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好的实证研究的方法基础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融合

好的实证研究的方法基础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融合

好的会计实证研究的方法基础: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融合

作者:方军雄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

刊名:

会计之友

英文刊名:FRIENDS OF ACCOUNTING

年,卷(期):2009,""(12)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29条)

1.鲍勃·瑞安.罗伯特·W·斯卡彭斯.迈克尔·西奥博尔德.阎达五.戴德明.何广涛财务与会计研究方法与方法论 2004

2.蔡祥实证会计理论的发展:反思与展望 2008(01)

3.陈孟贤当代会计研究方法:检讨和反思[期刊论文]-会计研究 2007(04)

4.陈珉.孙铮关于当前中国会计研究方法的思考[期刊论文]-财经研究 2003(10)

5.冯均科关于实证会计研究的哲学反思[期刊论文]-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4(02)

6.盖地.吕志明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评析[期刊论文]-会计研究 2007(04)

7.葛家澍西方财务会计理论问题探索(三)--西方规范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及实证会计理论的基本框架(下)

2005(03)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2007

9.经济研究记者高质量、新起点、新目标--2007年<经济研究>编委会纪要 2007(12)

10.李志文浅谈实地研究:三论中国会计研究 2003(01)

11.林毅夫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庆祝<经济研究>创刊40周年 1995(10)

12.林毅夫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期刊论文]-经济研究 2001(04)

13.马克·布劳格.黎明星.陈民.季勇经济学方法论 1990

14.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 2001

15.唐·埃思里奇.朱铜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 1998

16.夏立军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过程及常见问题 2007

17.杨雄胜.张国法.刘旭.于威永.酆尘颖中国会计研究规范问题探讨[期刊论文]-会计研究 2004(12)

18.朱玲经验研究中的关键细节[期刊论文]-经济研究 2002(11)

19.朱玲实地调查基础之上的研究报告写作[期刊论文]-经济研究 2007(01)

20.Abdel-khalik A.Ajinkya B Empiric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a methodological viewpoint 1979(04)

21.Ball R J.Brown P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 1968(03)

22.Bhckwell D.Noland T.Winters D The evidence of auditor assurance:evidence form loan pricing

1998(01)

23.Denzin N Sociological methods:a sourcebook 1978

24.Kinney W R Empirical accounting research design for Ph.D.students 1986(02)

25.Kuhn Thornas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1962

26.Libby R.Bloomfield R.Nelson M Experimental research in financial accounting 2001

27.Watts P.Zimmerrnan J 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 1986

别各种研究范式的逻辑基础,而在于指出现有的与规范研究(normative research)相对应的基于大样本数据统计分析的实证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采用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称谓

29.夏立军中国会计研究的两次"转型" 2008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张晓琳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证研究2001

证券市场是一国经济的"晴雨表",社会经济运行中任何重大的异常波动都会在证券市场中显现出来,研究证券市场有关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证券市场中的财务会计问题就是其中一个普遍关注的领域.该文以上市公司三大理财政策之一——股利政策为研究对象.首先就规范的股利分配理论进行了理论分析,分别说明了股利政策的重要性及现实经济中股利政策的特点,并且分析了市场不完善对股利政策的影响,使古典股利理论更具现实意义.该文通过股利政策的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提示了中国证券市场规范化建设中仍面临许多问题.目前,中国证券市场投机现象严重,会计信息披露临管体制还不完善,国有股流通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证券界人士.该文主要针对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和国有股流通两大问题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解决对策.

2.期刊论文王秀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双轨制"改革-经济研究导刊2010,""(17)

会计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部分,不是一个精确的计量科学,固然不能直接套用自然科学的那一套研究思路进行分析,它有其本身的特点.因此,以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特点、优缺点的互补性作为分析的出发点,以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现状作为现实依据,阐述了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双轨制"改革的观点,希望能使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能有更好的发展与转变.

