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如何治疗扁平苔癣

中医如何治疗扁平苔癣

中医如何治疗扁平苔癣
中医如何治疗扁平苔癣

中医如何治疗扁平苔癣

扁平苔癣的病因可分为内因与外因,其中外因多为"风"、"湿",湿胜则缠绵不愈。内因则为体虚,虚火上炎致暗红或紫红片状扁平苔藓。从中医角度分析,总的来说可以从风、湿、热、瘀、虚五个方面来进行辨证。因为目前中医对扁平苔癣病因病机尚无统一的看法,所以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因人因证辨治。

1、血虚风燥

证候:皮疹融合成片状、线状、环状或疣状等,病程较长,瘙痒难忍,舌苔薄,脉濡细。

辨析:①本型相当于慢性局限性扁平苔藓。以病程较长,皮疹局限成肥厚斑片、奇痒为辨证要点。②病机:病久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于濡养而成。

2、风盛

证候:皮疹发生突然而快,全身泛发,为粟粒大、多角形散在性紫红色发亮丘疹,瘙痒较剧,可伴有发热、头痛等,舌紫或红,脉弦数。

辨析:①本型相当于急性泛发性扁平苔藓。以起病急,皮疹泛发,痒较剧为辨证要点。②病机:外受风热之邪搏于肌肤所致。

3、肝肾不足

证候:皮疹多分布在阴部,为红而发亮扁平多角形的丘疹,可融合成环状,伴有小便短赤,尿道口刺痛,苔黄腻,脉滑数等。

辨析:①本病相当于阴部扁平苔藓。此外发于下肢大疱性扁平苔藓也归本型。

②病机:因阴部属肾也属肝经,故由肝肾不足,湿热下注而致病变。

4、肝郁气滞

证候:皮疹为灰白色小丘疹,分散或成群组成白色网状外观,或呈环状排列。伴有喉痛、咽干、口渴,性情急躁或情绪忧郁,胸胁串痛,舌红苔剥,脉多弦。

辨析:①本型多见于口腔粘膜扁平苔藓。以皮疹局限呈灰白色小丘疹,粘膜部呈白色条纹、网状或环状外观为辨证要点。②病机:因肝郁化火,阴虚内热,气滞血瘀而致。

温馨提示:不要等到出现了疼痛、牵拉、紧绷甚至出血、糜烂、溃破、斑纹、色素等异常情况时才去检查。一般说,正常的口腔扁平苔藓应该适合以下几个形容词:“光滑的、连续的、湿润的、柔软的、粉红的、有弹性的”。如果您自己检查或请医师检查中发现哪一个形容词不能用来描述您的扁平苔藓,那就有可能已经出现了毛病。

原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2510175014.html,/bptx/2014/1111/204222.html

老年病科中医诊疗常规

第十二章老年病科 第一节老年汗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1)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 (2)睡眠中汗出,醒后汗止者。 2.西医诊断:(1)汗出,可诉不稳、易消长的全身乏力感,头晕、头痛、头重、心悸、胸闷、腹泻等自主神经性躯体症状。 (2)可见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的异常:眼心反射,Schelloug起立试验,皮肤划痕试验,心电图,(体表)微小震动图,指尖容积脉波等。 (二)证候诊断 1.肺卫不固证:自汗,头面、颈胸部时时出汗,活动后尤甚,怕风,平素易感冒,倦怠乏力,面色黄白光白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2.营卫不和证:自汗,汗出恶风寒,肢体酸楚,或有微热,或半身或局部出汗,苔薄白,脉缓。 3.湿热熏蒸证:自汗为主,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阴虚火旺证:盗汗,夜寐盗汗,五心烦热,或兼见午后潮热,两颧红赤,口渴,尿黄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5.阴阳两虚证:自汗、盗汗、腰背酸软疼痛,头晕眼花,发脱齿摇,耳聋耳鸣,小便清长或夜尿频,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无力。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肺卫不固证 治法:益气固表。 推荐方药:玉屏风散加味。黄芪、防风、白术、浮小麦、糯稻根、大枣、甘草等。

中成药:玉屏风散、玉屏风颗粒等。 2.营卫不和证 治法:调和营卫。 推荐方药:桂枝汤加减。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龙骨、牡蛎等。 3.湿热熏蒸 治法:清热化湿。 推荐方药:①十味温胆汤加减。太子参、麦冬、五味子、法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生龙骨、生牡蛎、浮小麦、甘草等。②三仁汤加减。杏仁、薏苡仁、豆蔻、厚朴、法半夏、通草、滑石、竹叶、苍术、防己等。 4.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降火。 推荐方药:①关腠散加减。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黄连、莲子、肉桂、浮小麦、五味子等。②当归六黄汤加减。生地、熟地、当归、黄芩、黄连、黄柏、黄芪、肉桂、五味子、乌梅等。 中成药:当归六黄丸等。 5.阴阳两虚证 治法:滋阴温阳 推荐方药:二仙汤加减。仙茅、仙灵脾、知母、焦黄柏、当归、巴戟天、女贞子、旱莲草、浮小麦、生龙骨、生牡蛎、甘草等。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等。 (二)针灸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下面一种或几种方法。 1.针刺疗法 ①取穴:主穴,阴郄、后溪、合谷;配穴,复溜、肺俞等。 针刺操作: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针具取无菌30号1.5寸毫针,主穴穴位直刺进针1~ 1.5寸,如果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②“华佗夹脊刺”治疗:取华佗夹脊穴,采用自上而下依次左右交替针刺,直刺0.5~1寸,用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后留针30分钟,每日针刺1次。 2.温针灸 取大椎穴,以毫针得气后在针柄上放上艾炷,每次3~5壮,每日1次;另取神阙、气海、关元、大椎、合谷、复溜中的2~3穴/次,治疗自汗。用艾条灸左阴郄,约40分钟,每日1次,治疗盗汗。

