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蒙古自治区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第一章自治区钢铁工业基本情况

一、发展现状

自治区钢铁工业是建国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相继建成了一批钢铁企业(包括矿山),已形成了从采矿、选矿、烧结、炼焦、炼铁、炼钢、开坯、轧材及相应辅助设施配套完整的工艺流程和地探、设计、科研、施工、生产等门类齐全的钢铁工业体系,成为我国重型、超大型各类钢材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包钢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企业,是国家“一五”期间建设的重点项目,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

经过50年的发展,钢铁工业已成为自治区重要的支柱产业,具备显著的比较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2010年生产生铁1357万吨、粗钢1232.8万吨、钢材1341.4万吨、铁合金257.7万吨,在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中仅次于四川省,排在第二位。

到2010年底,自治区钢铁工业形成年产2000万吨生产能力。全区92%以上的生产能力集中在矿产资源和能源富集的西部地区,其中包头地区的生产能力占到全区的85%。

目前,自治区钢铁工业先进的生产设备有1000立方米以上高炉9座,2010年产量占全区产量的74%,120吨以上转炉6座。薄板坯连铸连轧、冷轧薄板、万能轧机高速轨、无缝管加工等生产线已达到国内外同类装备的先进水平。

自治区钢铁工业产品品种有了长足发展,品种质量结构日趋优化,到2010年可生产线材、棒材、无缝管、重轨、轻轨、焊管、带钢、热轧板、冷轧板、大型工槽钢、中小型工槽角钢等系列产品的200多个钢材品种,2200多个规格的产品。

二、取得的成就

钢铁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重大推动作用。尽管钢铁在最近一二十年来遇到来自有色金属等其它先进材料的挑战,但钢铁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我区钢铁行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自身发展条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大产业调整、技术进步、科技创新的力度,加快重点技改工程建设,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整体竞争力。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全区钢铁工业实现速度、规模同步快速增长。与2005年相比,生铁增长75.3%、粗钢增长53.2%、钢材增长79.4%。年均增长11.9%、8.9%和12.4%。“十一五”期间,钢铁产能达到2000万吨,与2005年相比增长1.34倍。

(二)经济效益明显增加

2010年,全年钢铁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10亿元,利润55亿元,税金62亿元。与2005年相比,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了2倍多。税金增长了1倍多。

(三)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区淘汰落后钢铁企业184户,淘汰落后产能961万吨,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包钢产能占全区产能的50%,包头地区的生产能力占到全区的85%,为自治区钢铁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节能减排指标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自治区钢铁企业加大了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大力推广高温高压干熄焦、干法除尘、煤气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烧结烟气脱硫、水循环利用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节能水平不断提高、污染物排放不断减少,节能减排指标取得新进展。

(五)综合竞争力有所提高

包钢等重点冶金企业推进自主创新,全力开发一大批新工艺技术和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全区已形成了以钢轨、无缝管、大型材等具有特色优势的钢铁品种,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包钢已经进入我国千万吨级钢铁企业行列,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冷轧和热轧薄板及宽厚板、无缝钢管、重轨及大型材、线棒生产线,是我国三大钢轨生产基地之一、品种规格最齐全的无

缝钢管生产基地之一、西北地区最大的薄板生产基地。包钢开发的4—11毫米,强度540、590Mpa级热轧双相带钢超越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无缝管、高速钢轨等产品开始冲刺高端产品市场,2010年包钢时速350公里高速钢轨产销量居全国第一。第二代稀土钢轨顺利出口巴西;每米50公斤钢轨出口越南;L80-1无缝钢管出口印度尼西亚;多种规格的圆钢、线材出口泰国。

2007年包钢入选为中国科技名牌500强企业。CSP和高速钢轨领域的两项技术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热轧薄板、无缝钢管等产品通过国际权威机构认证,钢轨和无缝钢管被授予“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无缝钢管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免检产品”,“白云鄂博”牌稀土系列产品享誉国内外。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治区要成为钢铁强省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优势钢比和板管带的产品水平相对还较低、建筑钢材产能大、原辅材料资源比较紧缺,产业布局还不尽合理,技术经济指标相对落后以及行业高速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

和矛盾也比较突出等等。

(一)联合重组难度大

由于所有制、资金、原材料、市场等因素对企业影响,钢铁企业联合重组难度大。近年来,虽然部分企业在联合采购、资源共享等方面加强了合作,但企业片面追求小而全的

状况依然突出,实质性重组进展缓慢。一方面,在与国内外大型钢铁企业组建战略联盟及走国际化发展道路方面步伐

缓慢。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在市场定位、产品品种等方面仍未形成合理、明确的分工,也制约了企业兼并重组。

(二)整体装备水平不高

全区钢铁企业中,除包钢及个别企业外,其余企业炼铁、炼钢和轧钢规模偏小,缺乏相应的竞争能力。根据国家《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自治区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属于应淘汰的范畴,但是近几年建筑用钢材在新建产能中比重较小,客观上为利用落后小高炉、小炼钢炉、小轧机生产这些钢材的企业提供了市场空间。在大型钢铁企业还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时,许多中小企业率先盈利。在这些企业盈利水平普遍较高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市场手段淘汰落后产能难度很大。

(三)低附加值产品占主导地位

在钢和钢材品种中,自治区的普通钢和建筑用材比重相当大。2010年,全区优质钢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在最近的一轮发展中,除了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考虑了以技术含量为内涵的品种结构的调整、产品质量的提高外,不少投资仍以数量扩张为主,生产低附加值的产品,且产品结构雷同,影响全区钢铁行业竞争力的提高。

(四)产能利用不足

“十一五”期间,钢铁产能达到2000万吨,但2010年仅生产钢材1341万吨。由于设备落后,资金短缺,原材料和冶金用煤供应不足,运输成本高等方面的原因,有33%的产能闲置。自治区在兼并重组、技术改造等方面还需加大力度,予以解决。

