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特色与翻译

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特色与翻译

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特色与翻译
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特色与翻译

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特色与翻译

摘要模糊语言广泛存在于英美文学作品之中,正是由于模糊语言的存在,使文学作品有着朦胧美,为读者创造了更为广泛的想象与思考的空间。本文首先将会介绍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应用,其次选取英美文学作品中使用模糊用语较为明显的经典作品片段进行分析,最后说明对模糊语言的翻译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模糊语言英美文学《老人与海》《威尼斯商人》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最重要的属性之一,是文学的灵魂所在。著名学者刘再复认为,“文学与科学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科学是通过数字和抽象概念来表达,文学则依赖于语言的艺术来传达思维的图像,使读者在脑海想象出文学艺术的画面。”他还认为,艺术的最本质特征是通过有限的模糊的艺术形象或语言,表现出无尽的社会生活。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是指作品中的用词不仅具有字面意思,更是有着朦胧而广远的语意外延。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并非是运用不当,相反,更能使读者超越于文字而独立思考,享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多以模糊词语、模糊语句、模糊段落、模糊修辞方式等形式出现,通过模糊词语的表达,使读者对作品的表达产生模糊的意境,从而增强文学语言的表达效果。模糊的语句及段落能够促使读者产生对上下文语境的联想与思考,最后模糊的修

英语语言模糊性及翻译

2010年第4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 4,2010 (总第122期) JOU RN A L OF M U D AN JIA N G CO LL EG E OF EDU CA T IO N Serial N o 122[收稿日期]2010 03 04 [作者简介]陈振臣(1952-),男,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英语语言模糊性及翻译 陈 振 臣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摘 要]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模糊语言对反映客观世界,表达人类思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给翻译造成障碍,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翻译者的关注。本文主要讨论了模糊语言在语音、词义、语法和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和翻译策略。 [关键词] 模糊语言;功能对等;变异法[中图分类号]H 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2323(2010)04 0052 02 一、引言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对自己语言的认识也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对语言的研究历来偏重于求 精确 ,认为越精确越好,讲究言简意赅,言必有中。但是语言现实错综复杂,往往不如人意,即语言是很难求得绝对精确的。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传递信息一方往往会出现语焉不详、言不达意或言不尽意的现象,接受信息的一方又常会产生误解,甚至同样一件事物又会言人人殊,这就是语言的模糊性。自从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扎德(L.A.zadeh)于1965年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论文!模糊集合论?(Fuzzy set s)以来,涌现了许多涉及模糊性的学科,如数学、逻辑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其中,模糊语言学的研究热潮正从另一个角度对传统语言学作出有益的补充。在语言交际中,模糊语言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往往是必需的。在许多情况下,它可使语言表达更为自然得体,更能表情达意,从而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以下将探讨模糊性语言的普遍性和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二、翻译中的模糊现象 客观世界的事物是千变万化的,对人类而言并不是清晰的,而是模糊的。大至人性,小至日常生活,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令 模糊表达 应运而生。 1.语音模糊 语音模糊主要是利用谐音或听力错觉获得模糊效果,一般出现在双关语中,以收到诙谐幽默的效果。如: A cannonball to ok o ff his leg s,so he laid dow n his arms. (炮弹打断了他的腿,所以他放下了武器。)这里, arms 一词兼有 手臂 和 武器 两种意思。 2.词义的模糊性 语言的模糊性是人文系统的固有特征之一,精确方法的应用往往得出一些完美但不合实际的结论。正如康德所说: 模糊概念要比明晰概念更富有表现力。 词义的模糊性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指称模糊(refer ential vag ueness)。词本身意义清楚,但是难以确定这个能否用于某些客体。如英语中的wo ods 和for est ,hill 和mountain,y oung 和teenag e,这类词的界限不是十分明显。二是词义缺乏确指(lack o f specificat ion)。词本身意义清楚,但属于泛指。如relativ e(亲戚)一词,它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就没有交代,因此可以指代不同的人。另有co lleag ue,f riend 等。三是词义多项化(indeterminacy of meaning)。同样的语料的组合得出不同的结果和含义的理解,词义本身并非一成不变。如:John is like a fish,在游泳时意为 约翰游得很棒 ;在聚会时意为 约翰很能喝酒 ;在面对别的困难时意为 约翰冷酷无情 。四是析取模糊。确指意义的析取(disjunction)也容易导致语义模糊的出现,如虚词词组either #or 的界限模糊性。如: T he candidat es fo r the position hav e either sale ex per ience or a bachelor ?s deg ree r elated to M ar ket ing. 这个句子中either #o r 连接的两部分总有一个是真实的,候选人要么有销售经验,要么就是有相关学士学位,但此句子还可有另一层意思,即候选人既有相关的学士学位又有销售经验。 3.语法模糊性 任何一种语言的语法都是灵活多变的,英语和汉语也不例外,词语的搭配多种多样。如果脱离了语言环境和上下文的引导,就会造成语义模糊的现象。这里仅指对同一短语或句子由于在语法结构层面上存在多种解释的可能性而引起的理解的不确定性。如:her small child ?s cat 这个词组可理解为(a)the cat of her small child ,(b)her small % 52%