中医中药辨治足跟痛秘方偏方大全

中医中药辨治足跟痛秘方偏方大全 病因与病理 足跟痛是常见的疾病,造成足跟痛的疾病有足跟脂肪纤维炎、跟腱周围炎、跟部滑囊炎、跟骨骨刺、跖腱膜炎、跟骨病(骨髓炎、肿瘤、畸形性骨炎)、距跟关节炎等,最常见的是前五种疾病。 足跟脂肪纤维垫由弹力纤维分隔、包绕脂肪组织构成,有吸震作用。当跟部被硬物硌伤、长期压迫、受风、着凉等能使跟垫发生炎症,患者足跟下疼痛、肿胀,有浅在性压痛;如伤及跟下滑囊或滑膜,则会出现跟下深部疼痛。 跟腱周围炎是跟腱附着部位的周围组织,因外伤、劳损发生炎症,引起跟腱部位肿胀和疼痛。以老年女性发生率高,多为足脂肪纤维垫部分消退、急性滑囊炎或平底跖足等原因引起。此外,跟骨骨刺也可引起疼痛。足跟痛起病突然,常无明显外伤史,患者在站立或行走时感到针刺样疼痛,局部有

明显压痛,ⅹ线拍片除跟骨骨刺外,一般无任何骨质病变。 治疗 1、按摩法引起足跟痛的疾病,都可以应用按摩疗法,有他人帮助完成。病人取俯卧位,从足跟部沿跖腱膜按揉数遍,然后用拇指弹拨跖腱膜,重点放在跟骨附着点周围,按压然谷、太溪等穴,再沿跖腱膜方向用擦法,以透热为度。 2、药物外治法应用万应如意膏外贴,能很快奏效。 3、药物内服法体力虚弱、体格肥胖、卧床日久,引起足跟皮肤变软,跟部脂肪纤维垫萎缩,可造成站立和行走时跟底疼痛。产后妇女多见这种性质的足跟痛。中医学认为足跟痛与肝肾亏虚、阴血不足、风寒湿邪侵袭有关,使用中草药治疗有明显的效果。

属血虚受寒者,用养肝汤加味: 当归10克、熟地24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麦冬10克、炒枣仁10克等,水煎服,一般服用4~5剂即可见效。 属肾虚受寒者,用桂附八味丸加味:熟地24克、山药15克、山萸肉10克、丹皮1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肉桂6克、附子6克、独活10克、细辛3克、当归10克、秦艽(jiao,一声)10克,水煎服,4~5剂即可见效。 因肝肾亏虚,感受风湿侵袭而致者,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10克、寄生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6克、灵仙10克、秦艽10克、杜仲15克、川断10克、鸡血藤15克,水煎服,一般3~5剂,症状会明显减轻。

老年病中医治疗要点

专家医论 老年病中医治疗要点 宋兴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四川成都610075) 摘要:老年病治疗要点是祛邪不可峻攻,扶正不可蛮补,以护养脾肾,确保先后天功能相对稳定为 首务。外感当究正气之虚实,治外不忘安内;内伤当究五脏之生克,治此不忘调彼。气血俱亏者,益气尤急于补血;阴阳两虚者,扶阳尤重于救阴;虚实难判者,治虚当先于治实。 关键词:老年病;治疗;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R242;R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68(2011)01-0007-06基金项目: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资助(编号:06-07JP37)作者简介:宋兴,男,1952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中医学术技术带头人;研究方向:中医各家学说。 人至老年阶段,阴阳两亏,气血俱虚,脏腑功能低下,废浊堆积,生命信息递减,机体防卫能力和对治疗的应答能力都相对低下,且日甚一日。这样的机体,表现在发病学上的特点是:最易遭受邪气侵袭,且邪气易于深入,形成胶固难解,变证百出,甚至呈摧枯拉朽之势。对治疗的反应特点是:既不堪峻猛之剂的强烈攻击,力度过大则不堪;又对药物作用很不敏感,力度过小则无效,治疗难度增大。临床所见,要么一剂难知,二剂不应,连投数剂也未必能收良效;要么补之则滞,攻之则危,稍有不慎,变生不测。但凡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人,都会得出:宁治十小儿,不治一成人;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老人的深切感悟来。老年病症的治疗,难矣! 要解决好这个难题,最关紧要的是如何站在对老年生理病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从全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绝不是一方一药的简单经验记取。 首先必须深刻理解疾病状态下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人和自然万物一样,出于自我保护以求发展壮大的生物本能需要,从被创造的那一刻起,大自然就赋予了自我保护的要求和抗病祛邪的神奇潜在能力。疾病状态下的机体,一般情况下,并不是这种能力的丧失,只是被压抑,被障碍,被削弱而已。中医治疗学的主导思想就是排除障碍因素,帮 助机体恢复自身抗病和自我修复能力,最终实现组织更新,功能重建目的。从保护人在进化遗传过程中所获得的原始生物学特性这个角度看,中医药的治疗,无疑具有最积极的意义。所以,严格地讲,无论治疗什么病症,也无论是针对哪个年龄层次的患者,都应该从这个层面上去思考问题,去设计治疗方案。对于原本就反应低下,应答能力甚差的老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就更应如此了。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在设计治疗方案时,切切不可把自己的学术眼光凝固在病因一个环节上,而要抬高视角,扩大视野,充分解放思想,把与患者病情相关的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加以入微分析。在今日之医学环境中,参考现代医学理化检测结果,以便对某些特殊疾病或恶性疾病早期发现,也是十分必要的,但却不可被其左右!如果把眼光仅仅聚集在某个现代检测发现的病因病理环节上,虽然把这一点看得很精细、很准确、很生动,但却有可能因其具体而使自己的学术眼光变得近视,忽视整体状态的巨大影响;因其精细而使自己的学术思维变得狭隘,忽视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相互间的复杂影响;因其生动而使自己的学术灵魂变得僵化,忽视超越形式之隐潜因素的微妙变化和影响。总之,这种只见具体病因,忽视患病主体和时空条件的认识,虽然形式上很唯物,但在本质上反映出的却是典型的机械认识观,是学术的严重偏盲,这也正是现代医学与中医

