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税法构成要素及分类

税法构成要素及分类

税法构成要素及分类
税法构成要素及分类

税法及构成要素

知识点、税法及构成要素(★★) 【大纲要求】了解 (一)税法的概念 税法,是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 【例题·判断题】税法调整的是有关国家在筹集财政资金方面形的税收关系。() (二)税法的分类 1.按照税法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将税法分为税收实体法和税 收程序法。 (1)税收实体法——规定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实体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2)税收程序法——税务管理方面的法律规范 例如:《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进出口关税条例》。 2.按照主权国家行使税收管辖权的不同,可分为国内税法、 国际税法和外国税法。 (1)国内税法是指一国在其税收管辖权范围内,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国际税法是指国家间形成的税收制度,主要包括双边或多边国家间的税收协定、条约和国际惯例等。 (3)外国税法是指外国各个国家制定的税收制度。 3.按照税法法律级次划分,分为税收法律、税收行政法规、 税收规章和税收规范性文件。 (1)税收法律(狭义的税法)——××法 (2)税收行政法规——××条例,××暂行条例 (3)税收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由国务院财税主管部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和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制定 效力排序: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 【例题·多选题】根据税法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可以将税法分为()。 A.税收行政法规 B.税收实体法 C.税收程序法

D.国际税法 ? 【例题·多选题】下列属于税收实体法的有()。 A.《税收征管法》 B.《增值税暂行条例》 C.《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D.《进出口关税条例》 ? 【例题·单选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税收法律的是()。 A.企业所得税法 B.税收征收管理法 C.个人所得税法 D.财政部发布有关税收的公告 (三)税法的构成要素 税收实体法的构成要素(11项)——征税人、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减免税和法律责任。 其中: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率是构成税法的三个最基本要素。 1.征税人——“征税”主体 代表国家行使征税权的征税机关。 包括各级税务机关、海关。 2.纳税义务人(纳税人)——“纳税”主体 依法“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包括个体经营者)、法人和其他组织。 区别于:负税人——税收的最终承担者 扣缴义务人——代缴 3.征税对象——课税对象 纳税的客体,也就是对什么征税,是区别不同税种的重要标志。 4.税目

税法教学大纲教案

税法教学大纲教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税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课程负责人: 二、学时与学分: 三、课程性质:选修课 四、适用专业:会计 五、使用教材:王莉主编.税法.清华大学出版社, 六、参考书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税法.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 2、纪金莲主编.《税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七、开课单位:经济管理学院 八、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税法》是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之一,主要讲授的是指纳税义务人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为了其财务利益的最大化,而在设立、经营、投资乃至消亡的过程中,所做的纳税方案选择。《税法》课程具有很强的社会认知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税收筹划专门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多,该课程的设置有利于拓展培养人才的领域,寻求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拓宽学生就业的渠道。 九、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在学习和掌握税法、财务会计等课程的基础上,重点掌握税收筹划的基本理论,联系我国的经济实践和税收环境,掌握税收筹划的技巧和具体税种的筹划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税收筹划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便尽快适应市场经济形势下的税收筹划需要。 十、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税法总论 一、教学内容 1、税收的概念 2、税法概述 3、税法的构成要素 4、税务机构设置和税收征管范围 5、综合案例分析 二、教学基本要求 学习本章要求掌握税法要素,尤其是最基本的要素、核心要素;熟悉税收实体法与税收程序法的区别;了解税收法律关系。 三、重点、难点 1、税收的特征 2、税收的职能作用 3、税法的概念特征 4、税法的构成要素 5、税收的实体法与程序法 第二章增值税 一、教学内容 1、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2、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3、增值税得出口退免税 4、增值税的发票管理

2019年税法重点知识点总结

2019年税法重点知识点总结 税法即税收法律制度,是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税法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你会喜欢! 税法重点知识点总结 税法的概念 税法一词在英文中为TaxationLaw,《牛津法律大辞典》解释为“有关确定哪些收入、支付或者交易应当纳税,以及按什么税率纳税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税收是国家或者政府为了实现公共职能、满足公共需求,凭借政治权力,依据法定的标准和程序,无偿、强制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分配方式。税法即是国家调整税收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经济法部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国内理论界对税法的概念有所争议,有的学者将税法定义为“国家制定的各种有关税收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税收法律、法令、条例、税则、制度等”;有的学者则认为税法是“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者其授权的行政机关制定的有关调整国家在筹集财政资金方面所形成的税收的法令规范的总称”。 税法的原则

