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师生用带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师生用带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师生用带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师生用带答案

与父亲一起走过的日子

昆山中心学校902班王淑敏

水,有时是雪,有时是露,有时是冰菱,有时是雨珠,变的是形态,不变的是晶莹;日子,有时是甜的,有时是苦的,有时是幸福,有时是酸楚,变的是感受,不变的是真实;父爱,有时是眼神,眼神是语言,有时是动作,有时是笑容,变的是方式,不变的是真情!女儿一出生,父亲便叫她小君,母亲拗不过,只好答应下来,可总觉得不妥,父亲却不以为然。父亲那温柔的眼神中流露出的是满满的幸福。父亲逗着女儿哭,陪着女儿笑,“小君”“小君”地叫着不停。“小君”,父亲给予希望的一个名字,希望女儿将来成为一个谦

谦君子,知书达理。

四五岁时,昏黄的灯光下,乖巧的女儿正用手托着下巴,认真地听着父亲的金色童年,木桌上偶尔传来女儿清脆的笑声。父亲摸着女儿柔顺的长发,眼神中流露的是满满的幸福。金色的童年,一段富有感染力的故事,一段充满希望的故事,希望女儿将来成为一个心地

善良、心灵手巧的人。

六七岁时,父亲带着女儿爬山、踏青、放风筝,欢声笑语中,传授女儿文人名句,教给女儿哲理谚语,女儿虽然不是太懂,可这些话仍然在心中生根发芽,提高了女儿的修养,流露出满满的爱。父亲给予希望的一段旅途,希望女儿将来成为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文明

知礼。

八九岁时,父亲踩着脚踏车,接送女儿上学,宽敞的马路上留下女儿清脆的笑声,女儿总是乐意在这个时候与父亲一起分享她班级里的趣事,父亲也爱和女儿分享他对人生的感悟。父亲飞快地踩着脚踏车,脚踏车上载着的是满满的幸福。感悟,父亲给予希望的一段话语,希望女儿将来会是一个善于感悟生活的人,勇往直前。

十一二岁时,父亲带着女儿搬进了新房子,他带着女儿回老屋收拾东西,他告诉女儿,有时候有些东西跟不上了就要学会舍弃,就好像这老屋,尽管这里承载了一家人的记忆,尽管很留恋,可还是要离开它。女儿点点头,父亲摸了摸女儿的头,流露出的满满的都是幸福。父亲给予女儿的是学会舍弃,希望女儿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胸襟开阔。

十三四岁时,父亲常常在女儿学习的时候来一杯咖啡,说,女儿,给你,提提神,别学习得太累,身体也很重要啊!女儿笑着接过咖啡,将空杯递给父亲,说,爸爸冲的咖啡最香甜,还想要。父亲总是笑着摇摇头,流露出的是满满的幸福。女儿是父亲的开心果,只要看着她,父亲就觉得开心。咖啡,父亲给予希望的一种饮料,是希望女儿将来会是一个

懂得甘苦与共的人,充实幸福。

谢谢父亲!谢谢父亲与我一起走过的日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父爱会依旧陪伴在我

的身边,让我继续感觉那满满的幸福!

评语:文章按时间顺序回忆了父亲对自己的点点关心,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小作者在文中尽情抒发了对父亲的爱。文章感情真挚,文笔流畅。

指导老师:程立

《严厉的温柔》

范文一

尽管那双绿袜子,已经没办法穿了,但是我还是没有把它丢掉,因为每每看到他,总是控制不住那晶莹的泪花,那天的事像放电影似的浮现在眼前。

夜晚给天空上了一层黑漆,孤独的夜,只有月亮与我作伴……几分钟前,我与妈妈开战了,我实在忍受不了妈妈对我和弟弟那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因为每当我与弟弟发生争执时,妈妈总是不分青红皂白,把我骂了一顿,然后抱着那两眼泪哗哗的弟弟走进房间,只留下我一个人。我回想起小时候,不小心打碎了了一个小玻璃瓶,便被赏了一顿竹笋炒肉丝,还遭来了妈妈几天的白眼;妈妈去超市,我也想一起去,妈妈总是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回绝我。

我嚎啕大哭,一次又一次地把拳头重重地砸在墙上,一次又一次用力的把房间里的东西狠狠地扔在地板上,我发疯似的乱喊乱叫,没有人理睬我……我因为哭得太累而昏昏沉沉的睡着了,早上起来,看了看钟表,不由得大吃一惊吗,已经7:30了,我手忙脚乱地穿好衣服,扎好头发,正好穿鞋子时,没袜子,急匆匆地跑到阳台,发现袜子是湿的,回到房间,发现房门的柄上有一双绿色的袜子,我愣住了,当我回过头来时,发现泪水溢满了我的眼眶,我回想起妈妈在我生病时无微不至的照顾我;受伤时,妈妈安慰我、鼓励我……

