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进展

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进展

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进展
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进展

第30卷第3期2011年03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0,No.3Mar.,2011

收稿日期:2010-10;修订日期:2011-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1019,50725930)。作者简介:王红兵(1982-),男,甘肃静宁人,博士生,从事土壤侵蚀研究。E-mail:hbwang82@https://www.doczj.com/doc/2111986312.html,

通讯作者:许炯心(1948-),男,四川绵阳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河流地貌研究。E-mail:xujx@https://www.doczj.com/doc/2111986312.html,

268-274页

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进展

王红兵,许炯心,颜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摘要:本文在总结了人为加速侵蚀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人口增长、政策导向、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变化4个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概述了国内外对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的研究方法。在以上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后研究需要深入的3个方面:多学科交叉研究、社会经济学模型研究和区域差异化研究。关键词:土壤侵蚀;社会经济因素;进展

土壤侵蚀是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要环境

问题之一,因此,土壤侵蚀研究在世界各国受到普遍重视。根据郑粉莉等对土壤侵蚀研究进展的阶段划分,20世纪80年代后,土壤侵蚀的研究在侵蚀产沙过程及其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1]。土壤侵蚀主要受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如降雨、植被以及地形等直接影响侵蚀过程,而社会经济因素主要通过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间接作用于侵蚀过程。由于社会经济因素作用的复杂性,对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的研究一直是侵蚀产沙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出发,总结关于人为加速侵蚀量方面的研究,概括对土壤侵蚀产生影响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已有的研究方法,以深化对土壤侵蚀发生机理的认识。

1人为加速侵蚀的界定

自然侵蚀过程受到了人为活动影响而加速发展,进而对土地利用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时,就演变成“人为加速侵蚀”,是人为因素作用的范畴[2]。国内对人为加速侵蚀研究比较多,集中在加速侵蚀量与自然侵蚀量的对比方面。景可等[3]认为全新世以来黄土高原进入侵蚀的发展期,唐朝以前基本属于自然侵蚀,自然侵蚀加速速率为7.9%,唐朝以后,因人类活动而引起的加速侵蚀的速率逐渐递增,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达到25%。陆中臣等[4]采用历史反演法对黄土高原自然侵蚀和人为加

速侵蚀的定量研究表明,黄土高原自然侵蚀量占总侵蚀量70%,而人为加速侵蚀约占30%。贾绍凤[5]根据水土保持规律和有无人类对植被影响进行对比,认为安塞县自然侵蚀占总侵蚀的9.55%,最不乐观占到16.67%,有利时仅占2.03%,说明加速侵蚀的作用明显占主导地位。郑粉莉等[6]通过有林与无林小流域的观测发现林地开垦后,流域的加速侵蚀量是自然侵蚀量的几百倍至几千倍,因此判断黄土高原地区,当人为破坏植被后,人为加速侵蚀在现代土壤侵蚀中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对加速侵蚀的研究多选取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这主要是因为黄土高原从历史上来说植被覆盖的变化较大,现代生态环境脆弱,人类活动影响较为严重。综上所述,在黄土高原地区人为加速侵蚀速率在逐年递增,并在现代土壤侵蚀中占据主导地位。

国外对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侵蚀量也有类似的界定。Hooke [7]研究表明,在美国每年因建筑房屋移动土石方为8亿t 、开矿为38亿t 、修路为30亿t ,此外在农业活动中使7亿t 的土壤流失到河流中去,以上共计76亿t 。与此同时,如果不计人类活动的影响,则河流每年输入的物质(泥沙与溶解质)为10亿t 。由此可见,人类活动移动的物质量是河流的7.6倍。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发现,人为加速侵蚀已经成为现代土壤侵蚀的主力,对人为加速侵蚀量的界定,为探究人类活动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奠定了基础,下面分别从4个方面来综述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方面研究的进展。

3期王红兵等: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进展

2人口增长与土壤侵蚀

人口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口数量的增长,前提是农村主要依靠土地为生,因此随着人口的增长引起的贫穷就成为加速土壤侵蚀的一个重要动力。人口增长加大了农村土地的压力,促使许多农民在易发生侵蚀的坡地耕作,结果致使森林被砍伐转化为耕地。这种现象在热带表现得更为突出,热带丘陵表层土壤较浅,结构疏松,很容易受到侵蚀,随着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的生产率会下降,直到表层肥沃土壤流失殆尽,人们才会注意到水土流失的严重性[8]。许炯心[9]分析了农村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对嘉陵江产沙量的影响,发现当农业产值占GDP百分比>40%时,农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使得侵蚀产沙量突变式增大。郑粉莉等[10]通过对比中国人口增长与土壤侵蚀量的关系发现:1820年以前每增加1倍的人口,年侵蚀量增加1倍;1820-1949年,每增加1倍的人口,年侵蚀量增加5.37倍;1949年后,每增加1倍的人口,年侵蚀量增加98%。而Boserup[11]认为人口的增长不一定会导致土地退化,因为人口的增长会促使更多集约化的农业耕作措施的实施以及技术和制度的创新,这就会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和环境质量,所以说许多针对农业集约化的投资和技术投入可以缓解人口增长的带来的土地压力。

集约化有两种方式,即“资本导向”和“劳动力导向”,资本导向的方式主要包括一切非劳力的实际资本的投入,主要为化学肥料的使用,土壤保持设施如修筑梯田和植物隔离带的建设,以及多年生作物如咖啡和香蕉的种植。Boserup的人口理论指出了资本导向的作用过程:人口快速增长引发了农业生产的集约化;需求增加引发的食品价格和其他相关价格的变化;可用劳动力增加引起的工资下降和土地价格的上涨;有利于改良土地资源的新制度如私有财产权的出现。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证实了“资本导向”集约化实现的可能性[11]。Barbier等[12]发现在西非,人口压力导致了土地的集约化使用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并且市场机会的增加在提高土地生产率方面起到了比较积极地作用。一个选择了东非5个国家和西非5个国家研究发现,非洲农户在保护土地方面做了很大的投资[13]。在苏丹几内亚气候区,每年降水超过了800mm,土壤肥沃,在谷物和棉花种植区土地集约使用的现象比较明显,肥料和杀虫剂的使用以及价格保护政策促使了土地集约化利用[14]。

劳动力导向的方式与资本导向的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劳动力导向的方式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投入数量的增加。劳动力导向的方式如果没有相应的保持土壤肥力的资本投入是不可持续的。东非陡坡地在丰富的降水作用下,土壤保护投资显得至关重要[15]。Lele等[16]区分了在两种方式各自主导区的农业气候和政策设置的差异。他们认为劳动力导向的方式不能使土地生产率提升,特别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例如在撒哈拉苏丹气候区,每年降雨量小于800mm,人口密度很高,休耕期短,土地退化严重。所以资本导向的方式才是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政策导向与土壤侵蚀

3.1不恰当的补贴政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Helge等[17]指出由于挪威的农业补贴政策,从1950年开始,经过30多年的时间,挪威东南3个县的谷物的种植面积从占整个农业土地利用面积的30%增长到80%,从而导致草地的面积的减少,这种政策原因引发的土地利用变化加剧的土壤侵蚀量超过了原来估算的侵蚀量的两倍。尤其是政府的补贴刺激农户平整原来沟谷间的牧草地作为耕地,估计土壤侵蚀的程度会达到原来的两到三倍。类似的情况出现在冰岛,冰岛国家侵蚀评估报告发现,冰岛土壤侵蚀比其他欧洲国家更为严重。Ar-nalds等[18]认为大多数冰岛中部丘陵的公共牧地由于自然条件贫瘠并不适合饲养绵羊,而占冰岛国家预算的很大比例的农业补贴支持了绵羊饲养业的发展。

欧盟政府每年花20亿欧元来补贴橄榄油生产,西班牙占了其中的35%,对西班牙南部干旱区的橄榄油的生产起到关键的作用。de Graaff等[19]分析了西班牙南部的橄榄树种植系统、补贴系统和土壤侵蚀问题,提出了关于橄榄油生产的补贴系统应该包括一个基本的补贴(针对橄榄树的种植)和两种奖励形式,即奖励橄榄油的生产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这样一来对于规模大的种植园,主要是生产性奖励,规模较小的山区传统农户则可以从他们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获得奖励[19]。

