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掌握诗律小窍门

掌握诗律小窍门

掌握诗律小窍门
掌握诗律小窍门

掌握诗律的小窍门

偶然来到《天涯》看到几篇自己感觉很有品位的文章,大都出自《薄荷小筑》,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立即注册了《天涯》,并加入了《薄荷》部落。我好喜欢这里浓烈的文化氛围和淡浓相宜的诗情画意。想不到现在还有人能对古典诗歌形式兴趣如此浓烈,真让我大开了眼界。对部落中一些朋友撰写古典诗词,一人唱,多人和,更是高兴得不得了,仿佛置身大观园,亲见黛玉和湘云在联吟长律,直有时空倒错之感。

说来惭愧,我虽学过几天语文,但对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从来就不敢碰一下。我觉得,古典诗词,适应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已与古代迥然相异,所以,现代人要写好古诗词,是很难的事情。根本原因在于,古汉语是“字本位”的,而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词为基本单位的“词本位”的。及至进入《薄荷》才知道,现代人照样能把这种古代的文学样式玩得很好。

对于有些人使用“律绝”形式写诗,我主张不必太过严格要求,有个大致形式就可以了。前几天“神七”发射成功,名主持人赵忠祥赋诗七律一首盛赞,被有的人指责为“伪律诗”,我还曾跟帖反驳过,毕竟内容是第一位的,老赵毕竟是“老赵”,“自有诗心如火烈”。

可是,有时见到诗上标明的“律”、“绝”字样,学过几天语文的我,心中也不免“有戚戚焉”。我仍觉得,既然标明是“律绝”就还是讲究些格律好。如果不太讲究格律,莫如就标为“古典诗歌”好些。如果你要标为“古体诗”或“古诗”,竟会歪打正着,你的广义概念,正合于狭义的“古诗”,何乐而不为呢?这也算是一个“窍门”吧。假如你标的“律绝”,而又完全排斥格律,你认为现代人写格律诗就应该这样写,我也同意,原因如上。但如果还有人希望能掌握格律,写出严格的“格律诗”来,我更钦佩。如果真有这样的人,又苦于读专家谈格律的著作太专业,太高古繁难,我倒愿意把自己学习时的一点心得奉献出来,庶几可免除硬啃相关专著之

苦。

在这里,必须首先申明一点,就是语音有个时代性的问题。我们现代人读古诗词,觉得有的地方不合律,但在当时是肯定合律的,因为古代的音韵学是相当发达的,也是读书人的必修课。之所以感觉不合,是时代已经改变了,语音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同样是“四声”,古代是“平上去入”,现代则是“阴阳上去”,“入声”已经消亡了(吴等方言中尚存在),相应的字已分别归并入现代的“四声”,叫做“入派四声”。这样,分派到三、四声的字,读起来倒没有什么,而进入一、二声的字,读起来就会感觉平仄不合。另外,读音古今不同,也会让人觉得不合韵辙。例如杜甫的《春望》,原本押的是“人辰”(en韵),谁想末句末了该押韵的地方,竟变成了“言前”(Bn韵)。这就是时代不同造成的。由此推想,当时的“簪”,可能读为z…n。由此,我主张,写、读或评论现代人写的格律诗,应符合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就像古代人写诗符合当时的语音标准一样。我坚决反对现代人却按照古代的语音来写古典诗词,以为那才叫正宗的古典诗词,殊不知古代各朝语音也不会一样,你到底按照那一朝的语音系统来写呢?你写的诗,毕竟是要给现代人看的,而不是写给古人看的。特意弄些入声字,搞些什么“一东二冬”,有什么必要呢?只能说明,你写诗不是为了欣赏、交流,而是为了卖弄、炫耀。所以,我下面说的,都是按照普通话语音标准来讲述的。

本来,古代的诗歌是很自由的,类似于今天的自由诗,除了需押韵以外,什么都不讲究的。只是到了唐代初年,才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这种形式严格的“格律诗”。所谓“格律”,就是写诗要有固定的格式和音律。唐人把这种新产生的诗歌形式,又叫做“近体诗”,或“今体诗”,而把先前的自由诗,叫做“古体诗”了,也简称为“古诗”或“古风”。这些规定很严格,以至于像李白、杜甫这样的大家,也是创作格律诗大大少于古体诗。

格律诗的“格律”,虽较庞杂繁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五方面的标准,我称其为“五固定”,即句数、字数、对仗、押韵、平仄都是固定的。请容分述之。

一、句数固定

标准为八句。也有很长的,叫做“排律”,如同黛玉和湘云联句的那种,但很少见。至于“绝句”,也叫“截句”是从律诗里八句四联中任意截取出的两联四句,仍属律诗范畴,不必单述。八句诗,每两句一联,形成四联,古人将其命名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今见小筑里有写成十句也标称律诗,这就不对了。

二、字数固定

每句七字的,叫做“七律”;每句五字就叫“五律”。这样,七律共五十六个字,五律共四十个字。一个字也不可增减。

三、对仗固定

“对仗”,也称“对偶”,要求中间两联,每联内的两句之间,必须是对偶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得多么工整。“两”对“一”,数词对;“个”对“行”,量词对;“两个”对“一行”,数量词组对;“黄鹂”对“白鹭”,两种鸟对,偏偏又是具有不同颜色的两鸟对;“鸣”对“上”,动词对;“翠柳”对“青天”,偏正词组对,中又表颜色的“翠”对“青”,“柳”和“天”,名词对。现代人虽对不了这么严格,但至少要大体上,该对偶的地方是要对偶的。

绝句,既然是从律诗中任意截取所得,对仗问题就不作要求,对不对皆可。如杜甫的“两个黄丽鸣翠柳”这样的绝句,两联全对,是极少见的。

四、押韵固定

押韵,是诗歌最起码的要求,现代诗也是一样。同一个韵尾反复出现,具有同一个音响循环往复的效果,因而极富音乐性。

其一,律诗中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即双句的末尾必须押韵,称为“韵脚”。这样,律诗的二、四、六、八句的末字,即“韵脚”处,必须押韵。为防止音乐效果受损,原则上,一、三、五、七句的末字,是不许入韵的,但第一句是可以的。这种情况叫做“首句入韵式”。这样,三、五、七尾字必须远离该诗所押的韵部,如不是“首句入韵”,一句末字也一样。

