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字幕组:网络亚文化生产场域中的困境与博弈

中国字幕组:网络亚文化生产场域中的困境与博弈

中国字幕组:网络亚文化生产场域中的困境与博弈
中国字幕组:网络亚文化生产场域中的困境与博弈

中国字幕组:网络亚文化生产场域中的困境与博弈

Fansub Groups in China:The Dilemma and Competitive Reality in

Subcultural Production Domain

作者:

孙黎#彭爱萍

作者简介:

孙黎,彭爱萍,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孙黎(1981- ),女,山西夏县人,讲师,博

士,主要从事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媒介文化研究;彭爱萍

(1967- ),女,湖北应城人,教授,博士,湖北工程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中国新闻与传播教育分会广播

电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从事新闻传播、新闻教育研

究。

原发信息: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0161期第

81-86页

内容提要:

当下,青年人对于新技术的热切拥抱和掌握程度都远超于

他们的父辈,这使得他们能够在网络空间利用新媒介技术

主动创建一个亚文化生产场域,以此声张他们所认同的价

值理念,但这个亚文化生产场域并非一个“乌托邦”式的

理想空间,其中存在着各种矛盾与权力宰制。以中国网络

字幕组为研究对象,从三个方面分析青年群体在网络亚文

化生产场域中面临的困境与博弈行为,肯定以网络字幕组

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群体在文化实践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

作用。

Nowadays,young people are more eager to embrace the

new technology and more skillful than their

parents,which makes them use new media technologies

to create a subcultural production domain in order

to disclose their values.However,this subcultural

production domain is not an ideal space just as

utopian,in which there existing all kinds of

contradictions and right of domination.The research

takes Fansub groups in China as analysis object to

analyze the dilemma and the competitive reality of

the youth groups in subcultural production domain

from three aspects.It confirms youth subcultures

represented by that of fansub groups and their

positive effects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practice.

关键词:

青年亚文化/网络字幕组/困境与博弈/youth

subculture/fansub groups/dilemma and competitive

reality

标题注释: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全球化背景下青年亚

文化群体新媒介赋权行为及影响研究(14CH144)

期刊名称:《文化研究》

复印期号:2016年06期

DOI:10.3969/j.issn.1673~8268.2016.01.014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6)01~0081~06

字幕组,是指为海外影音文化作品配上本国语言字幕并发表于国内资源分享网站,供网友免费下载观看的社团群体。作为一种中国青年亚文化的新现象,中国字

幕组群体的生产行为对整个文化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以共同兴趣爱好为纽带,

以无偿分享为价值理念,以汉化海外影音文化作品为主要工作,以有效的自我管理与约束保障群体有效发展,利用新技术在赛博空间创建了与主流社会相区隔的公共空间,建构和展示了属于他们自身的亚文化身份,彰显出青年群体独特的文化诉求与生活方式。但字幕组在网络建构的亚文化空间并非真空环境,其间蕴含着隐形剥削与不平等的权力结构,字幕组在文化生产的过程中不断与各种文化、商业、政治权力进行着博弈。

一、“解压”与“束缚”

“年轻人,无论来自哪个阶级,经常拒绝工作世界的责任和身份,而是把注意力、时间和金钱放在休闲上……”[1]“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状态。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使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基础。”[2] 问:您平常休闲的时间会用来看国外的电影/电视/动漫么?

答:“我比较宅,平常就是喜欢看各种剧、电影,我觉得这是最好的一种休闲娱乐了。当然,现在加入字幕组后,一部分休闲时间被拿来做时间轴,倒也没什么不好,反正自己做自己看,还不是休闲消遣。”

——S字幕组Liu

“我平常休闲时候就喜欢看日漫,我并没有觉得字幕组的工作影响了我平时的学习,就是有时候太累了会逃逃课,这已经成为了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比上课好玩,也比出去玩儿什么的有成就感。”

——Z字幕组Ma

“平常休闲活动还不就是看电影看剧什么的,但加入字幕组之后,休闲时间基

本上都拿来翻译了,我一般都是下了班之后,安顿好自己的事情就开始干活,忙到

半夜那是常有的事情,但我很喜欢,因为比纯粹的娱乐休闲有成就感,更能让我解

除现实的压力,我觉得这是种崇高的休闲活动。”

——R字幕组Deng

看剧、看电影、看动漫……似乎成了一种标准化的娱乐休闲方式,能够让字幕组成员在必要的生活压力、工作辎重之外寻找自身可控的自由。对于网络字幕组的成

员来说,他们的工作成为了一种与自身本职工作/学习相区隔的休闲方式,虽然是工作,但本质上又与工作不同,这是没有被外力压制的、且是自身需要的“崇高的休

闲活动”。但是,从网络字幕组的工作流程来看,各个环节之间的彼此咬合,将组

员紧紧黏连在文化产品的生产线上:片源、翻译、校对、时间轴、上传……所有的一切都在网络字幕组制定的规则框架下有规律地进行,这究竟是不是一种将人从工作

压力中解放出来的休闲方式呢?

在网络字幕组成员看来,他们为字幕组的奉献是自愿的,不带有任何的强制性,他们的服务是利用了自己的闲暇时间,并将其作为一种解压的手段。但组员的休闲

方式是以劳动的方式呈现的,它使得休闲自身成为了一种矛盾:在个人层面,将工

作转换成休闲,并嵌入到自身的生活方式中,但按照劳动方式组织起来的休闲必然

蕴含着对劳动的支配与控制。休闲——这种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塑造出来的文化形式——屈从于“资本自我增值的需要而获得自己的文化表达”[3]7——更是作为一种劳动的延续,网络字幕组成员在自身本职工作、学习之外的“休闲”似乎也在应

和着这个观点。网络字幕组的无偿劳动从表面上来看消除了被宰制的不平等与控制

关系,实现了自我占有,获得了自由,但实际上资本主义文化工业还隐形地支配、

操纵、束缚着他们对于闲暇时间的利用,培养着字幕组成员驯服的身体,令其主动

嵌入到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生产链条中,成为一部大机器自动装置中的小齿轮。

埃里希·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一书中指出:“假设……电影、广播、电视、

体育运动以及报纸停止活动四个星期……情况会怎么样呢?我坚信,即使在这样短暂

的时间之内,也会有数以千起精神崩溃的事件发生,更多的人将陷入强烈焦虑的状态,这跟那种被临床诊断为神经症的情形没有两样。如果停止了注射减缓社会型缺

陷的麻醉剂,明显的病症就原形毕露了。”[4]

“每天看剧,这是习惯吧,没有美剧我活不下去!”

“字幕组投入,不赚钱,消耗大量精力,做我们爱看的片子。”

“没有字幕组,哪来的新番动画?”

“我也无法想象没有他们,我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一定是非常恐怖的人生啊,完全没有乐趣了!”