269

地理科学进展30卷

3.2土地休耕政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1992年欧盟农业公共政策中心(Common Agri-culture Policy,CAP)出台了土地休耕计划导致之后休耕土地面积的增加,但是由于气候、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差异,这一计划对土壤侵蚀有着不同的影响。一般来说休耕计划对农业种植地区的土壤侵蚀风险具有双重的影响:①易于土壤侵蚀的土地面积将减小;②由于具有高土壤侵蚀速率的农地被优先被休耕,导致总的平均侵蚀风险减小。Van Rom-paey等[20]为了定量研究这种影响,对比利时中部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利用调查问卷的结果绘制了土地休耕的概率图,土地休耕概率可以用来模拟不同条件下区域侵蚀风险的减少。模拟的结果显示休耕土地的百分比和区域侵蚀风险有着很强的负相关。Boellstorff等[21]选择了西班牙中部一个流域的定量研究发现,尽管在欧洲某些区域土地休耕计划减少了易侵蚀土地的面积,但是在西班牙中部高侵蚀范畴的土地面积呈现增加趋势。

3.3中国的水土保持政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政策经历了探索治理、重点治理、全民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预防为主、依法防治5个阶段的演变[23]。其中主要措施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即工程措施和退耕还林,工程措施包括梯田、淤地坝等的修筑,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是指山区25°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牧。胡春宏等[23]研究认为,从黄河流域目前研究结果看,水土保持的减沙效果及水沙过程变化的原因仍存在较大的分歧,有的认为80年代降雨减少是水沙减少的主要原因,有的认为水土保持是主要原因。许炯心[24]发现在无定河流域,产沙模数与梯田、坝地、造林和种草面积均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研究对基准期(1956-1969年)和措施期(1970-1993年)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实施水土保持措施以后,产沙模数、径流系数和汛期径流能够被降水所解释的百分比均有明显下降,说明在措施期水土保持措施作用是的降水的贡献率大大减小。

中国的水土保持政策针对性较强,对主要的产沙区的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还牧,再配以工程措施,对河流泥沙和土壤侵蚀控制有着明显的效果。

4经济发展与土壤侵蚀

经济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体现在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的各个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国内外在影响土壤侵蚀的经济因素方面的研究有着较大的区别。在发达国家,农业补贴、配额和保护价格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曾经有过许多经济因素(如不恰当的补贴)导致无法预料的环境问题,包括土壤侵蚀。因为追求农业产量的增长,以及由于农业生产造成的外部不经济的环境成本被社会整体分担,这些环境问题经常被忽略。Boardman等[25]指出造成这种不恰当补贴的主要原因:①传统的耕作方式(与保护性耕作相比)直接把土壤暴露在风力和水力作用下;②种植一些易于侵蚀的作物,例如甜菜和马铃薯;③有些作物由于栽培株距的关系容易造成土壤侵蚀,如玉米。Ananda等[26]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和生态环境脆弱,同时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土壤侵蚀情况很严重。因此,国外研究则主要针对具体的问题(如农产品和水资源价格变动)引发的土壤侵蚀。国内研究侧重于采取一些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的指标,再与土壤侵蚀建立空间或时间的联系,来分析宏观经济的发展与土壤侵蚀的关系。4.1农产品和水资源价格变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农产品和水资源的价格也对土壤侵蚀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的压力、贫穷和营养不良导致了低的食品价格,这种发展中国家内部食品价格的扭曲状况有两个方面的影响:①低的食品价格降低生产者的积极性,从而减少农业生产造成的侵蚀。低的食品价格意味着农业生产的利润降低,使得农户不愿采取土壤保护措施。②低的产出价格同样会使农户加大土地的开垦,从而引发水土流失。农产品进口控制造成国内农产品价格偏高同样会对突然侵蚀产生影响,如在印度尼西亚由于蔬菜价格过高,农户在火成岩陡坡上种植蔬菜引发土壤侵蚀[27]。在墨西哥,玉米价格的扭曲促使农户采伐森林种植玉米[28]。此外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欧盟的农产品补贴政策造成了国际农产品价格的下跌,从而会影响农产品出口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农产品价格的过低,发生如上面分析的农产品价格过低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水价过低使得恢复成本降低。在孟加拉国、菲律宾、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灌溉用水的费用比灌溉设施建造和维护费用低10%~90%。农户灌溉水的成本仅为渠道运行成本的5%~15%[29]。在越南水费收益仅仅为预期的50%[30]。这就导致了现

270

3期王红兵等: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进展

有的灌溉基础设施的维修不力和迅速的退化,从而加剧了土壤侵蚀。

4.2宏观的经济发展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陈邵锋等[31]根据黄土高原地区主要产业为农业,采取了农业经济结构、生产技术水平和治理保护水平3个因素,分析了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社会经济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得到了各个因素和产沙的临界响应关系符合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并发现了在以上3个因素中,农业结构对产沙的作用最大。许炯心等[9]分析了嘉陵江北碚站年产沙量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购买燃料支出和农业产值占GDP百分比的相关关系,发现了3个临界点:①当农民人均收入<400元/a时,由于贫穷所产生的对土地的压力,使得侵蚀产沙量突变式增大;②当农民人均燃料支出<20元/a时,农民将主要通过砍伐树木和灌木、收集林下的枯枝落叶、割草甚至于挖掘草根来获取燃料,使得侵蚀产沙量突变式增大;③当农业产值占GDP百分比>40%时,农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使得侵蚀产沙量突变式增大。杨振等[32]选取9个主要的人类活动指标因子,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计算了陇中黄土高原人类活动与水土流失之间的关联度指数,发现在众多的人文因素中,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指标因子是载畜量、坡耕地面积比例、垦殖指数、林地覆盖率和人口密度。

5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地表植被覆盖的减少对土壤侵蚀具有放大效应[33-34]。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土壤侵蚀关系的研究已逐渐成为LUCC研究和土壤侵蚀研究的一项新的重要课题[35]。对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关系研究,国内学者已经做了详细的综述[33-36]。本文基于对社会经济因素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和矿产资源能源开采用地两个方面来概述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5.1基础设施建设初期的土壤侵蚀加剧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修路和城市化,城市化造成土地最高的侵蚀速度产生在建设阶段,这阶段有大量裸露地面和由于运输和开挖引起很大的扰动,为建筑而清除地面,一年间产生的土壤侵蚀相当于自然的甚至农业数十年造成的侵蚀[37]。王向东[38]收集了北美部分地区土地利用的不同历史阶段产沙速度资料加以整理,得出城市化建设期土壤侵蚀率是农田的10~350倍(平均180倍),是森林的1500倍。Lemly等[39]研究发现,城市化初期侵蚀速率最强,美国马里兰州,建设时期的侵蚀速率为有森林覆盖地方的230~700倍,为农田的100多倍;英国的德文郡,流经建设场地的河流泥沙含量是未干扰河流的2~10倍,甚至达到100倍[40];花岗岩红壤区开发建设平土区的侵蚀模数一般在(2~ 6)×104t/(km2·a),更严重的达10×104t/(km2·a)以上。

