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居民最终需求的碳排放测算

中国居民最终需求的碳排放测算

中国居民最终需求的碳排放测算
中国居民最终需求的碳排放测算

第28卷第7期2011年7月

统计研究

Statistical Research

Vol.28,No.7

Jul.2011

[11]Ruggiero,J.,Non-discretionary input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8,2(111):461-469.

[12]Hu Jin-Li,Her-Jiun Sheu and Shih-Fang Lo,2005,Under the Shadowof Asian Brown Clouds:Unbalanced Regional Productivities in China and Environmental Concer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orld Ecology,2005(1):2429-442.[13]Tucker M.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global GDP[J].Ecological Economics,1995(15):215-223.

[14]Bongaarts.Population growth and global warming.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37:1992(37):289-319.

[15]Grossman GM,Krueger AB.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R].National Bureau ofEconomie Research Working paper,1991,No.W3914.

[16]魏巍贤,杨芳.技术进步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J].统计研究,2010(7):36-44.

作者简介

李涛,男,1980年生,河南南阳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经济学、低碳经济。

傅强,男,1963年生,重庆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计算金融学,全球经济一体化与金融管制。

(责任编辑:程晞)

中国居民最终需求的碳排放测算

周平王黎明

内容提要:居民最终需求已成为我国CO

2

排放量增长的重要原因。为了测算我国居民因最终需求而直接和间

接排放的CO

2

,本文以1992-2007年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为基础,结合能源消费实物量数据,编制出混合单位的能源

投入产出表,从而得到居民CO

2

间接排放量占居民碳排总量70%以上且呈上升趋势的结论。在能源投入产出表的

基础上,通过结构分解模型,对居民最终需求及相关经济活动引致的CO

2

间接排放量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居

民最终需求总量、城乡消费比例及居民消费结构三个方面的变化是促进CO

2

间接排放量增加的因素,以能源消耗

系数下降为特征的生产技术的进步是促使CO

2

间接排放量减少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居民最终需求;能源投入产出表;直接碳排量;间接碳排量;结构分解模型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565(2011)07-0071-08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Household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Zhou Ping Wang Liming

Abstract:Household final requirement has become one of main resources of carbon emissions.This paper establishes hybrid-units input-output model by intro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physical data.Based on this model,direct and indirect carbon emission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are calcul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indirect carbon emissions account for more than70%of the total carbon emissions and keep increasing.To analyze and understand change of household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this paper undertakes a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change in indirect household carbon emissions from1992to2007.The increase in indirect carbon emissions has been decomposed into four factors:gross requirement,urban-rural proportion of consumption,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which captures advances in technology.Increasing gross requirement is the first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growth in indirect carbon emissions.Technology advancement is the second important factor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decline in indirect carbon emissions.

Key words:Household Gross Consumption;Energy Input-output Analysis;Direct Carbon Emission;Indirect Carbon Emission;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72·统计研究2011年7月

一、引言

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燃烧,其排放的二氧化碳(CO

2

)约占2004年全球碳排放总量的95.3%,其中发展中国家所排放

的CO

2

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因节能技术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排

放了大量的CO

2

。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带动

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导致CO

2

排放量在全球碳排总量中的比重逐年上升。2008年在波兰波兹南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被要求承担相应的减排义务。

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期阶段的中国,高

耗能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是能源消费和CO

2

排放量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居民消费水平的

不断提高、消费结构的日益升级对能源消费和CO

2排放量的增长亦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凤振华等(2010)认为,居民消费行为所消耗的能源占到能源

消费总量的45%-55%,随之而来的CO

2

排放量的增长也引起人们的关注。因而居民对产品和服务的最终需求及相关经济活动已成为诱发能源消耗和

CO

2

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用于炊事、照明、取暖和家用电器等方面的生活用能构成居民对能源的直接需求,因其在居民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并未引起居民对节能减排的关注。另一方面,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费品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构成了居民对能源的间接需求。居民对能源的间接需求不仅受各种商品的能源强度的影响,而且受居民所消费的商品种类的影响,即居民对能源间接需求取决于居民的消费模式。

因而,减少对高能耗产品的消费,提倡可持续的、节约型的消费方式是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

为此我们有必要量化居民CO

2

排放总量,包括直接排放量和间接排放量。本文以1992-2007年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通过引入能源消耗的实物量数据,编制混合单位的能源投入产出表,以计算居民

CO

2

的直接排放量和间接排放量。为了进一步了解

促使居民CO

2

排放量增长的原因,本文借鉴李艳梅

(2008)提出的结构分解模型,将居民CO

2

间接排放量的增长分解为四个因素:居民最终需求总量、城乡消费比例、居民消费结构和反映技术水平变化的能源强度,并且量化了各因素变化对居民CO

2

间接排放量增长的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可持续消费问题自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可持续发展地球峰会以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居民消费是可持续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居民消费对环境的影响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

Parikh et al(1997)计算了1990年印度不同收

入水平的居民以及城乡居民的CO

2

排放量,认为收

入水平较高的居民的生活方式具有CO

2

密集度高

的特点;文章同时对印度居民2010年CO

2

排放量

进行估算,认为收入水平高的居民其CO

2

排放量在1990年到2010年将翻一番。Lenzen(1998)利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了1992年和1993年澳大利亚居民

最终需求对能源消费和CO

2

、SO

2

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认为65%以上的温室气体排放归因于居民对能源的间接消费,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与收入水平的增长高度相关。Weber和Perrels(2000)采用扩展的投入产出模型,定量分析私人汽车、取暖等消费活动和消费模式对联邦德国、法国和荷兰三国20世纪90年代能源需求和环境损耗的影响,并对21世纪最初十年的能源需求和环境损耗进行情景模拟分析。Munksgaard et al(2001)从八个消费项目

出发分析丹麦1966-1992年居民CO

2

排放量,指出

居民间接CO

2

排放量的增长归因于消费的增长,有必要向低碳消费模式转变。Bin和Dowlatabadi (2005)利用CLA(Consumer Lifestyle Approach)方

法研究美国消费者行为与能源利用及CO

2

排放量

之间的关系,发现超过80%的能源消费和CO

2

排放量与居民消费活动及相关经济活动有关,居民消费活动对GDP的直接影响只有4%,但对能源消费和

CO

2

排放的直接影响分别为28%和41%,且间接影响是直接影响的两倍。

近年来,我国因经济和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已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但现有的研究多从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工业部门等社会生产

的角度分析我国CO

2

排放量增长的原因。孙小羽、臧新(2009)通过建立能源—经济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23个非能源行业和4个能源行业的能源密集度系数和污染集中度系数,并以此为基础测算了2002-2006年间因出口贸易而引发的能源消耗和

第28卷第7期周平王黎明:中国居民最终需求的碳排放测算·73·

环境污染,得到在出口日渐增长的同时我国承载着

越来越多的世界能源消耗和CO

2

等大气污染物质排放转移的结论。刘红光(2010)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分析框架下研究了中国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根源以及由贸易产生的碳排放转移问题,并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碳排放敏感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出口是中国碳排放总量迅速增加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而国内对食品、电力热力以及服务业的消费是我国碳

排放的主要根源,也是CO

2

排放敏感性较高的经济活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人口规模、收入水平、城乡比例以及消费模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我国居民因消费而排放的CO

2

也有较大的影响。魏一鸣等(2007)采用CLA方法计算了1999-2002年我国农村和城镇居民生活方式对能

源消费和CO

2

排放的影响,认为居民生活需求及相

关经济活动对能源消费和CO

2

排放的影响分别为26%和30%。其中,城市居民生活对能源消费的间接影响是直接影响的2.44倍,农村居民对能源消费的直接影响是间接影响的1.86倍,住宅、饮食、教育

文化娱乐服务等部门是能源消耗和CO

2

排放密集的部门。

分解分析作为研究事物的变化特征及其作用机理的一种分析框架,近年来在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分解分析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当前对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进行分解分析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发达国家的相关情况,事实上,对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结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Fan et al (2007)定量分析了中国1980-2003年间各因素对一次能源碳排放系数的影响程度,并测算了物质生产部门的碳排放系数,认为对碳排放下降起决定作用的是能源强度的下降,但仅靠降低能源强度还不足以降低碳排放系数,改善物质生产部门以及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结构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李艳梅、张雷(2008)通过运用投入产出法构建结构分解模型,对中国居民1987-2002年间接生活能源消费进行结构分解分析,认为促使生活能源间接消费增加的因素有居民消费总量增加、消费结构变化、城乡消费比例变化和中间生产技术变化,而起到抑制能源消费增加的只有以直接能源消耗系数大幅下降为标志的节能技术进步。

