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以重庆银行为例

摘要

当前,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形势下,金融与经济的相互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也更为深远。在某种意义上,金融已经日益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内容,金融系统的运行顺畅与否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日益巨大。自2007年8月份以来,从美国次贷市场导致的银行亏损开始,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并最终波及全球。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触发了剧烈的市场波动和恐慌,进而引发了人们对流动性风险的忧虑。这场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全球银行体系甚至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了巨大挑战。从2010年以来,国家宏观政策工具回收“4万亿投资”带来的巨量市场流动性,以抑制不断攀高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央行12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5次提高贷款基准利率、扩大法定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及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宏观政策的持续收紧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也带来巨大挑战。

自金融系统产生以来,流动性风险一直伴随在商业银行的整个经营过程中,成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之一。流动性问题是当今世界金融领域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难题之一。如果流动性问题不能得以妥善解决,流动性支付危机就会产生,危及银行的生存,因此流动性风险管理这一问题对金融机构的管理尤为重要。同时,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Basel III),并要求各成员经济体两年内完成相应监管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银监会借鉴最新巴塞尔协议标准,进一步加强了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对重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分七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以及本文的结构框架。第二部分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综述,主要介绍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三部分对重庆银行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四部分对重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进行内部分析。第五部分对重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进行外部分析。第六部分对重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进行了总结。第七部分提出了完善重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重庆银行,内外部环境分析,流动性风险管理

ABSTRACT

At Present globalization has been the trend of the world’s econom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inance and economy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close. In one sense, the financial economy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core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whether the financial system running smoothly or not will have a huge impact for the entire national economy. Since August 2007,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originate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has caused huge loss for the world banks and become spread to the whole world rapidly. The collapse of Lehman Brothers triggered a sharp market panic and volatility, and then raised the concerns of liquidity risk. This financial crisis has a major impact on global markets and also on the global banking system, and also has brought a great challenge for the entire financial system.

Since the financial system’s appearance, commercial banks has been always accompanied by the liquidity risk, and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isks the commercial banks. The issue of liquidity has not been solved and become one of the main problems for the world’s financial sector. If the liquidity problem c an not be satisfactorily resolved, the liquidity crisis will threaten the survival of banks, therefore, the 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t the same time, the Basel committee issues "the third edition of Basel”, and asks each member to complete the formulation and revision work of the supervision regulations in the two year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this article has researched the 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 of CQ bank.

This article includes seven parts. The first part of the article mainly describes the back ground and significance to study, as well as the structural framework of this article.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related theory to the 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of commercial banks. The third part displays the introduction of CQ bank. The forth part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 for CQ bank. The fifth part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 for CQ bank. Part Ⅵsummarizes some problems about the 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 of CQ bank. In the last part, the author has given a number of recommendations to strengthen the 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 for CQ bank.

Keywords:CQ bank,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analysis, 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 II 目录............................................................................................................................. I V 1 绪论 (1)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1)

1.1.1 选题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2)

1.2研究内容和框架 (3)

1.2.1 研究内容 (3)

1.2.2 研究框架 (3)

2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4)

2.1流动性风险概述 (4)

2.1.1 流动性风险的定义 (4)

2.1.2 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4)

2.2流动性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6)

2.2.1 资产管理理论 (6)

2.2.2 负债管理理论 (8)

2.2.3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8)

2.3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9)

2.3.1 国外研究综述 (9)

2.3.2 国内研究综述 (10)

3 重庆银行概况 (12)

3.1重庆银行的基本情况 (12)

3.1.1 重庆银行历史沿革 (12)

3.1.2 业务范围 (12)

3.2业务和经营情况 (12)

3.2.1 经营业绩 (12)

3.2.2 业务结构 (13)

3.3员工构成 (14)

3.4风险管理与控制 (15)

3.4.1 风险管理规划及组织架构建设 (15)

3.4.2主要监管指标情况 (15)

4 重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分析 (17)

4.1中国银行业概况 (17)

4.1.1 中国银行业的概况 (17)

4.1.2 中国银行业发展特征及发展趋势 (18)

4.2重庆市银行业的状况 (21)

4.2.1 重庆市的概况 (21)

4.2.2 重庆市银行业发展现状 (23)

4.2.3 重庆银行在重庆市银行业的竞争状况 (24)

4.3银行业的监管趋势 (26)

4.3.1 新巴塞尔协议的影响 (26)

4.3.2 混业经营和监管国际化 (27)

5 重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分析 (28)

5.1重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制度框架 (28)

5.1.1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原则及组织架构 (28)

5.1.2 流动性风险的制度指标 (29)

5.1.3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考核及问责机制 (31)

5.2重庆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资产负债情况 (32)

5.2.1 资产结构变动分析 (32)

5.2.2 贷款到期情况分析 (33)

5.2.3 负债结构变动分析 (34)

5.2.4 资产负债分析 (35)

5.3重庆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压力测试 (37)

6 重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40)

6.1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完整性及有效性有待改善 (40)

6.2资产负债错配现象较为突出,存款稳定性有待提高 (41)

6.3尚未建立一个考虑客户行为和其他市场因素的动态现金流管理模式 (42)

6.4FTP价格的计算方式及调整因素应进一步细化及改善 (42)

6.5压力测试的涵盖期间、情景设置及测试逻辑等方面尚不完善 (42)

6.6抵押品管理制度涵盖、后续监控、结构合理性有待完善 (43)

7 完善重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44)

7.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策略、政策和程序 (44)

7.2进一步完善限额管理,加强风险指标的制度制定和实施 (45)

7.3进一步完善资产及负债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46)

7.4将现金流量管理作为银行流动性管理的中长期目标 (48)

7.5进一步完善压力测试,完善资产负债模型 (49)

7.6完善抵押品管理制度,增加抵押品管理内容 (51)

8 结论 (52)

致谢 (53)

参考文献 (54)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提供足额资金来应付资产增加需求,或履行到期债务的相关风险。因其具有不确定性强、冲击破坏力大的特点,流动性风险被称为“商业银行最致命的风险”。由于商业银行杠杆率较高的突出的经营特点,其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就成为商业银行以持续经营为目的的经营管理重点部分。流动性风险问题解决的效果,决定了商业银行在信誉和经营的绩效,如果该问题解决不好,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破产。更为严重的是,一旦这一问题扩散至生产、流通性企业,将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陷入流动性危机的困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全球还处于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但随着2007年美国房地产生市场的降温和房产价格的下跌,大量以次级抵押贷款形式发放的房屋贷款以及牵涉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投资一时间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之下,而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今天,该类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将次贷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放大,将地域性、行业性的危机波及到全球各个角落,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资金面收紧致使全球流动性骤然呈现出紧缩的局势。全球商业银行普遍陷入流动性困难局面。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又一次被提到较高的关注程度。流动性危机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乃至存续是致命的冲击,次贷危机给全球银行业带来的教训是随着金融创新力度的加大,风险也随之上升,银行业必须持续在风险管理尤其是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上进行体系强化和完善。

2010年12月16日,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Basel III),并要求各成员经济体两年内完成相应监管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监管标准,2019年1月1日前全面达标。该改革方案主要涉及最低资本要求水平和过渡期安排,包括将普通股最低要求从2%提升至4.5%,建立2.5%的资本留存缓冲和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这意味着,银行必须持有7%的一级资本金比率,其中包含2.5%的缓冲。换言之,银行每投资或放贷100美元,就需要留出7美元用作储备。而贷款和投资的风险越高,要求的资本也越高。

目前中国的金融体制的改革正处于关键阶段,其中银行业改革,特别是几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已经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并上市,整个国有银行的体制、存贷款质量、各项业务指标都已经达到良好水平。但整个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由于多种原因,一直都是薄弱环节,尤其是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意识不足,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其一,不良贷款这一几乎

没有任何流动性的资产的存在是诱发银行流动性危机的重要因素。虽说在进行股份制改革的过程中,已经由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购买了其绝大部分不良贷款,并且由汇金公司进行了相应的资本金补充,但由于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大量的贷款仍然集中在少数大型国有企业里,贷款风险不言而喻。其二,中国银行业已经正式开放,国有商业银行将受到管理科学、手段先进、风险监控严格的外资金融机构的严酷竞争。我国国有银行至今没有出现流动性危机,一方面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非对称使公众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情况缺乏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则是公众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对国有银行的充分信任和中国政府决不会让国有银行倒闭的信念支撑。如果国有商业银行信用的崩溃,那么其后果的严重程度将不堪设想。因此,在正式开放银行业以后,政府对银行职能的转变势在必行,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要想生存,避免被淘汰出局就必须学会独立地去面对激烈的竞争。因此,加强流动性风险防范和管理也就显得非常必要。

