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新高考化学第二轮复习氮元素单质和化合物优质课教案

[精品]新高考化学第二轮复习氮元素单质和化合物优质课教案

[精品]新高考化学第二轮复习氮元素单质和化合物优质课教案
[精品]新高考化学第二轮复习氮元素单质和化合物优质课教案

高考第二轮复习教案:氮元素单质和合物

教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对氮元素单质和合物“结构—性质—应用”及“性质—存在—制备”关系的复习,认识非金属元素单质和合物“结构—性质—应用”及“性质—存在—制备”的依存关系。

能力培养:通过对氮元素单质和合物“结构—性质—应用”及“性质—存在—制备”关系的分析与讨论,训练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非金属元素单质和合物“结构—性质—应用”及“性质—存在—制备”依存关系的探索,培养生应用已有的概念和原认识新事物的能力以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思想:通过对氮元素单质和合物“结构—性质—应用”及“性质—存在—制备”关系的认识,使生更加热爱、相信和崇尚,感悟到的魅力。

品质:通过对非金属元素单质和合物“结构—性质—应用”及“性质—存在—制备”依存关系的逐步认识,激发生的习兴趣,培养生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

方法:通过对非金属元素单质和合物“结构—性质—应用”及“性质—存在—制备”依存关系的研究,指导生用模型或假说的方法进行研究,习对事物的现象与本质进行转以及抽象的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认识非金属元素单质和合物“结构—性质—应用”及“性质—存在—制备”的依存关系。培养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生的习兴趣,培养生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使生感悟到的魅力。指导生用模型或假说的方法进行研究,习对事物的现象与本质进行转以及抽象的研究方法。

教师活动

教师活动

【复习提问】请你按下表要求填入你所知道的含有氮元素的物质的式:

生活动

再现、讨论后得到:

【引入】这节课我们以氮元素单质和合物为例,复习非金属元素单质和合物“结构—性质—应用”及“性质—存在—制备”之间的依存关系。

【板书】

一、“结构—性质—应用”的依存关系

【提问】你能否根据已有的元素合物知识,列出上表中各物质之间的转关系?

【要求】在建立氮元素单质合物联系的基础上,确认物质之间的转关系并熟练地书写能反映这些转关系的方程式。

再现、讨论并逐步完善后得到:

初三化学优质课教案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详案) 备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过程方法 1、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的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通过实验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 3、通过实验的实际操作,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难点】通过学习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与操作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相关知识,那么实验室用哪些药品可以制取氧气呢(用氯酸钾或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今天就由老师带领大家继续探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检验氧气的性质。 【板书】实验活动1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投影:学习目标) 【提问】同学们看老师桌面上高锰酸钾这一种药品,请大家观察其状态及颜色,直接加热它能否得到氧气呢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实验,我们用事实来说话。(请一位同学手持试管夹,把一匙的高锰酸钾放进试管内,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再把带火星的木条放进试管内)。同学们观察,木条复燃了,说明加热高锰酸钾可以制取氧气。(投影出示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提问】刚才我们制取到了氧气,如果要把制得的氧气收集起来还需要什么(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请同学们观察并回答,投影上的这套装置中仪器的名称 【提问】上述收集气体用什么方法(排水集气法)为什么可以用它来收集氧气(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讲解】选择好了药品及装置,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 45-P 46 ,讨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师准备演示) 【教师活动】点击投影出示七个步骤(学生齐读“查、装、定、点、收、离、熄) 【提问并演示】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个别答)(因时间原因装置气密性已经在课前检查过,此处略)如何组装仪器(从下到上,从左到右)如何装入固体药品注意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注意试管口还要放什么给药品加热前得先干嘛呢(预热)排水法收集什么时候知道集满满了的氧气正放还是倒放 【教师活动】收集好两瓶气体了,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请同学们先听好接下来的实验注意事项。我们要接着做的是氧气的性质的检验,先用坩埚钳夹持一小块木炭,在空气中烧得红热,再慢慢放入集气瓶中,注意不能把玻璃片全部拿开,完了再往里面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现象;另一个实验是先把铁丝盘成螺旋状,在下面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