中医治疗足跟痛的方法

中医治疗足跟痛的方法 足跟痛是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常见的为跖筋膜炎,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表现为跖筋膜纤维断裂及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近处骨质增生及压痛,侧位X 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 一、足跟痛病因 跖筋膜炎: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筋膜附近处可有骨质增生,形成骨嵴。在侧位 X射线照片上显示为骨刺。后者常被认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临床研究证明它与足跟痛的因果关系很难肯定,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愈。 跟骨后滑囊炎: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治疗方法宜改善鞋型。若滑囊肿胀不消,可以穿刺吸引。 跟骨骨突炎: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跑步与足尖

站立可使症状加重。骨骺愈合后症状自然消失。一般作对症处理,可使患儿减轻活动,也可用跟垫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 距骨下关节炎: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种创伤性关节炎。X射线照片上前跗窦处,负重时疼痛加重。若保守治疗失效,则应进行跟距关节融合术。陈旧性跟骨骨折或少见的跟骨肿瘤或结核也是足跟痛的原因。足跟以外的疾患引起跟痛症者,有类风湿性脊椎炎,压迫骶神经根的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小腿的胫神经挤压等。 二、中医疗法 中医解析: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病,以足跟肿胀、麻木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足跟痛又称跟骨骨刺或跟骨骨质增生。在中医学属于“骨痹”范畴,发病原因多与老年肾亏劳损,外伤和感受寒湿有关。日久或初起之足跟痛,选择众多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软坚消肿、活血镇痛的中药浸泡或者是外敷足部,不损伤皮肤、无毒副反应。 中药治疗:中医治疗以治根为主,西药只能起到抗炎的作用,跟腱炎是严禁按摩的,按摩后炎症会扩散.建议用中医的治疗方法,采用中药熬治的膏药。比如,足跟骨方世贴 三、营养防治及食疗 1.补充维生素B6,可帮助钙质吸收和预防骨刺的形成。 2.补充维生素C。 3.多食含钙的食物。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骨伤科学》(第9版)(王和鸣、黄桂成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1)临床表现:起病缓慢,多发生于中老年肥胖者,多为一侧发病,可有数月或数年的病史;足跟部疼痛,行走加重;典型者晨起后站立或久坐起身站立时足跟疼痛剧烈,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行走或站立过久后疼痛又加重; (2)体征:患部无明显肿胀或有轻度红肿,在跟骨的跖面或侧面有压痛;若跟骨骨质增生较大时可触及骨性突起; (3)X线表现:常见有骨质增生,但临床表现常与X线征象不符,不成正比。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足外科学》(毛宾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 (1)足跟痛:多在晨起行走时开始,活动后可减轻,继续行走或负重时疼痛加剧: (2)压痛点:局限于跟骨负重区偏内外侧或跟骨大结节处;

(3)肿胀:大多数患者跟骨周围无肿胀或有轻度红肿; (4)跟骨骨刺:部分患者X线侧位片可见跟骨骨刺形成。 (二)证侯诊断 1、气滞血瘀证:足跟痛如刺,痛处固定,拒按,动则更甚。舌质紫 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或涩。 2、湿热内蕴证:足跟局部疼痛,轻度红肿,有热感,压痛明显,伴 口渴不欲饮。舌苔黄腻,脉濡数。 3、寒湿痹阻证:足跟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劳则更甚,休息减轻, 腰膝酸软无力,可伴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或伴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二、治疗方法 (一)外治疗法 1、中药熏洗:将四肢洗方用布包好加水1000ml,浸泡20分钟左右, 煎煮30分钟后,先以热气熏蒸患处,待温度合适时再以药水浸洗患处,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局部无红肿者可选用海桐皮汤或舒筋活血洗方加减;局部有红肿者可加用双柏散或雨露散。 2、中药涂擦:予中药擦剂涂擦并按摩患处,每日1次,每次10分钟。 3、中药贴敷:局部可选用消瘀止痛药膏等敷贴,每日1贴。 (二)冲击波疗法 1、适应症:在足底周围或跟腱附着点处有明显压痛,局部无红肿者。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讲课稿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 诊疗方案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骨伤科学》(第9版)(王和鸣、黄桂成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1)临床表现:起病缓慢,多发生于中老年肥胖者,多为一侧发病,可有数月或数年的病史;足跟部疼痛,行走加重;典型者晨起后站立或久坐起身站立时足跟疼痛剧烈,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行走或站立过久后疼痛又加重; (2)体征:患部无明显肿胀或有轻度红肿,在跟骨的跖面或侧面有压痛;若跟骨骨质增生较大时可触及骨性突起; (3)X线表现:常见有骨质增生,但临床表现常与X线征象不符,不成正比。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足外科学》(毛宾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 (1)足跟痛:多在晨起行走时开始,活动后可减轻,继续行走或负重时疼痛加剧: (2)压痛点:局限于跟骨负重区偏内外侧或跟骨大结节处; (3)肿胀:大多数患者跟骨周围无肿胀或有轻度红肿; (4)跟骨骨刺:部分患者X线侧位片可见跟骨骨刺形成。 (二)证侯诊断

