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甾体抗炎药与胃肠道损伤

非甾体抗炎药与胃肠道损伤

非甾体抗炎药与胃肠道损伤
非甾体抗炎药与胃肠道损伤

非甾体抗炎药与胃肠道损伤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是一类具有抗炎与镇痛作用的药物,可改善由风湿性疾病引起的炎性症状,并可缓解疼痛,是全世界范围内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处方药。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特别是长期、大量服用时可出现副作用,其中最常见的是其对胃肠道的损害。NSAIDs 可引起消化不良、胃肠道黏膜糜烂、消化性溃疡和出血,甚至因此而危及生命。因此,合理、正确使用NSAIDs 是每位临床医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NSAIDs 在全球的使用及对胃肠道损害的发生率

NSAIDs 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的一线药物,广泛用于疼痛及发热的治疗。在美国,估计有1 700 万人将NSAIDs 作为日常用药,每年约有7 300 万张NSAIDs 处方。在英国,估计每年约有2 300 万张这类药物的处方,其中有1 200万张是给60 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开的。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住院患者中,20 %以上的患者接受NSAIDs 的治疗。由此估计全世界每天有超过3 000 万人服用NSAIDs ,其中60 岁以上的患者约占40 %[1 ] 。我国目前尚无服用NSAIDs 的具体统计资料,但由于人口众多,药物管理不严,推测可能是世界上使用NSAIDs 最多的国家之一。

NSAIDs 虽然有显著的消炎、止痛的药理作用,但它的副作用也较多,其中以对胃肠道的损害最为常见。在美国,估计规律使用NSAIDs 的人至少有13 000 万,其中每年发生胃肠道合并症的估计有103 000 人。Zeiden 对NSAIDs 所致的各种胃部病症的相对比率进行了统计,

发现胃黏膜炎症或糜烂的相对比率为70 % ,消化性溃疡的相对比率为20 %~25 % ,溃疡病并发症的相对比率为0. 02 %~0. 05 %。

研究表明,短期口服NSAIDs 即可导致对胃黏膜的损害,但患者不一定均有症状。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判断NSAIDs 对胃肠道黏膜有无损害及损伤程度。长期服用NSAIDs 的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的危险性较大,可高于一般人群的10 倍,且容易并发出血或穿孔,病死率也较常人高。

据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 FDA) 估计,全美使用NSAIDs达3 个月或3 个月以上者,上消化道溃疡、出血及穿孔的发生率为1 %~2 % ,如使用时间达1 年发生率为2 %~5 %。

据ARAMIS 统计,全美每年因使用NSAIDs 诱发上消化道并发症而住院就有10. 7 万人,16 500 人死亡[2 ] ,同艾滋病导致的死亡人数(16 685 人) 几乎相同,占全美死亡原因的第15位[3 ] 。2000 年3 月,英国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平均1 200 位服用NSAIDs 超过2 个月者就有1 人死于该药引起的胃肠道合并症,据此估计每年全英有2 000 人因此而死亡[4 ] 。

二、NSAIDs 损伤胃肠道黏膜的机制

1. 抑制环氧合酶(COX) 的活性,减少内源性前列腺素

(PG) 的合成:NSAIDs 对内源性PG合成代谢中所必需的COX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NSAIDs 进入体内后,引起PG的含量减少,削弱了PG参与炎症反应的作用,使组织的炎症及疼痛症状减轻。

胃及十二指肠黏膜也含有COX 和丰富的PG。PG可以使胃肠道

黏膜上皮细胞分泌碳酸氢根离子以中和氢离子增多,还可以使上皮细胞表面斥水性的磷脂颗粒的含量增加,后者对黏膜也起一定的保护作用。另外PG还可使黏膜的血流增加,后者对于提供基本的养分和清除漏过黏膜屏障的氢离子非常重要。

服用NSAIDs 后可使内源性PG合成减少,削弱了PG对

胃肠黏膜的保护作用及对胃酸的抑制作用,降低了黏膜对外

来侵袭因素的防御能力,使黏膜在一些损伤因素的作用下,

发生糜烂、溃疡和出血等。

2. 对胃肠道黏膜表面的直接损害:以阿司匹林最为突出。阿司匹林是相对可溶性的弱酸,在pH <

3. 5 时去离子化成为脂溶性,扩散入黏膜细胞转变成离子形式,造成黏膜损伤。

3. 抗血小板凝集效应:主要是抑制了血栓素A2 (TXA2 )的合成,可使原有的溃疡出血或造成憩室和血管畸形出血。

4. 其他机制:研究表明,NSAIDs 可促使嗜中性粒细胞附着于血管壁,从而减少黏膜血流量;还可使黏膜局部产生氧自由基,后者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进而发生黏膜糜烂;另外还可能与免疫调节有关。

三、NSAIDs 对胃肠道损伤的临床表现

1. 消化不良症状:这是NSAIDs 所致的最常见的消化道不良反应,约10 %~12 %服用NSAIDs 的患者会出现,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恶心、呕吐、上腹饱胀、嗳气、食欲减退等。这些症状与胃镜下所见无一致关系,因而单凭临床症状不能预测NSAIDs 对胃肠黏膜损伤的

轻重程度。

2. 消化性溃疡:在长期口服NSAIDs 的患者中,约10 %~25 %的病人发生消化性溃疡,主要临床症状是上腹部疼痛。但是有不少服NSAIDs 而发生溃疡病的患者常无明显症状,即使有上腹部疼痛,往往也不典型,无节律性特点。与一般溃疡病相比,由NSAIDs 所致的溃疡病的临床表现还有以下特点: (1) NSAIDs 诱发的溃疡病中,胃溃疡多于十二指肠溃疡。服NSAIDs 者发生胃溃疡的机会比一般人群大40 倍,发生十二指肠溃疡的危险性比一般人群大8 倍左右。(2) 这种胃溃疡常发生于胃窦部。(3) 因NSAIDs 所致的溃疡病容易并发出血或穿孔。(4) 这类溃疡病易发生于老年妇女患者。既往有溃疡病史、吸烟、饮酒或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口服NSAIDs 时,发生溃疡病的危险性更大。

3. 胃肠道出血和穿孔:胃肠道出血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胃肠黏膜糜烂,也可能是继发于溃疡的并发症。前者的出血量一般较少,临床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或黑便。如果溃疡并发出血,其出血量的多少视被侵蚀的血管大小而定,有的表现为柏油样黑便,有的则表现为呕血或一天内多次血便。

4. 小肠黏膜的损伤:NSAIDs 对胃黏膜的损伤最为明显,但也可使小肠黏膜受到损伤。有报道,在长期口服NSAIDs的病人中,小肠黏膜受损者可高达75 %。病变包括炎症反应、溃疡、出血、肠腔狭窄和穿孔等。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泻、黑便或便血,穿孔时会有急性腹膜炎的征象。有些患者还可能发生蛋白丢失性肠病。NSAIDs 诱发

肠出血或穿孔的患者亦多为60 岁以上的老年妇女。

四、NSAIDs 诱发胃肠道损伤的预防及治疗措施在由NSAIDs 诱发的胃肠病变的治疗措施中,最为重要的是停止使用这类药物。一般地讲,NSAIDs 所致的胃肠黏膜反应即使不予特殊治疗,一旦停服后1~2 周内,临床症状就可自行缓解。当然,对于并发溃疡和出血时,除停药外,还应及时使用抗溃疡药及止血药。

对有明显临床症状需长期服用NSAIDs 的患者,应采取预防措施,这对老年患者尤为重要。常用的预防措施如下:

