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李巍先生的收藏与金铜佛像的归宿

屈全绳

依法收藏文物与违法走私文物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当一个爱国的收藏家把他的收藏目的融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目标时,他就会为之奉献一切,包括人生不可重复的年华和只有一次的生命。

--题记

李巍先生从未想到,他的收藏生涯会以如此美好的形式划上句号;他的珍贵藏品会在如此辉煌的殿堂向世人展示。

四月京华,夜风习习,皓月当空,喧哗的都市渐渐平静下来。来来往往的出租车,像一条条流动的彩练,为乘车人编织着希望的梦想。

李巍凭栏远望,他多年的夙愿就要实现了!面对即将捐赠给国家博物馆的二十多尊稀世金铜佛像,李巍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终于,强忍的泪水如同一粒粒佛珠,滚落在安祥恬静、精美绝伦的佛像面前。被泪水模糊的目光中,似有几位气韵生动、神采典雅的高僧大德,正在佛祖座前诵经

弘法,为李巍的祖国和同胞祈福。

共和国60华诞前后,中央电视台和其他媒体播发的两条有关明清金铜佛像的新闻,在海内外的收藏界引起轰动。

先是2009年4月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文物交接仪式,隆重接收李巍向国家博物馆捐赠的22尊明清金铜佛像,并在会场当众展示;后是2009年11月13日,中华书局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举行发行仪式,隆重推出用李巍藏品图录编撰的《汉藏交融——金铜佛像集萃》大型图册,并当场向境内外十多家学术研究机构馈赠该书。

两个堪称盛况的仪式,两次让媒体兴奋的新闻发布,让“汉藏交融”、“金铜佛像”一段时间内成为圈内人士谈话的热门词汇。一些没有参加新闻发布会的文物爱好者,纷纷打听李巍的住址和电话,希望一睹这位收藏家的风采与藏品。

捐赠给国家博物馆的22尊金铜佛像,专家们估价约三亿多元人民币。这批堪称国宝级的文物,是国家博物馆吕章申馆长亲自带队并组织国家顶级鉴定班子,专程往返成都、北京,从李巍收藏的上千尊佛像中精选出来的。其中,明朝永乐、宣德年间的几尊宫廷珍品,几百年来未曾面世,既是李巍金铜佛像藏品中的拔萃之宝,也是明清金铜佛像工艺的封顶标志。

《汉藏交融—金铜佛像集萃》一书,则是当代中国国学界、佛学界、藏学界、美学界、文博学界诸多前贤名宿与时俊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株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沃土的佛苑奇葩。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的关心和支持下,故宫博物院佛教文物专家王家鹏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沈卫荣教授,会同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步连生研究员、国家博物馆孙国璋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金维诺教授等诸多专家学者,从李巍藏品中精选出99尊佛像,逐一研究考证,制作彩色图录,撰写长篇论述而编辑成书,前后耗时达三年之久。

学界泰斗们深知编好《汉藏交融——金铜佛像集萃》的分量,莫不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久卧病榻的季羡林先生为该书题写了“为中华文化增辉”的祝辞,远在香港的饶宗颐先生为该书补题了“汉藏交融”的祝辞。多次造访过李巍佛像展室的冯其庸先生先题写了“雪域瑰宝,史苑金证”八个大字后,仍觉意犹未尽,又夤夜命笔,填写《八声甘州》一阙书赠李巍。王尧先生不仅多次在佛像展室向李巍面授藏传佛教常识,还亲自为该书作序,赞叹李巍的藏品造像样式之丰富,铸造技术之精美,远远超出了他的期待,对李巍为保存国家级的艺术珍品付出的辛勤劳动发出由衷的敬意。故宫

博物院郑欣淼院长、国家博物馆吕章申馆长、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拉巴平措总干事、旅居北美的藏传佛教大师谈锡永等学界名流,都以吟诗、撰文、题辞等形式,对李巍的收藏给予赞许,对图册的出版表示祝贺。

李巍收藏佛像是从一次意外幸运开始的。拿到那尊小佛像时,他是一个年轻的党员军官,当时“破四旧”的拳头还在社会上不停的挥舞,这使李巍心里着实紧张了一些日子。但是,祖辈们虔诚敬佛在幼小心灵中留下的影子,却让他挥之不去。从此,这尊小铜佛伴随着李巍度过了40个年头的收藏生涯。

李巍的外祖母笃信佛教,家中设有佛龛供奉菩萨。早晚一炉香,晨暮三叩首,是老人每日必做的功课。泥胎菩萨虽然不大,但造形生动,神韵安祥,纤尘不染,眼神中透出的慈爱,常常让李巍感受到一种无声的呵护。母亲去世后,李巍由外祖母收养。随着年龄增长,在外祖母烧香拜佛的潜移默化中,李巍逐渐消除了失去母亲的精神孤独,也知道了佛家普度众生、大慈大悲的浅显道理。为了求得佛祖护佑,李巍七、八岁时,外祖母又带他去洛阳的白马寺烧香拜佛。这些童年打下的烙印,成了李巍后来收藏、保护佛像的潜在意识和动力源泉。

成年后的李巍虽然不赞成家里供佛,但喜欢到麦积山、炳灵寺、莫高窟、塔尔寺、拉不愣寺等佛教圣地游览。千尺断崖上的古刹,临流据险的梵境,云蒸霞蔚的佛山,每次都让身临其境的李巍感受到佛地的清静超然。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的民族和国家蒙受了一场长达十年的社会混乱和文化浩劫。看到列祖列宗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建造的祠堂、牌楼、雕塑被砸的七零八落;蕴涵着佛教文化历史的名刹古寺、佛像神龛惨遭损毁甚至被夷为平地,李巍心中有说不出的酸楚和焦虑。李巍知道,历史是不能复制的,因为历史属于过去。但怕祸从口出,他不敢向别人透露自己的心情,只能暗自惆怅。有时星期日得空,便一个人偷偷地到附近的寺庙废墟上发呆,同偶尔碰到的还俗僧人,悄悄发出几声无可奈何的叹息。

李巍所在的单位,是一支测绘部队,一年大半时间在甘青藏地区作业,干部战士常常在群众家中借住。1971年底,部队到青海执行任务,已经是新闻干事的李巍在塔尔寺附近的一户老百姓家中借住。天灾人祸让这户人家的日子十分贫寒,六、七岁的男孩在零下20多度的严冬中衣不遮体,赤脚上的冻疮不停地渗血。李巍不忍心孩子受冻,便把自己携带的毛背心和尼龙袜子送给孩子穿。辞别这家人时,孩子的汉族父亲和藏族母亲连声道谢,孩子母亲含泪给李巍挂包里塞

了一个拳头大的小包。小包用牛皮纸裹的严严实实,李巍不知道里面包的是什么,再三表示不肯收下。孩子的父亲见李巍拒收,便凑到他跟前说:“解放军,收下吧,佛祖会保佑你们这些好人的”。听到“佛祖”二字,李巍心里一怔,连忙收好纸包告辞。

返回西宁途中,李巍坐在颠簸的汽车上,心里上上下下,忐忑不安。实在忍耐不住,趁停车休息时到背人处打开纸包一看,果然是尊小铜佛。李巍来不及多想,赶紧把小佛藏起来。小铜佛让李巍违犯了一次群众纪律,也唤起了他对佛像的美好记忆,点燃了心底收藏佛像的热情。李巍不止一次地感叹,这尊小佛像是他人生转折的一个重要标志,它让李巍与将军的目标渐行渐远,与收藏家的目标渐行渐近。

