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

临床

临床
临床

1.发热: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将体温稳定于正常范围内,当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或产热多于散热,以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即称为发热。

2.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是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活动费力,重者鼻翼煽动、张口耸肩,呼吸辅助肌也参与活动,甚至出现紫,并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奏的异常。

3.深昏迷:患者全身肌肉松弛,处于被动体位,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吞咽、咳嗽、角膜和腱反射及瞳孔对光的反应均消失,大小便失禁,仅维持呼吸和心跳功能。

4.蜘蛛痣: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致,形似蜘蛛的血管痣。蜘蛛痣的出现一般认为与肝对体内雌激素的灭活减弱有关。常见于急、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5.震颤:震颤是指心脏跳动时,用手触诊而感觉到的一种细小震动,是器质性心血管病的特征体征之一。

6.稽留热:39~40℃,一天之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多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弛张热:39℃以上,一日间的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间歇热:体温急剧上升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多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

7.呕血的临床意义:呕血的最常见原因是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糜烂性胃炎(乙醇或阿司匹林所致)、食管静脉曲张和反流性食管炎。

8.维持体液平衡的主要因素:a.毛细血管内静水压;b.血浆内胶体渗透压;c.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d.组织间隙组织压。产生水肿的主要因素:a.钠和水的潴留;b.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c.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d.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e.淋巴循环受阻。

9.正常血压:收缩压<120mmHg;舒张压<80mmHg。正常高值:收缩压120~139mmHg;收缩压80~89mmHg。

10.气管:根据其偏移方向可以判断病变位置。例如,大量胸腔积液、积气、纵膈肿瘤及单侧甲状腺肿大可将气管推向健侧;而肺不张、肺硬化、胸膜粘连可将气管拉向患侧。

15.各种异常呼吸音及临床意义

尖搏动:一般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1.0cm处,距前正中线约7.0~9.0cm,搏动范围直径2.0~2.5cm。

18.心脏位置改变的影响因素:心脏疾病。心脏位置改变的临床意义:①左心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甚至到腋中线。②左心室增大时,可使心尖搏动向左移位,甚至可稍向上,但不向下移位。③全心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下移动,并可伴有心界向两侧扩大。

19.心尖搏动变化的影响因素:心脏疾病。临床意义:①左心室肥大时心搏有力,心尖搏动明显增强,可呈抬举性,心尖搏动范围也较大;②心肌病变(急性心肌梗死、扩张型心肌病等),心肌收缩乏力,心尖搏动减弱;③心室腔扩大时,心尖搏动减弱,心尖搏动范围明显增大(搏动弥散);④心包积液时,心尖搏动减弱,甚或消失。

21.心脏瓣膜听诊区:

①二尖瓣区(心尖部)位于心尖搏动最强点。

②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2肋间。

③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2肋间。

④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胸骨左缘第3肋间。

④三尖瓣区胸骨左缘第4、5肋间。

22.心房颤动的听诊特点:①心律绝对不齐;②第一心音强弱不等;③心率高于脉率。

23.心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①第一心音增强生理状态:情绪激动;病理状态:发热、甲亢、贫血。②第一心音减弱肥胖、肺气肿、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情况。③心音分裂:正常心室收缩时,三尖瓣关闭迟于二尖瓣关闭约0.02~0.03s;心室舒张时肺动脉瓣关闭迟于主动脉瓣关闭约0.03s,如果心音两个成分间的间隔延长,听诊时出现一个心音分裂成性质相同的两个成分;第二心音分裂常见于主动脉或肺动脉高压。

24.常见额外心音

25.心脏杂音:杂音是指心音和额外心音之外,由心室壁、瓣膜或血管壁振动所致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异常声音,性质特异,可与心音完全分开,亦可以与心音相连。杂音对于某些心脏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26.杂音产生机制: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血管内运动呈层流状态,不产生声音,在血流加快、管壁异常的情况下,血流则由层流变为湍流,进而形成漩涡,撞击心壁、瓣膜、腱索或大血管壁产生振动听诊时可发现杂音。

