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生专题:科学社会主义复习必备

研究生专题:科学社会主义复习必备

研究生专题:科学社会主义复习必备
研究生专题:科学社会主义复习必备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提要2010.11

导论

1.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

2.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

第一章

1.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局限性

2.各个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的思想(莫尔,马布利,傅里叶,圣西门)

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4.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两个理论基石(唯物史观——思想路线,剩余价值——理论依据)

5.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6.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1.落后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及局限性

3.新经济政策内容

4.苏联模式有哪些特点?其产生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5.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社会发展阶段论,把生产力作为工作重心和主要任务)

第三章

1.改革的必要性

2.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基本经验

3.用“合力论”分析苏联东欧巨变原因

4.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及社会主义的应对措施

第四章

1.两次历史性飞跃

2.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贡献

3.科学发展观深化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哪些重大问题认识?

第五章

1.时代主题的转变及原因

2.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社会主义的特殊意义

5.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发展总趋势

终论(略)

讲义要点

导论

1.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

科学社会主义又称科学共产主义(学术界也有称之为社会主义学)。它是与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形形色色冒牌社会主义相对立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一词有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二是指运动,即为实现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而进行的实践; 三是指思想,即指导这个伟大实践、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作论证的思想体系。科学社会主义只是就思想体系而言的。

科学社会主义,它是与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形形色色冒牌社会主义相对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广义的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因科学社会主义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合乎逻辑的继续、发展和完成,它集中地表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目的、理想和实际的政治效用。我们的课程里所讲的科学社会主义,则是从狭义上

来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

2. 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无产阶级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变革资本主义旧世界,创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世界的伟大历史进程,揭示无产阶级自己解放自己和解放全人类的普遍规律。这就是说,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是以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作为研究客体,并且包括根本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而创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这两个伟大历史进程。作为这两个历史进程的主体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这两个历史进程,即无产阶级实现自己解放自己和解放全人类的过程。因此,这个过程必然是无产阶级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过程,是无产阶级的实践符合客观规律的过程。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目的三个方面是完整的密切相联的统一体,它们共同构成子科学社会主义的对象。科学社会主义就是要对这一过程进行研究并揭示实现这一过程的带普遍性的规律。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作为一门课程,则是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以及全世界无产阶级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般规律。

第一章

1.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局限性?

社会主义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制度性弊病的暴露而出现的。但社会主义思想却源远流长,自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以来,制度性的不公正象现就一直存在着,反对这种现象的努力也始终存在着。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是资本主义的伴生物,是早期无产阶级意愿、利益的表现和先声。

第一阶段: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1. 产生背景:

16—17世纪,是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家庭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的时期。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英国的“圈地运动”。资产阶级在原始积累中所暴露出来的剥削和掠夺的凶残本性,激起了雇佣工人、手工业者、农民以及殖民地人民的不满和反抗,也使一些先进的思想家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同情劳动人民,幻想建立一个新的理想的社会制度,其理论表现形态便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但由于这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各种矛盾尚未显露出来,加上早期无产者还处于幼稚时期,使他们无法认清社会的发展规律,更无法找到改造社会的有效手段,所以他们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追求只能停留在空想的描写上,由此产生了以莫尔、闵采尔和康帕内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2.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思想或代表作

(1)莫尔:《乌托邦》;

(2)闵采尔:“千载太平天国”;

(3)康帕内拉:《太阳城》。

3.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是对现存社会制度展开了初步的批判;揭示出私有制是一切祸害的根源。

二是采用文学形式,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并对未来理想社会作出空想描写。即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基础,政治制度上专制与民主并存,社会应重视培养新人。

4.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

第一,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的反映,是近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呐喊。

第二,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并阐述了社会主义理想,开辟了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时代。

第三,他们对未来社会制度的主张较为粗疏,缺乏严密的理论论证。

第四,它们的理想社会都是建立在手工业和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如带有君主专制色彩的民主政治制度,领导职务的终身制、权力集中,从否定私有制出发否定家庭制等。

第五,它们普遍把资本主义制度与一切私有制一样看作是一种罪恶的制度,不承认资本主义的合理性。

第六,对“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的描写”。

第二阶段: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1. 产生背景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

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进入工场手工业时期。当时的法国虽然还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但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个强有力的新兴资产阶级业已形成。法国资产阶级的一批革命代表人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他们以“理性论”为思想武器,对封建专制制度和维护这一制度的宗教神学等封建观念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不但为18世纪末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好了充分的舆论准备,而且对于法国早期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正是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和进行的过程中,产生了以摩莱里、马布利和巴贝夫为主要代表人物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2.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思想或代表作

(1)摩莱里:《自然法典》;

(2)马布利:“共产主义改革方案”;

(3)巴贝夫:“平等共和国”。

3.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是从理性出发,阐述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二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阐述理想社会的纲领和原则。

4. 主要特点:

(1)以理性论作为批判剥削制度和论证理想社会的武器;

(2)开始摆脱纯粹虚构的幻想,更多地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把理想社会法律化、制度化,即由过去的“空想描写”进入到“空想理论”阶段。

(3)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色彩。

(4)对实现社会主义的方法和途径作了有益的探索。

第三阶段:19世纪初期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1.产生背景

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转变,产业革命全面展开,法国大革命取得胜利。

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一步扩张,由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转变,产业革命全面展开,社会矛盾和危机空前加剧,整个社会分为两大阵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法国大革命后造成的令人失望的社会现实,表明刚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合乎理性的社会,虽然新的社会制度使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劳动者却因此而更加贫困,社会上的贫富对立更加尖锐化了。这样的经济与政治状况,使得一些思想家对资本主义制度深感失望,对无产阶级的不幸深表同情。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出现了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2.代表人物及其代表思想

(1)圣西门:“实业制度”;

(2)傅立叶:“和谐制度”;

(3)欧文:“共产主义公社制度”。

3. 主要特点*(P28)

(1)采用详尽的理论论证的形式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

(2)摆脱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主张在现代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实现按需分配或各取所需。

(3)开始了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尝试。

4.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

(1)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最高成就。

(2)唯物史观的萌芽。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中蕴含着唯物史观的萌芽,提出了一些含有历史唯物主义萌芽因素的见解,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3)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批判。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

(4)对未来社会的天才预测。他们看到了大工业发展的前景,论证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对实现社会主义的方法和途径作了有益的探索,对未来社会提出许多积极的主张和天才的猜测,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

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素材和直接的思想材料。

5. 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1)其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基于理性原则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没有科学的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因而不能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

(2)没有找到通向社会主义的正确的道路。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3)没有找到改造社会的主力军。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依靠力量,找不到改造现实社会的物质力量。

(4)空想社会主义者设计的理想社会里还包含了其他的消极成份。如保留着奴隶劳动,保留着殖民地,歧视妇女,宗教神秘主义,“天才英雄”救世说,领导职务的终身制和特权等。

客观评价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历史局限,并不是由于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才能低下,而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历史条件造成的。

(1)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2)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思想的理论表现。(3)空想社会主义上升时期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4)“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意义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

2.各个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的思想(莫尔,马布利,傅里叶,圣西门)

(一)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莫尔:《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1478-1535),英国人文主义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1516年他写下了《乌托邦》(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这是空想主义的奠基之作,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这部不朽之作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当时英国社会的批判;二是对未来社会的畅想。

在第一部里,莫尔借拉斐尔之口主要对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统治阶级的专权残暴、厚颜无耻,以及广大下层群众的悲惨处境予以辛辣的嘲讽和深刻的揭露。第一部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中的“羊吃人”和“懒惰、腐化、游手好闲的富人”疯狂地掠夺社会财富,造成贫富悬殊等罪恶,批判了英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并且指出私有制是一切社会罪恶的根源,第一次提出了彻底废除私有制和建立公有制的主张。在第二部,莫尔将自己对人类美好国家制度的憧憬投射在他所假想的乌托邦岛上。第二部通过对虚构的乌托邦社会的详尽描述,精心描绘了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理想社会,诸如财产公有,实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生产和普遍的义务劳动制度,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重视科学文化事业,人人关心公共利益,实行民主的政治制度,消除阶级压迫,消除城乡对立和工农之间的对立等等。

虽然莫尔的《乌托邦》带有某些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倾向,甚至在他对理想社会的设计中还包含有保留奴隶劳动等思想糟粕,但他的空想方案毕竟鲜明地反映了劳动人民争取解放的要求,对后来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马布利:“共产主义改革方案”

