背景知识。了解文化知识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关键,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语言受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反映了某种文化的独特之处。离开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如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target culture),我们就很难理解某些词语项目的意义。如Which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week?按我们的习惯,星期一是每周的第一天,但在讲英语的国家,却将星期天,耶稣复活日,作为一周的第一天。又如:英语中的“Thanksgiving”、“Sandwich”等,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仅

仅知道表面意思是远远不够的。再如“You are ,indeed,a lucky dog.”,按字面意思直译就是“你是一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是一句讽刺人的话,因为,在中国人眼里“狗”是贬义词,如用来指人时,一般指自己讨厌的人。可在英语中它的意思是“你真是一个幸运儿”。在西方社会,“dog”是家庭成员之一,人狗之间相处和睦。“dog”在这儿指人,非但没有骂人的意思,而且还是一种亲昵的表示。

3.2 博览群书,积累目的语的背景文化知识

由于文学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文学现象的发生,因此,要想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帮助,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平时可以多读一些英语现代文学作品、英语原版小说,多看英语报纸(如China Daily,Times)和英语杂志(如英语世界、英语学习等),多阅读一些介绍西方国家背景文化知识的文章和书籍。此外在阅读此类书籍、报刊、杂志的同时,也要留心和积累有关民族习性、社会习俗、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材料,不断学习和积累英语国家的背景文化知识。

3.3 多观看英文电影、电视和录像,以吸收异国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有选择地观看一些有意义的英文电视、电影和录像,更直观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比如:想了解美国的家庭可以选择看《成长的烦恼》;Growing Pains the 1st Season;想了解社会文化,可以看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走遍美国》。在看影片时,要注意片中人物对话的内容、说话的方式、日常生活的情景,观察人物的姿态、表情、行为动作等语言以外的交际手段。注意从影片所显示的内容寻找、收集有关文化知识的各个方面。

3.4 积极进行英文思维,从语言中更好地理解对象国文化

中西不同民族,因其文化背景的差异,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而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又在该民族的的语言中得到广泛而深刻的反映。因此,可以在学习、使用英语语言的同时,积极进行英文思维,并更深入了解语言背后所具有的文化。如:想用英语表达“上星期五在剧院门口,我碰到了多年未见的高中同学”,使用英文的直线型思维,即在表达思想时,直截了当,要点放在句首,再进行各项补充。因此,可清楚知道应该将之表达成“I met with my high-school classmate at the entrance of the theatre last Friday,whom I hadn’t seen for years”。而更深入挖掘,了解到形成这种思维方式主要是因为:在西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制度形成了弱肉强食的社会风尚,这使有本事的强人得到尊崇,而缺乏自信的人得不到重用,从而形成了西方人直率的性格,喜欢直接表达。如果外语学习者能在阅读英文书籍或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时候,使用英文思维,不但能更好地掌握正确的英语表达方式,而且更易于掌握、理解英语国家的背景文化。

3.5 对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和分类收集,以利于学习、记忆

外语学习者可以在学习、掌握异国文化传统、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其与本族文化的差异,这样可以同时对异国文化和本国文化有更清晰的认识与理解。如:在了解到西方圣诞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如圣诞老人赠送礼物、圣诞假期、圣诞晚餐、家庭聚会等时,可以同时与中国人过春节的习惯,如拜年、给压岁钱、放寒假、吃团圆饭等加以比较,更好地了解圣诞节、春节的不同习俗及其对西方人、中国人的意义。再如:西方人拥有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而中国人则是以集体主义为中心的价值观,比较后可以了解到,与中国人相比,西方人更注重自己隐私的保护。同时,还可以对文化差异进行分类收集,以便于识记与应用。

结语:语言是社会存在的产物。中英语言交际,除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语言与文化相互渗透、彼此交融,文化体现在具体的言语行为中。因此,我们在学习英语中,不可忽视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倾向,要适时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充实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提高认知能力,要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随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比较,使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进而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泰勒.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M] .New York:Harper Torchbooks1871.[2]王晓丽、江丽.中英日常话语交际语对比及文化差异.[J].九江学院学报.2007.[3]陈亚军.浅谈中西方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J].20世纪英美文学研究.2001.[4]李艳.汉英语言和文化差异漫谈.[J].卢洲医学院学报.2004.

[5]肖其.中外言语交际及文化差异浅说.[J].成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6.[6]刘霞、张宗奎.中西文化差异种种.[J].山东教育.2002.

[7]李莉华.解析日常交际中存在的中西文化差异.科技信息.200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