27.听诊注意事项:①最响部位②时间③性质④传导⑤强度⑥体味、呼吸和运动对杂音的影响

28.常见收缩期杂音的特点及意义

29.常见舒张期杂音的特点和意义

30.肝的触诊内容:①大小;②表面状态和边缘;③压痛;④搏动;⑤肝-颈静脉回流正。

32.病理反射分类:①Babinski征:用竹签沿患者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内侧,阳性反应为跖趾背屈,余趾呈扇形展开,见于锥体束损害。②Oppenheim征:医生用拇指及示指沿被检者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③Gordon征:检查时用拇指和其他四指分置于腓肠肌部位,然后以适度的力量捏压,阳性表现同babinski 征。④Chaddock征:用竹签在外踝下方足背外缘,由后向前划至趾跖关节处,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⑤Hoffmann征:为上肢锥体束征。检查者左手持患者腕部,然后以右手中指与示指夹住患者中指稍向上提,使腕关节处于轻度过伸位。以拇指迅速弹刮患者的中指指甲,引起其余四指轻度掌屈反应,较多见于颈髓病变。

亦不能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35.呼吸衰竭的分型:①I型呼吸衰竭,PaO2<60mmHg,而PaCO2正常或降低,多见于换气障碍疾病;②Ⅱ型呼吸衰竭,PaO2<60mmHg,同时伴有PaCO2>mmHg,多由于肺泡通气不足引起。

36.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或心室负荷过重,引起心排出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综合征。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及组织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

37.心衰基本病因:①原发性心肌损害;②心室负荷过重

38.心衰症状出现或加重常的诱因:①感染;②心律失常;③循环血容量增加;④过度体力劳累或情绪激动;⑤治疗不当,如不恰当停用洋地黄类药物或降压药;⑥原有心脏病变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

39.心功能分级:①I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日常活动不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症状。②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症状,日常活动即可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③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轻于日常活动的活动即可引起上述症状。④IV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亦有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40.慢性心力衰竭(一)临床表现①左心衰竭:左心衰竭最常见,表现为肺淤血和心排出量低。1)呼吸困难:为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2)咳嗽、咳痰和咯血。3)心排出量降低为主的症状:可出现乏力、疲倦、头昏、心慌。

4)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症状。5)体征:心脏扩大,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及舒张期奔马律,两肺底常可闻及湿性啰音直至全肺。②右心衰竭:以体静脉淤血的表现为主。1)症状: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单纯性右心衰也有明显的呼吸困难。2)体征:水肿,首先在身体最低垂部位,为对称性可压陷性,可出现胸腔积液;颈静脉征为颈静脉搏动增强、充盈、怒张,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更具有特征;肝脏肿大;心脏体征,可因右心室显著扩大至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反流性杂音。

41.慢性心衰治疗原则:治疗原则:①病因治疗:去除基本病因,消除诱因。②一般治疗:休息是减轻心脏负荷的重要措施之一,包括体力精神及减轻胃肠负担三个方面,同时应控制钠盐摄入。③药物治疗: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2.利尿剂。 3.正性肌力药(洋地黄类药物)4.B受体阻滞剂。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④非药物治疗:有较多证据证明心脏再同步治疗和心脏除颤器可以降低死亡率和延长患者寿命,心脏移植是中末期心衰的,最后治疗手段。

42.急性心力衰竭:是由于急性得心脏病变引起心排出量显著,急剧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的综合征,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为常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重者伴心源兴休克。①临床表现:急性肺水肿时,突然严重呼吸困难,呼吸频率达30—40次每秒,患者常呈强迫坐位,面色灰白,发绀,大汗,烦躁,频道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状痰,重者可因脑缺氧而神智模糊,可有一过性

血压升高病情不缓解,血压持续下降直自休克。听诊两肺时满布湿性罗音和哮鸣音,心间部第一心音减弱频率快,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辅助检查:①胸部X光②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治疗原则:①减少静脉回流立即使患者去坐位,双腿下垂和轮流扎四肢。②纠正缺氧:高压高流量氧气输入。③镇静:可选用吗啡。④快速利尿:选用呋塞米。⑤管扩张剂:肖普钠,硝酸甘油或酚妥拉明。⑥增加心肌收缩力:⑦解除用予毛花甙丙:应用氨茶碱。⑧其他:地塞米松。