浅析汪曾祺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

浅析汪曾祺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 论文关键词:汪曾祺作品语言风格 论文摘要:汪曾祺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具有独特地位的作家,也是一位深受读者欢迎的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家。汪曾祺的作品充分汲取了古典文学的营养,突破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形成了其具有独特韵味的文学语言。本文以汪曾祺的小说散文为研究对象,拟探讨汪曾祺小说语言风格特色, 对于进一步理解汪曾祺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帮助,也期待人们对汪曾祺语言有更深入的鉴赏和研究。 在当代文坛上,汪曾祺以自己珠玉般的篇什,显示了他那简淡恬适的个性气 质和古朴明净的传统风格,表现了驾御语言的高超功力和卓然不凡的语言风度。由于种种原因,汪曾祺并不算一位多产作家,然而,他那篇篇佳作赢得了人们的喝彩,尤其是他那幽兰清菊般的语言更是令人口齿留韵,难以释怀。汪曾祺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且由于汪曾祺长期在北京从事文学和京剧戏曲的编辑和编剧工作,大大影响了他的小说语言,使他操成更为纯熟流利的京味儿普通话。而这京味儿又是最恰到好处的,它平添了文学的生活姿态和个性色彩,而绝无油嘴子之弊,令人感到朴素而不平板,流畅而不浮滑,自然本色,舒爽清新。 这种语言的功底和魅力显然得益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完美化合。汪曾祺将精练的古代语言词汇自然地消融在文本中,又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中吸取甘美的乳汁,兼收并蓄,克钢化柔,扫除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独创了一种新文体。 一、口语化的语言

汪曾祺在《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一文中曾经写道: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文化积淀越是深厚,语言的含蕴就越丰富。这种文化的积淀自古就有之,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和蕴蓄,就形成了一种“书面文化”。这种文化可以增添文章的底蕴与深奥,让文章显得悠长而具有深味。与这种“书面文化”相对的则是一种“口头文化”,它是一种民间文化,可以是方言,也可以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话。它集中就表现在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很接近。他自己也说:我对民间文学是有感情的,民间文学丰富的想象和农民式的幽默,民歌比喻的新鲜和韵律的技巧使我惊奇不置。而当这种“口头文化”与“书面文化”一结合,就变得雅俗共赏,俗中见雅,既符合知识分子的阅读要求,也给平民带来了阅读的方便。下面就分析汪曾祺作品中口语的运用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红油冒出来,本来只能观其形,用上“吱——”仿佛能闻其声,这一声“吱——”让食咸鸭蛋的过程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干脆利落的一个“有”,石破惊天的一个“!”,“以稚童的语气呼之欲出,真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王安忆语)。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便可体会到,正如王安忆说过的“汪曾祺的小说,可说是顶容易读的了。总是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确实如此。王安忆又说:“汪曾祺讲故事的语言也颇为老实,他几乎从不概括,而尽是详详细细,认认真真地叙述过程,而且是很日常的过程。” 汪曾祺小说散文的语言特色重要表现为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举个例子,“我家后园有一棵紫薇。这棵紫薇有年头了,主干有茶杯口粗,高过屋檐。一到放暑假,它开起花来,真是‘紫得’不得了,紫薇花是六瓣的,但是花瓣皱缩,

英美文学翻译中语言的模糊性

英美文学翻译中语言的模糊性 模糊现象是我们生活中普遍存有的现象,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并没有明 确的鉴别界限,如轻与重、大与小、贫与富、开心与悲伤等,这些事 物之间的界限差异我们不能给出明确的回答,所以我们只能用一些模 糊的词语来进行描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地意识到了我们生 活中存有的模糊性,最早提出模糊理论的是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扎德(Zadeh,L.A.;1921—),1965年扎德教授在《信息与控制》杂志的 第八期上发表了《模糊集》的论文,并引发了各方的关注,随之将模 糊理论引进到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中,我国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 始研究语言的模糊性,北京师范大学的伍铁平教授是这方面的翘楚, 他于1979年在《外国语》上发表了《模糊语言初探》一文,正式将模 糊理论引进我国,并且在此后的30多年中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在持续地研究中我们认识到模糊性是语言本身自带的本质属性,同时 也是语言的一种客观属性。目前学界对语言的模糊性研究呈现出百花 齐放的状态,研究的比较全面、深入且成果颇丰,对于翻译中语言模 糊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另一方面是模糊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上,从总体上,对于英美文学翻译 中语言的模糊性研究还不是很深入、全面与彻底。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以各名家翻译的英美经典文学作品作为底本,进而分析翻译中语 言的模糊性。 一、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 在持续地研究中我们认识到了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模糊(fuzzy)也就是指语言所指范围不具有明确性。从大的范围上看,模糊语言就 是指语言的模糊性;从小的范围上看,它指的是具有模糊性的语言单位,即模糊词语或者模糊结构。首先,词语有模糊性。所谓模糊(fuzzy),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也就是指语言所指范围不具有明确性,这种词语 上的模糊性存有于各种语言之中,如汉语中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的现象,如包袱词语,其原本的含义就是指用布包把衣服或者物品等包裹起来,但同时它又可以指某种负担,如精神或者思想上的负担,这种现象也