三、理论模型

(一)混合单位投入产出分析模型

居民生活能源需求总量(E)包括直接需求量(E dir)和间接需求量(E ind)。其中,直接需求量可在能源统计年鉴中查得,间接需求量的计算则需要借助于能源投入产出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是Leontief教授于1936年创立的一种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它以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利用数学模型分析和研究国民经济或企业内各部门的生产和分配之间的数量关系,其基本目的是评定经济中各产业间的相互依赖关系。20世纪70年代初,Leontief教授与哈佛小组合作把环境污染的产生和消除作为一个部门,反映在投入产出表中。

以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居民间接能源需求计算公式为:

E ind=D(I-A)-1Y

c

(1)

其中,D为能源直接消耗系数向量,其元素d

j

=

E

j

/X

j

表示第j个部门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量;A为技术系数矩阵,也称中间投入矩阵,反映第j个部门在单位产品生产过程中对各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量;(I-A)-1为列昂惕夫逆矩阵(L),也称完全需求系数矩阵,反映第j种产品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

使用时,对第i种产品的完全需求量;Y

c

为居民最终需求向量。

式(1)中居民间接能源需求是根据能源直接消耗系数和列昂惕夫逆矩阵计算,它假定所有生产部门与最终需求部门对能源消费支付相同的价格,即假设价值型的交易与实物型的交易成比例。事实上不同部门使用能源的价格是不同的,因而来源于能源部门的投入其实物形式与价值形式并不一致。Bullard和Herendeen(1975)首先意识到这个问题,为了解决投入产出表中价格不一致的问题,他们引入能源单位,即将投入产出表中的能源投入用实物单位表示。而Van Engelenburg et al(1991)采用ERE转换法来解决价格问题,将能源部门在能源加工、转换过程中产生的损失分配给非能源部门,损失值表示为能源投入的ERE值,等于单位能源除以在其加工、转换过程消耗的能源,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假定能源部门本身并不消耗能源。

本文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借鉴Bullard和Herendeen提出的方法,引入能源投入实物量数据,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编制混合型能源投入

·74·

统计研究2011年7月

矩阵A *与矩阵L *的混合单位为

¥/¥(

tce /¥¥/tce )

tce /tce

,其中,

¥(人民币元)为货币单位,tce (吨标准煤)为能源单位。

产出表,使得各部门的能源投入量用实物单位表示,非能源投入量用价值单位表示。由于能源投入量用实物单位表示,则能源价格将不再影响能源强度的计算。

假设混合型投入产出表中共有n 个部门,前k 个部门为非能源部门,中间流量用价值单位表示;后n -k 个部门为能源部门,中间流量用实物单位表示。则能源投入产出分析的中间投入矩阵为:

A

*

=(a *

ij

)n ?n

=

A *11A *(

21A *12A *)

22(2)

相应的完全需求系数矩阵为:L

*

=(I -A *)

-1

=

L *11L *(21L *

12L *)22

=

I -A *

11-A *(

21-A 12I -A *)

22

-1

(3)

矩阵L *和矩阵A *有相同的混合单位①

能源产品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包括原煤、

原油和天然气,二次能源如焦炭、煤气等是通过对一次能源进行形式转换以更好地满足生产

与生活需求的能源产品。矩阵L *

中对二次能源产

品的需求已经全部包含在对一次能源产品的需求中,因此直接利用式(3)计算能源完全需求系数,将因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之间的加工转换造成能源投入量的重复计算,导致能源完全需求系数的计算结果被严重高估。本文计算完全能源需求系数时借鉴陈锡康(1981)提出的完全综合能耗计算方法,根据式(3)有:

L *21=(I -A *22)

-1

A *21[I -A *11-A *12(I -A *

22)

-1

A *

21]-1

(4)

L

*

22=[I -A

*

22-A *21(I -A *11

)-1

A *12

]-1

(5)

L 21*

和L 22*

分别表示非能源行业和能源行业的能源完全需求系数。

设矩阵^U 为一个n -k 阶的对角矩阵,其对角线上的元素u i (i =k +1,

k +2,…,n )表示第i 个能源部门的产品中一次能源产品所占的比重①。于是有

e 1=U ^

L *21

=U ^

(I -A *22

-1

A *21[I -A

*11

-A

*12

(I -A *

22

-1

A *

21

]-1

e 2=U ^L *22=U ^{[I -A *22-A *21(I -A *

11)-1

A *

12]-1-I }

(6)

式(6)中,

^U =diag (u k +1,u k +2,…,u n ),e 1和e 2分别表示非能源行业和能源行业的一次能源完全需求系数。居民间接需求造成的一次能源完全需求量

为:

E ind =(e 1+e 2)Y c

(7)

在计算居民因最终需求而产生的CO 2排放系数时,

将水电、核电(清洁能源)从能源完全需求系数中剔除,只计算因化石燃料(原煤、原油和天然气)燃烧排放的CO 2。居民因最终需求而排放的CO 2总量为

C =c'E ind +c'E dir =c'(e 1+e 2)y c +c'E dir

=c'e 1y c +c'e 2y c +c'E dir

(8)

其中,c 为一次能源的CO 2排放系数,引用IPCC (2006)提供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的数据(见表1);c'e 1表示非能源行业的CO 2排放系数,

c'e 2表示能源行业的CO 2排放系数,c'E dir 表示居民生活消费的CO 2直接排放量。

表1

一次能源的CO 2排放系数

一次能源

原煤原油天然气CO 2排放系数(104

tc /104

tce )

0.7559

0.5857

0.4483

(二)CO 2排放量变动的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分解分析包括SDA (结构分解分析)与IDA (指数分解分析)两种常用方法。IDA 方法由于数据(产业部门水平的总和数据)较易获得,在相关文献中使用的频率较高。SDA 方法以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将经济系统中某因变量的变动分解为有关各独立自变量各种形式变动之和,

以测度各自变量对因变量变动贡献的大小,主要有投入产出法和两极分解法两种方法。本文在能源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借鉴李艳梅(2008)提出的SDA 方法中的两极分解法对居民CO 2的间接排放量进行结构分解分析。

居民CO 2间接排放量受居民最终需求总量(P )、城乡消费比例(M )、消费结构(S )和生产技术(T )四个因素的影响,则居民CO 2间接排放量可以分解为四项乘积之和:C =

Σ

C ij =P *M *S *T =

Σ

ij

P Q i P Q ij Q i C ij

Q ij

(9)

其中:C 表示居民CO 2的间接排放量,i 表示城镇或农村居民,

j 表示消费支出类别;P 表示居民最终需求总量;Q i 表示第i 类居民的最终需求量,Q i /P 表示第i 类居民的最终需求占居民需求总量的比

第28卷第7期周平王黎明:中国居民最终需求的碳排放测算·75·

重,反映城乡消费比例;Q

ij

表示第i类居民对第j类

产品或服务的最终需求量,Q

ij /Q

i

表示第i类居民

对第j类产品或服务的最终需求占第i类居民需求

总量的比重,反映居民的消费结构;C

ij /Q

ij

表示对第

j类产品或服务的单位最终需求所排放的CO

2

,由于一次能源的碳排放系数一般不变,则产品和服务的

CO

2

排放量受单位产品能源强度的影响,故该项可以作为反映生产技术进步的因素。

根据式(9),以上标1,0分别表示报告期和基期并进行分解。从报告期开始分解有:

ΔC=ΔP*M1*S1*T1+P0*ΔM*S1*T1+P0 *M0*ΔS*T1+P0*M0*S0*ΔT(10)从基期开始分解有:

ΔC=ΔP*M0*S0*T0+P1*ΔM*S0*T0+P1 *M1*ΔS*T0+P1*M1*S1*ΔT(11)鉴于上述两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一致,取式(10)和式(11)的算术平均值,可得:

ΔC=1

2

[ΔP*M1*S1*T1+ΔP*M0*S0

*T0]+1

2

[P0*ΔM*S1*T1+P1*ΔM*S0*T0]

+1

2

[P0*M0*ΔS*T1+P1*M1*ΔS*T0]+

1

2

[P0*M0*S0*ΔT+P1*M1*S1*ΔT]=g(ΔP)+g(ΔM)+g(ΔS)+g(ΔT)(12)上式中g(ΔP)、g(ΔM)、g(ΔS)和g(ΔT)分别表示最终需求、城乡消费比例、消费结构和生产技术四个因素变化对居民CO

