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出神入化的隐喻运用_解读海明威小说_白象似的群山_

出神入化的隐喻运用_解读海明威小说_白象似的群山_

出神入化的隐喻运用_解读海明威小说_白象似的群山_
出神入化的隐喻运用_解读海明威小说_白象似的群山_

出神入化的隐喻运用

)))解读海明威小说5白象似的群山6

张 英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321000)

摘 要: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表达手段,用在文学作品中,旨在展示作品意犹未尽的潜台词。海明威的短篇小说5白象似的群山6在人物称呼,环境描写,对话叙述等各个层面,处处充满隐喻,极大地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0式的写作风格。

关键词:隐喻;

5白象似的群山6; 冰山

中图分类号:I10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08)12-0074-02

Superbly Exertion of Metaphor

)))On Hemingway p s Short Story Hills Like W hite Elephant

Z HANG Ying

(Foreign Languages Institute,Taizhou University ,Linhai,Zhe j iang 317000)

Abstract :Metaphor as a special linguistic device conveys what is not explicitly said or directly articulated.In Hemingway p s short s tory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metaphors appear in the appellations of the characters,description of the situation,depiction of the dialogue,etc,which embodies the basic features

/iceberg 0of Hemi ngway p s extraordinary writing skills.

Key words :metaphor;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 iceberg

收稿日期:2008-09-17

作者简介:张 英(1978-),女,浙江临海人,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生,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从事语义学、英美文

学方面的研究。

5白象似的群山6是海明威的早期代表作之一。提起海

明威,就不得不提他的/冰山原则0。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5午后之死6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0;/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了似的。0[1]显而易见,作家在这里强调的是省略与含蓄,主张水面下的/八分之七0应该留给读者去感受,用极少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大量的信息,以表现作品简洁含蓄,耐人寻味的特点,而实现这一特点的重要手法之一就是大量地使用隐喻。

在英语里隐喻(metaphor )这个词源于希腊语里的metaphora 一词,而这个希腊词又源于meta (意为/过来0)和pherein (意为/携带0)。本文中所谓的隐喻是从认知的角度来谈的,即指一套特殊的语言过程,就是用源域(source domain)的一个概念去表述目标域(target domain)中的一个概念,即借一件事物来讨论、映射另一件事物;以一事物的具象特征来映衬另一事物的抽象特征。这种由此到彼的形式,通过形象化的语言,使得深藏在表层意义下的主题意旨生动地突现出来。因此,隐喻的运用就能更形象更清楚地表现事物外在的或内在的特征。而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表达手段,自是被作家们所器重,用在文学作品中,旨在展示作品意犹未尽的潜台词。

小说5白象似的群山6在人物称呼,环境描写,对话叙

述等各个层面,处处充满隐喻,而同时,文字又是如此简洁干净,以最直白的语言展现一段相当有延展性的生活空间,极大地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0式的写作风格,正如著名作家余华所说/5白象似的群山6有资格成为对海明威-冰山理论.的一段赞美之词0。

一、人物称呼中的隐喻

5白象似的群山6中的男女主人公是/那个美国男人和那个跟他一道的女孩0[2]。故事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男主人公的名或姓,海明威先是称他为/the American 0(美国男子),后叫他/the man 0(男人)。用国籍/the American 0(美国男子)和最宽泛的称呼/the man 0(男人)来指称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很少见的,可见海明威是别有用意的,实是用它来隐喻一类人,喻指象故事里男主人公一样的所谓/迷惘的一代0(the lost generation)的美国男青年。他们幻想破灭,茫然困惑,失去前进的方向,没有人生的奋斗目标的,过着消极逃避现实的飘流放荡的生活,没有责任感,要女人,但不要孩子,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心灵的空虚和苦闷,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故事里的女孩名叫/Jig 吉格0。她是小说中唯一有名字的人物,而这名字绝非一个简单的符号而已,它也具有隐喻性。因为其一,jig 是一种快步舞,隐喻女主人公年轻、四处漂泊的形象(因为小说中一直称她为girl,而不是woman;女孩不懂西班牙语,买酒时需要男友翻译);其二按5科林斯大词典6的解释,jig 指一种人们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特别的行为或活动,隐喻了女主人公可能会改变堕胎的主意,这

第27卷第12期

怀化学院学报

Vol 1271No 1122008年12月

JOURNAL OF HU AIHUA UN IVER SITY

Dec .2008

一点我们可以从后面的对话中得到证实,而那位美国男人则害怕她改变堕胎的主意,所以一直在说服她堕胎,不断的在说/那实在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手术,甚至算不上一个手术0, /然后就一切都正常了0,/我知道咱们会幸福的。你不必害怕。我认识许多人,都做过这种手术0,/以后咱们就好了,就像从前那样0[2];其三,jig在美国俚语中有trick或joke的意思,它最常出现在短语/Jig is up0中,意为/游戏结束,玩完了0。让人不由地去揣摩两人的性爱是否因为怀孕而终止,甚至双方的感情是否能继续维系。可见故事中人物称呼的含意已远远超出其文字符号本身所载,也因此更增添了故事的/冰山0色彩。

二、环境背景描写中的隐喻

故事中的环境背景描写虽用词简单,但寓意深刻。先来看看标题,它来自于女主人公的一句话:/它们(那些山)看上去像白象。0[2]白象和群山恐怕是很难扯到一块去的,就颜色而言,除非是雪山或冰山,而在这篇小说里,时间是盛夏,天气非常热,当然不是指的雪山。群山看上去像一群白象,其实是小说里女主人公的一种感觉。对于读者来说,它不大容易引起共鸣。不仅如此,连她的男朋友,那个美国人也没有共鸣。那么海明威如此写法肯定有其喻意。首先, White elephant在英语的意思近似于汉语的/鸡肋0,又不完全对应,是从印度传来的一个典故。白象是一种罕有的白色或浅灰色亚洲象,在东南亚及印度地区常被人们带着特定的尊敬而神圣地看待,然而普通人家无力供养一头大象,所以它成为累赘之物,最珍贵又最不需要、甚至带来麻烦的东西。在美国传统词典里,white elephant还表示/An endeavor or a venture that proves to be a conspicuous failure0,意思是结果证明是场明显失败的努力或冒险。理解了这个词,我们不难看出,白象实是在隐喻通篇对话的核心$$女孩腹中的胎儿。这本该是爱的结晶,如今对于这一男一女却不啻为whi te elephant。除此之外,圆滚滚的白象似乎还在隐喻女孩怀孕后的体形。