回到部队,李巍每过一段时间,总要背着人把小佛像拿出来端祥一番。同时,也开始留意散落在民间的金铜佛像。1973年夏天,李巍去青海出差,听说西宁钢厂要把一批残破佛像和废铜烂铁一起回炉,他立即赶到钢厂询问。值班看管的是一位藏族老工人,告知他确有其事,并让李巍到废料场自己去看。看到成堆即将回炉的金铜佛像个个肢体残缺、伤痕累累,李巍愣愣地站着,不知道说什么好。老师傅看到李巍难过的表情也唉声叹气地说:“造孽呀,连佛像都砸成这样了!”并告诉李巍,这些废料都是各地“破四旧”缴来的,过

些日子还要送几车过来,让他到时候再来看看。在这位工人师傅的同意下,李巍从废料堆中选了几尊残缺不全的小佛像,打算带回去请人修补,看看能否恢复原貌。藏族老工人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当李巍把几尊残缺佛像捧在手里时,老工人双手合十,喃喃自语,慈祥的眼神把李巍打量了好久。李巍把身上仅有的钱和烟留给老工人,并特意叮咛,请他帮忙打听哪里有散落在老百姓家里的佛像。在这之后,李巍又同这位藏族老工人见过两次面,掌握了民间一些很有价值的金铜佛像线索。

带着几尊残缺不全的小佛像,李巍暗中察访,看看能否找到会修复的人。然而任凭李巍踏破铁鞋,既没有找到会修复的人,也没有找到敢修复的人。让李巍欣慰的是,在这期间,他不但结识了一些家中可能藏有佛像的大户后人,还结识了一些因“文革”而落魄的大活佛、大头人、大千户、大管家以及寺院的僧官、主持等民族宗教界人士,这为他后来收藏佛像建立起广泛的人脉关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巍没有挂招牌,没有作广告,但他的名字不胫而走。李巍保护佛像、收藏佛像的名声在西北一些藏族地区悄悄地传开了。

十年动乱结束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江河源头、雪域广漠,青藏高原贫穷落后的冻土开始消融。随着党的民族

政策日益完善,宗教政策逐步落实,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日趋强烈,散落在民间的金铜佛像也慢慢地走出百姓家门,逐渐成为文物收藏者竞相追逐的热点。

80年代中后期,金铜佛像藏家的信息越来越多。李巍发现,有些受境外委托的文物贩子,已经把金铜佛像作为他们猎获的重点目标。为了不使佛像珍品流失到境外,李巍认真学习有关文物保护法律,争取多种渠道和持有佛像的群众交朋友,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动员群众不要让佛像被文物贩子套走。

佛像的交易并不以李巍的愿望为转移。流窜在牧区的文物贩子还是把一些珍贵佛像弄走了。为了与走私文物的人争夺先机,李巍和妻子变卖了家里能换钱的所有财物,以至全家三口连着几年席地而眠。但就是这样节衣缩食,李巍收藏佛像的资金依然捉襟见肘。再加上他的收藏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常常因经费和时间落实不了,眼睁睁地看着许多精美的佛像落到文物贩子手中,李巍急得满嘴起泡也无可奈何。

李巍是个有血性的军人,忠于职守,不甘落后,刚过三十七岁,便跨入副师职军官的行列。按照军官成长规律和李巍的发展势头,到五十岁左右时,他的肩上应该闪耀着金光闪闪的将星。“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是跨入军营第一天就铭刻在李巍脑子里的信条。每当想到自己有可

能成为一名共和国将军时,李巍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收藏佛像遇到的困难,李巍的“收藏梦”开始向“将军梦”挑战了。

李巍陷入了两难选择——或者放弃收藏,或者脱下军装。在食不甘味、寝不安枕的痛苦抉择中,李巍以孙子“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名言为自己正胆,不顾战友们的劝阻,放弃了引颈可及的将军理想,朝着遥不可及的收藏大梦迈步而去。李巍的妻子鞠传莉也是个军人,二十多年的相濡以沫,她深知李巍的个性——开弓没有回头箭。有时候即使一头撞到南墙上,也要看看是墙硬还是头硬。经过反反复复的思虑,鞠传莉同意了李巍的选择,并用“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古人豪言,激励李巍克服困难,追逐目标。

1991年初,刚刚迈入不惑之年的李巍,揣着8003.16元的转业军人安臵费,走出恋恋不舍的军营,惴惴不安地踏进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转业军人安臵办公室的大门。

让李巍始料不及的是,安臵办公室的大门,实际上并没有向他这位只带烟酒的退伍军人敞开。安臵办的一位干部明确地告诉李巍,宁夏地方小,单位职务少,两年前的师职转业干部还没有安排完,他年纪轻,先找点事干干,过几年倒出位臵再想办法解决他的工作问题。殊不知就是这次开门不给羹的遭遇,竟使李巍的工作安臵成了入海泥牛,再也没有

音讯。之后李巍虽然多次询问,但都被人以种种借口回绝。四年过去,李巍的档案也被遗失殆尽,迄今无踪无影。

没有正式工作,没有固定收入,“将军梦”放弃了,“收藏梦”圆不了,李巍感到周身寒彻,第一次陷入了人生深谷。几个月耗下来,头发脱落,面容憔悴,人一下子见老了。李巍虽然十分痛苦,但没有挣扎,更没有怨天尤人。他相信,共产党眼里的沙子迟早会被清理掉的。“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想到老夫子这句名言,李巍萌发了下海经商的念头。他想凭自己的努力,披荆斩棘,在脚下开出一条生命旅程中的新路。

丢掉“铁饭碗”,寻找“新饭碗”。权衡利弊,八方讨教,犹豫徘徊,李巍的精神倍受煎熬。经过反复调查论证,在妻子和亲友的支持下,李巍把开发洮砚作为赚钱买佛的突破口,开始踏上同市场打交道的坎坷之路。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工作安臵那扇门被人堵住了,命运却为李巍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洮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作为文房四宝中不可或缺之物,历来被文人墨客视为案头雅品。隋唐以降多有诗词吟颂洮砚,乾隆皇帝对洮砚更是酷爱有加,曾在一首诗中写到:“鹦鸽佳色自洮来,压倒端溪生面开。取出绿波犹带水,女娲留

得补天材。”在乾隆眼里,洮砚压倒端砚,品居四大名砚之首。李巍朝经暮史,从古人赞颂洮砚的诗词中寻找灵感和精神,为自己生产洮砚积蓄文化底气。

洮砚的原料产地,在洮河流经的甘肃省卓尼藏族自治县境内。执行外测任务时,李巍曾看过洮砚石材的开采过程,这使他很快进入角色。在当地政府和群众支持下,经过两年多时间的不懈努力,李巍的洮砚厂恢复了传统生产工艺,送出去的洮砚样品颇受专家好评。但是,李巍毕竟不了解文化用品的行情,误以为专家的肯定就是市场的需求信号。于是洮砚厂以生产精品为目标,多方搜求古砚照片,聘请高级工匠集体攻关创新,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和神话传说中的系列人物为原型,在构图、选料、造型和雕工上下功夫,把审美情趣和人文内涵凝聚在洮石之上、砚池之中。正当李巍像劳碌一年的农夫,期盼着丰收的喜悦到来之际,市场反馈的信息再一次把冷水浇到他正在发热的头上。营销人员告诉他,忙于解决温饱的人不想把钱花在不能吃不能喝的洮砚上,已经解决温饱的人也不忙于用贵重的洮砚附庸风雅。砚台滞销,资金断链,佛像收藏再次落进难以为继的困境。李巍第二次陷入人生的深谷。