1、气滞血瘀证:足跟痛如刺,痛处固定,拒按,动则更甚。舌质紫暗或有瘀 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或涩。 2、湿热内蕴证:足跟局部疼痛,轻度红肿,有热感,压痛明显,伴口渴不欲 饮。舌苔黄腻,脉濡数。 3、寒湿痹阻证:足跟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劳则更甚,休息减轻,腰膝酸 软无力,可伴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或伴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二、治疗方法 (一)外治疗法 1、中药熏洗:将四肢洗方用布包好加水1000ml,浸泡20分钟左右,煎煮30 分钟后,先以热气熏蒸患处,待温度合适时再以药水浸洗患处,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局部无红肿者可选用海桐皮汤或舒筋活血洗方加减;局部有红肿者可加用双柏散或雨露散。 2、中药涂擦:予中药擦剂涂擦并按摩患处,每日1次,每次10分钟。 3、中药贴敷:局部可选用消瘀止痛药膏等敷贴,每日1贴。 (二)冲击波疗法 1、适应症:在足底周围或跟腱附着点处有明显压痛,局部无红肿者。 2、禁忌症:儿童、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安装心脏起搏器,精神疾患及其他特殊 体质者。 3、操作:采用俯卧位,治疗时将患足固定,在足跟部找出最明显的压痛点并标 记,瞄准器对准,建议初始冲击能量为8.0kv,适应后可将能量逐渐调高,

治疗脚后跟痛的一些方法

治疗脚后跟痛的一些方法

足跟痛的危害 ?足跟痛在老年人中是非常常见的足部疾病,虽然足跟痛不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但是异常的疼痛也令患者非常痛苦,并且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活动范围,给行动带来了极大不便。 ? 如此难忍的痛苦常常使得患者懊恼不已,尤其是中老年人本就行动不便,再加上足跟痛的威胁就跟约束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妨碍家人的正常工作、学习,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足跟痛属骨痹的一种,多因肝肾阴虚,感受寒邪致。可用一些消炎、镇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的中药治疗。 像...{足跟骨防世贴}外敷于足跟肌即可

?祁艾、乌梅法治足跟痛:取祁艾60克,乌梅10克,放入水中煎出药汁,倒入盒内,再将烧砖烧红放入药液盆内,患足放于蒸汽上熏洗,并用衣物遮盖,待药冷至温度适当后,将患足跟底部放于砖块上乘热下压数分钟(药液可以反复使用),每日l~2次连续7~10天为1个疗程 ?用拇指指腹按揉足心部,并向足趾方向做推法6~8次。按揉涌泉穴。依次牵拉各足趾。尽量使脚趾向背伸,这样可以牵拉跖筋膜。或抬起足跟,足趾着地蹲一会儿,也可达到同样效果。 ?鲜苍耳叶治足跟痛:取鲜苍耳叶适量,捣烂敷患处,外用塑料薄膜覆盖胶布固定,干后换药,不拘数次,如有起泡,可按烫伤处理,愈后再继 续使用。注:一般5-6天见效,疼痛消失,骨增生存在但不发展。

注意事项 ?补充维生素B6,可帮助钙质吸收和预防骨刺的形成。 ?补充维生素C。 ?多食含钙的食物。 ?多食含镁的食物,如蔬菜、谷类、肉类、豆类及豆制品。 ?避免食用酒精、咖啡、糖类食品,以防止机体恢复过程中发生的障碍,保护体内矿物质的平衡。

十四种老年常见病的中医诊治

十四种老年常见病的中医诊治 一、中医诊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很多,治疗时不宜只顾虚弱,过多地应用补剂。尤其是急性发作时,过于发散,不先事疏解,或只补虚不去邪,都可能使外邪久驻,病情加剧。 临证多用保元汤合生脉散加麻黄、附子、枸杞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有效,并指出,此方标本兼顾,肺肾同治,还可酌加葶苈、大枣。本方对老年肺气肿,肾虚作喘及心气虚作喘均可用。 曾治疗一例老年妇女,患常年咳喘,为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感冒或劳累后即发作,夜间常不能平卧,平卧时即咳嗽气喘,曾用延年半夏汤,略有好转,用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加补骨脂、紫河车也未控制,改用此方得以控制。 停药又作,服药则好转,屡经验证。后以此方配成丸药缓调。老人慢性咳嗽于外邪扫除后,咳嗽基本平复,可服固本丸扶正培本。 二、中医诊治老年支气管哮喘 中医治疗咳喘和哮喘,一般是新咳治肺,痰咳治脾,虚喘治肾。支气管哮喘痰气交阻,上壅于肺,痰多者肺脾同治,可用苏子降气汤。虚者加人参,气逆短气息促者,可加盔沉香1~3分冲服,肾不纳气,可加五味子、冬虫夏草。曾用此方法控制过一些老年哮喘病,或使发作间隔延长。 在辨证用方方面,风寒袭肺者,应先治风寒。新喘呼吸急促,

胸闷息粗,可用定喘汤。痰喘也用六安煎或六君子汤加苏子、杏仁、厚朴。肾不纳气、肾虚精气亏乏作喘者,可以八味地黄汤加鹅管石、补骨脂、五味子。平时可服金匮肾气丸。麻杏甘石汤合半夏厚朴汤治哮喘有效。 三、中医诊治老年冠心病 根据传统理论“胸为清阳之府”,“心体阴而用阳”的观点,指出治疗“胸痹心痛”应以阳药及通药以廓清阴邪,不可掺杂“阴柔滋敛”之品。 因为冠心病的病机可能与“胸阳衰弱,浊阴干犯清阳”有关。心居阳位,属于少阴经脉,主血,血属阴,故“心体阴而用阳”,不容“浊邪侵袭”。 本病老年人尤多见,因年高者代谢失调,胸阳不振,津液不能蒸化,血行缓慢迂滞,易成“痰浊”,“血瘀”。故应宣痹行气,活血化瘀。 可用通心阳之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薏苡附子散也可用。活血化瘀则可用“变通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汤去地黄、柴胡、白芍加肉桂、薤白)。 开寒闭则可用苏合香丸。这些方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一定效果。老年人“心脉痹阻”心痛、心悸、胸闷,人参、三七、琥珀末有益心气,通脉络之效,可每日服三次,每次服二分,偏重化瘀者三七生用,偏重补虚者三七芝麻油拌半干炒如虎皮色用。 气阴不足者用洋参,喘者加蛤蚧尾同研末服用。心肌梗死者

