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福建省长汀县中复中学谢天亮

摘要在呼吁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努力发挥语文课的美育功能,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审美的殿堂。本文就此从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审美鉴赏力的培养和审美创造力的培养三个方面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审美能力培养

在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意义重大。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均已明确提出,要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作为语文教学重要教学目的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语文教学具有美育的功能,其中蕴藏着无比丰富的美育因素,如:汉语言的音乐美,汉字的形美、义美,文章的结构美、意蕴美,文学作品的形象美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好素材。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恰恰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美学系统。教材多为“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多篇佳作,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充分感知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的能力,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语文教学中如何以美的视角去激发、引导学生获得健美的心理、尚美的情操,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品味词句中和诵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1、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培养审美感受力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亦然。因此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使学生具备对美的事物及其属性的感知能力。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①而引导学生品味词句和诵读就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

品味词句是正确理解词句含义,把握词句的感情色彩,掌握不同的句型、语调以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叶绍翁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个“关”字寓意无穷;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更易,传为佳话;鲁迅的“怒向刀丛觅小诗”中的“丛”字把白色恐怖之严重,鲁迅先生斗争精神之顽强,表现得何其淋漓;《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哀愁,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的描写传达来的。当我们读到文章时,一幅月色荷塘美景仿佛显现于前。正是通过品味词句,学生感受到了作品美的所在。

品味词句固然可以获得审美感受,而诵读则是感知美的又一捷径。当前,“重讲解轻美读”依然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属于语言艺术,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它不像美术、雕塑、舞蹈,直接由视觉感知其形象。语言只有经过感知才能再现形象。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首先要设法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诵读中进行语言的感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立体感受,产生如见其人、如观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审美感受。文学作品所流露出的或婉约、或豪放、或悲怆的情思,往往是教师语言无法穷尽的,而学生却能通过反复朗读吟诵,体会其中的细腻难言之处,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经典之作,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如黄山的秀美,西湖的艳丽,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鱼塘江潮的宏伟景象,处处显示出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缠绵,“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豪迈奔放,无不充满震慑人心的艺术魅力。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美的特点,捕捉形象进行分析,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受美、热爱美。如讲授《苏州园林》,教师要通过讲述,引导学生随作者的踪迹,神游“人间天堂”的园林胜景,领略那“隔而未隔,界而未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美景”的技术与艺术的浑然合一,让学生从中获得美的感受,产生审美的情趣。还要激发审美情趣,若仅让学生感知具体形象外露的、显而易见的美还不够,重要的是把学生带进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中去,去感知形象蕴涵的更为动人细腻的美。在引导学生神游苏州园林获得美感后,教师应带领学生更进一步寻幽探胜,通过“假山和池沼讲究配合”,“花草树木讲究高低和映衬”,“近景无远景讲究层次”,

“在空白处补种几株芭蕉或竹子“等词句的分析,再现苏州园林作为人间天堂的精美,从而揭示出我国古代人文景观的美妙之处。这样由感知形象外在的美,到感知形象蕴涵的美,步步深入,诱导学生把身心沉浸于美的意境之中,使他们心有所感,情为所动,从而更加热爱美,追求美。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寄寓着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利用多媒体,培养审美感受力

语文新教材对学生施行审美教育应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把信息资源、设备资源优化组合起来,制作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件,通过声、光、电的强大交互功能,形象化、动态化地呈现教学内容,丰富课堂信息容量,营造审美的情境,收到情感体验、美文欣赏、语言积累等立体化的审美效果。以《春夜喜雨》一诗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好雨知春”、“和风细雨”、“黑夜明火”、“繁华潢城”设计成四幅画面,然后将其逐一展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鲜明的直观印象,引导学生进行形象认知,使学生渐渐融入意境,将四幅画面整合为一,感受诗的美,接受审美教育。又如教学《沁园春·雪》,从网上下载语文课件,将长城的美景、悦耳的音乐和动人的朗读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诗、书、画、音乐”一体的意境妙不可言、美不胜收,这样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来欣赏文章的美。

二、激荡情感和启发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通过比较鉴别,培养审美鉴赏力

比较,是人们在认识鉴别事物中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方法。比较是人们最常见的思维方式,通过比较,人们对事物的感知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不仅可以看到事物本身的本质属性,而且能够揭示事物相互间的关系或异同。课文中那些诗化的语言需要仔细体味,方能悟其妙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分析,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可以收到美育效果。如朱自清的《春》中有这样一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闹”能换成“叫”吗?这就能促动学生积极地去思考:这个“闹”字不仅有声音,而且有热烈的气氛,绘声绘色,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通过比较,就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作者遣字造句的妙处。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比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刻板的学习,使学生的头脑真正的活跃起来,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鉴赏能力。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