面对进退两难的局面,军人本色的血性让李巍再次下了壮士断腕的决心。1992年4月6日,李巍揣着东家借西家凑

的两万美元,带着86方洮砚和从甘肃省文物局购买的字画瓷器飘洋过海,踏上了听说遍地可以淘金的新加坡。

飞机落地,李巍没有去宾馆下榻,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到一家公司办公楼的五层借了一间房间,把带去的物品陈放在十多平米的地板上,开始了文化产品的经营生涯。

李巍的住地不在商业区,陈放在五层的物品极少有人问津。春去冬来,眼看着带去的钱越花越少,赚钱的希望越来越小,李巍真正体会到了热锅上蚂蚁的滋味。连一床被褥也舍不得买的李巍,枕着报纸在地毯上,昼夜坐卧不安,天凉时,只好找一块盖布搭在肚子上。这家公司下午4点钟下班后锁门,李巍必须在4点以前把饭买回来,把晚上要用的水准备好,否则既出不去也进不来。夜里没有厕所用,只好用塑料袋代替马桶,第二天厕所一打开,急忙把塑料袋倒掉,生怕被别人看见。新加坡的物价同他们的收入一样高,尽管李巍一天只吃两顿饭,而且顿顿都是咸菜、咸鱼干下米饭,经常因营养缺乏满嘴起泡,也舍不得多花1毛钱买一听罐装豆奶喝。白白耗了两年,兜里的钱已所剩无几,生意却不见动静,李巍已经有了跳身马六甲海峡的念头。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在李巍绝望之际,《周易》中“否极泰来”那两卦在他的身上应验了。有一天,一位朋友介绍李巍带上他的洮砚、瓷器和字画到新加坡世界华文图

书展览会上试试运气。哪知这次参展竟让李巍绝处逢生,九天下来,李巍的展品销售一空。没有买到洮砚的顾客十分遗憾,不断有人询问李巍什么时候还能进货。“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乘着刚刚兴起的势头,李巍赶紧让国内连发几批洮砚,继华文书展之后,在新加坡举办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中国洮河绿石砚精品展”。从此,一批接一批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精美洮砚,在新加坡、台湾、香港、日本等地打开销路,一段时间甚至供不应求。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了境外客人,也拯救了几近落魄的李巍。他把自己的公司定名为“东方瑰宝艺术有限公司”。一大批汉藏群众在开发、推销洮砚产品中积累了财富,李巍也在夜以继日地组织洮砚生产中,聚积了收藏佛像的经济实力。

韶华易逝,记忆难弭。将近二十年了,每当年愈花甲的李巍讲起在新加坡的磨难时,总是不堪回首,老泪难遏。但李巍没有后悔,毕竟他以自己的阳刚心性和血肉之躯挺过了佛像收藏生涯中最为艰难的岁月,为抢救国家的珍贵文物做了一份努力,尽了一份责任。

从古以来的有识之士都认为,收藏家收藏的是文物,国家收获的则是文化,因而把文物看得比金钱更珍贵。李巍秉

承古人之见识,认为文物收藏不光要有雄厚的资金、过人的胆识,更要有保护珍贵文物的强烈意识,尤其对传世不多的明清宫廷金铜佛像,更要加倍的小心保护。

金铜佛像收藏市场虽然多数在民风淳朴、较为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域,但那里也不是风平浪静的乐土。虽然看不见硝烟,听不见枪声,但正邪的对垒从未终止,胜败的决战时有发生。在常年累月的收藏交往中,李巍发现有些佛像收藏者实际上就是境外文物贩子的代理人。他们或压低价格蒙骗持佛人,或抬高价格同文物部门竞争,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经常上当受骗,文物部门则望宝兴叹,不少金铜佛像就是这样被走私到境外,甚至流失到异国他乡。有一次,李巍看到被境外一家公司拍卖的一尊鎏金佛像,正是他几年前多次想收藏都因资金短缺而未能遂愿的那尊佛像,胸口堵得气都喘不上来,连续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心灵受到重创。李巍暗自立誓,即使倾家荡产,也不能让佛像珍品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再流失到海外。

经过反复论证,1997年初,李巍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整合所有资金,在四川广汉市组建三星堆古酒厂,一举叩响了白酒市场的大门。由于管理经营好,酒品信誉高,酒的销售一路看好。澳门回归前夕,远销海内外的三星堆古酒战胜多家名酒,终于在几轮竞标中拿下了生产澳门回归纪念酒──

“九九澳特纯”的订单。

财大才敢气粗,力大方敢扛鼎。有三星堆古酒作依托,李巍同境外文物贩子一较高下的信心更为坚定。有一次,李巍在新加坡接到国内电话,说一尊永乐年间的稀世流金佛像可能在近几天被境外文物贩子拿走。李巍放下电话直奔机场,买下当天最后一张机票,以志在必得的决心,直奔这尊佛像的藏家所在地。飞机落地后,李巍未出首都机场,又搭乘最后一班飞机飞往兰州,飞机在兰州中川机场落地时已是满天繁星。李巍跑出机场,跳上早已联系好的出租车,加大油门,一路狂奔,连夜赶到西宁,终于抢在文物贩子下手之前几个小时,以高出外商的价格把这尊佛像收藏下来。现在,这尊佛像的庄严宝相,已经在国家博物馆正式面世,供人们敬奉瞻仰。

如果说收藏佛像的资金曾使李巍几度处于困境,那么收藏佛像的艰辛则使李巍多次处于险境。1989年秋,李巍到青海牧区收藏一尊佛像,因为道路泥泞,赶到牧区时天已摸黑,正在李巍四顾无人时,一只猛虎般大小的藏獒突然从黑暗中向李巍猛扑过来。尽管李巍是个将近一米八的大块头,又穿着厚厚的皮大衣,但因赤手空拳,还是被这只猛犬逼得连连倒退。正在无计可施的危急时刻,多亏一位藏族老阿妈喝退藏獒,李巍才侥幸脱险。

常年在青海地区走访,又经常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使李巍同藏胞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旦发现佛像线索,大家总要想方设法先告诉他。1996年春节前,青海一位熟人告诉李巍,有个老乡希望李巍收藏他家的一尊四臂观音。核实清楚地址后,李巍立刻从西宁租了一辆夏利车,想在午饭前赶到目的地。谁知汽车开了300多公里就抛锚了,车子趴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便道上,大风扬雪,寒气透骨,司机使出浑身解数,也未能排除故障。这时已是凌晨4点多钟,气温降到零下30多度,随身携带的食物早已吃光,体内的热量也几乎耗尽。李巍和司机冻得全身上下没有知觉,冻僵的双手甚至连修理工具也拿不住。经验告诉李巍,如果再过几个小时得不到救助,两个人不冻死也要冻残。就在李巍眼看要踏上死亡边沿的时候,一辆卡车的灯光从远处山上射了过来。恍惚之中,李巍感到山上的灯光如同佛光,把他的眼前照亮了,把他心头的恐怖驱散了,李巍知道这一下有救了。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当卡车司机把车停在李巍面前时,李巍和夏利车的司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了。从卡车司机口中知道,他原来是个藏族高原汽车兵,听说李巍是为请一尊佛像才在这里陷入困境,立即动手帮忙修车。返回西宁后,李巍因又冻又饿大病一场,但不等身体完全康复,他还是赶到500多公里之外的高原牧区,把这尊四臂观音请回西宁。不久这

尊观音将在国家博物馆面对观众,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们禳灾祈福!

