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沙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条文说明第四篇公共配套与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长沙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条文说明第四篇公共配套与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长沙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条文说明第四篇公共配套与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长沙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条文说明第四篇公共配套与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第14章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设计标准

14.0 本章背景说明

本次公共设施标准的修订,是在调整城市总体规划的宏观背景下完成的。有鉴于长沙市近年社会经济、人口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为更好地指导未来城市建设,长沙市于2003年组织对总体规划进行了检讨和调整。并且,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劳动保障和民政等行业主管部门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基层设施建设的改革和创新,与以往的设施标准形成了差距。由于公共设施的设置标准直接反映了城市功能定位和居民生活的需求,因此,公共设施标准的调整是以适应各行业体制改革的要求和居民生活的需要为前提,希望通过公共设施的合理配置,为居民提供适宜的居住生活环境,满足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14.1公共设施分级与分类

14.1.1 公共设施的分级

1、关于公共设施分级原则的说明

(1)改变传统的公共设施分级与行政区划挂钩的方式。传统的与行政区划挂钩的设施分级配置方式造成了设施配套不足及地域分布不均衡等严重问题。街道和镇在行政级别上属同一级,区是比前二者高一级别的行政单位,但是各区、镇及街道办事处的人口分布极度不均衡,有的存在数倍的差距,如一些经济发达的镇的人口规模已经接近或超过了一个区的人口规模。如果坚持按照行政级别来配置公共设施,显然容易造成一些人口规模大的镇设施配套严重不足的问题,全市的设施配套将出现不均衡的局面。因此,本次制订工作改变了公共设施分级与行政区划挂钩的方式。

(2)突出公共设施按服务人口规模合理均衡设置的原则。为了有利于居住人口方便地使用各类公共设施,并维护居住人口使用公共设施的公平性,公共设施的设置应充分考虑服务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均衡设置。

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及其他城市的相关技术标准都是按照人口规模来分级设置公共设施的。现有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按照居住人口规模划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三级,公共设施的设置标准是针对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三级制定的。国内的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编制的地方性相关技术标准都是按照一定的居住人口规模来分级设置公共设施的。由此可见,按照人口规模合理均衡地分级设置公共设施是比较成熟和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

(3)增加居住地区级公共设施,建立市、区、居住地区、居住区及居住小区五级的合理完善的公共设施分级体系。

在公共设施配套标准上,从服务于4~6万人的居住区级设施到一个几十万人的中等城市的公共设施之间,存在着很大空白。公共设施的配置水平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标准。其次,为了将各项公共设施能够在规划中得到落实,应将各项必须配置的、尤其是由政府主导建设的公共设施纳入公共设施规划标准体系中。目前长沙市各街道办事处所辖的现状人口规模基本达到了10~15万人左右。从上述因素综合考虑,在公共设施的分级体系中新增了居住地区级。

2、关于确定居住地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人口规模的说明

居住地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的人口规模是根据主要公共设施建设和运行的经济合理的服务人口规模,参照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中的居住区级居住小区人口规模的相关规定,并结合长沙市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管辖的人口规模而确定的。这种分级方式便于将政府规定的以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居委会为单位配置的公共设施,在规划标准中得到具体落实。

为了使公共设施规划标准更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在规划实践中落实,在编制居住区和居住小区公共设施标准时,公共设施的分级是在参照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中有关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规模的标准,并具体结合长沙市社区居委会建设工作的有关原则而综合制定的。具体分级标准说明如

下:

(1)居住地区的人口规模确定为10~15万人。根据长沙市街道办事处的10~15万的平均人口规模,并综合考虑居住地区与居住区人口规模之间的关系,将居住地区的人口规模确定为10~15万人左右,以有利于政府规定的街道办事处的有关公共服务和管理设施的落实。

(2)居住区的人口规模确定为3~5万人,主要是参照了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中居住区3~5万人的人口规模指标。

(3)居住小区的人口规模确定为0.7~1.5万人,主要是参照了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中居住小区1~1.5万人的人口规模指标,并结合长沙市的实际情况而确定的。

14.1.2 关于公共设施分类原则的说明

本章中所列的公共设施是参照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中居住区公共设施的分类,并根据满足公共设施建设的实际需要、便于管理及上下层次兼顾等原则而确定的。本章中所列的公共设施主要涵盖了对居民福祉至关重要的居民生活必须的基本设施。这些设施与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密切相关,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商业和市政公用八大类。

14.2 市级与区级公共设施

14.2.1 市级和区级公共设施是由政府设置的、面向全市或全区的大型、高标准公共设施。

参照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施规范》(GB50180-93)和长沙市相关的城市规划和设施发展规划的政策,根据长沙市的实际情况,市级和区级公共设施通常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商业和市政公用八大类。市级和区级公共设施往往具有独特的用途,如音乐厅、图书馆及博物馆等。市级和区级公共设施项目都是市、区两级政府的重点建设项目,设施的设置往往与城市及各区的城市发展目标和水平、功能定位等直接相关。其选址规模应依据相关城市规划,按照需求预测,参照有关专业技术标准,进行个案研究来确定。在本章节中,仅仅列举了在长沙市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指导下,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所必须的市级和区级基本的公共设施,但是无法在表中对其配置标准进行详细规

定。

14.2.2 市级和区级公共设施的配置

市级和区级教育设施主要包括大学、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寄宿制高中和特殊学校等。这些教育设施的设置是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发展目标、教育发展目标等来确定的,不能简单按照千人指标和服务半径等标准来确定服务人口规模或指导选址。

市级和区级医疗卫生设施主要包括综合医院、各类专科医院、卫生防疫设施、预防保健机构和急救网络设施。从提高居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优化利用医疗卫生设施及资源的角度出发,市级和区级综合医院均应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优先建设大型综合医院。综合医院宜设于交通方便、环境安静、无污染的地方。有传染病区、有放射性或需要特殊隔离的医院以及有新型、大型诊断和医疗设施的医院,在建筑用地规模上可考虑采用上限指标,并在周边考虑隔离措施。

市级文化设施主要由政府设置,并向社会公众开放、用来组织和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的大型公益性文化机构,主要包括群艺馆、图书馆、音乐厅、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宫等大型设施。这些设施都具有综合功能,并面向全市范围提供群众文化活动。区级文化设施主要是区级政府面向本区设置并向公众开放的、用来组织和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的公益性文化机构,主要包括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和新华书店等。上述市级和区级文化设施的建设规模和标准应根据需求,参照相关标准进行规划和设计。本标准与准则不对这些设施的配置标准和规模进行详细规定。

市级和区级体育设施主要指由市、区两级政府设置的、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公共体育活动场所。目前长沙市已经建成了市级的长沙市体育活动中心,包括贺龙体育馆、贺龙体育场等专业运动场馆。区级体育设施主要包括体育场、游泳池及体育馆等设施。

上述市级和区级体育设施的建设规模和标准应根据需求,参照相关标准确定。本标准与准则不对这些设施的配置标准和规模进行详细规定。

市级和区级的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是指由市、区两级政府设置的面向老人、儿童、残疾人、妇女等不同的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社会福利设施。市、区级社会福利设施主要指敬老院(或颐养院)。着眼于未来长沙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应将敬老院列为重点的社会福利设施之一。现状全市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

1.7%,按照每千名老人(60岁以上)拥有的养老服务机构的床位数宜保持在20张左

右的发展规划标准,合0.6床/千人。敬老院的具体规模可根据人口规模及人口结构等因素来预测需求和确定。

市级、区级商业设施主要指市、区级商业中心区中的商业街、大型商场、综合超市、商品专业店、服务专业店和餐饮等。考虑到目前商业发展受市场经济的主导和调节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商业设施的业态和业种的分类宜粗不宜细。

14.3 居住地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级公共设施

14.3.1 关于居住地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级公共设施项目的说明

为了方便居民的使用并使公共设施达到一定的服务水平,在设置居住地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级公共设施时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适应,并符合公共设施的合理服务半径的要求。表14.3.2 中所列的公共设施项目,是为使居民生活达到一定生活水平的最基本的设施要素,并且各设施项目的一般规模是根据项目自身的经济合理性或经营管理需要确定的。

本标准与准则表14.3.2 “公共设施配置标准汇总表”中所列出的居住地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级公共设施是规划配置中所必须考虑的最基本的项目,在规划编制中,还可根据实际需求在表列设施项目以外,增加所需的公共设施。

由于居住地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级公共设施注意其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规模的合理性,因此这些设施的规模往往并不是很大。在长沙城市建设用地相对紧张的前提下,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尤其应注意节约用地,能够不独立占地的公共设施应尽量避免独立占地,可以将使用性质相容的公共设施采用综合楼或组合设置的方式,相对集中设置,这样既有利于集约用地,又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方便居民使用。

14.3.2 居住地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公共设施的配置说明

1、关于居住地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三级公共设施标准实施的说明

在实际适用有关社区设施建设的标准时,应根据规划用地的居住人口规模具体确定所需配置的公共设施项目。当规划的居住人口达到居住地区(10~15万人)的人口规模时,应配置居住地区级、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共三级的公共设施项目;居住人口达到居住区(3~5万人)的规模时,应配置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的公共设施项目;当居住人口达到居住小区(0.7~1.5万人)的规模时,应配置居住小区级的公共设施项目。

当居住人口规模介于居住地区与居住区之间(5~10万人)或居住区与居住小区之间(1.5~3万人)的规模时,除配建低一级应设置项目外,还应根据所增人数和周围的设施状况,增设高一级的部分项目和指标。规划用地内的居住人口超过居住地区规模的,应根据周围的设施状况,增设更高级别的公共设施。

2、关于居住地区级公共设施的设置说明

居住地区级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较大,基本与街道办事处的管辖人口规模相当,是为几个居住区提供配套和服务的。居住地区级公共设施主要包括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商业、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等类设施。其中,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主要指街道办事处的办公楼以及政策规定必须配置的多功能社区活动中心。居住地区级商业设施主要包括商场、综合超市、各种服务便利店和商品专业店。居住地区级的文化娱乐、商业等设施可以相对集中设置,形成居住地区级公共活动中心。

3、关于多功能社区服务中心的说明

多功能社区服务中心的设置是以改善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社区居民创造更便利的生活环境为出发点。为了进一步提高社区的服务功能,规定要在街道办事处一级设置多功能社区服务中心,面积不少于1500平方米,主要功能是助残、保健、婚介、家政、拥军优属、文体娱乐和便民利民等。结合目前长沙市各街道办事处所管辖人口规模的平均水平,将多功能社区服务中心定位为居住地区级公共设施,主要功能包含各项便民服务设施、文化娱乐和体育设施。