1. NSAIDs 的个体化选择:根据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情况来选择最适合的药物。

2. 合用抗溃疡药: (1) PG制剂———米索前列醇: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前列腺素E1 衍生物,可抑制胃酸分泌及增强对胃肠黏膜的保护作用。可在服用NSAIDs 3 个月内预防胃溃疡的发生,对十二指肠溃疡的预防同样有效。但该药有较严重的胃肠道副作用,在200μg 每日4 次时,40 %以上的患者会出现腹泻、肠痉挛,80 %的患者因不能耐受而停药。(2) 抗酸药:H2 受体拮抗剂及质子泵抑制剂可缓解胃肠道症状,但不可阻止胃镜下溃疡的发生及由NSAIDs 引起的病理改变。ARAMIS 对1 921 例长期服用NSAIDs 的病人进行的前瞻性研究表明:预防性使用H2 受体拮抗剂会因掩盖症状而有可能增加发生严重胃肠道并发症的危险。对因病情需要继续服用NSAIDs 的已发生溃疡的患者,抗酸药有治疗作用,且质子泵抑制剂的疗效优于H2 受体拮抗剂。(3) 黏膜保护剂:硫糖铝和胶体次枸橼酸铋具有保护胃黏膜和十

二指肠黏膜的作用,临床上可与NSAIDs 合用以减轻后者对胃肠黏膜的损伤,但疗效并不显著。(4) 改变剂型:将NSAIDs 制成肠溶片会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伤,但影响药物的吸收。也可采用直肠给药或外涂给药的方式,但前者用药不便,而后者不利于全身用药。(5) 直立位给药:可促进胃肠蠕动、减少在胃内的滞留时间并增加NSAIDs 的吸收。

(6) 餐后给药:可减少NSAIDs 与胃肠黏膜的接触。

五、新型NSAIDs 的出现

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 IL)21 能诱导细胞合成COX 蛋白[5 ] ,而糖皮质激素能抑制IL21 诱导的COX活性增加,但却不能抑制基础COX 的活性[6 ] 。COX 有两种同工酶,COX21和COX22 ,前者催化产生的PG对胃黏膜、内皮、血小板和肾脏起保护作用,如它受到抑制将引起常见的NSAIDs 的副作用。由COX22 催化合成的PG与炎症、疼痛和发热有关,如果只是COX22 受到抑制,则不会引起常见的NSAIDs 的副作用[1 ,2 ] 。现今常用的NSAIDs (传统的NSAIDs) 对COX21 及COX22 均有抑制作用,因此无法避免由于抑制COX21 所引起的众多副作用,因而开发特异性COX22 抑制剂就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最近WHO 认定了NSAIDs 的亚类,即昔布类为新一类抗炎药,该类药物已上市的有塞来昔布及罗非昔布。多项随机、双盲、活性药物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药理试验证实,该类药物对关节炎患者的抗炎止痛效果可靠,与传统的NSAIDs 相比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7 ,8 ] 。但是目前我们针对COX22 特异性抑制剂进行的临床试验均

是短期,尚无充分证据证明COX22 特异性抑制剂在其他方面的安全性。由于NSAIDs 有着诸多的胃肠道副作用,对老年患者、既往有溃疡病史、合用糖皮质激素等高危人群尤为危险,且目前尚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所以NSAIDs 的安全性问题仍需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

1 Clements PJ , Paulus HE. Nonsteroidal antirheumatic drugs. In : Kelley WN , Harris ED , Ruddy S , eds. Textbook of rheumatology. 5th ed. Philadelphia : WB Saunders Company Press , 1997. 7072730.

2 Singh G. Recent considerations in nonsteroidal anti2inflammatory drug gastropathy. AmJ Med ,1998 ,105 :31S238S.

3 Singh G, Triadafilopoulos G. Epidemiology of NSAID induced gastrointestinal complications. J Rheumatol ,1999 ,26 Suppl 56 :18224.

4 Tramer MR , Moore RA , Reynolds DJ , et al .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f

rare adverse events which follow a biological progression : a new model applied to chronic NSAID use. Pain ,2000 ,85 :1692182.

5 Raz A , Wyche A , Fagan D , et al . The cell biology of fibroblast cyclooxygenase. Adv Exp Med Biol ,1989 ,259 :1221.

6 Fu JY, Masferrer JL , Seibert K, et al . The induction and suppression of prostaglandin H2 synthase (cyclooxygenase) in human monocytes. J Biol Chem,1990 ,265 :16737216740.

7 Bombardier C. An evidence2based evaluation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safety

of coxibs. AmJ Cardiol ,2002 ,89 :3D29D.

8 Bensen WG, Zhao SZ , Burke TA , et al .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olerability of celecoxib , a COX22 specific inhibitor , compared to naproxen and placebo. J Rheumatol ,2000 ,27 :187621883.

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有哪些

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有哪些 来源:寻医问药网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应用的一类药物,每天全世界约有3千万人使用,每年的处方量达5亿。40%使用者年龄超过40岁,由于非处方药的增加、人口老龄化,而且认识到不仅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其他类型的关节炎;还可治疗与关节炎有关的疾病,以及其他类型的疼痛,并且用于结肠癌、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等,因此,非甾体类抗炎药的用量正在逐年增加。 非甾体类抗炎药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首选药物,这一大类抗炎药有百余种之多,我国目前上市的抗炎药物的种类和剂型也不少。有不同结构的药物:如水杨酸类的阿司匹林,吲哚类的消炎痛,苯乙酸类的双氯芬酸钠(扶他林)和丙酸类的布洛芬及芬必得等。有不同半衰期的药物:如短效的布洛芬,中效的萘普生,长效的炎痛喜康等。药物剂型有普通片剂、肠溶片、缓释剂、栓剂、凝胶剂、针剂等。现择其常用的几种介绍于下: (1) 阿司匹林(Asprin) 又称醋柳酸或乙酰水杨酸。水杨酸是1838年从柳木的树皮中提取出来的,1852年化学合成,1890年合成阿司匹林,至今已是百岁寿星。阿司匹林是一种和缓的抗炎、止痛剂。阿司匹林应用剂量,以能充分缓解症状而不引起中毒为宜。有规律地而不是零星地用药效果较好。多数成年人每日3~5克。老年病人一般对大剂量耐受性较差。症状控制后剂量减半。为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作用,可饭后服用,并在睡前或清晨与食物或抗酸剂同时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不能完全缓解胃炎问题,而且有不易吸收的缺点。 应用阿司匹林可能产生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力减退。据报道,70%病例大便隐血出现阳性,引起溃疡病;极少数可引起过敏反应,如哮喘、皮疹、血管神经水肿等。对肝、肾功能不全或溃疡病、凝血酶原缺乏症的病人,应慎用。 (2)贝诺酯为阿司匹林与对乙酰氨基酚的酯化物,可减少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具有抗炎、解热、镇痛的作用。本药疗效可靠、适应性强、毒性低,对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少。每次0.5~1克,每日3次。 (3)吲哚美辛(消炎痛,lndometh~in) 消炎、退热、止痛作用较阿司匹林强。剂量每次25毫克,每日2—3次,饭后或餐中服用。少数每周可增加25毫克,直到获得满意效果或每日最大量150毫克。超过该剂量一般不增加药物效果,却能增加不良反应。 吲哚美辛禁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帕金森病的病人;有精神病、癫痫史,以及对其过敏的病人、活动性或复发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则相对禁忌;小儿慎用或忌用。副作用:主要出现胃肠道疾病和消化性溃疡、头痛及其他大脑功能障碍。胃肠道疾患包括消化不良、恶心、腹痛、隐匿性出血及消化性溃疡。头痛为时常感觉前额跳动性疼痛,尤以醒后最甚。其他报道的大脑症状有眩晕、头昏目眩、精神错乱、抑郁、昏昏欲睡、幻觉《抽搐和晕厥。还可有角膜后沉着、视力模糊、肝大、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抑制、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反应(皮疹、哮喘)、听力障碍、水肿(以眼睑多见)、结节性红斑和脱发等。目前吲哚美辛有普通片剂、肠溶片、胶囊、缓释胶囊、栓剂、针剂6种。据我们观察、,在作用与副作用方面,栓剂优于片剂、胶囊,胶囊又优于片剂,针剂虽能肌内注射,起效较快,但毕竟不太方便,不能常用。 (4)氨糖美辛每片含盐酸氨基葡萄糖75毫克,吲哚美辛Z5毫克。氨基葡萄糖是一种海洋生物制剂,是硫酸软骨素的基本成分,能促进黏多糖的合成,提高关节滑液的黏性。本品能改善关节软骨的代谢,有利于关节软骨的修复,具有明显的消炎镇痛作用,且能缓解非甾体类抗炎药对蛋白多糖化合物合成的阻滞作用,从而降低消炎痛原有的毒副作用。每次1—2片,每日2—3次。肾功能不全及孕妇禁用,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及小儿慎用。 (5)舒林酸(奇诺力,Sulindac) 在结构上是消炎痛一类吲哚乙酸的衍生物。它以前体—亚砜形式服用,然后在体内代谢为活性的硫化代谢产物和无活性的砜代谢产物。活性的代谢产物具有可逆的抑制环氧化酶的作用,减少致炎的前列腺素的合成。因为活性的硫化代谢产物在到达肾脏前已变为无活性的砜,或者在肾脏内被氧化酶转变为无活性代谢物,因此对肾脏影响较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为小。另外,与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不同:本品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很小,延长出血时间的作用也较阿司匹林为小。本晶对血压控制的影响,也较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小。尤其适用于老年病人。每次200毫克,每日2次。