浅析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

浅析xx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 在当代文坛上,xx以自己珠玉般的篇什,显示了他那简淡恬适的个性气质和古朴明净的传统风格,表现了驾御语言的xx功力和卓然不凡的语言风度。由于种种原因,xx并不算一位多产作家,然而,他那篇篇佳作赢得了人们的喝彩,尤其是他那幽兰清菊般的语言更是令人口齿留韵,难以xx。xx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且由于xx长期在xx从事文学和京剧戏曲的编辑和编剧工作,大大影响了他的小说语言,使他操成更为纯熟流利的京味儿普通话。而这京味儿又是最恰到好处的,它xx了文学的生活姿态和个性色彩,而绝无油嘴子之弊,令人感到xx而不平板,流畅而不浮滑,自然本色,舒爽清新。 这种语言的功底和魅力显然得益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完美化合。xx将精练的古代语言词汇自然地消融在文本中,又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中吸取xx的乳汁,兼收并蓄,克钢化柔,扫除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独创了一种新文体。 一、口语化的语言 xx在《xx文学的语言问题》一文中曾经写道: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文化积淀越是深厚,语言的含蕴就越丰富。这种文化的积淀自古就有之,从《诗经》到《xx》,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和蕴蓄,就形成了一种“书面文化”。这种文化可以增添文章的底蕴与深奥,让文章显得悠长而具有深味。与这种“书面文化”

相对的则是一种“口头文化”,它是一种民间文化,可以是方言,也可以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话。它集中就表现在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很接近。他自己也说:我对民间文学是有感情的,民间文学丰富的想象和农民式的幽默,民歌比喻的xx和韵律的技巧使我惊奇不置。而当这种“口头文化”与“书面文化”一结合,就变得xx俗共赏,俗中见xx,既符合知识分子的阅读要求,也给平民带来了阅读的方便。下面就分析xx作品中口语的运用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1 / 8 红油冒出来,本来只能观其形,用上“吱——”仿佛能xx,这一声“吱——”让食咸鸭蛋的过程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干脆利落的一个“有”,石破惊天的一个“!”,“以稚童的语气呼之欲出,真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xx语)。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便可体会到,正如xx说过的“xx的小说,可说是顶容易读的了。总是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确实如此。xx又说:“xx讲故事的语言也颇为老实,他几乎从不概括,而尽是详详细细,认认真真地叙述过程,而且是很日常的过程。” xx小说散文的语言特色重要表现为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举个例子,

自然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及翻译的模糊性

自然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及翻译的模糊性 Vagueness in translating process and the vagueness of translation 于群,蒋跃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Abstract]Vagueness is an inherent feature of language. Accordingly, as a component of language, translation possess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being vague.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ranslation.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es, the author makes a general conclusion of vagueness in translating process and the vagueness of translation. The conclusion has been made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vagueness of translation criteria, vagueness of translating process, vague phenomena in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employed in dealing with vagueness. [Key Words] vagueness of language, translating process, criteria, strategies。 [摘要]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个基本属性。翻译活动属于自然语言的一部分,故而,翻译具有模糊性。近年来,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对近几年自然语言模糊性与翻译理论、实践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自然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及翻译标准的模糊性作了简要归纳。并分别从翻译过程中体现的模糊性、翻译标准的模糊性、翻译中的模糊现象以及模糊现象的翻译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和讨论。 [关键词] 自然语言的模糊性;翻译过程;标准;策略; 1、前言 模糊性作为语言的本质属性,自1903年以来一直受到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Pierce 1903)。近年来,此研究方向的成果不断涌现。在国外,有代表性的学者包括Pierce, Lakoff, Labov, Channel, Williamson, Keefe等。在国内,伍铁平先生,于1979年发表的《模糊语言学初探》,开创了我国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先河。20多年来,随着模糊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重点之一逐渐由模糊语言学现象的阐释转移到模糊语言学的应用上来。其中,模糊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新课题(陈忠华1990;赵彦春2001;王卫新2003等)。本文拟对自然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及翻译标准的模糊性作简要的归纳。并分别从翻译过程中体现的模糊性、翻译中的模糊现象、翻译标准的模糊性及模糊现象的翻译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概述和讨论。 2、概述 纵观目前国内以模糊语言学、翻译为主题的学术论文不难发现,学者们主要从翻译过程和翻译中的模糊性、翻译中的模糊现象、模糊现象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标准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下面,本文就分别从此四个方面,即,翻译标准的模糊性、翻译过程的模糊性、翻译中的模糊现象以及模糊现象的翻译策略分别进行综述。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自然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的研究》(项目批准号:04BYY046)