43.原发性高血压定义:体循环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可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人群中血压水平呈连续性正态分布,目前国际伤公认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是环境和遗传共同作用结果。1、体重2、饮食3、精神应激4、遗传

鉴别诊断:1.肾性高血压2.肾上腺疾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肿瘤、颅内压增高、脑干感染等;4.动脉病变:肾动脉狭窄、主动脉缩窄、多发性大动脉炎;

治疗原则:一般高血压患者应降至<140mmHg,年轻人,糖尿病或肾病患者降至<130mmHg。

非药物治疗:1.减轻体重2.合理膳食,减少钠盐,膳食脂肪3.戒烟酒4.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高血压药物治疗:1.利尿剂,氢氯噻,吲哒帕胺。2.B阻滞剂,美托洛尔或比索洛尔。3.钙拮抗剂,降血压优先选用长效钙拮抗剂如氨氯地平,非洛地平。

4.ACR-I:副作用是干咳。

5.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

44.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管腔狭窄或阻塞和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可分为五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猝死。

症状:①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中后段可波及心前区,甚至横贯全胸,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测,达无名指和小指。②性质:疼痛为压榨,闷痛或紧缩感,也可是烧灼感,发作时患者被迫别的正在进行的活动。③诱因:常由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吸烟,休克等诱发。④持续时间:疼痛多在三到五分钟内逐渐消失,发生频率可数日至数周一次,可一日数次。⑤缓解方式:发作时立即停止诱发原因或给予硝酸酯类制舌下含服,可使迅速缓解。

45.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引起的任何面积大小的心肌细胞的坏死。

临床表现:①先兆疼痛最早出现,疼痛部位和性质同心绞痛,但其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休息和口含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患者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和优频死感。患者无疼痛,表现为休克或心力衰竭。②全身症状:可有发热,通常在38

度左右,一般在发病后24至48小时出现,持续时间约一周。③胃肠道症状:疼痛严重时可伴恶心,呕吐,肠胀气也可常见。④心律失常:一般出现在起病一到两周内,可伴有乏力,头晕,昏厥等症状。⑤休克与低血压:疼痛期血压常偏低,疼痛缓解后收缩压低于80mmHg,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甚至神志不清为休克的表现,多在起病后数'为小时至一周内发生。⑥心力衰竭:主要为左心衰竭。

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1)保持环境安静,防止不良刺激。②吸氧:最初数日间

断或保持吸氧。③监测护理:密切观察,心率,血压,心电图和呼吸,必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监测,进易消化的那,低脂的流食,注意保持大便通畅。2.止痛:应用杜冷丁吗啡和罂粟碱,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醇酯。3.心肌再灌注:三到六小时内效果最佳,应尽早恢复梗死相关冠脉的血流量,挽救受损心肌,减少梗死面积和保护心的功能。(1)溶栓疗法。(2)介入治疗。

46.消化性溃疡: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消炎药,胃酸分泌过多,遗传因素,应激和心理因素,并与黏膜的预防力下降有关。

临床表现:1.上腹慢性,节律性钝痛,灼伤。约10%患者表现为无痛性溃疡。2.伴出血时可有呕靴黑便;伴穿孔时可有剧烈腹痛伴肌紧张。

3.诊断:内镜检查是确诊的首选方法,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有一定诊断价值。46.治疗原则:(1)HP阴性者:质子泵抑制剂(ppI)+两种抗生素三联治疗1-2周,此后继续用抑酸药(GU6-8周,DU4-6周)(2)HP阳性者,寻找并祛除诱因,用H2受体拮抗剂或PPI治疗(GU6-8周,DU4-6周)(3)胃溃疡可加用胃粘膜保护剂促动药力。

47.肝硬化:病因:病毒性肝炎.血吸虫感染.酒精中毒.胆汁淤积.循环障碍.药物或毒物.带些遗传病,隐源性。

临床表现:(1)肝功能受损表现:肝病面容消瘦,营养不良,及消化道症状;内分泌失调表现:雌激素增多,继发性醛固酮增多,(2)门脉高压表现:脾大脾亢;腹水;侧支循环建立(3)并发症: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电解质紊乱。