(五)节能环保仍有较大差距

自治区正处于资源大规模开发和加工转化的快速发展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以及冶金、建材等原材料生产和输出基地。短期内内蒙古以能源、化工、冶金为主体的重型化产业结构难以根本改变,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任务仍然艰巨。

“十一五”以来,全区钢铁行业虽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清洁生产、污染治理、节能降耗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低于国内平均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非常明显。在二次能源的回收、污染治理及三废的综合利用等方面也有很大差距。

第二章发展环境分析

随着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其钢铁消费逐步下降,但新兴经济体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对钢铁有着巨量需求,世界钢铁工业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钢铁工业通过引进,使重点钢铁企业的装备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在环境保护和新材料、新工

艺研发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如何使我国成为世界钢铁强国是当今政府和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经

济战略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扬弃发达国家钢铁消费模式,研发新一代钢铁产品,开发生态钢铁工艺,实现我国钢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0年6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大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力度,加快行业结构调整。意见将总体工作分步细化,加强了计划的可实施性,通过各项细分工作的完成,真正为钢铁行业营造再次发展的环境。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对高品质钢铁产品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中国钢铁行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全国钢铁行业总体现状

我国粗钢产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产业快速发展,粗钢产量年均增长21.1%。2010

年中国粗钢产量达6.27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44.3%,是排在二至五名的日本、美国、俄罗斯和印度粗钢产量之和的1.9倍。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为59935万吨。

图2-1 2003—2010年我国与全球粗钢产量对比图

从图2-1中可以看出,在经历2008、2009年的降幅后,全球粗钢产量超过危机前水平,中国粗钢产量逐年增加,而其他国家尚未达到危机前水平。

图2-2 2010年全球粗钢产量分布比例图

近年来,随着我国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的变化,钢材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与之相适应,我国钢铁产品结构也有明显改变。板带材比重呈持续增加趋势,长材比重则持续下降。尤其是近五年来,由于钢铁新建项目以板带材为主,板带材产量一直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板带比明显提高。

二、发展潜力分析

(一)发展政策进一步完善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是支撑我区“十五”以来快速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实施上述发展战略,这些都有利于我区把国家的扶持政策同自身实际紧密结合

起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的《关于贯彻落实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关于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意见》等及国家出台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促进钢铁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为规范钢铁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就行业准入、兼并重组、加大技术改造、完善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融

资政策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为我们增强了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二)产业基础不断增强

自治区是国家布局在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钢铁工业一直是自治区的战略、支柱产业,具备深厚的产业基础,已建成了地探、设计、科研、施工、生产等门类齐全的钢铁工业体系,成为我国重型、超大型各类钢材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自治区钢铁工业通过多年的技术改造及技术创新,在炼铁、炼钢、轧钢及动力系统方面拥有一大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及完整成熟的工艺流程。如BG型无钟炉顶布料器是包钢炼铁厂专利产品,该产品在包钢的高炉已推广使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富氧喷煤技术通过多年的攻关,喷煤比、入炉焦比达到了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万能轧机AGC液压自动控制技术属于国际先进水平;CSP(紧凑式钢带生产线)生产过程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鼓风机仪控系统的DCS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汽轮鼓风机组上的应用在国内尚属首例。钢铁产业基础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政务环境进一步优化,政策法规日益健全,在创新成效上具有节能、减排、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等诸多突出优点,为相应行业的产业化生产和绿色内蒙古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区位优势正在凸显

内蒙古北边同俄罗斯、蒙古国接壤,有4200公里的边境线,18个边境口岸,其中满洲里是国内最大的陆路边境口岸,内蒙古和东北三个省、华北两个省、西北三个省接壤,横跨三北。国家把内蒙古列为了西部大开发地区,同时国家十分重视跟俄、蒙的经济技术合作。另外,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为内蒙古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机遇。尤其是自治区提出重点打造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全区钢铁工业92%以上的生产能力集中在西部地区,这样的独特区位优势,为我们拓展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四)资源优势发挥明显

铁矿资源方面,自治区铁矿资源保有储量27亿吨以上,白云鄂博矿是世界罕见的铁、稀土等多元素共生矿,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铁矿,稀土储量世界第一,铌、钍储量世界第二。紧挨内蒙古的蒙古国是全球铁矿石、煤炭富集国之一,平均来看,蒙古国的原矿含铁53.48%,含硫3.3%,经小型工业试验,可获得66%以上的铁精矿,烧结性能良好,内蒙古钢铁企业开发利用那里的资源具有先天的地理优势。

2010年,自治区铁矿石产量为8205.7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了9.6%,占全国铁矿石总产量的7.7%,居全国第四位;生产焦炭2114.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9.4%,占全国焦炭总产量的5.5%,居全国第五位。目前自治区钢铁

企业铁矿石自给率超过60%,焦炭自给率超过80%。资源自给能力高,有效降低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度,使企业抗风险能力增强,为自治区发展钢铁工业提供了保障。

(五)能源支撑条件优越

与钢铁工业紧密相关的电力、煤炭等能源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快速发展。2010年底,自治区电力装机达到6500万千瓦,外送电量居全国首位。风电装机达到870万千瓦,居全国首位,其中微型风力发电机拥有量占全国的90% ,是我国最早向国外输送电力的省区。得天独厚的资源,给自治区电力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自治区的钢铁工业发展奠定雄厚的基础。

煤炭资源方面,截至2010年底,自治区煤炭资源累计探明储量7千多亿吨,居全国首位,毗邻的山西省、宁夏自治区均为煤炭大省。陕西丰富的天然气和烟煤储量为内蒙古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三、市场环境分析

(一)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全球化市场体系下,国内钢铁市场与国际钢铁市场联系日趋紧密,国际市场的趋势变化对国内市场具有重要影响。

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远未消除,银行慎贷惜贷仍难以根本改变,美国经济发展低迷,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没有解除,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消费不振、失业率高、产能利用率低等

问题仍未得到明显改善,导致连续多年保持较快增长的国际钢铁需求开始减速;国际贸易进一步恢复存在不少障碍,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特别是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贸易摩擦明显增多,钢材出口形势不容乐观,钢材出口量的下降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压力。