“很感谢字幕组,因为有他们我都已经看了2000多集的欧美电视剧了。”[5] 埃里希·弗洛姆批判的是资本主义文化自由和繁荣背后对人无所不在、无时无刻的操纵和利用,他认为,在资本主义隐蔽的操纵、奴役之下,人的主体性彻底被消解。“现代资本主义已经构筑起天衣无缝的网,它捕获了个人生活的全部细节,这

个网作为一个无主体的结构,人只是悬挂其中等待加工的资源——资本自我增值的

资源。”[3]174从某种意义上说,字幕组作为传递海外文化的中介和渠道,已经形成了对海外影音文化作品的输出依赖,虽然在当前的新媒介环境下,凭借对网络技

术的掌控力,字幕组群体获得了较大的生产自由度,但这是不是意味着网络字幕组的“休闲实践”已经脱离了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控制与束缚呢?

追求共享价值的字幕组,其无偿分享的文化劳动虽然惠及无数网民,却只是获得了一种形式上的自由,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之下,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中,字幕组提供的产品虽然可以免费赠予他人,但这种生产被置于商品形式的框架之下,被内容提供商巧妙地用来制造更多的受众。字幕组成员牺牲自己的休闲时间,为海外影音作品的本国输入解除束缚,却遭到了海外文化工业大国的利用:对异价值观快速渗透的窃喜与正宗版权偷盗行为的谴责,在某种程度上也给网络字幕组的文化作为蒙上了阴影。

二、“弹性劳动”与“隐形剥削”

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信息技术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社会运动的相继发生,“带来了一个新的支配性社会结构——即网络社会:一个新经济,也就是信息化、全球经济”[6]321。曼纽尔·卡斯特认为,信息技术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生活都造成了重大影响,“信息资本主义”[6]71是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在信息资本主义模式下,创新与弹性构成了生产力与竞争力的两个维度。

在新的融合文化背景下,网络字幕组以新型的“弹性工作制”①为基础,在自身本职工作之外采用众包的合作方法生产文化作品。在美剧播出季,或是日韩剧、日漫的新番上映时,不同的字幕组为了获得较高的网络下载率而展开“Oday”②剧竞赛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从北京时间上午9点,一集美剧在美国某电视台播放完毕的那一刻开始,字幕组就开始进行高效率的剧集汉化工作,社群内部会在QQ

群或是私密工作区进行分工,首先要求片源组以最快的速度将片源传回国内;其次,字幕总监会根据剧集热门程度调配合理的翻译组人员人数(热门剧至少会有3~4名

翻译),并确保整个翻译工作会在下午2点左右进行完毕;之后由校对人员(一般属

于资历较深的翻译)校正翻译中存在的各种偏差错误,统一整体的翻译风格;下午4

点左右,压制组人员将成片发布在各大美剧论坛或者视频网站,到了晚上6点左右,我国网民就能自由下载观看汉化版的美剧了。“Oday”剧的整个制作过程尽管不超过10个小时,却需要投入大量的知识成本与技术成本,每个参与者通过自己的辛勤投入,将彼此调和到最能保证群体目标实现与个人价值彰显的状态,以集体智慧的

交融保障了高效率完美作品的产生,并制造出一条完整、严格的标准化生产线(见图1)。

图1 字幕组生产发布流程示意图

问:“怎么能确保作品质量和组员之间的协调合作?”

答:“一部新番25分钟左右,一般是提前定好谁做。有时候新番会在深夜更新,我就定个闹钟爬起来做,超累的,同寝室的都不知道我在干嘛,居然做到天亮。我

们通力合作,一般需要2~4小时才能完成,大家互相鼓劲儿,既要速度,也要质量,不能砸了招牌啊,完成之后得到的心理满足真不是用语言可以形容的。”

——B字幕组Wang

“说好了做就一定说话算数,有段时间为了尽快发片,我每天转钟还睡不了,

翻不出来的要查字典,要请教组里的大神们,就是为了确保质量,太拼了……考试也没这么累,但是这种状态我很喜欢。”

——J字幕组Cheng

“做热剧的时候,每个人像打了鸡血一样,要快,要好,我们会有人层层把关,以保证字幕的准确性,争得了剧目首发,得到了网友们的认可很爽!”

——Y字幕组Su

“我们不允许跳票,如果提前认领了这部剧,结果在当天什么招呼都不打就直

接罢工,这样的行为如果出现3次,是会被踢出QQ群的,不过我们一般会有救火队,目的就是保证万无一失。”

——R字幕组Deng

中国网络字幕组的文化生产活动有助于构成对世界大同情感的认同,因为一部

汉化剧集的完成需要借助集体劳作和充沛的价值情感投入,这种工作摒弃了物质利

益回报,逃避了现实的规制,也逃脱了原有版权拥有者的控制,制造了另类的文化

公共领域。这种兴趣组织的出现与壮大,虽然带来了个体能动性的最大发挥,但其

生产的文化产品是大众流行文化产品,这种产品本身是否真能成为抵抗的策略,值

得大家思考。

网络字幕组在赛博空间自主地生产、传播文化产品,使自己成为了积极主动的

受众,也成为了被宰制的对象。网络字幕组的成员大都是具有相当语言水平和技术

能力的在校大学生和城市白领。对于目前媒介内容的生产者而言,这种免费知识生

产者积极主动的情感生产延长了媒介产品的关注周期,他们对于媒介工业产品的消

费拉动了媒介产品的跨地域流动,其生产的文化产品被纳入到了世界性的商品交换

体系中,因而带有某种潜在的商业价值。尽管网络字幕组成员自己认为无偿劳动、

自由分享是自我宰制的手段,但这其中却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结构因素的制约,也蕴

含着权力的不平等与隐形剥削。即便是字幕组成员能够通过技术自我赋权,积极地

参与文本内容的消费与创新,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获得了占有媒介内容的权力,毕竟,媒介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并未走向民主化,文化工业的结构是从上至下的一种

单向控制结构,支配控制方无法被推翻,文化产品的跨国流通——本身并不能撼动资本企业霸权的权力结构。

网络字幕组成员“传统惯例的他者监督”已被“自我监督”[7]所取代,对群体规则的遵从,对集体荣誉的敬畏和对网络字幕组亚文化精神的坚持,令他们组成了

强大的智力资源和有效率的工作单位,但其文化生产传播行为却为信息资本主义的

发展与全球化渗透提供了服务,不断提升着信息资本主义资本增值循环的速度,而

由于信息资本的特殊性,又使得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和手段更加隐蔽。

三、“理想情怀”与“商业收编”

国内字幕组与盗版资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注定了其在夹缝中生存的不利地位,也给国家相关机构出台治理法规留下了口实。从2009年的“BT地震”到2014年11月22日人人影视和大型字幕网站射手网的同日关站,目前国内的网络