全国化学优质课比赛 江苏 甲烷教学设计

精品文档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人教版《化学2》第60至62页 江苏省南通中学 一、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 1.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 对于《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的教学,《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甲烷的组成、结构、主要性质。通过对甲烷分子结构的认识,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江苏)将其进行了细化,知道甲烷的分子结构,了解甲烷的来源,了解甲烷的可燃性、取代反应等性质及主要用途。 人教版《化学2》让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认识到有机化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初步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教材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甲烷立体结构和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重点认识取代反应的特点,使学生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初步体会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特点及其对性质的影响,让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初步学会对有机物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领域的学习兴趣。2.学生分析 学生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中,已经学习了甲烷的物理性质和甲烷能燃烧的化学性质,在学习这一章有机化合物之前,又较系统地学习了无机化合物,初步了解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初步建立物质性质和用途间的关系,为学习有机化合物奠定了一定基础。有机化合物学习和无机化合物学习的不同点是:有机化合物更强调从结构角度认识机化合物的性质,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教学内容起点低,强调知识与应用的融合,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同学动手搭建甲烷结构模型,进一步深化认识甲烷的立体结构,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另一方面从科学探究甲烷和氯气的化学反应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并从结构角度提升学生对取代反应的认识,符合学生认知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对于甲烷结构的认识以历史上科学家的不断探索过程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精 品文档. 精品文档 习兴趣。甲烷的结构特点和甲烷的取代反应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通过甲烷和氯气的科学探究实验,认识取代反应,并通过甲烷立体结构模型的搭建,使学生头脑中的思维模型更加直观化,引导学生从化学键的层面认识甲烷的结构和性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要为学生设计好学习新知识的阶梯,帮助他们顺利地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护他们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二、教学目标 了解甲烷的分子结构和主要性质,认识取代反应,初步体会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特点及其对性质的影响。通过实验探究甲烷和氯气的化学反应,初步学会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让学生体会到结构与性质有内

高考总复习化学平衡移动

高考总复习化学平衡移动 【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条件、结果。 2.理解外界条件(浓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并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3.理解勒夏特列原理,掌握平衡移动的相关判断,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原理。 【考点梳理】 考点一、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1、概念: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反应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改变,使v正和v逆不再相等,原平衡被破坏,一段时间后,在新的条件下,正、逆反应速率又重新相等,即v正'=v逆',此时达到了新的平衡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的移动。应注意此时v正'≠v正,v逆'≠v逆。 V正=V逆改变条件 V正=V逆 一段时间后 V正=V逆 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新平衡状态 2、平衡发生移动的根本原因:V正、V逆发生改变,导致V正≠V逆。 3、平衡发生移动的标志:新平衡与原平衡各物质的百分含量发生了变化。 要点诠释: ①新平衡时:V′正=V′逆,但与原平衡速率不等。 ②新平衡时:各成分的百分含量不变,但与原平衡不同。 ③通过比较速率,可判断平衡移动方向: 当V正>V逆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当V正<V逆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当V正=V逆时,平衡不发生移动。 考点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 1、内容: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浓度、压强),平衡就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要点诠释: (1)原理的适用范围是只有一个条件变化的情况(温度或压强或一种物质的浓度),当多个条件同时发生变化时,情况比较复杂。 (2)注意理解“减弱”的含义: 定性的角度,平衡移动的方向就是能够减弱外界条件改变的方向。平衡移动的结果能减弱外界条件的变化,如升高温度时,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增加反应物,平衡向反应物减少的方向移动;增大压强,平衡向体积减少的方向移动等。 定量的角度,平衡结果只是减弱了外界条件的变化而不能完全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量。 (3)这种“减弱”并不能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更不会“超越”这种变化。如:原平衡体系的压强为p,若其他条件不变,将体系压强增大到2p,平衡将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达到新平衡时的体系压强将介于p~2p之间。又如:若某化学平衡体系原温度为50℃,现升温到100℃(其他条件不变),则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达到新平衡时体系温度变为50℃~100℃。 2、适用范围:已达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 3、推广:该原理适用于很多平衡体系:如化学平衡、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络合平衡等。 考点三.影响化学平衡的外界条件:

氮及其化合物专题复习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氮及其化合物》专题复习氮元素及其化合物是中学化学元素化合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元素及其化合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单质及化合物用途广泛,可作实验药品、燃料、工农业生产的原料等,其氧化物是大气污染物。因此从内容上讲,其大大丰富了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认识,实现学生化学基础知识的增长。从学习过程与方法上,通过对氨气实验室制备的探究和利用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学习氮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变化的过程,初步形成化学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鲁科版教材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一氮循环中物质的性质及其转化—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帮助学生构建形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运用科学知识修复氮循环”等知识,深化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应用价值、变价非金属元素的反应特点”,建立“用氧化还原观分析反应、分析物质性质”的思路,形成借助思维导引、化学实验等科学方法,预测、判断、分析、推理氮及其化含物性质的思维策略。同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选取大量素材进行SI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相关社会问题的密切关系,促进学生发展科学的情感和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决策能力。 本节教材的重点难点 知识重点:氮气、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氨气、铵盐和硝酸的性质,硝酸的氧化性。 方法重点:培养学生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到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难点:典型氮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在中学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知识的载体。氮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内容知识点多,又是化学实验、无机推断的基础,因此是命题的热点和难点之一.试题主要考査硝酸的强氧化性、氮气的性质、氨气的实验式制法及相关探究性实验、铵盐的性质、铵根离子的检验、硝酸与金属反应的相关计算、大气污染等,可以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等知识结合来命题,试题知识跨度大,难度较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既为全体学生核心化学学科素养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素材,又为选修化学科目的学生奠定良好的化学思想、方法的基础。

2014年全国化学优质课比赛-内蒙古-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牙克石林业第一中学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氧化还原反应》在中学阶段的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重点之一,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同时也是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学生只有掌握好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在后续的元素化合物学习中理解反应的实质。 此节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第二部分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2.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电子转移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学会怎样从特殊到一般规律,再从一般规律到特殊的认识问题的科学方法;通过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这一矛盾体的学习,具有能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通过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分组合作,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培养学生从微观角度准确理解概念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正确的、恰当的看待概念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已经接触了许多反应,并已经掌握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把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从具体的反应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并没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学习了化合价,理解了化合价的变化。但并没有了解化合价变化的实质以及化合价的变化与得失电子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策略及方法

高考化学平衡移动练习题-

化学平衡移动专题练习 1.在已经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体系中,如果下列量发生变化,其中一定能表明平衡移动的是() A.反应混和物的浓度B.反应物的转化率 C.正、逆反应速率D.反应混和物的压强 2.在下列平衡体系中,保持温度一定时,改变某物质的浓度,混合气体的颜色会改变;改变压强时,颜色也会改变,但平衡并不移动,这个反应是() A.2NO+O22NO2B.Br2(g)+H22HBr C.N2O42NO2 D.6NO+4NH35N2+3H2O 3.在某温度下,反应ClF(g) + F2(g)ClF3(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不变,缩小体积,Cl F的转化率增大 B.温度不变,增大体积,Cl F3的产率提高 C.升高温度,增大体积,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降低温度,体积不变,F2的转化率降低 4.已建立化学平衡的可逆反应,当改变条件使化学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①生成物的百分含量一定增加②生成物的产量一定增加 ③反应物转化率一定增大④反应物浓度一定降低 ⑤正反应速率一定大于逆反应速率⑥使用了合适的催化剂 A.①②B.②⑤C.③⑤D.④⑥ 5.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A(g) bB(g)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到新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则() A.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了B.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加了C.物质A的转化率减小了D.a>b 6.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 NO2,一定温度下建立如下平衡:2NO2(g) N2O4此时平衡混合气体中NO2的体积分数为x%;若再充入1mol N2O4,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达到新平衡时,测得NO2的体积分数为y%,则x和y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x>y B.x=y C.x<y D.不能确定 7.下列事实中,不能用列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溴水中有下列平衡:Br2+H2O HBr+HBrO当加入AgNO3溶液后溶液颜色变浅 B.对二氧化硫的品红溶液加热可使颜色变深 C.反应CO+NO2CO2+NO(正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可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合成氨反应N2+3H 22NH3(正反应放热)中使用催化剂8.在密闭容器中进行H2(g)+Br2(g) 2HBr(g)+Q;反应达到平衡后,欲使颜色加深,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升温B .降温C.减小容器体积D.增大容器体积 9.在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反应mA(g)+nB(s)pC (g)达到平衡后,压缩容器的体积,发现A的转化率随之降低。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m+n)必定小于p B.(m+n)必定大于p C.m必定小于p D.n必定大于p 10.某温度下,体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可逆反应:X(g)+Y(g) Z(g)+W(s);△H>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加入少量W,逆反应速率增大 B.当容器中气体压强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 C.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 D.平衡后加入X,上述反应的△H增大 11.一定条件下将2mol SO2和2mol SO3气体混合于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2+O22SO3平衡时SO3为n mol,在相同温度下,分别按下列配比在上述容器中放入起始物质,平衡时SO3的物质的量可能大于n的是()A.1 mol SO2+1 mol O2+1 mol SO3 B.4 mol SO2+1 mol O2 C.2 mol SO2+1 mol O2+2 mol SO3 D.2 mol SO2+1 mol O2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可逆反应的特征是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B.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可使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C.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会破坏有气体存在的反应的平衡状态D.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 13.在一定条件下,向5L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 A气体和1mol B气体,发生可逆反应: 2A(g)+B(g) 2C(g),达到平衡时容器内B的物质的量浓度为L,则A的转化率为() A.67%B.50%C.25%D.5% 14.对于平衡体系:aA(g)+bB(g) cC(s)+dD(g)+Q;有下列判断,其中不正确的是() A.若容器容积不变,升高温度。各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一定增大B.若从正反应开始,平衡时A、B的转化率相等,则A、B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b C.达到平衡时,有amol A消耗的同时有b mol B生成 D.若容器为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且a+b=c+d,则当升高容器内温度时。平衡向左移动,容器中气体的压强增大 15.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反应2A(g)+B(g) 2C(g)达到平衡时,A、B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 mol、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第一篇 专题三 元素及其化合物 1 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习题1