4、关于普通高中的设置说明

普通高中学生的年龄为15~17岁,现状全市该年龄段人口占全市总人口15‰,按普通高中的入学率达到95%以上计,并为适龄暂住人口入学需求适当留有余地,合30座/千人。在预测普通高中的学位需求时,应具体根据居住区的人口规模及年龄构成等因素进行,上述千人指标可作为指导性指标参照使用。

学位需求,从规模效益和资源优化利用的角度出发,优先建设36班高中,其次是30班和24班。在人口不足3.5 万人的独立地段,可考虑设置18班规模的高中。

普通高中学校的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及附属体育场馆及设施的面积规模应具体参照本标准与准则的相关规定。学校在选址时应尽量远离主干路,靠近主干路的学校应采取一定的防噪音措施。

5、关于初中的设置说明

初中学生的年龄为12~14岁,现状全市该年龄段人口占全市总人口36‰,考虑到初中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宜按100%计,并适当考虑适龄暂住人口的入学要求而留有余地,合40座/千人。在预测初中的学位需求时,应具体根据居住区的人口规模及年龄构成等因素进行,上述千人指标可作为指导性指标参照使用。

初中宜设24班、30班或36班,每班50座。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设施之一,初中实行就近入学的原则,因此初中应按照服务范围均匀布置。在确定学校班级数时,根据学位需求,在适当兼顾初中1000米服务半径的同时,从规模效益和资源优化利用的角度出发,优先建设36班初中,其次是30班和24班初中。在人口不足3万人的独立地段,可考虑设置18班规模的初中。

初中学校的用地面积、建筑面积规模以及附属体育场馆及设施的面积规模应具体参照本标准与准则的相关规定。学校在选址时应尽量远离主干路,靠近主干路的学校应采取一定的防噪音措施。

6、关于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设置说明

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政策,教育改革中提出的一项主要措施是在有条件新建地区建初中和小学合设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招收学生的年龄为6~14岁,现状全市该年龄段人口占全市总人口110‰,按入学率100%计,并适当考虑适龄暂住人口的入学需求适当留有余地,合130座/千人。在预测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位需求时,应具体根据居住区的人口规模及年龄构成等因素进行,并应考虑到周围已有的小学或初中的学位规模和实际的学生人数,上述千人指标可作为指导性指标参照使用。

九年一贯制学校宜设36班、45班或54班,每班50座。在确定学校班级数时,应根据学位需求,适当兼顾小学、初中合设学校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要求,从学生就近入学的角度出发,将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服务半径宜控制在500~1000米范围内。并从规模效益和资源优化利用的角度出发,优先建设54班学校,其次是45班和36班,在服务人口不足1.5万人的地区宜设置27班学校。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用地面积、建筑面积规模及附属体育场馆和设施的面积规模应具体参照本标准与准则的相关规定。学校在选址时应尽量远离主干路,靠近主干路的学校应采取一定的防噪音措施。

7、关于小学的设置说明

小学是我国推行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学生的年龄为6~11岁,现状全市该年龄段人口占全市总人口74‰,按入学率100%计,并适当考虑为适龄暂住人口入学需求留有余地,合80座/千人。在预测小学的学位需求时,应具体根据居住区的人口规模及年龄构成等因素进行,上述千人指标可作为指导性指标参照使用。

求,从学生就近入学的角度出发,将小学的服务半径控制在500米以内,并从规模效益和资源优化利用的角度出发,提倡优先建设30班小学,其次是24班和18班小学。

在不足1.5万人的独立地区可考虑设置18班小学。

小学学校的用地面积、建筑面积规模以及附属体育场馆和设施的面积规模应参照本标准与准则的相关规定。学校在选址时应尽量远离主干路,靠近主干路的学校应采取一定的防噪音措施。

8、关于幼(托)儿园的设置说明

目前,在长沙不足三岁的婴幼儿主要是通过祖父母或家庭保姆将孩子托养在家中,很少将孩子送到托儿所,因此托儿所的学位需求很小,也基本是采取在幼儿园中附设托儿班的方式来解决,很少有专门针对年龄不满三岁儿童的托儿所。因此,本标准与准则按照幼儿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将针对幼儿的教育设施定为可附设托儿班的幼儿园。幼(托)儿园保育2~5岁儿童,现状全市该年龄段人口占全市总人口39‰,就近入园率90%,合45座/千人。在预测幼(托)儿园的学位需求时,应具体根据居住区的人口规模、年龄构成及幼儿抚育方式等因素进行,上述千人指标可作为指导性指标参照使用。

幼(托)儿园宜设6班、9班、12班或18班,每班30座。考虑到方便幼儿就近入园和入托等因素,幼(托)儿园应按其服务范围均衡分布,且服务半径不宜超过300米。不足0.7万人的独立地段宜设一处幼儿园,规模为6班。

幼(托)儿园应独立占地,有独立院落和出入口,并保证有一定面积的室外游戏场地。幼(托)儿园的用地面积、建筑面积规模及其室外活动场地的面积规模和相应的设置规定见本标准与准则的表14.3.2。

9、关于综合医院的设置说明

综合医院是相对于专科医院而言科室设置比较齐全的医院。从规模效益和资源优化利用的角度出发,按照医院床位数将综合医院分为800床、500床和200床三种。

作为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公共设施类型之一,医疗卫生设施应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的原则。从完善卫生医疗设施系统和提高卫生医疗水平的角度出发,应建设不同规模的综合医院、各类专科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和基层卫生医疗设施。兴建综合医院宜根据床位的需求预测以及卫生医疗设施的建设现状,参照综合医院的不同规模标准来执行。按照居住人口的规模,居住地区和居住区可以配建500床或200床的综合医院,对于市级或区级医院而言,宜配建800床或以上规模的大型综合医院。各类专科医院的建设在参考综合医院标准的基础上,应结合专科特色具体确定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规模。

10、关于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设置说明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是政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以社区居委会为基本单位配备的基层卫生医疗设施,主要开展健康促进、卫生防病、妇幼保健、老年保健、慢性病防治和常见病诊疗等工作。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规模可按照社区居委会的人口规模,进行合理规划,但是原则上应按照每处建筑面积400~1000平方米的标准来执行。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不必独立占地,从集约用地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其与其它社区管理、服务或文化活动设施组合设置。

11、关于居住地区级、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文化设施的设置说明

文化设施包括市、区、居住地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等五级配置的各类不同规模的文化设施。其中,市、区两级的文化设施主要指由市、区两级政府设置的向社会公众开放、用来组织和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的大型公益性文化设施,主要包括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音乐厅、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文化宫等,都具有综合功能,适合举办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其次,还有大量居住地区级、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文化娱乐设施,这些设施量大面广点小,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文化、休闲和娱乐场所。

文化站主要是按照国家文化部关于建设群艺馆(市级)-文化馆(区级)-文化站(街道或镇级)的有关政策,结合长沙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现状设置的。文化站的面积规模为5000~7000平方米左右。

居住区级文化中心的设施内容主要包括文化康乐、图书阅览、科技普法、教育培训、老人活动、青少年活动和儿童活动中心等。在新建居住区,居住区文化中心的各活动设施可集中设置,不必单独占地;在现有居住区中进行文化设施改造和增建时,可将上述项目适当分散布置。其中,文化广场宜结合居住区绿地或户外社区体育活动场地等设置。

12、关于居住地区级、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体育设施的设置说明

体育设施包括市、区、居住地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等五级配置的各类不同规模的体育设施。其中,市、区两级的体育设施主要指由市、区政府设置的并向社会开放的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如长沙市体育活动中心和各区的区级体育活动中心,这些体育中心基本都包含有体育场、游泳池和体育馆等设施。这些设施适合举办大型群众性体育比赛。其次,还有大量居住地区级、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这些设施量大面广点小,是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基层性设施。

居住区级体育活动中心的面积规模为6000~10000平方米,其中包括室外体育设施的用地面积和室内体育设施(如健身房、羽毛球场等)的建筑面积,至少应包括室外健身场地、慢跑道、篮球场、羽毛球场、健身房和游泳池等设施项目。

从建设现状看,社区居委会的人口规模大部分不足2万人,而且长沙住宅建设的楼盘因为受用地条件、资金等因素的限制也多为居住组团或不足居住小区的规模,为了保证较小规模社区的体育活动场地也能达到满足基本体育活动要求的最小规模,同时也保证一定人口规模的社区真正能规划和建设有相应规模的社区体育活动场地,本标准与准则进一步将社区体育活动场地的用地面积根据社区人口规模的不同细分为三级:200~500平方米(人口规模小于0.5万人)、1500~3000平方米(人口规模在0.5~1万人)和3000~6000平方米(人口规模是1~2万人)。这种细分有利于社区体育活动场地的规划标准在实践中落实。

13、关于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的设置说明

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主要包括社区服务站、社区康复中心、文化广场(公园)、图书室和劳动保障站。前四项设施也是方便社区居民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设施,因此作为基本项目纳入本标准与准则中。从集约用地的角度出发,可以将这些设施相对集中布局,形成居住小区级公共活动中心,并方便居民的使用。

14、关于商业设施的设置说明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商业设施的设置更多地受市场调节,尤其是商业设施项目的设置更加灵活多样,不再拘泥于以往的商品品种单一的

小规模商店,而是趋向于利用住宅建筑的裙房开设大规模、综合性的超市,或者与社区其它商业、服务业或社区服务设施组合设置。目前住宅建设中商业设施的配套齐全程度越来越受到社区居民的重视,住宅商业设施建设受市场调节程度较高,建设水平也相对较高。从保留一定的规划弹性并提高规划刚性的目的出发,本标准与准则仅对保障社区肉菜市场以外的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商业设施制定建筑面积的千人指标,而不对商业设施的具体项目和用地面积提出具体要求。

社区肉菜市场是关系到居民生活方便程度的重要设施之一。尽管已经出现了大量现代超市,可以为居民提供购买食品、蔬菜和肉类的商业设施,但是考虑到居民消费水平、消费需求及消费习惯存在一定差别,因此本次修订仍然保留“社区肉菜市场”,并将其建筑面积规模指标确定为500~1500平方米,社区肉菜市场的建设也应该在室内,并配备较齐全的给排水和电力设施,使肉菜市场的购物环境能得到基本保障。15、关于市政设施项目的说明

市政公用设施项目主要包括道路交通、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燃气工程、电力工程、通信工程、环境卫生及城市防灾和减灾等设施。每类设施中各包含有一些具体项目,一部分项目的设置是以一定的服务人口规模来配置的;而大多数设施要根据具体的实际地形条件和需求来设置,设施的规模不能简单地与一定的人口规模对应来设置,在实际的规划编制工作中,需对这些设施个案研究,确定规模并选址。因此,在表14.3.2中所列的市政公用设施项目是那些基本以一定的服务人口规模来配置的项目,除表14.3.2中所列项目以外的其它市政设施项目主要包括:

(1)道路交通设施:公交场站、社会停车场、加油加气站等;

(2)给水、排水设施:给水泵站、污水处理厂、污水泵站、雨水泵站等;

(3)电力设施:变电站、城市电厂等;

(4)通信设施:长途局、端局、目标局、长途枢纽局;宽带(IP)局址;移动通信局址、移动通信基站等;

(5)广电设施:有线电视中心、有线电视分中心、有线电视小区管理站等;

(6)燃气设施: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天然气门站、燃气抢修站等;

(7)消防设施:普通消防站、小型普通消防站、路上特勤消防站、水上特勤消防站、直升机特勤消防站、消防培训基地、消防修理中队等;

(8)环卫设施:垃圾转运站、垃圾填埋场等。

上述市政公用设施的规划标准参见本标准与准则第15~17章的有关规定。

第15章道路和交通规划设计要求

15.1 城市道路

15.1.l 一般规定

15.1.1 按国家标准GB50020-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和部颁行业标准CJJ37-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规定,城市道路划分为四类三级。长沙市按规划年限2020 年的人口数量可属Ⅰ级范围。

15.1.1.2 计算行车速度(即设计车速)是确定道路技术标准的依据,本条文是依据《城

市道路设计规范》而制定。

15.1.1.3城市道路的横断面,是由机动车车行道、非机动车车行道、人行道、分车带和

道路两侧的绿化带所组成的,其总宽度称城市道路红线宽度。城市道路红线宽度包括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宽度。中间隔离带和两侧带必须计入道路用地范围之内。

道路红线宽度必须同时满足交通需求及市政管线敷设的需要。当人行道宽度不能满足市政管线的敷设要求时,道路两侧的绿化带与人行道的合计宽度必须满足市政管线的敷设要求。

市政管线包括电力、电信、燃气、给水、雨水及污水等工程管线,其敷设技术标准按《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的规定执行。

15.1.1.4城市道路分车带是由分隔带和路线带组成。

15.1.2 公路等级是按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的规定划分为五个等级。15.1.3 公路与城市道路连接或城区的外环路一般均采用公路的设计标准,其等级亦按与连

接道路的等级一致:城市外环路一般采用高速公路的设计标准,可按交通部颁布的技术标准和相应的规范进行设计。

15.1.4 高速公路是全封闭、全立交的道路,设计时速一般在100-120km/h,是承担市际,

对外远距离运输任务的道路。

15.1.5 城市快速路是联系各区,镇、机场、港口工业区,仓库区等长距离的交通性干道,

一般位于城市中心的外围或是环路,可以全封闭,亦可部分封闭,两侧不宜规划设置大型公共建筑物的出入口。设计时速80km/h至60km/h,可供机动车行驶,应控制其出入口,必要时在两侧可以设辅道,以汇集车流。快速路进入铺道出入口的距离一般不小于1km,行人横过采用天桥或地道。

15.1.6 城市主干路是城市各区间交通性干路,设计行车速度一般为50~60km/h;城市主干

路是联系城市各区组团间的交通性干道。

15.1.7 城市次干路是联系主干路的道路,承担组团或市内相邻区间短距离出行的道路。是

起到交通和生活服务的功能。设计行车速度为40~50km/h;

15.1.8 支路是承担小区内及大型建筑出入的交通,支路主要起交通的到达的作用,在现代

化城市中,一定要重视支路的规划与建设,尤其在城市CBD地区,其支路网密度可提高到10km/km2以上,以满足城市小汽车普及与发展的需求。

15.1.9 城市各类道路规划指标值参照95年颁布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制定,其

中个别指标应该进行适当调整。

15.1.10规划的城市道路面积率参照同等规模城市得出。

15.1.11 小区改造时,由于用地紧张,建筑密集,道路各项规划指标可以采用表下限数值。

15.1.12 依据《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设计无障碍坡道及有关标

志。

15.2 人行交通

15.2.l 一般规定

15.2.1.1 行人的安全非常重要,为此在道路增设一些必要的设施,科学组织行人交通,要

形成立体的步行交通系统,特别是在条件允许时行人通道与商业网点结合起来吸引行人,减少地面行人出行的压力。

15.2.1.2 行人横穿过宽的道路,应该设置安全岛,一般用设施墩或划线。

15.2.1.3 通过调查,不同地带的行人由于携带物品不同其步行带的宽度有别。数值在0.6

-1.0m,一般地区平均为O.75m,在车站、商场、购物中心等人流集中地区,其平均宽度可取O.9m。

15.2.1.4人行道最小宽度,视人流量大小和所处的地区而别,但有时往往还要考虑市政工

程管线铺设的需要,可适当增加宽度。

15.2.2 人行天桥或地道的设置条件,参考了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3-3-2中

的《人行天桥和地道的设置条件研究》成果及《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而定,人行天桥的设置除了考虑人流量外,还要考虑天桥与周围环境和景观的配合协调。

15.3 自行车交通

自行车交通是一种适于中、短途出行的环保的交通方式。自行车交通设施包括自行车专用道、道路两侧的自行车道以及自行车停放处等,其各项设施的技术标准见《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及《城市道路设计规范》(GJJ37-90)的相关规定。

除了交通功能的自行车专用道外,还可以在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及沿江地带等适宜的地区设置休闲健身自行车专用道。

15.4 道路交叉口

城市道路交叉口,是路网规划的节点,是道路与道路,道路与铁路相交汇的地方,交叉口的规划与设计关系到路网整体功能的发挥,是交通畅通与否的关键。确定交叉口类型是道路网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其形式的选择,除了依据交通量外,还要考虑周围环境和用地可能性。平面交叉口其通行能力,主要参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15.4.1 道路平面交叉口,在城市中是占绝大多数,平面交叉规划用地面积,是根据《城市

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而确定的。

15.4.2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口

15.4.2.1城市道路修建立体交叉,一般要有二个条件,一是技术条件;二是经济条件。15.4.2.2关于立体交叉形式选择,应尽量做到结构形式简单适用,便于行驶,减少占地。

15.4.2.3城市中立交的分布,应从道路网整体上统一考虑,根据交通需求并结合用地、景

观等因素对立交形式进行综合分析,尽量降低其不良影响。

15.5 广场

城市广场可分为交通集散广场、市政广场、纪念广场、宗教广场、商业、休息娱乐文化广场等。在此只研究具有交通集散功能的交通广场。其主要位于火车站、航空

港、水运码头、城市主要道路交叉点,是人流、货流集散的枢纽地段。广场规模用地面积及与周边环境关系,主要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确定。

15.6 城市交通公用设施

15.6.1 公共交通

15.6.1.1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政策提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汽车为辅,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客运交通网络。

客流量大小是发展轨道交通的定量依据,提出了当单向高峰小时客流量达到1.O-

3.0万人时,应发展中等运量的快速轨道交通,如轻轨。当单向高峰小时客流量达到

3.O-6.0万人时,应发展大运量的快速轨道交通如地铁,可作为进行城市客运交通

规划的依据。目前限于资金,难以按交通规划建设轨道交通时,应预留发展轨道交通的用地。

15.6.1.2目前我国城市在交通量高峰时公共交通普遍运行速度低,经营状况不良,为改变

此种情况,开辟城市公共交通专用路或专用线,一般可提高车速5O%左右,提高客运量5O%。

15.6.1.3城市干线道路上公共交通车辆停靠站为了不占道路面积,避免对交通干扰,采用

港湾式停靠站,其长度可考虑用2-3台车的长度。

15.6.1.4公共汽车场站设施用地指标是依据建设部《公共电汽车建设标准》而制定的。有

关铁路、港口及机场等的规划用地指标,可参考行业标准执行。

15.6.2 城市机动车公共停车场规模,应根据停车需求预测得出。

配建停车场

国内外大城市中的各类配建停车场泊位约占市区停车设施供应总量的5O%以上。参照国内外停车场规划及相关配建指标,结合长沙市建筑工程配建停车场(库)规划设置规则进行设置。

自行车公共停车场

有关自行车停车场规划的条件、规定均按《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确定。15.6.3 加油站

市内不宜建油罐总容量为61~150立方米、其中单罐容量大于等于50立方米的加油站。主要原因是该类加油站储罐容量大,加油数量多,对周围的影响威胁也较大。

加油站出入口既要尽可能靠近道路特别是城市的主要干道和城市的出入口,以方便汽车加油,又要尽量避免干扰交通运输和降低道路的通行能力。

15.7 城市道路交通噪音

15.7.l 一般规定

15.7.l.1由车辆轮胎与路面摩擦、滚动、喇叭声和发动机发出的声音,统称为城市道路交

通噪音,噪音用等效声级leq(dBA)表示。

15.7.l.2由于车辆种类不同,路面粗糙度、交通量及车速不同,所产生的噪音也各异,对

建筑物的影响不尽相同。

15.7.l.3由于建筑功能不同,要求的噪音标准,按国标GB3096-8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

准》确定见表10.7.l

目前城市随着交通量的增长,其噪音强度也会随之提高,一般白天可控制在70分贝左右,夜间控制在65分贝左右。如能按规定标准在道路两侧设1O-30m的绿化带时,可降低噪音4-12分贝。

15.7.2.1列举了混凝土路面,有30%重型车混合,距道路缘石1Om处,在不同交通速度和

流量情况下不设防护措施时的噪音等级。

15.7.2.2住宅和道路之间在无屏障情况下的交通噪音等级是香港测定的数据,可供参考。

15.7.2.3由于道路绿化宽度不同,在不同植树方式情况下,所能起到的降低噪音等级不同,

当绿化带宽度为10-3Om时,可以降低噪音4-12dB(A),其隔音效果是显著的,因此,在城市建设时应重视绿化带的规划和建设。所提数据是按前苏联《城市规划设计手册》的规定而提出。

第16章市政设施规划

16.1 给水工程

16.1.1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原则

城市水资源和城市用水量之间的平衡是指水质符合各项用水要求的水量之间的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58号《城市供水条例》第十条规定:“编制城市供水水源开发利用规划,应当从城市发展的需要出发,并与水资源统筹规划和水长期供求规划相协调”。因此,当城市采用市域内本身的水资源时,应编制水资源统筹和利用规划,达到城市用水的供需平衡。

当城市本身水资源贫乏时,可以考虑外域引水。可以一个城市单独引水,也可以几个城市联合引水。《水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兴建跨流域引水工程,必须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论证,统筹兼顾引入流域的用水需求,防止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因此,当城市采用外域水源或几个城市共用一个水源时,应进行区域或流域范围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并与国土规划相协调,以满足整个区域或流域的城市用水供需平衡。