活血的化瘀巧治老年病

活血的化瘀巧治老年病 摘要: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中医认为百岁而终才是属于尽其天年的自然死亡。因此,中医在抗衰老及老年病的治疗中,除用健脾补肾、滋补气血的方法外,也重视配合活血化淤治法,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 一、老年淤血的病因病机 人体脏腑功能的维持,全靠血液,即所谓:目受血而能视, 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保持人体健康必须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骨髓坚固,内外调和。因此,气血调和才能使人体延年益寿,防止早衰,抵御外邪侵袭。老年人气血日衰,血行不利,容易造成脉道不通,血行失度而成淤血。有人应用电子计算机预测老年人的寿命,看到老年人处老组衰态者为气虚型,以肾气虚为主。进入老年组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从气虚型向血虚型过渡,以心血虚为多见,以至发展到气虚血虚型。表明年老气血日衰药学论文,脾之运化,肝之疏泄,肾之气化功能均日益衰退。升清降浊功能低下,致痰浊内留,淤阻经脉而加重淤症,如老年人口唇多紫暗、有老年斑,脉弦紧,表浅静脉扩张,目视不明,腰腿胀作痛等,均为淤血之表现。 二、老年淤血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淤血的临床表现,随发生的部位、程度、性质、时间而有很大的差异,可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活血化淤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血淤症诊断试行标准为依据。 健康老年人暗红紫舌也较多,占 46% ,舌下小血管曲张也较明显。舌下小血管曲张主要分布部位,限于中侧带以内,以无淤点(斑)者为 1 度,如外侧带同时有曲张或有明显淤点(斑) 者为 11 度。结果 86 名健康老年人组, 1 度 33 例, 11 度5 例,与 84 名健康成人组 1 度 22 例, 11 度 2 例比较,显着增多(p < 0.05 )。提示舌下小血管与舌质暗(淤)有密切关系。对中医辨证与辨病有参考价值。 对200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高血压、颈椎病等老年病的分析,虚症占 98 例(49%),实证 30 例(15%),虚实夹杂 72 例(36%)。因此,实践中必须强调辨证论治,健脾、补肾、脾肾双补,养血活血化淤等治则,都不能互相代替或否定。 淤血的脉象多是涩、结代,也有人认为以弦脉为主, 200 例老年病中,有弦及兼弦者 121 例,占 60.05% 。 三、活血化淤治法在老年病中的应用 老年病的治疗应本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手法,着重扶正祛邪两方面。临床常见的老年病为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

中医治疗脚后跟疼

中医治疗脚后跟疼 6月13日《燕赵老年报》3版刊登了《脚后跟痛怎么治疗》一文。看过这篇文章后,我想起了自己用醋泡脚治好脚后跟疼的事。 我今年73岁,是石家庄市皮鞋厂退休职工。去年10月,我的右脚后跟一走路就疼,到医院拍片,发现长了两个骨刺。一天,我到公园活动时,一位老同事告诉我,以前她的脚后跟也疼过,她到理发店找了一些稍长一点儿的头发,将头发装在袜子里,这样穿了一段时间,脚后跟就不疼了。于是,我也找了一些头发,装在袜子里。这样一来,感觉确实好一些。但是,头发弄得到处都是。这时,又有一个老同事告诉我,用醋泡脚治脚后跟疼,也挺管用。 回家后,我买了2斤零散米醋。晚上,我将醋倒进沙锅里,放在炉子上加热到能放进脚的温度,再倒进一个小塑料盆里,然后把脚放进去,将脚后跟整个泡起来,30分钟左右即可。第二天早晨,我把醋重新加热,再泡一次,也泡30分钟左右。这样,每天泡两次脚后跟,脚后跟疼痛慢慢减轻了,泡了将近20天,脚后跟一点也不疼了。直到现在,我的脚后跟也没有疼过。 后来,有个比我小1岁的老同事也脚后跟疼,我将这个办法告诉她,她用醋泡了一段时间,结果脚后跟也不疼了。

现在散醋不好买,用袋装的的米醋泡脚,效果是一样的。你看,治这个病只用了2斤醋,多实惠呀,病友们不妨也试试。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疏经通络、化瘀止痛,针灸并用,泻法或平补平泻。 处方:以足跟局部和足少阴、足太阳经腧穴为主, 太溪照海昆仑申脉悬钟阿是穴。 方义:太溪是足少阴经之原穴,足少阴经“别入跟中”,配照海强健筋骨、宣痹镇痛;昆仑、申脉位于足跟部,属于足太阳经,与肾相表里,能疏筋脉、行气血、通络止痛;悬钟为八会穴之髓会,既可补髓壮骨.又能通经活络;阿是穴作用直达病所,以疏通局部经气,化瘀定痛。 加减:痛及小腿加承山、阳陵泉柔筋止痛;气虚加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血瘀加膈俞、太冲活血祛瘀;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复溜补益肝肾。 操作:太溪、昆仑常常采取互相透刺法;申脉、照海则刺向跟底部;其他穴位常规针刺。针灸并用可增强疗效。 点穴按摩法治双足跟凉痛:用一手拇指尖尽力捏压另一手内掌纹尽处掌根部位(稍偏拇指侧),施术手另四指握手背作依托,在患者能接受的情况尽量用力。捏压3分钟后,变为一松一压,有规律、有节奏地点穴36次为1遍,缓解后再继续捏压5分钟。用此法治病:右足跟痛,点压左手;左足跟痛,点压右手。双足

老年病科 老年便秘(老年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老年便秘(老年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功能性便秘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年)。 主要症状: 便意与便次减少,排便艰难或排便不畅,或有便质干结。 次要症状: 腹胀、腹痛、乏力。 具有主要症状,且符合中医辨证之虚证范畴者,即可诊断。 2.xx诊断标准 参照功能性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Rome Committee.Rome criteria[J].Gastroenterology,2006年): 必须包括下列2个或2个以上的症状: ①至少有25%的排便感到费力;②至少25%的排便为块状便或硬便;③至少有25%的排便有排便不尽感;④至少有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的阻塞感;⑤至少有25%的排便需要人工方法辅助(如指抠、盆底支持);⑥每周少于3次排便。如果不使用泻药,松散便很少见到。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依据不充分。患者须在诊断前6个月出现症状,在最近的3个月满足诊断标准。 (二)证候诊断 1.中气不足证: 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汗出气短,便后乏力,神疲懒言。