税法的原则反映税收活动的根本属性,是税收法律制度建立的基础。税法原则包括税法基本原则和税法适用原则。 (一)税法基本原则 税法基本原则是统领所有税收规范的根本准则,为包括税收立法、执法、司法在内的一切税收活动所必须遵守。 1.税收法定原则 税收法定原则又称为税收法定主义,是指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税法的各类构成要素皆必须且只能由法律予以明确。税收法定主义贯穿税收立法和执法的全部领域,其内容包括税收要件法定原则和税务合法性原则。税收要件法定主义是指有关纳税人、课税对象、课税标准等税收要件必须以法律形式做出规定,且有关课税要素的规定必须尽量明确。税务合法性原则是指税务机关按法定程序依法征税,不得随意减征、停征或免征,无法律依据不征税。 2.税法公平原则

税法及构成要素

?知识点、税法及构成要素(★★) 【大纲要求】了解 (一)税法的概念 税法,就是国家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例题·判断题】税法调整的就是有关国家在筹集财政资金方面形的税收关系。( ) ?(二)税法的分类 1、按照税法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将税法分为税收实体法与税收程序 法。 (1)税收实体法——规定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实体权利、义务的法律 规范的总称 例如《中华人民共与国企业所得税法》。 (2)税收程序法——税务管理方面的法律规范 例如:《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与国海关法》、《进出口关税条例》。 ?2、按照主权国家行使税收管辖权的不同,可分为国内税法、国际税法与外国税法。 (1)国内税法就是指一国在其税收管辖权范围内,调整国家与纳税人 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国际税法就是指国家间形成的税收制度,主要包括双边或多边国 家间的税收协定、条约与国际惯例等。 (3)外国税法就是指外国各个国家制定的税收制度。 3、按照税法法律级次划分,分为税收法律、税收行政法规、税收规章 与税收规范性文件。 (1)税收法律(狭义的税法)——××法 (2)税收行政法规——××条例,××暂行条例 (3)税收规章与规范性文件——由国务院财税主管部门(财政部、国家 税务总局、海关总署与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制定 效力排序: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 【例题·多选题】根据税法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可以将税法分为( )。 A、税收行政法规 B、税收实体法 C、税收程序法 D、国际税法 【例题·多选题】下列属于税收实体法的有( )。 A、《税收征管法》

税法教案讲

第一讲第一章税法总论 教学目标: 1.掌握税收的概念,理解税收的职能,了解税收的产生; 2.掌握税法的概念,熟悉税收法规关系,了解税法的作用。 3.掌握税法的构成要素,并能分析运用; 4.了解我国税制改革的进展情况; 5.掌握我国现行的税法体系,明确目前开征的税种以及税法的分类; 教学重点: 1.我国现行的税法体系; 2.税法的分类。 教学难点: 税法的分类 教学场所及教具:黑板、粉笔、课件、多媒体投影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 课内外作业: 课内:配套学习指导、习题与项目实训教材第一部分的第一章第一节习题训练课外:了解当地税收情况 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教学导入】 从同学们谈谈对税收最早的了解引入 一、税收的性质 (一)税收的概念 税收又称为“赋税”、“租税”、“捐税”,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参与社会剩余产品分配,以取得财政收入的

一种规范形式。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 1.税收的本质是一种分配 2.税收分配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来实现 3.税收分配的对象为剩余产品 4.征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5.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二)税收的产生 税收是一个古老的历史范畴,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1.税收产生的条件 一般认为,税收的产生取决于相互制约的两个条件: (1)国家的产生和存在。国家的产生和存在是税收产生的前提条件, (2)私有财产制的存在和发展。私有财产制度的出现同税收的产生也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是税收产生的经济条件。 2.我国税收发展的历程 (1)夏商周时期的“贡助彻”。夏、商、周时代的贡、助、彻,是我国税收的雏形阶段。 (2)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初税亩顺应了土地私有制这一必然发展趋势,这是历史上一项重大的经济改革,也是我国农业税制从雏形阶段进入成熟时期的标志,正式确立起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完全意义上的税收制度。 (三)税收的职能 我国税收具有组织财政收入、调节经济和监督社会经济活动的职能。 二、税法的概念 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于调整国家和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征税人(政府)与纳税人依法征税、依法纳税的行为准则,即国家有关征税的法律。 前面所说的税收是经济学概念,而税法则是法学的概念,税收与税法密不可分,税法是税收的法律表现形式;税收则是税法所确定的具体内容。