16.1.2 给水系统

16.1.2.2 配水管网设置成环状是安全供水的保证,即使建设初期不能实现,也应采取分期建

设的方法来实现。

16.1.2.4 按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规定,生活饮用水的水源必须设

置卫生防护地带。所以在确定水源时,为确保取水量和水质的安全可靠,应取得水资源机构、卫生防疫等部门的书面同意,对取江河湖泊水的卫生防护应积极取得环保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16.2 排水工程

主要结合《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0318-2000)与《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P1863来进行。

16.3 电力工程

16.3.1 负荷预测

城市电力工程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区电力系统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深化和落实。城市电力工程规划是依据城市规划和地区电力系统规划的总体发展目标以及有关标准,并考虑本地的资源条件和能源的合理利用等因素,正确处理近、远期发展关系,提出城市发、输、变、配、用电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电力规划方案。

根据负荷分布和城市地形、地貌特点,对城市各项电力设施在城市空间进行统筹安排,合理配置。城市建设发展规模与城市电力发展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电力发展应立足于满足城市用电需要;同时,城市国民经济发展、人口规模的确定也受电力供应条件的制约。在编制城市电力工程规划的工作过程中,城市规划、电力等部门应密切配合,共同研究,规划的编制才能做到科学合理、经济实用。

16.3.1.1负荷预测是城市电力工程规划编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是合理确定城市电源、电网

规模和布局的基本依据。负荷预测要具有科学性,应采用多种方法预测,互为补充,相互校核。常用的负荷预测方法有以下几种:

(1)弹性系数法:适于中、远期负荷预测,其预测数学模型为:

A=A0(1+R)n·X 或A=A0(1+X·R)n

式中:A——预测期末用电量(或负荷值);

A0——预测起始年用电量(或负荷)值;

R——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

N——预测期年数;

X——电量弹性系数,或电力弹性系数。

用电量(或负荷)年均增长速度电量或电力弹性系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采用弹性系数法,关键是对预测期弹性系数的确定。预测期弹性系数应以现状弹性系数为基础,并对今后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用电结构变化以及节能等情况加以分析确定。采用弹性系数法既可用国内生产总值进行综合预测,也可用不同产业产值进行分项预测,然后汇总所得预测总值。当规划弹性系数小于1时建议用A=A0(1+X·R)n公式计算。规划弹性系数大于1时建议用A=Ao(1+R)n·X计算。

(2)负荷密度法:应根据不同的用地功能,分别采用不同的负荷密度指标。在汇总各不同地块的负荷值时,应考虑不同地块间负荷的同时系数。负荷密度的取值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用地性质、不同时期和不同开发强度的要求,并与其它指标相互校核。(3)综合用电水平法:确定综合用电规划指标时,首先要研究现状用电指标,并参考国内外同类型城市的用电指标,结合本地能源资源条件、能源构成、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居住条件、气候、生活习惯和供电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综合用电水平法主要用于预测城市第三产业及居民生活用电负荷。

(4)单位建筑面积负荷密度法:应注意单位建筑面积负荷指标的选取,既要考虑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又要适应远期负荷增长的用电需要。在采用单位建筑面积用电负荷指标时,应明确所用指标值的含义,并应考虑各级同时系数。

16.3.1.2.5城市规划用电指标的确定需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和长时间的资料积累。负荷

预测时必须考虑相应片区的开发强度和节能设备的使用,以及其他种类能源的代换使用等因素。在不同层次规划中,应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相互校验,指标的选取应结合规划对象的自身特点,近远期结合,并应与上层次规划相互校核。出入较大的应找出问题所在,深入研究确定。

16.3.2 供电设施

本条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要求,以及发电厂的建厂条件、国家关于逐步关停中小型燃油电厂的政策而制定的。城市电力部门应与城市规划部门和环保部门等密切配合,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近期与远期、生产与生活、局部与全局之间的关系,协调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港口、风景资源和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关系和矛盾。16.3.3 电力线路和高压走廊

16.3.3.1电力线路分类

16.3.3.2高压走廊布置原则

1、采用架空线路与电缆线路相比,有造价低、投资省、载流量大、施工简单、建设速度

快、维护简单、易发现和处理事故等优点;缺点是占地多,易受外力破坏,对景观环境有一定影响。城市建设密集区内的现状架空线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宜改造为电缆埋地暗敷。

2、城市高压线路走廊,应尽量减少占地面积,并应符合有关技术规范要求。在条件允许

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同塔多回路架设。

3、本条中所列城市高压架空线路走廊宽度参考值是根据《城市电力规划规范》

(GB/50293-1999)中“市区35—500千伏高压架空电力线路规划走廊宽度”数值确定的。该数值已包含导线边防护距离。适用于城市市区及用地紧张、建筑物密集、线路走廊困难的地段,导线采用单回或双回垂直排列方式。

16.3.3.3安全防护技术要求

1、架空电力线路对邻近设施的电磁干扰影响和危险影响距离允许值,应按有关国家标准

规定和相关的电气技术规模执行,具体应符合下表的有关规定:

架空电力线路对电视差转台、转播台无线电干扰的防护间距(单位:米)表16.3.3.3-1

(GBJ143—90)。

2、本条款规定的不同电压等级的架空线路与机场导航台、定向台的防护间距应符合的相

关规定见下表:

架空电力线路与机场导航台、定向台防护间距表16.3.3.3-2

3、本条款规定的架空线路与建筑物的最小垂直净距和水平净距应符合的相关规定见以下

各表:

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在导线最大计算弧垂情况下)表16.3.3.3-3

根据《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10千伏线路与建筑物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为3.0米。

边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最小距离(在最大计算风偏情况下)表16.3.3.3-4

根据《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10千伏架空电力线路边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安全距离不应小于1.5米。

4、本条款引自《110KV~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092-1999)。

5、考虑城市景观及规划建设道路和立交桥的可能性,提出对地净空要求。

16.3.3.4、电缆通道

1、为规范设计和便于管理,原则上电力线路沿道路东侧或南侧布置,通信线路沿道路西

侧或北侧布置。

2、隧道敷设方式适用于变电站出线电缆条数多,或各种电压等级电缆平行敷设的地段。

隧道应在变电站的选址及建设时统一考虑。采用隧道方式可改善城市景观,节约土地空间,便于专业管理;但不足之处是投资较大,日常维护工作较多。

3、市区内新建电力电缆沟应采用隐蔽式,原盖板明沟应逐步改造为隐蔽式。

4、220千伏、110千伏电缆通道指标是根据《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94)

确定的,一般110千伏线路采用穿管埋地或复合沟方式敷设。采用穿管敷设方式时,考虑电缆间间距0.25米,两则各预留安全间距0.75~1米。采用管沟敷设方式时,单沟双回110千伏线路净宽约为1.40米,考虑结构层,总宽约为2.10米;双沟四回110千伏线路,净宽约为3.04米,考虑结构层则总宽度约为4.0米。

16.4 通信工程

16.4.1 城市邮政设施规划原则

16.4.2 邮政局所

我国有些城市仍采用合制局形式(含有电信部分)。邮政支局根据服务人口、年邮

政业务收入和通信总量,分一等支局、二等支局、三等支局。邮政所是邮电支局的

下属营业机构,一般只办理邮政营业,收寄国内和国际各类零星函件,办理窗口投

递各类邮件,收寄国内各类包裹,开发兑付普汇等,根据业务量,邮政所分一等所、二等所、三等所。主要根据服务人口划分等级。老市区主要依邮政年业务收入和通

信总量划分等级。邮政支局和电话端局的设置应设在各区人口居住集中的地点,以

方便人民生活与需要为准。各邮电设施的布置应尽量设在负荷中心,同时考虑了

节约用地的原则。

16.4.3 移动电话网规划

大区制系统在其业务区内有一个或多个无线频道,服务半径为30KM左右,变可

大至60KM,频率450HZ。大区制用户容量小,一般几十至几百户,多到几千至一

万户。小区制系统是将业务区分成若干蜂窝状小区(基站区),基站区半径为

1.5-15km,频率900HZ。小区制用户容量大,容量可达100万户。界于大区制和小

区制之间的一种系统,称为中区制移动通信系统,即每个无线基站服务半径为

15-30KM之间,容量1000-10000用户。

移动通信目前正处于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逐步向第三代陆地公众通信系统发展阶段。由于移动通信系统用户端设置在基站,并考虑长沙市用地紧张,移动交换

局一般不单独占地。在用地条件允许时可将多个移动交换局设置在同一局址内,占

地约3000~4500平方米。移动通信基站不宜设置在医院、幼儿园、中小学等建筑

内。

16.4.4 微波通信规划

微波通信是国家电信传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抵抗自然灾害、战备通信中担负着通信保障作用,要保护好现有的公用微波通道,确保微波通信在平时及紧急

情况下的畅通。

要解决好微波通道保护和城市建设的矛盾,一般不再新建微波通道和微波站,微波专网宜改用宽带无线接入方式,目前宽带无线接入系统设备成熟,成本低,不

仅可以节省频率资源,还可以减少对城市空间景观的不良影响。

发展公用微波通信应与城市规划建设统筹安排,同时为避免重复投资,应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公用电信微波通道。

16.4.5 有线电视广播线路规划

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正逐步由单向广播式网络向双向交互式网络发展。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由中心、分中心、小区管理站、片区机房四级网络构成。片区机房、管理站宜采用附建方式,不宜单独占地。一般分中心也可不单独占地。

16.5 燃气工程

天燃气分为气态天燃气和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分为瓶装液化气和管道液化气。

16.5.1 城市气源规划

气源是指向城市燃气输配系统提供燃气的设施,主要有天然气站、煤气制气厂、液化石油气基地、液化石油气化站等设施。其中煤气制气厂选址原则是:

(1) 厂址应具有方便、经济的交通运输条件。

(2) 厂址应具有满足生产、生活和发展所必需的水源和电源。

(3) 厂址宜靠近生产关系密切的工厂,并为运输、公用设施、三废处理等方面的协作创

造有利的条件。

(4) 厂址应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和较低的地下水位。地基承载力一般不宜低于10t/

㎡,地下水位宜在建筑物基础底面以下。

(5) 厂址不应设在受洪水、内涝威胁的地带。气源厂的防洪标准应视其规模等条件综合

分析确定。位于平原地区的气源厂,当场地标高不能满足防洪,而采取垫高场或修筑防洪堤坝时,应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论证。