(二)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格局较难发生明显变化

就国内市场而言,我国经济顶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步巩固。2010年中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将继续发挥;铁路、公路交通以及汽车、装备制造、轻工家电、造船工业的大力发展及城镇化建设,对钢铁需求持续旺盛;国家正在制定的一系列联合重组、淘汰落后、行业准入等政策措施的出台,这些都将对自治区钢铁行业的平稳运行创造有利条件。

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钢铁工业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矛盾。由于国家更强调结构调整、资源节约的政策,也将进一步降低钢材消费的强度。同时,受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影响,钢铁市场波动运行难以根本改变,钢材价格很难大幅回升,提高行业盈利水平面临严峻挑战。

(三)区内钢材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产品市场已经全面告别了短缺时代,就钢铁工业而言,已经由过去的生产拉动型转变

为市场拉动型。这就意味着,影响自治区钢铁工业今后发展的主要因素,亦在于需求方面。纵观“十二五”,强劲拉动自治区钢铁消费量的主要因素有:

1.就经济增长速度来看。参照世界钢协的预测方法,一国之钢铁消费量多以GDP增幅为基准。《世界钢动态》杂志社的皮特·马科斯提出钢材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如果经济年增长率为2%,钢材需求通常没有变化;当经济发展平稳时,钢材需求可能要下降3%;但是,如果经济增长7%,钢材需求可能就会上涨10%。“十二五”期间全区经济增长速度为12%,据此推断十二五期间全区钢材需求量至少增长10%。

2.就自治区所处经济阶段分析。钢材消费量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按照钱纳里的人均GDP标准、轻重工业结构比或是霍夫曼系数来判断,得出的结论都一致—自治区处于工业化初期后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深加工、重型化发展阶段。自治区面临着继续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继续完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水利、能源、建筑、通讯等)建设的重要任务,对钢材需求量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3.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中,拉动钢铁需求量最大的是第二产业。自治区2010年工业产值占全区总产值的

48.2%,比全国总水平高出8个百分点。钢材是受投资拉动

敏感的产品,对经济结构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自治区仍处于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制造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建筑及房地产业,全部都是钢铁的需求大户。再看作为推进自治区新型工业化主体的六大支柱产业,能源、冶金、化工、重型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中前四个都直接或间接消耗大量钢材。尤其是汽车制造企业奇瑞、吉利和华泰纷纷落户,以及自治区原有的一机集团和北方重工集团,必将进一步增加钢材产品的需求量。2010年,六大特色优势产业成为拉动工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构成了自治区钢材消耗的主体力量。随着“十二五”全区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必将更加做大做强,对钢铁需求的拉动将更大。

4.城镇化水平分析。目前自治区城镇化水平为51.6%,随着一批城镇群体的形成及城市人口的增多,在集聚效应与辐射效应作用下,将为全区钢铁产品提供一个巨大的市场。

5.从微观角度来看。自治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西气东输、西部大开发等契机,带动了8个主要用钢行业建筑业、机械制造业、汽车、造船、铁道、石油及天然气、家电、集装箱钢材需求的扩张,也将促使包钢铁路重轨、型材板材、无缝钢管及石油套管、高速线材等优势拳头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新产品开发推广。

综上所述,“十二五”期间,我区钢铁工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总体上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第三章发展目标和方向

一、指导思想

要坚决贯彻“控制总量、调整结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合理布局”的指导方针,以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优化布局、淘汰落后、提升技术水平。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走内涵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我区钢铁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预期目标

与尽快改变欠发达基本区情的阶段任务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和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主要发展指标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增速。综合考虑当前发展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十二五”自治区钢铁行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到2015年底,全区钢铁工业生产能力达到生铁3000

万吨、粗钢3000万吨、钢材3000万吨,年均增长率8.5%。

立足建设“生态内蒙古”,加快建设钢铁工业循环经济体系,努力使全行业吨钢综合能耗降至660千克标准煤以下,

新水消耗降至5吨左右,吨钢污水排放量不超过2.0立方米,烟粉尘排放量不超过1.0千克,二氧化硫不超过1.8千克。焦化工序能耗不超过155千克标准煤,烧结工序不超过56千克,高炉不超过446千克,转炉不超过0千克标准煤。高炉渣利用率不低于97%,转炉渣不低于60%,电炉渣不低于50%。

三、发展方向

我区钢铁企业应结合本地矿石资源状况,继续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审时度势,找准自己发展的位置,提高钢铁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发展方向为:

(一)优化存量

通过建设新项目和技术改造,适度扩大产能和置换落后产能,保障发展速度,发挥投资的拉动作用;依靠增量调结构,稀释目前的高载能,达到提高资源利用和能源节约水平的目的,增强自治区钢铁行业整体竞争实力。

在新建项目和技术改造过程中,同时达到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和节能、降耗、减排的目的。重点支持包钢集团重点发展高强度机械用钢、抗腐蚀抗大变形管线钢、高强度轿车用钢、高档电力用钢、高强度建筑用钢、高档工模具钢、特殊大锻材、高级无缝管等;支持内蒙古一机集团重点发展高强度特殊机械用钢;支持辽宁方大集团乌兰浩特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重点发展高强度建筑用钢,逐步实

现钢材产品专业化、系列化;支持内蒙古华业特钢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发展高档精密不锈钢板带。

(二)放大资源聚集优势

管控区内铁矿石的流向,推动区内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创造内蒙古在铁矿、煤炭、钢铁方面的优势聚集放大。鼓励有条件的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到区外及境外以独资、合资、合作、购买矿产资源等方式建立稳定的原料生产供应基地。

(三)走低碳发展道路

自治区及周边可利用的冶金用煤和天然气资源丰富,是发展低碳冶金的难得机会,应提高对周边能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既要考虑资源的综合利用,又要考虑环境保护,减少或者避免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尽快形成“低碳核心技术”,包括其集成化应用,使低碳技术发挥最大效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促进钢材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