另外,隐喻增加了表达的精确性和形象性。在语言中的一些词不能精确的表达某些概念和现象时,我们往往借用某一更为熟悉或直接的经验领域的感觉来更精确形象地表达另一种经验领域的感觉。而我们对某一领域的知识使得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推理;当某一领域作为隐喻映射的源领域时,该领域的推理模式也被映射到目标领域。比如,在小说的开头,海明威用简单的语言描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天气非常热,巴塞罗那来的快车还有四十分钟才能到站。列车在这个中转站停靠两分钟,然后继续行驶,开往马德里。0[2]这里,火车只停留两分钟,很短。这一有限的时间实是在隐喻吉格必须尽快堕胎。/首先,她不可能长时间地琢磨这一难题,因为她越迟去堕胎,她的危险性就越大。其次,因为堕胎在当时的西班牙是违法的,即使在近来也这样,在当时专制统治时期它是要遭到严厉惩罚的行为,在有人知道这事之前必须解决掉。0[3]再比如,小说里借女孩的眼写景有两处: /姑娘正在眺望远处群山的轮廓。山在阳光下是白色的,而乡野则是灰褐色的干巴巴的一片。0/在那一边,埃布罗河两岸是农田和树木。远处,在河的那一边,便是起伏的山峦。一片云影掠过粮田;透过树木,她看到了大河。0[2]一边是枯竭的土地一边是粮田树林,以人物所见影射心理状态:女孩面临的两个选择$$流产或生育。前者流产(目标领域target domain))))做那极不情愿做的/手术0,可以继续与那男子四处飘流过着一种没有奋斗目标、没有责任、也没有结果的空虚生活,未来将像那/白色的山、灰褐色的干巴巴的一片乡野0(源领域source domain)一样荒凉贫瘠,死气沉沉,令人望而生悲(两大领域之间对应着的相似点)。后者拒绝堕胎,选择生儿育女(目标领域target domain)前景就像河那边的景象(源领域source domain)一派生气盎然充满生机和希望,令人欣悦,令人向往(两大领域之间对应着的相似点)。

三、对话叙述层面的隐喻

所谓对话叙述层面的隐喻,是指隐喻隐藏在人物心理活动和对话的上下文中,脱离人物心理和对话语境则很难猜出其中有隐喻存在,也无法理解话语所指。对话叙述层面的隐喻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隐喻存在形式,它的不落痕迹却事半功倍的效果,正符合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而5白象似的群山6是海明威用/声音0组装起来的一部作品,大篇幅的一个简单的情景对话,似乎就是小说的全部。在了解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后,不得不令读者一探其背后寓意。对话开始于他们要了两次酒(女孩怀孕了,烈酒显然不宜饮用,对话一开始似乎就在隐喻女孩腹中胎儿的命运),因为女孩想尝试没有尝试过的东西。也许她正在考虑生活中一种新的关系,一种新的经历的可能性。当她尝了酒后,她说:/这酒甜丝丝的就像甘草。0[2]一开始他们好像在谈论酒的味道,但接下来的对话让读者觉得:他们真的是在谈论味道吗?/样样东西都是如此。0[2]/是的。0女孩回答。/样样东西都甜丝丝的像干草一样。特别是一个人盼望了很久的那些东西,简直就像艾酒一样。0[2]当女孩子重复那个词/样样东西0时,读者一下子就明白:干草并不是谈论的话题,艾酒也不是。那个美国人其实是用/样样东西0意指/饮料和手术0,企图以此隐喻吉格做手术就如喝饮料一样简单,有甘草的甜味。而吉格的回答表面上是同意他的说法,实际上却是在隐喻她心里的滋味。/样样东西都甜丝丝的像干草,特别是一个人期盼了很久的那东西。0[2]这里期盼了很久的那东西是在隐喻胎儿。她想要这个孩子,可男的执意要她做/手术0,可想她的失落感,她心里的滋味不是像甘草那样的甘甜而是像苦艾酒一样的苦涩。

另外,当她发现男的在说服她堕胎时,她站在车站的尽头看着河那边充满生机的树木和田野,深有感触地说了一连串伤感的话:/我们本来可以尽情欣赏这一切。我们本来可以舒舒服服享受生活中的一切,但一天又一天过去,我们越来越不可能过上舒心的日子了。0[2]/不,我们不能。这世界已经不再是我们的了。0[2]/一旦他们把它拿走,你便永远失去它了。0[2]表面上女孩好像在讨论眼前的景物,而实际上她是在隐喻,隐喻胎儿一旦被打掉,她们将永远失去它了,那么她所憧憬着的有孩子、有家的美好未来也将离她们远去,生活将越过越不舒心。

在小说的尾声,简洁的海明威却用了整整一段描述男子拎着两个很重的包走来走去看火车是否到来。这似乎又是个隐喻,男主人公正携带着他们的困惑焦灼不安的等待一个解决的方案。

脱开了古典小说戏剧化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描写和斗争冲突,海明威用最简单的单词,由/声音0组装,在各个层面(人物称呼,环境背景的描写,对话叙述)穿插隐喻,构筑了一座冰山)))一个叫吉格的女孩和一个美国男子等待着火车,也等待着感情和命运的渐变,,让我们不能不叹服于作家对语言出神入化的运用。

参考文献:

[1]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蔡慧,朱世达.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M].上海:上海

译文出版社,1999.

[3]方文开,李祖明.5白象似的群山6解读[J].荆州师范学院学

报,2002,(1).