在美国,公路侵蚀总量已经超过了4亿t[41],美国Pennsylvania洲道路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强度约为2500t/km,超过非建设期的水土流失强度10倍多。据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林区(1952)观测,近90%的河流泥沙来自道路。Lal[8]通过研究认为,道路是土壤侵蚀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因为在路边和没有硬化的路面形成了大量的裸露面,人为活动加剧了土壤侵蚀和沉积的自然过程。Nyssen等[42]通过对公路建设对沟蚀危险性的影响研究,指出道路的排水系统会改变径流流动方式,往往在道路的下坡向诱发切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调查(2001)表明,由于道路排水的影响,被调查流域的沟谷密度在24年间增加了6%。Luce等[43]对森林道路的产沙进行了研究,发现道路建设形成的硬地面(包括路面、施工便道、施工营地)极大地降低了地表的入渗能力,易于形成坡面漫流,成为流域产流产沙的重要来源。郑世清等[44]对黄土高原的沟坡道路侵蚀进行了观测,在未采取防蚀措施的路段,沟坡道路的侵蚀模数在45~64kg/m2之间。沈波等[45]系统地进行了压实黄土路基边坡的7大因素变化条件下降雨冲刷试验研究,得出西安和甘肃压实黄土边坡降雨冲蚀强度经验公式、坡面最大冲刷强度的临界坡度等系列结论。杨成永等[46]为研究施工期铁路路堤边坡土壤侵蚀特征,对秦沈客运铁路专线一段路堤边坡进行了人工降雨试验与天然降雨实测,结果表明,路堤边坡的主要侵蚀形式是沟蚀,沟蚀量较面蚀量大得多,主要侵蚀因子是次降雨量及路堤顶面宽度,最后提出了预测秦沈客运专线路堤边坡土壤侵蚀量的经验公式。

5.2能源和资源的开采引发的水土流失

经济建设的发展,引起能源和资源需求量的增加,能源和矿产资源采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以及废弃物堆积都将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除此之外配套道路设施的建设,如前一部分所述,也会引起土壤侵

271

地理科学进展30卷

蚀的加剧。张汉雄[47]根据对神府-东胜矿区的考察

研究,分析了采矿前后乌兰木伦河的洪水、泥沙和

矿区侵蚀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采矿后该河输沙量增

加了1倍,矿区侵蚀模数增加了1.50万t/(km2·a),平均年增加流失量约1496.5万t。周伟等[48]对东胜

露天矿区2005-208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水土流失

进行了预测性研究,结果表明:75年间,在没有采

取生态重建的措施下,农用地减少3666.07hm2,未

利用地减少1402.13hm2,居民点用地减少121.80

hm2,全部变为独立工矿用地,土地利用结构和类型

由多样性向单一类型的裸露的独立工矿用地发展,

水土流失量由54.50万t/a变为77.85万t/a。采掘

业对于土壤侵蚀的影响不仅表现为直接的开挖土

地、废弃物堆积等方面的影响,除此之外还会修建

资源和能源运输道路进一步的加剧水土流失,据李

锐等[49]调查,在陕北煤田开发区每修一公里干线公

路需要移动土石4.2万m3,乡级为2.1万m3。

6主要研究方法概述

对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的研究,国内

主要采取统计分析,国外则较多采用模型分析。国

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陈邵锋等[31]基于环境库兹涅

兹曲线的产沙的多维临界模型,通过对单因素的回

归分析,得到了各个社会经济各要素和产沙的线性

关系,然后通过数理分析建立多因素交互作用的临

界模型。许炯心等[9]采用降雨和产沙的双累积曲线

来判定人类活动影响的临界点,再结合社会经济的

一些指标,发现人类活动对侵蚀产沙的响应。韩鹏

等[50]以杏子沟流域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

立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的各指标的权重,进行层次

总排序,然后通过面积加权计算不同约束性单元对

土地利用空间垂直结构特征指标,再结合一些自然

要素进行修正,建立土地利用空间特征指标与土壤

侵蚀模数的关系。国内学者针对的流域自身的差

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社会经济因素研究做了大量

有意义的探索。

国外的土壤侵蚀模型中对社会经济因素都有

或多或少的涉及,如通用土壤流式方程中的作物管

理因子和水土保持措施因子[51],WEEP模型参数中

残余物管理和灌溉可反映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52],

ANSWERS主要用于模拟流域不同管理措施对场

降雨事件引起产流产沙的影响[53]。针对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个生态经济学模型MODAM,Schuler等[54]以德国东北一个地区为例,展示了如何用这一模型来描述和估计政策因素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以及土壤侵蚀的风险。这一模型包括两个部分:①以模糊逻辑方法为基础的对农业生产活动引起土壤侵蚀风险的评估工具;②基于农户行为的主要目的是追求总的边际收入最大化的假设,模拟农户行为背后经济驱动的一个线性规划模型。

7结论与展望

随着对土壤侵蚀研究的深入,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对人为加速侵蚀的界定和上述4方面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的的概述,可以发现:

(1)自从有人类活动以来,人为加速侵蚀已经成为土壤侵蚀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黄土高原地区,人为加速侵蚀的速率在逐年递增,在现代土壤侵蚀中占据主导地位。人为加速侵蚀的界定,为探索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2)各因素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占据的地位各异,具体在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和贫穷问题比较突出,而在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农业的发展,主要是一些不恰当政策起作用。

(3)各因素之间并不是独立的影响整个土壤侵蚀过程。一方面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如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之间,人口增长引起的贫穷减少了农户对土地投入以及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一方面多要素同时作用于区域的侵蚀过程,如在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同时受到人口对土地压力、水土保持政策的影响。

(4)各因素对土壤侵蚀影响效果各异。人口增长引起的土地需求压力,是引起土壤侵蚀的最直接的原因之一;政策导向方面,不恰当的补贴政策会加剧土壤侵蚀,而水土保持政策的实施则有利于土壤侵蚀的控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各有不同,总体上符合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规律。

基于以上的结论,再结合土壤侵蚀学科研究的前沿,对今后对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的研

272

3期王红兵等: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进展

究提出以下展望。

(1)多学科交叉研究。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应属于人口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与土壤侵蚀学科的交叉领域,所以应该以整体观点看待这一环境问题,综合各学科视角和方法,以深化对侵蚀机理的认识。

(2)社会经济学模型研究。目前国内对社会经济因素的研究主要为一些统计方法,对于针对社会经济因素的模型方面的研究较少,应在2个方面加强对模型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对已有的模型加入对社会经济因素的考虑;另一方面构建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模型。

(3)区域差异化研究。由于地域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也有很大区别,应该针对不同的区域条件和尺度,实施有目的地差异化研究。

参考文献

[1]郑粉莉,高学田.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研究进展.地理科

学,2003,23(2):230-235.

[2]陆中臣,等.流域地貌系统.大连:大连出版社,1991:

325.

[3]景可,陈永宗.黄土高原侵蚀环境与侵蚀速率的初步研

究.地理研究,1983,2(2):1-11.

[4]陆中臣,李忠艳,陈浩.黄土高原治理前景评估方法探

讨.水土保持研究,2005,12(3):173-177.

[5]贾绍凤.根据植被估算黄土高原自然侵蚀和加速侵蚀:

以安塞县为例.水土保持通报,1995,15(4):25-32.

[6]郑粉莉,唐克丽,张科利,等.自然侵蚀和人为加速侵蚀

与生态环境演变.生态学报,1995,15(3):251-259.

[7]Hooke R 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uman geomorphic ac-

tiv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Comparison with rivers.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1999,24: 687-692.

[8]Lal R.Soil Erosion in the Tropics:Principles and Man-

agement.New York:McGraw-Hill,1990.

[9]许炯心.农村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对嘉陵江产沙量的影

响.山地学报,2006,24(4):385-394.

[10]郑粉莉,唐克丽,白红英.黄土高原人类活动与生态环

境演变的研究.水土保持研究,1994,1(5):36-42. [11]Boserup E.Popul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A

Study of Long-term Chang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

[12]Barbier,E,Pearce D,Markandya A.Sustainable Develop-

ment,Economic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Third World.

Earthscan,London,1990.

[13]Turner B L,Hyden G,Kates R(Eds.).Population Growth

and Agricultural Change in Africa.Gainsville: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1993.[14]Gorse J,Steeds T.Desertification in the Sahelian Zones

of West Africa.Technical Paper No.61,The World Bank, Washington,DC.,1987.

[15]Matlon P,Spencer D S C.Increasing food production in

subSaharan Africa: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inade-quate technological solutions.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4,66(5):671-676.

[16]Lele U,Stone S W.Population Pressure,the Environment

and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Variations on the Bose-rup Hypothesis,MADIA Discussion Paper No.4,The World Bank,Washington,D C,1989.