归京》都是通过写雪景来抒发感情的,但写法和表现的意境却截然不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写的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而《沁园春·雪》始终从大处描绘,意境更为恢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写的雪景,固然也有“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样的美景,令人赏心悦目,但更多则是渲染雪中的奇寒,愁云的惨淡;《沁园春·雪》始终赞美祖国江山的多姿多娇,感情乐观豪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抒发了因朋友远离而产生无限惆怅的感情。尽管两首诗存在如此不同,但有许多值得我们欣赏的地方。

当然,比较鉴别也应该以其他的途径出现,如诵读时感情色彩、语调的变化。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百草园里的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后一部分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深受约束的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色彩截然不同,因此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快、活泼的语调,速度可稍快一点,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可稍慢一点。通过这两种不同语调的朗读和对它的辨析,学生可以较好地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这是针对同一篇而言,对于不同的文章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实现不同格调查作品之间意境、主题的比较等,如对《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学习就可以在不同格调作品之间意境、主题方面进行比较。

2、通过诱发想象,培养审美鉴赏力

想象是审美活动的灵魂。美育的重点就是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把讲解、启发有机地结合起来,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想象,去体会课本所包含的美(如:生活美、形象美、情感美和艺术美产生积极的心理反映),激发他们对生活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如《荷花》一课,文中作者留有多处想象空间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教学“这么多的白荷花会有哪些不同的姿势”一句,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荷花池中的白荷花会有哪些不同的姿势呢?(课件播放荷花情境图)你能用……好像……的句式说说吗?”学生有的说:“荷花昂着头,挺着胸,好像一个哨兵站在那儿一样。”有的说:“荷花低着头,好像在欣赏自己倒映在水里的影子。”有的说:“荷花躲在荷叶背后,好象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还有的说:“荷花舒展自己的双臂,好象在晒着温暖的太阳。”……又如教学《珍珠泉》一课中“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这句话,教师问:“这句话中的省略号什么意思?你想象中的水泡又会是怎样的?”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

里热闹了。学生有的说:“水泡像断了线的珠子飘飘摇摇地升起来。”有的说:“水泡半青半紫,像没熟透的一串串珍珠。”还有的说:“水泡上边被太阳照成了蓝色,下边的却成了红色。”……这样通过想象,学生不仅感受到作者描写的景色美,还会在脑中浮现出大自然的丰美画廊,从而进一步鉴赏到语言文字的意境美。

三、在写作和口语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所以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鉴赏力,而且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学生在获得审美感受、进行审美鉴赏同时,自然会产生运用自己的审美能力来表达美、创造美的愿望。我认为,教师恰当地指导学生进行说写训练是帮助学生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办法。

1、结合写作,培养审美创造力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所以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鉴赏力,而且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学生在获得审美感受、进行审美鉴赏同时,自然会产生运用自己的审美能力来表达美、创造美的愿望。笔者认为,教师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说写训练是帮助学生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办法。

通过记事写人,让学生感受到崇高的社会美。社会美首先表现在那些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先进人物。在各条战线上,那些勇于开拓、锐意改革的工人、农民、医生、教师……以及那些为中华崛起而刻苦学习的学生,他们都是当今时代崭新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先进事迹,可以反映出当今社会时代气息,表现出当今时代的社会美。如写《家乡变化》时,教师让学生亲自观察体验家乡的变化,道出自己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写人的文章,应着重启发学生挖掘人物美好的心灵。人物美首先是内在品质、灵魂的美,其次才是外在形式的美。有的人尽管外表不美,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写人要写出人的品质,使学生懂得心灵美才算高尚的审美情趣。

通过写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自然美可以培养情操、寄托理想,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描写劳动创造的景色,如楼群、旅游风景区等景物,凝结着人们劳动和创造的力量美。描写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如:写《绿叶》以赞美清洁工人默默无闻的品质;写《大海》以表现英雄人物宽广的胸怀;写《美丽的公园》、《可爱的校园》等,写出人类在自然界的创造精神美,

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既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又体会到创造美的魅力。

模仿是创造的一种,创造是模仿的目的,模仿是深化美感的途径,教学中我们要常常结合课文的学习进行某一形象的仿写,比如对原作的体裁、景物、描写方法、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模写。写过了《春》,不妨让学生模写一篇《秋》;读过了《童趣》,也可让学生写一篇《少年机遇》。使学生能顺利地从仿写到半仿写,半创造过渡到全创造的水平,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2、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审美创造力