#

75

#

第27卷第12期张英:出神入化的隐喻运用

(完整版)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是根据弗洛伊德、海明威和萨提亚在各自领域将“冰山理论”提出并加以应用到心理学界、文学界、管理学界、医学界等,传播广泛。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冰山理论”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简约的艺术。即删掉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象中国水墨画技巧,计白当黑,不要铺陈,不要八分之八,而只要八分之一。英国学者贝茨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文中认为,这种简约在语言上表现为删掉了小说中几乎所有的解释、探讨,甚至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剥下了亨利·詹姆斯时代句子长、形容词多得要命的华丽外衣:“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这些英语文学的乱毛中被海明威收拾得最利索的是形容词。形容词过多是十九世纪末以亨利·詹姆斯为代表的小说家带给英语文学的一大灾难。譬如詹姆斯的代表作《贵妇人的画像》充

斥了长句子和多重修饰,“你不憋足一口长气是读不完一个句子的,好比一长列货车,站在它面前望不到尽头”(董衡巽语)。这绝对是学者型的文风。而海明威18岁就去打仗,根本没有机会进行科班训练,打过仗当了美国一家报纸驻欧洲的记者,写文章和报道要用电报发回国,语言必须简明,于是形成了一种所谓的“电报体风格”,极少用修饰语,极少用形容词。可以说文学史上有一类作家是敌视形容词的。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就有句名言:“形容词是名词的敌人。”他似乎在说只有名词是直抵事物本身,是直面、直接呈示事物,形容词多了反而遮蔽事物和内质,所以是名词的敌人。其二,小说家马原认为“冰山理论”的更内在的质素可以概括为“经验省略”。他指出开始许多评论家把海明威的省略与传统的留空白理论等同起来,以为这是一种含蓄手法的运用,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一个大的失误。传统的省略方法很类似于删节号的作用,它省略的是情味和韵致;而海明威省略的则是完全不同质的东西——实体经验。马原以《永别了武器》中曾被海明威改写了三十九遍(在另一处海明威又说是四十遍)的结尾为例:我往房门走去。“你现在不可以进来。”一个护士说。“不,我可以的。”我说。“目前你还不可以进来。”“你出去。”我说。“那位也出去。”“在此之前作者没告诉我们房间里有几位护士,这段文字也没交代,可是我们马上知道了这间停着‘我’情人(卡萨玲)

白象似的群山

《白象似的群山》中话语含义的语用研究[摘要]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作品《白象似的群山》,其风格与传统小说迥异。整篇小说没有人物介绍,以对话贯穿始终,成功地运用对话塑造了人物。语用学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在此作品中具有明显的体现,合作原则是每种语言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读者赏析小说中的对话提供了新的方法;会话含义为读者提供了一条顺利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通幽曲径。 [关键词]白象似的群山;对话;合作原则;会话含义 《白象似的群山》是海明威最具特色的短篇小说之一,它写于1927年,收入海明威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小说情节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个美国男人和一位姑娘在一个西班牙小站等火车,男人设法说服姑娘去做一个小手术。是什么手术小说没有直接交代,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我们可猜到那是一次人工流产。整篇小说以对话贯穿始终,没有人物介绍,没有情节的来龙去脉,听不见作者的任何声音,小说几乎全由一对男女的对话构成。下面从合作原则和对话含义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对话。一、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会话的目的在于相互了解,达成某种共识。在日常的会话交际活动中,语言使用者能够成功地进行语言交际活动的前提是要共同遵守约定俗成的规则系统。在交谈过程中,会话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交际目的,通过交谈理解对方,实现交际目的。因此为了准确有效进行交际,会话者之间都要采取合作的态度,遵循一些原则,这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语言学家格赖斯在60年代末,提出的合作原则。格赖斯认为,在会话过程中,谈话双方的语言交际总是互相合作的,都怀着一个共同的愿望,互相配合,以求能够相互理解对方的意思。根据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学说,会话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合作原则,实际上就是会话者所普遍持有的一种假设,即交际双方都要本着互相合作的原则,使会话围绕着主题进行,并且使其与交际目的相吻合。合作原则是人们会话顺利进行的保证,但人们在日常交谈中,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有意或无意违反了“合作原则”,这样,就产生了“会话含义”。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包括四大准则:一是数量准则: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所要求的详尽程度;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二是质量准则: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三是关联准则:说话要相关。四是方式准则:避免晦涩的词语;避免歧义;说话要简要;说话要有条理。[1](P154)合作原则是保证会话顺利进行下去的首要前提,一般情况下,交谈双方总是遵守合作原则的,然而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人们并非恪守以上原则。恰相反,人们会无意或者有意地违反以上原则,意欲表达自己的言下之意,这时听话的一方要认定对方还是遵守着合作原则的。说话人之所以违反准则其目的在于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力,越出表面意义,从符合准则的角度去理解话语的含义,从而推导出一定的特殊会话含义。[2] 二《、白象似的群山》主人公违反合作原则各准则产生会话含义的实例分析整篇小说没有人物介绍,没有情节的来龙去脉,听不见作者的任何声音。真是浮在海面上1/8的冰山,另外7/8需要读者自己去解读。对其中的对话进行分析正是对这篇小说进行解读的很好的方式。解读之后我们更能深切地体会到海明威式的写作特色。当我们运用合作原则及其准则去解读他实际上是与读者进行的对话,就能品味出他一定语境下的会话含义,顺利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白象似的群山》中主人公对数量、质量、方式和关联这四条准则逐一蔑视,现举例如下:(一)违反数量准则,产生会话含义数量准则要求发话人提供的信息适量,不多不少,恰如其分。因此,当发话人提供的信息不足以适应谈话的需要, 或提供多于所需的信息时,就会产生会话含义。如《:白象似的群山》中刚一开就蔑视这一准则:“咱们喝点什么呢?”姑娘问。“天热得很。”男人说。“咱们喝啤酒吧。”“Doscervezas.”男人对着门帘里面说。“大杯的?”女人在门口问。“对。两大杯。”[3](P192)姑娘以问他们要喝点什么开始了对话,但男人却有些心不在焉,没有给姑娘明确的答复,而只是简单的评论了一下天气。实际上他似乎想要说点其他的什么事情,而不仅仅是回答她的问题,这就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和关联准则。他既没有给出相关的回答也没给出回答所需要的信息。当姑娘建议喝啤酒时,男人也没明确的回答,直接要了两杯啤酒。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从谈话的一开始男人故意打破合作原则来和这个姑娘保持距离,来达到他其他的目的。(二)违反质量准则,产生会话含义根据质量准则,话语必须真实可靠,有足够的证据,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有时说话人故意说虚假的、没有根据的话,产生会话含义。“它们看上去像一群白象。”她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象。”男人把啤酒一饮而尽。“我也许见到过的,”男人说。“光凭你说我不会见过,并不说明什么问题。”“你是不会见过的”[3](P193)此处姑娘的比喻很奇怪。男人用了强调词“从来没有”强调他既不能也没有心情谈论与他们的主题无关的东西。但引起了姑娘的不快,然后他又自相矛盾的说“我也许见到过的”。此处他的