非甾体抗炎药与胃肠道损伤

非甾体抗炎药与胃肠道损伤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是一类具有抗炎与镇痛作用的药物,可改善由风湿性疾病引起的炎性症状,并可缓解疼痛,是全世界范围内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处方药。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特别是长期、大量服用时可出现副作用,其中最常见的是其对胃肠道的损害。NSAIDs 可引起消化不良、胃肠道黏膜糜烂、消化性溃疡和出血,甚至因此而危及生命。因此,合理、正确使用NSAIDs 是每位临床医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NSAIDs 在全球的使用及对胃肠道损害的发生率 NSAIDs 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的一线药物,广泛用于疼痛及发热的治疗。在美国,估计有1 700 万人将NSAIDs 作为日常用药,每年约有7 300 万张NSAIDs 处方。在英国,估计每年约有2 300 万张这类药物的处方,其中有1 200万张是给60 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开的。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住院患者中,20 %以上的患者接受NSAIDs 的治疗。由此估计全世界每天有超过3 000 万人服用NSAIDs ,其中60 岁以上的患者约占40 %[1 ] 。我国目前尚无服用NSAIDs 的具体统计资料,但由于人口众多,药物管理不严,推测可能是世界上使用NSAIDs 最多的国家之一。 NSAIDs 虽然有显著的消炎、止痛的药理作用,但它的副作用也较多,其中以对胃肠道的损害最为常见。在美国,估计规律使用NSAIDs 的人至少有13 000 万,其中每年发生胃肠道合并症的估计有103 000 人。Zeiden 对NSAIDs 所致的各种胃部病症的相对比率进行了统计,

发现胃黏膜炎症或糜烂的相对比率为70 % ,消化性溃疡的相对比率为20 %~25 % ,溃疡病并发症的相对比率为0. 02 %~0. 05 %。 研究表明,短期口服NSAIDs 即可导致对胃黏膜的损害,但患者不一定均有症状。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判断NSAIDs 对胃肠道黏膜有无损害及损伤程度。长期服用NSAIDs 的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的危险性较大,可高于一般人群的10 倍,且容易并发出血或穿孔,病死率也较常人高。 据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 FDA) 估计,全美使用NSAIDs达3 个月或3 个月以上者,上消化道溃疡、出血及穿孔的发生率为1 %~2 % ,如使用时间达1 年发生率为2 %~5 %。 据ARAMIS 统计,全美每年因使用NSAIDs 诱发上消化道并发症而住院就有10. 7 万人,16 500 人死亡[2 ] ,同艾滋病导致的死亡人数(16 685 人) 几乎相同,占全美死亡原因的第15位[3 ] 。2000 年3 月,英国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平均1 200 位服用NSAIDs 超过2 个月者就有1 人死于该药引起的胃肠道合并症,据此估计每年全英有2 000 人因此而死亡[4 ] 。 二、NSAIDs 损伤胃肠道黏膜的机制 1. 抑制环氧合酶(COX) 的活性,减少内源性前列腺素 (PG) 的合成:NSAIDs 对内源性PG合成代谢中所必需的COX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NSAIDs 进入体内后,引起PG的含量减少,削弱了PG参与炎症反应的作用,使组织的炎症及疼痛症状减轻。 胃及十二指肠黏膜也含有COX 和丰富的PG。PG可以使胃肠道

非甾体抗炎药

第六章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1、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一类具有五元脂环带二个侧链(上链7个碳原子,下链为8个碳原子)的20碳的酸,是内源性的活性物质,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2、解热镇痛药(antipyretic analgesics):临床上主要用于降低发热和镇痛的一些药物,其中除苯胺类外,大都也具有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被认为是抑制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故也属于非甾类抗炎药。 3、非甾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减少体内从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和血栓素前体的一大类具有不同化学结构的药物。这些药物都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的作用。其抗炎作用的机制与甾类抗炎药如可的松不同。广义的非甾类抗炎药也包括解热镇痛药、抗痛风药。 4、COX-2抑制剂(COX-2 inhibitors):环氧酶存在两种异构体,基础性的COX-1和诱导性的COX-2。COX-1和COX-2是一种结合在细胞膜上的血红糖蛋白。它们都能将花生四烯酸氧化成PGG2,并转化为PGH2,但在其它方面二者有较多区别。COX-1和COX-2属于不同的基因表达。COX-1在正常静态条件下就存在与胃肠道、肾脏和血栓烷A2合成的促进,有保护胃肠道粘膜、调节肾脏血流和促进血小板聚集等内环境稳定作用。COX-2在正常组织细胞内的活性极低,只有受到外来刺激时,才在某些细胞因子、有丝分裂物质和内毒素等的诱导下,

在巨嗜细胞、滑膜细胞、内皮细胞和其它某些细胞中大量产生。COX-2通过对PG合成的促进作用,介导疼痛、炎症和发热等反应。 COX-2抑制剂可选择性抑制COX-2,不抑制COX-1,可避免非甾类抗炎药的肠道刺激。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药物中那个药物不溶于NaHCO3溶液中() A. 布洛芬 B. 阿司匹林 C. 双氯酚酸 D. 萘普生 E. 萘普酮 2)下列环氧酶抑制剂,哪个对胃肠道的副作用较小() A. 布洛芬 B. 双氯酚酸 C. 塞利西布 D. 萘普生 E. 酮洛芬 3)下列非甾体抗炎药物中,那个药物的代谢物用做抗炎药物() A. 布洛芬 B. 双氯酚酸 C. 塞利西布 D. 萘普生 E. 保泰松 4)下列非甾体抗炎药物中那个在体外无活性() A. 萘普酮 B. 双氯酚酸 C. 塞利西布 D. 萘普生 E. 阿司匹林

