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福建省南平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综合质量检查文综政治试题(解析版)

2019届福建省南平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综合质量检查文综政治试题(解析版)

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综合质量检查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部分

1.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下列选项对以下曲线图描述正确的有

①图甲反映了国际油价走低,对家庭轿车需求量的影响

②图乙反映了某商品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③图丙反映了某商品的价格降低,对其替代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④图丁反映了某国对他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后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价格变动的影响的相关知识。汽油与汽车是互补品,汽油价格走低,汽车使用成本下降,人们会增加对汽车的需求量,汽车需求曲线整体向右移动,①错误,排除;某商品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该商品的价格下降,人们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②正确;某商品的价格降低,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其替代品的需求量下降,其替代品需求曲线向左侧移动,③正确;对他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后,会导致该进口商品在本国的市场价格(用本国货币表示的价格)上涨,人们对该进口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其需求曲线应向左侧移动,④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

2.2018年10月23日,历经八年建设、工程投资逾千亿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该桥的建设创造了400多项新专利、7项“世界之最”,它是继青藏铁路、三峡工程之后又一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也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环保要求最高、技术最复杂、建设标准最高的一项“超级工程”。这说明了

①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发展的基点

③国家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④国家财政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创新发展、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历经八年建设、工程投资逾千亿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这表明国家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③正确;该桥的建设创造了400多项新专利、7项“世界之最”,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环保要求最高、技术最复杂、建设标准最高的一项“超级工程”。这表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发展的基点,②正确;材料未涉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且我国经济发展已开始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①错误,排除;市场在资源在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④中的“国家财政……起决定性作用”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

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防止经济脱实向虚,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是基于实体经济是

①推动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动力

②实现社会分配公平的市场主体

③国家经济的立身之本,富民之基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实体经济的相关知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是基于实体经济是推动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动力,是国家经济的立身之本,富民之基,①③正确;实体经济属于一种经济形态,不是市场主体,②说法错误,排除;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④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

4.我国实施所得税优惠促进创业创新投资的发展。2018年对创投企业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实行按投资额70%扣应纳税所得额等税收优惠政策,使创投企业个人合伙人税负有所下降、只减不增。这一举措

①将增加投资经营者收益,分散和化解投资风险

②有利于完善分配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③有利于促进扩大就业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优化升级

④体现国家通过税收杠杆影响市场主体行为和经济预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我国对创业创新投资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使创投企业个人合伙人税负有所下降、只减不增,促进创业创新投资的发展,这是国家通过税收杠杆影响市场主体行为和经济

预期,有利于促进扩大就业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优化升级,③④正确;对创业创新投资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与分散、化解投资风险和完善分配制度没有必然联系,①中的“分散和化解投资风险”、②中的“有利于完善分配制度”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D。

5.“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叶总关情。”习近平在讲话文章中6次引用郑板桥的这首著名题画诗,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要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的思想基础是

①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②管得住行、筑牢防线的操守

③履职尽责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④中华民族复兴的责任与担当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相关知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这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勇担中华民族复兴的责任的必然要求,①④正确;材料要求分析的是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的思想基础,而“管得住行、筑牢防线的操守”“履职尽责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是具体要求,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6.针对当前一些领域存在的执法不公、重复执法、执法扰民等问题,福州市制定全国首个“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地方标准,要求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该标准从2019年2月22日起在全省范围内实施。这一做法

A. 健全了决策问贲和纠错制度

B. 提高了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C. 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

D. 加强了对行政权力的司法监督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依法行政的相关知识。福州市制定“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地方标准,要求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这有利于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严格依法办事,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的相关内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政府职能转变的相关内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司法监督是指法院和检察院的

监督,材料未涉及司法监督的相关内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本题选B。

7.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要求集党和国家之力,整合多部门力量,不仅深入打击各类黑恶势力违法犯罪,而且要深挖彻查“保护伞”,比过去“打黑”更加全面深入。“扫黑”目的是

①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②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③切实提高我国公民的政治地位,保障人权

④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强化民主专政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政府职能、党的相关知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通知要求集党和国家之力,整合多部门力量,不仅深入打击各类黑恶势力违法犯罪,而且要深挖彻查“保护伞”,其目的在于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加强基层政权建设,①②正确;③中的“提高我国公民的政治地位”说法错误,排除;强化民主专政不是“扫黑”目的,④中的“强化民主专政”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

8.每个走向复兴的民族,都高不开价值追求的指引,都必定有精神力量的支撑。近年来,从倡导优良家风,重视传统节日,到贯彻八项规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活动,再到设立国家公祭日、举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党中央久久为功,驰而不忘地“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旨在

①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②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③增强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和竞争力

④激发出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知识。党中央久久为功,驰而不忘地“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其目的在于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激发出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①④正确;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不是目的,而是形式,②不符合题意,排除;“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竞争力增强了,③中的“增加民族文化……竞争力”说法错

误,排除。故本题选B。

9.“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精神力量对于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强调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是因为它

①日益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②为时代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③凝结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追求