钢材深加工业与下游行业是产业链上相互依存、竞相发展的两个行业。钢铁企业通过钢材深加工产品,可与下游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有利于促进钢铁行业的品种开发、质量提高和市场拓展,是使钢铁产品向下游增值延伸、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加强钢铁企业与铁路建设、汽车制造、建筑工程等行业的整合。

(五)加强钢铁流通管理,规范钢材市场

国内钢材市场形式较多,除了传统的前店后库式现货市场、票据式市场、仓储式市场外,还有远期合约的电子商务市场,以及以出租房业为主的钢材城等等,这些钢材市场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准入条件,无序竞争现象时有发生。加强钢材相关销售渠道、经销商和物流网络建设,提高钢材市场的准入门槛,制定钢材市场运行标准,严格管理,调控钢材价格,促使国内钢市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四、规划布局

自治区钢铁工业要依托包头白云鄂博铁矿资源和包钢

集团公司的发展基础,把包头打造为我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加工基地。在自治区东部具有一定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的地区,规划布局一定规模的钢铁生产能力。

(一)产业布局

自治区钢铁工业从源头到终端消费者,重复物流成本偏高,尤其当利用澳大利亚等地通过海运来的国外铁矿石为东南沿海顾客提供钢材时,先把铁矿石从塘沽由东至西运输到区内,再把钢材由西至东运输到东南地区。重复物流不仅使各个企业的成本增加,同时也直接导致了有限的物流资源被占用,效率低下。钢铁企业应充分利用自治区西部铁矿石资源丰富集中,距离蒙古铁矿资源近等资源优势及靠近西北、

东南等地钢材供不应求的市场优势,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降低企业采购矿石的成本和产品销售的物流成本。

(二)产品布局

自治区钢铁企业主要凭借西北和东南市场,但常规产品如线棒材等建筑用钢销售半径小,应在钢材消费需求旺盛的地区就地建厂,以满足当地市场的需要。自治区东部的建筑用钢材,应依靠东部钢铁企业供给。

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应布局在工业基础厚实的包头地区。重轨,无缝管等产品的技术含量高,技术协作量大,必须依赖周边的装备技术支持。

(三)装备布局

在铁矿石产地就近建设选矿车间,变运输矿石为运输铁精矿,可降低运量,大幅度降低运输成本。也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将选矿剩余的尾矿回填,保护生态。

烧结和炼铁是钢铁制造流程中能耗最高的两个工序,因而烧结厂和炼铁厂应布局在煤炭资源富集的地区,以降低冶金用煤的运输成本。

借助我区煤炭资源的优势,充分利用国家关于低碳冶金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直接还原、熔融还原等新装备。

五、发展重点

(一)重点区域

根据自治区资源空间组合,突出钢材产品的品牌和功能,建设工业园区,可集聚经济规模。加快建设以包钢生态工业园区为核心的包头河西工业区,形成以包钢为主体的钢铁产业集群,建成我国中西部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

加强钢铁企业与煤、铁矿石等资源型企业的整合,同时根据矿山和钢铁企业之间的距离最优化,对新增产能进行规划布局,以降低运输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重点企业

做大做强有区域比较优势的包钢集团,将其建设成为有竞争优势、有自己特色的优特钢生产基地。鼓励以包钢集团为龙头通过兼并、联合、收购等方式实现产业优化重组,支持包钢集团跨省(区、市)重组或以参股、控股等形式与其他钢铁企业及下游汽车、家电等企业建立产业联盟。

(三)重点产品

实施精品战略,一方面满足区内经济发展需要,另一方面面向华北北部和西北地区建筑业、原材料、能源、石油、化工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械制造业对各种优质钢材品种的需求。

包钢借助原有板、管、轨、线的品种优势,增加重轨、大型材、H型钢、宽幅汽车冷轧板、机械同特种钢等品种;

华业特钢以不锈钢冷轧板和不锈钢管材为主,蒙丰特钢的主导产品为石油专用管。赤峰远联钢铁公司生产从

学校十二五规划方案

篇一:《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 平沟小学“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目前,随着党中央和国家政府将工作重点转向农村,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充分认识到农村是我们这一农业大国发展的根本,而发展农村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的根本在教育。为适应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提升平沟小学的办学水平。本着立足当前,考虑长远,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均衡、持续稳步健康有效发展和教育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以“办行知学园、创平安校园、建和谐乐园”为目标,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的管理思想,坚持以教师队伍的发展为重点,坚持以全面进行教育改革、构建新的育人模式为途径;坚持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目标,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把平沟小学办成一所人民满意的学校。 二、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 保质保量完成“普九”任务,优化办学条件,优化教师队伍,完善师生评价体系;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学校品位。在原有的基础上,师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水平得到提升,学校管理规范化,经过五年的努力,把学校办成有特色、有活力的农村学校。 三、十二五”期间学校发展的重点任务 1、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完善硬、软件建设,积极筹措资金,配置电脑10台,硬化操场。争取多媒体进课堂,进一步提升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 2、努力创办以“书香校园”为主题的特色学校,提升学校品牌。 3、全面实施课堂模式改革,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加强学科教学研究和实施,积极构建符合农村学校特色的教育管理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更新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材,建立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核心,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优化课堂教学策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加强学科教研,使小学毕业质检成绩位于同类校前茅。加强学生养成教育,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紧密联系的德育工作体系。大力推进园林化校园建设,促进学校个性发展并形成特色,让每一个孩子充分发展,全面推进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发展战略)大学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发展规划