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 (限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6·榆林三模)往浅绿色的Fe(NO3)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时,溶液的颜色变化应该是( ) A.颜色变浅B.逐渐变深 C.没有改变D.变棕黄色 答案:D 2.(2016·保定模拟)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应用不相对应的是( ) A.Na2O2能分别与H2O、CO2反应,可用作供氧剂 B.Na2CO3的水溶液呈碱性,医学上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C.硅胶多孔、吸水能力强,常用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 D.铝是活泼的金属单质,铝可用于冶炼某些熔点较高的金属 答案:B 3.下列关于金属冶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工业上可利用铝热反应大量冶炼金属铁 B.金属钠、铝和铜都可用还原法制备 C.电解饱和氯化镁溶液可得金属镁 D.用足量CO还原磁铁矿得到9 mol铁时转移24 mol电子 解析:选项A,金属铝的价格远远高于铁的,所以工业上不用铝热反应来大量冶炼铁;选项B,钠、铝属于活泼金属,应采用电解熔融NaCl、Al2O3的方法来制备Na、Al;选项C,电解饱和MgCl2溶液得到Mg(OH)2;选项D,磁铁矿的主要成分为Fe3O4,根据Fe3O4―→3Fe,生成3 mol Fe时转移8 mol电子,则得到9 mol铁时转移24 mol电子。 答案:D 4.Z反应的是( ) A.①③ C.②④ D.②③ 解析:Al(OH)3显两性,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①正确;SiO2与盐酸不反应,②错误;N2与O2在放电条件下反应生成NO,N2在高温、高压及催化剂存在条件下与H2反应生成NH3,但在常温时N2与O2、H2均不反应,③错误;Cu与FeCl3溶液和浓硝酸分别发生如下反应:Cu+2FeCl3===CuCl2+2FeCl2、Cu+4HNO3(浓)===Cu(NO3)2+2NO2↑+2H2O,④正确。 答案:B