收藏佛像的沧桑岁月,让李巍与金铜佛像结下不解之缘。李巍的床头常年供奉着一尊永乐佛像,晚上不端详佛像,睡觉也不踏实,有时深夜醒来看看佛像才能心神安宁。收藏佛像不仅净化了李巍的心灵,让李巍懂得了人为本、善为上、和为贵的深层道理,还让李巍感悟到佛教造像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激励李巍为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建设和谐社会继续奉献一己之力。

2010年4月,美国哈佛大学的范德康教授、印弟安纳大学的史佰苓教授,德国波恩大学的史卫国教授在北京讲学,看到《汉藏交融——金铜佛像集萃》一书后十分惊喜,一定要让老朋友沈卫荣教授介绍他们参观李巍收藏的金铜佛像。参观之前,三位佛学专家对李巍以一己之力收藏上千尊金铜佛像还心存疑虑。参观结束后,三人都很惊讶,连声赞叹:“太好啦!太精彩啦!了不起!震惊!震惊!”外国专家虽然只能用简单的汉语表达对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由衷赞美,但却让李巍感受到无比的自豪和欣慰。

2011年4月9日,沈卫荣教授从维也纳大学发电子邮件告诉我,正在奥地利一起开会的哈佛大学范德康教授已和他

商定,今年夏天到北京住一段时间,两人共同从李巍的藏品中精选出几十尊明清宫廷金铜佛像,合作一部全英文的金铜佛像图集向海外发行,让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璀璨光辉,在异国他乡绽放风采。

光阴荏苒,流年似水。40个年头过去了,收藏、保护佛像的激情依然在李巍胸中澎湃。一座以明清金铜佛像为主要展品的佛教造像艺术景观,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把藏品变为展品,把文物变为文化,是优秀收藏家梦寐以求的境界,李巍正在向这个境界攀登。李巍坚信,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明清金铜佛像,永远是共和国华冠上流光溢彩的明珠。

2011年“5〃12”前夕于成都解甲园

2018届朝阳一模-议论文标杆文

2018届朝阳一模作文---名言警句的启示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 ①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两位前贤说的名言警句能给你什么启发?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为中国 也为全人类(48分) 处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面对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承担起新时代中国人肩上的重担,才能接好中国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接力棒? 看着虎门的滚滚沸水和洋人的鸦片大烟,林则徐爆发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言壮语。是的,爱国是一个人的基本情感,更是我们中国人最起码的品质。唯有国家富强,人民的生活才会幸福;一旦国家破败,覆巢之下岂有完卵?除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叹和“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飘零之外,我们个人还会有些什么呢?因此,我们应该在国家的大义面前舍弃自己的“小日子”,为祖国的发展出一份力。这份力既体现在鞠躬尽瘁,为中国天眼耗尽毕生气血的南仁东身上,也体现在蔑视危险随蛟龙号下潜到深海的唐嘉陵身上,更体现在抛弃安逸,一心为农村信息化发展脱贫致富的秦玥飞身上。他们既拥有中国士大夫“立德、立言、立行”心有祖国的操守与担当,也拥有老一辈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勇气与决绝。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时代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为祖国做贡献,更要心系世界,兼济天下苍生。顾炎武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天下不仅是中国人的天下,更是全世界人民的天下。不要只着眼一个国家的兴衰,在发展祖国的基础上更要推动整个人类的发展。美国人司徒雷登为战乱的中国建立起一座文化的殿堂;德国人马克思为全世界受苦受难的无产阶级同胞们指明了方向。他们早已不只属于一个国家,他们是全世界人民的骄傲。地域界限并没有遮挡住他们长远的目光。他们眼中是一个和平、幸福的人类大家庭。我们中国人也应如此,“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当然,把发展国家和兼济天下结合起来,何乐而不为呢?“一带一路”在为国家经济提供新增长点的同时,也促进了沿线各国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告在为中国发展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的同时,也让处在战火中的人们看到了希望。 新时代的中国人已经让全世界感受到了中国的强大与责任。生活在新时代的中国,我们更应该铁肩担道义,舍小我成大我,为国家的富强和人类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876字) 布衣之志(48) 相比华服,布衣显得有些粗陋。在古代,布衣意指出身平凡、地位平庸的乡野之人。但同时,“布衣”也是那些蛰伏于市井、才智又高于常人者的自谓。 布衣之志,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曹刿身为乡野平民,国战在即,毅然挺身进谏。乡人劝阻他“又何间焉”,他却心系国家,坚持劝谏,更不畏艰险,亲赴战场,最终以“一鼓作气”、爱民护民的计策助公克敌。 身为布衣,国家安稳则恪守本分,世间动荡则自任济世之责、自怀当世之志。 布衣之志,亦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勇气。 诸葛孔明隐居茅庐,“本为布衣,躬耕于南阳”,可当“天下三分”、“危急存亡之秋”出山的卧龙便一心为主,穷尽其才智心力,光复汉室。 身为布衣,绝不因国家危亡就避世推诿,绝不因世间太平就贪图享乐。 布衣,并非胸无大志,而是淡泊于外,涵养于心。杜甫居于“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茅屋,身着“冷似铁”的衣服,仍吟出了“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陵”的自荐之诗,渴望像稷辅佐尧一样助建盛世,仍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生死观名言

生死观名言 导读:本文是关于生死观名言,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锁上我的记忆,锁上我的忧伤,不再想你,怎么可能再想你,快乐是禁地,生死之后,找不到进去的钥匙。——三毛 2、脑子分清楚,对生死问题也看得明白,切毁誉都不在心上,相信颇有自知之明。我活下去只是为了给’,不是为了‘取’,这样的生命是有光彩的。——巴金 3、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林则徐 4、醉落魄云深海阔,天风吹上黄金阙。酒醒不记归时节。三十年来,往事无人说。浮生正似风中雪,丹砂岂是神仙诀。世间生死无休歇。长伴君闲,只有山中月。——周紫芝 5、一万个口惠而实不至的泛交,抵不过一个同生死共患难的知心。——郭沫若 6、人间、天上,一切都不是彻底的,所以要了生死,超出人天三界。但这还只是为自己解脱而学佛,是狭小的路,是迂曲的路。佛法当然要了生死,但应注意到自利利他。——印顺导师 7、然在佛法中,声闻乘重在断烦恼,了生死,著重於自己身心的调治,称为自利。——印顺导师 8、活在活着的人的心里,就是没有死去。——坎贝尔 9、怕死比死更可怕。——赛恩斯