刻在木头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未必流传千古,但是妈妈对我那份浓浓的

爱,我将它永远刻在心中,永远……

范文二

温柔与严厉是相互对立的,可是有的时候严厉中含有温柔,有的时候温柔中带有严厉,可是我们又发现么?我们总是一味的认为严厉就是严厉,严厉是没有温柔的。

父亲的爱是严厉的,母亲的爱是温柔的,其实父母对于我们的爱都是一样的,只是他们所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父亲对我们的爱其实也是温柔的,只是在我们做错事的时候会对我们格外的严厉,抑或是在学习中对我们十分的严厉,因为我们的自制力太差,不知其重要

性,但是父亲知道啊!

父亲比我们年长许多,经历过的事情也比我多得多,知道什么很重要,什么可以去忽略,而不经世事的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享受,可是对于我们的未来,我们虽然都充满着幻想,可是我们却不知道到底该如何做才能是我们的未来过得更好。

在学习的时候我们总是想偷懒,可是父亲总是会用严厉的表情来监督我们学习,每次当我们看到父亲那严厉的表情时,我们就会认为父亲对我们的爱是严厉的,可是又有谁看到父亲握着我们的手,叫我们一笔一划的学写字,又有谁看到父亲在看到我们睡倒在书桌前为我们盖上毯子的情景;又有谁看到父亲牢牢记得我们索爱吃的事物;又有谁看到父亲不舍得吃唯一的一个苹果,专门留给我们吃的情景;又有谁看到……

父亲的爱不仅严厉,在那些严厉中也包含着父亲的温柔,只是我们没有仔细的去看,只看

到掩盖了温柔的严厉罢了。

世上不止有母亲的爱是温柔的,其实所有的爱都是温柔的,爱本就是一个让人感到温暖的温柔,只是我们的眼睛被那掩盖在表面的东西所迷惑,严厉中的温柔有多少人看到,有多

少人注意到呢?

20、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师用)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体味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3、学习分析人物性格,学会从小事中悟出一定道理,见微知著。

【学习重点】

1、学习分析人物性格。

2、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学习难点】

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资料链接】:

1.有关《战国策》

《战国策》是记载战国历史的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而成。《战国策》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2国国策。记载公元前453年—前209年共245年史实。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关于刘向

刘向(约前77年—前6年)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一生著述颇丰,对保存我国古籍文献做出过重要贡献。

【预学】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国别体的历史著作《》。"讽"的意思是

____ ,“谏”的意思是。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2、写出加点字的读音,正确朗读课文。要注意人物的身份特点,要注意朗读语气。

昳.( yì )丽朝.( zhāo )服衣冠. ( guān ) 窥.( kuī )镜

谤.(bàng )期.( jī)年朝.( cháo )于齐间.( jiàn )进

燕.( yān )、赵

3、判断停顿的正误。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X邹忌/修/八尺有余

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X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③王之蔽/甚矣!王之/蔽甚矣!X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X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解释下列文言句中的划线字。

皆以美于徐公(认为)形貌(形貌、相貌)昳丽()邹忌修八尺有余()齐王纳谏(接受)朝服衣冠()孰视之()何能及君(比得上)私我()客之美我者()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期年之后()王之蔽甚矣()皆朝于齐(朝见)旦日()与徐公孰美(谁)窥镜()

时时而间进()()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能谤讥于市朝()()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忌不自信。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④王之蔽甚矣。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⑥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6、写出本文的一个成语并解释: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

【讨论】

1、通读全文,根据文章的结构层并概括出每一层次的段意,并概括文章大意。

第一部分(1):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突出他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的性格特点。)

第二部分(2):写邹忌入朝讽谏。(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表现出邹忌的真知灼见和深谋远虑。)

第三部分(3、4):写齐王纳谏及齐国大治。(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治国之才。)文章大意:记述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2、阅读理解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①找出本文三个表示比较的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吾孰与徐公美?(3)吾与徐公孰美?

——总之,“孰与”表示比较。

②由于妻、妾、客的身份与心理不同,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有什么不同?

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由衷、热情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拘谨、勉强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阿谀奉承

3、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 “讽”齐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一件“闺房小事”目的: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积极纳谏,改良政治。

4、邹忌“入朝”是如何“讽”齐王的?他用的是什么方法?

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推理的方式委婉进谏。

5、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齐王身边的人偏爱或害怕齐王,四境之内都对齐王有所求。

6、具体说明邹忌怎样类比推理.

妻私我→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客有求于我→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皆以美于徐公→王之蔽甚矣

7、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却各不相同。

A、请举例说明

B、但邹忌劝谏齐威王却收到了很好的成效。这是什么原因?