字幕组面临着生存空间不断萎缩、生存压力不断加大的困境。

在面对国家法律法规的治理与版权危机时,国内字幕组会采用发布纯字幕资源

而取消视频资源链接的做法。虽然大多数字幕组成员都认为,坚持无偿分享,绝不

从中牟利的做法规避了版权问题,但法律界普遍认为,字幕组如果在未曾获得官方

授权的前提下擅自公开分享影片内容,即便援引《著作权法》中的“合理使用”作

为保护盾牌,仍然不能真正免责,再加上有些字幕组在传播影片时会在片中插入自

制的硬广告,这种行为就构成了真正的侵权。

虽然字幕组共通的分享精神决定了字幕组永远不会以盈利为最终目的,但对于字幕组依托的网站而言,却存在一定的生存压力与运营成本。比如“人人影视”页面上商业广告的泛滥成为众多网友攻讦的目标,也遭到了其他字幕组同仁的“鄙视”,大家普遍认为,“人人影视”商业化转型之路所带有的铜臭味已经掩盖了字幕组文化中无偿分享精神的光芒。但实际上,“人人影视”在2010年前后,花费在带宽和服务器等运营上的费用远远超过了每年的广告收入,这其中的差额费用全靠字幕组成员的自愿捐助。

问:“加入字幕组有实际报酬么?”

答:“我们做字幕的没有任何报酬,论坛上的广告费基本上用来租服务器和维护论坛了,要知道维护一个论坛的费用是很贵的。”

——J字幕组Cheng

“每个组的理念和模式不同,应该说其实大部分字幕组都是非盈利的,起码我做字幕就根本没有钱,只是兴趣爱好,我从来没拿过什么薪水。”

——H字幕组Feng

“没有钱,就是能提前看生肉,有点小特权。”

——B字幕组Wang

2009年,国内视频网站酷6网为避免国际版权诉讼官司,联合搜狐视频出资千万美元用于购买国外影视剧的正规版权。土豆网也通过和日本东京电视台签署协议,使日本动画片(汉化版)能够在晚于日本本土播出后1小时就与国内网友见面,这意味着国内很多字幕组的抢首发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正版视频网站的侵入,使得网络字幕组的生存空间再度受到挤压。

“我们只能比他们更快,或者同步出。但是我们组没钱去买片源,我们得靠日

本的组员把片子同步录下来再传回来,比如日本晚上10点播出一集新剧,我们分工合作拼命赶工,最快也得到第二天凌晨1点多才能发布,但是搜狐他们晚上12点

前就能播出了,我们光凭自己的力量根本没办法去跟他们竞争。”

——H字幕组Feng

目前,随着网络视频网站的崛起和正版字幕作品的引进,已有不少视频网站主

动与字幕组展开合作,进行剧目翻译。比如搜狐视频引进的热门美剧《生活大爆炸》采用的就是“人人影视”字幕组的翻译,2014年大热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的中文字幕则由“凤凰天使字幕组”与爱奇艺视频网站合作发布——这其中弥漫着正版视频网站的商业收编意图:收编曾经的“游击团队”为己所用,能以最少的成本获得

最大的收益。字幕组虽能获得一定的酬劳,但报酬非常少,很多人还是无偿工作的

状态。和网络视频网站合作,虽然也为网络字幕组的生存发展提供着新的契机,但

其深层逻辑几乎无一例外地隐藏着商业资本力量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召唤意图。在

合作过程中,字幕组往往被要求一定要在最短的单位时间内完成作品,因为速度代

表着数以千万计的点击率,能为视频网站带来高额的商业回报。但处于文化产业链

底端的字幕组除了能获得少许低廉的报偿用于补贴服务器的租金之外,其合作行为

的目的则是看重制作、生产、传播文化产品不需要再背负“盗版”的罪名,以及能

为海外文化爱好者提供更多的服务内容和选择机会。不过,赶工的结果可能违背了

字幕组对于字幕质量的孜孜追求,字幕质量是网络字幕组文化产品的核心,将字幕

质量让渡于发布速度——这可能成为阻碍网络字幕组良性发展的一个隐患。

问:“您所在字幕组要是走商业化,您怎么看?”

答:“不看好字幕组能发展的多商业化产业化。”

——B字幕组Liu

“精神内核不变——无偿分享,就没有关系,商业化也没办法,为了生存,可以理解,但关键是这个度怎么把握。”

——Y字幕组Su

商业资本的介入正逐步改写着网络字幕组文化实践活动的表征与意义,改变着字幕组的生存环境与未来走向。字幕组纯粹的“无偿分享”、自由平等的精神与理想正遭受着巨大冲击,小众群体在网络空间构建的自我言说、积极能动的亚文化生产场域正在被无所不在的商业文化渗入和利用。坚守不被商业化浪潮侵袭的文化共享生产者的理想,全面抵制商业化转型与商业化运作方式的字幕组,也许会在一拨又一拨的商业浪潮冲击中面对发展困境,但倘若重新投入到新的文化竞争场域,追随社群商业化转型的脚步,这对大多数的字幕组成员以及网友来说,已经构成了对网络字幕组核心精神的伤害。经济利益侵入纯粹理想,这使得网络字幕组文化的本真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坚守理想还是随波逐流?这种争议在中国网络字幕组的发展、转型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商业力量有意识的收编以及字幕组内部对于社群未来发展走向的不同理解,分化了网络字幕组亚文化场域原有的一致价值观。

四、结语

从资本主义生产角度来看,大众娱乐产品被生产出来的直接意义是为了补偿个体被压抑的幸福感,从而减少不满情绪的滋生。对于绝大多数的人群即便是在现代社会被边缘或被压抑的弱势群体来说,他们也很容易从大众文化产品中得到快感与满足。当然,这也许成为了马尔库塞口中的“虚假自由”,但却不能因此否定网络

字幕组生产的文化产品对个体产生的积极作用。即便网络字幕组与内容提供商、官方话语体系以及商业力量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权力结构,我们仍然要肯定这其中所蕴含的积极意义。

对于中国网络字幕组的成员③而言,他们并非是完全简单被动地受制于原版影视作品的提供商/制造商,而是主动自我解压,借由自己的“休闲实践”体验自我宰制、脱离束缚的快乐,并自我壮大成为青年亚文化的新代表。网络字幕组的文化作为虽然表面上只是翻译加工,但从本质上来说却是青年群体的反抗表现:它不仅拥有着系统化的组织运作模式,还开创了自己的亚文化圈,形成了赛博空间一股强大的力量;其个性化的文本解构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情感愉悦,体现了对本国现实的关照,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众批判社会的意识。也许,这种反抗本身并不能构成一种立场,因为这种反抗依赖于资本主义文化工业,根植于市场,且背后蕴含着隐形的资本主义剥削。但网络字幕组无偿分享的理念与文化实践行为挑战了传统资本与管理精英体系的钳制,挑战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与统治优势,也挑战了资本主义试图利用信息资源与内容优势去创造剩余价值的企图。即便经济利益侵入纯粹理想,但网络字幕组无偿分享的精神没有丝毫动摇,这也成为网络字幕组生存的动力之所在。