[17]Lundekvama H E,Romstad E,?ygarden L.Agricultural

policies in Norway and effects on soil erosion.Environ-mental Science&Policy,2003,6(1):57-67.

[18]Arnalds O,Barkarson B H.Soil erosion and land-use poli-

cy in Iceland in relation to sheep grazing and government subsidies.Environ.Sci.Policy,2003,6(1):105-113. [19]de Graaff J,Eppink L A A J.Olive oil production and soil

conservation in southern Spain,in relation to EU subsidy https://www.doczj.com/doc/2111986312.html,nd Use Policy,1999,16(4):259-267.

[20]Van Rompaey A J J,Govers G,Van Hecke E,et al.The

impacts of land use policy on the soil erosion risk:A case study in central Belgium.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1,83(1-2):83-94.

[21]Boellstorff D,Benito G.Impacts of set-aside policy on

the risk of soil erosion in central Spain.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5,107(2-3):231-243. [22]王飞,李锐,杨勤科,等.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政策演变.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7(1):103-107.

[23]胡春宏,王延贵,陈绪坚.流域泥沙资源优化配置关键

技术的探讨.水利学报,2005,36(12):1404-1213. [24]许炯心.无定河流域侵蚀产沙过程对水土保持措施的

响应.地理学报,2004,59(6):972-981.

[25]Boardman J,Poesen J,Evans R.Socio-economic factors

in soil erosion and conservation.Environmental Science &Policy,2003,6(1):1-6.

[26]Ananda J,Herath G.Soil eros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socio-economic appraisal.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3,68(4):343-353.

[27]Barbier B.Induced innovation and land degradation:re-

sults from a bioeconomic model of a village in West Afri-ca.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8,19(1):15-25.

[28]Deininger K W,Minten B.Poverty,politics and deforesta-

tion:the case of Mexic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9,47(2):313-346.

[29]Sampath R K.Issues in irrigation pric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World Development,1992,20(7):967-977. [30]Chien N V.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Vietnam and

the need for change in water fee policywater policy// Brennan D.Water Policy Reform:Lessons from Asia and Australia,Proceedings No.106,ACIAR,Canberra,2001.

[31]陈劭锋,刘全友,陆中臣,等.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侵蚀

产沙的多维临界.生态学报,2007,27(8):3277-3285.

273

地理科学进展30卷

[32]杨振,牛叔文,吴文恒.陇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文

因素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6):124-128. [33]柳长顺,齐实,史明昌,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关系

的研究进展.水土保持学报,2001,15(5):10-17.

[34]邹亚荣,张增祥,周全斌,等.基于GIS的土壤侵蚀与土

地利用关系分析.水土保持研究,2002,9(1):67-69. [35]吴秀芹,蔡运龙.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土壤侵蚀关

系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03,22(6):576-584. [36]赵文武,傅伯杰,吕一河,等.多尺度土地利用与土壤侵

蚀.地理科学进展,2006,25(1):24-33.

[37]唐克丽.中国水土保持.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40-386.

[38]王向东,匡尚富,王兆印,等.城市化建设和采矿对土壤

侵蚀及环境的影响.泥沙研究,2000(6):39-45.

[39]Lemly A D.Erosion control at construction sites on red

clay soils.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82,6(4): 343-352.

[40]Walling D E,Gregory K J.The measurement of the ef-

fects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on drainage basin dynam-ics.Journal of Hydrology,1970,11(2):129-144.

[41]Helm R E.Sediment Discharge from Highway Construc-

tion Near Port Carbon,Pennsylvania.Geological Survey, Harrisburg,Harrisburg,1978:32.

[42]Nyssen J M.Impact of road building on gully erosion

risk:A case study from the northern Ethiopian highlands.

Earth Surface Process and Landforms,2002(27): 126-128.

[43]Luce C H,Black T A.Sediment production from forest

roads in western Oregon.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1999,35(8):2561-2570.

[44]郑世清,周保林,赵克信.长武王东沟试验区沟坡道路

侵蚀及其防蚀措施.水土保持学报,1994,8(3):29-35.

[45]沈波,郑南翔,田伟平.路基压实黄土坡面降雨冲蚀试

验研究.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22(4):64-67. [46]杨成永,王美芝,许兆义.秦沈客运专线路堤边坡土壤侵

蚀预报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1,15(2):14-16. [47]张汉雄.神府-东胜矿区采矿加速侵蚀及新增流失量分

析.人民黄河,1997(11):46-50.

[48]周伟,白中科,袁春,等.东露天煤矿区采矿对土地利用

和土壤侵蚀的影响预测.农业工程学报,2007,23(3): 55-60.

[49]李锐,焦峰.神府-东胜煤田建设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水

土保持研究,1994,1(4):138-144.

[50]韩鹏,肖庆文.基于水土保持效益的土地利用空间优化

研究.基于气候地貌植被耦合的黄河中游侵蚀过程.科学出版社,2009:198-207.

[51]Renard K G,Foster G R,Weesies G A.RUSLE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1991,46(1):30-33.

[52]Planagan D C,Ascough J C,Nicks A D.Overview of the

WEPP erosion prediction model.Technical Documenta-tion,USDA,Water Erosion Prediction Project,1995. [53]Beasly D B,Huggins L F,Monke E J.ANSWERS:a

model for watershed planning.Tran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1980,23(4):938-944. [54]Schuler J,Sattler C.The estimation of agricultural policy

effects on soil erosion:An application for the bio-eco-nomic model https://www.doczj.com/doc/2111986312.html,nd Use Policy,2008,5(1):1-9.

Effect of Socio-economic Factors on Soil Erosion:A Literature Review

WANG Hongbin,XU Jiongxin,YAN Ming

(Key Laboratory of Water Cycle&Related Land Surface Processes,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Beijing100101,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summariz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man-made accelerated erosion,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four social-economic factors which affect soil erosion including population growth,policy,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and use changes,and reviewed th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economic factors affecting soil eros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After that,it is proposed that three aspects of the research need further study: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social-economic models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Key words:soil erosion;socio-economic factors;literature review

本文引用格式:

王红兵,许炯心,颜明.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11,30(3):268-274.

274

城市土地价格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城市土地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日期: 2

城市土地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钟帅 发布时间:2011-03-16 摘要:利用中国35个大中城市2000—2008年的数据建立面板模型,对影响城市土地价格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了长期内城市土地价格与城市人口规模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成为了土地价格不断上涨的推动因素。与此同时,考量了居民收入水平、储蓄水平以及房地产开发对城市土地价格变化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土地价格,人口规模,面板数据 一、理论探讨 中国自从1998开始启动城市住房商品化改革以来,城市土地这一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逐渐开始由市场机制进行配置。随着中国城市住房商品化改革逐步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深入,对城市土地的需求持续高速增长。与此同时,伴随着土地招标、拍卖、挂牌以及协议出让等交易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城市土地市场逐渐形成,城市土地价格的形成、变化及其背后的推动因素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Capozza和Helsley(1989)提出的单中心城市地价的动力学模型认为城市土地价格由农业价值,转换成本,区位价值和发展价值四部分构成,而在长期由人口规模增长所表征城市发展速率才是造成城市间土地价格差异的根本原因。 胡冠军(2007)采用全国27个大中城市2000—2004年土地市场样本数据建立城市地价水平的Panel Data 模型,验证了城市人口规模与土地价格存在正相关关系。柯善咨、何鸣(2008)根据单中心城市模型和中国土地市场若干特点建立了城市地价检验模型,并利用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地价的横截面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城市人口和收入是城市地价的重要决定因素。张娟凤、贾生华(2008)基于衍生需求模型构建理论框架,对长三角城市的实证研究认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强度、人均持有流动资产水平和城市住宅开发量三个决定因素对于解释城市间住宅土地价格差异有显著性贡献。 自从1998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以来,城市住房商品化改革逐步深入,中国城市土地价格经历了一个持续的快速上涨阶段,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化率水平从2000年的 36%上涨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教科版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上节课的延续,通过对比实验验证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因素,其中重点是植物的覆盖、坡度的高低、降雨量的大小。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资料介绍,让学生了解由于侵蚀作用引起的地球表面地形的变化。本课活动有利于学生拓展对侵蚀现象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联系起来,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联系起来。比如,为什么下大雨时在山区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的现象?为什么在山区、江河源头特别提倡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交流讨论实验方案”;第二部分是“探索侵蚀的实验”。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了土壤的价值和对人类的意义,对于土壤形成过程也是有了较明确的认知。同时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判断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但是这种判断是一种基于想象的猜测,具体在侵蚀过程中,是如何影响的,影响的程度有多大,有哪些方法可以用理性的和明确的方法获得验证,学生还是不能明白的。所以本课教学强调哪些证据能说明坡度,植被覆盖,降雨量对土地侵蚀的影响。能有一种在实证和具体描述、记录的基础上进行的严谨的科学论述和判断。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2.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3.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过程与方法: 1.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 2.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常考知识点---土壤肥力精选习题