其二,必须押平声韵。律诗没有押仄声韵的。当然,也有人主张律诗也可押仄声韵,并可列举出一些例证,但这种情况争议颇大。有人认为,押平声韵是正体,是常态,而押入声韵,则为变体,变态。甚至有的人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押入声韵的问题,是一些文人在钻牛角尖儿,故弄玄虚。我也同意不考虑押入声韵这种情况。这是因为,押平声韵,一联的两句之中,末尾的字会形成先抑后扬的音乐效果,整首诗每句末尾就会是“抑扬抑扬抑扬抑扬”的降升效果。让人感到内心舒畅;而押仄声韵,每联两句的尾字,是一种先扬后抑的情况,出句先把尾音抬起来,立即就会被对句给压下去,整首诗的句尾间就会产生“扬抑扬抑扬抑扬抑”的效果,使人觉得很难受。并且,实际上也不利于古人的吟唱。

其三,一韵到底,不许换韵。每首律诗必须只有一个韵,绝对不许改换。如发现古代律诗中有换韵现象,那肯定是古今语音不同造成的,如上所举杜诗例。

五、平仄固定

这条是我们欣赏考究古代律诗和今人写作的律诗时,最难把握的一点了。这也是我在这里要重点说的。

古代的“平上去入”四声中,平声,就是律诗中平仄的“平”,而“上去入”三声,都属于古代律诗中的“仄”。依据古今四声的演变规律,“平分阴阳,入派四声”,现代人探究“平仄”问题,“平”即

去声,亦即三声、四声。

诗律知识上对我帮助最大的,是启功先生的《诗文声律论稿》。个人感觉先生把很复杂繁难的问题简单化了,变得很容易掌握,其功实莫大焉。所以,我这里说的,大都是受惠于先生,也兼采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有理解错了的地方,责任自然在我,欢迎批评指正。

为什么写诗要讲究平仄?因为诗歌本来就讲究音乐性,而汉语特有的四声,大体上归并为往下压的“仄(意为不平)”和往上抬的“平”两大类,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好平仄,就会加强诗句抑扬顿挫的音乐效果。那么,具体的平仄规律到底是怎样的呢?

启功先生把抑扬有规律展现,比喻为一根竹竿,一节一节的,很明显。律句的平仄,就是在这根竹竿上截取所得。我们以七律为例(五律就相当于在七律的格式中抹掉每句的前两个字,不另)。详见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如果从第一节的“平平”截起,截满七个字,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且称为A式句)

如果从第二节的“仄仄”截起,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B式句)

以上都是从前往后截取,两句都是从竹节的“节骨眼儿”上下手,截得的都是三节半。如果从每节的正当腰下手,面貌就会不一样。例如,现在我们从第一节的中间开始,就会有:“平仄仄平平仄仄”(C式句)。

从第二节中间开始,则有:“仄平平仄仄平平”(D 式句),

七律的节奏(音步),一般认为,七个字应是“二、二、三”节奏,为叙说方便,我们在这里暂且把它说成是“二、二、二、一”节奏。那么上面C、D两种句式,按节奏排列,就应该是:

C:平仄仄平平仄仄

D:仄平平仄仄平平

仔细观察发现,每一个节奏内,两个字都是平仄相反的,而A、B两种句式,每个节奏内的两字,平仄是相同的。这就是两类句式的不同之处。

现在,我们就可以把这四种句式归拢一下,就会呈现下面的样式(为清楚起见,我们用“-”代表“平”,用“丨”代表“仄”,用“+”代表“可平可仄”):

A:--丨丨--丨

B:丨丨--丨丨-

C:-丨丨--丨丨

D:丨--丨丨--

律诗不外乎是这四种句式,区别在于,有时其顺序略有串动而已。

由此得出,七律的标准平仄格式是:

首句不入韵:ABCD ABCD。这是七律的标准格式。展开来就是:

A:--丨丨--丨

B:丨丨--丨丨-

C:-丨丨--丨丨

D:丨--丨丨--

A:--丨丨--丨

B:丨丨--丨丨-

C:-丨丨--丨丨

D:丨--丨丨--

首句入韵,是将首句的A式句改为D式句,就是:DBCD ABCD 。具体平仄谱就是:

D:丨--丨丨--

B:丨丨--丨丨-

C:-丨丨--丨丨

D:丨--丨丨--

A:--丨丨--丨

B:丨丨--丨丨-

C:-丨丨--丨丨

D:丨--丨丨--

七绝,既然是在律诗上截取,就必须按联来截,不可破联。则其格式自然为:

首句不入韵:ABCD。这是七绝的标准格式。

首句入韵,将首句A式句改为D式句,就是:DBCD。

你看,多么简单易懂,容易掌握!这么复杂的问题,竟被启功先生阐述得如此简约!

王力的论述比较复杂些,但有了启功先生的归纳在先的话,再看王力的,或可即不必细看了。二者的不同,大约只在于,王力主张还有CDAB CDAB 样式,则首句入韵就该是BDAB CDAB。七绝同此。你看是不是掌握了启功的ABCD四种句式,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呢?

还要说的是,启功认为,古人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其实不完全正确。“二四六分明”是很正确的,而“一三五不论”,是说三个字都“可平可仄”,就不精确了。“一三五”并不是绝对不论,实际情况是,“一”,确实很宽泛,不必计较,“三”,就比较严格了些,而“五”,其实是比较讲究的了,这个位置活用的不多。

律诗的平仄格式的具体要求是:一联中上下两句相对应的两字的平仄必须相反,也叫“相对”,以增强抑扬效果;而相邻两联紧挨着的两句,即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两句相对应的两字的平仄必须相同,就好像两联紧紧地粘连在了一起,由上联自然地连带牵扯出了下联,叫做“相粘”。如果该对的地方对不上,叫做“失对”,该粘的地方粘不紧,叫做“失粘”。如果诗中出现了这两种情况,整个律诗的平仄就会乱套,这是很严重的错误。

下面,我们随便拿一首律诗来验证一下。先看杜甫的《江村》

《江村》

唐--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这是一首首句入韵的七律。我们分析这首诗的平仄情况,用现代汉语解读大致是:

1、---丨丨--

2、-丨--丨丨-

3、丨丨丨--丨丨

4、---丨丨--

5、丨-丨丨---

6、丨丨--丨丨-

7、-丨丨--丨丨

8、--丨丨丨--

这首七律属DBCD ABCD类型。我们把它跟启功首句入韵的平仄谱对照一下:

D、丨--丨丨--

B、丨丨--丨丨-

C、-丨丨--丨丨

D、丨--丨丨--

A、--丨丨--丨

B、丨丨--丨丨-

C、-丨丨--丨丨

D、丨--丨丨--

两相对照,再把“一三五不论”考虑进去,我们就会发现,除第五句的“局”字以外,其它各处都与启功的描述相吻合。而“局”字处于第五句的末尾,应是一个仄声字,我们就可以断定,这个字在古代是一个入声字。

我们再看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平仄情况: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七律属DBCD ABCD类型。用普通话解读的平仄效果大致是:

D、---丨丨--

B、丨丨--丨丨-

C、-丨---丨-

D、--丨丨丨--

A、--丨丨--丨

B、丨丨---丨-

C、-丨丨--丨丨

D、--丨丨丨--

诗中除第三局末尾的“昔”字以外,也同样印证了启功先生总结出的律诗的平仄谱式。而“昔”字,在操湘方言的毛主席那里,一定是读为仄声的,或者,湘方言中还保留着入声,也未可知。

现在我们来看《薄荷小筑》中的一些很好的律诗。

先看《薄荷小筑》中酋长“酒窝”的两首七绝《见月遣怀》。用启功的平仄谱来衡量,结果如下:

见月遣怀(二首)

一窗月色隐约愁, 万古心情眼底收。小径依稀飘梦曲,盈盈浅把画眉勾。

一窗月色隐约愁, 万古情思眼底收。小径依稀飘梦曲,闲心自怕惹人偷。

平仄效果

--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

--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

启功平仄谱

D、丨--丨丨--

B、丨丨--丨丨-

C、-丨丨--丨丨

D、丨--丨丨--

A、--丨丨--丨

B、丨丨--丨丨-

C、-丨丨--丨丨

D、丨--丨丨--

对比效果

+-+丨丨--

丨丨--丨丨-

+丨+--丨丨

+-+丨丨--

+-+丨丨--

丨丨--丨丨-

+丨+--丨丨

+-+丨丨--

两相对比,“酒窝”诗的平仄效果,与启功平仄谱的出入,皆在几句1、3两字的可平可仄处。更让人叫绝的是,B式句的第三字,是不能不论的,否则,一旦把“平”换成了“仄”,就会出现“孤平”的错误(即在B式句中,除开句末的“平”以外,前6个字中,只剩了一个“平”,这种错误就叫“犯孤平”),而偏偏作者对B句一字未动,可见酋长功底之深厚。

从对比效果来看,“酒窝”所用,正是DBCD,即首句入韵的七绝格式.这样看来,"酒窝"的这两首七律,都是非常合于诗律的.

我们再来分析她的一首七律《水乡暮色》

水乡暮色

古桨推波踏月归

暮色江南流转过

渔舟唱晚为谁吹

用启功的“竹竿法”描述出的平仄谱来权衡,也是完全合于格律的,并且,最难于把握的平仄问题,也丝毫无可挑剔。

我仔细看过“酒窝”的《旧体诗格律》一文。她把五律、五绝、七律、七绝四种形式,每种各列出四种格式,计有16种之多。如能按启功先生的方法,即“竹竿法”来记忆,就不必在乎什么格什么式,不管它什么平起仄收的了。

看来,如果能掌握这ABCD四种句式,就可以解决律绝的平仄问题了。不过,这虽已是够简单的了,可还有更简单的方法。

格律诗诗句中的韵律节奏,类似于歌曲中的韵律节奏,即乐句中小节。乐曲每小节中有轻重拍之分,且这种轻重拍有规律的出现,形成旋律。2/4拍的节奏旋律是“重-轻”,3/4拍是“重-轻-轻”,4/4拍是“重-轻-次重-轻”。而诗歌与之不同的是,在“二-二-二-一”的4个旋律节奏中前3个节奏的每个节奏(小节)中,却是轻在前,重在后,即“轻-重”的规律。第4小节的1个字是韵脚,或与韵脚相区别对照的仄声字,当然是1个重拍,第2拍是一个休止符。这也许就是人们总结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因所在。

这样看来,“二四六”正是构成一句诗的骨架。专门研究诗句的骨架,或可使问题更加简化,冀望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我们先列出A式句的“二四六”来:

A:-丨-

则根据“粘对”的原则,它的“对句”应该是

B:丨-丨

再依据邻联邻句“粘”的原则,下一句应该还是

C:丨-丨

再根据“对”的规定,第四句应该是

D:-丨-

当然,也可以在平仄谱的各句中直接抽取。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为让大家加深各句关系的理解和运用。各句关系清楚了,可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即只要记住头一句,依据“粘对”原则,后面的各句就会一个个先后被牵扯出来。

现在,我们把各句整理到一起就是

A:-丨-

B:丨-丨

C:丨-丨

D:-丨-

我们再一看,原来 AD两句是一样的,都是-丨-,而 BC两句是一样的,都是丨-丨。那么,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就只剩下这么六个字了。这回可是简单到家了。

关于格律,我在这里说得也是太多了,多到使文章失去了平衡,几乎令人忘记了前面的四个方面。不过这也是我们掌握格律时,最令人头疼最难以把握的东西了,只希望大家能毕其功于一役,就此彻底突破这一险关隘口。

回过头来,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如何看一首诗是否合于格律了。

1、句数;

2、字数:

这两项谁也差不了。在小筑中,我只看到过一首七律是十句的。

3、对仗:

绝句不作要求,律诗看中间两联。首先看有没有。先要有,好坏优劣是另一回事。

4、押韵。

三条:韵脚位置是否正确,要区别是否首句入韵;是否平声韵;受否一韵到底,中间有否换韵。

5、平仄。

只看骨架“二四六”,先记住“平仄平”,再依据“粘对”原则推导出以下三句。另外,还要记住八个句尾,首句不入韵是“丨-丨-丨-丨-”,首句入韵要把八字中的第一个换成“平”即是“--丨-丨-丨-”。

就是这些。由此来判定一首诗是否符合格律,算不算是格律诗,不要看作者标号是什么。这里先解决“是不是”的问题。已经“是”了,才可以谈及“好不好”的问题。“好不好”是另外的一个问题,而“是不是”,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依据这种简易的“骨架法”来分析一首诗。先看“酒窝”的一首七绝《飘然入世叹心情》:

飘然入世叹心情

飘然入世叹心情,

笑看生如水湛清。

宛转流年今尚在,

夜出新月为谁明。

首先,句数、字数没问题。对仗绝句不要求。押韵,首句入韵,押“中东”韵,三个韵脚,都是平声,属平声韵,且“中东”一韵到底,中间没换韵。

最后看最容易出问题的平仄了。

分析:首句骨架:然、世、心,即:-丨-

对句骨架:看、如、湛,即:丨-丨

粘联骨架:转、年、尚,即:丨-丨

对句骨架:出、月、谁,即:-丨-

每句末字:情、清、在、明:--丨-

以上是最重要的平仄问题分析,完全合于格律要求。

可以说,作者整个诗在格律上的五个方面皆无可挑剔。艺术形式的完美,大大增强了作者思绪、感情的表现和传达效果,也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看到没有,诗律,就这么简单、容易。人人都可以轻易掌握,以供对格律诗的阅读、欣赏和创作之用。

以上不揣鄙陋,和盘托出,是想能对对此感兴趣,希望掌握这种艺术样式,而又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钻研专家的大部头专著的人能有所裨益。哪怕能对一两个人有所启发,我认为这就值了。能对别人尽一份心,出一把力,是让自己高兴的事情,庶几也可让启功先生的理论体系发扬光大,薪火相传,或可稍微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一个樵夫,陶醉于大自然的山光水色之中,伴蜂蝶欢舞,与百鸟唱和。粗壮有力的握斧砍柴的手,虽不能抚琴,却要用自己的双耳,把千百种天籁之音参透。说不定有一天也会得蒙天启,于月夜下,将婉转琴声幻化为“浩浩乎流水”,“巍巍乎高山”的绮丽图景。每每登陆小筑,如入桃花之源,但见小筑“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惊羡之余,总想能为小筑做点什么。祝愿《薄荷小筑》日益华美高雅,繁荣昌盛。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讲解学习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

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 《诗经》《楚辞》以后,诗歌的形式不断有新的发展。唐代律诗兴起以后,诗歌更有了严密的格律。不了解诗歌的形式格律,将影响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谈不上充分地欣赏。本单元两节通论,将扼要地谈谈从汉至唐宋时代诗歌的格律,至於唐宋以后的词律和曲律则将在下一单元的通论里叙述。(一)诗体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二)汉魏六朝诗的语言特点 汉魏六朝诗以五言诗为主,此外,也有四言诗、六言诗、七言诗等。五言诗可举古诗十九首为例。四言诗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六言诗非常少见,不举例。乐府又有杂言诗。所谓杂言,是说诗句的字数多寡不等,如《有所思》、《上邪》等。杂言的乐府诗是很常见的。这对后人的古风有相当大的影响。例如李白,他就很喜欢写杂言的古风。 就语言的形式说,汉魏六朝诗和散文的区别并不很大。五言诗(或四言诗、七言诗)只有两点不同於散文:(一)每句字数一定;(二)押韵。至於杂言诗就更和散文近似,因为除了有韵以外,和散文就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别了。当然,杂言诗的句子一般要比散文的句子短些,但是那很难说就是杂言诗的语言特点。随着骈体文的兴起,魏晋以后的诗比较多用对仗。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和谢朓的《晚登三山远望京邑》都是对仗很多的,特别是《登池上楼》,二十句中竟有十八句用了对仗。但是这也不成为这个时期的诗歌语言特点,因为当时一般的散文,由於受到骈体文的影响,也喜用对仗。再说这个时期诗用对仗

古汉语基础(二)复习纲要

古汉语基础(二)复习纲要 第一章词汇部分 主要内容: 1.单音词和复音词 (1)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2)古代汉语的复音词 (3)正确区分单音词和复音词 2.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什么是本义、引申义及其关系 (2)怎样推求本义 (3)词义引申的途径 (4)词义引申的类型 3.古今词义的异同 (1)古今词汇的异同 (2)古今词义的异同 4.同义词 (1)同义词的形成 (2)同义词的辨析 重点掌握: 1.单纯词是指只包含一个词素的词,有时用一个汉字表示,如走;有时用两个汉字表示,必须合起来才有意义,如含糊。 2.连绵词又称连绵字,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一个词,形成一个完整的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又叫连语,涟语。 3.叠音词是重叠两个相同的音节所组成的词,前人把它叫做重言,由于这类词多是形容事物形状、状态的,所以古人又叫它重言形况词,现在就其音节来看称为叠音词。 4.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或意义相近、相关的词素组合成的、其中

一个词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充当陪衬音节的复音词。 5.合成词是由两个独立的单词结合而成的,凝固得只表示一个单纯的意义的复音词。 6.同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同义词作为语素构成的。遇到同义词连用的情况,一般可以把它们当作一个同义复词来对待。 7.下列各复音词的类型是: 犹豫、崎岖、相羊、浩荡、首鼠、从容、参差披靡、含糊属于连绵词 溶溶、行行、盘盘、蚩蚩、融融属于叠音词 有苗、阿母、喟然、有众、率尔属于附音词 布衣、诸侯、天命、百姓、兴亡、借口属于合成词8.正确区分加点的词是复音词还是单音词的连用,并解释词义: (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 ..,窃其桃李。 园圃:一个复音词(或偏义复词)。种树的地方。圃字无义。 (2)摶扶摇 ..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一个复音词(或连绵词)。旋风的意思。(摶扶摇 ..而上者九万里。) (3)天子之地方 ..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 地方:两个单音词。是土地方圆的意思。 (4)齐王闻之,君臣恐惧 ..。 恐惧:一个复音词,害怕的意思。 (5)布帛寻常 ..,庸人不释。 寻常:两个单音词。寻:八尺为寻。常:倍寻为常,即十六尺。 (6)吾见其难为,怵然 ..为戒。 怵然:一个复音词,害怕的样子,等于说小心翼翼地。 (7)吾不忍其觳觫 ..。 觳觫:一个复音词(连绵词),恐惧的样子。 (8)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 ..之间。 蓬蒿:两个单音词。蓬:蓬草。蒿:蒿草。 (9)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 ..而窃之。 权衡:两个单音词。权:秤锤。衡:秤杆。