注释:

①弹性工作制是指在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或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的前提下,员工可以灵活地、自主地选择工作的具体时间安排,以代替统一、固定的上下班时间的制度(参见http://https://www.doczj.com/doc/2c12226554.html,/wiki/%E5%BC%B9%E6%80%A7%E5%B7%A5%E4%BD%9C%E5%88%B6)。

②0day是破解的意思,只要是在软件或者其他东西发布后,在最短时间内出现

相关破解的,都可以叫0day(参见http://https://www.doczj.com/doc/2c12226554.html,/doc/331559.html)。

③本文涉及的8名受访者分属于国内7个颇具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字幕组,2013

年9月至2014年9月间,笔者与这8位受访者分别进行了2~4次每次不少于1个小时的深度访谈,并与其中几名受访者继续通过Email、QQ等即时通讯工具保持联络至今。根据研究惯例,本文对研究的网络字幕组名称、采访对象的姓名均做了技术处理,在引用访谈内容时也做了标点符号上的修改。

原文参考文献:

?[1]萨拉·桑顿.亚文化资本的社会逻辑[M]//陶东风,胡疆锋.

亚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63.

?[2]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康筝,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4.

?[3]胡大平.崇高的暧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4]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祥,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14~15.

?[5]2008年网络劳模候选人:字幕组[EB/OL].(2008~04~

29)[2015~06~10].http:

//https://www.doczj.com/doc/2c12226554.html,/08/0429/02/4ALQ9ESR00011229.html.

?[6]曼纽尔·卡斯特.千年终结[M].夏铸九,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扶不扶”现象背后的社会道德困境探讨论文

“扶不扶”现象背后的社会道德困境探讨论文 “扶不扶”现象背后的社会道德困境探讨全文如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人民物质需求获得极大满足,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社会道德领域问题却层出不穷,中国社会道德正在遭遇改革的“阵痛”。 关键词:“扶不扶”;社会道德;道德困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中,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社会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现实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变,但社会道德领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由于新旧价值观念及道德规范的冲突,社会生活中出现了“毒奶粉”、“小悦悦”事件、“潜规则”、“学术不端”等一系列道德失范问题。 一,社会道德问题的典型――“扶不扶” 201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小品《扶不扶》着实火了一把,一句“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直指当下社会热点问题之一――路遇摔倒老人,扶还是不扶? 早在小品《扶不扶》之前,社会舆论就已经开始关注“扶不扶”问题,2006年“彭宇案”的发生如蝴蝶效应般扩散开来,此后“许云鹤”“殷红彬”等案件的发生使社会更加关注此问题,诸多因搀扶摔倒老人而被讹诈以及遇到老人倒地围观不救等新闻屡见报端。2012年8月,上海一名老人倒地,围观路人无人敢扶,引来过路外国女子大骂;2013年6月,四川三名小学生扶起摔倒老人被讹,最终诬陷者遭刑拘;2014年广东一男子因扶摔倒老人被讹诈,选择以死证明清白;2015年2月,浙江一名老人摔倒在地,23人经过却无一人搀扶,最终导致老人被汽车碾压而死;2015年5月四川一名小学生在扶起倒地老人后,却被诬陷是撞人者,在目击者的证明下才还以清白。

浅谈传统文化没落的原因

浅谈传统文化没落的原因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认识 发展 摘要: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却出现了诸多文化侵略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不顾自己民族的特点,一味模仿或照搬别的文化,是造成这种现在的主要原因。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慢慢的流失,而我们的国民,却没有意识到,只是盛赞现代生活丰富多彩,文化七彩斑斓。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但由于传统文化的脆弱性和“文化大革命”的劫难,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仍然特别令人担忧:随着现代化进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大批风情独特的古村落、民居、作坊及其他文化遗址遭到破坏,大量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失去传承,更严重的是出现了诸多文化侵略现象, 2005年底,沸沸扬扬的韩国将端午节申遗事件终于尘埃落定,韩国成功的 将“江陵端午祭”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这无疑是中华文化的一次耻辱,炎黄子孙永远的心痛! 2006年10月,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所谓“韩医”,其实与中医是一脉相承的,病理理论和治疗方法基本类似。等等类似的事件多不胜数。礼失于野,而路人拾之,我们在这时才幡然醒悟,大声疾呼,可惜,悔之晚矣,在我们痛呼时,是否在想想,如何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目前我国在实行文化强国战略。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 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同样,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所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传统文化,必然抹煞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道教是我国 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自他产生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若从它的前身方仙道?黄老道算起时间久更长了?它 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化学、医学、养身学、气功学、以及民族关系、民族心理和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此外?我国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 这两个方面?道教对此影响颇深。关键词?道教传统文化影响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在其创建和 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不少传统文化,使这些文化成为它思想源泉的一部分。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它的思想来源上多样性它对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都采取了兼收 并蓄的态度?所以道教留下来的思想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 大集合、大杂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又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过巨大而又复杂的影响。第一对古代政治历史的影响。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有许多封建王朝大力提倡道教?用道教的教义作为封建统治的思想武 器?所以道教与我国封建社会的封建统治者关系是十分密

切的。许多古代的农民起义也是与道教的思想密切相关?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就是利用道教经典中的某些思想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来指导农民起义?此后利用道教的教义起义的农民战争也有很多。所以道教对我们国家下层社会中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十分广泛和深远的。第二对我国古代学术思想方面的影响。我国的许多道教学者?例如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成玄英等这些都为我国古代文化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贡献?特别是道教长期与佛教思想?儒家思想之间的碰撞?排斥到最后的不断融合?兼容并须的发展过程?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而且道教的许多劝善书以及大量戒律都包含了许多伦理道德的思想?而这些思想是为我国古代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第三对我国文学艺术的影响。我国古代的许多文学艺术著作中都有道教的影子?道教的主要目的在于羽化成仙?而这种思想也反映在我国古代的许多文学著作中?成为文学著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古代以这种思想而创作的诗、词、赋、小说等题材的作品数量众多?伟大的唐代诗人李白就是这其中的主要代表?其部分诗也被称为神仙诗。此外有关道教的雕塑、石刻、建筑都各具特色?由此可见都道教对我国古代艺术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同时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第四对我国医学发展的影响。道教为了实现长生不死?从一开始便十分重视炼

当今社会的道德困境与对策

当今社会的道德困境与对策 1.中国社会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境况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10.0分) A.物质文明建设成就斐然 B.精神文明建设仍面临巨大挑战 C.道德问题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热点难题 D.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良好,道德问题不再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热点难题 我的答案:D√答对 2.在社会加速转型期,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以下对于该时期我国市场经济与资本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是()。(10.0分) A.市场经济得以启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就是资本 B.如果没有资本,市场经济便无法运行和实施 C.资本积累不是市场经济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