20** 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常考知识点 --- 土壤肥力精选习 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46小题,共 92.0 分) 读某地区的经纬网和等高线图,回答下列小题。 1. 图中甲地区土地盐碱化较轻、耕地质量较好的自然原因是( ) A. 人类长期耕作,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B. 多为紫色土,冲积土壤比较肥沃 C. 土壤中水、肥、气、热条件协调较好,肥力高 D. 土壤中含钙质较多,黑土分布广 2. 图中乙地区的经济作物和林木主要为( ) A. 甘蔗、柑橘 B. 甜菜、柑橘 C. 花生、苹果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某地土壤剖面图,图 2 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 题。 图 1 图2 3. 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 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 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4. 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A. 免耕直播 B. 深耕改土 C. 大棚温室 如图为某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D. 棉花、茶树 5%。图 1 为我国东部 D. 砾石压土

5. 按照字母顺序将“①色暗、肥沃的土壤、②地理位置、③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填 入,顺序正确的是 6. 该地区森林面积锐减对本地区的土壤和河流的影响主要有 ( ) 7. 下图为江南丘陵某研究区红壤在不同措施下(均不施肥)实验结果。据此回答。 与处理措施①比较,该实验结果表明( ) A. ②处理措施使土壤有机质增多,利于保持水土 B. ③处理措施使土壤酸性增强,利于积累有机质 C. ②处理措施导致水土流失增强,土壤酸性减弱 D. ③处理措施导致水土流失减弱,土壤酸性增强 8. 影响我国苹果带苹果产量浮动的主要因素是 A. 土壤肥力变化大 B. 天气条件变化大 C. 种植习惯 D. 市场需求 埃尔埃希多地区(下图小方框所示)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小于 300mm ,土壤贫瘠。当 地农业科技人员对土壤进行“三明治”式的改良,很好地改善了作物生长的水肥条件。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②①③ D. ②③① ①土壤腐殖质增多 ②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③河流含沙量减小 ④降水多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健康的社会和经济决定因素

健康的社会和经济决定因素 郭岩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我今天主要讲的是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在这样的一讲中,我想主要跟大家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概念框架 第一,什么是健康社会决定因素。也就是说可能健康是大家所熟知的概念,但是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可能是最近几年才开始为大家所了解的这样一个概念,所以我们跟大家回顾一下,到底什么是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它的框架是什么。第二点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概念最先提出或者是说以一个整体的完整的概念框架提出,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它的报告里边,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报告里边提出来的,所以借这个机会,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决定因素的行动策略是什么?基于这样一个行动策略在两年之后世界卫生组织在澳大利亚的南澳的首都阿德雷德召开了一个会议,这个会议结束以后发表了一个宣言,它的宣我言名字就是《阿德雷德宣言》,它的副标题就是《health in all policy》,或者说将健康融入所有的社会政策之中。我们想用一点点的时间跟大家分享一下,将健康融入所有的社会政策之中,它的一个基本的原则是什么,它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首先我们先看健康社会因素的概念。既然健康社会决定因素,首先我们看什么是健康。对于健康,我相信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我们PPT里边所展示的,说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与身体虚弱,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都处于一种完满的状态。首先我在这一点上我想有两点跟大家强调,第一点要强调的就是健康这样一个概念的给出就是不仅仅是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来说没有疾病了,而是它包括了心理上和社会上处于一种完满的状态。既然它心理上和社会上处于一种完满的状态,也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身体疾病实际上是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要跟大家强调的,常常我们在媒体说这是新的健康观,或者有一些领导说是新的健康观,但是我要强调的是这个概念是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时候,也就是说,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成立,在它成立的时候,这段话已经写入了它的组织宪章,也就是说这个概念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当世界卫生组织,当把健康作为奋斗目标的时候,就提出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有完满的状态。 在组织宪章里边提出这个话,其实接着还有一句话它叫无论其种族、政治信仰和宗教信

土壤肥力因素

浅谈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土壤肥力 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经过我几年来在绿化施工中的观察,苗木的成活率很大方面取决于土壤因素,就此我想就我了解的关于土壤的一点小认识在此作一肤浅的探讨。 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 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前者指在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影响下形成的肥力,主要存在于未开垦的自然土壤;后者指长期在人为的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各种农事活动影响下表现出的肥力,主要存在于耕作(农田)土壤。 中国的一些土壤工作者根据中国农业生产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将土壤肥力归结为土壤中养分、水分、通气状况和温度状况(简称水、肥、气、热)等4个因素的综合。 土壤中的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肥力的某一方面或所有方面,这些因素可以归纳如下。 养分因素指土壤中的养分贮量、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主要取决于土壤矿物质及有机质的数量和组成。就世界范围而言,多数矿质土壤中的氮、磷、钾三要素的大致含量分别是0.02~0.5%、0.01~ 0.2%和0.2~3.3%。中国一般农田的养分含量是: 氮0.03~0.35%;磷0.01~0.15%钾 0.25~2.7%。但土壤向植物提供养分的能力并不直接决定于土壤中养分的贮量,而是决定于养分有效性的高低;而某种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化学位又是决定该元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化学位是一个强度因素,从一定意义说,它可以用该营养元素在土壤溶液中的浓度或活度表示。由于土壤溶液中各营养元素的浓度均较低,它们被植物

五年级科学上册《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参考教案 教科版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2.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3.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过程与方法: 1.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 2.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4.用实验结果推测自然界的情况,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洪水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 教学重点 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3.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 5.小结: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视频。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等相关图片和视频。 3.思考: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学生交流讨论。 五、课后作业 事物都有双面性,侵蚀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并找找有关资料。

土壤中的四个因素决定着土壤肥力的高低-推荐下载

土壤中的四个因素决定着土壤肥力的高低 1 土壤水分 1.1 土壤水分类型 土壤水分常以三种形式存在于土壤中,束缚水。紧紧吸附在土粒表面,不能流动,也很难为作物根系吸收的水分叫束缚水。土粒越细,吸附在土粒表面的束缚水越多;毛管水。土粒之间小于0.1mm的小孔隙叫毛细管,毛细管中的水可以在土壤中上下、左右移动,是供作物吸收利用的主要有效水。因此,毛管水对作物生长发育最为重要;重力水。是土粒之间大于0.1mm大孔隙中的水分。由于受重力作用只能向下流动,所以叫重力水。在水稻田中,重力水是有效的水分。在旱田中,重力水只能短期被植物利用,如较长期地充满着重力水(即地里积水),则土壤空气缺乏,对作物生长非常不利。 1.2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土壤水分并不能全部被作物吸收利用,束缚水和重力水都是不能被作物利用的无效水,只有毛管水是能被作物利用的有效水。当土壤中只存在着束缚水时,因作物不能利用,而表现出萎蔫,这时的土壤含水量叫萎蔫系数。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毛细管中开始充水,当土壤中毛细管全部充满水时的含水量,叫田间持水量。土壤有效水的数量是田间持水量减去萎蔫系数的数值。 土壤有效水含量的多少,主要受土壤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砂土和黏土有效水都低于壤土。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毛细孔隙增加,有效水含量高。 2 土壤养分 2.1 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根据作物吸收土壤养分的难易,可把土壤养分分为两类。一类是速效态养分叫有效养分,另一类是迟效态养分又叫潜在养分。速效态养分以离子、分子状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和土壤胶凿表面上,能够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持效养分存在于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中,难溶于水而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需经化学作用和微生物作用,分解成可溶性的速效养分才能被吸收。理想的土壤,不但要求养分种类齐全,含量高,而且要求速效和迟效各占一定比例,使养分能均衡持久地供给作物利用。