3.学位论文任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2004

在中国,由于配股是上市公司后续筹资的主要渠道以及上市公司存在为了获得配股权的盈余管理行为,导致证监会的配股政策屡屡变更,试图解决困扰证券市场的盈余管理问题.该论文以盈余管理为议题研究的深入将对中国上市公司行为的规范化、股票市场监管的科学化、证券市场以至整个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该论文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论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简要阐述了盈余管理的定义、基本特征、形成背景及动机.第二章主要就中国证券市场的功能和作用以及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综述,并就盈余管理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危害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对中国证券监管政策的演进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回顾,结合中国A股上市公司筹资规模统计表,发现最新的更为严格的配股管制条文对上市公司为获得配股资格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进一步用实证的方法验证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在略低于配股及格线的样本数目频数异常地低,而略高于配股及格线的样本数的频数异常地高.第四章以案例形式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并就上市公司应计利润与取得配股权之间的关系使用修正的Jones(1991年)模型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化、固定资产总额与略大于配股及格线区间的虚拟变量对应计利润总额具有较为显著的解释能力.第五章着重概括了该研究的基本结论,探讨研究中所存在的局限性和对完善中国证券监管系统的建议.

4.学位论文高文海有关上市公司财务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2003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规范研究主要回答"应该是什么"这类问题,而实证研究主要回答"是什么"这个问题,它说明某一事物过去怎样,现在怎样,将来怎样.由于实证研究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它的正确与否可以通过事实的检验来评判,也就是说其研究命题是可驳斥的.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相似,会计研究方法也可以分为规范研究(Normative Research)和实证会计研究(Positive Research)<'[1]>.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会计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规范研究上.随着近些年会计理论和实践 的发展,实证研究逐步被引入并推广,这对丰富会计研究的手段甚至对促进进学科建设都大有好处.在此我们拟就财务分析方面作一些探讨.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日臻健全,上市公司日渐增多投资风险也越来越大.投资者要准确、及时地掌握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必须利用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但是在进行财务分析时,面临着众多的财务指标可供选择,由于不同的财务指标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有时几个指标从同一个侧面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有时,一个指标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公司不同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这往往会造成投资者在进行财务分析时无所适从.因此,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体系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该项目主要的研究目的是从实证角度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进行研究并分类,建立一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达到用较少的财务指标反映较多的信息量的目的,为投资决策者、企业经营者减少财务分析的工作量,增加财务分析准确性,提高决策效率.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方法、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分类的主要方、实证研究方法及相关统计方法、有关原始数据的处理、用实证方法及相关统计方法对财务指标进行分类、利用分类结果对上市公司进行综合评价(验证分类的有效性)等.在该文中,我们拟采用因子分析中主成分分析法对上市公司财务指标进行分类.主成分分析法是通过少数的几个主成分尽量代表全体变量的信息.如果原来的变量之间没有线性关系,那么得到的主成分将与原数据的变量一样多,达不到减少变量的目的.

5.学位论文宋苗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信息披露规范研究2004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作为市场之一的资本市场,则是资本这一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是资本市场运行的目标之一,换而言之就是将资本配置到那些经营好的企业当中去.在这一过程当中企业的信息,尤其是会计信息,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投资者作投资判断的重要依据.但是大量的资本市场实证研究发现资本市场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经营者总是拥有不为外部投资者所知的内部消息;部分投资者则拥有其他投资者所没有的消息.不确定性、代理人问题和会计信息的公共产品特性导致了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而科技创新、金融工具和企业兼并浪潮又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实证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逆向选择、市场流动性降低、资本成本升高、道德风险和内幕交易,这一切都大大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公平与效率.而维护市场的公平与效率又是市场监管的工作目标,因此,信息不对称成为市场监管者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虽然信息不对称不能被完全消除,实证研究显示信息披露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由此减少信息不对称应当成为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的出发点之一.笔者从披露的内容、披露的时间和披露的对象三个不同方面着手,分别研究它们对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在参考了大量的西方国家资本市场实证结果后发现:增加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规范公允披露虽然在理论上完美但是在实际中却无助于减少信息披露.因此,信息披露的内容和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是未来信息披露规范的重点.接着本文将这一发现应用到如何改进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上来,提出未来我国的信息披露规范应着重进行以下改进:1)尽快建立完整的财务准则概念框架;2)推出专门的规范盈利预测的会计准则;3)进一步改进分部报告会计准则;4)提高强制性信息披露的标准;5)引入与完善内幕消息知情人交易报告制度.