(6) 厂址必须具有避开高压输电线路的安全空隙间隔地带,并应取得当地消防及电业部

门的同意。

(7) 在机场、电台、通讯设施、名胜古迹和风景区等附近选厂时,应考虑机场净空区、

电台和通讯设施防护区、名胜古迹等无污染间隔区等特殊要求,并取得有关部门的同意。

(8) 气源厂根据城市发展规划预留发展用地。

16.5.2 城市燃气输配设施规划

区域调压站是指连接压力不同的城市输气管网的调压站;用户调压站主要指与中压或低压管网连接,直接向居民用户供气的调压站;专用调压站指与较高压力管网连接,向工业企业和大型公共建筑供气的调压站。

城市燃气的多种压力级制,各种压力级制间的转换必须通过城市调压站来实现。调压站是燃气输配管网中稳压与调压的重要设施,其主要功能是按运行要求将上一级输气压力降至下一级压力。当系统负荷发生变化时,通过流量调节,将压力稳定在设计要求的范围内。

1、液化石油气

(1)液化石油气储配站是接收储存和分配液化石油气的基地,它的主要任务是,把接收的液化石油气存入储罐,将液化石油气储入钢瓶和槽车,并发送到各供应点气化站或大型用户。

(2)储存区尽量选择在交通与外围建设条件好的地点,在满足防火要求条件下尽量靠近市区,以减少市内运输距离。

2、天然气储配站

(1)天然气储配站的总储气量是参照《城镇燃气设计规范》有关数据确定。

(2)气态天然气储存有地下气库储气、高压球罐储气、低压干式罐储气和地下管束储气等几种方案。地下气库储气方案因地质情况不明,目前不具备条件,规划中可不考虑。

3、瓶装供应站

(1)为便于用户更换气瓶,供应站一般都设在居民区内,从安全的角度考虑,供应规模不宜过大。目前,从各城市瓶装供应站供气范围大都在5000—10000户。

(2)供应站的占地面积为生产用地占地面积,供应站总面积(含其他一般建筑物与瓶库的退缩距离)为500--600m2。

(3)瓶装供应站的瓶库与站外建筑物、构筑物的防火间距是采用《城镇燃气设计规范》第6.5.5条数据。

4、管道液化气

与瓶装供气相比,管道供气是更理想的供气方式,管道气化率是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远离市政燃气管道的用户,可采用临时气源(如CNG卫星站、LNG

气化站、LPG气化站等)供应管道气。

在建设方式上,新区的燃气管道可配合道路建设同步施工,既可以降低工程造价,又避免了日后对道路的重复破坏;旧区可根据建设条件逐步发展管道气,使瓶

装气供应方式有序地向管道气供应方式转换。

16.6 竖向规划

16.6.1竖向规划首先要充分利用地形,而不要把改造地形、土地平整看作主要目标。

16.6.2城市规划应将城市用地的主要控制标高进行综合考虑,使建筑、道路、排水的标高相

互协调,配合城市用地的选择,充分适应自然环境,而对不适的自然地形加以改造,节省土石方工程量,注重地形地貌、建筑物高度和形成城市大空间的美观要求。

16.6.2.1 竖向规划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贯彻国家提出的“适用、经济、

美观”的基本建设方针。作为改造整治用地任务的竖向规划,尤其应重视工程的安全,过去由于规划和设计考虑不周所引发的滑坡及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被破坏等灾难是不少的。

16.6.2.2 十分珍惜和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节约耕地是我国的根本国策,竖向规划工作要努

力执行好这一国策,充分发挥土地潜力。

16.6.2.3竖向规划要适宜于布置建(构)筑物,满足防洪、排涝、交通运输、管线敷设要求,

又要充分利用地形、地质等环境条件,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随坡就势,结合其内在的要求和各自的特点,作好高程上的完美安排。不能把竖向规划当作平整土地,改造地形的简单过程,而是为了使各项用地在高程上协调、平面上和谐,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6.6.2.4避免填方无土源,挖方无出路,如需取土或弃土时,应考虑场地周围情况。

16.6.2.5自然地形地貌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对自然环境应更多去适应,较少去改造,避免

对自然环境造成大的破坏,城市景观特色的塑造,最主要应源于对城市自然环境和地形创造性地利用。

16.6.2.6对影响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控制点标高,要全面研究,排水干管出口标高(管底标

高)宜高于常年水位标高,也可采用淹没出流,但洪水位期间,水流不能通过排水管倒流和通过检查井或雨水口反壅,造成城市积水。应避免高填、深挖,减少土石方建(构)筑物基础、防护工程等的工程量。

16.6.2.7布置建筑物应尽量配合地形,在照顾朝向的条件下,争取顺等高线布置,尽量不改

变原有自然等高线。

16.6.2.8场地的规划高程应比周边道路的最低路段高程高出0.2m以上,雨水排出口内顶高于

年平均水位才能保证雨水排放系统正常情况下排水顺畅。

16.6.3表中所列坡度是参照有关技术规范及手册编制下限值为满足排水要求的

最小坡度。

对于广场及场地的竖向设计坡度,往往因使用功能不同或地面材料不同而分别采用适宜的控制值。当广场兼作停车场时,停车区内的坡度不宜过大,以防溜车,

据测试,小汽车在不拉手闸的情况下发生溜滑的临界坡度为0.5%。

16.7 管线综合

16.7.1 一般规定

16.7.1.2考虑到城市设施安全及环境的美观,在城市主次干道及住宅区内敷设的各种工程管

线均应地下敷设;工业区内某些工业、生活管线可架空敷设。在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考虑逐步将架空敷设的工程管线转入地下敷设。

16.7.1.3采用城市统一坐标和标高系统可以避免工程管线发生混乱和互不衔接的现象发生,

工厂内部或者相对独立地区为了本身的设计和施工方便,自设一个独立的坐标系统。

但厂界的转角和工厂管线的进出口以及相对独立区域的边界必须使用城市统一的坐

标系统和标高系统。

16.7.1.4考虑经济因素,如现状管线没有损坏,且走向与规划路中心线平行,只因管径较小,

满足不了规划需要,应尽量保留,在道路、管线综合规划前提下,可考虑另规划敷设同类别工程管线。在旧区改建规划设计中,对于符合规划可利用的现状工程管线应结合规划予以保留。

16.7.1.6 工程管线与地下人防、地下铁路、地下通道等地下隐蔽工程存在着密切关系:

1、工程管线需在上述工程设施上面通过时,其地下工程构筑物覆土应有足够的厚度能满

足工程管线覆土厚度要求。

2、工程管线在上述工程设施两侧平行敷设时,应满足工程管线与地下构筑物之间所要求

的距离,

3、工程管线应避免在上述设施内交叉穿过,必须交叉穿过时,应采取保护措施。

16.7.2 直埋敷设

16.7.2.1将工程管线布置在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下可减少由于在工程管线敷设和维修过程

中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16.7.2.3(1)在城市道路上规划固定工程管线位置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①防止不同类别的工程管线之间相互干扰。

②便于规划管线设计,综合管理。

③各工程管线在道路下的规划固定位置在特殊情况下可在征得规划及有关部门同意后

改变。

(2)由于地下工程管线是沿道路的走向利用道路下面空间敷设的,所以地下工程管线的走向应与道路中心线平行,切忌任意斜穿道路或者同一管线多次从道路一侧转到另一

侧。

(3)随着城市道路宽度不断增加,道路两旁建筑高层化引起容量增加,管线单排敷设势必导致工程管线横穿道路次数增加,这不仅增加了支管的长度,多占用道路下空间,而且增加工程管线之间的交叉,不利于工程管线的布置,因此在道路较宽时,可将配水、配气、排水管线等沿道路两侧作双侧敷设。

16.7.2.5不应将两种工程管线上、下顺向重叠敷设,主要原因如下:

1、施工有难度,结构很难处理

2、维修不便

3、两种管线井、闸室难布置

16.7.2.11各种工程管线之间的水平、垂直净距参照国际《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并结

合长沙市目前实际制定。

16.7.4 架空敷设

电力架空线与电信架空线分别架设在道路两侧,目的是避免干扰。

16.8 城市环卫

城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应由城市规划部门和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共同编制,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审定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16.8.1 垃圾收集与处理

16.8.1.1 根据《长沙市环卫设施规划文本》并结合《环卫设施规划》,实行城市垃圾收运和

处理的分类化、容器化、密闭化和机械化将成为必然趋势。

16.8.1.2 本条款确定的城市人均垃圾产生量指标,考虑了长沙实际情况(2002年人均1.1公

斤/日左右),又根据发展需要留有适当余地。

16.8.1.3 垃圾收集

1 城市发展要求提高城市垃圾收集和储运的现代化水平,强调垃圾收集过程中的密闭化

和机械化,淘汰简易垃圾池、露天垃圾桶点及散装垃圾屋, 消灭垃圾收运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垃圾收集的分类方式根据垃圾处理方式确定,分类收集容器应按建设部统一规定进行标识。

2 主要采取上门收集和居民自行投放后由人力车收集等收集模式,因此收集站的服务半

径不宜过大,以保证垃圾的及时清运。

3 不同工业企业产生的工业垃圾量不同,应根据工业性质和工艺分别确定。本条款指标

参考长沙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的工业平均垃圾产生量,并进行适当调整而确定。

4 工业垃圾应进行分类收集,普通工业垃圾为允许与生活垃圾混合清运处理的服装棉纺

类、皮革类、塑料橡胶类工业废弃物,其余为有害工业垃圾。对有害的工业垃圾,应单独收集、储运、处理,防止工业污染。

5 因为医疗卫生垃圾有可能带来二次污染,造成疾病的传播,因此必须通过严格的程序,

进行单独处理。

6 建筑垃圾由于量大、质地复杂,全市应指定集中统一的地点消纳。

16.8.1.4垃圾转运

1、本条款参照《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CJJ47-1991)中2.2.5条,增加了垃圾转

运站之间的二次转运,避免大量中、小型吨位的环卫车辆远距离运输,以提高垃圾运输效率,节省成本。由于垃圾转运站占地较大,对周边环境影响也较大,一般宜设置在城市建成区以外。本条款中规定垃圾转运站周边设置绿化隔离带最小宽度是考虑到

关于《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的补充规定

长沙市城乡规划局关于《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的补充规定 为了加强规划管理,统一规划许可审批标准,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对《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下称《技术规定》)未明确的内容以及概念易模糊、产生歧义的条文作出如下补充规定。 第一条城市建设应按规划成片实施,一般应以街坊为单 位,以规划道路为界限,规划蓝线原则上应划至用地周边规划道路中心线。无单独建设条件和规划部门认为不适合单独建设的,必须按规划要求整合周边用地。(新增-修改《国土与规划协同工作会议纪要》长规纪[2009]186号)第二条多个控规地块组合的项目,各地块规划指标经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可在用地范围内部总量平衡。(新增) 第三条居住或商住用地的容积率一般不得小于1.0。(新增-修改《规划审查规定(试行)》长规发[2008]93号第十九条) 第四条工业项目的建筑容积率原则上不得低于1.0,绿地率不高于15%,生活设施、后勤保障、办公服务等配套设施用地面积一般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的7%。(新增-摘录《政府办公厅关于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长政办发[2010]6号) 第五条非居住建筑(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以及幼儿园、托儿所生活用房和大、中、小学教学楼除外)位于居住建筑北向时,其建筑间距按该非居住建筑在居住建筑南向同型布置的建筑间距控制,其间距最小值低层不小于6米,多层不小于9米,同时须满足消防和各专业规范要求(两栋建筑间距值内插建的情况除外)。(新增-修改《居住建筑间距和日照管理规定》第十一条(二))