土壤侵蚀原理_张洪江_试卷4

土壤侵蚀原理_张洪江_试卷4 水保04级B卷 北京林业大学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考试试卷 试卷名称:土壤侵蚀原理B卷课程所在院系: 水土保持学院 考试班级学号姓名成绩试卷说明: 1. 本次考试为闭卷考试。本试卷共计2页,共六大部分,请勿漏答; 2.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请掌握好答题时间; 3. 答题之前,请将试卷和答题纸上的考试班级、学号、姓名填写清楚; 4. 第一大题可直接在试题纸上答题;从第二大题开始可直接在试卷上写题号后答题 5. 答题完毕,请将试卷和答题纸正面向外对叠交回,不得带出考场; 6. 考试中心提示:请你遵守考场纪律,参与公平竞争~ 一、简释下列名词(2分/个×10个=20分)。 1.土壤侵蚀: 在水力、风力、温度作用力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及其母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 2.冻融侵蚀: 3.侵蚀沟: 坡面径流冲刷土壤或土体,并切割陆地表面形成沟道的过程,也称为线状侵蚀或沟状侵蚀。 4.侵蚀模数: 2单位面积上一定时间内被侵蚀带走的泥沙量,以t/km?a 表示。 5.土壤侵蚀程度:

任何一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一定环境条件影响下,自其发生开始,截止到目前为止的发展状况。 6.风力侵蚀: 在降雨雨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水分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7.沟壑密度: 2沟壑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侵蚀沟道的总长度,常以 km/km表示。 8.开析度: 2开析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水文网的总长度,常以 km/km表示。 9.允许土壤流失量 小于或等于成土速度的年土壤流失量。也就是说允许土壤流失量是不至于导致土地生产力降低而允许的年最大土壤流失量。 10. 重力侵蚀: 坡面表层土石物质及中浅层基岩,由于本身所受的重力作用(很多情况还受下渗水分、地下潜水或地下径流的影响),失去平衡,发生位移和堆积的现象。 二、试述重力侵蚀的主要形式及其影响因素(20分)。 重力侵蚀的发生机理主要为,由于在下渗水分影响下,土体、岩体等在重力作用下,沿坡面向下运动产生位移(10分)。 当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其抗滑阻力小于下滑力时,则发生重力侵蚀(8分)。 其影响因素主要为降雨、下渗水分、地形、地质、地震动等(2分)。 三、试述一级土壤侵蚀类型区的划分依据及其大致范围(15分)。 土壤侵蚀类型一级区的划分依据是外营力种类,将全国划分为水力侵蚀类型区,其大致范围为内蒙的阴山以南、青藏高原的东缘线以东地区;风力侵蚀类型

社会因素与健康

社会因素与健康 班级: 姓名: 学号:

社会因素与健康 现代社会中,人类健康不仅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环境、人口与文明程度。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持久性、积累性和交互性作用的特点,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防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状况、科学技术等,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思想文化、社会关系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 一、社会经济与健康 (一)经济发展与健康 经济是满足社会人群基本需要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卫生工作,卫生工作也同样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者具有双向互动作用。 1.经济发展对人群健康的促进作用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人群健康水平提高的根本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明显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必须以人群健康为条件,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健康问题 经济发展在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劳动条件以及社会医疗保障、促进人类健康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的污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国家和地区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非 绿色GDP的增长,势必诱发工业的后发劣势。这是社会经济 发展中的伴随问题,但本质上是人类生产劳动失控的结果。 2)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主要健康问题已不再是来自营养不良等疾病,而是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 式,如酗酒、吸毒、性瘾乱、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引 起的疾病。 3)心理健康问题的突显: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和紧张程度逐渐增加,心理 健康问题也越加明显,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 4)社会负性事件的增多:伴随经济的发展,交通事故增多。同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使暴力、犯罪事件 增多。 5)流动人口的增加:人口流动对居民健康造成的影响程度及性质取决于社会因素、自然条件和人口特点。人口流动可促进 经济发展,但也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卫生问题。 3.健康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必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

2.2.4我国房地产价格变化分析 中国房地产市场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房屋非商品化的政策,房地产市场基 本萎缩。改革开放后,随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的改革,中国房地产市 场逐步恢复和兴起。同时也取得了飞速发展。 1992年后,房地产开发开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热点。1992年房地产 开发投资高达76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17%,1993年又增长了115%。1992年, 全国土地出让2.2万公顷,为上年的1l倍。这一时期,我国房地产价格出现了 飞涨。资料显示,1992年6月,海南省的住房价格比上一年同期上涨了100%。 在高利润的诱惑下,银行、企业、个人大量资金涌向房地产,导致了投资结构失 衡.这段时间的价格飞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地方利益的驱动下,不少地方政 府滥设开发区,超计划批地,且多已划拨及协议方式出让,形成了一股圈地浪潮, 导致不少投机资本流入房地产业,使房地产价格猛涨。1993年下半年政府开始 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果,规范房地产市场行 为。是的房地产市场明显紧缩,投资增速明显放慢,房地产价格渐趋稳定。 1998年7月,随着国务院关于停止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决定,房地产价格 开始稳定增长。这两年房地产的繁荣主要是由供给推动,重点是靠单位集团购买的强大需求,由于供给增长速度太快,需求根本赶不上,出现了积压,泡沫产生 的速度非常快。2000年后,由于地价的飞速上涨,房地产价格开始迅速上涨。 其中尤其以北京上海更为突出。这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于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 的成功和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申办成功,使得各界对北京上海的高看一线,认 为这两个城市潜力大,加大了对这两个城市的投资,导致了一定的投机在内。 3.2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 房地产的具体市场价格是由众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在这些因素之中,有 的仅直接影响到某一具体房地产的价格,有的则在总体上影响某地区、某类房地产的价格水平。后者即为影响房地产价格的~般因素,前者则成为形成房地产价 格的个别因素及区域因素。现将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分为下列几类:①自身因素; ②环境因素;@人口因素;④经济因素;⑤社会因素;⑥行政因素;⑦国际因素; ⑧心理因素【4】。 3.2.1自身因素 房地产自身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价格的高低。所谓自身因素,是指那 些反映房地产本身的实物,权益和区位状况的因素。 (1)位置 17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等各种活动,都对房地产的位置有要求。房地产位置的优 劣直接影响其所有者或使用者的生活满足程度、经济收益或社会影响。关于房地 产有句名言:第一是区位,第二是区位,第三还是区位。尽管位置不能代表房地 产的一切,但这句话说明了位置对房地产的重要性。房地产位置优劣的形成,一 是先天的自然条件,二是后天的人工影响。在实际估价中,关键是要弄清楚什么 样的位置为优,什么样的位置为劣。房地产位置优劣的判定标准虽然因不同的用途而有所差异,但在一般情况下,凡是位于或接近人们经济活动的中心、要道的 通口,行人较多、交通流量较大位置的房地产,价格一般较高:反之,处于闭塞 街巷、郊区僻野的房地产,价格一般较低。房地产的位置有自然地理位置与社会经济位置之别。房地产的自然地理位置虽然固定不变,但其社会经济位置却会发

