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域文化》机考复习资料

《地域文化》机考复习资料

《地域文化》机考复习资料
《地域文化》机考复习资料

2015年春期《地域文化》课程基于网络的期末考试复习指导

2015年6月制订

第一部分课程考核说明

1.考核目的

考核学生对巴渝文化古今演变的历史过程的掌握程度,考核学生对巴渝文化的内涵和地方性特征的掌握和分析能力,并通过对比考察巴渝文化与我国其他地区性文化的异同,以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勃勃生命力,以加深对重庆文化的理性认识。

2.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网络开始,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适用范围、教材

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为开放教育本科、开放教育专科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程《地域文化》。

考试命题的教材是由张万仪、庞国栋主编《巴渝文化概论》(2014年1月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4.命题依据

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地域文化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细则。

5.考试要求

本课程的考试重点包括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两个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对巴渝文化古今演变的历史过程的掌握程度,考核学生对巴渝文化的内涵和地方性特征的掌握和分析能力。

6.考题类型及比重

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填空题(20%);单项选择题(30%);简答题(30%);论述题(20%)。

第二部分期末复习重点范围

第一编巴渝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编巴渝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1.掌握巴渝文化的历史定位,掌握对巴渝文化的界定,了解古代巴和蜀的关系,掌握巫山人是中华民族的先祖;了解旧石器、新石器时期巴渝大地的文化遗存和巴文化的特征

2.掌握巫山人是中华民族的先祖,了解旧石器、新石器时期巴渝大地的文化遗存,掌握巴文化的特征,一般了解古代巴族的神话传说,了解巴人先祖的记载,了解古代巴国同诸候国的关系及巴国的消亡。

3.了解巴渝歌、《竹枝词》的流传及文人所作《竹枝词》。

第二编巴渝文化精神

1.掌握巴渝文化的大熔炉性,多元性和丰富性,并分析其表现。

2.掌握巴渝文化的封闭性与开放性,并分析其表现。

3.重点掌握巴渝文化的抗争性和坚韧性,掌握陪都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了解抗战陪都众多重要的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文化、艺术、教育、宗教、出版的情况;重点掌握并分析陪都文化精神。掌握陪都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历史意义。掌握红岩精神的基本含义,红岩文艺的组成,掌握红岩精神的特点第三编物华天宝

1.了解巴渝雄奇壮观的自然山水,了解巴渝的主要山脉,高山林区及草场,主要江河峡谷、峡谷溶洞、温泉湖泊,并掌握其特点。了解巴渝的地貌奇观。

2.了解、考察掌握巴渝古代文化遗存。

3.了解、考察、掌握历史文化遗迹、抗战陪都遗存、近、现代革命历史遗迹。

第四编巴渝英杰

1.了解巴渝的远古先圣情况,掌握赵智凤建成一座完备而有特色的佛教密宗道场。

2.了解巴渝辛亥革命斗士,掌握邹容、杨沧白概况;了解并掌握抗战政治人物,掌握毛泽东、周恩来、宋氏姐妹在重庆活动的概况;了解并掌握巴渝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烈士,掌握杨闇公、刘伯承、聂荣臻的概况;了解巴渝实业界精英,重点掌握爱国实业家和平民教育家卢作孚的事迹和贡献。

3.了解古代游历巴渝的大家,近代思想文化名流,教育家和学者,掌握张善子和徐悲鸿、老舍、郭沫若和茅盾,吴芳吉、何其芳、刘雪庵、陶行知、晏阳初的简况。

第五编巴渝风情

1.了解现代的巴人经过无数次“大移民”形成;掌握并分析巴渝人的品格特征。

2.了解巴渝的劳动生产民俗、待工习俗、岁时节令风俗、婚葬习俗,了解重庆地区农业祭祀和禁忌;了解巴渝的休闲娱乐和传统集会。

3.了解重庆市民文化生活,并分析其特点。重点掌握重庆火锅的文化特征。掌握乡土菜的特点。了解重庆服饰、反思重庆麻将习俗。

第六编文苑英华

1.了解巴渝先民的舟辑船筏,了解巴渝人水路和陆路交通的开拓;掌握卢作孚开创民生航运公司及抗战时期长江水运的发展和贡献。了解重庆保路运动,了解成渝、川黔、川湘公路修筑概况,了解抗战时期公路交通状况,望龙门缆车的修建,铁路的拟建和开拓,航空发端;掌握战时航空中心的概况。

2.掌握重庆高速公路概况及“八小时重庆”目标的实现,普通公路的发展,“半小时主城”的概况,了解市区轻轨、登山电梯、客运索道及航空概况等。了解“一环八射”的铁路网络,并分析其重要的作用。

了解长江“黄金水道”运输网、港口群落。

3.了解巴渝的古代建筑及吊脚楼民居的特点,了解石宝寨的建筑特点。了解佛传胜迹、道教胜观、宗祠、会馆及巴渝的城镇建筑。了解重庆的现代建筑,掌握标志性建筑,即重庆人民大礼堂和朝天门广场的概况,了解重庆的桥梁建筑及主要的桥梁概况。

4.了解巴渝远古神话、汉画像石和汉代石阙;掌握三峡诗歌及大足石刻及大佛造像、长江水文题刻概况;掌握川剧五种声腔并存的特点;掌握川江号子及各种民间文艺概况;了解巴渝易学, 重点掌握明清书院、留法勤工俭学的概况,了解民国时期的教育,重点掌握战时重庆教育状况,重点掌握现代教育的发展。

5.了解近代报业的勃兴,重点掌握《渝报》《广益丛报》《重庆日报》《新蜀报》概况;了解抗战时期的报刊及《十报联合版》;重点掌握《新华日报》概况;了解当代报刊的发展;掌握抗战时期的广播:中国之声,了解电视的勃兴和广播的发展;了解图书出版概况;掌握互联网、邮电、通讯等现代媒体概况。

第七编交通与建筑

1.了解巴渝地区的古今交通和建筑。

2.重点掌握巴渝交通与建筑的文化特征。

第三部分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附答案)

1巴渝文化的歌舞艺术最耀眼的是《》。巴渝舞

2巫山是重庆民族文学中独具风采的东方美神和爱神。神女

3巴人初民的图腾为。蛇

4重庆火锅出现于。清末民初

5涪陵是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现在还有其文化节。榨菜

6重庆县城是中国鬼文化的发祥地。丰都

7在水边生活的古代巴族死后的葬俗是。船棺葬

8巴渝传统中关于深明大义的最早故事是关于治水有功,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

9灵山十巫和巫臷国神话反映出是中国原始巫教最早的发祥地。巫山

10巴渝之地是个“移民社会”,据有关史料记载,大规模的移民至少有次。 6

11近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史学大家是合川人。张森楷

12七七事变后,现代教育家亲自入川,创办了重庆南开中学。张伯苓

13十九世纪末期,重庆民族工业在历史夹缝中涌现出以先生为代表的实业救国杰出人物。卢作孚

14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为表彰邹容的革命功绩,授予他“”的荣衔。大将军

15宝顶石刻凿诸佛像上万尊,建成一座完备而有特色的道场。佛教密宗

16宝顶石刻从淳熙六年(1179)起到淳祐九年(1249)止,历时70载,以一僧人之躯,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呕心沥血。赵智凤