1.1.2 研究意义

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的生命,保持适度的流动性对维护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防范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必须关注的重大问题。由于商业银行业务性质和经营对象的特殊性,其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对它的生存和发展就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商业银行是资产负债率极高的特殊金融企业,其资金主要来源为各种存款,存款人对商业银行的支付能力十分关注,没有合理的流动性就难以稳健经营。

其次,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其资金运用以贷款、投资为主,缺乏流动性的商业银行难以满足客户的合理借款需求,不利于维护健康的银企信用关系。

最后,商业银行是重要的金融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创造信用的功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家银行发生流动性风险,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会迅速牵连到其他金融机构,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使整个社会金融系统发生风险,甚至爆发金融危机。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因存款人的大量挤兑迫使这些国家和地区中的许多商业银行宣告破产和被兼并。

在最近30多年以来世界各国发生的商业银行倒闭、破产和数次流动性危机,使世界各国的银行家、监管人员、存款保险者、分析家以及银行债权人清楚地意识到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就中国国内的情况来说,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中国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管理一直都是最忽视的薄弱环节。这是由于在强大的国家信用支持下,国内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存款流动性需求没有得以体现。同时,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也使其不必担心因贷款流动性不足而失去客户。另外,在社会效益目标高于

经济目标情况下,银行也不存在消除流动性盈余、追求适度流动性的压力。但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经营环境的不断市场化,国内商业银行也开始追求利润,成为市场竞争的利益主体,其自身问题就渐渐暴露了出来,维持合理流动性的压力随之加大。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只有注重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才能提高其综合竞争力,保证其稳健地向前发展。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2.1 研究内容

本文拟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先从理论分析入手,综合分析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理论基础,接下来对重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然后重点讲述重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加强重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1.2.2 研究框架

图1.1 论文研究框架

Fig.1.1 The framework of the paper

2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流动性风险概述

2.1.1 流动性风险的定义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的定义,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如不能有效控制,将有可能损害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流动性风险可以分为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融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不影响日常经营或财务状况的情况下,无法及时有效满足资金需求的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深度不足或市场动荡,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的市场价格出售资产以获得资金的风险。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与银行业的生存安危,对于整个国家甚至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都非常重要。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亚洲的经济取得辉煌成就,但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这种风险彻底爆发: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一些国家发生了因存款人挤兑而导致的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最后致使大批商业银行破产倒闭,进而演变为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这些国家多年来的建设成就一下就倒退十数年。经历金融危机后的亚洲经济,几年来一直步履艰难,一厥不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服务自由化的到来,商业银行经营中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大,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2.1.2 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通过存贷款的息差获取收益。一家经营业绩良好的商业银行应当能够随时满足存款人的提现需求和借款人正当的贷款需求,这就是说商业银行要保持正常的流动性来满足客户的流动性需求。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表面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和不规则性,二是资金运用的不确定性和不规则性,即商业银行在满足提存和贷款需求的时候不能准确知道存款人什么时候提多少款,借款人什么时候借多少款。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盈利性与流动性的矛盾是产生流动性风险的深层次原因。因为,假如商业银行把所有的资金都运用于现金资产或易变现资产上;流动性风险就绝对没有发生的可能。但是商业银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它不可能为了回避流动性风险而放弃盈利。导致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直接因素是:

①超负荷经营导致贷款比率过高

在我国现行的银行经营模式中,贷款资产是资产的最主要部分。少数商业银行,由于历史上过度追求贷款规模,超负荷经营,超过实际资金能力发放贷款,其中相当一部分质量不佳,难以正常运转。贷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存款,存贷比越高,商业银行应对客户提存的能力就越低,流动性风险就越大。

②期限搭配失当导致资产流动性偏低

资产负债的期限搭配适当是加强比例管理的基本要求。一般而言,偿还期较短的负债适合作为期限较短资产的资金来源,期限较长的资产一般对应偿还期较长的负债。商业银行一般应遵循长存长贷、短存短贷的原则,如果该原则被严重破坏,大量短期负债被用作长期资产的来源,那么该行资产负债的流动性水平就偏低,容易引发支付危机。

③资产质量恶化导致资金的正常周转被破坏。

商业银行的贷款、投资等资金运用,虽然能使商业银行获取利差收入或利润,但运用不当也会出现贷款逾期、沉淀或投资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情形,甚至出现损失。尽管商业银行有义务计提各种风险准备金,但不良资产的出现仍然会影响商业银行资金的周转使用,削弱资产负债的流动性。20世纪90 年代中期,我国银行业在内外多种因素作用下出现大量不良信贷资产,个别基层行处情况较为严重,能够正常周转的资产甚至不足全部资产的一半,支付相当困难。

④信誉不佳导致资金筹措难度加大。商业银行凭借自身良好的信誉赢得客户的信赖,从而不断扩大负债、资产业务。近些年来,我国少数基层信用社、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违规经营,资产质量差,支付困难,商业信誉散失,客户取款多于存款,即使“以新还旧”也难以为继。为了应付一些突发性的支付,商业银行的理论上可通过同业拆借获取短期流动性,能否拆入资金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商业银行自身的信誉,信誉不佳的银行机构,即使以高息也难以筹集所需的资金,流动性将每况愈下。

(5)对客户的需求估计与准备不足会加剧流动性问题。

商业银行应以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为己任,在提供存、贷、汇等金融服务中获取利益及服务收入。虽然客户的需求是多种多样与分散的但在看似孤立的、偶然的客户行为中,却有着一定的规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人员必须细心寻找客户行为的内在规律,并作好应对准备。某些商业银行,或者是人员素质偏低,或者是经验不足,或者是重视不够,对客户行为的周期性、季节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加上未做好应有的流动性准备,导致客户的提款要求难以及时满足,客户的贷款申请难以迅速批准。客户利益受损最终将使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境地。

2.2 流动性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2.1 资产管理理论

从商业银行产生直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商业银行所强调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主要是针对资产管理而进行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三个阶段。

①商业贷款理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对信贷资金的运用和信贷风险的管理来实施的。当时银行界深受“商业贷款理论”的影响,商业贷款理论又被称为真实票据理论,该理论源于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该理论认为,由于银行资金的来源多为短期的暂时闲置的资金,因此银行资金的运用也只能用于发放短期的、有真实的商业票据作担保的、具有自我清偿性质的贷款。这种短期贷款与银行存款的成熟期匹配程度较高,使银行可以用到期的商业票据和贷款去弥补存款的外流。当时西方国家创造信用的能力相当有限,动产和不动产的二级市场也不发达,在那样的条件下,商业贷款理论所倡导的自偿性贷款的发放,的确是保持银行资产流动性、保障信贷资产安全的有效方式。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一理论的缺陷日益明显。1)它没有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对贷款需求扩大和贷款种类多样化的要求,不利于促进经济高速、持续增长;2)它没有注意到银行存款的相对性和稳定性;3)缺乏对贷款自我清偿外部条件的考虑,因为能否自我清偿不但取决于贷款的性质,而且还取决于市场状况。如果出现市场萧条和经济危机,就难以自动清偿;4)因为自偿性放款是随商业需要而自动伸缩信用量,因而在繁荣时期信用自动膨胀,加剧过剩危机的产生,在萧条时期,由于贷款范围局限,不利于企业设备更新和启动再生产网。

②资产转换理论

资产转换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莫尔顿在1918年发表的《商业银行及资本形成》一文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银行流动性强弱取决于资产的迅速变现能力,因此保持资产流动性的最好方法是持有可转换的资产。

这一理论的产生与西方国家证券市场的完善与发展有密切关系。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以后,西方各国政府开始大量发行短期国债,这就为银行提供了新的流动性资产,而证券二级市场的活跃又为银行提供了可选择的又能变现的交易环境。同时,经济大危机又使企业对贷款量的需要减少,客观上导致了银行以短期证券代替商业性贷款的可能性的必然性。

资产转换理论沿袭了商业贷款理论关于银行应保持高度流动性的主张,同时扩大了银行资产运用的范围,丰富了银行资产结构,突破了商业贷款理论拘泥于短期自偿性贷款资金运用的限制,是银行经营管理理念的一大进步。此理论的特点在于

