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死生交范张鸡黍

死生交范张鸡黍

《死生交范张鸡黍》之论文

09文院4班王文星 0905030167

主要内容

(一)《死生交范张鸡黍》给我的启发

(二)《死生交范张鸡黍》之结构艺术分析

(一)《死生交范张鸡黍》给我的启发

刚看到题目时,我理了半天才理清到底是怎么个断层次法,后来慢慢接触了文本才为戏曲本身所感动。可是一时又不知道写些什么好,想来想去我还是觉得先写点自己的感触吧!

就戏曲主要内容分析,其叙述的是太学生范式和张劭愤恨邪佞当道,不愿做官,辞归故里,临别时约定两年后至汝阳张劭家赴“鸡黍会”。届时张劭杀鸡炊黍以待,范式果然不远千里而至。后张劭病亡,范式又千里送葬,并为之修坟守墓百日的故事。其中还穿插了一个倚仗岳父权势窃文得官的丑角人物王韬。而故事主要是通过王韬与范式的辨难来揭露当时社会“有钱的无才学,有才学的却无钱”的现象。

从中我主要看到了两点,一是范式和张劭之间重然诺、守信义和死生不渝的交谊;二是当时科举管理秩序的混乱,社会泛滥的腐朽之风。

先说说我对范式和张劭的友谊理解吧!他们之间可谓志同道合、情比海深,都是那种重感情、讲诚信的人。有句话说得好:人生得一

知己,死亦足以。虽然他们相隔千里之遥的两地却都十分重视彼此的约定,一个是坚持要杀鸡吹黍等待朋友的到来,一个是不辞辛苦地从千里之外赶去赴约。更重要的是一方去世,另一方还为之修坟守墓百日。此情此景再好的友谊也不过如此了。再让我们联想下我们自己身边。不可否认有那么多的人也如是重情,而另一些人呢!有时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而破坏了好些年累积起来的友谊,有时对许诺过的事情就不经意间忘记了,更甚的是竟然有人说出朋友就是用来出卖的这样的话来,更别说如范式那般为朋友修坟守墓了。这不禁让我为那类人感到惋惜和怜悯。是我们的教育除了问题呢?还是有那么些人根本没把道德和情感问题当成问题呢?

再分析下戏曲中出现的“有钱的无才学,有才学的却无钱”现象。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源无疑和社会背景有关,作者宫天挺是元代末期的杂剧作家,他曾任钓台书院山长、遭权豪诬陷,虽然事情得以辨明,也不见任用。可见当时真正有才的人是很难得到重用的,所以也就有了剧中范式和张劭辞官归故里一说。剧中范式与王韬的辨难可以看出奸邪之人凭借各种关系而官居高位,就是使贤士们仕进无门的一个重要原因。再则用原文中范式的话说:占据“要津”的所谓“栋梁之材”,不过是一些“害军民聚敛之臣”而已;“都是些装肥羊法酒人皮囤,一个个智无四两,肉重千斤”的窝囊废。可见不论是当时的科举制度的失败,还是官官相护的恶习都是严重存在的。而作者的曲文真可谓是情词激愤,痛快淋漓,入木三分。借汉代人物之口,倾吐出元代文人久积于胸中的不平之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个愤世嫉俗,对当时社会极其不满,期待有所改善之人。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的就是这样的人啊!

(二)《死生交范张鸡黍》之结构艺术分析

摘要:文章选取元代后期重要剧作家宫天挺之剧作《死生交范张鸡黍》,联合该剧主题冲突和时代思想,从几个关键的结构安排上分析其艺术性

关键词:范张鸡黍三线交错两面结合整体划一

死生交范张鸡黍》是他的代表作品,该剧取自《后汉书·独行列传》之范式传。在《死生交范张鸡黍》中,作者注意故事情节、人物冲突的要求,安顿好场次与阶段,遵照现世生活的节奏规律,次第展开了清晰而完整的结构。

从整体上分析戏剧,有三条情节结构线索交错展开:当朝吏部尚书第五伦厉节直行、奉诏访贤一线;龌龊小人王韬冒友求官、欺世盗名的一线;范式、张劭重然诺、践信义一线。后一线为主,前二条为辅。同时从两方面展开:正面是范、张二人“存亡之交”,侧面是当世纲败伦崩、选法不明、钱权残虐等丑陋现状。

戏剧的主题冲突主要是从正面的范张情谊,侧面的张母说劝和王韬之奸邪展开。作者充实地树起靶子,和主线冲突,让世人警觉,让伦理信义重建,痛快凌厉地抨击和展览了王所折射的当世小人之丑容。而三线交错之手法无疑又是该戏剧的一大亮点。使主题跃然纸上,在褒扬了范张的重然诺、践信义之高尚品格的同时,又讽刺了纲败伦

崩、选法不明、钱权残虐等丑陋现状。而这些结构在形式上最后目的是艺术的完整性,即艺术的整体划一(一部剧作应有的完整情节发展)。《死生交范张鸡黍》存在明晰的情节结构发展阶段是:剧作先有楔子,属于结束语构中的开场;接着阐明现在情况:同窗四人正在饯别,并埋下王韬卖友窃官一线;后阐明剧情之发展方向:范约定两年后赴张之鸡黍会并探拜张母于汝阳庄上;后范式为亡友张劭修坟守墓;最后,第四折中经过副线第五伦加速动作,奉朝命旌表张劭一家、赐爵范式与孔嵩、责杖王韬,以大团圆收束。还有剧作分为几幕、几场、几折、几出等,都严格地遵照了生活节奏和艺术形式美的要求,使得戏剧情节系结着整个过程,艺术上达到了整体划一的效果。

整个戏剧看下来,除了赞扬范张情谊、信义道德和揭露当时社会各种弊端外,最后的大团圆结尾也流露出作者对朝廷整顿秩序的渴望,这也代表了当时的时代思想:有不少如作者之类的忧国忧民之士对国家、社会、朝廷都怀有深切的关怀。这也是不论古今都值得每个人学习的一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