D.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引进资本 我的答案:C√答对 3.树立公共道德典范权威的基本前提条件是政府和政府职员的道德品质必须首先合乎()的基本要求。(10.0分) A.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 B.部门规章制度 C.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 D.社会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 我的答案:D√答对 4.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设立经济特区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政策的主要原因是()。(10.0分) A.破解资本匮乏的难题 B.引进先进的技术 C.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理念 D.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我的答案:A√答对 1.政府权威降低的根本原因之一,便是政府公信力的下降。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是()。(10.0分)) A.政府与民众信息沟通不畅 B.政府与民间或民众之间的紧张加剧 C.社会上下难以形成良性互动 D.政府与民众互动理解不足 我的答案:ABCD√答对 2.以下对于社会转型的道德文化效应理解正确的是()。(10.0分)) A.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道德问题并不是特例,历史上很多国家也经历了这个过程 B.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道德问题只是特例,与国情有关 C.这一时期出现的诚信缺失等问题,根本上都属于发展中的问题 D.当前的道德状况,既有消极一面,也有复杂、积极的一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传统文化机遇挑战应对措施 引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 然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不得不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应对等问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如十七大六中全会所要求的那样“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2] 一、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是本土文化,即民族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是指历史上形成并流行至今的文化。 [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4]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是世界性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的发展趋势,它必然会对世界上所有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构成破坏和冲击,这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付出的

儒道互补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道家之比较谈儒道互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主要内容:中国文化概括的特点: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儒道互补。天人合一强调人的行为,最高的是天道;内圣外王强调人生理想,人生道路的选择与设计,内圣即如何做人,外王泛指建功立业,内圣是基础,外王是扩展;儒道互补是从中国文化的内容和结构来概括的。 儒为主导,道为民间。几千年来,儒道两家思想决定中国人的思想、道德、价值理念。儒家的建树在于伦理道德,道家在于哲学思维。儒家主张刚强有为,道家主张柔弱不争;儒家主张热情豪情,道家主张沉静低调;儒家具有忧患意识,道家具有反思精神。二者无所谓优劣高下,见人见智,形成了相反相成的文化机制,这种文化机制就是儒道互补。儒道作为中国两大主干,儒道互补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一、儒道文化差异 儒道有差异,才能形成互补。1、儒道在理论上各有偏重。老子偏重自然,进行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考,老子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道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概念。 孔子偏重社会,着重于人与人的关系思考,建立伦理学。孔子以“仁”为儒家最高范畴,以“仁”改善日益紧张的人际关系,破解社会危机。孔子的思想对社会伦理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价值观念不同。孔子是人文主义取向,追求道德完善,强调积极进取,儒家倡导积极人生,主张用世,也有超然心态和矛盾心态;

老子以自然主义为取向,超越世俗;道家倡导超然通达,也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但更多是以批评者形象出现。 儒家的超然和道家的入世情怀慢慢被人遗忘了,孔孟和老庄的本来面目被窜改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儒道的误解: 儒家积极有为,道家消极无为? 实际上,老子、孔子都有治国安邦的理想,只不过在治国的理念上不同。孔子主张发挥政府和领导人的意志和作用,老子主张淡化政府和领导人的作用,以无事的态度作大事。这并非消极,“不争”是顺其自然,仍是积极有为,只不过方式呢不同而已。孔子是直线思维,老子是逆向思维。 道家是逃避现实。很多人把道家等同于隐士,把隐士等同与逃避现实的人。此说不妥。实际上,他只是喜欢低调,不张扬。老子主张退出是在功成名就之后。隐士之隐是为求志,并没有放下天下。庄子即隐士,隐士待时,存身之道。 道家不关注现实,没有忧患意识。儒家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道家也有忧患意识。二者关注的方面不同。道家追求自然,崇尚自然主义的价值观,对人文明进步的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反思,也是忧患意识。对人类有着终极关怀。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就看到文明发展的负面,不得不令人惊叹。 二、儒道互补的历史演进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建筑空间布局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建筑在空间上的分布;建筑结构是指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关系;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的整体外在表现。 1、从建筑布局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布局。这是因为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居民心理。(2)欧洲城市中心→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反映了西方城市发展一般都是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逐步发展而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3)中国城市中心→围绕衙门、中轴线四方布局:如故宫,反映了我们国家很早就将“天圆地方”的文化理念融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 2、从建筑结构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使我国民居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如东方园林讲究园林构景的层次,追求的是“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并通过回廊、门洞以隔景、障景等艺术手法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园林道路设计上讲究“避直求曲”,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表达方式上的“含蓄”。正如说“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称之为“交流”,而外国人则认为是“探险”。 (2)西方文化外向、开放,民居往往没有围墙,园林注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园林“道路”设计直率、明朗、和盘托出。反映了西方文化性格上的“外向”和表达方式上的“直白”。 3、从建筑风格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式宫殿建筑的红墙、黄瓦、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等,注重“神似”,反映了东方建筑艺术充满了想象力,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以意传情”,对美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理解。西方式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修剪整齐的园林绿地,重视尺寸比例,务求逼真,注重“形似”,反映了西方文化务实的一面。东方古典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的教堂表现宗教的崇高和庄重。 (2)中国民居讲究院落(如“四合院”)的一统和大家团圆;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讲究户外休闲。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建筑也别具一格。 4、从城市建筑变化还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变化:如银川西夏历史建筑先有中式风格,因为银川西夏历史时期正值唐宋中原文化的鼎盛时期,受中原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多表现为中式风格。后来受宗教传播的影响,又有伊斯兰风格,如“清真寺”,城市建筑布局也多围绕寺庙发展。现代银川又出现了许多高楼大厦,城市布局沿主要铁路、国道和城市交通干道布局,这反映了内陆城市发展与陆路交通的密切联系,说明了现代文明的影响。

2014当今社会的道德困境与对策--90分以上

2014当今社会的道德困境与对策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境况以下理解不正确 的是:(精神文明建设良好,道德问题不再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 2、道德建设的重点,在于建立引人向善的社会机制,(政策和法律)保护好人,提升人的善性 3、树立公共道德典范权威的基本前提是政府和政府职员的道德品质 必须首先合乎(社会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 4、在社会加速转型期,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以 下对于该时期我国市场经济与资本的关系理解不正确是(资本积累不是市场经济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 5、中国社会的变革有不同于他国的特殊性。总体来看,这种特殊性 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火车加速转弯”。此所谓“加速”是指:(社会转型过程中呈现的突出特点) 6、对于我国的社会改革,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往往是一项改革 充分完成之后,才能启动另一项改革) 7、(高效率与低基尼系数)的均衡状态即是我们所追求的高效率与 高公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理想发展模式。 8、改革开发之初,我国设立经济特区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政策的主 要原因是(破解资本匮乏的难题)。