保持流动性的同时增加了盈利性。这一理论主要强调资产运用必须是高流动性的证券,这样不但可以减少贷款不能按期收回带来的经营风险,还能减少持有过多非盈利资产带来的创利压力,从而增加了盈利机会。

资产转换理论的局限性在于:1)该理论的客观基础必须有一个完善而活跃的证券市场,否则,资产的转移及其流动性就无法保障;2)该理论过分强调资产通过运用可转换资产来保持流动性,限制了银行高盈利性资产的运用;3)该理论的有效性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可转换资产的变现能力在经济危机时期或证券市场需求不旺盛的情况下会受到损害,从而影响银行的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实现。

③预期收入理论

二战后,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多样化的资金需求,一方面短期贷款需求有增无减,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大量设备和消费贷款的需求;同时,其它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一切迫使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不能仅仅满足于证券的变现,还应根据借款人的偿债能力来开发,提供不同的贷款。在此背景下,美国经济学家普鲁克诺于1949年在《定期存款与银行流动性理论》一文中提出了预期收入理论。该理论认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取决于借款人的预期收入,而不是贷款的期限长短。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有保障,期限较长的贷款可以完全收回;借款人的预期收入不稳定,期限短的贷款也会丧失流动性。

该理论强调了银行贷款偿还和贷款项目未来收入的关系。该理论认为,借款者的现金流量通常随其收入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在发放贷款时,要注意贷款的种类和还本付息的方式、期限与以借款者未来的收入决定偿还能力相匹配。这样贷款就能按时偿还,银行也就能保证其资产的流动性。

预期收入理论提示了银行资产流动的经济原因,深化了对贷款清偿的认识,突破了银行原来的经营范围,既不受银行资产期限和类型的限制,也不必过多考虑资产转让的性质,只要收入有保证,就可以经营。

在预期收入理论的影响下,银行开发了中长期分期还本付息的贷款,银行安排贷款和投资组合时,也更有意识地错开不同资产的到期时间,以保障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问题在于,预期收入状况是银行自己预测的,不可能完全精确,尤其在资产期限较长的情况下,债务人的经营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届时不一定具备偿还能力,故以预期收入作为资产经营的标准,并不能完全保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资产管理理论强调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是资产业务,强调流动性为先的管理理念。其管理方法主要有资金总库法、资金分配法、线形规划法等。其管理思想在60年代以前的100多年里,对整个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及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地位的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2.2.2 负债管理理论

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完善,非银行金融机构大量出现,金融市场上筹资融资的新工具不断涌现,这些变化导致商业银行传统的稳定的资金来源受到了来自于其它金融机构争夺和流向金融市场的威胁和冲击。60年代初,美国花旗银行首创的大面额可转让存单问世,为商业银行主动吸收新的资金来源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途径,负债管理理论也应运而生。负债管理理论与以前的流动性管理理论截然不同。以前的管理方式主要是从资产的角度来考虑怎样满足流动性,而负债管理理论则认为银行可以通过货币管理来获取流动性。此理论不仅强调怎样以合理价格获得资金,也重视如何有效地使用资金,特别是如何满足贷款需求,与传统的主要依靠吸收存款的办法不同。负债管理强调通过一系列新的金融工具来筹资,如银行同业拆借资金、大面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欧洲美元存单、回购协议等。用这类工具筹资,银行的资产将会增加,而传统的运用储存的流动性来满足贷款需求只不过改变了资产的构成。如果依靠变现流动资产来满足存款下降造成的流动性新需求,银行的资产规模甚至会收缩。根据负债管理理论银行不用储存大量的流动性。这样,银行就能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效益更好的贷款或其他中、长期投资上,银行的收益就能得到增加,但银行面临的风险也大大增加。负债管理理论在70年代后期受到了严重挑战。一些银行,即使是规模很大的银行,在出现激增的流动性需求时,也很难以合理价格从市场上购买到流动性当市场环境恶化或自身信誉下降时,银行仅仅依靠负债管理来满足流动性需求是很困难的。因此,单一的资产管理或负债管理都不能保证银行的流动性,于是一10种全新的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在70年代后期开始形成并迅速流行。负债管理方法主要有储备头寸负债管理和贷款头寸负债管理两种,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一系列的工具,如同业拆借资金、大面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欧洲美元存单、回购协议等。

2.2.3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该理论并不是对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的否定,而是吸收了这两种管理理论的合理内核,并对其进行了发展和深化。资产管理理论偏重安全性和流动性,在一定条件下以牺牲盈利性为代价,不利于鼓励进取精神。负债管理理论虽能较好地解决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矛盾,能发挥银行家的进取精神,但更多地依赖外部条件,往往带有很大的经营风险。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强调对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的管理,不偏重一方,从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结合起来保证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保证资产负债结构的及时性、灵活性,以此保持流动性供给能力。70年代末,市场利率大幅上升,使得负债管理在负债成本提升和经营风险增加等方面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单纯的负债管理已经不能满足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这一时期,各国金融管制放松,使得银行吸

收存款的压力减小,因此商业银行由单纯偏重资产或负债管理转向资产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既吸收了资产管理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的精华,又克服了其缺陷,从资产负债平衡的角度去协调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之间的矛盾,使银行经营管理更为科学。具体来说,资产负债管理主要是通过对资产与负债各个项目偿还期限的对称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各负债项目的成本、创利水平及各资产项目的利润、收益水平。按照利润最大化的要求,对资产与负债数量和期限的对称关系进行替代配置,以调整资产与负债结构,实现信贷资金的优化配置,以达到少投入、多创利的目的。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较多,最主要的有资产负债累计缺口管理和资产负债利率敏感性管理。

此外,需要提到的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后,西方国家由于放松金融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银行业的竞争空前激烈,同时,货币政策局势偏紧,通货膨胀率下降,又抑制了银行利率的提高和经营规模的扩大,使得银行业以创通的存贷利率为主的实际收益下降,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之下,非金融的工商企业开始大规模的介入金融业的竞争,使得银行的处境雪上加霜,迫使银行寻找新的管理思想。这就出现了资产负债的外管理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存、贷款业务只是银行经营的一条主轴,在其旁侧可以延伸发展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因此,西方商业银行在做好传统业务的同时,需要更加重视从资产负债表以外做文章,不断进行金融工作的创新,一些大银行还把营销重点转向零售业,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和理财业务。这些金融工具的创新和表外业务的扩展,在提高银行服务质量和范围的同时,也增加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可以看到,实质上这个理论仍然是为了保证银行流动性。

2.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3.1 国外研究综述

1983年Diamond和Dybvig第一次对银行不稳定性问题进行了正式的分析。作者在文章中指出,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服务,实质上是一种流动性的转换。相对而言,商业银行的资产方业务,例如贷款,是缺乏流动性的;负债方业务,例如活期存款,则相对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作为中介,商业银行的职能就在于这一流动性的转换: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高流动性的债务。这拉开了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帷幕。Gorton(1985)则对“噪声”信号如何导致挤兑进行了分析。认为如果存款者对于商业银行投资状态的信息不充分,那么可能会比获得更多信息做出较差的决策。可能发生两种“错误”:存款者过高估计了商业银行资产的价值并因此将存款保有在商业银行,获得的回报相对于提存而言更低;或者,他们低估了商业银行资产的价值并去挤兑,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导致了无效率的变现。存款合同因此无法带来

事后的最优结果。Gorton建议事后的最优可以通过在存款合同中加入暂停条款来达到。他认为如果商业银行的真实状况信息可以通过某种成本的确证来揭示给存款人(例如,引入外部独立审计来审查商业银行帐务),商业银行就可以和存款者达成一致。这一额外的成本由股东承担。严格的说,Gorton分析意味着确证而非暂停,不过确证与暂停的差异很容易解决,例如假设确证需要时间。