2020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说课大赛

2020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说课大赛 4年一届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暨教学改革研讨会,由中国教 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发起,是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展示风采的最高 舞台. 14年的大会于2014年10月22-24日在湖北武汉举行,本次会议 的主要内容有:高中化学有效教学课例现场展示、说课现场展示、微 课评比和总结表彰等.参加这次研讨会的代表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31个,参与现场观摩的来自全国 各地老师共有2000多人,参赛人数与观摩人数为历届之最. 研讨会分为三个会场,分别在湖北省重点中学武汉二中、武汉六 中和武汉育才高中举行,选手分别分配到相关会场,本次现场展示改 变了以往小班化教学场景方式,由会场学校提供完整的班级学生作为 教学对象,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更能体现参赛选手对课堂的实际掌 控水平和现场应变能力,也给观摩教师提供原汁原味的教学盛宴.现 场教学选手丰富的课程资源、精巧的构思设计、精彩的课堂导入、 优雅的课堂语言、新颖的实验改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活跃的课堂 氛围、融洽的师生互动、和谐的生生合作、优美的课堂板书、精美 的教学课件和精准的课堂小结,让听课老师受益非浅.教师课堂教学 形式多样化:联系生活、生产实际;采用实验创新改进和实验探究设计;整合先进的手持技术、多媒体展示技术、电子白板、在线测试 和知识网站等网络技术;融入化学史教育;精心创设自然和谐的情境;引入概念图、思维导图和维恩图等;问题引导,思维前行.学生 课堂学习方式多样化:模型动手联接、分组实验、交流讨论、合作共享、角色扮演、视频观看、实物展示等.说课比赛也体现了选手扎实 的教育教学功底.既有精妙的教学设计,也有强有力的教育理论支撑, 它是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教学实际中的有效应用,充分展示了选手 深厚的教育涵养.

初三化学优质课教案(详案)

初三化学优质课教案 (详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详案) 备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过程方法 1、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的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通过实验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 3、通过实验的实际操作,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难点】通过学习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与操作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相关知识,那么实验室用哪些药品可以制取氧气呢( 用氯酸钾或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今天就由老师带领大家继续探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检验氧气的性质。 【板书】实验活动1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投影:学习目标) 【提问】同学们看老师桌面上高锰酸钾这一种药品,请大家观察其状态及颜色,直接加热它能否得到氧气呢?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实验,我们用事实来说话。(请一位同学手持试管夹,把一匙的高锰酸钾放进试管内,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再把带火星的木条放进试管内)。同学们观察,木条复燃了,说明加热高锰酸钾可以制取氧气。(投影出示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提问】刚才我们制取到了氧气,如果要把制得的氧气收集起来还需要什么?(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请同学们观察并回答,投影上的这套装置中仪器的名称 【提问】上述收集气体用什么方法(排水集气法)为什么可以用它来收集氧气( 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讲解】选择好了药品及装置,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45-P46,讨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师准备演示) 【教师活动】点击投影出示七个步骤(学生齐读“查、装、定、点、收、离、熄)【提问并演示】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个别答)(因时间原因装置气密性已经在课前检查过,此处略)如何组装仪器(从下到上,从左到右)如何装入固体药品注意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注意试管口还要放什么给药品加热前得先干嘛呢(预热)排水法收集什么时候知道集满满了的氧气正放还是倒放

【华师大二附中,施华】重点高校自主招生高三化学辅导第十二讲 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

第十二讲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 ————————————————————————————————————————————一、知识补充: 一、单质的性质 1.单质的物理性质 单质的物理性质有状态、颜色、气味、味道、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以及熔点、沸点、溶解度、密度、硬度等。其中前者不能用物理量描述,后者则可以。 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在金属光泽、导热性、导电性和延展性上一般各有明显的特征;但在熔沸点和硬度等性质上却有着较复杂的情况。这是因为不同单质的晶体在晶体类型及其组成晶体粒子有所不同。 2.单质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主要指活泼性。其活泼性的表现是在空气中的稳定性,同水、卤素、硫、酸(氧化性酸和非氧化性酸)、碱和盐等的特征反应。 对金属单质而言,活泼性是指其还原性;对非金属单质而言,是指其氧化性。这些性质的变化,基本上可用元素周期律的递变规律解释。 二、无机化合物的性质 无机化合物包括酸碱盐。由于盐种类多,考查也多。我们主要论述盐。 1.物理性质 (1)颜色 无机化合物的颜色取决于组成化合物的阳离子颜色(一般情况下,大多数阴离子是无色的)。而离子的颜色又取决于离子的电子构型。 此外,极化能力很强的不显色阳离子与变形性很大的阴离子所形成的化合物,由于有很强的相互极化作用,这类化合物也显色。 (2)熔沸点 主要取决于物质的晶体结构。晶格能越大,熔沸点越高。离子晶体、原子晶体熔沸点高,分子晶体熔沸点低。 (3)溶解性 相似相溶原理。即极性溶质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溶质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对于8e构型金属离子所生成盐的溶解性有如下经验规律: 离子电荷少,半径大的盐往往易溶,如IA和IIA氟化物易溶;阴离子半径较大时,盐的溶解度常随金属的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相反,阴离子半径较小时,盐的溶解度随金属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大。 酸式盐一般比正盐在水中溶解度大(除NaHCO3、KHCO3和NH4HCO3外,因为HCO3-离子通过氢键形成了双聚离子)。 2.化学性质 主要包括稳定性(对热、光和歧化)、氧化还原性、水解性、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 (1)盐的热分解 ①含水盐的分解 一般难挥发性含氧酸盐的水合物;碱金属、碱土金属、稀土金属的含氧酸盐的水合物,受热总是脱水变成无水盐。 ②分解成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 具有单一氧化态的金属硫酸盐、碳酸盐、磷酸盐等受热都发生此类分解。 ③缩聚反应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案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案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案 【篇一: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 课题: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药匙试管胶塞红磷白磷热水