17明末,自石柱率军阻击张献忠,被击败,后来坚持抗清。秦良玉

18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积蓄的几万两白银捐献朝廷作为修筑长城的费用。巴清

19巴曼子墓俗称,坐落在渝中区七星岗莲花池旁。将军坟

20重庆溶洞、天坑和石林表明地貌分布广泛。喀斯特

21古称阆水、巴江的是。嘉陵江

22元末明玉珍攻占重庆,建立国。大夏

23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宋玉《高唐赋》写楚王梦见神女而披上神话色彩的山是。巫山

24山是巴渝地貌的主体,约占总面积的。 3/4

25是巴渝文化的源头。巴文化

26流播民间的巴曼子将军的故事反映出巴国与之间的关系。楚国

27据后汉书记载,巴人中的一支在抗击西羌入侵中为汉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板楯蛮

28廪君后裔这支巴人以为图腾。虎

29一位叫巴务相的巴人酋长当上部落首领,大家推为。廪君

30《华阳国志》记载商朝末期,巴人曾经参加的战争。武王伐商纣王

31最早关于巴人的文字记载,是甲骨文关于商朝武丁之妻讨伐巴方的故事。妇好

32《山海经》记述的“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可以推知早期巴人栖息、生活在山脉一带,后来曾向东发展,形成了较大的部落群,再后又向西迁徙,进入四川盆地东部。巫山

33《山海经》称巴人是的后裔。伏羲氏

34上世纪70年代发掘出的小田溪上古巴王陵墓,有14件一套的错金编钟、虎纽錞于、铜钲等乐器。涪陵

35源于巴县(今重庆九龙坡区铜罐驿)冬笋坝文化,其中最具特征的是。船棺葬具

36上世纪中后期考古工作者还在铜梁、江津、合川、大渡口等区县境内发现了年以前的旧石器。 2万

37上世纪中后期考古工作者曾在发掘出距今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丰都

38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巫山县就发掘出距今204万年的被称为巫山猿人的古人类化石“直立人巫山亚种”。龙骨坡

39根据考古学的成果可知,早在多万年前,三峡地区的巫山一带,便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200

40古代巴渝泛指以为中心的巴国广大地区。重庆

41巴渝的称呼不同于巴蜀的是,最初它不是指两个国家,仅仅是《》的代称。巴渝舞

42随着历史的演进,文明的发展,在时期,巴渝文化逐渐形成。秦汉

43合川的的城垣因抗击蒙古铁骑的历史闻名遐迩。钓鱼城

44重庆四大名泉中海拔最高的一处温泉是温泉,又称温汤峡。西

45黄水森林公园位于土家族自治县东北部,濒临长江,为三峡库区腹心。石柱

46位于綦江的我国第二大石林和最古老石林是石林。万盛

47金刀峡得名于传说大夏国将领得金刀之处。张昆

48号称世界第一的大溶斗和最窄峡谷的天坑地缝位于县城70公里外。奉节

49沿岸有“千里画廊”之称的是。乌江

50抗击蒙军的小小合川钓鱼城竟然坚守达年。36

二、单项选择题

1.“巴蛇食象”的传说在远古时代的( A ) 中流传甚广。

A. 巴人

B. 楚人

C. 北京人

D. 蜀人

2. “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前徒倒戈。”这则关于巴人记载出自( B )。

A.《山海经》

B. 《华阳国志》

C.《太平广记》

D. 《世本》

3.从后来的文献中可以看到,( B )资源的所在,是巴人迁徙的目标以及形成巴人聚落的重要因素。

A.水

B. 盐

C.食物

D.土地

4. 巴族的舞蹈出现在古代史籍的记载中的是( C )。

A. 巫舞

B.傩舞

C.《巴渝舞》

D.昭武舞

5. “西南有巴国。大暤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这段关于巴人的起源的远古神话是由( A )记载的。

A.《山海经》

B.《水经注》

C.《太平广记》

D. 后汉书》

6.巴人以( C )图腾。

A. 虎

B.乌龟

C. 蛇

D.兔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竹枝词的作者是( B )。

A.白居易 B. 刘禹锡

C. 苏轼

D. 黄庭坚

8.( B )是陪都文化中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抗战文化中的主角和先锋。

A.诗歌

B. 戏剧

C.小说

D.散文

9. 张善子将自己在日机狂轰滥炸中创作的巨幅作品( B )赠送给罗斯福与国务卿赫尔利。

A.《飞虎图》

B. 《怒吼吧,中国》

C.《精忠报国》

D. 《文天祥像》

10. 下面这首著名的诗歌的作者是( D )。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A. 蔡梦慰

B.刘思扬

C. 杨益言

D.叶挺

11.古代巴族的发祥地和聚居地是( A )。

A. 大巴山

B. 金佛山

C. 山

D. 武陵山

12.古称阆水、渝水的是( A )

A. 嘉陵江

B. 长江

C. 乌江

D. 渠江

13. ( A )因战国时楚国文学家宋玉《高唐赋》中写楚王梦见神女使之披上神话色彩而成为历代文人吟咏不绝的题材。

A. 巫山

B. 南山

C. 金佛山

D. 缙云山

14.( D )通过重庆全境,她诞育了巴渝文明,也见证了巴渝大地的盛衰变迁。

A. 嘉陵江

B. 乌江

C. 合江

D.长江

15.万盛石林位于万盛区南天乡境内,系我国第( B )大石林.

A.一

B.二

C.三

D.四

16.在( C )县城70公里外,有号称世界第一的“大溶斗——天坑”和天下之最的“窄峡谷——地缝”。

A. 武隆

B.巫山

C. 奉节

D.酉阳

17.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正月,农民起义军领袖( C )称帝于重庆,国号大夏。

A. 余玠

B. 韦君靖

C.明玉珍

D. 张角

18.邹容纪念碑位于( C )

A. 北培梅花山

B.江北上横街

C. 渝中区南区公园内

D. 渝中区七星岗

19.1906年初建立了同盟会重庆支部,推 A 为首盟,标志着重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A. 杨庶堪

B. 张培爵

C. 邹容

D. 夏之时

20.1911年,重庆蜀军政府成立后任都督的是( B )

A. 夏之时

B.张培爵

C.朱之洪

D. 向楚

21.刘禹锡勤政爱民,务实办事,倡教兴学,采写《竹枝词》的地点是( B )。

A.忠州

B. 夔州

C渝州 D.江州

22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歌的作者是( D )。

A. 刘禹锡

B. 杜甫

C. 白居易

D. 李白

23.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是( A )

A. 摆手舞

B. 板凳舞

C.狮子舞

D. 龙舞

24. 流传于重庆铜梁境内的舞蹈艺术形式是( D )。

A. 摆手舞

B. 板凳舞

C.狮子舞

D. 龙舞

25.川江船工们在拉纤等劳动生产中产生的说唱艺术是( C )。

A. 川剧

B. 板凳舞

C.川江号子

D. 龙舞

26.重庆川剧最有代表性的是近年来屡获大奖金奖的( C )

A.荆钗记

B.绣襦记

C.金子

D.战洪州

27.全国大佛的前五位中重庆的大佛占了几位( C )

A.一位

B.二位

C.三位

D.四位

28.巴渝神话中最令人震颤的东方美神和爱神是流传千载的( D )

A.女娲

B.天女

C.巫灵

D.巫山神女

29.重庆火锅产生的时代是( B )

A.明代

B.清末民初

C.清代

D.建国后

30.在水边生活的古代巴族死后安葬常用( D )

A.土葬

B.火葬

C.天葬

D.船棺

31.巴渝先民的主要交通形式是( C )

A. 驿路

B.坐轿

C. 水路

D.栈道

32. 巴渝人在异常艰辛的情况,开发和利用(B )水系,带动了巴渝经济的发展。

A.嘉陵江

B. 长江

C.合江

D. 乌江

33.( A )栈道堪称中国最完整的凹槽式栈道遗址。

A. 瞿塘峡

B. 大宁河

C. 金佛山

D. 巫峡

34. 重庆最早的机场为1929年建起的( A )机场。

A.广阳坝

B.白市驿

C.珊瑚坝

D.江北

35. 抗战爆发后,战时中国的航空中心是( D )。

A.上海

B.武汉

C. 昆明

D. 重庆

36.最富有巴渝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是( B ).