审美教育不像自然科学那样,用概念和逻辑论证去直接说明某个道理,而是用艺术的形象美和现实生活的美,去揭示人生真理。例如: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我们就应让学生多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生活是培育想象之花的沃土,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浮想联翩,创造出新的形象,因为一个足不出户、孤陋寡闻、头脑闭塞的人是很难具有生动丰富的想象力的。像社会调查、综合实践、社区服务、公益劳动、科技发明、乡土教材、参观访问、废物制作与利用等等,都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审美的眼光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这些实践性活动,让学生主动、能动地去感受来自自然的诸多印象,然后做出富有个性的反映,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把握了美的特征还不够,还要增强形象记忆和情感体会,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想象依托于记忆,记忆幻化为想象。想象主要依托于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形象记忆越生动、越具体、越细腻,情感记忆越真切,创造美的想象也就越活跃。因此教师无论是引导学生观看影视作品还是参观游历,还是经历生活本身时都要指导学生试着记忆想象每一个细节。在写作时要反复再现情景、情节、情感的形象,运用阅读的方法反复体验当时的境况,然后选择确切的文字语言表述出来。生活是想象的基础,情感是想象的动力,记忆为想象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比如让学生看《5·12,汶川不相信眼泪》,通过感人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世界里增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团结友爱这种传统美德的认识。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经历,丰富情感世界,增强形象记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我们不但要增强形象记忆和情感体验,而且还要授以学生创造美的技能和技巧。学生在审美创造过程中,头脑中积累的一些材料还属于感性认识的东西,还必运用技能和技巧进行实际创造,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假若我们把美的创造比作是过河,那么,方法、技巧就是船和桥,有了它才能顺利达到彼

岸。

没有美育的语文教学是片面的。只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头脑中有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意识,就能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出美的因素,充分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开创一片审美的天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悟到美的真谛。这对贯彻素质教育方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审美能力论文: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论文: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审美能力;审美教学;静态美;动态美;意境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课文《翠鸟》,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丰富,学生所喜闻乐见且易于理解的好教材。下面,本人谈谈如何在这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认识。 1、由题入手,产生美感 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揭题:“翠鸟”我首先让学生借助字典理解“翠鸟”我首先让学生借助字典理解“翠”字的意思,

感受到它的美名。接着教师简介:翠鸟又名“鱼狗”。又叫“钓鱼郎”,生活在靠近水的树枝或岩石上,爱吃鱼虾。你看它全身色彩鲜艳,羽毛翠绿色,头部有花纹。最长而直,尾巴短,身体小巧玲珑,动作灵活、敏捷。作者是怎样写翠鸟的呢?最后一句设置悬念,诱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进一步去探究翠鸟美之所在。 2、梳理“羽毛”欣赏鲜艳玲珑的静态美 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找出这部分的中心句:“它的颜色非常鲜艳。”给学生一个“颜色鲜艳”的总体感知,然后按“头上-背上-腹部”顺序从上到下依次描述翠鸟的“羽毛”,在学生眼前展示出一幅“头巾翠绿”、“外衣浅绿”、“衬衫赤褐”的色彩鲜艳的静景图,进而让学生初步品味翠鸟外在的美。教学中,我首先抓住“头巾、外衣、衬衫”三个拟人句,指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接着抓住“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三个词语,指导学生体会翠鸟颜色美;最后又紧扣“透亮灵活,又尖又长”两个形容词。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翠鸟“小巧玲珑”的形体美。 3、静观“捉鱼”品赏快速准确的动态美 教学二、三自然段,抓住“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一句话教学着重理解“疾飞”、“一一眨眼”两个词语从而达到体会整个句子意思,给学生一个

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对美的事物或艺术的欣赏和鉴别的能力,从小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一)引导幼儿去发现美、感受美 日常生活、自然界、艺术作品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要经常借助它们引导幼儿去发现美,让幼儿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幼儿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我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让幼儿从大自然中寻找色彩,世界是五彩缤纷的,蔚蓝的天,白色的云,使放飞在蓝天中的风筝变得更生动、更富有美感。又如雨后挂在天边的七色彩虹、小鸟和蝴蝶带着鲜艳的色彩快乐地飞舞;春天,在绿绿的草地上,孩子们在奔跑、打滚,草地与孩子的服装交错在一起形成的色彩斑斓,富有动感的画面。在一年四季的交替过程中,同样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色调,也都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教师在有效地利用自然素材的美,引导幼儿去感受去发现,并用彩笔尽情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这些都有助于幼儿形成色彩美感。 (二)利用艺术作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发挥教师语言魅力的教育功能。语言可以通过语气、表情、语调等方式来达到表达的意向。相同的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说出来,配上不同的表情、动作即可表达两个截然相反的意思。教师要注意发挥自身的语言魅力,使用语言时不断提醒自己注意:语言本身的作用——表意和传

情(声情并茂),注意自身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注意自身的语言面貌(包括语言的清晰度、适宜的音量和适度的表情等);注意适度的语言修饰(恰当的语词),让语言更富美感。“要给幼儿一杯水,教师自身必须是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由此看来,在文学欣赏中教师的语言美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三)让美育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美,对于幼儿来说是个抽象的概念。美育的任务就是要将其具体、丰富化。 1.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大量地接触作品。教师在创设环境时应该与教育相结合,教师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布置教室,让孩子们置身于美好的环境中。这样可以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并从中得到美的情趣。 2.生活中我常见到孩子看电视非常喜欢模仿电视中的角色及语言动作。例如:“老师,我这个动作像不像奥特曼呀?这样的我很厉害吧,还可以打死很多的怪兽,我是英雄,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孩子是天真的,让他们自由去寻找美,发挥美。因此,在审美教育中,要多采用图片、实物、电视等生动有趣、好玩、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并使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审美活动。 (四)要为幼儿提供更多审美实践的机会 美育不仅要培养孩子对美的欣赏力,还要培养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幼儿多参加审美实践活动。如让孩子进行绘画、泥工、折纸、剪贴、制作小玩具、学习表演歌舞和童话剧等。教师可以比较容易在