A、比干劝商纣王不要沉湎酒色而被挖心;屈原劝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吴子胥劝夫差不要轻信勾践而被杀;白居易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韩愈谏迎佛骨,“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B、(1)没有单刀直入,而是先讲闺房趣事,次谈自己体会,然后类比推理,让人容易接受。(《古文观止》评: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

(2)掌握分寸:到“王之蔽甚矣”而止。

(3)他遇到了一个开明的领导者——齐威王是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之子,在位三十七年,知人善任,是个开明而较有作为的国君

8、你认为邹忌、齐威王是怎样的人?

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精明能干、治国之才、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齐威王:开明君主,勇于纳谏,勇于改过。

9、齐国最后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有勇于、善于进谏的邹忌,有勇于纳谏、勇于改过的齐威王,贤臣明君精诚团结。

10、课文的故事情节处处与“三”有关,请你加以概括。(同学间口述)

三问:妻、妾、友

三答:妻、妾、友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11、文段写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一个“善”字,而写发布命令的内容、群臣进谏的情况、修明政治的结果却较详细。这样写有何好处?

因为写了后者,齐威王的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这一略一详,略得余味无穷,详得具体生动。

12、结合实际,谈谈邹忌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何启示。

答题要点:①说话要讲究方式、方法;②用语含蓄、委婉;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1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邹忌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1)面对赞美,邹忌并未陶醉于这些溢美之间。“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很有自知之明。

(2)通过比较,思考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即人们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会说出事情真相,由此他进一步悟出了治国之道理,即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都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

【展示】

根据讨论环节进行

【检测】

1、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文: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文: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文章第一自然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沾沾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真话不易)的道理。第二自然段写邹忌以设喻说理(或类比说理)方法委婉进谏。第三自然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3、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4、解释加点词。

⑴窥.镜而自视⑵臣之妻私.臣

⑶闻.寡人之耳者⑷时时而间.进

5、齐王“纳谏”、“除弊”,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效果?(用原文回答)

6、文中,邹忌的可贵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7、“群臣吏民”进谏的三种方式依次是什么?请用文段中的词语回答。

8、结合课文分析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0、文言文阅读。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能够在公共场合指责讽刺寡人,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赏。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写邹忌入朝讽谏和齐王纳谏后的效果

3、邹忌劝谏齐威王的高明之处在哪里?

答: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

4、下列朗读停顿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B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选文首先叙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况,然后写邹忌由己及君,说明“王之蔽甚矣”的事实(用原文回答);接着叙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决心和措施;最后写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大意对即可)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6、请分别勾画出文中表现齐威王纳谏后在国内和国外产生巨大成效的句子。

【反思】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20、邹忌讽齐王纳谏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体味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3、学习分析人物性格,学会从小事中悟出一定道理,见微知著。

【学习重点】

1、学习分析人物性格。

2、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学习难点】

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资料链接】:

3.有关《战国策》

《战国策》是记载战国历史的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而成。《战国策》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2国国策。记载公元前453年—前209年共245年史实。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4.关于刘向

刘向(约前77年—前6年)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一生著述颇丰,对保存我国古籍文献做出过重要贡献。

【预学】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国别体的历史著作《》。"讽"的意思是

____ ,“谏”的意思是。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2、写出加点字的读音,正确朗读课文。要注意人物的身份特点,要注意朗读语气。

昳.( )丽朝.( )服衣冠. ( ) 窥.( )镜

谤.()期.( )年朝.( )于齐间.( )进燕.()、赵

3、判断停顿的正误。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修/八尺有余

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③王之蔽/甚矣!王之/蔽甚矣!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解释下列文言句中的划线字。

皆以美于徐公()形貌()昳丽()

邹忌修八尺有余()齐王纳谏()朝服衣冠()孰视之()何能及君()私我()客之美我者()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期年之后()王之蔽甚矣()皆朝于齐()旦日()与徐公孰美()窥镜()

时时而间进()()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能谤讥于市朝()()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忌不自信。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④王之蔽甚矣。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⑥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6、写出本文的一个成语并解释:

【讨论】

1、通读全文,根据文章的结构层并概括出每一层次的段意,并概括文章大意。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

第三部分(3、4):

文章大意:

2、阅读理解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①找出本文三个表示比较的句子

②由于妻、妾、客的身份与心理不同,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有什么不同?

3、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 “讽”齐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4、邹忌“入朝”是如何“讽”齐王的?他用的是什么方法?

5、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6、具体说明邹忌怎样类比推理。

7、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却各不相同。

A、请举例说明

B、但邹忌劝谏齐威王却收到了很好的成效。这是什么原因?

8、你认为邹忌、齐威王是怎样的人?

9、齐国最后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10、课文的故事情节处处与“三”有关,请你加以概括。(同学间口述)

三问:三答:三比:

三赏:三时:

11、文段写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一个“善”字,而写发布命令的内容、群臣进谏的情况、修明政治的结果却较详细。这样写有何好处?