土地估价师案例分析商业用地主要价格影响因素

土地估价师案例分析商业用地主要价格影响因素

土地估价师案例分析:商业用地主要价格影响因素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由于的不同,估价的依据、应考虑的因素,以及采用的价值标准、估价方法就有可能不同。 A:估价基准日 B:估价目的 C:估价收费标准 D:估价程序 E:时间因素 2、假如一个城市建成区面积为3000k㎡,主干道的总长度为750km,则主干道的影响距离为。 A:1km B:2km C:4km D:8km E:时间因素 3、下列不属于企业的流动负债的是。 A:短期借款 B:预付账款 C:应付账款 D:应付票据 E:土地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意义在于__。 A.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解决各种土地利用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国民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措施 B.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 C.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D.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实行用途管制的基础 E.国家实行用途管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 5、地产市场的核心是__。 A.基准地价 B.地价 C.土地使用价值 D.土地收益 6、在市场地价的容积率修正中,容积率修正以城镇规划规定为标准,用计算容积率修正系数。 A:区域容积率 B:小区容积率 C:楼房容积率

D:城市容积率 E:国家实行土地估价师资格认证制度 7、生产要素包括__。 A.劳动 B.资本 C.文化 D.利率 E.政策 8、下列指标中,为数量指标。 A:房地产投资额 B:建筑密度 C:人均住房面积 D:楼面地价 E:土地 9、市级商服中心。 A:具有各级商服中心商服功能 B:只有市级商服中心的功能 C:只经营高档商品 D: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 E:时间因素 10、本金收益率是的比率。 A:本金与收益 B:收益与投资 C:收益与本金 D:投资与收益 E:土地 11、《企业财务通则》规定,企业对筹集的资本金依法享有经营权,在企业经营期内,投资者除依法转让外,.【考试真题】 A:不得从企业抽回所投资金 B:能够从企业抽回所投资金 C:能够抽回但不得转让所投资金 D:不得抽回也不得转让所投资金 E:土地 12、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__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A.60 B.90 C.100 D.120 13、城市是由自然环境和__组成,但城市的自然环境也是要人改造的。 A.人文环境 B.人工环境 C.空间环境 D.社会环境 14、城镇土地使用税,按计算,分期缴纳。

影响土壤健康的六大因素

影响土壤健康的六大因素 土壤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你是否知道健康土壤到底是什么样子?现给大家作以分析。 一、土壤有机质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与土壤肥力、作物健康度、作物产量等有着很大的联系。资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有机质的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呈正相关。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往往表现为透水透气性好、供肥能力强、不容易出现板结以及盐渍化的情况。因此说,提高土壤有机质是耕作管理的第一要务。 二、土壤微生物 作为土壤的活跃组成部分,土壤微生物在自己的生活过程中,通过代谢活动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以及分泌的有机酸等有助于大团粒结构的形成,最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土壤。 在我们的农田中,微生物的作用尤为重要,杂草、作物的枯叶、杂草的烂根以及施入土壤中的粪便都需要微生物才可以腐烂分解,释放出养分,形成腐殖质,进而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结构。在农药、化肥被大量滥用的今天,微生物还可以降解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降低农残危害,帮助土壤恢复健康。 三、土壤中微量元素 在土壤和植物中,通常认为中量元素包括钙、镁、硫,微量元素包括铁、铜、锌、锰、钼、硼、镍和氯等。我们在农业生产时会发现,当作物不健康时,往往是由于其中的某一个中量元素或微量元素缺失而导致的,当作物的各种元素都有充足的补给时,才会有健康的作物,才会生产出优质的果实。因此说,给土壤不仅要补充作物生长所必须的N、P、K等大量元素,中微量元素的补充也是相当重要的。 四、土壤酸碱度 不同的植株都有自己喜欢的土壤,将南方的作物直接栽种在北方,即使将它放在温室中提供同等的热量,如果土壤还是北方的土壤,那么它就不会生长得很好,那是因为每个作物都有自己喜欢的酸碱度。

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进展

第30卷第3期2011年03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0,No.3Mar.,2011 收稿日期:2010-10;修订日期:2011-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1019,50725930)。作者简介:王红兵(1982-),男,甘肃静宁人,博士生,从事土壤侵蚀研究。E-mail:hbwang82@https://www.doczj.com/doc/2111986312.html, 通讯作者:许炯心(1948-),男,四川绵阳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河流地貌研究。E-mail:xujx@https://www.doczj.com/doc/2111986312.html, 268-274页 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进展 王红兵,许炯心,颜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摘要:本文在总结了人为加速侵蚀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人口增长、政策导向、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变化4个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概述了国内外对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的研究方法。在以上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后研究需要深入的3个方面:多学科交叉研究、社会经济学模型研究和区域差异化研究。关键词:土壤侵蚀;社会经济因素;进展 土壤侵蚀是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要环境 问题之一,因此,土壤侵蚀研究在世界各国受到普遍重视。根据郑粉莉等对土壤侵蚀研究进展的阶段划分,20世纪80年代后,土壤侵蚀的研究在侵蚀产沙过程及其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1]。土壤侵蚀主要受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如降雨、植被以及地形等直接影响侵蚀过程,而社会经济因素主要通过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间接作用于侵蚀过程。由于社会经济因素作用的复杂性,对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的研究一直是侵蚀产沙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出发,总结关于人为加速侵蚀量方面的研究,概括对土壤侵蚀产生影响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已有的研究方法,以深化对土壤侵蚀发生机理的认识。 1人为加速侵蚀的界定 自然侵蚀过程受到了人为活动影响而加速发展,进而对土地利用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时,就演变成“人为加速侵蚀”,是人为因素作用的范畴[2]。国内对人为加速侵蚀研究比较多,集中在加速侵蚀量与自然侵蚀量的对比方面。景可等[3]认为全新世以来黄土高原进入侵蚀的发展期,唐朝以前基本属于自然侵蚀,自然侵蚀加速速率为7.9%,唐朝以后,因人类活动而引起的加速侵蚀的速率逐渐递增,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达到25%。陆中臣等[4]采用历史反演法对黄土高原自然侵蚀和人为加 速侵蚀的定量研究表明,黄土高原自然侵蚀量占总侵蚀量70%,而人为加速侵蚀约占30%。贾绍凤[5]根据水土保持规律和有无人类对植被影响进行对比,认为安塞县自然侵蚀占总侵蚀的9.55%,最不乐观占到16.67%,有利时仅占2.03%,说明加速侵蚀的作用明显占主导地位。郑粉莉等[6]通过有林与无林小流域的观测发现林地开垦后,流域的加速侵蚀量是自然侵蚀量的几百倍至几千倍,因此判断黄土高原地区,当人为破坏植被后,人为加速侵蚀在现代土壤侵蚀中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对加速侵蚀的研究多选取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这主要是因为黄土高原从历史上来说植被覆盖的变化较大,现代生态环境脆弱,人类活动影响较为严重。综上所述,在黄土高原地区人为加速侵蚀速率在逐年递增,并在现代土壤侵蚀中占据主导地位。 国外对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侵蚀量也有类似的界定。Hooke [7]研究表明,在美国每年因建筑房屋移动土石方为8亿t 、开矿为38亿t 、修路为30亿t ,此外在农业活动中使7亿t 的土壤流失到河流中去,以上共计76亿t 。与此同时,如果不计人类活动的影响,则河流每年输入的物质(泥沙与溶解质)为10亿t 。由此可见,人类活动移动的物质量是河流的7.6倍。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发现,人为加速侵蚀已经成为现代土壤侵蚀的主力,对人为加速侵蚀量的界定,为探究人类活动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奠定了基础,下面分别从4个方面来综述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方面研究的进展。

经济变量的因素分析

经济变量的因素分析 王 世 炎 (2004,3,11) 一个社会经济变量的变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这诸多因素中,有的因素影响大,有的因素影响小,有些因素的影响是本质的,有些是表面的可以忽略不计。研究各因素影响作用的大小,在实际工作中是很有用的。 因素分析的任务主要是两个:首先要确定出诸多影响因素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可以忽略不计的;然后,将每种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用数字表示出来。 一般来讲,社会经济变量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因此,因素分析也就有三种情况,三种不同的分析方法。 一、“积”变量的因素分析 当一个经济总量可以表示为若干影响因素乘积时,这个总量就具有“积”特征,如工业总产值=产量×价格,商品销售额=价格×销售量。这时,可以利用统计学上的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以确定各因素的变动对总量变动的影响程度和绝对量。 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的公式为: )1()()(001010110011001010110011?????-+-=-?=∑∑∑∑∑∑∑∑∑∑∑∑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q p