舌淡苔xx,脉弱。 2.脾肾xx: 排便困难,腹中冷痛,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弱。 3.津亏肠燥证: 大便干结,口渴喜饮,皮肤干燥。舌红苔燥,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中气不足证 治法: 升清降浊。 推荐方药: 补中益气汤加减。生白术、生黄芪、麻子仁、陈皮、当归、枳实、莱菔子、升麻等。 中成药: 芪蓉润肠口服液等。 2.脾肾xx 治法: 温补脾肾。2011年)、《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北京中医药,2011)动态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变。 临床痊愈: 便秘、腹部不适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中药治疗足跟痛

中药治疗足跟痛 ___李飞足跟痛病是一种常见病,笔者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对该病的病因有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认识,并摸索出了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笔者自2010年6月~2013年5月共接触足跟痛病患者151例。诊断标准以跟下或跟后疼痛在0.5个月以上,除因鸡眼、胼胝及感染等因素引起外,不论起因如何,也不论摄片与否,或有无骨质增生或骨刺形成,均诊断为足跟痛病。在这151例足跟痛患者中,男81例,女70例,病程1周~18年,而以发病0.5年内就诊者为最多见。年龄<20岁22例,20~40岁68例,41~60岁49例,>60岁12例。其中双足跟痛32例,其余均为单足跟痛,患足共183只。跟痛部位以足跟跖面内侧为多见,中间次之,外侧最少。 治疗方法 用中药生南星、生半夏、生草乌等份焙干碾碎过筛制成粉剂三生散。取配制好的三生散适量用鸡蛋清调匀涂患处,卧床休

息,每日换药1次,7天为1个疗程,2~3个疗程即可控制病情。或用镇江膏药(江苏镇江中药厂生产)在火上烤化,用上述配制好的三生散适量掺于膏药内调匀趁热贴于患处,外加绷带或胶布固定,穿好鞋袜仍可走路。每5~7天换药1次,换药2次为1个疗程,治疗2~3个疗程。在外敷治疗的同时,可每日用紫丹参10g分两次冲茶喝或六味地黄丸内服,每日两次口服,连续用1个月为1个疗程。使用三生散需注意:(1)三生散内药物均是中药剧毒药物,只可外用,禁止内服;(2)用药前先将患处用温水洗干净,擦干,敷药后患处请勿湿水;(3)在治疗期间最好少走长路,勿过久站立。 结果 (1)疗效标准:鸡蛋清调药外敷法连续应用1个月,或膏药外敷法连续外用10次,疼痛完全消失,行走负重无影响,停止治疗3个月内未再发生疼痛者为痊愈;用上述方法治疗,次数不限,疼痛能明显减轻,行走负重基本无影响,停止外敷治疗1个月内疼痛未再加重者为效果良好。凡经过上述方法治疗,疼痛减轻不甚明显,治愈后短期内又反复发作或外敷1~2次未见效而放弃治疗者为无效。(2)治疗效果:151例患者中,痊愈者113例,占74.8%,效果良好者32例,无效者6例,总有效率为96.0%,治疗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1年,共随访了116例,在治疗后不

老年病科中医模拟练习题(含答案)

老年病科中医练习题 一 . 单选题(共45题,每题1分) 1 .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是 A .《丹溪心法·痨瘵》 B .《医学正传·劳极》 C .《济生方》 D .《十药神书》 E .《医学入门·痨瘵》 正确答案:D。考生答案:。 2 .肺痈病名首见于 A .《诸病源候论》 B .《伤寒论》 C .《内经》 D .《金匮要略》 E .《医门法律》 正确答案:D。考生答案:。 3 .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特点的是 A .火邪 B .风邪 C .湿邪 D .暑邪 E .疫疠 正确答案:B。考生答案:。 4 .脏与脏之间主要是先后天互相资生关系的是 A .心与肾 B .心与脾 C .心与肺 D .脾与肾 E .肝与脾 正确答案:D。考生答案:。 5 .与肝主疏泄功能最无关的是 A .调畅气机 B .脾胃升降 C .情志活动 D .血液运行 E .运动自如 正确答案:E。考生答案:。 6 .外感病的基本传变形式是 A .六经传变

B .三焦传变 C .卫气营血传变 D .表里传变 E .脏腑传变 正确答案:D。考生答案:。 7 .冠心病患者出现心前区收缩期喀喇音及收缩晚期吹风样杂音,是由于 A .心室壁瘤 B .心力衰竭 C .乳头肌功能不全致二尖瓣脱垂 D .二尖瓣相对性关闭不全 E .室间隔穿孔 正确答案:C。考生答案:。 8 .关于心包腔压力上升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哪项错误 A .妨碍心室舒张和充盈 B .影响血液回流到右心 C .心搏量可降低 D .静脉压升高 E .动脉舒张压下降 正确答案:E。考生答案:。 9 .近3个月同等程度劳累所诱发的胸痛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均增加,应诊断为 A .初发劳力性心绞痛 B .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 C .恶化型劳力性心绞痛 D .自发性心绞痛 E .变异性心绞痛 正确答案:C。考生答案:。 10 .李某,女,42岁,胃脘痞满反复发作5年余,时缓时急,喜温喜按,纳呆,身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治宜选用: A .新加黄龙汤 B .参苓白术散 C .补中益气汤 D .附子理中汤 E .保和丸 正确答案:C。考生答案:。 11 .呼吸急促,喉中哮鸣,痰白而稀薄,胸膈满闷如窒,面色晦滞,口不渴,舌苔白滑,脉浮紧,并伴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等证者,其治疗的主方为: A .冷哮丸 B .越婢加半夏汤 C .定喘汤 D .小青龙汤 E .射干麻黄汤 正确答案:D。考生答案:。 12 .根据病因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和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目录 1. 拼音 2. —、总则 3. 二、基本条件 4. 三、人员队伍 5. 四、服务技术 6. 五、环境形象 7. 六、附则 8?附件: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常用方剂目录 9.相关文献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1 年9月14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1 : 44号印发,自2011年9月14日起施行。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老年病科管理者加强老年病科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在老年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老年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