9、关于道德和法律的关系,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法律必须依赖道德)。 10、对于我国目前的社会诚信状况,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政府已经完全失去公信力) 二、多项选择: 1、当今社会的道德困境表现在:(ABC) A、社会的公正次序出现了偏差 B、社会诚信问题 C、社会的信念体系问题 2、 3、以下对于现代传媒和主流意识形态对道德正能量的传播理解正确的是(ABCD) 4、我国当前进行道德文化建设可以采取的措施是:(ABCD) 5、

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再论中国功夫的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综述 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发端于战国的儒、道两大传统。中国功夫的理论也离不开于此。 儒家学说主张“济世”,倡刚健有为,以实现和谐、有序的政治理想。在维持现有秩序上,重德治与教化。到汉朝时尊儒,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铸造了中国的伦理类型文化,对于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不无现实意义。 道家主张追求与“道”的冥合,介乎“出世”与“入世”之间,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并注重人与天道自然的和谐。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对于今天的生态、人口问题,不无启发意义。并形成了中国人的注重内心的体悟的思维模式,讲求智圆行方。 儒家虽为正统,但并不排斥道家,仍注意与道家相融合,在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曾问礼于道家创始人老子,老子以“唇齿为喻”,说明以柔胜刚的道理。唇舌虽然不如牙齿坚硬,但唇舌要比牙齿持久。中国功夫以此演化拳术,虽不能胜人,但却可自保。刚则缺乏变化,反易被人所乘。显然道家要比儒家高一筹。用于其它方面也是如此。 到汉唐时,佛教传入我国。佛教主张“出世”否定现实,后逐步与儒、道相融合,被我国人民所接受,开始了佛教的中国化。也讲尊师重道,倡导大乘佛教。并以渡己渡众生为己任,注重清净寂定的“禅”

的心境的修炼。 宋朝时,理学家完成了儒、释、道的合流工作。建立了以儒为首,兼及佛、道三位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结构。其实中国文化的根底仍在道家。 中国的人生哲学非常发达。 可总括为:“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情”。既有苏子“唯江上清风,水中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成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陈抟的“于羲皇心地上驰骋,而不于周孔脚迹下盘桓。”的佛家的达观、超然。以离世的心境俯视人寰。又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的儒家的积极入世。 即道家的“庖丁解牛”,居于世,事虽杂而不累其心的高深修养。 修身上要求:“不为浮誉所惑,则养其力者厚;不为流俗相竟,则所以制其气者重。”的厚德载物,是要君子宽厚的品德修养可以承载天地万物。有“将军额头跑开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之谓,“天为盖,地为床,千年古树为衣架,万里长江当澡盆。”的胸襟与气度的修养。 重操守、气节,坚持自己的志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做到“贫,气不改,达,志不改”。于是有周敦颐的《爱莲说》:“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采菊东篱

《中国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中国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上课学校:南汇中学 上课班级:高一(12班) 执教:徐红(南汇中学) 上课时间:4月7日下午第二节 教材分析: 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人群经历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而形成了我国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景观。 中国地域文化景观主要包括:东北黑土文化、华北平原文化、黄土高原文化、内蒙古草原文化、新疆荒漠—绿洲文化、青藏高原文化、四川盆地文化、云贵高原文化、江南水乡文化等十个地域文化区。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面对的学生又是自己平时任教的班级,要加强的是学生的表达、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目标: 1.识记我国十个地域文化区的名称与分布 2.根据文化景观图,判断不同的地域文化区。 3.分析不同地域的建筑、服饰、习俗、饮食等特点及其地理背景。 4.融会贯通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对环境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不同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熟悉的江南水乡文化为例,介绍江南水乡文化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服饰、饮食、民居、艺术、园林)。以一带面,引导学生分析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体会“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之”说。

教学过程 教学后记: 这次公开课是在自己学校,面对自己熟悉的学生和环境,有份淡定和从容。《中国地域文化》不是教学的难点,但要求文化层面的加宽,中华五千年文明,文化的底蕴和积淀,文

化的多样性。要上好这节课,也不易。上课时心理要有底气,要有足够的自信,这就给自己压力,备课时查阅大量的资料,老觉得自己欠缺着好多。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十个地域文化区,一节课40分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而且会像天女散花般没有重点。基于此,最终确定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熟悉的江南水乡文化为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如何认识每一个文化区,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由于是自己任教的班级,预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抽签另外九个文化区,完成一份PPT。展示他们的风采。收到的PPT,质量参差不齐,其中有2个组完成的很不错,思路清晰,找的图片、资料也符合课标,简直像小专家。课堂上,就让这2个组展示他们的成果,一个组“内蒙古草原文化”,另一个组“华南妈祖文化”,课堂上的讲解也挺到位的。学生也欣赏着他们的作品。还有几个组的作品,我汲取了其中的一张图片,由该组学生回答相应的文化区。课堂气氛活跃。这一环节,让我深深体会到,相信学生,放手课堂,把课堂交给学生,他们会给你惊喜,课堂不是按你预设的方案前进,而是不断有生成的愉悦。 这节课由于学生参与多,没有完成我的预案,但我感觉值!

不中不西,我们面临的道德困境).

不中不西,我们面临的道德困境 时间:2010年02月12日 11时29分来源:新华网作者:杨维中 坛主小传杨维中,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95年起在南京大学攻读中国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留校任教,著有《道生大师传》、《心性与佛性》等学术专著。 拾葚异器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遇饥荒,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扼虎救父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心中想念着父亲,奋不顾身冲向老虎,骑在背上扼住虎颈,捏住虎的呼吸,勒死老虎,虎口救出父亲。 行佣供母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

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涤亲溺器黄庭坚,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江西洪州分宁(今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开创江西诗派,著有《山谷集》行世;又以精于书法著称,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黄庭坚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怀橘遗亲陆绩,三国时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芦衣顺母闵损,春秋时期鲁国人,他生母早死,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父亲十分感动,继母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弃官寻母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 1、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是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因为他是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同时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这是因为传统文化在影响现代的同时,也在新时代的氛围中蜕变。 因此,传统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黑格尔说:“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的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的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规律,没有进步。” 所以,传统文化就传承而言,强调的是文化本源及沿着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增长的人文精神总和,它不等于古代文化,不等于复古,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是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升华。 2、中国传统文化的利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为的最高准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作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或者说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的思想,维系着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而在文化系统中,伦理道德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批判扬弃,创造发展,传统文化的智慧对人类社会的价值提升仍具有普遍意义和时代意义,是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但同时也因为这些固有的观念与传统,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在行为方式上形成一种