6.学位论文费伯丽关于公司治理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内部治理结构视角的分析2007

基于社会分工的效果和规模经济的驱使,近代公司制企业中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在公司股东和管理层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两权的分离导致代理问题的产生,所谓代理问题就是公司所有者为有效地监督经营者所产生的监督成本和经营者的机会主义所带来的损失,公司治理由此产生。公司治理的实质是要解决因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

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体系包括公司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两个部分。外部治理是通过外部市场竞争机制所产生的间接治理机制来影响公司治理活动的,并迫使经营者自律和自我控制;内部治理是公司内部一系列制度安排。源于企业内部两权分离基础上的内部治理是公司治理最核心的问题。内部治理不完善,外部治理将失去发挥作用的基础;在外部治理失效的情况下,又会通过强化内部治理提升公司治理的质量。所以,在研究公司治理效率的问题上应强调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但内部治理的效率不能离开外部治理的影响,因此,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外部治理因素既定的条件下来研究内部治理结构是如何影响公司治理效率的,也就是从狭义的公司治理角度来研究公司治理效率。

我国企业向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迈进是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起步的。与国外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的公司治理起步较晚,还处于探索阶段,上市公司的治理运作中仍存在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公司治理的效率。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逐步沦为ST、PT,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公司治理效率的缺失。公司治理效率的缺失给利益相关者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也给我国的证券市场带来不利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任务就是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层面来分析和考察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首先,笔者界定了各影响因素的范畴,并对这些因素做了理论分析且综述了

现有的研究成果。然后,结合2002-2004年我国的A股市场的数据,通过实证的研究方法着重考察了这些因素在本文的样本范围内是否对公司治理效率有显著的影响。笔者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给我国的公司提供一些可供借鉴之处。本论文共分为四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引言。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路径和研究意义。从总体上对本文的研究做了一个概括。本章的主要目的是明确研究的方向和研究的价值。

第二章: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的回顾。通过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诠释,以及对相关理论的回顾,明确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的核心内容。这一章为本文下面的研究做了一个铺垫。

第三章: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组成要素分析。这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之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即内部审计制度与公司治理效率的分析;董事会制度与公司治理效率的分析;监事会制度与公司治理效率的分析;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的分析。其中董事会制度与公司治理效率的分析是本章的重点,具体分为六个部分,即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制度、董事长与高级管理者的关系、董事会会议、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内部审计制度与公司治理效率的分析是本文的另一个重点,本重点阐述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也是以往的研究中所忽视的一点。

本章的主要目的是对影响公司治理效率的因素做全面的分析,包括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关文献的回顾和理论的分析。通过本章的分析,为本文后面的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后面的研究将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和发展。

第四章:实证研究。这章也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之一,包括四个部分:研究设计;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研究过程及结论;相关建议与研究的局限性。研究过程及结论又分为:t值检验;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检验分析。本章的研究是建立在第三章的基础之上,对第三章所提出的公司治理效率影响因素做了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研究涉及的变量如下:将公司是否被ST作为研究的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分别引入了董事会规模(人):董事会会议次数;独立董事比例;委员会设立个数;两职合一比例;监事会规模(人);监事会会议次数;高管货币薪酬(万);管理层持股比例;国家股比例;法人股比例;股权集中度。 ST公司是公司治理效率缺失的一个显著代表,所以本文的实证部分以ST公司作为公司治理效率缺失的替代变量来研究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本章首先通过分析比较ST公司与非ST公司解释变量的差异的t值,考察哪些因素对公司治理效率有显著的影响。通过t值检验发现,ST公司与非ST公司在独立董事比例、股权集中度和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设立个数这三个解释变量上有显著的差异。其他的变量两者没有显著的差异。仅有t值检验并不能很好的说明问题

,所以笔者再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做更深入的分析。多元回归的结果表明,独立董事比例和股权集中度这两个变量对公司治理效率有显著的影响。结合

t值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从而得出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在得出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后,又做了进一步分析,考察这些影响因素在一年后的情况。考察的结果显示,ST公司在影响公司治理效率的解释变量上并没有做出改进,ST公司与非ST公司在这些变量上的差异仍具有显著性。最后,综合以上的研究得出相关的结论,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并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笔者指出,我国应把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和适当提高股权集中度作为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两个重要措施;要重视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和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所起的重要的作用;上市公司应该适当扩大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规模;我们应该提高董事会和监事会会议的效率;适当提高高管的持股比例,将高管的薪酬与业绩挂钩,建立良好的薪酬激励机制,更好发挥薪酬对高管的激励作用;适当降低国家股的持股比例与适当提高法人股的持股比例。

本文的创新之处:

1、就研究的内容看,本文提出的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是比较全面的,且加入了内部审计这一变量。在以往大多数的研究中,内部审计这一变量并没有包括在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之中,而从实践的角度看,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将内部审计加入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之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其次,本文在得出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后,又对这些因素做了进_步的跟踪分析,这也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忽视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找出问题,更要关注这些存在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