马布利(1709-1785),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政治家、理论家和历史学家。马布利著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论法制和法律的原则》等著作,这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第一次用法典的形式表达他们的政治主张。

主要思想:私有制成为人类一切不幸的根源。人人一律平等,没有贫富,人人都是兄弟,普遍认为劳动是光荣的事业,承认任何东西不得据为己有为根本法律。需求越小,幸福越多。

他认为,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是不符合理性和自然秩序的,所以应该把现存的私有制社会改造成“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是兄弟”的理想社会。为此,他注重和致力于拟定向未来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过渡的立法改革方案,主张通过立法改革使人类逐步恢复理性,限制人们的邪恶欲念,改革现行税制和土地制度,防止财产集中等等。但他坚持反对人们对改善物质生活的欲望和要求,而主张“苦修苦炼的、禁绝一切生活享受的、斯

巴达式的共产主义”,限制消费和生产,实行平均主义。

(三)19世纪初期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1)圣西门:“实业制度”

圣西门(1760-1825),19世纪初法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主要代表作有《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论实业体系》。

圣西门的思想:提出人类社会是一个有规律地向前发展的过程,否定资本主义的永恒存在;揭露资本主义制度是充满罪恶和灾难的“黑白颠倒的社会”;提出由实业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实业制度”是圣西门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尖锐抨击之后设想出来的未来理想制度。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从封建社会到未来理想社会之间的过渡社会,它必须让位给一个平等、幸福的新社会。他把这个理想社会叫做“实业制度”,并设想了各种改革社会的方案,比如规定在实业制度中,社会组织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需要,反对禁欲主义;主张每个人的收入与他的能力和贡献成正比,反对平均主义;实行计划经济,实现劳动者的协作和联合,等等。此外,他还第一次明确提出国家消亡的思想和社会发展有规律的思想.

(2)傅立叶:“和谐制度”

傅立叶(1772-1837),19世纪法国另一个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主要著作有:《宇宙统一论》、《新世界》、《虚伪的工业》、《论商业》等。

主要思想:“和谐制度”: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无情地揭露了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精心设计了“和谐社会”。在“和谐社会里,人们进行大规模地劳动,人人可以自由选择工种,劳动成为最有趣的享受。劳动成果按资本、劳动和能力三者的比例进行分配。

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无情的批判的基础上,他设计了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和谐制度”。“和谐制度”的基层单位叫“法朗吉”,它是包括工业、农业、商业、家务、教育、科学和艺术“七种劳动”在内的综合性的生产和消费协作社。在“和谐制度”里,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和协作结构的统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旧分工的束缚被彻底打破,人们享有选择工作的充分自由,劳动成为最有趣的享受;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劳动成果按资本、劳动和能力三者的比例进行分配;城乡差别被消灭,工业生产遍布于乡村和法朗吉中;实行免费教育,普及高等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等。他把这个制度看做是能使人类固有的种种情欲都得到充分满足的理性制度,因此坚决反对禁欲主义和平均主义。但是,他在这个制度里仍然允许保留私有制和资本剥削的权利,并把建立新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国王和资产者身上,幻想和平实现社会变革,反映了其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

1802年提出用“和谐制度”代替现存的社会制度,用组织“法郎吉”的试验方法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在“法郎吉”中没有工农差别,没有城乡差别,劳动将成为一种享受,每个人将根据劳动得到公正的分配。

傅立叶力图从历史本身说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证明社会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辩证发展过程,“文明制度”必然为“协调制度”所取代,生产发展水平和妇女解放的程度是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志。

傅立叶认识到法国革命是一场严重的阶级斗争,是“穷人反对富人的战争”。他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商业的种种罪行。

但傅立叶并不主张废除私有制,在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上,反对阶级斗争,反对暴力革命,把全部精力放在宣传和实验上,他的学说最终完全变成了空想。

1832年,他曾按自己的理想,进行了小规模的试验,结果第二年就失败了。空想社会主义是不能使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但是傅立叶学说中的合理成分,对工人和劳动群众也起了启发和提高阶级觉悟的作用。

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明朗和激化,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

产业革命→机器大生产→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工厂制度→生产社会化→资本主义的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朗化→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开始激化→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

同时,也只有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人们才有可能对它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并作出科学的说明,从而真正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认识和揭示资本主义转化为更高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规律性,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

(二)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政治条件。

产业革命使现代工业资产阶级队伍和现代工业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断发展。特别是在19世纪30—40年代欧洲发生的三次工人运动中,无产阶级提出了自己独立的政治要求,提出了夺取政权、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的主张,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这些工人运动虽然都失败了,但它们标志着欧洲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充分显示了它的伟大力量和历史作用,表明了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这就使人们有可能充分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同时,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要求有正确理论的指导。

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式和蓬勃兴起的工人运动前面,空想社会主义无力为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提供有效的理论武器,不能给无产阶级指出正确的斗争方向,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成了时代的落伍者。因此,创立以崭新的世界观为基础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成为时代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根据新的事实,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新飞跃。

(三)19世纪人类的一切优秀思想成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文化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渊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4.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两个理论基石(唯物史观——思想路线,剩余价值——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石。

1.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为科学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

(1)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到了社会变革的物质经济根源;

(2)唯物史观揭示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3)唯物史观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

2.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为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为科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是马克思继创立唯物史观之后又一划时代的功绩。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秘密:(1)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

(2)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局限性。

(3)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

正是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驱散了笼罩在社会主义领域的空想的迷雾,终于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上。

5.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作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科学论断,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时,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其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包含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在经济上表现为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它的发展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然而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不可能解决这种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由此便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6.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既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前人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而获得的科学成就,又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实现共产主义的行动指南。在这个理论体系中,体现了科学性、革命性和开放性的高度统一。

(1)科学性。科学社会主义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主张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建立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其基本原理和设想在许多方面都为后来的革命实践证明具有客观真理性。

(2)革命性。其革命性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它的阶级性,公开申明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是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服务的。二是它的战斗性,一方面表现在它是在与各种资产阶级的卫道士和形形色色的假社会主义学说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表现在它在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的同时,提出了运用革命暴力夺取资产阶级政权的战斗口号,向无产阶级提供了改造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3)开放性。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实践的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开放的思想体系。它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了全人类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而产生,也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随着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而充实、丰富,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吸收当代的各种文化成果而不断地向前发展。

第二章

1.落后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国胜利论”不是指所有落后国家或越穷的国家都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而是必须具有一定条件和符合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才行。

(一)落后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是以社会基本矛盾为中轴的社会经济、政治诸种条件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在自身的发展中锻造了两个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其一是社会化生产力,其二是现代无产阶级。而这两种武器,在革命发展进程中的现实作用往往是不平衡的。

在落后国家,一方面社会化大生产毕竟有一定的发展,然而这些国家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更加尖锐,为革命发展提供现实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正是这种状况,更快地锻炼了无产阶级队伍,促进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发展壮大。

落后国家只要在主要物质生产部门已经具备了社会化大生产的物质基础,即使处于相对不发达状况,也有可能发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形成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物质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落后国家再具备了国内国外政治和其他条件,这些因素交织渗透、综合作用,就能加速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

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落后国家首先胜利的条件:

(1)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加剧,帝国主义战争造成资本主义统治战线的薄弱环节;(2)国内的社会矛盾尖锐化,人民除了起来革命就没有别的出路;(3)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没有能力把国家引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4)无产阶级革命性强,有农民作同盟军,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二)落后国家首先发生革命是社会形态转折的常态。

从生产方式更迭的历史看,率先建立新生产方式的国家,往往既不是旧的生产方式发展最充分的国家,也不是旧的生产方式最不发达的国家,而是这种生产方式有一定发展而又发展尚不充分的国家。

(三)落后国家首先发生革命符合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学说。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要求冲破旧的社会的外壳,建立更高一级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时候,社会旧壳就必然对它起着束缚和制约作用。

原有的社会制度愈是发达和完善的国家,由于对调节、抑制社会矛盾具有比较成功的统治经验,易于维持社会的均势和平衡,因而其社会旧壳就难以被生产力的新要求所突破。

相反,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很成熟,社会外壳不够坚固,一旦生产力的新要求出现,则可能在激烈的社会动荡中较易冲破社会外壳,完成新制度的革命,从而较早进入新的社会形态,这就是落后国家和地区总是首先发生革命的历史唯物论的解释。

类似俄国、中国这样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并非先天不足,不是早产儿,也不是一种“替代”效应,更不是历史的误会,而是历史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国内和世界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及局限性?