10、管鲍之和,穷达不移;范张之谊,生死不弃。——许名奎 11、学佛如急於了生死,离苦得乐,只为自己而学,还是歪曲迂回的路子。——印顺导师 12、儒夫在他未死之前,已身历多次死的**了。——凯撒 13、快乐是那么的陌生而遥远,快乐是禁地,生死之后,找不到进去的钥匙。——三毛 14、有一种花,你没有看见,却信它存在。有一种声音,你没有听见,却自知你了解。生命是一项随时可以中止的契约,爱情在最醇美的时候,却可以跨越生死。——张晓风 15、生和死是无法挽回的,唯有享受其间的一段时光。死亡的黑暗背景对托出生命的光彩。——桑塔亚那 16、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 17、体生死即涅槃,名为定。达烦恼即菩提,名为慧。——慧律法师 18、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白居易 19、个人世界出现在人间生死狭小的交汇处。在无光的地区,广泛的蒙昧中积聚着陶醉的力量和未赢得价值的光荣。未萌芽的成功的种子在泥土里。——泰戈尔 20、追求真理的人以与患难搏斗为乐,唐僧向西天取经,遭遇八十一难,不知者以为他是自寻苦吃,其实他是抱着一个宏愿要完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阅读答案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阅读答案 问题补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悲壮的改革家商鞅战国诸子中,既在思想学识上堪称博物君子,又能出将入相、创下不朽功勋者,商鞅可谓首当其选。 商鞅变法于中国古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远非管仲、叔向、子产等贤士大夫所能同日而语。 作为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身兼学者与执政者双重身份,这就使得他具有了既不同于诸子、也不同于普通政治家的特殊性。 商鞅年少时最为喜好刑名之学,对当时的儒、墨、道、兵等各派学说也谙熟于心。 早年的学术积淀使商鞅满怀治国平天下的壮志豪情,学成之后,他即开始寻找栖身之佳木。 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一跃成为中原霸主。 于是商鞅首先来到魏国,在魏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 岂因祸福避趋之商鞅虽年少且身份卑微,但仍显示出遮掩不住的熠熠才华。 公叔痤病危之际,特意向魏惠王举荐商鞅,可惜惠王未听其言。 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远在西陲的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便当机立断,西行入秦。 入秦的第三年,秦孝公即任商鞅为左庶长,命他实行变法。 商鞅变法是一场艰巨的斗争,变法还未付诸实践,即遭到甘龙、

杜挚等旧贵族的反对,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 变法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太子师傅唆使太子犯法的故意破坏行为。 最终商鞅秉公执法,对太子师傅公子虔、公孙贾分别施以劓刑和黥刑。 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史记?商君列传》)。 名士赵良劝商鞅激流勇退,归还孝公赏赐的十五座都邑,到乡野躬耕劳作。 赵良还直言不讳地提醒商鞅:你的变法招致积怨太多,四面树敌,亡可翘足而待。 事实上,商鞅本人对此也很早就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做好了思想准备。 商鞅每次外出前,都要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在严密护卫下方才出行。 而为了确保变法措施的持续贯彻,商鞅不肯听从赵良的好意,依然坚持同反对变法势力作不屈的斗争,置个人生死于不顾。 一心改革的商鞅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一》),完全不给自己留退路,这无疑为他后来的人生悲剧埋下伏笔。 但是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在他生前,即已看到变法所带来的可喜成果,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史记?商君列传》)。 不久,孝公卒,太子立,是为秦惠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思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思 篇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初读薄法平《人类的起源》 丁抒明 一代宗师冯友兰先生多次引用过宋代哲学家张载(即张横榘)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薄法平同志在探索人类起源时所表现出来的前提追问以及对唯物唯心这两大哲学派别的超越,却反映了大无畏的探索精神和非凡的哲学智慧。 一、哲学的进步,就在于从新的视角出发,以新的反思对象为基础,对这些万古常新的哲学问题作出自己时代水平的反思,从而为人们的理想、信念和行为提供时代水平的最高支撑点。 在《人类的起源》这部巨著中,薄法平以无与伦比的视域、丰富渊博的学识和词锋犀利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人类、宇宙、哲学的一幅崭新的“世界图景”,用该书“内容简介”的话说,作者“明确指出是宇宙人创造了地球人类,人是由物质体和精神体共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是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回答了人类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指出人类终将走向世界大同,并与宇宙和谐共处”。1可以说,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扛鼎之作。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

离开理论思维的。”2人类面对浩瀚广袤的茫茫宇宙,面对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面对光怪陆离的科学之谜,总是在进行不停地探索,无论运用何种探索方法,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人的理论思维。人“出身”于大自然的“血统”,决定了人的思维无非是对自然或宇宙的旨归,其差别就在于而且也只能在于思维的“真”与“非真”。薄法平正是从古今中外存在的无数繁杂的奥秘开始,通过一步步的不懈“追问”而进入到科学研究,最终跃升到哲学层面的反思和批判,从而揭示了宇宙与人类及其相互关系的本来的“真”。 宇宙人、史前人、现代人、野人,这是一幅立体的人类构成图景,由此而衍生出“人”这个概念的新的内涵和广延。当年的马克思恩格斯自然没有看到宇宙人、史前人的存在,但他们通过深入研究所提出的理论指向,似乎就已经包含了“人”这个概念迟早要发生变化的预示。例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他所认定的宗教是“颠倒的世界意识”,以及“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世界的实现”,3特别是关于人的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中的人的“全面发展”“自由个性”联合体的揭示等等。4恩格斯则是从自然科学方面指出了物质运动“永恒的循环”的客观规律,而且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这个循环完成其轨道所经1《人类的起源》见封底,薄法平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85页。

申论必背万能金句

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 ●万能用语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让人民群众得实惠。 领导干部要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 因地制宜,走科学发展之路。 民主决策促进科学发展。 创业难,守业更难;发展难,科学发展更难。 ●名言警句 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民为贵,社攫次之,君为轻。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防止重蹈“先发展后治理”的覆辙。 防止出现“吃祖宗饭,砸自己碗,断子孙路”的后患。 社会主文和谐社会 ●万能用语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以制度公正促社会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弱势群体问题。 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格守为民之责,常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 民心民意不可违。 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 民生问题无小事,处处留心皆民生。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 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 民生为本、民生为重、民生为先。 ●名言警句 《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周礼》:“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洪秀全:“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康有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孔子:“和为贵”。 墨子:“兼相爱”,“爱无差等”。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要,在得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性心为心。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作文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出自清代诗人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赏析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 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 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能等诗句同一机杼,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 颔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 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 生死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到别人毁谤,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这里的以字原意是为、做或从事,准确地理解它的含义才能读懂全诗。 颈联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