难以移易的习惯,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近代化,文化日益凸显保守性,这种守旧的性格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明的脚步,所以,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时代性、普遍性等多种特性交错并存的统一体,他的利弊只体现在它的某个层面,并非绝对。 3、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景 中国文化的早熟与定型,决定了它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凝聚力,在长期发展中,又展现了其延续力、包容性、同化性与融合性的特点,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活力的文明,对于它的发展,应该不断吸收融合新的文化,从而在内部不断更新,这种更新不是完全的改变,应是在社会革命中接受时代的洗礼,包容荟萃。 现在有很多人主张发展现代文化,抛弃老朽的传统,但传统文化被抛弃了,现代文化又要何去何从,传统文化的内容固然需要选择和改造,但不应该被丢掉,因为它是近代文化发展方向的风向标,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所讲的文化,没有任何一个文化是十分单纯、简单存在的,都包括至少物质与精神两个层次,现代文明更倾向于物质,而传统文化则更注重精神伦理,现代与传统两种观念并非相悖,我们要试图寻找一个契点,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在长期改革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一定有与传统文化相类似的概念,与时代相符合,所以传统文化在现今社会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精神上的历史遗产,它使我们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就的洪流中,保持着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所以我们要坚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发扬。 因此,总体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发挥重要的教化作用,它拥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在发展中,愈发完善具有活力。所以我们要为传统文化披上时代的新衣,让它更加光鲜亮丽。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民族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二、文化传承 (一)文化传承重在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传统文化不是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机器人,所以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 文化传承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传承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浅析新闻专业主义下记者的道德困境

浅析新闻专业主义下记者的道德困境 【内容摘要】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经常遇到的困境,是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忠实地记录新闻,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还是尊重良知,把社会道德放在第一位?新闻专业主义下职业道德和社会伦理道德在一定程度上俨然成为一对矛盾,记者的社会责任——谋求公共利益,是解决这对矛盾的契合点。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公众利益 一.新闻专业主义下记者的两难道德抉择 社会角色体现着人们对特定社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记者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公众期望记者按照社会、受众的需要履行必须的权利和义务。用眼睛观察社会,用头脑思考现实,用文字、图像记录社会发展进程,这就是记者的工作;做历史的记录者,社会的瞭望哨,这就是记者的职责。 同时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念和特定的功能指向,新闻行业所提倡的新闻专业主义就是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的一种职业理想和职业理念,从职业化的角度讲,记者的基本职责是毫不犹豫的发现新闻,捕捉信息,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真相,使公众了解所置身的环境,采取正确的思维和行为。【1】这是记者区别于其它职业工作者的基本职业特征。 但是在具体的现实采访中,面对突发的的事件,尤其是面对弱者和不幸的时候,记者常常陷入一种两难的尴尬困境中,记者的所作所为也往往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历史上就有许多经典的案例 案例一: 十几年前,南非“自由记者”凯文·卡特以一张《饥饿的小女孩》获得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照片上是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这张照片在《纽约时报》首发后举世震惊,成为南非儿童苦难的一个标本。凯文·卡特名声大噪,但同时,引来诸多批判与质疑,人们不明白身在现场的凯文·卡特为什么不去救那个小女孩一把,就连凯文·卡特的朋友也指责说,他当时应当放下摄影机去帮助小女孩。有评论家称他见死不救,是另一只秃鹰,人们打听小女孩的下落,遗憾的是,卡特也不知道。他只是以新闻专业者的角度,按下快门,然后,赶走兀鹰,看着小女孩离去。3个月后,即1994年7月27日夜里,警察在南非东北部城市约翰内斯堡发现了凯文·卡特的尸体,他用一氧化碳自杀身亡。据媒体报道,在凯文·卡特自杀身亡的前三个月中,他本人一直处于冲突的痛苦之中。凯文·卡特对朋友辩解说他同情非洲的灾难,“当我把镜头对准这一切时,我心里在说‘上帝啊!’可我必须先工作。如果我不能照常工作的话,我就不该来这里。” 案例二: 爱迪·亚当斯在美越战争中拍了一张《枪杀越共》的照片,刽子手将战俘当场打死了。爱迪·亚当斯真实记录了枪决的这一幕,看到这幅照片的人们,包括一些新闻界人士,都责怪亚当斯,当时不应该抓拍这一残酷的场面,而应放下相机阻止屠杀发生。第二年,这幅战地摄影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但是各方面的指责也越来越多,亚当斯由此陷入无休止的困惑之中,在很长的时间里,他不敢去看自己这幅作品,并且毕生都在寻找为战争创伤赎罪的机会。更让亚当斯痛心的是,当年枪杀越共的警官后来移民美国开了一家小店谋生,但人们去他的小店不是为了买东西,而是为了去看看这个著名的刽子手。这些现实折磨着亚当斯,他挖苦自己说:“两个人的生命因此而毁掉了,而我因此获了奖,我可真是个英雄。”2004年9月,爱迪·亚当斯在纽约辞世。 在坚持报道新闻和实施人道主义援助之间,爱迪·亚当斯和凯文·卡特选择了新闻专业主义,他们的报道震惊了世界,甚至影响了历史,但他们自己却因此而承担了无尽的道德谴责和心灵煎熬!从以上两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出,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经常遇到的困境,是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忠实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剖析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 作者:本报记者陈鹏《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05日11版) 彭吉象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导,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越剧《梁祝》

《哈姆雷特》剧照 人类虽然都要追求真善美,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和西方传统美学观念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直接影响到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有很多明显的区别。其区别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比较。 中西美学比较 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善就是伦理)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正因为如此,就造成了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很大的不同,例如我们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人公几乎都死了,哈姆雷特自己死了,他的父亲被他的叔父害死了,然后叔父死了,母亲死了,未婚妻死了,他的岳父也死了,小舅子也死了,台上的人几乎都死光了,这就是西方的悲剧。中国的戏曲就不是这样的,中国的戏曲并不是没有悲剧,但是中国的戏曲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尾,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非常注重焦点透视,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也不一样。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诗经》是流行于2000多年前的民间歌谣,《楚辞》是屈原、宋玉创作的作品。而且《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诗经》和《楚辞》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是抒情诗歌。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都是抒情诗。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的抒情。

关于企业文化与亚文化

一家企业,如果业务正常,生意兴隆,老板讲自己的企业有如此这般的文化,或是如彼那般的文化,估计企业员工都不会太计较。 但是,我们都知道主流声音与非主流声音的差别。 而比较术语化的称谓是企业文化(组织文化)、组织亚文化。 而亚文化如果引导得当,自然也是对组织非常有利。 反之,假装亚文化不存在,否认、忽略员工们的担心,则不利于员工士气。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研究HR的人,提醒企业不要轻易大规模裁员的根本原因——大规模裁员带来的不是降低“离开员工的士气”,而是极大地损伤在岗的员工。 如果骨干员工不能得到明确的反馈,得到正向的评价时,就会认为“下一个被裁的,就是我”。 所以,如果说,要提醒预防大规模裁员的话,最合理的做法是:招人时更加谨慎一些。或者说,制定人员招聘的战略举措时,应该更加合理些。 员工的类型有很多,但企业一旦效益不佳,第一步离开的,往往是一些没有得到重用的有技术背景、竞争对手希望得到的人员。这些人的离开对企业来说是有损害的。 那些岗位不重要、不怎么干活的,老板期望他们主动离开的那些员工,一般都不会轻易离开,宁可被老板花钱裁员。因此,矛盾由此产生。 事实上,组织最最关心的,是如何留住自己想保留的人才,并让他们有归属感;同时,也期望顺势淘汰那些不称职、或工作量不饱和的员工。 有些老板甚至整个高管层都认为:企业文化花拳绣腿、隔靴搔痒,采取了不少措施,花了不少钱,却不能带来预期的效应——越是急于看到“凡投入必有产出”的结果,如果心态放不正,得出的结果恰恰相反——企业文化建设反成“功利心太强,像做秀而非出自内心”,从而导致员工看穿老板的本意。