(1)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从1918年3月起,英法日等14个国家对苏维埃俄国联合进行武装干涉。苏俄除了迅速建立战时体制外,别无出路,为了对付战争,苏维埃政权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1918年夏至1920年底,列宁根据当时俄国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主张采取战时共产主义的方法直接过渡。所谓“直接过渡”就是通过比较短的道路,“不经

过使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准备时期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所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是把国民经济纳入战时体制,集中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战争需要。该政策以军事行动为特征,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

余粮征集制

实行广泛的工业国有化

工业管理实行集中制

私人商业国有化,限制市场流通和私人贸易

经济关系实物化

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

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

当时实行以上政策的指导思想就是力求在全国城乡建立起纯粹的单一公有制(全民和集体两种形式)的经济,建立起直接由国家调节的高度集中的生产—分配体制系统。

它的特点主要是采用经济以外的、带有某种军事性的手段,不是通过市场,而是在市场以外来建立城乡之间直接的产品交换。

它的基础和实质是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的军事政治联盟,其目的是组织产品分配以保证对前线军队和后方工人的物资供应。

(3)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

1918年开始实行的一系列非常措施在战争环境中大显身手。它保障了全国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对于最大限度地动员和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保证击败武装干涉者,赢得国内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建立了工农国家对国民经济全面有力的领导,打击了资产阶级的反抗和投机活动,开创了一种崭新的生产和生活制度。

(4)战时共产主义的局限

脱离了落后国家的客观事实

脱离了农民的需求

实行无货币社会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3.新经济政策内容?

第一,在农业方面,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并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

第二,在工业方面,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也就是由全部国有化改为部分工业实行租让制、租赁制等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

第三,在商业方面,逐步开放市场,恢复商品货币关系等。

第四,改革经济管理的体制和方法,建立中央和地方的计划委员会,运用价值规律和货币、信贷、商业、财政等手段调节经济。

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思想就是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环节向社会主义过渡。列宁认为这样做,是为了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财富和资本主义的积极因素来创建社会主义。这是经济落后国家转向先进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所以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从政治上讲,就在于通过商品交换这一农民惟一可以接受的经济形式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民小商品经济的经济联系,以便在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巩固工农联盟。其实质从经济方面讲,是在于面对当时俄国资本主义尚不发达的现实,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运用市场机制来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而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为建成社会化的经济创造条件。

列宁所构想的"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种偶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完整系统的政策体系,是一种基于内外形势的现实主义分析基础产生的完整体制。

列宁关于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贡献。它不仅对当时经济落后的俄国转向先进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深远意义,而且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4.苏联模式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历史根源?

“模式”(英文:Mode)一词的本意是指“事物的标准样式”。当“模式”这个词被用于形容社会状态时,它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代表统治阶级组织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基本特征:经济上的高度集中,政治上的高度集权

(二)基本内容:

1. 经济方面:

(1)在发展工业化战略上,实施依靠独立自主,保证重工业优先而又高速地粗放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

(2)经济结构体制上,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的所有制结构;

(3)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严格限制商品生产和商品流转范围,排斥市场调节;

(4)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以行政办法管理经济,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管理。

2. 政治方面: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和个人专权。

3. 文化方面:严格的集中控制,过多的行政干预和封闭性。

【补充】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模式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纯粹的、非商品的、非市场的”社会主义理论与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战时共产主义实践相结合。实现这种社会主义的基本标准不是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也不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富裕程度,更不是国家政治制度上的民主化,而是以行政手段对社会各方面的控制程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的与资本主义的对立性。

☆单一的公有制

☆非均衡的经济结构

☆指令性的计划经济

☆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一党执政

☆中央高度集权

☆领导人的终身制

☆国家安全机构的特殊地位

☆思想垄断

☆自命清高,自我封闭

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的原因

1.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根源:是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为实现无产阶级对国民经济管理领导权的需要。在非常时期,只能依赖极端化了的权威。

2.政治历史方面的根源: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为迅速建成社会主义,摆脱帝国主义干涉威胁的需要。

提出要以战备观点规划国民经济建设,必须高速度、有计划地发展经济,且批判了布哈林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和均衡发展经济的主张。同时,认为实现工业化首先必须建立起强大的重工业。立足于从内部积累资金。可以说苏联模式是苏联当时所处的时代的产物。

3. 思想认识方面的根源:与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无产阶级执政党及其主要领导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直接有关。

可以依靠自力更生,从内部积累资金,同时努力争取国际革命力量的支持,就可以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

坚持了马、恩关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思想并付诸实践,而且第一次使用了两种公有制的概念,并认为社

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就是公有制:国家全民所有制和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

过高估计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过早地消灭私人经济,连个体经济都所剩无几,采取了过早、过急地消灭城乡资本主义的措施,以及因低估了小生产的影响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而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对农民实行了过左的政策。

认为商品生产只限于个人消费品,生产资料已不是商品;并认为价值规律只限于在流通领域起调节作用,对生产资料的生产领域不起调节作用而有影响作用。

斯大林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但又忽视了社会主义民主,实行高度集权,个人专断,大规模地肃反,造成严重的个人崇拜,这就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甚至歪曲、丑化了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

补充:形成原因

斯大林基本上没有越出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主义设想的框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以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为前提的,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它全面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对全国经济的计划管理,实行直接的产品交换,商品和货币将不复存在。

总的来说,斯大林实行政策转变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在对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的估计基础上的。他认为,政治家是不能忽视阶级变动的,国内外所发生的阶级变动,是决定党的方针和政策的基础。以阶级斗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是斯大林的又一条重要的指导思想。

斯大林首先没有忘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特殊国际环境: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中单独一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斯大林把这一点看做是指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原理”。斯大林认为,苏联必须抢在战争爆发之前实现工业化,要用战备的观点来规划国民经济建设。否则,苏联就有可能在战争爆发后吃大亏,甚至会使社会主义建设前功尽弃。这又是斯大林当时的一条重要指导思想。

斯大林继承了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些文化传统,如专制集权,侵略扩张等。

5.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社会发展阶段论,把生产力作为工作重心和主要任务)

(一)关于经济落后国家能够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

第一,经济落后的国家也能够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世界历史在按总规律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

第二,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当然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但是在特殊环境下,可以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创造现代文明,赶上西方发达国家。

(二)关于经济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途径

(1)要客观地估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发展阶段问题,采取渐进和迂回过渡的方法,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及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经济。

(2)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工作重心和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3)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4)把文化建设作为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劳动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并且还要加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

(三)关于改革国家机关工作及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思想

(1)有步骤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国家机关,反对官僚主义,改进工作作风。

(2)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第三章

1.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改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邓小平的论述)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要不断改革,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客观要求,其必然性根源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现实状况。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之间的矛盾。在这基本矛盾中,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同它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某些方面和环节上就会出现不相适应的情况,甚至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情况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将会经常出现。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表现为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的情况,适应是主要的。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加以解决。所以,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可以在自身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制度。

改革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手段。在社会主义制度初建立的阶段,其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的矛盾。但是,社会主义体制和具体制度的建立有一个过程,不会马上就很完善。同时,体制和各项具体制度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状况的变化而改变。否则就会出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停滞和僵化。通过社会主义改革,则能够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条件下,使社会主义的体制和具体制度不断地得到更新和完善,经常保持生机和活力,从而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巩固。

总之,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客观要求,它又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因为通过改革兴利除弊、革故鼎新,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三)改革是实现新旧体制转换、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紧迫需要。

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不仅由于社会主义的内在基本矛盾发展状况使其具有必然性,而且还由于其正经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国际环境,面临多方面的机遇和挑战,使其改革具有紧迫性。

1.面临当今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代的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

2.面临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迅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基本经验?