写诗禁忌

孤平 什么是孤平,唐人没有告诉我们,现在流行的说法有两种:第一种说法是,两个仄声字夹一个平声字即为孤平。此说不符合古人作诗的实际情况,在唐诗中,两仄夹一平的例子太多了。第二种说法是,尾字为平声的句式除尾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即为孤平,“平仄仄平仄仄平”虽然除尾字外有两个平声字,但第一字的地位太不重要了,不能算数。此说有两点不足:第一是不全面,如“平仄仄平仄仄仄”在唐诗中很少出现,应当是为禁忌。它虽然被第一种理论所涵盖,却没有被这一理论涵盖。第二是对“平仄仄平仄仄平”的解释有些牵强。 本书把孤平表述为:平声句腰被两个仄声字所夹。如果平声句腰被两个仄声字所夹,这个平声就是孤单的平声了,所以叫“孤平”。 孤平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王氏孤平 清"王士祯《律诗定体》:“五律凡双句二、四应平仄者,第一字必用平,断不可杂以仄声。以平平止有二字相连,不可令单也。”(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113页)王力《汉语诗律学》:“五言的…平平仄仄平?不得改为…仄平仄仄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不得改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如果近体诗违犯了这一个规律,就叫做…犯孤平?。因为韵脚的平声字是固定的,除此之外,句中就单剩一个平声字了。”(87页)“七言第一字用平声是不中用的,因为它的地位太不重要了。”(100页) 王氏孤平用最简单的话表述就是——以“仄平仄仄平”结尾。这类孤平共有三种句式: 仄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仄仄平 这是最严格的一类禁忌,在唐代格律诗中鲜见,《唐诗三百首》中一处也没有。

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说: 我们曾经在一部《全唐诗》里寻觅犯孤平的诗句,结果只找 到了两个例子: 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往滑台》) 百岁老翁不种田(李颀《野老曝背》) 即使我们有所遗漏,但是,犯孤平的句子少到几乎找不着的程度,已经足以证明它是诗人们极力避忌的一种形式。(103页) 《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中的王氏孤平并没有“少到几乎找不着的程度”,见附录三《律诗中的王氏孤平举例》。 二、三五同仄 三五同仄特指七言平腰仄尾句式的第三字和第五字同时为仄声,包括四种句式:仄仄仄平仄仄仄 平仄仄平仄仄仄 仄仄仄平仄平仄(后详) 平仄仄平仄平仄(后详) 三五同仄的禁忌程度较为严格,《唐诗三百首》中一处也没有。 三、一三同仄 一三同仄特指五言平腰仄尾句式的第一字和第三字同时为仄声,包括两种句式: 仄平仄仄仄 仄平仄平仄(后详) 赵执信在《声调谱》中说:“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若为仄平仄仄仄,则落调矣。盖下有三仄,上必二平也。”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的附注中肯定了这一说法。但是,一三同仄实际上只忌第一、第三字同时为去声。

基于统计的汉语格律诗生成研究

第24卷第2期中文信息学报V01.24,No.22010年3月JOURNALoFCHINESEINFORMATl0NPROCESSINGMar.,2010 文章编号:1003-0077(2010)02—0096-08 基于统计的汉语格律诗生成研究 何晶1’2,周明2,蒋龙2 (1.清华大学理论计算机研究中心,北京100084, 2.微软亚洲研究院自然语言计算组,北京100190) 摘要:古代中文诗歌的巅峰——中文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旬,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奇葩。该文从已有的古今名诗中自动学习作诗知识,实现了一个中文格律诗的自动生成系统。该系统接收用户选择的表达其思路的若干个关犍词作为输入,首先,利用相关词汇数据库和语言模型,实现了根据用户选定的关键词自动生成诗歌的第一句。其次,我们独创性地将格律诗的上下句关系映射为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翻译关系,设计了一个基于短语的统计机器翻译模型,从而把诗歌的第N-1句作为输入用以生成第N句。并提供了一个用户交互式的系统,使得用户可以在每一步都选择一个最佳诗句。最后,我们还精心设计了一套翔实的格律诗评测标准,并通过单句实验和全诗实验证明。该方法是诗歌产生的一个较好的方法。 关键词: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统计机器翻译;诗歌生成;绝句评洲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 GeneratingChineseMetricalPoetrybyaStatisticalMTApproach HEJin91“,ZHOUMin92,JIANGLongz (1.InstituteforTheoreticalComputerScience,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2.MicrosoftResearchAsiaSigmaCenter,Bering100190,China) Abstract:Automaticpoetrygenerationisconsidereddifficult.Inthispaper,weproposeanovelstatisticalapproach forautomaticgener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trical poetry fromafewuser-suppliedkeywords.Atemplate-basedmodelisusedtoautomaticallygeneratethefirstsentenceofthepoem.Aphrase-basedstatisticalmachinetranslation modelthen generates additionalsentencesone-by-one.Withourinteractivemodel。theusercanselectthebestsen—tencefromthesystem’SN—bestoutputateachstep.Theapproachhasbeenevaluatedonthegenerationofquatrainsof5一and7-characterlines.Theevaluationmetricsforsinglelinesaswellasforthewholegeneratedpoemsuggestthatthismethodisverypromising. Keywords:artificialintelligence;machinetranslation;statisticalmachinetranslation;poemgeneration;poemevalu—ation 1引言 中文格律诗作为中国悠久灿烂的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兼有中文的美感和艺术的灵感。然而格律诗的韵律要求十分严格,给作诗造成了障碍。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格律诗生成的内在规律,利用计算机辅助进行格律诗的自动生成。 对联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格律诗。微软亚洲研究院自然语言计算组研发了自动对联系统①【1|。 ①http://dullish.msra.crt 收稿日期:2009—08—30定稿日期:2009—10—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0553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资助项目(2007CB807900,2007CB807901)作者简介:何晶(1986一),女,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计算机科学,自然语言处理;周明(1964一),男,博士,研究员,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多语言搜索;蒋龙(1981一),男,硕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网络挖掘。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排律的句数是不限的,但它的句数必须是双数。 律诗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五言排律。五言律师每句五字,每首四十字;七言律诗每句七字,每首五十六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和绝句都是由两句组成一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的四联中,第一联叫"起联"或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附带讲一下:古体诗的句数是不限的一首古体诗可以很长,例如《孔雀东南飞》有357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杜甫的《永怀》有100句。古体诗也可以很短,如傅云的《杂言》只有两句。 (二)押韵 押韵是格律诗的特征之一,不论是绝句和律诗都要押韵。所谓押韵,就是在一定位置句子的韵脚都要用韵母相同的字。所谓韵,一般指韵母或韵母中主要元音及韵尾和声调相同的字。如东(d ōng)、公(gōng)、龙(lōng)红(hōng)电灯字的韵母都是ong,又都是平声,所以这些字