教学设计: 【篇二:初三化学优质课教案123456】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优质课教案 达县大堰乡中心学校:王玉选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充分利用活动元教学原理,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充分利用展示台、实物、图片、实验探究和课件等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 具体思路:看一段有关火的图片,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分组实验,讨论和交流,初步悟出燃烧的条件——学生通过展台观察演示实验,并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观察图片(课件),了解家庭火灾的一般灭火方法以及如何从火场逃生的技巧——演示灭火器原理实验,同时让学生观察灭火器的实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常见的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③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并能以此分析 有关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②实验对比在化学学习中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 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氮及其化合物导学案(教师版)

氮及其化合物 考点1 氮气及氮的氧化物 1. 氮元素的存在 在自然界中,氮元素既有态,也有态,大部分氮元素以态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 2.氮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水溶性:溶于水。 3. 氮气的化学性质 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通常情况下不易发生化学反应。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工业上合成NH3:。 (2) N2和O2在放电条件下生成NO:。 (3) Mg在N2中燃烧:。 4. 氮的固定 (1) 含义:将的氮转变为的氮。 (2) 方式:、生物固氮、工业固氮。 5. 氮的氧化物:氮有多种价态的氧化物:N2O、NO、N2O3、NO2、N2O4、N2O5等。完成NO和NO2的比较: NO NO2 物理性质颜色毒性溶解性 化学性质与O2反应2NO+O22NO2 与H2O反应3NO2+H2O2HNO3+NO 实验室制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Cu+ HNO3(稀) Cu+ HNO3(浓) 注意: (1) 氮的氧化物都是大气污染物。空气中NO2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 (2) N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以氧化性为主。NO2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例题1 一定条件下,将 CO、 CO2、 NO、 NO2和 NH3混合,然后通过分别盛有足量蒸馏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三个洗气瓶(洗气瓶排列顺序不确定)。假设气体通过每个洗气瓶都能充分反应,则尾气(已干燥)( ) A. 可能是单一气体 B. 不可能含有一氧化碳 C. 可能存在原气体中的两种气体 D. 成分和洗气瓶的排列顺序无关【答案】AC

变式1:NO x是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1) NO x能形成酸雨,写出NO2转化为HNO3的化学方程式:。 (2) 在汽车尾气系统中装置催化转化器,可有效降低NO x的排放。当尾气中空气不足时,NO x在催化转 化器中被还原成N2排出。写出NO被CO还原的化学方程式:。 (3) 通过NO x传感器可监测NO x的含量,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2Pt电极上发生的是(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1写出NiO电极的电极反应式:。 【答案】(1) 3NO2+H2O2HNO3+NO (2) 2CO+2NO N2+2CO2(3) ①还原②NO+O2--2e-NO2 微课1 书写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的化学方程式 图1 图2 图3 (1) 汽车排出的尾气中也含有氮氧化物,为避免污染,常给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净化装置里装 有催化剂,气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与解吸作用的机理如图1所示。写出净化过程中的总化学方程 式:。 (2) TiO2在紫外线照射下会使空气中的某些分子产生活性基团OH,OH能将NO、NO2氧化,如图2所示, OH与N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O2+OH HNO3。写出OH与N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用乙烯作为还原剂将氮的氧化物还原为N2是燃煤烟气的一种脱硝(除NO x)技术。其脱硝机理如图 3,写出该脱硝过程中乙烯和N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 2NO+O2+4CO4CO2+N2(2) 3OH+NO HNO3+H2O (3) 2C2H4+6NO24CO2+3N2+4H2O