一、明确改革性质,坚持正确方向。

首先要对改革的性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为这关系到改革的方向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观点,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是历史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在社会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和变革。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摸索、创立、改善和完备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本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体制和一系列具体制度。(P96)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总的任务是建立具有本国特色的新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的定型化。(P96)

在对待改革方向问题上,存在着坚持还是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两种截然对立的改革观。前者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后者是同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相背离的,其实质是改变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实行资本主义化,这已为东欧的剧变和苏联的解体所证实。而在中国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关键是坚持了前者。必须坚决反对后一种改革观。

在我国,要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就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力量,依靠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自觉地有步骤地进行。要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还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贯穿改革过程中,注意一方面要不断克服僵化思想和习惯势力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必须旗帜鲜明地抵御迎合西方“和平演变”的一切思潮和行动。

在改革过程中,还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管理体制之间的辩证关系,应分清哪些属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必须坚持的,哪些属于管理体制是可以改革甚至是非改不可的。防止与纠正在对待这两者关系上“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或者把僵化的管理体制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的“左”的倾向;或者离开社会主义轨道走上歧途的右的倾向。

二、为实现改革的目的和任务,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在开始时,总的任务内容大体上都是首先革除过去由于特殊原因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缺乏活力的传统旧体制、旧模式的弊端,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具有本国特色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体制,并再经过一定时间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探索,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定型化。社会主义制度的定型化包括若干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为实现社会主义现阶段改革的目的和任务,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执政党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开创出适合本国国情、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因为各国的国情不同,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形式和道路不可能完全一样;并且又因为各

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的独立自主性和差异性,因而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必然具有多样性,各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走出一条符合本民族特点的建设道路。

三、正确处理好进行全面改革时的各种关系。

(1)要处理好在全面改革时各系统的关系,并力求各种政策措施配套。(2)在全面改革中要始终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并采取迂回式和渐进式策略推进。(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不断加深对改革规律的认识,确保实现改革目的。必须注意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使三者很好地统一起来。

总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改革将贯穿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改革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在改革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索和掌握其规律性,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就能不断取得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胜利。

3.用“合力论”分析苏联东欧巨变原因?

苏联解体的三个阶段:

(1)实施“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2)传统派与激进派两种政治力量激烈斗争。(3)苏联共产党垮台,苏联解体。

(一)以“合力论”和“重点论”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原因的分析:

依据“两点论”中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和“重点论”的原理,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各种原因作比较,其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现实原因是主要的;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主观原因是主要的;国内原因与国外原因,国内原因是主要的;党内原因与党外原因,党内原因是主要的;而比较以上诸主要原因,则内因更主要,而内因中关键的原因是执政党实行了错误的领导。

也就是说,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是苏联、东欧各执政党奉行了错误的思想政治路线,把党的指导思想由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改为“民主社会主义”,从而启动了苏联、东欧各国全面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使局势日益恶化,最终导致了党变质、国变色。

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东欧各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长期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先是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人从“左”的方面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形成维护过度集权的体制和官僚特权集团;后是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从右的方面背离科学社会主义,转向搞民主社会主义和自由资本主义。这样左右交混,又先左后右,终于巴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彻底埋葬了。

(二)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主要内因剖析。

第一,对传统体制的弊端改革迟缓,且把改革变成“改向”。

第二,经济长期陷入困境成为剧变的深层内因。

第三,历史旧账积压和民族矛盾激化成为剧变的内部导因。

(三)西方大搞“和平演变”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泛滥是加速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重要外因。西方从外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美国政府为了瓦解前苏联的秘密战略,巧妙发动的政治、经济、心理、外交、军事等方面攻势。

补充:

(四)原有苏联模式积弊太深。(1)过左的急于求成的路线使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水平。(2)过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的体制同社会主义要求尽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自由的矛盾。(3)党政军官僚特权集团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雪上加霜,更引起广大人民群众不满。(4)苏联的全面福利制度和高福利、高消费水平也是苏联经济日益衰败的重要原因。

(五)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

(六)民族问题对苏联解体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七)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很多研究者都忽略了三种情况:(1)第一是宪法条文中给予了加盟共和国自由脱离苏联的权利;(2)第二是加盟共和国之间的依赖性没能经受住沉重危机的考验;(3)第三是中央委员会所提出的自治化过程。

4.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P.225-227)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使整个世界经济活动摆脱民族国家的限制,通过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来实现

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配置的一种运动和过程。这一过程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以世界主体市场的形成为标志。

广义的全球化是指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全方位沟通联系与相互影响的历史进程与趋势。它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内容。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的特点是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新科技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深了各国经济的国际化,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导致地区经济集团的建立和壮大,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国际投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贸易国际化,贸易成为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环节和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比生产的增长速度高得多,它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一个基本特征;金融国际化,国际金融交易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趋势。其突出表现为:第一,国际贸易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第二,国际投资,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频繁,资本流动已经国际化。第三,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第四,跨国公司遍布全球,产品的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然而,由于经济全球化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以及世界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仍在危害世界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只能在曲折中发展。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成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它们更多地获得资金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加快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有利于它们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有利于它们更快地得到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跨越。但经济全球化也有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了各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使南北的发展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当发达国家有意利用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干预时,问题就更严重。发展中国家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又要趋利避害。当今世界需要的是各国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并行不悖的。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经济全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活动国际化加深和国际经济竞争加剧的产物。它的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争夺世界市场成了国际竞争的热点。现在主要是按经济实力分割世界市场,得失标志已经不是占领多少领土或势力范围,而是对市场占有的广度和深度,其手段更多地是依赖资本输出。

所谓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地理上毗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合作、经济联合和经济融合的一种趋势,主要表现为五种区域经济集团组织(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欧盟是当今一体化水平最高的区域组织。90年代出现了北美、欧洲、东亚三大地区经济集团。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区域集团组织有30个左右,参加的国家约150个左右。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是矛盾的统一体。尽管区域集团化多少具有排他性,但有成效的区域组织都努力把地区经济与全球经济衔接起来,又具有开放性的一面,因而从长远和总体上看,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使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最大利益,取得了新发展

马克思认为,资本是创造价值的价值,具有扩张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他们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为他们的过剩资本寻找出路,为大量的商品寻找市场,使资本主义形成了世界体系。因而,推动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这一进程,而且依仗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各方面优势,控制全球化进程,为全球化发展制定规则,使全球化进程符合它们的利益。因此,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收益者。其主要表现在:

1、经济全球化增强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字,近50年全球财富增加了6

倍,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增长。1980—1990年,发达国家的GNP占全世界GNP总量的67%,上升了73.2%;发展中国家的GNP只占19.3%,下降了17.7%。2001年,美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0%左右。

2、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生产社会化和分工在全球范围的延伸和扩展。在生产社会化和分工跨国发展的过程中,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活动主角,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动了一场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的运动,使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得到了合理的调整和升级,进一步向高级化发展。

3、经济全球化为资本主义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及国际经济组织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跨国发展趋势,加强了对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经济的管理、协调与合作,这对于延缓资本主义国家内、外部矛盾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强化了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为资本主义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冲击:

1.在全球化浪潮下,体现传统主权的国家控制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

2.全球化浪潮的制度化进程也对国家主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3.全球化导致大量的跨国力量膨胀,对国家主权构成威胁。

社会主义的应对措施(略)

第四章

1. 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一、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一)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背景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伟大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次革命的前一阶段是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的,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早期党内的“左”、右倾错误倾向展开斗争,并开始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进程。这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开始产生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北伐战争时期,毛泽东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开端。它形成于北伐战争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时期,毛泽东等创造了建立和发展中国红色政权的理论,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它的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并达到成熟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等系统地创立了革命建国的理论。1945年,党的七大正式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总结建党24年经验作出的历史性决策,也是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重大理论成果。

这个成果在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即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又得到继续发展。毛泽东等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上述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第二次伟大革命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它为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背景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发轫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具有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改革开放起

源于中国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困境,起源于新科技革命和和平发展引起的国际竞争压力。传统体制的弊端、党内的“左”的错误和封闭孤立使我国陷入贫困和危难的困境,必须变革图新。

这次改革是在坚持第一次伟大革命的基本成果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改变仍然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次伟大革命促成了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连续经过几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直至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大的科学理论命题。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认识更加科学、更加完备、更加深刻,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内涵及其形成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创造性地回答了三大基本问题。集中表现了在理论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而其中邓小平是这个理论体系的创始者和奠基者。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逐步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后来在党十五大称为邓小平理论)。该理论包含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本质论以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正确界定我国现实社会的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等内容。

江泽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正确界定了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并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提出了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时代课题。

胡锦涛:科学发展观:探索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重大问题。明确了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又进到新的历史起点的发展方位,把发展的问题提到体现以人为本,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新时代新形态的理论体系,从其所包括的丰富内涵看,它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总概括,因而可说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重中之重、新中之新,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该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略)

其次,该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略)

再次,该理论体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略)

2.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贡献?(见教材P.130-141)

一、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任务作出了新概括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关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及其意义

(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认识的新贡献

二、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提出了新认识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的探索和认识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提出的新认识及其意义

三、对社会主义经济属性和经济体制的认识实现了新突破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对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商品经济的认识

(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及其意义

3.科学发展观深化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哪些重大问题认识?