初中语文教学中个性化审美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个性化审美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8-12-24T10:09:28.787Z 来源:《成长读本》2018年12月总第37期作者:赵乙璞  [导读] 当今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对于学校和教师的要求逐渐提高,必须在教学过程重视重视学生审美情趣以及生活方式的培养 赵乙璞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建兴镇初级中学摘要:当今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对于学校和教师的要求逐渐提高,必须在教学过程重视重视学生审美情趣以及生活方式的培养,引导学生的学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这是一门非常好的人文学科,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审美价值的培养。鉴于此,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个性化审美的培养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个性化审美;培养语文学科很好地融合了语言与文化,对于学生语言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好地价值。不管是古文诗词,还是当代的诗歌,亦或者是外国的名著,无不蕴藏着美好地情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现有的资源,利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将语文内容深入到课堂中,展现“立德树人”的宗旨。在本文中,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探讨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身的审美情感,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一、加强教学情景的创设,让学生体验语文课文的情感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比较关注课本内容中对于考试知识点的深入分析,同时,只是通过黑板进行教学,没有情景模拟,不重视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导致初中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丧失切身体会,不能让文章思想感情深入人心。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比较关注学生自身审美情感地培养,所以,教学情景是教师达到该教学要求的主要一个途径。教师开展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在课堂上对教学情景进行创设,并让学生在课堂中国扮演课文当中的角色,积极地引导学生实施课本对话。扮演角色的时候,初中生能够深入丢认识人物角色,同时,还能很好地对理解思想情感,进而感知文章写作的思想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评价所扮演的角色,积极地引导学生深层次地认知人性,还要对人物角色进行评价时,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感受作家所刻画的人性百态,并对学生自身的思想感情进行丰富。 二、明确内容的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时,因为汉语文字是博大精深的,同时,还有很丰富的含义,但是初中时期的一些学生在阅读水平上比较低,总是对部分文章的一些片段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出现与作者思想不符合的情感体验。所以,要求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时能够明确初中教学内容的情感,并对课本内容进行全面地分析,并引导学生积极地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发现片段展现思想情感,能够很好地对学生精神世界进行丰富,并对学生的健康审美情感进行培养。比如,教师对“闻一多先生说与做”的教学,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始课堂阅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合理地分析文章思想情感,对“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类型的句子要全面仔细地分析,并对文章句子进行分析的时候感知闻一多的崇高品德,并体会作者对于闻一多革命精神的赞扬之情。在这一过程中,语文教师能够很好地明确课堂的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健康审美情趣进行培养。 三、加强新媒体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情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媒体教学已经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进行应用。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新媒体教学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视听结合的背景下,比较直观地了解语文课本内容,进而让学生更好地对作者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进行理解,并对学生自身的美好情感很好地激发。比如,教师对于“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教学,能够向学生及时地传播和《城南旧事》有关的影视资料,在学生观看的时候可以深层次地了解文章内容,通过演员的实际演绎,让学生能够在观看的时候发现阅读过程中不能感受的思想情感。语文教师要通过使用新媒体,播放有关的影片给同学们。学生在视听结合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可以比较直观地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解,通过演员的生动演绎,让学生比较好的感知文章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情感进行了激发,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提升自身的审美理念,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 在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学校和教师已经从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中突破出来,比较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进而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一些综合素质比较高的人才。初中语文是非常基础的一门学科,与此同时,学生非常熟悉这门学科,让教师更加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初中时期是学生初步形成审美情趣的时期,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学生,在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将积极的情感观念灌输给学生,是现阶段初中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很好地个性化地审美习惯,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比较高的人才。 四、在课文朗诵中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培养 语文是新的语言类科目,可朗诵性非常高,同时,朗诵文章还有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初中生通过语文课文的朗读,能够对文章产生一个全面深入地认识。学生对语文课文进行朗诵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指引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要注意正确感情的使用。比如,不能运用思念家乡的一些感情朗诵爱国文章,此外,语文教师还要推荐初中生多观看一些和课文内容有关的朗诵视频,对朗诵视频进行观看的过程中全面深入地理解文章情感,还要鼓励学生扮演朗诵者的角色,大胆地开口对文章进行朗诵,进而帮助初中生很好地理解语文课文的思想感情。比如,教师开展“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堂教学时,就能够播放诗歌朗诵的音频,在教学开始之前,就将音频播放给学生,能够让学生在听的时候感受朗诵者朗诵时的情感,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模仿朗诵者对文章进行再次朗诵,富有爱国情感,思想感情浓烈,只有这样,才能对初中生的个性化审美能力进行培养,进而推动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审美价值的培养非常有意义,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需要通过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的个性化审美进行培养,利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组织进行优化,将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审美教育相互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培养个性化的审美能力。