2

间接排放量变动的影响,其贡献值与贡献率如表2所示。

表2居民CO

2

排放量影响因素变化

的贡献值及贡献率的计算公式

影响因素表征变量贡献值贡献率

最终需求总量ΔP g(ΔP)g(ΔP)/ΔC

城乡消费比例ΔM g(ΔM)g(ΔM)/ΔC

消费结构ΔS g(ΔS)g(ΔS)/ΔC

生产技术ΔT g(ΔT)g(ΔT)/ΔC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根据数据的可得性以及研究目标的需要,本文在1992年、1997年、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基础上,结合《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工业分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表和能源平衡表编制混合型能源投入产出表。由于投入产出表和能源统计年鉴的部门分类不一致,故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为基本参考,以能源统计年鉴中行业部门分类为基准,编制包括4个能源部门和18个非能源部门的混合型投

入产出表。其中:

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交通设备、电子、电气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其他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品废料;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

其他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对一次能源行业和非能源行业而言,能源产品的投入量即为该行业的能源终端消费量;对二次能源行业来说,能源产品投入量为行业能源终端消费量加上加工、转换的投入量。能源产品总产出的计算遵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能源平衡统计中的生产与分配的平衡关系:

能源产品总产出=终端消费量+加工转换投入量+库存增、减量+损失量+平衡差额+出口量+外国飞机、轮船在我国加油量-进口量-我国飞机、轮船在国外加油量[7]。

在价格因素的影响下,现价投入产出表不能有效地反映能源强度和CO

2

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因而有必要将现价投入产出表转化为不变价投入产出表或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国家统计局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于1998年编制了1981、1983、1987、1990、1992、1995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本文取其中1992年的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并以此为基础,将1997、2002和2007年现价投入产出表转换成以1990年不变价格为基础的可比价投入产出表。

(二)居民消费引致的CO

2

排放量测算

根据能源投入产出分析模型,计算得1992

-2007年我国居民CO

2

直接和间接排放量(表3)。

·76·统计研究2011年7月

由表3可知,居民CO

2

排放总量增长了41.76%,相

当于1.417亿吨。居民因炊事、取暖及私人汽车等

活动直接消耗化石能源而排放的CO

2

在1992-2002年平均下降了9.13%。十年间城镇居民的直接碳排量下降了68.21%,农村居民的直接碳排量下降了47.96%,究其原因,主要是居民生活用能源品种结构优化。城镇居民逐渐减少对煤炭产品的消费,增加对液化石油气的消费,1992-2002年城镇居民煤炭消费量由5585.8万吨标准煤减少到1536.18万吨标准煤,液化石油气的消费量由403.2万吨标准煤增加到869.96万吨标准煤;而农村居民在国家发展生物质能和可再生能源,关闭小煤矿,压缩煤炭产量等政策影响下,煤炭消费量由5856.6万吨标准煤减少到3048.05万吨标准煤。

表31992-2002年居民直接与间接CO

2

排放量年份1992199720022007

CO

2

排放量(亿吨) 3.39 3.91 3.41 4.81

直接排城镇0.470.350.290.37

放量农村0.460.380.260.35(亿吨)合计0.930.740.550.72

间接排放量(亿吨) 2.46 3.17 2.86 4.09人均间接城镇363.37428.24395.03513.21排放量(kg)农村151.52182.53112.65143.62间接/直接 2.65 4.28 5.21 5.68

2002-2007年居民生活消费的CO

2

直接排放量增长了30.91%,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中:城镇居民直接碳排量增长了28.84%,农村居民增长了35.04%。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两点:第一,城镇居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趋向于使用方便、清洁和高效的能源品种,对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在五年间有显著增长,液化石油气的消费量增加了2.5倍,天然气的消费量增加了4.8倍;农村居民在由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型发展的过程中,直接能源消费由以非商业能源(薪柴、秸杆、沼气等)消费为主向以商业能源(煤炭、液化石油气)消费为主逐渐过渡,从2002年到2007年农村居民对商业能源的消费保持着6.7%的年增长率。第二,由于家用小汽车和家用摩托车的普及,汽油、柴油等车用燃料油逐渐成为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的重要能耗。2007年末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的家用汽车比2002年增加3.7倍,导致城镇居民对汽油的直接需求量保持着38.03%的年均增长速度;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的摩托车是2002年的2.2倍,使得农村居民对汽油直接需求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3.91%。

由表3还可知,居民因最终需求而间接排放的CO

2

从总体而言保持增长的趋势,且间接碳排量远

远大于直接碳排量,其倍数呈明显的增长趋势,即居

民除了因对燃料、电力直接需求引致CO

2

排放外,

还将通过消费非能源商品和服务而间接排放CO

2

并且间接排放的CO

2

更多。由此可知,CO

2

间接排

放量的增加是居民CO

2

排放总量增长的重要原因,

那么CO

2

间接排放量的变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且各因素的影响力度有多大呢?

(三)居民生活消费引致的CO

2

间接排放量变动的结构分解分析

由于居民在不同时期对各类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水平会不断变化,同时,社会经济、消费结构及技术

水平亦处在不断调整与发展之中,因此居民CO

2

间接排放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发展变化也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特征。以式(12)的结构分解模型为基础,对1992-1997、1997-2002、2002-2007年

我国居民CO

2

间接排放的变动量ΔC进行分解分析。

表41992-2007年居民间接CO

2

排放量分解分析

影响因素

贡献值(亿吨)贡献率(%)

1992

-1997

1997

-2002

2002

-2007

1992

-1997

1997

-2002

2002

-2007最终需求 2.500.613 1.15355.92-204.3393.62城乡消费比0.0080.013- 1.19-4.33-

消费结构0.1290.138-0.11118.36-46-9.04

生产技术-1.94-1.060.19-275.48354.6723.32分析表明,除了生产技术因素外其余三个因素

对我国居民CO

2

间接排放量增长都起促进作用。其中最主要的要素是日渐增长的居民最终需求,它也是所有因素中影响力度最大的因素,贡献值和贡献率均大于其他因素,导致1992-2007年间居民

CO

2

间接排放量增加了4.262亿吨。

居民最终需求的增加是人均收入增长的必然结果。1992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都呈增长趋势,但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农村居民。200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是1992年的3.23倍,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是1992年的2.54倍。居民收入的增加,不仅影响着消费支出而且也影响着居民消费结构,而居民消费结构的

变化对居民CO

2

间接排放的影响不容忽视。继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家用电器普及为主的第一次升

第28卷第7期周平王黎明:中国居民最终需求的碳排放测算·77·

级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再次升级,主要表现在医疗

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及居住这四大项消费增长迅速,导致交通、居住、教育娱乐和医疗保健等高耗能耐用品的碳排量出现较快增长,其中交通和居住消费的增加对居民CO

2

间接排放量增加的诱发效果尤为明显:

第一,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电子电信、家用汽车、家用摩托车价格的下调,移动电话及私人汽车、摩托车已成为我国居民近年来新的消费热点,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交通通讯的支出为1357.41元,是1990年40.51元的33.51倍,农村居民人均用于交通通讯的支出持续稳步增长,其比重由1990年的1.44%增加到2007年的10.19%。

住房商品化改革及人口城镇化的推进都使得城镇基础设施及居民住宅建设的需求量相应增大,拉动了建筑业及与居住相关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金融制品业、建筑材料和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CO

2

排放系数较高行业的生产与消费。

第二,医疗保健及文教娱乐消费比重也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城乡居民消费比例的变化亦是影响居

民CO

2

间接排放量的一个因素。城乡结构和收入水平的差异导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也存在较大差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是农村居民的3.4-3.6倍,而我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在质量和数量上有很大差别,城镇居民更倾向于消费能源密集型产品,从而使

得城镇居民人均CO

2

间接排放量远高于农村居民。城市化使得大批农村居民来到城市,这使得农村常住人口明显减少,城市总人口大量增加。与人口城镇化进程相伴的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对生活性能源的直接和间接需求增长,在化石能源占主要比重的能源结构下,城镇化进程直接推动了碳排放的

增长。而城乡消费比例变化对居民CO

2

间接排放量的影响日渐降低,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其消费结构和消费能力与城镇居民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从而降低了城乡消费比例变化对居