古代汉语诗律部分

第二十一节诗律 1 、律诗最终完成于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之手。 2 、古体诗:只要求押韵和句式大致整齐(五言或七言)就叫古体诗。 3 、今体诗:严格按律诗的格律要求写作,就叫今体诗(或近体诗)。 4 、近体诗的形式特点:在句数﹑押韵﹑平仄和对仗四个方面都有许多讲究。(1 )句数:是固定的,规定律诗是八句,绝句是四句。还一种长律,又称“排律”,以五言为常,一般限制在十二句,也有超出此数的。这种排律是律诗的重复扩展,只能看作是律诗的变体。 (2 )押韵:近体诗对押韵的要求非常严格。A 位置:a 每联对句的尾字; b 第一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偶句一定要用韵。B 特点:a 用“平水韵”的106 部为用韵标准;b 一般押平声韵; c 韵脚只能取同一韵部的字,即不能出韵; d 不能转韵。 (3 )讲究平仄:是近体诗的最主要的特点。平仄是对四声的分类,“平”指平声(阴平、阳平):“仄”即不平,指的是上、去、入三声。对现代汉语来说,“平”也是指阴平﹑阳平:“仄”指上声﹑去声。古代的入声字已经分到现代汉语的“四声”里去了。 (4 )讲究对仗:诗词创作中的对偶叫对仗。a 律诗的首尾联可对可不对,颔、颈二联必须对仗。b词义的对待是对仗的形式要求。c 绝句不要求对仗,使用对仗时,大多数在前面一联。d 对仗原则:平仄相对;词性相同;词义(内容)相对。 5 、绝句:“绝”是断绝的意思,绝句即截取律诗任何相邻的两联而成。 6 、近体诗的四种平仄格式: 五言诗: A 仄仄- 平平- 仄 B平平- 仄仄- 平 C 平平- 平- 仄仄 D仄仄- 仄- 平平; 七言诗的句式: A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 B仄仄- 平平- 仄仄- 平 C 仄仄- 平平平- 仄仄 D平平- 仄仄仄- 平平 7 、律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8 、词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同一联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反,称做“对”;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头二字的平仄相同,称作“粘”。不符合“对”的规则的叫“失对”;不符合“粘”的规则的,叫“失粘”。 9 、用“粘”“对”和用韵规则,可以从近体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得出以四种不同平仄格式的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甲、五律仄起仄收式(七律平起仄收式) (||)——||—。C (||)———||—,D (——)||| ——|. A (——)||——| , B (||)——||—。 C (||)———||, D (——)||| ——。 乙、五律仄起平收式(七律平起平收式) D (——)||| ——,B (||)——||—。C (||)———||,D (——)||| ——。 A (——)||——| , B (||)——||—。 C (||)———||, D (——)||| ——。 丙、五律平起仄收式(七律仄起仄收式)

格律诗写作常识

格律诗写作常识 冉茂勋 前言 这次传统诗词培训班,学会在给县人民政府的报告中,明确说是为我县申报书法之乡夯实基础。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也把传统诗词列为教学内容之一,有专门的《诗词写作》教材。诗、书、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珍宝,而诗又列三者之首。一个书法爱好者,如果不懂得传统诗词创作,最终只不过是一个汉字的抄写手而已,而且,抄写在应酬中也可能出现笑话,不可能成为功底深厚的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历来为人们称道的诗序名篇,他不仅诗作得好,文章也享誉当时,传之后世,收入《古文观止》,只不过由于他的书法冠绝千古,使其诗文相对减色。诗,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国粹之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人们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熏陶和历史启迪。 现今所讲的传统诗词,主要是指唐诗、宋词、元曲,我们这次着重只讲格律诗词的创作基本常识。 格律诗是在唐朝才定型的,唐人称之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当然,这并不是说非格律诗就不重要,如唐以前的古体诗——诗经、楚辞、汉魏乐府等,而是这次的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讲多了也消化不了,所以,只能把格律诗的基本知识讲清楚,转化为成果,即经过一定时间的写作实践,写出好的诗词作品来,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出贡献。 一、诗的格律 创作传统诗,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要懂得它的格律。 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主要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各有四种格式: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和不入韵式;首句仄起入韵式和不入韵式。 汉语,基本上是单字双音节,以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格律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律句又分标准律句和次标准律句(也称准律句)。 (一)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五绝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以及仄仄平平仄。这两种句型,各自的首尾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要作出变化,可把脚下的鞋拿到头上作帽戴,即将各自最后一个字移到前面去,就变成“平平平仄仄”或“仄仄仄平平”。五绝的句型,无论怎样变化,都不可能超出这四种基本句型。五绝以仄起不入韵式为正格。

二十八种对仗方法

二十八种对仗方法 本讲主要讲解28种对仗方法《对仗二十八种对仗方法》对仗是中国楹联最根本的特征,何为对仗?古人谓之“实对实,虚对虚”、“有无虚与实,死活兼重轻”(《缥湘对类》)。今人则总结为“六要素说”。不过,这仅仅理论上的清规戒律,在实际对联创作中,其对仗却是千变万化、异彩纷呈的。当然,万变不离其宗,“对仗”的核心原则总是贯串其中。否则,无以名之对联。对联有多少种对仗方式?古今有很多人从不同角度提出过种种模式,如“工对、宽对、借对、自对、蹉对”等等,大多已约定俗成。本文试从格律、联意、内容、语体、句式等几方面概括总结一下各种主要的对仗方式。 格律论对每一种格律体文学(又谓韵文)皆有其严格格律。对联的格律即为“对仗”,即“六相”,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对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根据对仗的宽严水准,可分为工对、宽对、失对三种。 (一)工对工对也就是严对,要求严格遵守对仗的“六相”原则,尤其是词类相当、结构相对应、节奏相同三个基本原则。特别是词类对仗,要求所对仗的词属于同一小类。在我国传统的诗联创作中,词可划分为28小类。即“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宫室类、器物类、衣饰类、饮食类、文具类、文学类、植物类、动物类、形体类、人事类、人伦类、代名类、方位类、数目类、颜色类、干支类、人名类、地名