税法知识点归纳

税法知识点归纳

(一)税法基本原则基本原 则 解释及举例 税收法定原则也称为税收法定主义,是指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税法的各类构成要素都必须且只能由法律予以明确的规定。税收法定主义贯穿税收立法和执法的全部领域,其内容包括税收要件法定原则和税务合法性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一般认为税收公平原则包括税收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即税收负担必须根据纳税人的负担能力分配,负担能力相等,税负相同;负担能力不等,税负不同。税收公平原则源于法律上的平等原则 税收效率原则税收效率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经济效率和行政效率 前者要求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体制的有效运行,后者要求提高税收行政效率 实质课税原则是指应根据客观事实确定是否符合课税要件,并根据纳税人的真实负担能力决定纳税人的税负,而不能仅考虑相关外观和形式 (二)税法适用原则 适用原 则 解释及举例 法律优也称行政立法不得抵触法律原则,其基本含义为法律的效

位原则力高于行政立法的效力,还可进一步推论税收行政法规的效力优于税收行政规章效力;效力低的税法与效力高的税 法发生冲突时,效力低的税法即是无效的 【例题·单选题】以下不符合税法优位原则的说法是 ()。 A.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立法的效力 B.我国税收法律与行政法规的效力具有同等效力 C.税收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税收行政规章效力 D.效力低的税法与效力高的税法发生冲突时,效力低的税 法即是无效的 【答案】B 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即新法实施后,之前人们的行为不适用新法,而只沿用旧法 新法优于旧法原则也称后法优于先法原则,即新旧法对同一事项有不同规定时,新法的效力优于旧法 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对同一事项两部法律分别订有一般和特别规定时,特别规定的效力高于一般规定的效力。本原则打破了税法效力等级的限制,居于特别法地位级别比较低的税法,其效力可高于作为普通法的级别比较高的税法 实体从即实体法不具备溯及力,而程序法在特定条件下具备一定

3.2税法及构成要素

(二)税法的分类 1.按照税法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将税法分为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 (1)税收实体法:规定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实体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总称。税收实体法具体规定了各种税种的征收对象、征收范围、税目、税率等。如《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就属于实体法。 (2)税收程序法:税务管理方面的法律规范,具体规定税收征收管理、纳税程序、发票管理、税务争议处理等内容,主要包括税收管理法、纳税程序法、发票管理法、税务机关组织法、税务争议处理法等。 2.按照主权国家行使税收管辖权的不同,可分为国内税法、国际税法和外国税法。 (1)国内税法是指一国在其税收管辖权范围内,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和经由授权或依法律规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2)国际税法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课税权主体对跨国纳税人的跨国所得或财产征税形成的分配关系,并由此形成国与国之间的税收分配形式,主要包括双边或多边国家间的税收协定、条约和国际惯例。 (3)外国税法是指外国各个国家制定的税收制度。 3.按照税法法律级次划分,分为税收法律、税收行政法规、税收规章和税收规范性文件。(1)税收法律(狭义税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如《税收征管法》《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等 (2)税收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的有关税收方面的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增值税暂行条例》 (3)税收规章和税收规范性文件:由国务院财税主管部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和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或者规范性文件的要求,在本部门权限范围内发布的有关税收事项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包括命令、通知、公告、通告、批复、意见、函等文件形式。 【例题8·判断题】外国税法是指国家间形成的税收制度。() 【答案】错误 【解析】外国税法是指外国各个国家制定的税收制度。