XX大学XX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发展规划 (2011-2015) XX学院是一所以职业教育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二级学院。在“十一五”期间,学院学科建设和学术科研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在“十二五”期间,学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的任务极其繁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学院发展实际,特制定XX学院学科与科研建设发展规划(2011—2015)。 一、目前学院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现状分析 (一)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学院逐步形成了职业技术教育学与各教学系相关学科相结合,以专业为导向,以学科建设支撑专业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在院领导精密部署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下,学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学科建设及科研工作在开拓中前进,逐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科研队伍。 鉴于学院创办时间短,科研力量薄弱的现实,学院一直坚持“以院内力量为主、借助院外力量”的方针开展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工作。其中,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主要借助院外科研力量;而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相关性研究、职业教育与专业建设相关的研究,则以院内研究力量为主。目前,两方面稳定的研究力量约为30人左右,逐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科研队伍。学科队伍中含博士生导师1名,学科带头人3名,学术带头人2中,学术骨干6名,XX市优秀中青年教师2名,XX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1名。 2、保证资源持续投入,学科平台建设取得突破。 五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建设学科平台建设,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管理制度、学术论坛、职业技能大赛参赛机制、“产学研”合作基地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劣到优、从临时制、随机制到常态化、制度化,形成了对本学科发展的有效支撑。目前,学院设有高等教育研究所、农民工学院两个研究单位;藏书上万册的

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现代服务业是城市发展的主体,是经济快速发展和结构优化提升的主要推动力,是现代经济增长中最具创新性和活力的部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我市加快建设上海南翼开放型经济强市、杭州湾北岸现代化港口新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的必然选择。为指导我市“十二五”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进一步增强我市城市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依据《平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浙江省、嘉兴市发展服务业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发展实际,特制定《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任务是明确我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空间布局、重点产业、政策措施。规划期限为 2011-2015年。 一、发展背景 (一)服务业发展基础 1、总量不断扩大、贡献不断增加 201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7.1亿元,同比增长12.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27%,“十一五”年均增长14%,实现了总量翻一番,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1.3%,比2005年的29.3%提高了2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49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7.1%;服务业地税收入完成7.67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占全市地税收入的比重达46.9%;服务业从业人员从2005年末的6.7万人增加到2010年末的11.9万人,占比从24%提高到24.8%。 2、投资不断加大、质量不断提升 2010年,不含嘉兴港区,服务业投资完成53.3亿元,比2005年增长98.1%,“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了翻一番。“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服务业重点项目237个,累计完

上海 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六月

目录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4) (一)发展成效 (4) (二)主要问题 (7)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和趋势 (8) (一)“十二五”发展环境 (8) (二)“十二五”发展趋势 (8)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和目标 (8) (一)“十二五”指导思想 (8) (二)“十二五”发展原则 (9) (三)“十二五”发展目标 (10) 四、“十二五”发展主要任务 (11) (一)强化节能标准体系建设,着力推进能效对标达标 (12) (二)扎实推进能源审计,切实挖掘节能潜力 (12) (三)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广节能低碳技术产品 (12) (四)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组织实施节能技改专项 (12) (五)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落实重点行业节能减排 (13) (六)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工业再制造 (13) (七)协调推进工业污染防治,促进重点区域综合整治 (13) (八)开展“两型”企业创建,推进低碳示范工业区建设 (14) (九)积极营造社会节能氛围,组织节能宣传展示培训 (14)

五、“十二五”发展政策措施 (14) (一)建立健全能效监控体系 (14) (二)深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15) (三)推进落实“批项目、核能耗”制度 (15) (四)强化节能监察执法 (15) (五)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 (15) (六)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建设 (16)

上海市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实现本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探索建立节能、清洁、循环、低碳的新型生产方式,形成能效提升、监管有效、低碳发展的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新格局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上海市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对提升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深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确保完成本市节能减排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效 “十一五”时期是上海市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任务艰巨、工作繁重、成效显著的五年。按照国家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的正确指导和大力帮助下,全市工业系统把做好工业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四个率先”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取得积极成效: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8%,年均下降6.4%,工业用能占全市比重约56%,比“十五”期末降低5个百分点,对我市工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2010年这一实现我市“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关键之年,全市工业系统提高认识、强化措施、落实责任,把节能工作“做精、做细、做深、做透”,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18%,超额完成上海市下达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终身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教育强市品牌,为加快海峡西岸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 1、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 扩充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当地“5+2”产业、与海西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有机链接; 适当发展社区高等教育,充分体现区域特色和优势,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体系。 2、提升教育强市水平 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各类人才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和参与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三、发展任务 1、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早期教育开展 (1)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行学前三年教育,基本形成0-6岁的学前教育一体化体系;城区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6%以上,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6%以上。0~3岁早期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2)构建以公办幼儿园(所)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园并举的多元化办园格局; (3)到2015年,乡镇中心园(所)以上均达到省定标准。 (4)到2012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达50%,2015年大专以上学历达75%,培养一批名优骨干教师。 2、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保证6~14岁人口都能按时入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区低于2%、农村低于3%。 (2)2013年之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通过省级标准化学校验收。(3)以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其办学条件以及通过“市管校用”的教师队伍管理手段改革,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1)以永安一中创建省示范高中为目标,以永安十二中的“山海合作”教育改革为接口,努力打造永安普通高中强势资源;

张家港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报告

家港市服务业十二五规划 1.前言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的目的(注意相关语句通顺) 通过对家港市服务业的发展背景和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及充分对周边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和分析,确定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情况;研究和总结政府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当地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程度和地区部产业的各种联系,定位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大致方针;借鉴国外和国先进的发展模式;运用合适的专业分析模型预测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策略,地区性的重点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之间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以及带动家港市服务业的长效持续的发展,促

进家港市城市整体性发展。 1.1.2研究的意义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目前该区域的产业正处于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随着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长三角地区纵向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分工并行、合作与竞争共存的局面正逐步形成。面对这样的态势,家港市必须准确定位,捕捉机遇,主动承接国际及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转移,实现与大都市地区服务业互补,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区,快速构建家港服务业经济,提升家港在南各县级市中地位。 本次家港的社会经济与国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服务业专项规划,主要是在“十二五”期间,指导和制定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方针,使家港市经济的持续有力的发展,解决当前服务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提出未来5年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以及模式。 1.1.3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包括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对家港市服务业的现状进行实地调查,搜集分析家港市服务业目前发展状况的相关资料; 2.参考文献法:查阅期刊、杂志、报刊、著作、网络等相关资料,借鉴国际、国服务业发展成功案例,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家港市服务业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总体发展战略; 3.比较研究法:主要是针对服务业规划的联系和区别的比较,从比较中分析、归纳有关信息。比较时注意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为解决当前的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4.个案分析法:对经典的有代表性的服务业规划方案进行个案分析研究,从中

