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试的变革

考试的变革

考试的变革
考试的变革

第八章

考试的变革

关键词

考试制度能力测试

阅读本章,努力实现:

● 形成考试科学化标准的概念

● 运用本章的思想对自己评价学生的思想

进行修正

● 改进自己检测学生的方面的的不足

● 分析我国考试与美国SAT考试的本质

差别

1、考试价值及其实现

[摘要]考试价值是考试属性对人及社会需要的满足,是考试属性满足人及社会需要的一种现实效应。考试价值分为考试人本价值和考试社会价值。考试人本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实现;考试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调节社会结构、释放社会张力来促进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按照考试规律开展考试活动,坚持考试的人本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是充分实现考试价值的前提和要求。

[关键词]考试价值;考试人本价值;考试社会价值

一、考试价值概念的界定

关于价值的定义,一种倾向性意见认为:价值是客体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现实效应。笔者对此持认同态度,理由是:(1)价值离不开客体,也离不开主体,规定价值,只能从客体与主体的关系出发。(2)价值离不开客体的属性,也离不开主体的需要,规定价值,只能从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出发。首先,客体的属性决定着客体能否对主体有用以及有用的程度。马克思对此说得十分清楚:如果去掉使葡萄成为葡萄的那些属性,那么葡萄对人的使用价值就消失了;其次,主体的需要决定着主体是否与客体发生联系。没有主体的需要,或者不与主体的需要相联系,就谈不上客体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3)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价值活动中,价值关系把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现实地联结起来,价值以价值关系为载体,存在于价值关系之中;价值关系则以价值为内容,并通过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现实效应具体地反映出来,规定价值,只能从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现实效应出发。

一般而言,在一定的价值关系中,价值客体的某一固定属性,主要地只能满足某一价值主体的需要,如吃饭是为了充饥,喝水是为了解渴。虽然有时价值客体的某一固定属性,可能会满足几个价值主体的需要,但这几个价值主体的需要,是有主次之分的。而考试中的价值关系则不然,考试价值具有明显的双元主体性。考试作为一种测度、甄别人的身心素质个别差异的人本化社会活动,它不仅要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且要满足个体的人的需要:社会希冀通过考试来维持社会集团、阶级、种族等的延续与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而个体的人则需要通过考试来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达到个性的自我完善。可见,在考试价值关系中,存在着两个价值主体:社会和人。考试必须满足这两个主体的需要。

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考试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考试的属性对作为主体的人及社会的需要的满足,是考试属性满足人及社会需要的一种现实效应。

二、考试价值分析

考试价值分类是考试价值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人们可以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如依据考试价值关系的客体承担者可分为内在的本体价值和外在的工具价值,依据考试价值的性质可分为积极的价值(正价值)和消极的价值(负价值),依据考试的发展方向可分为理想的价值和现实的价值等等。笔者认为,对考试价值分类,应该从考

试价值的内涵出发,依据考试活动本身的特点来进行。据此,可以主要从考试满足考试的价值主体人的需要及社会的需要两个方面来考察考试价值:一种是考试对人的价值即考试人本价值,它反映的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需要与考试所能适应与满足的程度之间的关系;一种是考试对社会的价值即考试社会价值,它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与考试所能适应与满足的程度之间的关系。

(一)考试人本价值

考试的本质是对人的身心素质个别差异进行测度与甄别,它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最终归宿,因此考试人本价值是考试的本质属性与根本功能的体现,是最核心、最基本的价值。考试人本价值就体现在促进人的社会化及个性化的圆满实现上。

1.考试促进人的社会化的实现

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人的社会化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个人在社会中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的知识、技能和规范;二是个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介入社会环境,参加社会关系系统,再现社会经验。其核心是用社会文化武装个人,用社会统一的行为规范指导和约束个人,用社会公认的人格模式造就个人。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人的社会化不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它是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互助的结果。其中,社会教化是人的社会化的外部动因,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它向个人提出明确的社会期望,引导和制约着个人社会化的方向,为个人社会化的实现提供特定的氛围和情境等。考试作为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在人的社会化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1)考试通过考试目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标准等形式将社会期望全面呈现在考生面前,为考生的社会化行为树立"标尺",进行定向;(2)考试通过对考生身心素质个别差异及其变化状况的科学检测,将考生的社会化状况和程度及时显现出来,控制其社会化的进程,调整其社会化的节奏,克服其"社会化不足"与"过分社会化"的倾向;(3)考试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现象,其活动本身所呈现的文化特性能潜移默化地促进人的社会化的实现。

2.考试促进人的个性化的实现

个性是一个人在他的内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生活的实践锻炼与陶冶,逐步形成的观念、态度、气质与习惯等,它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和。人的个性,作为人与人相区别的内在根据,有着十分显著的自主性、独特性的特点。自主性是区别人与人之间主体发展状态的标志,自主性的人是客观环境的支配者和控制者,是自己活动的主人,能以自己的思维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不盲目受客观环境的支配,也不盲目顺从他人的意愿,能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具有自律性。独特性是个性的主要标志之一,人和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一个有独特个性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往往根据自身的生理心理特征去接受社会教化,以个人特有的方式融汇社会生活经验;在不同的甚至是彼此冲突的社会影响面前,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作出判断和决定;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能动地调整、构造自我和行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一定的遗传或生理素质和一定的社会条件

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实现的。人的个性化,即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在通过活动与社会环境的作用中逐步形成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独特个性的过程。个性化是个体的人独立参与社会生活,充分发展自主性、创造性,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前提。

考试作为重要的社会环境,在促进人的个性化的实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考试能为个体提供十分明晰的身心素质个别差异的信息,为个体抉择自身的个性化发展方向及其发展程度提供依据;(2)考试能为个体提供较为清晰的社会价值标准,促使个体个性化的形成能在符合总体社会价值的范围内进行;(3)考试能为个体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氛围和环境,满足个体特殊的合理的价值需求,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实现。

(二)考试社会价值

考试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并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其内容、性质和模式,以发挥不同社会或时代所期求的功能。因此,考试的社会价值客观存在。根据社会学的观点,所谓社会是指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社会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各种要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转和变化的系统。社会系统的运行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和经常状态。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是指特定社会的子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考试作为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其社会价值就体现在促进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上,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1.调节社会结构,促进社会系统结构性协调

社会结构是社会系统运行的基础,它对社会系统的运行状态起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社会系统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必须建立在结构协调的基础上。社会系统结构性协调要求社会要素的联系具有较高的有序性、合理的比例与排列和严密的组织性。由于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社会系统结构性协调的核心是构成社会各部分的人的结构性协调。因此,通过宏观调控人才的流向,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就可以实现社会系统的结构性协调。而以测度与甄别人的身心素质个别差异为本质的考试,恰恰能根据社会系统结构性协调的客观需要,甄别选拔人才,调控人才流向,通过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社会结构的协调化,从而促进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2.释放社会张力,促进社会系统功能性协调

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还有赖于社会系统的功能性协调。所谓功能性协调是指社会系统的活动和作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社会学认为,阶级、集团与个人的不同利益及其意见的表达与实现若经常受阻,社会就会积累冲突的因素,不满情绪等冲突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功能性失调。开辟各种经常性与制度化的渠道,释放社会不满因素积累起来的社会张力,控制社会系统构成要素的失调,可以实现社会系统的功能性协调,促进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考试是释放社会张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考试最大的特点就是公平性,它能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和条件。考试释放社会张力,主要是指考试通过改变人们自身的切身利益同社会总目标的相关关系,能有效地激发人的内在潜能,促使人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和

才智,大大提高整个社会的整合程度,从而实现以系统整体功能协调化为特征的社会系统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三、考试价值的实现

考试作为一种测度、甄别人的身心素质个别差异的人本化社会活动,既是一种价值性活动,又是一种规律性活动。任何考试活动,不仅要追求某种考试价值,而且应遵循一定的考试规律。作为一种价值性活动,它要受到考试活动主体价值需要的制约;作为一种规律性活动,它要受到考试客观规律的制约。不合目的的考试,人们不愿为,也就没有所谓实现考试价值;不合规律的考试,人们不能为,也谈不上实现考试价值。因此,考试价值的实现与否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将受到考试规律和考试活动主体需要的双重制约,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实现考试价值的前提条件。

(一)遵循考试规律,按考试规律开展考试活动,是实现考试价值的基本前提

所谓考试规律,简单讲就是考试活动的客观必然性。一般认为,考试具有三大规律,即考试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考试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考试自身运行的规律。考试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指考试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行为、社会活动,考试与社会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考试作为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参与社会的整体运行,必须满足(而不是破坏)社会系统整体运行的功能需要。人们只有将考试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开放系统植根于整个社会系统中开展考试活动,才能发挥考试的效能。考试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指考试活动的对象是人。考试的设计与实施只有针对不同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才能得到应试者的密切配合,使主试与被试两种主体之间的交互活动协调一致,真正用欲测的内容去测出应试者被测方面客观存在的质与量,对个体素质或智能方面的差异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考试自身运行的规律,是指考试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从确立测试目的、设计实施直至分析处理考试结果,都有其特有的运行规律,是一个多环节的有序流程,步骤分明,程序严密。一般说,考试的目的、内容、方法、手段等,是根据实际需要及所具备的条件而定的,但考试的程序、步骤却是相对稳定的,不能随意颠倒次序。人们从事考试活动,必须严格按考试规律来进行。