Peter S.Rose在《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中分别对流动性缺口法、资金结构法、流动性指标法三种衡量流动性风险的方法进行了介绍,认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缺口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预期的企业季度利润、本国货币供应量的最新增长率、银行所服务经济实体的预期发展、预期的通货膨胀率、银行所服务的经济实体个人收入状况预期发展、零售额的预期增长、货币市场存款的预期收益等。Kashya 在其论文《Banks As liquidity providers:An explanation for theco-existence of lending and deposit-taking》中证明确保银行稳定性和避免危机的监管机构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存款保险体系,认为存款保险基金可能确实消除了危机,假设其规模足够大,但是存款保险是有成本的,最多只能导致次优配置的实现。同时,也分析了金融中介和流动性创造之间的关系,证明银行债务就是一种可以保护信息不对称下不知情投资者的流动证券。Meyer等人(1998)在提倡将银行分解成孤立的类似于财务公司和互助基金的贷款和存款吸收业务,提出了“有限范围银行”的概念,认为拥有单项业务的有限范围银行不会出现流动性负债和非流动资产并存的局面,从而可以在根本上消除银行挤兑出现的可能性。

2.3.2 国内研究综述

在国内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文献在近年来日益增多,尤其是在整体宏观经济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

姚长辉(1997)认为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有表面原因和深层次原因两个方面。表面原因是第一由于银行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和不规则性,第二是由于银行资金运用的不确定性和不规则性;深层次原因是银行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矛盾。影响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因素是: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中央银行采取的政策、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利率变动等。徐枫(2002)认为中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策略应采取资产流动性管理为主,负债流动性管理为辅的平衡流动性管理策略,主要有三个层次的管理:其一,一、二级备付金的调控;其二,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其三,贷款资产流动性的改善。王文华(2000)从流动性需求的预测和需求策略的选择两个方面提出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策略。流动性需求预测方面,从客户提取存款的预测、新增贷款需求的预测、周转资金需要量的预测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需求策略的选择方面主张采取储藏流动性和借入流动性的策略相平衡。郭京华在(2000)中对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商业银行流动

性风险具有成因多元性、承担集中性、隐蔽性等特征,同时对如何构建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机制进行了研究,分别从完善宏观体制、央行监管机制的建立、商业银行内部监控管理体系的建立三个方面对构建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进行了说明。乔海曙和熊正德(2000)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理论根源出发,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童频和丁之锁(2000)通过套用国外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和发展阶段来分析、判断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分析出制约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因素:利率未完全市场化、资本市场不发达、商业银行内部缺乏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动力机制、央行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不一致等影响因素。张雪丽、王晓峰(2004)认为,流动性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心,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必须从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及金融市场等方面入手,加强流动性管理,防范风险。李琦,欧阳谦(2004)以某一具体的商业银行为例,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与资金的使用效率结合起来,分析了各种流动性管理工具的利弊和我国商业银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周昱(2008)从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表象着手,分析了流动性过剩的原因;然后阐述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表现和这一趋势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进而说明了商业银行应该正视这一新情况以及调整现行管理模式的紧迫性。周亦平(2008),买建国(2008),辛书举(2008)认为,在我国流动性过剩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流动性过剩对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它加剧了信贷市场过度竞争,加大了信贷风险和利率风险,导致银行经营效益受损。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商业银行调整经营策略,改变单纯依靠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单一经营模式,引入效益导向型的负债业务管理模式,调整资产业务结构,已经势在必行。

合理的流动性管理要求银行用尽可能低的成本组织流动性供给,以实现流动性均衡。不同的流动性供给方式在满足不同发生概率的流动性需求水平时,有不同的成本结构。备付金、可转换资产和主动负债这三种基本的流动性供给方式的成本构成,都可以表示为备付成本和交易成本之和。陈晓音、贺刻奋(2008)通过对各种流动性供给方式的成本进行比较,确定一个成本最低的流动性供给方案,在坐标图中即不同流动性供给方式的成本曲线组成的曲线簇的下边界。当影响流动性供给成本的市场因素发生变化时,银行根据成本最小化原则确定的最佳流动性供给方案也将有所变动。杨瑾、王烁(2005)分析了动态流动性管理的目标、基本方法以及相应的数学模型,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出发,提出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动态流动性管理的基本思路。本文还以浦东发展银行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讨论了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并用V AR模型指导商业银行进行动态流动性管理。

3 重庆银行概况

3.1 重庆银行的基本情况

3.1.1 重庆银行历史沿革

重庆银行成立于1996年9月27日,系根据国务院《关于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国发[1995]25号),由城市信用合作社及市联社的原股东以及10家地方财政局和39家企事业单位,共同以发起方式设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本行成立时的注册名称为“重庆城市合作银行”,注册资本为255,190,000元。其中,10家地方财政局和警通实业总公司等39家企事业单位以现金出资,城市信用合作社及市联社的原股东以城市信用合作社及市联社的经评估的资产出资。1998年3月,经人民银行批准,更名为“重庆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8月,经银监会批准,更名为“重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经银监会批准,2008年12月成都分行开业,2010年3月贵阳分行开业,2011年7月西安分行开业,从而迈出跨区域经营的重要步伐。

3.1.2 业务范围

重庆银行是重庆地区唯一的全国同业拆借一级网络会员行,人总行公开市场首批交易商,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会员行,国家开发银行金融债券承销商和国债一级承销商,中国证监会证券营业部存管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外项目代理行。主要从事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从事同业拆借,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业务,办理地方财政信用周转使用资金的委托贷款业务,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业务等。重庆银行属于地方银行,大力支持市政重点工程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先后为地铁二号线、黄花园大桥、滨江路、石桥铺立交桥、奥体中心、上清寺大循环道、一号桥改造、地铁广场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已经与市乡镇企业担保公司建立了担保体系,正努力扩大担保机构合作范围,为中小企业担保提供更多选择;针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特点,提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法人帐户额度透支、有追索权国内保理业务等金融产品满足中小企业短期融资需求;在风险防范、信贷操作流程方面制定了相应措施。

3.2 业务和经营情况

3.2.1 经营业绩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共拥有87家分支机构。此外,还拥有7个自助银行、

373台自助服务设备,并提供电话银行及网上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重庆银行一直致力于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目前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等经营指标均跻身我国优秀商业银行之列,根据人民银行主办的《中国金融》杂志2009年21期公布的“2008-2009年中国最大的70家商业银行排名表”中,本行股东权益、总资产排名均列第41位。在中国《银行家》公布的“201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中,本行在全国大型城市商业银行综合排名中列第4位。

表3.1 重庆银行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Table3.1 The major accounting data and financial indicators of CQ bank

项目2010年2009年2008年利息净收入(千元)2,517,498 1,935,012 1,821,960

净利润(千元)1,083,009 875,842 655,017

总资产(千元)108,239,384 80,866,380 56,441,685

存款总额(千元)73,856,470 59,248,215 42,243,780

贷款总额(千元)52,967,729 42,255,075 28,792,961

股东权益(千元)4,990,970 4,036,115 3,291,162

基本每股收益(元)0.54 0.43 0.32

稀释每股收益(元)0.54 0.43 0.32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

0.53 0.42 0.33

(元)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稀释每股收益

0.53 0.42 0.33

(元)

每股净资产(元) 2.47 2.00 1.63

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元) 2.89 2.45 0.25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4.04 23.95 22.13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

23.86 23.28 22.46

益率(%)

3.2.2 业务结构

重庆银行核心业务包括公司业务、个人业务及资金业务。近年来,在坚持稳健发展的信贷政策基础上,着力于信贷资产结构、客户结构的优化。在巩固和发展公司业务的同时,大力发展个人业务,积极发展中间业务,促进营业收入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提高综合收益。资金业务的目标是在保证流动性的前提下,通过调整投资组合,提高资金的收益水平。2010年,各项业务分部的营业利润和资产总额的情况如下:

表3.2 重庆银行业务结构分布情况

Table3.2 The business structure distribution of CQ bank

单位:千元(百分比除外)2010年2009年2008年金额占比金额占比金额占比

公司业务营业利润892,975 64.7% 634,151 57.4% 604,730 69.9% 资产总额77,786,164 71.9% 60,694,387 75.1% 42,807,404 75.8%

个人业务营业利润69,272 5.0% 54,616 4.9% 55,531 6.4% 资产总额8,904,414 8.23% 4,401,055 5.4% 3,886,558 6.9%

资金业务营业利润418,032 30.3% 409,461 37.0% 205,893 23.8% 资产总额21,380,806 19.8% 15,640,299 19.3% 9,588,651 17.0%

其他营业利润(418)-0.03% 7,382 0.7% (1,506)-0.2% 资产总额168,000 0.16% 130,639 0.2% 159,072 0.3%