A. 四合院

B. 吊脚楼

C. 山寨

D. 会馆

37. 抗战时期是重庆高等教育的鼎盛时期,连同原有和新办的20余所高等院校和专科学校,重庆共有高等院校和专科学校()所

A.40多

B. 50多

C. 60多

D.70多

38.1897年11月,维新人士宋育仁在重庆创办了重庆的第一家报纸是( A )

A.《渝报》

B.《广益丛报》

C.《重庆日报》

D. 《新蜀报》

39. 重庆开埠以后重庆江津人卞小吾自办的一家宣扬民主革命的报纸是( A )

A.《重庆日报》

B. 《广益丛报》

C.《重庆商会公报》

D. 《新蜀报》

40. 1996年正式列入国家“211工程”和“九五”建设规划,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的高校之一的是( A )。

A. 重庆大学

B. 西南师范大学

C. 西南农业大学

D. 西南政法大学

三、简答题

简述古代巴文化遗址。

答: 1.巫山猿人“直立人巫山亚种”及古人类化石

2.大溪文化遗址:云阳县石盘镇龙安村大地坪新石器遗址。

巫山县长江瞿塘峡南岸的大溪发现了公元前约4400~3300年的人类活动遗址,这就是考古学界指称的大溪文化。

3.铜梁文化遗址,属于旧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

此外还有涪陵小田溪遗址、丰都县有烟墩堡遗址、合川区有巴濮文化遗迹。

简述吊脚楼民居的特点。

答:1重庆先民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建筑手法和风格,并巧妙利用“错层、错位、吊层、吊脚、挑层、抬基、贴岩(坎)”等建筑手法,创造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别具一格的吊脚楼民居群。

2整个建筑充分利用巴渝地区的杉木,楠竹等廉价建筑材料,在花费不多的情况下,建筑的上下左右,各个楼层悬收自如。阳台凹廊里出外进,屋檐及挑檐互相参差。

3吊脚楼民居建筑古朴素雅、屋宇重叠、柱脚下吊、廊台上挑,古道盘旋、榕树蔽荫,增强了山地建筑特有的空间层次感。

简述巴渝人的品格特征。

答:1刚勇坚毅、不屈不挠。

2热情豪爽、重义守信。

3兼收并蓄,团结协作。

4开放求新,注重实效。

简述重庆火锅的文化特征。

答:1平民性和包容性。

2独特性和多样性。

3广泛的参与性。

4风格的多样性。

5开放性和创新性。

简述刘禹锡所作的十一首“竹枝词的分类和内容。

答:刘禹锡在夔州三年,得三峡旖旎风光的慰籍,为三峡的竹枝词民歌所打动,采写《竹枝词》,他先作《竹枝词九首》,之后,他又作了《竹枝词二首》。综观刘禹锡所作的十一首“竹枝词”,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五类:

第一,描写爱情的。

第二,描写劳动情景的。

第三,描写山水风情的。

第四,慨叹人世艰难的。

第五,寄托乡思的。著名的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简述邹容和他的《革命军》。

答:邹容1885年生于巴县县城(今重庆渝中区)。他完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富战斗性的宣传革命的著作《革命军》。在该书的“序言”中,邹容署名自称“革命军中马前卒”。

《革命军》洋洋两万言,尖锐地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热情洋溢地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鲜明、系统地描绘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宏伟蓝图,被誉为中国的《人权宣言》,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篇最全面、最系统地倡言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名著。

1903年5月,《革命军》在上海出版,清廷恐慌。1903年六月,《苏报》和爱国学社被外国巡捕与中国警探查封,章太炎被捕,邹容自投入狱,坚持斗争。1905年2月,邹容病逝狱中,年仅20岁。

邹容的《革命军》在专制黑暗的中国不啻是一声惊雷,引起极大震动,唤起了人们的革命激情。《革命军》一经刊行便风行海内外,在短短的几年内重印达29次,发行110万册,占当时革命书籍发行量的首位。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为表彰邹容的革命功绩,授予他“大将军”的荣衔。

简述重庆渝中区解放碑的沿革由来。

答:1941年12月30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二十二天,重庆人民在曾数度一片火海、断壁残桓的民族路、民权路和邹容路三条主干道交叉中心,修起一座蜚声中外的木质纪念建筑物,公议定名为“精神堡垒。该建筑物象征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弘扬御侮的精神。

1947年10月10 日,中国唯一一座全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在原“精神堡垒”旧址落成。定名为“抗战胜利纪功碑”。事前以募捐方式集资,少者二三千元,多者数十万元,既是代表着百万人民之心,也是举国上下在抗战胜利后民族复兴的结晶。

这座用钢筋水泥建造的纪念碑,碑身至少可存百年之久。纪功碑壁内藏有纪念钢管、管内放着本工程设计图样和有关人的签字,并且存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作、报纸、邮票、钞票、照片等。“胜利走廊”刻有罗斯福总统赠与重庆的卷轴译文,八面碑座石壁上刻有国民政府明定重庆为陪都的颁令全文,以及时人所写《抗战胜利纪功碑》碑文。

1950年10月1日,抗战胜利纪功碑被更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刘伯承题写了碑名“人民解放纪念碑”。

简述巴渝的近、现代革命历史遗迹。

答:1邹容烈士纪念碑

2沧白路和张培爵烈士纪念碑

3刘伯承、聂荣臻元帅旧居纪念馆

4红三军司令部旧址

5红岩革命纪念馆

6歌乐山烈士陵园。

简述抗战文化精神的内涵。

答: 1.坚韧不屈,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

2.开放和包容的精神

3.团结友爱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4.大众化国际化的精神。

四、论述题

论述巴渝地区的古人类遗存。

答:(限1000字)第一、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存:

早在200多万年前,三峡地区的巫山一带,便有距今200万年的被称为巫山猿人的古人类化石“直立人巫山亚种”。

第二、旧石器、新石器时期巴渝大地的文化遗存:

奉节人:14万年前的奉节兴隆洞, 已经萌生了现代人类思维制作能力。

合川人:8万年前的,发现距今8万多年的旧石器时期石器制品多件。

铜梁文化遗存。

巫山魏家梁子新石器时代遗址。

云阳县石盘镇龙安村大地坪新石器遗址。

巫山县长江瞿塘峡南岸的大溪发现了公元前约4400~3300年的人类活动遗址,这就是考古学界指称的大溪文化。

源于巴县的冬笋坝文化,其中最具特征的是船棺葬具。

第三、进入文明时期的巴文化,以涪陵小田溪上古巴王陵墓为代表。

论述明清巴渝书院的兴盛对于巴渝文化发展的意义。

答:1.明清巴渝书院的兴盛推动了巴渝教育的发展,传播了文化,为巴渝地区创办了很好的文化教育氛围。

2.明清巴渝书院受政府和科举的影响小于官学,因而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学术天地,涌现了许多热心教育的官绅和卓有眼光的教育家。

3.巴渝的书院还为搜集和保存文化典籍作出了重要贡献。巴渝书院藏书甚多,为提高教育质量,繁荣学术提供了条件。

4.书院的兴盛,促进了重庆教育的发展。宋朝,重庆府所辖州县先后中进士208人,元朝不重科举,统治近百年间,重庆府中进士仅9人。明朝一代,重庆府科举中进士318人,举人1295人。清朝二百年间,重庆府中进士98人,举人1117人,中武进士20人,武举人336人。

论述卢作孚作为爱国实业家和平民教育家主要贡献。毛泽东为什么把他与张之洞、张謇、范旭东一道誉为旧中国实业界“四个不能忘记的人物”?