非甾体抗炎药综述

一.简介 非甾体抗炎药( no n- steroidal ant i- inf lammatory dr ug s, NSAIDs) 是指具有解热、镇痛和消炎作用而非类固醇结构的药物。临床应用极为广泛, 是仅次于抗感染药的第二大类药物1。非甾体抗炎药是急、慢性风湿性疾病的非类固醇一线治疗药物, 具有抗炎、止痛和解热等作用, 主要用于炎症免疫性疾病的对症治疗, 能有效缓解肌肉、关节及炎症免疫性疾病的局部疼痛、肿胀等, 广泛用于腰背痛、牙痛、痛经、急性痛风、外伤或手术后疼痛、癌痛等的治疗, 且无成瘾性和依赖性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 全世界大约有1亿多人在服用NSA ID s, 其中有一半以上是老年患者。每天约有3 0 0 0 万关节炎患者服用NSAIDs,在我国最保守估计每年至少有500 万OA患者和4 2 0 万R A 患者在服用N S A I D s 。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疼痛的患者约占门诊总人数的1/ 5~ 1/ 4, 因此, 可以说N SA ID s 是临床医师特别是骨科大夫应用较多的药物之一2。随着此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其临床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展。 二.发展简史 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N S A I D s ,具有神奇的、源远流长的历史。追溯到公元前约460 年至377 年希波克拉底曾经使用柳树皮来治疗骨骼肌肉疼痛;1 7 6 3 年的英国传教士爱德蒙特·斯通(E d m a n dS t o n e )第一次比较科学的描述将柳树叶煎液作为一种抗炎药;1828 年德国慕尼黑药学教授约翰·布赫勒(Johann Buchner)提取出柳树皮中的有效成分水杨苷,次年汉立·里劳西(Henri Leroux)获得其结晶;水杨酸则是意大利化学家雷非·皮立亚(Raffaele Piria)首次从水杨苷中获得,1859年德国化学家赫尔曼·柯比(Hermann Kolbe)完成了鉴定及合成其化学结构的工作,1 8 7 4 年水杨酸开始生产;鉴于水杨酸的胃肠道刺激性和不适的口感,1 8 9 7 年德国拜耳公司的化学家霍夫曼(H o f f m a n n )成功合成了乙酰水杨酸;随后拜耳公司的首席药理学家海里希·狄里舍(H e i n r i c hDresser)通过自身实验和随后的动物实验证明乙酰水杨酸具有良好的抗炎和镇痛作用,并于1899 年注册了商品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此后的100 多年来,阿司匹林深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作为NSAIDs的原形药并成为药物史上的一颗“常青树”3。 1898 年, 由德国拜尔药厂首先合成的阿司匹林是最早用于风湿热及关节炎的治疗药物。由于其在大剂量时才能发挥消炎止痛作用并伴随明显的胃肠道副作用, 逐渐被新上市的NSAID 所取代。1952 年, 保泰松( 苯丁唑酮) 问世, 为第一个被命名的非甾体抗炎药。因其强大的抗炎镇痛效应而广泛用于风湿病的治疗长达30 多年。至20 世纪80 年代, 因相关的不良反应, 如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不断出现而逐渐被限制使用或禁用。1963 年, 吲哚乙酸类NSAID 的代表药物消炎痛( 吲哚美辛) 上市, 虽然其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较强, 但因胃肠道、肝脏和肾脏等毒副作用仍然很严重而逐渐少用。1969 年, 1姜爱霞.非甾体抗炎药的研究[ J].潍坊学院学报.2010,10(6):96-98 2刘红,李国珍,葛泉丽.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及进展[J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4):401-402 3李梦涛,曾小峰.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过去、现在与将来[J ].继续医学教育.2006,20(28):24-29

第五章第六节:解热镇痛药及非甾体抗炎药(答案)

第五章:解热镇痛药及非甾体抗炎药(自考复习) 一、单 项选择题 ( 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 案的序号 1、在阿司匹林合成中产生的可引起过敏反应的副产物是( A )。 A. 乙酰水杨酸酐 B.吲哚 C. 苯酚 D. 水杨酸苯酯 E.乙酰水杨酸苯酯 2、吡唑酮类药物具有的药理作用是( B )。 A. 镇静催眠 C. 抗菌 E.降低血压 4、双氯芬酸钠属于哪类药物 ( B ) B. 阿司匹林 D. 对乙酰氨基酚 8、在阿司匹林合成中产生的可引起过敏反应的副产物是 B.解热镇痛抗炎 D. 抗病毒 3、扑热息痛药物中应检查 ( B ) 杂质的含量。 A. 对乙酰氨基酚 D. 对氨基苯甲酸 B.对氨基酚 C.水杨酸 E.醋酸 A. 邻氨基苯甲酸类 B.吲哚乙酸类 C.芳基烷酸类 D. 吡唑烷酮类 E.苯胺类 5、下列抗炎药与其结构类型不相对应的是 ( D )。 A. 阿司匹林——水杨酸类 B. 吲哚美辛一一杂环芳基乙酸类 C. 萘普生——杂环芳基丙 酸类 D. 布诺芬——吡唑酮类 6、布洛芬是 ( A )。 A. 非甾体抗炎药 C. 心血管药 B. 中枢兴奋药 D. 镇痛药 7、具有手性碳原子,临床上用其( + )异构体的药物是 ( C )。 A. 安乃近 C.萘普生

A. 乙酰水杨酸酐 C. 苯酚 E. 乙酰水杨酸苯酯 9、非甾体消炎药是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 作用的( A )。 C. 去甲肾上腺素 D.色胺 12、下列药物中,没有镇痛作用的是 (C )。 A. 阿司匹林 B.海洛因 C. 扑热息痛 D.苯妥英钠 13、下列镇痛消炎药中,具有芳基丙酸结构的是 (D )。 A. 阿司匹林 C. 保泰松 D.布洛芬 14、力口 FeCb 立即显稳定红色的是( D ) A. 氨甲丙二酯 B .卡马西平 C. 苯巴比妥 .安疋 B.吲哚 D.水杨酸苯酯 1),阻断(2)的合成,而显示消炎、解热、镇痛 A. ( 1)环氧合酶(2)前列腺素 C. ( 1)环氧合酶(2)白三烯 10. 下列 药物中没有消炎作用的是 (B A. 阿司匹林 C. 萘普生 11、 抗抑郁药盐酸氟西汀是哪种生物胺的[ B. ( 1)酯氧酶(2)前列腺素 D. ( 1)酯氧酶(2)白三烯 ) 。 B. 扑热息痛 D. 吲哚美辛 聂取的抑制剂 ?( B ) .5-羟色胺 B.吲哚美辛 D.氯丙嗪 15、 扑热息痛药物中应检查 ______ A. 对乙酰氨基酚 C. 水杨酸 E. 醋酸 16、 具有手性碳原子,临床上用其( 杂质的含量。(B ) B. 对氨基酚 D. 对氨基苯甲 酸 + )异构体的药物是(C )