也谈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兴趣激发

也谈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兴趣激发 发表时间:2012-06-06T14:50:13.450Z 来源:《教育创新学刊》2012年第5期供稿作者:邱兰苏 [导读] 总之,兴趣虽然属于非智力图素,却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 邱兰苏河北省武邑县武邑镇第二中学 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语)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速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使学生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 “善学”。 如何让兴趣成为语文课堂上一味有效的催化剂呢?根据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计,趣味导入。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因此语文老师要善于设计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的导语,“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可由名言警句、古诗词导入,如教《孔乙己》时,从大散文家余秋雨的名言入手。余秋雨说:“名人成就地名,地名成就名人。”浙江省文化名城绍兴是我国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故乡。今天绍兴城里的咸亨酒店前,一个黑色的石像天天站在那里“笑迎八方来客,招徕四方钱财”。大家知道这人是谁吗?他就是鲁迅笔下的文学人物孔乙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20世纪20年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听听他的伤心故事吧! 二、设置问题,投石击浪。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段落等,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情”、“学情”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如我在教〈曹刿论战〉时,紧紧抓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文眼”,启发学生探究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的具体表现。 三、借助媒体,熏陶感染。 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它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拓展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斑羚飞渡》时,为了深刻理解第9段一老一少“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具有动画效果的壮观画面。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放映动画片《蚂蚁遇火自救》和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沉船的画面(船长命令男人把生的机会给了女人和老弱病残者,乐队在沉船在即,死亡来临之时,仍旧从容演奏),通过特定的情境渲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斑羚群的自我牺牲精神。总之,这种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改变了过去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更易把学生带到那种特定的氛围中去,使之受到熏陶感染,提高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当然,多媒体只能是学习语言的辅助手段,绝对不能喧宾夺主,反客为主,一定要根据教材与学生的需要合理选择与使用。 四、链接生活,引进“活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一经与生活相联系,必然生动活泼,事半功倍。面向生活,贴近生活,走进学生心灵,使语文的根深深扎在生活的土壤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背影》时,我启发学生:你有没有和作者相同的体验?请谈谈你当时的反应与心理活动,鼓励学生坦诚叙说自己与父母曾经有过的不理解与矛盾,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总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进了生活这一活水,语文课堂必将呈现蓬勃生机。 五、提供时空,力求新颖。 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像一个权威那样不断地向他们灌输着知识,如同往漏斗里灌水一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有了许多新途径。这单一的方法、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了,还怎么谈得上学习有兴趣呢?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另外,对事物的新奇感是学生兴趣形成的前提。好奇是初中生的特点之一。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因此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新。在课堂上,老师一次不落俗套的引入,一句不同凡响的话语,一回出人意料的设计,一件精巧制作的教具,都会成为学生注意的焦点,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不断地“求新”、“求异”,争取每节课都能给学生新的刺激。使课堂“活”起来。 总之,兴趣虽然属于非智力图素,却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有言:“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语文教师不但要教得得法,更要满腔激情,持久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探讨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探讨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标签:小学美术;美学教育;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一直是当前教育的重点,为的是帮助学生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如何真正提高审美能力,更加高效地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念。如何在小学美术当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直是当前教育界所关注的重点,所以在探索小学美术教育当中审美能力的策略一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和探讨。 一、注重审美眼光的传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注重有关审美和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培养审美眼光和审美能力,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审美知识,从而潜移默化形成审美意识,帮助学生产生审美理念还有美学思想,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分辨美,对美形成一定的标准,美术教学本身跟别的教学有所区别,该课程动手性强适合拥有自身的特点还有属性,是学生审美观念形成的初始阶段,教师们注重于在日常教学当中选择线条、画面、色彩等帮助学生理解美学还有各种美的概念,帮助学生的审美形成一定的体系。 教师要善于引导帮助学生激发他们有关审美的兴趣,这种教学实际上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为美术是一种视觉观感非常强的学科,能够让学生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教师可以从视觉形象中下手,让美术教育变得更加的生活化,艺术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处处可见,夜晚的树、街边的花、教师的凳子,这些都是可以入画的素材,可以使用速写的形式表达。教师可以直观地使用各种模型帮助学生置于一定的文化情境当中,教育学生正确感知美及表现美。 二、鉴赏名作提升审美境界 在教育学生鉴赏名作的时候首先应该展示的是一些对称的画作,比如蒙特里安的经典作品,被选成凯迪拉克的标志,在讲解的时候很多男生会对此产生兴趣,因为这个例子非常巧妙地将艺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并且蒙特里安的作品有一种韵律美存在其中,非常的规整,符合大众的审美眼光。普通大众很多时候对于艺术的审美仍然只停留在一幅画到底画得像不像这个层次,对于抽象派画作都会觉得非常的难以理解,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学生年纪尚小,也不能完全理解抽象画作,所以教育学生认识抽象画作作为入门是不恰当的,应该先教育学生欣赏一些简单的画作,蒙特里安的作品非常好理解,仅仅是线和面的组合,但是足够有韵律美存在,是美术入门审美的佳作。 名家作品之所以杰出,是因为不同因素构成的画面感给人的感觉并不相同,热门的冷军大师将人物画得栩栩如生,但是席勒对于某些人物的刻画虽然抽象但是并没有失去神韵,艺术作品中蕴含的自然美、社会美、形象美等多种美学概念,