3.3 员工构成

截至2010年12月31日,在岗正式员工有2,281名。按年龄、学历和专业等类别的员工构成情况如下:

表3.3 重庆银行员工构成

Table3.3 Employees of CQ bank

类别细分类别

截至2010年12月31日

员工数目占比(%)

年龄构成

30岁以下959 42.0 30岁至40岁882 38.7 40岁至50岁400 17.5 50岁至60岁40 1.8

学历构成研究生及以上学历216 9.5 本科1,343 58.8 大学专科647 28.4

其他75 3.3

专业构成支行

柜台人员682 29.9

客户经理541 23.7 支行行长、副行长、行长助理及其

它后台人员

224 9.8

美国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的启示

内容提要:美国是世界上中小银行数量较多市场化运作较为成熟的国家。因为市场竞争的残酷性,美国中小银行为了生存和发展,对风险管理极为重视,特别是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美国是世界上中小银行数量较多、市场化运作较为成熟的国家。在美国约8 000家商业银行中,资产超过100亿美元的还不足10%,资产不超过10亿美元的银行,在全美共有5 000多家。在美国,由于银行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每年都有一些中小银行被兼并重组,一些中小银行被关闭,但同时也会新增一些中小银行。目前,信贷业务依然是美国中小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因为市场竞争的残酷性,美国中小银行为了生存和发展,对风险管理极为重视,特别是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与美国社区银行对比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与美国的社区银行相似,规模普遍较小(多数资产不足10亿美元),在所属的 区域内通过低成本的分销工具为客户提供基本简单的金融服务。专门为低收入的个人消费者 提供小额贷款;支持小型企业以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便利;将存款作为贷款资金;并致力于提高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的生活质量。但是,它们又有着不同点。美国的社区银行既不是开发 银行,也不是政府的福利机构。因此,它们不会提供有政府导向性的业务;不会在政府机构的影响下经营;不会优先运作基础设施的项目;不提供特许的利率;也不会把社会的目标置于银行 的财务目标之上。一般来说,虽然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然而一家银行的规模大小并不是银行赢利的最主要因素。因此社区银行仍然可以是一种赢利性很高且具有长 期稳定性的商业模型。根据美国的情况,赢利性最好的是那些资产在10亿~100亿美元的银行(相当于国内杭州、南京以及大连等的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以及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银 行(相当于葫芦岛、焦作以及马鞍山等的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令人惊讶的是,最稳定(亏损企业百分比最小)的银行仍然是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那些小型银行。 2?美国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特征 2?1美国中小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 组织构架美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实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相互独立的、立体的风险管理体系。 董事会通过下设的风险审计委员会对全行的风险进行全面监测,尤其是高级管理层的道德风险。银行的高级管理层也建立另一套风险体制框架,实行风险的自我控制与管理:设立对业务风险进行控制的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管理部门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管理,这些部门对首席执行官负责。美国中小商业银行银行实行风险集中管理体制,风险控制在总行层面实现集中化管理,总行对所有风险都具有强大的监控能力。即使像住房抵押贷款一类的零售贷款也实现了由总行集中审批。美国各中小商业银行都设有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日常风险 管理工作,对所有风险管理人员实行“垂直管理”,业务部门所需要的风险管理人员由风险管 理部派驻,派驻人员可参与业务经营的整个过程,并与业务部门共同承担责任。贷款风险管理 委员会不负责审批贷款,只负责贷款风险监测。贷款的审批按照相互制约的原则进行,单人无法对贷款业务进行决策。对信贷审批的授权主要考虑两个因素:职务高低、业务性质(如批发 业务与零售业务就不同)和个人经验。风险管理派驻人员具体负责各业务条线的风险管理,这 些人员直接向风险管理部门报告,但对与风险有关的业务决策有发言权,可对风险进行实时控制,寓风险管理于业务经营过程之中。 2?2美国中小商业银行拥有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和监测 技术科学的分析是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分析工作必须依赖 于一定的管理工具。普遍使用的信用分析系统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了在线信贷文件系统,

川大《商业银行管理1289》19秋在线作业1答案

《商业银行管理1289》18秋在线作业1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金融市场是利率的变动使经济体在筹集或运用资金时可能遭受到的损失是指( )。 A.流动性风险 B.国家风险 C.利率风险 D.信用风险 答案:C 2.存款保险制度要求商业银行按存款额的大小和一定比率缴纳( )给存款保险机构。 A.黄金 B.风险基金 C.准备金 D.保险费 答案:D 3.市场利率的复杂多变给银行固定收益的证券和固定利率贷款的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如果利率上升,则( )。 A.固定收益证券的市场价值下降,固定利率贷款的市场价值上升 B.固定收益证券的市场价值上升,固定利率贷款的市场价值就会下降 C.固定收益证券和固定利率贷款的市场价值就会下降 D.固定收益证券和固定利率贷款的市场价值就会上升 答案:C 4.银行服务的原则有( )。 A.最优化原则 B.效率原则 C.公平原则 D.先到者先接受服务 答案:D 5.为了使资金分配战略更为准确,许多商业银行使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其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是( )。 A.资金总库法 B.资金分配法 C.缺口管理方法 D.线性规划法 答案:A 6.一种把到期日按时间和价值进行加权的衡量方式是( )。 A.短期 B.时期 C.久期缺口

D.久期 答案:D 7.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是( ),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检测和控制。 A.识别风险 B.评价风险 C.测量风险 D.估计风险 答案:C 8.评定潜在损失的具体数值,就必须指定一个容忍度,在5%的容忍度下VaR为100,则可知未来损失超过100的概率是( )。 A.95% B.5% C.20% D.10% 答案:B 9.新的组合管理技术强调改善组合的( )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强调在客户和行业之间重新分配( ),做到降低风险的同时不牺牲利润。 A.风险敞口,风险收益 B.风险收益,风险总量 C.风险回报,风险敞口 D.风险回报,风险总量 答案:C 10.资本与总资产比率和资本与存款比率相比,克服了( )的不足。 A.没有考虑风险 B.没有考虑资金运用 C.没有考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D.没有反映银行资产结构 答案:B 11.现金资产管理的首要目标是( )。 A.现金运用合理 B.现金盈利 C.现金来源合理 D.将现金资产控制在适度的规模上 答案:D 12.资本盈余是指发行普通股时发行的实际价格高于( )的部分。 A.票面价值 B.每股净资产 C.实际价值

关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在信用、市场、流动性和操作性等风险问题处理上与国外一流银行相比有很大差距。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这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国内商业银行只有积极寻求对策,从文化、体系、技术等方面入手,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 随着世界金融的一体化和我国对外国银行的放开,国内的商业银行也将参与到世界金融的竞争之中。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问题处理上与国外一流银行的差距,寻求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改制的不规范影响信贷资产质量,造成信用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依靠对企业贷款的利息收入,但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商业银行贷款成了国有企业维持生存的重要手段,信贷资产质量恶化,风险增加。同时,我国正对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在给其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风险。一些企业钻政策空子,拖欠甚至逃废银行贷款,给银行带来大量的坏帐、呆帐。此风险已成为中国银行业最突出的金融风险。 (二)缺乏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导致市场风险 目前,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广泛使用统计方法和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管理,与之相比,我国的商业银行比较重视定性分析,而风险分类及量化技术落后。其中,内部评级和资产组合管理是风险度量的重要技术。风险管理技术的落后增加了我国风险管理的难度。 (三)由于挤兑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银行信用一般表现为银行向公众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发行债券和流通银行票据等形式。银行的自有资本有限,若管理不善,不良贷款率过高,就会出现过挤兑风波和支付危机。目前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国家信用的保证,其流动性风险没有显现,但潜在支付困难日益增多,如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足60%,低于80%和国际最低标准。如果银行的呆帐增加,准备金不足以应付存款的提取,银行信用就会受到严重破坏,严重时导致银行的破产,造成社会的动荡。 (四)由于操作不当导致银行的业务风险扩大 首先,由于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在融资方式上也带来的竞争及外资银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导致传统业务的激烈竞争和利润下降,许多商业银行放弃稳健经营原则,以期通过发展高风险业务取得较高的收益,加大了经营风险。其次,由于传统体制下银行的经营风险完全由国家来承担,使一些银行误认为没有资本金一样可以扩张,从而重规模轻效益,经营效益不能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而同步提高,从而使一些危害银行长远发展的业务大规模存在。再加之有些银行员工素质不良,领导干部的贪污腐化行为以及银行内部的监督防范措施不力,也导致了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增加,使银行的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新形势下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对策 就现阶段来说,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纠正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偏差,强化风险管理的经营理念,树立风险控制的企业文化创造利润是商业银行的根本任务。因此在创造利润的同时商业银行必然承受巨大的风险。而风险管理的目的也就是确保银行产生最大的利润。现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存在着两种极端:一些银行只顾发展,过分注重规模,忽视由业务带来的巨大的风险,牺牲掉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些银行则是不顾发展的零风险,回避一切有风险的业务,这样白白葬送了发展的好机会,其实没有收益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因此要树立风险管理本身就是创造价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论文.pdf