民CO

2

间接排放量的影响,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技术进步是影响我国居民CO

2

间接排放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其贡献值和贡献率仅次于居民最终需求。以各部门能源需求强度下降为标志的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居民CO

2

间接排放量在1992-2002年间减少了2.809亿吨。在此期间,由于技术进步的影响,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能源需求系数几乎

全部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较大的是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矿采选业和医药化学工业,其中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碳排放系数从10.566吨/万元下降到4.412吨/万元,降幅达58.24%。在居民消费总量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日益升级的背景下,生产技术的进步使

得居民间接排放的CO

2

不至于增幅过大。从2002年开始,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重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现增长的趋势,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及邮政通信业、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其他服务业、电力与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高能耗产业迅速扩张,导致了能源消费量的迅速增长,这也是造成我

国居民CO

2

间接排放量在2002-2007年期间反向上升最主要的原因。

五、结论

本文采用能源投入产出分析法对1992-2007

年中国居民因最终需求而直接和间接排放的CO

2进行估算,并采用结构分解分析法对居民CO

2

间接排放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第一,1992-2007年居民最终需求对CO

2

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始终保持着正向影响。在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走低、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的背景下,居民最终需求增长意味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而拉动内需的消费刺激政策的贯彻执行,势必使居民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力逐渐增大。

第二,城镇化发展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将给抑制碳排放增长带来巨大的压力。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人口城乡结构变化以及居民消费模式改变已成为我国碳排放的新增长点。城镇和农村居民在能源需求结构上的转变,在交通通信、居住的硬件设施及教育与娱乐等高能耗产品上

消费的不断增长,都将导致人均碳排量和CO

2

排放总量的持续增加。

第三,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在产业结构中

比重的不断上升将成为我国自2002年以来CO

2

排放量上升的重要推动因素。诸如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化学工业等行业都是能源密集型行业,单位产出的能源需求系数较高。而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

·78·统计研究2011年7月

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和金融保险等其他服务业的能源需求系数日渐增加。

综上所述,居民能源消费和CO

2

排放不仅与居民日常消费模式和消费水平密切相关,且受相关生产过程中能源需求状态的影响。消费既是生产的起点,又是生产的终点,因而发展低碳生产,倡导低碳消费是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形态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IPCC.Climate change2007: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C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凤振华,邹乐乐,魏一鸣.中国居民生活与CO

2

排放关系研究[J].中国能源,2010(3):37-40.

[3]李艳梅,张雷.中国居民间接生活能源消费的结构分解分析[J].资源科学,2008,30(6):890-895.

[4]Parikh J.K,Panda M.K,Murthy N.S.Consumption patterns by income groups and carbon-dioxide implications for India:1990-2010[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Energy Issues,1997,9(4-6):237-255.

[5]Lenzen M.Primary energy and greenhouse gases embodies in Australian final consumption:an input-output analysis[J].Energy Policy,1998,26(6):495-506.

[6]Weber C,Perrels A.Modeling lifestyles effects on energy demand and related emissions[J].Energy Policy,2000,28(8):549-566.

[7]Munksgaard J,Pedersen K.A,Wier M.Changing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CO

2

redu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Pollution,2001,15(2):146-158.[8]Bin S,Dowlatabadi H.Consumer lifestyle approach to US energy use

and the related CO

2

emissions[J].Energy Policy,2005,33(2):197-208.

[9]孙小羽,臧新.中国出口贸易的能耗效应和环境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混合单位投入产出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4):33-44.

[10]刘红光,刘卫东,唐志鹏.中国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结构及其减排敏感性分析[J].地理科学发展,2010,29(6):670-676.[11]Wei Y-M,Liu L C,Fan Y,et al.The impact of lifestyle on energy

use and CO

2

emission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hina’s residents [J].Energy policy,2007,35(1):247-257.

[12]Fan Y,Liu L-C,Wei Y-M.Changes in carbon intensity in China:empirical findings from1980-2003[J].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2):683-691.

[13]Bullard C.W,Herendeen R.A.The energy cost of goods and services[J].Energy Policy,1975,3(4):268-278.

[14]Van Engelberg B.C.W,van Rossum T.F.M,Blok K,et al.Calculating the energy requirements of household purchases:a practical step-by-step method[J].Energy Policy,1994,21(8):648-656.

[15]王研,石敏俊.中国城镇居民生活消费诱发的完全能源消耗[J].资源科学,2009,31(12):2093-2100.

作者简介

周平,女,湖南长沙人,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广西财经学院数学与统计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统计,金融时间序列分析。

王黎明,男,山东人,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理统计,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经济统计。

(责任编辑:周晶)

《统计研究》“作者简介”要求

作者简介用小五号楷体按以下顺序排版:

作者姓名,性别,年龄或出生年份(可缺省),籍贯,??年毕业于??校获??专业??学位,现为??单位??职称(或职务),主要兼职(限2项),在读学校和在读学位,研究方向为??。

例1:张三,男,45岁,河北省,199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科技部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特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技信息管理与分析。

例2:李四,女,河南洛阳,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图书馆馆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经济统计分析。

碳排放计算方式

碳排放计算方式 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是水汽(H2O),水汽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大约占整体温室效应的60%~70%,其次是二氧化碳(CO2)大约占了26%,其他的还有臭氧(O3),甲烷(CH4),氧化亚氮(N2O)全氟碳化物(PFCs)、氢氟碳化物(HFCs)、含氯氟烃(HCFCs)及六氟化硫(SF6)等。 有5种气体: 二氧化碳; 甲烷; 氧化亚氮(一氧化二氮); 臭氧; 氯氟烃(CFC). 烃:烃是化学家发明的字,就是用“碳”的声母加上“氢”的韵母合成一个字,用“碳”和“氢”两个字的内部结构组成字型,烃类是所有有机化合物的母体,可以说所有有机化合物都不过是用其他原子取代烃中某些原子的结果。碳氢化合物,只含有碳和氢的一大类有机化合物之一,它包括烷烃、烯烃、炔烃的成员、脂环烃(如环状萜烯烃及甾族化合物)和芳香烃(如苯、萘、联苯),在许多情况中它们存在于石油、天然气、煤和沥青(石油、天然气、煤、沥青等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中。 沥青分为煤焦沥青、石油沥青和天然沥青。天然沥青类似原油,可以制成汽油、柴油或作为燃料油。 氯氟烃的英文缩写为CFCs,是20世纪30年代初发明并且开始使用的一种人造的含有氯、氟元素的碳氢化学物质,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还有不少的用途。在一般条件下,氯氟烃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很低的温度下会蒸发,因此是冰箱冷冻机的理想制冷剂。它还可以用来做罐装发胶、杀虫剂的气雾剂。另外电视机、计算机等电器产品的印刷线路板的清洗也离不开它们。氯氟烃的另一大用途是作塑料泡沫材料的发泡剂,日常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地方都要用到泡沫塑料,如冰箱的隔热层、家用电器减震包装材料等。 然而,氯氟烃有个特点:它在地球表面很稳定,可是,一蹿到距地球表面15~50千米的高空,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就会生成新的物质和氯离子,氯离子可产生一系列破坏多达上千到十万个臭氧分子的反应,而本身不受损害。这样,臭氧层中的臭氧被消耗得越来越多,臭氧层变得越来越薄,局部区域例如南极上空甚至出现臭氧层空洞。 甲烷(CH4):甲烷是在缺氧环境中由产甲烷细菌或生物体腐败产生的,沼泽地每年会产生150Tg (1T=1012)消耗50Tg,稻田产生100Tg消耗50Tg,牛羊等牲畜消化系统的发酵过程产生100-150Tg,生物体腐败产生10-100Tg,合计每年大气层中的甲烷含量会净增350Tg左右。它在大气中存在的平均寿命在8年左右,可以通过下面的化学反应:CH4 + OH --> CH3 + H2O 消耗掉,而用于此反应的氢氧根(OH)的重量每年就达到500Tg。