12、结合实际,谈谈邹忌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何启示。

1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邹忌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展示】

根据讨论环节进行

【检测】

1、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文: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文: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文章第一自然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沾沾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的道理。第二自然段写邹忌

以方法委婉进谏。第三自然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3、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4、解释加点词。

⑴窥.镜而自视⑵臣之妻私.臣

⑶闻.寡人之耳者⑷时时而间.进

5、齐王“纳谏”、“除弊”,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效果?(用原文回答)

6、文中,邹忌的可贵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7、“群臣吏民”进谏的三种方式依次是什么?请用文段中的词语回答。

8、结合课文分析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文言文阅读。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3、邹忌劝谏齐威王的高明之处在哪里?

答:

4、下列朗读停顿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选文首先叙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况,然后写邹忌由己及君,说明“

”的事实(用原文回答);接着叙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决心和措施;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6、请分别勾画出文中表现齐威王纳谏后在国内和国外产生巨大成效的句子。

【反思】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有天早上,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哪个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小妻说:“我跟徐公比,哪个漂亮?”他的小妻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淡话,问他说:“我跟徐公哪个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比不上,又对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远远地不如。晚上睡觉时思索这件事情,说:“我的妻子说我漂亮,是因为偏爱我;小妻说我漂亮,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漂亮,是因为对我有所求。”

邹忌于是上朝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小妻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求得我的帮助,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现在齐国土地纵横各千里,城邑一百二十座,宫里的王后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满朝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的: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敝太厉害。”

威王说:“好!”于是发布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诫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和公共场所议沦我的过失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赏。”命令刚刚下达时,臣子们都进谏,宫门口和庭院里像个闹市一样;几个月以后,间或才有人来进言;一年以后,虽然有人想来进言,但已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和魏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战胜敌国。

【简析】

本篇齐相邹忌讽劝齐王纳谏,广开言路,博采众议,除蔽见明,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从而说明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采纳群言,才能明辨是非,把事情办好。文章所揭示的这个深邃哲理,不仅在当时有重大作用,于目前也很有现实意义。

本文通篇婉词,喻妙理彻。文章本意在于说明国君纳谏,对于治理好国家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作者写邹忌不是向齐王大讲“为什么要纳谏”及“纳谏如何之好”的道理,而是以戏剧性的手法,先叙一段“比美”的生活趣事,然后连类设喻导入正题,点明“比美”之事的实在含义,再在此基础上借题发挥,婉辞劝说,使齐王如梦初醒,翻然悔悟,明白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最后以齐国大治,各国来朝的事实,说明纳谏的成效与好处,足见其意义重大。这样,不仅故事性强,引人入胜,寄寓深远,耐人寻味,而且语言生动,娓娓动听,论理亦很透彻而又浅显明白,说服力强。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导学案

《滕王阁序》导学案 【知识目标】 1、了解骈体文的特点。 2、能读清句读并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和积累下列文言词语“故、尽、属、即、且、矣”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 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要有远大抱负和人生使命感;能够正确看待挫折,即使身处逆境,也要笑对人生,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 【教学重、难点】 能读清句读并学会翻译文言文。 【课时安排】三课时 一、中国“四大名楼” 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有谁知道“中国四大名楼”呢?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能例举一二吗? 二、滕王阁 滕王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都督时,于公元653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建。以封号为名。 滕王阁始建于唐代,后几经兴废,明代景泰年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现在的滕王阁楼于1989年10月8日竣工,全楼九层,高57.5米,背城临江,占地达47000平方米。如今滕王阁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王勃的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 三、王勃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

五单元 荷专题 爱莲说 导学案

五单元荷专题 爱莲说导学案(一课时) 学校:天星二中姓名:范厚强年级:七编制:审核:【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 2.朗读背诵课文。 【重、难点】 1.理解文意。 2.背诵课文。 【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 周敦颐,字茂叔,宋朝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哲学家。“元公”是周敦 颐的谥号。说,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2.背景介绍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 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每当闲暇时,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自主学习】 1.古今异义 (1)亭亭净植 古义: 今义:种植 (2)宜乎众矣 古义: 今义:合适,应当 答案: 2.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蔓:名词用作动词,;枝:名词用作动词,) (2)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 答案: 3.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濯清涟而不妖。(省略句,谓语“濯”前面省略了主语“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 2 ) 【合作探究】 走进文本 (1)作者写莲的同时,为什么还写菊与牡丹? 答案: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答案: 总结归纳 【达标检测】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晋陶渊明独.爱菊( ) (2)自.李唐来( ) (3)陶后鲜.有闻( ) (4)宜.乎众矣( ) (5)濯清涟而不妖.( )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 刘向 原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yòu)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魁梧,容貌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一位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坐着闲谈。(邹忌)问客人说:“我和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啊。”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远不如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有事情想要求于我。”? 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惧怕您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官员都来进言规劝,宫庭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注释 (1)本文选自西汉后加的。《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种史料的汇编,原作者不详,西汉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