摘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国外同行的激烈竞争,但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理念、技术、方法等方面都与国外同行存在明显差距,因此,我国急需加快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改革。文章首先阐述了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领域发生的变化,然后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变化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基本使命就是以承担风险和管理风险来获取收益。美国花旗银行前总裁沃特·瑞斯顿曾指出:“银行家的任务就是风险管理,简言之,这也是银行的全部业务。” 随着整个风险管理领域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现代风险管理也表现出与传统风险管理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风险管理环境和风险管理方法的改变。 (一)风险管理环境变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利率、汇率及股票价格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应对市场化条件下这三大风险变量的变化,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金融业内部的行业结构整合力度的加大,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行业混业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出现了一些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业务于一身的集团化金融机构,在我国当前仍实行金融业分业监管的体制下,无疑使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6年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由此而带来的国际竞争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了市场大量创新金融产品的出现,金融创新产品的出现,使得市场的结构更加复杂,商业银行理解和认知新产品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二)风险量化度量和管理方法的革命 传统的风险管理主要采用管理的主观经验判断和定性分析的方法,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及手段,较少使用风险的量化模型,难以解决当前金融市场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随着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以及金融创新速度的加快,风险度量和管理这一领域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尤其VaR、CSFP、KMV等大量先进的现代风险管理技术与工具的出现。这些风险管理技术的出现才使风险定价、信用衍生产品和资产证券化以及金融机构整体经济资本配置和全面风险管理得以迅速发展,风险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不断增强。 二、我国现行银行风险管理的缺陷 近几年来,我国的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各银行高级管理层不再只盯着贷款业务,风险部门不再只擅长于管理风险,交易人员也不会谈衍生产品而色变。但是与国外同行相比,我国银行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还不完善 在我国,许多银行并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治理规划,一些银行在组织结构设计上也存在缺陷。尽管大多数银行在表面上已经建立了多种风险类型的管理委员会,但他们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在数量上要么太多,要么不足,而且都没有明确各自的职能和责任。由于各委员会的职能和责任划分不够明确,也就难以避免管理上的重叠与缺口。 (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有力的技术保证。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起步时间较晚,导致积累的相关基础数据不足。同时,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使得不少企业的财务数据存在基础数据收集困难、公布出来的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等问题。而且,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系统开发上缺乏前瞻性和不连续性,这些都制约了风险管理模型的建立。 (三)风险量化管理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技术方面还停留在最初阶段。虽然有少数银行自主开发出了模型,但都很简单,而且并未得到实践的检验。一些关键风险管理参数及计量模型,如预期损失(EL)、经济资本(EC)、风险调整后收益(RAROC)等并没有被大部分商业银行所采用,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更多停留在制度建设与资金计划层面,一些先进的风险量化模型与技术还没有得到普及与有效应用。 (四)风险管理工具缺乏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迅速,已成为商业银行规避风险、获取收益的重要工具,促进了金融市场稳定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开展。然而,目前我国既缺乏成熟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为商业银行提供对冲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的平台,也没有成熟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供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证券化、贷款出售转移风险。衍生金融产品的缺乏,极大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多样化资产组合来降低风险的可能性,明显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途径 (一)完善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是对公司的管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利与责任的制度安排。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风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规定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规定

**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依据境内外有关监管指引、本行《章程》,并借鉴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经验做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风险,是指对本行实现既定目标可能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可能带来损失也可能带来收益。本办法主要关注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 (一)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从而使本行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二)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本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是指因本行无法以合理的成本及时筹集到客户和交易对手当前和未来所需资金而对本行经营所产生的风险。 除上述风险外,本行还关注外部监管部门或本行董事会要求-2-

关注的其他风险。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全面风险管理是指本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全行员工各自履行相应职责,有效控制涵盖全行各个业务层次的全部风险,进而为本行各项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第四条本行风险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收益与风险匹配 制定风险管理战略和进行风险管理决策,必须考虑承担的风险是在本行的风险容忍度以内,并有预期的收益覆盖风险,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能够满足股东的最低要求或符合本行的经营目标。 (二)内部制衡与效率兼顾 本行在风险管理规章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部门、各级机构和各层级风险管理人员的具体权责,实行前中后台职能相对分离的管理机制。各部门、境内外分支机构和全体员工之间要有效沟通与协调,优化管理流程,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三)风险分散 本行实现信用风险敞口在国家、地区、行业、产品、期限和币种等维度上的适度分散,防范集中风险。严格遵循监管标准,审慎核定单一客户和关联客户授信额度,有效控制客户信用风险集中度。 本行实现市场风险敞口在国家、地区、市场、产品、期限和 -3-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资金密不可分,银行业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公司,风险管理是行业中永恒的话题。本文以杭州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及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采用观察和调查法对长春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进行调查。通过观察和分析,探究影响信贷业务的主要因素,结合信贷业务管理理论和当前长春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环境,为杭州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提供一套风险管理的新思路和一套全面控制管理银行风险的衡量标准、制度和技术方法要求,旨在对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不太发达的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提供策略和发展建议。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巴塞尔新协议,信贷风险管理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is closely related to capital, and banking industry provides a sustained impetus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a special company operating monetary capital, risk management is an eternal topic in the industry.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ercial banks in Hangzhou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mbined with 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redit business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using the observation and investigation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ercial banks in Changchun.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redit business, combines the credit business management theory with the current credit business environment of Changchun rural commercial bank, and provides a set of new ideas of risk management and a set of measurement standards, systems and technical method requirements for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Bank ris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redit business management of Hangzhou Rural Commercial Bank, aiming at the credit risk Rural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with underdeveloped insurance management provide strategies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Key word:Rural commercial banks, Basel II, credit risk management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答案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答案 一、名词解释1、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2、再贴现再贴现是中央银行通过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行为。 3、融资租赁融资租赁(Financial Leasing)又称设备租赁(Equipment Leasing)或现代租赁(Modern Leasing),是指实质上转移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风险和报酬的租赁。 4、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和/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经济主体由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的不确定性变动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制度:是一个国家用法律形式所确定的该国商业银行体系、结构及组成这一体系的原则的总和。2、回购协议:指在金融市场上,证券持有人在出售证券的同时与证券的购买者之间签订协议,约定在一定期限后按约定价格购回所卖证券,从而获取即时的可用资金的一种交易行为。 3、回租租赁:是指承租人将自有物件出卖给出租人, 同时与出租人签定一份融资租赁合同, 再将该物件从出租人处租回的租赁形式。 4、信贷风险:信贷风险是接受信贷者不能按约偿付贷款的可能性。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的传统风险,是银行信用风险中的一个部分。这种风险将导致银行产生大量无法收回的贷款呆账,将严重影响银行的贷款资产质量,过度的信贷风险可致银行倒闭。 1、单元行制这种制度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银行业务完全由总行经营,不设任何分支机构. 2、关注贷款是指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因素的贷款 3、杠杆租赁杠杆租赁是融资租赁的一种特殊方式,又称平衡租赁或减租租赁,即由贸易方政府向设备出租者提供减税及信贷刺激,而使租赁公司以较优惠条件进行设备出租的一种方式。它是目前较为广泛采用的一种国际租赁方式,是一种利用财务杠杆原理组成的租赁形式 4、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二、填空题 1、以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为标准,商业银行可分为单一银行制、分支银行制和集团银行制三种类型。 2、商业银行的广义负债指银行自由资金以外的所有资金来源,包括资本票据和长期债务资本等二级资本的内容。 3、现代商业银行的典型代表,也是现代商业银行始祖是1694 年设立的英格兰银行。 4、商业银行的贷款价格一般包括贷款利率、贷款承诺费、补偿金额和隐含价格四个部分。 1、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体系一般可分为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和管理系统四个系统。 2、银行并购的定价方法一般有贴现现金流量法和股票交换法两种。 (银行并购的定价方法:重置成本法为主,以相对价值法和现金流量折现等法为辅) 3、商业银行的贷款价格一般包括贷款利率、贷款承诺费、补偿金额和隐含价格四个部分。 1、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原则)一般表述为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个。 2、商业银行并购的原因一般有①追求规模发展②追求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③管理层利益驱动三个。 3、商业银行发放的担保贷款包括保证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三种。