院应加强对老年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本科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七条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可开设专病门诊。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开设病房,具备提供老年病科急诊诊疗服务的能力。 第八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座椅、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含中医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能够保护患者隐私。三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根据专科特色设置配套的诊断设施、治疗室。建筑格局和设施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病房应设置检查室和中医治疗室,中医治疗室可开展针 灸、火罐、音疗、、中药熏洗、中药外治疗法、理疗等。 第九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设备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可配备中药超声导入治疗设备、针灸设备、经络治疗设备、中医磁疗设备、中药泡洗设备等有助于提高疗效的中医诊疗设备。设备和相关功能检查室应全院共享。 第十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方案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特色疗法开展情况,建立针灸、耳穴治疗、音疗、穴位注射、穴位贴敷、中药外敷、中药熏洗、中药灌肠等老年病科常用诊疗设备操作规范和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经过中医专业培训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 第十二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

足跟痛中医治疗

足跟痛中医疗法 足跟痛是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常见的为跖筋膜炎,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表现为跖筋膜纤维断裂及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近处骨质增生及压痛,侧位X 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 一、足跟痛病因 跖筋膜炎: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筋膜附近处可有骨质增生,形成骨嵴。在侧位 X射线照片上显示为骨刺。后者常被认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临床研究证明它与足跟痛的因果关系很难肯定,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愈。 跟骨后滑囊炎: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治疗方法宜改善鞋型。若滑囊肿胀不消,可以穿刺吸引,并可注入氢化考的松。 跟骨骨突炎: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跑步与足尖站立

1.分型治疗1.肾阴虚型:足胫时热而足跟痛,用六味丸加龟板、肉桂。 2.肾阳虚型:不能久立而足跟痛,用八味丸。 3.挟湿型:重着而肿,用换骨丹、史国公药酒。 4.湿痰流注型:用导痰汤加木瓜、萆薢、防己。 5.气血两虚型:用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 三、营养防治及食疗 1.补充维生素B6,可帮助钙质吸收和预防骨刺的形成。 2.补充维生素C。 3.多食含钙的食物。 4.多食含镁的食物,如蔬菜、谷类、肉类、豆类及豆制品。5.避免食用酒精、咖啡、糖类食品,以防止机体恢复过程中发生的障碍,保护体内矿物质的平衡。 6.川芎、当归猪脚汤:川芎、当归各15克,猪后脚一只。将猪脚与二味中药炖一小时,喝汤吃肉。通经活血,濡养经络。四、注意事项 一、尽量避免穿着软的薄底布鞋; 二、经常做脚底蹬踏动作,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其抗劳损的能力,减轻局部炎症; 三、温水泡脚,有条件时辅以理疗,可以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

中医对老年病的治疗

中医对老年病的治疗 摘要:俗话说:“家有老,是块宝,”一个家庭因为老人的健在而更加的和睦、团结。老年人的健康日益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关心老年人的今天就是关心我们的明天。有着几千年经验积累的传统中医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优点,受到了诸多老年医学研究者的关注。中医护理强调“ 三分治,七分养” ,坚持“ 防重于冶” 的原则,其着重保健养生从根本上防止疾病的发生。并利用药物、针灸疗法、拔罐针灸、推拿疗法、刮痧疗法、敷药法、中药熏洗等中医传统治疗疾病,对老年病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 关键字:老年病中医护理高血压便秘 正文:老年病是指人在老年期所罹患的、与衰老有关并具有自身特点的疾病。老年病有四个特点:1、抗病力差,易感受外邪而发病;2、病重多,病变复杂,变化快;3、治疗棘手,治愈率低,复发率高;4、治疗过程中容易顾此失彼。针对这四个特点中医用药应注意做到:“细观察、勤分析、慎用药、常总结。”老年病包含的疾病范围广泛,大致可分为三类:一、只有老年人才患的病,是在机体老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增龄性失能疾病,如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白内障、钙化性心瓣膜病、老年肺气肿、前列腺肥大等;二、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此类疾病虽亦发于青、中年期但与机体老化明显相关,随增龄发病率逐渐增高,如高血压、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三、老年人的患病率与其他各年龄段人基本相同的疾病,如感冒、外伤、慢性胃炎等。以下为几种老年常见病的治疗: (一)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疾病,老年病人的收缩压常较难降,不易控制,此与老年人大动脉弹性减退,顺应性下降有关。此类患者气虚的多,可有肾虚及中气虚之不同。当代医学者将西医适当处理患者同时存在的临床情况下,在此基础上,口服中医辨证治疗,将其分为两证(实证、虚证)三型(心情型、中风先兆型、肾病型),煎服汤剂,通过观察发现中医有许多药能改善代谢异常,在降压的同时还能影响血流量变和糖脂代谢,从而降低冠心病的发生和死亡率,对冠心病的防止也有重大意义。中医食疗对高血压的护理也非常重要,老年人气血畅不足,阴虚内热,要以健脾补肾食物为主,宜低脂、低胆固醇、清淡素薄、低盐饮食;肥甘厚味之品,鱼肉禽蛋之类皆应少食;多食水果蔬菜。为保持营养可吃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及豆制品类食物。芹菜有降压作用可经常食用,还应注意食物少盐、少食细粮、甜食、肉类。 老年高血压中医护理有穴位按压法和传统养生运动方法(如太极拳、太极扇、八段锦等),耳穴疗法(如常用耳穴的作用及定位、穴位按压的频率及方法等) 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操作简单,经济实惠,其通过对机体、脏腑的整体调治,不仅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达到满意疗效,而且避免了西药降压所致的不良反应。中药足浴法(足浴方选用邓铁涛的足浴方加减、足浴方法等)的降压效果优于单纯用温水足浴或单纯内服基础降压药,尤其是症状改善方而效果显著。 (二)老年人由于身体代谢降低,胃肠蠕动减慢也更加容易发生便秘,如果没有处理得当老年便秘可引起心血管系统、粪便嵌塞等并发症。中医认为老年人便秘以肾虚血少肠燥为主,可以主要通过中药调理,在此基础上也应该根据病人不同的身体状况和并发症给药,更加突出了中药的全面和人性化。中药护理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辨证施护:热秘可给予清热润肠方,可起到泄热润肠通便而不伤正的功效,取药大黄、麻仁、积实、厚朴、自芍、生地、玄参、杳仁等。气秘可给予顺气行滞方,可起到调肝理脾,通便份滞的作用,取药木香、鸟药、沉香、麻仁、大黄、槟榔、积实、佛手、郁金、柴胡等。