考试规律是考试活动的法则,是考试活动的客观依据。不顾考试与社会的必然联系,考试就成了无外在根据的无规则活动;不顾考试与人的必然联系,考试就成了无内在根据的无针对性活动;不顾考试自身的运行规律,考试就成了无规律可循的紊乱活动。因此,只有按考试规律开展考试活动,才可能发挥考试效能,实现考试价值。

(二)坚持考试的人本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是实现考试价值的必然要求

考试价值与考试规律都是建构考试活动所不可或缺的依据。考试规律遵循的是考试事实的客观尺度,反映考试活动的客观必然;考试价值遵循的是考试活动主体的主观尺度,反映的是考试活动的主观应然。从应然出发利用必然才能实现考试价值。

在考试价值关系中,存在着两个价值主体:社会和人。考试必须满足这两个方面的需要,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虽然现代社会以前的考试,满足的主要是社会需要,主要是为社会服务,

从未真正重视过如何满足个体需要,但这并不是说考试满足的对象只有社会这个价值主体,也并不意味着考试通过牺牲个体需要来满足社会需要的现象是合理的。

考试活动不能同时满足人和社会的需要,是由于生产力的不发达而造成的对人的需要无法满足所致。由于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产品还不能满足每一个个体的物质需要和以此为基础的其他需要。因此,由个体组成的社会和个体之间必然存在着供求矛盾:一方面,由于各个体之间的需要不一样,某一个体需要的满足可能恰好会损害另一个个体需要的满足。而社会需要在某些方面,主要是反映大多数人的利益和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肯定要以小部分人的利益受损为前提;另一方面,社会所产生的某些需要,并不一定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不一定是大多数人的需要的反映。社会和个体之间的这种矛盾,使考试价值形成了下面三种情况:(1)当考试价值关系中的两个价值主体即社会和个体在某些方面的需要基本一致时,考试对社会和个体都起积极作用,呈正价值属性;(2)当考试价值关系中的价值主体社会和个体在某些方面的需要完全不一致时,考试对社会和个体都起消极作用,呈负价值属性;(3)当考试价值关系中的价值主体社会和个体在某些方面的需要发生矛盾时,考试只能满足一个价值主体的需要,而不能满足甚至会损害另一个价值主体的需要,考试呈现出价值实现的二难境地。第一种情况是人们着力追求的,第二种情况是人们着力避免的,而第三种情况是考试中最常见、最具特色、最值得重视的。对于第三种情况的处理,历史上的考试从总体上来讲,都是侧重于满足社会需要而压制个体的需要,这就必然带来考试价值实现的低水平。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对人的价值的重视,重视个体需要、重视个体的发展,已成为衡量考试活动价值大小的重要尺度。因此,当考试处于二难境地时,现代考试需要坚持考试的人本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一方面,考试要调整、改造自己的内容、形式,尽量使两个主体的需要都得到满足;另一方面,考试必须通过自身的力量来协调两个主体的矛盾。通过考试,或者使个体的某些需要产生转化并使之和社会需要协调起来;或者使社会对人的某些要求有所改变,从而使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之间的冲突降到尽可能低的限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实现考试价值。

须说明的是,考试价值实现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由于受人的认识能力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现实条件的限制,人们对考试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对考试的人本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统一能力,都将具有历史的局限。企图超越历史,一步到位地实现考试价值的想法和做法,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是极为有害的,必须予以坚决克服。当然,人们须积极创造条件来努力提高考试价值的实现程度。

(摘自:《学术论坛》作者系葛洲坝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副教授。)

(作者:李家林)

2、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的探索

考试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科学合理的考试能对教学起到反馈、调节、评价、促进的作用。为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使考试这种手段真正为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服务,我们认为必须对现行考试与评价制度进行改革,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转变考试的观念

考试改革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与评价的观念。我们探索新型的考试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考试目标与教学大纲的和谐统一;坚持考试形式的多样性,实现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并存;坚持考试评价指标与素质教育的统一,以考试改革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以素质教育促进教育评价的改革。

二、改革考试的内容

过去的考试,常以期末一张试卷给学生下结论,语文科基本分为基础知识、阅读和作文三大块进行。数学科基本分为计算、概念、应用题三大块进行。这种僵化的考试模式难以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反而助长了教师教死书、学生死读书的陋习。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务必改革传统考试的内容结构,摒弃以单一的一张试卷给学生作终结性评价的做法,做到:①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特长;②调整考试结构,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两个维度进行测试,着重于基本能力的评价;

③采取分项考试,把过去的一张试卷改为多项考查。语文科可分为听、说、读、写四大部分八个小项。数学科可分为计算、概念、应用题、几何形体四大部分八个小项。分项考试能够全面测试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与基本运用能力。

三、改革考试的形式

改革传统的考试形式,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采用笔试、口试和实际操作等不同形式相互结合的考试办法,科学地检测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及个性特长的发展情况。

(一)笔试与口试相结合

1.改进笔试。试题形式分“单项测试”和“综合考试”两种,综合考试每学期举行两次(期中与期末)。综合考试既要注意双基训练,又要突出能力考查。笔试可采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形式。

2.增加口试。结合平时教学过程,语文科适当采用听、说、读等口试形式;数学科可采用口算、说意义、答过程、讲算理、提条件、补问题等方式进行口试。

(二)单项考试与综合考试相结合

每学期除了期中期末两次综合考试外,平时可根据教材的要求与教学的实际需要,针对学生的各种能力与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单项考试,单项考试应由执教老师合理调配、科学设置,使学生乐于参加,避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个别测试与集体测试相结合

对于那些成绩偏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有目的、有选择地先进行个别测试,个别测试的目的是对学困生进行测试前的辅导,再参加集体测试。同一班级的学生参加测试的次数和要求可以不一样。总之,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大纲》所规定的要求。

(四)书面考试与动手操作相结合

素质教育强调知识应用,强调动手操作。这一要求不仅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也要体现在考试形式上,应根据学科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操作测试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特别是自然、数学等学科更应做好动手操作测试。

四、改革考试方法

(一)分项考试

目前,我们把一次性的卷面考试,改变为平时随堂进行的离散性的分项考查,从而逐步摒弃传统考试方法,注重考试方法的科学性。分项考试做法如下:

语文科:

1.听的考试。①听写:每个年级都写20至30个词语(低年级可听写拼音),中高年级还要听写2至3个句子。这一内容的考查在期末由学年组统一命题,统一确定时间、地点进行,采用百分制记分。②听讲:根据《大纲》要求,各年级录制程度适当的短文放给学生听2至3遍,然后学生完成相应的测试题。这一内容在期末前一两周分班进行,采用等级制评定。

2.说的考试。①普通话:主要考查学生说话时普通话的正确性,以及流利的程度和语感的强弱。②表达:主要采取回答问题或即兴口述等考查学生说话的内容是否清楚明白,是否有一定的感情。

这两项内容可随平时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学生回答进行考查,采用等级制评定。

3.读的考试。①朗诵:由教师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平时课堂教学,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或课外内容,主要考查朗读时的正确、流利程度与是否有感情。这一内容可结合平时教学进行考查,采用等级制评定。②阅读:根据各年级阅读要求,学校统一命题,期末统一进行考试。考核内容以综合题为主,选择一两篇短文或段落,从中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采用等级评定。

4.写的考试。①写字:低年级考铅笔字的书写;中年级钢笔字占60%,毛笔字占40%;高年级钢笔字占40%,毛笔字占60%。这一内容可以提前一两周考查,用等级制评定。②作文:由学校期末统一命题,包括应用文和记叙文,其中,应用文占20%、记叙文占80%。采用等级制评定。

数学科:

1.计算的考试。①口算:每个年级都要进行20至30道口算,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一内容的考查在期末由学校统一命题,统一确定时间、地点进行,采用百分制记分。②笔算:根据大纲要求和各年段教材内容,由学校统一命题,期末统一进行考试,以综合试卷为主,采用百分制记分。

2.概念的考试。①说意义:主要通过学生说概念、讲算理等,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情况。这一内容可以结合平时教学进行考查,采用等级制评定。②概念的应用:主要通过判断、选择、填空等形式考查学生对概念掌握的情况。这一内容可以结合课堂练习进行考查,采用等级制评定。

3.应用题考试。①分析数量关系:结合平时应用题教学,让学生进行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而进行考查。采取等级制评定。②解答应用题:根据大纲要求与各年级教材内容,学校统一命题,期末统一进行考试,设有只列式不计算与列式并计算两类、一般有10至12道题。从中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百分制记分。

4.几何形体考试。①操作:让学生通过画图、测量与制作等活动,考查学生操作能力,采取等级制评定。②应用: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的概念或公式去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采取等级制评定。

(二)允许免考

为激发学生兴趣,更好地发挥其特长,对某学科学习特别优秀的学生,在期中、期末考试时,允许免考这门学科。实践证明,这是激励优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办法。

有人以为免考某门学科的学生会放松对免考学科的学习。其实,对免考的学生来说,是老师对其学习的一种最充分的肯定和信任,因而免考的学生会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与积极性,来学好这门学科,能赢得更多时间学习其他各科知识。

(三)鼓励重考

鼓励重考与搞频繁考试是完全不同的。重考是建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之上的,其目的是通过鼓励学生重考这个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每次考试后,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考试成绩(包括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不满意,可以申请重考;重考成绩还不满意,允许再次申请重考,直到学生对考试成绩满意为止。这样做虽然会加重教师负担,但由于能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因此教师付出这份劳动也是值得的。