最新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 其对策 [论文关键词]商业风险银行业 [论文摘要]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提高效益的同时有效地防范与化解风险,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商业银行的经营实际上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找平衡,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而创造价值。本文依据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特点及主要表现形式,结合我国银行业内外部,对如何有效管理,防范风险进行初步探讨。 银行业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与生俱来就规定了其风险的本质,与其说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更不如说是为了获取利润而经营风险的组织。所以,风险和利润对银行来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同为一体。过分强调哪一方都会为发展带来阻碍。只有充分掌握风险在银行经营中的特点将风险经营,管理与防范结合起来,在硬币的两面寻找有效的平衡,才能收到利润增长与风险防范的最佳效果。众所周知,我国银行是从过去国家专业银行演变而来的,商业化进程较为缓慢,粗放落后经营观念在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并未完全消除。我国的风险管理观念是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风险、操作风险则不够重视。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充足率水平不高,风险资产规模较大 由于国内银行资产质量比较差,不良资产的规模比官方公布的数字要大得多,因此按实际风险资产计算的资本充足率实际上大多低于巴塞尔协议8%的最低水平,同时由于资本充足率水平较低且资本补充渠道较窄,能够为分支机构风险

敞口配置的资本相当有限,不可能为高规模的风险敞口提供足够的资本支撑,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分支机构风险敞口规模与资本匹配失衡。在资本补充有限的情况下,要提高资本充足率必须在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规模上做文章。而我国目前包括大型企业在内的绝大部分企业尚未取得外部评级,在标准法下其风险权重为100%或者150%,且国内银行尚不具备内部评级的客观条件,不能对企业进行内部评级,在呆账准备金提取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的这种逆向配置效应几乎意味着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敞口规模的途径就是降低信贷存量规模,甚至是减少一些优质客户的信贷业务。 (二)风险管理落后,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初步形成,但风险管理没有作为风险文化根植于所有员工的心中,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还没有树立,没有形成全行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系统而完整的风险管理战略还有待于加强,风险管理侧重于后台管理,没有将其作为信贷决策、风险敞口限额控制、贷款定价、资本资源配置的有利工具。同时,部分人员将风险片面地等同为违规、案件和损失,一些风险管理人员将风险管理简单解为控制,部分业务人员将风险管理看作是业务拓展绊脚石,注重信用风险的控制和计量,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风险等仅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还谈不上统筹考虑、系统管理。 (三)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 在西方发达的制度下,代表全体股东利益的董事会明确地承担起银行在其全部经营过程中的所有风险,并以银行的全部资本金作为承担风险的最终边界。董事会因此负责制定有关风险管理的重大政策,并在银行内部建立起有效的风险内控体系。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均是股份制,在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

XX农商行银行市场风险压力测试管理办法

江苏江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市场风险压力测试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江苏江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市场风险压力测试管理,根据《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江苏江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风险管理政策》等有关政策法规及本行相关制度规定,结合本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压力测试是指市场风险压力测试,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通过测算银行在遇到假定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为采取必要措施提供量化支持。 第三条市场风险压力测试的主要目的: (一)损失分析:分析个别风险因子或某些风险因子集合发生极端不利变化对市场风险投资组合造成的潜在损失,测算极端历史情景下市场风险投资组合可能遭受的重大损失,本办法中,如无特殊说明,市场风险投资组合指的是交易账户投资组合; (二)监管沟通:为监管机构提供必要的监管信息,协助监管机构了解银行的市场风险状况和市场风险抵御能力。 第四条市场风险压力测试是本行风险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充分发挥压力测试在评估本行风险承受能力和制定风险缓释策

略方面的作用,本行压力测试应遵循以下方面: (一)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高级管理层及其风险控制委员会应定期审查压力测试方法及结果; (二)应在人才配备和IT基础设施方面投入足够的资源; (三)应建立压力测试方法和实践的完整文档记录。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五条高级管理层及其下设风险控制委员会履行市场风险压力测试管理职责,主要职责包括: (一)市场风险压力测试的管控; (二)确定市场风险压力测试管理办法; (三)确定市场风险压力测试方案; (四)审阅市场风险压力测试报告; (五)确定压力测试重大影响指标; (六)高级管理层权限内的其他相关事项。 第六条本行风险管理部作为市场风险压力测试牵头管理实施部门,主要职责包括: (一)牵头管理全行市场风险压力测试,负责定期和不定期对交易账户进行压力测试; (二)拟定市场风险压力测试管理办法; (三)拟定市场风险压力测试方案; (四)整理汇总市场风险压力测试报告; (五)拟定压力测试重大影响指标; (六)高级管理层要求完成的其他有关市场风险压力测试事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浅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课程名称:风险管理 班级:证券投资1208班 学号:2012161553 姓名:吴勇 日期:2015/6/10

摘要: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基本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是金融风险。个人认为,商业银行要做好操作风险管理,必须变传统的“自上而下”模式为“自下而上”模式,直接向一线人员征集风险信息,主动追踪、处理操作风险事件,打造功能强大的操作风险管理平台,实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动态管理。我们来探讨下商业银行风险的危害,以及解决方案,及其的重要性。 关键词: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定义及分类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可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其中: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业务运管过程中由于管理体制和制度的缺失、以及制度漏洞所造成的操作风险;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泛指在商业银行内部所有由于人员方面的原因给业务操作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金融中介组织,与一般工商企业的最大不同就在于银行利用客户的存款和其它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营运资金,自有资本占比低这一点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具有较强的内在风险特性。 【一】、信用风险管理定义 信用风险管理是指对导致银行信用风险的诸多因素及其发生的频率与其可能形成损失的程度进行分析、预测、控制、疏导和防范的风险管理活动,其目的是以最小的耗费达到分散、降低和转移风险,保障银行经营的安全性。 与世界各国大型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还是很落后的。 1、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落后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一.信贷风险的定义: 1.信贷。 银行信贷是商业银行为保证贷款业务而从事的与之相关的经营活动,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银行信贷是商品货币关系的产物,是以偿还为条件,并且收取利息为获取报酬的借贷行为.它的运行方式为:吸收来自个体储户的存款,然后将之发放给信用可靠的贷款人.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向储户支付利息,贷款人向银行支付利息.银行通过利息的不同来获取收益.银行信贷具有聚集,分配社会资金,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反映和监督国民经济活动的职能. 2.信贷风险的含义。 风险在经济领域中,一般将之理解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损失的发生因为影响因素的大量性,无规则性和随机性而具有多种可能性或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在经营与信贷活动中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就是商业银行风险.信贷风险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在广义上它指因客户违约引发的风险,在狭义上指银行不能如期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的不确定性,也即银行在信贷活动中预期收益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张淼) 3.信贷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 只要银行经营信贷活动,就不可能完全规避信贷风险,信贷风险在信贷活动中是客观且肯定存在的。换句话说,没有信贷风险的信贷活动是不存咋的。 (2)隐蔽性。 信贷活动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大量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信贷风险难以直接的、精确的被观察和度量。 (3)可控性。 虽然信贷风险具有隐蔽性,但银行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提前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 从一般意义上考察,任何经济活动风险的存在都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和政