中医治疗足跟痛

中医治疗足跟痛 论述 足跟痛是由于足跟的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多发生在久立或行走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长时间站立,运动劳累过度,长时间穿不合适的鞋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可能因为慢性劳损得了骨关节的病。该病主要为足跟骨刺、跖筋膜炎、跟垫痛、跟骨后滑囊炎、跟腱炎等引起的,是会出现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病,以足跟肿胀、麻木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发病原因多与肾亏劳损,外伤和受到寒湿有关。中医学认为,足跟痛多属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因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会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中医治疗足跟痛遵循其治病必求于本之理念,疏肝益肾以生髓充骨、荣养足跟,驱除风寒湿邪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治标治本。 足跟痛的中医疗法 1、药物鞋垫法 花椒、吴茱萸、五味子各等分,研末,按鞋子大小缝制布袋,将药末装入布袋内,封口,放入鞋内,每五天更换袋内药末一次。 2、药物外敷法 可外敷绹宝的中药贴‘足跟骨.方世.贴’。效果也不错。 3、药物足浴法 伸筋草、透骨草、艾叶、川椒、海桐皮、鸡血藤、地龙、川乌、草乌、红花、黄柏各20克,丝瓜络10克,制乳香、制没药各15克。上方加水2500毫升左右,煮沸15分钟,加入白酒100毫升,将药汁放在盆内,熏洗、浸浴双足,每次20分钟,然后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交替按摩足跟10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每剂可用3日。 4、指压按摩法 取穴昆仑、太溪,昆仑在外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平外踝高点,太溪在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平内踝高点。每天按摩早晚各1次,早晨用按揉法,用拇指尖端按在穴位上,向里转三下,向外转三下,每穴5分钟。晚上用按压法,用拇指尖端按在穴位上,一按一抬,每穴5分钟。 如何预防脚足跟痛 1、选择穿轻软合适的鞋子,减轻足跟压力,防止跟骨损伤。减少跟部负重刺激,少站立、少走路,尤其不能刻意去走鹅卵石路,让足跟部充分休息,为以利于损伤的愈合和炎症的吸收。 2、老年人应当防止过度负重及用力,包括控制体重,避免重体力活动。 3、坚持足部锻炼,以增强肌肉韧带的力量和弹力,如赤脚在沙地上行走。 4、对使用外用药的患者,用药前最好用温水泡脚,然后再外用擦剂或膏药。 5、推动足心用拇指指腹先向足趾方向做推动运动,然后向反方向做6-8次,1正1反为一次。 6、滚揉圆球找个健身球或高尔夫球圆形的球类,取坐位,将球踏在脚下,在脚心与足跟间慢慢滚揉,做3-5分钟为宜。

治疗足跟痛的中医方法

治疗足跟痛的中医方法 足跟痛是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常见的为跖筋膜炎,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表现为跖筋膜纤维断裂及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近处骨质增生及压痛,侧位X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 一、足跟痛病因 跖筋膜炎: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筋膜附近处可有骨质增生,形成骨嵴。在侧位X射线照片上显示为骨刺。后者常被认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临床研究证明它与足跟痛的因果关系很难肯定,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愈。 跟骨后滑囊炎: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治疗方法宜改善鞋型。若滑囊肿胀不消,可以穿刺吸引,并可注入氢化考的松。 跟骨骨突炎: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跑步与足尖

站立可使症状加重。骨骺愈合后症状自然消失。一般作对症处理,可使患儿减轻活动,也可用跟垫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 距骨下关节炎: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种创伤性关节炎。X射线照片上前跗窦处,负重时疼痛加重。若保守治疗失效,则应进行跟距关节融合术。陈旧性跟骨骨折或少见的跟骨肿瘤或结核也是足跟痛的原因。足跟以外的疾患引起跟痛症者,有类风湿性脊椎炎,压迫骶神经根的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小腿的胫神经挤压等。 二、中医疗法 中医解析: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病,以足跟肿胀、麻木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足跟痛又称跟骨骨刺或跟骨骨质增生。在中医学属于“骨痹”范畴,发病原因多与老年肾亏劳损,外伤和感受寒湿有关。日久或初起之足跟痛,选择众多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软坚消肿、活血镇痛的中药浸泡或者是外敷足部,不损伤皮肤、无毒副反应。 中药治疗:中医治疗以治根为主,西药只能起到抗炎的作用,跟腱炎是严禁按摩的,按摩后炎症会扩散.建议用中医的治疗方法,采用中药熬治的膏药。找,足跟骨防世贴 三、营养防治及食疗 1.补充维生素B6,可帮助钙质吸收和预防骨刺的形成。 2.补充维生素C。 3.多食含钙的食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