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饮食以高热量为主,高蛋白及维生素丰富的饮食为主(2)药物治疗:应给予多种维生素及抗肝纤维化中药。(3)腹水治疗:限制水纳入量;应用利尿剂,如骡内酯,趺塞米单位或合用,效果不佳者可服用甘露醇;定期输注血浆白蛋白。(4)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抑酸;降低门脉压力的药物,三腔两囊管压迫,内镜下注射剂硬化及套扎术。

47.上消化道大量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胆等部位的出血,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呕血和黑粪。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是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过1000毫升和循环血量的20%以上,并伴有某种程度的周围循环障碍,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应及时诊断。病因(1)非静脉曲张性算了,消化道初学:病因繁多,多为上消化道病变所致,少数为胆胰疾患引起,其中与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肿瘤,应激性溃疡及慢性上消化道粘膜炎症为常见。

(2)门静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①听话:结节性肝硬化、肝吸虫病性肝纤维化、胆汁性肝硬化,等。②门静脉阻塞:门静脉炎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受邻近肿块压迫。③干净脉阻塞综合症。

临床表现: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临床表现,一般取决于病变的性质部位和出血量与速度。

1.呕血与黑粪: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较大,失血较快者,由于循环血容量迅速减少静脉回心血量相应不足,导致心排血量明显下降,可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如头昏,心悸出汗,恶心,口渴烦躁不安,重者反应迟钝,意识模糊,患者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收缩压在80毫米汞柱以下,脉压差变窄,心率加快,呈休克状态,由于外周血管收缩,和血液灌注不足,面色苍白,皮肤湿冷成灰白色和紫白花班,

静脉充盈顺差,体表静脉塌陷。老年患者因有脑动脉硬化,即使出血量不大,也也可出现神智淡漠和意识不清,对老年患者需进行严密观察与心电图监护,休克未改善时,尿量减少或尿闭者应警惕病发急性肾功能衰竭。③发热:在上消化道出血后多数患者在24小时内出现低热,但一般不超过38.5摄氏度,持续三到五天后降至正常。④氮质血症:在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血中尿素氮浓度肠增高,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

止血药物:①垂体后叶素②生长抑素及其衍生物:奥拉美唑,兰索拉唑,洋托拉唑,雷贝拉唑,。③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多用于少量出血者。④口服或管内注入止血药:孟氏液,凝血酶,云南白药,白芨煎剂等口服或经胃管注入也有一定止血效果。

48,肾病综合症:多种原因导致肾脏损坏引起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通透性增高,大量血浆白蛋白自尿中丢失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肾病综合症有三高(大量蛋白尿,高脂血症及水肿)、一低(低蛋白血症)四大临床特点。

诊断标准。③24h大量蛋白尿>3.5g/1.7m2(小二24小时57h尿蛋白定量)低蛋白血症≦30g/L④水肿④高血脂症。

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一组病情迁移,病变缓慢进展,终将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以水肿,高血压,蛋白尿。临床以床位水肿,蛋白尿。

临床表现:好发于青.中年男性,多起病缓慢、急袭。主要表现为:1.多有(1-3g\d)蛋白尿;2.肾小球性血尿3.多为眼脸和下肢轻中度可凹性水肿伴乏力,疲倦,腰部疼痛,纳差,4.高血压,肾功能不全。