文学隐喻特性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212317502.html, 文学隐喻特性分析 作者:张知馨 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7期 摘要:语言深深扎根于认知结构中。传统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文学隐喻来源于文学家个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需要创造者独特的洞察力,也需要读者有更高的感知能力去理解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拟以张爱玲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隐喻为例,尽力找出张氏话语的隐喻世界,旨在分析文学隐喻的特性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文学隐喻特性启示 作者简介:张知馨,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7-0023-02 一、引言 传统语言学将隐喻纳入修辞学领域进行研究,现代隐喻学以莱考夫和约翰逊为代表开辟了 隐喻研究的新途径,认为它不仅仅是修辞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作者这样界定隐喻的本质:通过另一件事情来理解、经验某事。。隐喻不仅属于语言的,而且属于思想、活力、行为。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善于运用隐喻这一语言艺术的人是天才,创造隐喻的天赋依赖从不同事物中发现相同。人们隐喻式的感知也由于认识主体的情感、 态度、联想使人们开阔了对客体的认识。张爱玲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怀着天才梦的作家,隐喻在其文学作品中无处不在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隐喻已然渗透成为她的一种思 维方式,一个认识世界、理解时代的重要工具。 二、张爱玲小说中的隐喻内涵 张爱玲在小说世界中执着地表达自己对于世界最为真实的体认感,她无情地将解剖刀指向 自己,还原最彻底的人性。

弗洛伊德海明威和冰山理论

弗洛伊德、海明威和“冰山理论” 在心理学界、文学界、管理学界、医学界等都会常常谈到“冰山理论”。何谓“冰山理论”呢?“冰山理论”为何如此著名呢?首先来看看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著名作家海明威他们曾经在各自领域里所提出过的“冰山理论”。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于世。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的心理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超我往往是由道德判断、价值观等组成,本我是人的各种欲望,自我介于超我和本我之间,协调本我和超我,既不能违反社会道德约束又不能太压抑.与超我、自我、本我,相对应的是他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划分,基于这种划分他提出了人格的三我,他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如此等等。所以弗洛伊德把他的精力主要用于对人的无意识的研究,这点也受到了后来人的批评。见图。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后来,大家在研究任何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是首先要搞清楚水下的“八分之七”,因为这一部分是冰山的基础。 正是因为弗洛伊德和海明威在各自领域将“冰山理论”提出并加以应用,“冰山理论”才得以广为流传! 文学与冰山理论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冰山理论”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简约的艺术。即删掉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象中国水墨画技巧,计白当黑,不要铺陈,不要八分之八,而只要八分之一。英国学者贝茨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文中认为,这种简约在语言上表现为删掉了小说中几乎所有的解释、探讨,甚至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剥下了亨利?詹姆斯时代句子长、形容词多得要命的华丽外衣:“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这些英语文学的乱毛中被海明威收拾得最利索的是形容词。形容词过多是十九世纪末以亨利?詹姆斯为代表的小说家带给英语文学的一大灾难。譬如詹姆斯的代表作《贵妇人的画像》充斥了长句子和多重修饰,“你不憋足一口长气是读不完一个句子的,好比一长列货车,站在它面前望不到尽头”(董衡巽语)。这绝对是学者型的文风。而海明威18岁就去打仗,根本没有机会进行科班训练,打过仗当了美国一家报纸驻欧洲的记者,写文章

白象似的群山的精神生态解读

2012年2月学术交流Feb.,2012总第215期第2期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215No.2 [收稿日期] 2011-12-01[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HGJXH C110746) [作者简介]戴茗柯(1977-),女,河北沧州人, 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英语教育与英美文学研究。《白象似的群山》精神生态解读 戴茗柯 (哈尔滨医科大学外语部,哈尔滨150086) [摘要]《白象似的群山》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优秀短篇小说之一,作家通过凝练的句式、简 朴的措辞、有限的文字向读者传递了无限丰富的内容。作品生动地刻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 的精神生态状况。海明威对两位主人公精神世界的关注,揭示了美国社会所存在的精神问题,即 人们不知不觉陷入了精神的荒原。通过对工业文明给人类精神生态所造成的破坏行径进行了揭 露,海明威试图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激发人们对生活真谛、生活意义的思索,促使人们对内 心精神生态平衡的关注,从而呼唤人们必须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的思想信仰,最终解决精神生态 上所出现的危机。 [关键词]海明威 ;《白象似的群山》;精神生态;迷惘一代[中图分类号]I712.7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0-8284(2012)02-0172-04厄内斯特·海明威是享誉世界的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著名作家,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他一生经历颇丰,曾亲眼目睹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支援过西班牙内战,因《老人与海》获得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的代表作品有《永别了,武器 》、《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样升起》 和《乞力马扎罗的雪》等。一、海明威与《白象似的群山》 海明威的一些作品,如 《老人与海》等之所以在世界文坛占有突出的地位,是因为小说中塑造了很多虽然命运坎坷,却精神强大、具有尊严、无所畏惧的“硬汉形象”。但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 义批评的出现,很多文学批评家针对海明威的这些作品展开了批评和攻击。“硬汉形象”过多,女性形 象塑造的缺失是其中主要的原因。一些评论家认为海明威只会针对着男人来写作而不会描写女性。这些批评对海明威来说未尝不是好事,反而引起了人们用另外一种视角重新关注其作品,重新评价其小说中的人物。人们发现,其实在他的作品中并非单纯的描写男性,相反,他对两性关系十分关注和敏感,可以称之为是一个拥有双性视角的作家。 海明威是伟大的小说家,同时也是热爱自然向往自然的作家,他一生的经历大多和大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海明威涉猎广泛,游泳、打猎、滑雪、钓鱼等和大自然相联系的爱好伴随他一生。这些广泛的兴趣和活动也实现了他那些和自然相关的设想,并且那些美好的想象在他的作品中也得以充分的体现。海明威作为一名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作家,他在作品中通常将人类生存状况与大自然相结合,来揭露文明社会的破败与虚伪。由于海明威具有一种向往自然的理想,因此,他的很多作品都涉及人类与自然 环境关系的问题。他的这些写作方面的典型特征在其作品《白象似的群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海明威的著名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写于1927年,收录在故事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中。小说 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新颖的选材、深刻的内涵表现了主人公梦想的幻灭,受到各领域专家和学者的普遍赞誉。该小说对话虽简练易懂,却生动地描述了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人物