上海高校汉文化传播途径及现状分析

上海高校汉文化传播途径及现状分析 ——以复旦大学为例:“你身边熟悉的汉文化” 参与人员:黄一菡杨洋林南威卫卓睿 指导老师:陈正宏魏有美

摘要:汉文化本意指“汉族文化”;在中华五千多年历史中,汉族文化与其它文化不断交汇融合、发展创新,因此,我们不妨将汉文化理解为“泛汉族文化”,即以典型汉族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本课题讨论之汉文化主要置于中国大陆汉语言文化体系之下。高校作为文化交流胜地,对汉文化的传播有着不可剥离的关联。本课题试图以复旦大学为例,探究、梳理、总结上海高校汉文化传播途径及现状,了解身边汉文化传播的点滴。 关键词:汉文化;传播;高校 一.汉文化定义 随着人文科学研究活动的日趋活跃,汉文化的相关研究愈发受人关注。但事实上,汉文化定义与指向始终较为模糊。在揣振宇先生等主编,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汉文化多元文化与西部大开发》中,“汉文化”一词意指“汉族文化”;在陈江风先生等主编,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文化研究》中,“汉文化”则仅限于“两汉文化”。而张世民先生在《汉文化漫谈》里对汉文化这样谈到:“汉文化不单是指汉王朝的历史文化,而且是指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可以说,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别称。”在另一些学者眼中,汉文化的概念范围甚至被扩展至与中国相邻的使用汉字的国家区域内。譬如,德国学者汪德迈将汉文化定义为“亚洲东部自中国本土向南延伸,其文化根基源自萌生于中国而通行于四邻的汉字区域内的蒙古人种的文化”。 鉴于汉文化含义之丰富广博,学界向来观点各异,为厘清讨论对象,我们将在本课题中对“汉文化”加以定义。 汉文化本意指“汉族文化”,但在中华五千多年有实物可考的历史中,汉族文化与其它文化不断交汇、融合,从中得到继承、发展与创新,因此,我们不妨将汉文化理解为“泛汉族文化”,即以典型汉族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共同体,其辐射范围不仅限于中国大陆地区,更在中国周边传播,广泛影响到周边如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家,甚至在某些历史时期作为其主流文化形态存在。陈庆浩先生就曾提出“整体汉文化”的概念,与此处所述之汉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处。 就文化内容而言,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以此为依据,汉文化包含语言、文字、文学、饮食、服饰、艺术、宗教、法律等领域。 本课题着力于讨论上海高校汉文化传播途径及其现状,以复旦大学为个例进行分析。因此,此处汉文化传播范畴主要集中于中国大陆文化体系之内,对海外汉文化表现形态不予赘述。 二.汉文化传播途径 从古代丝绸之路到21世纪国际化时代的信息高速万维网,各民族文化从相对隔绝走向交融碰撞,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与传播也成为一个国家走向强国所必不可少的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文化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从文学作品到商贸往来,从教育传授到文化交流,汉文化通过异彩纷呈的传播方式逐渐为世界所了解。 1.文学途径传播 “文以载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汉文化的传播发挥着重要的凝聚和认同作用。而从国家和民族利益角度看,利用文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远远超过单纯的语言教

浅谈英语中的模糊语言

浅谈英语中的模糊语言 摘要:模糊语言是语言的一种现象,是英语语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广泛存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本文从模糊的概念出发,通过论述模糊语言的特征、翻译和功能,阐述模糊语言在外交、广告、国际贸易和新闻报道等领域的运用,最后达到顺利完成日常交际的作用。 关键词:模糊语言;英语;运用 “模糊”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表达对象的不确定性,不清楚或不分明。罗素(Russell)在1923年的《模糊》(“Vagueness”)的文章中把模糊定义为“当用于描述的体系与被描述的体系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对一,而是多对一时,这个描述就是模糊的”。模糊语言广义是指语言的模糊性,狭义指具有模糊性的语言单位:模糊词语和模糊结构。模糊语言的基本特征就是语言上的模糊,此外在语义上也有模糊不确定性和语义上的变异性两个特征。 1模糊语言的翻译 翻译是以“信”为要旨,但是由于翻译的情形复杂多变,如果不深刻体会语言这种工具所表达出的意境,加之不能灵活运用语言表达的丰富性来进行语际翻译,而一味地追求字面上的“实”,很可能会陷入“虚”的泥沼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法有以下几种: 1.1对等法 对等法实际就是一种以模糊对模糊,以精确对精确的翻译方法。比如: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法各异,当英汉模糊概念表达不一致时,则采用译入语的模糊表达来转译原语的模糊表达。 1.2直译法 用一种语言中的模糊语去翻译另一种语言中的模糊语,以保留模糊信息。比如:Her description of what happenedapproximatedtothetruth,but she still left a few