例1 商场三种商品销售情况 则销售额总的变化为: %68.123236500 2925000011===∑∑q p q p K pq ∑∑=-560000011q p q p (元) 即本月该商场甲、乙、丙三种商品的总销售额比上月增加了 23.68%,增加的总金额为56000元。变动原因为: 1.量的变动影响:∑∑=0010q p q p K q =114.17% ∑∑-0010q p q p =33500(元) 即由于销售量的增加使该商场本月三种商品的总销售额比上月 增长了14.17%,增加的绝对量为33500元。 2.价格变动的影响

土壤侵蚀的危害

土壤侵蚀的危害:1破坏土地,吞食农田。2降低土壤肥力,加剧干旱的发展。3淤积抬高河床,加剧洪涝灾害。4淤塞湖泊,影响开发利用。 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重力、冻融等外营力的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沉积的过程。 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壤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合理保护、改良和利用风沙区、山丘区的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壤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事业。水力侵蚀:在降雨雨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水分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其它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雨滴击溅侵蚀:在雨滴击溅作用下土壤结构和土壤颗粒产生位移的现象。 混合侵蚀:是指在水流冲力和重力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殊侵蚀类型,常称泥石流。 冰川侵蚀有冰川运动队地表土石体造成机械破坏作用的一系列现象。 面蚀:斜坡上的降雨不能完全被土壤吸收时在地表产生积水,由于重力作用形成地表径流,开始形成的地表径流处于未集中的分散状态,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地表土粒 沟蚀:在面蚀的基础上,尤其细沟状面蚀进一步发展,分散的地表径流由于地表影响逐渐集中,形成有固定流路的水流称作集中的地表径流或股流,集中的地表径流冲刷地表,切入地面带走土壤、母质及破碎基岩,形成沟壑的过程。 风沙流:气流及其搬运的固体颗粒的混合流。 荒漠化: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输沙量;气流在单位时间通过单位宽度或面积所搬运是沙量 沙尘暴:大风扬起地面沙尘,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恶劣天气。 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划分:水力重力风力冻融冰川混合生物化学。按发生的时间划分为古代侵蚀现代侵蚀按发生的速度划分为加速侵蚀正常侵蚀 泥石流的分类:按固体物质组成分泥石质水石流泥流。按泥石流性质分稀性泥石流和粘性泥石流按主导因素分冰川型降雨型 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原则:1为同一区内的土壤侵蚀类型和侵蚀强度应基本一致2同一区内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基本一致3同一区内的治理方向、措施、土地利用方向基本相似4以自然界限为主适当照顾行政区域的性和地域的连续性。 雨滴特性:雨滴形态、大小及雨滴分布、降落速度接地时冲击力、降雨量、降雨量强度和降雨历时等。

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问题提出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 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用实验结果推测自然界的情况,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洪水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 教师演示: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或录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3、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 5、小结: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3、思考: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学生交流讨论。

第三章3 壤侵蚀原理(土壤侵蚀影响因素)

幻灯片1 第三章 土壤侵蚀原理 第四节土壤侵蚀规律 幻灯片4 幻灯片5 一气候因素 (一)降雨(precipitation) 降雨诸要素包括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类型,降雨历时,雨滴大小及其 下降速度等.它们都与土壤侵蚀量及其侵蚀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1 降雨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称为降雨强度。常用mm/h表示。根据其强度的大小. 降雨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等。一般暴雨以上就能造成严重的水力侵蚀, 而且降雨强度是降雨因素中对土壤侵蚀影响最大的因子。 幻灯片6 一气候因素 (一)降雨(precipitation) 1 降雨强度: N.H.Neal 与P.C.Ekern通过大量实测与实验资料研究,得到降雨强度与土壤侵蚀量间的关系为 E—土壤侵蚀量 A—与土壤性质和地表坡度有关的系数 I—降雨强度 b—指数( b >1) 幻灯片7 降雨强度对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影响 降雨日期降雨量 (mm) 降雨 历时 (分) 平均降 雨强度 (mm/h) 径流量 (m3/hm2) 侵蚀量 (t/hm2) 某年7/3 43.4 805 3.24 6.68 0.60 某年/7/22 40.0 292 8.22 103.02 22.36 某年/8/8 49.3 150 19.74 292.13 139.82 幻灯片8 一气候因素 (一)降雨(precipitation) 2 雨滴质量 大质量的雨滴具有较大的落地终点速度,对土壤造成影响也较大.根据W.D.Ellison的试验,雨滴降落于地表时的终点速度与其半径之间的关系为 v—雨滴终点速度

? C—系数 取1334 取1246 ? R—雨滴半径 ? P—空气的密度 ? S—雨滴的比重 =1 幻灯片9 一气候因素 (一)降雨(precipitation) 2 雨滴质量 W.D.Ellison还实测得到30min降雨的土壤侵蚀量,随降雨终点速度的4.33次方成正比,与雨滴直径的1.07次方亦成正相关关系。其表达式 Sp—土壤冲刷量(g/30min) ? Vk—雨滴终点速度(m/s) ? d—雨滴直径(mm) ? i —降雨强度(cm/h) ? K —取决于土壤条件的参数 幻灯片10 一气候因素 (一)降雨(precipitation) 3 降雨的类型与降雨历时 降雨类型系指降雨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在一场降雨中,由于降雨强度及其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降雨类型. 充分的前期降雨是导致暴雨形成较大地表径流和产生严重冲刷的重要条件之一. 均匀型、超前型、中间型、延后型 降雨历时是指一场降雨所经历的时间.历时长,侵蚀强 幻灯片11 雨强与历时的倒数关系 幻灯片12 一气候因素 (一)降雨(precipitation) 4 降雨总量 一般来说,随着降雨总量的增大,土壤侵蚀也增大,但实际中并不完全是这样. 据观测低于10—30mm/h的降雨不至于导致土壤侵蚀的发生. 如果一个地区多以低强度形式出现. 即使其年降雨量较大, 也不会导致土壤侵蚀量的增加。但这种情况会为下一步的土壤侵蚀创造条件 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入渗的水分消除了颗粒之间的吸附力 ●水溶解了颗粒之间的胶结物,使颗粒丧失了粘结力 ●水进入岩土孔隙,增加了单位体积的重量 ●使潜水面升高,孔隙水压力对潜在破裂面以上的土石体起着浮托作用. ●大量雨水下渗将使岩层软化 幻灯片13 一气候因素 (一)降雨(precipitation) 4 降雨总量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热量,光照,温差;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工业基础,劳动力; 一。自然条件 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季风等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为的影响极大.是影响农作物分布与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不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气候条件,而气候条件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一个地区农业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因素.水分: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除有灌溉水源外,一般不能发展农业。 2.地形:不同的地形区,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有利于实现农业的水利化和机械化,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耕作不便,且不易于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畜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分布垂直化,多样化。 3.土壤: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种类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例如我国东南丘陵广泛分布着酸性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等.土壤的肥沃程度也对农业的影响较大。例如我国东北平原(黑土)、华北平原(钙质土)等地土壤肥沃,大豆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经济条件 1.市场:农业产品要到市场上销售,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市场的需求量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运输:农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园艺业..乳蓄业等,由于其产品保鲜期较短,要求又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 3.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的影响.例如,我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积极建设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这对我国的农业区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农业生产技术:优良品种的培育,机械化耕作,化肥的广泛使用及科学的灌溉技术,可使产量提高,生产成本降低,提高播种效率。农业保鲜技术的发展(冷藏/保鲜船/车) 5.工业基础:农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工业基础,工业与农业是息息相关的。例如,我国的东北,是老工业基地,对于农业的发展就比较有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