英文小说中隐喻的汉译

英文小说中隐喻的汉译 摘要:隐喻常常在文学作品中用来表情达意,是文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因此,隐喻相应地在文学翻译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隐喻翻译效果的优劣对整部作品译文质量和艺术效果有着很大的直接影响。本论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理解隐喻,探索英文小说中隐喻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隐喻;英文小说;翻译方法 一、引言 在文学作品中,隐喻这种修辞手法表达出的语言比平铺直叙更有文学色彩和感染力,与此同时读者可以获取更多的想象空间,因此隐喻性的语言往往成为作者传达情感、展现风格的重要手段之一。隐喻相应地在文学翻译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隐喻翻译效果的优劣对整部作品译文质量和艺术效果有着很大的直接影响。对于文学作品的译者来说,能否在准确翻译原文的同时成功地传递出隐喻的含义,使读者能够正确地理解原文的喻意,也成为翻译作品传神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隐喻的定义和要素 (一)隐喻的定义 人们对隐喻的传统看法是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是一种替代或者比较的方式,也是一种语言现象。隐喻没有指明两个事物的共同点,而是用一个具有形象意义的词来直接称为。隐喻和明喻不同,它不用like或as表示出来,而是进行隐藏的比较,所以又称暗喻。表达方法通常为:A是B。 (二)隐喻的要素 隐喻有三个要素:本体、喻体和喻义。本体是对喻体比喻的对象,喻体用来类比本体,基本上是人们所熟悉的人或物,喻义是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共性。想要充分的理解隐喻,需要明白本体与喻体的类似性是意义转换的前提,喻体的性质在阴雨中映射到本体上面。 三、英文小说中隐喻的翻译 纽马克 (Newmark) 指出:“隐喻的翻译展现了翻译家们各种选择方式,因此对隐喻的翻译是所有语言翻译的缩影,在对隐喻翻译的时候,译者可以可以考虑以下因素:(1)隐喻可否保留,(2)如何传达喻体形象(转换或放弃),(3)修辞手法的表现方式,(4)隐喻的含义应该清楚的表达。基于上述因素,在翻译隐喻的时候,译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直译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和人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不同的文化具有相似性,所以不同的语言也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基于这些相似之处,人们往往会选择相同的相同的喻体。在这种情况下,直译可在例如一个好的翻译方法,即在翻译中,喻体形象和修辞意义以及隐喻方法都可以保留。例如:The ghostly winter silence had given way to the great spring murmur of wakening life. This murmur arose from all the land, fraught with the joy of living. 译文:那阴森可怖的严寒寂静让位于复苏万物的伟大春天的低语,这种低语来自整个大地,充满着生活的欢乐。在英文原文中,春天被比作人的“清醒”和“低语”。直译既保持了本体的形象和特征又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二)转换 有的时候汉语和英语之间虽然有共性,但是对隐喻直译会比较生硬,容易让读者迷惑。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转换成明喻,使喻义更加清楚易懂。如: She

张爱玲小说中服饰符号意蕴探析

张爱玲小说中服饰符号意蕴探析 摘要:对服饰天生痴迷的张爱玲,善于吸收传统服饰描写的经验,并大胆注入现代元素,巧妙运用隐喻象征的手法,使笔下的服饰由平常的物象变为内涵丰富的符号。这些服饰符码不仅传达出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和命运,也成了作者认识世界、解读人生的钥匙。 关键词:张爱玲;符号;服饰;色彩;图案 服饰的出现可以看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而文明进步又使服饰脱离了它原有单纯的物质性,或隐或显地成了民族文化精神承续的一条纽带。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世界上一切有意义的物质形式都是符号。日积月累起来的各种文化符号或密码进入服饰系统中并得到确认,服饰就具有了越来越多的象征涵义。沈从文就曾直接地指出“装扮又是一种内心思想的持续表现,一种语言,一种象征”。[1] 张爱玲小说常常借助服饰的某一部分或整体,通过换喻或隐喻的组合方式,不断组合、拼接、联想和超越,创造出栩栩如生又有别于传统的服饰符号形态,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浓郁的象征意义。以符号学的观点审视张爱玲的服饰话语,挖掘服饰符号的内涵,寻绎出服饰符号背后隐藏的作家的人生观,无疑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 首先表现在服饰的色彩上。色彩在服饰中是最响亮的视觉语言,不同的色彩其色彩性格不同,作用于人的视觉产生的心理反应和视觉效果也不尽相同。色彩除了是一种具体可感的形象外,还具有一种“表情”的属性,从而形成一种“语言”,这种语言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尽管含蓄,但它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最具感染力。 张爱玲对色彩的敏感异于常人。“不知为什么,颜色与气味常常使我快乐,颜色这样东西,只有没颜落色的时候是凄惨的;但凡让人注意到,总是可喜的,使这个世界显得更真实。而颜色,有了个颜色在那里了,就使人安心。”[2]色彩作为等级的重要标志在张爱玲生活的年代虽然已不明显了,但人们在接触人物的服饰色彩时,还是会常常不自觉地通过联想、想象和情感体验把握藏在色彩表象背后的意蕴。在张爱玲的服饰话语里,利用色彩来暗示人物的身份、心境、命运的例子俯拾即是。 《金锁记》里有13处写到七巧的服饰,其中有一处是这样描写的:“她顺着椅子溜下去,蹲在地上,脸枕着袖子,听不见他哭,只看见发髻上插的风凉针,针头上的一粒钻石的光,闪闪掣动着,发髻的心子里扎着一小截粉红丝线,反映在金刚钻微红的光焰里。”这“一小截粉红丝线”正暗示和象征着七巧的情感欲望。对“钻石”的欲望和对爱情的欲望于七巧来说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她是担当不起情欲的人,她得到了“钻石”就得放弃情欲,而情欲在她的心里偏偏来得嚣张,那发髻心子里的“粉红丝线”是她想压却压不住的情欲的象征。最让读者难忘的莫过于《金锁记》里长安的服饰色调搭配了。七巧正在随随便便地向童世舫编谎言:“她再抽两筒就下来了”,此时的“长安悄悄的走下楼来,玄色花绣鞋与白丝袜停留在日色昏黄的楼梯上。停了一会,又上去了,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七巧的话长安势必听到了,此时作者没有对长安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也没有对长安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进行直接的交代,有的只是鞋与袜的色调特写。在这日色昏黄的楼梯上,人们的视线正随着两只鞋被引向“没有光的所在”。这玄色的绣鞋与白丝袜放在一起产生了“必死无疑”的象征,因为玄色,不管从它的物理性质上,还是从它造成的精神状态上看,都包含着一种死亡的因素。而白色,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把它与纯洁、忠贞相联系外,更多的是把它和无生命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常有的意向也是死亡。用这样的服饰符号暗示出长安孤苦无助和对生活最后一点幻想死灭的绝望心境。