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 按封建社会的惯例,大臣无论受到什么处分,只要未曾杀头,都得叩谢皇恩浩荡。 这就像普希金笔下那个忠心耿耿而无端受责的俄国老奴对暴戾的主子说的话一样:让我去放猪,那也是您的恩典。 接下来是说:到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子的‘戍卒’,对我正好是养拙之道。 刚,即刚好、正好。 也就是说:您这样处理一个罪臣再合适不过了。 尾联从赵令《侯鲭录》中的一个故事生发而来: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杨朴借这首打油诗对宋真宗表示不愿入朝为官。 林则徐巧用此典幽默地说:我跟老伴开玩笑,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弄不好会送掉老命的。 言外之意,等于含蓄地对道光帝表示:我也伺候够您了,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 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大忠臣,能说出这样的牢骚话来,也就达到极限了。 我们认真体味这首七律,当能感觉出它和屈原的《离骚》一脉相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秋声赋》是一篇老课文。关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我以为是比较明确的。课前也查阅了很多赏析方面的文章,它们基本都持作者思想消极一说。代表的观点如下:作者感于秋声对自然界万物的摧败,产生了人生短促的感慨,认为人们不该自寻烦恼,自我伤害,从而宣扬了清心寡欲、养生全命的消极思想,并且认为作者深受老庄一派消极思想的影响。这样一个消极、清心寡欲的人物形象似乎已经成了定论。我也基本赞同这样的观点。 我还拿其他悲秋的文章来作比较。如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辛弃病“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因为这些人人生失意,所以作品比较凄凉。欧阳修的作品可以和这些作品对照起来研究。可谓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是悲秋大都反映了作者消极的思想。 有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提出质疑,认为这不应该是消极的,而应该是积极的。理由如下:1.根据知人论世的方法,要判断一篇文章,必须先了解这个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文章必定是有感而发。这个是我讲授过的。学生举了一些例子:杜甫为什么写《登高》,因为他是仕途不得意,并且是抱病之躯,所以秋天在他笔下是萧瑟的;屈原的《离骚》为什么多牢骚,因为忠言得不到采纳;李后主、李清照都是因为人生不得意才有那些让人读之泪下的作品,可见有什么样的生活注定了会有什么样的作品。他认为欧阳修和上面所说的人不一样,那些人是在失意中写出那些文章的,是悲悼之作。甚至有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味道在里面,实际上心中充满了对权力的渴望。而欧阳修当时并不失意,更和前面所提出的人不一样。他当时没有被贬,身体也很健康。从具体情况来看,这篇文章写于1059年,要注意的是在1057年,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在古代主考官是一个非常了不得的差事。一个人要想在朝廷中有说话的权利、说出来的话有分量,就需要有很多人力挺他。主考官正好可以拉拢门生,扶植自己的势力。而一些急于进阶的学生也希望通过和主考官拉上关系,以后做官了彼此也有个照应。在古代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非同一般,一旦师生关系确立就不可更改,如果被老师赶出师门那就永远无法抬头了。所以说在写《秋声赋》之前,他可以说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权力的顶峰。欧阳修本人就是晏殊的门生,和韩琦、范仲淹是同榜进士,他们彼此也是互相照应,同进同退。欧阳修几次被贬也都和帮范仲淹说话有关。他此时可以说朝中有人,也不乏后继力量。1060年欧阳修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宋代设置六部,他掌握了最有实权的两部,权倾一时。文章中有这样的话“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欲与草木而争荣”。且此后欧阳修确实几次提出归隐。可见这是一种非常洒脱的思想,是淡泊名利,视富贵如浮云,不愿意被红尘俗事所扰。这和一般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是有很大区别的,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所着力提倡的吗?更有学生提出了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认为欧阳修是大丈夫的行为。我们不是经常说李白不事权贵吗?说朱自清不食美国面粉吗?不是经常赞扬激流勇退、功成身退的那些人吗?进而,学生提出,欧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趋避之

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 ——观电影《焦裕禄》有感 市委办秘书三科杨永坤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怀着深切的缅怀和钦敬之情,我再次观看了电影《焦裕禄》。焦裕禄虽然没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这样豪迈的诗篇,但他“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高尚情操、无私奉献、鞠躬尽瘁为人民的精神,却可以用这两句诗进行诠释。 焦裕禄从1962年担任兰考县委书记,到1964年5月14日逝世,以475天的短暂工作铸就了精神上的永恒。他到兰考时,迎接他的不是簇拥着的鲜花,不是经久不息的掌声,而是衣衫褴褛满面尘垢的孩子、是饥寒交迫逃荒要饭的灾民,是大雪、是风沙、是饥荒、是荒芜的土地。身为县委书记的他,为了兰考人民群众,他忍受着肝癌的巨痛,日夜坚持工作,在狂风、大雨、沙窝、激流里奔波,走遍了兰考大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焦裕禄同志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在简陋潮湿的办公室里,他和同志一起规划着兰考的宏伟蓝图;在北风呼啸,飞沙漫天

的田间地头,他和群众一起挥锹劳动;在寒冬雪夜,他顶风冒雪把救济粮食亲手送到孤寡老人的手中;在低矮破旧的写字台前,强忍剧痛,伏案起草治理风沙盐碱的方案……他一心为公,诚心为民,从没有考虑过个人的成败,从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得失,更没有为求什么政绩而去弄虚作假。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风采和不怕艰难困苦,不畏流血牺牲,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廉洁奉公的高贵品质。 焦裕禄精神再次给了我新的感受、新的启迪和新的振奋,使我对人生的真谛再一次进行了认真思索。同时也让我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时为追忆焦裕禄写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袖,这既是追思焦裕禄的内心独白,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词,更是崇高的精神追求。尤其是“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中的一个“洗”字确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以焦裕禄为榜样、为标杆,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三省吾身,见贤思齐,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切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思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思篇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初读薄法平《人类的起源》 丁抒明 一代宗师冯友兰先生多次引用过宋代哲学家张载(即张横榘)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薄法平同志在探索人类起源时所表现出来的前提追问以及对唯物唯心这两大哲学派别的超越,却反映了大无畏的探索精神和非凡的哲学智慧。 一、哲学的进步,就在于从新的视角出发,以新的反思对象为基础,对这些万古常新的哲学问题作出自己时代水平的反思,从而为人们的理想、信念和行为提供时代水平的最高支撑点。 在《人类的起源》这部巨著中,薄法平以无与伦比的视域、丰富渊博的学识和词锋犀利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人类、宇宙、哲学的一幅崭新的“世界图景”,用该书“内容简介”的话说,作者“明确指出是宇宙人创造了地球人类,人是由物质体和精神体共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是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回答了人类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指出人类终将走向世界大同,并与宇宙和谐共处”。1可以说,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扛鼎之作。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

能离开理论思维的。”2人类面对浩瀚广袤的茫茫宇宙,面对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面对光怪陆离的科学之谜,总是在进行不停地探索,无论运用何种探索方法,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人的理论思维。人“出身”于大自然的“血统”,决定了人的思维无非是对自然或宇宙的旨归,其差别就在于而且也只能在于思维的“真”与“非真”。薄法平正是从古今中外存在的无数繁杂的奥秘开始,通过一步步的不懈“追问”而进入到科学研究,最终跃升到哲学层面的反思和批判,从而揭示了宇宙与人类及其相互关系的本来的“真”。 宇宙人、史前人、现代人、野人,这是一幅立体的人类构成图景,由此而衍生出“人”这个概念的新的内涵和广延。当年的马克思恩格斯自然没有看到宇宙人、史前人的存在,但他们通过深入研究所提出的理论指向,似乎就已经包含了“人”这个概念迟早要发生变化的预示。例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他所认定的宗教是“颠倒的世界意识”,以及“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世界的实现”,3特别是关于人的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中的人的“全面发展”“自由个性”联合体的揭示等等。4恩格斯则是从自然科学方面指出了物质运动“永恒的循环”的客观规律,而且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这个循环完成其轨道所经1《人类的起源》见封底,薄法平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第1版。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85页。 3 参见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北京燕博园高三年级综合能力测试(二)试题(全国卷)语文试卷(解析word版)