虽然,道理阐述出来,大家都明白。但就我亲身经历的数家企业(包括医院这类事业单位、政府这类管理机构)经验来看,组织文化不论你是否承认,它都明确地存在着。而且,往往与墙上写的、网上公布的,有些出入。 但组织又不得不进行发布——有些组织虽然明智,就是时时提醒、时时奖惩——只有将组织行为的持续规范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才有可能改造一个组织的文化与亚文化。这个组织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需要持续地进行关注、持续改进(借用“持续改进”理念、及时奖励——及时惩罚不用我强调,基本上每个组织都能做到)。 组织文化的具体体现,是一个组织做事的方式方法。 例如,腾讯公司遇到这件事,会如何处理,有一种方式;而到了一家生产型企业如富士康的生产一线,会如何处理,可能是另一种方式。这两者的差别,即我们心目中的组织文化的差异。组织文化当然要适应不同的组织。但很多正向的理念,提法都是近似的。 一家IT企业,由于员工是由很多专业技术人才组成,有些专家型员工,比他的主管知道得还多。而如果采取准军事化管理、生产型企业管理方式,成功的可能性会很低。而持续不断进行人性化改革,则会减少员工诟病、减少为竞争对手培养人才——有一个例外:如果这家企业能够培养出员工的自豪感,则会大大减少优秀骨干的流失。 一家企业,在某一时段,被自己的员工议论,很正常不过。 毕竟不是生活在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那时的“单位”既稳定又有权威,如果你隶属于某一单位,你的生老病死,只要你不犯大错,单位都会给你包了。每家单位都是一个小社会,既有食堂也有保育室照顾小孩,还有工会、妇联管老年人与女性员工。 即使是彼时,内部员工议论纷纷也是常见现象。 因为你无法堵住另一人的嘴,所以,企业老板应该有足够的胸襟,不必介意内部员工的议论。

道德困境

道德困境 国中有家,家有个体。传统的儒家通过家国体系把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组织成一个庞大的帝国。然而,当个体不幸陷入与传统道德冲突的困境,他又该如何突围呢? 首先要为与传统价值不可调和的道德冲突下个明了的定义,随后才能在设定的范围内讨论突破道德困境的方法。 道德冲突存在的前提,自然能想到的是,公认的道德原则同个体道德实践不兼容。举个例子,一家中一父一母一女儿,女儿亲近父亲,母妒,遂疏离父女关系。女儿不解母意,认为剥夺了其享受父爱的权利。然而,传统道德规定的慈爱子孝,完全忽略了人性中爱情的存在。母同女儿在爱情面前的竞争关系是人类天性必然导致的,不论竞争对象是父还是其他存在。但是,母同女儿的竞争关系在传统的道德框架中并没有得到解决,致使两者甚至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进行恶性竞争。由于母一般地位高在家中握有主权,女儿于是常常在竞争中落入下风,并同时受到“孝顺”这种只讲义务不讲权利的传统道德的束缚和镇压;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流逝,女儿终有一天会成为主母,掌握家庭权利,而母已衰老,处于不利地位,只能虚弱无力的拿出“慈爱子孝”的保护伞。可以肯定的说,与母女的竞争关系对应,家庭中必然存在父子间和子女间的竞争关系。传统道德忽视了家庭中这些竞争关系,对于竞争导致的矛盾冲突,也只能无力的提出“父父子子长长幼幼”这种无法落实的道德理想。 一方面传统道德对现实生活调节不能,另一方面社会的惯性造成传统道德原则依旧难以撼动,因为人们守护传统。社会惯性可以理解为,社会变革是螺旋渐进的而不可能是“毕其功于一役”式的突变。既然支撑起现代社会的经济基础需要慢慢积累,社会的变革还需要时间耐心等待,因为马克思哲学认为,下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时代的改变反映在个人意识上,自然的,就是产生道德冲突。 此类情形就像穿鞋子:脚长大了,原来的号码不再合适,于是有些挤脚。鞋子是保护脚板的,必须得穿,所以能想到的解决方法有两种。其一,依旧穿小鞋,横竖把脚挤进去,时间长了,楞是让脚板维持了原来的大小,很节约,唯一不足就是过程太痛苦了,而且容易引起疾病;其二,就是换鞋呗,可是新鞋子不能天马行空任意形状任意尺码,它还得在旧鞋子的基础上,参照脚的大小,规规矩矩的设计而成,理由吗就是,旧鞋子如此经穿耐用,肯定是有长处的,所以不能一概放弃。两种解决途径,一个保守,一个冒险,一个省力,一个费工。可是着眼于未来,为健康计,既冒险又费工的方法反而成了理智的选择。 既然道德冲突客观存在,不禁要问具体的道德困境是什么样子,解决道德冲突是否需要突破传统约束,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举一个关于爱情的例子。一个未成年人暗恋其老师,一边欲表达心意,争取爱情,一边畏惧家人知晓后受到谴责,从而构成心理矛盾,终日郁郁寡欢。根据儒家的伦理体系,老师是和家长一辈的,于是师生恋同乱伦无二。甚至未成年人的家长此前一直向其灌输禁止早恋的教导。可问题是未成年人的恋爱只是想想而已,并未付诸行动,老师都不见得知情,而且感情发展连成年人都很难控制,更何况处于敏感青春期的人呢?所以未成年人没有错,可是在其保守又严格的家长看来,其犯下了乱伦兼早恋的双重罪恶。在给予未成年人怜悯的同时,让人不禁想如何能够稍稍减轻其心理负担。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处置呢?传统道德规范的确应该遵守,可是有什么能比子女的健康幸福更重要吗?为了维护所谓的颜面,谁能赋予家长肆意损害子女利益的权利呢?也许家长为了避免伤害孩子,会把谴责的矛头指向老师。可是无辜的老师甚至不知道世上存在着这样一份暗恋。由此看来,在这个情形下,被破坏的传统礼教呼唤惩罚,可是没有那种惩罚是具有正当性的。解决的办法也许是突破儒家定下的身份限制,承认更符合人性的“恋爱无辜”原则。结果没有人应该受到谴责。但是虽然承认未成年人可以向老师表白,可老师作为大人则有责任为了其健康成长拒绝接受其爱情。总结这一事例,为了解决未成年人的道德困境,传统道德的确被突破了,理由为尊重人性,和关注人的健康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