老人与海冰山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题目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意义所体现的“冰山原则” 2、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2.1选题的目的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的日益繁琐的文学写法的偏离和背叛。国内外的文学批评家对其大加赞赏,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冰山原则”是时代的需要,反映出时代的风貌,开创了一代文风,但在实际中还有一些残缺,作为一种创作原则,“冰山原则”的影响是永恒的。本文就是通过中外批评家的观点,集合海明威自己看法,通过深入分析《老人与海》这一作品,对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冰山原则”进行了探讨。本文分析了该原则的四大构成要素,通过研究文章中多重形象的象征意义,详细分析了“冰山原则”在《老人与海》中的体现,着重分析其冰山下隐藏的“八分之七”,以此揭开其“以少见多”的深层意义和艺术魅力以及折射出的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文章最后还简单介绍了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在美国及世界文学上和社会意义上的贡献。 2.2选题的意义 2.2.1理论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老人与海》中多个形象的象征意义,对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冰山原则”进行探讨研究,有利于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从理论的高度上加深是创作者和其他读者对这一创作原理的认识。 2.2.2现实意义 通过对《老人与海》的深入研究,结合现实,引导创作者进一步探讨海明威创作原理“冰山原则”,揭开其“以少见多”的深层意义和艺术魅力以及折射出的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进而掌握这一原理的实际应用技巧,进行更好的创作。 3、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概况综述 3.1作者及作品简介 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 )是20世纪美国小说家、短篇小说作家和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是盛行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公认的代表作家,被称为美国二十世纪上半期最有才华的天才小说家。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为人,那就是:一个酷爱体育和运动的硬汉;一位世事练达的记者;一名浑身伤疤的战士;一位西班牙斗牛的狂热爱好者;一位既擅饮烈酒又讲究生活的美食家。海明威的思想十分深邃,而且观点独特,用诗人艾伦·泰特的话说,他具有“一个极其微妙的心灵和强大的选择性观察能力”。 海明威的小说通常侧重于处于充满危险的生活中的军人,渔民,运动员,

《宠儿》中塞斯的性格分析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矛盾情感 2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分析—基于xx公司商务往来信函 3 从交际方式的角度比较中美课堂差异 4 An Analysis of Harriet Beecher Stowe’s View on Christianity in Uncle Tom’s Cabin 5 从奥巴马访华报道看中美媒体报道差异 6 汉语喜剧小品中的模因现象研究 7 浅析《雾都孤儿》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8 《咏水仙》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 9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 10 论英汉口译中的数字互译 11 从女主人公蓓基的人物塑造看《名利场》的社会意义 12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13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方法 14 查尔斯?达尔内——《双城记》中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物 15 An analysis of the "never lost" qualities on Hemingway and his Sun Also Rises 16 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 17 对爱德加?爱伦?坡哥特式小说中象征手法的研究 18 汉英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翻译 19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原型人物解析 20 The modern American and Death of a salesman 21 协商课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22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23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o Task-based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24 《身着狮皮》中的话语、移民与身份 25 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特点及策略研究 26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Rebecca Sharp in Vanity Fair 27 视频辅助和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的作用 28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政治观 29 爱情描写与《》核心主题的关系 30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 31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苔丝》 32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A Farewell to Arms 33 从节日习俗分析东西方文化差异——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 34 An Analysis of Gilmore’s American Existentialism in The Executioner’s Song 35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索《马贩子的女儿》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现象 36 从意象的角度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女性的婚姻爱情观 37 A Research on University Students’ L Learning Motivation 38 黑色幽默在《第条军规》中的运用 39 论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 40 跨文化交际中恭维语的语用失误及其文化透视 41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中国小吃名英译 42 论《莫瑞斯》中E. M. 福斯特的自由人文主义思想

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形象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特征 中文04本函滨海点掌成龙 [摘要]: 张爱玲是上海最时髦,最前卫的文学才女,是漂泊不定的流浪者。张爱玲的生命在不断的放逐中越来越流离,一路不断跌落,这注定张爱玲的书写是一连串被压抑的历史。张爱玲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艳异女性,描写的女性人物都生活在病态社会里,这样笔下的女体形像是丰满的,她不但丰富了女性书写体,更丰富了女性美学,是女性书写体中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 [关鍵词]: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虚无 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中国女性文学,响应“个性解放”口号,多是激进而亢奋的,塑造的多是从旧的封建牢笼里脱身而出的新女性的形象,她们或追求婚姻自主,或崇尚爱情至上,或加入了轰轰烈烈的社会革命中,非常鲜明地印着那个如火如荼时代的烙印。然而在40年代低气压的上海孤岛,张爱玲为我们展现的,却是一个内囿的女性世界。与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流相比,它显得阴暗和晦涩。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们,是生活在古老中国屋檐下最普通的女性。她们历经多少世代,却一如既往地生活在她们几千年已经习惯了的挣脱不开的心牢里。她们全然没有为时代气息所掀起的骚动和憧憬。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受过新式教育,过着“新时代”的女性们享受的现代都市生活,她们各具不同时代所赋予的色彩,间或也有受过西洋教育的知识女性。她们坦然地,无所困惑地接受现代文明的馈赠,或做职业女性,交际花;或跳舞,谈西式恋爱,但是她们与左翼作家笔下新女性不同,大多只是具有“新女性”表象的旧女性。她们大都是生长于旧家庭,生活于行将破灭或已经破落的书香门第,没有新的思想,甚至丝毫没有受到当时革命运动和革命思潮的影响,满脑子都还是封建主义的东西,都是深深陷在中国传统意识型态之中卑微可怜而平风庸俗的小角色。在她们的骨子里,却都惊人一致地拥有一颗女奴的灵魂,在她们身上,总一样弥漫着一种阴暗的气息,整个心态和生存状态都充满了鬼魅之气,她们仍是为男性世界所苦恼、抽泣,她们“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1],依赖男人成为她们表达自立的方式,自尊成为自卑外化的表象。刚刚过去不久的火热时代留给她们的,仅仅是生活形式上的变革。她们的意识仍被男性世界所支配和控制,仍旧只属于生活在阴暗中的女奴。正如张爱玲在《谈女人》中谈到的,“在上古时代,女人因为体力不济屈伏在男人的拳头下,几千年始终受支配,因为适应环境,养成了所谓妾妇之道。”[2]她们全被一只巨手扼制着,这只巨手来自代代相传的封建传统意识,来自女性生生世世因袭的