中华会计网校税法讲义

中华会计网校税法讲义 考情分析 本章总共分为了6 节,本章内容也比较多,但历年考试的分数所占的比重是专门小的,一样为1 分,个别年份有2分。 第一节税法的概念 一、税法的定义 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税方面的权益及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二、税收法律关系 (一)税收法律的构成税收法律关系由三个方面构成:权益主体、权益客体以及法律关系的内容。 1.权益主体。税收法律关系的权益主体包括征收机关和纳税人两个方面,而不是只有其中一方。 权益主体一方代表国家行使征税职责的国家税务机关,包括国家各级税务机关、海关和财政机关,另一方面是履行纳税义务的人,包括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在华的外国国企、组织、外籍人、无国籍人,以及在华尽管没有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外国企业或组织。这种对税收法律关系中权益主体另一方的确定,在我国采取的是属地兼属人的原则。 税收法律主体尽管是双主体,然而,它们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法律地位的平等并不意味着权益义务的对等。 2.权益客体是指征税的对象,要紧包括商流转额、所得额和财产额三种。 3.法律关系的内容确实是权益主体双方具有的权益义务关系,即要紧是指征收机关和纳税人在税收法律应该具有的权益与应承担的义务,征纳双

方在权益与义务上是不平等的,然而在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因此税法应爱 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二)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取决于税收法律事实。 (三)税收法律关系的爱护 1. 税收法律爱护不能只爱护一方,要双爱护。 2. 税收法律关系的爱护形式和方法是专门多的,也是不同的。 三、税法的构成要素 (一)税法的要素 书上一共有 11 个要素,其中第一个总则和最后一个附则为形式要素。 是作为一个法律条文形式上所具有的。第 2 个到第 10个为实质上的要素 2.纳税人 纳税人要紧是指一切履行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包括法人、自然人 和其他组织。 3. 征税对象 征税对象确实是客体,要紧有流转、所得和财产三种 4. 税目是类别化的征税对象。 5. 税率。是对征税对象的征收比例或征收额度。 我国现行的税率要紧有: (1)比例税率。 (2)超额累进税率。它的税率随着征税对象的大小依次逐步提升的税 率。我国采纳的超额累进税率的有个人所得税。 )定额税率。按照实物单位固定的数额,从量征税。我国采纳定 额 征税对象的数额的相对率划分若干级距,依据 地 使 比率的高低征收税。我国采纳超率累进税率的有土地增值税 4 税率的有资源税、有一些

税法课程教学大纲.doc

《税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税法》课程为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中高级经济管理人才所必需的税法基本理论知识和税收实务操作基本技能,熟练进行企业主要税种的计算与纳税申报,熟悉主要税种的征收管理,强化学生依法纳税意识和税法知识应用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相关财经类课程和胜任相关职业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知识教学目标要求:使学生全面掌握我国现行税法的立法原则以及各个单行税种的税制要素、税额计算和申报缴纳。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避免税收法律法规的简单罗列。要求学生对理论问题要理解透彻,对业务方法要熟练掌握。 能力培养目标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税收理论分析税收法律制度,能够观察并且分析现行税收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能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加大案例教学的力度,把税收理论和税收实务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主要税种的政策规定和税款计算,能进行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等主要税种的纳税申报,为以后对学生进行税务管理、企业会计和经济管理等应用技能的训练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税法概论授课学时:6学时 【理论讲授内容】理论学时:6学时 掌握:税法的概念、税收法律关系、税法的构成要素; 熟悉:税法的分类、税收立法机关及我国现行税法体系; 了解:税法的地位及与其他法律的关系、税务机构设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案例教学;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讨论与作业】 税法的构成要素,我国现行税法体系,探讨我国税收立法权。 第二章增值税法授课学时:18学时 【理论讲授内容】理论学时:16学时 掌握: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及管理,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增值税的征税范围、税率、征收率的确定,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几种特殊经营行为的税务处理,进口货物应纳税额的计算,出口货物退税的计算法。 熟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报办法,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及管理,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与纳税期限,纳税地点与纳税申报 1

第7章个人所得税讲

第一节个人所得税概述 第二节税制要素 第三节应纳税额的计算 第四节征收管理 7.1 个人所得税概述 ?个人所得税是以自然人取得的各类应税所得为征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计税原理与企业所得税一致,但纳税人为自然人,不仅包括个人还包括具有自然人性质的企业,我国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将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7.1 个人所得税概述 ?一、个人所得税以个人的纯所得为计税依据。 –有关费用的扣除分三类: 1.扣除与应税收入相配比的经营成本和费用; 2.扣除与个人总体能力相匹配的免税扣除和家庭生计扣除; 3.扣除体现特定社会目标而鼓励的支出,称为“特别费用扣 除”,如慈善捐赠等。 7.1 个人所得税概述 ?二、个人所得税的课征模式 –1、分类所得税制模式 –2、综合所得税制模式 –3、混合税制模式 7.1 个人所得税概述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建立和发展 1980年《个人所得税法》 1986年《个体工商户所得税暂行条例》 1987年《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 1994年《个人所得税法》