一、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作出新的理论概括。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之一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当今领导核心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作出的新的理论概括,是关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把我们党三

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加以进一步集中、概括和升华,并积极借鉴古代和当今世界对发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念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

一是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目的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提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它崇尚人的价值,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这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它还强调发展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所以,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正是在这方面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目的的认识。

二是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认识。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扩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此外,在我们党十七大报告中还进一步强调,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推动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发展作为今后发展的内容和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五个文明”的有机统一。

以上这些认识和布局,反映了我们党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认识的进一步深入。

三是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认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里的“五个统筹”,不仅包括经济社会方面的内容,还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统筹安排,这就使协调发展的要求更加全面,涵盖了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此外,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还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强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以上所提出的各个统筹,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

四是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两个资源的可持续性:一是物质资源;二是人文资源。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在十七大报告中还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高度来强调。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政府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总之,我们党提出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实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做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三、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以促发展提出了新思路新认识

(一)进一步对党建工作提出明确的新思路

党十七大报告中对加强党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出了明确的新思路。对于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科学发展观对其还分别提出要求。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其次把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与党的建设结合起来,以提高能力促发展,以推动发展促进提高能力。这样既明确了党的建设的目标,又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再次以党的先进性建设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二)求真务实的提出深化了对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认识

胡锦涛同志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

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要求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着力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

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精神实质的集中概括,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是在新的实践中对党的思想路线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胡锦涛同志强调求真务实,关键要不断做到“求四真”、“务四实”,这是对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坚持求真务实提出的基本要求。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准则。正确认识国情,按照国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开展工作,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依据。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

第五章

1.时代主题的转变及原因?

马克思主义所说的时代,就是指按照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某个阶级在政治活动中所占据的地位以及依据各个阶级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来划分的社会各个发展阶段。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已开辟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必然经过若干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到达社会主义时代。

时代的主题就是某个小时代中最突出的最能反映世界形势及其发展趋势的问题。时代的主题会随着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在某一大时代的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时代主题。

(一)现时代主题转变的表现

从十月革命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战争与革命一直是时代的主题。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时代的主题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和平与发展越来越成为时代的主题,这主要表现在各种政治力量之间激烈冲突的局面已被新的斗争形式所替代。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其内涵概括来说就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最突出的矛盾、最根本的变化、最主要的特征,是当今世界有待解决的两个带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在这个历史发展阶段,战争因素明显减少,和平呼声越来越高,革命时机尚未成熟,经济发展尤为迫切,整个世界政治形势趋于缓和。求和平、谋发展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共同要求。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保证。

人类社会开始逐步进入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小时代,世界社会主义和世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调整,表现为:从对立、对抗到对话、合作;从热战冷战到和平共处;从经济封锁和禁运到加强联系和合作;从军备竞赛到综合国力竞争。但是,当今世界的大时代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适应时代的潮流,重新认识和确立新形势下的战略任务,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并以此作为党和国家制订新的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二)现时代主题转变的原因

(1)战争与和平的因素此消彼长。这是因为: 第一,维护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第二,世界和平力量日益壮大。第三,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

(2)发展问题已成为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从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发展经济问题上,与革命相比,发展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着经济发展的严重课题。促进经济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也是时代主题从革命转变为发展的内在动力。

2.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

发展问题已成为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

从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发展经济问题上,与革命相比,发展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着经济发展的严重课题。促进经济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也是时代主题从革命转变为发展的内在动力。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在20世纪50—70年代初经历了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但进入70年代以后,发展速度明显下降,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交织迸发,许多国家至今仍未挣脱困境。因此,加快发展速度、克服“滞胀”是发达国家急需解决的难题。

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以后,各国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大部分国家至今仍未能摆脱贫困落后、对外依附的状况,主要经济命脉还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上。因此,加速经济发展、争取经济独立、改变贫穷落后状况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首要任务。

而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从不发达国家发展过来的,要改变落后面貌,赶上发达国家,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它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创造战胜资本主义的物质条件,就只有大力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由此可见,促进经济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也是时代主题从革命转变为发展的内在动力。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的一系列会议,为拟定和倡导最新的重大发展目标提供了舞台,将提高妇女地位、人权、环境保护和改善纳入发展范围。在2000年千年首脑会议上,会员国通过了一系列范围广泛的千年发展目标。此外,难民、有组织的犯罪、贩毒和艾滋病等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全球性问题。一个地区持续出现贫穷与失业,很快就会波及其他地区。一个国家的金融不稳定,立即会使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受到影响。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新转换的特点之一就是,和平与发展的进步事业在世界走向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曲折前进。推进和平与发展的进步事业既有提供的机遇又会遇到严重的挑战与威胁。

3.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使整个世界经济活动摆脱民族国家的限制,通过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来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配置的一种运动和过程。这一过程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以世界主体市场的形成为标志。

广义的全球化是指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全方位沟通联系与相互影响的历史进程与趋势。它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内容。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的特点是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新科技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深了各国经济的国际化,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导致地区经济集团的建立和壮大,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国际投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贸易国际化,贸易成为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环节和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比生产的增长速度高得多,它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一个基本特征;金融国际化,国际金融交易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趋势。其突出表现为:第一,国际贸易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第二,国际投资,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频繁,资本流动已经国际化。第三,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第四,跨国公司遍布全球,产品的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然而,由于经济全球化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以及世界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仍在危害世界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只能在曲折中发展。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成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它们更多地获得资金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加快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有利于它们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有利于它们更快地得到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跨越。但经济全球化也有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了各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使南北的发展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当发达国家有意利用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干预时,问题就更严重。发展中国家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又要趋利避害。当今世界需要的是各国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并行不悖的。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经济全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活动国际化加深和国际经济竞争加剧的产物。它的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争夺世界市场成了国际竞争的热点。现在主要是按经济实力分割世界市场,得失标志已经不是占领多少领土或势力范围,而是对市场占有的广度和深度,其手段

更多地是依赖资本输出。

所谓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地理上毗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合作、经济联合和经济融合的一种趋势,主要表现为五种区域经济集团组织(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最早出现的组织是1949年成立的“经济互助委员会”。20世纪50年代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60年代发展中国家建立起各种经济集团,70年代国际经济组织的活动十分活跃,80年代更高层次的区域经济集团不断出现。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是地区经济集团化的初创时期,60—70年代是发展时期,80年代是进入较高层次的时期。90年代出现了北美、欧洲、东亚三大地区经济集团。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区域集团组织有30个左右,参加的国家约150个左右。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是矛盾的统一体。尽管区域集团化多少具有排他性,但有成效的区域组织都努力把地区经济与全球经济衔接起来,又具有开放性的一面,因而从长远和总体上看,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使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最大利益,取得了新发展

马克思认为,资本是创造价值的价值,具有扩张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他们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为他们的过剩资本寻找出路,为大量的商品寻找市场,使资本主义形成了世界体系。因而,推动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这一进程,而且依仗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各方面优势,控制全球化进程,为全球化发展制定规则,使全球化进程符合它们的利益。因此,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收益者。其主要表现在:

1、经济全球化增强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字,近50年全球财富增加了6倍,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增长。1980—1990年,发达国家的GNP占全世界GNP总量的67%,上升了73.2%;发展中国家的GNP只占19.3%,下降了17.7%。2001年,美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0%左右。

2、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生产社会化和分工在全球范围的延伸和扩展。在生产社会化和分工跨国发展的过程中,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活动主角,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动了一场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的运动,使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得到了合理的调整和升级,进一步向高级化发展。

3、经济全球化为资本主义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及国际经济组织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跨国发展趋势,加强了对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经济的管理、协调与合作,这对于延缓资本主义国家内、外部矛盾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强化了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为资本主义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发达资本主义。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在战后经历一系列的震荡和危机之后,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现象、新变化和新发展,特别是近十多年来的变化更大。随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低潮,它们似乎又迎来了一个春风得意的时代。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第一,普遍经历了世界新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二,产业结构发生了大调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