浅谈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1)

浅谈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艺术鉴赏力,亦称审美能力,它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审美鉴赏力的提高,有助于以美的规律和美的理想去改变世界,发展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像力、创造力等。 一.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人不仅为生存而斗争,而且为享受,为增加自己的享受而斗争......,准备为取得高级的享受而放弃低级的享受。”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由低到高。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如今,社会经济发展,人们衣食无忧,产生高级的精神需要和审美追求,而由于当前人们对审美认识的提高,所以就必须要求下一代也具备良好的审美观。人们常说从小就要养成好的习惯长大才能有好的作为,从小培养审美习惯也是审美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柏拉图强调从小培养青少年养成爱美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他说: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少年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感受他们的好影响,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入美于心灵的习惯。”有审美的想法还必须有审美培养所必须的场合、环境,艺术教育就应该不断地创设一个又一个艺术审美环境,家长应引导学生参与审美体验,使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对艺术作品进行直接的感知。 三.如何培养小学生艺术审美能力 “在某种程度上说,审美能力是有意识的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从儿童到成年的转变,是心理成熟和审美理解力增强的表现,而这种转变又不是自动进行的,教育是促成这种转变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类在培养小学生审美发展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家庭。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从细节上培养父母是小孩的第一任老师,小时侯对事物的印象才是最深刻的。比如学习音乐、美术等,并不是要孩子成为音乐家、画家,但是让孩子学习音乐,特别是学会欣赏音乐,可以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丰富和美化孩子的精神生活,给孩子送去欢乐。家庭是培养孩子审美能力的第一次后天环境,也为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打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案例 小说教学,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潜蕴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面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说一下我的阅读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谈阅读印象与初读感受。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 亮点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

也谈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

也谈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 语文教学的研究性学习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一样,主要是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 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学生 的主体学习地位,但我们也绝不能忽视语文教师在语文研究性教学中的作用。 一、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保证“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 要使学生这一主体“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要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 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学 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无论会不会答,都应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表扬他们勤于思考的可贵 精神,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的勇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 学习个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之所以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是由中国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中国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由此也就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一篇文章往 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既然如此,学生提出自己不同 于老师、不同于教参的理解,又为何不可呢?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而并不是一 定要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才能真正让 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教师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 语文研究性学习尽管主要强调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并不等 于不要教师教学中的“导”。叶圣陶先生说:“教者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能使学生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老师教授之谓也。”可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的重要性。 教师一方面要通过指导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目的、目标、特点、内容的选择和方 案设计以及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学习,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语文 研究性学习,便于今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另一方面,研究课题的确立、学习方案的制定、研究活动的具体实施以及研究成果的交 流表达、展示、经验总结这四个阶段,语文教师应在其中发挥指导作用,指导学生选择适当 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学生如何制定学习方案,指导学生研究的思路、方法和资料的收集、整理,指导学生研究成果的表达、交流及评价。 三、教师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一门新的课程,一项教学改革。任何一项教学改革缺 少教师的参与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涉及面广,一方 面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由于学生的各方面还不成熟,他们对学习的整体认识和把握是有 限的,他们还不能系统地考虑和组织学习的全过程及具体的环节;另一方面,教师无法预料 发生的过程,要真正起到指导和激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作用,教师的一路参与是必要的,只有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才能真正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求,才能更有效地指导 和激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 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 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 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下面,本人 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认识。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 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西门豹》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 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 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 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再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鲁迅笔下 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 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 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 “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 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 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有伟人,有贫民,有中国的, 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美丽纷呈,各具特色。而这些形 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