关于的纯电动汽车碳排放相关指数

关于纯电动汽车碳排放相关指数 1.为电动汽车充电的能源从哪里来? 中国电力结构中72.4%为火电。 2.电动汽车相比传统车可节能47.6%。下表为热能计算。 100Km油耗 100Km Power Consumption 发电煤耗 Coal-Fired 热能(K) Heat of Combustion 汽油车 Gasoline Vehicle 9L——73406.25 电动车 EV 16kWh 0.33kg Standard coal/kWh 36960 燃烧值 Combustion Value 8156.25 (K/L) 2310 (K/kWh) 3.电动汽车排放计算。 下表是传统车与纯电动汽车的碳排放比较: 100Km油耗 100Km Power Consumption 发电煤耗 Coal-Fired 用煤量 Use of coal /100Km CO2排放 系数 E mission Factor 煤电占比 Coal-fired Plants/Total Electricity Supply 100KmCO2排放 CO2 Emission/100Km 汽油车 Gasoline Vehicle 9L———— 2.361kgC O2/L ——21.249Kg 电动车 EV 16kWh 0.33kg Standard coal/kWh 5.28Kg Standard coal/100 Km 2.457kgC O2/Kg 72.40%9.392Kg 由此表可得出,纯电动汽车每年行驶10万公里,在城市中心可 减排二氧化碳2125吨,按照30元人民币(3.7欧元)每吨计算, 可节省63750元;综合火电指数后节省1185吨碳排放,折合35550

碳排放区域差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碳排放区域差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大气中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逐渐增多,这种现象导 致了全世界共同注重一个重大问题———温室效应,在此宏观环境背 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并降低碳排放量是有效阻止世界气温持续上升的 一项重要举措。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中国CO2排放 量与能源消费量迅速上升。依据国际能源署统计资料,中国CO2排放 量在2007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2009年12月,中国政府向全世界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40%~50%,并将此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中。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省份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能源资源禀赋差异 很大,所以碳排放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这就要求在制定减排措施 方面有必要将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特征和影响因素考虑其中。所以,本 文首先对中国CO2排放的地区差异实行考察,然后深入探讨经济增长 与CO2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减排政策提 供参考和依据。 当前,研究CO2排放区域的差异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注重的热点。谭 丹等(2008)在我国碳排放区域差异研究中发现,碳排放增长速度和排 放量最大的是东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碳排放增长速度最慢,西部碳排 放量最少。此外,徐大丰(2010)[2]的研究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碳 排放量低于东部,且碳排放区域差异比较显著的行业为建筑业、工业 和运输业。不过,这些研究多是简单的概括和描述,并没有采用相关 的衡量指标对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给予量化研究。岳超等(2010)利用 Theil系数研究了中国各省市碳排放强度差异的变化和来源,但因其测算公式不太准确而导致研究结果可信度不高。杜克锐(2011)在测算碳 排放效率时发现,中国各地区碳排放效率差异明显且差异水准呈继续 扩大的趋势,制定减排措施过程中要重点考虑地区差异因素。国外相 关CO2排放区域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国层面(Heil和Wodon,1997;Padilla和Serrano,2006;Duro和Padilla,2006;Groot,

碳排放计算方法

碳排放计算 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可以通过实际能源使用情况,比如燃料账单/水电费上的说明,来乘以一个相应的“碳强度系数”,从而得出您或您家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精确数字。 典型的系数 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SO2(二氧化硫)0.0165 NOX(氮氧化合物)0.0156 烟尘0.0096 CO2(二氧化碳)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推荐值:0.67(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参考值:0.68(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 0.69(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 火力发电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g/kWh)(克/度) SO2(二氧化硫)8.03 NOX(氮氧化合物)6.90 烟尘 3.35 如何计算减排量 近年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世界最关心的环保问题,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温室气体产生,而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二氧化碳(CO2),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归根到底是大量使

用各种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造成的,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各国纷纷制定了减排二氧化碳的计划。 通过节约化石能源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是减少二氧化 碳排放的两个关键。在节能工作中,经常需要统计分析二 氧化碳减排量的问题,现将网络收集的相关统计方法做一 个简单整理,仅供参考。 1、二氧化碳和碳有什么不同? 二氧化碳(CO2)包含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分子量为44(C-12、O-16)。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空气中含有约1%二氧化碳。液碳和固碳是生物体(动物植物的组成物质)和矿物燃料(天然气,石油和煤)的主要组成部分。一吨碳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大约3.67 吨二氧化碳(C的分子量为12,CO2的分子量为44, 44/12=3.67)。 我们在查看减排二氧化碳的相关计算资料时,有些提 到的是“减排二氧化碳量”(即CO2),有些提到的是“碳排放减少量”(以碳计,即C),因此,减排CO2与减排C,其结果是相差很大的。因此要分清楚作者对减排量的具体 含义,它们之间是可以转换的,即减排1吨碳(液碳或固碳)就相当于减排3.67吨二氧化碳。 2、节约1度电或1公斤煤到底减排了多少“二氧化碳”或“碳”?

汽车燃油率

北京时间5月28日消息根据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欧洲汽车制造商所宣称的汽车燃油经济性能与真实水平的差距日渐加大,特别是德国豪华车,这种燃油经济性能被夸大的现象尤为明显。 非营利性机构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Clean Transportation)在近期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基于能耗所计算出来的石油碳排放平均水平要比车企所宣称的高出25%,而在十年前,这一差距仅仅只有10%左右。 这项调查使得欧盟对其汽车能耗的测试程序面临着很大的改革压力,也使得车企将越发的难以达到欧盟为2020年所设定的二氧化碳排放新规要求。 这份报告表示,宝马所宣称的碳排放水平比实际排放水平平均低30%。 对于上述消息,宝马未能立即置评。 大众汽车旗下豪华汽车部门奥迪所宣称的燃油经济性能与实际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仅次于宝马,排名第二。旗下汽车所宣称的碳排放水平比实际碳排放水平低了28%。梅赛德斯奔驰的这一差距为26%。 丰田汽车的这一比例为15%,而法国车企雷诺汽车和标致雪铁龙均为16%。 ICCT欧洲部门总经理Peter Mock在这份报告中表示,夸大的燃油经济性能平均将使得车主为此一年多花费300欧元(约合390美元)。这是对接近50万辆欧洲的私家车和企业车辆进行调查后的数据测算所得。 早前的研究显示出汽车制造商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手段来降低在汽车测试过程中的汽车能耗和碳排放水平,诸如给予汽车轮胎更大的牵引力或者选择特别光滑驾驶平面。 驾驶习惯在不同的车主间存在差异,这意味着出现些许的差异并未触犯法规。 但汽车行业认为,有必要进行调整。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曾表示,正积极的对汽车能耗测试进行改革。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就曾带头对汽车的测试程序进行调整。 欧盟也在积极行动,将在2020年执行新的碳排放标准,即95g/km。欧盟议会的立法者曾表示,更加严格的测试程序将在2017年之前执行,但部分欧盟成员国希望能够延迟至2020年执行。 从总的情况来来,在2020年实现95g/km的目标目前已经征得了广泛的同意,然而,以德国为首的国家却要求例外,许多分析师认为,这将延迟这一目标的执行力。 标签:车企宝马欧洲汽车 当前,随着新能源补贴政策的出台,电动车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但是,在我国新能源汽车是一片喧嚣,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市场,围绕着燃油经济性的争夺仍然是一刻也不停的持续着。 无论从哪种意义上来说,新能源是不可预见的未来,而传统燃油车则代表了实实在在的现在。而不论是新能源,还是传统燃油车的改进,都是提高燃油效率,不可对立的看待这两者,特别是我国车企来说,不可过分的沉迷于新能源,还需要踏踏实实的提高燃油效率。 在美国市场,以本田为代表的日系一直在燃油经济性能上远远领先,但是,近年以来,日系的竞争对手们在发动机技术开始了蛙跳式的跨越,现在差距在逐渐的缩水。

碳排放计算公式

碳排放计算公式(部分)【自己算一算】 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耗电量×0.785 开私家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油耗公升数×2.7 乘坐飞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200公里以内=公里数×0.275 200公里至1000公里=55+0.105×(公里数-200) 1000公里以上=公里数×0.139 家用天然气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天然气使用度数×0.19 家用自来水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自来水使用度数×0.91 走楼梯上下一层楼能减少0.218千克碳排放,少开空调一小时减少0.621千克碳排放,少用一吨水减少0.194千克碳排放……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结束之后,“低碳”概念开始高频率地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现在,杭州开始建设低碳城市,大家对碳排放量的多少非常关心,但又知道得很模糊,不知道到底该怎么算的。 事实上,碳排放和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至于碳排放量有多少,有关专家给出碳排放的计算公式: 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斤)=耗电度数×0.785; 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斤)=油耗公升数×0.785; 坐飞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斤): 短途旅行:200公里以内=公里数×0.275; 中途旅行:200至1000公里=55+0.105×(公里数-200); 长途旅行:1000公里以上=公里数×0.139。 火车旅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里数×0.04 此外,还有人发布了肉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肉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斤)=公斤数×1.24。 这些计算公式是如何得出的? 据了解,碳足迹计算国际上有很多通用公式,这些公式是由联合国及一些环保组织共同制作的。在这些公式的基础上使用中国本土的统计数据和转换因子,使计算更符合中国国情,也更准确地反映你的实际碳足迹。