第六条高层建筑位于南侧,与相邻居住建筑为非平行布置时间距按下表: 注:①表中“S”为南北向布置时的标准间距值; ②表中“a”为相邻建筑的夹角。 ③表中“间距”为建筑南北向重叠部分的平均间距。 ④建筑间最近点距离在建筑间距Ⅰ、Ⅱ、Ⅲ类区分别为0.5S、0.6S、0.7S。 (新增-修改《居住建筑间距和日照管理规定》第十条(四)) 第七条高层建筑,临城市规划道路为建筑主朝向且建筑主体直接落地的(无裙房),退让规划道路可按《技术规定》要求减少2米。(新增)第八条在项目建筑基地内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开放空间的,不另奖励增加可建建筑面积。(修改《技术规定》第3.8条) 第九条居住及商住用地内商业建筑原则上应集中设置。临12米以上城市道路的商业应设置宽度不小于2.4米的骑楼(临城市道路仅设置集中的人流出入口的大型商业可不设骑楼),且应配建为其服务的相对独立的停车场(库)。(修改《技术规定》第6.9条) 第十条居住用地及商住用地临路幅宽度26米及以上城市道路设置的商业其建筑总长度(含建筑底层商业部分)不应超过用地临城市道路边线总长度的30%;临路幅宽度26米以下城市道路设置的商业其建筑总长度(含建筑底层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经请示建设部同意,长沙市人民政府决 定对《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简称上版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1、城市性质: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全国历史文化 名城。 2、规划期限:近期规划至1995年,远期规划至2010年,远景设想至2030年。 3、城市规模:2010年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控制在160万人左右,市区城市建设用地规 模控制为155。1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总面积966平方公里。 4、城市用地布局结构形式为“一主体、两翼、两组团”。一主体为城市旧城区周围集 中联片发展地域;两翼指马坡岭泉塘为东翼、望城坡天顶乡为西翼;两组团指捞霞组团和坪 塘组团。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其它有关法律;(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它有关国家规范标准;(3)《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 计划》及《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五”发展规划》;(4)《长沙市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

略纲要》及《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5)《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以及长沙市的实际情况。 长株潭、市域、规划区、都市区、主城区。 1、长株潭指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区域。 2、市域包括长沙市区、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和浏阳市。 3、规划区包括市区全部,长沙县暮云镇、黄兴镇、榔梨镇、黄花镇、星沙镇、跳马乡、 干杉乡、安沙镇、北山镇以及望城县全部,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 4、都市区是由集中的规划建设用地及这些用地之间的自然环境共同构成的区域,以乡 镇为基本单位,包括市区、长沙县星沙镇、暮云镇、榔梨镇、黄花镇、望城县高塘岭镇、坪 塘镇、丁字镇、雷锋镇、星城镇、含浦镇、黄金乡,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 5、主城区包括城市主体(即中心城区)、河西新城、星马新城。 1、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年; 2、中期规划:2006—2010年; 3、远期规划:2011—2020年; 4、远景设想:2021年及以后。 第六条本规划是长沙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土地 空间利用各种规划以及一切建设活动,均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遵 循本规划。 第七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规划说明书三部分组成。

基础设施专项规划

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正式印发《北京市5G及未来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19年-2035年)》(下称《规划》),《规划》从规划管控和实施保障两方面,设计实施路径,重点解决5G基站建设难题。《规划》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共同组织北京铁塔公司等相关单位共同编制。 《规划》分总则、规划目标及原则、北京市5G基础设施总体规划、重点区域基站布局规划、近期建设方案和规划实施保障等六部分。《规划》坚持近期为主,展望未来的原则,规划了由通信局房、管道和移动通信基站组成的5G基础设施体系,明确了基站规划设置标准、基站选址与建设原则,细化了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科学城、怀柔科学城等重点区域基站布局规划,提出了近期建设方案。下一步,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将做好与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的协调合作,组织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与铁塔公司落实《规划》,全力做好5G基础设施建设。 《青岛市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就组织实施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各区(市)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规划》的重要性,把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宜居水平。 二、各区(市)政府要在控规落地、市政用地选址、建筑物同步建设等方面建立相应的推进机制,确保《规划》落实到位。 三、通信管理、工业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和规划、城市管理、生态环境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合作,积极推进《规划》实施,共同做好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工作,巩固和提升我市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 四、《青岛市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17-2035年)》由市通信管理局负责印发。

长沙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修改论证报告成果规定(试行)

长沙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修改论证报告成果规定 (试行) 长沙市规划管理局 二O一O年七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修改原则 第三章修改论证 第四章修改论证报告成果一般要求 第五章用地及指标修改论证报告成果要求第六章道路修改论证报告成果要求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局部修改工作的管理与技术审查,保证控规修改论证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在我市行政辖区范围内修改经批准的控规,编制控规局部修改论证报告应遵守本规定。 第二章修改原则 第三条控规修改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提出的规划原则,并应当与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 第四条控规修改范围面积累计占原控规总面积50%以上,或修改范围总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应重新编制控规,不作为局部修改处理。 第五条原则上不予修改的控规内容按照《长沙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修改规定(试行)》执行。 第三章修改论证 第六条控规局部修改,原则上应结合该项目申请修改的内容和周边地区的现状、规划情况,进行控规修改论证。 第七条控规修改论证应由申请单位委托具有城市规划编制乙级以上资质(含乙级)的单位进行。由市规划局承担控规修改论证设计费用的,从定点单位中按采购程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第八条控规修改论证应以该片控规范围为主要研究范围,并结合控规编制单元进行分析论证。 第九条控规修改论证结论应不突破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论证要点通知单的规定。 第十条控规修改论证内容应根据项目的不同情况有所侧重。主要包括: 一、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和市政设施承载能力论证。其中必须包括是否满足国家规范、地方标准及解决方案等。 二、城市交通影响论证。如交通量、交通组织(含静态交通)等。

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 55页)

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 55页)

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修订) 二00九年二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离界及退让 第六章建筑设计相关规定 第七章停车场配建规定 第八章建筑环境与配套设施 第九章市政工程 第十章附则 附件: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长沙市建筑间距I类地区范围示意图 附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附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控制指标表 附表三各种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最小水平净距表附表四地下管线交叉时最小垂直净距表 附表五市政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M)表

第一章总则 第1.1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和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规范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1.2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临时建设、城乡个人居住用房修建、危房翻建及装修工程不适用本规定。 第1.3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各项工程建设应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第二章 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2.1条 按照主要用途和功能,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在长沙市进行规划编制及实施规划管理需符合如下用地分类和代码标准要求: 类别代号 类别名称 范围 大类 中类 小类 R 居住用地 基层社区、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 R1 一类居住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 用地

长沙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第3章城市用地分类和建设用地标准 3.1 城市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 3.1.1 科学的用地分类是促进城市土地合理使用的重要基础工作。本用地分类遵循适应长 沙未来城市发展、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以及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要求的修订原则,参照相关国家标准,并结合长沙市近年来的规划实践而制定的。 3.1.2 城市用地分类以土地的使用功能作为分类的主导因素,兼顾用地的使用目的、出让 方式及所有权属等相关因素。在编制本标准与准则时,充分考虑到长沙市土地管理体制的要求,协调分别由国家建设部颁布的侧重于城市建设用地分类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与由国土资源部颁布的侧重于非建设用地分类和管理的《全国土地分类》(试行)两个标准,并结合长沙城市用地的实际利用情况,力求用地分类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在规划和土地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并能与两套各有侧重的国家用地分类标准基本衔接。 3.1.3 本标准与准则将城市用地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共10大类、48中类、 84小类,以反映城市用地的实际情况,满足城市规划、地政管理及规划研究等工作使用的需要。与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结构相比,大类未变,中类、小类结合长沙实际有所调整。 3.1.4 在编制不同层次的规划以及在规划管理、地政管理和规划研究的不同环节中,对城 市用地的分类要求的深度不同,本标准与准则中确定的大类、中类和小类的三级用地分类体系,可适应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对用地类型不同深度的要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规划及管理工作的性质、内容及深度的具体要求,采用本“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中的全部或部分用地类别。在确定一个从土地使用权权属或功能地块角度不能再细分的地块的用地性质时,如果地块上包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独立占地的主要用地性质或使用功能时,在确定地块的用地性质时应按照本“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通过并列列举各用地类别来描述该地块的用地性质。 3.1.5 为使各用地类型具有较好的识别性,便于用地类型在规划图纸及相关文件中的使用, 本“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使用英文字母与阿拉伯数字混合型代号。大类用地的代号采用用地类型名称英文译名中一字母表示;中类用地和小类用地的代号分别在大类e用地代号后增加1~2位阿拉伯数字,形成新的代号来表示。 本“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中同层级用地类别之间存在着并列关系,而在大类——中类——小类这个层级序列上,存在着一个大类包含若干并列的中类、一个中类包含着若干并列的小类(部分中类用地没有再细分小类用地的情况除外)的逻辑关系。

长沙市公交车查询系统

长沙市公交车查询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名称:同志工作室 编报日期:2005 年 4 月 4 日

长沙市公交车查询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本报告在前期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现在社会的发展趋势,结合《长沙市公交车查询系统》软件的特点,进行可行性分析。 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人们都避免不了要到某些城市去公干或其他的事情。一旦你对这个城市不熟悉,你的出门就会举步维艰。打的,对于一些因公出差的人来说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旅游者或是个人来说就不是很好的选择。因此,开发一个城市的公交车查询系统就显得十分必要,可以说是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形象问题。本软件是利用Visual Basic语言和SQL server2000数据库开发系统开发的,结构紧凑、运行速度快、操作简单,更因为拥有自己的源代码,所以保证了软件具有高度的保密、安全性,将帮助出行人士方便、高效的安排自己的行程。 1.1编写目的 1.1.1 目的 本报告的编写目的在于研究长沙市公交车查询系统应用软件是否可行,指出开发本软件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并对软件的前景进行分析。 1.1.2 预期读者 长沙市公交总公司以及到长沙市的出行人士。 1.2 背景 1.2.1 工程的名称:公交车管理系统应用软件 1.2.2 工程产品的名称:长沙市公交车管理系统 1.2.3 工程的组织者:同志工作室 产品用户:广大需要查询公交车信息的用户 产品的生产者:同志工作室 产品的设计者:同志工作室 1.2.4 产品的所有权:同志工作室 1.3 符号、缩略语和定义 长沙市公交车查询系统:是由长沙同志工作室完全自主开发、完全自主版权的应用软件。本软件主要针对到长沙市的出行人员,为他们的出行提供相关的线路查询和选择。简称:公交查询系统。 公交车查询系统开发环境:是利用Visual Basic语言和SQL server2000数据库开发系统开发的,与其他数据库软件兼容的数据库语言。简称:开发环境。 1.4参考资料 《软件工程》----任胜兵邢彬编著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威海市城市公共设施布局专项规划 (规划文本)(2020年整理).pdf