滕王阁序导学案第一课时带答案

滕王阁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及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2、理解和积累文中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培养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知识导学】 1、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其中“滕王阁”素有“西江第一楼”之称,位于赣江东岸,江西南昌西北,雄踞南昌沿江北大道、依城临江,瑰伟奇特,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得以名贯古今,誉满天下。阁以文传,文以阁名,历千载沧桑而盛誉不衰。 2、关于作者及“初唐四杰” 王勃(650——675),字子安,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的王府侍读。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唐朝初年,当宫廷文士仍把诗歌当作点缀升平的风雅玩物时,诗坛上逐渐崛起了一批锐意变革的新进诗人。他们志同道合,互通声气,使诗歌重新担负起歌唱人生的使命,而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唐诗由此获得了真正的转机。他们就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卢照邻(约630—680后,有《幽忧子集》)、骆宾王(约638—?有《骆宾王文集》)、王勃(650—676,有《王子安集》)、杨炯(650—693后,有《盈川集》)。其中以王勃的诗名最盛。 3、关于《滕王阁序》的创作佳话 此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重阳节,洪州都督阎伯屿携文武官员欢宴于滕王阁,共庆重阳登高佳节。此时,王勃因赴交趾省亲探父,乘船路过马当(今彭泽县)遇阻,中原水神以风相助,日行七百里到达南昌,适逢阎都督九九重阳为滕王阁重修竣工盛宴而被邀入席。 酒兴正酣,阎都督请各位嘉宾行文赋诗以纪欢宴之盛况,其实阎公是想让略具诗名的女婿孟学士好好展露一手,孟学士也已经准备妥当,只等当众吟咏,因此在座诸公均再三谦让。 至王勃之末座时,王勃不谙此道,踌躇应允,令得满座愕然。 王勃行文习惯小酌,然后蒙头少睡,起来后挥毫而就,这是王勃“打腹稿”的方式。逢此盛宴,小寐难成,王勃于是端坐书案,神情凝注,手拈墨碇缓慢磨墨,借机酝酿才思。 阎都督和众宾客看王勃不紧不慢,于是登阁赏景,吩咐小吏随时通报。 很长时间,小吏来报第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听觉老生常谈,实乃平淡无奇;小吏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默不言语;及至小吏来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都督遂拍手称赞天才之笔,急令众文武返滕王阁开怀畅饮,尽欢而散。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此次盛宴,也因此段佳话而名垂文史。可惜天妒英才,王勃作序后的第二年,探父途中渡海溺水而逝。

爱莲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一、掌握作者信息,了解“说”的特点;识记文言词汇,掌握本文运用的 拟人、对偶、顶真、反问等修辞手法。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品析课文,体味文章内涵。学习以莲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全力以赴,激情投入,从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学习重点】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理解以花喻人的含义。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内容,师生共同合作加上教师的点拨,共同完成在自主学习阶段不能完成的任务。) 第一课时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1.莲花又称荷花、芙蓉、芙蕖、菡萏……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2.说,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一般都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爱莲说》。 二、预习自测: 1、《爱莲说》,作者 (1017-1073) ,字,(朝代)哲学家、文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世称“”。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把本课自己认为重要的生字写下来并抄写2遍) 蕃.淤泥 ..濯.清涟.不蔓.不枝亵.玩噫.鲜.有闻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结合课下注释,弄懂重点词的解释并掌握) 可爱者甚蕃.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亵.玩焉隐逸 .. 君子 ..噫.菊之爱 ...鲜.有闻 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1. 听老师范读,要求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 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个别示范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 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二)疏通文意(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三)作者是从和两方面来描写莲花的。 二、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1、开头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对于这一篇文章有什么作用? 2、“中通外直”仅仅是描写莲花的外形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_译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释: ①、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邹忌:《史记》作邹忌,齐人。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宣王。修:长。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②、形貌昳丽:容貌光艳美丽。昳:通“佚”,美丽。③、朝:早晨。服:动词,穿戴。④、窥镜:照镜子。⑤、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孰,疑问代词,谁,哪一个。徐公,人名。⑥、君美甚:你美极了。⑦、及:赶上,比得上。⑧、不自信:不相信自己(美)。⑨、复:又。⑩、旦日:明日。⑾、与坐:与之坐,陪客人坐。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⑿、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孰,同“熟”(shú),仔细。之,指城北徐公。⒀、弗如远甚:远不如徐公美。⒁、暮寝而思之:夜晚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情。暮,夜晚。寝,躺,卧。之,代词,指妻、妾、客“美我”一事。(15)之:助词。美我:赞美我。美,用作动词。(16)私:动词,偏爱。(17)诚:确实,实在。(18)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以为。“以”“我”。(19)方千里:方圆千里之内。(20)宫妇左右:指宫内的妇人、姬妾以及左右侍从的人。莫:没有谁。(21)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22)王之蔽甚矣:大王受蒙蔽很厉害。甚:厉害。(2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24)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谤:指责;讥,讽刺。市朝,指人众会集的地方。(市朝:公共场合) (25)闻寡人之耳者:被我亲耳听到。(26)门庭若市:宫门和庭院里人挤得象集市一样。(27)时时:有时,不时地。间:间或,偶然。进:进谏。(28)期(jī)年:满一年。期,满。(29)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3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滕王阁序学案