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约束性分别指标是什么

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约束性分别指标是什么? 1.分别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 2.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 3.1个百分点,从8.3%到11.4% 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 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到10%的目标,十二五”规划中还明确了主要污染物控制总类,在“十一五”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这两个类别基础上,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两个类别的污染物控制指标。 就记得这么多了, 另外,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3月28日公布了“十二五”期间和今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的四大约束性指标。指标明确了2015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分别要比“十一五”末降低18%、18%以上和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要提高到72%左右;明确今年这四项指标同比要分别降低4%、、4 %以上和7%左右以及提高2.2个百分点。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透露,工信部正在组织编制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初步确定“十二五”时期拟采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用水量、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及工业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量等约束性指标。他表示,这些指标比去年底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初步确定的目标略有调整,除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之外,其他三项指标要求更高。当时确定的是“力争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十一五’末均降低16%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左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6%左右”。 工信部公布“十二五”和今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四大约束性指标新华社南京3月28日电(记者郑晓奕、刘菊花)工业和信息化部28日公布“十二五”期间和今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四大约束性指标。明确2015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分别要比“十一五”末降低18%、18%以上和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要提高到72%左右;明确今年这四项指标同比要分别降低4%、4%以上和7%左右以及提高2.2个百分点。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28日在南京召开的全国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会议上表示,工业领域将坚决完成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各项目标任务。他透露,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高校学院学生工作“十三五”发展规划资料总结

***学院 学生工作处“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学生工作回顾 “十二五”期间,在学院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学生工作部(处)紧紧围绕学院中心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以育人为根本,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工作创新为动力,努力实现日常工作有效率,重点工作有突破,创新工作有成效,不断拓宽学生工作新思路,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学生工作新模式,建立健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新机制,为学校和谐发展和学生全面成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加强思政队伍建设,提高思政管理水平 1、落实“四导制”模式,构建特色学管队伍。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院从育人的根本任务出发,整合、优化人力资源,建立了由专职辅导员、辅导员助理、学业导师、职业导师构成的科学合理的“专职为骨干、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动态平衡”的“四导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体系,形成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学生工作大格局。 在“四导制”中,专职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是学生思想的指路人;辅导员助理协助专职辅导员负责学生的生活指导和休闲文化教育,是学生生活的贴心人;学业导师主要帮助学生解决专业学习和学业定位,是学生学业的解惑者;职业导师主要帮助学生解决技能培养、就业、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问题,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领路者。“四导制”在工作上有分工有合作,各有侧重又互相补充,通过相互协调、沟通、衔接,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发挥作用,以保证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四导制”的成功推行,改变了我院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打独斗的格局,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了全过程、全方位覆盖。目前,我校有31名专职辅导员,一线专职23人,兼职辅导员43人。69名辅导员助理。 学院在辅导员配备上,首先按照学生党团建设、心理辅导、职业发展指导、资助等工作需求,选配专职辅导员,其次依据专业、年级、班级的特点选配学业导师、职业导师和辅导员助理,形成“矩阵式”配置,便于工作协调、取长补短和优化组合;在队伍结构上,既有党

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 序言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是依照《中共无锡市委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 建议》和《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 规划编制的政策依据是:2008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进展的指导意见》、2009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进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201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0年6月江苏省政府颁发的《江苏省服务业提速打算》以及2011年8月无锡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无锡市领先差不多实现现代化行动纲要》、《无锡市产业升级行动打算》等有关文件精神。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要紧分析“十二五”期间无锡服务业进展面临的形势、进展目标、进展任务、空间布

局及政策措施,是无锡以后五年服务业进展的纲领性文件,是营造服务业进展良好环境的重要内容,是各地区及有关部门编制实施服务业进展规划及相关重点领域规划、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进展基础与形势分析 第一节“十一五”进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无锡服务业呈现健康快速进展的良好态势,成为我市经济进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服务型经济占主导的产业结构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服务业贡献程度不断增强 “十一五”以来,无锡服务业总量规模迅速扩张,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逐年上升。2005—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从1055.74亿元提高到2479.57亿元,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由37.8%提高到42.8%,上升5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实施《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和《工业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充分发挥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的规范和引领作用,促进工业企业能效提升和绿色发展,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精神,制定本行动计划。一、加强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作的必要性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是依法规范工业企业用能行为、推动工业节能和绿色发展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推动出台了《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结合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的需求,印发了《工业和通信业节能与综合利用领域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加大标准的制定、宣贯和监督检查工作力度。在标准制修定方面,制修订了400多项单位产品能耗限额、产品能效、水效、再生资源利用等标准,初步形成工业节能和绿色标准基础。在标准实施监督方面,通过加强标准宣贯,落实强制性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推动企业淘汰低效设备,采用高

效节能、节水技术工艺产品,开展重点用能行业能效对标达标活动,树立节水标杆企业,规范再生资源利用,不断提升工业能效和绿色发展水平。在标准宣贯工作基础上,通过加大工业节能监察力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支撑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等重大政策落实;通过实施基于能耗限额标准的阶梯电价政策,倒逼企业节能降耗、降本增效,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工业企业能效提升和绿色转型,为超额完成“十二五”工业节能目标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标准覆盖面不够、更新不及时、制定与实施脱节、实施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十三五”时期是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的攻坚阶段,国务院标准化改革也对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绿色制造,完善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作体系,做好未来几年的标准化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化对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决定实施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行动计划。 二、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总体要求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学校未来五年发展规划