7.1 个人所得税概述 ?四、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特点 1.在征收制度上实行分类征收制 2.在费用扣除上定额、定率扣除并用 3.在税率上累进税率、比例税率并用 4.在申报缴纳上采用自行申报和代扣代缴两种方法 7.2 税制要素 ?一、纳税人 ?税法规定,中国公民、个体工商业户以及在中国有所得的外籍人员(包括无国籍人员,下同)和港澳台同胞,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 ?(一)纳税人划分标准 –住所 –居住时间 7.2 税制要素 ?(二)居民纳税人 7.2 税制要素 ?“在境内有住所”—— ?“在境内居住满一年”—— ?“临时离境”—— 7.2 税制要素 ?(三)非居民纳税人 7.2 税制要素 ?(四)所得来源的确定 P263 –1.在中国境内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或经济组织中任职,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 –2.在中国境内提供各种劳务而取得的劳务报酬所得。 –3.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取得的所得。 –4.个人出租的财产,被承租人在中国境内使用而取得的财产租赁所得。 –------- 7.2 税制要素

自考税法名词解释与论述

税收:税收是以实现国家公共财政职能为目的的,基于政治权利和法律规定,由政府专门机构向居民和非居民就其财产或特定行为实施的强制、非罚与不直接偿还的金钱或实物课征,是一种财政收入的形式。 税法:是建立在一定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的,由国家制定、认可和解释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国家政治权利参与税收非配的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以确认与保护国家税收利益和纳税人权益为基本任务的法律形式。 流转税:是指以商品交换和提供劳务为前提,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从量税:是指以征税对象特定的计量单位为计税标准征收的税种。 从价税:是指以征税对象的价格为计税标准征收的税种。 间接税:是指纳税人可以讲税负转移给他人,自己不直接承担税负的税种。 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税负的税种。 税法的特征:1、税法是调整税收关系的法。2、税法是以确认税收的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法。3、税法是权利义务不对等的法。4、税法是实体内容和征管程序相统一的法。 税法的调整对象:税收分配关系和税收征收管理关系。其中税收分配关系包括: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国家内部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其中的税收征收管理关系包括:税务管理关系、税款征收关系、税务检查关系、税务稽查关系。 税法的功能:税法的功能包括税法的规制功能和社会功能。其中税法的规制功能包括:税法的规范功能(即三要素:评价、指引、预测)、税法的普遍约束功能和强制功能、税法的确认功能和保护功能;其中税法的社会功能包括:税法的阶级统治功能、税法的社会公共功能。 税法的作用:1、税法对纳税人的保护和对征税人的约束作用。2、税法对税收职能实现的促进与保证作用。(包括:税法对组织财政收入的保证作用、税法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税法对实现社会职能的促进作用、税法保证税收监督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职能的实现)3、税法对国家主权与经济利益的维护作用。4、税法对税务违法行为的制裁作用。 税法要素:又称税法构成要素或课税要素,一般是指各种单行税种法具有的共同的基本构成要素的总称。 税法规则性要素:税法主体、课税客体、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税收优惠、法律责任。 纳税主体:是指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 扣缴义务人:是指有义务从持有的纳税人收入中扣除其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企业、单位或个人。 连带纳税人:是指同一纳税义务,数人同负清偿或担保责任,或数人因共有而负有同一纳税义务,或经合并而负有同一纳税义务的纳税人。 征税客体:又称课税对象或征税对象,是指税法确定的产生纳税义务的标的或依据。 税目:就是税法规定的征收对象的具体项目,是征税的具体根据。它规定了征税对象的具体范围,反映了征税的广度。 计税依据:又称税基,是指根据税法规定所确定的用以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亦即据以计算应纳税额的基数。 税率:是指税法规定的每一纳税人的应纳税额与课税客体数额之间的数量关系或比率。它是衡量税负高低的重要指标,是税法的核心要素,反映国家征税的深度。 比例税率:是指对同一课税客体或同一税目,不论数额大小,均按同一比例计征的税率。 累进税率:是指按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征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全额累进税率:是对课税客体的全部数额都按照与之相适应的等级税率征税。 超额累进税率:是根据课税客体数额的不同级距规定不同的税率,对同一纳税人的课税客体数额按照不同的等级税率计税。 超率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客体的一定数额作为一个计税基数,以这个基数为一倍,按不同超倍数额采用不同的累进税率计征。 定额税率:又称固定税额,是按单位课税客体直接规定固定税额的一种税率形式,一般适用于从量计征的水中或某一税种的某些税目。 纳税环节:是指在商品生产和流转过程中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纳税期限:又称纳税时间,是指纳税义务确定后,纳税单位和个人依法缴纳税款的期限。 纳税地点:是纳税人依据税法规定向征税机关申报、缴纳税款的具体场所,它说明纳税人应向哪里的征税机关申报纳税以及哪里的征税机关有权实施管辖的问题。 税收优惠:是指国家为了体现鼓励和扶持政策,在税收方面采取的激励和照顾措施。