五、改革评价方法

评价具有导向与激励的功能,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主动地自主学习,改革评价方法也就成了必然。我校积极探索评价方法改革,努力构建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采取符号评价、认知评价、情感评价相结合的等级制评定学生成绩的方式,成为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手段。

1.符号评价采取“符号+评语”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以形成性评价代替分数,实行没有分数的反馈。检测时,教师只给做对的打“√”符号,不给错题打“×”符号。而且老师可根据错误情况,适当加一些评语,指出寻找的方向,让学生自己找出错因,修改后做对了再打“√”符号。

2.认知评价采取“等级+特长”的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①等级评价。采用“优、良、达标、待达标”四个级别,对学生进行模糊性评价,这样,百分制的精确性被

淡化,也淡化了分数的作用。从而消除因一两分之差而引起过度竞争给学生身心造成的伤害。

②特长评价。主要是参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参与兴趣小组活动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以及参加各类竞赛的获奖情况,划分成八个等级。总之,在学生素质教育报告上不以分数论长短,而是分为优、良、达标几个等级(待达标学生通过重考变成达标),最后将学生的特长等级、获得的奖项——列举表示祝贺。

3.情感评价采用“期待+鼓励”的方法,以谈心形式或鼓励性的评语,既肯定成绩又指出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使学生乐于接受,期待学生进步。

4.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指学生的学科期末成绩由四部分的成绩组成,即①学习态度(主要看课堂参与活动情况,作业完成情况);②平时分项考试总的成绩;③特长考查等级;④期中期末两次综合考试卷面成绩。这四部分成绩在综合评价时各占多大比例为宜,可以进一步研究与实验。

(福建省福清市岑兜学区陈文陈华忠《教育探索》)

3、改革考试制度培养创新人才

考试制度是与一定的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制度。过去我们比较注重应试教育,过分夸大考试的功能和作用,片面强调考试的结果和评判,没能深刻揭示考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未能建立起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考试模式和制度,尤其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鉴于在新形势下,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外部环境,必须加快现行考试制度的改革。

一、现行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

考试制度是教学的“指挥棒”,是影响创新教育的关键因素。传统教育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采取规范性考试方式,通过标准性、规范性的试卷来评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学生,只注重知识灌输,不注重智能培养;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导致学生质疑能力差,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具体说来目前考试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考试目的功利化。突出表现在分数的价值判断上,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强调分数的能级表现,以考核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静态考核,简单判断,尤其是学业成绩与奖学金、评优评先结合更加剧了学生的功利化倾向,低层次上满足了学生短期虚荣投机行为。

2.考试内容教材化。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主要工具。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使得教材本身(编写、出版、发行)无法完全适应,这势必要求教师不断吸收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考试内容选取上虽主要依靠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然实际情况仍然是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命题,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忘笔记。

3.考试题型标准化。标准化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有效性,减少了人情分、关系分、误差分,但是标准化考试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应根据学科、专业、年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题型,增大主观性试题比重,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4.考试方式单一化。从考试方式划分,现行考试可划分为三类:面试、笔试与综合考试。一是不同考试形式各有利弊,如口试由于不受文字限制,学生能在教师所提问题的范围内,运用新学的知识自由抒发见解,充分展现才能,但是口试多为个别测试,费时费力,评分标准不易掌握,前后效应性差;二是不同的考试应用范围不同,如演示考试一般应用于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的技能、技巧、技艺的测定;三是不同的考试侧重点不同,如开卷考试(包括小论文)多用于创造性、综合性项目的测试,重在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及应用知识的能力,其内容涉及教材内外。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大多已习惯于闭卷笔试,而对于开卷笔试、半开卷半闭卷、口试、操作考试、演示考试及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等考试形式采用较少,导致学生学习单调、惧考,没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不能很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

5.评分标准精量化。长期以来我们把分数看成能力的具体外在表现,分数越高能力越强。因此,人们为了表示学业成绩的精确性,常常用百分制表示某门课程的考试成绩,甚至非常计较一、两分之差,对等级评分制、模糊评分制、激励评分制等评分方法采用很少。其结果导致学生只注重期末不注重平时,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只注重分数不注重实施。其实,不同科目、不同年级的分值并不相同,更不能简单平均相加,分数对一次考试来说,只是一组含义不清的数据,并不直接表明一次考试质量的高低;对学生来说,也仅仅是测量表上一个孤立的读数,它本身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既不表明成绩优劣,也不能比较出其它考试成绩的好坏。

二、现行考试对教学的影响

考试是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输出过程,由于现行考试制度的种种弊端造成的教师因考施教、学生因考而学的严重局面,抹杀了教师的创造力和学生的创造力。主要影响如下:

1.影响教学方法。由于考试的导向作用,对教师拓展教学内容,结合教学进度引入自己的科研成果,介绍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带来困难。教师只能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用规范性的语言、规范性的板书,向学生讲解,学生只能听讲记笔记,被动学习,死背书本,全面接受教师讲解的内容。

2.影响情感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情绪,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营造激发学生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民主气氛。但是由于考试的影响,教师没有时间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没有时间关注学生的表情,没有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

3.影响学习方法。由于科技知识的激增,新学科不断涌现,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学习法教学,树立终身教育、未来教育的观念,引导、指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自我“充电”。但是由于考试压力的影响,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涉猎宽博的知识,去看与专业相关的书刊,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4.影响个性发展。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尊重教育规律的主要内容。但是我们习惯于统一标准、统一内容、统一考试,使学生不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能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不能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和个性雏型。没有特长、没有个性、没有差异,整天看的一本书就是教材,整天做的一件事就是听课,整天想的一件事就是考试。

5.影响成才目标。从学校育才的角度看,考试对成才的影响属外部因素,它能借助考试的内容、主试者的言行、应试环境及考试结果,激发和诱导被试者思想、动机和意志的产生与发展,促使被试者向规定的培养目标进取。其原因在于:学校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的内容要体现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反映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考试具有教育性、目的性和竞争性,能够强化学习动机和成才意识,形成追求培养目标的自觉行为。但是由于应试教育,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奖学金、三好学生的评定及各种荣誉称号的获得密切关联,导致人们把追求高分数作为目标,强化了目的性和竞争性,从而忽视了适应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最基本的教育性。

三、改革现行考试制度的对策

1.树立现代考试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考试观,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以及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和过于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不要单纯以课程和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生,而要科学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摒弃重知识、轻能力,重检测、轻督导,以记忆书本知识的数量与质量,掌握技艺的准确与熟练为标准评量、选拔人才的传统观念,树立融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以创新教育为核心评量、选拔人才,督导教学双方的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掌握吸收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激发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具有敢闯、敢干,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建立科学命题制。命题是实施考试的关键环节,是衡量预期目标的重要指标。因此,命题质量如何直接决定着培养创新人才的考试效度。一是考试目标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形成最大关联度,明确解决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等一系列问题,将创新教学目标的不同方面、不同要素分解形成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考试目标。二是确定各种教学目标的权重,制定课程考试双向细目表。编制出的考试题,不仅要对课程内容具有足够的覆盖率,也要能涵盖所确定的教育目标。美国心理学家、测量学家布鲁姆提出的把教育目标认知领域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层次关系,结合教学内容重要程度、教学所需时间等因素,从内容与目标两个维度合理分配权重,对高级目标适当增大权重,以促进学生创新智能的发展,很值得借鉴。三是确立体现创新特点的考试题型,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创新兴趣。根据不同的标准试题可分为客观性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简答题、是非题、填空题、选择题、配对题、排列题等。主观性试题包括作文题、论述题、自由反应性试题等。不管哪类试题,都有利有弊,选择题型时,要充分认识不同类型试题的特点,了解各种试题的优点和缺点。应根据考试内容、考试目标,灵活采用不同类型的试题,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各类题型最佳测试点。

3.建立科学评分制。评分是考试的重要环节,对考试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在某一次考试所得的分数,只是表示他在该课程考试中所表现的能量,并不代表他在某方面的全部能量。不能仅仅根据一次考试成绩就断定该生具有相应的智能水平。原因很多,除教育、练习、环境等效应外,身体健康状况、情绪是否愉快等,都足以影响考试分数。美国高等院校的评分制是等级评分制,即打、A、B、C、D、E诸等,A、B是优良,C、D为及格,E是边缘分,F是不及格,也有S、N即合格、不合格等,除此以外还有教师的书面或口头评定。近年来美国大学的考试也进行了改革,有些学校为鼓励学生学好知识,尽量不以分数来惩罚。例如布朗大学记分用A、B、C及“无学分”,而不打“不及格”分。如果学生成绩未达标准,就不记分,也不在学生成绩单上作记录。对此我们应该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难度、考试题型采取更加灵活的评分办法。如对主观性试题(论述题、论文题)采用相对评分法、等级评分法;对客观性试题(是

非题、选择题)采用准确评分法、量化评分法。同时学生成绩评定综合化,把期末考试、平时测验、社会实践、学习纪律、课堂发言按一定比例综合记入学生成绩。允许学生重修重考,重新选课,消除一次考试定全局的负面影响。

建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考试制度并非易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直接,也容易规范,透明度、公平性都较高。但是在创造教育中如何正确、公正地测试、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却相当困难。这是因为创造力本身就具有多样性、多维性、多质性等特征。因此,我们不应对传统考试制度全面否定,而应对现行考试加以改革,以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石河子大学教务处处长蔡文伯《教育发展研究》)