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

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 摘要:步行是人类最基本的运动,也是最复杂的运动之一,涉及足、踝、膝、髋、臀、躯干、肩、颈的肌肉和关节的协同运动。Abstract:Walk is the basic active of people and it is one of the most complicate actives,it include foot,ankle,Knee,hip,body,shoulder and neck' s muscle and joint 's active.步态分析是生物力学的特殊分支,是对人体行走时的肢体和关节活动进行运动学观察和运动力学分析,提供一系列时间、几何、力学等参数值和曲线。Gait analysis is a special branch of biomechanics. It is a kinematic observation and kinetic analysis of the limbs and joints of the humanb ody when walking. It provides a series of time, geometry and mechanics parameters and curves. 步态分析旨在通过生物力学和运动学手段,揭示步态异常的关键环节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机制研究、临床诊断,也可以指导治疗和疗效评估及康复评估等。Gait analysis aims to reveal the key link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ait abnormalities through biomechanics and kinematics, which is helpful for mechanism research, clinical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efficacy evalu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evaluation. KeyWords:Walk,Gait analysis. 关键词:步行,步态分析。 1 基本理论 1.1 正常步态所谓正常步态,是指当一个健康成人用自我感觉最自然、最舒坦的姿态行进时的步态,它具有 3 个特点:身体平稳、步长适当、耗能最少。正常步态应该是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灵活运动,身体良好的平衡能力以及头、躯干、四肢协调、流畅的配合运动。有学者[1] 认为,正常步态的必须条件是 : (1)支撑期良好的稳定性。(2)摆动期足部放松。(3)足够的步长。( 4)膝关节在支撑期吸收震荡并且蓄积能量,在摆动期带动小腿和足部运动。一个 完整的步态周期中,在承重期,伸髋肌和伸膝肌联合踝背伸共同运动,在支撑相中期的较早阶段,腓肠肌活动取代胫骨前部肌群的活动,大腿仅受股四头肌的控制,同时伸髋肌活动终止,到支撑相末期,只有跖屈肌来稳定髋、膝、踝关节,在摆动相早期,髋、膝、踝关节的屈曲功能被激活,在摆动相中期,只需要髋关节与踝关节的屈曲肌群活动,在摆动相末期,髋、膝关节变成由伸肌控制,同时踝关节继续受背伸肌控制,到此完成一个完整的步态周期[2] 。 1.2 病理性步态影响患者正常行走能力的机制主要有 5 种:畸形、肌肉无力、感觉丧失、疼痛和运动控制受损[2]。临床上常见的异常步态有:短腿步态、关节挛缩或强直步态、蹒跚步态或关节不稳步态、疼痛步态、偏瘫步态、足下垂、内翻步态、膝反张步态、划圈步态、剪刀步态、肌无力步态、共济失调步态、前冲步态或慌张步态、截瘫步态等。有些典型异常步态,对某些特定疾病具有提示意义。对一些不典型步态,则必须作细致检查,从肌肉工作情况以及骨关节的形态和功能的角度去评估。对病理性步态的分析既能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也能对正在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进行疗效的评估。 1.3 步态分析方法步态分析的方法有定性和定量两种,定性法即目测分析法,医生通过目测观察患者的行走过程,凭借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得出初步分析结论 ; 定量法即仪器分析法,定量分析包括运 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时空参数的分析、动态肌电图等。目前最先进的方法是采用步态分析系

阿莫西林的临床应用分析

阿莫西林的临床应用分析 探讨阿莫西林的作用机制以及适应症,着重分析了阿莫西林的临床应用。本文通过分析阿莫西林的药理作用以及阿莫西林在临床上的抗感染能力,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总结归纳。经过研究发现阿莫西林对沙门杆菌等多种细菌都具有抗菌作用,临床抗感染能力非常强。因此阿莫西林可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以及尿路等感染的治疗,对慢性活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也有很好疗效,但应用时要进行青霉素的过敏试验,防止意外发生。 标签:阿莫西林;临床应用;分析指导 阿莫西林(Amoxicillin)又称安莫西林或者安默西林,属于一种广谱抗生素,在很早就逐渐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被普遍运用。之所以会这样,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由于这种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具有抗菌性强以及良好的医学效果等作用。阿莫西林作为一种西药肯定也存在一些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为此本文将就阿莫西林的作用机制、适应症以及临床应用展开详细的分析说明。 1 阿莫西林的作用机制 阿莫西林为半合成广谱青霉素类药,对大多数致病的G+菌和G-菌具有强大的抑制及杀灭作用,可有效抑制肺炎链球菌及溶血性链球菌等链球菌属、不产青霉素酶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等需氧革兰阳性球菌、奇异变形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淋病奈瑟菌及流感嗜血杆菌等需氧革兰阴性菌不产-内酰胺酶菌株和幽门螺杆菌活性[1]。阿莫西林在酸性条件下稳定,其胃肠吸收率高达90%。阿莫西林主要针对伤寒以及沙门杆菌等感染的患者具有非常明显的治疗效果,可很好的抑制敏感细菌的产生,从而阻止尿路感染发生。常规治疗时,一般只需口服3克即可起到较好的疗效。与此同时,阿莫西林对青霉素酶金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等其他多种细菌造成的呼吸道感染疾病都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阿莫西林的常用用法一般是口服比较多,当然也可行肌肉注射或是静脉点滴。如口服的话刚出生的新生儿一天最多只能服用两次,每次不能超过50毫克;儿童服用一天三次,一次是30毫克左右;成年人每天可服用三到四次,每次服用不能超过0.5克;感染比较严重的患者一天服用三次,如果在该药物治疗后没有出现并发症或是急性尿路感染的情况下一次可服用3克,10小时以后再服用3克即可。如是肌注或静脉点滴成年人每天三次,一次0.5~1克;儿童每天同样是三次,一次50~100毫克即可。 2 阿莫西林的临床应用 2.1 抗菌作用 阿莫西林作为广谱青霉素的一种,抗菌作用较强。对革兰氏阳性杆菌及阴性杆菌都有很好的杀灭效果,但因不耐酶所以对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无效。阿莫西林的抗菌谱及抗菌活性与氨苄西林相似,对大多数致病的G+菌和G-菌(包