税法教案1——3讲

第一讲第一章税法总论 教学目标:1.掌握税收的概念,理解税收的职能,了解税收的产生;2.掌握税法的概念,熟悉税收法规关系,了解税法的作用。3.掌握税法的构成要素,并能分析运用;4.了解我国税制改革的进展情况;5.掌握我国现行的税法体系,明确目前开征的税种以及税法的分类;教学重点: 1.我国现行的税法体系;2.税法的分类。 教学难点: 税法的分类 教学场所及教具:黑板、粉笔、课件、多媒体投影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课内外作业: 课内:配套学习指导、习题与项目实训教材第一部分的第一章第一节习题训练课外:了解当地税收情况 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教学导入】 从同学们谈谈对税收最早的了解引入 一、税收的性质 (一)税收的概念税收又称为“赋税” 、“租税”、“捐税”,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参与社会剩余产品分配,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规范形式。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 1.税收的本质是一种分配2.税收分配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来实现 3.税收分配的对象为剩余产品4.征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5.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二)税收的产生税收是一个古老的历史范畴,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1.税收产生的条件一般认为,税收的产生取决于相互制约的两个条件: (1)国家的产生和存在。国家的产生和存在是税收产生的前提条件 (2)私有财产制的存在和发展。私有财产制度的出现同税收的产生也有着 直接的必然联系,是税收产生的经济条件。 2.我国税收发展的历程(1)夏商周时期的“贡助彻” 。夏、商、周时代的贡、助、彻,是我国税收的雏形阶段。 (2)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初税亩顺应了土地私有制这一必然发展趋势,这是历史上一项重大的经济改革,也是我国农业税制从雏形阶段进入成熟时期的标志,正式确立起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完全意义上的税收制度。 (三)税收的职能我国税收具有组织财政收入、调节经济和监督社会经济活动的职能。 二、税法的概念 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于调整国家和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1 税法基本要素

第二讲税法基本要素 税收实体法要素 税法按内容分类,分为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 税收实体法要素主要有六个: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减税免税、纳税环节、纳税期限。 (一)纳税义务人 纳税义务人简称纳税人,也称“纳税主体”,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一般分为法人和自然人。 相关概念: (1)负税人:是实际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现实中,纳税人与负税人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 (2)代扣代缴义务人。 (3)代收代缴义务人。 (4)代征代缴义务人。 (5)纳税单位:申报缴纳税款的单位,是纳税人的有效集合。 (二)课税对象 课税对象是税法中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国家据以征税的依据。是税法诸要素中的基础性要素: 体现各税种的征税范围; 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最主要标志,决定着不同税种名称的由来以及各个税种在性质上的差别; 其他要素的内容一般都是以课税对象为基础确定的。 与课税对象的相关概念辨析: (1)计税依据 计税依据,又称税基,是指税法中规定的据以计算各种应征税款的依据或标准。 课税对象与计税依据的关系:课税对象是指征税的目的物,计税依据则是在目的物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对目的物据以计算税款的依据或标准;课税对象是从质的方面对征税所作的规定,而计税依据则是从量的方面对征税所作的规定,是课税对象量的表现。 (2)税目 税目是课税对象的具体化,反映具体的征税范围,代表征税的广度。税目一般可分为列举税目和概括税目两类。 划分税目的主要作用:(1)明确征税范围;(2)解决课税对象归类问题。 税目制定的方式:

(三)税率 税率是计算税额的尺度,代表课税的深度,关系着国家的收入多少和纳税人的负担程度。 税率的基本形式包括: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 我国现行税率有:比例税率、超额累进税率、超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 1.比例税率 比例税率是指同一征税对象或同一税目,不论数额大小只规定一个比例,都按同一比例征税。税额与课税对象成正比例关系。 在具体运用上,比例税率分为以下几种:产品比例税率、行业比例税率、地区差别比例税率、有幅度的比例税率。 2.累进税率 累进税率是指同一课税对象,随着数量的增大,征收比例也随之增高的税率,表现为将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等级,不同等级规定不同税率。 (1)全额累进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是以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为基础计征税款的累进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的两个特点: ①对具体纳税人来说,在应税所得额确定以后,相当于按照比例税率计征,计算方法简单; ②税收负担不合理,特别是在各级征税对象数额的分界处负担相差悬殊,甚至会出现增加的税额超过增加的课税对象数额的现象,不利于鼓励纳税人增加收入。 【例题】假定下面这个累进税率表是全额累进税率表:

税法的重点内容

第七章电子商务与税法 1、税法的构成要素 A主体: 1)征税主体 2)纳税主体 B征税对象:分类——物、行为 税目,经济名词,课税客体具体划分的项目,是税法中规定的应当征税的具体物品、行业或项目,是征税对象的具体化,它规定了一个税种的课税范围,反映了课税的广度。由于同一税目通常适用同一税率,因此,它还是适用税率的重要依据。 规定税目的目的:明确征税的具体范围,确定不同的税率 D税率:应征税额和计税金额之间的比例。是核心要素。 1)比例税率 2)定额税率 3)累进税率——全额累进,超额累进(个人所得税),超率累进(土地增值税) E纳税期限 F减免税 1)含义 2)起征点 3)免征额 G罚则:滞纳金、 2、税收种类 A流转税:商品交换,商品价格非商品服务:服务费 增值税、土地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 B所得税:所得额或收益额,全年, 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C财产税:财产的价值额或租价额,数量或价值 房产税——房产税,又称房屋税,是国家以房产作为课税对象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对房产征税的目的是运用税收杠杆,加强对房产的管理,提高房产使用效率,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配合国家房产政策的调整,合理调节房产所有人和经营人的收入。 契税—— D特定行为税:鲜明的政策性和灵活性,抑制各类消费行为、 车船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议定中的遗产税 E资源税:矿山、土地、盐等矿产 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

3、直接税和间接税 1、分类方法是以税收负担能否转嫁为标准的。直接税是指直接向个人或企业开征的税,包括对所得、劳动报酬和利润的征税。直接税与间接税相对应:间接税是对商品和服务征收的,从而只是间接地以公众为征税对象。间接税包括销售税,还有对财产、酒类、进口品和汽油等所征的税。 2、在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中,以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为主体的间接税占比达68%左右,以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为主体的直接税占比达25%左右,此外还有一些小税种。从比例关系上来讲,我国是比较明显的间接税制度。 4、增值税:《增值税暂行条例》、 第二条增值税税率:(一)纳税人销售或者进口货物,除本条第(二)项、第(三)项规定外,税率为17%。(二)纳税人销售或者进口下列货物,税率为13%: 1.粮食、食用植物油; 2.自来水、暖气、冷气、热水、煤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沼气、居民用煤炭制品; 3.图书、报纸、杂志; 4.饲料、化肥、农药、农机、农膜; 5.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货物。(三)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但是,国务院另有规定的除外。(四)纳税人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下称应税劳务),税率为17%。税率的调整,由国务院决定。 第十二条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为3%。征收率的调整,由国务院决定。 纳税人进口货物,按照组成计税价格和本条例第二条规定的税率计算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和应纳税额计算公式: 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消费税 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税率 5、营业税和增值税的区别: 1 、征收范围不同:销售不动产、转让无形资产 , 提供劳务 ( 不包括加工修理修配), 转让无形资产的交营业税 . 凡是销售动产, 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的交纳增值税。 2 、计税依据不同:增值税是价外税,营业税是价内税。所以在计算增值税时应当先将含税收入换算成不含税收入,即计算增值税的收入应当为不含税的收入。而营业税则是直接用收入乘以税率即可。 3、两者是没有交集的。增值税征收范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的货物或者提供的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的货物。营业税征