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原则 第三章行政办公设施布局规划 第四章商业设施布局规划 第五章文化设施布局规划 第六章体育运动设施布局规划 第七章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 第八章教育设施布局规划 第九章社会福利设施布局规划 第十章规划实施措施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使公共服务设施的各项建设与城市发展相一致,对威海城市公共设施的数量、规模和布局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同时为未来公共设施谋划、预留足够的承载空间,控制和引导区域内的各项建设,特制定本专项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5、《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 6、《城镇老龄设施规划设计规范》; 7、《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8、《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9、《山东省残疾人发展“十一五”规划》; 10、《威海市残疾人发展“十一五”规划》; 11、《威海市“十一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12、《威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4、《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49号);

15、《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卫生部令第35号); 16、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卫医发[1994]第25号); 17、《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996]547号); 1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03]82号); 19、十一部委转发关于加快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决议; 20、《威海市“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计划》; 21、《威海市规划管理单元规划方案》(讨论稿); 22、《威海市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资料》(2003年12月); 23、《威海市体育事业战略发展规划》; 24、《威海市群众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25、《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 26、《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 27、国家、省、市有关公共体育设施法规、文件、规范; 28、《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2号,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29、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30、《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31、《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试行)》; 32、《山东省实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

长沙市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几项具体规定(试行)长规发[1998]14号

长沙市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几项具体规定(试行) 长沙市规划管理局文件 长规发[1998]14号 各有关设计院、所、公司、建设单位: 为进一步规范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设计水平,便于统一审查管理,根据〈城市规划法〉及有关详规编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以下几项具体规定。 一、编制原则 所编制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导下进行。须准确标明周边地形地物实际情况,同时须标明地下管网、空中线路走廊及规定保留树木等情况。所编制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反映实际地形。详规中确定的相关要素(坐标、标高、平曲线要素等),注重与已规划而暂未实施的路、桥、建筑物、构筑物、各类管网市政公用设施等相衔接。 二、规定规围 本规定的使用范围限于城市局部地区(地段)之修建性详细规划,包括城市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和工厂区、综合区、专业规划区及单位用地修建性详细规划。 三、工作阶段 四、可分为方案审查和成果审批两个阶段 (一) 方案阶段(规模较小的可省) 1、该方案所选用的有关国家规范及其内容摘要。 2、城市规划道路及城市现状道路。 3、现况地形地物(用地红线范围四至方向定位),指北针,比例尺。 4、方案优缺点比较说明,包括设计依据,指导思想、位置和规模、项目、技术经济指标。 5、地形复杂时应标明与相邻之间地物的关系,建筑物与档墙、护坡、踏步

等的关系。 6、可用徒手(或直尺)、铅笔(或彩笔)等自由表达。 7、简要文字说明。 (二)成果阶段 1、设计图纸 (1规划位置(重点工程或够居住组团级以上规模的)一般可用小比例尺附在总平面图的一角。 (2)总平面图,依据采用方案进一步完善设计内容。 (1)城市规划道路坐标、平曲线要素、标高及城市现状道路。 (2)城市坐标网、水准点。 (3)用地红线范围四至方向定位(注明控制点坐标,如单位四址天然阻隔可不标)。 (4)地形地物现况,表示在同一图上,,为表示与周围相应的环境关系现况表示范围需超出用地四至范围不少于30米。 (5)主要项目(包括道路)的位置坐标和设计标高、尺寸、建筑层数、建筑物编号(或名称)、道路交叉点、主要变坡点的坐标、标高、破向箭头等。(6)绿化及美化设施的布置示意。 (7)风玫瑰或指北针、比例尺(1;500或1:1000)。 2、图纸设计简要说明 (1)所选用的有关国家规范、地方法规及内容摘要。 (2)设计依据 (3)本工程所提供图纸来源、比例等。 (4)说明场地周围环境以及当地城市基础设施、居住建筑现况及其相互关系。 (5)概述场地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地理情况以及场地原有建筑物、构筑物、树木绿化状况是否保留或拆除等情况。 (6)概述建筑物布局方式,空间组织与周围环境协调方式等。 3、图例(按国家有关制图标准并标注建筑物使用情况可省)。 各单位编制详细规划必须符合以上规定要求。设计单位或建设单位提供的规划图

长沙公交线路列表

长沙公交线路列表(按车次顺序排列) 1路(长沙火车站--碧沙湖)2路(桔园小区--湘雅) 4路(劳动广场--仁和家园)6路(赤岗冲--长郡中学新校区) 7路(长沙火车站--汽车南站)8路(新星小区--长郡中学) 9路(金霞苑--长沙火车站)11路(赤岗冲--新河) 12路(长沙火车站--高叶塘)15路(中山亭--经干院) 16路(汽车南站--长沙火车南站)17路(汽车西站--汽车南站) 18路(橘子洲景区--麓谷大道)19路(科技职院--芙蓉苑) 63路(汽车西站--长沙火车南站)66路(汽车西站--长沙火车南站)101路(德汇路口--碧沙湖)102路(汽车南站--芙蓉广场) 103路(汽车南站--汽车东站)104路(长沙火车站--猴子石路口) 105路(大托机场--中山亭)106路(华夏--王家湾) 107路(长沙火车站--汽车南站)108路(长沙火车站--劳动广场) 109路(陈家湖--望岳小区)110路(长沙火车站--湖南农大) 111路(华夏--长沙火车站)112路(汽车北站西--马王堆医院南) 113路(长沙火车站--163医院)114路(长沙火车站--黄花机场) 115路(四方坪--浦沅)116路(万芙路--新河) 117路(长沙火车站--观沙岭小区)118路(长沙火车站--麓松路) 120路(赤岗冲--同升湖)121路(长沙火车站--上白沙湾(省医药学校))122路(南郊公园--马栏山)123路(汽车南站--培元桥) 124路(长沙火车南站--长沙火车南站)126路(长沙火车站--汽车东站)127路(长沙火车站--长沙卫校)128路(青竹湖镇--解放西路口) 130路(劳动广场--汽车东站)131路(四方坪--白沙湾路) 132路(世界之窗--牌楼口)133路(四方坪--新港镇)

长沙公交车路线

李新:[转]长沙公共汽车1揽表 1 路 火车站晓园路口袁家岭清水塘中山路老照壁先锋厅轮渡码头桥东坡子街南湖桥书院路一师范大椿桥杏花园火车南站 2 路 东塘西雅礼中学侯家塘东侯家塘西仰天湖白沙路口劳动广场南门口蔡锷南路口柑子园司门口八角亭五一广场先锋厅中山路水风井营盘街兴汉门湘雅医院北站 4 路 劳动广场仰天湖侯家塘黄土岭神农大酒店涂家冲理工大学金盆岭公用客车厂广厦新村桥头百姓广场新开铺 6 路 东塘东东塘北曹家坡长岭窑岭文艺路口韭菜园南阳街口太平街口溁湾镇

7 路 火车站曙光路口(回程走解放东路)文艺路口东广济桥窑岭长岭东塘砂子塘雨花亭新中路口铁道学院路桥集团香樟路口林校井湾子红星村高升村植物园洞井铺汽车南站 8 路 树木岭自然岭树木岭立交桥车站路南茶园坡赤岗岭赤岗冲公交总公司东塘雅礼中学侯家塘仰天湖白沙路口劳动广场书院路碧湘街南门口西 9 路 火车站(五一东路解放东路)(回程走人民路立交桥北)人民路立交桥曙光路窑岭识字岭浏城桥五一路立交桥小吴门松桂园经武门北站唐家巷潘家坪伍家岭南伍家岭北陈家湖新码头马厂开福区政府汽车北站金霞苑

11 路 赤岗冲东塘雅礼中学儿童医院广济桥梓园路口识字岭天心公园凤凰台柑子园藩正街五一路水风井营盘街兴汉门北正街湘春路西口三角塘湘雅路西口竹山园开福寺路西口新河 12 路 火车站长岛路口曙光路口韭菜园南阳街口太平街口溁湾镇 101 路 湖南民俗村新华联二污净化中心竹园路口五里牌火车站解放东路(回程走人民路立交桥北)人民路立交桥西曙光路窑岭梓园路口广济桥儿童医院侯家塘南湖路口长坡古堆山火车南站 102 路 汽车南站洞井铺植物园高升村红星村井湾子井坡子林校香樟路口路桥集团铁道学院新中路口雨花亭砂子塘魏家

长沙市路网规划综合设计设计要点

长沙市路网规划综合设计设计要点 (讨论稿) 一、规划背景 本项目旨在通过评估既有规划路网系统和统筹道路工程深化设计成果,深化、论证和完善道路交通规划,提高城市道路控制要求的合理性。为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优化城市路网结构以及交通设施建设管理及工程项目实施提供依据与技术指引。 二、规划范围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4年修订)确定的都市区范围。 三、规划依据 (一)《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4年修订); (二)《长沙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0-2020)》; (三)《长沙市快速路及其立交系统规划》; (四)《长沙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 (五)其他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及控规层次城市设计成果; (六)国家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及标准。 四、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 (一)道路交通现状分析 开展道路交通现状调查,分析现状道路网及其运行状况,整理出现状 - 1 -

道路基本信息表,包括起讫点、红线宽度、长度、车道数、交叉口形式等。 (二)规划梳理及评估 整合梳理长沙市城区骨干道路交通工程规划设计、控规层次城市设计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道路交通设计等成果,形成快、主、次、支规划路网图及基本信息表,对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中道路网进行评估,提出道路网优化思路。 (三)路网交叉口校核 依据路网优化思路,提出主要路网交叉口优化提升建议,包括交叉口形式、衔接匝道及其实施控制分析等内容,并对整合成果的道路交叉口形式、车道数、控制点等内容进行校核,保障道路通行能力的基本匹配。 五、成果要求 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三部分,最终成果将形成道路规划综合成果(含图、表)。正式成果须提交包含电子文件的光盘2张,A3格式文本、图集及附件6套。 六、时间进度要求 项目总体要求在2015年12月前完成。 七、其他要求 专家评审会议纪要及其它相关会议纪要一并视为设计要点。 - 2 -