类、同义连用字类(如“格调”)、反义连用字类(如古今)、连绵字类、重叠字类、副词类、连介词类、助词类。 试看福建福州小西湖一联:“桑柘几家湖上社;芙蓉十里水边城。”“桑柘”、“芙蓉”同属植物类,“几”与“十”同属数词类,“湖”与“水”同属“地理类”,“上”与“边”同属方位类,“社”与“城”同属宫室类,诚工对也。小类相对中,数目、体形、颜色、方位更是自成一格。见下:数目对:“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五丈原联) 体形对:“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岳阳楼联) 颜色对:“莫到街头寻白雪;应知室内有红颜。”(作者自撰联) 方位对:“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相对仗的词是相邻的小类,也认为属工对。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把用于工对的相邻小类分为二十种,分别是“天文对地理、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宫室对器物、器物对衣饰、器物对文具、衣饰对饮食、文具对文学、植物对动物、形体对人事、人伦对代名、疑问代词对副词、方位对数目、数目对颜色、人名对地名、同义字对反义字、同义字对连绵字、副词对连介词、连介词对助词。”

古诗的文体常识

汉代乐府诗 两汉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又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汉书艺文志》记: 「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 于是有赵,代之讴, 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亦可以观风俗, 知薄厚云」.汉武帝采诗, 除为考察民隐外, 亦在丰富乐府的乐章, 以供娱乐.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两者区别:歌行体诗是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二者名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统称"歌行体".<唐音审体>谓:"歌行本出自乐府,然指事咏物...形式较自由".语言通俗流畅,文辞比较铺展."行",有"乐曲"的意思. 它属于古体诗。 ——古诗从时间上说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分类,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2 代表作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

车行》等;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3 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居易的《长恨歌》竟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车行》有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讲究就很困难了。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汉语诗律学

《汉语诗律学》学习帖 感谢友人的推荐,网购了一本《汉语诗律学》,特开一帖,专门学习诗词,从最基本的学起,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一起参与和指导,能者皆我师,在此,先道声谢谢! 第一讲: 平仄:拼音中第一第二声为平,第三第四声为仄。 幽思一缕何所寄唯有清影陪孤心先学平仄把这两句平仄你分一下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是标准的七言 幽思一缕何所寄唯有清影陪孤心你把这句按上面的对好平仄最好换好字后意面还差不多 按照你的意面这样换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幽思一缕何从寄任由清音拂寂心 作业: 雪添梅花妆----- 对个下联 先不讲究平仄 主要对上词性和意境,这是练词藻和意蕴的。 第二讲: 交作业: 雪添梅花妆仄平平平平 风起细柳舞平仄仄仄仄 作业批改:意境不符,雪梅对了风柳是不错的但不符合上联本来的意境,一般上联若是意境联一般要不意境相对要不情语相对,情语相对为上。 如何用情语对? 就是把心中的想法化为句子换句说你想的是是景色若把你心境化出就是借物诉情比如: 雪添梅花妆---香著翰墨韵 这就是对联上的反对。就物作为精神托出不落俗套为上,这样把梅花的精气神托出,这些以后再去领会,先把基础学好。以后你多看多写了胸中自有意象存在了。还有要看出句子里面的那几个字是字眼。 雪添梅花妆--比如这句里面那几个是字眼? 字眼通常是指什么? 就是句子里面烘托主意的字。 先从对子学起一步步到续诗再到填词。 作业:

翠微通幽径------你自己说出平仄,再对出下联,注意词性。 第三讲: 交作业: 翠微通幽径 音妙自静心 作业批改:这个意上来说是胜出昨晚的也就是说出句是新颖的,但看看,翠微对音妙哪里错了?昨晚说过现在先不急,先一步步来,先对词性和文字,意境上以后再去领悟。 今晚讲讲对联的知识: 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这是对联基础的要求。 前面的三个可以明白的后面的三个讲讲: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比如: 一山藏青翠-- 万水流妙音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山”对“万水”皆为偏正结构,“青翠”对“妙音”皆为宾语结构。 翠能对音吗? 可以不是工对是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什么门的对什么门宽对就是指词性对上就可 若分清楚的来说青翠这里不只是单单的颜色了是山的面貌 那妙音是不是就是流水的声音呢 在汉语诗律学里有关于对联的你可以去看看什么是工对和宽对 以后对联首先要甄别出词性啊别混了 接上面的声音对面貌是不是绝配呢 那就是对联中一种暗对 翠微--可理解成颜色是春的颜色树叶的颜色花草的颜色等等 按这个去想分开来去对很容易想想看 再看它是一个形容名词 首先得想个形容名词 比如翠微是绿的那什么会是红的或黄的呢 还有是那一片绿色引进了幽幽的山径或林径之中 那什么的颜色又会出来怎样的一种意境呢? 作业:翠微通幽径---红????,黄???? 第四讲:

古代汉语资料三

【简案】 诗律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二、近体诗的用韵规则 “平水韵”(诗韵)。南宋刘渊。106韵。 (1)押平声韵。 (2)偶句押韵。但首句可入韵。(奇仄偶平)(3)一韵到底。 三、近体诗的实际平仄 1.什么叫平仄 2. 3.近体诗实际平仄的辨认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中古普通话 平平 “古入今平字” 仄仄 ①找入声字; ②据普通话平仄定平仄。 四、近体诗的平仄规则 1.一句之中,平仄相间 八种标准平仄句式: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2.一联之内,平仄相对(“对”)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出句: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对句: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首联?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3.两联之间,平仄相粘(“粘”) 上联对句第二字跟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同。 上联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 下联 五、近体诗篇章的标准平仄 五言仄起仄收 (套用或推出基本)×仄××仄 句式 (对、偶平)平平仄仄平 (粘、奇仄)平平平仄仄 (对、偶平)仄仄仄平平 (粘、奇仄)仄仄平平仄 (对、偶平)平平仄仄平 (粘、奇仄)平平平仄仄 (对、偶平)仄仄仄平平 ①定首句。定起收字平仄,套用或推出平仄基本句式。②推偶句。用“对”和“偶平”规则。③推奇句(不含首句)。用“粘”和“奇仄”规则。④标出甲乙丙丁。 七律仄起仄收 ×仄×××仄