非甾体类抗炎药临床合理应用测试题答案

非甾体类抗炎药临床合理应用测试题 科室_____姓名_____成绩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6分) 1、下列哪种药物禁止与洛美沙星、诺氟沙星、依诺沙星合用,因合用有导致抽搐发生的可能(A ) A. 凯纷 B.阿司匹林 C. 布洛芬缓释胶囊 D. 洛索洛芬钠片 2、对服用阿司匹林或其它非甾体抗炎药后引起哮喘、荨麻疹或过敏反应的患者禁用下列哪种药物( B ) A.阿司匹林 B. 醋氯芬酸片 C. 布洛芬缓释胶囊 D. 洛索洛芬钠片 3、有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后发生胃肠道出血或穿孔病史的患者禁用下列哪种药物( B ) A. 凯纷 B. 醋氯芬酸片 C. 布洛芬缓释胶囊 D. 洛索洛芬钠片 4、下列关于NSAID的描述,错误的是:(D) A. 小剂量NSAID有解热、镇痛作用,大剂量才有抗炎作用。国内NSAID的用量一般偏小。 B. 对类风湿关节炎而言,因NSAID只能控制症状,不能防止疾病的发展及合并症的发生。 C. 通常选用一种NSAID,在足量使用2~3周后无效,则更换另一种,待有效后再逐渐减量。 D. 同时使用两种NSAID,能增加疗效,而副作用相同。 E. 有2~3种胃肠道危险因素存在时,应加用预防溃疡病的药物。 5、布洛芬缓释胶囊具有镇痛、解热和抗炎的作用每服用一次,可持续(C)小时止痛。 A. 4小时 B. 8小时 C. 12小时 D. 24小时 6、胃溃疡病人宜选用下列哪种药物解热镇痛?(B) A. 吲哚美辛 B. 乙酰氨基酚 C. 吡罗昔康 D. 保泰松 E. 阿司匹林 7、布洛芬缓释胶囊用于止痛不得超过( A )天,用于解热不得超过((A )天 A. 5、3 B. 3、5 C. 2、4 D. 4、2 8、哪种药物与地高辛、甲氨蝶呤、口服降血糖药物同用时,能使这些药物的血药浓度增高,不宜同用(D) A. 吲哚美辛 B. 乙酰氨基酚 C. 吡罗昔康 D. 布洛芬缓释胶囊 E. 阿司匹林 9、哪种药物与呋塞米(呋喃苯胺酸)同用时,后者的排钠和降压作用减弱;与抗高血压药同用时,也降低后者的降压效果(B ) A. 吲哚美辛 B. 布洛芬缓释胶囊 C. 洛索洛芬钠片 D. 乙酰氨基酚 E. 阿司匹林10.哪种药物与其他解热、镇痛、抗炎药物同用时可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并可能导致溃疡(B)A. 吲哚美辛 B. 布洛芬缓释胶囊 C. 洛索洛芬钠片 D. 乙酰氨基酚 E. 阿司匹林11.哪种药物与肝素双香豆素类(如华法林)等抗凝药同用时可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增加出血倾向(B) A. 吲哚美辛 B. 布洛芬缓释胶囊 C. 洛索洛芬钠片 D. 乙酰氨基酚 E. 阿司匹林 12、支气管哮喘病人禁用的药物是:(B)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

药理学作业 B20085132 尹和英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Nonsterio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且多数兼具消炎、抗风湿、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主要用于炎症、发热和疼痛的对症治疗。在我国,是仅次于抗感染药物的第二大类药物。 第1节概述 炎症是机体对各种炎性刺激引起组织损害而产生的一种基本病理过程。对于炎症的治疗,早期人们多使用糖皮质激素类抗炎药物,这类药物能有效控制感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炎症,有效消除炎症造成的功能性障碍。但长期使用该类药物易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衰退等并发症。水杨酸的临床应用始于19世纪末,阿斯匹林(1899)、保泰松(1949)、吲哚美辛(1963)等相继介绍到医学领域。自1952年保泰松用于临床后,国际上首次提出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NSAIDs)这一概念,在其后的二三十年间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优良抗炎、解热镇痛作用的NSAIDs,如目前仍在临床广泛使用的吲哚美辛、布洛芬等。 长期以来,人们对NSAIDs作用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1964年Vane. J.R等人发现阿斯匹林具有阻断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酶(prostaglandins synthetase,PGs)的作用,并于1971年证实, NSAIDs的共同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而减少或阻断前列腺素(PGs)的合成实现其抗炎作用。PGs前身是结合在细胞膜磷脂中的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因此,为便于理解NSAIDS的药理作用,首先应了解AA代谢。 一、花生四烯酸代谢与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 花生四烯酸是20个碳的不饱和脂肪酸,绝大多数结合在细胞膜磷脂中,细胞内外游离的AA浓度很低。当细胞膜受到某种刺激(如炎性刺激)时,膜磷脂由磷脂酶A2和磷脂酶C系统催化水解而释放出AA,AA经环氧酶(COX)和脂氧酶(lipoxygenase LOX)两条途径氧化成不同的代谢产物。 (一) 脂肪酸环氧(化)酶途径 环氧化酶(COX)存在于哺乳动物各种细胞内质网内,具有很高的活性。AA经COX催化后转化为PGG2,再经前列腺素过氧化氢酶降解为PGH2,同时释放氧自由基。PGG2、PGH2不稳定 第一节镇痛药 镇痛药是一类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地消除和缓解疼痛的药物。它与体内脑啡肽神经元释放的内源性物质脑啡肽一样,直接作用于阿片受体,通过激动阿片受体,激活脑内抗痛系统,阻断痛觉传导,提高痛阀,产生中枢性镇痛作用

第八节_非甾体抗炎药

第八章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是一类具有抗炎作用和解热、镇痛作用药物。临床上用于治疗胶原组织疾病,例如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此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皮质激素类抗炎药物不同,因此被称为非甾体抗炎药。抗炎作用机制与其在体内抑制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es, PGs)的生物合成有关。 已经证明前列腺素是一类致热物质,其中前列腺素E2(PGE2)致热作用最强。前列腺素本身致痛作用较弱,但能增强其他致痛物质例如缓激肽、5-羟色胺等的致痛作用,使疼痛加重。另外,前列腺素也是一类炎症介质。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阻断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发挥消炎、解热镇痛作用。近年来发现环氧合酶有COX1和COX2两种亚型,COX2是导致炎症反应的酶,因此寻找高选择性的COX2抑制剂可得到更安全的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按化学结构类型分为:水杨酸类、乙酰苯胺类、吡唑酮类、3,5-吡唑烷二酮类、芳基烷酸类、邻氨基苯甲酸类、1,2-苯并噻嗪类等。 一、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Aspirin)已在临床应用了100多年,为有效的解热镇痛药,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头痛、神经痛、风湿痛及类风湿痛等。近年来经研究发现阿司匹林为不可逆的环氧合酶抑制剂。阿司匹林还能抑制血小板中血栓素 A2(TXA2)的合成,阿司匹林现已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有时可导致胃肠道出血,这是由于抑制了前列腺素的合成,致使胃粘膜失去了前列腺素对它的保护作用,造成胃部血流减少,缺血而引起溃疡。另外阿司匹林及水解产物水杨酸酸性较强对胃粘膜有刺激性,甚至引起胃出血。因此,对阿司匹林进行一系列结构修饰,利用水杨酸分子中的活性功能基羧基将其制成盐、酰胺、酯类以降低羧酸对胃肠道的刺激性。如在临床上应用的有乙酰水杨酸铝(Aluminum acetyl salicylate),乙酰水杨酸赖氨酸盐--赖氨匹林