第三,阶级结构发生了大变动。中间阶层日益壮大

第四,改善了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并推行社会改良政策。人民资本主义政策,“社会福利制度”,劳动条件、生活条件改善,管理民主化

第五,垄断有了新发展。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垄断资本进一步国际化

第六,殖民统治采取了新的形式。工具手段,制度机制,干涉内政

第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加强了合作关系。协调合作

补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2、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就业结构的调整。

3、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组织形式发生变化。

4、国家从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干预者。

5、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为资本的扩张和增殖开辟了新的天地。

(二)当代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并不是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根本上说,它是由多种因素的作用而引起的。

第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物质基础)

第二,人民群众长期斗争的结果。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人民群众的长期斗争争取到“民主”和“福利”

第三,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以三种方式扩大剩余价值的数量和来源:积极采用新技术;进行经济政策上的某些改良;大肆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第四,资本主义垄断集团之间激烈斗争的产物。争夺对商品、价格和市场的垄断,加速了垄断资本的国际化,加强国际协调

第五,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影响和触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以压倒社会主义,注意吸收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做法,进行一些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改良

很明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发展,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资本主义的辩护士们对此却视而不见,只一味宣传资本主义的所谓“优越性”,认为资本主义似乎已经解决了它的基本矛盾,已经逃脱了必然灭亡的命运,资本主义制度是“尽善尽美”的,是“永恒”的,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的原理“过时了”、“不灵了”。这显然是错误的。

发达资本主义虽然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变化,但不能消除其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反而使这些矛盾更发展、更深化了。历史的发展将会继续证明,没有任何灵丹妙药能使资本主义摆脱其固有的矛盾和危机,能使它逃脱最终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命运。

(三)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现在各个层次和方面,要从多视角、多方面去考察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力求全面认识,避免简单化。

1、资本占有形式日趋多样化的趋向与财产私人占有关系继续发展的趋向同时并存。

2、经济运行“有政府状态”趋向与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发展趋向同时并存。

3、分配兼顾社会公平的发展趋向与贫富差距继续拉大的趋向同时并存。

4、工人阶级社会、经济、政治地位明显提高的趋向与阶级剥削、压迫继续加深的趋向同时并存。

5、科技、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趋向与社会危机日趋加深的趋向同时并存。

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社会主义的特殊意义?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永恒论”作证明的,而是为它的“灭亡论”进一步作印证的。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社会主义有特殊意义,它在客观上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准备了各种条件。

(一)科技的新发展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生产力条件。(略)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断加强和发展,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做了最完备的物质准备。(略)

(三)白领工人的不断增加,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准备着素质更高的阶级力量。(略)

(四)推行新殖民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准备着广泛的同盟军。(略)

总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但改变不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反而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历史终究会宣告: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

5.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发展总趋势?

(一)世界本来就是对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出现低潮和高潮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然而,新旧事物的交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量变和部分质变的积累过程以及经过长期的对抗、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的。

自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以来,就已经多次出现过高潮和低潮的曲折变化。社会主义运动现阶段的低潮,是由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这些内、外因素是可以改变的。因此,社会主义的低潮状况也是一定可以改变的。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书笔记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书笔记 地理科学 09344044 梁健彬 任何一种理论创立,都有其衍生脉络,任何一种科学理论或思想都有其开放的体系,包括其对历史的批判继承和对未来的科学预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说明了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空想发展到科学的,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它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导致社会主义的必然出现。文章介绍及章节点评: 在第一部分中,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恩格斯在这里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原理,这就是:任何时代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理论,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都是在继承前人已有的思想材料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恩格斯认为,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个人的学说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道德观念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他们开始认识到人类社会的演化是一个不断进步、逐步前进的过程,并试图用经济基础来解释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因以及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他们提出了对未来新社会构想,这些构想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目标和实现的途径,更重要的是他们进行了实践。 虽然这三个人的学说与实践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但其中仍有理论缺陷。他们和启蒙学者一样,没有能够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去发现历史必然性;他们没有找到实现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这些理论上的缺陷是由唯心史观造成的,但从根本上来说,则是历史条件的局限。因为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不很发展,基本矛盾尚未充分暴露,无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正如恩格斯所说:“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第二部分中,恩格斯主要论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有关问题。在对唯物史观的阐述中,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揭示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一切社会变革都来自生产方式的变化,从而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二,唯物史观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学说,提出了从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找解决社会冲突的途径。另外,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学说,指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主体和动力。 最后,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恩格斯系统的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以此为基础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并对未来社会的特征作了预测。阐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根本任务。 读后体会及启示: 一、阐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发展》一书是恩格斯根据自己的名著《反杜林论》中的三章改写而成的。写作的直接原因是为了消除杜林的影响, 促进德国党的健康成长。而深层的蕴意则是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纠正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 以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杜林的思想能在德国风行一时, 决不只是德国自身的事情, 而是与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思想混乱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流行息息相关。恩格斯在《发展》一书中,以严谨的逻辑,紧紧抓住社会发展规律这个中心, 从三个方面论证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第一,评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发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命运)【圣才出

第五章 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命运 5.1 复习笔记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代 1.人类社会正面临新科技革命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新时代 (1)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同人类社会所处的时代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①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是指人类活动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认为,应当遵循唯物史观来确定划分时代的标准:一个是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另一个是生产关系的性质和阶级力量的对比。 a.科技和生产力的水平集中体现在生产工具上。以生产工具为标志,可以把全部人类社会历史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机器时代。机器时代又分为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b.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和生产力有了更新的发展。以原子能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为标志,人类社会科技的发展进入了原子时代。 c.以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使用为标志,人类社会科技的发展又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不仅能使人免除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能部分地取代人的脑力劳动。 d.1960年第一台激光器在美国问世。激光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人类社会正在由电子时代迈向光子时代。 e.20世纪80年代以来,超导体研究获得发展,使金属材料的电阻在特定温度条件

下消失,具有超级导电功能。这种新技术使一些物理学家预言未来将是超导时代。 f.90年代以来,纳米技术获得大发展。纳米是十亿分之一米的极小量度,如果金属、陶瓷等各种物质材料都纳米化,那么未来将是纳米时代。 g.化学工业的发展已经使一种薄膜的生产成为可能,可用充气的方法使它膨胀起来充当屋顶,未来的建筑很可能就是这种薄膜建筑。因此有的化学家预言未来是薄膜时代。 h.天文学家根据航天技术的发展预言未来是航天时代。天文学家已经在设计未来太空站和月球的生产生活点,预计把人类送上太空和月球从事生产和生活。他们还预计未来要使火星地球化。 i.地理学家预言未来是大洋时代。在大洋时代,人类所需产品的一个重要来源将是大洋。海洋技术的发展可以给人们提供吃、穿、用等多方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产品。 j.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时代、生物工程时代。生物遗传工程将改变动植物的品种,创造人类所需要的新的生物品种,大大提高农牧业的经济效益。生物工程还将用细菌的蛋白质来制造生物集成电路,用生物的蛋白体来取代硅片作为集成电路中的芯片,制造出超微电路的有机电子计算机。 上述种种说法,都是各个门类的科学家从各自门类的角度预测现在已经到来和将要到来的新时代。综合起来看,人类社会正面临一个以信息化为先导的科学技术革命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新时代。 ②科技全方位大发展,是指以往的科技革命主要限于某一学科领域。当今时代新的科技革命遍及自然科学六大领域,所以是全方位的科技革命。这种全方位的新科技革命,不是单科独进,而是各科齐头并进,并驾齐驱,互相交叉,彼此融合。 ③科技加速度大发展,是指科技的发展后浪赶前浪,一日千里,速度倍增,突飞猛进。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在英国伦敦郊外的海格特公墓,安葬着一代伟人卡尔·马克思。墓地上,马克思的青铜头像端放在花岗岩墓碑上方,墓碑正面刻着青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墓志铭”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也宣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中国的传播中,还是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都体现了”解释”中国的理论指导意义,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的实践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将永葆其青春活力,马克思还活在当代世界。 《活着的马克思》作为通俗理论读物,力图通过对马克思的革命生涯、思想理论和伟大人格,向广大读者再现”真实的马克思、睿智的马克思、崇高的马克思”,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内涵的理解,提升掌握和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活着的马克思》开始就以”历史的巨人”为题,对马克思诞生的时代、马克思勤奋好学的青少年生活、为真理而奋斗的毕生经历、实现人类思想伟大革命的实践和理论过程等内容作了叙述,再现了恩格斯所言的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意蕴。如果想到《活着的马克思》主要作者程建宁将军已是80多岁的老人,从1951年抗美援朝参加空军以来,60余年坚持不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就可以清楚,《活着的马克思》所说所言,实际上会聚了他们对马克思生平事迹的真情,蕴含了作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我读《活着的马克思》后,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信者才能为之。 《活着的马克思》接着以”天才的头脑”为题,集中以马克思的九篇经典著作为线索,对马克思的思想精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作了阐释。按照这九篇经典著作的写作时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既力求保持”原汁原味”的、又富有中国话语特色的阐发,在内容的准确性、叙述的完整性上花了很大的功夫。《活着的马克思》的四位作者,几十年来勤勉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孜孜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结合了他们在共和国建设和改革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真知,实际是他们这几十年来学习和研究体会的凝练,对后学者会有极大的帮助和启示。以此来读《活着的马克思》,我深刻的感受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知者才能书之。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教学大纲