…… 七律 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 写出下列诗的实际平仄和标准平仄(带点字为入声字)。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节奏点分明,非节奏点可以不论。 七、拗救 1.句内拗救 (1)乙:一拗三救(七言三拗五救)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欲.妆临.镜慵(杜荀鹤《春宫怨》) (2)丙:四拗三救(七言六拗五救) (丙)(仄仄)平平平仄 ..仄 ..仄(仄仄)平平仄平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陆游《夜泊水村》)2 .联内拗救 (1)甲三拗乙三救(七言甲五拗乙五救)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王维《輞川別業》) 此拗救可以和乙句一拗三救结合。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自清。(苏轼《新城道中》) (2)甲四拗乙三救(七言甲六拗乙五救)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古代诗词格律常识

古代诗词格律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体式纷纭,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乐府诗、格律诗等。概而言之,可大致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写诗不讲究平仄,不要求对仗,押韵较自由,每首诗的句数、句式没有严格规定。唐代人将这样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比如教材中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行路难》、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陆游的《关山月》等。它包括:四言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体诗、楚辞体诗、乐府诗、歌行体诗等。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它在句数、句式、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符合规定的就是格律诗,反之则是古体诗。 近体诗句数的规定: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它的句数必须是双数。句子的字数有五言、六言、七言三种。每首诗句式整齐划一,略无参差。唐宋以来流行的体式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五言排律。律诗固定为八句,两句为一联,第一、二句称首联,第三、四句称颔联,第五、六句称颈联,第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近体诗字声平仄的规定:平声,指古汉语四声中的平声(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阴平和阳平);仄声,指古汉语四声中的上声(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上声)、去声(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去声)和入声(如茶、北、日、月、鹿原为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已消失,分别成为平、上、去三个声调的字,音韵学上称为“入派三声”)。近体诗严格要求按一定规则交替使用平声字或仄声字,因而诗歌的音律抑扬顿挫,富于音乐美。 它的平仄规则:一是以平仄相间的原理调配每句诗中各个字的声调。固定为四种基本句式:以五言诗为例 ①仄仄平平仄(按第二字和最后一字的平仄,此句称为仄起平收式) ②平平仄仄平(平起仄收式) ③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 ④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七言律诗也有四种基本句式,其规律是在五言律诗的句首加上与之平仄相反的两个字: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八种基本句式,也就是近体诗单句平仄的主要规则。各种类型的绝句和律诗格式都是由这些基本句式组成的。 二是以粘对循环的原理组接各首诗中的各个句子。所谓对,即是处于偶数位置上的诗句,其平仄格式必须与上一句相反。如第三句是“仄仄平平仄”,第四句须是“平平仄仄平”;如第七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第八句须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只有首句末字允许可押或不押韵,但按近体诗押韵规律,韵一般应该押平声韵,那么第一句和第二句末字的字声就同为平声。如首句押韵为“仄仄仄平平”,第二句则为“平平仄仄平”。首句不押韵为“仄仄平平仄”,第二句为“平平仄仄平”。 所谓粘,是指绝句第三句,律诗每一联的“出句”(第三、五、七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其上一句的第二字的平仄相同。如五绝第二句是“平平仄仄平”,则其第三句应为“平平平仄仄”;如七律第四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则其第五句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粘和对,是近体诗组接各句的重要规则,不同类型的律诗或绝句,都是根据粘对规则由前述各种基本格式组合而成的。因而,只要能熟记近体诗单句平仄的八种基本句式,并掌握粘对规则,就可以根据首句的平仄而推演出全首的平仄。这样,也就基本上掌握了近体诗的平仄规

王力《汉语诗律学》

王力《汉语诗律学》诗律补正 * 李斐 香港岭南大学中国语文教学与测试中心 摘要: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为汉语诗律研究一代名著,然而由于时代 条件所限,该书还存在一些讹误和疏漏。今天我们订正其错误,补充其缺漏, 并对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希图可以为《汉语诗律学》一书 做刊谬补缺的工作,使这部诗律学巨著更加翔实准确。 关键词:《汉语诗律学》;刊谬;补缺;商榷 自隋唐开始,近体诗和古风创作繁盛,其平仄格律也渐渐为诗人所墨守。至于中晚唐之 后,平仄规则铁定,诗作很少落调出律。但是对于这些规则的研究自唐至明,九百年间,乏 人问津。自清人王士祯(1634-1711)《律诗定体》刊行之后,对于诗律的研究才渐成气候。在众多的诗律论著中,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可谓抗鼎之作。该书吸取了当时所能见到 的清人的研究成果,加上王力先生的自己的研究,首次全面、详细地总结了汉语诗、词、曲 的格律规则,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汉语诗律学》可以分为全本和选本两套版本体系。全本包括上海教育版和山东教育版。 《汉语诗律学》首版于 1958 年由新知识出版社刊行。上海教育出版社于 1962 年出版新 1 版,王力先生在此版中删去了首版的第五章《白话诗和欧化诗》。1979 年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增订本,在这一版中,王力先生恢复了新 1 版里删去的第五章《白话诗和欧化诗》;但是和新知识的首版不同的是,在这一版里,原来的附注部分由五个增加到三十二个。2002 年,上海教育 出版社以 "世纪文库"的形式重新出版 1979 年的增订本,目前这一版也是坊间可以看到的最 权威的版本。山东教育出版社在 1989 年出版《王力文集》,《汉语诗律学》被收录于《文集》的第十四、十五卷。不同的是,山东版把原来上海诸版的繁体字一律改为简化字。选本也分 两种,山西古籍出版社将《汉语诗律学》的第一章《近体诗》和第三章《词》单独抽出,于2003 年分别刊行,并题为《王力近体诗格律学》和《王力词律学》。2004 年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又以《古体诗律学》、《曲律学》和《现代诗律学》的形式出版了《汉语诗律学》的第二 章《古体诗》、第四章《曲》和第五章《白话诗和欧化诗》,并和《诗经韵读·楚辞韵读》、《希

古诗常识

【古风】 诗体名。即“古诗”、“古体诗”。唐人好将时人效法前代之诗而作的作品称为古风。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四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五言诗】 诗体名。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六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但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杂言诗】 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乐府】 本指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至武帝始建立乐府,为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歌行】 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赋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联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传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疑系后人伪作)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集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现存最早的集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