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其中“滕王阁”素有“西江第一楼”之称,位于赣江东岸,江西南昌西北,雄踞南昌沿江北大道、依城临江,瑰伟奇特,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得以名贯古今,誉满天下。阁以文传,文以阁名,历千载沧桑而,6岁善文辞。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的王府侍读。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唐朝初年,当宫廷文士仍把诗歌当作点缀升平的风雅玩物时,诗坛上逐渐崛起了一批锐意变革的新进诗人。他们志同道合,互通声气,使诗歌重新担负起歌唱人生的使命,而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唐诗由此获得了真正的转机。他们就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卢照邻(约630—680后,有《幽忧子集》)、骆宾王(约638—?有《骆宾王文集》)、王勃(650—676,有《王子安集》)、杨炯(650—693 此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高佳节。此时,王勃因赴交趾省亲探父,乘船路过马当(今彭泽县)遇阻,中原水神以风相助,日行七百里到达南昌,适逢阎都督九九重阳为滕王阁重修竣工盛宴而被邀入席。 酒兴正酣,阎都督请各位嘉宾行文赋诗以纪欢宴之盛况,其实阎公是想让略具诗名的女婿孟学士好好展露一手,孟学士也已经准备妥当,只等当众吟咏,因此在座诸公均再三谦让。 至王勃之末座时,踌躇应允,令得满座愕然。王勃行文习惯小酌,然后蒙头少睡,起来后挥毫而就,这是王勃“打腹稿”的方式。逢此盛宴,小寐难成,王勃于是端坐书案,神情凝注,手拈墨碇缓慢磨墨,借机酝酿才思。 阎都督和众宾客看王勃不紧不慢,于是登阁赏景,吩咐小吏随时通报。 很长时间,小吏来报第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听觉老生常谈,实乃平淡无奇;小吏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默不言语;及至小吏来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都督遂拍手称赞天才之笔,急令众文武返滕王阁开怀畅饮,尽欢而散。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此次盛宴,也因此段佳话而名垂文史。可惜天妒英才,王勃作序后的第二年,探父途中渡海溺水 5、关于“骈文” 骈文:魏晋以后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本义即是对偶文的意思,是从中国古代文章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演变来的。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爱莲说导学案答案(2)知识讲解

爱莲说导学案答案(2)

《爱莲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题解:《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一、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1、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蕃()淤泥()濯清涟()亵玩()鲜有闻() 2、加点词语解释 (1)可爱者甚蕃蕃:(2)香远益清益: (3)亭亭净植植:(4)陶后鲜有闻鲜: (5)濯清涟而不妖濯:妖:(6)宜乎众矣宜: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亵: (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9)出淤泥而不染染; 3、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探究交流,展示合作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是全文的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 2.“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独”字写出了什么? 一个“独”字写出了陶渊明绝不随波逐流,遗世独立的人生态度。

3.“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盛”字写出了什么? 强调喜爱牡丹的人数之多。暗含趋炎附势之风之盛和作者对此的鄙视。 4. “予独爱莲”中“独”字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自己既不同于陶渊明也不同于世人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莲的,分别找出对应的句子,并说明其象征意义。 作者是从三个方面来描写莲的。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象征君子美名远扬,芳名远播 气质风度:亭亭净植:象征君子清高的美好姿质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6.第一段中,作者如何运用了衬托手法衬托对莲的喜爱? 用“晋陶渊明独爱菊”正面衬托“予独爱莲”,用“世人盛爱牡丹”反衬“予独爱莲”。以表达对莲的喜爱之情。 7.作者把“莲”和“牡丹”对比,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8.作者分别以三种花比喻哪三种人? 菊比喻隐士;牡丹比喻追逐功名富贵的人;莲比喻君子。 9.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了当时怎么一种社会现象? 趋炎附势、追名逐利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10. 结尾三句话分别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菊之爱”句包含了作者对像陶渊明一样能够保持独立人格的人日益稀少的惋惜。 “莲之爱”句包含了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牡丹之爱”句包含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和批判。11.作者在文章结尾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 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滕王阁序》学案(附答案)