答: 1.卢作孚是合川人。1921年,卢作孚在任道泸州尹公署教育科长时推行了两项重大的教育改革:一是开展以民众教育为中心,创办通俗教育会以继续推进“五四”以来的文化运动的全面展开;二是以整顿川南师范学校为中心,彻底改变川南地区的落后教育制度,进行先进的教育实践。在创办了“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后,卢作孚开始了成人教育的尝试,大大提高了职工的技术水平和基本素质。1930年卢作孚在北碚创办了新式中学——兼善中学。同年,他在北碚正式创办了中国西部科学院,对四川和重庆的工农业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这是他作为平民教育家的贡献。)

2.1926年5月,卢作孚在重庆成立“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并在上海打造名为“民生”的新船。7月23日“民生”轮抵达合川,从此开始了重庆合川间的定期航运。由于营业兴旺,信誉大增。公司相继订造新船,又开辟了渝涪、渝宜、渝叙等线。卢作孚以民生公司为纽带,用川江航运的商业语言表述了一个探索国家出路的巴渝地方精英的思考和抗争。

3.抗战时期,国难当头,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支撑了关系国家命运的大撤退,创造了长江航运的奇迹,为事关国家命运的大撤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1950年6月,卢作孚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香港党组织的缜密安排下,秘密离港回到北京,并先后将被劫持到台湾和留在香港的轮船近二十艘(约值五千多万美元)驶回广州,完成了保产的任务。1952年2月8日,卢作孚在重庆遽尔逝世。毛泽东把他与张之洞、张謇、范旭东一道誉为旧中国实业界“四个不能忘记的人物”。

地域文化 贵州地域文化 全部答案

填空 1.贵州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行政区划变更过程中逐步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2011年全省共有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和250个民族乡。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贵州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大力发展消费品生产,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贵州各类艺术表演团体创作、演出了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其中黔剧《秦娘美》、《奢香夫人》,花灯剧《七妹与蛇郎》,舞剧《蔓萝花》等,在省内外引起较大反响 4.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5.构建和谐贵州,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公平正义的、诚信友爱的、充满活力的、安定有序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贵州。 6.贵州的农产品分布,黔西南主要有茶叶、甘蔗、柑橘、芭蕉。 7.中共贵州省委高度重视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认真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8.贵州的史前文化以观音洞文化为代表。 9.贵州的农产品分布,黔东南主要有水稻、油菜、椪柑、西瓜。 10.贵州省工商业联合会是贵州省委、省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是省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 11.贵州目前已建立的自治州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2.山地草地资源也较多。草山草坡最多的是黔南和黔东南,最少的是贵阳和六盘水。 13.贵州民族语言基本上属于汉藏语系中的普通话、苗瑶、壮侗、藏缅等语族。各民族不仅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在本民族内部进行交流,而且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同胞还通晓和使用汉语普通话,并作为交流的基本工具。 14.贵州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是从农村推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 15.贵州工业的结构比例1978年是资源开发型的重工业占优势,到2011年从轻重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来看,重工业仍占优势。 16.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7.贵州境内的国防科技工业,以航空工业、航天工业和国防电子工业三大工业为主,并有航空机械、军需军械、核燃料等工业部门组成。 18.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根据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具有一定的思想品德,发展体力和智力,从而成为为社会服务的人。 19.贵州西部有乌蒙山,为北盘江、乌江、赤水河和牛栏江的分水岭,最高峰是韭菜坪,其景观被称为“天上石林 20.明初,元宵唱灯、跳灯、说书、唱书等娱乐形式以及地戏、花灯舞、傩舞等扎根贵州,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屯堡文化”。 21.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2.贵州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1.9%,碳酸岩总厚度占沉积盖层总厚度的70%。 23.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贵州共有56个民族成分。其中,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白、回、壮、蒙古、畲、瑶、毛南、仫佬、满、羌18个民族为贵州的世居民族。在全省总人口中,少数民族占36.11%。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是苗族。 24.中共贵州省十届十次全会提出的“十二五”时期“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 两大战略,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奋力后发赶超,贵州的发展必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而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25.贵州森林资源丰富,2011年,森林覆盖率达41.5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布以黔东南最多,其次是黔南,最低是六盘水和安顺。 26.贵州的黄果树景区和龙宫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旅游景区。 27.目前贵州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8个民族。 28.20世纪60 年代初,周恩来用“山川秀丽”来评价贵州的“地”,用“气候宜人”来评价贵州的“天”,用“人民勤劳”来评价贵州的“人” ,不仅对贵州省情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还看到了贵州“必将后来居上,大有希望”的美好开发前景和巨大发展潜力。 29.贵州北部有大娄山,是赤水和乌江的分水岭。东北部有(武陵)山,乌江和沅江的分水岭,主峰为梵净山,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0.1955年2月,贵州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产生了贵州省人民委员会。这是贵州省级国家行政机关,又是省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除了履行相应的职能外,还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管理。 31.1964-1978年贵州成为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国家投资近百亿元建成了航天、航空和电子三大国防科技工业基地。 32.在贵州目前自治州中唯一的一个自治县是三都水族自治县。 33.在思想建设上,中共十五大以后,贵州重点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定。 34.贵州中部有苗岭,山脉呈东西走向横亘贵州中南部,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主要山脉是雷公山,被誉为中亚热带宝贵的“物种基因库”。 35.毕节市管辖的1个自治县是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36.贵州日照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西部多、东部少,最少的在北部大娄山区。在时间分布上,日照时数夏季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 37.明代王阳明在贵州悟出“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学术思想,形成“阳明文化”现象。 38.1949年11月28日,中共贵州省委机关报《新黔日报》正式出版发行。 39.贵州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以上;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以下。 40.贵州省2011年常住人口为3469万人,人口密度为240人/平方千米。 42.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方式已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旅游业的产业形态已由单一的观光型转向多元化的度假型、休闲型、探索型、商务型;自然生态旅游、文化遗产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节庆旅游、赏花旅游、探险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颇受旅游者欢迎。 43.开宝七年(974年),矩州彝族首领普贵以所领矩州归顺朝廷,宋太祖敕书:“惟尔贵州,远在要荒……”,这是“贵州”名称首次见于文献。 44.贵州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按三次产业的排序在1999年实现了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 45.贵州在城镇建设过程中,根据山区实际,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原则,小城市建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46.贵州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技术起点和技术水平较高,技术工艺先进,生产设备精良,已形成军用产品和民用产品结合,机、电、光一体化,科研、生产、经营综合化的科技工业体系。 47.目前遵义市管辖的2个自治县是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48.贵州的气温年变化幅度较小,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在3~之间,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多在22~之间,为典型的夏凉地区。 49.《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已发展成为“耕田,有邑聚”的农耕社会。 50.截至2010年,贵州共有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工商联7个民主党派贵州省地方组织和1个工商联贵州地方组织。 51.战国时期,贵州已形成包括青铜、陶瓷在内的独特“夜郎文化”。 52.贵州解放后全省工业加快发展,形成了许多特色行业。主要是以西电东送为标志的能和资源深加工工业、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烟酒为特色的食品工业、以民族药品开发为代表的医药制造业。 5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54.贵州的农产品分布,黔东北主要有甘薯、油菜、花生和板栗。 填空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建筑空间布局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建筑在空间上的分布;建筑结构是指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关系;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的整体外在表现。 1、从建筑布局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布局。这是因为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居民心理。(2)欧洲城市中心→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反映了西方城市发展一般都是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逐步发展而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3)中国城市中心→围绕衙门、中轴线四方布局:如故宫,反映了我们国家很早就将“天圆地方”的文化理念融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 2、从建筑结构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使我国民居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如东方园林讲究园林构景的层次,追求的是“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并通过回廊、门洞以隔景、障景等艺术手法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园林道路设计上讲究“避直求曲”,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表达方式上的“含蓄”。正如说“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称之为“交流”,而外国人则认为是“探险”。 (2)西方文化外向、开放,民居往往没有围墙,园林注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园林“道路”设计直率、明朗、和盘托出。反映了西方文化性格上的“外向”和表达方式上的“直白”。 3、从建筑风格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式宫殿建筑的红墙、黄瓦、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等,注重“神似”,反映了东方建筑艺术充满了想象力,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以意传情”,对美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理解。西方式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修剪整齐的园林绿地,重视尺寸比例,务求逼真,注重“形似”,反映了西方文化务实的一面。东方古典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的教堂表现宗教的崇高和庄重。 (2)中国民居讲究院落(如“四合院”)的一统和大家团圆;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讲究户外休闲。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建筑也别具一格。 4、从城市建筑变化还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变化:如银川西夏历史建筑先有中式风格,因为银川西夏历史时期正值唐宋中原文化的鼎盛时期,受中原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多表现为中式风格。后来受宗教传播的影响,又有伊斯兰风格,如“清真寺”,城市建筑布局也多围绕寺庙发展。现代银川又出现了许多高楼大厦,城市布局沿主要铁路、国道和城市交通干道布局,这反映了内陆城市发展与陆路交通的密切联系,说明了现代文明的影响。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作者:————————————————————————————————日期: ?