我国碳排放总量世界第一 而人均排放量远低于美国

我国碳排放总量世界第一 而人均排放量远低于美国 北京时间今天凌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的《自然气候变化》专刊在线发表了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最具权威的学术机构——英国丁铎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全球碳计划”2012年度研究成果。根据最新年度数据,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将在今年进一步增加,预计较去年增加幅度为2.6%,达到创纪录的356亿吨。 研究显示,2011年全球碳排放最多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28%),美国(16%), 欧盟(11%)和印度(7%)。研究发现 ,尽管总量偏高,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为6.6吨,与美国的人均排放17.2吨相差甚远。同时,欧盟的人均排放量降至了7.3吨,仍高于中国的人均排放量水平。 专家对世界气候前景表示忧虑 研究指出,森林砍伐和其他土地利用的变化使全球排放总量相对于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又增加了10%。到2011年底,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了391ppm。 在伦敦主持发布以上数据的丁铎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东英吉利大学教授科琳乐凯芮表示:“我很担忧,按照目前的排放趋势,全球气候进一步恶化的风险太高,我们必须采取更为激进的减排计划。”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的分析结果显示,为保证实现将全球变暖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全球排放在2020年之前必须大幅削减。 近期,国际能源署、联合国环境项目、世界银行、欧洲环保署等机构也分别发布报告,显示了碳排放情况的紧迫性,这些报告的分析均指出,目前全球的排放趋势已经非常危险,可能会对人类社会带来严重后果和巨大损失。 如何看待中国碳排放世界第一 英国丁铎尔中心报告发布后,复旦-丁铎尔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陈建民教授认为:“作为制造业 大国,中国接近全球30%的排放量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他国家消费的产品有关,所以全球碳排放责任的归属非常复杂。但是,中国在目前治理城市空气污染中所取得的进展显示了我们迎接挑战的能力。” 复旦-丁铎尔中心主管主任戴维斯教授指出:“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须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负主要责任。但 是今天的挑战是每一个国家都面临的。我们相信,中国的改革和创新以及所掌握的科学和技术,使得其有能力在面对这一全球挑战时起主要的引领作用。”

中国地区技术创新能力与人均碳排放水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a9600820.html, 中国地区技术创新能力与人均碳排放水平 作者:李博 来源:《软科学》2013年第01期 摘要:使用1999~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应用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技术创新能力对人均碳排放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地区人均碳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该相关性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加强;某一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会对降低其自身的碳排放水平产生积极影响,而且会对其邻近地区产生积极的空间外溢效应。因此,中国应当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并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激活良性互动,从而较好地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碳排放;空间计量模型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1-0026-05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福祉,也给世界各国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焦点。世界各国通过多轮磋商与谈判,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控制碳排放水平达成了较为普遍的共识。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经济增长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对于节能减排工作始终给予高度重视,不但积极加入多个国际公约,而且对碳减排工作提出了明确的量化目标。可以讲,低碳化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与此同时,中国仍是发展中的大国,正处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高速发展阶段,经济高速增长与刚性能源需求高速增长是其主要特征[1],因此如何降低经济发 展中的碳排放水平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从广义角度看,对于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现有研究普遍重视技术创新的作用,认为技术创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驱动力量。Grossman、Krueger与Komen 等的研究指出,环境质量的改善是在技术进步的伴随下进行的[2,3]。Levinson的研究也表明,在1987~2001年间,正是由于技术的进步才使得美国制造业产生的气体污染水平有所下降[4]。Carrion-Flores和Innes对1989~2004年间127个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发 现环境创新与有害气体污染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5]。 具体到控制碳排放的问题,重视技术创新的作用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现代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的大量消耗,正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2007)中所提出,人类对化石能源的需求而产生的碳排放是导致全球 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6]。一般认为,降低碳排放可以通过以下三种主要途径实现,即:使用 替代性的清洁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用碳捕获以及碳储存技术,而这些都与技术创新密不可分。Garbaccio等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发现技术变革是中国单位GDP能耗下降的主要原因[7]。陈军和成金华指出,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就必须首先展开区域发展中的内生性的

碳排放介绍及相关计算方法

碳排放介绍及相关计算方法 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可以通过实际能源使用情况,比如燃料账单/水电费上的说明,来乘以一个相应的“碳强度系数”,从而得出您或您家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精确数字。 典型的系数 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SO2(二氧化硫)0.0165 NOX(氮氧化合物)0.0156 烟尘0.0096 CO2(二氧化碳)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推荐值:0.67(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参考值:0.68(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 0.69(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 火力发电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g/kWh)(克/度) SO2(二氧化硫)8.03 NOX(氮氧化合物)6.90 烟尘3.35 如何计算减排量 近年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世界最关心的环保问题,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温室气体产生,而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二氧化碳(CO2),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归根到底是大量使用各种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造成的,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各国纷纷制定了减排二氧化碳的计划。 通过节约化石能源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两个关键。在节能工作中,经常需要统计分析二氧化碳减排量的问题,现将网络收集的相关统计方法做一个简单整理,仅供参考。 1、二氧化碳和碳有什么不同? 二氧化碳(CO2)包含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分子量为44(C-12、O-16)。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空气中含有约1%二氧化碳。液碳和固碳是生物体(动物植物的组成物质)和矿物燃料(天然气,石油和煤)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吨碳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大约3.67吨二氧化碳(C的分子量为12,CO2的分子量为44,44/12=3.67)。 我们在查看减排二氧化碳的相关计算资料时,有些提到的是“减排二氧化碳量”(即CO2),有些提到的是“碳排放减少量”(以碳计,即C),因此,减排CO2与减排C,其结果是相差很大的。因此要分清楚作者对减排量的具体含义,它们之间是可以转换的,即减排1吨碳(液碳或固碳)就相当于减排3.67吨二氧化碳。 2、节约1度电或1公斤煤到底减排了多少“二氧化碳”或“碳”? 发电厂按使用能源划分有几种类型:一是火力发电厂,利用燃烧燃料(煤、石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等)所得到的热能发电;二是水力发电厂,是将高处的河水通过导流引到下游形成落差推动水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三是核能发电厂,利用原子反应堆中核燃料慢慢裂变所放出的热能产生蒸汽(代替了火力发电厂中的锅炉)驱动汽轮机再带动发电机旋转发电;四是风力发电场,利用风力吹动建造在塔顶上的大型桨叶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称为风力发电,由数座、十数座甚至数十座风力发电机组成的发电场地称为风力发电场。 以上几种方式的发电厂中,只有火力发电厂是燃烧化石能源的,才会产生二氧化碳,而我国是以火力发电为主的国家(据统计,2006年全国发电总量2.83万亿kWh,其中火电占83.2%,水电占14.7%),同时,火力发电厂所使用的燃料基本上都是煤炭(有小部分的天然气和石油),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49%用于发电。 因此,我们以燃烧煤炭的火力发电为参考,计算节电的减排效益。根据专家统计:每节约1度(千瓦时)电,就相应节约了0.4千克标准煤,同时减少污染排放0.272千克碳粉尘、0.997千克二氧化碳(CO2)、0.03千克二氧化硫(SO2)、0.015千克氮氧化物(NOX)。 为此可以推算出以下公式计算: 节约1度电=减排0.997千克“二氧化碳”=减排0.272千克“碳” 节约1千克标准煤=减排2.493千克“二氧化碳”=减排0.68千克“碳” 节约1千克原煤=减排1.781千克“二氧化碳”=减排0.486千克“碳” (说明:以上电的折标煤按等价值,即系数为1度电=0.4千克标准煤,而1千克原煤=0.7143千克标准煤) 根据相关资料报道,CO2(二氧化碳)的碳(C)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中,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推荐值为0.67、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参考值为0.68、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参考值为0.69,与以上的推算值(0.68)基本相当。应该说,该系数与火电厂的发电煤耗息息相关,发电煤耗降低、排放系数自然也有所降低。 用同样方法,也可以推算出节能所减排的碳粉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系数。