第七章 电子商务税收法律规章制度 第八章 网络广告法律规范

第七章电子商务税收法律制度 第一节电子商务对传统税收制度的影响 第二节电子商务对国际税法的影响 第三节电子商务税收政策法规国际概况 第四节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政策与立法展望 (一)名词解释 1,比特税:比特税是电子商务主税派最为著名的征税方案。比特税是以在互联网上传输的和由网络用户接受到的计算机数据信息单位“比特”的数量为收税依据,比特税又名字节税。比特税最初由加拿大税法学者阿瑟.科德尔提出,后经荷兰的著名学者路.休特和卡林.卡普加以完善。 2,常设机构:“常设机构”是指一个企业在某一国境内开展全部或部分经营活动时所依赖的固定的经营场所或代理机构,包括管理场所、分支机构、办事处、作业场所等。 3,电子商务税收中性原则:税收中性原则指对通过电子商务达成的交易与其他形式的交易在征税方面要一视同仁,反对开征任何形式的新税或附加税,以免妨碍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简答题 1,简述电子商务对传统税法基本原则的影响。 传统税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法定原则、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在网络环境下,此三项原则均面临挑战。 法定原则指税种的开征、征税要件、征税程序、减免税、税收争议处理等都必须根据国家法律的规定进行,即所谓“有税必有法,无法不成税”。但目前国际上除美国真正做到了网络税收立法先行以外,其他国家尚未进行网络税收立法,如此一来对网络交易征税就缺乏法律依据。 税收公平原则要求税收负担必须在依法负有纳税义务的主体之间进行公开分配,但电子商务的虚拟贸易形式无法被现有税制涵盖,导致传统贸易主体与电子商务主体之间税负不公,造成税收公平原则的失衡。 效率原则是指应以最小征税成本和对经济发展最低程度的妨碍作为征税的普遍准则,由于电子商务中居民身份难以确定、税收征管成本和执行费用加大,也使得税收效率原则无从谈起。 2,简述电子商务对税法基本要素的影响。 税法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税法主体(包括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征税客体、税目与计税依据、税率、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等。征税客体是指征税的直接对象或称标的。 电子商务对税法基本要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纳税主体难以确认;

最新《电子商务法律基础知识》教案——7.1现行税法概述

教学课题:7.1现行税法概述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税收的概念、税法的构成要素、了解税收管辖权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税法的构成要素及种类 教学难点:税法的构成要素及种类 教学方法:案例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每课一案:都是低价电脑惹的祸!(由王佳燕同学提供) 记者昨日从宝安区司法局12348法律服务协调(指挥)中心获悉,家住宝城28区的吴先生网上购物被骗走2.7万元。中心律师提醒市民,网上购物陷阱众多,相关立法仍不够完善,一定要谨慎小心。 “林小姐”抛诱饵 5200元落入陷阱 8月22日,吴先生的一位朋友拿一个订单让吴先生帮忙购买3000元左右的笔记本电脑,如符合要求就要2000台,首期要700台。吴先生为此在上网搜索时,在香港华龙集团网站看到一款东芝A10笔记本电脑,价格3000元,高于朋友要求的配置,价格又合适。当天,吴先生打电话让华龙集团给寄一台样机过来,对方答应了。 本来3000元一台的笔记本电脑,对方林小姐说可以2700元给吴先生,并告诉他公司账户,让吴先生先存入2700元。吴先生存钱后,林小姐又打电话说,如果只是要一台的话就要交5200元,叫吴先生再补2500元。吴先生考虑如果能做成这笔大生意也就不在乎这点小钱了,于是又按照林小姐的要求补上了2500元。之后,林小姐说公司张经理要吴先生一次性拿10台,他们送货过来给吴先生看,不合适的话可以退回去,考虑到林小姐并没有说要付10台的钱,吴先生也就答应了。 “张经理”接着骗 8300元打了水漂 8月23日上午,送货的王先生要求吴先生补齐10台的钱。吴先生表示只要1台样机,王先生不同意。 于是吴先生和张经理电话中进行协商,说见货后给钱,张经理不答应当即挂断了电话。过了一个多小时,张经理再来电话让吴先生去赛格广场看货。见面以后,谨慎的吴先生还是不敢把钱存进对方账户。张经理退而叫吴先生先付5台的钱,价格照旧,除掉原来已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