2、就研究的方法看,本文的研究方法较为完善。本文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本文的论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规范研究,为本文的研究做了很好的理论铺垫;通过实证研究,又为本文的结论提供了相当有力的证据且对规范的理论做了很好的解释。两种方法相互印证,增强了论据的说服力,有力的论证了本文的命题。

7.学位论文朱瑜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基于政治成本动因的假设及分析2005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盈余管理作为财务揭示的热点问题,引起了国内外会计界的广泛关注。国外理论界在“股东与代理人的报酬契约、代理人的确定机制、代理人在公司所有权结构和控制权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债务等资本结构方面”研究盈余管理的激励因素,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它们认为,在英美公司治理模式下,经理人通过盈余管理使公司利润最大化以满足个人利益最大化,而日德模式下,管理当局通过盈余管理使公司利益最小化,以逃避政府管制,节约政治成本,节约税收。

由于我国具有完全区别于西方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这就形成了我国盈余管理的特色,而政治成本研究的复杂性,在“中国特色”中显示出独特的意义。故本文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先对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在宏观政策发生于己不利的变化的时候是否进行盈余管理行为做出实证上的解释,再从规范研究的角度对实证结论进行原因分析。

全文分为如下6个部分:引言。概述研究背景与选题的意义,简要阐述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并说明自己的写作方法。

第一章“盈余管理的概念及特征”。本章首先介绍了盈余管理的概念;其次就盈余管理的主体、客体、目的、涉及内容及影响论述了盈余管理的特征;最后阐述了从政治成本动因角度理解盈余管理。

第二章“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由于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先行性的重要基础产业,政府对其投资规模、原料供应、回报率都有严格的限制。国家根据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经济综合目标确定并调整电价。因此,电力行业的公司与政治关联度大,易受到政治伤害或关照。故本文选择深、沪证券交易所交易的28家电力行业的样本公司进行分析并试图论证:随着近年来电力体制改革的进行和电价政策的变动,在中国目前预期电价走低时,我国的电力行业上市公司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降低报告收益,以获得政治上的支持或管制上的放松。本文借助修正的琼斯模型和陆建桥博士的扩展模型,从应计利润总额中分离出已经受到人为管理的应计利润,由于我国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同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本文的这一假设未获支持。 第三章“结果分析及解释”。根据上述实证结果,本文认为政治成本动因并未促使管理层调低盈余的原因如下:“所有者虚位”致使管理层调增盈余;股权激励机制的缺乏促使管理层调增盈余;筹资动因迫使管理层调增盈余;债务契约动因诱使管理层调增盈余。

第四章“相关政策性建议”。加速推进国有股股权分置的改革步伐;试点选用股权激励机制;改进增资配股的财务指标;争取财政扶助设立节电信托基金。

结束语“本文的创新及局限性”。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文章采用了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基于政治成本动因假设,研究了在中国目前的制度结构下,若干家电力行业上市公司是否会因宏观政策的变动做出相应的盈余管理行为。这在目前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文献中,研究的方向和选材都是少有的,因此有一定的创新。而本文也有难以避免的局限性:由于宏观政策的变动区间较短,在满足一定条件下的样本数量也较小,因此,各变量都仅选取几年的数据,这无疑会影响模型的拟合优度及其有效性,并且在小样本情况下对应计利润进行建模,这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本人将以“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继续相关问题的研究。

8.学位论文盖永美基于商业生态的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2008

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经营环境表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即动态性和复杂性;同时,全球化的竞争环境彻底改变了企业原有的竞争边界,企业竞争规则发生了变化,企业与其供应商、生产者、销售商、顾客、其他组织,以及相关利益者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企业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间那种你死我活的竞争,而是基于商业生态系统下的共同进化以及不同商业生态系统之间及其内部的竞争。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一样,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每一家企业最终都要与整个商业生态系统共命运。如何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日益引起商界关注并成为企业必须严肃认识的问题。用商业生态系统观来探究企业与其所处的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为研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

本文立足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从商业生态系统的视角对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试图为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研究把企业活动纳入商业生态系统,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各系统要素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影响作用。通过规范研究得出相关理论结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理论模型假设,进而借助结构方程模型从实证角度予以验证并对模型进行修正,最终基于商业生态视角提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整篇论文主要分为六部分。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说明了本文的提出背景及选题意义,首先对本文所涉及的一些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接着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结构安排,最后提出了本研究可能遇到的难点和创新点。第二章是相关理论概述,笔者在该章简要阐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并着重就这些理论的国内外相关理论成果及内涵进行了阐述。第三章是在第二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规范研究,首先分析了商业生态系统内部成员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结合商业生态系统的特征及独特优势来进一步分析商业生态对企业生命体作用的具体作用机理,得出了一定的