《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使用和任务 《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是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状况及新变化,理解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必然性和合理性,从而加深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设置该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关于当代社会主义的基本知识,以更深刻的视角理解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强化共产主义世界观。 基本要求是: 1、系统掌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提高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 2、准确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 3、灵活掌握当代社会主义出现的新理论和新观点,完整理解其科学的内涵; 4、能初步运用社会主义新论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观察与时俱进的中国社会主义社会; 三、教学原则和方法 1、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 密切联系学生 2、教学方法: ①文本解读法。对一些基本理论的讲解以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为依据,力争传授给学生完整准确的基本观点; ②故事穿插法。为了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在理论讲解中,穿插一些活生生的现实事例和现象; ③存疑追问法。尽量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从问题入手,通过师生双向交流,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掌握知识。 四、教材和课时安排 1、教材:采用李刚、陈勤等主编的《社会主义新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做教材。 2、课时:本课程大致安排60个课时,开设一个学期。

第一章重新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开辟学生观察认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视角,并宏观地了解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基本任务和内在要求。 二、基本要点 1、社会主义是人类现代文明的产物 ①资本主义首先主导了世界现代化的发展; ②社会主义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现代化道路; ③社会主义是人类现代文明的产物; 2、公正与平等是社会主义的不懈追求 ①资本主义、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西方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公正与平等”; ②建立在幸福基础上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公正与平等; ③公正与平等是社会主义不懈追求的理想和价值目标; 3、解放、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 ①解放、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 ②解放、发展生产力尤其是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 4、开放与发展是社会主义长葆活力的内在要求 ①社会主义是开放与发展的体系; ②开放与发展是社会主义长葆活力的内在要求; 三、本章难点 ①社会主义是人类现代文明的产物; ②公正与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 第二章社会主义的萌芽 一、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外社会主义萌芽的概况,从历史发生的角度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基本要点 1、西欧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概览 ①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②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③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 2、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空想 ①“天下大同”思想; ②“大同理想”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实践之读书报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第六章和第七章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选择一个思考题目,在阅读相关参考书目后完成一篇读书报告,作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内容之一。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 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 版社1995年版。 4、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 出版社1995年版。 5、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恩格斯:《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10、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容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 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1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思考问题: 1、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 2、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3、如何理解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划时代意义? 4、《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那些基本理论? 5、你对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如何理解的? 6、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早产论”? 7、如何理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所遭受的挫折? 8、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区别? 9、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给予正确理解。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考博笔记-内部资料-考博参考书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考博笔记-内部资料-考博参考书一、专业的设置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每年招收博士生12人,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专业。 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下设六个方向,分别是王伟光的世界金融危机和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探索;韩庆祥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研究;牛先锋的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运用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下设薛广洲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问题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与现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下设贾建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以及马克思人的学说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下设胡振良的发达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国外社会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下设戴焰军的执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以及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张晓燕的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研究;宋福范的执政党意识形态研究以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李俊伟的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研究以及政治教化与社会认同研究。 一共有10位博导,其中王伟光导师是外聘的博导,只能招收一个博士生,其他导师最多可以带两个博士生。本部一共有19个研究方向,可以说分类非常的全面和齐全。 二、导师介绍 王伟光(兼岗),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职务:常务副院长。

韩庆祥,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中央党校,职务:副教育长兼哲学教研部主任。 牛先锋,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职务: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 薛广洲,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贾建芳,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职务:中国化教研室主任。 胡振良,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职务:国际工人运动史教研室主任。 戴焰军,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党的建设教研部。 张晓燕,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党的建设教研部。 宋福范,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职务: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 李俊伟,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职务: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副主任。 三、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马列著作选编》(哲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2、韩树英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修订版),人民出版社。 3、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第二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4、庞元正、董德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科学社会主义教案打印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一、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对象 (一)社会主义 在现实社会中,社会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社会主义包括所有批判资本主义,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潮和运动,其共同特征是,批判资本主义,追求理想社会,使人从资本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共同富裕。狭义社会主义专指科学社会主义。 (二)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指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从社会发展规律角度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推翻资本主义,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科学社会主义,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狭义科学社会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并列,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部分:1、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2、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有资本主义社会;3、科学社会主义的三种存在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制度。 二、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飞跃 1、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其理论成果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其主要标志是,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从苏联一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到十几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其主要标志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3、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主要标志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越南、古巴、朝鲜、老挝等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三、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一)意义:1、认真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系统和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需要;2、认真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3、认真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是提高识别能力,划清科学与非科学社会主义界限的需要;4、认真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是树立和巩固共产主义世界观的需要。 (二)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2、世界联系中国;3、成就联系挫折;4、现实联系历史;5、现在联系未来 四、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如何认识:1、把社会主义当作科学来对待; 2、把社会主义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考察;3、运用阶级观分析社会主义。 意义:1、回顾社会主义的过去,在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中,总结、吸取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教训。2、考察社会主义的现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建设计划。3、展望社会主义的未来,在总结历史,考察现在的基础上,对未来发展进行科学预测,树立社会主义的信心。 第一讲: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一、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个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共产党宣言读书笔记

共产党宣言读书笔记 《共产党宣言》读书笔记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在欧洲主要国家占据统治地位,但是,随着 产业革命癿完成,大工业癿发展和工厂制度癿普遍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癿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癿矛盾日益暴露出来,这导致了经济危机频频发生。经济危机是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给无产阶级和劳劢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资产阶级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癿困境,不断加紧对无产阶级癿剥削和压迫。随着矛盾癿不断暴露和计划,无产阶级渐渐发起对资产阶级癿斗争,斗争规模不断扩大。接连癿三次工人活劢癿失败,使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迫切需要。马克思恩格斯讣为,必须要把分散癿工人活劢统一起来,批判错误思潮,为统一癿工人活劢提供行劢纲领。 渐渐地,马克思迎合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癿斗争需要,和对过去活劢失败癿反思,以“叙述历史”癿方式撰写了《共产党宣言》。 至今一切社会癿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癿历史。癿确,不管是有五千年历史癿中国,还是后来崛起癿西欧和北美,其社会癿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癿历史。《共产党宣言》癿第一章,分析了资产者和无产者,资产主义社会癿领导者是资产者,而共产主义社会癿领导者是无产者,近几百年癿西欧,发展迅速,但是,同样存在很多矛盾和斗争,特别是阶级癿斗争。17、18世纪,西欧各国,特别是英国、荷兰、西班牙等国家,发展航海业,同样,发起了殖民掠夺癿侵略戓争,从其他各大洲掠夺丰富癿资金资源,运回自己癿国家。当时,掌握政权癿贵族,特别是英国癿贵族,没有用掠夺来癿资金进行自己癿个人享乐,而是配合工业革命,发展工业生产,渐渐地,资产阶级慢慢壮大。大工业癿高效率,使得工人癿成本越来越低,工资越来越低,无产阶级获得癿报酬只能维持生存,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癿矛盾激化,逐渐演变成斗争。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教学大纲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社会主义相关政治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政治课。本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透视政治现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社会现象,掌握有关的政治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有关空想社会主义知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及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情感观念: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历史兴衰、共产主义理想。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社会现象,政治现象。 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透视乌托邦,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

2.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 (1)列宁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奋斗历程。 (2)俄国经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在俄国的诞生。 (3)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 3.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1)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 (2)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4)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确立。 (5)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社会主义的本质 5.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前进。 (3)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到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阅读法:朗读和背诵 2、讲授法:讲演法和讲练法 3、对话法:讨论法和辩论法