英汉模糊语言及其翻译探究

英汉模糊语言及其翻译探究 来源:英语专业论文 https://www.doczj.com/doc/2c10800756.html,/ 引言语言学界认为,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体系中客观存在且难以避免的一种基本属性。因此,有必要对语言的模糊性与翻译问题进行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分析,使模糊语言学与翻译学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1.翻译实践中的模糊性探索1.1模糊语在广告语中的使用1.1.1形容词的广泛使用广告语体给人以生动唯美的艺术享受,追求引起顾客强烈共鸣的实用效果,这离不开形容词的点缀和渲染。形容词通常被视为模糊词语,因为它们表达的概念的外延往往是模糊的。 如:例1.“How’S your coffeeWonderfu1.Rich.smooth and burstingwith flavorfNescafe的广告文) 例2.多么清澄的海底,多么绚丽的色彩,多么自如的生命。啊,自然的色调。请看彩色电视机:索尼(索尼电视机广告)例1中使用了一些很具有感染力的形容词,引起读此广告的人从味觉、嗅觉上都产生了美妙的联想.从而使雀巢咖啡的“浓香”沁人人心; 例2中“清澄”、“绚丽”、“自如”、“自然”几个形容词勾勒出和谐逼真的图画。 1.2诗歌的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决定了诗歌的模糊性。模糊语言更显活力,信息容量大,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即模糊语言创造美。诗歌中模糊词语、比喻、夸张等模糊修辞语言和叠加意象随处可见。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诗句中,模糊词语“绿”字浓缩了比“吹”更多的信息量,既指春风吹到了江南,又指出了这种动作所带来的效果。由此可知,诗歌中模糊语言更具有表现力。 2.模糊语产生的原因 2.1语义方面的原因语义方面的原因,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词汇概念层和句子语法层。 2.1.1词汇概念层来自词汇概念层上的模糊性最为常见,也为大多数的学者所研究。这个层面上还可分为模糊限制词和模糊词语。模糊限制语如我们常见的about 10 kilometers,approximate短语中的about和approximate。模糊词也很常见。如邓小平同志讲到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提出:“到200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基本上达到小康水平。” 2.1.2句子语法层语言模糊性也常由于句子层面的原因所引起,如:参议员伯克特:“希尔教授,你作证说你推测托马斯法官可能想要你看色情电影,但是在联邦调查局的讯问中你明确地说他从来没有邀请你去看电影,是这样吗?”在这里,参议员伯克特使用了一个附加问旬的形式,使他的用意模糊了。因为附加问句是~种在形式和功能两方面都兼具陈述旬和疑问句的特点的旬式。与其说参议员是在进行征询.不如说他的用意更多地是进行事实陈述。这样,参议员一方面单方面发出了信息,同时又摆脱了在听众听来可能会强加于希尔的权威角色。 2.2语用方面的原因 2.2.1主观故意导致的模糊性精确语言往往达不到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这时人们往往故意把语言模糊处理,以求趋利避害,达到原有的目的。这种主观故意在政治语言中尤其常见。

韩寒文学作品语言风格分析

韩寒文学作品语言风格分析 韩寒是我国文学界“80后”的代表人物,其文学作品名数量虽然比较少,但是文学影响力却很大。在阅读韩寒文学作品时,对其语言风格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更好的理解韩寒文学作品的内涵,同时还可以促进我们文学素养的提升,这对于我们综合发展有极大帮助。对此,下面就韩寒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进行全面探究。 标签:韩寒;文学作品;语言风格 前言 文学是语言艺术的高度凝练,就如建筑物无法离开最基本的建筑材料一样,文学作品如果脱离了语言,就不复存在。有很多学者认为,在探讨文学作品时,首先在于文学中语言的特殊性,语言风格是研究文学作品语言的重要内容,其可以充分揭示出语言规律,有助于读者更好的感知文学作品的魅力。 1.幽默的语言风格 幽默主要是通过语言中的各种组成要素,如修辞、语法、词汇等,达到引人发笑的效果。在文学领域中,幽默是一种妙趣横生、轻松诙谐的语言特色,其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引人发笑、深含意蕴、带有讽刺。在韩寒的文学作品中,幽默的语言风格主要表现在: (1)词语的变异。词语变异是组成幽默表现风格的常用手段,其通过对常规进行变通,从而将违反逻辑规律的内容表现出来。在韩寒的文学作品中词语变异主要是通过词义变异的方式体现出来,其不提倡改变词语本身的形式,而是改变词语的使用环境,赋予词语新的含义,从而增添审美情趣。在韩寒的文学作品中,往往会赋予词语临时语境意义,使得词语本身的意义与临时意义形成比较大的反差,构建出一个幽默的氛围。 (2)理性意义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是打破已约定俗成词义在人们心中的态势,产生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使得表达更加具有直观性。例如在《长安乱》中:但是,就是逐城的县管,极度的聪慧,他将自己的银票和下人专门模仿的形似的监银的签名微微浸入水中,签字变化开,笔锋便无迹可寻,然后说是下雨时候淋到了。这种方法后来慢慢流传,民间称之为“洗钱”。这里的“洗钱”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含义是将非法得来的钱财,通过存入银行,改变名义、性质的方式,将其变为合法收入。在这里作者字面意思入手,将其调侃为逐城的县管为了让银票产生流通效应而采取的一种荒诞做法。通过这样的理性意义变异,将逐城县管的愚昧行为和现代社会犯罪犯罪结合起来,产生了戏谑的幽默效应,让人感叹还可以这样理解“洗钱”。 2.繁丰的语言风格