八仙筒学区中心校未来五年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理清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学校办学方向,加快学校发展步伐,创建文化特色校园。结合国家教育发展目标及省、州、县教育发展要求,根据学校办学现状,特拟定“十二五”期间学校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教育”的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政策及方针,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树特色、创品牌为核心,“用文化的方式发展生命化教育”为切入点,坚持以法治校、以德管校,科研兴校,文化强校为宗旨,以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把学校办成学生成长的学园、家园和乐园。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校园新建,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内部管理,优化师资队伍,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加强学校设施建设,用文化和环境育人,力争把我校办成“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教师素质优秀,教学质量优良,学生习惯良好,学生品质高尚”的地区先进学校。 2、具体目标:

(1)校园建设:积极争取校舍新建,进行校园改造,增加设施、设备,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创建“园林化校园”,创建人文环境,用文化熏陶人,用环境影响人。促进和谐校园发展,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把学校办成理想智慧的家园,成功愉悦的乐园,科学人文的花园,自主互动的学园。 (2)德育教育:“用文化的方式发展生命化教育”作为德育内容、德育活动的方向。充分整合社区、家庭、学校三者的德育资源,加强养成教育、品质教育、感恩教育等,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内化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3)质量提升:实施“质量兴校工程”,强化教学质量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有效教学途径和方法,争取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教学特色鲜明、教学质量优良”的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爱学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和环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建立起自信,个性、爱好和特长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 (4)科研强校:以新课程改革为动力,以教育科研研究为抓手,走主课题统摄下的小课题研究的道路,重点做好科研课题的申报、研究工作,整体推进各级科研、教研课题的研究进程。加快校园文化建设的创建,加大科研活动力度,提炼具有特色的科研成果。形成明显的学校教育特色,促进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学院“十二五”年发展规划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十二五”发展规划(讨论稿)为进一步加强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有竞争优势、特色鲜明、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优秀一线工程师的专业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质量,学院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精神,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全面规划、重点突破、强化特色、整体提高”的原则;按照学校拟订的《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十二五”规划(讨论稿)》。贯彻落实好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结合学校“教学质量月”活动,对我院的“十二五”规划内容组织教职员工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和讨论,依托我院现有的学科专业优势及基础,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科学、合理地做好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工作;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建立以特色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促进教学质量及办学水平全面提高,努力形成与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线优秀工程师人才培养结构,推动我校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专业建设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十一五”期间学科专业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在“十一五”期间,是我院取得较大的发展,经历了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使我院的本科教学工作正规化、教学运行制度化、教学管理规范化,统一了原三校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整合了教学资源,使实验教学设施布局初步合理,资源基本共享,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初步减少了重复建设和浪费;引进个别的教授和博士毕业生,使师资队伍结构得到初步变化,高职称、高学历师资比例有一定的提高;完成了1个新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的申请、检查、建设工作,使我院的本科专业达到3个,稳定了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新兴专业的建设和学

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34页)

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34页)

北京市“十二五”市级一般专项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 发展规划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前言 (1) 一、规划总则 (2) (一)规划目的 (2) (二)规划重点 (2) (三)规划依据 (2) (四)规划原则 (2) 二、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4)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4) (二)面临的挑战 (7) 三、发展思路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发展目标 (9) (三)总体思路 (10) (四)发展指标 (10) 四、重点任务 (12) (一)优先发展民生品质商业 (12) (二)大力发展特色时尚商业 (14) (三)积极推进现代引擎商业 (16) (四)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18) (五)创新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20) 五、优化布局 (22) (一)提升三大标志性商业中心 (22) (二)发展六类功能性商业中心 (22) (三)建设宜居型社区商业 (25) 六、保障措施 (26)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26) (二)优化商业服务业发展环境 (26) (三)加强商业建设的引导 (26) (四)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相关扶持政策 (27)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咨询、教育等社会组织作用 (27) (六)加强行业基础调查研究和规划动态评估工作 (27)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重要时期。商业服务业作为维系民生的重要行业,作为首都经济发展和宜居城市建设的支柱型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 适应“十二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适应百姓生活方式和消费变化趋势,根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特制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服务于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眼于商业服务业内涵式发展,将通过全面、系统、规范建设,构建面向未来,与城市经济运行系统相协调的现代新型商业服务系统,为服务和改善民生,促进北京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规划适用领域为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及典当、拍卖、租赁等特殊流通业。 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2015年。

工信部:关于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

工信部:关于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 2010-05-27 信息来源:工信部字体:大中小 工信部节〔2010〕17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有关中央企业,相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切实转变钢铁工业发展方式,促进节约、清洁和可持续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我国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重点行业。2009年,全国粗钢产量突破5.6亿吨,占全球的46%,能源消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16.1%、工业总能耗的23%;新水消耗、废水、二氧化硫、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占工业的3%、8%、8%和16%左右。 近年来,钢铁工业节能减排不断取得进步。2008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总能耗2.43亿吨标准煤,吨钢综合能耗626.92千克标准煤,吨钢耗新水5.18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0.2%和7.2%;吨钢二氧化硫、

化学需氧量(COD)、工业烟粉尘排放分别下降到2.27千克、0.13千克、1.55千克,同比下降6.2%、18.75%和1.9%。 但是,钢铁工业节能减排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能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同口径相比,吨钢综合能耗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约15%。重点大中型企业按照工序能耗计算,48.6%的烧结工序、37.8%的炼铁工序、76%的转炉工序、38.7%的电炉工序能耗高于《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强制性标准中的参考限定值(电力折标系数按当量值计算),13%的焦化工序能耗高于《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强制性标准中的参考限定值(电力折标系数按当量值计算)。高炉、转炉煤气放散率分别达到6%和10%,余热资源回收利用率不足40%。 二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烟粉尘、SO2排放量与国外先进钢铁企业相比尚有较大差距;通过国家及地方政府清洁生产审核的钢铁企业仅1.4%,其中重点大中型企业约30%;钢铁行业氮氧化物、CO2、二恶英等污染物减排尚处于研 究探索阶段。 三是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水平偏低。重点大中型企业中,冶金废渣、粉煤灰和炉渣利用率分别达到94.93%、79.47%,但固体废物