结论,并进一步独创性地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模型假设,这为我们后面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第四章是在规范研究基础上所进行的实证研究部分,主要是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提出了商业生态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模型假设,构建了因果关系路径图,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分析,最后对所得数据进行了解释和总结。第五章是结合第三章、第四章的相关研究结论,针对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从商业生态视角提出的具体的政策建议,这也是本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在该章,笔者针对实证所得的数据资料,结合相关理论,分别从系统推动、内部强化和阻力因素三个层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第六章是本文的最后一章,笔者主要是对本文所进行的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结果的一个简要概括和总结,首先概括性的提出了本研究所得出的主要结论,然后简要说明了本研究仍然存在的不足,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商业生态视角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未来展望。

本文的研究仅仅是学术探索性的一次尝试,由于篇幅和时间的限制以及个人知识水平有限,本文的研究仅在某个领域有所展开,很多方面远不够深刻和全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9.学位论文刘洁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前后财务绩效的比较研究2007

2005年4月29日,随着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发布,股权分置改革正式“破冰”。一时间,关于股权分置改革的话题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股权分置改革成为2005年点击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股权分置改革的目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制约股市发展的制度问题,其本质是推动资本市场的机制转换,消除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流通制度差异,强化市场对上市公司的约束机制。股权分置改革,是对中国证券体制的重建,是将我国股权市场的运行机制同国际接轨的重大举措,是改变股票市场历史运行格局的重大事件。

时至今日,股权分置改革已经推行了1年多的时间,对于这项中国特有的股票市场上的重大变革,它有没有真正解决中国股票市场的顽疾?它到底给企业带来了什么?非流通股股份流通属性的改变是否影响公司的财务绩效?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到底有没有提升企业价值、改善公司的经营业绩?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本文借助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研究方法,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特殊股权结构的成因以及特点的分析、股权结构对公司财务绩效影响的规范性分析以及实证分析,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本文内容进行了整体的介绍,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介绍本论文写作的背景与目的、确定研究方法和预测论文的可能贡献和不足;

本文第二章对相关概念和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主要介绍了股权结构及财务绩效的概念,并对国内外股权结构与财务绩效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本文研究的股权结构是指公司股权在公司不同股东之间分布状况和比例关系(即国家股东、法人股东及社会公众股东的持股比例)。财务绩效则是指上市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财务指标所反映出来的效果和效率。在文献综述中围绕股权结构和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将国外和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以对本文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

本文第三章着重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财务绩效关系进行了规范研究。首先,在对股权分置改革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研究中笔者发现,受我国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度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具有浓重的中国特色,主要表现为:1、股权属性多样性(国家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2、股权高度集中性(国有股“一股独大”);3、股票流通差异性(流通股、非流通股)。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社会公众股比例及股权集中度与公司财务绩效的关系,总结了股权分置对企业绩效的三点影响:1、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偏移;2、公司治理共同的利益基础的缺失;3、治理主体的单一化。其次,在对股权分置改革后公司股权结构和财务绩效的研究中,笔者发现,股改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非流通股东持股比例有所下降,非流通股获得了限期实现的流通权,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得到完善,公司业绩较股改前有了大幅提升,股权分置改革对企业财务绩效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最后,笔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将我国上市公司由国家绝对控股的高度集中型结构转变为控股股东相互监督控制的相对集中型股权结构。

本文第四章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企业财务绩效的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以2005年12月31日前完成股改并于2006年3月27日前披露年报的8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从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等四个方面,选取7个财务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出企业财务绩效得分,以此比较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企业财务绩效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股改对不同股权集中度和控股股东属性的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本文进而将上市公司分为(相对分散、集中度居中、高度集中)和(国有控股、法人控股、私有产权控股)两类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了均值(T检验)、中位数(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检验、回归分析相结合的统计方法。

本文第五章分别对本文的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部分进行总结,并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提升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根据第三章的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股权分置改革后企业财务绩效较股权分置改革前有所提高,股权分置改革对企业财务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2.在股权分置改革的前提下,股权适度分散的公司较股权高度集中的公司财务绩效的改善更为显著;3.不同性质控股股东控制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公司财务绩效的变化趋势是不同的。对于国有控股公司和私有产权控股公司来说,股权分置改革后公司财务绩效较改革前有所下降,而对于法人控股公司则有所提高。最后本文认为,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绩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上市公司继续加强公司内部管理,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