开题报告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模糊法律英语翻译2 king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功能对等视角下的模糊法律英语翻译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 姓名沈永兵 班级07113712 学号07117030 指导教师郑玮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当今世界,随着各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法律翻译也变得不可或缺,尤其是中文法律条文的翻译已变得日益迫切。然而,中

国当前的法律翻译状况相对于文学、科技、商业的翻译来说,却难让人满意。因为中国法律翻译的历史还不长,其翻译水平亟待提高。加之法律翻译的专业性太强,让许多人望而却步。更由于法律语言本身的各种特性,尤其是其语言的模糊性,给法律翻译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模糊,是从哲学和数学引进的语言学术语。模糊性是语言的客观属性, 作为自然语言的法律语言, 也摆脱不了模糊性的特征。王青梅指出[1],复杂而又难以穷尽的法律现象,决定了模糊性在法律语言中的存在,也决定了模糊性的表现必定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究其存在的根源,有其客观基础,也有其主观基础。而贡灵敏[2]则进一步从语用角度阐述了模糊性的作用,即可以使得法律英语更加客观,得体。并且,模糊语言在法律中的运用不仅补违背语言规律,而且能够极大地满足各种具体情况的要求。 其实,只要我们懂得了法律相关文本的篇章结构、篇章模式、文体特征、语域特征和法律文化规约,再结合有效的翻译理论多进行一些翻译活动,是一定会取得成功的。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法律翻译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3]。对于功能对等理论在法律翻译中的应用,吴吉松[4]提出,可以用分别翻译和联合统一的方法准确翻译法律英语中的同义词,以求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带来的模糊性。而刘婷和胡清平[5]在其对法律模糊词语的翻译中,提出了两种汉译策略,即模糊对模糊和模糊对精确的方法,以此解决法律英语在一词多义和外延意义上的模糊现象。与前两者不同的是,张长明,仲伟合[6]从功能翻译的原则的角度分析了功能理论在法律翻译中的适用,倚重目的法则,连贯性和忠实性法则,忠诚法则。 由上所述,法律英语的模糊性是有其存在的客观和主观依据的,不可消除,但是可以通过功能对等理论的运用来实现翻译的准确目的。所谓“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使译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大致相同的反应。要达到这一效果,翻译时就必须充分考虑文化、社会、心理等因素。奈达在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基础上提出了功能对等,并对其作出了进一步的界定,他指出,功能对等的翻译,要求“不但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 [7]。 但是,纵观现有的对功能对等在法律翻译中的运用研究,多集中于对词汇的模糊克服和整体的理论运用原则。本文试图从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审视法律翻译的模糊性,并系统总结出翻译法律英语的方法。