地理科学导论 第一章地理学概述 第一节地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地理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体的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理";地理学,是研究"地"的"理";"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表层空间。更具体的说,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表层中发生的空间尺度的现象、过程、机理和规律等的的学科。 人地关系就成为研究地理学的核心。 ●二、地球表层系统与地理环境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地球表层的圈层组成主要有五部分的内容: 1.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岩石部分,包括地壳的全部和地幔的一部分。岩石圈的表层还可分为土壤圈和沉积岩石 圈。 2.水圈水圈即指地球表层中的各种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以及岩石、土壤孔隙中的地下水,最大 厚度约20公里左右。地球上的总水量为138,600km3,海洋水占96.5%,面积占71%,陆地淡水占3.5%(其中冰川占1.74%,地下水占1.7%),地表淡水仅占0.6%。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的形式进行周而复始地循环,有其大循环与小循环。 3.大气圈大气圈即指地球的气体部分。从上到下主要分为:电离层——中间过渡层——平流层——对流层。对 流层的厚度约为8—18km,平流层厚度为从对流层顶到50km,中间层为从平流层顶到85km,逸散层为从85km往外的空间范围。电离层又可分为三层,最外的层次称为逸散层,次外层称为暖层. 大气中氮、氧成分占99%(N2占78%,O2占21%),此外还有少量的Ar、CO2、O3、H2O以及微粒物质。对流层中集中了大气成分的3/4,其中99. 9%的大气集中于大气层50km高度以下。 4.生物圈生物圈即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其中绝大多数生物都集中生活在岩 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相互接触交融的地带,大致在地面、水面上下100—200米范围以内。地球上有动物100多万种,植物有34万种,微生物4万种,植物占生物有机质量的90%。 5.人类圈人类圈又称为智慧圈、技术圈、文化圈等,指人类及人类所创造的人工物质环境。"智慧圈"的概念是前苏联 学者维尔纳茨基在1945年提出的。他认为:"智慧圈是地球新的地质现象,在这里首次成为巨大的地质力量。他能够而且应该以自己的劳动和思想改造自己的生存领域,与过去比较是根本的改造" 。人类虽然也是生物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是由生物进化而来的,它具有新的,自己所独有的特性,因而,使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圈层与生物圈分开,但是却渗透于自然演化形成的生物圈,二者相互共存。它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对象。 (二)各圈层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是一个整体。各圈层间不是绝对的、彼此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但除了固体岩石圈和大气圈以外,其他圈层也不都是处处连续的。因此对各个圈层的划分应从宏观上、整体上相对的去理解。 1.地球各个圈层构成了地球表层系统。 2.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与物质转换与循环(1)物理循环:大气、海洋的环流及其相关联的热量输送、水分循环;地壳升降、平移运动及其带来的物质、能量循环等过程。(2)化学循环:岩石、矿物溶解成分以及其在土壤中的循环;大洋中的碳酸盐等的沉积过程;大气中氧气的生成与消耗过程。(3)生物循环: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生物之间的食物链等与生命活动相联系的过程。(4)所有这些的循环过程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作用影响到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能量平衡、转化与循环。 (三)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与基本特征 1.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指各要素组成部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的稳定的分布与配置关系。 分层结构:各自然地理要素按照环境条件而发生的垂直方向上的分异,各自集中于地球表层的一定空间部位形成的空间结构。上下圈层结构、表面的垂直地带性。地域结构:地球表层的地域分异,及其形成的地域子系统的次一级地域单元之间通过地域联系而形成的空间结构。包括了自然地域系统、人类社会的政区系统。自然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特征;海陆梯度地带性特征;自然地理区划

《地域文化》参考答案

《地域文化》网上形考任务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 (1/20)、雷州人对石狗的崇拜是d)。(2分) A、自然崇拜 B、祖先崇拜 C、图腾崇拜 D、神灵崇拜 (2/20)、“淋罐”是潮汕工夫茶“八步法”的(c)。(2分) A、第五步 B、第八步 C、第七步 D、第六步 (3/20)、“自梳女”是(a)地区的一种奇特婚俗。(2分) A、珠三角 B、东江地区 C、海陆丰 D、韶关 (4/20)、广东(c)妈祖庙为省内最大的妈祖庙。(2分) : A、汕尾 B、珠海 C、南沙 D、澄海 (5/20)、客家人居住的房屋,多冠以“XX堂”,此即所谓“堂号”。这个堂号其实就是(a )。(2分) A、姓氏标志 B、家族标志 C、行业标志 D、籍贯标志 (6/20)、潮剧,又称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尤以(a)表现突出的地方戏曲。(2分) A、丑生 B、武生 C、花旦 D、小生 (7/20)、根据专家的观点,“客家人”这一称谓,获得官方定称是在(b)。(2分) A、两汉时期 B、明清时期 C、两宋时期 D、唐宋时期 (8/20)、中国由北而南最大规模的“移民潮”发生在(b )代。(2分) A、秦 B、宋 C、唐 D、汉