;2、政府进一步完善外部配套机制,为上市公司创造有效的竞争环境(如:培育良好的经理人市场;改善法律实施和监管的机制;强化债权人和机构投资者的治理功能;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等等) 总体而言,本文是以2005年中国证券市场的重大变革——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企业财务绩效变化为研究对象,以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方法为研究手段,由于目前国内外对此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少,因此,本文的创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股权分置改革在我国证券市场历时才一年多,以理论和数理统计实证结合研究改革前后企业价值的变化,讨论改革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切实影响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2.国内外学者研究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时,大多是以企业的横向比较为主,静态分析股权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本文以企业的纵向截面为研究对象,动态分析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探讨改革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3.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基本上使用的都是笔者自行收集的公开发表的第一手资料,并进行了大量的整理和计算工作,尤其是2004、2005和2006三个年度的财务数据,这些数据的汇集比较对考察股权分置改革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本文是国内外首次对中国2005年证券市场上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企业财务绩效变化进行的较为全面的研究,是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的完善和发展。本文的结论,有助于准确判断现阶段此次改革的功效,也有助于政策的制定者在该领域的正确抉择,完善中国股票市场的运行机制,制定出更多的配套制度,促进中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良好发展。

10.学位论文巴雯婷论监督县长——基于湖北省C县监督县长的现状分析2007

监督是政府职能实现的有力保证,是防止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和权力异化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国家机器正常、协调、高效运转的主要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应当围绕国家工作大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

公共权力的特点、人性的缺陷和地方主义的诱导,使得地方政府官员有可能滥用权力,故对地方政府官员的监督成为一种必要。“郡县治,则天下治”,要治理好县域地方,就必须加强对县域官员的权力监督。县长是县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只有加强对县长的监督,才能保证县人民政府正常工作。由于在干部监督研究中,大多数研究成果均为规范研究,在县行政监督方面的专项研究少之又少。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起来,开展对县长监督的研究,可以说此课题极具开拓性。

本文从县级组织机构和权力分配关系上分析县域监督的特点,概述了监督县长的若干主张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本项研究以C县监督县长的情况为例,从体系、机制、绩效三方面提出建立要加强和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即应健全他律和自律体系,形成科学的监督网络;应将教育、监督、惩处和防范有机结合,形成长效的监督机制;应发挥各监督主体的能动性,打造灵活多样的监督方式。笔者认为,这些举措有利于防范县政权中行政权力运作的弊端,有利于建立健全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有利于建立健全行政监督的法律制度和相应的监督机制。

全文由导言、三个主干部分和结语构成。

在导言中,主要阐明论题的缘起及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界定相关概念,如县长、县政府等基本概念;对相关文献予以述评;说明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和写作框架。

在第一部分,概述监督县长的相关理论。阐述马克思干部监督理论;评论西方的官员监督理论;同时从县长的时代地位和角色说明监督县长的必要性。

在第二部分,以湖北省C县为例,分析C县监督县长的体系构成、有效机制和绩效;并且三方面说明监督县长的不足及其原因。

在第三部分,探讨改善监督县长体系和机制的举措。笔者提出:应健全他律和自律体系,形成科学的监督网络;将教育、监督、惩处有机结合,形成长效的监督机制;发挥各监督主体的能动性,打造灵活多样的监督方式。在结语中,笔者指出,由于监督县长的体系尚不健全,应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县长监督中的一些现象,并尽量充实监督县长的长效机制。

本文创新或特色之处有:

一、选题新。监督问题甚为敏感,现存研究较弱,几乎没有系统而详实的论述。在干部监督研究中,大多数研究成果均为规范研究。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起来,开展对县长监督的研究。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笔者试图在这方面为行政监督研究拓展出一个新的层面。 二、提出改善监督县长体系的举措的探讨。主张健全他律和自律体系,形成科学的监督网络:将教育、监督、惩处和防范有机结合,形成长效的监督机制;发挥各监督主体的能动性,打造灵活多样的监督方式。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2711514126.html,/Periodical_kjzy200912007.aspx

授权使用:南昌大学图书馆(wfncdxtsg),授权号:eaed80c5-3323-47ae-b7c5-9e37010b5566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23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