最新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离界 第六章建筑高度控制 第七章市政工程 第八章建筑基地环境 第九章附则   附件: 附录一 名词解释 附录二 计算规则 附录三 长沙市建筑间距I类地区范围示意图 附表一 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附表二 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控制指标表 附表三 各种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最小水平净距表附表四 地下管线交叉时最小垂直净距表 附表五 市政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M)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和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规范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临时建设、城乡个人居住用房修建及装修工程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 各项工程建设应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按分区规划(城市设计或特定地区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按照主要用途和功能,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本市建设用地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R); (二)公共设施用地(C); (三)工业用地(M); (四)仓储用地(W); (五)对外交通用地(T); (六)道路广场用地(S); (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八)绿地(G); (九)特殊用地(D)。 第五条 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居住用地分为3类: 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设施齐全、布局完整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 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其中: 行政办公用地(C1)指行政机关、党派和社会团体等机构用地; 商业金融业用地(C2)指商业、金融业、保险业、服务业、旅馆业和市场等用地; 文化娱乐用地(C3)指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图书展览和游乐等设施用地; 体育用地(C4)指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 医疗卫生用地(C5)指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等设施用地;

最新最全的长沙公交车路线

长沙公交车路线 1 路 火车站晓园路口袁家岭清水塘中山路老照壁先锋厅轮渡码头桥东坡子街南湖桥书院路一师范大椿桥杏花园火车南站 2 路 东塘西雅礼中学侯家塘东侯家塘西仰天湖白沙路口劳动广场南门口蔡锷南路口柑子园司门口八角亭五一广场先锋厅中山路水风井营盘街兴汉门湘雅医院北站 4 路 劳动广场仰天湖侯家塘黄土岭神农大酒店涂家冲理工大学金盆岭公用客车厂广厦新村桥头百姓广场新开铺 6 路 东塘东东塘北曹家坡长岭窑岭文艺路口韭菜园南阳街口太平街口溁湾镇 7 路 火车站曙光路口(回程走解放东路)文艺路口东广济桥窑岭长岭东塘砂子塘雨花亭新中路口铁道学院路桥集团香樟路口林校井湾子红星村高升村植物园洞井铺汽车南站 8 路 树木岭自然岭树木岭立交桥车站路南茶园坡赤岗岭赤岗冲公交总公司东塘雅礼中学侯家塘仰天湖白沙路口劳动广场书院路碧湘街南门口西 9 路 火车站(五一东路解放东路)(回程走人民路立交桥北)人民路立交桥曙光路窑岭识字岭浏城桥五一路立交桥小吴门松桂园经武门北站唐家巷潘家坪伍家岭南伍家岭北陈家湖新码头马厂开福区政府汽车北站金霞苑 11 路

赤岗冲东塘雅礼中学儿童医院广济桥梓园路口识字岭天心公园凤凰台柑子园藩正街五一路水风井营盘街兴汉门北正街湘春路西口三角塘湘雅路西口竹山园开福寺路西口新河 12 路 火车站长岛路口曙光路口韭菜园南阳街口太平街口溁湾镇101 路 湖南民俗村新华联二污净化中心竹园路口五里牌火车站解放东路(回程走人民路立交桥北)人民路立交桥西曙光路窑岭梓园路口广济桥儿童医院侯家塘南湖路口长坡古堆山火车南站102 路 汽车南站洞井铺植物园高升村红星村井湾子井坡子林校香樟路口路桥集团铁道学院新中路口雨花亭砂子塘魏家冲东塘长岭窑岭附二医院识字岭浏城桥五一路立交桥 103 路 汽车南站洞井铺植物园高升村红星村井湾子林校香樟路口路桥集团铁道学院新中路口雨花亭砂子塘东塘公交总公司赤岗冲茶园坡石马路口友谊新村高桥大市场高桥建材市场杨家山火星镇马王堆陶家山东屯渡村邮电工业公司汽车东站 104 路 火车站长岛路口曙光路口(回程走解放东路)文艺路口东广济桥窑岭长岭曹家坡东塘雅礼中学侯家塘黄土岭神龙大酒店涂家冲交通学院金盆岭公用客车厂广厦新村桥头百姓市场新开铺1103厂 105 路 大托机场机场口芙蓉南路口披塘路口蔡家冲路口望江路口李洞路口桂花坪杉木冲蔡家冲省政府新址韶洲路口友谊路口新姚路口芙蓉南路立交桥南浦沅新建西路口涂家冲神龙大酒店黄土岭侯家塘立交桥南(侯家塘立交桥北南大路市十一中学广济桥附二医院窑岭西窑岭北)(回程走省儿童医院红旗区广济桥

长沙市公共汽车线路站点一览(公交手册)

长沙市公共汽车线路站点一览 (2016年4月) 湖南巴士: 312路 高叶塘省人防办东省人防办望麓桥湖大北校区学生公寓湖南财政学院南门金星路西二环路口梅溪湖大桥北麓景路燕航路口麓景路枫林路口咸嘉湖路西路麓枫路咸嘉湖西路口瑞龙路文轩路口麓谷小学文轩路平川路口锦和园小区北涉外北门文轩路麓松路口文轩路栖才路口谷苑路东方红路口谷苑路嘉运路口师大附中高新实验中学桐梓坡路嘉运路口雷高路公交首末站312(下) 雷高路公交首末站桐梓坡路嘉运路口师大附中高新实验中学谷苑路嘉运路口谷苑路东方红路口文轩路栖才路口文轩路麓松路口涉外北门锦和园小区北文轩路平川路口麓谷小学瑞龙路文轩路口麓枫路咸嘉湖西路口咸嘉湖西路麓景路枫林路口麓景路燕航路口梅溪湖大桥北金星路西二环路口湖南财政学院南门湖大北校区学生公寓望麓桥省人防办省人防办东高叶塘110路 110(上) 长沙火车站五里牌火星镇马王堆陶家山远大路古曲路口东屯渡桥西东屯渡桥东汽车东站、东大门张公岭张公岭东马坡岭农科院湖南农大 110(下) 湖南农大农科院马坡岭马坡岭小学张公岭东张公岭东大门汽车东站东屯渡桥东东屯渡桥西远大路古曲路口陶家山马王堆火星镇锦泰广场荷花路口杨家山北高建市场(杨家山西)、人民路立交桥北长沙火车站。 113路 113(上) 长沙火车站长岛路口曙光路口乔庄八一路烈士公园南门烈士公园西门省博物馆、烈士公园北门长沙市七中德雅村丝茅冲西丝茅冲浏阳河路口黑石渡教师村洪山桥 163医院113(下)

163医院洪山桥德雅路口三一大道口丝茅冲北丝茅冲西德雅村长沙市七中烈士公园北门省博物馆烈士公园西门烈士公园南门八一路乔庄曙光路口曙光北路合峰电脑城长沙火车站114路 114路(上)长沙火车站五里牌火星镇马王堆陶家山远大路古曲路口东屯渡桥西东屯渡桥东汽车东站东大门张公岭张公岭东马坡岭马坡岭东红旗路口农科院北门司法警官学校泉塘西泉塘砖厂泉塘安置区市看守所长沙县一中黄兴大道口螺丝塘丁家村丁家村东丁家岭丁家粮库排头铺西排头铺观山村黄花新街长沙县六中黄花老街小塘安置区黄龙黄花工业园机场口毛公塘黄花机场 114路(下) 黄花机场毛公塘机场口黄花工业园黄龙小塘安置区黄花老街长沙县六中黄花新街观山村排头铺排头铺西丁家粮库丁家岭丁家村东丁家村螺丝塘黄兴大道口长沙县一中市看守所泉塘安置区砖厂泉塘泉塘西司法警官学校农科院北门红旗路口马坡岭东马坡岭马坡岭小学张公岭东张公岭东大门汽车东站东屯渡桥东东屯渡桥西远大路古曲路口陶家山马王堆火星镇锦泰广场荷花路口杨家山北高建市场(杨家山西)人民路立交桥北长沙火车站362路: 362路(上)长沙火车站五里牌火星镇马王堆陶家山远大路古曲路口东屯渡桥西东屯渡桥东汽车东站东大门张公岭张公岭东马坡岭马坡岭东红旗路口农科院北门新安安置区张村路口物流职院东三路创业乐园电力职院电力职院东圣力华苑东城名苑方略萧邦康桥长郡(东九路口)湖南警察学院北门 362路(下) 湖南警察学院北门康桥长郡(东九路口)方略萧邦东城名苑圣力华苑电力职院东电力职院创业乐园东三路物流职院张村路口新安安置区农科院北门红旗路口马坡岭东马坡岭马坡岭小学张公岭东张公岭东大门汽车东站东屯渡桥东东屯渡桥西远大路古曲路口陶家山马王堆火星镇锦泰广场荷花路口杨家山北高建市场(杨家山西)人民路立交桥北长沙火车站117路 117(上)长沙火车站长岛路口曙光路口乔庄韭菜园蔡锷中路口五一广场溁湾镇(新外滩)望月湖望月湖小区四水厂六沟垅银盆岭安居乐家居广场观沙岭观沙岭小区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

贵阳市“十二·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发布日期:2013-06-18 来源:市发展改革委规划处字体:【大中小】 贵阳市“十二·五”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 (送审稿) 贵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12年5月

目录 第一章概述3 第一节规划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规划编制的依据..................................................................................................................... 第三节规划范畴................................................................................................................................. 第四节规划领域................................................................................................................................. 第五节规划期限:2011年-2015年。..............................................................................................第二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5 第一节城市基础设施现状及取得的成绩 ......................................................................................... 第二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环境条件分析10 第一节机遇和有利条件..................................................................................................................... 第二节挑战和不利因素.....................................................................................................................第四章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13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规划原则................................................................................................................................. 第三节规划目标.................................................................................................................................第五章重点建设任务19 第一节城市道路部分......................................................................................................................... 第二节供水部分................................................................................................................................. 第三节排水部分................................................................................................................................. 第四节综合管网部分......................................................................................................................... 第五节公共交通设施部分................................................................................................................. 第六节慢行系统部分......................................................................................................................... 第七节垃圾处理系统部分................................................................................................................. 第八节园林绿地部分......................................................................................................................... 第九节城市轨道交通部分................................................................................................................. 第十节防灾减灾设施部分.................................................................................................................第六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33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 第二节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加快项目前期工作 ............................................................................. 第三节改善建设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 第四节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强重大项目建设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