非甾体抗炎药的镇痛作用机理

非甾体抗炎药的镇痛作用机理 Cashman JN 摘要 非甾体抗炎药(NSAID)的镇痛作用不仅源于抑制周围前列腺素的合成,还包括其它一些中枢和外周作用机制。环氧合酶-1(COX-1)和C OX-2是两种不同结构的环氧合酶,其中C OX-1存在于正常细胞中,而C OX-2在炎性细胞中产生。对COX-2的抑制,很可能是NSAID镇痛作用的基础。此外,有些NSAID还抑制脂氧合酶产生疼痛的代谢物。对G 蛋白介导的信号转导的干预是NSAID镇痛作用的又一基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NSAID还具有中枢作用,这种中枢作用可能是由内源性阿片肽介导或阻断5-HT的释放而产生的。 关键词 非甾体抗炎药;镇痛作用;中枢和外周作用 1 组织损伤、炎症及疼痛的传导 1.1 疼痛的信号及调节 引起组织损伤的有害刺激总是伴随着大量炎症介质的释放。其中一些炎症介质直接刺激周围伤害感受器,其它介质敏化伤害感受器,降低刺激阈,但并不引起神经元的放电。急性损伤信号沿两类传入神经纤维传导,临床表现为两种显著不同的疼痛。沿有髓的A- 神经纤维快速传导的第一锐痛(20m s-1),沿无髓的C 神经纤维慢速传导(0.5~ 2.0m s-1)由机械、热和化学刺激引起的第二钝痛。 对周围伤害感受器的刺激增加了背角中神经肽如P物质和兴奋性氨基酸如谷氨酸盐的释放,伤害感受的信息沿着脊髓丘脑树传向丘脑,在丘脑腹侧二级神经元和三级神经元的突触将伤害感受的冲动直接传至感觉皮层,最终形成痛觉。在一定程度上痛觉的内源性调节可起到促进或抑制的作用。控制这种调节可以在C NS 内或在CNS外的周围传入神经末梢。 1.2 与组织损伤有关的化学介质 炎性介质对感受伤害的神经元的作用方式有两种,或是直接偶合于细胞膜受体,如特定的离子通道(氢离子、三磷酸腺苷、5-HT),或是通过细胞内的第二信使的间接作用,如作用于 2受体的缓激肽,细胞因子(I L-1、I L-6、I L-8、肿瘤坏死因子),二十碳酸[前列腺素和白三烯(LT) B4,LTD4],作用于H1受体的组胺,作用于5-HT1受体的5-HT。有些化学介质可能作用于神经元的其它部位控制受体蛋白质,如离子通道的表达或是控制其它细胞释放介质。此外,许多炎性细胞表达周围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肽(如P物质、降钙素)的受体。对周围伤害感受器的刺激增加了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如作用于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的谷氨酸盐。其它的一些介质如血小板激活因子(PFA)作用于血管及炎性细胞,引起持续的小动脉血管舒张。前列腺素是重要的炎性介质,它可以引起痛觉过敏。抑制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被认为是非甾体抗炎药(NSAID)的镇痛基础。 2 非甾体抗炎药对周围抗伤害感受的调节 2.1 花生四烯酸 前列腺素的产生依赖花生四烯酸的释放,花生四烯酸是许多酶作用的底物,环氧化和脂氧化是其氧化代谢的两条主要途径。环氧合酶催化氧化花生四烯酸为前列腺环素。脂氧合酶催化底物过氧化产生直链的过氧化氢二十碳四烯酸(HPETE),进一步转化为羟基二十碳四烯酸(HETE)和白三烯。环氧合酶和脂氧合酶两条途径都能产生引起疼痛的代谢物。HETE是

药理学第六章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第六章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学习要求 1、掌握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的化学名、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合成及用途。熟悉阿司匹林衍生物的结构和特点,掌握苯胺类解热镇痛药代谢化学与毒性的关系。了解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物的发展历史。 2、掌握非甾体抗药物的分类及羟布宗、吲哚美辛、甲芬那酸、吡罗西康、双氯芬酸钠、布洛芬和萘普生化学名、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合成及用途。掌握芳基丙酸类镇痛抗炎药的构效关系及布洛芬光学异构体代谢的活性变化。熟悉3,5-吡唑烷二酮类药物的结构与活性的关系。熟悉灭酸类药物立体结构特征。了解芳基烷酸类药物的发展概况。熟悉COX-1和COX-2的结构和作用的差别。了解选择性COX-2抑制剂的作用,了解塞来昔布的化学名、结构及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第六章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术语解释 1、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一类具有五元脂环带二个侧链(上链7个碳原子,下链为8个碳原子)的20碳的酸,是内源性的活性物质,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2、解热镇痛药(antipyretic analgesics):临床上主要用于降低发热和镇痛的一些药物,其中除苯胺类外,大都也具有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被认为是抑制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故也属于非甾类抗炎药。 3、非甾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减少体内从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和血栓素前体的一大类具有不同化学结构的药物。这些药物都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的作用。其抗炎作用的机制与甾类抗炎药如可的松不同。广义的非甾类抗炎药也包括解热镇痛药、抗痛风药。 1

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一类不含有甾体结构的抗炎药。这类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扑热息痛、非那西丁、保泰松、氯诺昔康、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萘普生、萘普酮、双氯芬酸、布洛芬、尼美舒利、罗非昔布、塞来昔布等,该类药物具有抗炎、抗风湿、止痛、退热和抗凝血等作用,在临床上广泛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种发热和各种疼痛症状的缓解。 药理作用 1. 解热作用:NSAIDs通过抑制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发挥解热作用,这类药物只能使发热者的体温下降,而对正常体温没有影响。解热药仅是对症治疗,体内药物消除后体温将会再度升高,故对发热病人应着重病因治疗,仅高热时使用。 2. 镇痛作用:NSAIDs产生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对各种创伤引起的剧烈疼痛和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对慢性疼痛如头痛、关节肌肉疼痛、牙痛等效果较好。在组织损伤或炎症时,局部产生和释放致痛物质,同时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加。前列腺素提高痛觉感受器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对炎性疼痛起放大作用。同时PGE1、PGE2和PGF2α是致痛物质,引起疼痛。NSAIDs的镇痛机理是:①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②抑制淋巴细胞活性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的分化,减少对传入神经末梢的刺激;③直接作用于伤害性感受器,阻止致痛物质的形成和释放。

3. 消炎作用:大多数的NSAIDs具有消炎作用。NSAIDs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抑制白细胞的聚集,减少缓激肽的形成,抑制血小板的凝集等作用发挥消炎作用。对控制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疗效肯定. 4. 对肿瘤的防止作用:NSAIDs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均有抑制作用,与其他抗肿瘤药物有协同作用。 如阿司匹林解热作用较强,而镇痛作用若,保泰松有抗炎解热作用,仅有微弱镇痛作用,朴热息痛只有解热作用,而无抗炎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的品种很多,包括: ①水杨酸类的阿斯匹林; ②吲哚衍生物类的吲哚美辛(消炎痛); ③吡唑酮类的安乃近,保泰松; ④2-芳基羧酸类的布洛芬(芬必得),萘普生; ⑤邻氨苯甲酸衍生物的双氯芬酸(奥湿克、扶他林); ⑥昔康类的吡罗昔康(炎痛喜康);