④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是因为改革开放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凝结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追求,为时代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②③正确;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①说法错误,排除;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④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

10.2018年7月5日,我国第四代核聚变实验装置一—实验型先进超导托卡马克(EAST)反应堆创造了新的世界记录,让氢的同位素一一氘和氚在高温下发生核聚变,成功实现电子温度超过5000万度、持续时间达102秒的等离于体放电,为人类提供“人造太阳”,极大助力破解人类能源困局。这说明

①实践的需要是推进人类对人造太阳研究的根本动力

②对人造太阳的认识只有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③实践是检验人造太阳相关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④人造太阳的存在与否与人类探测工具水平密切相关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我国第四代核聚变实验装置让氘和氚在高温下发生核聚变,成功实现电子温度超过5000万度、持续时间达102秒的等离于体放电,为人类提供“人造太阳”,极大助力破解人类能源困局。这说明实践是检验人造太阳相关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实践的需要是推进人类对人造太阳研究的根本动力,①③正确;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客观条件制约,②中的“超越历史条件”说法错误,排除;人造太阳的研制成功与否与人类探测工具水平密切相关,但人造太阳一旦研制成功后,

其存在便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④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社会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1.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肯定2018年所取得成绩的同时,用“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形容当前中国经济,指出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因此,我们要

①改变规律能够避免前进道路中的困难曲折

②在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中实现梦想

③不断建立事物新的联系代替事物固有联系

④立足世界大变局稳中求变寻求最优化目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系统优化的相关知识。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因此,我们要在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中实现梦想,要立足世界大变局稳中求变寻求最优化目标,②④正确;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①中的“改变规律”说法错误,排除;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既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联系,也不能消灭联系,③中的“不断建立事物新的联系”、“代替事物固有联系”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静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一是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形而上学的不变论。②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方案”。国家之间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那种只追求你少我多、损人利己,搞你输我赢、一家通吃的过时的零和思维必须摒弃。这是因为

A. 国家之间和谐趋同才能构成相互依存的国际同一体

B. 国家之间利益的绝对平衡是国际同一体存在的基础

C. 国家之间共同利益优于维护自身利益并能相互转化

D. 国家之间利益分歧和合作推动国际社会关系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的相关知识。国家之间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这是因为国家之间利益分歧和合作推动国际社会关系的发展,D项正确;国家之间存在着共同利益,但不意味着趋同,A项中的“国家之间和谐趋同”说法错误,排除;B项中的“利益的绝对平衡”说法错误,排除;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C项中的“国家之间共同利益优于维护自身利益”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8年4-10月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统计情况

注:据海关统计,2018年1-10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1.3%。其中,出口13.36万亿元,累计增长7.9%,进口11.70 万亿元,增长15.5%。

材料二 2018年11 月5日至10日,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一一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题为《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主旨演讲。进博会旨在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致力于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三合一”平台,在国内进口需求驱动下,将带动更多中国企业开展针对性的海外投资并购,继而把海外特色商品出口至中国这既能提升东道国对华出口能力,帮助其更精准有效地满足中国消费者的

实际需求,也能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环境,使中国扩大进口和“一带一路”建设真正惠及各国人民,给各方带来可持续的重要机遇,成为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进博会的成功举办对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

【答案】(1)①反映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持续增长,外贸运行态势总体平稳。

②我国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贸易顺差,贸易方式结构日趋优化。

(2)①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搭建外贸平台,促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放。

②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促进外贸健康发展。

③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贸易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

④精准施策,培育贸易新业态,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促进国内企业的转型升级。

⑤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规则和赋予的权利,为我国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解析】

【分析】

此题以201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和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背景材料,考查《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详解】第(1)问要求“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属于概括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材料范围为材料一,知识范围为“经济生活”的知识,属宏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一中的图表,将相关经济信息解读出来即可。

第(2)问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进博会的成功举办对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属于启示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材料范围为材料二,知识范围为“经济生活”的知识,属宏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二的相关信息分别从更加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培育贸易新业态,促进国内企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世界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点睛】“启示类”主观题

1.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是以某些典型的事件,事例为背景,要求谈谈该事例、事件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的启示,其形式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

2.解题技巧: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应该怎么办”。

答案一般写明原理或知识点,做到观点材料的结合即可,不必详细展开去分析。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立法主体是指具有宪法或法律赋予的法定立法权力的国家机关。根据《宪法》和《立法法》,我国中央和地方的立法主体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中央军事委员会、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等等。

地方立法是指具有立法权限的地方立法主体设立的法律法规,以弥补中央立法不足以解决的地方特殊性问题,突出地方特色。自20世纪80年代较大的市获得立法权以来,地方性法规发展迅速,法规数量迅猛上升。但纵观当下地方立法的现状,不少地方性法规照搬上位法,适合于区域管理与发展的创制性立法不多,出现了重复立法现象,结果损害了地方立法的应有功能,没有解决地方的特殊性问题。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对新时期如何做好地方立法工作提出建议。

【答案】①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做好地方立法的规划,避免重复立法。

②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立法权限,科学立法。(落实中央布署,科学定位地方立法的地位和作用)。