尼克地尔在临床应用的分析

尼克地尔在临床应用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5-03-25T16:11:14.9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1期供稿作者:房晓莉 [导读] 综上认为,尼可地尔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房晓莉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安徽合肥 230011) 【摘要】目的探讨尼可地尔在临床应用的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7月到2014年11月我院心脑血管科室收治的87例冠心病和心绞痛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47例采用尼可地尔药物,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药物,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可地尔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尼可地尔冠心病心绞痛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1-0172-02 尼可地尔是一种硝酸酯类化合物,是由2-羟乙基烟酰胺维生素和有机硝酸酯的部分结构连接而成的化合物,主要作用于平滑肌的钾通道开放剂,可解除冠脉痉挛,增加冠脉血流量[1]。本文选取2013年7月到2014年11月我院心脑血管科室收治的87例冠心病和心绞痛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尼可地尔药物,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到2014年11月我院心脑血管科室收治的87例冠心病和心绞痛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7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42-79岁,平均年龄:(55.67±6.24)岁;疾病类型:心脏病21例,心绞痛26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范围:45-76岁,平均年龄:(56.18±6.72)岁;疾病类型:心脏病15例,心绞痛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基本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检查,24h监测动态心电图情况。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尼可地尔药物,5mg/次,3次/d;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氯匹格雷、硝酸酯类等,按照医生指定的服用方法按时服药。1个月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1.4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肌缺血情况明显好转,心绞痛的发作时间和持续时间缩短,心电图显示心脏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改善,心肌缺血情况好转,心电图显示心脏部分恢复正常。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见改善,心电图显示与治疗前无差别。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治疗后,47例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0例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x-±s) 2.2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47例观察组患者出现2例不良反应,其中恶心1例,头痛1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3%;40例对照组患者出现6例不良反应,其中恶心2例,头痛3例,心悸1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文选取2013年7月到2014年11月我院心脑血管科室收治的87例冠心病和心绞痛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尼可地尔药物,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情况。尼可地尔不仅能够促进机体血钙、扩张冠状动脉,还可以对纤溶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增强,降低冠状动脉血栓,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率[2]。本文通过对比试验发现,尼可地尔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3%;常规药物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5%;尼可地尔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常规药物组,因此,尼可地尔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良药,并且口服后30min内血药浓度就达到峰值,还不影响血压、心率及传导,非常适用于冠心病和各类心绞痛疾病,拥有很高的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认为,尼可地尔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悦玮,孙景辉,张文琪,张科强.尼克地尔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临床儿科杂志,2013,02:182-185. [2] 郭道安.尼可地尔在治疗120例稳定性心绞痛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6:121-122.