(9/20)、妈祖圣诞,也称“天后诞”,是在农历(a )举行。(2分) / A、三月二十三日 B、三月二十六日 C、三月二十五日 D、三月二十四日 (10/20)、2007年,首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华侨文化项目是(c)。(2分) A、客家围龙屋 B、广州西关大屋 C、开平碉楼与古村落 D、潮汕百凤朝阳 (11/20)、“候茶”是潮汕工夫茶“八步法”的(b)。(2分) A、第一步 B、第四步 C、第三步 D、第二步 (12/20)、两晋,特别是东晋末年(约公元317年前后),是一次较大规模的中原汉民南下大迁移,也是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波聚量,这被称为(d)。(2分) A、青徐流人 B、乌衣南渡 C、司豫流人 D、衣冠南渡 (13/20)、在(d)的婚礼仪式中,保留传统“六礼”的内容较多,保持传统习俗的程式比较多。(2分) A、广府民系 B、岭南少数民族 C、客家民系 D、潮汕民系 (14/20)、文白异读是(a)的特色。(2分) ( A、潮汕话 B、壮侗语系 C、广府话 D、客家话 (15/20)、岭南画派“岭南三杰”指的是(c)。(2分) A、高剑父、高奇峰和关山月 B、高剑父、高奇峰和林风眠 C、高剑父、高 奇峰和陈树人D、高剑父、高奇峰和黎雄才 (16/20)、珠江三角洲沿海居民所说的“黑胶绸”,实际是指()。(2分) A、夏布 B、竹布 C、薯莨布 D、蕉布

地域文化2

一、单选 1、( )福建已能制造远洋木船,驶往印度和南洋。 东晋后期 南朝时期 唐代 宋代 2、福建年画产地主要集中在泉州、漳州、福安、福鼎等地,其中以()年画最为有名,它既有北方年画之粗犷,又兼有江苏年画之秀丽。 泉州 漳州 福安 福鼎 3、闽南每年寿诞之日早晨,全家老少都先食(),表示托长辈之福,儿孙自能长寿。之后,儿孙辈开始向过寿者祝寿。 甜寿面 甜寿饼 寿桃(面制品) 寿龟(面制品) 4、宋代蔡襄撰写的( )不仅为我国第一部果树志专著,也是流传下来的世界上最早一部果树栽培学著作。 《荔谱》 《荔枝话》 《茶录》

《荔枝谱》 5、由于()对闽学有重要贡献,人称他为“闽学干城”。 蔡元定 黄干 陈淳 真德秀 6、“做七”在福州丧俗中最为重要。人死后每七天就要一“祭”,称“做过七”。至四十九止,一共要做七次。()是规模最大的活动,届时发讣告遍告亲友,请其参加唁吊。 “头七”或“二七” “三七”或“四七” “四七”或“六七” “五七”或“七七” 7、( ),福建经济高度发展,人口急剧增长,山区被大规模开发,农业上实行精耕细作,经济作物如葛麻、甘庶、茶、荔枝等都得以大规模种植;手工业中,以造船业、制瓷业为最。 唐末五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8、清代福建最著名的两个画家为() 上官周、华嵒 上官周、黄慎 华嵒、黄慎 翁陵、华嵒

9、()爱唱山歌,因此其婚嫁也离不开唱歌,如“作表姐”“亲家伯”都是男女双方表现唱歌水平的活动。 闽西客家 闽南回族 福州蒙古族 闽东畲族 10、明代()将其离经叛道思想引进史学研究中,其《藏书》、《续藏书》、《史纲评要》等史学著作,表现出力主解放,不囿传统的史学观。 李贽 谢肇淛 曹学佺 赵弼 11、泉州( )长811丈(约2300米),把闽南的安海和水头之间原来以舟渡往来的五里海湾连接起来,被认为“天下无桥长此桥”。 洛阳桥 安平桥 镇安桥 虎渡桥 12、明代统治者厉行海禁二百年之久,但位于( )的月港依然帆樯如栉,海外客商汇聚,成为全国最大的走私港。 晋江 龙海 厦门 东山 13、()依山傍海,城墙全长1733米,高5.3米,上有矮墙827个,警铺13座,敌楼18座,城门四洞,其东、西、南三门城楼雄视海疆,整个城墙如巨蟒盘旦在山坡。城内依山势铺设的石街逶迤南北,整个古城规模宏恢,费

地理学思想史考试思考题复习题-完整版--

一、地理学、地理学史、地理学思想史的区别与联系? 从概念来看: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综合学科。地理学对人地关系的研究着重是空间关系。 地理学史是对地理知识的记录积累、地理知识表示形式、地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地理学发展史是研究人类认识和利用地理环境的历史,以探讨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及其规律研究全人类认识地理环境的历史,是世界地理学史或称地理学发展史;研究各个地区、民族或国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是该地区、民族或国家的地理学史。地理学发展史,可以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阶段。地理学史具有地域性、综合性的地理学,其历史有自己的独特性。地理学史有三个主要方面,它们可以结合研究,也可以分别研究。1、地理发现史;2、地理图籍史;3、地理学思想史 地理学思想史它是人类对其居住地球表面认识的历史,是地理学学说(包括假说和预测)的发展史。探索和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与“科学史学”中的“学科史”之间的边缘科学。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 联系与区别:地理学史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自然科学史和社会科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地理学思想史则是地理学史的一部分,研究地理学研究中产生的相应思想及理论体系的思想发展历史,它不能说是一门科学,而是在地理学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相应思想。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地理学可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分支。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貌、土壤等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土地利用与覆盖以及生态环境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人文地理学包括历史地理学、文化与社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包括对农业、工业、贸易和运输的研究)和城市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则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采用计算机建模和模拟技术实现地理环境与过程的虚拟,以便于对地理现象直观科学的分析,并提供决策依据。 地理学史是地理知识的记录积累、地理知识表示形式、地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 地理学思想史是探索和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与"科学史学"中的"学科史"之间的边缘科学。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内容主要包括:

地理学思想史-克拉瓦尔

地理学思想史 第一章绪论 1.何谓“历史的演化观点”和“时期独特说”?请问就现代史学方法如何整合这两个观点? 2.为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界对科学史发展观的看法,由直线型的进步论转为引介科学家们对基本假设变迁的研究? 3.试说明费耶罗班的“思想动态性”。 4.科学知识的定义逐渐发展为民族科学知识的原因何在? 5.一本书作者来看,西方地理学的发展有哪几项主要地理概念? 第二章古希腊时期的地理学 1.人称历史学之父,也是传统地图学与区域描述的创始人希罗多德,在公元前5世纪如何利用阿那克西曼的发展的伊奥尼亚地图作研究? 2.公元前5世纪的巴门尼德对地球新观念的贡献是什么? 3.试述埃拉托色尼与托勒密对地理学发展的贡献。 4.试述罗马时代最好的区域地理学者斯特拉波对地理学的贡献。 5.试述人称“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对地理学发展的贡献。 6.为什么在西罗马帝国结束之前,最好的古希腊地理学者已被社会忘记? 第三章中世纪与现代初期的地理学 1.葡萄牙、西班牙航海探险与蒙古人远征西亚至欧陆两事件与地图学发展的关系如何? 2.托勒密理论再发现的时代背景及其历程与其影响是什么?