非甾体抗炎药市场分析

非甾体抗炎药市场分析 1、副作用阻碍市场发展 我国目前仅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病率就达5‰左右,风湿及类风湿病患者人数超过1000万人。全国抗关节炎药物市场规模约为13-15亿元,年增长率为6%左右,到2006年将达到18亿元,其中零售市场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而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市场占关节炎药物市场的40-50%左右。 在抗炎药物中作用最强的是甾体激素类药物,即肾上腺皮质激素,它们的化学结构上有都呈甾体的特点。凡是结构上不是甾体的抗炎药,均称为非甾体抗炎药。20世纪40年代末医学家提示了醋酸可的松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但使用大剂量的甾体抗炎药是危险的,因而人们致力于开发非甾体抗炎药。 治疗关节炎疼痛和炎症的最常用一类药物是非甾体抗炎药NSAID。属于这类药物的有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和萘普生等等,应用都非常广泛。 然而,非甾体抗炎药又往往表现出非常严重的副作用。有证据表明,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导致胃溃疡、出血和穿孔等严重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英国所做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因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而引发的胃穿孔或胃出血等溃疡并发症的机率,要比使用安慰剂治疗组高出3至5倍。最近在美国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仅在美国,每年因为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而引发的上消化道并发症导致入院治疗的患者就达到107000例,并有16500人因此丧生。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 的统计,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是引起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最多的原因之一。有30%的患者因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而出现持续胃部不适,其中超过10%的患者因不堪忍受这些副作用而不得不中断药物治疗。 2、双氯芬酸暂时称雄 多年来,我国非甾体抗炎药在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用药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销售额远远高于其它类药物。1999年我国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用药中,非甾体抗炎药在我国重点城市主要医院的用药总额为7256 万元,2000年上升到7887万元,2001年又上升到9641 万元,2002年突破亿元大关。 在非甾体抗炎药物中,双氯芬酸和布洛芬是主要品种,一直占据该类药物市场50%-60%的市场份额。而双氯芬酸在近十余年中长期雄居非甾体抗炎药物市场第一的位置。1998年市场占有率为37.4%,1999年为30.5%, 2001年为29.7%。布洛芬的市场占有率近年来有所下降, 1999年为21.5%,2001年为15.3%。 2001年我国类风湿性关节炎医院用药金额领先的品种中,双氯芬酸在上海市占有33.84%的份额,在北京占有 22.68%的份额,在广州占有11.24%的份额,都远远高于其它品种药物。在2002年第四季度我国典型医院肌肉-骨骼系统用药前20位药品排序中,双氯芬酸位列第一,占13.04%的市场份额,而布洛芬列第七,占4.51%的市场份额。

非甾体抗炎药相关知识

非甾体抗炎药 【药物概述】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一类不含有甾体结构的抗炎药,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萘普生、萘普酮、双氯芬酸、布洛芬、尼美舒利、罗非昔布、塞来昔布等,该类药物具有抗炎、抗风湿、止痛、退热和抗凝血等作用,非甾体抗炎药是急、慢性风湿性疾病的非类固醇一线治疗药物,具有抗炎、止痛和解热等作用,主要用于炎症免疫性疾病的对症治疗,能有效缓解肌肉、关节及炎症免疫性疾病的局部疼痛、肿胀等,广泛用于腰背痛、牙痛、痛经、急性痛风、外伤或手术后疼痛、癌痛等的治疗,且无成瘾性和依赖性的特点。 【药物分类】 按照化学结构分类,非甾体抗炎药可以分为甲酸类,也称水杨酸类,代表药物是阿司匹林等;乙酸类,代表药物为双氯芬酸钠、吲哚美辛等;丙酸类,代表药物为布洛芬、奈普生等;昔康类,吡罗昔康、美洛昔康等;昔布类,塞来昔布、罗非昔布等;吡唑酮类,包括氨基比林、保泰松等;其他,尼美舒利等。 根据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可分为 COX-2 选择性抑制药,包括塞来昔布、罗非昔布、尼美舒利等;COX-1高选择性抑制药,包括阿司匹林、吲哚美辛、舒林酸、吡罗西康、托美汀等; COX-1 低选择性抑制药,包括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COX无选择性抑制药,包括萘普生、氟比洛芬、双氯芬酸、萘丁美酮等。 【药物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发挥解热作用,这类药物只能使发热者的体温下降,而对正常体温没有影响,但仅高热时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产生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对各种创伤引起的剧烈疼痛和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对慢性疼痛如头痛、关节肌肉疼痛、牙痛等效果较好。大多数的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消炎作用,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抑制白细胞的聚集,减少缓激肽的形成,抑制血小板的凝集等作用发挥消炎作用。此外,该类药物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均有抑制作用,与其他抗肿瘤药物有协同作用。 【不良反应】 非甾体抗炎药在产生解热、镇痛、消炎及抑制肿瘤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如上腹不适、隐痛、恶心、呕吐、饱胀、嗳气、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肝脏轻度受损的生化异

非甾体抗炎药

第六章解热镇痛药与非甾体抗炎药 1、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一类具有五元脂环带二个侧链(上链7个碳原子,下链为8个碳原子)得20碳得酸,就是内源性得活性物质,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2、解热镇痛药(antipyreticanalgesics):临床上主要用于降低发热与镇痛得一些药物,其中除苯胺类外,大都也具有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被认为就是抑制前列腺素得生物合成,故也属于非甾类抗炎药、 3、非甾类抗炎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NSAID):抑制环氧合酶得活性,减少体内从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与血栓素前体得一大类具有不同化学结构得药物。这些药物都具有解热、镇痛与抗炎得作用。其抗炎作用得机制与甾类抗炎药如可得松不同。广义得非甾类抗炎药也包括解热镇痛药、抗痛风药。 4、COX-2抑制剂(COX-2inhibitors):环氧酶存在两种异构体,基础性得COX—1与诱导性得COX-2。COX-1与COX-2就是一种结合在细胞膜上得血红糖蛋白。它们都能将花生四烯酸氧化成PGG2,并转化为PGH2,但在其它方面二者有较多区别。COX-1与COX-2属于不同得基因表达、COX-1在 合成得促进,有保护胃肠道粘正常静态条件下就存在与胃肠道、肾脏与血栓烷A 2 膜、调节肾脏血流与促进血小板聚集等内环境稳定作用。COX-2在正常组织细胞内得活性极低,只有受到外来刺激时,才在某些细胞因子、有丝分裂物质与内毒素等得诱导下,在巨嗜细胞、滑膜细胞、内皮细胞与其它某些细胞中大量产生。COX—2通过对PG合成得促进作用,介导疼痛、炎症与发热等反应。 COX-2抑制剂可选择性抑制COX-2,不抑制COX-1,可避免非甾类抗炎药得肠道刺激、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药物中那个药物不溶于NaHCO3溶液中( ) A. 布洛芬?B、阿司匹林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

第24章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Nonsterio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且多数兼具消炎、抗风湿、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主要用于炎症、发热和疼痛的对症治疗。在我国,是仅次于抗感染药物的第二大类药物。 第1节概述 炎症是机体对各种炎性刺激引起组织损害而产生的一种基本病理过程。对于炎症的治疗,早期人们多使用糖皮质激素类抗炎药物,这类药物能有效控制感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炎症,有效消除炎症造成的功能性障碍。但长期使用该类药物易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衰退等并发症。水杨酸的临床应用始于19世纪末,阿斯匹林(1899)、保泰松(1949)、吲哚美辛(1963)等相继介绍到医学领域。自1952年保泰松用于临床后,国际上首次提出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NSAIDs)这一概念,在其后的二三十年间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优良抗炎、解热镇痛作用的NSAIDs,如目前仍在临床广泛使用的吲哚美辛、布洛芬等。 长期以来,人们对NSAIDs作用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1964年Vane. J.R等人发现阿斯匹林具有阻断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酶(prostaglandins synthetase,PGs)的作用,并于1971年证实, NSAIDs的共同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而减少或阻断前列腺素(PGs)的合成实现其抗炎作用。PGs前身是结合在细胞膜磷脂中的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因此,为便于理解NSAIDS的药理作用,首先应了解AA代谢。 一、花生四烯酸代谢与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 花生四烯酸是20个碳的不饱和脂肪酸,绝大多数结合在细胞膜磷脂中,细胞内外游离的AA浓度很低。当细胞膜受到某种刺激(如