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报告

2015年第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一、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第一季度住院患者使用量排名前十位的抗菌药物(按DDDs计) 二、2015年第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完成情况

三、成效分析 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 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 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人均用药天数(天) 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 接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 以上指标均在二级医院要求的范围之内。 2、接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为100%,我院使用的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注射用万古霉素(目录外)审批,使用流程符合规定。2月份妇产科使用注射用万古霉素4DDDs。 3、2015年1月,门诊患者抗菌药物比例29.43%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42%均超过要求。

儿科,急诊科、五官科室抗菌药物处方比例58%,54%,52%远超20% 4、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二级综合医院> 40% 与2014年第一季度同期比较 与2014年同期相比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有所提高,但未到达大于40%的要求。 由于缺乏病原微生物检测,医生选用抗菌药物时,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病原学检查是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我院一季度微生物样本送检率仅为31.9%, 四、不足之处 1、一季度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29.43%、42%超过要求,门诊儿科处方比例58%

2、一季度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二级综合医院>40%)28.43%、38%、29.3%,未达到不低于40%的要求。 3、改变抗菌药的给药途径,用于局部粘膜。我院五官科常给病人雾化吸入庆大霉素疗程3到7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指出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而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庆大霉素是静脉注射剂,雾化使用是否能起到药效目前没有充分证据,而雾化是很容易产生耐药菌,这是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之一,应当引起重视。 五、原因分析 1、一季度门、急诊诊处方比例,儿科1月份为58%与季节性因素有关。 对各种单纯性病毒感染的病人,如流感,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小儿秋季腹泻等多系病毒感染所致使用用抗菌药物,若无合并细菌感染,盲目使用抗菌药治疗,不仅无明显疗效,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但。是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表现之一 2、微生物样本送检率低存在技术方面因素,病原检查多采用传统细菌培养法,该方法耗时长,阳性培养结果3~4d才能报告,而血培养阴性结果7d后才能报告,不便于早期指导临床针对性用药,很大程度影响了医生的送检积极性。缺乏病原微生物检测,医生选用抗菌药物时,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医师的长期经验性用药习惯未改变。 4、医师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相关知识不熟悉,对各个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疗程,抗菌谱知识缺乏。给药间隔时间、剂量和疗程不足或过大。 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浓度依赖型抗生素,必须保证血药浓度大于MIC 值时才能发挥抗菌作用,正确的给药方式为每6~8小时给药一次,且宜用100ml 输液滴注,这样才能保证在体内保持足够杀灭细菌的血药浓度。但临床中常一

产程图的临床应用分析

产程图的临床应用分析 产程图是指在头位分娩过程中,以曲线形式记录宫颈扩张和胎头下降的相应关系,同时观察宫缩及胎心变化,产程图能动态地反映产程的进展,是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头位难产的重要依据。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新的监测仪器及方法多种多样,但产程图的描绘在判断产程进展过程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本文就此分析产程图在临床的应用情况。 标签:产程图;母婴安全;产程曲线 产科由于其服务对象及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它关系着母婴健康,伤残,安危,医护人员的每项工作均维系着两条生命安危。所以医护人员在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外,必须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业务技能。分娩能否顺利完成,决定于产力,产道,胎儿,及孕妇精神心理因素的相互协调。如有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异常就会影响产程进展导致难产。所以只有严密观察产程进展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产程中的难产因素,确保母婴安危。产程图就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和判断难产形成的原因及严重程度,指导我们抓紧时机及时正确的处理,使有难产倾向的产妇顺产、行阴道助产或行剖宫产术。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新的监测仪器,新的检测方法层出不穷,然而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产程图在产程观察中仍有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它是产程中产妇情况监测的重要依据和手段[1]。 下面通过对我院收治的350例产妇产程图分析,将其临床应用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产妇350例,排除不能正常分娩和极力要求剖宫产的初产妇,孕周37~41周,年龄4cm时,每1-2小时肛检1次,宫口全开后要30min检查一次,必要时做消毒内检,直到分娩,并在产程图上准确记录宫口扩张程度、先露下降情况、胎心变化以及宫缩的间隔时间和持续时间。产程图上必须显示产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5条曲线。 1.2.1 胎心率曲线:胎心率曲线一般在产程图上成平直状,当胎心率160次/分,表示发生梗阻或胎儿缺氧,这时胎儿有宫内窘迫,应及时找到原因并采取适当措施。 1.2.2 宫口扩张曲线:询问开始有规律的宫缩时间并开始记录。分娩开始在产程图上开始记录,此期产程分为潜伏期和活跃期。产程图上宫口开大的标记为红色“O”,按时检查并填写在产程图的表格上,以观察临产前宫口开大情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