小学生写字修性、审美能力的培养课题实验方案

《小学生写字、修性、审美能力培养》课题实验方案 西安区东城小学课题组执笔:刘云 2011、10 写字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能力。当前人们写字能力正处于下降趋势。很多人不重视汉字的书写。认为社会进入21世纪,电脑成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助手。一切都可以用电脑打印完成,甚至可以进行无纸化办公。汉字认识就行,写得再好也没用。这一误区必须扭转。 随着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深入,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一些学生必备的基础,如:写字。从我们对本市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情况看,竟然有近1/3的教师也认为:电脑可以代替写字,写好字在未来社会就不是很重要了。 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写好汉字,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讲,是一种应该肩负的责任。“写字”作为学生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应该越来越受重视。汉字是中国甚至是全世界的艺术瑰宝,在汉字书写的过程中,那种笔画、笔顺的连接,都在传递着是中国文化那无以伦比的丰厚的底蕴;那种在笔端流露出的无穷的魅力,是机器无法达到的。 汉字书写对人的心理、思维、个人修养都是起着促进发展的作用。写字可以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习字既有利于写字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增进学识修养。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有句名言“心正则笔正”。书写的汉字给人以亲切之感,它传达着一种情感。书写还能体现个性,从字迹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性格、气质乃至个人修养,这是电脑所不能达到的。 因此,中国人还是应该具有较强的写字能力,把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汉字写好、写美。 一、研究本课题的意义及历史背景 一)概念的界定 1. 写字:本研究所指的“写字”,是小学生在课堂上的一般书写,主要是指生字教学中的指导书写以及学生学科作业中的书写。低年级主要是用铅笔,在田字格中书写。高年级是在方格本上的钢笔字书写。与一般概念上的书法(包括硬笔书法),有一定的区别。 2. 写字能力:写字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本研究所指的写字能力,是小学生在课堂和日常生活中,能够把汉字写正确,写工整,容易让人辨认,并且写字具有一定的速度。我们认为,作为中国人,不仅能够认识汉字,能够用电脑输入汉字,我们还应该把我们民族的汉字写美观,写漂亮。

培养审美意识 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在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趋于成热,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刻,他们的自信、自尊都在增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而接触面也更加广泛,他们求知欲强烈,学校教师传授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从各种渠道接受新观念,接受新知识。这时,审美教育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情感性对感情奔放,思想活跃的青少年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作为美术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的去认识美,有选择地接受新的观念。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每个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成为欣赏教学的中心任务。 一、揭示美的形象,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美的最基本特征是形象性,给人们带来直观的感受,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感知是学生开始审美的初始阶段,此时学生的形象思维处于认识阶段的唤醒水平上。学生获得的是感官情绪上的愉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必须引导学生运用审美判断力去理解和体验教学内容所构成的理性美和艺术美,这就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内容。 譬如,在引导学生欣赏《粮食》、《牛耕》等时,笔者把话题引到现实生活中来,针对当前学生劳动观念淡漠,歧视劳动,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发言很积极,想法各有不同。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劳动没有积极的认识,对劳动者有鄙视的思想,这时笔者就对学生讲到:清晨马路上的清洁工,烈日炎炎下辛勤劳作的农民,工厂里、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工人,他们没有去想他们的劳动多么伟大、崇高、重要,他们的希望就是给孩子筹学费,给年迈的老人挣医药费,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是在劳动中体现出来的最朴实、真诚的美德,最善良的情感。同学们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或多或少都有劳动的经历,有些同学能主动帮助他人,而有些同学偷奸耍滑,因少干活而暗自高兴,实际上是占了小便宜吃了大亏,时间一长,偷奸耍滑的人不被人信任,而那些认真踏实的学生不但养成了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且受到老师同学的信任、赞扬。这就是劳动的魅力。通过引导,让学生树立劳动是一种美德的观念,加强他们感恩的意识,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积极参与劳动,这将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二、感悟美的情趣,培养学生体会美、鉴赏美的能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性是美感的又一重要特征,要充分发掘教材情感的特征,以美感人。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先感知形象美,进而感受情感美。以情感的体验反映客观的审美对象,是鉴赏美的能力的提高。 如在讲《宫殿建筑》、《园林与民居》、《现代建筑》等章节的内容时,让学生知道人类文明进展中慢慢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可观赏的景物和事物就是我们所称的人文景观。其中保留和蕴藏着丰富的民间美术、建筑、雕塑及宗教艺术。通过介绍以古建筑为主体的传统人文景观,其中包括庙宇、祠堂、园林庭院以及古墓

新编整理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是一种在教师指导、启发、引导下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再创造的心理过程。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十多年来,我不断探索,总结出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自觉投入阅读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与火花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教材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增强学生的阅读渴望。进而帮助学生领悟作品的意境美、情操美、语言美。让学生不断地通过阅读发现美、领悟美、欣赏美。阅读的真正目的是感受生活的美好,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热爱生活,同时,扩大阅读面,广采博文,开阔视野,成为阅读的主人。 二、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教学中的“鱼”是指维持学生现实需要的一顿之“饥”,而“渔”则是指教给学生的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才能尽情欣赏妙不可言的语文世界,畅游知识的海洋,汲取人类所创造的丰富的精神营养。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就获得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教学既要着眼于现实,更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阅读指导的随意性和零散现象,力求有―定的指导体系。阅读包括泛读、精读、跳读、研读,以及查阿参考资料,实用工具书和正确处理提示注释及思考练习的方式。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呢?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纵观大意的,能够纵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 三、灵活运用:泛读―精读―研读 在阅读一篇文学作品时,泛读是基础,是快速阅读,强调整体感知作品内容与初步印象;精读是过程,是品评阅读,强调发现作品中有价值的东西;研读是深化,是要求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由此及彼”运用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春酒》一文时,首先要求学生以最快速度读完课文,然后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问题:琦君在故乡喝的八宝酒和在美国喝的八宝酒是一个味道吗?它到底缺少什么味呢?接着,为达到深入阅读效果,要求学生精读有关段落,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出为什么。最后―个环节让学生带着对课文的理解美读,读出感情、读出美感,不讲求速度。一位学生选择了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了作者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深情,和那份淡淡的感伤。这种训练,拓宽了知识领域,充实了教学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大大压缩了授课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大力开展课外阅读 博闻强记,厚积方能薄发。学生利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开