第六章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第六章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药物中那个药物不溶于NaHCO3溶液中 A. 布洛芬 B. 阿司匹林 C. 双氯酚酸 D. 萘普生 E. 萘普酮 2)下列环氧酶抑制剂,哪个对胃肠道的副作用较小 A. 布洛芬 B. 双氯酚酸 C. 塞利西布 D. 萘普生 E. 酮洛芬 3)下列非甾体抗炎药物中,那个药物的代谢物用做抗炎药物 A. 布洛芬 B. 双氯酚酸 C. 塞利西布 D. 萘普生 E. 保泰松 4)下列非甾体抗炎药物中那个在体外无活性 A. 萘普酮 B. 双氯酚酸 C. 塞利西布 D. 萘普生 E. 阿司匹林 5)临床上使用的布洛芬为何种异构体 A. 左旋体 B. 右旋体 C. 内消旋体 D. 外消旋体 E. 30%的左旋体和70%右旋体混合物。 6)设计吲哚美辛的化学结构是依于 A. 组胺 B. 5-羟色胺 C. 慢反应物质 D. 赖氨酸 E. 组胺酸 7)芳基丙酸类药物最主要的临床作用是 A. 中枢兴奋 B. 抗癫痫 C. 降血脂 D. 抗病毒 E. 消炎镇痛 8)下列哪种性质与布洛芬符合 A. 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均易水解 B. 具有旋光性 C. 可溶于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水溶液中 D. 易溶于水,味微苦 E. 在空气中放置可被氧化,颜色逐渐变黄至深棕色 9)对乙酰氨基酚的哪一个代谢产物可导致肝坏死? A. 葡萄糖醛酸结合物 B. 硫酸酯结合物 C. 氮氧化物 D. N-乙酰基亚胺醌 E. 谷胱甘肽结合物 10)下列哪一个说法是正确的 A. 阿司匹林的胃肠道反应主要是酸性基团造成的 B. 制成阿司匹林的酯类前药能基本解决胃肠道的副反应

C. 阿司匹林主要抑制COX-1 D. COX-2抑制剂能避免胃肠道副反应 E. COX-2在炎症细胞的活性很低 11)以下哪一项与阿斯匹林的性质不符 A.具退热作用 B.遇湿会水解成水杨酸和醋酸 C.极易溶解于水 D.具有抗炎作用 E.有抗血栓形成作用 12)下列哪项与扑热息痛的性质不符 A.为白色结晶或粉末 B.易氧化 C.用盐酸水解后具有重氮化及偶合反应 D.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易水解成对氨基酚 E.易溶于氯仿 13)易溶于水,可以制作注射剂的解热镇痛药是 A.乙酰水杨酸 B.双水杨酯 C.乙酰氨基酚 D.安乃近 E.布洛芬 14)药典采用硫酸铁铵试剂检查阿司匹林中哪一项杂质 A.水杨酸 B.苯酚 C.水杨酸苯酯 D.乙酰苯酯 E.乙酰水杨酸苯酯 15)使用其光学活性体的非甾类抗炎药是 A.布洛芬 B.萘普生 C.酮洛芬 D.非诺洛芬钙 E.芬布芬 二、配比选择题 1) A. HO O O O B. HO H N O C. N N O O OH D. S O O N OH O N H N E. O OH H N 1. 阿司匹林 2. 吡罗昔康 3. 甲芬那酸 4. 对乙酰氨基酚 5. 羟布宗 2) A. 4-Butyl-1- (4-hydroxyphenyl)-2-phenyl-3,5-pyrazolidinedione

非甾体类抗炎药及解热镇痛药用药情况分析_林定齐

面,可以发挥协同作用,吸收更彻底,作用更持久,疗效更确切,值 参考文献 [1] 霍晶.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0,14(27):34-35. [2]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512100 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人民医院药剂科 (林定齐) 非甾体类抗炎药及解热镇痛药用药情况分析 林定齐 [摘要] 目的 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及解热镇痛药用药情况分析。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药品管理信息系统中非甾体类抗炎药 和解热镇痛药购入及出库的相关数据,对用药金额百分比、用药总量、DDDs排名及DDC排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年~2010年用药总金额稳居前3位分别是氨咖黄敏胶囊、氯芬黄敏片和双氯芬酸钠肠溶片;2010年非甾体类抗炎药及解热镇痛药的用药总量及DDDs排名前3位分别为阿司匹林肠溶片、氯芬黄敏片和氨咖黄敏胶囊;DDC排名前3位分别为氯芬黄敏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和奥沙普秦肠溶片。结论 安全、有效、价廉的传统药物和胃肠道不良反应小、镇痛效果好的新型药物是韶关市曲江区人民医院临床治疗的主要非甾体类抗炎药及解热镇痛药。 [关键词] 非甾体类抗炎药; 解热镇痛药 [Abstract] Objective Learn the pharmacy state of NSAID and analgesic-antipyretic. Methods The data of NSAID and analgesic-antipyretic from Jan 2008 to Dec 2010. The money of pharmacy, summation, DDDs and DDDc are analyzed. Results The top 3 money of pharmacy from 2008 to 2010 are paracetamol, compound diclofenac sodium chlorphenamine maleate and diclofenac sodium. The top 3 of summation and DDDs in 2010 are asipilin, compound diclofenac sodium chlorphenamine maleate and paracetamol. The top 3 of DDC in 2010 are compound diclofenac sodium chlorphenamine maleate, asipilin enteric-coated tablet and Oxaprozin. Conclusion Safe, effect and cheap NSAID and analgesic-antipyretic are commonly using in our hospital. [Key words] NSAID; Analgesic-antipyretic 非甾体类抗炎药及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抗炎、抗风湿和解热镇痛等作用的药物,是全世界处方中最为常见的一类药物[1-2]。近年来,非甾体类抗炎药及解热镇痛药发展迅速,为了解该类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探讨其临床用药特点及发展趋势,本文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非甾体类抗炎药及解热镇痛药的临床用药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药品管理信息系统中非甾体类抗炎药和解热镇痛药购入及出库的相关数据。 1.2 方法 采用用药金额百分比(%)、用药总量(g)、DDDs排名及DDC 排名分析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非甾体类抗炎药和解热镇痛药的用药金额百分比(%)、用药总量(g)、DDDs排名及DDDc排名进行统计分析。限定日剂量(DDD值)是指用于成人 的治疗主要适应证的平均日剂量,根据《新编药物学》(第16版) [3] 及《中国药典》(2005版)[4] 规定的日剂量为准,若药典未收载的药品则按照其说明书与临床实际而定。用药频度(DDDs)=该药的总用药量/DDD值,DDDs值可以客观地反映出药品的使用频度,DDDs值越大,表明该药的用药人次数越大。日治疗费用(DDC)= 该药的年用药总金额(元)/该药DDDs值,DDC代表着药品的总 价格水平,说明患者使用该药的平均日费用,DDC越大表明患者的经济负担越重。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 资料采用x 2检验。 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用药金额分析 表1 我院各非甾体类抗炎药及解热镇痛药占总金额百分比(%)通用名商品名2008年(%)2009年(%)2010年(%)布洛芬混悬液美林8.158.058.18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扶他林9.5810.6810.37吲哚美辛片消炎痛8.718.838.51氯芬黄敏片感冒通片12.4710.869.48奥沙普秦肠溶片奥克清7.867.958.09阿司匹林肠溶片阿司匹林肠溶片9.459.239.29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安痛定注射液 6.797.177.39酚氨咖敏片克感敏片7.537.407.53贝诺酯片扑炎痛片7.567.698.05氨咖黄敏胶囊速效感冒胶囊14.6714.8315.23氨酚待因片(Ⅰ) 安可舒 7.237.317.58合计 100.0 100.0 100.0 705-706. [3] 王远清.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亚急性、慢性皮炎湿疹疗效观察[J].中华皮肤科性病杂志,2010,l6(1):137. [4] 颜艳,鞠梅,于建斌,等.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39(2):116-l17. [5] 向建光,宋娜辉,陈鑫.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21):92-9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