燕博园2019届高三年级综合能力测试(二)试题(全国卷)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时期儒家担当观开始形成,这一时期敬重君子人格,儒家典籍中有关君子的记载很多,而君子必须有担当意识。《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则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等。 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士大夫的担当意识有所弱化。宋代建立后,理学兴起,儒家担当观才得到进一步充实、完善。文献中较早使用“担当”一词的,是程颢、程颐两人的弟子整理的《二程遗书》。南宋时期“担当”一词不仅为理学大师使用,一般士人、大臣也广泛使用。元明时“担当”的使用更为普遍。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等勇于担当,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责任意识是儒家担当观的核心内涵。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孔子敢于担当,奔走列国,虽饱受磨难亦不肯放弃。孟子救世心切,声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东晋祖逖为北伐中原,“闻鸡起舞”,中流击楫。唐代韩愈雄心勃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到宋代,理学家们积极承担匡救天下的重任,如张载评价程颢“救世之志甚诚切”,范仲淹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代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名言为无数后人景仰。 忧患意识、君子人格、奉献精神也是儒家担当观的重要内容。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最典型反映儒家忧患意识的,当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正因为如履薄冰的心态,君子、士人才能成就担当的责任。儒家注重培养君子人格,强调道德节操,注重担当。孟子提出“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左传选读》之苟利国家生死以

1 苟利国家生死以 (一)孔达 (宣十二·七)晋原縠、宋华椒、卫孔达、曹人同盟于清丘。曰:“恤病,讨贰。”于是卿不书,不实其言也⑴。宋为盟故,伐陈。卫人救之。孔达曰:“先君有约言焉,若大国讨,我则死之。” (宣十三·五)清丘之盟,晋以卫之救陈也讨⑵焉。使人弗去,曰:“罪无所归,将加而师。”孔达曰:“苟利社稷,请以我说。罪我之由。我则为政,而亢大国之讨⑶,将以谁任?我则死之。” (宣十四·一)十四年春,孔达缢而死。卫人以说于晋而免。遂告于诸侯曰:“寡君有不令之臣达,构⑷我敝邑于大国,既伏其罪矣,敢告。”卫人以为成劳⑸,复室⑹其子,使复其位。 ⑴不实其言也:实,虽有盟约,但未实行,所以《春秋》没有记载的卿的姓名。清丘结盟后,宋伐陈,卫救之,不讨贰也。楚伐宋,晋不救,不恤病也。⑵讨,遣使责问。⑶我则为政,而亢大国之讨,孔达说自己掌卫国之政,而当晋之讨,不得委罪于他人。亢,当。⑷构,构合两端,令二人彼此相嫌,交更惑乱。⑸成劳,指旧勋。⑹室,娶妻。 晋国的原縠、宋国的华椒、卫国的孔达、曹国人在清丘结盟,说:“周济有困难的国家,讨伐三心二意的国家。”对这次盟会,《春秋》没有记载卿的姓名,这是由于没有实行盟约。宋国为了盟约的缘故,进攻陈国。卫军救援陈国,孔达说:“先君有约定,如果大国进攻我们,我愿意为此去死。” 清丘的盟约,晋国由于卫国救援陈国,就加以责备。晋国使者不肯离去,说:“罪责如果无所归属,将要把战争加在你们头上。”孔达说:“如果有利于社稷,就请用我的死来作为解说吧,罪过由于我。我在执政,却面对大国的责备,这个罪责还能推给谁?我愿意为此而死。” 十四年春季,卫国的孔达上吊死了,卫国人以此向晋国解说而免于被讨伐。于是就通告诸侯说:“寡君有一个不好的臣子孔达,在敝邑和大国之间进行挑拨,已经伏罪了,谨此通告。”卫国人因为孔达过去有不少劳绩并辅助成公,便为他的儿子娶妻,而且让他的儿子接任了父亲的官位。

智慧树知到《大学生爱国教育十讲》2019见面课答案

见面课:爱国教育书籍推介会 1、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舍己为家的爱国志士。曾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著名楹联的是谁? A:梁启超 B:林则徐 C:蔡锷 D:蔡元培 正确答案:林则徐 2、钓鱼岛从何时开始就明确为我国的领土? A:明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正确答案:明朝 3、下列说法与五四运动无关的是: A: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D: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正确答案: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五四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 ) A: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D: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的不断加剧 正确答案: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见面课:台湾问题新变化、香港局势新动向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有() A:和谐相处 B:法制观念 C:社会主义荣辱观 D:可持续发展 正确答案:社会主义荣辱观 2、爱国主义是调节()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 A:个人与个人 B:个人与群体 C:个人与社会 D:个人与祖国 正确答案:个人与祖国 3、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的纽带。 A:国家主权 B:领土完整 C:民族团结 D:骨肉同胞

正确答案:民族团结 4、()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的体现。 A:爱国主义 B:时代精神 C:爱好和平 D:自强不息 正确答案:爱国主义 见面课:我国周边安全局势新变化 1、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三个基本方面。 A:观念 B:意志 C:认识 D:行为 正确答案:行为 2、( ) 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 A:爱国 B:维护统一 C:国防 D:和平 正确答案:国防 3、坚定的民族()和自豪感,是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强大精神动力。 A:自尊心

爱国名言名句大全

爱国名言名句大全 导读:1、爱国心再和对敌人的仇恨用乘法乘起来,只有这样的爱国心才能导向胜利。 2、我们用事实证明:中国的码头工人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干的,我们也能干,别人不能干的,我们照样能干! 3、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现在正需要我! 4、要让我们爱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国家应该可爱才行。 5、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辱,足以立于地球之上。 6、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7、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你脚下,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那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 8、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9、我们的祖国并不是人间乐园,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她建设成人间乐园。 10、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

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 11、除非你能消除人类爱国的心,否则世界永远不会太平。 12、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当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这样,我们党才有威信,国家才有希望。 13、活着,为的是替整体做点事,滴水是有沾润作用,但滴水必加入河海,才能成为波涛。 14、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15、凡是不爱自己国家的人,什么都不会爱。 16、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之心。 17、爱国的主要方法,就是要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18、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19、中国的文人,历来重气节。一个画家如果不爱民族,不爱祖国,就是丧失民族气节。画的价值,重在人格。人格 20、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21、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22、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3、任何一种不为集体利打算的行为,都是**的行为,它对社会有害,也就是对自己有害。 24、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否则一切都会陷入淤泥中。 2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842年的12月10日,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来到了伊犁,他曾经是声名赫赫的两广总督,是威震四海的禁烟英雄。他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林则徐,这个坚定、倔强的老人从祖国东南来到大西北,从西安到伊犁就坐马车辗转了122天,这个老人在伊犁度过了他人生最艰辛、最苦难的日子。在这里开发边疆、造福人民,巩固边防的贡献留下了不灭的足迹。 龙口工程是由林则徐亲自设计督修,每天带领大家北山挖石、南山筑堤,工程之艰巨,难以想象。林则徐由于在内地有过主持治水的经验,他建议从100公里外的伊犁河上游喀什河开渠引水,并亲自徒步穿越一座座沙丘和一排排柳林,在100多公里的地界上亲自来回踏勘,寻求引水工程的最佳路径,捐资并组织调度当地的汉、维吾尔、哈萨克和锡伯等各民族群众,在喀什河修建了最艰巨的湟渠龙口首段工程,同时又采取民间集资分段承修的办法完成了100多公里湟渠的修建,这些在当时惊天动地的水利工程直到今天还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天,喀什河湟渠龙口工程附近也开辟成了一处旅游区,为了纪念这位不计个人得失,把忧国忧民之心倾注到边疆屯垦事业中的爱国主义者,路过的人们,联想到这位当年年已花甲、疾病缠身,在风雨中指挥施工的老人,无不感慨万分。让我们深悟林公则徐熠熠闪光的爱国情怀。百年前,林公发配伊犁,迢迢万里边关路,凄凄凉凉离乡情,虽位卑,却未敢忘国忧民。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受人诽谤,坦然表示:“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林则徐用子产的话激励自己,“苟利