《滕王阁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用典的内涵;梳理相关的文言文知识。 2.熟读本文直至背诵,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学法指导】 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一、知人论世 1.作者王勃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司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诗今存八十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王勃的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九十多篇,多为骈体,其中亦不乏佳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今存有《王子安集》。 2.传记评价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二十六。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延让宾客,勃不辞。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3.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滕王阁在江西南昌赣江之滨,为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所建,历代屡有兴废为三大名楼之首,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

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

《滕王阁序》导学案教师版

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 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典故,试分析其作用。 作用:(1).言简意赅,含蓄有味——明用 (所谓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并将其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加以扩大,变为泛指。)《滕王阁序》中的“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天柱高而北辰远”等句中的用典即属明用典故。 “龙光”之典见于《晋书?张华传》,张华因斗、牛二星间有紫气照射而在地下掘得龙泉、太阿两剑,两剑的夺目光芒即龙光。“徐孺”之典见于《后汉书?徐穉传》,东汉名士陈蕃任豫章太守时不接来客,惟因家贫在家种地而不肯做官的徐穉来访,才设一睡榻留宿。“紫电”之典见《古今注?舆服篇》,吴大皇帝有宝剑六把,其二名紫电。 “清霜”之典见《西京杂记》,汉高祖斩白蛇用的剑,12年磨一次,剑刃锋利如霜雪般白亮。“天柱”之典见《神异经》,昆仑山上有铜柱,其高入天,称为天柱。“北辰”之典见《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指北极星,喻指国君。 以上明用的典故,实现了表达上“意婉而尽,藻丽而富,气畅而凝”(刘勰《文心雕龙》语)的效果,可谓言简意丰,辞约蕴寓。 (2).隐括旨义,旨冥句中——暗用 (暗用指引典不直录原文,而化成自己的语言,使典故贴近语境,又不违原意,起到恰当而曲折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效果。)《滕王阁序》中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孟尝高洁,空余抱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等句的用典即属暗用典故。 “冯唐”“李广”两典见《史记》,“梁鸿”“孟尝”两典见《后汉书》。这几个典故比较熟悉,本文不再详解。“贪泉”之典见《晋书?吴隐之佳》,广州北20里的石门有水叫贪泉,据称人饮此水必起贪得无厌之心,吴隐之至此,取泉水饮,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涸辙”之典见《庄子?外物》,此为语典,车辙无水,故曰涸辙,此处喻穷困的境遇。“阮籍”之典见《晋书?阮籍传》,身处魏晋间的阮籍,因不满于司马氏,便以饮酒来掩饰自己,以免被害,他常自己驾车外出,也不顺着路走,当前面有什么障碍不能前进时,就痛苦着回来。 以上这些典故,或事或语,均由王勃化用为自己的语言,而用典中所蕴涵的却是作者不为当世所用的自怨自叹的复杂情感。但又由于王勃借用了“贪泉”“涸辙”之典,把自己强行振作、不甘颓废的信念表露无遗。 (3).说古喻今,比况自身——化用

《爱莲说》导学案

湘波中学 七 年级 语文 科导学案 课题: 爱莲说 课型: 预、展、反 备课日期: 20120220 班级: 小主人姓名: 爱莲说【周敦颐】 学习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课【我的农场我经营】 一、交流引读(5分钟) 1、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 2、作者简介: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3、题解: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 “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 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38分钟) 1、读一读: ①诵读课文,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 淤.泥( ) 濯.( ) 清涟.( ) 妖. ( ) 蔓.( ) 枝.( ) 益.( ) 亭亭.( ) 净植.( ) 亵.玩( ) 焉.( ) ②朗读指导: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 、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 、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 濯( ) 谓( ) 隐逸( ) 君子( ) 噫( ) 鲜( ) 宜乎( ) 者也( ) 3、小组朗读,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4、试着口头翻译全文。 三、归纳小结(2分钟) 第二课时 展示课【我的精彩我做主】 一、抽测(6分钟) 字词积累 二、背诵(6分钟) 小组背诵接龙 三、展示(30分钟) 1、问题情景一: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读一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1): 、 、 (2):

爱莲说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苏教版.5月4日 《爱莲说》导学案 主备人:李进朝审核:吉留锋徐耀祖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导入: 2、题解、作者简介: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12分钟) 1、诵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4分钟) 蕃fán 濯zhuó清涟lián 蔓màn 亵xia焉yān 鲜xiǎn 2、试译短文,掌握下列词句。(8分钟) 蕃独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植亵君子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鲜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 三、自读思考。(7分钟) 1、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2、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8分钟) 1、从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本文以“爱”字为线索,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三次写到菊花和牡丹各有什么作用? 提示: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五、当堂检测:(15分钟)(共计25分,20分为堂清分数线)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6分) 可爱者甚蕃.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 陶后鲜.有闻鲜出淤泥而不染染 亭亭净植.植濯.清涟而不妖濯 2.翻译下列句子。(8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莲,花之君子者也。(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4分) ①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的语句 是,。 ②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语句 是,,。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5.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3分) 六、反思:

《滕王阁序》导学案(苏教版)

《滕王阁序》导学案 【学习目的】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学习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解题】: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时人对王勃的评价】: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 【骈体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 《爱莲说》复习导学案

《爱莲说》复习导学案 1、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2、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和特点。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讨论、交流式 1、走近作者周敦颐,字,著名哲学家。著有《》 2、字词积累番()淤()濯()亵()噫()颐()逸()鲜()释义:独:予:染: 益:宜:众: 3、整体感知:(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为什么作者独介绍莲花呢? (2)作者对莲花是赞美?是为了什么?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的?(3)“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那么本文的“说”又台何理解呢? (4)本文写莲,却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头其用意是什么? 4、探究(1)写莲之前,先写菊,再写牡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分析这些语句的比喻意义 5、作者极力赞美莲之后,将菊、牡丹、莲拟人,分别说它们是隐逸者,富贵者,君子的化身,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言志,那么作者言的什么志? 作业,1、《爱莲说》一文托物言志,赞美莲的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2、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又点明了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比喻君子在污浊环境中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在优越的环境中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从体态、香气上突出了莲正直、芳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君子美名远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5、写莲清高、比喻君子态度严肃不可轻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文章中的哪一句?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7、作者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有哪些美好品质 8、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而写句话和牡丹的作用是什么? 9、作者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而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10.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也可()。我们学的爱莲说就属于这类文体。 11.出淤泥而不染象征() 12.作者写莲,为何从“水陆草木之花”写起? 13.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从中可以看出两人处事有何不同? 14.分析“‘菊之爱”有那两层含义? 15.归纳本文主旨: 16.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的高尚品格。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早《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用(),()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诗中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个献身精神。 最佳答案推荐答案

《滕王阁序》导学案共3课时.doc

第四单元第三课 《滕王阁序》教学案 制作人王清杰审核人高二语文组编号42使用时间2017年10月29日 【学习目标】 1、了解骈体文的特点。 2、能读清句读并能翻译课文1一3自然段。 第一课时 【预习导航】 1、中国“四大名楼” 四大名楼是一种泛称,特指山西鹳雀楼、江南三大名楼(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上至真命天子,下到州官县府,都喜欢修建楼阁。中国古代的楼阁,或用来纪念大事、或用来宣扬政绩、或用来镇妖伏魔、或用来求神拜佛,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北方鹳雀楼(因王之涣《登鹳雀楼》而闻名),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黄鹤楼(因崔景贝的《黄鹤楼》诗而闻名),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闻名)、蓬莱阁(因苏轼的《海市诗》及传奇神话《八仙过海》闻名遐迩)、越王楼(因杜甫《越王楼歌》而闻名天下)。 2、滕王阁 滕王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由唐高祖Z子滕王李元婴任都督时,于公元653 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建。以封号为名。滕王阁始建于唐代,后儿经兴废,明代景泰年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现在的滕王阁楼于1989年10月8 日竣工,全楼九层,高57. 5 X,背城临江,占地达47000平方米。如今滕王阁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王勃的脍炙人口的散文一一《滕王阁序》。 3、写作背景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二十六。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袖而起;专令人伺英下笔。第- 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瞿(八惊视,惊恐四顾)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即亟(旳急迫地)宴所,极欢而罢。 据说,全文写完后,阎的女婿却说话了,说这是前人己有的文章,不足挂齿,接着一口气把《滕王阁序》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使得在座之人,也对他非凡的记忆力惊奇不已。王勃听后,也暗暗佩服,但灵机一动,问道:“序文Z后还有一诗,能否也将诗背将出来?”那位女婿一听,不禁张口结舌了。王勃挥笔疾书,将诗写了出来。 4、走近作者 王勃(649一一676)初唐文学家,少有才名,神童。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与杨炯、卢照

爱莲说导学案及答案

《爱莲说》导学案 编写谢明贵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莲花欣赏,交流导入。 图片展示: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图片展:学生欣赏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并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例:《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唐诗中的“留得残荷听雨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交流引读: 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板书课题及作者) 2、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3、题解: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诵读课文,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 f di yum zhu 6 q in cn ye man 蕃淤泥濯清涟妖蔓 t in g j in gzh 1 xi e w(ti y ai 亭 净植 亵玩焉 2、译一译: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三、合作探究,文句品析。 1、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 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 敢轻侮 2、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讨论明确: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3、 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讨论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 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4、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 烈讽刺 5、 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作者对这三种花 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讨论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谁爱菊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 同于世zh 1 y I 益 t in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