2014年全国化学优质课上课教案集《乙烯》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3-2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第一课时) 《乙烯》教学设计 新疆兵团二中王兰兰 一、整体设计思路 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产品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许多领域,在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用途。乙烯是最简单的烯烃,也是不饱和烃的代表物质。通过乙烯的学习,不仅可以认识乙烯的分子结构、性质和用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性以及有机物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本课以生活中的乙烯产品为载体,以乙烯结构与性质的探索为主线,以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目的,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融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乙烯产品的用途,体会有机物从结构到性质的学习方法,感受学习有机化学的有用与有趣,形成用辩证的思想认识化学品的意识。 本教学设计从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充分利用模型和实验,以问题引领学生探究乙烯的结构和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促使学生认识社会发展与化学应用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化学药品的使用。 教学中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乙烷和乙烯的异同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乙烷分子中只有单健,而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这就决定了它们虽然都可以和卤素单质反生反应,但所用试剂状态不同,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现象就不同,产物也不同,从而揭示出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的不同。对比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对比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有机化学的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和乐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教师启发、设疑、讲解、对比等多种教学方式,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体验-感悟”、“交往-合作”、“活动-参与”、“发现-创造”来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背景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学生在第一节中以甲烷为例学习了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取代反应、同分异构体及同系物等基本知识,为学习乙烯打下了一定基础。乙烯是学生认识不饱和烃的第一种有机物,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又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乙烯在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以甲烷为代表的简单烷烃的结构、性质(重点是取代反应)以及用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表示有机物结构等基础知识。学生也掌握了碳的四价理论,为本节课的学习铺垫了基础。但需要对“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进一步深化认识,乙烯的教学就能起到这种作用。另外学生能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乙烯的广泛应用,再学习它们的性质就能强化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优质课教案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优质课教案《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新课标资源《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市上庄镇中学魏彦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常见金属的特性和应用。 2.了解常见合金和纯金属在组成和性能上的不同,知道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3.了解物质的用途虽然主要由其性质决定,但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价格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认识到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的方法,认识到合金的性能优于纯金属的性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生活中的金属制品,感受其丰富多彩的形状、颜色美。 2.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

重要作用,初步形成“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用途,物质用途体现其性质”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1.金属的物理性质。 2.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黄铜片、铜片、铝合金片、铝片 新课标资源《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市上庄镇中学魏彦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常见金属的特性和应用。 2.了解常见合金和纯金属在组成和性能上的不同,知道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3.了解物质的用途虽然主要由其性质决定,但

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价格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认识到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的方法,认识到合金的性能优于纯金属的性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生活中的金属制品,感受其丰富多彩的形状、颜色美。 2.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用途,物质用途体现其性质”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1.金属的物理性质。 2.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黄铜片、铜片、铝合金片、铝片