3.基督教在13世纪开始,在传统认知及实践方式上有哪些改变? 4.试述改革后的基督教对地理学发展的影响。 5.试述阿拉伯地理学者们在地理实察及人文地理学上的贡献。 6.试述17世纪瓦伦纽斯的主要著作,以及牛顿如何彰显瓦伦纽斯对地理学的贡献。 第四章启蒙运动与地理学 1.试述科学在17世纪初期的发展、中期的进程与末期的结果。 2.说明18世纪地理学的发展过程。经理哪五个脉络? 3.说明欧洲现代国家与科层体制发展的关系? 4.17——18世纪耶稣会教士对中国地图绘制有何贡献? 5.17——18世纪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家族结合三角测量与天文测量等技术,对法国及欧洲的制图有何贡献? 6.为什么17——18世纪地图学者与地理学者同义?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展出两类地图学者? 7.18世纪地图学者用三角测量技术可得相对点的位置,若要知绝对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8.18世纪时康德对解除地理学认同对危机有何贡献? 9.试述18世纪在创造论的学术环境下,地理学相关领域的发展。 10.试述18世纪地理学野外实察的需求及影响影响野外实察发展的学者? 11.18世纪的英、法两国是地图学发展最好的国家,但为何在19世纪期间德国在现代地理学发展中却取得领导地位?

2015巴蜀地域文化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

2015巴蜀地域文化期末复习资料 一、单选 1、(A)的《登幽州台歌》完全摆脱六朝绮靡余风,恢复魏晋风骨。 陈子昂 李白 杜甫 温庭筠 2、(A)是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其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 密宗 华严宗 净土宗 3、(A)是我国迄今所见最大的商周青铜铸件,也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同一时代最大的青铜像 青铜立人像 青铜头像 纵目人像 青铜面具 4、(A)是最早把西南边疆地区下层社会的风貌和异国人民在殖民地统治下的生活殆尽现代文学创作中的作家。 艾芜 阿来 巴金 王蒙 5、“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这是(C)赞颂蒙茶的一句诗,有口皆碑,现在仍广为传颂。李白 杜甫 白居易 苏轼 6、1835年,在今四川自贡市境内,钻出了井深1001.42米的(D),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 焱海井 自流井 贡井 深井 7、1835年,在今四川自贡市境内,钻出了井深1001.42米的(A),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口超

千米深的盐井。 焱海井 自流井 贡井 压井 8、1921年,原国民政府四川省省长(D)卸任回乡办教育,对职业教育起到很好的倡导作用。 吴玉章 蔡元培 黄复生 张澜 9、1931年,三所学校合并组成国立四川大学,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B)。 成都大学 华西协和大学 公立四川大学 成都师范学校 10、1997年(A)从四川分出,成为中央直辖市。 重庆市 涪陵市 万州市 达州市 11、20世纪初,英、美、法等国的传教士也在四川各地开办教会学校。1910年,美国等传教士在成都华西坝开办了(C) 尊经书院 四川大学 华西协和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12、被誉为东方文化的明珠,与云岗、龙门、敦煌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石刻的巴蜀地区著名石刻是:(B)。 广元千佛崖 重庆大足石刻 乐山凌云大佛 巴中石刻 13、东汉的《击鼓说唱俑》,它出土于(C),是最能体现四川艺术诙谐幽默特色的作品。成都青城山 峨眉山 成都天回山 三星堆遗址

地域文化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 巴文化是巴渝文化的源头,随着历史的演进,文明的发展,在秦汉时期,巴渝文化逐渐形成,呈现出范围更广泛、内涵更丰富的特征。 2.巴渝的称呼不同于巴蜀的是,最初它不是指两个国家,仅仅是巴渝舞的代称,后来泛指以重庆为中心的巴国广大地区。 4.根据考古学的成果可知,早在200多万年前,三峡地区的巫山一带,便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 5.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巫山县龙骨坡就发掘出距今200万年的被称为巫山猿人的古人类化石“直立人巫山亚种”。 6.上世纪中后期考古工作者曾在丰都发掘出距今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还在铜梁、江津、合川、大渡口等区县境内发现了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7.源于巴县(今重庆九龙坡区铜罐驿)冬笋坝文化,其中最具特征的是船棺葬具。 8.上世纪70年代发掘出的涪陵小田溪上古巴王陵墓,有14件一套的错金编钟、虎纽錞于、铜钲等乐器 9.《山海经》称巴人是伏羲氏的后裔,从它记述的“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可以推知早期巴人栖息、生活在巫山山脉一带,后来曾向东发展,形成了较大的部落群,再后又向西迁徙,进入四川盆地东部。 10. 后世多以的槃瓠、板楯、廪君后裔为巴人先民的三支主源。 11.今日之重庆,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其东西长约470公里,南北长约450公里,总面积达8.2 万平方公里, 14.元末明玉珍攻占重庆,建立大夏国。 15. 巴渝文化特色鲜明,其实质之一是大熔炉性与多元性。 16.山,成为巴渝地貌的主体,约占总面积的3/4 。 17.重庆域内江河众多,长江干流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在重庆境内流程665公里。 18、长江山峡是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19、重庆溶洞、天坑和石林表明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 20.黄水森林公园位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东北部,濒临长江,为三峡库区腹心。21.乌江的山美水美,沿江景致美如画卷,从酉阳县龚滩镇到万木乡一段,长60多公里,是乌江山水风光的精华所在,所以乌江沿岸有“千里画廊”之称。22.大宁河小三峡,是宁河下游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的总称。23.巴曼子墓俗称将军坟,坐落在渝中区七星岗附近莲花池旁。 24. 宝顶石刻从淳熙六年(1179)起到淳祐九年(1249)止,历时70载,赵智凤以一僧人之躯,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呕心沥血,终于在宝顶山上凿诸佛像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三、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建筑空间布局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建筑在空间上的分布;建筑结构是指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关系;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的整体外在表现。 1、从建筑布局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布局。这是因为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居民心理。(2)欧洲城市中心→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反映了西方城市发展一般都是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逐步发展而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3)中国城市中心→围绕衙门、中轴线四方布局:如故宫,反映了我们国家很早就将“天圆地方”的文化理念融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 2、从建筑结构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使我国民居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如东方园林讲究园林构景的层次,追求的是“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并通过回廊、门洞以隔景、障景等艺术手法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园林道路设计上讲究“避直求曲”,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表达方式上的“含蓄”。正如说“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称之为“交流”,而外国人则认为是“探险”。 (2)西方文化外向、开放,民居往往没有围墙,园林注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园林“道路”设计直率、明朗、和盘托出。反映了西方文化性格上的“外向”和表达方式上的“直白”。 3、从建筑风格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式宫殿建筑的红墙、黄瓦、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等,注重“神似”,反映了东方建筑艺术充满了想象力,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以意传情”,对美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理解。西方式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修剪整齐的园林绿地,重视尺寸比例,务求逼真,注重“形似”,反映了西方文化务实的一面。东方古典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的教堂表现宗教的崇高和庄重。 (2)中国民居讲究院落(如“四合院”)的一统和大家团圆;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讲究户外休闲。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建筑也别具一格。 4、从城市建筑变化还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变化:如银川西夏历史建筑先有中式风格,因为银川西夏历史时期正值唐宋中原文化的鼎盛时期,受中原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多表现为中式风格。后来受宗教传播的影响,又有伊斯兰风格,如“清真寺”,城市建筑布局也多围绕寺

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重点 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已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地理学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①社会性。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②区域性。区域性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人文现象的地理位臵的研究,他的恩不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特征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理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的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③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 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与研究地球表面的人文要素的学科都有密切关系。 ⒊古代、近代、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