文学类文本较偏题目解题方向语言创作特色叙述特点完整版

文学类文本较偏题目解题方向语言创作特色叙 述特点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

文学类作品中不太常见的考题作答思路 说明:一二点是主要针对小说而言的,第三四五点小说和散文甚至诗歌可用。 一、小说中对话描写的作用有: 1.对话与人物的关系:①更易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②导引人物出场。 2.对话与情节的关系:①引出下文,推动情节发展。②为后文埋下伏笔。 3.对话与环境(往往和社会环境有关)的关系:小说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显得具有时代气息、生活气息,行文真实、自然。 4.对话与主题的关系:暗示主题 5.对话与效果的关系:用对话引(误)导读者 二、小说是如何叙述故事的: 1.叙述的角度: ①第一种是“作者参与”的叙事观点。在这种叙事观点中,作者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甚至就是主人公。作者参与事件的发生发展。用这种叙事观点进行创作,容易形成小说的真实性、亲切性和说服力,也容易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由于参与者的视野有限,许多情节只能用“旁听”、“猜测”等方式来表达。在要求情节逻辑严密的科幻小说中,以及在篇幅很长的作品中,这种叙事技巧的缺点很大。) ②第二种是“作者全知”的叙事观点。在这里,作者象上帝一样天上地下无所不知,既能写客观存在的东西,又能写一个人的主观世界,还能同时写不同时空中发生的事情。用作者全知的视角去写,可以突破时空障碍,最大限度地方便叙述。(不过,它的最大问题便是可信性不足。如果作者功力不够,细节上处理不好的话,读者很容易觉察出情节的编造痕迹。) ③第三种是“作者观察”的叙事观点,叙事者不参与到情节中去,并且只写他看到的听到的事情,这样写出的故事近似白描。但叙事者不能写不可能旁观到的东西, 2.叙述的形式:对话式、讲述式(比如,山东卷《活着》开头: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论模糊语言的翻译——以张培基散文英译为个案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论模糊语言的翻译——以张培基散文英译为个案研究 作者:杨轶芳, 黄娟 作者单位:杨轶芳(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413000;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7500), 黄娟(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7500) 刊名: 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9,""(22)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5条) 1.Joanna Channell Vague Language 2001 2.吴义诚模糊:文学翻译研究的一种取向 1993(02) 3.余富斌模糊语言与翻译 2000(10) 4.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1999 5.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2003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段美英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研究2009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属性之一。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运用模糊语言可以增强语言的灵活性,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模糊语言在描述事物时是朦胧的、不明确的,即模糊语言的语词具有朦胧而又广远的语义外延,可以实现语言中特定的审美和语用效果。因此,大多数文学作品都十分重视模糊语言的运用,因其外延的不确定性可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然而,绝大多数对模糊语言的翻译研究都集中在应用文体,日常会话和中国古典诗歌上,中国古代文言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以文化差异为切入点更是不多见,这些都成为本研究的动因所在。基于现有的模糊语言的研究成果,本文缩小并界定研究范围,试图构建一个文言作品中模糊语言翻译的文化视角模式,以期为模糊语言翻译实践提供借鉴,有助于提高模糊语言翻译的质量,从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当代翻译研究的一个新趋势是关注文化的重要性,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过程。由语言转换转向文化转换这一现象自然也存在于模糊语言的翻译中。模糊语言的使用同文化密切相关,模糊语词的选择和表达从各方面折射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模糊语言是文言作品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汉英不同的思维方式会赋予不同的模糊语言以不同的文化特征。汉英两种文化在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生活环境、民族心理等方面的渊别令汉英模糊语言翻译举步维艰,而人类语言存在的一些共性使得模糊语言的翻译成为可能。 本文试图从文化视角,结合翻译实例,分析和归纳汉英模糊语言翻译的问题、困难以及对策。在此基础上,试图分析文化因素在模糊语言形成及其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全文以林语堂英译的清朝沈复自传《浮生六记》为个案,在审美和文化层面对其英译模糊语言时采用的几种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我们认为,作品语言凝练,其模糊语言具有特定审美效果和文化蕴涵而不同于现代汉语。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更多地关注源语文化的内涵 ,尽量采取灵活合理化翻译策略和方法在目标语中处理模糊语言所表现出的各种不同的文化特征的问题,真正让翻译成为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 2.期刊论文李苗.LI Miao《红楼梦》中模糊语言及其翻译中的隐含的语用分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6(2) <红楼梦>中关于人物描写的模糊语言比比皆是.通过分析其语用隐含来论证在模糊语言翻译中、尤其是模糊语言文学翻译中获得语用隐含的对等是达到人们所期望的"对等"翻译的一个重要方面. 3.期刊论文陈艳艳.CHEN Yan-yan文学模糊语言的翻译及译者的地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6(2) 本文旨在讨论模糊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以虚对实,以模糊语言翻译原文的准确语言;以虚对虚,以模糊语言翻译原文中的模糊语言;以实对虚,以精确语言翻译原文中的模糊语言等角度探讨模糊语言翻译的方法.在翻译文学模糊语言中,译者应当明确自己的角色和作用,使译文文本同原文一样呈开放性的结构,让译文读者介入其中,去解读,去阐释,从而获得共鸣. 4.学位论文胡池敏外事口译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2006 言语交际、信息交流的目的是让对方有所知。一般的信息处理倾向是尽可能增加信息的明确性、单一性。但这只是相对的。复杂的言语交际有时又需要适当降低明确度,来增加可能性空间,给信息以充足的回旋余地,以激活更多的相关外部信息。语言中的模糊信息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交际者在交际活动示意和释义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确定性的总称,对其正确掌握和处理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语言的模糊性必然带来翻译的模糊性,在翻译中是保留还是去“说穿它”,其效果是不同的。 外事语言是人们在外交工作中所运用的语言。它广泛应用于涉外人员的各种交际、谈判、答记者问、对外宣传、演讲辩论等活动中,往往具有委婉含蓄、谦虚礼貌、富有联想性等效果。在外交场合的发言,讲话人常常使用一些模糊言语以保证发言稳妥、严谨、灵活、礼貌和高效。口译是外事翻译的主要形式。口译不仅需要迅速的反应,准确无误的传达,还需要注意把握模糊语言和明确语言的翻译幅度,更要注意正确理解,完满传达语言表达中的模糊意义。若翻译不当,会导致表达不清或歪曲,造成误解,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甚至严重情况下会影响交际双方关系。 在翻译过程中,针对由不同的语境和语篇结构特性产生的模糊语言,必须采用适当的处理方法。本研究针对外事讲话口译的多处案例,分析归纳了在外事口译中模糊语言和明确语言的转化平衡,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首先,笔者从语言交际的明确性和模糊性出发,叙述了外事语言的模糊性及模糊语言的基本特征。然后,文章收集已出版的实际外事讲话口译材料,结合模糊语言学、语用翻译理论框架,采用实证方法分析了翻译外事模糊语言的应对策略。最后文章提出了根据全局和局部维度来处理外事讲话口译中语言模糊和明确性平衡的策略,以及模糊明确转化翻译策略,以求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首先,在引言和综述部分,作者从语言交际的明确性和模糊性出发,叙述了外事语言的模糊性及模糊语言的基本特征。语言本来应该尽量明确,但是模糊性也是语言的固有属性。作者简要描述了外事翻译的基本特征、模糊语言的定义及属性和翻译策略概念的辨析。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作者简要回顾了口译的发展历史及翻译研究全局框架中本研究所处的层次,并对近两年来核心刊物中发表的口译研究论文做了简要分类。接着,作者辨析了模糊性与含糊性概念的相同处及区别,并就外事语言中的语言模糊性做了简要阐述。这里作者指出外事语言中的语言模糊性主要由语义模糊和交际模糊构成,并详细综述了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及其对意义的影响以及言外含义的产生。最后,作者综述了语境的概念和语境的特征属性对语言意义的影响。 第三章,文章收集已出版的实际外事讲话口译材料,结合模糊语言学、语用翻译理论框架,采用实证方法分析了翻译外事模糊语言的应对策略。数据分成四个不同层面:字词层面、句子层面、篇章层面以及文化语境层面。