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总结

. 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总结 神山乡初级中学 赵家营学校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县委政府、县教育局和中心校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界的监督、支持下,我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群众教育路线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活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了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来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新的历史起点,践行依法治教,弘扬依法治教精神,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现就十二五期间工作回顾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神山乡中、赵家营学校是一所集乡初中和村小为一体的农村学校,位于神山乡赵家营村。学校现有教学班9个,共有中小学生214人。其中,初中3个班,中学生85余人;小学6个班,小学生129人。在职在岗教师22人,其中大学学历17人,大专学历5人;中级职称10人,45岁及以下教师18人。近年来,学校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校园环境明显改善,教育设备设施逐步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狠抓队伍建设:

1、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狠抓“四风”建设,加强干部作风建设,防腐倡廉,防微杜渐;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提高学校领导班子防腐倡廉能力,进一步使班子有凝集力、团结力和战斗力。 2、注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全面推行教职工聘任制度,调整优化教职工队伍结构;继续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学校以“校本”为指导,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技术为目的,坚持“学习、工作、反思一体,强化反思;教师、专家互动,突出主体;课题为载体的演绎型科研、‘小现象真问题’为特征的归纳型教研互促,注重实效”的策略,整合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开发,即将教师队伍建设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开展禁烟、劝烟活动。坚决杜绝乱收费,乱补课,乱收费,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酒后上班,上课使用手机等现象。 (二)、夯实师训工作: 1、在“十二五”期间我校先后有15人次参加市以上各类培训,参加国家级远程教育培训先后三次共66人次。 2、在“十二五”期间学校每年均组织对全体教师的校本培训。培训内容有:师德师风学习、教师信息教育技术学习、分学科的教材教法学习、安全知识学习。 (三)、抓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1、硬化学校操场地面,面积40平方米,投入资金0.68万。

邯郸学院“十二五”校园建设发展规划

邯郸学院“十二五”校园建设发展规划

邯郸学院“十二五”校园建设发展规划 校园是学校精神、学术和文化的载体,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基地。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氛围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为建设环境优美、文化品位高、适合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生态校园,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围绕《邯郸学院2009—2020年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结合邯郸学院校园建设布局和各方面的实际,制定本校园建设发展规划。 一、校园现状 邯郸学院校园占地总面积为705.85亩(包括主校区、幼师校区、南校区、职工家属院和公寓村85亩)。2001年以来,我校主校区共建成教学行政用房15万平方米,社会化学生宿舍(公寓)7万多平方米。截至到现在学校总建筑面积达25多万平方米(含其他生活辅助用房),运动场面积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7万余平方米,绿化率达到了40%,为师生员工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目前主校区尚有建筑用地近100亩,已经列入邯郸市第十一五规划中的第二校区规划1500亩,目前邯郸市规划局已经出具初步选址意见,在市南部教育园区规划一期用地571亩。

近年来,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了较大的进展,但2 004年升本以后,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逐年扩大,学校教学、行政用房、体育设施等办学条件已经满足不了学校发展的需要,如何继续加快校园建设步伐,为建设应用型大学提供设施保证,迫切需要我们进行创造性工作。 二、编制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1992年国家建设部、计划委员会和教育委员会批准)、《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育部教发〔2004〕2号)和《邯郸学院2009--2020年发展规划纲要》等。 三、指导思想 紧密围绕我院中长期发展目标,在尊重“古朴、典雅、凝重、厚实,以人为本、亲近自然”校园建筑设计风格的前提下,既要注重校园环境建设,又要强化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努力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促进师生生态意识与文明修养的提高,不断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使校园环境更加优美、布局更加合理、教学生活设施更加完善,把我院建成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具有鲜明浓郁文化色彩特色的校园。 四、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主校区完成特殊教育综合楼、公租房、体育馆等项目建设;启动新校区建设,完成征地工作。完成继续教育学院、太极学院、研究生院、体育设施、后勤服务用房等项目建设。 (二)、主要任务 1、现有校区建设

鹤壁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售后服务}鹤壁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近年来,鹤壁市服务业发展较快,增加值已由2005年的42.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6.96亿元,增长速度保持在12.4%左右;2010年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18%。 图1鹤壁市服务业增加值和增速变化时间序列 (注:2000—2005年数据为公报数据,2006—2010年数据为市统计局修订后数据)图22010年鹤壁市三次产业结构 税收贡献度不断加大。服务业已经成为鹤壁市税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至2010年期间,服务业税收实现了快速增长,由2005年的2.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45亿元,占总税收的比重由2005年的22.8%提高到2010年的33.3%;服务业税收年均增速高达30.5%,高于全市总税收年均增速近10个百分点。 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鹤壁市作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经过科学规划和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为主要支撑,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和中介等行业竞相发展的格局。2010年,鹤壁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完成6.55亿元、25.38亿元、6.45亿元、7.7亿元、4.05亿元和26.83亿元,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分别达到8.5%、33%、8.4%、10%、5.3%、34.8%。

图32010年鹤壁市服务业内部结构 服务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行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和收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全省率先实行了行政审批(许可)“两集中、三到位”。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成功组建,农商行组建工作积极推进,成立各种担保机构27家。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引进高层次人才多名,并通过各类高层次人才兼职、担任顾问、技术指导、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合作研究等人才柔性流动的方式为鹤壁提供智力服务。 (二)发展环境 1、有利因素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鹤壁市地处中原腹地,是豫北城市群的中心,也是晋冀鲁豫四省十三市经济协作区的中心,服务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京珠高速、京广铁路、石武高铁和107国道纵贯南北,鹤濮高速,壶台公路和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即长-鹤-泰铁路横穿东西,已成为豫北“十”字交通中心。距郑州国际机场130公里,可以就近与郑州共享航空港。距天津港口500公里,通过无水港的建设,产品可直通海外市场。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将为商贸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基础设施完善。鹤壁市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城市道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