4、近三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设计思路探讨

仔细分析近三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的设计思路和教育部考试中心综合能力考试课题组编写的《综合能力测试考核内容与要求》,可归纳出以下明显的特点:

1.强调考查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社会热点问题的隐性介入,对社会重大事件的反映通过题目内涵的领悟来实现

近三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的热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近两年时政热点;(2)新科学、新技术的发明及其应用对人类的启发或反思;(3)有关人类发展前途的重大社会问题(如地区冲突、战争、区域联系、和平与发展)和人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4)学科内和学科间既具有自然联系又具有可再生性的知识内容。

2001年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侧重考查党和国家重大的国策和战略,以及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引用素材集中体现热点或符合国家宣传口径的实例,重视思想教育因素的有机渗透。全卷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以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为立意中心的题目约点70%的比重,如:(1)西部大开发;(2)产业结构调整;(3)经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4)科技革命和科技创新;(5)巩固和加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6)扩大内需和消费问题;(7)中国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8)社会改革与思想解放;(9)中美关系;(10)殖民掠夺与民族独立运动;

(11)我国不同省份水土流失形成原因。

2002年春季北京市试题侧重考查:(1)中国加入WTO后对我国经济建设和政府职能的影响;

(2)人与自然、社会;(3)规范市场秩序;(4)北京市申奥成功对北京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治理北京市大气污染的紧迫性;(5)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三次大的变动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6)孙中山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7)“狮子座流星雨”的预报;(8)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过程;(9)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10)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变化的自身规律等大量当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

2002年夏季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考查的热点有:(1)欧元正式流通区域集团化;(2)改善和保护城市环境;(3)对外经济文化友好往来;(4)战争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5)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6)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7)与时俱进,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8)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9)农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10)历史古城经济的衰落与今日城市发展与建设方向;(11)古“丝绸之路”与亚欧大陆桥的政治经济意义。

近三年的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采取隐性介入社会热点的方式。例如2002年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本意是考查“亚太经合组织”,却隐性介入考查“欧元正式流通”;本意是考查祖国统一,却隐性介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因此,分析时政热点在紧扣教材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让思维向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平时要多考虑这个问题有没有可深入的余地?能不能转换不同角度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分析热点时,要明确有些时政热点不一定是高考命题热点,有些冷点反而是高考命题热点。每年社会热点很多,而很多热点问题又可以从许多不同角度来分析,这就导致

许多从事文科综合高考辅导的教师无所适从,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由于准备的题量过大、过泛、过深,学生疲于应付,而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那么如何来看待这些问题呢?这就是要解决“冷”和“热”的关系,也就是说将一切看上去“很热”的问题冷处理或通过题目内涵的领悟来实现。比如说,在2002年复习备考过程中,许多人认为美国的“9·11”和上海的“APEC”是一个需要重点准备的问题。但结果在全国卷夏季试题中并没有出现,许多教师在做试题评价的时候,甚至责备考试中心的官员,认为试题没有真正从社会热点立意。这其实多少有些认识上的误区。

类似于“9·11”事件,还有中东问题等等,这些类型的时事热点,我们都需要进行冷处理,因为这里面涉及的许多问题涉及我国外交政策原则问题,并非我们中学生所能充分领会的。我国政府对许多问题的立场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又有灵活的一面,所以在问题的设计和答案的设计上均会出现一系列的难题。

相反有一些看上去比较冷的问题,如人与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等等,则应该加以重视。如2002年文科综合卷的“洞庭湖”和大综合的“核能源”试题。还有一些问题如“西部大开发”和农业等问题,则因为与地理等学科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一般会采取比较曲折的办法设计试题。比如2002年文科综合中“丝绸之路”与中亚经济合作问题,其实对应的就是西部大开发的主题。

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要学会对于热点问题做出判别,对于一些十分复杂的热点问题可做一定的冷处理,而对于一些具有长久价值的热点问题,则应该加以特别的重视。

2.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考查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

近三年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前两年将50%左右的比重,今年又高达70%的比重,放在了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和借鉴古今中外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方面。如2000年(1)“美国罗斯福政府推行新政”;(2)我国宋代海上贸易;(3)明代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兴衰;(4)西部大开发;

(5)中国加入WTO达成协议等。

2001年(1)西部大开发;(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3)科技革命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4)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

2002年(1)欧元正式流通与经济全球化;(2)我国古代对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友好往来;

(3)加入WTO后,我国制造业的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4)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5)洞庭湖区经济结构调整;(6)古开封商业繁荣的兴衰和今年城市建设的方向;(7)古“丝绸之路”和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意义,创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周边环境等等,都突出地体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在突出考查考生艺术素养的同时,加大考查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内容。

例如从扬州瘦西湖因地制宜与借鉴园林艺术风格到圆明园荟萃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从清明上河图北宋名画到敦煌莫高窟宗教艺术宝库,突出考查了考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知识。高考命题设计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组织题干和选项,突出体现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亲和性。

例如2002年春季北京试题26题题干“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2002年夏季全国卷33-35题采用“月是故乡明”“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等诗词;2002年夏季山西卷辨别运用“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审美诗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等等,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命题思想,将理性思维(哲学常识)与感性认识(名人精典语录或古诗词)有机结合。

近几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者在考查先进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变化方面占了较大的比重,如2000年“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戊戌维新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和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主义者就封建专制问题提出许多思想主张”一题;2001年“历史上思想解放与重大社会改革”6道选择题;2002年山西新课程卷“儒家思想的变化”4道选择题;2002年全国卷“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两道选择题等等。

3.强调时政热点的外壳,突出学科基本知识逐一展现

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设计者,在创设题目意境和社会焦点的背景材料时,强调时政热点的外壳,突出引导考生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的社会科学知识。如2001年全国卷西部大开发只是问题的外壳,在这个外壳下,所要考查的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逐一体现出来。2002年全国卷“欧盟”问题,欧盟只是问题的“外壳”,在这个外壳下,地理学科知识和经济常识、政治常识逐一体现出来。这样做的意义并不完全在于考试本身,而在于让书本知识变得鲜活生动,让学生知道所学的知识有什么样的用途,让这些“必要的”知识变成“有用的”知识而伴随终生。

4.强调跨学科内容转换自然衔接,尽量达到既不为服从主题而牺牲学科主干知识,也不为服从学科主干知识而支解主题

影响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质量的最关键题目是跨学科综合试题,而设计跨学科综合试题首先遭遇到的是选材的异常困难。命题设计得对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进行处理,使其内容延伸,触及到各学科的领域内,但在具体命题过程中,会出现为了服从主题而牺牲某一个学科或两个学科主干知识的现象。例如2002年江苏卷“美国插手中东地区”一题,地理学科为突出基础知识却支解了主题,显得有些牵强附会。又如2001年中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重要问题,地理、政治考查的是主干知识,而历史学科则牺牲了学科主干知识。“非洲政治地图的变化”一题,历史、政治学科考查的是主干知识,地理学科则服务于主题。2002年《清明上河图》一题则为理想的跨学科综合试题,分析北宋后导致东京商业衰落的社会政治原因和这里黄河河段经常泛滥的原因,最后讨论开封今日的城市发展与建设方向,该题既不为服从主题而牺牲学科主干知识,也不为服从学科主干知识而支解主题。由此可见,高考命题者在跨学科综合试题的设计思想方面正逐渐走向成熟。

本文摘自《中国教育报》2002-11-20

5、SAT考试有助于全面地考查和了解学生

美国的SAT考试和ACT考试,正是这样一种考试形式。在美国,高等学校在录取新生时通常都要求申请入学者向学校提供其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或ACT(American College Test)考试成绩。SAT和ACT考试,分别由教育测量服务中心和美国大学测验社组织,是当今美国最为主要的两种高校入学考试形式。SAT或ACT考试不同于以往以检测学生对所学习知识掌握程度的终结性考试,而是一种着眼于对学生学习能力、性向和适应性测验的配置性考试。

目前在美国,SAT考试分别于每年的1月底、3月中、5月初、6月初、11月初和12月初举行,以多项选择题为考试形式,考试时限为180分钟。SAT考试由六个相关部分构成,其主体分别是2个语言部分和2个数学部分,另有1个标准书面英语部分和1个旨在验证试卷本身效度与信度高低的试验部分。从试题内容来看,SAT考试旨在评价学生在校内外学习中发展起来的认知和分析能力,而与一般的学校教育内容并无太多的直接关联。

与SAT考试相比,ACT考试与中学教学的关联程度稍高一些,试题范围也比SAT考试的语言和数学部分有所扩展,直接测量考生的分析、解决问题和批判性评价书面材料等高校学习所必需的能力与技能。ACT考试由四组分测验构成:旨在测量考生书面英语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的英语测试,旨在测量考生定量推理能力的数学测试,旨在测量考生理解、分析、评价性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社会科学阅读测试和自然科学阅读测试,前者涉及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学和人类学等领域,后者则涉及数、理、化和其他自然科学领域,共计219道题目,要求在160分钟内完成,题型仍为多项选择题。1989年以后,ACT考试在原有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着力于考核学生更为广泛的计算能力和更为概括的阅读能力:在英语测试方面,加重了测试考生修辞技能的比重;在数学测试方面,新增了解析几何的内容并加重了代数的比重;综合原有的社会科学阅读和自然科学阅读这两组分测试,设立阅读测试,内容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甚至文学和艺术;新增科学推理测试,检测考生运用图表、表格和研究总结等方式处理科学概念的能力。全套ACT考试,共计215道题,时限延长为175分钟。ACT考试每年举行5次,具体时间分别是2月中、4月中、6月初、10月底和12月初。通常,学生自高二开始即参加SAT或ACT考试。