高考化学平衡移动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化学平衡移动练习 题含答案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化学平衡移动专题练习 1.在已经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体系中,如果下列量发生变化,其中一定能表明平衡移动的是() A.反应混和物的浓度B.反应物的转化率 C.正、逆反应速率 D.反应混和物的压强 2.在下列平衡体系中,保持温度一定时,改变某物质的浓度,混合气体的颜色会改变;改变压强时,颜色也会改变,但平衡并不移动,这个反应是() A.2NO+O2 2NO2B.Br2(g)+H2 2HBr C.N2O4 2NO2 D.6NO+4NH3 5N 2+3H2O 3.在某温度下,反应ClF(g) + F2(g) ClF3(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不变,缩小体积,Cl F的转化率增大 B.温度不变,增大体积,Cl F3的产率提高 C.升高温度,增大体积,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降低温度,体积不变,F2的转化率降低 4.已建立化学平衡的可逆反应,当改变条件使化学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生成物的百分含量一定增加②生成物的产量一定增加 ③反应物转化率一定增大④反应物浓度一定降低 ⑤正反应速率一定大于逆反应速率⑥使用了合适的催化剂 A.①②B.②⑤C.③⑤D.④⑥ 5.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A(g) bB(g)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到新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则() A.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了B.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加了C.物质A的转化率减小了D.a>b 6.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 NO2,一定温度下建立如下平衡:2NO2(g) N2O4此时平衡混合气体中NO2的体积分数为x%;若再充入1mol N2O4,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达到新平衡时,测得NO2的体积分数为y%,则x和y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x>y B.x=y C.x<y D.不能确定 7.下列事实中,不能用列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溴水中有下列平衡:Br2+H2O HBr+HBrO当加入AgNO3溶液后溶液颜色变浅 B.对二氧化硫的品红溶液加热可使颜色变深 C.反应CO+NO2CO2+NO(正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可使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合成氨反应N2+3H22NH3(正反应放热)中使用催化剂8.在密闭容器中进行H2(g)+Br2(g) 2HBr(g)+Q;反应达到平衡后,欲使颜色加深,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升温B.降温C.减小容器体积D.增大容器体积9.在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反应mA(g)+nB(s) pC (g)达到平衡后,压缩容器的体积,发现A的转化率随之降 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m+n)必定小于p B.(m+n)必定大于p C.m必定小于p D.n必定大于p 10.某温度下,体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可逆反应:X(g)+Y(g) Z(g)+W(s);△H>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入少量W,逆反应速率增大 B.当容器中气体压强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 C.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 D.平衡后加入X,上述反应的△H增大 11.一定条件下将2mol SO2和2mol SO3气体混合于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2+O2 2SO3平衡时SO3为n mol,在相同温度下,分别按下列配比在上述容器中放入起始物 质,平衡时SO3的物质的量可能大于n的是() A.1 mol SO2+1 mol O2+1 mol SO3 B.4 mol SO2+ 1 mol O2 C.2 mol SO2+1 mol O2+2 mol SO3 D.2 mol SO2+ 1 mol O2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可逆反应的特征是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B.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可使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C.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会破坏有气体存在的反应的平衡状态 D.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 13.在一定条件下,向5L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 A气体和1mol B 气体,发生可逆反应: 2A(g)+B(g) 2C(g),达到平衡时容器内B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则A的转化率为 () A.67%B.50%C.25%D.5% - 6 -

氮及其化合物

3-2 氮的循环 2016-9-04 【考纲要求】 【考点整合】第一课时 考点1 氮气及氮的氧化物 问题一:从氮的化合价角度分析氮气有哪些性质?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二:已知氮元素有+1、+2、+3、+4、+5等五种正价态,五种正价对应六种氧化物:试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其中N2O3和N2O5分别是HNO2和HNO3的酸酐。NO是一种色还原性较强的气体,易被O2氧化生成,NO2是一种色的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的气体,氧化性强,能氧化SO2,能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NO和NO2都是大气污染物,空气中NO、NO2主要来自石油产品和煤燃烧、汽车尾气以及制硝酸工厂的废气。其中空气中的NO2是造成的主要因素。问题三:有句俗语“雷雨发庄稼”你能分析其中的原理并写出这个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例1】最新研究表明:NO吸收治疗法可快速改善SARS重症患者的缺氧状况,缓解病情。病毒学研究同时证实,NO对SARS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下列关于NO的叙述正确的是() A.NO是一种红棕色的气体 B.常温常压下,NO不能与空气中氧气直接化合 C.含等质量的氧元素的NO和CO的物质的量相等 D.NO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例2】烧瓶中放入铜片和稀硝酸,用酒精灯加热来制取较纯净的一氧化氮,反应开始后发现烧瓶中充满红棕色气体,这时的操作应是( ) A.立即接收集容器,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B.待烧瓶中红棕色气体消失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待烧瓶中红棕色气体消失后,用排水法收集 D.立即用排水法收集 考点2 氨气的性质 问题一:某同学在实验室制备了氧气和氨气两瓶气体,因急事离开后,忘了哪一瓶是氨气。请你根据所学知识,采取尽可能多的合理方法加以鉴别。 一、喷泉实验 【例1】 (1)图甲为化学教学中常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氨气,,胶头滴管及烧杯中盛有水,引发该喷泉实验的操作,产生喷泉的原理 。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 是, A.HCl和H2O B.O2和H2O C.NH3和H2O D.CO2和NaOH溶液 (2)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办法,并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装置。 ①在图乙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