③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调查研究,针对地方实际问题“立善法”。(敢于担当,提高地方立法的素质;坚定制度自信,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④加强人大对立法的监督与审查,发挥地方立法的补充和实施功能。

【解析】

【分析】

此题以我国法制建设为背景材料,考查《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

【详解】设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对新时期如何做好地方立法工作提出建议。”属于建议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政治生活”的知识,属宏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中有关地方立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别从加强党的领导;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监督和审查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点睛】“对策或措施(怎么办)类”主观题解答策略

1.题型介绍

此类题一般先展示某事、某地存在一系列问题,然后问如何解决(如措施、对策、建议、办法等);或者是展示某地、某人成功的事例,问取得成功的经验或因素以及给我们什么启示等。设问灵活多样,既可以让学生直接提出有关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对策,也可以让学生给有关主体(如党、国家、企业、消费者等)针对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知识范围广,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多模块。

2.解题规律

有四个思路值得借鉴:

一是联系课本寻答案。在解答“措施”类题目时首先要做的便是联系课本,看看课本上有没有给我们提供

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二是联系材料寻答案。在答题过程中要看看材料给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哪些有用的信息,如材料中有没有反映出什么问题,如果有.就可对症下药提出措施;再如材料中有没有成功的做法。如果有,也可借鉴,提出措施,等等。

三是落实主体寻答案。在答题过程中可考虑不同的主体在解决某一问题中负有怎样的责任,该做出怎样的努力。

四是考虑直接和间接、具体和根本的措施。当然,实际运用中往往需要以上思路的综合运用。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国小学及初中所有年级将全部使用教育部统一编写的语文教材。

为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教材编写组对十多年来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实施的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总结,遵循语文教学规律,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两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编排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体现时代发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着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版语文教材大幅度增加了古诗文篇目,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32篇,比原有人教版增幅达80%;初中古诗文选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增设专题栏目,安排了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注重革命传统教育,收录了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如《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等文章;选取的国外名家名篇约占总篇数的10%,为开阔学生视野,培育科学精神,增进文化理解力提供了鮮活的文化资源。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编写组在编撰统编语文教材的过程中是如何进行创新的。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导向作用的知识,分析统编语文教材内容的编撰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3)请写出一句你感受最深刻的中国古诗文,并指出其蕴含的哲学道理。

【答案】(1)①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教材编写组对十多年的课程改革进行了调查总结,形成了教材编撰的新经验。

②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统编教材增加古诗文和革命传统教育篇目,既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③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教材编写组汲取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开阔学生视野、培育科学精神。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导。统编语文教材内容的编撰中增加古诗文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认同;坚定理想信念,对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做出正确的选择,实现人生价值。

(3)示例:“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体现了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解析】

【分析】

此题以我国教育部统一编撰全国小学及初中语文教材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

【详解】第(1)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编写组在编撰统编语文教材的过程中是如何进行创新的。”属于措施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属中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中有关语文教材编撰的相关信息分别从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第(2)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导向作用的知识,分析统编语文教材内容的编撰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属于意义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价值观导向作用”的知识,属微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分别从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第(3)问要求“请写出一句你感受最深刻的中国古诗文,并指出其蕴含的哲学道理。”属于开放性探究类试题。此类试题答案具有开放性,考生只需任意写一句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古诗文并指出其蕴含的哲理即可。【点睛】“意义类”主观题解答策略

1.题型介绍

“意义”类设问往往以“意义”“作用”“影响”等词语为题眼,要求学生对材料中所呈现的事件、所采取的措施或提出的方案等所具有的意义、所具有的作用或所产生的影响作出具体分析。此类设问的指向都比较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分析“意义”,所以审题的难度相对较小。但具体答题过程中要用到什么知识,或要从什么角度来分析意义,在设问中往往是没有明确说明的,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综合分析,所以对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2.解题规律

解答“意义”类设问的题目,关键是找到答题的切入点。找准答题的切入点,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答“意义”类设问可从以下四方面找到切入点。

第一,根据设问的主体分析其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政治生活中常见的主体有党、国家(政府、人大、法院等)、人民、人大代表、公民等;经济生活中的常见主体有消费者、经营者、企业、国家、劳动者等。另外,有时我们还可把主体扩大,如有些题目中可考虑对“农民”的意义、对“农业”的意义、对“农村”的意义、对“产业结构”的意义、对“国民经济”的意义等。总之,考虑意义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对“谁”有意义。

第二,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意义。

第三,确定范围分析其意义。在答“意义”类设问时,一般可考虑两个范围,一是知识范围,即把问题分解成“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文化意义”等小问题来分析;二是区域范围,即考虑对“当地”有何意义、对“国家”有何意义、对“世界”有何意义。当然,很多题目是两种范围要结合在一起分析。

第四,回归教材分析其意义。即把设问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

“意义”类设问在答题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抓住一个切入点进行分析,极易导致漏答。其实,在具体设问当中,并不一定是一个问题一个切入点的,而是在一个设问中蕴含着多个切入点,需要我们全面考虑,不要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