冰山理论讲解

冰山理论 百科名片 冰山理论 在心理学界、文学界、管理学界、医学界等都会常常谈到“冰山理论”。何谓“冰山理论”呢?“冰山理论”为何如此著名呢?首先来看看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著名作家海明威他们曾经在各自领域里所提出过的“冰山理论”。 目录 冰山理论 文学与冰山理论 冰山风格的结构 1海明威冰山风格的形成原因早年的锻炼经历有一定的影响 1其他作家、艺术家的影响 1时代的影响 1独特的审美趣味 1心理的焦虑 海明威的冰山风格 物流冰山理论 管理学中的冰山理论 展开 编辑本段冰山理论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于世。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的心理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超我往往是由道德判断、价值观等组成,本我是人的各种欲望,自我介于超我和本我之间,协调本我和超我,既不能违反社会道德约束又不能太压抑.与超我、自我、本我,相对应的是他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划分,基于这种划分他提出了人格的三我,他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

人的发展和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如此等等。所以弗洛伊德把他的精力主要用于对人的无意识的研究,这点也受到了后来人的批评。见图。 冰山理论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后来,大家在研究任何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是首先要搞清楚水下的“八分之七”,因为这一部分是冰山的基础。正是因为弗洛伊德和海明威在各自领域将“冰山理论”提出并加以应用,“冰山理论”才得以广为流传! 编辑本段文学与冰山理论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 冰山理论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冰山理论”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简约的艺术。即删掉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象中国水墨画技巧,计白

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赏析

在西班牙的某个小火车站,由巴塞罗那开往马德里的快车还有四十分钟到站。一对男女--男人是美国人,和他一起的女人叫吉格--他们在车站的酒吧门口喝酒,候车。这期间大约半个小时,两个人交谈着,故事描述了他们谈话的情形。吉格怀孕了,男人感到心烦,希望女人去做流产。女人的回答言不及义,心不在焉。在两个地方,我们感觉到他们的分歧变得尖锐起来,涉及到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这由他们对手术的不同看法而暴露,男人说:我们可以拥有整个世界。女人说:不,我们不能。这世界已经不再是我们的了。一旦他们把它拿走,你便永远失去它了。在谈话的尾声,分歧达到紧张的程度,女人说:你再说我可要尖声叫了。谈话中断了一会儿,列车即将到站,女人平静下来。男人问:你觉得好些了吗?女人说:我觉得好极了。 但是,好极了是什么意思呢?女人同意了男的看法吗?没有结局,故事戛然而止。回顾他们的交谈,可见冲突蓄势待发,过程曲折。对是否做流产本身,两人似乎没异议了。男人说他不会强迫女人做,女人说我可以去做,我不在乎自己。可在表面的一致下,读者感觉到有某种阻碍,人物各自遭受挫折。这也意味着,他们的关系随之有所变化。车站的这场谈话,是这种变化的前奏。 由故事被这样讲述的特点,我们逐步感受到海明威的力量。他选择了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濒临变化的这一个时刻,将潜在的心理趋势揭示出来。而他的表达维持了事件在这一阶段的模糊性,他没有强化和夸张其中尚不明显的东西。他给我们看的是迹象,迹象里包含着可能性,可能性并不是任何明确的结果。 海明威风格的简洁从此可以看出。这种简洁,表现在作家写作时,他非常明确什么东西有以一当十的作用,它既是一种当下情境,又含孕着其他的,读者通过求索可以获知的东西。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曾用这篇小说来讨论小说的艺术:寻找失去的现在。他启发我们注意到这一点。他认为,海明威这样来写小说,他在小说的艺术上有一个贡献,那就是对这种境况的捕捉:一个对话的视觉和听觉的表面。

《白象似的群山》的语法隐喻分析 白象似的群山原文阅读

《白象似的群山》的语法隐喻分析白象似的群山原文阅读 一、引言语法隐喻最早由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创始人韩礼德 提出的通过研究语法结构对语义的体现关系,他区分了两种体现关系: 一致式和非一致式。一致性指语言结构直接反映现实世界的结构,而不一致性是指语言结构并不直接反映现实而是表现出一种扭曲的关系,语言单位在不同的语法域中转化,这种不一致即语言单位之间的隐喻过程,也被称为语法隐喻。韩礼德提出的语法隐喻只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Halliday, 2000)。 《白象似的群山》是美国作家厄内斯特?海明威的一部短篇小说。整篇文章采取对话的形式,表现了一对在火车站等待火车的情侣之间 的对话。这对情侣在一个小车站等待去往马德里的火车,女孩怀孕了 而男孩极力劝说她接受堕胎手术并掩饰自己是在强迫对方;而女孩希 望留下这个孩子,同时对男孩的态度感到伤心。小说凭借其简介语言 风格受到了评论界的赞赏。对于这部小说的分析层出不穷,但大多都基于文学赏析和文学评论的角度,有些学者尝试利用言语行为分析和语篇分析等语言学理论从语用学和系统功能语法的视角来探讨这部 小说。本文决定从语法隐喻分析这篇小说的对话。 二、语法隐喻