除了检测考生的智力因素而外,SAT和ACT考试还十分关注考生的非智力因素。SAT考试附有让学生自愿填写的问卷表,内容涉及学生的志向、兴趣及其他背景信息;而ACT考试更附有中学所学课程和等级问卷、学生个人信息资料和学生兴趣问答等三份资料,从而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考生的教育需要、兴趣与能力。ACT考试结束后4至7周时间内,美国大学测验社结合考生具体的答卷情况及成绩和上述三份资料向考生反馈相关信息,提出适合考生的学习专业和工作职业以供其选择和参考;SAT考试结束后6至10周内,教育测量服务中心同样会向考生提供类似的个人成绩报告。

(摘自《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12期)上海

(市教科院高教所副研究员孙崇文)

6、当今美英法日四国高考制度

中国的高考牵动着亿万人们的心,不仅考生、家长、学校、教师为此拼尽全力,全社会也对之投以极大的关注,那么外国是否也有这般盛况呢?我们不妨观察一下国外的高考情况,看看其他国家的孩子们是怎样走进大学校门的。

一、美国高考能力测试(SAT)题目千奇百怪,高校招生注重学生学习潜能和全面素质

美国目前的高校招生一般采用证书制和高考制两种。证书制是指高中毕业生不需通过高考,只需凭借高中毕业证书就可直接进入大学,采用这种方式的主要是一些州立学院和社区学院;但大多数学术水平高的院校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测试(SAT)的成绩并参考中学时的成绩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综合素质来录取新生。因此SAT考试现在已经成了事实上的“高考”了。

SAT考试是美国的一家私营教育机构“教育测试服务中心”设计的,以前称之为“学术水平测试,现改名为“学术能力测试”,简称SAT。SAT考试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综合部分,包括语文和数学,称为SATⅠ;二是单科考试,如外语、物理、化学等,称为SATⅡ。这种考试每科的满分均为800分。SATⅠ是各大学都要求的,人们说的SAT考试主要说的就是它。

SAT考试每年举行7次,参加考试的次数不限,其考试的内容与高中教材没有直接的关系,主要考学生的逻辑、分析、推理等各方面的能力。它的考题也千奇百怪,如:癞蛤蟆是否有听觉?试证明之。试说出一种根源在外太空的东西,并为你的理论作一完整的辩论。请以下面的句子开头写个故事:“在多年以后,他想起自己第一次与冰有关的经验”……故事须提及一双袜子、一个纪念碑、一串钥匙、一头家畜和莎翁全集。再如,沙和海滩的关系中与下列哪两者之间的关系相同:A、猫和猫须;B、树和森林;C、足球和曲棍球;D、衣服和鞋子。如果答不出来,那么你很可能就跨不进美国大学的门槛了!因为这些问题都是现在美国大学入学考试中的题目。从这里可看出,这种考试不仅仅是对学生过去学习结果的检测,更是对学生将来学习潜能的考查。

美国的不少的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在招生时要学生的单科的考试成绩,即SATⅡ的成绩。学校也可根据学生的单科成绩以及志愿来决定其专业。如哈佛大学就要求学生参加三门SATⅡ考试,并要求申报者的成绩必须在600分以上。但除了单科成绩以外,美国的大学招生时特别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如学校还要学生提供高中的成绩单、教师或社会组织负责人的推荐信、参加社会活动的情况等,这真正是全面衡量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英国普通教育证书考试(GCSE)重视学生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考查

目前,英国的小学一般从5、6岁到16岁,中学从13岁到18岁。中学又分为初中(4年)和高中(2年)。根据英国政府规定,在义务教育结束时,要为16岁的初中毕业生提供一种“普通中学教育证书考试”(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简称GCSE)。考试由

英国教育部门统一命题,考试内容为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中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应开设的必修课,通常要考8到10门课程,其中英语、科学和综合理科三门课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考的科目。考试时间全国统一,考前学生可复习教育部门指定的复习大纲,大纲分为A、B 两类,但差别不大,考试内容主要是后两年学的课程,其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

GCSE考试还设有“课程作业”(Coursework)评定项目,重点考查学生的设计、操作、观察、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GCSE国家标准》规定所有的考试设计都应适当的区分度,即“能力区分度”(Differentiated Assessment)评定,这主要体现在各种考试是由不同难度水平的试卷组成的,一般分为普通(General Papers)和扩充(Extended Papers)两套试卷,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做某种试卷。

通过GCSE考试的学生如果想进大学深造,还必须在高中学习两年,这叫延续教育,这除了上大学外,还可为未来的就业作准备。读完高二后,学生必须参加“普通教育高级考试”(A-Level)考试的课程有英语语言、数学、生物、化学、地理等,学生选修的课程也要考试。考试的评分标准分8档,从A、B、C一直到G,零分则用U表示。

英国的考试制度非常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这在上述的“课程作业”评定中可以体现出来,除此以外,许多的课都要学生写论文,如历史论文成绩占40%,其它知识占60%。论文一般开卷考试,教师提前告诉学生题目,字数在2500左右。因此,英国GCSE和A—Level 考试很注重引导学校培养学生实践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大学学习和生活。

三、法国进读大学必须先通过高中会考(BAC),大学招生采用预注册制度

法国的高中毕业生想进入大学就读,首先必须通过高中会考(baccalaure at,简称BAC),它属于全国性的考试,每年举行一次,由国家统一出题。由于法国的高中是实行分科教学的,高中各科和各种方向的考试科目和内容是不同的,中学毕业会考分为普通类和技术类两大会考。普通类会考分为三组:文学组、经济社会学组和科学组。技术类会考分为八组;非生产类技术组、工业技术组、实验室技术组、社会医疗组、农产品及食品技术组、农艺及环境技术组、旅馆管理组、音乐及舞蹈技术组。会考内容则依据国家规定的高三课程纲要而定。

因为考试科目的不同,每一科在评分时加权的多少由一个系数来表示。法国为20分制。总成绩如果平均分达到或超过10分者就算通过了。得到8或9分者有资格参加第二次的考试,即补考。8分以下算未通过。下面仅举一例来简单地介绍一下考试的组织方法(见下表)F1科(机器制造)

关于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思 考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关于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 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教育厅发布了《广西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两个文件确立了我区新的高校考试制度基本框架,。如何抓住这一改革发展的契机,认真总结经验,突出问题导向,进而形成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是当前每位校长、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一、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课程改革措施各具特点,但基本处在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实施阶段,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将高中课改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同时,也为高中学校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在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课程建设应主要围绕以下六大问题展开: 一是对学校课程改革价值功能的重新审视。真正实现从分数唯一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意味着对考试文化的根本性突破。 二是在行政班基础上,推进必修课程全面而实质性的走班制。 三是新高考方案赋予学生前所未有的考试选择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选择、规划人生;同时对教学实施和学生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四是考试内容和考试重点的转变,要求学科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结构的重组将带来教师专业结构和数量的变化。 五是新高考方案中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新学生的依据和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分数不再是唯一的招生录取依据,考试的区分度降低,如何实施真实有效公正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学校必须研究的重要议题。 六是在进一步加大学校自主排课权的情况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如何建构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推进模式和方式,从而进一步形成个性化的办学特色。 另外,学校教学的具体安排也面临诸多新问题。如有些学校没有看到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将其窄化为排课表等教务工作,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产生纠结;学校为应对学生选定的高考科目,在课程设计上出现偏科,在教学上甚至重新回到唯分数论的老路上,实施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我校也面临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的问题出现等。 以上问题都是我校改革前进中的问题,分析和把握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围绕主题、聚焦问题、交流研讨、才会取得共识。 二、应统筹设计与实施课程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学校课程体系的统筹设计与实施是推进新高考方案落到实处的关键,当务之急是围绕主题,聚焦问题,研究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下五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当前必须思考和认真解决的。

考试管理制度.