浅析模糊语言的翻译技巧

浅析模糊语言的翻译技巧 [摘要]汉英翻译的最大遗憾莫过于面对汉语模糊美感的磨蚀而难有作为,追根溯源,这种遗憾源于汉语与英语在语言美学生成机制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英汉翻译中,译者常常遇到文化差异引起的模糊语义.本文主要分析了模糊语的功能,重点探讨了模糊语言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特征;原因;翻译方法 引言 模糊集合论(Fuzzy Sets )的创始人,著名的美国数学家查德说过,“模糊理论的重要性基于这一事实---人类具有的几乎所有的思维,特别是日常思维,本质上来说都是模糊的。”语言学界认为,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体系中客观存在且难以避免的一种基本属性。模糊性是一种交际手段,没有这个手段,语言就必然会失去其作为“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的本质属性。目前,以自然语言模糊性为研究对象的模糊理论开始用于翻译,指导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 1 模糊表达的语用功能 语言模糊性具体体现在有模糊性的语言单位,即模糊词(难以明确确定或精确确定的词)和模糊结构(由模糊词所构成的词组)上。如英语中修饰词about, approximately, very, more or less等都属于模糊限制语;量词few, several, tens of, plenty of 没有给出明确数量;一些习语结构clean and neat condition, where necessary, as the case may be也属模糊表达。汉语中,模糊表达用得就更加广泛了,如限制词“约”,“稍稍”;情态动词“可以”,“应该”,“必须”;表示性状的“完善”,“满意”;表示时间的“过去”,“尽早”等在语义上都具有模糊性。模糊表达的语用功能大致分成以下几种: 1.1 口语表达中填补停顿 由于口语表达的随意性,人们在讲话时会一时想不起要表达的内容,或对要表达的内容不能确定。为避免谈话中断,而使用模糊表达来填补停顿,如:I’m not sure. Oh...he was fairly young...err in his teens, I think…He’s about…about…seventeen or eighteen.(译文:我不敢肯定。唔…他相当年轻…嗯…十来岁左右,我觉得…他大概…大概十七、八岁吧。)该例句中,说话人不能确定所要描述的人的具体年龄,因而使用I think 和about 来缓冲一下,一方面给自己留下思考的时间,一方面也暗示自己对要表达的内容的不能肯定。 1.2 委婉,避免绝对化 模糊词具有委婉和灵活的特点,可以避免把话说得过于绝对化而引发矛盾,因而在新闻报道、政治、外交事务中广泛使用,如:The CIA may have learned from

文学作品经典语句大全

文学作品经典语句大全 导读:本文文学作品经典语句大全,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篇一 1、无论做什么,记得为自己而做,那就毫无怨言——《流金岁月》 2、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安娜·卡列尼娜》 3、人生短短数十载,最要紧是满足自己,不是讨好他人。——《美丽新世界》 4、站在痛苦之外规劝受苦的人,是件很容易的事。——《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5、凡是有甜美的鸟歌唱的地方,也都有毒蛇嘶嘶地叫。——《德伯家的苔丝》 6、何必向不值得的人证明什么,生活得更好,乃是为你自己。——《忽而今夏》 7、上天让我们习惯各种事物,就是用它来代替幸福。——《叶甫盖尼·奥涅金》 8、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牛虻》 9、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也不必惋惜。——《玫瑰的故事》 10、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啊。——《套中人》

篇二 1、往上爬吧,多捞钱吧,进入上层社会,那里准备好了一切。——《美国的悲剧》 2、自己的行为最惹人耻笑的人,却永远是最先去说别人坏话的人。——《伪君子》 3、历史喜爱英勇豪迈的事迹,同时也谴责这种事迹所造成的后果。——《神秘岛》 4、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泰戈尔诗选》 5、强迫经常使热恋的人更加铁心,而从来不能叫他们回心转意。——《阴谋与爱情》 6、能够说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能够抢走的爱人,便不算爱人。——《开到荼蘼》 7、谁都可能出个错儿,你在一件事上越琢磨得多就越容易出错。《好兵帅克历险记》 8、你瞧,桑丘·潘沙朋友,那边出现了三十多个大得出奇的巨人。——《堂·吉诃德》 9、一个人哪怕只生活过一天,也可以毫无困难地在监狱里过上一百年。——《局外人》 10、开发人类智力的矿藏是少不了要由患难来促成的。《基度山伯爵》 篇三 1、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哈姆霄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