治环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人的行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银行信贷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同样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银行风险的形成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这些因素的大量性,随机性,不确定性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相互交错,使得信贷风险的评估与管理变得复杂化. 1.主要表现形式。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体现在巨额不良债权上。债权是指商业银行(债权人)按信用原则和交易准则,以贷款为形式、以契约承诺为载体,让渡信贷资金使用权给借款人(债务人),并藉此拥有向借款人追索贷款本金和利息的一种经济权利。根据贷款契约的履行情况,商业银行的债权可分为正常债权和不良债权。就一笔贷款而言,如果该贷款能够按贷款契约规定的期限要求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那么该项债权就属于正常债权。否则,就属于不良债权范畴。“不良债权”是指按期很难收回或无法收回的贷款,即通常所说的呆账、坏账。(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原因分析—王红夏) 2.产生原因。 不良债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水平低,其体现在以下方面:(1)银行对经营对象了解不深入,分析不透彻.信贷风险的产生与银行工作人员对贷款对象的了解程度有很大关系,在发放贷款前,没有对贷款对象进行深入调查,没有对其资产状况和偿还能力进行评估,就像对方贷款.这样做的后果是某些贷款人信用低,不具有偿还能力.而一些贷款单位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差,导致其不具有偿还能力. (2)缺乏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和项目评估.无论哪一种业务,事先都应进行可行性评估.对于银行来说,在贷款之前,应结合所掌握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评估.如果凭借决策者的主观经验进行决策贷款,无疑会产生信贷风险. (3)信息不灵.银行的任何一项决策,都应该建立在及时,可靠的信息上,并且贷款之后,也应跟踪调查贷款对象的最新信息,确保其具有偿还贷款的能力. (4)国家体制原因。我国的特殊的经济体制也会对银行的信贷风险的产生有一定影响.如行政干预,指令贷款会形成贷款风险.由于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政企不分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银行的资金流向,投量的掌握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政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架构习题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架构习题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架构 一、单选 1、下列关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公司治理应能够激励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和管理层一致追求符合商业银行和股东利益的目标 B、良好的公司治理是商业银行有效管控风险,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如果存在明显疏漏,则会造成商业银行破产 C、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应建立、健全以监事会为核心的监督机制 D、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应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强化激励约束机制 【答案】:B 【解析】:P35,B项应为:如果存在明显疏漏,则可能显著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严重情况下甚至造成商业银行破产。 2、 ( )是商业银行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每个业务都要建立控制措施,分清责任范围,并接受仔细的、独立的监控。 A、外部控制环境 B、风险识别与评估 C、内部控制措施 D、监督、评价与纠正 【答案】:C 【解析】:P39,表2-2。内部控制是日常经营管理的重要部分,每个业务/岗位都要建立控制措施,分清责任范围,并接受仔细、独立的

监控. 3、下列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描述,正确的是() A、内部控制应当有直接向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的渠道 B、内部控制须有高度的权威性,除董事会和高层管理者外,任何人不得拥有不受内部控制的权力 C、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应当体现“效益优先、内控为辅”的要求 D、内部控制的建设、执行部门同时负责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 【答案】:A 【解析】:P40。内部控制的原则:全面、审慎、有效、独立。(1)内部控制应当渗透到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并由全体人员参与,任何决策或操作均应当有案可查;(2)内部控制应当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体现“内控优先”的要求;(3)内部控制应当具有高度的权威性,任何人不得拥有不受内部控制约束的权利,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应当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和纠正;(4)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部门应当独立于内部控制的建设、执行部门,并有直接向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的渠道。 4、下列关于健康有效的合规管理文化,说法错误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和改进建议分析-共17页

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和改进建议

摘要 2006年12月11日,在经过五年的过渡期的之后,我国银行业正式完全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加快了走出去步伐。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成败。但是2019年的次贷危机再一次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形成了很大冲击。曾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学习榜样的国际活跃金融机构并没能够经受住金融危机的考验,不是巨亏,就是破产,这也再一次暴露出许多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并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讲,应该在借鉴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的同时,吸取次贷危机的教训,才能真正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有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改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的建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外部监管 论文类型:应用研究

目录1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业进入了快速扩张的阶段。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都只注重于业务和市场的扩张速度,反而忽略了质量的控制;注重贷款的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再加上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出现时间本来就比较晚,很多商业银行都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相关的职位,这种情况即使在最近几年有所改善,但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和人才,即使设立了风险管理机构,也都还处于发展不成熟,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性急需改进的状态,对商业银行的运作起不到作用,现在又步入了急速发展期,近些年来由于风险管理不当而引发的事件的出现频率有增无减,闹得人心惶惶,显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日趋严峻,我国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1.1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由2019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给世界各国都敲响了警钟,商业银行在实际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呈现,发人深思。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体系不完善,开放程度不够,和次贷相关的金融产品规模不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次贷金融危机的发生,短期来看,貌似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是特别大,但从我国金融产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影响不容忽略!例如,国内外经济下滑导致客户违约增加,银行信用风险加剧;持续降息及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导致银行收益下降,市场风险凸现;信贷扩张及新产品开发引发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加大等。 所以,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冲击是不容忽视;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金融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为了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我们必须彻底地分析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改进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 1.2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有利于促进资金的使用效率 商业银行是以货币资金为经营对象,其通过不断地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来保持其运作,从而实现资金从盈主到缺主的流通和转换,实现资金的调剂,资源的再分配!若商业银行的每笔业务,每个投资项目的决策都经过相应的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终稿)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概述 随着近几年我国银行业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加大,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科学地评价信贷客户,将企业所属行业和区域的风险值细化、专业化,以期有效地掌握信贷客户的各种信息,预知其信用风险变化趋势,及时地改变其抵押和担保组合,将所发放贷款的风险降到最小并发挥其最大的效益,是新时期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目标。 (一)商业银行开展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尽管银行每年都在新增贷款,但银行的全部贷款中,存量贷款所占的比例仍然是最大,所以存量贷款的风险防范是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如何控制银行存量贷款的风险?存量贷款不是新发放贷款,它和新发放贷款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和银行之间已经存在交易记录,对于如何通过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交易记录来识别存量贷款的风险大小,各银行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重庆银行从2007年3月份开始一种新的管控模式,那就是由专门的的贷后管理部门实施独立的贷后评价。重庆银行在企业申报续授信时,由信贷监控部对存量贷款的基本情况、授信结构、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第二还款来源、授信后审批条件的执行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将评价结果送交专门的贷款评审部门,作为贷款评审的重要依据,所以贷款的后评价成为银行控制风险又一道关口,这无疑加强了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 (二)商业银行开展信贷风险管理评价的基本原则 1.动态检查和静态分析相结合原则。管户人员原则上应通过走访支行、到企业实地调查、调阅财务报表等信贷资料,核实相关情况,了解企业现状。 2.合法合规原则。现场检查工作必须以我行相关规章制度为准绳,确保检查程序合法合规。 3.客观原则。管户人员通过调阅信贷资料、现场调查等手段,出具全面、公正的续授信贷后评价意见。 (三)商业银行开展信贷风险管理评价的主要内容 后评价工作通过动态的下户检查和静态的材料分析相结合方式予以开展,主要关注授信后审批条件落实情况、存续期间企业生产经营重大变化等工作重点。具体而言,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评价工作: 1.基本情况:如客户名称、注册资本金、股东结构、法人代表、主营业务有无重大变化等。 2.授信结构:通过登录人行信贷征信系统,查询企业有无关注或不良类贷款,负债总额有无较大增减,他行授信政策有无重大变化等。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历史及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历史、现状与成因分析 王斐 (河南平高东芝高压开关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信贷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长期以来,信贷和存款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由此,信贷风险也就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强化信贷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上取得显著的工作成绩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提高。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问题突出和信贷管理机制弊端显著,现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了解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贷风险历史现状成因分析 作者简介: 王斐,男,1979年7月16日,河南南阳人,中共党员,现任河南平高东芝高压开关有限公司财务部长。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历史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发展历程 从风险管理手段变迁的视角分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历了限额管理、风险计量与分析、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以及积极的资产组合管理阶段。 1.限额管理阶段 限额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风险测量技术并不成熟,因此,风险限额是一个固定数值,该数值一般由信贷专家根据市场和企业情况,通过定性分析和简单的定量分析来设定,如“5C”法、“5P”法等1。 2.风险计量与分析阶段 随着风险测量技术的发展,在限额管理的基础上,风险管理迈入了风险计量与分析阶段。在此阶段中,风险管理的目标是给出各项信贷业务风险的定量值,在此基础上控制风险。 3.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阶段 风险管理的更高阶段是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管理。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RAROC)为核心的管理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商业银行逐步建立注重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关系的管理文化,让这种管理文化渗透到每个员工的思想和日 1“5C”要素分析法主要集中从借款人的道德品质(Character)、还款能力(Capacity)、资本实力(Capital)、担保(Collateral)和经营环境条件(Condition)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定性分析,以判别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5P”要素分析法即个人因素(Personal)、借款目的(Purpose)、偿还(Payment)、保障(Protection)和前景(prospect)。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