最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书笔记资料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它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导致社会主义的必然出现。这些认识对于今天科学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及其新变化,对于我们在当代背景下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对于改革开放的中国仍然有现实意义,十七大报告中就特别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本书第一章的开头就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是有其社会经济根源和思想理论来源的。“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有着明显的缺陷。三大社会主义学说从它们产生开始就注定了只是空想。但是,正是这些空想社会主义,成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根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和思想基础。同时,恩格斯也强调,三大空想家的思想

长期支配着19世纪英法等国的社会主义者,产生了种种“折衷的不伦不类的社会主义”。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上的,要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就必须“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科学分析基础上。 “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本书第一章结尾的这个重要论断,是上述分析的逻辑顺理成章得出的结论。恩格斯的这个点睛之笔,一语道破了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到科学的关键。我们必须弄清楚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含义和原则区别,切忌望文生义地妄加推演或解释。 本书第二章论述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人类思想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正是由于这两个伟大发现,社会主义就被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变成了科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是怎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呢?具体地说,第一,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揭示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一切社会变革都来自生产方式的变化,从而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科目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要求考生比较系统的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上述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增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理论水平。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社会主义发展史 60分 各国社会主义实践 70分 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 20分 4、试卷题型结构 简答题(共6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三、考查范围 (一)社会主义发展史 1、空想社会主义 ①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②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合理成分、历史局限) 2、经典科学社会主义 ①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及其意义 ②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①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系列理论 ②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4、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理论 ①毛泽东思想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各国社会主义实践 1、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①苏联模式的形成 ②苏联模式的特点和弊端 ③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 ④从赫鲁晓夫到契尔年科的探索

⑤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⑥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2、东欧八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教训 ①东欧八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②东欧八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问题 ③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3、朝越古老等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①朝鲜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②越南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③古巴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④老挝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①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②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科学发展观 (三)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 1、民主社会主义 2、民族社会主义 3、生态社会主义 4、西方马克思主义 5、苏联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流派 6、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流派

马原读书笔记总结

摘抄: 1.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摘自《引言》)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4.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是埋葬资本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5.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6.共产党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领导力量。 感悟: 我们从中学就了解到《共产党宣言》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着作,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典政治文献之一,是无产阶级政党最基本、最重要的政治纲领之一,现在细细读来,才更了解其中价值。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 它篇幅不多,但微言大义,价值相当与许多部着作。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个半世纪历史实践的考验,虽然有了许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总的趋势并没有超出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基本规律。 《共产党宣言》第一章一开头就提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恩格斯简明扼要地阐述了阶级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着重地叙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简要地表述了它的发展规律。 宣言中还写道:“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展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过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资本主义社会亦是如此。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社会制度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但是,资本主义深灰本身与存在着自身不能克服的基本矛盾,所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必然的。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社会替代资本主义而存在,必然会建立一个与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全新的共产主义社会。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同时产生的。它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是最有力量、最有前途的革命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掘墓人。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无产阶级也得到发展。无产阶级是在同资产阶级斗争中发展的。最后,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制度,建设属于自己阶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建立世界市场并在全球扩张,《共产党宣言》便揭示了资本全球扩张的本性及其造成的后果,即在全球配置资源,进行发展。

(带目录)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笔记)

目录 第一讲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及其革命战略: (1) 理想诉求和阶级立场 (1)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 (1) 革命战略的两重线索和三次变奏 (1) 二、列宁的建党理论与革命战略: (2) 集中制的建党原则: (2) 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策略: (2)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2) 三、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 (2) 四、苏联模式的五种前途 (2)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3) 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3)

第一讲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及其革命战略 二、列宁的建党理论与革命战略 三、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 四、苏联模式的五种前途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及其革命战略: ①理想诉求和阶级立场 1.理想诉求: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是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随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消失,国家的政治权威也将消失。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除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下面这句话,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894年恩格斯致朱·卡内帕 2. 阶级立场:公开宣布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 原因:社会在物质利益面前总是分裂为不同集团。 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 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六无”社会:无私有制,无市场,无商品,无货币,无阶级,无政治国家。 ③革命战略的两重线索和三次变奏 两重线索:客观的物质条件和主观的历史能动性 三次变奏:青年时期,中年时期,晚年时期 1.青年时期:强调主观条件而非现实的政治、经济关系 试问:德国能不能实现一个原则高度的实践,即实现一个不但能把德国提高到现代各国的现有水平,而且提高到这些国家即将达到的人的高度的革命呢?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2.中年时期:以唯物史观为依据强调客观条件的制约作用,认为必须先资本主义化,然后才能走向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谈中国: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谈印度: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经典_恩格斯著_省略_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_研读笔记_吴雄丞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 本书出版的意义及其在我国的传播 这部著作是恩格斯应保尔?拉法格的请求,把他在1877~1878年写成的《反杜林论》一书中的三章抽取出来稍加改写而成的。1880年由拉法格译成法文,首次在法国《社会主义评论》杂志上发表(分三期连载),同年又以法文单行本出版,以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广泛传播。 马克思在本书1880年法文版前言里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一语点明了这部著作的重要价值和伟大意义。马克思写道:“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是当代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1](P687)“他为《前进报》撰写并讽刺地题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的最近的一组论文,是对欧根?杜林先生关于一般科学、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所谓新理论的回答。这些论文已经集印成书并且在德国社会主义者中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这本小册子中我们摘录了这本书的理论部分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一部分可以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1](P689)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部“概述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书,它同《共产党宣言》一样,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经典著作,是每个有觉悟的工人必读的书籍。 我们党非常重视恩格斯的这部著作,毛泽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把它列入“干部必读”的书目,就因为这确实是一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最集中、最完整的著作。根据文献记载,毛泽东给全党开出阅读马列著作的书目有以下几次:1943年3月16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中央直属机关干部要进行理论、思想教育,读马、恩、列、斯的四十本书。”[2](P11)这次讲话有中央档案馆藏的记录稿,已收入《毛泽东文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经典—— —恩格斯著《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研读笔记 吴雄丞 摘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它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导致社会主义的必然出现。这些认识对于今天科学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及其新变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必然性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409(2006)04-0022-08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课程设置表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课程设置表 (3年制) 类别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任课教 师 学时学 分 开课时 间 授 课 方 式 考核 方式 1 2 3 必修课公 共 课 0521801001 0121802003 0121802001 第一外国语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00 18 36 3 1 2 √ √ √ 讲 授 基 础 理 论 课 77777777 0322802067 0322802068 0322802069 0322802001 0322802002 博士生导师学科前言问题讲座 邓小平理论专题研究 资本主义发展史 西方马克思主义专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邓如辛 白艳 贾中海 周秀英 韩喜平 40 40 40 40 40 1 2 2 2 2 2 √ √ √ √ 讲 授 考试 专 业 课 0322802070 0322802071 科学社会主义专题 国际共运史 邓如辛 朱哲 40 40 2 2 √ √ 讲 授 考试 选修课0322802010 0322802055 0322802066 0322802038 0322802040 0322802036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第三世界国家的马克思主 义研究 当代社会法制建设研究 国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 究动态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传统 文化研究 国外社会主义流派 李桂花 李静 王淑荣 陈芳南 盛海英 韩广富 40 40 40 40 40 40 2 2 2 2 2 2 √ √ √ √ √ √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学时:40学分:2 开课学期:1 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任课教师:韩喜平王为全教师职称:教授 课程简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和制度形态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既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逻辑必然,也是实现在马克思主义者的创造和自我反思、与种种非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之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仅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实践运动、制度形态的发展一般过程,而且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史、教育史和自我捍卫史。教学大纲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对象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特点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历程 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方法 五、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价值 第一专题工人阶级立场的形成和唯物史观的创立 第二专题对资本主义的整体性批判 第三专题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探索和研究 第四专题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引发的论战 第五专题俄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纷争 第六专题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捍卫 第七专题列宁与“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八专题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第九专题其它国家革命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第十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十一专题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第十二专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第十三专题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 第十四专题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和流派 第十五专题马克思主义运动在国外的发展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学时:40学分:2 开课学期:1 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任课教师:周秀英教授孙秀云副教授 教师职称: 课程简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阐述了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全书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总结和学习,可以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历史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认清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