国家,生死以之,岂因福祸避趋之”——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冲上前吗?这是他的心声,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林则徐是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大成,是爱国惟民的典范,是民主革命的先驱,是八闽人民的骄傲。毛泽东同志评价林则徐说:“我们的民主革命,是革前三张皮的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他把林则徐放在了“中国民主革命先驱”的历史地位上。贾庆林同志在纪念林则徐诞辰210周年时,题写了“砥节砺行,一身正气”。温家宝同志在当任总理后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以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自勉。 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而林则徐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他生命的新高度。让我们深切缅怀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160多年的岁月过去了,然而,沿着林则徐当年的足迹寻觅、缅怀、思索,我们才能理解他的精彩人生,不仅在于他能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虎门销烟、广东禁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 我们要学习和发扬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品格和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尊严的高尚情怀;学习和发扬林则徐的“民惟邦本”的思想理念,坚定不移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于律己,努力工作。

少年中国说原文译文

undefined 15 23 、我国外交政策的 宗旨 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 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是 首要目标。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 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 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核心基础)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保证) 、平等互利、和 平共处(目标) 。 24 、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为我国的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和平发展是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 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三)文化生活选择题特别要注意的问题 1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 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 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对 阻碍社会的发展。 2 、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 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 发展教育事业、 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

中的作用越来越 突出。 (文化的经济功能) 3 、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 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认识、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潜 移默化”与“深远持久”的区别 ①所谓潜移默化,是指因受到外来影响而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所谓润物无声,油然而生,不知 不觉等; “潜移默化”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 “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 影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所谓根深蒂固,本性难移;②“潜移默化”往往体现在即时的感受上,看见 某物有感而发,影响当时的心境;不同于深远持久, “深远持久”表现为对以后行为的影响上 4 、 文化塑造人生 ,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精神世界。 优秀文化能够增强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 5 、 注意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区别: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 的 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对于研 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做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维系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利 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品格;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记湖南南县籍退休厅级干部,广州南县经济促进会名誉副会长胥广学先生 文∕文博伊万赵云良 岁月偷不走倔强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 从番禺去往广州的杨箕,乘坐的是三号线地铁。 长长的车厢里挤满了人,列车风驰电掣般前行。今天要去拜访一位名叫胥广学的长者,坐在车尾,脑子里不禁浮出这样的画面:这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须发皆白,满脸皱纹,满目慈祥,微微弯着腰,拄着拐杖,或许已经掉了牙……。 然而,当老人出现在我面前时,我有些一下子转不过弯来,除了手有些抖以外,他行动敏捷,思维活跃,头发乌黑,双目炯炯有神。 在宁静茶楼一隅,谈话从“老人狂打未让座小姑娘”的新闻说起。 其实,这样的新闻算不上新闻,时不时都会冒出。但在胥老眼里,这是给老人“丢脸”。他说:“虽然话有点重,但你知道,我也有免费公交卡,年轻人让座,我有时会坐,大多不会坐。年轻人忙,一天也很累,要理解他们,不坐也罢。遇到抱小孩的妇孺,我还会让她们。我出门尽量不在高峰出行。一上车,我就立刻把卡藏起来,生怕别人看见。”“老人群体虽特殊,但不该有特权。” 我知道他站在了一定高度在思考着整个社会的如何和谐。 古来稀的年龄,还依然害怕别人将他看老,依然不肯接受别人的让座,这是一个有些倔强的长者,不服输,不服老。时间虽然是把杀猪刀,但岁月偷不走他的倔强。想到这,再看看面前的胥老,我越发感受到他的可敬与可爱! 胥老早就为我冲泡了一杯热茶。 茶香袅袅,故事悠长。我迫不及待走进了他深情叙述,荡气回肠的过往…… 年少岂敢“胥”度年华 首先把时间拉回到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 1943年5月,日军为了打通宜昌至武汉的长江航线,迫使中国政府投降,于5月5日至6月10日发起“江南歼灭战”。日军分多股兵力从石首、华容、岳阳等地,向安乡、南县水陆进犯,配合天上飞机轰炸,最后在厂窖形成一个合围圈。当时,驻守华容、南县、安乡的国民党第73军等部1万多人奉命撤退准备西渡常德。刚到厂窖,便被逼入这个狭长的半岛。还有湘鄂两省随军涌来的2万多难民,加上当地居民2万余人,被包围的军民共有5万余人。一时间军民不分,难民如潮。5月9日至12日,日军展开疯狂大屠杀,死伤无数。这就是历史上血腥的“厂窖惨案”。 1944年5月10日,胥广学就出生在曾被军民鲜血染红过的厂窖镇。 胥氏在当地是一个大家族,仅胥广学就有8姊妹,在家他排行老六。胥广学本名“德福”,一生为农的父亲胥云山为其取的。父亲有他的道理,自己穷尽一生也没能享受到半点幸福,

十年经典语录整理

“朱镕基总理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个领导人,他有许多优点值得我学习。至于我自己,大家普遍认为我是一个温和的人。但同时,我又是一个有信念、有主见、敢负责的人。在我当总理以后,我心里总默念着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态度。” 2003年“两会”,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当好中国的总理不容易。”非典考验2003年6月30日香港 “在非典肆虐的时候,中央领导、全国人民都很关心香港同胞。中央派我来,带来了中央和全国人民对香港同胞的问候和祝愿。我应该来,而且应该再早来一点,也就是在香港最困难的时候来。” 当月,温家宝出访香港,专程走访香港非典“重灾区”淘大花园,探望其中的居民。他的这句话被香港媒体广为引用。 执政为民2003年10月1日陕西 “我们是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要求我们时刻要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里。” 8月开始,渭河下游发生洪灾,关中平原200多平方公里被洪水淹没。温家宝赶赴陕西省华县主持召开会议,听取陕西省救灾工作汇报。他引用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要求干部更深入基层,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以诗作答2004年3月14日北京 “有一位朋友问我,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诗来概括一下你今年和今后的工作。我想起两位伟人的诗,一句是毛泽东主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句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04年“两会”,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言。 谈及改革2004年9月30日北京 “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永无止境,开放面向世界。改革开放要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使所有的劳动者和建设者都能够分享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成果。” “要扩大对外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技革命的新形势,学习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开放,才能不断进步。” 温家宝在国庆五十五周年招待会上讲话。 引用古文2005年3月14日北京 “形势稍好,尤须兢慎。‘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上灾难太深重了,这就培育了我们的忧患意识、生存意志和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我们这个国家太大,问题太多、太复杂,这就要求我们这个民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定信心、永远奋斗。” 2005年“两会”,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言。 三农问题2005年3月14日北京 “我不是经济学家,但我深知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在中国的极端重要性。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 2005年“两会”,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回答有关“三农”问题时说。 面向群众2006年2月7日北京 “中南海的大门是面向广大群众的。” 温家宝在国务院小礼堂主持召开座谈会,征求企业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的意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