也谈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马祥

也谈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马祥 发表时间:2016-09-18T16:28:24.590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8期(上)作者:马祥 [导读] 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 (南部县火峰乡小学南部 637300)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在四十分钟有限教学时间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我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就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呢? 一、创设平等民主教学氛围,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有在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愉悦地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陶行知提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出民主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教师要经常听取学生对于本学科学习的建议,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要尽最大可能地尊重学生意愿选取学习方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不要挖苦讽刺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要以真诚的眼光注视学生,用亲切的语气教育学生,信任的心态引导学生。因此,只有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我们才能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二、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发端,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里,时间紧,任务重,学生没有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就不可能跟上课堂的快节奏,也就无法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也就不能构建高效课堂。所以,上新课前,教师要先了解学生们的预习情况,尤其是要理解他们不懂的问题,然后在上课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一起重点解决这些问题。注意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着重解决问题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设计精彩新课导入,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设计优美生动精彩的新课导入语,能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以叩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很快进入求学的“共振”境界。例如,在学习《旅鼠之谜》一课,导入时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南极旅鼠的画面;学习《海燕》一课,导入时课件出示有关海燕中所有意象物的图片及音频资料;学习《水调歌头》、《望江南》、《渔家傲》等课文时,我在网上下载了MP3相关歌曲,教学生吟唱这些诗词的现代版歌曲,让学生先对这些诗词有所了解,促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云南歌会》一课时,我收集各地方的民歌民谣让学生自己来试着演唱,让学生对本文产生好奇心理;学习《孤独之旅》前给学生播放电影《草房子》,让学生先对这篇课文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如学习《死海不死》一课,导入时课件出示有关死海风光的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死海的神奇和美丽,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设计有效课堂提问,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引起学生思考,诱发学生学习欲望,激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的提问呢?①、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一个问题尚未做出明确结论之前,不能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以免干扰学生。②、面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指名回答,抽答面要广,努力使全班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大致相同。不能由相对固定的少数同学回答,不宜依照一定的次序请生回答,也不宜先抽学生再提问。③、提问之后要停一会儿,让学生有时间思考。④、教师为不能回答问题或问答错误的学生提供线索,打开思路,启发他们正确的回答问题。⑤、当学生的回答正确却不充分时教师要给学生补充另外的信息,以便学生能得出更完整的答案。或者回答不正确后,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答问的有效性,以构建高效课堂。 五、组织语文课堂游戏,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也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同一种游戏,学生有玩腻的时候,这就需要多样化的游戏出现。一句笑话,一段故事,一个表演,多种方式的教学自始至终学生感受到自己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古诗歌时,在课堂上模仿古代诗人吟诗的样子,穿着长衫,捋着胡须,摇头摆尾。设置情境,感受心情,以“击鼓传花”的方式让学生背诗,学生们都感到紧张有趣,每个人都做着不同的动作,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的诗也就背熟了。例如,在先后学习《孙权劝学》和《唐雎不辱使命》时,我就以小组为单位,各组推陈出新,各自表演课本剧,学生在表演中很容易就把握了人物性格,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集图文声像动漫于一体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呢个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我以孔乙己的“手”为切入点,运用电脑制作多媒体动态课件,播放展示诠解孔乙己那“排出九文大钱的手”“潜人抄书的手”“蘸酒写字的手”“罩住碟子的手“和代腿走路的手”不同情况不同作用的手,形象逼真具体,文本主旨便清晰了。此后又让学生围绕“手”采用幻灯片或课件动态制作设计展示,如设计创造不同行业人物不同年龄的人的“手”形象描绘展示去拓展领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创作回答,从而使学生们体验感受“跳起来能够搞到桃子”的喜悦,提高了教学效益。 总之,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是时代的呼唤,是值得我们初中语文教师永远研究的课题。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以后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还将继续不断拓展语文高效课堂建设的新境界,新领域,加强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效实用的教学方法,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达到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内容扎实化,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来自老师与同学的肯定、鼓励、欣赏和赞美,努力构建每一节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