地理学思想史论文最终版

地理学思想史论文: 浅谈对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 摘要: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地理学研究什么?)一直是在地理学产生后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困扰所有地理学家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深入认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将更有助于我们学习地理学。本文将由对不同时期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来谈到如何认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关键词:不同时期、研究对象、认识 正文:华中师大刘盛佳认为地理学的发展阶段主要分为萌芽时期、初创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四个时期,美国学者普雷斯顿.詹姆斯则认为地理学发展包括古典时期、近代时期与现代时期三个主要时期。本文采用的是詹姆斯的分类方法。 一、古典时期(19世纪中期以前) 古典地理学的思想线索和所有其他学术领域的线索交织在一起的,这一时期是人们对地球的初级探索阶段,无论是数学还是文学都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最初,人们在日常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开始思考并发现地理问题,总结地理规律,从而形成了早期的地理学思想。如从地球形状扁平到圆后来又到球,从柏拉图的直觉理论到亚里士多德的注重观察事实,到埃拉托色尼提出地理学并计算出地球圆周长度。到了中世纪,虽然不同宗教对地理学产生了影响,但总体来说,人们开始交流,出现了马可波罗、伊本巴图塔、玄奘等旅行家,航海和制图等技术也有了显著改进。而后,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旅行获得了空前的大量新资料及制图成就,对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总而言之,这一时期以地理学知识的描述性记载为主。 二、近代时期(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近代时期也称新地理学时期,是从1874年开始在德国大学里建立地理教席算起的。自此德国地理学就传播到了法、英、俄、美等国。洪堡和李特尔被认为是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和科学地理学的开山大师,是从古典地理学到新地理学之间继往开来地人物。洪堡遍历美洲、西欧、北亚,根据大量观察,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了自然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李特尔则探究了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始祖。 三、现代时期(二战以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产生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第一、某种地理思想产生的地理环境背景 在不同地域居住的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他们的周围世界会有不同 的看法。例如,“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商朝,它的国都位于它的东、南、西、北各方诸侯国之中,因此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同时它 又是政治、经济的中心。这些看法通过总结上升为理论,就会出现不同的学说和学 派。古代中国和西方地理学的分立,便打上了环境的深刻烙印。近代各国地理学 方向的差异,也同地理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 但地理学本身是以它为直接对象的。因此,研究地理学的思想,如不考虑一种学 说、理论和方法出现的环境背景,将不会得出具体而生动的结论。 第二、某种地理思想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均 有与之适应的上层建筑,其中包括文化、教育和科学。从地区上看,社会经济造成 了科学中心的变动。从古至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经历了五次大转移,其路线和高 潮期依次为:四大文明古国特别是古希腊和古中国(16世纪以前)~意大利一英国一法国)一德国一姜 国(1920至今)。地理学也不例外。地理学中的自然现象的研究,是人类对客观自

巴蜀地域文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巴蜀地域文化试题 2012年1月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得分评卷人 一、列举题(每题5分,共30分) 1. 请简述什么是四川路。 答:公元1001年(北宋真宗咸平四年),北宋政权将巴蜀故地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总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至此"四川"正式得名。 2.请列举四川从古到今的6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答:司马相如《子虚赋》、《天子游猎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蜀道难》等;苏轼《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郭沫若《女神》、;巴金《激流三部曲》、《随想录》;沙汀《淘金记》;艾芜《南行记》;周可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3. 请列举诸葛亮治蜀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继续推行联吴拒魏政策、实行法制、重视人才、任人为贤、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南征、北伐。 4.请列举15处四川的风景名胜古迹。 答: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黄龙溪、金沙遗址、大足石刻、乐山大佛、三星堆、瓦屋山、碧峰峡、白龙宫、龙池风景区、黄龙寺、剑门蜀道、蜀南竹海、四姑娘山、武侯祠、稻城、卧龙保护区、蒙山、海螺沟、杜甫草堂、罨画池、沪沽湖、望江楼、米亚罗、西岭雪山、九寨、贡嘎山、天台山、西岭雪山、白龙湖、诺水河、龙池、二滩、海螺沟、合江佛宝、盐亭高山、剑门关、七曲山、广元天台、二郎山等。 5.请简述落下闳及其太初历。 答:落下闳(大约公元前156~前87年),中国西汉著名的民间天文学家,字长公,巴蜀阆中(今四川阆中)人。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4年),为了改革历法,征聘全国文学家。落下闳经同乡谯隆推荐,由故乡来到京城长安。改革历法的工作由太史令司马迁主持。经过反复讨论,决定采用落下闳、邓平的改革方案,并由落下闳进行运算工作,于公元前104年制定出一部新历。新历已具备了气朔、闰法、五星、交食周期等内容。它首次提出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的原则和135个朔塑月中有23个食季的食周概念,并建立了一套推算五星位置的方法,为后世历法的树立了范例。新历优于同时提出的其他17种历法。汉武帝决定采用新历于地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新历因而被称为太初历。太初历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历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地域文化答案

一、单项选择(下面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齐鲁立国前,在今山东地区生活的土着居民是( b ) A、沂源人 B、东夷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2.继黄帝之后,担任夷夏部落联盟的盟主的是( a ) A、颛顼 B、帝喾 C、蚩尤 D、尧 3.齐景公时期,曾入鲁问礼的一位齐国着名的政治家是( d ) A、管仲 B、鲍叔 C、宁戚 D、晏婴 4.在齐宣王时期,曾对齐国政治进行批评,使齐宣王“勃然变乎色”,“顾左右而言他”的一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子 5.“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 A、《管子》 B、《墨子》 C、《论语》 D、《公羊传》 6.齐国成为春秋首霸时的国君是() A、齐威王 B、齐桓公 C、齐景公 D、齐宣王 7.墨子思想的核心是() A、非攻 B、兼爱 C、节用 D、尚贤 8.孟子的政治理想是() A、王道 B、霸道 C、中庸 D、法制 9.公元前506年,吴国伐楚。吴王拜孙武为主将,率军与楚军进行决战的地点是() A、汉水 B、姑苏 C、柏举 D、涢水 10.在抗倭战斗中,戚继光根据当地丘陵众多、河渠纵横的情况,创立了在战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A、“八阵图” B、“连环阵” C、“鸳鸯阵” D、“唱筹量沙”

11.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有名有姓的科学家是() A、墨子 B、鲁班 C、神农 D、扁鹊 12.杀害春秋战国之际着名医学家扁鹊的是() A、蔡桓公 B、赵简子 C、秦武王 D、秦穆公 13.刘徽撰《九章算术注》,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 A、“割圆术” B、“齐同术” C、“今有术” D、“图验法” 14.我国第一部完整保存至今的大型综合性农书是( ) A、《泛胜之书》 B、《齐民要术》 C、《四民月令》 D、《陶朱公养鱼经》 15.“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这两句词见于李清照的词作() A、《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B、《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C、《声声慢》“寻寻觅觅” D、《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16.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将全剧人物分为三类() A、四部 B、五部 C、三部 D、六部 17.王子服这个人物形象见于《聊斋志异》中的() A、《席方平》 B、《婴宁》 C、《小翠》 D、《青凤》 18.王羲之最喜爱、最常用也最能表现晋人风流潇散的韵致的书体是() A、楷书 B、篆书 C、行书 D、草书 19.颜真卿早期(五十岁之前)楷书代表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年)立碑的是() A、《多宝塔感应碑》 B、《大字麻姑仙坛记》 C、《颜氏家庙碑》 D、《颜勤礼碑》 20.现存的唯一一幅得到认可的李成的真迹是() A、《寒林平野图》 B、《读碑窠石图》 C、《秋岭遥山图》 D、《冬景遥山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