1.概念隐喻。在功能语言学中,概念元功能主要通过及物性(transitivity)和语态(voice)得到体现。及物性系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表述。韩礼德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及物性系统把人类的经验分成六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存在过程(胡壮麟等,xx)。在他看来,及物性过程中的各过程都可以隐喻化的,即一个过程可以隐喻为另外一个过程;随着过程变化,该过程的参与者、环境等功能角色相应发生变化;随着功能角色变化,它们在词汇语法层的体现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 在词汇语法上也有隐喻化。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名词化(nominalization)。名词化就是“过程(其词汇语法层的一致形式为动词)和特性(其一致式为形容词)经过隐喻化,不再是小句中的过程或修饰语,而是以名词形式体现的参与者。”(胡壮麟,1996:4) 2.人际隐喻。人际隐喻通过情态和语气两个系统表达,称为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情态隐喻是由情态系统中的情态一致式向非一致式表达的转移形成的。明确的主观情态形式和明确的客观形式都是隐喻性的,因为它们都是以命题的形式,即由小句的形式来表达情态。同样,从一个语气域向另一个语气域的转移的现象称为语气隐喻。 在英语中,情态意义一致的表达形式是情态副词和状语,而情态隐喻则通过动词或系表结构等来表达情态意义。例如:

张爱玲小说写作特色

张爱玲的小说,表现出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她通过对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的描写,给予读者强烈的视觉享受,同时又带来了出人意料的“痛感”。她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成功,人物的一举一动,甚至当时的场景,都表现了心理的变化,可谓透彻准确。同时张爱玲对人性和生命也有自己的见解,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态度——她用站在高处的视野,鸟瞰人间的争风吃醋,用敏锐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她笔下的不少人物,都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她以一种超然甚至冷酷的笔触,表现了决绝的生活态度和苍凉的视野,带我们走进苍凉惨淡的小说世界。她的文字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 “如果不嫌拟于不伦,只要把其文的…香港?改为…上海?,…流苏?改为…张爱玲?,简直是天造地设”——张爱玲的老友,作家柯灵如是说。那么,张爱玲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呢?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1943年她成为职业作家,并以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张爱玲虽被评价为“旷世才女”,但她一生曲折坎坷,最后魂断异国他乡。张爱玲的生平让她始终不能摆脱从内心里流露出来的衰颓时代所独有的悲哀和深刻的苍凉感,这对她小说中悲凉气氛形成了影响。从小就受到中西文化冲突下的教育,构成了张爱玲中西杂糅的人格。加之她命运多舛,导致了她的性格也极其矛盾:虽然贵为名门之后,却一生多孤独,还骄傲的声称自己不过是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的文字悲天悯人、通情达理,而她本人却孤僻寡情、与世隔绝、我行我素;她将生活艺术化和享乐化,但文字中却充满了悲凉和贵族没落、世事沧桑、处境逼仄……,因此不论她得人生,还是她得文字,都少不了一种孤独无依的悲伤,和难以把握的失落的凄凉。张爱玲的作品大多以没落家庭中男女情感、家庭伦理为题材,她以清贞决绝的生活态度,苍凉华丽的视野,奇崛冷艳的雅俗之美,凄绝的笔调,奇妙的意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苍凉的传奇。男女主人翁爱与恨的交织,是张爱玲小说中的恒久主题。她把自己对时代的内心焦灼,投影到自己的小说中,营造了苍凉的艺术氛围和人物心境,并且始终无法摆脱这种悲哀和苍凉感。 一、独特的文字风格和语言风格。张爱玲独到的文字风格和语言风格一直在打动读者的心。她的文字,用优美畅达、厚积薄发、传神精准、流畅自然来形容,毫不为过。她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新颖别致的比喻和生动传神的描写,对人物的外形和心理刻绘也细致入微。语言上看,张爱玲的用词时而富丽堂皇、时而耐人寻味、时而干净利落、时而深刻精辟、时而曲折婉转,但都摆脱不了悲哀和琐碎的调子。 开篇: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关于碧落的嫁后生涯,传庆可不敢揣想。她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 “现在他总算熬出头了,人们对于离婚的态度已经改变,种种非议与嘲笑也都冷了下了。反而有许多人羡慕他稀有的艳福。这已经是一九三六年了,至少在名义上是个一夫一妻的社会,而他拥有三位娇妻在湖上偕游。难得有两次他向朋友诉苦,朋友总是将他取笑了一番说:…至少你们不用另外找搭子, 里行间透着一个作家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并通过她娴熟连贯的文字,展现了出来。 二、畸形的时代背景下,女性生存的悲剧。张爱玲对笔下的女性着色非常苍凉,她们人格和心灵被扭曲着、撕裂着,千疮百孔、残缺不全的人伦情感,表现出旧式家庭女性的爱情婚姻与道德心理,展示了人类生存的困境——无奈与悲凉。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站在女性的角度,用她独到的人生领悟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来审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女人在小的家庭环境中的沉浮。她们对生活的困窘、

作为成长小说的《远大前程》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产品说明书的文体特征及其翻译 论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 论文化背景对跨文化英语口语交际效果的影响 An Analysis of Harriet Beecher Stowe’s View on Christianity in Uncle Tom’s Cabin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 Current Statu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System in China 关于《白鲸》中的象征主义手法运用的研究与探讨 霍桑的罪恶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O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Automobile Brand Names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商务英语信函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 An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Dietetic Cultur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from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分析 从归化异化角度浅析《三字经》两个英译版本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 两个反叛的女人——姚木兰和斯佳丽之对比分析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象征主义 谈品牌广告文体特点及其翻译 论中美广告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从认知文体学角度分析《一桶白葡萄酒》 论弗罗斯特诗歌中自然意象对意境的构建 试论言语行为理论在广告语中的运用 论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父权意识 分析文化差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影响 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揭开马丁伊登死亡之谜 欧?亨利短篇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之善良特性 《愤怒的葡萄》中圣经的象征和隐喻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对比及效果 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from English 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作品中人文精神的一致性 安妮?赖斯《夜访吸血鬼》中吸血鬼形象研究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外贸函电中否定信息的传递 论《一个温和的建议》中的黑色幽默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研究萧伯纳《华伦夫人的职业》中的女性形象 评爱伦坡哥特式小说中的恐怖美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追求和理想的分析 《紫色》中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