考试管理规定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科学地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准确、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从总结多年来考试管理的经验出发,本着加大考试改革的力度这一原则,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章考试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一条学校成立考试管理领导小组,由教学副校长、教科室主任、教务主任、教科室副主任、年级主任、教研组长等人员组成。学校考试管理小组负责本校考试工作的组织、实施、改革等。 第二章考试命题 第三条命题工作的总原则是以提高考试质量为根本,既要坚持客观命题的方向,又要考虑学科特点。 第四条命题原则人有两人负责,教研组长审阅。审核无误后将电子稿交教科室存档。 第三章考试的组织和实施由教务处和年级组负责。 第五条考试日程由学校教科室统一安排。期中期末考试、县统测、市统测、省统测等学校统一组织的大型考试由教务处负责。周测、半月考、月考等由年级组负责。考试考务由教务处根据学校条件对考试进行编排,考行单人单座并

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随机编排考生座位。 第六条试卷印制、保管与保密。试卷印制,自始至终要加强试卷保密工作,严防窃卷、泄题现象发生,一旦发现有试卷泄密现象,应及时报教科室作突发事件处理,经查后要追究事故的责任人,并根据情况给予必要的处分。 第四章监考与巡视 第七条监考人员要认真履行监考职责,维护正常考试秩序,严格执行考试纪律,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考场的检查和监督工作。 第八条教务处要根据试场数,每一考场(或教室)要选派一至两名认真负责的教师参加监考工作。监考人员应做到以下几点: 1、提前20分钟到场。 2、发卷前要重申考场纪律,宣读《考场规则》。 3、考试时,认真检查考试情况,不准吸烟,不准干与监考工作无关的事情。 4、发现考试违纪、舞弊情况,应严厉制止,并作好考场情况记载。 5、考试结束,应按规定时间收卷,并清点试卷份数,送试卷教科室或教务处。 第九条监考人员承担以下连带责任:对考生座次不合要求,考场秩序混乱而不整顿,对舞弊和违纪行为视而不见,

中小学考试方法改革研究方案

中小学考试方法改革研究方案 一、中小学考试方法改革研究的意义、依据衣目的 中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输送到高一级学校,同时还要向社会各部门、各行业输送。实现这一核心任务,必须有一定的教学制度作保证。中小学教学中经常使用的考试,正是教育制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使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所以,研究现行中小学考试方法,改革中小学考试中不合理成份,使之科学、正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发展学生智力,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1、法规政策依据 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XX国教育法》等都充分提供了改革考试方法的法规依据。 2、理论依据 同志在教育和招生考试改革方面的大量论述,是小平同志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进行考试方法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他明确指出:“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国家教委负责同志和国家考试中心负责同志的一些重要讲话也是研究中小学考试方法的理论依据。(如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考试制度》和国家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的《为振兴中国考试事业而奋斗》等文章)。 3、学校考试实践依据

建国以来,中小学建立了各类考试制度。平时测试、期中、期末考试、毕业考试、升学考试、高考,91年以后实行的会考制度等在考试制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试验,为中小学考试方法改革提供了实践依据。 4、当前中小学考试理论研究的现状 考试是一门科学性、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当前对高考、会考有关理论及实际操作的研究很多,而对中小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操作研究的很少。在刊物上很少有这类文章,中小学教育者对考试的功能作用了解很不全面。我们学校从1990期开始研究中小学(着重高中)考试理论并开始进行开始改革实践。论文有《科学评价校内考试成绩的尝试》、《关于考试成绩评价的新方法》等等,用这方面理论指导校内考试,效果很好。得到师生认可。这就为研究本课题提供了又一实践依据。 5、研究的主要目的 鉴于当前中小学考试未能从整体上给予科学评估的状况,本课题主要研究教学过程中考试的合理性、科学性。尤其对高中阶段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班级学习成绩的评价,教师教学成绩的反馈,给予较为公正、准确的量化与考核。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能力,减轻学生负担,处理好平时考试与会考、高考的关系有着促进作用。 二、中小学考试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 1、达到的目的 (1)克服中小学考试中不能整体评价学习成绩的现象,建立一个在

2018年上海高考改革政策及改革方案

2018年上海高考改革政策及改革方案 一、考试科目 改革之后的上海高考,统一考试的科目为三门:语文、数学、英语。此外学生可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门中选择三门作为普通高中学业等级考试科目,俗称“小三门”。 二、考试分值 高考总分为660分,其中数学、语文、英语每门满分为150分,3门普通高中学业等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70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在计入高考总分时,由五等细化为A+、A、 B+、B、B-、C+、C、C-、D+、D、E共11级,分别占5%、10%、10%、10%、10%、10%、10%、10%、10%、10%、5%。其中,A+为满分70分,E计40分。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 三、考试时间 语数外统一考试时间为6月份,其中英语分两次考试,另一次在1月。合格性及等级性考试时间分散在高中三年,随教随考随清。 四、英语考试改革 英语分两次考试,题目包括笔试和听说测试。考生可以选择考一次或两次,选取较好一次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五、高校招生

高校针对各专业招生可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中,分学科大类(或专业)自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但最多不超过3门。学生满足其中任何1门,即符合报考条件。对于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高等学校,学生在报考该校时无科目限制。 六、取消一本二本 取消一本二本,合并一本二本录取批次,按照学生高考总分和院校志愿,分学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 七、高职考试 高职只计算语文、数学、英语三门高考统一成绩。

2018上海高考改革最新方案 一、总体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为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和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其权威性、公正性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在此过程中,本市按照国家总体部署,进行了积极探索。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培养多样化高素质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对接受优质、公平和多样的教育提出更高期盼。本市现行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在评价标准、选拔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学生选择性不够和过度偏科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以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于科学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为基本出发点,按照国家总体要求,通过深化改革,构建更加公平公正、更加科学合理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支撑服务。 (二)基本原则

(完整版)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务处 考试的功能主要是甄别和选拔,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过分依赖纸笔测验形式和量化评价方式,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学生的个性发展被异化为考试分数。在学生中流传这样一句话:“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每学期的期中期末往往是学生最紧张的时期。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考试评价也在逐步的“变脸”。传统的考试评价制度必须改革,但改革并不是取消考试,而是淡化考试的甄别与选拔功能,使考试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重要手段。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要求,我校在县教育局教研室的关怀和指导下,进行了”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的实验,实行“等级+评语+特长”的评价制度,给学生创造了宽松和快乐的学习环境,使教学活动和学生素质考评工作达到宽松而不放任,自主而有目标,使考试、评价达到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具体作法如下: 一、考试方法多元化 1、分项考试法 所谓分项考试就是把各学科教学内容分成若干项,化整为零。取消期中考试,淡化期末考试,加强平时测验,打破以一张试卷“定乾

坤”的传统。如将原来的语文综合考试卷分成三项:①语文积累测试卷,测试学生对于字、词的掌握和名篇、名段的记诵。②阅读理解测试卷,测试学生对于课内外文段的阅读理解能力。③作文测试,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速度。有许多学生综合考试成绩并不理想,但分项考试后,他们总能在某项测试中取得优秀成绩,增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 2、分层考试法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生的智力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个性的发展具有差异性。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存在,因而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多元智力理论帮助我们认识到考试评价应当尊重个体智能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超越考试评价标准的划一性。根据这一理论,我们试行分层考试: 分层考试法就是根据学科的课程标准,出三套难易程度不同的试卷,A、B、C卷,提高题为“A卷”,普通题为“B卷”,基础题为“C卷”,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试卷进行考试。 三卷分层考试的主要模式为:A卷:基础卷60%+普通卷20%+提高卷20%;B卷:容易卷60%+普通卷30%+困难卷10%;C卷:容易卷60%+普通卷40%。 3、口试法 口试就是要求学生当场对问题作出口头回答,能锻炼学生的口头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教基[2002]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各地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有益的经验。但是,现行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尚未形成健全的教师、学校评价制度等。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精神,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经国务院同意,现就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原则 1.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高尚道德品质、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2.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3.对学生、教师与学校评价的内容要多元,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

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既要重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也要重视在学校的课程管理、教学实施等管理环节中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形成生动、活泼、开放的教育氛围。评价标准既应注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4.评价方法要多样,除考试或测验外,还要研究制定便于评价者普遍使用的科学、简便易行的评价办法,探索有利于引导学生、教师和学校进行积极的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gt; 5.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6.重视学生、教师和学校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二、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7.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应包括评价的内容、标准、评价方法和改进计划。评价标准应该用清楚、简明的目标术语表述,主要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 (1)基础性发展目标: 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

考试方法改革

焦点与对策 焦点:职业院校考试方法的再探讨 职业院校的考试方法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巴音职业技术学院白永红 焦点:职业教育现有的考试方式,仍深深地带有传统教育考试模式的烙印,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极为不利,特别是不利于实践性教学的展开,不利于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严重影响着职业教育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所以,必须对现有考试方法进行全面的改革。文中对问题的起因,现有考试方法的现状,所引发的主要问题,考试方法的意义和作用,改革的主要思路,考试方法实施的前提条件,以及考试方法改革的价值效应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主题词:考试方法评价手段改革基本思路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作用越来越显著,国家已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加以扶持,把职业教育作为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作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

必然要求。国家对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大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因此,职业教育就必须以更新的面貌、独有的特色、全新的理念、现代的教育体系,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更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的面前。目前,各职业院校都在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发展规划,不断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使职业教育有了蓬勃的发展。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职业教育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从传统教育的一种分化,其筋骨之根仍与传统教育盘根交错,带有深深的传统教育的烙印。虽然我们加大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使职业教育套上了层层光环,但我们许多的改革也仅仅是对职业教育的“美容整形”,并未触及到职业教育的“基因”,因而,职业教育的市场适应性只能是附着于市场之上,而不是融入到市场之中。我们对职业教育的许多改革,也仅仅起到的是“附着”效应,而不是“融入”效应。所以,我们的职业教育很难经受住市场的考验,往往在市场面前显得举步维艰,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思考。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而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又处于艰难的地步,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问题,这一问题困扰着许多职业教育人。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这就需要我们找出问题的原因,找出形成矛盾的存结点,找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表面上看,职业教育的发展受经济社会的影响很大,但从实质上看,职业教育的发展更主要的是自身机制的问题,从哲学的观点看问题,是内因变化的结果,内因是起决定的因素。只要能找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有效“融入”的症结,那末,职业教育的制约因素就能找到,从而就能找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职