中国碳排放总量及行业结构

表1:中国碳排放总量及其行业结构分解(1980—2007)(单位:万吨)年份排放总量第一产业排放第二产业排放第三产业排放1980 40502.99 1502.64 29209.39(72.11)9790.96 1985 51713.34 1805.24 36895.30(71.34)13012.80 1990 66477.80 1974.31 49848.38(74.98)14655.11 1991 69803.64 2018.94 52954.44(75.86)14730.26 1992 72628.48 1833.22 56497.55(77.78)14297.71 1993 77425.51 1737.27 60688.99(78.38)14999.25 1994 81704.41 1854.86 65731.80(80.45)14117.75 1995 87510.87 1989.15 71102.78(81.25)14418.94 1996 92442.54 2038.42 75031.02(81.16)15391.10 1997 91472.85 2070.76 74993.58(81.98)14408.51 1998 86440.26 2100.82 71080.43(82.23)13259.01 1999 85898.42 2107.43 69596.60(81.02)14194.39 2000 90202.34 2123.15 73604.55(81.59)14474.64 2001 92297.31 2157.33 75327.69(81.61)14812.29 2002 97535.49 2257.77 79792.91(81.80)15484.81 2003 114420.01 2295.97 95197.46(83.19)16926.58 2004 131500.90 2864.21 109713.14(83.43)18923.55 2005 144884.06 2957.90 121661.89(83.97)20264.27 2006 223098.05 3267.56 189832.17(85.08)29998.32 2007 317776.11 4643.38 272343.62(85.78)40789.11 表2: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变迁(1990—2007)(单位:万吨) 年份消费总量煤碳石油天然气新能源1990 66477.80 1974.31 49848.38(74.98)14655.11 1996 92442.54 2038.42 75031.02(81.16)15391.10 2000 90202.34 2123.15 73604.55(81.59)14474.64 2001 92297.31 2157.33 75327.69(81.61)14812.29 2002 97535.49 2257.77 79792.91(81.80)15484.81 2003 114420.01 2295.97 95197.46(83.19)16926.58 2004 131500.90 2864.21 109713.14(83.43)18923.55 2005 144884.06 2957.90 121661.89(83.97)20264.27 2006 223098.05 3267.56 189832.17(85.08)29998.32 2007 317776.11 4643.38 272343.62(85.78)40789.11

城市交通能耗及碳排放测算研究

城市交通能耗及碳排放测算研究 摘要:城市交通二氧化碳逐渐成为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元素之一,减少碳排放、降低能耗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城市交通系统特征,建立一模型计算城市道路交通方式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分析不同交通方式单位运输的人均碳排放,以城市主城区为例进行测算。 Abstract:City traffic carbon dioxid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elements of the greenhouse effect.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ty traffic system,this paper established the model to calculat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 city traffic,at the same time analyzed the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s of different traffic modes,and conducted the measurement and calculation with the example the main city area. 关键词:城市交通碳排放;能源消耗;低碳交通 Key words:urban traffic carbon emissions;energy consumption;low-carbon transport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

碳排放发展历史及现状

1.碳排放交易发展历史及现状 1.1.碳交易市场定位 一个标准化,规范运作的市场 全国统一的交易市场和体系 有足够分量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摆脱目前国内碳交易所分散,规模小的局面。由于没有真正意义的碳交易市场,导致碳交易的市场和标准都在国外。 需要政府明确的法律法规政策的支撑。 减少买卖双方寻找项目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 中国亟需建立一个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整合各种资源信息,通过市场发现价格,用市场化的方法去规范企业的单兵作战。而统一的交易市场的成立则能够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对话机制; 交易的模式也非常简洁,即通过引入竞价机制充分发现价格,从而有效地避免暗箱操作。同时,统一的交易市场还是一个更有利参与国际市场的途径。因为,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不仅有利于减少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还能极大地增强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定价方面的话语权。可以设想,在现有的多家碳交易所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自动报价系统,将所有区域性交易所合并为国家级碳排放交易所,从而建立一个与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以及金融期货交易所相似的碳排放交易所。 1.2.碳排放现状 1)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在世界碳 交易市场中具有示范作用,2010成交1198亿美元,占全球碳交易成交额的 84%。 2)2008年基于配额的市场交易占全球交易总量的73.15% ,其中EUETS的交易额占总 量的72% ,仍占主导地位;第二大交易市场是二级CDM市场。 3)主要国家和地区202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根据发达国家提出的到2020年的减排承诺,发达国家需要实施比第一承诺期大得多的减排量,未来全球碳交易市场仍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1.3.碳交易历史起源 1)1990年,国际碳交易之父Richard Sandor大力推动美国国会通过了“清洁空气法 案修正案”,开始了二氧化硫的cap and trade (覆盖交易,衡量交易),20年来 效果显著,二氧化硫排放减少了50%,产生了substantial positive effects. 2)2003年,Sandor凭借着多年来运作二氧化硫市场的经验,创办了CCX(芝加哥气 候交易所)。可是由于后来美国没有签订京都议定书,便没有强制的cap(总量限 定)。于是Sandor选择将CCX主要进行自愿减排碳交易,经历了诸多困难后取得显 著成功。 3)2004年,Sandor又创建了ECX,在欧洲建立了碳交易平台。 4)二氧化硫交易与碳交易,本质都是气体的减排量交易,以相互借鉴。

【VIP专享】碳排放量计算(蒸汽)

蒸汽碳排放量 关于热力的统计 1、什么是热力? 【热力】是指可提供热源的热水、蒸汽。在统计上要求外供热量作为产量统计,外购热力作为消费 统计。自产自用热力不统计。 2、热力的计算 热力的计算:蒸汽和热水的热力计算,与锅炉出口蒸汽、热水的温度和压力有关,计算方法: 第一步:确定锅炉出口蒸汽和热水的温度和压力,根据温度和压力值,在焓熵图(表)(详见本网站“热焓表(饱和蒸汽或过热蒸汽)”)查出对应的每千克蒸汽、热水的热焓; 第二步:确定锅炉给水(或回水)的温度和压力,根据温度和压力值,在焓熵图(表)查出对应的每千克 给水(或回水)的热焓; 第三步:求第一步和第二步查出的热焓之差,再乘以蒸汽或热水的数量(按流量表读数计算),所得 值即为热力的量。 如果企业不具备上述计算热力的条件,可参考下列方法估算: 第一步:确定锅炉蒸汽或热水的产量。产量=锅炉的给水量-排污等损失量; 第二步:确定蒸汽或热水的热焓。热焓的确定分以下几种情况: (1)热水:假定出口温度为90℃,回水温度为20℃的情况下,闭路循环系统每千克热水的热焓按20 千卡计算,开路供热系统每千克热水的热焓按70 千卡计算。 (2)饱和蒸汽: 压力1—2.5 千克/平方厘米,温度127℃以下,每千克蒸汽的热焓按620 千卡计算; 压力3—7 千克/平方厘米,温度135—165℃,每千克蒸汽的热焓按630 千卡计算; 压力8 千克/平方厘米,温度170℃以上,每千克蒸汽的热焓按640 千卡计算。 (3)过热蒸汽:压力150 千克/平方厘米

200℃以下,每千克蒸汽的热焓按650 千卡计算; 220—260℃,每千克蒸汽的热焓按680 千卡计算; 280—320℃,每千克蒸汽的热焓按700 千卡计算; 350—500℃,每千克蒸汽的热焓按750 千卡计算。 第三步:根据确定的热焓,乘以产量,所得值即为热力的量。 对于中小企业,若以上条件均不具备,如果锅炉的功率在0.7 兆瓦左右,1 吨/小时的热水或蒸汽按 相当于60 万千卡的热力计算。 3、热力的折标系数0.03412吨/百万千焦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根据《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 2589—2008)规定:“低(位)发热量等于29307千焦(kJ)的燃料,称为1千克标准煤(1 kgce)。1百万千焦(1000000kJ)折合为标准煤为34.12千克标准煤(即0.03412吨标准煤)。 因此,热力折算为标准煤是按照其实际热量的多少折算的(当量值计算),一般企业都能将热力按其流量、温度、压力的多少(通过计量表)换算成热值,再折算成标准煤。具体可查询本网站“热焓表(饱和蒸汽或过热蒸汽)”或“能源统计报表制度(新疆)”一文。 如果没有安装热量计的热力外购单位,吨蒸汽可按折标系数0.0948折标准煤计算(蒸汽热焓按2780kJ/kg计,即664千卡热值/kg蒸汽)。即每吨蒸汽折0.0948吨标准煤。 反应釜夹套使用循环冷冻盐水降温,已知冷冻盐水进水温度-15℃,回水温度-12℃,管道 内盐水流速选择为1米/秒,管道直径DN50,则流量为: Q=3600×V×管道的截面积 Q---单位为立方米/小时 V---单位为米/秒 管道的截面积---单位为平方米=0.785×D2 D=管道的直径---单位为米 Q=3600×V×管道的截面积=3600×1×0.785×0.052=7.065立方米/小时 二、7.065立方米/小时冷冻盐水提供的能量 Q=cm(T1-T2)=4.18KJ/Kg.℃×7065×Kg×3℃=88595 KJ=88595 KJ ÷4.18=21195Kcal=2万大卡 已知:

中国碳排放分析

中国碳排放分析 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就此西方国家经常借气候变化“说事儿”,对我国经济发展施加压力。不过,我们也认识到碳减排是迟早的事,我国需及早着手发展低碳经济,从而避免陷入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为此,需要对我国的碳排放现状以及未来趋势有个大致判断。 1、碳排放轨迹 中国统计机构对碳排放没有专门的统计数据,已有的文献数据一般来源于以下四类:一是美国能源部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简称CDIAC)公布的年度数据;二是美国能源情报署(简称EIA)公布的年度数据;三是国际能源总署(简称IEA)公布的数据;四是根据IPCC指导目录和其他方法测算得到的数据。通过对比,不同的数据来源从统计角度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基于此我们采用如下公式对中国碳排放总量进行估算: c=∑m i×δi(1) 式(1)中C为碳排放量;m i为中国一次能源的消费标准量;δi为i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不同机构计算碳排放量时,确定能源消耗过程中的碳排放系数不完全相同,但差别并不大,收集到的不同文献的各类能源碳排放系数(表),然后取简单算术平均值为相应能源种类的碳排放系数,据此可以得出碳排放情况。 表1 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2、碳排放特征 经济发展一般是随着时间的变动而发生变化,时间体现了阶段性,所以根据碳排放总量及其增长率情况和碳排放强度可以观察我国碳排放变动的阶段性特征。 碳排放总量在1978-1996年为迅速增加阶段,1996-2000年为平稳阶段,2000-2012年为急速增加阶段。1990年以来,碳排放增长率的变化轨迹是,1992年达到高点,增长为14.2%,之后增速出现持续下降,1999年为阶段性低点,增速为7.6%,从2000年起,增速再度回升,到2007年达到高点,为14.1%,之后回落为平稳增长,但2010年出现了反弹。 从碳排放强度(指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带来的碳排放量)看,中国碳排放强度在1980-2011年之间基本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在1980-1996年之间下降趋势较为明显,1997-2012年尽管总体趋势下降,但下降趋势不是非常显著,其中2003年出现了反弹,2003—2007年的水平均高于2002年。

汽车行业碳排放研究报告

汽车行业碳排放研究报告

汽车业碳排放研究报告

Contents 汽车行业碳排放现状能源危机 政策约束 环保压力 汽车行业碳减排技术传统汽车节能减排路径新型动力汽车

1汽车行业碳排放现状 改革开发30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作为支柱产业的汽车工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如能源缺失、环境污染、安全危机以及交通拥堵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 发达国家汽车行业CO2排放量占总排放量25%左右,根据这一数据专家预测我国汽车行业的CO2排放占总排放量的比例在8%-10%左右。然而,未来欧、美、日等国家的汽车保有量不会有太大变化,他们所要面对的是如何为现有数量的汽车找到燃料并处理排放,即处理“存量”的问题,而中国面对的是令世界关注的巨大“增量”问题。从2008-2030年,随着中国汽车产销量和保有量的不断增长,由此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及交通运输排放所占的比重将分别以年均1.2%、3.5%的速度增长。

图1. 中国石油消费量和碳排放量预测从汽车行业的发展来说,尽管中国市场仍有巨大发展空间,宏观调控、油价持续走高等重大因素就像高速公路上的一条条减速带,让高速奔跑的“中国汽车”不得不减速: 1.1 能源危机 据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随着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购买汽车,到2030年,中国石油消耗量的80%需要依靠进口,年进口石油8亿吨,中国将深陷“石油魔咒”。如何满足未来汽车发展的能源需求,转变汽车能源消费结构,不仅仅关系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能源安全的重大课题。 1.2政策约束 为了缓解城市拥堵及气候问题,部分一线城市相继实施汽车限购、限行等措施,同时取消购置税优惠等促进政策,一连串政策变化使国内汽车行业增速大幅回落,由2010年的高速增长转为平缓增长。 为缓解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所引起的能源和环境问题,我国先后于2005年7月1日和2008年1月1日发布实施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第一阶段和第二

碳排放计算方法

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可以通过实际能源使用情况,比如燃料账单/水电费上的说明,来乘以一个相应的“碳强度系数”,从而得出您或您家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精确数字。典型的系数 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SO2(二氧化硫) NOX(氮氧化合物) 烟尘 CO2(二氧化碳)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推荐值:(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参考值:(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 (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 火力发电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g/kWh)(克/度) SO2(二氧化硫) NOX(氮氧化合物) 烟尘 如何计算减排量 近年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世界最关心的环保问题,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温室气体产生,而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二氧化碳(CO2),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归根到底是大量使用各种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造成的,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各国纷纷制定了减排二氧化碳的计划。

通过节约化石能源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两个关键。在节能工作中,经常需要统计分析二氧化碳减排量的问题,现将网络收集的相关统计方法做一个简单整理,仅供参考。 1、二氧化碳和碳有什么不同? 二氧化碳(CO2)包含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分子量为44(C-12、O-16)。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空气中含有约1%二氧化碳。液碳和固碳是生物体(动物植物的组成物质)和矿物燃料(天然气,石油和煤)的主要组成部分。一吨碳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大约吨二氧化碳(C的分子量为12,CO2的分子量为44,44/12=)。 我们在查看减排二氧化碳的相关计算资料时,有些提到的是“减排二氧化碳量”(即CO2),有些提到的是“碳排放减少量”(以碳计,即C),因此,减排CO2与减排C,其结果是相差很大的。因此要分清楚作者对减排量的具体含义,它们之间是可以转换的,即减排1吨碳(液碳或固碳)就相当于减排吨二氧化碳。 2、节约1度电或1公斤煤到底减排了多少“二氧化碳”或“碳”? 发电厂按使用能源划分有几种类型:一是火力发电厂,利用燃烧燃料(煤、石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等)所得到的热能发电;二是水力发电厂,是将高处的河水通过导流引到下游形成落差推动水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三是核能发电

汽车行业碳排放研究报告

汽车行业碳排放研 究报告

汽车业碳排放研究报告

Contents 汽车行业碳排放现状 能源危机 政策约束 环保压力 汽车行业碳减排技术 传统汽车节能减排路径 新型动力汽车 发展低碳汽车产业,我们有这样的建议

1汽车行业碳排放现状 改革开发30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作为支柱产业的汽车工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如能源缺失、环境污染、安全危机以及交通拥堵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 发达国家汽车行业CO2排放量占总排放量25%左右,根据这一数据专家预测中国汽车行业的CO2排放占总排放量的比例在8%-10%左右。然而,未来欧、美、日等国家的汽车保有量不会有太大变化,她们所要面正确是如何为现有数量的汽车找到燃料并处理排放,即处理“存量”的问题,而中国面正确是令世界关注的巨大“增量”问题。从 -2030年,随着中国汽车产销量和保有量的不断增长,由此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及交通运输排放所占的比重将分别以年均1.2%、3.5%的速度增长。

图1. 中国石油消费量和碳排放量预测从汽车行业的发展来说,尽管中国市场仍有巨大发展空间,宏观调控、油价持续走高等重大因素就像高速公路上的一条条减速带,让高速奔跑的“中国汽车”不得不减速: 1.1 能源危机 据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随着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购买汽车,到2030年,中国石油消耗量的80%需要依靠进口,年进口石油8亿吨,中国将深陷“石油魔咒”。如何满足未来汽车发展的能源需求,转变汽车能源消费结构,不但仅关系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更是关系到中国能源安全的重大课题。 1.2政策约束 为了缓解城市拥堵及气候问题,部分一线城市相继实施汽车限购、限行等措施,同时取消购置税优惠等促进政策,一连串政策变化使国内汽车行业增速大幅回落,由的高速增长转为平缓增长。 为缓解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所引起的能源和环境问题,中国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