(完整版)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系别:工商管理系 课程名称:连锁经营管理原理 适用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连锁经营方向) 学时:其中,理论学时:实践学时: 学分: 一、设课目的: 连锁企业是现代商业组织与先进管理思想和科学技术结合所产生的新型商业组织形式。本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连锁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国内外连锁经营的发展历程,熟悉连锁经营的实质与特征,掌握连锁经营的模式、主要业态和组织结构设计,在案例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国内外优秀的连锁企业的宝贵经验和经营特色,为以后连锁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连锁经营的实质与特征、连锁企业的基本模式和主要业态。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连锁经营模式的优点,熟悉国内外优秀的连锁企业的宝贵经验和经营特色。 三、改革前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 、学生对课程的理论知识掌握较扎实,但理论实践结合不紧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仅限于机械的记忆,不能在实践中应用已学习的理论知识。 、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意识不强。 、学生对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最新发展动态关注不足。 、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四、课程考试改革方案: 、考核内容:连锁经营管理原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分析方法和实践操作能力。 、评分标准:考核项目包括平时成绩,实践调查和综合测试三部分,具体评分标准详见后附的考核标准分解; 、考核方法: ⑴平时成绩由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三部分构成;在平时 授课过程中逐日、分项、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测评。 ⑵实践调查内容是连锁企业主要特点、基本模式和业态特点的调查;要求

“跨文化交际”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试点方案

“跨文化交际”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试点方案 (2010年秋季学期使用) 一、课程说明 “跨文化交际”是开放教育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计划统设课中开设在第三学期。成绩合格者可以获得4.5个学分。 本课程通过典型实例分析、模拟交流练习、交际失误分析、英汉双向练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认识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问题,提供在处理跨文化交际中一些微妙问题时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使学生意识到在同外国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中会因文化差异引起种种误解,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质量。 二、考核方案制订依据 考核改革方案的设计以“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大纲”、“考核说明”以及本课程目前所使用的多种媒体教材为依据。这些教材包括:文字教材《跨文化交际》(顾曰国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跨文化交际导学》(杜亚琛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高级英语系列录像–视听指南》(诺尔曼?普里查德、刘黛琳等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年出版)、录象教材《跨文化交际》,(诺尔曼?普里查德主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社1999年出版发行。共4讲,每讲25分钟);以及《跨文化交际》个人助学版光盘和网络版光盘(徐琰设计并主要制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2004年出版)。 三、考核方式改革方案 本课程的考核分为两个部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二者均采用基于网络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考核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形成性测评系统”进行,终结性考试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网上考试系统”进行。 形成性考核旨在促进学生平时的自主学习,加强对学生平时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加强对地方电大辅导教师教学过程的指导和管理,重在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进行的指导和检测;同时,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训练和提高。终结性考试旨在检测课程结束后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本课程总成绩为百分制,形成性考核占课程综合成绩的60%,终结性考试占课程综合成绩的40%。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均采用百分制,60分及格。学生必须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两个部分中分别达到合格要求,才能达到该课程的合格要求。

课程考试考核方法

改革课程考试考核方法 根据高职教学建设和发展需要,为进一步深化我系课程考试考核改革,科学合理测评学生学习效果,全面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着重体现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力,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考试考核改革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强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考试考核的改革以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推动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为指导思想,通过考试考核的改革使教学工作的重点真正落实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基本要求 1.考试考核的改革要以课程教学目标为根本依据,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科学设计课程考核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采用的手段,便于全面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 2.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积极探索适合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提倡采用综合测试、应用答辩、设计答辩、写论文、调研报告、开卷考试、现场技能操作、上机操作、实验测试、产品设计制作、作品制作、竞赛等形式与日常表现结合起来的考核方式,力争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检测考核,讲究实际效果。 3.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学生上课考勤、回答问题等列入考核范围,并在考核分数中占相应比例。 4.重视考核后信息的分析、处理和意见反馈。任课教师要对考核后的结果及时进行分析、总结,进一步完善考核效果与提高考核水平。 5.新的考核方式需经教研室审核后上报系教学办公室批准并备案。 三、课程考试考核方式的选择参考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情况,选择适合本课程的要求与特点,且能充分全面衡量和检验出学生的整体水平与能力的考核方式。参考考核方式如下:

改革模式,建设内涵——高校本科考试方式改革的探索

2012年第08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8,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08期) Total No .308 收稿日期:2012—05—23 作者简介:赵淑华(1964—),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改革模式,建设内涵 ———高校本科考试方式改革的探索 赵淑华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提出“改革模式,建设内涵,向外开放,提升质量”的指导思想,对考试方式进行了改革和探索,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 真正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关键词:考试方式;改革;本科教育中图分类号:G64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8—0057—02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我国现行的高校考试方式存在不少的弊端,传统的考试方式采取的不是开卷考试就是闭卷考试,这种考试模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及个性的发展。吉林大学依据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要求,培养模式按照“宽口径、厚基础、个性化、研究型” 的原则,考试方式采取不同的专业灵活性、多样性,实现了考试方式科学化。下面以吉林大学为借鉴,探讨一下高校本科考试方式的改革。 一、当前高校考试方式的现存弊端分析(一)考试形式单一 多数课程只局限于传统的一次性闭卷考试,束缚和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学习范围限制在教材上 学生只注重书本上的学习,死记硬背,忽视了对其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 (三)忽略了教学目标的真正意义 传统考试制度使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即,分数高就是好学生。然而这种考试成绩的偶然性大,单凭期末一张试卷就完成对一个人的评价缺乏科学性。 (四)评分标准不尽合理 统一的评分标准无法充分发挥考试的正向督促 作用,无法体现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考试方式的探索(一)提倡考试方式多样化 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的手段和方法,也是一种教学反馈。我们尝试弱化硬性指标体系,加强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考核,考试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 1.成绩结构多样化 闭卷考试是一种传统的考试方式,考试范围狭窄,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并不能完全确切地反映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但它是保证基本教学内容及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的考试方式,适用于知识点密集、理论性强的本科主干课程的考试。我校把考试成绩的结构做了调整,一门课程的成绩可由几部分组成:即闭卷考试占70%,课外作业、论文和平时测验占20%,考勤及随堂抽查提问占10%。这样的考试方式使学生即全面复习了学习过知识,又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开卷考试 开卷考试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是允许学生携带相关的参考书、笔记等进入考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卷的考试形式。在试题中可以体现一定的深度和难度,甚至书本以外的试题,学生没有现成答案可抄袭,以此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独立思考、 7 5

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 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教育厅发布了《广西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两个文件确立了我区新的高校考试制度基本框架,。如何抓住这一改革发展的契机,认真总结经验,突出问题导向,进而形成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是当前每位校长、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一、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课程改革措施各具特点,但基本处在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实施阶段,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将高中课改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同时,也为高中学校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在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课程建设应主要围绕以下六大问题展开: 一是对学校课程改革价值功能的重新审视。真正实现从分数唯一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意味着对考试文化的根本性突破。 二是在行政班基础上,推进必修课程全面而实质性的走班制。 三是新高考方案赋予学生前所未有的考试选择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选择、规划人生;同时对教学实施和学生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四是考试内容和考试重点的转变,要求学科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结构的重组将带来教师专业结构和数量的变化。 五是新高考方案中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新学生的依据和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分数不再是唯一的招生录

取依据,考试的区分度降低,如何实施真实有效公正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学校必须研究的重要议题。 六是在进一步加大学校自主排课权的情况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如何建构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推进模式和方式,从而进一步形成个性化的办学特色。 另外,学校教学的具体安排也面临诸多新问题。如有些学校没有看到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将其窄化为排课表等教务工作,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产生纠结;学校为应对学生选定的高考科目,在课程设计上出现偏科,在教学上甚至重新回到唯分数论的老路上,实施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我校也面临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的问题出现等。 以上问题都是我校改革前进中的问题,分析和把握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围绕主题、聚焦问题、交流研讨、才会取得共识。 二、应统筹设计与实施课程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学校课程体系的统筹设计与实施是推进新高考方案落到实处的关键,当务之急是围绕主题,聚焦问题,研究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下五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当前必须思考和认真解决的。 1. 把握新高考方案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实施新高考方案,实现学校课程统筹,实质在于形成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在这方面,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立足学生发展,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2)坚持现代课程观,正确处理课程综合整体设计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重点突破的关系、学生夯实基础与发展个性特长的关系。(3)体现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特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形成新思路、新举措。

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Implementation plan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exa mination and enrollment system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前言:公务文书是法定机关与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特定的体式、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材料,又称公务文件。本文档根据公文写作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1、高考改革主要想解决哪些问题? 一是扩大考生和高校双向选择权。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有助于学生发现专业性向,合理规划学习及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学生学习心理负担,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高校,有助于高校选拔适合自身培养要求的学生,有助于高校及学科专业办出特色,实现多样化发展。 二是推进综合评价选拔。统一高考招生实行高考与学考、必考与选考相结合,高职提前招生实行高中学考或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相结合,单独考试招生实行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相结合,三位一体招生实行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各类考试招生模式均强调评价选拔的综合性,推进人才评价选拔从单一向综合转变。

三是弱化一考定终身现象。多种考试招生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升学发展选择通道;自主选择选考科目可实现“考其所长”、“考其所好”;使一次考试的重要性降低,一考定终身得到弱化。 2、改革贯穿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我省这次设计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着力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以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好的教育,必然是在学生、学校不断选择中实现的。近几年,我省推行的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已经贯彻了这一思想,并已取得明显成效。高考招生改革强调把更多选择权交给学生和学校,旨在实现教育改革从选课到选考的进一步推进。在方案设计中,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选择,是否有利于高校自主权扩大。通过学生学校的双向选择,促使招生公平从已有的程序公平、机会公平进一步走向内容公平。 3、高考科目有什么变化? 20xx年起,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其中,外语考试一年举行两次,另外一次安排在每年

考试方法改革方案(危慧惠)

本科《公司金融》(双语)课程考试方法改革方案 一、改革目的 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试体系,试题侧重理论联系实际,侧重考察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改变期末一考定成绩的做法,促进教师改革教学方法。 二、课堂信息 课程性质:必修课(课号B0300303) 学时学分: 48学时, 3学分 上课时间:每周星期二第四大节 专业年级:金融工程2009级 课堂人数:43 任课教师:危慧惠 三、考试方式与分值分配 平时考核、阶段测试、期末考试三种考核方式,参见表一。 1.分值占比 平时考核30%,阶段考核20%,期末考核50% 2.具体方式 (1)平时考核由出勤 (5%),课堂参与(5%)和课后作业(20%,4次)构成。 (2)阶段考核包括基础理论知识考核(10%),实际知识考核(10%)。 (3)期末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四、平时考核具体形式、分值和时间 平时考核与课本内容密切相关,包括每章案例分析,参考表二。 1.出勤情况5分。旷课一次扣0.5分,累计5次此项计零分(有辅导员签字的请假条不扣分); 2.课堂提问5分。主动回答并切中要点每次0.5分,累计4次以上者满分;

3.作业20分。计入平时成绩的作业一共四次,每次5分。不能按时交作业或抄袭作业不得分,作业完成质量有缺陷每次扣1分。 五、阶段考核具体形式、分值和时间 阶段考核是课本内容的延伸,考核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论和实践的运用。 1.基础理论知识考核 以文献阅读和整理为主,需要提交文献综述报告。根据重点章节有关方向,指导学生关注学术前沿,梳理学术资料,并提出问题。第7周提交。占阶段考核总分值的50%。以个人为单位提交。主要考核点:文献新旧程度、资料广度、问题归纳能力和所提问题的深度等四方面。 2.实际调查能力考核 经过半个学期对课程的熟悉,结合上述文献综述,提交一篇报告,不少于2000字。第15周提交。阶段考核总分值的50%。以个人为单位提交。要求:围绕课本的几个专题,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指定和指导学生阅读某些报刊、杂志、书籍和网站上的相关资料,培养和锻炼的是学生获取知识、分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主要考核点:研究意义、数据来源、数据分析和研究方法等四方面。 六、实施规则 考核方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不能只限于笔试,还应采取口试、实验、参与科研、实地调查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课堂评价也是重要方式,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还可以通过面谈、正式作业、项目调查、书面报告、讨论问题和写论文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

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到目前为止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各项制度措施方法也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而不段调试和完善。但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既有着对已有经验的惊喜也有着对新出现问题的迷惘与困惑这是一个矛盾的过程。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课程改革中最新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 对策与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1、观念重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的重大变革相当多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思想准备不足特别是在观念上不适应。在很多教师的头脑中简单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已经形成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老教法不灵了新的教法又找不到于是就隐入到了行动的“盲区”当中。于是就“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使新课程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学生观上一部分教师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负面影响下仍然看不到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看不到学生身上多向度发展的潜质看不到学生自我发展的可能也有部份教师虽然形式上接受了课程改革新理念但在实质上还远未以新的学生观指导教学结果导致言与行不吻合的被动局面还有一部分教师他们有对新课改的热情但思想偏激容易陷入新的误区认为新课改是对旧课程的全盘否定如把

学生自我发展的可能理解为自我发展的现实把学生多向度的发展理解为单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把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认识推向极端误将学生身上的毛病当着学生的个性化加以纵容等。 2、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态度.情感与兴趣上有了很大改观。.我们学校做了个有关这方面的调查表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但是由于课程推进中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或鼓励学生采纳新的学习方式从整体上看合乎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的要求实质上却与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质量相差很大有的甚至没有效果.在最近几次研讨课中我发现有些教师引导下的课堂教学气氛表面上十分热烈但当一堂课结束后学生到底学了什么教师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完成了哪些目标学习效果究竟如何却很难评估。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新的学习方式忽视或者抛弃传统的接收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转变学生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但必须注意的新课程并不是单纯地否定或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这就是说我们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 再次课堂过于吵闹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巧.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往往一宣布讨论或探究开始学生便开始大声讨论.在课堂上根本听不不到学生在说什么说的内容与学习有关还是无关讨论一段时间后教师再问几个问题就算结束。有的往往一节课都在讨论学生都在说课堂上乱哄哄的处于一

考试制度改革细则(163923)

关于补考重修的有关规定 各系部、学工办、财务办: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严格教学管理,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按照多给学生机会,不降考核要求的指导思想,参照学生手册“XX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本科生学籍管理细则(试行)”和“XX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课程考核工作管理规定(试行)”相关条款,对我院学生的补考与重修特做以下修改规定。 1、教育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程(含指选课)综合评定成绩不及格学生,可仍按原规定于开课下一学期免费参加补考;补考成绩的记载按《XX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课程考核工作细则(试行)》执行,其补考综合成绩≥60分的,一律记为60分,且取得相应学分。 2、如果教育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程(含指选课)一次补考仍未通过或因其他原因(如缺考等)未取得学分的,学生对该课程可以不限次数申请选择重修或者跟班考试,但需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课程成绩按实际的考试成绩记载,不再记平时成绩;凡需申请跟班考试的学生按照《跟班考试实施细则与步骤》在课程考试周或者补考周之前的五个工作日之前完成网上申请,缴纳一定费用后参加跟班考试。 3、学生对已合格的必修课程或指定选修课程的考核成绩不满意,为更好地学习掌握该门课程的知识技能,自愿重新修读者,可向课程所在系、学籍所在系提出申请,经系教学主任批准后,在每学期的第一、二周内,根据本学期的课表安排,到学生所在系办理重修手续,办理重修免费,其课程成绩将按最高成绩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4、学生选定的任意选修课程综合评定成绩不合格,各系将不组织补考考试,学生可重选、改选其他任意选修课程或弃选,直至修满专业教育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分数。 5、凡因成绩不及格申请重修的学生,应当在每学期的第一、二周内,根据本学期的课表安排,到学生学籍所在系申请,经系教学主任批准后办理重修手续,到财务缴纳一定的重修费用,凭缴费单到学籍所在系确认重修,各系汇总重修学生后上报教务办,教务办汇总后备案并下发到课程所在系;对按规定重修学习的学生,其成绩记录同正常班学生;凡未办理重修手续的学生,不能参加重修课程的学习和考试,而且所取得的成绩不予承认。 6、学生办理重修手续后,必须将重修单在课程开出的两周时间内交到任课教师处,必须随班全程上课和完成课程要求的各教学环节;也可以根据课程时间安排情况向任课教师申请部分免听重修课程;学生不按规定进行重修学习或办理有关手续,任课教师有权取消该生重修资格。 7、跟班考试按每次50元收费,跟班重修按每学分60元收费,主要用于支付因重修或考试产生的额外教学工作量、出卷、制卷、阅卷及其它教学管理运行成本;费用划分比例参照学院相应财务规定。 8、学院仍保留学生在毕业前的清欠考试。 9、根据2010版学生手册中《XX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课程考核工作管理规定》第四节第二十九条的相关规定:对于因考试作弊受处理的学生不能参加跟班考试,但是根据该生对于所犯错误的认识可允许学生向系、教务办申请参加重修,经教学主任联系会议审核批准后办理。 教务办2010-10-11

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必须与课程改革同步-模板

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必须与课程改革同步 摘要:从教育管理角度出发阐述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与课程改革的关系。在总结我国新时期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简称“教改”)和高考制度改革(简称“考改”)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两者的关系是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必须与课程改革同步进行,从而提出今后“教改”和“考改”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高考制度改革 1997年秋,山西、江西、天津二省一市承担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的任务。20XX年秋,全国推广实施修订后的新课程方案;自1999年开始,广东省率先试点,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即到20XX年在全国推广新的高考制度,其间20XX 年初,北京、上海、安徽二市一省开始试点春季招生考试,并且7月份上海市普通高校招收插班生和专升本试点改革方案出台并试行。作为教育改革的两大措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简称“教改”)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简称“考改”)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但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本文将在回顾和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为我国进一步深入系统地开展这两项改革提供借鉴。 一、“教改”和“考改”的主要特点和内容 1996年5月底,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下称新课程计划)。这是一个关于高中课程整体结构改革的试验方案,它依据现代课程理论,设立了具体的培养目标并按照优先必修课、加强限选课、规范活动课的原则,构建了以学科类课程为主,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形成了以必修课为主,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了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与课程体系的合理组合。 新课程计划第一次提出普通高中的具体培养目标,实现了教育本质的返朴归真:突出德育地位,重视人格教育;突出综合素质,重视全面发展;突出个性特长,重视潜能开发;突出主体精神,重视主体教育;突出公民意识,重视规范教育。它通过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实现文明成果的合理选择:在课程范畴上,注意了显在课程与潜在课程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上,坚持了学术性与技术性课程相结合;在课程类型上,坚持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学期课程与短期课程相结合;在课程形态上,坚持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在选修课程中坚持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相结合。四个结合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力求处理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的关系,学科课程与学生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